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疗器械战略咨询分析

2024-09-19

我国医疗器械战略咨询分析(精选8篇)

1.我国医疗器械战略咨询分析 篇一

拉丁美洲市场整体战略分析:按经济发展程度划分,拉美国家大体可划分为3个层次,第1层次是经济相对较富裕的6国(巴哈马、委内瑞拉、巴西、哥斯达黎加等);第2层次是经济发展较快的6国(如哥伦比亚、乌拉圭、巴拉圭等);第3层次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国家(如海地、危地马拉、萨尔瓦多和洪都拉斯等)。由于第3层次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故属于纯医疗器械进口国。第2层次的国家则既有医疗器械产品出口,也需要进口部分高端医疗器械产品。如人口仅有400多万的中美洲国家哥斯达黎加,去年对美出口医疗器械产品460多亿美元。当然,该国也从美国进口部分高端医疗诊断成像设备(如CT、MRI)等。而委内瑞拉、洪都拉斯和危地马拉等拉美国家在过去几年里发现了丰富的石油贮藏,故经济发展水平较快,这些国家已从八九十年代相对贫穷的国家一跃成为新兴石油输出国。不仅财政实力大增,同时也成为欧美国家医疗器械厂商竞相争夺的出口对象国。

人口居拉美地区第2位的墨西哥是拉丁美洲第一大医疗器械进口国,该国所需的医疗器械产品70%来自美国,其余份额来自欧洲和亚洲(主要是日本,其次是新加坡和中国)。

在拉美医疗器械产品出口方面,我国企业存在地缘遥远、产品档次不高等劣势,现在,美国仍为拉丁美洲地区最大的医疗器械供应国。加上长期以来,美国历届政府均将拉美视为自家的“后院”,其他国家难以染指。特别是美国有MDI公司这样的联盟式组织对市场进行保护,我国医疗器械要想在拉美市场分得一杯羹并非易事。

商机:拉美有24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大相径庭——既有富裕国家,也有一批相对贫穷国家,欧美公司虽然拥有距离较近的和产品高端的优势,但我国在过去30年来,医疗器械业已有长足进展。我国政府与巴西、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等拉美国家均有良好的外交关系,近年来,又与哥斯达黎加等中美州国家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故和这些拉美友好国家进行医疗器械贸易业务已有坚实基础。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大型医疗器械企业迈瑞集团已突破重重防线,在墨西哥设立了办事处,主攻该国的医疗器械市场。

近年来,拉美几个主要国家的矫形外科器械进口数量猛增,仅巴西和墨西哥两国医院每年共进行30多万例矫形外科手术(如植入人工膝关节等),故矫形外科器械市场高达1亿多美元。我国在矫形外科器械生产上已具备一定实力,故完全能够与美国以及欧洲等发达国家进行竞争。

经济落后国家同样需要进口医院设备和手术器械。相对于拥有地缘优势的美国来说,我国医疗器械产品更具有价格优势,虽然在高端诊断成像设备上我国无法与美国公司竞争,但在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乳胶手套等需求量极大的低值医院易耗品及手术台、小型X光仪、黑白/彩色B超、普外科手术器械、眼科器械(如裂隙灯)等产品上,我国产品在国际上拥有良好的声誉,完全能与欧美产品同台竞技。

目前最大的问题:我国医疗器械企业“小而散”居多,基本上是在国际市场上单打独斗。我国如若能有像美国MDI公司统一对外经销医疗器械产品,估计情况就会好得多,起码可以实行产品统一报价,以免被精明的外商各个击破地砍价,同时,可以避免“自家人”低价竞销的恶性竞争。总而言之,拉丁美洲国家器械市场潜力巨大,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应大胆走出国门,在拉美市场开辟一片新天地。

2.我国医疗器械战略咨询分析 篇二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 结合作者参与国际医疗旅游交流与培训的经验, 对国际上主要医疗旅游东道国的发展状况做了简要总结, 并对不同国家的医疗旅游战略定位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成果对于中国有关机构制定产业发展政策、企业制定相关服务和营销策略具有现实意义。

1 亚洲主要医疗旅游东道国战略定位分析

1.1 泰国

泰国凭借低廉的手术价格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医疗旅游目的国之一。就医疗服务业的发展而言, 泰国近年来逐渐在某些特定专业医疗领域, 如热带地区传染疾病、心脏手术、术后照护、整形与外观重建、牙科、骨科疾病、白内障等获得了国际医疗界的肯定, 其他如药理学方面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 泰国的医疗机构以低廉的价格提供包括牙科、激光、整形外科、丰胸、变性以及面部美容等在内的各种医疗服务[1]。

从发展历程看, 泰国医疗旅游业从1997年开始起步。2004年泰国政府制定了第一个医疗旅游发展五年规划。该规划由卫生部门牵头, 目的在于整合医疗服务、健康保健服务、传统草药产业三个资源, 竭力打造“亚洲健康旅游中心”的国际医疗旅游品牌。目前, 泰国医疗旅游业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受到了政府的鼓励和支持。

1.2 印度

凭借丰富的旅游资源、神秘的民族传统医学以及优质的医疗服务, 印度已经成为全球医疗旅游的重要目的地。2002年印度成立了国际医疗旅游委员会和医疗旅游协会, 制定了一整套推行医疗旅游的法规、政策、战略和计划。目前, 印度在医疗旅游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以中东、欧洲、美国以及部分亚洲国家如中国、巴基斯坦为主要客源国。

印度医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与其采取的低成本竞争战略密切相关。经济因素是医疗旅游消费者在选择医疗旅游目的地时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许多发达国家的人到发展中国家接受医疗旅游服务主要动因为医疗服务价格低廉。为吸引更多医疗旅游者, 印度结合本国充裕且价格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现状, 采取低成本竞争策略。据统计, 一项心脏手术在美国的医疗费用是4万~6万美元, 新加坡是3万美元左右, 在泰国则要花费1.2万~1.5万美元, 而在印度仅需0.3万~0.6万美元[2]。

此外, 民族传统医学可进一步促进医疗旅游的发展。印度的阿育吠陀医学和悉达医学吸引了部分欧美患者, 成为印度医疗旅游服务中的特色资源。印度结合自身民族传统医学的优势, 推出包含阿育吠陀医学、悉达医学、传统瑜伽在内的套餐式医疗旅游服务。在医疗旅游产品定位方面, 印度采用多元化战略, 医疗旅游产品类型比较丰富, 涵盖了心内外科、牙科、整形整容外科、脊椎接骨、减压、关节造型术、外科移植等, 并提供印度草药、物理疗法、印度瑜伽、豪华SPA等医疗服务和休闲服务。

1.3 韩国

近年来, 韩国政府开始积极地推动医疗旅游产业的发展。2008年8月, 韩国国会通过了吸引外国患者的法案。2009年5月, 韩国通过法令批准实施医疗观光。为了进一步吸引日本和中国等亚洲各国的女性旅客前去整容, 韩国首尔市政府决定从2008年起全面推出“整容旅游配套”宣传项目, 并正式启动“首尔美丽医疗旅游综合支援中心”, 向外国旅客介绍整容外科和皮肤科医院。

韩国采用聚焦战略发展医疗旅游产业, 其推出的医疗旅游服务集中于具有显著优势的美容行业, 将医疗旅游产品的销售市场定位在日本、中国、美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此外, 在设施方面, 韩国准备以釜山市为据点, 打造医疗旅游中心城市。在釜山市中心新建的专为医疗旅游消费者服务的“医疗旅游服务咨询中心”于2011年2月9日正式对外服务。设在仁川机场的医疗旅游服务中心和韩国观光公社楼下的医疗旅游信息中心, 也提供各种有关韩国医疗旅游方面的信息服务。在人才培训方面, 为了更好地推广医疗旅游, 韩国还加强了旅游业与医疗业之间的协调人员的培养。

1.4 新加坡

为推动医疗旅游的快速发展, 新加坡政府将生化产业列为国家发展计划, 促进医疗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加坡政府最早于2003年开始推行“新加坡医疗计划”, 力求成为“亚洲医学中心”。据统计, 2005年共有40万海外患者来新加坡接受包括X线检测, 眼、心脏、大脑和癌症等手术在内的一系列医学治疗, 带来了约38.8亿港元的收益。2006年的医疗旅游人数达到近30万人, 并创造了5900万美元的收入。新加坡有11家医院通过了JCI (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 认证, 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亚洲拥有最佳医疗系统的国家, 目前已经成为重要的医疗旅游目的地, 吸引成千上万的医疗旅游者前往。

在医疗价格方面, 新加坡无法与印度、泰国相抗衡, 但是与美国和一些欧洲发达国家相比, 具有明显的优势。新加坡结合自身拥有的优良医疗系统优势, 主推以健康检查为主的医疗旅游项目, 项目重点涵盖了基本健康检查到尖端手术疗程、癌症治疗与各种专业护理, 特别领域包括整形美容、女性健康、肠胃内科、眼科、打鼾、抗老化与心脏科、癌症、过敏等。目前, 在国际医疗旅游市场中, 新加坡已经形成以健康检查为主的医疗旅游品牌。

2 欧洲主要医疗旅游东道国战略定位分析

2.1 德国

德国以其发达的医疗技术、一流的医疗设施、密集的医院布局和良好的医疗信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患者来德就医。为吸引患者, 德国一些大医院通过组织专家小组、设立专门病房、配备专门护理人员来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1989年时, 德国有269个度假区提供各种矿泉疗养和保健治疗, 接待医疗旅游者936万人, 这些游客在疗养区内平均停留时间长达12.1天[3]。

德国的医疗旅游产业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德国政府通过放宽入境政策、提高服务品质、扶持成立国际医疗旅游机构、建立官方医疗旅游网站, 促进医疗旅游的发展。德国国家旅游局将德国定位为面向全球患者、提供专业医疗服务的目的地。据统计, 在德国汉堡、奥格斯堡的大医院就医的医疗旅者中一半来自阿拉伯国家, 其中又以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等国的患者居多。2003年来德国持医疗旅行签证的仅沙特阿拉伯就有2000多人。来德患者多数是来做疑难手术, 海湾国家多为石油生产国, 因污染造成的肺病、支气管病患者居多, 同时因太阳直射度强引起的皮肤癌患者前来就医的也不少。

2.2 瑞士

医疗旅游在瑞士发展迅速, 目前, 瑞士已发展成为重要的医疗旅游目的地。瑞士以医疗旅游提供商与医院合作的形式开展医疗旅游项目, 以整容外科手术、医疗温泉及个性化的护理为主。瑞士途瑞国际合作公司作为瑞士最专业的医疗旅游提供商, 与独具特色的瑞士优质医院联盟合作, 该联盟的主要目标在于实现顶级品质的医疗服务、卓越的基础设施以及高水平私人医护服务的最佳结合, 从而获得明显附加值, 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此外, 瑞士是世界上唯一拥有“羊胚胎素治疗”临床治疗资格的国家, 以“抗衰老科学研究的世界权威”而闻名遐迩的瑞士医疗旅游羊胎素疗养基地是专门从事细胞活化治疗的研究与临床运用的专业机构, 不仅是首家从事细胞活化治疗的医疗机构, 同时也是唯一实行全面研究计划、探讨细胞活化治疗理论机制的机构, 已有70多年的历史, 吸引众多医疗旅游者前往开展青春焕颜之旅。

2.3 匈牙利

近年来, 匈牙利的医疗旅游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特别是最近两年, 匈牙利凭借“绝对吸引人、有竞争力”的医疗费用, 吸引了很多法国游客前往。尽管法国人享受着目前世界上最优惠的医疗保险制度之一, 但由于医疗费用的升高, 法国人自己需要承担的医疗份额越来越大, 而且等待的周期也比较长。因此, 不少法国人选择到国外进行治疗, 同时享受国外的优美风景。例如有不少法国人就利用假期前往布达佩斯接受“修复残齿”、“种植新牙”等医疗服务。

除此之外, 匈牙利凭借丰富且独具医疗效果的温泉地热资源及其旅游地完备的医疗保健服务设施, 大力推动保健旅游的发展。匈牙利于2003年将其旅游主题定为“健康旅游年”, 吸引大量旅游者前往治疗。匈牙利80%的国土下面都有温泉资源, 每天可以提供35万立方米温度在30摄氏度以上的热水, 而且绝大部分温泉在治疗生理疾病、妇女病、泌尿系统疾病及皮肤病方面有独特的效果。据统计, 目前匈牙利有400多个温泉设施接待着来自全国100多个城市和乡村的客人, 其中39个被建为温泉浴室。

3 美洲主要医疗旅游东道国战略定位分析

3.1 巴西

巴西也是医疗旅游的重要目的国之一。目前, 巴西已经成为美容手术的中心之一, 在全球的整容市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低廉的价格、丰富的旅游资源是促进巴西医疗旅游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巴西的整体医疗水平较高, 其医院数量仅次于美国, 多数医院得到了美国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的认证。巴西最大的城市圣保罗拥有许多全球条件最好的医院, 不仅有高端的医疗器材, 更有医术精湛、经验丰富的医生。尽管如此, 价格却非常合理, 尤其是和美国相比, 具有明显优势。例如:做一个抽脂的面部整形手术在巴西大概的花费是5500~6500美元, 在美国则要花费1万~1.6万美元。

在巴西众多的疗养胜地中, 最受欢迎的是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 其次是巴西东北部的浴场疗养院, 据巴西旅游部估计, 大约一半来巴西医疗旅游的外国人是到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的诊所或巴西东北部的浴场疗养院做整容手术。2006年有近5万名外国人到巴西医疗旅游, 比上年增加65%[4]。此外, 巴西的一些旅行社结合巴西当地的特色, 还推出了集旅游、海滩休养和整容手术为一体的旅游套餐, 外国人可以通过互联网选择自己所需的项目。

3.2 古巴

作为西印度群岛最大的岛屿, 古巴不仅拥有风景秀丽的海滨和原生态的内陆, 也拥有声誉显赫的古巴医生以及实惠的医疗价格, 已经发展成为广受欢迎的医疗旅游目的地之一。到目前为止, 古巴的医疗旅游已有40多年的历史, 主要吸引来自拉丁美洲和欧洲的医疗旅游者。古巴的医疗旅游产业主要采取聚焦战略, 定位在特种病症医疗旅游市场, 许多医疗旅游者来古巴接受高水平的神经系统疾病 (像多发性硬化症和帕金森氏病) 、骨科治疗、整容手术以及药物、酒精康复。此外, 在特殊体检、早期癌症检测、心脏手术、神经移植、微型眼外科技术、减肥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5]。

4 结论

国际医疗旅游主要东道国在全面分析医疗旅游市场内外部环境基础上, 结合各国自身具有的优势资源, 都制定了有别于其他国家的战略定位, 提供特色的医疗旅游项目, 有力地推动了医疗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仔细分析各个国家的战略定位, 不难发现差异化定位是普遍特征。有的国家采取低成本战略, 如印度、泰国推出的医疗旅游项目以较低的价格吸引医疗旅游者;有的国家采取聚焦战略, 如韩国的美容, 匈牙利的牙科和温泉, 新加坡的健康检查, 而古巴聚焦在特种病症医疗旅游市场, 形成自己的独有优势。正是因为拥有明确的战略定位, 使医疗旅游东道国在医疗旅游市场上形象鲜明, 拥有稳定的顾客群。世界主要医疗旅游东道国的特色服务项目及战略定位见表1。

作为世界旅游大国, 中国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并且具有以中医为特色的医疗资源, 发展医疗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 现阶段中国的医疗旅游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 与国际医疗旅游东道国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本文对国际医疗旅游东道国的战略定位进行了分析, 认为中国医疗旅游产业的发展要充分发挥中医药资源的独特优势, 制定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医疗旅游发展战略。后续研究将对中国医疗旅游产业的发展战略进行深入探讨。

摘要:随着医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全球范围内已经涌现出几大医疗旅游主要东道国。研究发现, 这些世界医疗旅游强国的医疗旅游产业都得到了政府的强力支持并具有明确的发展战略定位。本文梳理总结了医疗旅游主要东道国的发展概况, 并对国际医疗旅游主要东道国的战略定位进行了比较分析, 以期对正在发展中的中国医疗旅游产业战略定位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医疗旅游,东道国,战略定位

参考文献

[1]梁湘萍, 甘巧林.国际医疗旅游的兴起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2) :130-136.

[2]袁盛华.印度发展观光医疗事业[N].医药经济报, 2005-07-16 (40) .

[3]彭顺生.世界旅游发展史[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6:194-195, 276-278.

[4]杨立民.巴西:整容手术吸引外国人成为医疗旅游热点[EB/0L]. (2007-06-13) [2013-02-20].http://news.xinhuanet.com/travel/2007-06/13/content_6234379.htm.

3.我国中部崛起的战略分析 篇三

[关键词] 中部崛起 战略

中部六省(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经纬跨度位于北纬25~40,东经108~119之间,地处祖国内陆腹地,起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依靠全国10.7%的土地,承载全国28.1%的人口,创造全国23.0%的GDP,在全国地域分工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由于发展起点和环境、条件不同,一方面东部地区借助改革开放的政策优势,先行一步,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中部六省;另一方面西部地区依靠中央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厚积勃发,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将会在一定时期内保持;而东北老工业基地也会抓住“振兴东北”战略的难得机遇,努力实现经济的突破性进展。面对新形势,如何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综合优势,加速在全国区域经济板块中崛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中部崛起提出的战略背景

建国以来,我国坚持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和赶超战略,该战略的指导思想是节衣缩食,以农补工,促进农村资源向城市和工业转移,农民和农业剩余向国家集中,不惜一切代价完成工商资本的原始积累,快速实现富国强民的战略目标。在该战略过程中,20世纪60年代实施过西线开发战略,20世纪70年代末期集中全国的资源重点发展珠江三角洲,20世纪80年代末期倾力打造长江三角洲,20世纪90年代中期重点建设京津唐及渤海三角地带,20世纪90年代末期实施西部大开发,2003年又提出了振兴东北的规划。多年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成绩斐然,构筑了中国五大增长极,即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及渤海三角地带、西南成渝协作区和东北三省。

现在,中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从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看,一方面西部大开发将初显成效,尤其是陕西、甘肃、新疆等地与东盟的经济合作有望取得突破性进展;另一方面发达地区将可能率先实现现代化,特别是三大城市经济圈面临新一轮的经济腾飞。各个经济圈内部业已产生启动新一轮大发展的能量巨大的引擎。长三角经济圈“引擎”主要来自上海举办世博会及国际性大都市建设,珠三角经济圈“引擎”主要来自香港与内地CEPA协定,环渤海经济圈“引擎”主要来自北京举办奥运会及国家扶持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对于中部六省而言,只有把挑战转化为机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经济等综合优势,积极参与上海世博会、CEPA、北京奥运会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主动承担东西经济合作的桥梁、南北产业转移的纽带,加快发展,才不会在新一轮的发展大潮中落伍,才有可能在百舸争流中加速崛起。

二、中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

1.从综合实力看,总量不小,但平均水平偏低

2002年,中部六省国内生产总值23501.0亿元,占全国GDP的23.0%,比重高于长三角(18.9%)和珠三角(9.3%)。若按土地面积平均,中部六省每平方公里土地创造的GDP为228.83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106.66万元)的2.1倍,若按年末人口平均,中部六省每人创造的GDP为6508元,是全国平均水平(7972元)的81.6%,也仅长三角(25283元)的四分之一和珠三角(40322元)的六分之一左右。

2.从开放程度看,海关出口额小,利用外资额少

2002年,中部六省海关出口总额141.1亿美元,仅占全国的4.3%;从出口总额占GDP比重看,中部六省仅5.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6.3%),远低于长三角(39.9%)和珠三角(97.7%)。2002年,中部六省实际利用外资额63.3亿美元,仅占全国的11.5%;从利用外资占GDP比重看,中部六省仅2.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4%),远低于长三角(7.9%)珠三角(12.9%)。

3.从生活水平看,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均明显偏低

2002年,中部六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378.8元,比全国平均水平(7702.8元)低1324.0元,也比长三角(10361元)低3982.2元,更比珠三角(14285元)低7906.2元。2002年,中部六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282.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2475.6元)低193.3元,比长三角(5081元)低2798.7元,更比珠三角(6004元)低3721.7元。从城乡收入的差距看,中部六省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8:1,高于长三角(2.0:1)和珠三角(2.4:1)。

三、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必要性

(1)中部崛起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十六大确立的奋斗目标就是在新世纪头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对中部六省而言,经济相对比较落后,实现目标任重道远。更重要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地区,而中部六省农村人口高达2.44亿,占全国农村人口的31.2%,如果这部分人的生活水平不能得到提高,将会影响全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2)中部崛起是全国经济发展大格局的要求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东部地区一直是经济高速增长的最主要力量。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省份的经济也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但由于东西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经济技术差距和空间距离,要形成中国经济区域总体均衡态势和完整结构,唯有作为承东启西的中部成为坚实的支撑点。中部若凹陷,东西必然失衡;中部若梗阻,东西必割裂。只有中部崛起,为东西互动、南北合作提供坚实的支撑点,全国现代化战略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3)中部崛起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

“三农”问题是一个可以动摇国家根基的大问题。我国“三农”问题最严重的地区就在中部。林毅夫教授认为,在未来30至50年,中部和传统农村地区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和格局。他主张,中国经济发展要以中部地区为突破口。可见,中部崛起是破解“三农”的关键。

2.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可行性

(1)难得的历史机遇

首先,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中部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加强地区间经济交流与合作。这就为中部崛起提供极为有利的条件。其次,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战略的全面实施,中部将获得更多的机遇。第三,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综合优势,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发展。这表明国家将继续扶持中西部地区,加大中部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给中部崛起创造良好的氛围。第四,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使得国际产业资本加速向中国转移,给中部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2)独特的区位优势

中部位于中国的地理核心,是东西南北的交汇点,经济沟通、辐射、互动能力强,便于东引西进,双向开拓。

中部六省东靠长江三角洲,南依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和港澳地区,西临成渝协作区,北接京津唐环渤海经济圈。在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南部大开放、东北大振兴的新形势下,中部六省可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积极发展经济。同时中部六省拥有以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多种现代化输方式组成的交通运输网。

(3)丰富的自然资源

中部地区属于资源较丰富的综合经济体,矿产资源、农业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生物资源、国土资源等自然资源异常丰富。

中部六省矿产资源种类齐全,储量丰富。矿种最多的达140多种,最少的也有110多种。重要或稀有矿产资源的丰度远优于东部,密度也高于西部,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中部六省地处亚热带和温热带,气候、日照、雨量都很适宜,拥有宜农平原、宜林山地、宜牧草场和宜渔湖泊等多种农业自然生态系统。

四、构建中部崛起的战略思路

中部崛起必须以均衡发展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要注重人文和统筹协调。这是一种新的发展思路和务实的增长战略,不能照抄照搬东部模型,也不能沿袭西部大开发战略,要走自己的路,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增长模型。

围绕中部崛起,使中部地区真正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应做好以下工作:

1.调整发展战略,创造公平发展的条件

要调整非均衡发展战略,实施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为中部崛起提供公平、公正的发展机会。调整发展战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矫治不合理制度和不利政策;二是中央政府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特别要承担起中部区域内全国性公共产品的供给责任。三是公平的分配国家资源,按照均衡、统筹、协调的原则,安排国家重点建设投资。

2.整合资产资源,推进经济结构革命

中部地区最突出的问题是结构问题。因此中部崛起须大力整合资产资源,挖掘结构优化的潜力,推进结构革命。一是收缩国有战线,将国有资源集中投向公共产品和基础性产业;二是根据资源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如特色农业、技术型农业、劳动密集型农业;三是根据生态资源和生态要求发展生态、旅游、观光休闲产业;四是根据劳动力资源优势和农产品供给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业。

3.加强域内分工协作,提高区域竞争能力

长期以来,中部地区的政府各自为政,分头行动,可以说中部地区的力量、资源从来没有整合过,从来没有从整体角度考虑和安排与东、西部地区的分工。区域内部缺乏分工,反而加剧了区域内部的无序竞争,抵销各自的努力程度。要实现中部崛起,使之成为中国的次级增长中心,必须强化中部力量的整合,地区间既需要竞争,也需要合作;既需要区域内创造发展条件,也需要区域内省与省、地区与地区之间协作与联合,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增强和放大国民经济的整体功能,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实现中部的整体崛起。

4.实施大开放主战略,拓宽经济发展的空间,是实现中部崛起的重要突破口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空间的大小取决于对外开放的程度和水平。中部要崛起,就必须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内国际的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一要积极开展与长江角、珠三角、闽三角、京津塘等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二要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大改造的合作。三要培育出口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四要扶持一批具有规模、品牌和市场优势的企业集团到境外投资,引导优势企业“走出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五是要积极做好资金、技术、人才的引进工作。

5.以农业产业化为核心,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实现中部崛起的根本所在

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层次,也是统筹城乡的重要结合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对于繁荣农村经济、促进中部崛起和建设全面小康都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发展思路如下:一是把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结合起来,以工业化带动产业化,通过扶持优势产业,提高县域工业化水平,使县域经济朝着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优势得到发挥的新型工业化方向迈进。二是充分发挥中部的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走合作发展的道路,采取更灵活的方式联合、引进新资源,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特色食品、精深加工食品等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小产品、大产业的经济发展格局,促进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三是要坚持分类指导、分步推进的原则,以城关镇和中心集镇为重点,认真搞好规划,制定优惠政策,使民营经济成为县域经济的增长极,壮大一批经济强县,提升一批中等发展水平县,帮扶一批经济欠发达县。

参考文献:

[1]高洪森:区域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08)

[2]沈佳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与发展经济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06)

[3]柯常松:中部经济能否实现新崛起?[J].http://www.jjxj.com.cn,2003

4.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现实分析 篇四

我们医改有十多年了,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总体上看,存在的问题并不少,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要价虚高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自04年至今,药价已降了19次。这次降价效果且不说,单从前18次降价来看,药价并没有降下来,甚至还有所升高。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依然没有改

变,人民对此意见很大。

2、药品流通体制存在腐败。药品要想进入医院,通常需要几千几万甚至更高的公关费用。

3、医保体制不够健全,公平性和宏观效率的低下。在公平性方面,不同社会成员医疗卫生需求的实际被满足程度,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而严重地两极分化。在卫生投入的宏观绩效方面,尽管全社会的卫生投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居民综合健康指标却没有明显的改善。

原因

1、药价虚高的原因有三:

(1)首先是中国医药行业低水平重复生产严重。抗生素药诺氟沙星全国就有上千家药厂在生产。为了生存,药品市场的竞争早已不是单纯的质量与品种的竞争,而更多地是折扣高低的竞争。要想你的药能进医院、药店,就非得把本来只有1元钱的出厂价报到10元、20元,以留下更多的回扣空间吸引医院。于是就出现了价格越高越好卖的这种有悖于市场竞争规律的怪现象。

(2)药品定价过程缺少一套有效的药品成本审核办法,是造成药价“虚高”的源头。按理说药品合理价格并不难确定,药品价格本应由产品的实际生产成本加上药厂、批发公司和医院、药店的合理利润构成,但是由于利益驱动,有关部门基本是按药厂自己提供的申报资料来核定药价,容易形成药价“虚高”。

(3)以药养医。药品收入是中国医院目前的主要收入来源。现在,国家给医院的拨款严重不足,一般都只够维持医院正常开支的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医院除了靠一些收费较高的检查项目如核磁共振、CT扫描、B超等,就只有靠卖药创收了。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医院销售药品可以得到比批发价高出15%的批零差价,并可以免交增值税、营业税和所得税。于是药价越高,其批零差价就越大,利润也就越高。因此,医院对药品降价并不情愿,而更乐于进价格高的药品。

2、市场经济把医院也推进了市场,成为市场主体。而市场主体的共同特征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医院一进入市场轨道后,自然会产生追求自身利益的冲动。但医院是执行公共职能的部门,追求利益最大化就会使老百姓的自身利益得不到保障,影响了人民对国家的向心力。

3、医保体制不健全的原因如下:

(1)资金来源的保障力不够

按照现行的政策规定,合作医疗的资金应该是来源于农民个人的缴费以及省、市、县各级政府的财政补贴。从各地的试点情况来看,随着近年来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对于选择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来讲,每年缴纳10元钱应该是可以承受的,农民个人缴费的积极性应该说是比较高的。但是,各级政府的财政补贴是否能够及时到位,在不同的地区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别,对于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地区,这部分资金可能会及时划拨到农民的个人医疗账户,而对于那些经济基础比较差的市、县(区),情况可能就不容乐观。仅仅依靠农民个人缴纳的10元钱,在一些小病的治疗上可能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但是一旦出现了重病、大病的患者,由于没有资金的保障,合作医疗制度就很难发挥分担风险、互助共济的功能。

(2)覆盖面狭窄。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农村,100个人中只有12人不同程度地享有商业或社会统筹医疗保险,而在大中城市,这个数字为54。与城市相比,农村如此低的医疗保险覆盖率令人担忧。另有资料显示,从1999年开始正式实行的社会保障改革,至今已使10895万人受益,其中近65%都是城镇的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自愿原则。但是自愿原则可能会导致很多问题:在一个家庭中,人为地将老弱病残者与健康者分离,只选择让老弱病残者参加合作医疗;或者是有病的非常乐意参加合作医疗,而身体健康的则不愿意参加等。可能在一些试点地区,由于各级政府的强力推行,而广大农民也看到了合作医疗能给自己带来的切身利益,参加合作医疗的积极性非常高。但是从整体来说,我国的合作医疗还处在一个自发自愿的试点阶段,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更没有把全体农民覆盖到制度范围以内。

对策

1、进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整顿药品流通市场,减少流通环节,打击假冒伪劣。同时还要尽快建立、健全有关药品的法律、法规,严惩医药领域的商业贿赂。

2、应实行国际通行的、统一的生产质量标准。同一种药品,不管是哪一家药厂生产的,规定只能采用同一个名称和在规定范围内浮动价格。

对药品的定价,必须请各有关部门的专家对厂

家申报资料进行严格的审核,必要时举行价格听证会,最后形成的价格由物价部门备案并向社会公布,而且物价部门要对该药品在流通过程中的价格变化进行全程跟踪监督。

3、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开管理。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提高医务人员待遇,充分体现“医”的价值。

4、建立科学合理的农村医疗基金筹集机制。

5、分

地区、分阶段地实施不同的医疗保险制度。

(1)发达地区应全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及服务网络,医疗保障体制建设应纳入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民的健康保障体制要逐渐向城镇过渡。

(2)在中等和较发达地区,政府可以通过工作规范、目标考核、以奖代拨、购买服务、合同管理等手段,不同程度地引进市场机制和经济激励。农村卫生机构设置不必与行政体制相对应,根据地理环境、病人流向,结合乡镇撒并和卫生院产权制度改革,撤并重复设置的卫生院,重新调整中心卫生院的布局。

(3)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应抓好卫生扶贫工作和对贫困人群医疗救助计划。首先要把经济扶贫与卫生扶贫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中央政府及发达地区的支持,解决贫困地区的卫生设施建设与“缺医少药”问题,并且在国家扶贫专款及有关扶贫资金中划出一部分,专门解决贫困地区的医疗扶贫问题。第二,对于农村贫困人口,要实施医疗救助计划,如借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标准,确定实施医疗救助的对象范围。

5.2007我国乳制品发展战略分析 篇五

2007年

近年来,人们消费乳制品的意识不断增强,加之国家积极倡导人们消费乳制品,乳制品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重要的营养食品,乳品行业也成为我国新兴而又极具发展潜力的食品行业,被社会公认为“朝阳产业”。因此,乳制品生产企业必须认真研究分析乳制品市场,把握乳制品生产、消费现状及发展趋势,确立正确的企业战略决策,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乳制品的需求。

我国乳制品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乳制品生产现状

乳品的生产和销售取得了较好的业绩,并且液体乳生产大幅度增长,整个行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4年完成产品销售收入663.3亿元,利润总额33.8亿元。

乳制品生产技术和设备更新加快。主要包括砖型纸盒包装超高温灭菌奶生产线、塑料袋奶生产线、屋型纸盒包装杀菌奶灌装设备等,使我国乳品行业技术、设备陈旧的状况得到有效改变。

乳制品市场竞争激烈。我国乳品行业尚属于幼稚型行业,其规模、技术、产品质量方面同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而人世以后,许多外国的乳品品牌打人中国市场,如达能、帕玛拉特、雀巢等,给国内乳品企业造成很大冲击。另外,国内各品牌也将进行着面对面的竞争与交锋。

大型企业发展迅速,奶制品企业兼并、整合的速度加快,集中度在提高。一些乳品加工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和强强联合等整合方式形成了一批有实力的奶业集团,众多中小乳品企业与实力较强的企业联合或并人大型乳品企业、企业集团。

二、乳制品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原料奶、乳制品质量参差不齐。我国目前80%是手工挤奶,且日益增多的个体户不注意奶牛疫病防治,原奶细菌超标、抗生素含量过高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着乳制品质量的提高。即使在原料奶主产区采用机械挤奶设备,但仍然存在管理水平低、设备不能及时保洁等问题。我国原料奶生产卫生条件差、细菌数量偏高、杂质较多。国家颁布的质量卫生标准大多数是十几年前制定的,且分别隶属于不同部门,涉及指标少,检测方法落后,远远落后于当前食品安全的要求。

企业规模小、设备制造技术落后。我国乳制品工业发展时间短,真正的发展仅20年历史,经济实力、技术装备水平、企业规模均不能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乳业装备整体水平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大约还有20年差距。目前,乳品机械进口量占到50%,国内乳品机械三化程度低、配套性差,尤其是通用关键机械上,离心机及乳品分离机械与国外差距大,品种少,性能差。

产品结构不够合理,乳品品种少。目前,我国乳品虽已有较快发展,但与国外相比,在风味、品质、品种上差距比较大,据统计,发达国家2001酸乳上市的新品种有900多种,欧洲开发的乳制品品种占世界乳制品新品种的72%。而我国品种少,乳品产量中奶粉产量占70%,奶油的产量很小。液体奶消费仅局限于大中城市.产量也很小,在液体奶品中,巴氏杀菌奶约占53.1%,保鲜奶约占29.9%,酸奶约占17%。而干酪这样的产品在国外都属大宗产品,在国内基本没有生产,尤其是深加工、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产品更少,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我国乳制品消费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乳制品消费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家庭的膳食结构得到普遍改善,对乳制品的消费量呈明显上升趋势。但由于我国农村经济不发达,人均收入低,习惯于传统食品等原因,目前除牧区自产自销以外,奶制品消费主要集中于大城市城镇居民。所以我国目前乳制品消费呈现如下特点:

人均奶制品消费量很低。全国人均消费奶类13.5千克,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达到24.8千克,农村居民人均消费2千克。

农村居民的奶制品消费趋势呈现绝对量较低,而增长速度较快。考虑到中国农村的巨大人口数量,只要能够有效的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未来的消费潜力很大。

目前奶制品消费结构比较单一,主要消费品种为液体奶、奶粉和酸奶,对于奶酪、黄油和炼乳的消费量很少。这种现象一方面与人们的饮食习惯有关,另一方面是人们缺乏有关奶酪、黄油和炼乳的知识。如果加以宣传和指导,对这些产品的消费需求就会显著增长。

二、乳制品消费趋势

乳制品的消费群体逐年扩大.人们已将乳制品作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营养食品。过去由于人们收入较低,以及消费习惯的原因,乳制品被人们作为一种营养品,仅供一些特殊的人群使用,如婴儿、病人、体弱者。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对乳制品消费的认识正发生改变,乳制品已由特殊的营养品转化为大众化的营养食品。

市场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城市居民中使用乳制品的消费者人数逐年增加。1995年城市居民食用乳制品的普及率为36%左右,1998年为78%左右,目前城市居民食用乳制品的普及率已达95%以上。说明随着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加和对乳制品消费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们已开始将乳制品作为日常生活中一种重要的营养食品。

奶粉和液态奶的需求结构正发生变化.液态奶的需求量快速上升。长期以来我国居民对乳制品的消费一直以奶粉为主,近年来这种消费状况开始发生变化。从奶制品的消费结构看,液态奶消费量近年上升较快,所占比重逐年增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奶粉等乳制品年增长率为11.5%;市场销售的液体奶年增长率为47.3%;液体奶的增长幅度高于奶粉的增长幅度。预计未来奶制品的消费将由以奶粉为主向以液态奶为主转变。

对液态奶的品种需求呈多样化趋势。由于液态奶属奶类饮品,具有饮品的消费特征,并且人们对液态奶营养成分的需要存在差异,人们对液态奶的需求也将呈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各种类型、规格、包装、口味的液态奶制品将不断出现,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多样化的需求。

对乳制品的质量要求提高,购买趋向于名牌产品。人们购买乳制品不仅注重“口感、口味”,更加关心其营养成分及功能性、安全性,对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具有优质、安全、风味、便捷等特点的产品成为消费热点。因此,消费者总是对所有品牌进行综合打分(包括口味、营养价值、生产日期、优惠条件、广告影响),综合选择,人们更愿意购买信誉好、知名度高的大企业产品。

我国乳制品发展战略分析近几年,我国乳品业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但是,自中国加入WTO后,国外的品牌企业大量涌人中国市场,使国内一些乳品企业受到很大的冲击。所以,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就必须针对当前生产和消费的现状、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发展趋势,及时加以调整,确定相应的战略对策。

一、积极开拓市场,扩大乳制品消费

尽管我国奶和奶制品的潜在市场很大,但是,目前的人均消费水平很低,奶和奶制品在城乡居民家庭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较低。有统计资料表明,在我国奶和奶制品的主要消费者城镇居民中.奶和奶制品的消费支出只占消费总支出的1.5%;占食品支出的3.98%。因此。我国乳业的发展必须把开拓市场,扩大城乡居民奶和奶制品的消费作为重要的战略措施。

加强宣传,引导消费。近年来,食用乳制品的人数愈来愈多,乳制品的消费量也逐年提高。但是目前国内消费者对消费乳制品的重要性认识仍需进一步提高,对乳制品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有待于进一步转变,因此,企业要通过各种宣传媒体,采取各种形式开展鲜乳及乳品营养价值和科学功效的知识宣传,积极引导乳品消费。重点在中小城市和农村,引导合理膳食结构的调整。转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使消费者认识到乳制品是一种最佳的有益健康的营养食品。改变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建立消费者对乳制品的消费偏好,使乳制品逐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备的营养食品,从而扩大整体乳制品的市场需求。

不断建立完善销售网络。乳制品作为一种日用消费食品,消费者频繁购买,注重购买的便利性,企业应采取密集分销策略,加大分销网点的密度,尽可能方便消费者购买。同时缩短渠道长度,利用超市、购物中心、连锁零售、专卖店、特许经营等现代营销方式,发挥其在开拓市场、扩大销售中的作用,建立起灵活、畅通、快速、稳固的销售网络。

确保和开拓乳制品消费基地。根据群体的消费需求,以不同群体对象为主体,确 保和开拓消费基地是必要的,如“学生奶”的消费基地开展之后,消费量大且相当稳固;部队营房的潜在消费量巨大:此外,快餐店等饮食业:铁路、航空系统;医院、托儿所、幼儿园、老年公寓等都是应该开拓的消费基地。

二、加快奶业科技步伐,提高原料乳及乳制品质量

市场调查结果表明,消费者购买乳制品时,最为看好乳制品的质量因素,确保产品质量,是建立消费者对企业产品偏好的基础。

加强奶源基地建设。

“优质奶源做主”将引发中国乳业竞争新一轮大洗牌,要想出好奶,多出奶,必须重视奶源基地建设,包括区域布局、奶牛品种、饲料、饲养管理、疫病防治、机械挤奶、冷链运输等方面。在基地建设过程中,政府、企业和奶农应齐心协力,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坚持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相结合、良种良法相配套。

一是转变生产方式,推进奶牛规模化养殖。实现奶牛规模化养殖的生产方式有:发展大户家庭牧场;乳品企业自己兴办规模化奶牛场,目前蒙牛、伊利都在建设自己的奶牛养殖场;通过股份合作的形式,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二是在规模化的基础上实现集约化。其关键是扩大“两良”覆盖率:要提高良种覆盖率。首先要采用高质量的冻精改良奶牛,其次要开展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l)等基础性工作。要提高“良法”覆盖率。首先要调整饲料结构,重点是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增加优质牧草、全株青贮玉米的种植,提高其在饲料中的比重。其次,要大力推广全?昆合日粮(TMR)饲喂技术。此外,建立奶牛主要疫病早期预报和防治技术以及常见病的快速诊断技术,开发奶牛主要疫病的新型环保型基因工程疫苗。

总之,要将奶业生产的关键技术进行集成,运用科技创新成果,构建安全、高效、优质的标准化生与经营基地。

推广乳及乳制品在线检测技术。在线检测有利于企业质量检验人员对产品质量进行跟踪,并及时进行调整;有利于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加强我国乳品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但是,我国乳品企业对乳品的在线检测技术掌握很不够,这就要求企业及科研人员较好地掌握乳制品的在线检测技术及其设备开发,包括化学方法检测、物理方法检测和微生物快速检测以及一些检测仪器的研制。

建立乳品的科学的质量保障体系及标准。人世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乳业生产管理的标准不规范,甚至欠缺,并且产品质量标准滞后,导致产品质量低下。因此,我国应推广HACCP、IS09000等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和修订各种乳制品的国家标准、企业标准,尤其是乳制品国家标准要与国际接轨。要加强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力度,要落实责任制度,以防失去市场,失去消费者。

三、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提高乳制品附加值产品结构调整。我国乳品工业起步较晚,产品结构单一。要改变以奶粉为主的产品格局,产品上要大力发展液体奶的生产,如酸奶、巴氏消毒奶、超高温灭菌奶和乳酸菌饮料等。特别是以新鲜为主要特点的杀菌奶、超长保质期奶(ESL奶)、酸奶、果蔬汁乳、营养强化乳等产品。奶粉要适当增加全脂奶粉生产,大部分作为食品工业的优质原料,但要增加功能性奶粉、配方奶粉生产。

应用新技术,新设备,不断开发新产品。我国应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开发新产品,如膜分离技术、超高压杀菌技术有利于保持乳品的风味、品质和营养价值。目前国外膜技术在乳品工业中的应用主要有:乳品灭菌及浓缩、乳品的标准化、乳蛋白浓缩、乳清的回收与加工利用等。再如冷冻干燥技术能有效地防止热敏感物质的氧化变质,防止产品表面硬化,增强复水性,最大限度地保持食品的原有品质,免疫乳及其制品应采用此种加工技术。

我国乳品机械也要适应乳品生产结构的调整进行调整和更新,增加设备品种,开发多效蒸发器,降低能耗,开发高温短时杀菌和超高温瞬时杀菌设备,提高分离机械技术水平,提高消毒乳、低脂奶、风味奶、酸奶、奶油、干酪的成套设备水平。

四、实施品牌战略,走集团化道路

针对消费者对乳制品品牌重视程度较高的特点,我国乳品企业要在内部建设上下工夫,要组建大的企业集团,树立名牌观念,采取措施,向集团化发展,形成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著名品牌。为此,要以名牌产品为龙头,打破地域界限,通过资产优化组合,建立企业集团,扩大品牌影响,提高竞争能力。我国著名的奶制品企业有三鹿、光明、伊利、三元、完达山、蒙牛等.以这些企业为龙头,组建全国性的企业集团,带动全国其他乳制品企业和相关行业的发展。

6.我国物流管理咨询业发展现状分析 篇六

供集成的管理咨询服务。国内物流管理咨询公司的近况大致趋势如下:

(1)服务专业化。目前很多管理咨询公司都倾向于专业化方向发展,打造核心竞争力。从地域来看,北京的本土物流管理咨询公司长于物流政策和政府物流发展规划,而上海的物流管理咨询公司长于物流方案设计、物流设备咨询和企业的物流供应链规划。在上海物流咨询市场,如欧麟专长于设备咨询。扬子江物流管理咨询则专注于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供应链规划、业务流程设计和培训等。

(2)服务多样化。除提供专业咨询外,几乎所有的物流咨询公司都还提供物流培训业务,除此以外,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一些咨询公司还和战略合作伙伴一道,提供一揽子物流供应链方面服务。例如,扬子江物流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通过与物流企业、咨询业、制造业、物流软件、大学研究所、建筑设计研究院等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来提供物流咨询、信息系统服务、物流仓储设施设备等一揽子的服务来提高综合物流服务。

(3)核心产品化。优秀的物流管理咨询公司需要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并在专业化、多样化服务的基础上,打造自己核心产品。因此很多管理咨询公司开始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咨询产品,以取得市场的竞争优势。例如扬子江物流管理咨询公司开始专注于物流金融咨询、航空物流咨询和供应链运作(SCOR)的咨询等,其中在物流金融咨询方面,扬子江已经推出了适合物流企业、制造企业和银行等多赢的咨询方案产品。目前已经与物流企业、银行达成共识,在中国共同推广物流金融产品服务。通过核心产品的推出,使扬子江在物流咨询行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国内其它物流咨询公司也像扬子江一样,也推出自己擅长的核心产品。

总之,我国物流管理咨询业迅速发展迅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物流管理咨询企业,这些企业已经形成了符合中国物流业实际的一套咨询方法。相信经过坚持不懈地市场拓展,这些企业在咨询实践中将逐步赢得了顾客的信任,推动我国物流管理咨询业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 荣书霞.《中国咨询业走向有序化》中国中小企业[J] 10期

2. 袁红利 《影响中小管理咨询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及其识别方法》天津财经学院学报[J] 期

3.平海永. 黄芳 《现代管理思想与现代物流管理》 .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 年05期

7.我国医疗器械战略咨询分析 篇七

1. 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1.1 医疗器械行业与药品市场销售额基本持平,市场规模稳步增加

受2007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增长率略有放缓,但随着经济的复苏,从2008年开始又显示出来良好的增长势头,至2011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约为4325亿美元。

1.2 医疗器械市场垄断现象更加明显,并购事件持续发生

从最新的数据来看,世界排名前25位的医疗器械企业的销售额合计占到全球医疗器械总销售额的60%。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中心的新型医疗器械产业链逐步稳定,包括CT仪、核磁共振仪、高端质谱仪在内的医疗器械,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要研发和生产基地[1]。美国依靠领先的医疗器械企业成功方式——创新+持续研发+并购的模式,依然领军全球医疗器械市场。2009年市场销售额前五的美国医疗器械生产厂商:强生(Johnson&Johnson)、GE医疗(GE healthcare)、美敦力(Medtronic)、波士顿科学(Boston Scientific)、Covidien公司,其市场份额之和为20.10%。2012年6月,强生以21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辛迪思的交易获得欧盟批准,通过并购,不仅化解了竞争局面,同时将获得辛迪思在专业领域内的技术和完善的销售网络,增加骨科作为其重要的盈利来源,巩固了医疗器械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

1.3医疗器械的发展在不同国家间有着不同的推动力量

在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影响因素主要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医疗市场的拓展,大部分仍处于纯粹的市场容量的增加。而发达国家则更多的依靠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数字技术和新材料正逐步应用于医疗器械。如美国一家器械厂商将植入性胰岛素泵与血糖自动分析传感器相结合,推出了“智能型胰岛素泵”,它能根据患者的血糖高低自行判断是否需要开启胰岛素泵及计算输注剂量,从而使治疗更加及时、合理。

2.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总产值及市场增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平均增幅一直保持在12%~15%的水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更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医疗器械业终于迎来出口大增长的局面。在上半年进出口医疗器械总额超百亿美元的基础上,下半年进出口贸易继续呈增长态势,全年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200亿美元大关。2011年,我国医疗器械进出口贸易发展势头持续向好,并且医疗器械进出口贸易不平衡的状况有所改善:全年进出口总额达265.98亿美元,同比增长54.43%。据专家预计未来几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复合增长率将维持在20%~30%左右[2],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已迎来发展的黄金期。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已初步建成了专业门类齐全、产业链条完善、产业基础雄厚的产业体系。

2.1 医疗市场潜力巨大,需求将持续增长

随着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的复苏,健康服务需求的整体增加,医疗服务市场的逐步开放,国内外资本相继进入医疗器械市场。在发达国家,医械产业和制药产业的产值大体相当,而我国,前者产值仅为后者的1/3,比例严重失调,这也预示着,随着新医改政策的实施,医械产业在我国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另外,随着医疗领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影像化、数字化等高、精、尖医疗设备的需求增加。

2.2 进口将持续增加,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跨国企业在我国医疗器械的高端市场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尤其是医学影像设备和体外诊断等技术壁垒较高的领域[3]。如CT是美国GE公司的主打产品,核磁共振成像设备主要被德国西门子公司控制,血管造影设备多为荷兰的飞利浦生产。为满足市场需求,每年我国都会从国外大规模进口高端器械,2011年我国医疗器械进口额为108亿美元。但随着三甲医院等规模大的医院对高端器械需求日渐饱和,增幅有所减缓。而在“医改”的政策下,农村乡镇等潜力市场对医疗器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跨国企业也及时地改变策略,不断通过与中国本土化企业合作,推行本土化研发,开发针对基层的低成本产品。

2.3 一次性器械、常规装备需求持续增长,国产大型设备市场需求持平或下降

新医改明确指出,国家将逐年加大公共卫生体系和城市社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建设。随着医疗器械企业进一步深挖“下乡+社区”市场,以及在不断调整结构和产业升级的态势下,医疗器械行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期。

未来几年,二、三线的县城、乡镇的基层医疗机构将是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重中之重,包括中西部等经济落后地区也是未来的发展重点。随着这些地区消费实力的增长,以及国家医改投入的不断增大,区县的增长空间将相当广阔。但由于大型设备的核心技术较多掌握在国外大公司手中,国内器械公司由于人才和资金等的缺乏,很难形成自主创新品牌,少数潜力企业也被国外大公司并购,所以国内大型设备市场需求增长不会很明显。

2.4 中高端医疗器械有待开发,本土企业研发面临难题

国内大多数医院在采购医疗器械时,国产器械往往沦为第二选项,而更偏向强生、GE、西门子等国际大品牌。本土品牌成了“山寨”和“低端”的象征,不受欢迎。的确,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起点相对较低,人才匮乏,产品结构和研发体制相对落后,从企业到行业,核心竞争力都比较弱[4]。

2.5 医疗改革将对医疗器械行业产生重大影响

首先,我国未来的医疗体系将呈现层级结构布局,医疗器械的配置也将形成层级配置;其次,现行的政策对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将有较大的倾斜,基层的医疗需求将极大地释放;第三,医疗机构以药养医的局面将大为改观,医疗器械在医院中的作用将更加准确有效地发挥作用;第四,医疗器械集中招标采购模式的覆盖品种将进一步扩大。政府对医疗器械行业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研发投入的增加,医疗卫生体制、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的推进,卫生部投资建立农村及社区医疗卫生体系政策的出台,都为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动力。

3. 基于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

波特“五力模型”强调决定企业获利能力的首要因素是“行业吸引力”,在医疗器械行业中同样存在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即:行业中现有企业间的竞争、潜在进入者的威胁、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消费者议价能力、替代品或服务的威胁。这五种竞争力量通过影响价格、成本和企业所需要的投资直接决定了产业的盈利能力。而各行业在形成竞争时,会有不同的作用力占据主导地位,在医疗器械行业,主要竞争压力来自行业中现有企业间的竞争及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3.1 医疗器械行业中现有企业间的竞争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目前的状况是“产品低端、数量多规模小、恶性竞争严重”。由于我国的器械行业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企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创新研发能力薄弱。产品多集中在低端的纱布、注射器、消毒灭菌设备等,缺乏品牌较大的企业。在低端产品中,产品性能同质化严重,自主专利较少,缺乏市场细分,导致产业供给过剩,医疗器械厂商之间普遍使用低价策略而导致恶性竞争,使市场利润率下降[5]。

3.2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医疗器械潜在的竞争对手主要是上下游企业的纵向一体化,或是其他行业通过兼并和并购进入该领域。除跨国医疗器械企业垄断高端器械市场外,有些公司会从其他市场通过兼并扩张进入该行业,然后利用自身原有资源对其造成冲击。而医疗器械也将很快成为我国医药领域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由于医疗器械行业在我国仍有进一步增长的空间,现有企业间市场竞争相对较为激烈,我国医疗器械企业很可能像药品生产企业一样出现大洗牌的局面。摆在企业和政府眼前的是如何尽快合理地转变生产格局,瞄准产品发展的新方向,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与药品行业类似,医疗器械也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存在较高的技术壁垒。如通过专利或保密的方法保持独享产品的专有知识或设计特性,如一些大型的高端产品,如CT、核磁等。随着竞争加剧,未来该行业仍然要求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进一步提高医疗器械的技术壁垒。

另外随着医改政策的实施、新技术的不断使用,以药养医的现状将会有很大改善,从医疗器械入手谋求发展,是各大药企、医院可能会选择的途径之一[6]。药品市场的销售额及利润正逐渐降低,而医院为了维持及增加收入,已开始重视增加新的检验设备。相对于药品,医疗器械在1~3年内就能拿到生产许可证及注册证,而药品从实验室研发到上市销售需要8~10年的时间,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影响了药品行业的发展,如图4。

3.3 来自消费者的议价能力

一方面,高端大型医疗器械主要存在于医疗设施比较齐全的三甲医院等,而且由于信息不对称,消费者获取资讯的能力多来自亲戚朋友等的交流,对大型检测治疗用医疗器械了解不多,消费者入院后对于使用如CT、核磁共振的大型医疗器械基本缺乏相应的“筹码”,所以消费者谈判杠杆(Bargaining Leverage)相对于医院、器械生产企业来说很不合理。另一方面,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处于亚健康的人群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病人需要在出院后使用辅以治疗慢性病痛为主要功能的家用医疗器械。所以家用医疗器械的市场正呈现出井喷的趋势,众多厂商也纷纷涉足该领域。对于大型检测用医疗器械来说,由于检测费用相对于住院费、手术费来说可能只占很少部分,所以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较低。然而对于家用医疗器械及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来说,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相对较高。

4. 对政府及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建议

4.1 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掌握核心竞争力

医疗器械行业为高新技术密集型行业,无论是大型医学影像诊断设备,还是精密小巧的手术器械,无不渗透着高科技成果。随着我国的医疗器械产业化升级正在稳步推进,从传统制造走向高科技发展是必然趋势,以技术换代争取产品市场优势已成为大型医械企业的共识。企业只有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创建科研中心,与相关高校及研究机构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掌握核心竞争优势,并形成技术壁垒,才可在产业升级的浪潮中保持不败并谋求发展[7]。

4.2 对公司进行合理定位,通过并购和重组进行产业升级

并购和重组是提高行业整合度和集中度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要以规模经营为目标,鼓励优势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进行兼并重组,促进产品和技术、渠道等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逐步形成一批富有国际竞争力和对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具有示范作用的大型医疗器械企业,以促进全行业的健康发展。

4.3 国家需要对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进行战略规划,加大扶持力度

包括产品规划、创新体系的建设、人才培养、产业配套能力建、竞争规划等[3]。政府应制定针对医疗器械行业技术创新的专项财政支持政策;制定如税收优惠、补贴、拨款等形式的财政激励政策;制定以创造或者扩大创新产品市场需求为目标的政府购买政策;制定以鼓励风险投资发展的风险投资政策及中小企业信贷政策。

4.4 完善医疗器械监管机制

我国医疗器械监管力度正逐步加大,法规、标准日臻完善,注册过程控制更加严格,医疗器械操作规范和质控标准的推行也已提上日程。理顺医疗器械监管各部门的关系,规范各自职能,明确法规监管界限,取消交叉管理环节;规范医疗器械产品定价制度和采购招投标管理制度;完善医疗器械监管法规体系建设;加强监管人员培训,提高监管能力和效率。

摘要:在分析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寻找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现状及特点,运用波特的“五力模型”理论探寻医疗器械行业目前的竞争力量,然后为我国政府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提供合适的建议。

关键词:波特“五力模型”,医疗器械

参考文献

[1]胡宗泰.国际医疗器械发展趋势和现状概述(一)[J].上海食品药品监管情报研究.2010(02)

[2]郭艳、杨保新、杨永环.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概况及发展趋势[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1(07)

[3]张志军.影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竞争力制约因素及相应对策探讨[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12年36卷第4期:294-295

[4]王晓庆.影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9,15(11):29-33

[5]王中尧.医疗器械市场现状、潜力与对策探讨[J].上海生物医学工程2007年第28卷第3期:176-178

[6]冯海、王炎军.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探析[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2(Z1)

8.我国医疗器械战略咨询分析 篇八

【关键词】产能过剩 产能利用率 一带一路 战略

一、产能过剩内涵揭示

提到产能过剩,有必要了解产生过剩的内在特点和外部表现。一般对产能过剩可理解为:在技术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专业的生产要素如固定资产、劳动力、原材料等投入为前提的最大产出超出了市场需求的量,导致沉没成本产生,从而形成物质形态的投资处于“过剩”状态。通常国际上对产能过剩衡量是针对生产能力而非生产结果的衡量,一般采用的指标以专业性较强的产业所采用的指标,如工业制造业中“设备利用率”指标。如果设备闲置时间长,设备在统计期内的实际使用时间占计划用时的比率低,“设备利用率”就低,若此指标超过一定合理的水平,意味着产能过剩出现。设备利用率也理解为产能利用率。世界发达国家根据设备利用率变化对产能评价给出的参照数据是:

数字显示说明市场经济下的产能闲置是正常的,一定比率的设备闲置具有调节库存的功能,更有利于维持较高程度的竞争。因为设备利用率过高,表明是超负荷运转,产能严重不足。产能过剩衡量标准为只的是设备利用率低于79%。

二、我国现阶段产能过剩情况分析

(一)我国产能过剩情况概括

自上世纪的90年代至今,在全球经济失衡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我国成为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同时,正是经历产能过剩形成并逐渐走向加剧的时期。上世纪的90年代我国的产能过剩主要是因新技术革命而形成的低端的制造业产能过剩。紧接着受全球IT、金融、房地产业大力发展的影响,我国的轻纺、重化和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迅速,同时快速增长的还有新兴战略性产业,后随着IT、房地产等泡沫的破灭,上述相关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再后来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及21世纪全球金融危机再一次加剧了我国相关行业的产能过剩。

(二)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产能过剩的表现特征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受国际金融危机及国内渐进式改革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所体现的产能过剩现象愈来愈严重,近年来部分工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重化行业供过于求矛盾比较突出。2012年和2013上述行业产能利用率的统计数据均在正常值以下,最高的也只有75%。特别是为应对2008年暴发的全球经济危机,我国中央政府为刺激经济投放的四万亿资金更加重了多个行业的重复建设及过度投资,在资金的充分供给下,各行业采取了粗放型发展模式,产能过剩愈加突出,动态地分析其特征如下:

1.由传统行业的产能过剩向新兴行业扩展。我国最初的产能过剩主要发生在重化工业行业中的个别行业,主要以能源、原材料行业为主,而且体现的是低水平的“无效产能过剩”,但是随着一次重于一次的产能过剩,产能过剩的行业涉及的面越来越广泛,不仅包括传统行业,还包括新兴的一些产业。据工信部的统计,截止2013年,以钢铁、电解铝、船舶等传统行业产能利用率均低于国际合理水平,另外新兴行业中的风电设备、光伏等多个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也十分突出,产能的利用率都在70%以下。数据说明我国的产能过剩已经从局部波及到绝大多数的行业。

2.由结构性的产能过剩向全面扩展。在对产能过剩行业分析中发现,部分行业的产能落后导致的有效产能低下。以钢铁行业为例,其生产的产品的附加值及技术含量低,满足不了社会对技术、质量高的产品需求,产生了低效甚至是无效产能,不足和过剩的产能并存,形成了产能过剩的结构性问题。随着科技进步及行业发展及结构调整,低水平产能过剩没得到明显缓解,高新技术产业产能过剩问题又暴露出来,产能过剩全面化升级。

3.由阶段性产能过剩向持续性发展。我国产能过剩问题虽然在不同行业表现特点不同,但通过对产能过剩的所有行业综合分析,不难发现产能过剩的阶段性特点。据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关于“产能过剩“课题所统计的资料发现,第二次和第三次大规模的产能过剩较比第一次而言,产需失衡的时间明显延长,某一行业的增长速度与社会对其的需求之间已经不只是偶尔在某个阶段不平衡,而是失衡的频率越来越高,持续时间也越来越长,形成了持续性的产能过剩。

4.产能过剩的政府导向与市场机制作用界限越来越模糊。市场机制决定着行业的发展规模、速度,但是,在不成熟的市场经济下,市场机制是不灵敏的,各行业极有可能发展超速,最终导致供求的失衡。我国市场经济逐渐向纵深发展阶段,产能过剩更加严重,不能否认有部分市场主体逆市场规律发展的现象,但政府意图及政策导向下行业的盲目发展也是近年来过度产能过剩的原因。市场经济初期产能过剩形成的原因比较容易明确,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产能过剩原因却难以准确辨析。

三、产能过剩产生的原因及后果分析

(一)产能过剩形成的原因分析

从客观角度分析,我国的产能过剩是市场因素和非市场因素、国内和国外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国内市场因素导致产能过剩。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下,因企业急于加入最初的利润争夺,对进入市场缺乏战略性判断,盲目的从众思想使企业迷失方向,本能的根据市场需求增加设备开工存量,然而对市场没有深入的分析研究和预测,在宽松的市场准入条件下挤进市场,因技术与综合能力与市场需求差距较大,其结果是低品质的产能迅速增加,在短期内造成资源闲置和浪费。如大上的钢铁、电解铝等行业就充分证明这一点。

2.国内非市场因素导致产能过剩。非市场因素主要指的是体制因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渐进式的,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却没能同步,要么政策约束力弱,要么政策运用过度,使产能过剩更多的缘于体制改革的滞后。

第一,政策的约束力差破坏了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在我国,水利、土地、煤电气等资源的价格垄断性强,不仅垄断型企业享有价格方面的优惠,同时配套地获得了监管部门和环保部门的软约束;生产要素价格的失真也使市场价格导向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无法得到完善,政策性的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出来。

第二,政策运用过度制造了市场主体的不公平竞争。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推行市场经济以来,经济体制改革一直没有间断,但政治体制改革步子较迟缓。政府的隐型行政垄断力量依然对市场主体产生较大的影响。各级政府出于政绩和税收扩张的考虑,为实现短期的经济增长和税收收入增加,盲目批项目、扩张投资,抢夺资源,造成全国各地普遍的产能过剩。

第三,政府在项目投资中的主导作用干扰了市场主体对于市场的分析判断,使他们从紧跟市场转向盯住政府,市场衡量标准扭曲,市场主体忽视了产品技术的创新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只追求外延扩张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其结果必然加剧产能过剩。

至于国际方面的因素在第一个问题中已经进行了分析,即国际金融危机也制约了输出渠道对过剩产能的消化。

(二)产能过剩的后果分析

一个国家一旦出现产能过剩则意味着经济失衡。长期的经济失衡将会对经济、政治等多方面产生不利影响。一方面,产能过剩是多数单个企业盲目投资扩张,追求短期利润的结果。众多市场主体在不计后果的开发资源,再以低质量、低技术并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追求产能增长,结果必然是资源的巨大浪费。第二方面,产能过剩亦引发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因为产能增长一般要借助于银行的融资支持实现,产能过剩的损失也会转嫁于银行,使前期的银行贷款无法收回而引发金融危机。再一方面,产能过剩是设备的闲置、人员闲置,持续下去就是失业。失业增多易产生社会的不安定因素,破坏了整个社会的和谐。

除上述影响外,在开放的经济社会中,产能过剩国极易以降低产品价格方式取得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地位,从而引起不必要的国际争端。

四、产能过剩的调控战略

经济体出现的短期产能过剩一般会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被经济体消化吸收,既使有政策的约束也不会产生后遗症,但长期的产能过剩则很难完全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根除,所以我国的长期产能过剩问题需要内外战略所产生的合力解决。

(一)对外战略

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引导过剩产能对外转移。2013年9月,习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在国内外备受关注。“一带一路”作为我国国际区域合作发展战略,不仅可以应对美国TPP、TTIP对我国对外贸易所构成的威胁,也全方位构建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籍此战略,可以以我国传统制造业的强大生产供给能力向印度、印尼、哈萨克斯坦等国家提供相应的制造业及相关产业所需要的资金、技术经验、产品等,轻松实现过剩产能的转移,同时还可以发挥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带动与引领作用。另外还可以与“一带一路”所涉及的非洲国家建立跨国的产业垂直分工合作体系,以我国设备和技术的比较优势提高我国技术、设备和高端耐用消费品在非洲国家的出口地位,通过国际战略合作化解我国的产能过剩。

(二)对内战略

一是实施市场化战略。首先建立我国生产要素市场的定价机制,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效用;其次按照市场优胜劣汰规律优化产能,形成产能落后,产品质量低下、产能消耗大的企业退市的畅通渠道。这需要靠政府制定相关的标准,维护市场公平的竞争环境,并通过有效的监管提高产能的有效性。在产能严重过剩时,也可以通过政府以行政方式强制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过剩产能的淘汰速度。二是实施降温战略。为过热的经济发展降温,政府要制定绿色GDP标准,保证在制度完善、结构平衡、管理科学基础上的经济增长。三是实施自主创新战略。要以科技创新前提升质量,引领产业方向;以重组兼并、产业融合方式化解产能过剩;以加大科技投入支持具有战略性的新兴产业的发展。四是实施有效的政绩考核战略。在全面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基础上重新确定对地方政府考核的指标体系,将节能、环保、安全等指标与地方经济增长联系起来考核政府政绩,消除并化解体制性的产能过剩。

参考文献

[1]苗长兴.化解产能过剩的途径和措施[J].《新金融评论》,2015年(1).

[2]李连济,王云.中国转型期的产能过剩问题研究[J].《经济问题》,2012年(12).

[3]陈晓霞.金融危机背景下产能过剩动因、问题及治理对策[J].《经济管理》,2014年(9).

[4]范林凯,李晓萍,应珊珊.渐进式改革背景下产能过剩的现实基础与形成机理[J].《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1).

上一篇:项目代建工程实施后的检控措施有哪些?下一篇:株洲县第一人民医院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