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使命论文

2025-01-25

大学生的使命论文(精选8篇)

1.大学生的使命论文 篇一

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41602087 国际经济与贸易 郑丽君

2017/12/19

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自从1840年开启近代史大门以来,中国就一直在摸索拯救中国建设中国发展中国的正确道路。建国之前,我国形势尤为动荡----面对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以及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每一代人都肩负着不尽相同又异常沉重的拯救中国的使命。而在建国之后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确立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以及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的民主政治制度,使得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中国人民开始肩负起建设中国的伟大使命。紧接着,197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先富带后富”理论的提出以及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的建设,使得中国在沉寂了两年后再次跟上世界前进的步伐,重新屹立于世界之林。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中国坚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努力学习先进科学技术,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坚持政治经济文化同步发展,终于使得中国在短短30年间跻身世界大国之列。

而在当下局势变化迅速的时代,我国同样积极适应国内外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发展方向与政策,努力扮演好国际社会中世界大国的重要角色。刚结束不久的党十九大也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定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为我们描绘了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发展的宏伟蓝图,同时还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布局和战略举措,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但在国际局势变化剧烈,国内政治形势受到威胁、经济发展面临挑战、文化入侵日益明显的今天,我们当代大学生毋庸置疑的将肩负起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不同于近代史上中国任一阶段,今天的我们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拥有更多的技能与素养,而需要完成的使命也是更加的具有挑战性和历史意义。因此,我认为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基本三点:

一.坚持中国共产主义,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接触了各个时代的思想,也接受着来自各个国家的文化,包容开放是我们对待不同思想与文化的主要态度。但是这个过程中,作为现代的知识分子,我们应当积极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提高个人鉴别能力,区分不同性质的思想文化,仔细辨别其中的优劣以及适合我们需要的部分,在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的情况下,适当吸收其中利于发展本国思想文化的优秀部分,促进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现。二.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深入发展知识经济

大学生,归根到底还是学生,学习始终是第一要义。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作为新时代青年,无论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还是社会生活中的实践技能,都是值得终身学习的。尤其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的掌握对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中国当代大学生,作为离现代科学知识最近的群体,认真学习科学知识,充分掌握先进技术,大胆创作努力创新,积极推动中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中国制造成功转型中国“智”造。三.做时代正能量的传递者,做改革开放的推动者

在思想自由、言论自由,互联网新媒体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热点事件与大众舆论总是结伴出现。而在这些社会热点以及正能量推动中,大学生是不可忽视的中间力量。但由于文化环境、个人素养、媒体引导等各种原因,使得现如今很多大学生面对一些难以看透真相的热点时,总是站在各种自以为对的角度随意进行评论与传播,使得大众舆论难免对公正客观的评判起消极影响。所以,在信息网络高速传播的今天,大学生应该积极担负起传递正能量、正确引导社会思潮的责任,而非人云亦云,传播不实谣言。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改革也正需要这样的导向-------既要继承与发展本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现代先进文化,包容各国文化差异,同时积极吸取其中适合本国文化发展的优秀部分,努力加快中国文化改革建设的步伐。

总而言之,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认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为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努力,奋斗一生!

2.大学生的使命论文 篇二

从现代大学发展史来看,尽管大学已经走出了“象牙塔”,但大学的本质始终是探索高深学问、追求真理、关怀终极价值、传承人类文明、提升人类精神、守护人类尊严;大学存在的核心价值依然是追求真理。可以说,大学是以探索、追求、捍卫、传播真理为目的,负有引导社会价值观并影响社会行为之使命,对人类素质的改善和提高、社会文明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之重大公共影响力的学术组织与教育机构。

教授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高等学校中职别最高的教师”,是大学的资深教师。教授以教书育人为本,除了传授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之外,还涉及另一重要方面,即培育学生的品德。美国教育家德怀特·艾伦说:“如果我们使学生变得聪明而未使他们具备道德性的话,那么我们就在为社会创造危害。”此外,教授是学术创新的典范,是大学精神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是科学真理的坚定实践者。任何一所大学的精神永远是由这所大学的教授来代表的,如果一所大学有一批既有大学问、又有崇高道德的教授,这所大学就会成为令人难以忘怀的大学。一个道德崇高的教授应该是“仰望星空”的人,他的所作所为不会基于庸俗的价值观,而是基于一种理想主义。

3.大学及其教授的使命 篇三

从现代大学发展史来看,尽管大学已经走出了“象牙塔”,但大学的本质始终是探索高深学问、追求真理、关怀终极价值、传承人类文明、提升人类精神、守护人类尊严;大学存在的核心价值依然是追求真理。可以说,大学是以探索、追求、捍卫、传播真理为目的,负有引导社会价值观并影响社会行为之使命,对人类素质的改善和提高、社会文明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之重大公共影响力的学术组织与教育机构。

教授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高等学校中职别最高的教师”,是大学的资深教师。教授以教书育人为本,除了传授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之外,还涉及另一重要方面,即培育学生的品德。美国教育家德怀特·艾伦说:“如果我们使学生变得聪明而未使他们具备道德性的话,那么我们就在为社会创造危害。”此外,教授是学术创新的典范,是大学精神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是科学真理的坚定实践者。任何一所大学的精神永远是由这所大学的教授来代表的,如果一所大学有一批既有大学问、又有崇高道德的教授,这所大学就会成为令人难以忘怀的大学。一个道德崇高的教授应该是“仰望星空”的人,他的所作所为不会基于庸俗的价值观,而是基于一种理想主义。

4.大学生的使命论文 篇四

讲话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江泽民同志提出,爱国主义是我国历史上鼓舞人民的旗帜和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但是爱国主义在社会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含义和具体内容。我想,在今天,我国经济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果的今天,中华民族在世界上已经有了重要地位的今天,爱国主义一定也有不同的要求。如江泽民同志所说“我们所提倡的爱国主义,绝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这句话深刻点出了“爱国主义”要求之大,之深。作为中国人,我们要爱国,但是,一味的抵制外来优秀事物和思想,对我们只会有害而无益,所以,我们大家,都不能仅仅将爱国主义停留在情感层面上,只会喊几句口号或者心血来潮的仇视其他发达国家,这些不是真正的爱国;

理智的爱国,不狭隘的爱国,是我们更应该学习和发扬的。

讲话第二部分——知识分子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使命,第三部分——中国知识分子成长的正确道路,第四部分——进一步做好党的知识分子工作,其中强调了知识分子的重要使命和作用、青年身上肩负的重任和国家人民的殷切期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宏伟的、艰巨的任务。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队伍中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对于国情的探索,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法制建设和民主建设,都使我国人民对知识分子提出了空前广泛和迫切的要求。历史上,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以他们高尚的气节、过人的知识、锐意进取的精神和敢于冲破陈腐和落后观念的胆识,在史册上留下了千古佳话,而五四运动,正是这一切的集中体现。现今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已经占到近半数,即将挑起国家建设的重担,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读了这三部分之后,我对于自己——当代大学生中的一员有了更高的定位和要求。我们来到大学,国家培养我们,不仅仅是让我们找一份好工作,生活得更舒适,也不是培养无用的书生装点门面;

我们,是支撑起未来国家脊梁的人,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习好专业知识,做到学有所成;

5.党课总结-当代大学生的使命 篇五

能够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直是我十分期待的事情,尤其是在慢慢了解了我们伟大的共产党之后,这更是成了我心目中最大的目标之一,看着周围那些优秀的同学已经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或者是正接受党组织考察的入党积极分子,我更是羡慕至极,然而除了羡慕,我也开始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向他们看齐靠拢,争取早日成为一个符合党组织要求的人。终于,这次的党课学习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充实、提升自己机会。尽管只有没几次课,然而我珍惜了每一次的机会,从中学到了很多,可以说是受益匪浅。尤其是第一次党课中老师为我们讲述的“当代大学生的使命”这一课,更是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让我想到了很多。

所谓使命,是一种意识,是人类认知过程中隶属精神范畴的一个层次,是一种对待自身及民族、国家利益的态度和责任感。毛泽东主席曾说过,当代中国青年人就像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是祖国的希望与未来,因此,我们的身上背负着这样的使命:

1、继往开来,复兴民族伟业;

2、勇于开拓创新中华文明;

3、积极努力为世界和平进步、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立志成才。

在下课之后,我开始思考关于如何担负起如此神圣而又艰巨的使命的问题。首先,我应该增强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性。在《中国共产党章程》

第一章的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中就有明确规定: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尽管我现在还不是一个党员,但应该以一个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丰富我的理论知识,拥有了先进理论的指导,才能更好的完成使命。

其次,要坚持学以致用,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一个基本原则。单纯的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将其应用于实践,才能发挥出这先进理论的作用。因此,我们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改造主观世界,增强对于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认识,提高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所有的自觉性。

最后,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作为一名大学生,这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党章》规定我们“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众所周知,当今世界竞争的实质是以科技和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因此,科学技术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等方面的作用已不可小觑,我们必须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到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高度来认识,我们只有在该领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才有实力和资本担当起祖国交给我们的历史重任。

6.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修改 篇六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观,一般地说,就是人们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或看法,具体地说,它至少具有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方面内容。在现实生活中,马克思主义观是多种多样的。从性质上看,马克思主义观有正确的与错误的、科学的与非科学的两类。正确的和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无论是对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个人的身心发展都能够起到的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在不断的与时俱进,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赋予了我们当代大学生新的历史使命;为了更好的承担属于我们的历史使命,树立正确和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显得至关重要。

(一)维护祖国的统一的使命.我们现在是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大学生提出了更新的挑战。今天是一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旋律的时代,同时我们又面对着各种敌对势力的挑衅,当代大学生有责任也有义务来维护祖国的统一。

(二)迎接挑战的使命.不同时代的人,有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处在一个继往开来的历史时期,是在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成长起来的。是承上启下的时代,继承自“五四”运动以来大学生“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一切优良传统,迎接挑战是我们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继承中华民族的一切优良传统,继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领导中国人民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是中国沿着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自觉担负起挑战,敢于迎接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挑战,迎接这些挑战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即党和国家的不懈努力,更需要我们大学生承担起这一项历史重任.(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使命.二十一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同时也是各种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大发展大融合的世纪,社会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中国也将步入世界强国行列,当代大学生应当努力学习,立志成才,将自己发展成为现代社会的骨干力量,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建设祖国,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而在现在社会以及将来的一段时间内,具体来讲,我觉得大学生是要扮演社会知识分子的角色,我们大学生都是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年轻人,是国家最新生最具活力的群体之一。这就对大学生的职责有了比较高的要求,首先对自己专业知识的掌握,这是最本源的任务和使命,和一切的基础。其次还要接受较高层次文化的熏陶,这是一国一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你可以发现很多国家大学生在文化变革中扮演的都是保守者的角色。再其次我觉得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引领社会舆论,至少要对舆论有较大的,较理性地影响。现在很多大学生网站论坛上充斥的反韩反日言论就是很令人失望的(他们忘了中国文化以和为贵,没有把沟通交流放第一位,只顾发泄。)。不过在上次法国与中国的矛盾中,法国大学生也没有履行他们的职责,没有给公众正确客观的导向,这一点他们素质很低。虽然从现在来讲,在人口比重中,大学生所占比重还比较小,但我们不可否认,大学生对当代社会和历史的发展是最大的。

当然,当代大学生所肩负的使命是如此的具有挑战性和使我们为之激动的魅力,他让我们热血澎湃的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完成这个使命的问题大学生除了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外,要做一个合格的大学生,更好的肩负当代历史赋予的使命,处理和把握好以下的几个关系是有必要的;

1,要处理好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处理好个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是大学生所肩负的使命.在大学生当中。

2,处理好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与学习人文科学知识之间的关系,因为人才的竞争不仅仅是专业素质,业务知识的竞争,还表现在综合素质与实践经验的竞争,当代大学生要全面重视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的服务社会,服务他人,服务人民的意识。

3,处理好学习理论知识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关系。我们应该在提倡在不荒废学业的前提下,大学生应该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4,在学习同时不能忽视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心理健康。道德修养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发展同样重要,如果不加以关注,许多隐患将会危害社会,在云南大学发生的震惊全国马加爵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证。

5,要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艰苦奋斗的统一。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价值观在工作,生活作风上的反映.就本质来说,它是一种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是一种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是一种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范。是一种催人奋进的重要精神力量,尤其在当前我国全面奔小康的大有可为的前二十年,创业艰难,奋进以成,历史的胜利与成功,永远属于具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艰苦奋斗的人们。

总的来说,当代大学生所肩负的使命是对我们各方面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完成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就要求我们进行全面的发展,只有全面地培养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和技能,我们才能够在完成当代大学生所肩负的使命的过程中得心应手;才不辜负党和国家对我们的殷切希望;才能够圆满完成当代中国赋予的我们的使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时代在召唤年轻人去坚定地履行新的历史使命。我们大学生是青年中有较多机会接受现代科学技术教育的一部分人,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受益者。我们在受益的同时,也应是“科教兴国”的实践者和完成者,应当义不容辞地挑起振兴祖国科技事业、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重担,从而成为祖国振兴的中坚力量有了人才,就有了高科技;有了高科技,就能赢得在全球化中的有利地位。当代大学生,只有努力使自己成才,将来才能服务于社会,贡献于社会,这是我们成才的根本方向和既定要求

热动

09级01班

200923060104 黄玲

7.新时期开放大学使命与任务的思考 篇七

开放远程教育最根本的使命是“人人享有优质教育”,在实践中其坚持的重要方向一直是为更广泛的人群提供更多受教育机会。许多新情况不断出现在国际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中,如人口老龄化、高等教育大众化、IT业迅速发展等,怎样使教育面向的群体更广泛、教育更加开放、门槛更低,如何为这些受教育群体提供更加有效的教育服务,从而更好地迎接可能会发生巨大改变的高等教育社会环境,上升为一个十分关键的实践课题。

目前,人口结构发生的三个变化特别值得注意:一是老年人口不断增加,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人口老龄化会一直持续到21世纪。依据联合国1985年的分类标准———“老龄化国家”就是一国65岁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超过7%,2005年,中国、日本、韩国就已步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且这三国的老年人口在未来还会继续增加,预计2050年三国的老年人口比例将分别高达23.7%、37.7%和35.1%;二是老年人口迅速增加;三是年轻人口,尤其是作为大学生源的18岁左右的年轻人数量持续下降。所有这些都暗示的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将转变为“非传统型”学生。为了得到学位,拥有更好的工作、掌握更多的技能、使个人价值更好地实现等,将有越来越多的非传统学生能够加入到高等教育的大军中,终身教育的需求将越来越明显。开放大学的使命就是满足处于不同生活阶段的人们广泛的学习需求,就是为那些类型各异,年龄不同、兴趣不同、能力存在差别人群设立的,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

作为中国的开放性大学,广播电视大学有必要树立自己的主打品牌。开放式高等教育就是当前电大的主打品牌,其教育方式灵活,教学手段方便便捷,广受广大学生与求学者的青睐,使社会教育需求的多样化、多元化得到了满足。随着2007年教育部对电大系统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总结性评估的全面结束和评估结论的公布,广播电视大学办学成为开放教育的常规形式,电大作为大学的离校之本和办学主业也在于此。陕西电大办学30年来累计培养大专以上学历毕业生26万余人。截至2010年10月,开放教育先后开设本科专业19个、专科专业53个,毕业生14.7万余人。目前,陕西电大在校生13万余人,分别约占全省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11.4%、成人高校在校生总数的76.5%。陕西电大为全省行业系统、三线企业,特别是边远地区培养了大批急需人才。电大开放教育已成为陕西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主体力量。

在做好开放式高等学历教育的基础上,电大可以依托覆盖全市城乡的办学网络,深人社区、街道及区县乡镇,发挥远程开放教育优势和系统办学网络的作用,大力开展社区教育、农村教育、职业教育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培训。据统计,陕西电大先后开展了“创业设计培训”、“国际财务会计”、“小学教师英语口语培训”、“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等40多个培训项目,并对37万余名在职人员分别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大学后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应该说,向社区教育、农村教育延伸,重视非正规的各种短期培训和继续教育,开发社区教育、农村教育和各种岗位培训的课程资源,扩大教育服务的范围,既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求,也应该是电大在新阶段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

2 使命与任务之二:搭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大平台

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全民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的终身学习需求,创建一个可以实现“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理想的社会学习环境。陕西电大着眼于国家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全局,以全民终身学习为己任,以搭建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大平台为目标,通过整合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建立陕西开放大学资源库;建立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实现高校、行业、企事业单位等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构建多学科、多类型和全方位支持服务的陕西终身学习网,满足全民终身学习需求。目前,陕西电大在资源共建共享的背景下,积极运用自建、合建、购买、租赁等方式,开发、整合、优化各类教育资源。除新开课程外,课程两种稳定教学资源的配备率实现100%,三种以上稳定教学资源的配备率达到80%。目前,陕西电大省校远程教学平台有自建IP课件898门,计5399讲;网络视频课程和网络课件511门,计6100多课时;网上配送和教师自建资源达1TB。特别是,陕西电大作为全国44所省级电大之一,已与中央电大及各省级电大建立了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并于2006年加入了教育部远程教育资源库,可访问、利用的教学资源十分丰富。近3年来,陕西电大有50余门网络课程、课件在教育部、省教育厅、中央电大的课程、课件评比中获奖,省部级精品课程建设量逐年上升。陕西电大将本着开放、标准、共建、共享、互联、协作的原则,按照“资源+平台+服务”的模式,建设和整合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建成支撑陕西终身学习网的多层次和智能化,服务于终身学习者的开放式教育资源库平台。

陕西电大在充分利用社会化的学习型组织的基础上,以覆盖全省城乡的“天网地网结合”的数字化、网络化、交互式的远程学习环境为载体,建设“大学(总部)—分校(学院)管理中心—教学服务中心—辅导站—学习点”五个层级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支持服务系统。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将为各种教育形式之间的互通互换、有机结合以及构建社会化的大教育格局奠定基础,从而使学习者的时时学习、处处学习得以实现,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整合以及教育资源的重组、共享营造新的环境。

3 使命与任务之三:建立学分银行,开展学分认证,搭建学历与非学历教育互通的立交桥

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形成需要有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制度、规范及措施来保证和支撑。陕西教育需求旺盛,为了让学习者在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时更加灵活,陕西设立了学分银行,使学分可以互认,能够进行学分积累,使向社会提供的终身教育服务真正做到了多层次、多类型,已经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陕西电大作为开放式大学在建立认证体系、设立学分认证机构,对弹性学分制度进行研究时,可在政府支持下,对政策、标准、制度、机构等进行设计。通过学分银行的设立,实现学分互认和学分积累,通过建立学分银行,建立灵活的学分互认和学分累计制度,制定社会化的全民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对全民的学分进行认证和管理,使全民通过自主学习获取相应的资格证书、学历证书,并逐步实现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校、高职院校、高教自考之间学分互认,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相互衔接与沟通,形成社会化学习网络,构建较为完整、融通开放、高质量的全民终身教育体系。

4 使命与任务之四:建设社会化的远程教育公共服务

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社会化的建设步伐要加快,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的提供对象要涵盖各类国内外普通高等学校、网络学校以及其他远程教育机构,利用电大的系统优势,逐步形成社会化的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这也是新时期电大拓展教育功能、服务社会、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使命。

在优质教学资源整合、教育公共服务开展方面陕西电大已经做了大量准备工作。2011年,第一个支持服务普通高校网络学校的校外学习中心由陕西电大和中国医科大学合作建立,2003年7月,奥鹏北京学习、管理中心使奥鹏远程教育中心与陕西电大共同建立的,先后与北京大学、东北财经大学、浙江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的网络教育学院合作,有超过20000多名普通高校网络学院的远程学习者在陕西电大的22所学习中心接受了远程学习支持服务。自2006年3月,根据教育部决定,在陕西省教育厅和全国网考委的领导下,陕西电大正式承担了全国68所远程教育试点高校部分公共基础课程的统一考试。

依托电大的系统优势和覆盖全省城乡的教学和管理网络,建设社会化的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向上可以为网络学院、远程教育机构等合作办学单位提供招生、考试、教学、管理等一体化的教学支持服务。向下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场所、学习设备、学习指导、咨询答疑等学习辅助服务。在网络学校和远程教育机构与校外学生之间建立起相互联系的桥梁,为主办院校和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有助于进一步加强远程教育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有利于在短期内建立一个统一的、规范的、较高标准的远程教育服务体系,提高远程教育的竞争能力。对于电大的发展来说,这又是一个新的增长点,对电大充分发挥系统优势,在远程教育发展的大格局中赢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开放大学的使命是共同的,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相近的,对未来前景的展望也是相似的。作为中国的开放大学,电大要在教学网络建设、学习资源开发、教学管理与学习支持服务等方面以多种形式与各国开放大学分享经验和加强合作。通过合作,汇聚最优质的学习资源,在一个更大的国际层面,跨文化交流,共创新的学习机会,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分享人类共同的优质的教育资源,共同履行人类社会赋予开放大学的崇高使命。

参考文献

[1]葛道凯.开放大学的使命:新时期的思考[J].天津电大学报,2008,(04).

[2]李爽.开放大学新的使命与挑战:人人享有优质教育——“第18届亚洲开放大学协会(AAOU)年会”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05,(02).

[3]以色列开放大学的“远程教育”[J].中国远程教育,1997,(03).

[4]为了远程教育的明天共同行动——上海“2003世界开放大学校长会议”述评[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3,(04).

[5]胡凤英.构建中国开放大学的断想[J].北京成人教育,1998,(Z1).

[6]苏真“.开放大学”的名称[J].比较教育研究,1980,(01).

[7]上海电视大学课题组.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大学办学模式[J].开放教育研究.

[8]窦梦茹,开放远程教育的新进展、新趋势、新使命[J].中国远程教育,2008,(11).

8.大学“第三使命”的内涵及认知 篇八

大学“第三使命”的内涵及认知

夏清华 张承龙 余静静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文章探讨了大学“第三使命”的内涵以及演变由来,并建立大学“第三使命”科学合理的认知途径,最后提炼出大学“第三使命”准确清晰的定义。笔者以为“第三使命”清晰准确的定义是展开后续研究的逻辑起点。

大学,第三使命,认知

引言

埃茨科维茨(Etzkowitz)在《三螺旋》一书中提出,现代大学已由社会次要机构上升为社会主要机构,成为与产业、政府同样重要的组织机构[1]。关于大学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第三使命”,已经逐渐成为各国学术界、教育界关注和研究的焦点。但是,对于大学“第三使命”这一术语的认知还处在探讨和争论阶段,一些学者将大学“第三使命”称之为“the third function”(第三功能或职能)[2-3],另外一些学者称之为“the third stream”(第三潮流)[4]。那么,大学“第三使命”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呢?大学“第三使命”是如何演进而来的呢?大学“第三使命”的定义该如何准确地界定呢?对于第三使命应该采用怎么样的认知程序呢?对于以上几个问题,学界及教育界并没有做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本文以为,“第三使命”概念清晰、准确的定义是一切后续研究开展的逻辑起点,回答好以上几个问题能够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创新者们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一 大学“第三使命”的内涵

埃茨科维茨对于大学三大使命的区别与联系概括得极为精练:大学最初使命的“内在逻辑”已经从知识的传承(教育)拓宽到还包括知识的创造(科研)以及所创造的新知识的商业应用(创业)[1]。很明显,“教育”为大学最初使命;“科研”即为大学的第二使命;“知识的商业应用(或创业)”即为大学的第三使命。国外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学“第三使命”的内涵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大学“第三使命”——社会功能角色化。自20世纪的最后20年以来,大学作为知识引领者越来越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总体进程,并挑战着人们对大学所形成的传统意义上的概念和印象。阿弗列德·索内罗(Alfredo Soeiro)对大学及高等教育机构与社会的关系概念称之为大学在现代社会变迁中活动主体和合作者角色再考量。阿弗列德·索内罗将社会角色划归为大学的“第三使命”并使其成为大学功能的一部分,他将大学社会角色内容概括为:参与社区活动,以社区为基础开展研究和教学、服务社会和地区发展、社区继续教育、工程技术转让以及其他知识共享和合作等[5]。

(二)大学“第三使命”——社区服务多元化。20世纪90年代,英国政府极大鼓励大学及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去履行社区服务义务,开拓学术研究以外的知识,根据社区需求提供一些服务。英国罗素大学集团联盟(The Russell Group of Universities)将这些服务划分为十二个类别[6]:(1)技术商业化;(2)创业活动;(3)咨询服务;(4)大学设备的商业化和使用;(5)与非学术客户签订研究合同;(6)学术研究人员、科学家以及技术人员的自由流动;(7)学生就业和实习安置;(8)学习活动;(9)社会网络;(10)学术研究的非学术性合作;(11)满足社会和经济需求的教育联盟活动;(12)非学术知识外溢。

(三)大学“第三使命”——技术创新系统化。1997年,瑞典《高等教育法》中明确赋予研究型大学第三项使命:支持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并发挥向广大的公共社会解读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作用。在过去的十年间,瑞典社会见证了“第三使命”所催生出的众多技术转移办公室、大学衍生企业以及地方技术转移代理机构等。瑞典政府在2004年还将“创新瑞典”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提出来,并将瑞典国家的未来福利托付给大学,“着力营造国家研究和创新环境,促进瑞典国家社会各层面同国际、国家、地区等多水平的互动,以帮助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富有成效的创新系统”。2008年,瑞典“研究和创新法案”更是强调要将技术转移办公室(Technology Transfer Offices)打造成“区域技术转移的中心”[7]。

(四)大学“第三使命”——使命发展功能化。对于大学第三使命这一术语的解读,菲利普·拉雷多(Philippe Laredo)见解独到:他认为大学“第三使命”概念形成于二战后各国R&D政策推行过程之中,它是对大学自治——“学术共同体”和战后范式——“基础研究”(1945年范内瓦布什(Vannevar Bush)报告的主题“科学无疆界”)两个传统术语的归纳,以及默顿范式的知识开放要求以及“科学共同体”的再发展。基于此,他建议大学不应该努力构建三大使命,而应转变为实实在在的履行好自身的三大功能:一是大众高等教育(以注重本科学士学位发展为特征);二是职业专家化的高等教育和研究(以注重职业专家文凭和应用研究为特征);三是专业学术训练和研究(以博士研究生培养和专业论文产出为特征)[4]。这种解释,忽视了三大使命明显的演变轨迹,将使命功能化。

(五)大学“第三使命”——要素内容维度化。舍恩(Schoen.A.)等主持的“欧洲大学观察研究”项目对大学“第三使命”的要素内容,从8个维度(4个经济维度与4个社会维度)上进行了详细的归类和测度(详见表1),4个经济维度是:人力资源、知识产权、衍生企业、同产业间签订的合同;4个社会维度是:同公共机构签订合同、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参与社会和文化活动、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度[8]。

通过对国内外主要数字期刊网的检索,到目前为止,国内尚未对大学“第三使命”的内涵进行过正式准确的定义。那么,针对国外学者对大学“第三使命”内涵的解释以及内容的分类,结合我国大学的特点,本文将大学“第三使命”定义为:大学在完成教学与科研基本使命前提下,为了进一步推动自身社会服务功能的显性化,依靠大学现有的人力资源、教学资源、科研资源,同产业、政府组织开展多维互动式交流与合作,努力开展技术咨询或转让、合作研究、大学衍生企业创办等与教学和科研相关联而又区别的知识创新及商业化应用活动。该定义含有四层含义:一、大学推行第三使命的前提是完成教学与科研的基本使命;二、大学第三使命实现的方式:即依靠大学现有的人力资源、教学资源、科研资源,与产业、政府进行多维互动式交流与合作;三、推行大学第三使命的路径:技术咨询或转让、合作研究、衍生企业创办等;四、大学第三使命的特点:知识的创新及商业化应用,与教学、科研使命既相关联,又有区别。

表1

二 大学“第三使命”的演变由来

众所周知,世界大学发展史上,经历了两次学术革命、三种大学类型的转化。第一次学术革命是19世纪普鲁士的“洪堡改革”启动了大学从传播知识和为少数关键职业提供训练向“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转变,形成了研究型大学,实现了教学型向研究型的第一次转化(王雁,2005);第二次学术革命,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大学除旧有使命又延伸出了服务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职能(埃茨科维茨,1998),研究型大学纷纷向创业型大学转化。根据哈维·A.葛德森(Harvey A.Goldstein)对美国大学历史三阶段发展模式的回顾,我们可以了解大学“第三使命”的演变由来[9]:

1.洪堡模式

洪堡模式出现在19世纪的德国,该模式强调大学的使命是教学和研究(阿尔特巴赫(Altbach),1999)。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作为普鲁士政府的高级公务员主要负责普鲁士整个国家的教育以及高等教育改革方案的构建,他倡导的高等教育目的是通过研究来连通个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是与有用教育、实用教育或以职业培训为导向的教育目的截然不同的教育模式。洪堡的现代研究型大学坚持以下三个重要原则:教学和研究二者密不可分;绝对保障学者或教授们的学术自由(即使在当时德国低民主、高官僚和重特权的社会环境下也能做到);科学和学术探索保持总体上的一致。

2.大学参与模式

美国19世纪中期一种新的大学使命在赠地大学中渐行推广,并被吸纳到1862年的联邦立法当中去,该使命关注教授农业和机械技术(当然不排除传统研究),并向广大工薪阶层的子女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随后,又增加了“扩展合作”,即早期的“公共服务”形式,并将其作为大学另一个主要的使命。“扩展合作”是指大学向农村地区派驻代表,给农村带去最新的农业研究成果,帮助增加农业产量;不久之后,该项活动又扩展到工业领域,即“工业扩展”,大学代表开始访问一些私人制造企业,帮助他们进行生产现代化、创新产品、推广最新的工程技术研究成果。上世纪90年代“美国州立大学和赠地学院国家协会”组织了一系列的委员会和考察团,针对全美州立大学和其他公立大学,开展了大学如何应对和满足21世纪的社会和经济形势需求的预测和评估工作。他们采用24个维度的指标评估,通过调查和评估,赋予了“大学参与”(大学—产业、大学—政府)的定义:“参与就是一种合作的关系,即大学利用自身的知识和设备等资源,会同那些公共的、私有的部门一起来充实学术、研究和创造活动;提升课程、教学和学习水平;教育准备、公民参与;增强民主价值和公民责任;发表社会批评言论;以及向社会奉献公共产品。”

3.三螺旋大学模式

埃茨科维茨的“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关系模式,是当前为了顺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大学传统的组织、文化、规范所造成的界限分割,排除重重障碍以提升国家经济竞争力和更新技术效率,结合大学研究和教学使命重新设计自身学术结构和功能,从而发展出的一套全新关系模式,该模式是对大学历史演变的最好阐释。三螺旋关系模式不是对“大学参与”模式(大学—产业、大学—政府)的简单逻辑拓展,而是延伸出以下几点新的理解:

(1)大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以往传统的教与学,转变为一种如同教练和运动员之间的关系,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需要学生到“现实世界环境”中去检验和运用。

(2)知识的资本化,同知识的生产、传播一样重要。具体的衡量标准将会由教师个人、院系、高等教育机构来评估。

(3)研究及知识的产业化,将会由大学多个内部组织和外部组织战略联盟来组织完成,而不是主要发明人领导一群研究生、博士后在大学试验室开展的单纯试验工作。

(4)大学的中介和接口连接功能将会通过技术转移办公室、法律专家、合同专家和配套商等支持得到进一步放大,并有助于增强大学与产业、政府之间的无缝化对接和交流。

(5)大学将会成为大量公司产生和成长的发祥地,并有利于增长大学学者创立和运营新公司的经验,也能通过学者创业、创业激励机制来形成大学创业文化和氛围。

(6)创业型大学用经济理性替代认知理性,并将之视为调整大学内部成员(将学生视为顾客)同外部组织关系的主要原则。

三 大学“第三使命”的认知程序

借鉴王迎旭等针对新事物的认知处理程序,对于大学“第三使命”内涵和演变的认知过程可以分解为以下八个步骤[10](详见图1):(1)该步骤确定认知目标事物——“第三使命”;(2)“第三使命”概念的建立,该过程使用OAR(Object-Attribute-Relation)①认知模式在已有知识中搜寻相关的事物、属性及关系;(3)理解、领悟,该过程在短期记忆区间(STM)使用次OAR认知模式(Sub-OAR);(4)记忆、储存,该步骤中次OAR(Sub-OAR)模式所获“第三使命”概念连同全OAR(Entire OAR)模式中大学传统使命的概念共同保存在长期记忆区间(LTM);(5)认知结果的检验,如果所获第三使命的概念需要检验则进入第6、7步,并同时处理,否则进入第8步。(6)概念再建,该步骤用以重新形成“第三使命”概念;(7)事物再理解,该步骤对“第三使命”进行重新理解;(8)“第三使命”的认知结束。

图1 认知流程(根据Yingxu Wang et al论文图表资料整理而得)

四 结论

在知识经济社会,一个国家的强盛取决于它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诸方面的创新,同时也包括概念层面的创新[11]。同样,对于大学“第三使命”的定义,我们需要从概念层面进行创新。赵频、马向平指出在瑞典国内学术界,对于大学的“第三使命”的概念已经有了共识,即指涉及大学与工业的合作及科研成果的商业化[12]。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国内学术界尚未对大学“第三使命”的内涵进行过正式准确的定义。那么,针对国外学者对大学“第三使命”内涵的解读和大学“第三使命”演变由来,结合我国大学的特点以及对“第三使命”认知程序,本文将大学“第三使命”定义为:大学在完成教学与科研基本使命前提下,为了进一步推动自身社会服务功能的多元化,依靠大学现有的人力资源、教学资源、科研资源,同产业、政府组织进行网络式的交流与合作,并通过技术咨询或转让、合作研究、大学衍生企业创办等路径展开与教学和科研相关联而又区别的知识创新及商业化应用活动。该定义四层涵义:一是,大学推行第三使命的前提是完成教学与科研的基本使命;二是,大学第三使命实现的方式:依靠大学现有的人力资源、教学资源、科研资源,与产业、政府进行网络式的交流与合作;三是,推行大学第三使命的路径:技术咨询或转让、合作研究、衍生企业创办等;四是,大学第三使命的特点:知识的创新及商业化应用,与教学、科研使命既相关联,又有区别。本文认为,通过对大学“第三使命”这一概念进行创新性的界定,可以在学界形成统一的语义环境,而不会对大学“第三使命”的认知形成偏差或混乱,这也有利于我们展开后续的研究工作。

注释

①Object,它是由一串有限事物和原有知识概念的集合;Attribute,它是由一串有限子项事物集合用来解释目标事物作用及属性;Relation,它是由事物—事物、事物—属性、属性—属性内部联系或关联的有限集合。

[1]亨利·埃茨科维茨.三螺旋[M].周春彦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32-53.

[2]邵一华,杨玉宝.“第三职能”的扩张与中国大学的未来[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62-67.

[3]王雁,孔寒冰,王沛民.创业型大学:研究型大学的挑战和机遇[J].高等教育研究,2003(3):53-56.

[4]Philippe Laredo.Revisiting the third mission of Universities:toward a renewed categorisation of university activities[J].Higher Education Policy special issue on“sustaining diversity:differentiating higher education systems in a knowledge society”,2007(4):441-456.

[5]Alfredo Soeiro.CONTINU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THE THIRD MISSION OF UNIVERSITIES DEC-FEUP[C].10th WCCEE.2006.Universidade do Porto,Portugal.2006:234-239.

[6]Molas-Gallart J,Salter A,Patel P,Scott A,Duran X.Measuring Third Stream Activities:Final Report to the Russell Group of Universities[J].Science and Policy Research Unit,2006(3):143-167.

[7]Fumi Kitagawa,Caroline Wigren.From Basic Research to Innovation:Entrepreneurial Intermediaries for Research Commercialization at Swedish‘Strong Research Environments’[EB/OL].(2010-01)[2010-2].http:// www.circle.lu.se/publications.

[8]Schoen A et al.Strategic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research activities,methodological guide,PRIME project Observatory of the European University[EB/OL].(2006-10-12).http://www.enideurope.org.

[9]Goldstein H A.The‘entrepreneurial turn’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ission of universities[J].Ann Reg Sci,2010(44):83-109.

[10]Wang Y.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Cognitive Process of Learning[C].6th IEEE Int.Conf.on Cognitive Informatics(ICCI'07),2007:470-490.

[11]路甬祥,王沛民.工业创新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6,(2):7-13.

[12]赵频,马向平.瑞典大学第三使命的支持要素、成效及障碍[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4):86-90.

Definition and Cognition of the University's Third Mission

XIA Qinghua ZHANG Chenglong YU Jingjing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defini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third mission”of university,the authors established the scientific process of its cognition.The authors concluded a concrete definition of the“third mission”,which definitely a logic starting point for further research.

university,third mission,cognition

N04

A

1673-8578(2011)04-0054-05

2011-04-20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自然科学项目编号:70972093;社会科学项目编号:09YJA630117

上一篇:阅读课的分层教学设计下一篇:中华孝道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