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密欧和朱丽叶》的读书心得体会

2024-07-13

《罗密欧和朱丽叶》的读书心得体会(精选8篇)

1.《罗密欧和朱丽叶》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一

读过《罗密欧与朱丽叶》。那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刚刚从思想禁锢的时代挣脱出来,对西方文化和文学充满了渴望、好奇,也不管是西方现代的还是古代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那大胆、真诚的爱情,以及他们对封建婚姻的坚决反抗和以死相拼,曾激动了包括我在内的无数青年学子的心。今天重读,依然为罗、朱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特别是他们身上那种永不熄灭的人文主义精神,感到一种心灵的震颤和憾动。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描写爱情生活的多如牛毛,譬如《牡丹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从艺术表现的角度讲,各有千秋,《罗密欧与朱丽叶》并不见得高出多少,但这部作品中所充溢着的那种人文主义精神却是许多作品所匮乏或没有的,这就显示了这部作品的思想高度。

人文主义是人的一种生活观、理想观、价值观,是人的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它在任何时候都是人们应当努力去实践和追求的,因此它是永恒的。今天,人类社会已进入21世纪,物质文明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但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并不等于精神文明的相应提升;相反,利己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正在大面积地侵蚀着人类的精神生活。罗密欧和朱丽叶对人文主义精神的执著追求,更显示了他们作为人的一种尊严和价值,这正是剧本激动人心的地方。

牐犐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在他的作品里,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思想表现得最为充分,艺术性也最高。他的作品为资产阶级的兴起作了最有力的舆论准备。他的创作从思想和艺术上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了写了大约十部喜剧,一部悲剧。他的喜剧主要不是讽刺社会现实,而是表现人文主义者的理想,歌颂爱情和友谊,宣扬个性解放、婚姻自由和个人争取幸福的权利。同时,批叛门阀观念、封建道德和封建压迫的种种表现,也揭示资本主义所暴露的一些丑恶。这一类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无事生非》《皆大观喜》等。1595年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这一时期创作的惟一一部悲剧,但在思想内涵上则和这一时期的喜剧完全一致。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了爱情悲惨地死去了,但他们的爱情是那样纯洁而美丽,他们的爱情终于战胜了封建压迫和偏见,显示了人文主义精神的蓬勃生命和最终胜利。

人文主义精神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本中的“灵魂”,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这两个概念。文艺复兴是指14-16世纪在欧洲许多国家先后发生的文化和思想上的革命运动。这个时期,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重新得到发掘和重视,因而得名。最初开始于意大利,后来扩大到德国、英国、荷兰等国家。在14、15世纪,由于城市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在欧洲封建制度内部逐渐形成,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反映自身的利益和要求,便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旗帜,提出人道主义--即人文主义思想体系,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摆脱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打倒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在自然科学方面也有极大发展,哥白尼的日心说,哥伦布等人在地理方面的新发现,伽利略在数学物理方面的发明创造等,粉碎了陈旧的宗教观念,促进了人们对宇宙、自然的新认识。在民族的形成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带有民族特点的文化,建立了民族的统一语言。这一时期,欧洲的文学艺术有了长足发展,如但丁的诗歌、薄伽丘的小说、达芬奇的绘画、米开朗基罗的雕塑、蒙田的散文、莎士比亚的戏剧等等。人文主义是指贯穿于资产阶级文化中的一种基本的价值理想和哲学观念,即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它强调以人为“主体”和中心,要求尊重人的本质、人的利益、人的需求以及人的多种创造和发展的可能性。人文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其主流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市民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和禁欲主义的新文化运动。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莎士比亚是如火如荼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一位巨匠,他高昂的人文主义思想贯穿在他的整个戏剧创作中,《罗密欧与朱丽叶》强烈地体现了他的人文主义人生观和理想观。这个剧本之所以有那么长久的艺术魅力,就是因为其中灌注着饱满的人文主义精神。

《罗密欧与朱丽叶》通过波澜起伏的戏剧冲突,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优美抒情的人物语言,描绘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爱情悲剧。男女主人公出生在两个世代为仇的封建家族,他们在偶然的相会中一见倾心,却根本不可能结合。他们求助于劳伦斯神父,神父同情和理解他们,秘密给他们举行了婚礼。但封建家长凯普莱特却要把女儿朱丽叶许配给少年贵族帕里斯,并强令马上成婚。朱丽叶再一次求助于劳伦斯,神父赠以安眠药让她假死过去,以躲过这场劫难。罗密欧则因在格斗中杀死了凯普莱特夫人的内侄提伯尔特而受到了放逐曼多亚的惩罚。罗密欧得到妻子的“死讯”,悲痛万分,抱了以死殉情的决心连夜返回维洛那,在朱丽叶的身边服毒自杀。从昏迷中醒来的朱丽叶见丈夫已死,也饮毒、自刎死去。罗、朱的悲惨结局使双方的家长看到了世仇的惨重代价,在亲王的主持下言归于好。从这个故事梗概中可以看出,凯普莱特和蒙太古两位封建家长,代表了陈腐没落的封建思想和传统,他们心胸狭窄、武断专横,无视青年人的自由和爱情,酿成了家族之间的仇恨和冲突,给所在的城市带来了**,又自食其果失掉了自己的儿女。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则代表了一种新的人文主义思想,他们同封建思想和传统作着勇敢、机智的斗争,尽管斗争的结局是一场悲剧,但换来的却是人文主义精神的胜利和弘扬,我们在悲剧中感受到的是莎士比亚那澎湃的激情、高昂的斗志和崇高的理想。

当然,在这部剧作中,人文精神体现得最集中、最强烈的还是两位年轻的主人公--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两个人物,是作家寄托人文主义理想的艺术形象。

牐犅廾芘烦錾碛诜饨ù蠹彝ィ却没有继承封建传统和思想,而是顺应时代发展,背叛了封建家庭,成为一个坚定的人文主义者;他真诚、勇敢,有文化、有能力,有一颗博爱之心;他追求一种自主、自由、美好的爱情生活,哪怕是“错爱”了仇人的女儿,也毫不退缩;他没有门户之见,爱上了朱丽叶,就把凯普莱特的家人当作自己的亲人,一心期望化解宿怨;他对爱情忠贞不渝,为了爱情和爱人,他甘愿被放逐他乡,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注重友情,在朋友被仇人所杀,他的爱情面临“风险”的时候,他拔刀相助杀了仇人,却使自己的爱情遭遇了一场“灾难”,显示了他的高尚品格。正是在家族矛盾、爱情磨难和朋友情谊等一系列故事发展中,他那人文主义者的精神和风采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朱丽叶只是一个14岁的贵族小姐,但她勇敢、坚强、智慧,她冲破大家族的重重束缚,大胆地爱上了罗密欧,并把自己的一生托付给了情人;她深知罗密欧被放逐“回归”无望,却绝不愿与少年贵族帕里斯再结姻缘;她几次用智谋骗过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服下安眠药,都是为了实现她的美好爱情;她把爱情看得和生命同等重要,罗密欧一死,她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牐犅廾芘酚胫炖鲆兜纳死恋情,真是惊天地而泣鬼神。这种纯洁、高尚、悲壮的爱情,使无数世俗的爱情显得黯然失色。

牐犈分蓿保-16世纪的人文主义精神,是当时处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今天看来,它自然有许多时代局限性。但它以人为“主体”,要求尊重人的本质和价值的思想核心,并没有过时。在时下“人文精神”大面积失落的背景下,罗密欧与朱丽叶身上依然有我们需要汲取的精神营养。

2.《罗密欧和朱丽叶》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二

一、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个剧作的主题思想都是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主, 反抗封建传统思想和伦理道德。两部剧都肯定和赞美了青年男女的自由爱情, 批判了封建旧秩序和家族势力。主人翁都拥有至情至性的爱情, 他们的爱情在现实生活中都遇到了重重阻碍, 为了实现自己的爱情理想, 他们分别以自己的方式与之抗争, 而在抗争中表现得最激烈的, 不是男主人翁柳梦梅和罗密欧, 而恰恰是女主人翁杜丽娘和朱丽叶。在这两个剧本中, “两位女主人公都经受了比男主人公更多的痛苦和磨炼, 因而显示出比男主人公更为丰富的内心世界, 更为勇敢的抗争精神和更为完美的性格特征[1]”。

《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是为情由生而死, 由死复生, 生生死死痴迷于爱情的唯情主义者。她出身名门, 是封建官僚家庭的大家闺秀, 受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和压制, 她一直被父母限制在闺房中, 丧失行动自由, 受父母的严格管制, 甚至到大自然中观赏花园的景色都受到父亲的责骂。枯燥的生活压抑着她的生命, 但是古老的恋歌与大自然的春色诱发了她青春的觉醒, 并且随着身心的成长, 爱情的火焰在她心中燃起。面对满园的春色, 她感叹道:“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壁颓垣。[2]”于是“游园成为她由自我觉醒走向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的第一步;寻梦突出了她对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1]”。但是残酷的现实却压制着她的愿望, 致使她因梦成恋, 恋而不得, 抑郁而死。杜丽娘并不是死于爱情破坏, 而是死于对爱情的徒然渴望。她的命运恰恰是被封建礼教葬送青春、幸福和生命的妇女的真实写照。然而作者并不以此作为故事的结局, 而是发挥丰富想象力, 采用浪漫主义手法, 描写她的魂魄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和现实社会的精神重压, 恢复人的自然情感和青春活力, 更加大胆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最后, 终于使她获得了理想的爱情, 并且为爱情复生, 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女子与所爱的人柳梦梅喜结良缘。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朱丽叶也是作为封建社会的对立面、叛逆者而存在的。她是文艺复兴时期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的典型代表。莎士比亚把她当做爱的精灵、爱的化身, 用这个活生生的爱的形象表达他人文主义爱的理想。她大胆坚定、执著热烈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她和罗密欧是在一次家庭舞会上结识的, 他们一见钟情, 互相倾心, 立即私订终身。然而封建旧秩序不允许有情人自由恋爱, 在她的家长看来, 她没有选择自己爱情对象的权利, 她的父亲可以不必征求她的意见而决定她的婚事:“我可以大胆替我的孩子做主, 我想她一定会绝对服从我的旨意。[3]”何况他们还有不可逾越的封建世仇这一巨大的鸿沟。但是为了爱情, 朱丽叶冲破这一桎梏, 不顾一切地和心爱的人结合, 在教堂秘密结婚。她是一个视爱情为人生之最的痴情女子, 为了所爱的人, 她可以背叛自己的家庭, 放弃贵族的身份和地位, 甚至可以为之付出生命。在罗密欧被放逐, 她遭到父亲的逼婚时, 她仍然忠贞不渝的坚守爱情诺言, 抱着斗争到底、宁死不屈的决心来反抗父亲的包办婚姻。最后, 她和罗密欧双双殉情而死, 以此证明爱情和青春的崇高与美丽。他们的死使两大家族幡然悔悟, 化解世仇, 握手言和。莎士比亚用人文主义爱战胜封建世仇, 表达了资产阶级争取自由必胜的信心;同时, 通过爱的毁灭, 控诉了封建婚姻观念和封建贵族礼法。

杜丽娘和朱丽叶都是追求自由的斗士, 都是封建婚姻的叛逆者和自由幸福的追求者。她们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道路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追求个性解放、向往婚姻自由的美好愿望。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给世界文学史创造了两个伟大的女性形象, 为中外文化艺术长廊增添了不朽的一笔。

《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主题思想都是反封建、争自由, 二者都反对封建婚姻观念, 这是相同的, 但是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差异。首先, 二者反抗的对象有所不同:《牡丹亭》中杜丽娘和柳梦反抗的是封建伦理道德, 是用“情”来反抗“理”;而朱丽叶和罗密欧反抗的则是封建家族仇恨, 用人文主义爱情理想同家族仇恨相抗衡。其次, 追求的途径不同:《牡丹亭》是在梦幻的理想中反映现实, 让虚构的杜丽娘的鬼魂同封建礼教做斗争;而《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在现实中追求理想。这些差异可以说反映了当时中西方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特色。

二、结局安排

《牡丹亭》以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作为结局, 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则以罗、朱的殉情作结。相似的爱情故事, 不同的故事结局, 从中能折射出中西方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审美心理、思维方式等。

《牡丹亭》以双宿双飞的大团圆作结, 是因为汤显祖生活的时代, 封建势力顽固, 资产阶级刚刚发展, 力量还不够强大, 难以为民众提供实现个性解放、婚姻自由的现实途径。受时代和思想的局限, 汤显祖只能同封建势力相妥协, 并且采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想结合的办法, 借梦幻鬼怪同封建势力做斗争, 最后让柳梦梅金榜题名, 奉旨完婚。这一团圆的结局削弱了作品对封建社会控诉的力度。与汤显祖不同, 莎士比亚生活在资产阶级文艺复兴的时代, 资本主义经济初步繁荣, 莎士比亚能够预见到资产阶级必胜的光辉前途, 因此相信自身力量, 用人文主义精神、资产阶级的活力和自信来武装朱丽叶, 让她在现实生活中同腐朽的封建势力相抗争。最后用爱的毁灭来控诉封建势力, 以一种被摧残的美来震撼人们的心灵, 希望以悲的方式激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理想的认识。

此外, 中西方不同的审美心理、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也会对这两个剧本的结局产生影响。“从《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不同的结局, 可以看出中西悲剧结局的不同特点:中国古典悲剧往往不以悲作结, 而讲究结尾要有团圆之趣;西方传统悲剧则讲究风格的一致性, 要求在悲剧主人公遭到悲惨遭遇后, 以大悲结局[4]”。东方文化讲求悲欢离合, 提倡和谐之美, 推崇团团圆圆的结局;并且中国古代戏曲不主张使矛盾冲突尖锐化, 从而导致毁灭的结局。西方古代文化推崇悲剧, 悲剧历来被认为是戏剧中的冠冕。并且西方认为现实既美, 不主张追求完美。因此莎士比亚要用一对情人的死亡作为结局, 用悲剧庄严肃穆的氛围来笼罩全剧, 以此来控诉封建旧势力, 宣扬人文主义精神。

两部荡气回肠的爱情绝唱, 出现在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度, 同样感人至深, 同样具有巨大的生命力和艺术价值。两位戏剧大师为文学史上增添了两个爱情至上的女性叛逆者的典型形象, 同样反封建、争自由、个性鲜明, 但是她们之间却有种种的不同, 这反映了文化和民族心理的差异。通过对这些差异的认识, 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西方的文化, 从而加深彼此的了解和沟通。

摘要:《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分别是中国明末剧作家汤显祖和英国人文主义大师莎士比亚的代表作, 都出现于十六世纪九十年代, 都是文学史上不朽的爱情精品。两个同一时期不同国度的爱情剧本都给读者和观众的心灵带来强大的震撼力, 在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结局安排等方面, 有许多相似之处, 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通过比较这两部名著, 并对它们进行细致的分析, 有利于加深对这两部剧作的理解, 同时也可以透过这两部剧作更加深入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

关键词:《牡丹亭》,《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

参考文献

[1]计晗.《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之比较.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09 (3) .

[2]汤显祖.牡丹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3]莎士比亚著.罗密欧与朱丽叶.朱生豪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3.《罗密欧和朱丽叶》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三

开场诗是戏曲作家在戏剧开始时所采用的诗句,旨在向观众交代人物、背景、全剧内容和本幕内容。开场诗在传递大量信息的同时让观众在主人公露面之前产生强烈的想要了解主人公的欲望,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退场诗是戏曲作家在戏剧结束时所采用的诗句,旨在通过剧中非主要人物之口的朗诵或演唱,起到总结剧情或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在16世纪的世界文学作品中,开场诗和退场诗的运用几成定式。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和中国明代戏剧家汤显祖是16世纪东西方剧坛上两颗璀璨的巨星。他们在同期分别取得辉煌文学成就且于同年去世,这被后人认为是中西方文学史上的巧合。日本戏剧史家青木正儿在其所著《中国近代戏曲史》中第一次把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相提并论,称汤显祖为“东方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以下简称《罗》剧)和汤显祖的《牡丹亭》(以下简称《牡》剧)是世界戏剧史上的两大著名爱情悲剧,二者在艺术形式上都有开场诗和退场诗,且都突破了当时剧本创作的传统定式从而有所创新。自19世纪以来,有为数不多的中外戏曲研究者分别注意到了其中的开场诗和退场诗现象,但鲜有比较研究。笔者试通过对两剧开场诗和退场诗的比较,分析其形式和内容的异同,对两位戏剧大师运用这种艺术形式的意图进行探讨。

一、中西方戏剧开场诗和退场诗形式的形成

西方戏剧的开场诗和退场诗都源于古希腊的合唱表演。西方戏剧的开场诗源于古希腊合唱队抒情诗,它是一种从公元前7世纪起在古希腊各宗教节日里为赞美酒神狄奥尼索斯而谱写的赞美诗或合唱抒情诗。合唱在古希腊戏曲里通常是一队歌舞者出现在两剧之间,起到颂扬上帝、渲染舞台气氛、活跃戏剧场面、充当戏剧角色的作用,同时也是戏曲作者的代言人,代替作者交代剧情或对剧中人物、事件加以评论。随着戏剧的发展,合唱演变为只有一人独白的形式。西方戏剧最早的退场诗也是以合唱的形式出现,用于戏剧结尾处,用来祈求宽恕或赢得掌声。后来随着戏剧的发展,合唱演变为退场诗的形式,通过剧中某一人物或最后一个下场演员对观众独白或演唱,起到前后照应、平衡全剧内容、总结剧情、抒发作者感情之作用。有时为了提出某个问题引起观众思索或勾起观众的好奇心,退场诗也会出现在某一幕的结尾。

中国戏剧与西方各国戏剧一样,也是源于诗歌和舞蹈。中国戏曲是从古代的抒情诗发展演变而来的,从先秦古诗到汉唐以来的歌舞再到宋金时期的戏曲艺术,有着明显的发展轨迹。中国戏曲发展至宋元时期已有相对固定的模式。宋元戏剧本开卷必有4句押韵的话语用来总括戏剧大纲,被称为题目,实际就是开场诗。一个剧本题目的最后一句包含剧名,用来向观众报出此剧的名称。明代中期的传奇戏曲剧本不再首标题目,而是在剧末念完开场白之后多了4句下场诗,这4句下场诗由题目变化而来。这种说明性独白似乎在每一部元杂剧的第1折(或开场的楔子)里都有出现。一个人上场,报出自己的姓名,叙述很多故事剧情,似是观众理解发展的必需。[1](P62)郭英德[1](P68)指出,传奇戏剧作品的开场承袭戏文传统,都“成为套格”。如清代李渔所论,第1出总是“家门”由副末上来先唱一段小曲。在戏文中,“此曲向来不切本题,止是劝人对酒忘忧、逢场作戏诸套语”,明中后期,更多的是“将本传中立言大意,包括成文”。这种惯例来自于诸宫调等叙事作品,在传奇戏曲中相沿成习。中国戏剧退场诗的形成与开场诗一样,都是经历了先秦古诗—汉代五言诗—唐代律诗—宋词—元曲的发展历程,到明代形成基本定式,每出戏剧中人物退场前都要念退场诗,总结本出戏的内容,暗示下出戏的内容或叙述人物的心情。

二、《罗密欧与朱丽叶》《牡丹亭》两剧开场诗之异同

1.两剧开场诗之相同

《罗》剧的开场诗和《牡》剧的开场诗均置于全剧之首,有着明显的相同之处。

《罗》剧的总开场诗是由一个致辞者朗诵一段莎士比亚的十四行韵诗[2](P5):

(致辞者):

故事发生在维洛那名城,有两家门第相当的巨族,

累世的宿怨激起了新争,鲜血把市民的白手污渎。

是命运注定这两家仇敌,生下了一双不幸的恋人,

他们的悲惨凄凉的陨灭,和解了他们交恶的尊亲。

这一段生生死死的恋爱,还有那两家父母的嫌隙,

把一对多情的儿女杀害,演成了今天这一本戏剧。

交代过这几句挚领提纲,请诸位耐着心细听端详。

几句简单明了的开场诗使观众对全剧的故事内容、故事发生的地点、涉及的人物以及人物的命运有了大概了解。开场诗中“是命运注定这两家仇敌,生下了一双不幸的恋人”预示着主人公在劫难逃的不幸命运,为男女主人公刻上了挥之不去的死亡标记,“把一对多情的儿女杀害,演成了今天这一本戏剧”说明他们是父母争斗的牺牲品。这一开场诗抓住了观众的心理,制造了一系列悬念,让观众急于想知道累世的宿怨激起怎样的新争、发生了怎样的流血事件,一对恋人是如何相爱又如何死去、他们的死又如何使世仇的双亲和解。

《牡》剧的开场诗就是第1出戏《标目》,从标目的字面意思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是“标明目的”,让观众了解剧情梗概。明代戏文传承了宋元时期开场方式,“戏文剧本的开场,一般念诵两阙小曲”[1](P68)。汤显祖在此突破了传统定式,以开场诗的形式介绍剧情。虽然也是按照定式以副末登场念白,但已不是传统曲牌,也不是“不切本题,只是劝人对酒忘忧、逢场作戏诸套语”。《牡》剧的开场诗[3](P1):

杜宝黄堂,生丽娘小姐,爱踏春阳。感梦书生折柳,竟为情伤。写真留记,葬梅花道院凄凉。三年上,有梦梅柳子,于此赴高唐。果尔回生定配。赴临安取试,寇起淮阳。正把杜公围困,小姐惊惶。教柳郎行探,反遭疑激恼平章。风流况,施行正苦,报中状元郎。

几句开场诗不仅介绍了《牡》剧的故事情节,也使观众顿生悬念——丽娘如何与柳生梦中相会?为何要留下自画像?如何忧郁而亡?柳梦梅如何能与丽娘人鬼情长?丽娘如何能起死回生?柳梦梅如何把杜宝惹恼?中状元后又出现何种结果?一个个悬念使得观众迫切希望知道全剧的详情。

2.两剧开场诗之不同

《罗》剧的开场诗与《牡》剧的开场诗也有不同之处。前者以朗诵十四行诗的形式出现,后者则用曲调演唱的形式。这两种形式的不同是由中西方戏剧艺术的形式差别造成的。莎士比亚所创作的戏剧类似于话剧,分5幕,每幕中再分若干场次,演员只有道白而无演唱,道白的形式有韵文、无韵诗和散文;而汤显祖所创作的戏剧是中国传统戏剧尤其是宋元杂剧发展到明代的艺术形式,集唱、念一体,不分幕,以内容层次分为若干“出”。所以,由于文化的差异,莎士比亚不可能把《罗》剧中的致辞者换成演唱者;人们也不可能期待两剧都同样分幕,每幕都同样有开场诗出现。

此外,两剧的开场诗在细节上还有一些差异。《罗》剧的开场诗由专门的致辞者朗诵,而这个致辞者并非剧中的人物;而《牡》剧开场诗的念白或吟唱者,其身份都是剧中人物。在《牡》剧中,除第1出《标目》为主开场诗总括全剧内容外,第2—9出戏的开场诗均是“生旦家门”的形式,出场者自我介绍人物身份、职业并引出该出戏的基本内容,第十出戏以后各出的开场诗总结前出戏结果并介绍本出戏内容。如第九出《肃苑》中的开场诗《一江风》:

小春香,一种在人奴上,画阁里从娇养。侍娘行,弄粉调朱,贴翠拈花,惯向妆台旁。陪她理绣床,陪她烧夜香。小苗条吃的是夫人杖。

这一曲开场诗把此出戏的主要人物丫鬟春香的身份交代得非常清楚,将其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罗》剧中还有一个令人疑惑的问题,莎士比亚在总开场诗之外,只在第二幕前加了开场诗[2](P32),而其他各幕没有,这种创作手法又是一种例外。其第二幕前的开场诗为:

(致辞者):

旧日的温情已尽付东流,新生的爱恋正如日初上;

为了朱丽叶的绝世温柔,忘却了曾为谁魂思梦想。

罗密欧爱着她媚人容貌,把一片痴心呈献给仇雠;

朱丽叶恋着他风流才调,甘愿被香饵钓上了金钩。

只恨解不开的世仇宿怨,这段山海深情向谁申诉?

幽闺中锁住了桃花人面,要相见除非是梦魂来去。

可是热情总会战胜辛艰,苦味中间才有无限甘甜。

通过这一幕的开场诗可以看出此诗的形式仍属十四行诗,仅为本幕的剧情简介。从全剧的剧情要求来看,在第一幕前加上开场诗让观众及早了解剧情和制造悬念非常必要,但只在第二幕前加开场诗却不在后3幕使用开场诗的做法似乎令人费解,在整个剧本的格式上也不统一,我们只能从剧情分析中寻找答案。虽然罗密欧与朱丽叶两人家族间的宿怨给两个年轻人纯洁的爱情蒙上阴影,使二人深陷矛盾痛苦之中,但他们最终战胜世仇的阻力,在牧师的帮助下毅然秘密到教堂举行婚礼。此幕虽然不是全剧的高潮,却是全剧的精华所在。因此,作者在此幕前运用开场诗无疑是想使观众加深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的理解,展示角色的内在情感和复杂心理,吁求观众沉迷剧中并申明剧作家鲜明的艺术宗旨。从全剧的结尾就可看出,莎士比亚对凯普莱特和蒙太古两个家族和解的描写惜墨如金,两位封建家长面对在他们仇恨下惨遭牺牲的子女的尸体时悔恨和解的思想转变得过于突然,似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嫌。这正表明莎士比亚创作此剧的重心并不是唤起双方家族和解,而是讴歌罗密欧与朱丽叶纯洁爱情本身。

三、《罗密欧与朱丽叶》《牡丹亭》两剧退场诗之异同

1.两剧退场诗之相同

莎士比亚在《罗》剧全剧结束时运用退场诗充分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本剧退场诗由最后退场的人物(亲王)朗诵[2](P114):

清晨带来了凄凉的和解,太阳也惨得在云中躲闪。大家先回去发几声感慨,该恕的、该罚的再听宣判,古往今来多少离合悲欢,谁曾见这样的哀怨辛酸。

18世纪的英国,十四行诗每行都按一定方式押韵,诗人尤其善于在最末两行概括诗意,点明主旨,使之成为全诗精华。在莎士比亚所处时代,戏剧的收场也有定制。“收场白可以由合唱班剧中人吟诵。它可以总结全剧,指点道德意义或向观众道歉。”[4]莎士比亚的这段退场诗并没有总结全剧的内容,只是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但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评论的作用,使剧情的意义明朗,并左右了观众对剧情的反应。

汤显祖在《牡》剧全剧结束时也运用退场诗充分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全剧最后一出《圆驾》,杜丽娘最后念白退场[3](P268):

杜陵寒食草青青,羯鼓声高众乐停。更恨香魂不相遇,春肠遥断牡丹亭。千愁万恨过花时,人去人来酒一卮。唱尽新词欢不见,数声啼鸟上花枝。

汤显祖借助唐诗(以上分别为韦应物、李商隐、郑环罗、白居易、僧无则、元稹、刘禹锡、韦庄的诗句),以清明时节杜陵青草入笔,使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回想起3年前杜丽娘此时节踏青的情景,而此时此刻杜丽娘的陵墓绿草青青,牡丹亭前人来人往,杜丽娘香魂何在?令人痛断肝肠。诗中既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凄凉,又有“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自殇,作者创作《牡》剧所感发的爱恨情仇交织迸发出来,令人不胜感慨,这与《罗》剧中退场诗的作用大致相同。

2.两剧退场诗之不同

莎士比亚在《罗》剧全剧结束时运用了退场诗,而在每一幕或每一场后均未运用退场诗,这很可能是为了加重全剧结尾的分量,突出其主旨内容,渲染作者最终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引起观众的共鸣。

汤显祖不但在《牡》剧全剧结尾运用了退场诗,还在每出戏中都运用了退场诗,并且都为后面的剧情提供了暗示。在《牡丹亭》55出剧中,除第1出的退场诗“杜丽娘梦写丹青记。陈教授说下梨花枪。柳秀才偷载回生女。杜平章刁打状元郎”[3](P1)4句为全剧的内容简介外,其余54出的退场诗皆为唐诗集句,作为本出戏的小结。退场诗由最后下场的人物念白,如第26出《玩真》,退场诗由最后退场的柳梦梅念白:“不须一向恨丹青,堪把长悬在户庭。惆怅提诗柳中隐,添成春醉转难醒”[3](P131)(分别为白居易、伍乔、司空图、张碣的诗句)。第24出《拾画》,最后退场的是柳梦梅与道姑二人,退场诗由其二人合作念白:“(柳梦梅):僻居虽爱近林泉,(道姑):早是伤春梦雨天。(柳梦梅):何处邈将归画府?(合):三峰花半碧堂悬。”[3](P126)(分别为伍乔、韦庄、谭用之、钱起的诗句)虽然从明代中期开始,就有剧作家用唐人诗句拼凑下场诗,名之为“集唐”的现象,但真正全本使用“集唐”的传奇作品是汤显祖的《牡丹亭》,它对后世的戏剧作品影响很深。用唐诗集句作为退场诗充分突出了一个“雅”字,除了求新逐奇以外,也反映出当时的一种文学现象:文人喜欢把唐诗中的诗句抽出重新组合成新诗。

两剧的退场诗在具体运用上有所不同,这是由中西方戏剧在细节安排上的差异造成的。

四、结语

《罗》剧和《牡》剧两剧开场诗的相同之处是都在制造悬念,吊起观众胃口;不同之处是《罗》剧由致辞者朗诵,而《牡》剧由剧中人物演唱。两剧退场诗的相同之处是都不再总结全剧内容,而是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同之处是《罗》剧只在全剧剧终时运用了退场诗,而《牡》剧不仅在全剧剧终时运用了退场诗,在每一出的结尾都运用了退场诗并为后面的剧情提供暗示。《罗》剧的创新在于非剧中人物念开场诗,专门设计了一个致辞者,并在主要场次即第二幕前加开场诗。《牡》剧的创新在于开场诗不再运用传统曲牌,也不再使用套语,直接概括剧情。陈瘦竹先生认为:《牡丹亭》的《标目》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开场诗》是巧合。[5]

笔者认为这绝非巧合,而是为时代背景所决定,是运用不同的艺术手法而产生的必然结果。从莎士比亚与汤显祖对戏剧形式创新性的运用中可以看出:一方面,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最终使命就是尽可能地贴近生活并通过活生生的现实来表达人们内心的情感,这一点在中西戏剧里没有差别——它符合文学的本质,即要表达人类共通的情感、符合世界各民族文化逐渐融合的发展轨迹,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莎士比亚与汤显祖对开场诗和退场诗运用上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西戏剧本质上的差异。比如,从文体渊源来看,欧洲戏剧从其最早的文学样式史诗那里汲取了“事件”这一元素,同时直接模仿生活中“人物自我相互对话”的形式,所以《罗》剧中由致辞者朗诵;而中国戏剧是从有简单情节的歌舞表演发展而成的,所以《牡》剧中由剧中人物演唱。再者,《牡》剧中退场诗的多少以及内容和特点,也反映出中国戏剧更注重故事情节的连贯性与完整性。

[1] 郭英德.明清传奇戏曲文体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 [英]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第8集)[C].朱生豪,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3] 汤显祖.牡丹亭[M].徐朔方,杨笑梅,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4] 刘若愚.伊丽莎白时代与元代——简论某些诗剧习用技法之异同[C]//中国比较文学译文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239.

4.《罗密欧与朱丽叶》读书笔记 篇四

有些人几十年生活在一齐,每一天却同床异梦、形同陌路,这样的生活又有什么意义?只可是虚度生命罢了,还不如去痛痛快快爱一场,爱它个刻骨铭心,爱它个死去活来。至少当你死后,你的墓志铭上能够理直气壮地刻上这五个字:爱过,生活过!这就够了!罗密欧与朱丽叶从来没在一齐生活过,但他们的爱真挚、热烈,足以感天动地,足以融化冰山,中国汉乐府诗《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大概描述的就是这种感情吧。

死亡,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个阴森恐怖的字眼,因而对其避之不及。但有些人则把它看作是幸福的彼岸,永恒的乐土,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当罗密欧听到朱丽叶玉陨的消息时,立刻从流放地买了毒鼠药急匆匆前往爱人的坟地,准备自杀;而朱丽叶苏醒后看到罗密欧倒在自我的坟前时,悲痛欲绝,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自刎。杯具在此到达高潮,眼泪也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耳畔仿佛响起了那熟悉而又悲伤的歌曲“万世沧桑唯有爱是永远的神话,潮起潮落始终不毁真爱的相约,几番苦痛的纠缠多少黑夜挣扎,寂寞双手让我和你再也不离分”。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眼里,死亡不再是恐惧的代名词,死亡是鲜花盛放般的美丽,是生死不离的最终归宿。

5.学生读罗密欧与朱丽叶读书笔记 篇五

“啊,罗密欧,罗密欧!”她说:“你在哪儿啊,罗密欧?为了我的缘故,别认你的父亲,丢掉你的姓吧!要是你不肯的话,只要你发誓永远爱我,我就不再姓凯普莱特了。”

想起了朱丽叶说过的这段话,我蓦地有了很深的感触。《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文中主要讲述了在凯普莱特和蒙太古两大家族不和睦的背景下,朱丽叶和罗密欧毅然地相爱了,他们不顾一切的去爱,过程中一波三折。最让人揪心的是经历了千辛万苦后的他们最终却是以生命来结束了上一代家族之间的纷争。这一切无疑是一个悲剧。但是通过这个悲剧确实恰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

那是一个反封建斗争的时代,婚姻自由的斗争表现的较为集中,也是较为尖锐的一面。通过《罗密欧与朱丽叶》疑问,我们可以看到莎士比亚笔下所揭露出来的当时的政治.社会生活的黑暗。在这个悲剧中,莎士比亚有力的控诉了封建社会对爱情自由的扼杀,谴责了家族间世世代代所结下的无原则的宿仇。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值得歌颂赞扬的青年一代的真挚热烈.坚贞不屈的爱情。

是啊!中世纪僧侣统治下的禁欲主义是多么得令人痛恨。从《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文中我们感受到了那股邪恶的力量,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除了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一段悲惨的爱情故事外,是不是还存在着类似这样的令人心痛不已的情侣呢?他们是乖乖的服从还是满腔热血地进行反抗呢?然而,又有多少家族在等着血的教训呢?罗密欧与朱丽叶啊,你们就是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一面普通却又不平凡的镜子。你们折射出了封建社会的邪恶与丑陋,也折射出了你们为爱情的自由而勇敢奋斗的决心与勇气。我们都应该歌颂后者的这种高尚的情操。

“朱丽叶啊朱丽叶,你所在的地方的地方就是天堂.....”罗密欧真挚而又强烈的爱让人震撼,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是对封建社会的一个有力的抨击;同时更给昏昏沉沉的人们泼下了一盆冰冷的水!

关于学生读罗密欧与朱丽叶读书笔记2

故事发生在维洛那名城,蒙太古家族和凯布莱特家族两家门地相当的巨族,他们世代的积仇结怨激起了新争,是命运注定这两家仇敌生下了一双不幸的恋人,理智而又疯狂的罗密欧与美丽温柔的朱丽叶在家族宿怨中结合。

他们的悲惨凄凉的殒灭,和解了他们交恶的尊亲。这一段生生死死的恋爱,还有那两家父母的嫌隙,把一对多情的儿女杀害,演成了今天这一本戏剧。悲剧的冲突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恋情与两个家族间的仇恨和对立,它表现了自由的爱情与封建势力之间的尖锐的矛盾冲突 。俗话说“冤冤相报何时了?”,而上一代的仇恨又要延续到下一代,使年轻人们互相残杀。

蒙太古的儿子罗密欧,在一场舞会上看见了“她是天上明珠降落人间!”的朱丽叶,顿时如痴如醉的爱上了朱丽叶,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罗密欧的风流。可是朱丽叶是蒙太古的仇人凯普莱特的女儿,才十三岁,又被许给了少年贵族帕里斯。于是悲剧从此开始。做父母的与别人敌对,又把这种情绪传给了儿女,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无视于家族的仇怨,他们轻蔑地觉得,妨碍他们结合的只是枉具虚名的姓氏。连朱丽叶都说“罗密欧,你如果不是我仇家的人该多好!”可见,不满十四岁的少女也都有仇家的概念了!仇恨的恐惧已超过她的爱恋,害怕有违天道,爱上自己的仇人。

父母强烈的反对,遭到亲人的非议等等后果,都在朱丽叶的脑中闪现。但爱慕最终超过了恐惧,同意了罗密欧私奔的计划。这种勇气,是在当时社会的小姐中少有的。但在节骨眼上,罗密欧因为人报仇而被流放出境。这正应验了朱丽叶的“这场仇敌的恋爱怕要种下祸根”。劳伦斯神甫因怜悯他们,所以想出了唯一一个办法,让朱丽叶服下自制的药丸装死。朱丽叶便拿出自己最大的勇气,服下了药丸。但这件事因被耽搁,没有来得及告诉罗密欧。罗密欧听说朱丽叶死了,便买了一瓶毒药,赶往朱丽叶所在的教堂。 但这是朱丽叶恰恰没醒,于是罗密欧怀着与其他准备自杀的人一样的心情结束了。

而罗密欧刚死,朱丽叶就醒了。在善良的劳伦斯神父的计划下,本将重圆的他们却踏上了归天之路。

多么渺小的时差,就杀死了一对恋人。朱丽叶当场殉情。

最后,星星之火即可造成燎原之势的两大家族之间的恩怨,被这对儿女恋人的爱情之水冲去了,冲的很远,很远。 如果他们家族无怨,那么他们的未来将多么美好:在我们生活中,矛盾时时存在,我们只有多一份宽容,生活才会更加精彩,幸福才会永远存在!这就是我喜欢《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所在。这场因仇恨引起的悲剧多么值得人反思!也许我们因该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坟前立一块记事碑,将这场悲剧的警示永远刻在人们的心中,告诫世人:世上最可怕的情感,是仇恨!

关于学生读罗密欧与朱丽叶读书笔记3

“天亮了,在这凄凉和悲伤的早晨,一对忠贞的恋人,用他们年轻的生命换来了两个家族世仇的和解。”

这段文字相信大家不太陌生,它就是著名的文学大师莎士比亚的著名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结尾部分。蒙太古?罗密欧与凯普莱特?朱丽叶是该部作品的主人公,全作品一他俩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展开了一个悲剧故事:从他们一见钟情,到月夜相会,之后牧师又为他们举行了秘密的婚礼。可以说,到这里,这些情节可以称为喜剧,结局似乎圆满了,但是,才思过人的莎士比亚大师却又话题一转,让罗密欧在午夜里杀了朱丽叶的表兄,之后被放逐在外。读到这儿,我的心灵不禁被震撼了!

这对恋人的遭遇真是太凄惨了!比起失去心上人而言,现在学习的辛苦、生活的苦恼又算的了什么呢?继续读下去,朱丽叶又被迫要和帕斯里伯爵结婚了,这真是太不幸了!就豪侠感我的考试成绩已经不及格了,名次又是倒数第一,无疑是雪上加霜!莎士比亚大师将他们两人的形象塑造的非常好,让我感觉这两个艺术人物的遭遇仿佛像真的一样,这样的打击要他们如何承受呢?就好比中国的一些经典名著、戏剧一样,一对壁人是不能完美的在一起的。于是,他们毅然选择了死亡。是的,只有死,才能使这一在仇恨中衍生的爱情长久地、完整的保持下去,其实,死,何尝不是一种伟大?

回首古今,很多英雄人物的死都是伟大的:屈原见国家已经无药可救了,心中悲愤而起,依然投江而死,结果后世人们为了纪念他,给他设立了专门的节日——端午节;西楚霸王项羽,兵败后为保全骨气,自刎于乌江,结果几千年后的我们还依旧谈论“楚汉之争”;就连外国小说里的福尔摩斯,他为了消灭世界上危险的歹徒而因功殉职也让我们这些读者多么痛心!

大文豪莎士比亚先生,同他对社会的独特见解写出了那么多的喜剧、悲剧、传奇剧,给人们留下那么多的传世之作!所幸的是,那些悲剧并不完全可悲,至少,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死换来了两个家族的和解。至少,那些文学作品也使我们看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作家的个人倾向。写作、做人亦是如此。我想,这大概就是我们写作的意义所在吧。

关于学生读罗密欧与朱丽叶读书笔记4

行走在平凡与非凡之间

生活就像走在路上。这条路上有几个人。他们有祖先的影子,或者有其他人无法想象的天赋。他们可以更容易地度过一生。而更多的人有平凡,不知道有多少挫折和脾气。

我不能判断谁是幸运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

就像“金玉良言”一样,总有太多的人无法自救,不得不做许多与责任相关的事情。相反,普通人拥有普通的自由,让他们的心情更加开放,更加贴近自然。因此,即使我不能判断,我还是喜欢一开始就平凡。因为平凡可以增加我生活的韧性。也许因为我是一个普通人,我有一种感觉,我不能吃葡萄和哭酸葡萄。

我不知道其他人怎么想。我只能在这里表达我的想法。生活不是为了所谓的爱、恨、爱和恨而存在的,当然也不是为了贪婪、仇恨和妄想。在我看来,生命的存在不是出于任何原因,而是因为没有理由去寻找它。这就像一次经历,但其中的感觉是一种...一种什么?我不能肯定。她和生活在一起,他们就像朋友一样,相辅相成。

活着就是爱

时间的流逝留下了许多痛苦和思念。这些缺失只是由愚蠢的感情表达造成的。接下来,你可以说我无情或冷漠,但请试着理解。

爱你的人希望你活着,因为他们爱你胜过爱自己,他们不想让你为他们的离去而烦恼。在那段时间里,也许你会觉得生活不如死亡好,但是人们总是生活得很好。有些人可能会说站着说话会伤害我。但是你有没有想过那些真正爱你的人不想让你沮丧,他们的离开是无助的,所以即使旅途艰难,你也可能一辈子都达不到你想要的目标。但是请为爱你或你爱的人坚持下去,即使他们不能和你在一起。

有一次我记得,当我在初中的时候,我经常喜欢看起来悲伤的春天和秋天,并且喜欢提到悲伤的人或事。那时,一个有好心情的朋友不喜欢我这个样子,并且告诉了我很多。我记得一句话:活着很好,不管有多痛苦,至少我们还活着。

一切都是不可避免的

生活中总是有太多的无助,我总是要学会忍受,但最好是心甘情愿地接受。我承认接受不能和逃避相比,但是逃避不是一个长期的解决办法。面对现实是痛苦的,就像我现在面对这种写作一样,写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是写一个特定的内容真的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然而,我不得不面对同样的事情,不能退缩,所以我试图找到一些观点,使文章形成一个长篇大论,并写下来。

当然,你不能随便写,举止和表情都不是敷衍,你所做的一切都代表着你,从中你可以充分反映你的个人风格和习惯心理...他们代表着你,当然,你也代表着他们,你必须对你所做的每一件事做出说明。

每个人都在成长,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给予不同的东西,但我真诚地希望每个人都能快乐,抓住自己的快乐。

我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解释这个社会的人性。我只希望那些错过快乐的人能够控制自己的快乐,感受生活的意义。老实说,换句话说,我仍然对自己的观点感到困惑!也就是说,我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我只想把它记在心里,这有点字数限制。

但是我会和我的朋友永远坚持这句话。这不是为了别的,只是为了人生来之不易。我想珍惜它。我的理由很简单。

关于学生读罗密欧与朱丽叶读书笔记5

罗密欧与朱丽叶从相识、相爱到结婚、死亡,时间跨度总共还不到一周,如此短暂的爱情在时间的长河里犹如白驹过隙,昙花一现,可如此短暂的爱情却又创造了爱情史上的神话。谁说瞬间不能永恒?毛毛虫破茧成蝶的那一刻,流星划过天际的那一瞬,成就了人们心中永恒的美丽!爱是否永恒,不能用时间长短来衡量!时间只是个枯燥的数字罢了,最终决定永恒的是爱的深度。有些人几十年生活在一起,每天却同床异梦、形同陌路,这样的生活又有什么意义?只不过虚度生命罢了,还不如去痛痛快快爱一场,爱它个刻骨铭心,爱它个死去活来。至少当你死后,你的墓志铭上可以理直气壮地刻上这五个字:爱过,生活过!这就够了!罗密欧与朱丽叶从来没在一起生活过,但他们的爱真挚、热烈,足以感天动地,足以融化冰山,中国汉乐府诗《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大概描述的就是这种爱情吧。

生死相随的美丽

死亡,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个阴森恐怖的字眼,因而对其避之不及。但有些人则把它看作是幸福的彼岸,永恒的乐土,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当罗密欧听到朱丽叶玉陨的消息时,马上从流放地买了毒鼠药急匆匆前往爱人的坟地,准备自杀;而朱丽叶苏醒后看到罗密欧倒在自己的坟前时,悲痛欲绝,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自刎。悲剧在此达到高潮,眼泪也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耳畔仿佛响起了那熟悉而又悲伤的歌曲“万世沧桑唯有爱是永远的神话,潮起潮落始终不毁真爱的相约,几番苦痛的纠缠多少黑夜挣扎,寂寞双手让我和你再也不离分”。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眼里,死亡不再是恐惧的代名词,死亡是鲜花盛放般的美丽,是生死不离的最终归宿。

6.《罗密欧和朱丽叶》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六

罗密欧是蒙太古家族的独生子,居住在维洛那市,朱丽叶则是凯普莱特家族的独生女,这两个家族则是千古冤家。

罗密欧本来喜欢的是一个比朱丽叶难看许多的、想当修女的女子——罗莎琳,因为他当时根本没想到冤家竟会有这么漂亮的女儿。罗密欧当时想了种种办法想让罗瑟琳变为自己的妻子,比如:以他是维洛那第一美男子的身份,还有以自己是维洛那富有公子哥的身份,甚至还拿出很多黄金去收买·······但是都以失败告终。

失恋的罗密欧整天闷闷不乐地在树林里散步,有一天,他的一个兄弟对他说:“罗大哥,维洛那比罗莎琳美丽的女孩子多了去了,为什么还整天为罗瑟琳这个丑女人烦恼呢?”可没想到罗密欧依然执着地说:“就算有比罗瑟琳漂亮一百倍的美女的话,我的心也永远不会从罗瑟琳身上离开!”他的兄弟无可奈何地离开了。

罗密欧认识朱丽叶是一个偶然,如果没有这次偶然的话就没有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了。

一天,罗密欧和朋友在大街上散步,这时一个仆人模样的人走过来对罗密欧说:“这位少爷,能帮我点忙吗?”一问情况,才知道原来是凯普莱特家族要举行一个假面舞会,而这个人正是凯普莱特家的仆人,是个文盲,罗密欧帮助仆人读要去参加假面舞会的人名单,发现里面有罗莎琳的名字,仆人一边向罗密欧道谢一边说:“只要少爷不是蒙古太家的人就可以去假面舞会了。”罗密欧想:“我可以伪装成其他人混进去。”

于是罗密欧就假装成其他人混了进去,没想到却碰到了美丽无比的朱丽叶,很快,他俩便坠入爱河,每天晚上罗密欧都会翻过高高的墙头,用事先准备好的梯子爬上朱丽叶家的二楼阳台,与她说上几句话。但是后面发生了一件事阻挡了他们的爱情。为了爱情他们最后双双殉情。

7.《罗密欧和朱丽叶》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七

《罗密欧与朱丽叶》归根到底是一对恋人的悲怆结局, 评论家或将其归咎于阴差阳错的“偶然”, 或封建家长制的独断专行。笔者认为《罗密欧与朱丽叶》超越时空的震撼力与莎翁赋予它的基督教“爱”的内涵是分不开的。《圣经》在讲到婚姻时, 强调爱情向婚姻的生成。上帝在伊甸园确立亚当和夏娃的结合时, 亚当说:“这是我骨中的骨, 肉中的肉”[2]2。《圣经》中规定:“人要离开父母, 与妻子联合, 二人成为一体。”[2]2圣经不像其他宗教, 比如佛教, 劝诫人们克制欲望, 避世修行, 以超脱皮囊。圣经从《创世纪》开始就说明, 只要是上帝所应许的, 身体就是圣洁的。《新约》中的耶稣·基督就是“道成肉身”, 以人的血肉形象与世人同住。很多学者都对《圣经》爱的理念进行探索和研究, 最有名的是瑞典神学家虞仁格。在《历代基督教爱观的研究》这本著作中, 虞仁格用Egape和Eros两个词, 表示以“上帝之爱为前提的‘自上而下’的爱和以自我为出发点的世俗之爱”[3]167。很多人都认为, 《圣经》排斥人的欲望, 即Eros, 反对爱情和婚姻, 并用天主教神职人员保持独身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但基督教的唯一正统读本《圣经》却实实在在地证明, 这种看法并不客观。《圣经·雅歌》是描绘爱情的佳作, 它的语言华美, 情感真挚, 呼求热切, 将它与任何歌颂爱情的文学著作相比, 都毫不逊色。尽管传统的解经将《雅歌》中牧羊女和牧羊男子热烈的爱情解释为上帝与其子民之间的契合, 但读过《雅歌》的人都不能否认, 这是一首浓烈奔放的情歌。

《雅歌》为所罗门王所著, 是“歌中的雅歌”[2]651。新娘 (也就是牧羊女) 和新郎 (牧羊男子) 彼此应答、倾诉、赞美, 描述了从彼此恋慕到婚姻生成的曲折过程。新娘和新郎的彼此赞美, 大多是对外在身体之美的称赞。“我的佳偶, 你甚美丽!你甚美丽!你的眼在帕子内好像格子眼。你的头发如同山羊群卧在基列山旁。……”[2]653接下来, 深深恋慕着自己新娘的新郎如数家珍般地赞美了爱人的唇齿、颈项。《雅歌》的开头, 新娘认为自己长时间室外劳作, 被太阳晒黑了, 怕对方因此看轻她, 但在新郎的眼睛里, 新娘“全然美丽, 全无瑕疵”[2]653。同样的, 新娘眼中的新郎也是“超乎万人之上”[2]655。新郎的头发、眼睛、嘴唇、双手和身形, 没有一样不“全然可爱”[2]655。《罗密欧与朱丽叶》中, 罗密欧被朱丽叶吸引, 也是因为朱丽叶的绝世姿容, “啊!火炬远不及她的明亮;她皎然照耀在暮天颊上, 像黑奴耳边璀璨的珠环;她是天上的明珠降落人间!”[4]2在最负盛名的“阳台诉衷情”这一段, 罗密欧用“太阳”来形容朱丽叶, 朱丽叶也辉映他为“俊秀的蒙太古”[4]28。当罗密欧要用誓言来表达真心时, 朱丽叶回答道:“不用起誓吧;或者要是你愿意的话, 就凭你优美的自身起誓, 那时我所崇拜的偶像, 我一定会相信你的。”[4]28在朱丽叶看来, 这位俊秀的罗密欧已然超越世间的一切。

当然, 笔者并不是说爱情是俊男美女的专利, 只是应了中国的那句古话:“情人眼里出西施。”爱情使得双方在彼此的眼里那么美丽, 那么完美。《雅歌》中的男女双方也被称为王和王女, 我们可以理解是他们是所罗门和所罗门所爱的女子, 也可以理解为相爱中的人在彼此眼中的可贵, 堪比君王和王后。当然仅仅是外貌上的吸引, 当然成就不了脍炙人口的《雅歌》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上文中我们提到过《圣经强调爱情向婚姻的生成。《圣经》“特别强调婚姻的神圣, 谴责建立在肉欲基础上的淫行”[3]169。亚当和夏娃的结合是上帝亲自设立的, 亚伯拉罕和其妻撒莱所生的后裔才能被上帝承认和祝福, 他的妾夏甲和夏甲所生的儿子以实玛利被放逐大卫王贪恋别示巴的美色, 害死了别示巴的丈夫。大卫虽然是上帝拣选的王, 仍然被上帝重重责罚, 并被诅咒“刀剑必永不离开你的家”[2]300。《雅歌》通篇都是新娘和新郎歌声的应和, 互诉倾慕之情、相约之美、误解之痛、挫折之苦和最终步入婚姻殿堂的欢欣。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见钟情, 互相盟誓发乎情止乎礼。虽然因为两家的世仇, 两人不能在双方父母的祝福中光明正大地举行婚礼, 但是两人却郑重地许以婚姻和未来。尤其是朱丽叶, 对待爱情积极热烈, 却又谨守爱情和婚姻之道, 慨然发声:“我虽喜欢你, 却不喜欢今天晚上的密约。”[4]28接着, 朱丽叶严肃而又真诚地要求:“要是你的爱情的确是光明正大, 你的目的在于婚姻, 那么明天我会叫一个人到你的地方来, 请你叫他带一个信给我告诉我你愿意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举行婚礼;我会把我的整个命运交托给你, 把你当做我的主人, 跟随你到世界的尽头。”[4]29

《雅歌》中最振聋发聩的爱情宣言就是:“众水不能熄灭, 大水不能淹没, 若有人拿家中的财宝要换爱情, 就全被藐视。”[21657]这几句话道出了爱情的真谛:爱是心心相印、永不止息, 若是物质先于爱情, 那就是注定了悲惨的结局。《雅歌》中的女子, 就是看守葡萄园、放牧羊群的勤劳女子, 她心中的所爱也是同样的身份。他们的爱情在山谷、果园、葡萄园中生长, 在花香、成熟的果子香中浸润, 像大自然的万物一样日然生成, 纯洁无瑕。新娘对他们生活的希望就是一同往田间去, 往葡萄园去, “看看葡萄发芽开花没有, 石榴放蕊没有”[2]656, 他们共同生活的房子里, “有各种新陈佳美的果子”[2]656。这些就是他们为彼此准备的礼物。同样, 罗密欧和朱丽叶决定脱离家庭的羁绊, 来到劳伦斯神父面前, 请神父为他们主持婚礼时, 意味着他们脱离了自己富有的家庭, 前途堪忧。可是两个人义无反顾, 全心全意接受了自己可能面临的一贫如洗、衣食无着的未来。朱丽叶倾吐着自己的幸福:“充实的思想不在于语言的富丽;只有乞儿才能够计他的家私。真诚的爱情充溢在我心里, 我无法估计自己享有的财富。”[4]41

《雅歌》最后一首, 新娘这样恳请地向新郎倾诉衷情“求你将我放在心上如印记, 带在你手臂上如戳记, 因为爱情如死之坚强……”[2]657《圣经》中的爱观可以用两个字来表达:一个是“悦”———“两情相悦”之“悦”, 另一个是“许———“生死相许”之“许”[1]169。元好古的“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许”, 使得中西文化中的爱情观遥相呼应。朱丽叶将表亲提伯尔特之死误听为罗密欧之死, 当即心碎, 情愿与所爱之人共赴黄泉:“可怜的破产者, 你已经丧失了一切, 还是赶快破碎了吧!失去了光明的眼睛你从此不能再见天日了!你这恶俗的泥土之躯, 赶快停止了呼吸, 复归于泥土, 去和罗密欧同眠在一个墓穴吧!”[4]48当听到罗密欧被放逐, 父母逼迫自己嫁给帕里斯时, 朱丽叶丝毫不为父母的威胁和帕里斯的英俊富有所打动, 立志做一个纯洁无瑕的妻子:“要是一切方法都已穷尽, 我唯有一死了之。”[4]60拿到劳伦斯神父给的可以像死一样睡去的药时, 朱丽叶非常恐惧。她害怕这是神父的阴谋, 又担心罗密欧不能及时赶到:“那时, 我不是要在终年透不进一丝新鲜空气的地窖里活活闷死, 等不及我的罗密欧的到来吗?即使我不闷死, 那死亡和长夜的恐惧, 那古墓中阴森的气象……唉!唉!”[4]66虽然经历着恐惧和担忧的折磨, 但朱丽叶对爱情和婚姻的忠贞没有改变, 她将药一饮而尽。当朱丽叶从沉睡中醒来时, 发现罗密欧竟然已经死在了自己身边, 所有的美好画上了句号, 所有努力归于无有, 朱丽叶万念俱灰, 用爱人自杀的匕首自尽。

在《雅歌》中, “新娘”歌唱的篇幅较大, 对爱情最铿锵有力的誓言也是发自新娘之口。《雅歌》起于新娘对爱人的请求, 终于对爱人的呼唤。在爱情中遭遇误解和挫折时, 新娘到寻找自己的爱人, 被拦阻被打伤也不后退。新娘在爱情中积极的态度和勇敢的精神让读者动容。朱丽叶犹如雅歌中的新娘, 爱情到来时, 她没有故作矜持, 而是真心地呼求爱情, 真诚地回应对方的爱慕之情, 从而获得了美好的爱情。当爱情遭遇挫折, 爱人误杀了表兄, 丈夫被放逐, 父母强迫自己另嫁他人时, 朱丽叶始终选择站在丈夫这一边, 为了维护自己的爱情和婚姻, 宁愿一死。如果说《雅歌》中的新娘区别于朱丽叶的话, 那就是新娘做出了生死相许的承诺, 朱丽叶践行了生死相许的诺言。

摘要:《罗密欧与朱丽叶》自呈现于舞台之际至今经久不衰, 打动了无数的读者和观众。《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主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遣文造句上, 与《圣经·雅歌》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说, 《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莎翁笔下的《雅歌》。与《圣经·雅歌》契合, 无疑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具有超时空感染力和震撼力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圣经·雅歌》

参考文献

[1]梁工.莎士比亚与圣经[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2]圣经[M].上海:中国基督教协会出版, 2009.

[3]齐宏伟.心有灵犀:欧美文学与信仰传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8.《香格里拉》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篇八

香格里拉,无疑是一个充满着异域风情的地方,甚至它的名字本身就带有神秘的气息。据蒋家俊导演介绍,《香格里拉》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本身就是一个生动的传奇故事,它主要讲述的是一个高原上的少年,如何在生与死的各种考验中成长,如何经历爱情,以及各种权势的明争暗斗,也有面对外敌入侵时大家的团结一心,而这些又都是发生在香格里拉这片传奇的雪域高原上。少数民族身上热情如火的精神,造就了这样的传奇。

探班当天,原本晴空万里的天空,突然飘起了蒙蒙细雨,导演和演员们不得不一起等到雨停后再把戏抢拍完。据王力可透露,“在丽江拍戏的时候天天下雨,拍出场的那部分时,拍了一星期,也下了一星期雨。而天气变化得太快使得温差很大,一开始还很热,一下雨就冻得不行,要穿羽绒服那种”。相信天气的变化无常是拍摄中遇到的最大难题,而为了拍摄到最美的画面,剧组也只好随时准备抢拍,从而大大增加了拍摄难度,也影响了拍摄进度。对此导演蒋家骏虽然有些无奈,但他表示还是会坚持原则,不会因为天气原因而降低要求和水准。

在片场,我们看到了皮肤黝黑,一脸沧桑,有着一头乱糟糟的长发,披着一身皮毛的康巴汉子,这人就是胡歌。不同于印象中的“李逍遥”,连胡歌本人也称“这一次的造型被完全颠覆了,很Man”。而拍摄这部戏,胡歌也是希望能够挑战自己的另一面,《香格里拉》让胡歌一改平日的武侠范儿,饰演一个让人闻风丧胆的盗马贼扎西。在戏里,胡歌有大量打戏和马戏,虽然对于演惯了“大侠”的他来说,这些都没有太大难度,但在片场也不时会有小意外发生,不仅骑马时脱臼,就连走路也会崴脚,胡歌便因此被王力可冠上了剧组里“受伤专业户”的称号。

王力可:野性的味道

素有“小宁静”之称的王力可,外表秀气,娇俏可人,凭借《血色浪漫》中的“秦岭”走进了广大观众的视线,继而在《狼毒花》、《父辈的旗帜》、《红灯记》中的出色演技更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这一次,王力可在《香格里拉》中饰演一位神秘高原上的公主,卓玛的魅力在她身上表露无疑,她虽然有野性,但又不失小姑娘的那种小刁蛮,她很善良,很向往自由,对爱情又充满着期望。

Q:你在戏里的藏族服饰很漂亮,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套?

A:这是我第一次穿藏族服饰,觉得挺漂亮的。戏里面我一共有六七套藏族服装,最喜欢的有两套,一套是比较轻巧一些的,淡金色呢子外套的那套,比较活泼,另一套是开场时戴着一个毛绒绒白色帽子的那套。

Q:第一次演藏族女孩,饰演起来有难度吗?

A:对我来讲倒没有什么困难,只是说从一开始第一次接触这种藏族的文化,去演一个藏族女孩,可能或多或少会觉得有些陌生。但是对于演员来讲,如果遇到一个很好的角色,我们会很兴奋,这对我来讲没有什么太多的困难。一开始的时候我要骑马,学马术,这是我最初比较担心的,但是后来我挑战了我自己。

Q:听说你为了这个角色还特地学了藏语歌,去晒太阳,是想让自己更接近这个角色吗?

A:是的,首先藏族人本来就很黑,这是我必须要牺牲的,要让自己变得黑一些,否则就不像地地道道的藏族女孩。不过本身在这边也会自然而然地晒黑了,有那种野性的味道,有股小野劲、小野丫头的感觉。

Q:扎西和卓玛的爱情就像罗密欧与朱丽叶,有家族的对立,有身世之谜,以及祖辈遗留下来的仇恨,你是怎样理解剧中这种爱情的?

A:他們的爱情经历了很多坎坷,也受了比较大的刺激。从一开始两个人就是在一个复仇计划当中所相遇的,扎西的出现就是要把我的阿爸抓起来,他是以一个复仇的计划出现在我眼前的。一开始我们是仇人,然后从仇人慢慢地转化成一个朋友,或者说是恩人,因为我救过他的命,然后再从恩人又慢慢地产生了好感,然后再从好感慢慢地接近到这种恋爱关系。可是到后来卓玛得到一个消息:扎西竟然是我阿爸的孩子,这个让卓玛和扎西一下子崩溃了,他们不得不去面对这一切,但后来又发现我们还是可以在一起的,因为我并不是我阿爸的亲生女儿。

Q:感觉你与巍子老师和胡歌在戏中的家族关系很复杂,这次与他们合作的感觉如何?

A:我觉得巍子老师真的像一个阿爸,他演戏很认真,而且不会放过任何一个镜头,他会带着你演,你会觉得演起来很舒服,而且生活当中我们的关系也特别好,他是很幽默的人,我们经常会聊天,也让我们彼此之间更拉近距离,会有父女之间的这种东西在。胡歌是那种特会招人喜欢的男孩,他特别可爱,也很精致、很真实,合作起来特别好,没有架子,演戏很认真,而且他也很看重这个角色。我们都是因为对角色和对藏族的情结聚在了这里。

Q:对你来说,这个角色特别在哪?

上一篇:禁毒有我阳关前行高三作文500字下一篇:我的骄傲无可救药杂文随笔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