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分析论文(共13篇)
1.论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分析论文 篇一
关键词:现行主要准则体系中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分离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本文从财务报告模式的转换角度分析了建立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报表目标、要素定义等相符的计量标准。基于此,提出了统一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会计计量的可能途径,从而未解决当今以FAS。
一、财务模式从“成本观”向“价值观”的转换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曾很好服务于工业时代的历史成本模式已经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公司的资源,而1978年FASB首先将财务报告的目标定义为向投资者,债权人等提供的信息,并以此建立起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由此引发了财务模式从“成本观”向“价值观”的转换,但从总体看,“价值观”下得财务报告能够跟好地财务报告的目标。主要从以下几点分析说明:
1、 从权益投资者角度
受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影响,财务报表所含信息对于权益投资者和证券分析师而言应当有助于他们推测企业的基本价值。因而,FASB和IASB在准则制定中主要关注的对象是权益投资者。就权益投资者而言,财务报告主要用于向其提供关于投资决策目的的和关于价值或价值的估计变量的信息,或提供用于评价公司权益价值的估值模型所需的输入信息。而“价值观“所隐含的信息是:投资者在投资时需要对公司进行估价,所有对估价有用的信息都与决策有关。因此,相对于“成本观”,“价值观”下的财务报告能够更好地满足权益投资者的需要。
2、 从债券投资者的角度
作为财务报告的主要使用者之一,债券投资者要求财务报告能够及时真实地反映资产(以房地产和有价证券为例)的市场价值。因为在SEC和正式的准则制定产生之前,资产负债表的形成主要由贷款估值的需要和债务契约的需要主导,因此,债务契约对公司资源和债务求偿的估计主要运用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 ,并以此来评估负债人的流动性和偿还能力。总而言之,基于“价值观”的财务报告比基于“成本观”的财务报告能够更好地满足债券投资者的决策需求。
二、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分离的原因
1、 FASB关于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差异
根据SFAS157规定,公允价值计量的目标是考虑持有资产或承担负债的市场参与者的前提下,确定计量日出售资产时可能收到的或转让出负债时可能支付的价格(即脱手价),它与价值计量的要求是一致的。计量资产公允价值时,首先应当确定其估计价值的前提,之后运用估价技术及其参数进行估计。FASB涉及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准则主要包括《财务会计公告第114号》(SFAS114)和《财务会计准则第115号》(SFAS115)。在现值计量中SFAS114要求从债权人角度的最佳估计来估计未来现金流量,并运用利率进行折算。因而,SFAS114关于用现值技术对减值贷款的计量并非公允价值计量。而SFAS115规定确认减值损失的条件是债务性和权益性证券的账面金额超过其公允价值。
因此,就FASB而言,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公允价值计量参考参与者的假设估计;资产减值会计计量参考特定主体的假设估计或参考基于市场参与者的假设估计
2、 IASB关于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差异
目前,IASB尚没有专门规范公允价值计量的准则,相关规定主要分散在不同的具体准则中。公允价值指在公平交易的前提下,教育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该定义中引入“交换价格”的理念,却没有明确交换价格为买入价或是脱手价,也未涉及“市场参与者”假定,因此并不完全符合“价值计量”的要求。在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中,IASB运用了可收回金额的概念,并规定可收回金额为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和使用价值二者中的较高者。IASB对可收回金额的运用主要是从管理者的理性行为出发处理资产。而管理者做出的决策需要估计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和使用价值。而在资产减值计量中,IASB主要从主体自身的角度出发,基于最有效使用假设来剂量可收回金额,这与“价值计量”的要求并不相符。
因而就IASB而言,公允价值计量和资产价值计量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公允价值计量参考市场参与者估计;资产减值会计计量参考特定主体估计
3、 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分离的影响
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采用不同的标准,一方面是概念的演绎不彻底,另一方面二者的分离也提高了准则的复杂性,同时给准则的执行也带来了较大难度。
三、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统一
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根本区别在于估计时所站的角度及由此产生的估价假设不同。公允价值计量从市场参与者的角度估计,资产减值会计计量则从主体管理者的理性决策出发,即本质上是站在主体自身的角度估计。从财务报告的“价值观”看,公允价值计量更恰当。原因如下:
( 1) 从概念层面看 站在主体自身的角度估计的资产减值会计计量, 没有提供一个价值计量的中立基础。而基于市场参与者角度的公允价值计量为基于“价值观” 的财务报告提供了一个中立基础,市场是资产和负债价值的最终裁定者。在有效市场中, 市场所形成的估计不仅是无偏的, 而且是无误的,因此为了避免公允价值计量带来的负面影响, 应当通过确认和计量的分离来限制公允价值计量的使用。
(2)从执行层面看,在资产减值会计计量中,即使资产存在市场价值,也需要从自身主体出发估计其持续使用中的价值,特定主体估计和市场一致估计是并列的。而在公允价值计量中,通常只能使用市场一致估计,特定主体估计只是市场一致估计的替代。
(3)从计量结果看,当存在活跃市场的公开报价时,两者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当不存在任何可观察参数的极端情况下,计量公允价值并不排除使用主体预期的信息和假定,但这些信息和假定应当是在充分考虑市场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隐含的假定是特定主体估计和市场一致估计的结果一致。
(4)从准则趋同的角度看,FASB一直积极推动公允价值计量,而IASB 在征求意见时也采纳了FASB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实现公允价值计量和资产减值计量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在财务报告的价值观下, 对资产而言, 何时应当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何时应当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施加约束, 实施资产减值会计? 我们认为, 对于在交换的资产, 公允价值计量可能是最相关的, 而对于在用的资产而言, 如果不存在活跃市场, 实施减值会计可能更为恰当。无论如何, 在价值计量中,不仅需要对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进行权衡, 而且需要对财务报告的估值功能和非估值功能进行权衡。在无法获得可观察的市场参数时, 充分披露则是非常必要的。
在初始计量中使用公允价值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实际意义, 除非资产的成本无法获得, 如企业合并交易中取得的资产。同样, 基于价值观的财务报告也并不排斥在初始确认时对交易采用成本计量, 因为价值计量总是针对财务报告而言的。明确这一点十分重要, 可以避免我们陷入在初始计量中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时是否应当确认首日损益这样的争论。
总之, 与财务报告目标和相关概念相一致的计量属性是公允价值。考虑到财务报告的非估值功能和市场的非有效性, 现行准则中需要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施加不对称的约束, 即实施资产减值会计, 但这并不意味着需要建立单独的资产减值计量标准。准则制定机构应当在界定资产减值确认条件的基础上, 基于公允价值来建立单一的减值计量模型, 以形成内在一致的逻辑, 并简化准则的制定和执行。
参考文献
Danbolt J,W.Rees. Mark-to-market Accounting and Valuation:Evidence from UK Real Estate and Investment Com-panies .Scotland: University of Glasgow, , .
2.论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分析论文 篇二
公允价值和会计稳健性一直是国内、国际会计界关注的话题。从计量属性角度看, 公允价值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财务会计的发展方向;会计稳健性作为一项会计信息特征, 其在会计实务的引入对于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通过从会计角度对次贷危机的分析以及公允价值、会计稳健性和会计质量信息特征的阐述, 认为现有研究中, 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会计实务中将公允价值和会计稳健性结合起来, 更好地达到以稳健性为原则的会计信息要求, 从而, 真正的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一) 公允价值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知识经济浪潮的兴起和金融创新速度的加快, 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加大, 大量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等软资产的出现, 为公允价值提供了更大的舞台。由于交易价格本身的不确定性, 以及在目前我国现有的情况下, 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现象还比较严重, 因此, 我国2006年2月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体系中适度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 (1) 公允价值的定义。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IASB) 在《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 (IAS32) 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允价值是指熟悉情况和自愿的各方在一项公平交易中能够将一项资产进行交换或将一项负债进行结算的金额。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在《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 (SFAS157) 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允价值是计量日市场参与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所获得的或转移负债所支付的价格。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定义与IAS32相近, 将其定义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 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为保持公允价值定义与资产和负债定义的一致性, SFAS NO.157采取了脱手价格 (Exit Price) 而非入账价格 (Entry Price) 。该定义聚焦于销售资产收到的或转移负债支付的价格, 而不是报告主体实际为取得资产支付的价格或承担负债收到的价格 (入账价格) 。公允价值是在计量日销售资产所收到的或转移负债所支付的价格 (脱手价值) 。美国FASB认为脱手价格目标是合适的, 因为他体现了从市场交易者的角度对资产的未来流入和对负债的未来流出的当前预期。这个对流入流出的强调与FASB在Concepts Statement No.6财务报表的要素中资产和负债的定义保持一致。在第6号概念公告的25段就是根据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角度来定义资产, 在其35段中根据未来经济利益流出的角度来定义负债。上述定义只是表述不同, 但都包含以下要点:交易双方是自愿的, 且是无关联关系的, 交易是公平的;它是缺少真实交易下的一种估计价格, 它是买卖双方意欲成交的现行交易达成的金额 (葛家澍, 2006) 。 (2) 公允价值的层级。公允价值层级 (fair value hierarchy) 属于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FASB和IASB对公允价值层级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早在1976年, SFAS 15《债权债务人对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就已提出“先以市场价格估计公允价值, 若无市场价格, 则以预期现金流量的现值来估计公允价值”的公允价值层级思路。SFAS 157将估价所需的市场信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活跃市场上有相同的资产或负债的报价信息时, 使用该报价信息所估计的公允价值;第二个层次是在活跃市场上没有相同但有相似的资产 (负债) 的报价, 这种相似的报价可用来进行公允价值的估计, 但应当调整相同与相似之间的差异;第三个层次是在第一个层次和第二个层次的估计尚不可能时, 则应用估值技术方法进行公允价值的估计, 包括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等。在公允价值计量的层次中, 第二和第三个层次带有明显的估计性质;第一个层次的计量依据最为客观。市场价格是金融资产 (也包括非金融资产) 的最佳估计, 是最公允的输出变量 (葛家澍, 2006) 。即使如此, 由于会计主体在资产负债表日并没有实际进行交易, 第一个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实际上也是估计的结果。因此, 公允价值是一种以市场输出变量为参照基础的估计价格 (葛家澍, 2006) 。
(二) 会计稳健性
(1) 稳健性及其相关概念。会计稳健性, 又称谨慎性, 是会计理论和实践中的一项基本原则, 是财务报告的一个重要特征。稳健原则的最早解释是“预计任何损失但不预计任何利润”。我国会计基本准则规定, 企业对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保持谨慎, 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Beaver and Ryan (2005) 将稳健性分为两类:条件稳健性和无条件稳健性 (又称为损益表稳健性和资产负债表稳健性) 。Basu (1997) 文中所研究的即为条件稳健性, “宁可低估盈余, 而不低估损失”。条件稳健性 (损益表稳健性) 以会计外部的经济环境的变化为依据, 将稳健性定义为对好消息和坏消息的不对称确认程度。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资产减值准备是体现条件稳健性的典型会计处理。而无条件稳健性 (资产负债表稳健性) 强调资产的账面价值相对于市场价值尽量保持较低水平, 即无论会计外部经济环境的好坏, 会计确认的价值永远低于其自身的经济价值。如高于经济折旧的加速折旧法、研发费用和广告费用的费用化等。 (2) 稳健性存在的内在动因。会计稳健性 (Conservatism) 对会计实务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是财务报告中一项重要的惯例, 著名的瓦茨教授 (Ross Watts) 2003年写过两篇文章[4] (Watts, 2003a;Watts, 2003b) , 讨论稳健性原则的起因与影响, 以及相应的实证证据。他认为稳健性起源于企业契约关系的需要, 无论是股东还是债权人都希望规避风险和损失, 而稳健性有利于防范经理人高估资产和收益的机会主义行为;其次, 诉讼也是会计趋向于稳健性的重要动因, 通常, 高估盈余和资产带来的诉讼风险远远超过低估盈余时的诉讼风险;第三, 稳健的盈余有利于减少税款支付的现值, 出于避税的考虑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稳健性程度;另外, 会计管制也是稳健性加强的重要因素。利润的高估、虚夸易导致股市泡沫, 当泡沫破灭铸成金融危机时, 监管层就容易遭受股民的谴责。因此, 为了减轻政治责任, 准则制定者和监管层也倾向于会计稳健性。
二、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耦合: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视角
美国著名学者Jonas&Blancher在2000年所提议的评估财务报告质量框架中将决策有用性会计目标归结为相关性和可靠性两大会计信息质量水平。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是我们的信托责任, 而在会计实务中, 权衡公允价值和会计稳健性的最终目标就是降低投资者决策过程中面临的不确定性以及风险, 提高公允价值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因此, 本文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视角, 来探讨公允价值和会计稳健性。
(一) 相关性特征
FASB与IASB于2008年5月联合发布了《改进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财务报告目标与决策有用的财务报告信息的质量特征及约束条件》 (征求意见稿) , 认为相关性包括预测价值 (Predictive Value) 和确证价值 (Confirmatory Value) 。与此相比, IASB的框架认为相关性不仅包括预测价值、确证价值, 还包括重要性 (Materiality) 。FASB SFAC No.2认为相关性包括预测价值、反馈价值 (Feedback Value) 和及时性 (Timeliness) , 而且, FASB和IASB一致认为确证价值和反馈价值是相同的意思, 都表示确证前期预测的正确性或改正前期的预测。可见, 改进的CF对相关性组成部分的确定是FASB与IASB意见的综合。这里需要解释的预测价值。信息本身并不必具有预测性, 信息仅仅是使用者的预测过程使用的一个有用的要素。某些高度预测性的信息也许对某一具体目的没有任何预测价值。如固定资产的直线折旧可能有很强的预测价值, 但是它对评估主体产生净现金流量的能力可能没有多大帮助。预测价值也不能与统计学中的预测性 (Predictability) 相混淆。统计学中的预测性涉及到时间序列中可能预测下一期间数据的准确性。FASB和IASB认为CF采用统计中的概念或术语是不恰当的, 这样做隐含着相关的财务信息本身必须预测未来。有一点必须明确的是:财务报告提供信息, 是供使用者做预测, 信息是使用者作预测使用一个的要素。信息的确证价值是指信息能证实或改变过去或当前的期望, 增加预期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信息的相关价值和确证价值是相互关联的。具有预测价值通常也有确证价值。如对主体的经济资源和要求权状况的信息能帮助使用者预测主体利用机遇或应对不利事件的能力, 这个信息也有助于确证或改正使用者过去对主体能力的预测。
(二) 可靠性特征
FASB认为, 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合理地、不受错误或偏向的影响, 能够真实地反映它意欲反映的内容。它包括反映真实性、可验证性和中立性。反映真实性又包括完整性和公正无偏性;而IASB (1989) 指出, 当没有重大错误或偏向, 并能如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情况而能供使用者作依据时, 信息就具有了可靠性, 它包括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谨慎性、完整性等反映真实性的一些方面。改进的CF在第2章的第7段提出, 要使财务报告信息有用, 它必须是意欲反映的经济现象的如实反映。如果反映的经济现象的某一项信息和使用者的决策是相关的, 但没有如实反映, 则这项信息对决策也是没有用的, 甚至是误导的。如实反映要求所描述经济现象的财务信息反映主体发生的交易、事项或情况的经济实质, 而不是其法律形式。如实反映包括完整性 (Completeness) 、中立性 (Neutrality) 和没有重要差错 (Free From Material Error) 。完整性是指经济现象的描述必须包含某经济现象的如实反映所必需的所有信息。任何一个省略都会导致信息是错误或误导性的。中立性要求没有偏见, 既不倾向事先预定的结果, 也不迎合某一特定集团行为的需要。中立的财务信息不会为了影响某一方面的行为而为信息反映的现象涂脂抹粉。然而, 财务报告的信息的中立性并不意味着信息的提供是没有目的的或不应该影响决策行为。相反, 财务信息是具有影响信息使用者决策的能力。如实反映也并不表明经济现象的描述中完全没有错误, 因为财务报告所描述的经济现象通常在不确定条件下计量的, 这些计量都包含管理层的各种判断。即使在同一准则制定机构内部, 对可靠性的理解也未能保持绝对的一致。如在FASB内部, 有的成员强调可验证性, 从而在实质上排斥反映真实性;有的成员强调反映真实性和中立性;有的成员明确地强调精确性, 还有一些成员强调稳健性。本人认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在保守地汇报现在期间的盈余, 降低投资者对未来盈余的预期, 从而在未来期间产生盈余上的好消息。
(三) 会计信息关联性的特定环境和研究问题的出发点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与计量属性的选择密切相关, 其关联性的大小又取决于特定的环境和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在经营环境不稳定及物价波动幅度较大的情况下, 若从投资者和债权人等主要使用者的投资、信贷或类似决策对信息的需求来看, 虽然公允价值体现了公平、活跃的市场对相关资产和负债现实价值的客观评价, 但是只有在真实交易发生时才是确定的, 其余时候都是估计数, 估计不可能精确。从这个意义上看, 基于公允价值的会计信息无法正确反映报告主体当期的经营业绩及当前的财务状况和面临的风险, 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受到影响。而会计稳健性作为一项会计惯例或原则, 一些实证文献亦把稳健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一项测量指标, 它追求的就是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并且Wolk等 (2005, 中译本) 认为, 稳健性本质上是关于披露方面的质量特征,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通过“谨慎报告”, 信息使用者也可以知道不确定性和风险所在。因此, 笔者认为, 在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 仅仅应用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仍然是不够的, 以公允价值计量, 辅之于稳健性原则, 在不确定性和风险很大的经济和环境中, 对于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三、基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公允价值分析
2001年末, 美国的房地产一路飙升, 使得以次贷为基础的优先CDO与普通CDO均市场红火, 对冲基金除按照协议从投行处购买普通CDO, 更将普通CDO抵押给银行, 获得更多的资金, 加大普通CDO的购买力度。而投行为了分得利益, 又从对冲基金处回购普通CDO, 同时投行开发出信用违约交换 (Credit Default Swap, CDS) , 即在CDO中取出部分资金到保险公司投保, 让保险公司分担风险, 提高CDO的信用评级, 将次贷的资本链进一步拉长, 也使得风险级数进一步提高。
(一) 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受到影响
由于房价仍高涨, CDS市场销量可观。华尔街在CDS的基础上又开发出一种新型基金, 专门投资买入CDS的基金。只是将基金资本分为不同的切片, 其中一个部分作为Support Tranche, 即在亏损时先由Support Tranche进行垫付, 不足时才由其他切片依次支付。Support Tranche其本质是一种保证金。新型基金大卖, 各种养老基金、教育基金、理财产品, 甚至其他国家的银行也纷纷买入。新型基金大量增发, 但保证金Support Tranche并没有增加, 导致基金的抗风险能力大为下降。从次贷到CDO, 再到优先CDO、普通CDO、CDS、新型基金, 这一系列的衍生品的创新过程, 华尔街不是在遵循贷款证券化最初的分散风险的目的, 而是在一味地追求高额利润。这些抵押贷款, 还有股票、债券、金融期货、金融期权及其他金融衍生工具等等, 他们都是实体经济的“纸质复印件”, 称之为虚拟资本, 他们的运行, 形成大大超过实体经济的虚拟经济。以2006年的统计数据为例, 美国2006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GDP) 为13万亿美元, 而市场上流通的股票、债券、期权、期货等的价格总额估计为400万亿美元, 也就是说, 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30倍, 虚拟的繁荣令人眼花缭乱。统计资料显示, 1994年至2007年,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水平大幅提高。据美联储统计,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 (MBS) 规模从2000年的3.0万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5.83万亿美元。据国际证监会组织 (IOSCO) 的《次贷危机报告》,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余额从2000年的4.8万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9.8万亿美元, 年增13%, 形成了庞大的住房抵押贷款。其中, 次级贷款2003年4000亿美元, 2004年突破1万亿美元, 2005年增加到14000亿美元;次级抵押贷款比例从1993年开始起步发展到2005年的20%。在高度证券化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上, 次级抵押贷款的呆账和坏账, 恶化了庞大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 (MBS) 的资产池, 增加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 (MBS) 收益的不确定性。抵押品赎回权的丧失率 (Delinquencies) 在2005年至2007短短两年时间内激增50%。美国最大的金融信贷机构是“房利美 (Fannie Mae) ”和“房地美 (Freddie Mac) ”。房利美 (Federal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 Fanny Mae) 是在1938年根据美国国会颁布的法令成立的;房地美 (Federal Home Loan Mortgage Corporation, Freddie Mac) 是1970年成立的竞争机构。他们只收购二级抵押贷款市场上的房贷资产 (信贷凭证) , 然后以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取得房贷资产打包向投资人出售。他们虽然不直接提供房贷, 但提升了信贷市场的流通性, 使美国中低收入的家庭得到房贷。到2006年, 美国次级房贷高达12210亿美元。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繁荣, 使参与房贷的金融机构的收益丰厚。在经营过程中, 不断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创新, 增加信贷资源, 也被社会所推崇。
(二) 经济环境充斥着不确性和风险
必须指出的是, 次贷市场及相关衍生品市场等虚拟经济的繁荣是以这个实体经济的房地产的价格上涨为基石的。但是, 自2005年以来, 美联储由于对通货膨胀的担忧, 连续17次提升基准利率, 从1%到5.25%。风光了整整5年的美国房地产终于从峰顶摔下, 2006、2007年跌跌不休。次级房贷的还款额因利率上调而逐步增加, 低收入者不能偿还贷款的家庭大增, 至2007年6—8月形成冲击市场的次级房贷危机。至2008年, 比尔斯登破产、雷曼兄弟公司也被迫破产, 房利美和房地美被美国政府收购, 美林也被美国银行收购, 扩展为2008年的金融危机。一些银行家、金融业人士和国会议员将矛头指向美国会计准则, 认为公允价值是美国次贷危机的帮凶。他们认为公允价值反映计量日相关资产或负债项目, 并将计量形成的差额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由于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损益得不到现金流支持, 无疑将影响利润的质量, 使利润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降低, 在经济繁荣、资金流动性较强的环境里, 资产被高估,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利润同样被高估, 以公允价值计量反映的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大幅度下降, 甚至成为进一步推动金融投机的催化剂, 泡沫越吹越多, 当泡沫破裂以后, 资产回归正常价值, 公允价值计量使企业资产大幅度缩水, 利润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现严重的亏损, 金融危机由此产生 (赵鹏飞, 2008) 。基于公允价值是美国次贷危机帮凶的说法, 笔者认为金融危机的出现正是因为在提供会计信息时, 没有将公允价值和会计稳健性很好的应用到会计实务中。陆宗建等人认为在提供的会计信息中, 除了在表内提供公允价值这一单一货币金额之外, 还要求上市公司报告有关公允价值的不确定性信息, 如披露资产或负债交易价格的区间, 披露价值估计的概率分布 (PD) 或概率密度函数 (PDF) 以及披露有风险价值的信息都是对公允价值所包含的不确定性做稳健性披露, 这些本文认为都是在会计信息质量基础之上将公允价值和稳健性很好的应用, 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葛家澍:《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市场价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与公允价值》, 《会计研究》2006年第9期。
[2]姜国华、张然:《稳健性与公允价值:基于股票价格反应的规范性分析》, 《会计研究》2007年第6期。
[3]陆宗建、张继袖、刘国艳:《基于不确定性的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问题研究》, 《会计研究》2007年第2期。
[4]Beaver, W.H.and S.G.Ryan, Conditional and Unconditional Conservationism:Concepts and Modeling, 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 2005
[5]Basu, S, The Conservatism Principle and the Asymmetric Timeliness of Earnings. Jounal of Accounting &Economics, 1997
3.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篇三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 会计信息质量 相关性 可靠性
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其中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诸多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其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尤为显著。然而,正当公允价值会计高歌猛进之时,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将公允价值会计推上风口浪尖,公允价值会计始料不及地陷入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从2009年起,新形国家的经济明显复苏。全球已经开始跨进后金融危机时代。经过几年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继续证明:它仍是金融工具与衍生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
1、相关性影响的理论分析
FASB在1980年颁布的SFAC2《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中对提出相关性的三个要素: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相关,判断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关键就是会计信息是否对使用者的决策产生影响。
1.1、投资者不仅关注投资的结果,还关注其结果对未来的事项进行预测,尽可能的减少不必要的风险,来获取最优的经济利益,这就需要运用企业所披露的公允价值的会计信息。这就是相关性的预测价值,即决策者通过以前的和现在的会计信息来提高未来预测能力。
1.2、反馈性是相关性必备的一种特性,反馈性能够使信息使用者或者决策者进行选择与判断,经过反复推断验证从而做出正确决策。会计主体存在于动态变化的经济环境中,产品市场、要素市场、资本市场供求的波动和竞争强度波动是影响企业进行资本结构决策和调整的四大外部因素,随着外部因素的变化企业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信息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因此公允价值信息对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能够发出反馈信号,具有较高的反馈价值,投资者可以通过企业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以此评价过去的决策并有所纠正。公允价值避免了历史成本信息不能计量市场价值的缺点,从而能够及时反映不同时点的市场交易情况。
1.3、会计信息能否及时传递,决策是否有用,除与会计信息的信息含量有关外,还取决于能否及时传递给信息使用者,因此及时性是会计信息的一个约束条件。会计信息时效性很强,若传递不及时,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将会大打折扣。市场情况不断变动,相比历史成本,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对经济价值的波动会进行及时的确认,避免财务报表对会计信息的虚假披露。如果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可以推断出企业价值,那么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真实的反映了企业的经济价值,因此,可以说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
2、可靠性影响的理论分析
2.1、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会计信息比历史成本更具真实性
当一项经济业务发生变化时,使会计信息仍然保持真实性是很困难的。历史成本仅反映了经济业务在过去时点上的真实性,适用于稳定、简单的经济环境。而公允价值会计则是根据时间和市场价格的变动进行调整,主要是对历史成本会计下的一些资产特有的利得和损失进行表内确认与计量,对历史成本会计下初始交易取得的账面价值并没有否定。相同或相似资产的市场价格是这些确认与计量的主要依据,在发达国家这些市场价格相对可靠。当前市场包含了太多的不确定因素以及不确定情况下总体的金额,如资产负债、现金流量所产生的效应等,因此在相对公平的市场中,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可以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为可靠和相关的会计信息。
2.2、估计与假设是会计固有的,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将不会损害
合理可靠的估计折现率、现金流量金额和时间并不会使公允价值可靠性偏离。公允价值会计虽然涉及到金融衍生产品的未实现损益等这类未来交易的预测,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权责发生制所倡导的原则,从表面上看不具备可靠性。若不及时地在表内反映一些涉及金额巨大的金融衍生产品的价值变化,投资者将会面临极大的风险,而且有些金融产品是随时可以交易的,如美式期权。如果其价值在报表截止日不能及时反映,因此会计信息将会既不相关也不可靠。现在有很多金融产品有着成熟的估价技术,如B- S期权定价公式,根据其公式计算的价格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因此,公允价值会计若能提供相对可靠的信息,会计计量就会有相当可观的进步。
2.3、若公允价值计量技术规范合理,其结果具有可靠性
可靠性与精确性并不等同,要对未来的现金流量、折现率及时间进行合理的估计,难度较大。在估计过程中,受人为因素影响出现判断或决策失误,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将会严重影响其可靠性。但是,只要遵循一定的技术规范,则其结果也将会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在全球,公允价值计量的研究比比皆是,并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检验。仅仅拿金融产品来说,实证研究的结果都指向了同一个结论:公允价值计量比历史成本计量更优越。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可靠性等都会因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而有所提高。所以公允价值可以及时准确的反映企业的财经营成果、风险状态和财务状况等,使得信息使用者在获取企业的获利与偿债能力以及面临风险状态时的评价变得更加有利。
参考文献:
[1]洪文志.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探讨[J].2012.
[2]盛晓鹤,骆长琴.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影响[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1,10:019.
4.论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分析论文 篇四
一、公允价值定义
1.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公允价值,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
2.9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先发表FAS157“公允价值计量”,2月,FASB再发表了FAS159“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选择权”,进一步允许主体选择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多种金融工具和某些特定的其他项目,扩大了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在FAS157中,公允价值的简单定义与计量公允价值的框架相结合。
3.IASB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s)与IASs中与FASB在财务会计准则(FAS)157号所表述的公允价值,至少有以下五点差异:第一,IASB所表述的公允价值,既不是指脱手价格(exitprice),也不是指入账价格(entryprice),而FASB在FAS157定义的公允价值,明确是指脱手价格;第二,IASB讲的负债的交换价格是清偿一项负债的支付价格,而FASB讲的负债的交换价格则指转移一项负债应支付的价格;第三,IASB在定义中描述交易参与者是在一项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FASB则只用市场参与者来概括,不过IASB认为这两种不同提法的本质内容是一致的;第四,IASB对于公允价值应面向市场的观点与FASB是一致的,但FASB明确指出,在计量日并不存在一项实际交易而只存在假想交易,后来在FAS159中又补充说,存在着确定承诺,但始终明确公允价值是估计价格;第五,FASB非常明确公允价值计量的目标是确定资产销售或负债转移的脱手价格,其所以强调脱手价格,是因为脱手价格代表未来的现金流入或流出,从而符合关于资产和负债的定义。
二、我国的公允价值概念
1.在我国20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定义如下:“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计量。”(第42条)。
2.公允价值的主要特点及其局限性。公允价值有四个主要特点:第一,以市场而不是以特定主体为计量的基础。第二,以基于确定承诺的假想交易为对象,因为此时并无实在的交易。第三,计量日不是交易日,而是确定承诺日和清算交割期以前的每个报告日。公允价值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它的价格主要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化(三级估计——即采用与市场无关的各种估计技术——除外),即它始终跟踪作为价值影子的市场价格的消长而调整自己的升降,从而使资产或负债的计量与市场息息相关。第四,由于它主要是参照市场的估计价格,因而即使估计未必完全可靠,它始终面向未来,在它的金额、时间安排等方面力求反映市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而这是历史成本计量所办不到的。
当然,公允价值计量也有一个重要的局限性,那就是估计价格会出现偏差,损害会计如实反映的基本要求。不过,随着估计技术的发展,这一局限性会逐步得到改进。
三、应用公允价值须创造的条件
公允价值计量的有效运用,最好逐步创造以下几个条件:(1)在计量日,该资产或负债有相同资产或负债的活跃市场(或有序市场)存在,随时可取得作为公允价值估计参数的市场价格(即可实行一级估计),或者,应有相似资产或负债的活跃市场,随时取得相似的资产出售价格或负债的`转移价格(并作必要的少量调整,即可实行二级估计),尽可能不采用脱离市场的估计技术的三级估计;(2)同类或相似的资产或负债的市场最好不只一个,其中要有一个主市场或最有利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上,资产的出售价格最大化,负债的转移价格最小化;(3)努力提高财会人员的整体素质,特别是估价和判断水平;(4)大力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素质和独立性,提高他们对公允价值估计的审计能力。
我国在基本准则定义公允价值时同IASB一样,并未明确:(1)公允价值是以假想交易为前提;(2)是一种脱离现实交易的估计价格。这样,我们运用公允价值时应注意:(1)要有可能取得公允价值(按我国公允价值定义);(2)所取得的公允价值应当或尽可能可靠,因此,我国公允价值的采用将不受美国FAS157和FAS159的限制;(3)明确公允价值计量目标。
四、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准则应用的影响
1.《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合并财务报表准则》规定从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和市场经济发育的实际出发,谨慎地使用公允价值,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以账面价值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放弃使用公允价值;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双方自愿交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以避免企业利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发生。
2.按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规定,企业进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将可能产生利润,如以优质资产换取劣质资产等。如果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可计入当期损益,将会影响企业的当期利润。上市公司将可以通过进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提高当期利润。虽然《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规定关联方关系的存在可能导致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但上市公司如想操纵利润,会想方设法予以规避,将关联交易非关联化。此外,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对商业实质的判断也存在一定的会计弹性。
3.《债务重组准则》规定:由于债权人让步,债务人获得的利益将直接计入当期收益,进入利润表,而原来是计入资本公积;同时引入公允价值,以实物抵债,将以公允价值计量。该准则对于部分无力清偿债务的上市公司而言,一旦债务被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势必大幅增加利润,从而提高每股收益。对于那些无力清偿债务的公司(特别是ST、PT公司),一旦获得债务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其收益将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负债较大而且可能发生债务重组的公司,其利润有大幅提升的可能性。投资者可以通过对非经常性损益的分析识别债务重组包装获得的利润,进而作出理性的选择。
4.金融工具准则规定金融工具以公允价值计量,并从表外移到表内反映,这将对企业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企业还应当考虑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报表的影响,以避免给会计报表带来过大的波动。可以说,新金融工具准则对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进行了很好的规范。但是,《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只对金融资产进行了划分,而没有对企业的金融资产如何进行分类以及分类标准进行严格的界定。
总之,相对于IASB和FASB而言,我国公允价值在使用的前提、范围及具体方法上更加谨慎,这既是对我国过去曾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出现问题的总结和改进,也是基于我国国情,确保公允价值不被滥用的现实选择。如在基本准则第43条中就明确指出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此外,公允价值使用的限制性规定还在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股份支付、套期保值等会计准则中得到体现。新会计准则的这些规定向企业传达的信息是严肃而鲜明的,只有在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基础上才能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禁止含有较多假设的估值技术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关于我国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制定问题[J],会计研究,2001,(1).
[2]常勋.公允价值计量研究[J].财会月刊,2004.(1).
[3]郭永清,高伟.我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标准的差异分析及国际趋同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4,(5).
[4]苏莉.改进公允价值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学位论文,.
[5]陆宇建,张继袖,刘国艳.基于不确定性的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7,(2).
摘要:新会计准则的应用已经过去了三年,而由于鼓励提倡使用公允价值计量使得会计准则在我国的应用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试图从公允价值计量影响会计准则应用的角度来分析怎么样才能更好地避免所带来的经济后果。
5.论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分析论文 篇五
浅议公允价值计量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作者:殷兴友
来源:《财会通讯》2008年第03期
第一,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确认、计量和披露。2005年我国金融市场出现了多种金融工具,如权证及其创设制度、短期融资券、资产证券化产品、新的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债券远期交易等。随着其后各种金融及金融衍生工具的推出,使其在金融企业内的作用日益重要,如何初始确认和计量、后续计量、期末估价及减值等问题变得不可回避。由于金融及金融衍生工具具有短期在市场中价值变化比较大的属性,所以用历史成本等其他方法计量是不能正确反映市场价值的,而用公允价值计量则能更好地反映其市场价值。从《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7条第1款、第8条第1款、第30条、第32条、第40条规定都可以看出,新会计准则对金融工具初始确认和计量、后续计量、期末估价、减值等都是以公允价值为标准的,其实质是要求对交易性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或负债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这样能更好地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满足会计报告的使用者决策的需要。
6.公允价值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 篇六
1.与资产、负债的定义及持续经营假设有冲突
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它们都强调了公允价值是通过双方的交易来确定的。既然交易了.也就说明企业对这项资产或负债已经不打 算继续持有或承担.准备将其变现或清偿。在现有的资产和负债的定义中均强调了预期.即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和预期会导 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实义务。但在交易之后,原有的权利和义务已经终止.又何谈预期。这显然是与资产.负债的定义相冲突的。从 实际情况来看.上述定义中所指的交易应该是假定的.但是在所有公允价值定义都没有说明交易是否为假定。我国学者谢诗芬认为其是假 定的.笔者比较赞同她的观点。
2.从静态计量到动态计量
相对于在传统会计理论中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成本原则的静态计量而言.公允价值是一种动态计量。与历史威本一威不变的静态计量不 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认为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并不是恒久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动。因此.在账面上反映的 资产的价值(价格)也应顺应这种变动而做出相应的调整。这种动态的调整可以通过确认由于市价变动所带来的利得和损失来实现。
3.弱化了谨慎性原则谨慎性原则
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其具体表现 为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
主张资产负债表观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弱化了谨慎性原则。
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之下,企业不仅要公允计量资产减值所带来的损失.而且要公允计量资产增值所带来的利得。这种公允能够更为 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使企业的利益相关人可以更为充分地了解企业的状况。需要指出的是.采用公允价值并不意味着 放弃谨慎性原则.而是为了要更加准确地反应企业的相关信息。
4.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强调决策有用观
受托贵任观和决策有用观是关于会计目标的两种主要观点。
在受托责任观下.强调的更多的是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在决策有用观下.强调的更多的是会计信息的相关性。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 企业的所有权已经十分分散.投资者或潜在的投资者完全可以通过买卖股票来决定是否继续对该公司进行投资.所以他们需要的是有助于 他们做出投资决策的会计信息。所以相应的,此时的会计信息的主要目标应为决策有用。如上述所言.公允价值突破了传统会计对成本一 成不变的计量和只提供过去信息的局限。
5.更为精确的配比原则
传统会计理论中的配比原则要求在确认某笔收入时应该同时确认与取得该笔收入相关的各项成本.费用。在这种配比之下,收入和成 本.费用都选择以名义货币为计量单位进行计量.在这个方面二者之间是配比的。但是在计量属性方面并没有实现匹配.收入采用现行市 价计价,成本和费用却采用历史成本计价。
这种不配比在币值发生波动时会更明显。
7.论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分析论文 篇七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实质分析
2014年新准则修订提出, 公允价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 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与历史成本计量相比, 当经济下滑时, 历史成本以资产减值损失确认资产价值的下跌, 和公允价值计量一样均能反映资产价值的跌损;经济繁荣时期, 公允价值计量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体现资产的增值, 而历史成本却确认资产升值。为了能给公允价值的采用提供更有效的估值基础, 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相关资产或负债, 应当采用在当前情况下适用并且有足够可利用数据支持的估值技术。由此可见, 公允价值以可靠性为本质, 以最终提供相关有用的会计信息为目的, 以相关性统领可靠性, 两者共同发挥作用来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只要采用先进的估值技术和稳健的估值方法, 尽可能保证“公允”目标实现, 公允价值比历史成本计量更能提供相对可靠的会计信息。
二、公允价值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分析
(一) 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影响
相比历史成本计量, 公允价值有较强的时间概念, 更能准确的反映企业的财务信息, 以有序惯常的市场活动中的交易价格为基础, 在交易市场完善有效的假设下, 为投资者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资产和负债的期望值。尤其表现在投资性房地产和金融等新兴行业, 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更能合理地反映资产价值。
首先, 公允价值的预测功能可以体现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投资者不仅可以根据其推算未来市场利率, 还能预测资产负债在未来某个时点的期望值, 从而更好的发挥决策相关性。另外, 股价波动性较大, 只有公允价值才能更好的衡量以体现企业随时间变动的价值, 这正是企业相关性预测价值的体现。
其次, 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应该能够反馈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 为投资者提供预测决策的可靠依据, 真正体现相关性的信息优势。例如在出现通货膨胀时, 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不断变化,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更好反映生产盈利能力, 随之调整企业决策。
最后, 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使用也要有及时性。例如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和事项发生在未来, 历史成本不能计量履约期间的资产价值波动, 而公允价值则能予以反映, 从而使信息使用者更好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
(二) 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影响
公允价值的采用存在于有序交易中, 初始信息的取得以活跃市场报价为基础, 并且需采用有足够可利用数据和信息支持的估值技术, 为可靠性的信息提供内外部环境保证。
首先,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以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为前提。当市场价格不易获得时, 则需要通过估计来获取, 这样估值技术和人为的操作因素将直接影响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如何将这些因素影响降到最低, 是保证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关键。只要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技术规范、操作得当, 所得结果也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其次, 会计假设的存在不会削减信息的可靠性。现金流量、折现率和时间合理的估计并不会使得公允价值偏离可靠性。即使历史成本计量在应用中也存在一定的假设, 如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等。所以只要在估计与假设时遵循了可靠性, 则其估计结果也是可靠的。
最后, 不可把公允价值计量当作利润操纵的手段。在充分考虑国情基础上, 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作了审慎的改进。例如, 非货币资产交换中, 必须满足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和交易各方存在关联关系时, 才可以用公允价值计量。这样既防止了公允价值滥用, 也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三、结论
公允价值以其较强的相关性信息质量以及对新情况的适应性等逐渐被认可, 其应用也逐步完善。积极研究公允价值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减少会计信息失真。兼具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可靠性降低问题在于应用环境和机制的缺失, 我们要不断健全信息产出市场机制, 具有充分竞争的有序市场才是公允价值计量真实可靠的前提。公允价值计量强调公平交易, 如果市场不够完善, 就难以对资产或负债进行合理计量, 也就无法客观反映当前会计信息的真实情况, 从而降低决策的相关性。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 价格体系尚待完善, 所以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调节作用, 进一步强化企业和市场监管, 建立公允价值披露规则, 提高其估值技术的可操作性, 更好的服务于会计信息质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参考文献
[1]王建成, 胡振国.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研究的现状及相关问题探析[J].会计研究, 2007, 05:10-16+95.
[2]吕坤, 李海宾.基于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公允价值计量分析[J].财会通讯 (学术版) , 2008, 02:40-41+45.
[3]潘念萍.浅析公允价值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J].财会研究, 2008, 17:30-32.
[4]张丽芳.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影响的研究[D].湖南大学, 2012.
8.论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分析论文 篇八
关键词:公允价值;企业财务;会计核算;影响
一、公允价值的界定
根据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有着这样的内涵,它就是指企业的资产与负债根据公平交易的原则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计量方式。因此,公允价值又可以被称之为公允市价、公允价格。实际上,这就是交易双方共同认可的价格。它往往是由相同或相似的市场价格或资产评估机构来确定。当然,它可以实行的基本条件就是需要企业能够持续经营,而且需要把那些强制性交易与清算情况都剔除掉。它包含了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两个概念。鉴于公允价值没有真实的交易,因此,它一般采取的是估计方法,比如说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等,只是需要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动来进行一定的调整。由于公允价值能较为公正的反映出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与经营业绩,因此,它被认为是可以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相关性的重要计量属性。那么,据上所述,公允价值的界定需要从三方面来理解,即公允价格具有相当的公正性,但也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它还需要交易双方是可以持续经营的企业。
二、公允价值对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的具体影响
笔者所在的重庆世纪精信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型企业集团,秉承着创新的发展理念,并重视人才管理,试图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来为企业赢得更高的经济利润。那么,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规定来更好的应用公允价值指标,从而更好的做好企业的财务会计核算工作。
事实上,公允价值的引入是新会计准则财务会计目标变化的结果,是对原有会计准则内容的实质性修订与突破,可以更好的满足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实际需要。公允价值的引入还是我国会计向国际趋同的结果,因为它的运用范围与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会计国际化的发展状况与水平。因此,公允价值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引入,是我国会计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我国企业财务会计中的一项重要计量属性。目前来看,它已经在我国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中有了大范围的引进与全面推广应用,还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进行不断的完善与创新。因此,公允价值必然会对我国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产生不容小觑的巨大影响。
(1)公允价值对金融工具核算的财务影响。在新会计准则中,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主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事实上,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具相关的属性之一,是衍生金融工具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新会计准则中运用公允价值来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实际上是我国会计核算体系的巨大创新与根本改革。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进行金融资产交易的时候,应该以成本进行初期计量,然后再根据公允价值对其进行后续计量,其变动应当直接计入到当期损益中去。那么,针对一些上市公司的短期股票投资行为,我们将直接采用纯粹的公允价值计量法,这样就可以把一些由于市价提高而获得的账面盈利作为净利润来对待。事实上,新会计准则中对于公允价值的引入是秉承着谨慎使用原则的,这与国际上对于公允价值的运用仍然具有一些差距。我国的新会计准则主要提出了企业的公允价值运用,应该为投资者与社会公众提供更为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这样的新理念,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了有效连通,也在一定程度上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会计体系。但是,这种会计核算新理念与新体系的实施过程仍然不够到位。因此,我们应该加大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相关力度,在市场上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监督体系,让引入公允价值的新会计准则能够发挥出更大的监督效力,保障每一个企业的财务核算情况更为清晰健康;(2)公允价值对投资性房地产的财务核算影响。根据《投资性房地产》中的规定,只有当我们获得了确凿证据来证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是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时候,我们才可以利用公允价值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我们要以资产负债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来调整其账面价值,从而在房地产升值的情况下会增加利润。当然,我们在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公允价值计量时,应该要同时满足这些条件,即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只有在满足了这样两个基本条件之后,我们才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公允价值的计量,把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间的差额直接计入到当期损益当中去。那么,我们也应该对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进行一定的规范化操作,否则就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企业利用公允价值变动来调节企业利润的不良行为。因此,新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模式不得随意更改。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一些投资性房地产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将会大大提高其净资产和当期净利润,也可以更为准确的反映出企业账面净资产,具有更高的会计参考价值;(3)公允价值变动对所得税的影响。在新会计准则下的企业利润表中出现了一个新的会计科目,即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那么,这就要涉及到纳税问题。根据我国相关部门的规定,对于那些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金额巨大的上市公司来说,可以暂时不计缴所得税。这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上市公司的纳税支出,减轻了公司的现金流压力。这样的规定并不会影响到公司的净利润。由于这是一项新的会计政策,因此,我们还发现新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了企业的所得税纳税情况,这主要就是为了协调执行新会计准则后会计与税收之间的其他政策差异,尽量使得新会计准则的公允价值实施顺利进行下去,并帮助企业进行合理合法的有效减税或避税,提高企业的经济收益率;(4)公允价值对债务重组与非货币性资产的财务核算影响。根据新会计准则,债务人确实具有财务困难,而债权人则应该给予一定的实质性让步,这就是债务重组。它可以把债务重组利得和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对于那些以非现金资产方式清偿债务和修改债务的时候,就可以使用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并把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因此,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当期收益反而会增加债务人的当期利润。此外新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对于一些换入资产的计量是否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将需要根据交易的性质来进行辨别。一旦按照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基础,就不需要计算补价带来的损益,这样的会计核算方式较为简单与实用。
三、公允价值应用的注意事项
公允价值要能够在实际交易中进行应用,就需要同时具备一些条件。但是,我国市场变化较为迅速,很多市场信息并不规范,也不是随处可取的。因此,我们在确定公允价值应用时,需要提高操作人员的会计素质。这是因为公允价值在实际操作中的难度很大,不太容易确定,它还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特征,并且会随着市场的波动幅度而出现一些变化。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们的会计人员充分关注的焦点事项,从而真正为公允价值的应用提供一个良好的会计核算环境,提高企业会计核算的水平与质量。
参考文献:
[1] 郝苹.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应用[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
[2] 潘念萍,胡阳.会计计量的关键:公允价值计量与成本计量[J].财会月刊.2009(29)
9.论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分析论文 篇九
【关键词】 公允价值; 盈余管理; 房地产业; 新会计准则
近年来,房地产行业发展迅速,房地产市价节节升高,俨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脉。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新会计准则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试行。新准则大量引入公允价值,房地产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备受争议,公允价值能否成为房地产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选择公允价值计量的偏好是什么?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本文选取了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国外从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且研究范围较为广泛,大多数学者是关于盈余管理的概念、动因等方面的研究,少数则通过实证分析对具体盈余操纵进行研究。
Catherine(1989) 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Paul和James(1999) 提出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Catherine (1999)深入研究企业经营者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之后,提出了不同经济环境下,企业经营者为达到预定财务目标,会运用公允价值计量中大量的估计因素来操纵企业利润。William(2000) 认为,盈余管理是因为会计政策的选择而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表现,当经营者可在一系列的会计政策中自行选择时,他们会选择那些使自身利益或公司股票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
(二)国内文献综述
国内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着手盈余管理研究。顾兆峰(2000)提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选择会计政策使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行为。陆建桥(2002)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人员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之内,为了实现自身效应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作出的会计选择。任春艳(2004)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在不违反会计准则的前提下有目的地采取多种手段达到期望报告盈余的行为。王婷婷(2007) 认为公允价值的引入将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产生较大的影响,增加企业管理当局会计处理的自由度,而在未来随着公允价值的规范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将发挥更大的作用。黄亦农(2008) 通过考察公允价值在上市公司的使用情况发现,公允价值变动使得上市公司损益和资本公积出现巨幅波动,其可靠性被大大削弱。
国内外学者对盈余管理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较为全面,但缺乏从具体行业角度进行实证分析。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使管理层的盈余管理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无论其动因如何,归根结底都是出于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本文选择利润表中的相关项目作为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一:企业利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进行盈余管理
利润表中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直接反映企业资产在本会计期间与上一会计期间的变动差额。在房地产行业中,由于计量方式的选择,这一项目将会发生很大变动,进而影响上市公司的当期损益。
假设二:企业利用营业外收支进行盈余管理
利润表中的营业外收支项目虽然并不完全反映公允价值计量方式下的全部损益,但毋庸置疑的是公允价值变动对净利润产生较大影响,而大部分的营业外收支的产生就是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来实现。例如:企业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都是通过该项目反映公允价值的变动,进而反映在企业利润当中。
假设三:企业利用资产减值损失进行盈余管理
与营业外收支项目类似,资产减值损失项目的大部分发生额是因公允价值变动而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对资产是否减值影响较大,资产计提减值是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下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与账面金额相减得到的并计入当期损益,因此对企业盈余的影响也通过这个项目反映在利润表中。
(二)样本选取
本文以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为例并利用SPSS16.0统计分析工具进行实证分析。众所周知,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很可能产生利润波动现象,虽然利润波动并不一定是盈余管理行为引起的,但利润的连续大幅度波动存在盈余管理现象的可能性很大。因此本文从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中选取2008—2010年三年净利润连续波动大于50%的上市公司,并剔除一些数据缺失的公司,共筛选出48家房地产公司,认为这48家公司存在盈余管理现象。
(三)变量设计与模型构建
本文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净利润与各变量之间的关系。首先进行相关分析,即用一个指标去表明现象间相互依存关系的性质和密切程度;然后进行回归分析,即用一个变量对另一个或另外多个变量依存关系进行研究。
因为构成企业净利润的主要因素是营业利润,同时营业利润也能反映企业规模的大小,因此可将营业利润项目作为模型的控制变量,基于上述研究假设的分析,本文构建以下研究模型:
Y=β0+β1X1+β2X2+β3X3+β4X4+u
其中:Y:△净利润
X1:△营业利润
X2:△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X3:△营业外收支
X4:△资产减值损失
(四)实证分析
1. 相关性分析
对自变量与因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判定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营业外收支、资产减值损失与净利润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进一步确定是否存在盈余管理现象。相关性分析见表1 Correlations (相关性)。
**.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 (2-tailed).
根据表1的相关性检验可以得出:净利润的变动与营业利润和资产减值损失显著相关,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营业外收支未通过检验,说明房地产公司会利用资产减值损失调节利润进行盈余管理,且相关系数为负,说明房地产公司会通过计提资产减值调减利润,少提资产减值调增利润。因此本文接受假设三,即企业利用资产减值损失进行盈余管理行为,说明房地产公司存在通过使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2. 回归分析
在对自变量与因变量相关性检验后,原构建回归模型根据相关分析结果变动如下:
Y=β0+β1X1+β4X4+u
其中:Y:△净利润
X1:△营业利润
X4:△资产减值损失
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确定两个自变量对净利润变动的具体影响。分析数据见表2 Model Summary(模型摘要)、表3 ANOVAb(方差分析)和表4 Coefficients(回归系数)。
根据表2、表3和表4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从表2可以得出:多重可决系数为0.845、修正可决系数为0.839,说明该模型的拟合优度良好,换句话说,营业利润和资产减值损失对净利润的联合影响程度很大。
从表3可以得出:F=123.063远大于临界值,通过了检验,说明该模型总体线性关系的显著性较强,因此,说明营业利润和资产减值损失整体对净利润的影响较大。
根据表4数据,求得回归系数,建立具体回归方程为:
Y=30 180 204.63+0.609X1-1.074X4
上述回归方程说明:在资产减值损失不变的情况下,营业利润每增加一个单位,净利润将增加0.609,说明营业利润的增加将有利于净利润的增加;在营业利润不变的情况下,资产减值损失每减少一个单位,净利润将增加1.074,说明资产减值损失的减小将有利于净利润的增加。此外,X1和X4的t绝对值14.476和5.920均大于临界值,通过了检验,说明营业利润和资产减值损失两个变量分别对净利润有显著影响。
三、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通过以上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房地产公司偏好通过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减少利润,不提或少提资产减值损失增加利润,进而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出于样本的选取,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营业外收支这两种方式在房地产公司中进行盈余管理行为并不明显。因此,对于房地产行业,资产减值损失的计提主要包括存货跌价准备、坏账准备和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等项目,对利润表的调减或调增也主要通过这几项资产减值的计提或不提。
(二)启示
1. 完善公允价值的应用环境
运用公允价值最大的前提是有一个公平、成熟的市场环境,只有市场信息透明化,买卖双方对于交易才能获得对等的市场消息,因此,要完善市场机制,大力倡导企业间的公平竞争,杜绝垄断、合谋等不良行为,使公允价值的应用空间更广泛。
2. 建立公允价值的相应准则
在一个活跃、完善的市场环境下,能有一个具体、可操作性的应用准则才具有指导意义。目前我国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刚刚起步,很多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公允价值的应用也迫于与国际趋同的压力,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这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其发展。因此,制定一套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准则体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3. 提高公允价值的可操作性
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公允价值的取得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需要有专业人士通过可靠的模型和基于现行市场的各项要素作出预测并进行价值评估。因此,要建立房地产行业的相关统计数据和强大的信息网络,培养相关的高素质人才,进一步提高公允价值的有效操作。
4.发展诚信高、威望高的评估中介
在新会计准则下,房地产公司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并以资产负债表日房地产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两者之差计入当期损益。因此,房地产公司当期净利润会随着公允价值的变化而产生波动,进而对净利润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我国房地产价格年年持续增高,未来不确定利润还在增长,升值空间还很大,因此房地产公司的巨额利润在账面上得以充分体现,也大幅提高了企业的盈余。在这种情况下,以评估价值代表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直接取决于评估中介机构的诚信,因此,要建立诚信高、威望高的评估中介,让房地产行业市场价格更加公平、合理。
盈余管理与公允价值本身并不存在必然联系,公允价值只是作为盈余管理的一种手段,在不完善的会计政策和市场经济环境中,公允价值能够为管理者进行盈余操纵提供契机。
【参考文献】
[1] Catherine.Schipper, Commentary on Earnings Management[J]. Accounting Horizons,1989,12:91-102.
[2] Paul.M.Healy & James M.Wahlen. A Review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Literat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tandard Setting[J]. Accounting Horizons, 1990,12:365-383.
[3] Catherine Shakespeare, Accounting for assets securitizations Fair Value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D].1999.
[4] 顾兆峰.论盈余管理[J].财经研究,2000,26(3):33-38.
[5] 陆建桥.后安然时代的会计与审计——美国2002年《萨班斯
—奥克斯利法案》及其对会计、审计发展的影响[J].会计研究,2002(1):33-42.
[6] 任春艳.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制定[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9.
[7] 王婷婷.公允价值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J].时代经贸,2007(6):121-122.
[8] 黄亦农.公允价值计量的现实影响[J].现代商业,2008(15):201-202.
10.论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分析论文 篇十
公允价值计量引入至今已有6年多, 大多数关于公允价值的研究集中在价值相关性、会计信息可靠性、稳健性以及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方面, 而公允价值计量对股利政策影响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 少数关于公允价值计量对股利政策影响的研究也多局限于现金股利政策。公允价值的引入会影响市场参与者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判断, 而股利政策的信号传递在一定程度上受着企业会计信息的影响, 然而, 股利政策不仅仅有现金股利政策, 企业、投资者等市场参与者需要获得股利政策更为全面的相关信息。
二、文献综述
(一) 公允价值在实践中的应用
金融危机曾一度引起社会上非会计界人士对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的责难 (张金若等, 2013) , 其原因就在于, 公允价值计量下会出现经济景气情况下助长其乐观预期, 而经济悲观条件下增大悲观预期, 从而不能实现有效对冲宏观经济波动大的预期 (王海, 2007) , 也使得公允价值计量与稳健性原则的关系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 (陈宏亚, 2012) 。陈骏 (2013) 以2001-2010年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分析公允价值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影响, 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十年间总体上存在会计稳健性, 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并未显著降低企业的会计稳健性。郭照蕊 (2013) 对公允价值的相关性、可靠性和稳健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并对其在我国的应用作了规范和实证研究, 得到结果表明, “新会计准则有关公允价值的应用是审慎的, 是和财务会计目标一致的”。
(二) 股利政策信息含量的相关理论
股利信号传递理论认为, 股利政策的选择对潜在投资者提供了投资机会的信息。Bhattacharya (1979) 在其《完美信息、股利政策与“一鸟在手”理论的谬误》一文中借鉴Ross模型, 创立了第一个股利信号模型, 并认为,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现金股利是具有信息内容的。陈浪南等 (2000) 以上海股票市场的数据为基础对股利政策的市场反应作了实证研究, 结果显示, “现金股利不能成为有效的信号传递机制, 而股票股利确实具有比较明显的信号传递作用”。罗建梅等 (2001) 对股利政策和累计超额收益率之间关系进行考察, 结果显示“我国股利政策具有明显的信号传递作用”。然而, 信号传递理论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股利政策是否具有信息内涵, 二是股利政策的信息内涵是什么 (胡元木, 2011) , 孔小文等 (2003) 不仅验证了股利信号理论在我国股市中适用, 还对不同股利政策对未来盈利预期影响的差别进行分析, 但是得到的结果显示, 我国上市公司对股利政策的选择存在着随意性。在不成熟的资本市场中, 现金股利不能传递有价值的信息信号 (王宇, 2004) , 但王宇进一步指出, 随着市场参与者的行动使得市场对股利政策体现出的公司价值具有较强信念时, 现金股利可以成为传递价值信息的信号。刘银国 (2008) 通过实证研究得到股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市公司盈利的信息, 并指出这是我国资本市场趋于成熟的一种表现。钟勇等 (2013) 对现金股利政策在融资约束和代理成本约束下的信号传递效应, 从另外一种角度验证了股利信号理论在我国证券市场的适用性。
三、公允价值计量对股利政策信号传递的影响分析
(一) 市场对股利政策的反应有所改变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之后, 企业对未实现的收益与损失都需要加以确认。若股市连续牛市, 则必然出现较多的未实现收益, 按照公司法规定, 属于净利润中一部分的未实现收益是可以进行分配的, 这将导致收益实质上的超分配。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损失或收益, 缺乏相应的现金流量的支撑。若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作为当期损益计入利润表中并将其分配可能会导致企业的实际资产流出, 从而导致企业利润较多时选择发放较少的现金股利或股票股利、企业利润较少时选择发放较多的现金股利。根据上述分析可知, 公允价值计量下股利政策传递的市场信号与以往呈现出不同的状态, 即, 发放较少的现金股利或采取股票股利, 可能会引起市场对企业的后续投资看好而高估企业价值;相反地, 发放较多的现金股利, 可能会引起市场对企业的未来发展看低而低估企业价值。
(二) 企业对股利政策选择的考虑因素更加复杂
从理论上分析, 公允价值计量下, 企业的管理层在制订股利政策时仍将以不计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净利润作为主要参考。然而, 企业分配股利的实质基础是可供分配的利润, 而非仅仅是有现金流支撑的主营业务收益等核心盈余指标。一方面, 企业股利政策的选择受到有现金流支撑的核心盈余的影响, 对于盈余波动较大的企业, 即使可供分配的利润十分可观, 但是考虑到实际盈利能力和现金流不一定稳定或理想, 可能会选择股票股利或者不分配;相反, 对于盈余质量较高的企业, 其可供分配的利润也相对稳定, 即使其净利润不太理想, 但是企业存在充沛的资金供以分配, 其采取现金股利的倾向则相对较高。另一方面, 企业的股利政策选择也受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影响, 若企业可供分配的利润低于其可供分配的现金留存, 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司现金股利的发放力度;若企业可供分配利润高于其可供分配的现金留存, 则夸大了其股利分配能力, 但受到实际现金流的限制, 其并不会以可供分配利润为基础选择股利政策。
(三) 股利政策传递了更多企业盈余质量的信息
从现金股利来看, 无论是否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其均需要企业有实际的现金流作为支撑。若企业选择现金股利政策, 则可以说明企业的核心盈余质量较高, 可以保障其现金流的稳定性, 也间接检验了企业披露的盈余及现金流的相关信息的可靠性与真实性。从股票股利来看, 公允价值计量下选择股票股利政策可能会带来公司价值高估的市场反应, 导致企业股价上涨。如果管理层对企业未来盈余能力没有足够的信心, 企业未来股价必将会受到巨大影响, 出现较大的波动, 影响企业的持续稳定经营, 因此股票股利也具有检验企业盈余质量的作用。所以, 公允价值计量下股利政策反映了更多企业盈余质量的信息, 也向投资者传递了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号。
四、结论
11.论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分析论文 篇十一
一、目前我国运用公允价值的现状
1、理论方面的缺失, 造成了公允价值研究的滞后。目前我
国在许多具体准则中都要求运用公允价值, 但有关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阐述、规定分散于各项具体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中, 不够详尽和统一, 无法有效地指导实务, 造成公允价值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一些主观理解上的偏差。对公允价值应用存在的误区, 以及我国客观上在实务中公允价值的获取难度也很大, 使得该公允价值在实际操作难度很大。
2、公允价值的确定, 需要依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公允
价值在操作上很大程度的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使其存在着缺乏可靠性的致命弱点, 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成为公允价值确定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我国会计从业人员总体素质不高、缺乏必要的合理估计和职业判断能力。加之我国证券交易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等机构制度都存在着不完善, 不成熟的问题。以上主客观因素的存在大大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3、和成本计量相比公允价值计量实施成本较高。在每个会
计期末会计人员要对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作出新的认定, 监管部门为了预防企业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进而粉饰企业的经营业绩, 这些需要收集大量的信息和数据, 势必会增加操作成本。
4、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公司治理结
构、独立董事制度、信息披露制度有待完善;公司治理效率有待提高;公司资本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股东会、董事会与经理层面的权利制衡关系还有待建立;证券市场监管透明度不够。证券市场上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价格处于不断变动的状态, 这是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一大原因, 但是前面所说的我国证券市场的诸多问题使得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价格动态性的信息无法及时传递给投资者, 那么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价格的确认也就不公允。
5、可能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
如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同关联方签订租赁协议的方式, 将其他资产确认为投资性房地产, 并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反之, 上市公司也可通过解除租赁协议的方式, 将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其他资产, 从而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
二、公允价值应用对会计业务的影响
公允价值计量作为一项计量原则, 在具体的会计实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既有有利的又有不利的方面。
从理论上来说公允价值通过对资产、负债价值产生影响的物价、汇率变动及科技进步引起的贬值等因素的反映, 从而动态及时地反映了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由于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公允价值的使用环境以及公允价值使用主体的水平和素质等运用条件有较高的要求, 再加上现实中的操作偏差, 使得运用公允价值产生的实际财务报告与理论上的财务报告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
对于财务报告中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会计信息质量等要素, 公允价值的运用更是产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在资产负债表中, 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首次被纳入财务报表, 报表使用者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企业现有的经营状况和所面临的风险。对于金融工具, 按照新的准则要求资产类科目中增添了交易性金融资产, 持有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公允价值的变动被计入报表以更好地反映其市场价值, 因此企业的资产负债规模会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波动;对于投资性房地产, 企业可以根据市场行情、管理层意愿以及税收状况来决定采取何种计量方式, 这样资产负债表的形态也会呈现不同的变化。当投资性房地产的市场行情看好并存在可靠的公允价值时, 如果企业选择继续按成本模式计量, 不会影响其高价转让或赚取高额租金收入。但是如果按公允价值计量, 在继续持有这项资产的情况下, 企业当期利润增加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 资产规模也相应扩大。在投资性房地产与其他资产转换的情况下, 市场价值看好的房地产转换为其他资产时会增加所有者权益, 而其他资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时, 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将全部记入损益, 因此企业的资产收益率会受房地产价值的影响;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商誉的处理使资产负债表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形态, 最终控制权的差异会使同一项经济业务带来的经济效果迥然不同。由于我国大多数的企业合并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合并对价并不是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 无法代表公允价值。尽管要经过中介机构评估确认, 但是还是有很多人为的因素干扰了公允价值的实现, 这使得有一部分上市公司通过合并重组“一夜暴富”;对于债务重组, 新准则强调其条件为债务人真正处于财务困境, 突出债权人让步的实质。因为公允价值的取得在国内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大股东仍可能通过操纵债务重组来调节利润;对于非货币性交换, 企业的大股东可以通过与上市公司以优质资产换劣质资产的方式进行资产重组, 不断向上市公司输送收益, 同时入账的资产的价值被低估, 随着时间的推移, 如果管理层可以提高资产管理水平, 优质资产便会逐渐改善上市公司的经营收益, 从而提高净资产收益率甚至每股净收益。二是在利润表中, 对于金融工具方面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规定,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取得时按照成本计量, 期末按照公允价值计量, 对于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这就意味着, 目前两市之中拥有大量法人股的上市公司, 未来出售的潜在收益目前则体现在所有者权益之中, 也就是单位净资产将出现大幅增加, 当出售时便会大幅增加企业当期利润;对于投资性房地产, 如果期末以公允价值后续计量, 如果市场行情看好, 则当期利润增加。投资性房地产与其他资产相互转换的情况下, 无论转换为哪种资产其的入账价值都为当时的公允价值;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被购买方净资产改用公允价值确认, 合并成本与其的差额计作商誉或营业外收入;对于债务重组, 公允价值的应用以及重组收益可重新计入当期损益的规定, 可能为部分公司利用重组的机会创造利润来源带来了机会;对于非货币性交换, 由于其在满足一定条件时, 可以用公允价值来计量, 由此可能给转换双方带来利润, 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距越大则差额影响当期损益越大, 这对资产结构、所得税费用、净利润或净资产都会产生很大影响。三是公允价值的运用, 对会计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新的较高要求。这样一来利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获得的公允价值可以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这使得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的空间进一步缩小。其运用有助于反映投资性房地产的真实价值, 使此类业务的“隐形收益”转换为“显性收益”, 更好的反映企业资产规模和价值。
对于和会计密不可分的审计业务, 审计准则要求CPA按照一套严格的审计政策、方法和程序验证被审计单位是否严格按照会计准则进行财务和经营活动。故此, 一旦会计准则发生变化, 相应的审计准则应当及时修改。
三、对公允价值应用中存在问题的几点建议
1、完善理论研究及公允价值计量准则。
鉴于美国制订了统一的财务会计准则, 规定公允价值的定义、用于计量公允价值的方法和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扩展披露等先进的研究成果, 将其与我国特殊的会计环境相结合, 制定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允价值准则”框架和理论体系, 从而在此基础上制定逻辑一致的会计准则, 规范公允价值的定义和使用范围、各种确定公允价值的方法、后续变动计量的确认和披露的规定等, 形成完整对立的理论体系和计量准则。以解决我国对于公允价值的规定不够详尽和统一, 无法有效地指导实务, 造成公允价值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一些主观理解上的偏差的问题。
2、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 加强资产评估行业的队伍建
设。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从业人员和资产评估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较高, 而财务人员、评估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对公允价值的运用也至关重要。在现阶段, 我国应积极进行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教育、积极组织人员进行培训, 促使其观念的转变和素质的提高, 加强准则制定机构与评估准则制定机构的合作, 以完善资产评估机构制度, 增强其评估报告的准确度和权威性。
3、强化公允价值运用的执行及监督机制。借鉴国际的经
验, 坚持政府监管与社会监管相结合、市场监管与操作风险防范并重, 形成完整的市场化监管体系, 并对市场准入、市场运营和市场推出实行全过程可持续监管。同时加大依法监管的惩罚力度, 对滥用公允价值的有关人员进行严格监督, 加大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注册评估师的民事赔偿责任。让操纵公允价值的人付出比他通过操纵该原则得到的“利益”多得多的代价, 并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来避免公允价值运用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和主观性严重的现象。
4、树立全面收益的观念。全面收益是一个广泛的收益概念, 是指除了业主投资和分配给业主款项之外的一切权益上的变动, 既包括已确认且已实现的损益, 也包括已确认但未实现的损益, 前者为传统损益表上的项目, 后者则通过“其他全面收益”来反映, 所有这些损益项目均反映在全面收益表中。这样外部信息使用者就可以通过利润表与全面收益表的比较, 同时结合企业的现金流量, 从而更加深入的了解企业经营情况, 并能够在一定程度减少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操纵动机。
5、完善市场机制及公司治理结构。
完善的资本市场, 是公允价值应用的市场条件。因为市场价格是最为客观的, 可靠程度最高, 也是最简便的公允价值的来源。并建立公允价值数据库, 收集与公允价值相关的内部和外部信息, 既可以提高公允价值的准确度, 又可以压缩因采用公允计量而增加的成本。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 规范金融机构。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 建立公允价值审计制度, 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和定期检查制度, 充分发挥证监会、注册会计师和其他民间审计部门的作用, 严格监督公允价值的使用, 给违规者以刑事处罚、民事处罚和行政处罚, 以震慑他们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心理。
参考文献
[1]于洋:公允价值相关理论研究及其对财务报告的影响[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7.
[2]钟浩:刍议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J].金融财经, 2009 (7) .
[3]张香伟、孙爱民、汪永飞:公允价值的若干问题探讨[J].商场现代化, 2007 (10) .
[4]李姝彦:合理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思考[J].冶金财会, 2009 (5) .
[5]何建丽: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运用的困境及对策[J].财会通讯, 2008 (6) .
12.论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分析论文 篇十二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会计核算;影响
1.公允价值的定义
公允价值亦称公允市价或者公允价格。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所确定的价格。在会计实务中,通常由相同或相似的市场价格或资产评估机构确定。
2.新会计准则中为何引进公允价值
2.1公允价值的引入是新准则财务会计目标变化的结果
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从内容上发生了实质性的修订。从本质上来说,新会计准则的修订,实际上是会计目标的修订,从过去责任观下的可靠性到决策有用观下相关性,也就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报表使用者的需要,报表使用者想了解这项资产现在值多少钱,而不是当时取得的时候支出多少钱,从而引入了现在的公允价值,而不是原来简单的历史成本。这就是财务报告目标的变化而引入公允价值。
2.2我国会计向国际趋同迈进
近年来,国际会计准则及西方发达国家会计准则纷纷将公允价值作为重要甚至是首选的计量属性加以运用,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从计量属性角度看,公允价值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财务会计的发展方向。因此,其运用的范围和程度也就成了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会计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我国新的会计准则明确地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并在17个具体会计准则中不同程度地加以运用,这表明我国会计向国际趋同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公允价值的广泛运用,意味着我国传统意义上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被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等多重计量属性并存的计量模式所取代。
3.公允价值对我国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
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目前已颁布的38个具体准则中,据不完全统计,至少在17个准则中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本文仅从公允价值对金融工具的计量、投资性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等方面的影响几方面加以阐述。
3.1公允价值对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影响
根据新会计准则规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以成本计量,期末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按照这一规定,上市公司进行短期股票投资的,将不再采用原先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量,而将纯粹采用公允价值法。根据以前的会计准则,上市公司的证券投资如市价比成本低,必须计提减值准备,但是,如果市价比成本高,公司并没有抛出实现收益,账面盈利并不能计入当期损益。但按新会计准则,账面盈利就能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从而使得这一因为市价升高而形成的账面盈利也能成为净利润。
新准则体现了对公允价值的谨慎使用原则,这与以公允价值为主导的国际会计准则,还是有一定的差异。新准则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实现了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标准,首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有机统一体系,我们更希望看到通过一系列来自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督体系的压力,使会计准则能够发挥最大效力,让每个公司都实现财务健康。
3.2公允价值对投资性房地产确认与计量的影响
《投资性房地产》提出,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1)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
(2)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由于公允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从而不需要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的确定方式为:市场参考价格,或现金流贴现价值。
了防止企业利用公允价值变动来调节企业利润,准则规定:对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模式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从成本模式转为公允价值模式,视为会计政策变更,应当根据《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已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
以前上市公司的投资性房地产都是计入固定资产,其市值变动并不计入损益,在报表中我们无从寻找变动的痕迹。近几年房地产市场高速膨胀,由此上市公司一旦采用公允价值法来计量其早些年购入的投资性房产,必将大大提高其净资产和当期净利润,意味着上市公司中的投资性地产溢价将在账面上充分体现巨额利润。未来以公允价体现的公司账面净资产,其参考价值也大大提高。
与此同时很多人持保守态度担心公允价值容易导致利润操纵,对公允价值有抵制倾向,但是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发展,售房信息的网上公开,相对于其他资产而言,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是容易取得的。
3.3公允价值变动对所得税的影响
执行新会计准则后上市公司利润表里出现了一个新的会计科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所有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都在这个科目里反映,但上市公司要不要为此缴税的问题也同时产生。为此,财政部和国税总局专门发出通知,通知规定“对在股市和楼市上的投资浮盈暂不计税,等盈利落袋即实际处置时,再按处置时的价款扣除历史成本后的差额缴纳所得税”。
为了协调执行新会计准则后会计与税收之间的其他政策差异,这份通知还明确规定,企业对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等按照新会计准则规定采用实际利率法确认的利息收入,可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对于采用实际利率法确认的与金融负债相关的利息费用,应按照现行税收有关规定的条件,未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部分,可在计算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符合会计准则规定的资本化条件的,应当资本化,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按税法规定计算的折旧等成本费用可在税前扣除。
4.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确定存在的问题
新会计准则中虽然规定了公允价值确认的三种状态。
(1)存在活跃、公开的市场价格时,则以该价格为标准确认的价值作为公允价值。
(2)不存在活跃、公开的市场价格时,则在多方询价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估值方法或由资产评估等中介机构的评估价,作为公允价值。
(3)不存在活跃、公开的市场价格时,交易对象也不适宜评估,多方询价也存在较大困难的基础上,可以参考当地同类产品的市场价格,作为公允价值。但是,现实情况千变万化,特别是目前市场条件还不是严格规范,市场信息并没有随处可取。这无疑给部分企业利用公允价值人为调节利润有可乘之机。同时,也给企业财务人员在实务操作中增加了工作的难度。特别是在房地产开发企业,对房地产地产公允价值的确定,成为房地产后续计量是否合理的关键。如果采用香港的做法,即对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房地产开发公司,需要每年聘请独立的测量师对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进行评估,这无疑增加了企业成本。由于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损益,因此对企业业绩不佳,企业亏损或连续亏损的上市公司来说,对调节公司利润打开了方便之门,误导了投资者的投资方向。
【参考文献】
[1]常勋.公允价值计量研究.财会月刊,2007,(3):3-4.
13.对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再思考 篇十三
(一)支持公允价值的观点
会计界和一些经济界人士一般认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金融机构对该准则双向和功利的态度:在金融产品价值持续上升时,金融机构乐于看到按公允价值计量而带来的益处;在金融产品价值下跌时,就转而抱怨和指责公允价值计量原则。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主席戴维·泰迪在国际会计会议上多次重申,公允价值有助于真实反映企业的资本情况,仍是当前不可替代的资产价值计量方法。厦门大学刘强安认为:公允价值计量适应了新经济形态的客观必然要求,传统的会计计量模式对以知识、信息等无形资产为核心要素的新经济计量显得软弱无力。
(二)反对公允价值的观点
以银行家为首的阵营认为,危机中的甩卖价格无法客观反映资产价值,如以此为基础计算价值和计提减值准备,将给公司报表“火上浇油”,进一步影响业绩表现和投资者信心。为此,应改回原来的历史成本计价方法,以稳定人心。如,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前主席威廉·伊萨克公开认为,正是由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导致众多银行不得不过多地、不合理地减计资产,从而压缩了银行的放贷,进一步使经济震动。美国财政部、联邦储备委员会和一些经济界人士指出,资产价值背离它们的真实市场价格将导致公司财务状况“健康”的假象最终会导致储蓄和贷款市场的崩溃,并将出现较长时期的经济衰退。
二、公允价值的优缺点分析
(一)对其他计量属性的简要评价
1. 历史成本。
历史成本指各项财产物资和负债应当以交易发生时的实际成本或交换价格计价。虽具有可靠性、数据比较容易取得及便于考核和验证等优点,但在物价变动时期,按历史成本原则编制企业会计报表,会影响会计报表的相关性、客观性、真实性。且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企业内部自创的专有技术、人力资源和商誉等资产缺乏较为客观和公允的评估价值。
2. 现行成本。
现行成本又称为现行重置成本,该种计量属性能够避免因为物价变动造成的虚增收益,反映的财务报表比较真实,能够公正、客观地评价经营管理业绩。但存在确定重置成本较困难,影响会计信息可靠性的不足之处。
3. 现行市价。
现行市价通常指有价证券等资产的现行市场交易价,因为它反映资产的现实价值,所以与决策的相关性较强,能够客观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其缺点在于:对企业预期资产的价值无法反映,况且并非所有的资产和负债都具有变现价值。
(二)公允价值的优越性
1. 公允价值比历史成本更具可靠性。
历史成本没有考虑价格和利率水平的改变,因此实际上无法真实反映计量日的经济价值。一些金融衍生产品涉及的金额巨大,如果不及时地在表内反映它们的价值变化,将会给投资者带来极大的风险从而导致会计信息既不相关也不可靠。公允价值计量不可避免地需要对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分布和折现率做出主观判断,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其可核性可能不如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但其具有更大的预测价值,更能如实地反映企业的经济实质。
2. 公允价值有利于提高产权配置效率。
公允价值是具有公正性和时效性的市场价值估计,因此是最相关的会计信息充分体现了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值。公允价值信息的提供一方面使会计信息供需双方都明确各自的产权,使用者可以基于公允价值信息做出有效的决策,市场资源因此得到最有效的配置。另一方面也降低了会计信息传递中的交易费用和信息不对称,会计信息产权的配置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3. 公允价值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
相比历史成本信息,公允价值信息可以说是更优的信息。公允价值信息代表了客观的经济事实,资产增值(减值)显示企业的资产状况良好(低下)。通过向市场披露,可以传递公司业绩优良(低下)经济环境变化或企业战略转变使得资产价值上升(下降)的信号。
(三)公允价值的不足
1. 公允价值在本质上是市场而非特定主体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定。
因现值涉及不同主体(市场或企业个体)对未来现金流入(出)的金额、时间、风险及不确定性的预期,而不同主体对上述因素的预期是不一样的。其中根据市场上对上述因素的预期所计算的现值则是以特定个体计量为目标的现值。而企业个体对某一项目现金流量现值的最佳估计不一定等于该项目的公允价值。
2. 公允价值模式下的会计信息并非绝对真实。
在公允价值计量实务中,很多情况下,主体很难找到相同或相似资产(资产组合)的市场报价,公允价值计量不可避免地带有较强的主观判断。有时许多资产和负债在市场上很难找到可供观察的交易价格。将未来现金流量按一定的折现率折算成现值计价,往往就成为公允价值计算的重要技术手段,但是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和货币的时间价值等都是不确定的。
三、次贷危机中暴露出的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的缺陷
中国银行纽约分行研究部根据美国五大银行持股公司披露信息整理的资料认为,截至2008年6月底,美国五大银行持股公司因次贷危机引起的实际损失约为1089.33亿美元。(见表1)
单位:百万美元
表2是花旗集团在此次次贷危机中由盈利转为亏损的对照图表,从中可看出由于资产减记导致的盈利状况的巨大变化。
国际会计准则和公认会计准则都要求根据资产负债的不同特征和管理者的持有意图对不同类型的资产负债进行混合计量,即对交易目的资产和可出售资产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对持有到期的资产、贷款和没有公允价值的负债按照历史成本计量。公允价值就是一种资产或负债能够与有意愿的交易对手以有序方式进行交易和清偿的价格。公允价值要求在公平的市场中存在着熟悉情况的双方,也就是说要有一个完全充分的竞争市场,这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为此,两种会计框架都提供了分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在活跃市场有可观察的价格,采用市价对资产和负债进行价值计量,也称盯市原则;没有活跃市场时可采用模型来估值,称为按模型定价;第三是类似盯住模型的方法,用不可观察的输入参数和模型假设进行定价。
逐日盯市具有顺周期性。市场行情上升的时候,资产价值和回报迅速增长,企业净值增加,弱化了借款者与贷款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进一步改善市场预期和投资需求;一旦市场行情下跌,资产和回报就全面下降,这时,企业的资产净值下降,加剧了借款者与贷款者之间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贷款者为了防范各种风险,就会紧缩信贷条件,恶化了借款者的外部融资环境。公开交易资产的盯市准则的顺周期效应,容易加剧市场的波动性和危机的扩散。不同模型及所设置的变量是不相同的,从而使估值结果不可避免地带有较强的主观性,从而产生了估值风险。有研究表明,对于风险特征相似的金融资产,根据不同的假设使用不同的模型,其公允价值及对损益的影响是不可比的,这就无法保障公允价值的可靠性。总之,由于估值技术的缺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助长了宏观经济景气下的乐观预期,增大了经济萧条期的悲观预期。
四、结论
一方面,公允价值的推出是具有理论基础和环境基础的,公允价值计量仍是会计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应废除。另一方面,在此次危机中,公允价值也暴露出了它的问题:从公允价值的定义来看,有序交易是其运用的一个前提,有序交易是这样一种交易:假定在计量日之前,就已在市场上陈列了一段时间,使得就涉及此类资产或负债的交易而言,其买卖活动是正常的、遵循惯例的。有序交易不是强迫性的交易(例如,强迫性清算或抵押物拍卖)。从持有资产或承担负债的市场交易者角度来考虑,在计量日的销售资产或转移负债的交易是设想的交易。因此,公允价值计量的目标是确定在计量日销售该资产收到的价格,或者转移该负债支付的价格(脱手价格)。但在危机中,大量机构被迫变现资产,形成的价格并不符合公允价值的前提。加剧了“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
公允价值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确存在缺陷,但将这次金融危机归罪于公允价值计量显然并不合理。既不能全盘否认公允价值的作用,也不要夸大公允价值的作用,尤其是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在某些情况下,公允价值的确十分有用,例如在市场波动较大时,公允价值会计可以精确反映出这一波动(但不应归结为制造了金融波动);而在某些情况下,公允价值又必须慎用,尤其在金融市场上衍生产品令人眼花缭乱的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弹性过大,金融产品价值的估计会产生扭曲,而对于那些过度依赖企业管理层职业判断的公允价值计量,则更容易沦为粉饰财务报表、操纵利润的手段。
基于对公允价值存在的缺陷,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一是在市场持续景气时,公允价值下按市场价值调整资产账面价值的同时,可借鉴前几期的账面价值的平均值作为调整的基数,以确保资产不会在经济持续繁荣时,增长过多,防范于未然,一但市场不景气,计提的减值也许会少些,对企业风险也就会少些。二是在经济景气时提取额外风险准备金。三是引入风险价值披露模式,弥补公允价值计量对风险披露的不足。风险价值披露模式是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及给定的置信区间和特定的时间区间内,计算一个机构或会计主体可能遭受的最大损失的方法。
摘要:从公允价值的特征及其优缺点等方面对公允价值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评价。基于分析和评价,认为公允价值计量仍是会计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应废除,但有待完善。
关键词:金融危机,公允价值,完善
参考文献
[1]郭恩才.解码金融——金融危机及“美国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114.
[2]徐玉德.公允价值计量理论与实务[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2.
【论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分析论文】推荐阅读:
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题目及解决对策论文07-11
公允价值文献综述06-10
论消费主义价值观对大众传媒的影响11-2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青少年人生价值观影响程度的调查与分析11-15
父母的价值观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11-26
中西方文化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警醒、影响与启示09-08
价值链会计论文07-30
论休闲体育的人文价值12-23
论科学的价值及其评价标准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