工程技术员工作标准(精选10篇)
1.工程技术员工作标准 篇一
工程技术处工作标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工程技术处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权限等内容。本标准适用于ABS/丁二烯工程指挥部所属的工程技术处。
在分管工程的主管副总经理领导下,负责组织公司内扩建项目的技术论证、工艺技术确定、工程设计以及扩建项目的技术调研与引进;对该扩建项目的技术论证、引进、进度、技术质量进行监管与控制。2.职责
3.工作内容
3.1组织落实总指挥部和公司下达的各项工作计划及管理目标。
3.2负责起草ABS/丁二烯工程指挥部与工程技术管理有关的各项管理制度、工作程序、部门员工工作业绩考核办法及细则,并经上级领导批准后负责贯彻执行。
3.3负责编制ABS /丁二烯工程周报及各项工艺技术谈判、交流的会议纪要。
3.4 组织和编制公司该扩建项目的技术部门总体进度计划,以及各个阶段的详细工作计划并负责监督实施。
3.5 负责组织ABS/ 丁二烯工程部分工程项目的设计工作。
3.6负责健全ABS/丁二烯工程指挥部技术信息管理交流并规范运作。
3.7 负责组织审查工程设计变更项目的可行性。
3.8负责工程建设的各项对外技术联络工作。
3.9 当好主管副经理的参谋,经其授权直接处理工程前期及建设过程中各种技术事宜。
3.10 负责组织扩建项目的市场调研、单元项目的技术论证,以及施工及完工后生产技术的实施和验收。
3.11 参与改扩建项目的技术选择、工艺包、基础设计和详细设计的审查及技术合同的签订。
4.权限
4.1 对工程技术处员工的工作有安排、督促、检查考核权。
4.2 对参与签订的技术合同由审查权,对施工和前期过程中有损公司利益的行为有制止权。
2.工程技术员工作标准 篇二
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是标准化工作的核心内容。工业和信息化部自成立以来, 对标准体系建设工作十分重视, 2009年组织开展了全国工业和通信业标准化现状调查工作, 经梳理, 行业标准标龄超过10年以上的占标准总数一半以上。针对这种情况, 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进行了行业标准复审、落后标准的修订以及产业所需标准的研制工作。几年来, 共复审了2.5万项行业标准, 下达了1万余项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 基本扭转了标准标龄过长、产业发展滞后的局面。
从2011年下半年起, 工业和信息化部标准化工作开始进入了“重点突破、整体提升”的阶段。此次印发《实施方案》目的在于以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为核心, 以重要技术标准研制为重点, 建立起与工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相适应的技术标准体系, 提升标准的整体水平和标准化工作的管理水平, 夯实产业发展的基础。
可以说, 《实施方案》是对当前标准化重点工作的明确和细化, 是今后一段时期指导和部署标准化工作的重要依据。
2 明确“十二五”期间标准化工作的目标和原则
在《实施方案》中提出了技术标准体系日趋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取得突破、标准化基础能力显著增强等三大目标, 确立了坚持服务产业发展需求、注重提升标准技术水平、着力促进标准协调发展等三项原则。这些目标和原则反映了三个主要特点:
(1) 突出标准化工作的成套性和体系性
标准体系建设是《实施方案》的重点内容, 反映了政府部门对加强标准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这要求标准化工作必须从零星、分散、孤立地制定标准向成套、成体系制定标准, 优化和完善技术标准体系, 有效提升整体水平, 综合、系统地解决问题转变。据笔者了解, 从2011年起工业和信息化部已推行按领域、成套成体系地安排标准计划项目、开展标准制修订工作。
(2) 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需求
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出技术新、发展快、产业融合发展、产业链尚在构建的特点, 标准化工作大有可为。我们需要深入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坚持立足自主技术、同步参与国际竞争, 制定一批重要技术标准和配套标准, 建立和完善标准体系。到“十二五”末期, 制定800余项重点领域的标准, 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 强化标准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
当前, 部分重点领域的标准制定工作呈现出多头推进、分散制定、协调不够的现象。为此, 《实施方案》中提出了要加强标准化工作顶层设计;完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做好标准化各项工作的统筹协调;注重国际标准与国内标准、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的相互协调的要求。
3 主要任务:“一个突破、两个提升”
“一个突破”就是突破重点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技术标准。“两个提升”就是提升标准整体技术水平, 提升标准化的基础能力。具体来说, 就是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推进专项、标准技术水平提升专项、以及标准化基础能力提升专项等三大工程。
(1) 突出标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推进专项、标准技术水平提升专项中均强调了建设和完善标准体系的重要性, 这反映了主管部门希望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工作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 通过标准体系指导标准研制工作的开展。在具体建设工作中要把握好两点, 一是要结合产业规划和技术政策的推进, 加强交叉融合领域的统筹协调, 分领域构建标准体系框架和标准体系表;二是要注重标准体系的完整性、先进性、开放性和协调性, 对标准体系要进行不断的维护和更新, 切实发挥指导作用。
(2) 突出标准预先研究的基础性作用
标准制定工作, 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的制定必须与技术研发、产业化推进等工作相结合, 必须在产业规划、技术政策的指导下开展, 因此, 做好重大技术标准的预先研究是标准化工作的重要基础。我们应对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关键材料、核心元器 (部) 件、关键工艺、装备与系统等进行标准化预先研究, 在相关技术研发阶段就考虑和部署标准化工作, 通过标准这个平台尽早将各方力量积聚起来, 联合开展技术研发、产业化和应用推广, 为标准的制定打下坚实的基础。
(3) 突出“以用为主”的标准化工作重点
应用作为标准化工作的重要内容, 是标准能否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 做好标准的应用推广, 切实发挥标准对推动产业发展、规范市场秩序的作用, 是标准化工作的最终目标。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工程中, 明确提出了部省联手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标准应用示范, 推动标准的有效实施。在具体工作中, 要结合重点项目的产业化和推广应用, 开展标准培训与宣贯, 推动产业链各方贯彻执行标准, 通过有效激励和监督手段强化贯标意识, 动态跟踪和掌握标准应用情况, 着力营造全行业遵循标准、用好标准的氛围。
(4) 突出标准化工作的国际化特征
当前我国产业早已融入国际市场, 国内和国际的标准化环境也相互影响, 标准化工作的推进必须要有国际化的视野, 要借鉴国际先进标准, 参与国际竞争。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推进专项、标准技术水平提升专项中均提出了国际标准化的相关任务。具体来说, 就是要通过细分领域, 深入开展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对比分析, 明确差异、查找差距, 结合国情、加快转化, 迅速提升我国标准的技术水平。而对我国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是引导国内有实力的企业、企业联盟和技术组织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 推动我国技术成为国际标准, 争取主动权, 提升我国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5) 突出夯实标准化基础能力的要求
随着标准化工作的深入推进, 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和全社会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标准化工作开展的良好环境。为此, 在《实施方案》中专门设立了标准化基础能力提升专项。该专项主要包括了加强标准化发展战略研究、建立标准化管理和信息服务平台、加强标准化人员队伍建设三方面的内容。重点是开展标准化运行机制和管理手段研究、标准化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研究;建立标准化专家队伍, 打造复合型人才和高端人才;支持地方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标准化专业技术组织等开展标准化专业知识培训。
4 明确具体工作安排和要求
在工作安排方面, 《实施方案》将工作分为启动、实施和总结三个阶段, 时间跨度为2012~2015年, 并对各项工作任务进行了分解, 提出了具体措施和进度要求。通过工程的实施, 总结成功经验、挖掘典型事例, 组织全国性的交流活动, 推广成功经验。
在工作要求方面, 《实施方案》不仅明确了各参与单位的主要任务, 而且提出了具体要求, 特别是注重发挥地方行业主管部门的作用。要求地方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对本地区工程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督察检查, 做好工程实施与地方产业发展规划的结合, 多渠道加大人员和资金投入。
5 启动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方案编制工作
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是《实施方案》的核心内容。为此, 工业和信息化部已于近期启动了“十二五”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方案的编制工作, 重点加强细分领域的分析研究, 研究建立覆盖各领域的标准体系框架和标准体系表, 包括已有标准、在研标准和“十二五”期间拟制定的标准, 为成套、成体系制定标准提供依据。编制过程要突出三项原则, 一是坚持服务产业, 要紧密围绕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需求;二是注重突出重点, 要紧抓关键环节, 提出产业急需、具有创新成果和国际先进水平的重要技术标准;三是加强统筹协调, 做好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重要标准与一般标准的统筹协调。
目前, 各行业或领域已按要求启动了编制工作, 制定了具体工作方案和编制详细大纲, 该项工作预计将于2013年4月底前完成。
综上所述, 《实施方案》是“十二五”期间工业和通信业标准化工作的重点, 是政府部门力图突破制约标准化工作瓶颈、带动标准整体水平提升的重要举措。我们要以《实施方案》的推进为契机, 紧密围绕工业转型升级规划、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以及各行业专项规划对标准化工作的要求, 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标准体系、加快重点领域标准研制、强化标准的贯彻实施, 为产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个突破”就是突破重点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技术标准。“两个提升”就是提升标准整体技术水平, 提升标准化的基础能力。
3.工程技术员工作标准 篇三
关键词: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课程标准;职业岗位技能标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2-0051-04
收稿日期:2015-01-05
作者简介:黄承明(1968-),男,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现代教育技术。(湖南 衡阳/421002)
杨 杰(1965-),男,广东省紫光文祥智能化有限公司教育信息化资深顾问,系统工程EMBA工程硕士。(广东 东莞/523125)
蔻 茨(1978-),男,东莞市安天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任总经理。研究方向:智能楼宇产品研发。(广东 东莞/52301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2014年度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科研规划课题《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研究》(课题批准号XHB2013044)。
一、前言
智能建筑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起源于美国,在我国《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中明确定义,是建筑业与ICT[1]产业的深度结合的产物。智能建筑是智能楼宇、智能社区等的统称。而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则是与之对应的学科专业,主要为智能建筑行业培养专门的工程技术人才。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数字化城市与智能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进而形成了社会对楼宇智能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庞大需求。而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是最近几年开办的一个专业,是一个涉及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应用、通讯、建筑、机电、电子等多学科领域的专业。由于绝大多数学校的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都是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在学校现有的相关专业基础上建设的,所以,该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侧重点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专业建设一直处在不断完善当中,无论在人才培养方案还是课程标准都需要同行业进行深度对接。
2006年,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颁布了智能楼宇管理师职业技术标准,正式纳入《国家职业技术标准》体系,为实现行业企业职业岗位技能标准与学校课程标准的对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参照。近几年来,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向导”的职业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广大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师一直在不断地探讨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着一系列课程改革,为职业岗位技能标准与学校课程标准的对接提供了必备的基础。
二、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内涵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更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而课程标准的范围应该涉及作为一个完整个体的发展的三个要素: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它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需求[2]。
课程标准是为评估学生学习而设计的,它对课程具有规范、指导、评价和组织作用,是一种指导性文件,它适合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也适合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由于其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与其他类型的教育相比具有鲜明的特殊性,就是职业教育的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它是为学生在社会上获取更有价值的工作岗位创造资格和条件,是衔接人才培养规格与行业企业职业岗位技能要求的桥梁。所以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必须要体现行业企业、学生、学校以及社会的综合要求,只有获得对应行业企业的普遍认同,才能更好地让学生的职业生涯健康发展从而实现其自身价值。因此,行业企业参与课程标准的制订是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的根本保证。
职业岗位技能标准是指某个职业岗位针对劳动者的素质水平提出的要求[3]。职业岗位技能标准是行业企业中实际工作岗位技能要求的具体表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要达到某个具体的职业岗位技能标准主要有两种途径:企业职业培训和国家职业资格考试,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因此,要使职业院校的学生一毕业就具备相关的工作岗位技能就必须要适当地引入职业岗位技能标准,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向导、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并制定与之相应的课程标准。
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来看,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需要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对接:①工作过程与课程内容的对接;②职业技能标准与课程标准的对接;③职业岗位能力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对接[4]。
三、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分析
1.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岗位分析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就业主要以工程实施类的企业为主,此外则是一些规划设计机构或部门以及技术类型的物业管理职位。
(1)建筑公司设计部门。主要岗位职责是对建筑的智能化系统进行整体规划和详细设计。
(2)智能化工程公司或相关工程公司。如从事消防工程、安防工程、网络工程、自动化工程、电梯运维服务、暖通空调(含地热)工程等类型的公司。主要岗位职责是负责智能化系统相应专业子系统的设计、报价、施工、调测、验收工作。
(3)物业管理公司。有两大类物业公司,一类是智能住宅小区、智能大厦(写字楼)的物业公司,一类是机场、港口、金融中心、体育中心、医疗中心、展览中心等大型公共服务建筑的物业公司。主要岗位职责是负责智能化系统运行和维护。
上述行业企业的岗位职责可以通过职责分类归纳为设计员、施工员、测试员、造价员、文控员、管理员等基础岗位角色。
2.基于岗位的职业技能标准分析
设计员、施工员、测试员、造价员、文控员、管理员等岗位是基础岗位,也是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岗位。其中的设计员、施工员、造价员、管理员是核心岗位,其岗位能力要求与专业课程对应关系见表1。
3.课程体系的建立
(1)专业基础课程。是指与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知识、技能直接联系的基本课程,它包括专业理论基础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具体包括有:建筑结构CAD制图、电气CAD工程设计、电工技术与电工考证、电子技术、通讯与网络技术、综合布线等。
(2)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是指一个专业中开设的富有该专业特色,以该专业中及相对应的岗位群中最核心的理论和技能为内容的课程。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通常按楼宇智能化的5A系统进行组织,同时,也体现了该专业就业的细分方向。
网络通讯自动化(CA,Communication Automation)课程:网络工程规划与设计、电信通讯工程技术、公共广播与音乐系统、有线广播电视系统、无线对讲系统等。
安全防范自动化(SA,Security Automation)课程:可视对讲与门禁技术、视频监控系统工程、安全防范与防盗巡更系统、避雷工程技术、安防工程技术等。
消防自动化(FA,Firefighting Automation)课程:火灾自动报譬技术、消防联动控制技术、消防工程等。
楼宇设备自动化(BA,Building Automation)课程:可编程序控制器(PLC)应用技术、DDC照明控制技术、暖通空调工程技术、给排水与燃气工程技术、电梯维护与管理等。
办公自动化(OA,Office Automation)课程:办公自动化设备、组态软件应用、智能楼宇管理系统(IBMS)等。
(3)专业拓展课程:工程概预算、计价与控制(含造价软件系统应用)、招投标和合同管理、建设工程施工组织与项目管理、建筑法规及楼宇管理、物业管理、专业英语等。
4.课程标准的制订
通过对行业企业核心岗位进行分析,形成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标准化专业课程体系,学校可根据地方楼宇智能化产业特点、学生就业的细分市场,构建具有自己专业特色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在制订各门专业课程的标准中,课程内容的选取依赖于典型工作任务,来自于职业工作逻辑。因此,课程标准必须与职业技能要求相适应,课程标准的制订可以充分借鉴各行业各职业的技能标准。
课程标准设计的重要因素是课程内容的两个标准:课程内容选择标准和课程内容排序标准,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高校教育,也不同于职业培训,有自身的教育特点。因此,制订职业院校的课程标准时,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要立足于职业技能标准,而课程内容的排序标准则要参考工作过程的业务流程与工艺标准,二者要以实际行业企业中的岗位职业技能标准为基础,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工作过程中的流程、方法、工具和设备的使用,还要理解工作过程的各种关系,当然,课程内容的确立既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又要兼顾课程内容以及职业技能的要求,将各个岗位职业技能细化为多个学习单元,由点及面,使学生逐步获得完整专业技能体系。
四、结束语
职业院校课程标准的制订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经常会由于行业领域中技术的更新、工具的升级、方法的创新、行业标准的变化、甚至国家或地方政策的变化都会引起职业岗位技能标准的变化,例如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日益成熟对建筑智能化行业发展的影响极其深远,同时也对该行业的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很大影响。因此,构建课程体系时建议参考行业领域的细分标准进行模块化构建,同时采用迭代方式进行课程标准的重构,这样既能够大幅降低课程改革的工作量,同时又能及时响应行业需求的变化。
参考文献:
[1]ICT业务[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6943529.htm.
[2]朱伟强.“基于课程标准”:内涵和意义[J].当代教育科学.2006(8).
[3]黄芳.高职教育职业资格证书内涵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科教版).2006(4).
[4]陈晓琴.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研究[J].职教论坛.2011(14).
4.工程技术标准规范目录 篇四
· 制冷设备安装施工及规范 2004-1-6 14:35:30
· 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统一标准GBJ300—88 2004-1-6 14:33:36· 压缩机安装 2004-1-6 14:31:37
·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43-82 2004-1-6 14:29:18· 建筑采暖卫生与煤气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J302—88 2004-1-6 14:28:01· 风机安装规范 2004-1-6 14:25:31
· 通风空调质量评定标准 2004-1-6 14:24:00
· 氢氧站设计规范 2004-1-6 14:22:39
· 空调设计规范 2004-1-6 14:21:10
· 锅炉房设计规范 2004-1-6 14:18:55
· 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 2004-1-6 14:17:09
· 暖通空调制冷行业专业常用现行标准规范目录 2003-12-24 11:01:38· 商业和公共建筑的空调设计参数(ASHRAE)2003-12-24 10:56:58· 通风空调风口设计规范 2003-12-24 10:56:19
· 国家标准房间空气调节器安装规范 GB17790-1999 2003-12-24 10:54:53· 消声与隔振规范 2003-12-24 10:52:46
· 洁净厂房设计规范 2003-12-24 10:49:10
· 《集中式空调系统经济运行》国家标准 2003-12-24 10:44:57· 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规范 2003-12-8 8:29:33
· 空调通风系统安全使用的管理措施 2003-11-24 9:51:34· 制冷装置用截止阀 2003-11-15 9:28:21
· 自动控制设计规范(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2003-11-5 8:45:17· 冷库设计规范 2003-11-4 9:02:26
· 家用中央空调设计规范 2003-11-1 13:41:25
5.工程技术员工作标准 篇五
建设单位(甲方):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
职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咨询单位(乙方):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
职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使____建筑安装工程的构想科学,设计和施工经济、合理,建设速度快,误差小,经甲乙双方充分协商,特订立本合同。
第一条甲方应于____年____月____日以前将规划局红线图、上级部门批文、委托书以及建筑安装工程的建筑面积、安装项目、消防方式、库房每层净高等资料提交乙方。
第二条乙方根据甲方要求,对________建筑安装工程的地形、地质条件、建筑安装构想等进行可行性研究,最后编制出设计任务书及匡算表,于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以前交付甲方。
第三条甲方根据国家主管部门规定的工程设计收费标准,承付乙方咨询费________元。自本合同签订之日起____日内,甲方先付给乙方____元,待乙方将设计任务书及匡算表交付甲方后____日内,再付给乙方____元。
第四条为本咨询工程需要到外地进行调研、收集资料人员的差旅费,由甲方负担。
第五条甲方的违约责任
1、甲方如不按本合同规定的时间向乙方送交有关文件、图纸和资料,乙方可按耽误的`时间顺延交付设计任务书及匡算表的时间。
2、甲方如不按本合同规定的时间向乙方交付咨询费,迟延一天,按迟延交付款额罚款____‰。
3、甲方如果中途中断咨询请求,乙方咨询工作已经过半的,应付给乙方全部咨询费;咨询工作尚未过半,按总咨询费的50%收费。
第六条乙方的违约责任
1、乙方如不按本合同规定的时间交付设计任务书及匡算表,迟延一天,按总咨询费金额罚款____‰。
2、乙方如中途中断咨询,应按总咨询费向乙方交付罚款。
3、乙方所提供的技术咨询服务,因质量缺陷或过错给甲方造成经济损失的,应负责赔偿。如果由此引起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还应追究其主要负责人的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
第七条其他约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合同自签订之日起,甲乙双方不得随意更改。如有未尽事宜,需经双方协商解决。
本合同正本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合同副本一式____份,分别交________建筑工程主管部门、建行____等单位各一份。
建设单位(甲方):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
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人:___________________
银行帐户:_________________
咨询单位(乙方):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
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人:___________________
银行帐户:_________________
6.工程技术员工作标准 篇六
1 标准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1.1 国家政策的支持
2011年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发表了《2011-2015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 强调高度重视信息化对建筑业的推动作用, 通过统筹规划、政策导向, 进一步加强建筑业企业信息化建设, 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 促进建筑业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总体目标是“十二五”期间, 基本实现建筑企业信息系统的普及应用, 加快建筑信息模型、基于网络的协同工作等新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推动信息化标准检索, 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软件的产业化, 形成一批信息技术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建筑企业。
1.2 业务发展需求
工程建设活动中涉及到的标准种类很多, 从大类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等, 从行业来分有水利、电力、交通、建筑、市政工程、铁路等领域的标准;从检测内容又可细分为:门窗、幕墙、混凝土结构、金属材料、涂料、玻璃、金属结构、验收和质量检验评定、无损检测、节能检测等、现场土工检验和桩基检测等方面的标准。近几年随着业务水平的提高, 承接的工程越来越多, 且工程地域性分布广, 对技术标准的需求量加大, 各工程组都根据各自的需求情况来申请标准, 这就意味着一份相同的标准可能分布在不同工程组使用, 加大标准的管理难度。而标准种类繁多, 容易造成部分标准变更遗漏, 进而影响工程质量。
1.3 创建计算机管理系统管理的优越性
计算网络化管理, 是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来管理标准。它无时空限制, 具有广泛性、快捷性、开发性, 是信息时代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进行技术标准管理主要有如下几个优点: (1) 速度快; (2) 计算机的存贮量大, 体积小, 节省空间, 使用方便; (3) 自动化程度高, 对解决不同地区间的大范围和远距离的标准检索, 提供了有利条件; (4) 适应性强, 具有一次输入, 多次输出的优越性。输入同一条标准资料, 可以检索查看、复制, 还可以导出目录等;同时,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 如标准编号、名称等方面进行检索查看。
2 标准管理信息化建设
标准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利用的需要, 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也是为了方便利用, 实现标准信息资源共享, 最大限度地满足使用者对标准信息的需求。利用计算机平台创建属于企业自己的管理系统, 设立不同的模板, 建立“一个中心、多点结合”的管理模式, 将分散的各“点”通过计算机平台连接起来, 建立整体性、系统性的管理方式, 优化管理, 提升工作效率。
2.1 创建管理系统信息平台
目前大多数企业都结合自身的业务发展需要研发属于自己的内部管理系统, 基本实现了信息化管理。然而管理系统的创建不仅仅是单纯的依靠买来硬件、软件、网络等来实现信息化管理, 更重要的是将先进的管理理念与信息技术管理相结合, 建立一套符合现代信息化管理要求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将日常工作纳入管理系统管理, 分模块创建, 每个模块均涵盖日常管理所需的基本要素, 例如标准管理模块单条标准信息的维护功能包括标准的删除、修改功能, 还可编辑标准的相关信息, 如标准的持有部门、标准的替代情况、标准作废日期、标准状态 (现行、作废、废止) 等;创建标准编号和标准名称关键词模糊检索, 使标准信息能被快速获取。
2.2 收集网络标准信息资源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如:利用工业标准咨询网http://www.csres.com/查询国家标准批准发布公告、行业标准批准发布公告、地方标准批准发布公告、建设部标准公告等;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网站:http://www.moc.gov.cn/查询公路工程标准规范、水路工程标准规范、交通行业标准等;利用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网站:http://www.cecs.org.cn查询工程建设协会标准相关公告信息;利用福建住房和城乡建设网:http://www.fjjs.gov.cn/查询福建省地方标准的相关公告信息。
2.3 企业标准信息数据库的建立
通过计算机管理系统创建企业标准信息数据库, 将技术标准信息 (包括标准编号、标准名称、实施日期、持有部门等) 录入, 形成企业标准信息体系。其中涉及的标准类别主要有国家标准 (GB) , 工程建设国家标准GB50×××, 建筑工程标准 (JGJ) , 建工城建新产品标准 (JG) , 建材行业标准 (JC) , 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 (CECS) , 交通行业标准 (JT) , 其他类 (包括电力、化工、船舶、机械、铁路运输、通信等) 。
标准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使得分布在各地区的利用者无须到资料室, 只要在自己办公的计算机上, 通过局域网按照标准号、标准名称、替代号等多个查询点直接浏览查询标准的分发情况和替代情况。节约了工作人员来回查询标准的时间, 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实现标准信息化管理, 为企业节约资源, 减少重复劳动。
2.4 信息的利用
通过管理系统来管理技术标准与以往的手工电子表格登记管理相比, 更快捷、方便, 利用者可以要求计算机对标准信息库中的标准信息进行分类、统计、汇总、打印, 将这些信息转换成自己所需要的形式。在网络平台上创建的信息可以进行远距离传输, 共享。所有的信息数据不仅可以在局域网内所有的终端上同时显示, 当接入互联网时, 还可以在所有与网络相连接的计算机上利用, 使利用者随时随地的利用。
权限的管理。由于计算机管理系统运用的便捷性, 因此就要通过一些技术限制来保证信息的安全、完整、一致。标准管理系统主要涉及的人员有标准管理员、标准利用者、数据系统管理人员等, 要根据所涉及人员的工作特点来设置权限, 进行分层次的管理, 标准管理系统的使用者和利用者, 都应该有与其工作相关的身份认证、使用范围等控制措施, 使无关人员无法进行操作, 确保标准信息管理的严谨性。
信息的检索与统计。在标准管理系统上设置有模糊查询检索功能, 利用者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检索:一是关键词检索, 通过标准名称中的关键词来检索标准信息。二是数字号码检索, 通过已知标准编号来检索标准信息。利用查询检索功能还能对标准的使用进行统计, 例如你想查询下某份标准的持有情况, 在管理系统查询界面上输入标准编号查询, 系统就可以统计出该条标准的信息, 包括标准的分发情况、替代情况、哪些人持有、现行的还是作废等。如果你想统计下某个部门总共持有多少种标准, 则在查询界面选择你要统计的部门, 系统即可调出该部门下的所有标准信息数据等等。
3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化技术, 在技术标准管理、信息传递、检索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普及, 大大提高了标准管理工作的效率, 提高了企业的运行效率, 给我们单位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近年来我们的项目不断增多, 施工设计任务加重, 对技术标准、规范的依赖度越来越高, 标准管理工作任务也越来越重, 我们的管理方式也在不断的进步, 但也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尤其是在知识经济空前发展的大趋势下, 信息技术不断更新换代, 工程建设行业的信息化管理仍需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的改进, 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摘要:工程建设技术标准是建设项目的重要依据, 技术标准的管理越来越受到关注, 以往单纯的人工管理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本文通过阐述标准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以标准管理系统为桥梁, 对工程建设技术标准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探讨。
关键词:技术标准,管理,信息化
参考文献
[1]张秀侠.技术标准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J].中国标准化, 2006.
[2]罗锋盈, 胡啸.信息安全标准化工作持续快速推进[J].中国科技投资, 2009 (6) .
[3]赵雪锋.建设工程全面信息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7.工程技术员工作标准 篇七
关键词: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专利
0引言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日益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与之相应的技术标准之争也愈演愈烈。三流企业卖力气,二流企业卖产品,一流企业卖技术,超一流企业卖标准,成为当今人们的共识。技术标准,作为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事项所制定的标准,新经济时代赋予了它许多新的含义,诸如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垄断化与许可化,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潮流。
1现阶段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日益融合
在传统意义上,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是互相排斥的。技术标准的目的是为了方便大众,追求公开性和普遍适用性,强调行业的推广应用,属于公有领域。而知识产权则是鼓励创新、促进知识生产的一种机制。作为合法的垄断权,核心内容是专利权,未经授权不允许使用,是属于专有领域所有的。进入新世纪以后,市场一体化程度逐渐加深,各种技术资源合作以及专利技术产业化速度加快,这就使得使得技术标准的内容包容了专有和专利技术。自此以后,把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保护结合起来,再通过技术标准达到技术与产品垄断的趋势日益明显。
1.1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融合的原因知识产权本身就具有地域性和排它性的特性,一旦融合了专利技术标准并且得到普及,自然就会形成垄断。可以通过“专利联营”等手段将技术专利写入标准,将全球技术许可战略构建在技术标准战略中,形成一条“技术专利化一专利标准化一标准许可化”的关系链,实现在技术和产品上的竞争优势,这样,技术标准通过专利技术的加入,就可以实现其垄断的目的。同时,借助于技术标准的特殊地位,强化了相关知识产权的保护。
1.2技术标准垄断的实质技术标准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一是法定标准,由政府部门或国际性组织在权衡和折衷的基础上,把企业的技术标准上升为法律标准,通过法律的强制力实现技术推广:其二是事实标准,首先,企业的技术、产品占据大部分市场,再由用户自主选择或由行业中的主导企业开发并倡导推行,使己方的技术标准成为事实上的标准。由于技术垄断是实现市场垄断的前提,因此市场占有率的垄断只是垄断的表象,技术标准即专利的垄断才是实质。
2技术标准的战略地位
标准促进市场统一,专利凭借其垄断性获得经济利益。技术标准恰恰是成功地利用了专利技术和标准化工作的特点,巧妙地使标准战略与专利战略结合在一起,在国家建设企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2.1构建非关税壁垒的主要形式经济全球化推动各国削减关税壁垒,通过技术标准中技术要素的确立和技术指标的设立,建立自己的贸易技术壁垒体系,已经成为多数国家实行贸易保护的重要壁垒。
2.2体现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随着经济全球化融合速度的不断加快,大家普遍有了共识,高新技术的标准化是高新技术实施产业化的重要环节,而决定当今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正是取决于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综合国力。因为技术标准不但影响企业的前途和命运,还关系到国家的利益和主权,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这一问题。
2.3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今天,经济效益更多地取决于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技术标准逐渐成为专利技术追求的最高体现形式。决定战争胜负的制高点是标准,创造和制定标准体现了某行业的最高技术水平,是本行业权威的象征,只有这样可以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领军企业。
3推进我国技术标准制定的战略措施
一般来讲,专利技术成为技术标准要经过以下历程:专利→实践检验→成熟→工业化生产→市场认可→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保持行业中技术领先地位→标准。随着技术标准与专利的关系日益紧密的发展态势,技术标准的战略地位越发显著。
3.1提高标准战略意识通常情况下,专利影响的只是一个或若干个企业,标准影响的却是一个产业,甚至是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所以有必要在管理、研发、市场开拓等方面介入技术标准战略。
3.2强化专利战略意识技术标准的核心是专利,强化专利意识,就是“技术”要形成“专利”,“知识”要变成“产权”,促使“专利技术”最终要变为“标准”。这就要积极宣传专利的重要性,提高全民无形资产保护意识。
3.3积极推进人才战略中国“人世”以后,外国企业与中国企业实行零距离的人才争夺战,拟实现“国际竞争国内化”。企业实施专利战略时,首先要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引导各类人才在创造物质和精神价值中实现自身价值,变人力资源为人力资本,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
3.4加强技术研发投入目前我国企业技术发展多以跟踪模仿为主,难以超越跨国公司严密的科技堡垒。因此从长远的战略出发,要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原创性研究,推进“核心技术工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3.5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在技术的国际标准化活动中,由我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微乎其微。因此,在“法定标准”方面,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我国企业更多地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提供支持,力争将我国在技术标准中的要求反映到国际标准中去。
4结论
8.机务处监控工程师工作标准 篇八
1.总则
1.1编制目的:为了确保每名干部清楚自己的职责,知道该做什么?按什么程序去做,达到什么工作标准,特编制此标准。
2.LKJ使用管理 2.1LKJ分析
2.1.1日分析。一是每日9时前收集各线列车运行信息,重点对区停、施工、救援、专特运、反方向运行、慢行地段控速、路用列车开行等非正常情况下的LKJ装置的使用问题,分析梳理典型问题;二是收集局安全风险问题信息系统中有关机务LKJ装置使用典型问题进行深度分析,查找问题发生原因及应急处置情况,督促相关机务段做好整改落实。
2.1.2月总结。每月28日前通过路局安全风险问题信息管理系统,结合日常问题分析情况,对机务系统LKJ装置的操作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找出典型问题、倾向性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和建议,报安全科长,并将相关内容纳入月度安全通报。
2.1.3关键问题控制。针对LKJ装置使用方面的典型问题和倾向性问题,认真找出问题发生原因,及时制定整改措施,紧盯问题落实,确保问题整改到位,实现问题闭环管理;日常做好重点检索和针对性地抽检查,必要时开展专项整治
活动。
2.2LKJ数据换装
2.2.1明确换装目的。LKJ数据换装前20天参加路局技术交底会,了解数据换装的目的,了解施工方案及对行车的影响,掌握LKJ数据变化的基本情况。
2.2.2确认换装范围。换装前10天收到LKJ基础数据电报,分析行车影响范围,根据机车交路确认数据变化地点,确认影响的机务段及对应的设备变化情况;拟定换装过渡方案。
2.2.3审核上车数据。换装前7天对监控中心交付的LKJ上车数据进行审核把关,核实数据修改的依据是否正确有效,确认机务段收到数据变化说明和操作修改说明。
2.2.4确认换装准备情况。确认机务段、电务段数据试验结果,检查机务段换装准备情况和人员培训情况。
2.2.5发布确认电报。换装前5天联合电务部门向外局发布换装确认电报。
2.2.6会签换装电报。与局运输、电务处议定LKL换装电报涉及的换装方案及安全措施内容并会签。
2.2.7指导换转工作。指导机务段组织开展数据换装工作,指导机务段确认换装机车数量、车号,检查换装的程序、措施的落实。
2.2.8确认换装结束。检查机务段换装结束,分析换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收集换转后LKJ装置的使用信息,追踪
处理新版数据存在的问题。
3.施工安全管理 3.1现场盯控
3.1.1收到施工电报、调度命令和施工计划后,确定施工地点、影响范围、设备变化、行车方式、涉及机务段等内容,确认施工是否对机务行车有影响及影响的情况。
3.1.2参加施工协调会,根据施工等级和内容,提出机务安全保障措施,对各机务段段施工准备情况进行确认。
3.1.3对于二级以上的施工,向科长汇报,要求指派人员现场盯控。
3.1.4 现场盯控人员必须参加施工点前准备会,再次确认施工方案,提出现场配合的相关要求。
3.1.5 进行施工现场盯控,了解施工过程中及点前点后列车运行计划,及时指导处理施工区段发生的机务行车问题。
3.1.6参加施工总结会,听取施工配合方面存在的意见,通报机务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
3.2日常检查
3.2.1收到施工电报、调度命令和施工计划后,对施工地点和行车影响情况进行分析,对各段施工准备情况进行检查。
3.2.2对改变行车闭塞和行车办法的施工进行重点掌握,要求各机务段做好施工安全和行车示意图,提前开展乘
务员教育,安排胜任人员进行添乘或施工现场盯控。
3.2.3定期对各机务段施工管理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各机务段整改存在问题,按照部局规定对各机务段施工管理情况进行对规检查。
4.车机联控管理 4.1细则制定
4.1.1制定实施细则。根据部、局《车机联控作业标准》制定机务系统《车机联控实施细则》,明确程序、用语、信息奖惩办法。做到制定及时、项目全面、用语严谨标准。
4.1.2修订联系用语。及时修订下发相关联系用语,明确车机联控适用范围、联控人员、联控时机、联系用语。做到修订及时,范围正确、用语标准。
4.2检查分析
4.2.1工作制度落实检查。对各单位机联控工作制度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抽查。每月做到对各机务段乘务员电话录音抽查不少于3班,发现问题不少于2件,纳入考核不少于1件。
4.2.2存在问题汇总分析。日常及时查询路局安全风险问题信息管理系统,对存在的问题,月末进行汇总,分析原因,明确整改措施。
4.3信息管理
4.3.1查看站段信息。每月检查一次系统各单位车机联控台账,重要信息及时与车站进行核实。做到信息传递及时,信息逐条核查。
4.3.2下发奖惩通报。每月28日18时前登陆路局车机联控信息系统,查询当月一般输入信息、一般输出信息、重要信息,分析系统各单位在车机联控方面存在的典型问题。
5.月度安全奖励工作 5.1分析落实
5.1.1每日登陆安全风险问题信息系统不少于4次,分别为9时、11时30分、15时、17时30分,对机务处下发问题信息进行审核,转发各机务段尽快落实销号。
5.1.2每周统计汇总机务系统问题发放情况,纳入机务处周总结通报内容。
5.2统计总结
5.2.1每月25日前对安全风险问题信息系统问题进行归档计算,及时督促各段落实问题,督促问题发放人对问题进行销号。
5.2.2每月30日前统计核算机务系统各单位的月度安全奖励,根据安监室提供资料对事故、机车故障及路外伤亡进行考核,制作统一报表予以上报。
5.2.3准备全局月度安全奖励会议资料,提出各机务段奖励方案的调整建议,根据会议结果调整奖励,制作报表上报劳卫处。
5.3系统维护
5.3.1每月1日前对机务处人员量化信息进行维护,根
据机务处“五定三率”管理办法调整个人量化。
5.3.2负责安全风险问题信息系统中机务处人员信息的维护和权限设置,根据人员变化情况调整人员。
6.列尾装置管理 6.1信息处置
6.1.1每日9时前通过各机务段安全信息表和局“铁路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收集前24小时列车尾部装置使用管理信息,分析列尾故障后乘务员应急处置和故障运行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指导落实整改;对于结合部问题积极联系相关部门协调解决。
6.2日常检查
6.2.1每月检查各机务段列尾装置的使用管理情况不少于1次,重点检查是否制定列尾装置的管、用、修实施细则;是否对有关作业人员进行了培训、考试;列尾系统出现故障时是否进行了分析,责任落实及整改情况。
6.2.2每月检查乘务列尾装置的使用情况不少于3班,重点是输、销号、列尾查询、调度命令申请、故障运行等内容。
6.3分析整改
6.3.1每月28日前梳理分析机务部门在列尾装置使用管理方面的典型问题,制定整改措施,报科内纳入月度安全通报。
6.3.2每半年参加一次由运输处组织的列尾装置工作会
议,研究解决列尾装置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问题整改的意见或建议。
7.动车组EOAS管理
7.1日分析。每日9时前收集动车组分析中存在的典型问题,重点对区停、施工、救援、专特运、反方向运行等非正常情况下的ATP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7.2月总结。每月28日前通过路局安全风险问题信息管理系统,结合日常问题分析情况,对动车组EOAS分析情况进行总结,找出典型问题、倾向性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和建议,并将相关内容纳入月度安全专题通报。
7.3关键问题控制。针对动车组EOAS分析方面存在的问题,认真找出问题发生原因,及时制定整改措施,紧盯问题落实,确保问题整改到位,实现问题闭环管理;日常做好重点检索和针对性地抽检查。
9.工程技术员工作标准 篇九
施工技术管理是对各项技术活动、技术工作以及与技术相关的各种生产要素进行计划、实施,总结和评价的系统管理活动,工程项目施工技术管理是施工企业技术管理活动在现场的延伸和具体化,它对建立正常的技术工作秩序,严格技术工作程序和责任制,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提高施工效率,降低工程成本,增加经济效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计划和有序地对施工技术管理,可以保证施工过程遵循技术规律,尊重科学,有利于结合工程特点和实际施工条件,选用先进合理适用的技术工种和施工方法,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从根本上保证工程施工质量;有利于用新技术,新工艺方法对技术管理和作业人员的教育培养,不断提高技术管理素质和技术能力,有利于施工方案的优化和施工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施工效率,加快速度,缩短工期,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结合工程实际开展技术改革和技术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创造新的施工方法。
2 施工技术管理的主要内容
2.1建立健全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本企业的技术管理整体优势,所以现场的技术管理组织体系是本企业为实施工程项目管理的技术班子,包括项目工程师、技术员(含各专业)施工员等,也就是说项目的技术组织在技术部门的领导下,做好全面的技术管理工作。
在建筑业实行总分包的体制下,一个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总包施工单位的技术管理工作,往往还涉及到各分包单位的协同配合,还有的要与平行承包单位在技术上的沟通和必要的衔接,因此,施工现场的技术组织管理体制从广义上说就该以工程承包合同结构所确定的管理关系建立起以总包为核心的总分包密切合作,总包指导分包,分包依托总包联动运行的技术工作机制。
2.2做好技术管理的事前事后工作
(1)技术标准和技术规程,因为施工技术标准是施工技术的依据,技术标准可分为国家标准(GB)、部(专业)标准,企业结合地方的有关政策及自然条件所颁布的地方标准,前两个标准具有强制性,企业和地方的自定标准必须高于前两种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作为管理的依据,才能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但是在具体的工程项目中,又必须根据承包合同的规定采用相应的技术标准,否则将使施工无法有序进行。
技术规程是为了贯彻技术标准,对施工作业方法、作业程序、技术要领、施工安全等方面做出具体技术规定,是指导施工作业活动,设备使用于检修等技术依据。
(2)建立健全技术原始纪录,包括建筑材料、构配件、工程用品及施工质量检验、试验、测定记录,图纸绘审记录和设计交底记录,以及设计变更,技术核定记录,工程质量及安全事故分析及处理记录,施工日记等,因为原始记录是提供工程形成过程实际状况的真实凭据。
(3)技术档案管理,包括的主要内容有:①施工图的管理,企业应授权技术负责人指导专人负责图纸的签收、发放、保管、借阅、归档等业务的工作;②施工组织设计文件;③施工方案或大纲;④施工图放样;⑤技术措施,只有做好以上各项管理工作,才能使管理过程中做出全面规划并付诸实施,才能使资料的管理接近规范化,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技术档案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探索进步得以实现,才能使企业的管理活动正常有序,有章可循。
(4)技术信息、情报工作,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施工技术革新及新工艺法的开发,新材料、新设备的维护应用,使建筑业的施工水平日益提高,无论从施工企业管理角度还是为实施一个工程项目,必须十分重视建筑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情报信息,努力结合实际,推广使用科学技术先进的成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才能适应任何形势下的竞争。
(5)计量工作,包括如下内容:①计量技术和计量管理:②测量计量,以上两个内容在企业的各项管理中是工作的基础,在任何项目技术管理中,直接关系到工程量的保证和规格位置的正确性,如果计量失误,将导致产品的性能降低,质量不符合要求甚至造成更大的损失。要力求没有失误或减少失误,应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①落实计量人员岗位责任制,明确现场计量工作的标准性,要求和考核办法挂钩;② 正确配置计量器具,合理使用、保管、并按规定进行定期检测以确保器具的准确性,确保器具经常处于完好状态:③开展经常性计量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计量人员的技术素质和水平。
3 建立和实施技术管理的基本制度
每个企业无论从任何管理手段上看,没有制度是不行的,这样则会导致工作混乱无序,无法开展,所以应有以下管理制度。
(1)图纸学习审查和管理制度,图纸审查必须提前完成,包括学习初审、会审及综合会审四个阶段,通过以上工作实现以下目的:①全面考虑和部署施工;②熟悉图纸,以便按图施工;③检查设计存在的问题,是否符合国家技术规范,建筑、结构、设备、及装修之间有无矛盾,是否齐全,各种材料构件标记是否错误;④审查设计图纸是否和合同相矛盾;⑤通过审查图纸,明确工程施工条件下施工的可能性和所需采取的措施,如果在审查过程中发现图纸有问题或与施工现场矛盾,必须做详细记录,做好技术联络、技术核定、设计变更通知的签证工作,所有资料必须纳入工程技术档案。
(2)技术交底制度必须健全,目的是让所有施工人员在正式施工之前(或某一重要环节)对施工对象从设计情况、建筑特点、技术要求、操作注意事项有较详细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以便科学施工,交底内容应包括以下内容:① 合同主要是施工合同的范围及有关技术方面的要求,以利图纸审查和索赔;②设计图纸交底使施工人员了解设计意图,建筑物的功能、特点、主要部位及特殊部位的做法要求等;③施工组织设计交底,目的让所有施工人员了解施工组织设计的全部内容,掌握施工部署、施工方法、施工计划及完成任务的技术手段和组织措施;④设计变更交底,必须向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及时交底,否则会导致返工和不必要的浪费,甚至出现更大的隐患和损失;⑤新技术项目的交底,目的是将该技术所涉及的材料、工艺、结构甚至具体操作向有关人员详细交底,力求详细全面,必要时管理和技术人员进行现场督导,技术交底经常性分阶段进行,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一
(3)技术复核制度,目的是保证技术的准确性,避免因技术工作的疏忽、差错而造成工程质量或安全事故,因此技术复核应包括以下内容:①定位轴线:②标高:③尺寸;④配合比;⑤ 门窗洞口尺寸;⑥横板尺寸;⑦预留洞:③预埋件的材质、型号、规格;⑨ 吊装预制构件的强度,以上工作必须根据设计文件和技术标准的规定复查时做好记录。
(4)施工组织设计审批制度,任何工程项目开工之前,项目管理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必须根据企业制度的管理方针和目标,充分研究现有的施工条件,包括合同条件、现场条件、法规条件,编制出切实可行的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开工前报企业技术部门或施工技术主管部门和监理单位组织审查批准后具体实施,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企业的综合技术实力,才能充分调动现场技术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增加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工作经验,才能使现场施工有序开展并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5)设计变更和技术核定管理制度,在工程施工前或施工中,由于设计的原因或业主的需要及现场条件的变化等,都将导致施工图的变更设计,这不仅关系到施工依据的变化,而且涉及到工程量增减的变化,因此必按规定程序处理变更问题,一般由设计单位签证确认、监理工程师下达变更令,企业或现场技术部门备案后批示,有时在施工过程中,出于某种改善性考虑,现场施工人员或管理人员对施工图某些技术问题有异议或提出改善性的建议,如材料构配件的代换、使用外加剂、工艺参数调整等,必须由技术负责人向设计单位提出“技术联络,,后,由设计部门出具技术变更图后才能实施,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准确按图施工,才能维护设计文件的严肃性,避免随意性,才能克服技术工作管理的混乱局面。
(6)施工日记制度,施工日记要力求真实而客观地记录工程从开工到竣工为止的施工现场的状况,动态过程,包括每天的天气、施工部位、作业内容、作业能力效率和质量例行检查和施工及巡视所发现的问题。各种指令的传达与批示,施工條件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对策、措施、整改、实情与结果等,施工日记的规范记录可了解检查和分析施工进展的变化,存在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结果,也可辅助证实,施工质量检验评定以及质保资料形成过程的客观真实性,最后施工日记也必须作为原始资料进入档案。
施工技术管理责任制,它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科学管理制度。为了增强各岗位技术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必须明确他们的职责、权限、工作程序、要求评估标准、考核办法、责任承担范围,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他们对技术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促进技术业务和技术管理水平,且不断提高,一般地说就是对现场技术管理人员要分工明确、各负已责、相互协调、互相监督,增强企业技术管理的综合能力,任何企业乃致每一个项目工程都必须有严格的制度,力求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模式,作为企业的技术负责人在技术管理上,要参与图纸会审,编写组织施工方案,根据企业的技术措施计划审查各工程的月度保证质量,要求节约的技术措施、计划并监督实施,根据具体清况,做好特殊结构、特殊部位的技术交底,组织日常正规检查(包括资料),组织样板活动,做好新技术、新工艺的质量鉴定,组织分部工程和一般单位工程的质量评定、竣工预验、参加竣工验收,负责工程质量及安全事故的调查、分析、处理,并及时上报有关部门,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必须负技术管理责任,组织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开展QC小组工作必要的活动,负责技术革新和技术开发的监督实施,监督技术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归档,组织技术会议,领导技术业务学习和技术安全教育。
4 结束语
10.工程技术员工作标准 篇十
国家电网公司2009年开始开展智能变电站试点建设,智能变电站信息模型建模与管理、源端维护、模型仿真、动态重构等技术发展迅速,智能变电站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1,2,3,4,5,6]。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广泛采用IEC 61850标准进行统一建模和数据交换。但是,在智能变电站的实施过程中,信息模型不标准或者配置错误会直接导致变电站内通信不正常或带来互操作上的问题。传统的模型校验工作仅侧重于IEC 61850通信模型一致性测试,忽略了工程应用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比如仍存在不同智能电子设备能力描述(ICD)模型文件冲突,模型文件在集成配置过程中配置不正确、不规范等问题[7]。
针对上述问题,为推进工程应用标准化建设,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二次设备模型应满足工程应用标准化检测的新要求[8,9,10],并组织制定了Q/GDW11156《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信息模型校验规范》,为此,本文全面梳理了模型工程应用标准化校验的内容,并提出了模型校验方法,解决了模型校验不全面、校验速度慢等问题,提高了智能变电站模型工程应用标准化水平和模型自动化校验效率。
1 校验依据
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信息模型包括保护、测控、在线监测、合并单元、智能终端等不同应用类装置模型。国家电网公司要求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信息建模既要遵循DL/T 860等通用建模规范,也要遵循Q/GDW 1396等工程应用建模规范。因此,信息模型标准化校验依据以下标准和规范来执行:①DL/T 860《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②Q/GDW 11156《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信息模型校验规范》;③Q/GDW 1396《IEC 61850 工程继电保护应用模型》;④Q/GDW 695《智能变电站信息模型及通信接口技术规范》;⑤Q/GDW 616《基于DL/T 860标准的变电设备在线监测装置应用规范》。
2 校验内容
2.1 模型静态校验
1)模型标准化校验
模型标准化校验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模型静态校验,主要校验内容包括:①模型语法格式检查;②模型数据类型模板一致性检查;③数据类型模板重复定义检查;④数据类型模板引用检查;⑤数据集、控制块配置的一致性检查;⑥模型数据对象实例化配置检查;⑦通信参数和命名的一致性检查;⑧虚端子连线配置检查等。由于模型标准化校验规则较多,同时IEC 61850标准建模规则也在不断更新,为了解决模型校验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问题,本文采用了基于可扩展模板和规则的校验方法。
2)模型相互一致性校验
在工程应用中,不同ICD模型的模板存在冲突是导致变电站配置描述(SCD)模型文件集成失败的原因之一;而不同ICD模板存在冗余,通常会导致SCD模型的臃肿。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模型相互一致性校验的新内容,它主要包括不同应用类装置ICD文件数据类型模板的冲突性和冗余性校验。
数据类型模板冲突性检查针对不同ICD模型文件中数据类型模板〈DataTypeTemplates〉定义的各种数据类型是否存在内容不同、命名相同的情况,若存在,说明该数据类型模板定义冲突,应进行区分命名。具体的校验内容包括:①LNodeType是否存在冲突;②DOType是否存在冲突;③DAType是否存在冲突;④EnumType是否存在冲突。
数据类型模板冗余性检查针对不同ICD模型文件中数据类型模板〈DataTypeTemplates〉定义的各种数据类型是否存在内容相同、命名不同的情况,若存在,说明数据类型模板重复定义,应进行统一命名。具体的校验内容包括:①LNodeType是否存在重复定义;② DOType是否存在重复定义;③DAType是否存在重复定义;④EnumType是否存在重复定义。
为了完成此项新的模型校验内容,本文提出了基于双层嵌套哈希表的模型相互一致性校验方法。
2.2 模型动态校验
模型动态校验是指将装置运行中的动态模型和数据与离线的配置智能电子设备描述(CID)文件或SCD模型和数据进行比对,确保两者一致性。具体的校验内容包括:①比对两者模型中各个数据对象是否完全一致;②比对两者模型中各个数据属性的数据类型是否完全一致;③比对两者模型中数据集是否完全一致;④比对两者模型中实例化数据属性初始值是否完全一致。为了提高模型动态校验准确性和校验速度,本文提出了基于内存树比对的模型动态校验方法。
3 校验方法
3.1 基于可扩展模板和规则的静态校验方法
在DL/T 860-6 标准附录中,采用8个Schema规则文件定义了变电站配置描述语言(SCL)文件的语法格式和约束关系,基于这些标准Schema规则文件进行语法格式的标准化检查。考虑到《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信息模型校验规范》中存在大量的命名检查(如数据集和报告控制块的命名等),标准Schema规则顾及不到,因此必须进行自定义扩展规则文件。基于规则文件的校验方法如下:在解析待检测的SCL模型文件之前,先载入规则,解析模型时,边扫描模型边校验规则。
1)对于标准Schema文件,采用Xerces C+ +技术,通过loadGrammar接口可以载入外部规则文件,但解析时为了启用Schema规则检查,必须通过setFeature接口置XMLUni::fgSAX2CoreValidation,XMLUni::fgXercesSchemaFullChecking等参数处于使能状态;另外,为了禁用SCL内部链接的Schema规则而采用外部的规则来检查,必须置XMLUni::fgXercesLoadSchema参数为非使能状态。
2)对于自定义扩展的规则文件,对每一项规则,建立相应的正则表达式RegularExpression的一个对象。 解析待检测的SCL模型时采用Xerces C++的SAX方式载入模型,当扫描到相应的模型元素时,调用RegularExpression对象的matches接口可判断配置和格式的有效性。对于标准Schema规则覆盖不到的部分,统一编写自定义扩展规则文件。对于这种格式性检查,一般采用正则表达式来编写。最终形成的自定义扩展规则文件如附录A图A1所示。
模板文件是DL/T 860标准和国家电网公司模型规范的数据对象的具体描述,它是模型工程应用标准化校验的基准。模板文件应包括DL/T 860 7-3的CDC公共数据类和7-4LN类,Q/GDW 1396规范的CDC公共数据类、LN类和应用建模LN实例,Q/GDW 616和Q/GDW 695扩展的CDC公共数据类和LN类等的内容。
为了组织上述内容并便于扩展,模板文件采用了类似于SCL的语法格式来组织,方法如下。
1)针对规范或标准的公共数据类和LN类,模板文件采用SCL文件中的DataTypeTemplates来描述, 包括LNodeType,DOType,DAType,EnumType等数据类型元素,与SCL文件有所不同的是模板文件还包括数据对象强制存在与否和对象可选等约束标记。
2)为了描述国家电网公司模型规范定义的应用装置建模LN实例,针对保护、测控、录波等不同应用装置建立相应的IEDClass的元素,IEDClass包含每一种应用装置类建模所需的LD以及LD包含的LN(包括每一种LN的强制存在与否约束标记)。
按照以上思路,最终建立了涵盖所有规范数据对象的模板文件,并形成了三个模板文件,如表1所示。
基于模板文件的校验方法:采用Xerces C++的DOM方式载入模板文件,并在内存中建立模板文件对应的数据字典和数据索引。校验时,采用Xerces C++的SAX方式载入待检测的SCL模型文件,并局部建立数据缓冲,通过将实际模型数据与数据字典通过哈希计算进行逐一比对实现标准化的校验。模型静态校验的流程如图1所示。
3.2 基于双层嵌套哈希表模型相互一致性校验方法
ICD文件数据类型模板冲突性和冗余性校验流程如图2所示。
将待检测的模型文件利用SAX技术解析并抽取模型属性信息,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LnodeType〉中 〈DO〉元素及其name和type属性。
2)〈DOType〉中有效的〈SDO〉元素及其name和type属性,〈DA〉元素及其name,bType,type(如果有),功能约束FC,有效的〈Val〉等属性。
3)〈DAType〉中 〈BDA〉元素及其name,bType,type(如果有)属性。
4)〈EnumType〉中〈EnumVal〉元素及其ord和text属性。
将属性信息按照以下格式拼接:
元素名:属性名1=属性值1 属性名2=属性值2…
示例如下所示:
DA:bType=VisString255name=mRID
采用MD5 散列函数哈希算法对其计算得到128位的摘要信息,此信息即为第一层哈希值,每个模板id所生成的第一层哈希值组成第一层哈希表。
对每个模板id对应的第一层哈希表中的第一层哈希值按照一定规则拼接,拼接格式为:哈希值1哈希值2哈希值3…。将拼接成的字符串用MD5散列函数计算得到第二层哈希值,每个模板id对应一个第二层哈希值。整个ICD模型所有模板的id和对应的第二层哈希值构成了第二层哈希表,双层嵌套哈希表的逻辑图如图3所示。
根据第二层哈希表和模板id进行冲突性和冗余性校验。如果id相同,第二层哈希值不同,则发生冲突,再根据第一层哈希表及第一层哈希值所对应的属性信息,确定发生冲突的详细信息;如果第二层哈希值相同,id不同,则发生了冗余。最后,将检测出的冲突和冗余信息输出到检测报告中。
按照以上方法,即可对ICD模型文件之间的冲突性和冗余性进行快速、准确的校验
3.3 基于内存树比对的动态校验方法
当进行运行模型与离线模型的一致性校验时,需通过IEC 61850/制造报文规范(MMS)的ACSI通信服务接口获取实际智能电子设备的运行模型,将运行模型与静态SCL模型比对,才能检查两者是否一致。
为了实现比对,必须将运行模型和静态模型同时转化为同一种数据结构才具备可比性。考虑到由MMS通信服务接口获得的是一棵符合IEC 61850抽象服务接口ACSI的服务内存树,因此,采用先将CID模型文件转变成与服务内存树类似的伪服务的静态内存树,通过比对两棵内存树来实现运行模型的校验。这种方法具有内存开销较小的优势。其实现流程如图4所示。
4 模型自动校验工具实现
综合采用上述校验方法,研制了模型自动化校验工具,其软件架构设计如图5所示,主要由模型导入模块、规则和模板导入模块、校验范围设定模块、核心校验模块、报告输出模块等组成。
其中,核心校验模块由基于可扩展模板和规则的校验、模型相互一致性校验、基于内存树比对的模型动态校验构成。校验结束后由工具自动生成模型校验报告,报告中显示了模型错误分类、错误等级,错误所在位置、问题描述等信息,有助于指导相关人员进行模型问题的修改和校正。
5 校验结果
在国家电网公司最近实施的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信息模型标准库构建和模型入库检测工作中,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首次采用了上述模型自动校验工具,对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许继集团有限公司、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四方继保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等4个二次厂家900多个设备模型文件开展了包括模型标准化检测和模型相互一致性检测的全方位测试,在检测过程中,有效地排查了各厂家ICD文件存在数据类型模板枚举类型冲突、逻辑节点类型冲突和冗余、报告控制块id配置和物理通信端口号配置不规范不统一等一系列突出的问题,保障了模型工程应用标准化水平。整个模型校验过程完全实现了自动化测试,减轻了模型校验的实际工作量,提高了模型检测工作自动化水平。
6 结语
本文从模型校验内容、模型校验方法、模型校验工具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全面分析了智能变电站信息模型工程应用标准化校验技术,进一步充实了传统模型校验内容,优化了传统的模型校验方法,提高了模型自动校验覆盖面、灵活性和校验速度。通过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模型自动校验工具,严格把好模型标准化入网检测关,有力促进了智能变电站工程建设中的模型标准化应用。未来,随着IEC 61850标准及国家电网公司工程应用模型规范的更新版本的发布,本文所述方法及工具可通过不断扩充数据模板和规则文件等内容来支持最新标准检查。
附录见本刊网络版(http://www.aeps-info.com/aeps/ch/index.aspx)。
参考文献
[1]张海东,黄树帮,倪益民,等.智能变电站ICD模型文件数字签名设计及应用[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5,39(13):124-128.DOI:10.7500/AEPS20141019004.ZHANG Haidong,HUANG Shubang,NI Yimin,et al.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ICD model digital signature for smart substation[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15,39(13):124-128.DOI:10.7500/AEPS20141019004.
[2]唐志军,朱维钧,黄巍.基于配置文件的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全过程管理与控制[J].电力与电工,2013,33(4):56-59.TANG Zhijun,ZHU Weijun,HUANG Wei.Construction on life-cycle management system base on configuration files for secondary system of smart substations[J].Electric Power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2013,33(4):56-59.
[3]陈爱林,耿明志,张海东,等.智能变电站和主站共享建模的关键技术[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36(9):72-76.CHEN Ailin,GENG Mingzhi,ZHANG Haidong,et al.The key technology of model harmonization between smart substation and control center[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12,36(9):72-76.
[4]黄树帮,窦仁晖,梅德东,等.基于IEC 61850标准的通用IED仿真系统的设计和实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36(18):153-158.HUANG Shubang,DOU Renhui,MEI Dedong,et al.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general IED simulation system based on IEC 61850[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12,36(18):153-158.
[5]王德文,阎春雨.变电站在线监测系统的一体化建模与模型维护[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3,37(23):78-82.WANG Dewen,YAN Chunyu.Integrated modeling and model maintenance of on line monitoring system in substation[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13,37(23):78-82.
[6]张海东,张鸿,宋鑫,等.SCD模型到CIM/E模型的转换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36(15):91-95.ZHANG Haidong,ZHANG Hong,SONG Xin,et al.Model conversion method from smart substation SCD to control center CIM/E[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12,36(15):91-95.
[7]国家电网公司.智能变电站试点工程技术总结报告[R].2011.
[8]张海东,陈爱林,倪益民,等.智能变电站智能电子设备在线评估及动态重构[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4,38(5):122-126.DOI:10.7500/AEPS20130523010.ZHANG Haidong,CHEN Ailin,NI Yimin,et al.Online state assessment and dynamic reconfiguration of intelligent electronic devices in smart substation[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14,38(5):122-126.DOI:10.7500/AEPS20130523010.
[9]任雁铭,操丰梅,张军.IEC 61850Ed 2.0技术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3,37(3):1-5.REN Yanming,CAO Fengmei,ZHANG Jun.Technical analysis of IEC 61850Ed 2.0[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13,37(3):1-5
【工程技术员工作标准】推荐阅读: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范08-24
建筑工程技术统一标准09-07
黑龙江省工程系列森林工业工程专业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标准06-12
2019工程技术员工作计划06-30
公路工程技术员的工作总结09-14
助理机械工程师技术工作总结09-30
采矿助理工程师专业技术工作总结11-15
评工程师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800字)07-04
202202-工程技术部第4周工作总结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