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号教学反思

2024-11-07

法国号教学反思(精选13篇)

1.法国号教学反思 篇一

《法国号》一课。这是一首法国莱茵河民歌,3/4拍,大调式,复乐段结构,下面给大家分享《法国号》的教学反思,一起来看看吧!《法国号》教学反思1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通过不同方式、不同手段、不同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反复聆听的过程中感受歌曲,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学会歌曲,是我这节课的设计宗旨。《法国号》是短小精炼,朗朗上口的歌曲,歌词和音调很形象的模仿了法国号,深深的吸引了孩子们。

一、用肢体语言感受歌曲内容。

用肢体语言表现歌曲内容既形象直观,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歌词,同时,让学生针对自己对歌曲的理解用动作表现出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二、利用图形谱,自主参与,学唱歌曲。

图形谱可以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歌曲旋律的走向,潜移默化地感受歌曲中的各个要素。利用图形谱可以使学生更加关注音乐,是引导学生聆听的手段之一。使他们能够自主参与到学唱歌曲的过程中。

三、创编歌词。

当学生能完整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后,我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小小音乐家,改编原来的歌词,自信、大胆地向大家介绍自己心爱的乐器。“创造中体验”带给学生无穷的乐趣,也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创作成功带来的喜悦。

四、拓展延伸,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

本节课的尾声,我让学生听辨音色,猜猜是何种乐器,让学生查阅西洋乐器这个大家族还有哪些成员,引导学生积累音乐文化的广阔天地,这也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新型教育观念。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点不足的地方:首先,在歌曲教学中挖掘的不够深,学生对歌曲的整个意义的理解并不是非常的深刻,比如“谁在唱歌?”,应该用怎样的语调唱呢?“那就是我的法国号。”又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呢?另外,在歌曲教学时演唱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接口唱、指名唱等,使教学有所反馈,这样学生学的不好的地方就能及时的得到补救。其次,随着新课程的到来,更加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本节课中渗透的不够明显,例如在歌曲教学中,应启发学生用怎样的情绪来唱。另外,教师应多用激励性语言。

《法国号》教学反思2

1、这次教研活动是有关教学评价的主题。在之前的日常教学中我把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让学生养成认真倾听之后再评价的习惯,提高学生自评、互评的能力。另外,在课堂小结环节,设计一些有关这堂课内容的填空、听辨、模仿的题目,以随堂巩固学习的知识,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

2、课开始听音乐进教室和复习歌曲,是为新歌教学做铺垫。创设三拍子韵律的氛围,突出教学重点。复习歌曲并改编歌词,教学“啦”的演唱,为后面模唱歌曲做准备。改编歌词,把学生的名字唱到歌里,既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又为后面改编歌词提前做铺垫,如果遇到两个字的应该怎么来唱。歌曲教学前让学生多听多感受,自己尝试拍节拍,切实有效地增强学生对节拍的认识。通过看法国号图片、演奏姿势图片和听法国号演奏音乐,直观感受法国号。通过律动,体验三拍子韵律。利用图谱,模唱旋律,找相同乐句,用有弹性、连贯舒展的声音表现歌曲。歌曲熟练掌握后,用打击乐器伴奏并结合歌词创编,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3、在课前准备中,学习五线谱的制谱,把歌曲中每小节的强拍上的字放大,提醒学生注意歌曲韵律。学习音频、视频的剪接和编辑,提高自身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能力。课堂教学中,运用图谱给学生直观感受歌曲四个乐句,便于歌曲教学。在教学相同乐句时,课件上应该用相同颜色覆盖,更利于二年级学生听辨、寻找。乐器伴奏环节,节奏谱的书写也应规范。

总之,今后还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法国号》教学反思3

《法国号》是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内容,它是一首节奏规整、圆舞曲风格的法国民歌。四三拍,歌曲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轻快跳跃和优美舒展的旋律交替进行,生动地表现了小朋友对法国号的喜爱。

教学中,我是这样考虑的,歌曲虽小,但里面的点不少,三拍子节奏是重点,学生要掌握强弱弱这一特点;法国号是什么样子,学生要了解;第四句旋律起伏大,音准掌握是难点;试唱歌曲旋律、在到创编歌词和葫芦丝吹奏也是一个点,如何将这些点穿成串。引导好了将是一个精彩的亮点。采取什么方式抓住学生的心理,激发起他们的浓厚学习热情,将是这节课的重中之重。所以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1、紧扣教学教学重点,开门见山导入主题,以学生不认识的法国号引入歌曲,观其形、听其声、讲法国号的由来,了解法国号的音色及相关知识,这就顺利的过渡到第二个环节——学唱歌曲。

2、学唱歌曲

(1)初听歌曲,给学生完整的印象,知道歌曲所描述的情形。

(2)再次复听歌曲,知道歌曲是三拍子,体验三拍子的韵律,三拍子又叫圆舞曲,也称华尔兹,它节奏明快,突出第一拍子重音,让学生用肢体语言感受表现其强弱弱的规律。

(3)师生双簧表演,学生默唱歌词;由浅入深的进入歌曲学习。

(4)用“哩”来哼唱歌曲旋律,对比乐句说说异同点;重点练唱最后一句,体会旋律的高低,把握第四乐句的音准(突破难点)

(5)跟着老师的琴声完整演唱歌曲。

3、歌曲处理:会唱歌曲后讨论,那句用断音、连音的方法演唱呢?(“嗡巴巴”要用断音的唱法,唱的声断气连,“谁在唱歌、每天这样”,要用连音的唱法,要唱的连贯而圆滑,最后一句“那就是我的法国号”要表现出自豪自信,唱的像小船荡漾的感觉)为丰富歌曲表现力用打击乐伴奏;不同形式男女声接唱、分小组唱、个人唱等按要求进一步熟练演唱歌曲二至三遍。

4、拓展延伸;视唱歌曲、吹奏歌曲、创编歌曲

识谱教学是我本学期的研究课题,是我每节课不可缺少的内容,用葫芦丝吹奏歌曲,就顺应强化着本学期的视唱练习。(因为乐器进课堂是识谱教学的最佳实践活动,学习器乐演奏的过程同时也是识谱的过程,通过吹奏,学生不仅能奏出乐谱中的各种音符,还能通过反复的听音训练,使学生在反复的听中潜移默化地建立了准确的音高概念,有效的增强了识谱意识。另外,学生非常喜欢吹奏课本上的歌曲,那样,会让他们更有成就感)最后,在意犹未尽中根据本课内容即兴创编与课本情绪节奏一致的歌词,充分挖掘学生潜力。

5、提高升华

唱原词、在唱创编歌词、到用打击乐伴奏、葫芦丝演奏;让全班学生参与到歌曲的演绎中,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让学生在欢乐的音乐氛围中结束本课。

总之,在这一课中我将重点定为:体验三拍子的强弱弱规律,唱出歌曲断与连的特点,拓展升华歌曲内容。不同形式完成了教学任务。但也意识到了许多不足之处,例如,教师语言不够简练;有些地方的点拨启发不够到位;学生主体地位体现的不够;激励性评价语音吝啬等等。这些都有待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完善。

《法国号》教学反思4

《法国号》采用自问自答形式,用夸赞口吻炫耀自己“会唱歌”的法国号。轻快跳跃和优美舒展的旋律交替进行,生动地表现了人们对法国号的喜爱,夸赞。在演唱时,模拟号声“嗡巴巴”从闭口到张口吐字要清晰富有弹性,不宜过重。是新课标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我们的教育不是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或许我们关注的只是几个极好或极差的学生,中间的学生常常被我们所遗忘。每个孩子都享受音乐的权利,只是我们的老师给他们创设的音乐活动太少、给他们参与的机会太少。今天的音乐课,每个孩子都参与到了课堂当中,而且参与的很精彩,参与的很融洽,参与的很开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我们每一个孩子从音乐中感受到了合作,感受到了快乐。

《法国号》教学反思5

《法国号》这一歌曲短小精练,朗朗上口,歌词和音调很形象的模仿了法国号,深深的吸引了孩子们。在这一课中我将重点定为:唱出三拍子的强弱弱规律。并唱出歌曲断与连的特点。

首先我请学生为歌曲拍出它的强弱,大部分的孩子都能准确的拍出强弱弱的规律。为了让他们更好的掌握强弱拍,我引导他们用多种形式去拍弱拍,如:拍腿、拍肩、拍肚子等。学生掌握的非常好,兴致也很高。但在这里我忽略了一点,没有恰到好处的去引导他们让他们带上表情去拍手。

其次,在读歌词的环节,带入强弱朗读歌词,带入难点:“那就是我的法国号”。提出来单独的读出来请学生听我将哪2个字读的长些。通过听他们很快就发现了“我”、“法”字拖的长些。当他们找出来后我再请全班同学一起来读一读,让孩子们重视到这个地方的节奏应该是怎样的。这样他们很快就将这个难点攻破了。

在学唱歌曲的时候我用了多种演唱形式,男生唱,女生唱,合唱。本课的另一个难点是唱出歌曲断和连的感觉,在这里我用了示范、对比等方法请生听、看。感受歌曲断和连的感觉,再请学生单独起来唱,然后再请全班同学一起来唱这句,通过多种方式的引导孩子们很快就将这首歌曲唱好了。

在学会歌曲后我又让孩子们根据这首歌进行歌表演,和加进打击乐为歌曲伴奏等多种方式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歌曲。

为了学会这首歌曲我将歌曲的速度放慢了很多,但本身音乐节奏的速度很快,我引导生在学会唱会后就加快速度。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非常重要,也不是一日之功。对学生的培养是长期的。只有平时做好了一点一滴才能将它在公开课上很好的展现。

2.法国号教学反思 篇二

无论是在本科生的教学中,还是在研究生的教学中,外国文学课堂教学不应只有语言知识信息,更要充满百科信息和智慧火花。教外语不单纯是目的语言和文化知识的传授,而是要与中西文化知识和社会背景等紧密结合。外语教育不应只注重培养学生较高的语言技能及较丰富的语言、文学知识,更应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批判性思维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和适应多元文化的人文精神。作为法语专业的一名教师,我结合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从法国文学课程讲授这个角度,谈谈对外国文学多元教学策略的看法。

一、主题思想的创新性诠释

文学作品主题的诠释,是作品鉴赏和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思维的健全,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提高文化认识水平,提升思想道德境界。但是在分析作品的主题时,如果教师不坚持启发诱导,始终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参考书对作品主题分析的樊篱,就会造成一种认识尺度的求同取向,漠视学生在阅读思维上的个性差异,忽略作品的丰富意蕴。

“接受理论”代表人物伊塞尔和姚斯提出了“读者中心说”,认为作品和读者是互渗互动的关系,作品一旦与读者发生关系,便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作品的意义也“只有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 (2) 不同读者对作品主题所作出的可成立的解读,都应被认可。而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以作者和某类特殊的读者———文学大师和批评大家———的人为规范作为指导进行教学的方式,容易将作品的主题固化,并把学生的思维拘囿于其中,这对学生的独特个性与创新思维的发展都极为不利。在揭示作品主题的过程中,我们提倡以多元的解读方式引导学生发现作品的复杂意义,这不仅可以表现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而且会以较强的新颖性和异常性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

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鼓励学生对文学作品表明反传统、反权威的独到性见解,进行多元的主题解读。学生通过对人物性格的表面的零散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准确地理解人物形象所蕴涵的社会意义。比如我在引导学生阅读法国20世纪作家圣-艾修伯里风靡全球的小说《小王子》的时候,提醒他们这是一部给成人看的童话寓言故事书,领悟此书的角度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同学首先以逆向思维点出了小王子的困惑和忧伤,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无奈。小王子先后游历了六个星球,他不明白人们为何都在追求权利、虚荣、利益、僵化的知识,而这正是现代社会人类面临的普遍的心灵通病。有的学生透过小王子的孩童式眼光,透视出大人们的空虚、盲目和愚妄。有的同学则从小王子对玫瑰的态度上看到了爱与慈悲的重要。当小王子来到地球后,一只邂逅的狐狸帮他解决了那朵娇气的小玫瑰给他带来的爱的困惑。虽然别的星球上存在着不计其数的玫瑰,但只有小王子的玫瑰是他花费时间、亲手栽培呵护起来的,这朵玫瑰对他而言才是最珍贵、独一无二的。以此大家推广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某种关系建立的同时,我们本身就应该为这个关系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来。

透视作者的创作背景是欣赏人类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关键和核心所在。例如在教学小仲马作品《茶花女》时,善于在课前搜集素材的学生发现作家是个杜撰故事的高手,他本人和他在小说中的形象阿尔芒有天壤之别,因为沈大力教授在《法兰西文品》中曾经揭露了现实中的小仲马对交际花玛格丽特始乱终弃的事实,作家最终利用美化的爱情故事为自己赢得了财富和名誉。这一反差无疑从另一个角度加深了同学们对作品现实讽喻意义的领悟,不再关注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而是洞察到在一个肮脏、虚伪、残忍的资本主义时代里,烟花女子令人同情的凄惨遭遇。

文学鉴赏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自身的体悟经验,人物鉴赏也因之具有极强的个性特征,不应用统一的范式界定学生的理解。如莫泊桑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的父亲有一个非常无赖的弟弟,他挥霍了自己和兄弟继承的家产,令人痛恨,但他本身在落魄后遭到亲人的嫌弃,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唯利是图、自私冷漠的人际关系。又如《项链》中的马蒂尔德虽然爱慕虚荣,但是某些同学认为她置备舞会的行头是理所应当的,这也是社交生活的一部分,后来她含辛茹苦,终还清债务,闪耀着坚强的人性之光。我们反对模式化、单一化和绝对化的人物鉴赏,也不赞成对文学人物进行任意的曲解,而是鼓励学生基于较为充分的理由,表明独到新颖的见解,从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意识。

二、虚构叙事的跨文化艺术解读

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语言与文化唇齿相依”。 (3)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培养面向世界、对异国文化有深刻理解力的人才,是外语教育的一项迫切任务。这就要求我们重视跨文化教育,使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具备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培养世界意识。教师要向学生传授所学语言国家文化艺术等国情知识,增强学生对两种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他们具有跨文化比较能力。我启发学生在阅读经典作品时,要从东西文化的对照角度审视各叙述要素,理清东方传统的儒家、道家思想和西方的基督人文思想的异同。在这个理念引导下,一些同学尝试作了一些比较文化的研究,例如在“中法饮食文化的对比”教学中,学生就从道家的理念出发,揭示了中国的饮食文化在冷热均衡、阴阳调理方面的特色。

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从跨艺术的角度领悟小说场景的美学意义。人类的艺术丰富多彩,其中包括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电影、建筑、工艺等。学生可从“互文性”的概念出发,从跨艺术的角度领悟语言文学。例如,作家可以把音乐的主导动机化为一种小说技巧,用来暗示一再出现的人物或场景主题,营造出一种循环往复的气氛,或者构筑整部作品的结构框架,形成复调的叙述。如法国意识流作家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第一卷《在斯旺家那边》开端部分范德伊奏鸣曲中的小乐句,就是把音乐动机作为小说主题构成因素的最佳例证。斯旺结识了交际花埃尔特,在韦杜兰夫人的沙龙中,听到钢琴家在演奏作曲家范德伊的奏鸣曲,在旋律的展开过程中,有一个小乐句浮现出来,在他心中引起了特殊的快感,竟使他对埃尔特的感情起了变化。每当普鲁斯特感到他有必要重新渲染斯旺和埃尔特热恋之中的气氛时,他就一再使用这个乐曲片断,读者就会联想到两人之间的爱情。

文学与绘画的交汇贯穿人类的历史。例如17世纪的洛克文学借鉴了艺术的风格,表现为主题自由奔放,修辞夸张,词藻华丽,结构富于空间感和动态感。20世纪超现实主义、立体主义艺术为文学体裁提供了形式的灵感,尤其是阿波里奈尔的图形诗显示了文字与视觉符号相遇后的创造性爆发力。艺术使文学语言符号更具感性和灵性。小说家马尔罗在《人类的状况》中巧妙地运用线条、色彩、光线等元素缔造了一个艺术化的象征性空间,表达了现代社会人类境遇的主题。例如,他受到了西班牙画家戈雅 (4) “黑白美学”的影响,黑色和灰白色在他的小说里是最普遍的颜色,经常被用来渲染死亡的气氛和夜晚的神秘。正如罗兰·巴特所言,文学创作包含着某种“图像修辞”,跨艺术符码的解读开启了人们感觉上的沟通和转换。

同样,小说和电影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因为两者都是综合性的艺术:电影综合了摄影、音乐、戏剧、舞蹈,小说以文字的形式将光线、画面、音响背景熔于一炉。关于这些艺术的互通,教师可向学生灌输一些电影叙事学的理论,以及文学叙事学理论(如格雷马斯有关叙述结构的理论、热奈特的叙述话语理论等)。在理论指导的基础上,教师要启发学生总结电影与文学共通的叙述机制和模式,例如:镜头剪接,画面叠印,场景特写等美学手法,同时要求学生选取某些文学阅读片段进行实例分析,初步掌握电影叙事分析的手法。例如:法国新小说家克洛德·西蒙非常善于把分散的画面和镜头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独特的片断、场面和影像,从而发挥连贯、呼应、悬念、暗示、联想等作用,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三、文本修辞的多层次剖析

外语教师在训练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时,要重点加强阅读方法与技巧的指导,让学生逐渐过渡到“主动阅读—自主发展”的阶段,如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文本修辞方面的多层次剖析,而学生则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去分析文学语言的特性。

(一)音乐性。

这是文学语言的语音层面。文学作品语言的音乐性,即指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节奏鲜明、韵律和谐的特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系统的词汇类别总结(古语、外来词、新生词或同义素词组等)重点句型(名词句、动词句、形容词句等)与篇章结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的分析,把握作品的行文特色。

(二)形象性。

这是文学语言的语义层面。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够使读者感知到作品描绘的艺术形象,即唤起读者的想象,在头脑中构造艺术形象的特征,即形象性。教师可引导学生提炼作品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分析作品对事物的刻画特色,例如福楼拜在他的作品中对人物特征的描写非常生动,有力地烘托了人物的内在心理;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运用视觉、味觉、听觉等感官维度缔造了通感性强的诗歌。

(三)含蓄性。

这是文学语言的蕴含层面,即它的深层意义。经典文学作品的语言以“有限”表现“无限”,能够给读者留下充分品味和思索的广阔空间。例如法国立体派诗歌中语言的省略与跳跃所造成的文本空缺,正是显示作品丰富内涵的所在,是解读者用自己的思维对于文本缺省之处的补充过程,也是确定文本意义的过程。

(四)情感性。

这是作者在叙述客观事物时流露出的主观倾向。人本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应当是一个塑造自我的过程,所以外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化的兴趣,要求学生参透语言的情感内涵,可适当进行微观的文学创作,让他们以作文方式去描写一个故事片段或者刻画某个人物,文字要体现出浓郁的感情色彩。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撰写经典作品的读后感,深化学生对整个文本的理性认识。

综合以上所述,外语多元教学和创新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它意味着教师要运用多重思维的教学策略,提供理想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人格特质。外语教师在文学课教学中应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激活学生的创造动机,鼓励学生突破常规,善于质疑,富于幻想,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创新思维。教师还要在教学方法的实施、教学内容的处理中大胆改革,尤其是注意教学活动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进行自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

多元教育原则还表现在外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兴趣因素和智力差异,对学生因材施教,使他们全面发展。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组织好课内外的各种活动和指导学生解读文学作品的方法,为他们选材、解疑,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培养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使学生在理解外国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领悟语言规律。教师交给学生的应当是打开金库的钥匙,即应授人以渔,而且信息化时代的高等教育应该着眼于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文化价值观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祈之萍.英语教学的若干思考[J].青海教育, 2004, (1) :53.

[2]金元浦.接受反应文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56.

3.《忘我献身法国公民》教学设计 篇三

1. 通过阅读、收集资料,知道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掌握几个有代表性的实行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的国家。

2. 阅读和观察能力。

3. 从历史现象提炼历史观点的能力。

4 分析探究能力。

5.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重要历史人物的重要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所起的积极历史作用。

6. 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精神,激发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 巴黎人民三次武装起义的原因、经过和取得的成果。

2. 通过对重要历史人物的分析,体会他们对历史发展进程的积极影响。通过分析重要历史事件,体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入: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英美等国通过发动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新的体制,分别是什么体制?接下来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这些图片反映的是哪一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呢?那么同为西方大國的法国,此时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今天就让我们时光倒流,回到18世纪的法国,看一看当时的法国人是如何做的。

2. 新课教学:我们来看一下标题,18世纪的法国人具有什么精神?(忘我献身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1)历史背景

出示问题:

①大革命前的法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朕即国家”说明了什么?

②出示图片,讲述法国严密的等级制度与第三等级所处的位置,大革命前法国的阶级关系如何?第三等级的处境怎样?尝试分析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以及大革命的导火线。

(2)革命进程(经过)

第一次起义:学生学生结合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①法国人民为什么要攻占巴士底狱?

②为什么这是一场“革命”而不是“叛乱”?

③想一想,《人权宣言》的内容反映了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有什么关系?

第二次起义:由第二组同学来汇报一下小组的讨论结果。

第三次起义:由第三组同学来汇报一下小组的讨论结果。总结过后,出示问题:

①在第三次起义中,谁掌握了革命政权?

②罗伯斯庇尔执政期间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系列措施的出台,十大革命出现了一个什么结果?

但是随着罗伯斯庇尔等人在国内实行的高压恐怖政策,人心惶惶,这也是罗伯斯庇尔等人失去了统治基础。这一时期一个重要的人物登上了法国的历史舞台,猜猜看他是谁?(拿破仑)拿破仑通过过“雾月政变”取得政权,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掌权后凭借其军事才能打败了反法同盟联军,随后开始进行对外侵略和扩张,但最终于1815年“兵败滑铁卢”,这也标志法国大革命的结束。

3. 意义: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法国大革命的经过,那么法国大革命有那些历史意义?(学生总结过后进行总结即可)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每到革命的重要关头,都是哪些人的积极行动推动法国大革命的顺利进行?(关键人物和人民群众)

4. 课堂小结:要求学生根据课堂的分析,概括法国大革命的基本情况。

5. 课堂练习:做一些选择题,加深学生对本课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拓展

比较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

1. 相同点:A都是资产阶级革命;B都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2. 不同点:A英、法两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制度,而美国推翻的是英国的殖民统治;

B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而法、美建立了民主共和制政体。

4.张宇峰法国号教学反思 篇四

《法国号》教学反思

在《法国号》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尽量选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动、学、试、拍等方式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愉快的音乐活动中轻松的掌握课堂知识。在本课的教学中,“拓展练习”这一环节可能设计的稍有难度,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上互动时完成的不够理想。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孩子快乐起来,更要让孩子没有负担的快乐,应该化难为易,为孩子制造出轻松愉快的氛围。

5.法国大革命教学反思案例 篇五

本课通过对法国大革命历史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法国大革命是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重大意义和历史影响。 虽然授课很顺利的结束了。但是反观整节课,有很多值得注意改进的地方。 1、对于法国革命前的社会状况,介绍的比较单调,没有补充课外的资料。完全局限于课文的文字和图片。虽然学生能理解,但趣味性低了很多。 2、对革命过程的讲解有模糊的地方。如拿破仑和拿破仑帝国与革命的关系缺乏必要的交代。(拿破仑帝国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大革命的继续和发展)这对于学生的理解课文有影响。 3、本课内容较多,一节课里把教学目标都达到有点过于匆忙。以后教学实际中要更注意教学内容的时间分配。

6.《法国号》教学设计 篇六

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一年级上册第七课,小小音乐家里的《法国号》。这是一首法国莱茵河畔民歌,三拍子,大调式,复乐段结构。

歌曲节奏平稳,旋律采用重复的手法,构成以具有推动性的大跳音程起句,并由极进平稳的旋律接下去,弹性与抒情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最后一句完全改变了前面句法的进行方式,改用跳进音程波浪式旋律,从属七和弦分解进行到主和弦完满的结束全曲。

歌词很有儿童特点,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用夸赞的口吻炫耀自己会唱歌的法国号,轻快跳跃和优美舒展的旋律交替进行,生动的表现了人们对法国号的喜爱,快赞,在演唱时模拟号声“嗡巴巴”从闭口到张口,吐字清晰富有弹性,不宜过重。

教学理念:

1、本课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3、面向全体学生。

4、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5、重视音乐实践,运用多种音乐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6、鼓励学生音乐创作并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作思维。

教学方式:

本科我采用了欧洲的教学方式,学生可坐可站,教师以学生的姿态融入其中,让学生体会到平等。

表扬学生的方式我采用了握手,让学生可以通过触摸真切的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肯定。

其次还有谈话式教学、合作交流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等。

教学目标:

1、学生用富有弹性而甜美的声音演唱《法国号》。

2、能够体会伴奏风格带给歌曲的不同情绪。

3、学生能够用身体律动,感受三拍子强弱规律及三拍子的旋律。

4、能初步感受圆舞曲节奏特点,并能用打击乐器丰富歌曲的表现力。

教学重点:

1、用短音、连音的演唱形式,表现歌曲《法国号》

2、用跳跃、抒情强烈对比情绪表现歌曲所包含的两种情绪。

3、感知圆舞曲特点,感受三拍子的强弱规律,了解法国号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

1、学生对最后一句音准的把握。

2、用富有弹性、连贯、舒展的声音演唱歌曲《法国号》。

3、对歌曲中出现的两种不同情绪的演唱表现。

教具准备:

吉他、钢琴、课件、手鼓、沙锤、魔毯等。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生席地而坐,双腿弯曲撑起,双手放于膝盖上,侧头趴在双手上轻轻睡觉。师带领学生进入情境,“现在是晚上10点,孩子们早已入睡,他们睡得又香又甜,慢慢的他们开始做梦了,他们做了一个相同的梦,梦里出现了相同的一个人,他们的音乐老师。孩子们欢迎大家来到梦里。”

(设计意图:进入梦境的情境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可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出现时间和空间上的错觉,激发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并使学生迅速进入教学状态。)

2、聆听音乐《卡农变奏曲》

教师播放音乐《卡农变奏曲》,生聆听音乐,感受音乐,随音乐做起身体律动,感受三拍子的强弱变化。

(生随师在音乐节拍里做挥手律动、点头律动、跳跃律动等。充分展示音乐的节拍和学生自信心。)

3、三拍子节拍练习

师:孩子们我们先谈谈自己此刻的心情好不好?

生:(激动、开心、轻松、快乐……)

师:好的孩子们今天我们就用这种快乐、轻松的方式开始我们这节音乐课好不好?请孩子们回到自己的位置,你可以站着,也可以坐着,都可以。

师:孩子们,谁听出了刚刚那段音乐是几拍子的?

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演示三拍子节拍,边演示边初听《法国号》旋律(师用钢琴演奏旋律)。师解释三拍子音乐与圆舞曲的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听和身体律动体会三拍子的强弱变化,使学生放松心情、轻松的心态。)

4、观看《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视频

师课件播放《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视频。

生观看并说一说自己看到的视频里最精彩的、最好看、最有意思的地方,感受圆舞曲的`魅力。

生可回答视频中精彩的舞蹈表演,或者精彩的乐队表演,或者音乐厅上午宽敞美丽等等。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看感知圆舞曲曲风,了解“摩登舞”这一类舞蹈,以及庞大的乐队演奏,为最后本课的拓展环节做铺垫。)

5、初听歌曲

师范唱歌曲《法国号》。(吉他伴奏)

生随音乐边律动边感受体会旋律,并说说其中演唱到了哪件乐器-----法国号。

师出示课件法国号图片,生描述所看到的样子,并自己说说如何演奏。

师讲述法国号的基本情况及演奏方式,学生跟随模仿。

师播放法国号的音色片段,生感受并说说音色的特点。

生为本课歌曲起一个个性响亮的名字-----法国号。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法国号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多方位的了解,并引导学生为本课歌曲起名,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课堂,做音乐课的小主人。)

6、复听歌曲

师范唱歌曲。(钢琴伴奏)

生再次聆听并说说歌曲中哪一部分的演唱最有意思,最好玩,也可说说歌词的特点。

生答。(如歌曲有四句,或者自问自答的形式,或者一三句重复,或者“嗡巴巴”重复出现。)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歌曲的结构、段落,体会歌词的特点,也为接下来学生背唱歌词做铺垫。)

7、再听歌曲

师用三种不同的吉他伴奏风格。(抒情风格、明快风格、强烈的节奏感风格)

生聆听,并讲讲三种伴奏的特点(缓慢、中速、快速)和表现出了歌曲怎样的情绪?自己更喜欢哪一种?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不同的伴奏为歌曲带来的不同变化,体验歌曲不同情绪的强烈反差,为本课的跳跃、抒情强烈的对别风格学习做充足准备。)

8、游戏:会跳舞的魔毯

师出示教具魔毯,并介绍魔毯。

师指导学生围坐在魔毯周围,双手抓起魔毯,团队合作,听歌曲情绪让魔毯跳出相应的起伏。

要求:跳跃的情趣,魔毯应欢快的随节拍跳跃。抒情的情绪,魔毯应缓缓地像小溪流水一样安静、缓慢。

生活动后再谈谈自己体会到的歌曲情绪,互相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听,再通过更直观的魔毯的跳动,对歌曲情绪有更准确的把握,为接下来的学唱表演歌曲做足准备。)

9、学唱歌曲

生跟唱歌曲唱名,对歌曲音准加深印象,可选择师生交换演唱,男女生交换演唱。(钢琴伴奏)

生填词演唱,由易到难,可先师生交换演唱,再男女生交换演唱,最后完整的演唱。(吉他伴奏)

要求:有表情的演唱展现孩子的天真纯洁,注意最后一句的音准。

(设计意图:学唱歌环节用最快的速度完成,因为之前的环节学生已聆听过多遍歌曲,只要学生对情绪把握合理,最后一句难点攻破就完成本环节目标。)

10、歌曲拓展

师带领学生参加圆舞曲part。

组建乐队:师做吉他手,邀请两名手鼓演奏家,两名沙锤演奏家,一名主唱。其他学生为歌曲中法国号的声音创编舞蹈,符合节奏即可。

学生为乐队起一个响亮、个性的名字。

乐队为未参加的学生观众们表演,观看的学生们提出意见,乐队再改进。

师带领乐队和表演舞蹈的学生(全体学生)边唱边跳出发去参加圆舞曲part。

7.法国号教学反思 篇七

拉丁语最初是意大利半岛中部西海岸拉丁部族的语言。公元前2世纪末, 随着罗马人入侵高卢 (今法国) , 罗马人的拉丁语逐渐在法国的诸方言中取得了优势, 称为古典拉丁语。拉丁语是天主教教会的官方语言, 是教会统治下的宗教、文化和行政的语言, 是当时西欧各民族间的交际语言。随着公元5世纪法兰克人的入侵, 书面拉丁语和通俗拉丁语的差别变得越来越大, 后者逐渐分化成了罗曼语诸语言, 如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

在19世纪之前, 拉丁语一直都是法国的官方语言, 作为中学和大学的必修课学习。虽然其后拉丁语的地位被不断地削弱, 但是拉丁语的教学一直延续至今, 直至今日拉丁语仍然是法国高中会考文科类别的考试科目之一。法国人认为通晓拉丁语, 是任何文科教育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没有拉丁语, 我们在智慧方面只是一个暴发户。”事实上, 从文艺复兴时期到19世纪, 拉丁语的教学方法几经改变, 不仅深刻影响到了后来法国的外语教学方法、对外法语教学方法, 也深刻影响到了教学理念的不断转变。我们很有必要对这一时期的拉丁语教学方法进行一次细致的梳理, 总结其得失利弊, 为我国的外语教学方法的发展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参考。

二、文艺复兴时期, 拉丁语教学方法的第一次转变及借鉴意义

在中世纪, 拉丁语是国际交流的媒介语, 也是文学、科学、哲学和神学的语言。拉丁语的教学是整个学校教学活动中的重中之重, 是学校唯一教授的语言。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17世纪后半叶, 法语教学的兴起才发生改变。这里所说的拉丁语指的是通俗拉丁语。作为一种当时通行的拉丁语, 这一时期的拉丁语教学注重听、说、读、写的锻炼。“当时, 人们学习拉丁语就像我们现在 (19世纪) 学习英语或德语一样。”学生通过记忆记住不同生活场景所需要的对话。不仅要掌握拉丁语的书写, 也需要熟练掌握拉丁语的口语。

虽然中世纪的拉丁语教学方法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了17世纪中期, 但是自16世纪法国文艺复兴开始, 拉丁语的教学方法就开始了第一次深刻的变化。教学内容从原来接近罗曼语的通俗拉丁语开始转变为句法古怪而复杂的古典拉丁语。在教学中不再把拉丁语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 而是变成了一种值得炫耀的事物。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这次教学方法的转变。第一, 拉丁语教学的实用目的被美学教育目的所取代。当时, 作为教学活动的写作, 成为了修辞学的一部分, 学生模仿诗人、演说家那样去拼凑押韵。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拉丁语, 在文章中却一定要插入几句名人讲过的高雅语言。学生写作时编造故事, “在海难事故中、火灾中、在死刑面前, 父亲和儿子争论谁去赴死”就是当时常常写到的主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 在语言教学中, 如果我们过分追求文字的美学功能或道德功能, 那么在写作上必然会陷入到文章的空洞无物和千篇一律, 对名言警句的过分追求, 必然会让写作成为华丽辞藻的堆砌。

第二, 古典的、书面的拉丁语的教学损害了口语教学的展开, 口语在教学中变得无足轻重。在语法方面, 采用了有着复杂条文的语法书, 放弃了中世纪时期简单实用的语法教材。这种教学方法的结果就是拉丁语的教学效果大大下降, 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过于复杂的语法条文会无谓地增加学生的负担, 就像“在黑暗的规则迷宫中绝望的游荡”。甚至, 原本已经熟练掌握拉丁语的学生来到学校后反而“丧失了所有拉丁语的用法”。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就在于, 在语言学习上, 如果语言丧失了它最基本的口头交流的功能, 学生在日常生活上无法使用该语言进行交流, 同时, 过分强调语法内容上的细枝末节的学习, 势必会造成学生对于学习兴趣的下降, 进而造成教学效果的不理想。语言的本质应该是音响效果, 而非文字, 语言的最主要目的是交流, 而非追求繁琐的分析解释。

第三, 文艺复兴时期, 拉丁语教学方式的转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新的印刷技术的发明促使了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作品的传播, 这些用古典拉丁语撰写的作品客观上促使了拉丁语教学方法的改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 新技术的产生可以促使教学方法发生转变。对于我们当代来说, 多媒体的出现导致了视听教学法的发展, 现在又涌现出来的云媒体和大数据, 必然也会推动交际教学法和互动教学法的进一步展开。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并不意味着教学方法一定向好的方向转变, 这一时期拉丁语教学方法的退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新技术的产生有可能促使教学方法的改进, 但并不能保证这一点。

三、十七世纪拉丁语教学方法的第二次转变及借鉴意义

从17世纪开始, 随着法语在语言教学中主导地位的确立, 拉丁语的社会地位受到了削弱, 从一个通行西欧的交际语言变成了一个死语言, 拉丁语教学也就此成为了学校的一门外语课程。

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看这次教学方法的转变。第一, 在教材方面。教师开始选择一些拉丁语文学作品的片段合集 (Selecta) 作为教材。一般这些作品集都有法语的译文, 这些译文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最严格的词对词一一对应的逐行对照翻译, 最大限度地按照拉丁语原文的语序, 另一部分就是用最为规范的法语所书写的译文。事实上, 自16世纪末开始, 在拉丁语的语法教学上就开始出现法语的身影。这里面涉及到两个问题。首先是教材选择的问题, 其次是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使用。在教材选择方面:这一时期的教学中, 对于教材的选择是很个人化和随意化的, 是根据教师的主观喜好来选择讲授的文本, 并不按照难度渐进的原则来组织教学文本。教师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具有权威性, 占据了主导的地位, 师生间的交流只能成为单方向的。我们在外语教学中应尽量避免这种倾向, 在选择教材时应注意学生的能力、兴趣和需求, 可以选择一些接近学生生活的主题作为入门的教学内容, 注重教材难度的渐进性, 这样可以更容易地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母语的使用方面, 当时教师在教授拉丁语时主要采用母语, 即法语来讲解拉丁语, 事实上, 这样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于拉丁语的习得, 特别是听力、口语能力。

第二, 这一时期的写作教学被分为了两种类型, 一种为语法写作, 另一种为文学写作。当时所称的语法写作事实上就是将法语文章翻译成拉丁语, 我们现在一般将其理解为本国语翻译成外国语的练习。这种教学形式是这次教学方法转变中的核心, 我们称之为“翻译教学法”。语法写作在当时基本上是机械式的, 学生在词汇方面主要借助于词典, 在语法方面主要借助于语法书。事实上, 在翻译练习中, 学生所借助的语法书和词典是很难完整描述一门外语的。例如, 词典中就并不含语境, 机械地去寻找对应的词汇, 会使翻译出来的语言变得很不自然, 这种语法写作并不能让学生真正的用外语来写作。

第三, 在文学写作方面。文学写作延续了文艺复兴以后的教学方法。文学写作在当时是高中会考的科目。教师主要是把名家的文章作为范文教授给学生, 让学生背住在作文中到处都可以通用的句子。那一时期的文学作文“很容易找到相似点, 找到套用的模式, 就像笨拙收集起来、拼凑起来的大杂烩”。

第四, 这一时期在教授语法时会先列出众多繁琐的语法条文, 然后要求学生大量记忆例句。1654年出版的最早的一部拉丁语法语双语的语法书Despautère就宣称包含了学生在整个学生时代所需要的所有句子。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记忆—重建这些例句, 包括其中的语法, 当然也包括词汇。这里涉及到的核心问题就是在语法学习中, 我们应该采用哪种方式, 演绎式还是归纳式。这一时期语法教学注重的是演绎式。教师在教学中先讲授语法规则, 后举例句并译成母语, 并用母语译成外语的方法巩固所授语法形式。我们认为, 在教学中应该注意语法学习的渐进性, 从易到难、从已知到未知、从个别到普遍。这一切都将促使语法教学走向归纳式, 从例子到规则, 而不是从规则到例子。

第五, 这一时期, 人们认为拉丁语教学更多地“承载了思想、理性, 用一种语言来描述另一种语言, 必须在智慧上注重单词的价值、思想的连贯。”这种理念导致此次开始的教学方法延续时间特别长, 一直持续到了19世纪末, 将近三百年的时间。究其原因, 是因为当时盛行文化上的种族优越感, 罗马社会被认为是最理想的社会。这种优越感排斥所有具有异教徒文化的作品, 所有被选择用来做教材的作品合集都需要经过审查。这种扭曲了的拉丁文化被冠以了人文主义的名字。这里所说的人文主义并不是我们当今意义上的人文主义, 而是当时天主教文化和古罗马文明结合在一起的具有种族优越感的文化形态。当时, 人文主义成为了拉丁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学习拉丁语被认为是培养学生人文主义的最好途径。19世纪末, 当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再适应社会需求和道德需求时, 在法国发生了“人文主义危机”, 很多人开始质疑拉丁语的教学理念和地位, 即使如此, 天主教会和保皇派还是反对改革, 他们反对的主要理由就是拉丁语的文化承载功能。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 我们不否定语言的文化承载功能, 但是盲目的文化优越感会过多地赋予语言教学以责任, 而过重的责任会成为教学方法发展的阻碍。

就是因为在教学中存在着以上所说的各种弊病, 这一时期拉丁语的教学效率非常低下。虽然有长达7年甚至更长的拉丁语教学时间, 但是教学效果却很差。教学的投入和结果不成正比。拉丁语“占据了青年时代最好的学习年份, 人们自然要思考获得的结果是否和花费的时间与精力成比例”, 在17世纪时就开始有人质疑这一点, 蒙田曾经对比过自己在家中和在学校中学习拉丁语的效果。在他家中, 他父亲规定所有人都只能和蒙田讲拉丁语, 甚至是女仆, 在既没有课本, 也没有语法教材的家庭环境中, 蒙田在六岁之前就掌握了这门外语, 但是在进入了当时的一所名校之后, 他的拉丁语反而退步了。实际上, 此时在质疑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 开始出现了崇尚纯外语环境的、依赖听说训练的、接近母语学习的自然教学法的思想萌芽。

四、十八世纪后半叶开始的拉丁语教学方法的改良和发展

从18世纪后半叶开始, 随着对于传统教学方法的质疑声越来越大, 有一部分人开始采用改良过的拉丁语教材, 我们将其称之为实用目的的传统教学法。这种教学法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对于拉丁语作为实用知识的需求。首先是在自学拉丁语的成年人中使用, 后来开始扩展到一些专业院校, 如军校、商校、女子学校等。但总体来说它的使用范围还是比较局限的。

首先, 实用目的的传统教学法注重普遍适用性, 强调所出版的教材的重要性, 降低了教学者和学习者的重要性。其次, 实用目的的传统教学法开始简化语法内容, 并根据等级来编写语法书。特别是在学习初期, 根据学生的现实需要, 严格控制语法的难度。再次, 实用目的的传统教学法开始同时使用书面练习和口语练习, 练习的形式变得越来越多样。特别是开始注重口语的教学, 在当时很多出版的教材中, 开头的几课出现了语音教学的内容和相应的练习。另外, 词汇也开始按照主题来进行教学。这些主题基本都是有关日常生活的, 例如在饭店中的会话, 也有较为抽象的主题, 例如表达同意等。

但是, 有着实用目的的传统教学法中翻译仍然是核心, 所以我们认为它只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一次改良, 并没有彻底地推翻翻译教学法。翻译的核心地位一直持续到了19世纪末, 即使是自然教学法的推崇者也并没有放弃翻译练习, 认为说外语就是一种自发的、无意识的翻译过程。真正打破翻译核心地位的是1901年通过行政通知而确立起来的直接教学法, 它彻底地抛弃了教学中作为中介的翻译过程, 在自然教学法的基础上发展成了一种完全不借助母语, 只注重口语, 强调直觉和重复的教学方法。很可惜的是, 自然教学法和直接教学法最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但是至少我们仍可以看到, 直接教学法在很多方面是对传统教学法的一种推翻和纠正。

五、结束语

从16世纪到19世纪, 拉丁语的教学方法经过了多次改变。总体来看, 核心的问题有三个。第一, 语言是工具, 还是更多地承载了文化、道德、美学的责任。第二, 语言学习应该注重笔语, 还是口语。第三, 语言学习是演绎式的, 还是归纳式的。这些问题都是非常重要而又难以直接回答的。但是, 如果仔细观察这一时期的拉丁语教学方法的变迁过程, 我们还是可以找到部分答案的, 这对于我们现在的外语教学方法具有现实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Prost, A.Histoire de l’enseignement en France, 1800-1967[M].Paris:A.Colin, 1968:54.

[2]Breal, M.La tradition du latin en France[J].La Revue des deux Mondes, 1891, (6) :551-570.

[3]Compère, Marie-Madelène.Du collège au Lycée (1500-1850) [M].Paris:Gallimard-Julliard, 1985:291.

[4]Pitollet C.Hispania, o sea introducción al conocimiento prácticode Espanna, su lengua, suhistoria, suliteratura ysuvida toda[M].Paris:Hatier, 1930:305.

[5] (De) Montaigne, Michel.Essais[M].Paris:U.G.E., 1964[1st ed.1595]:449.

[6]Puren C.Histoire des méthodologies de l’enseignement des langues[M].Paris:Cléinternational, 1993:21.

[7]Dürkheimé.L’évolution pédagogique en France[M].Paris:P.U.F., 1938:404.

[8]Bain Alex.La science de l’éducation[M].Paris:F.Alcan, 1885[1st ed.1879]:328.

8.法国号教学反思 篇八

教学目标

1.能用圆润而有弹性的声音、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法国号》。2.认识法国号,知道其另一个名称——圆号,并熟悉其音色。3.掌握四三拍的强弱规律,并随音乐表现。教学重难点

1.用富有弹性、舒展的声音演唱歌曲并创编歌词。2.感受、体验、表现四三拍子的律动变化 教学程序

课前语:同学们,请大声地告诉我,你们喜欢上音乐课吗?音乐是我们大家的好朋友,希望通过这节课,老师也能成为你们的好朋友,好吗?上课!

一、导入,初步了解法国号的相关知识

1首先,老师想考考同学们,你认识的图片上的乐器吗(课件示笛子,圆号,古筝的图片)生随着老师边指边说,这种乐器你认识吗?那你们想不想认识它啊?让我们一起看看他的自我介绍(课件展示圆号的介绍图片)

2.同学们好,我叫法国号,是一种铜管乐器。由于法国的音乐家们首先把我运用在歌剧中,所以人们便称我为“法国号”;我是管弦乐器家族的成员之一,因为我圆圆的,所以我还有个名字叫圆号。我是由号碗号嘴号键这三部分组成。

3.谢谢你,法国号,你给我们介绍的可真全面,那么他的声音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请同学们看视频。(课件播放视频音乐)

4.法国号虽然圆圆的、胖胖的,可他的音色却是圆润优美的。那你会演奏它吗?老师也不会,不过我知道它的演奏姿势(课件出示模仿图片放《法国号》伴奏),同学们起立,像图片里一样,他是唯一用左手演奏的乐器,左手按住号键,右手放在号碗里,也就是喇叭口里)让我们一起来做个超级模仿秀,模仿演奏法国号,好吗?

5.刚才有几个同学模仿得特别象,边演奏还随音乐轻轻地晃动身体,就像

一个小演奏家。

二、初步感受歌曲,了解四三拍的规律。

1.法国号,吹呀吹,吹出了一首首动听的歌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用乐器命名的歌曲(板书)《法国号》同学们齐读课题

2.法国号又要为大家唱歌了,这次它有一个小小的要求,请仔细听1.是几拍子的?2.听后的心情怎样?(课件)

师:哪位同学想说一说听后的心情怎么样?那歌曲是几拍子的呢?大胆一点,这首歌曲是3/4拍子的(课件),3/4拍就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3拍,以前我们学过四二拍的强弱规律是强弱,那你猜一猜四三拍的强弱是什么?哦,我们一起看看,他的强弱规律是强弱弱,一起来读一下,四二拍强弱规律可以这样来表现,那四三拍能用动作来表示强弱?好的,咱们随着音乐一起来。(拍腿,肩,头等)

三.学唱歌曲,用富有弹性、舒展的声音演唱歌曲。

1.同学们,你们做的可真认真,相信很多同学已经清楚了强弱规律,现在我们再来听一下这首歌,在歌曲中感受一下3/4拍子的强弱规律,同学们可以小声跟着哼唱.(课件示音乐出示旋律线)

2.大多数同学很勇敢,能带随着音乐小声的哼唱,老师希望听一遍的时候有更多的同学加入进来。

3.老师的钢琴也被同学们优美的声音打动了,咱们跟着钢琴一起来一遍唱,听好前奏。

4.有没有同学觉得那句不好唱?那我们看一看前三句,歌词中的每个字对应的是几个音符,哦,一个音符,那最后一句和前三句有什么不一样,看“我和、法”对应的是几个音符?所以唱最后一句时要把音符唱准,好,我们一起来练习一下(弹琴唱最后一句),同学们试一试,女同学,男同学试一试

5.同学唱得不错,咱们再和法国号一起来完整的演唱歌曲

6.同学们唱得真好听,有的同学还随着音乐轻轻的晃动身体,真棒.但老

是想要给同学一个提醒: 我们要用我们优美的歌声来表现3/4拍子的强弱,“嗡”在强拍上,要唱得声大些。“巴”在弱拍上,要唱得轻巧些,最后一句那就是我的法国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演唱?(自豪),咱们一起来试一试,各个小组一起把这首歌曲练习一下。

7.有些小组练习的很认真,你能不能随着伴奏像小音乐家一样完整地演唱? 四.创编歌曲,进一步表现歌曲。

1.原来咱们班不光有演奏家,还有这么多的音乐家啊,请给你自己掌声。歌曲中的法国号的声音是嗡巴巴,那么其他的乐器会发出怎样的声音呢?下面请你们再当一次大作家,创编一首这样好听的歌曲?(课件示教师创编的歌曲)小组一起讨论一下。

2.这首歌曲是法国的大作家创编的,如果他听到了你们编创的新歌曲,一定会向你们竖起大拇指的。时间关系,咱们先清这几个小组展示了他们创编的歌曲,下节课剩下的小组继续展示

五.咱们的小作家们创编的可真好,老师想送给同学们一个奖励,一首非常经典的曲子,不过这首经典的曲子演奏的风格和平时我们听的钢琴不太一样,咱们一起来欣赏(这是乐曲的名字叫野蜂飞舞,铜管乐五重奏,有两支小号,一把长号,圆号还有小低音)

五.教学小结

9.《法国》信息化教学设计 篇九

作者信息

姓名 学科 邮件 单位 张连明 初中地理

xtldzlm@126.com 山大附中实验学校(定陶)

电话 年级

*** 八年级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湘教版七下第八章第四节法国

一、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湘教版七下第八章走近国家第四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了前面3个国家之后的又一个区域地理的学习内容。教材没有千篇一律的按区域地理的条框安排内容,而是选取了非常有特色的三方面:①西欧大国②便利的交通③文化与旅游来突出法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地理位置,地势与河流的关系,自然条件与农业、工业的关系等内容都隐含在地图和简要的文字中,为学生探究和教师开展活动提供了空间。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经过了前面三个国家的学习后,已经初步具备了学习区域地理的意识和方法,但是大多数孩子们还有被动的接受想法,缺乏主动学习探究的意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继续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网络搜集文字、图片、影视资料,让学生多动手、动脑,培养利用网络学习的方法和学生合作学习意识。

三、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指出法国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法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练习法国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法国因地制宜发展工业、农业、旅游业的实例

通过学生参与收集整理资料,制作演示课件,让学生感受到小组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由于我校的网络硬件设施有限,没有学生课堂搜集资料的条件,提前给学生布置利用家庭网络自主搜集法国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料,组内汇总、整合制成完整的PPT课件,以便在课堂上展示、交流和补充。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课上多媒体对地图、景观图片、视频的展示,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强化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同时还锻炼了展示的性和增强了自豪感。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源、方法、手段等)

我们依然从“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色”,“人文地理特色”三方面来该区域。

(一)课前准每部分都采用一个学生主讲,老师和其余学备,明确流程

生点评与补充的方式学习

课件粘贴到多媒体一体机上 学习小组长把本组的PPT小

多媒体一体机

多媒体投影:拿破仑肖像,并配有拿破仑成长经历的一段文字。

某学生朗读屏

多媒体逐行展示:

幕文字并回答

拿破仑肖像,文字介绍,法国,不想

国 不想当将军

当将军的士兵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是好士兵!拿破仑是哪个国家的历史人物?他说过老师的提问。

(二)导入新问:法的一句非常经典的话是什么? 课,激发欲望

板书课题:第四节法国

(角色转换:学(角色转换:教师点评)

(三)新课学习,踊跃展示 板书:

一、地理位置概述 投影:法国政区地图

白板铅笔功能画

生展示和评价、出六边形。补充)①第一个获得

机会的小组主

讲人打开PPT

指图介绍法国的地理位置、临

白板红色铅笔把找到的地名同时圈出来,增强位置

点评并鼓励

补充方法:法国的轮廓呈六边形,邻国和临

海、邻国等知识。

海较多,我们可以通过边的对应来区别记忆,如西边临比斯开湾。

过渡:这样的位置对法国来讲是非常有利的,但自然环境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板书:

二、法国的自然地理特色 投影:法国地形图

②第二个获得机会的小组主讲人打开PPT

感。指图介绍法国:有平原(西欧平

原、卢瓦尔平原

等)、高原(中

央高原)、盆地

评价:该同学能从地图上比较全面的找出法国的地理事物的位置,但是在总结方面还稍微欠缺。

指图讲述:法国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致使许多河流自东南向西北流淌。拓展实践:

1.我们定陶县城南面的东鱼河是什么流向?说明了什么?

(巴黎盆地)、山地(阿尔卑斯

山地);塞纳河、卢瓦尔河、加龙河等。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追问过渡:东南向西北倾斜的地势对气候有小组为单位思何影响?

投影:欧洲西部气候图

观察地图,法国有哪些主要气候类型?它们有什么特点?分布在哪里?

考讨论:

自西向东流,是

因为地势西高

东低。

利于海上的气流深入内陆,降

水增多。

过渡:不同的气候表现对法国的农业影响很主要是温带海

大,在与不同的地形配合,就会形成多样的洋性气候,分布

农业。下面我们来了解法国的人文地理特在西部和北部;

色!

板书:

三、法国人文地理特色 1.农业

南部是地中海气候。

③第三个获得机会的小组主

讲人打开PPT课件中清晰地显示小麦和葡萄的指图介绍法国。生长条件。

自问自分析: 法国北部主要

种植小麦(温带

海洋性气候,温

和多雨);西南总结补充:葡萄主要生长在夏季,此时此地部和地中海沿

高温少雨,对糖分的积累非常有利,所以不岸盛产葡萄(夏必回答“冬季温和多雨”。在这由于葡萄的季炎热少雨,冬

学生点评纠正:北部种植小麦

产量和质量非常高,所以葡萄酒也闻名世季温和多雨)。界。拓展实践:

2.如果我们定陶也大量种植葡萄,与法国南

还与平原有关!

部相比,哪个地方的质量会更好?为什么?

过渡:虽然法国农业发达,但经济并非完全

依赖它,你认为法国的发达还体现在哪些方面?

板书:2.工业

学生课件: 以小组为单位,对上述问题分汽车飞机服装图

片以及法国的自然风光、古代建筑、艺术宝藏图片 补充:工业中的核电比重较大,占70%。别讨论。3.旅游业

自然风光,文化艺术,人物古迹,时装香水

法国的质量更好。夏季高温少

雨,光照充足,等。

小结评价:其实法国的工业和旅游业都很发达,不但是有丰富的资源,同时与交通的高

利于糖分积累。

④第四个获得机会的小组主讲人打开PPT,进行补充。

展示:雪铁龙汽度发达便利是离不开的,法国公路、铁路、航空、海运已形成网络,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车,空中客车飞机,香奈儿手提包等说明工业发达。展示:阿尔卑斯山地,巴黎圣母院,凯旋门,埃菲尔铁塔等图片说明法国旅游业发达。

(四)课堂总师生共同梳理本节所学知识点,明确事物间

图片展示法国知结,整理箩筐 的练习和影响。识点概念图

1.法国东南、西南、西北分别频临的海洋是()

A.地中海、比斯开湾、拉芒什海峡

B.地中海、拉芒什海峡、比斯开湾 C.比斯开湾、地中海、拉芒什海峡

D. 拉芒什海峡、地中海、比斯开湾 2.巴黎是()

1.学生在限定A.法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和港口城市

(五)当堂检B.法国南部沿海平原的重要城市

时间内独立完成。

2.小组间交换互评。

PPT逐题展示

测,查缺补漏

C.世界最著名的时装和化妆品中心

D.卢瓦尔河下游地区的重要城市 读法国小麦和葡萄种植区分布示意图,完成3~4题

3.法国小麦种植区主要位于()A.地中海气候区B.温带季风气候区 C.热带草原气候区D.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4.法国东南沿海地区种植 葡萄的主要有利条件是()A.降水丰富,全年温和B.光热充足 C.全年高温多雨D.雨热同期 5.读法国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①②是法国最重要的两个 城市,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图中河流的流向判断,法国的地势有何特点?

(3)Ⅰ河流域发展农业的有利 条件是什么?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1.课前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自己从家中网络上搜集信息开展自主学习,弥补硬件不足的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组内学生材料的整合强化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也为课堂熟练展示得到了锻炼的机会。

2.图片的展示,白板上铅笔功能的使用,增强了直观性,降低了难度。

10.法国号教学反思 篇十

一、教学法

1.主动教学法

在训练中,主动性教学法是教练员发现问题后通过情境的设置、提问和引导的方式促进运动员积极地观察、主动的思考和决策的一种教学方法。

主动性教学法的目的是使队员学会自己思考,最终能够自己发现并解决比赛中出现的问题;主动性教学法则提高队员思维决策能力(比赛的适应能力)。教师尽力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尽量成为学生持久的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富有生气的学习活动去理解和掌握知识;尽量使学习问题的圆满解决,成为师生一致的目标。

主动教学法十分注重设立教学情景,通过积极有效的语言、行为动作中都需要积极教学法励。2.指令教学法

是教师在课堂当中学生做动作时给予一定的指令,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和指令进行练习,使学生能够在训练当中得到提高的教学方法,如纠正学生错误动作等。通常在技术技巧练习中使用。3.指导性教学法

在训续中教练员为了提高队员技术和战术掌握的熟练程度,让运动员按照要求有目地进行大量的重复训练,这种教学方法就是指导性教学法。指导性教学法的目的主要是:当发现比赛中出现的问题后,需要一些技术和战术的支撑,就通过对技术和战术的大量重复训练,来提高队员对技术和战术的熟练度。指导性教学法是提高队员在比赛中决策后的执行能力。

二、教练员行为

1.6--9岁年龄段教练员 1)训练内容难度应循序渐进。2)强调观察周围环境。

3)鼓励多接触足球、强调孩子提高触球频率。4)强调孩子对球的控制力。5)公平对待、规则明确。

6)教练员的指导站位应能观察到场上整体环境。7)让球员展示自己的运动水平。8)球员多触球与进球同样重要。9)传球的力量和速度的把握。10)练习的重复性。11)技术与身体练习相结合。12)教练发现问题及时纠错。

13)让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变得不那么自私,让他们敞开心扉,学会合作与其他孩子一起

配合训练,让他们产生责任感,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14)找到适合他们的训练方式,让他们遵守游戏规则,与队友进行配合,通过集体活动来强化他们的团队意识。2.10--13岁年龄段教练员

1)U13的训练时间不要太长,要短时间高强度、分模块、节奏强,中间注意休息。2)要避免体能训练和负重练习,要带球训练。3)使用主动性教学法。

4)坚持心理运动技能的发展(平衡、空间、协调、时间、知觉)。5)这个年龄层段是发展基础能力的年龄,尤其是技术能力。6)遵守规则,促进集体团队观念。

7)U10-U13的队员,一般不做头球射门练习,在练习的时候,球尽量软一点,而且练习时间短,大多数练习都是由手抛球来进行。3.14--15岁年龄段教练员

1)尊重足球运动的规律,采用分段的训练,注意暂停和休息的时间,根据运动员的水平来调整训练(因材施教)。

2)避免单纯的体能训练。注重结合球进行反应速度、耐力和柔韧性练习。3)使用启发式教学法。教要鼓励孩子,避免其犯错时或遇到困难时泄气或丧失信心。

4)教练员坚持身体机能方面的发展,可以通过器材练习,如跳圈等。

5)继续深入技术上的强化,尤其是运动中的技术,不要练习原地的技术,这个年龄孩子已形成标准化的动作,因此教练强调完成技术动作的速度。6)情绪和心理管理。注重团队精神,队友之间的友谊。7)继续加强反应力和小碎步的练习。8)结合有球的耐力训练。9)提高每周练习的次数。

10)一定要仔细应对疲劳和伤病(注意观察,孩子是不愿意暴露自己的伤病)4.16--17岁年龄段教练员

1)遵守运动规则,多让队员去实践,指导时间要少。

2)身体高速成长时期,避免体能训练,如果负重训练会造成受伤。3)在学习战术时采用主动教学法,不能告知队员答案,引导他们去主动思考解决。4)继续坚持对队员运动机能的提升。

11.《法国号》教案 篇十一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法国号》,能用自然舒畅的歌声演唱歌曲。

2.学习三拍子的强弱规律。

3.简单认识几种西洋乐器:法国号、钢琴、小提琴。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钢琴 录音机 课堂小乐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歌曲《少先队植树造林歌》 教师弹琴学生齐唱,教师纠正。

二、新授

1、导入

教师出示三幅乐器图片(钢琴、小提琴、圆号),然后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判

断是由哪一种乐器演奏出来的? 生:圆号……

师:圆号也叫法国号,今天我们学的歌曲就叫《法国号》。在学习歌曲之前我们先来简单的了解一下圆号。

教师出示圆号图片,从背景知识、构造、演奏姿势进行介绍。

2、初听歌曲

3、复听一遍

师: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4、再听歌曲 师:法国号是怎样唱歌的?

5、教师范唱

学习四三拍强弱规律

(强 弱 弱)

6、读歌词

7、学习歌曲

8、重难点教唱

9、演唱全曲

10、表现歌曲,教师分发课堂小乐器为歌曲伴奏(沙锤、碰铃、三角铁、双响筒、铃鼓、木鱼……)

11、改编歌词。

根据歌曲中的歌词改编。(竹笛,喇叭……)

三、拓展

1、听赏钢琴、小提琴乐曲片段。

2、听赏圆号独奏曲片段视频。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这首好听的《法国号》,希望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同学们能接触和认识更多的乐器,学习它们,了解它们。

五、教学反思

多年新课改的实践,我感到参与体验音乐活动是通向学生创作灵感的大门。在歌曲教学中必须抓住歌曲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其创作潜能。调动他们全面参与的意识以达到情景交融的教学境界。

一节课带给我们的有收获、有思考。

一、联系生活实践,展示学生音乐表现能力。

12.法国号教案 篇十二

1、能够用连贯、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认识四三拍,并能用符合四三拍强弱规律的声势动作参与音乐表现。

2、能认识法国号的外形,知道其另一个名称——圆号,并熟悉其音色。

教学重点:

1、感知圆舞曲的风格特点,感受三拍子的强弱规律。

2、了解法国号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

1、对最后一句音准的把握。

2、用富有弹性、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电子琴、卡片、自制小乐器等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师):我们来唱歌,(生):我们来唱歌

一、游戏导入---听一听(听辨音的强弱)

1、导语:快乐的音乐课又开始了,今天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乐器,瞧,这是什么乐器啊。(出示鼓)

生:

师: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敲一敲这面鼓,谁来感受一下。

2、师敲鼓,学生比较两次鼓声异同。

3、听一听,做一做(听到强的声音出示表示强音的卡片,听到弱的声音出示表示弱音的卡片。全体同学跟着老师的鼓声做相应的声势动作)

4、板书课题:法国号

3/4强弱弱

二、初步聆听歌曲(添加声音功能)

1、初次聆听歌曲,学生随音乐用声势来表现四三拍的强弱规律。

2、再次聆听歌曲,设计你喜欢的动作表示这首歌曲的强弱规律。(教师引导学生用拍手、拍腿、拍肩等动作来表现。)

3、读一读,有节奏的读歌词

4、介绍乐器——法国号的有关知识

师:法国号不仅是一首歌的名字,它还是一种乐器,今天老师把这件乐器带来了,(出示法国号的图片)大家知道这是一件什么乐器呢?

(白板功能:屏幕遮挡、文字淡出)

生:

5、师简介法国号:它的形状是圆形的,所以还有一个名字叫“圆号”。由于法国人对它的发展做了很大贡献,所以又叫“法国号”。它的材质是铜,所以属于西洋的铜管乐器。它的演奏姿势是这样的(边说边演奏动作)它是唯一一种用左手演奏的乐器,右手放进喇叭口里。

6、师:同学们,大家想不想听一听听法国号的音色到底是怎样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欣赏法国号演奏视频。希望大家仔细地听,注意听它的音色是怎样的?(视频链接功能)

7、听完后提问:它的音色是怎样的?(低沉,很圆润)

师总结:同学们的小耳朵真灵,法国号的音色是圆润优美的。

师提醒学生观察法国号演奏姿势,说明作用一是支撑号身,二是能让音色更柔和一些。

8、再次聆听音乐,模仿法国号演奏姿势为歌曲伴奏。

三、学唱歌曲。

1、跟琴学唱歌曲。

师:刚才我们听的乐曲是法国莱茵河的民歌,让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它优美的旋律。

提示:唱的时候要注意音准,要用柔和的声音演唱。

课件出示歌谱,学生跟琴演唱。

思考:其中反复出现的“嗡巴巴”是模仿的什么声音?

学生:“嗡”好象模仿的是法国号的低音区,唱的重一点、声音很低沉,饱满。“巴巴”就好象是模仿法国号的高音区,要唱得明亮一点。”

请男生唱“嗡”,女生唱“巴巴”。

教师:“谁在唱歌?”“每天这样。”要怎样唱?还能唱得有弹性吗。

老师:“嗡巴巴”是唱得连贯还是要有弹性呢?

学生自己尝试,总结:要唱得有弹性,有强有弱,有韵律。

2、跟琴分组演唱,男生组唱“嗡”,女生组唱“巴巴”.

3、跟琴完整演唱歌曲,要求用富有弹性、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

4、学唱歌谱,解决难点。

(1)跟琴学唱歌谱

(2)师:观察一下谱子,哪一乐句音的变化最多?

生:

师:老师再弹一遍,听一听这句的旋律有什么特别的?

教师弹琴,学生听一听第4句的旋律特点。

学生再次跟琴集体唱一遍第四句。注意音准和强弱规律。

(3)画一画——听音乐画旋律线

课件显示旋律线走向加深印象。

总结:像水波纹一样。

提问:怎样唱才能体现水波荡漾的感觉?提示:借鉴强弱的规律。

5、完整地演唱歌曲。(启发、提示学生用浑厚而有弹性的声音模仿、表现法国号的音色;用连贯而充满热情的声音表现自信的“我”。)

四、歌曲演绎:

用打击乐器、(自制小乐器)为歌曲伴奏。

用手鼓打强拍,其他打击乐打弱拍,为歌曲伴奏。

教师:同学们打得节奏很整齐,像乐队一样。我们跟着伴奏,大家边唱旋律边用打击乐伴奏,去参加快乐的音乐会。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啊?

生1:

生2:

13.一年级音乐《法国号》教学设计 篇十三

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思维。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主体地位。运用多种音乐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探索歌曲教学新模式。

教学目标:

1、学唱《法国号》这首歌,并学习用浑厚而有弹性的声音模仿、表现法国号的音色;用连贯而充满热情的声音表现自信的“我”。并能用打击乐器丰富歌曲的表现力。

2、能认识法国号的外形,知道其另一个名称——圆号,并熟悉其音色。

3、通过《法国号》的演唱、演奏和律动,感受三拍子的强弱规律。

4、通过创造活动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法国号》,用连贯而充满热情的声音表现自信的“我”。

2、掌握四三拍的强弱规律,感受不同情绪的《法国号》并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3、听乐器音响,改编歌曲。

4、了解法国号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

1、用连音、断音的演唱形式表现《法国号》。

2、掌握四三拍的强弱规律,感受不同情绪的《法国号》。

3、了解法国号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

1、对最后一句音准的把握。

2、用富有弹性、连贯、舒展的声音演唱歌曲《法国号》。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钢琴。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老师今天给小朋友带来一样乐器,它是什么呀?(出示“鼓”)

A、学生敲,看谁能敲得不一样。

B、老师敲,跟小朋友敲得有什么不一样?

2、听声音的强弱

3、比一比谁的耳朵灵

A、听到强的鼓声拍手,弱的鼓声拍腿

B、反过来拍

C、变化地敲,变化拍手方式

D、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拍

4、律动(歌曲引入)

A、学生听《法国号》音乐,为音乐选择节拍并用动作表示。

B、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示。

C、请动作特别好看的小朋友来做小老师。

二、新歌教学

1、了解“法国号”

A、多媒体出示圆号(法国号),并简介

师:它的形状是圆形的,所以还有一个名字叫“圆号”。由于法国人对它的发展做了很大贡献,所以又叫“法国号”。

B、播放法国号演奏的音乐,师边模仿演奏姿势

C、法国号的.声音是怎样的?(低沉圆润优美的)

D、学生学习法国号的演奏姿势

它是唯一一种用左手演奏的乐器,右手放进喇叭口里。(边说边演奏动作)

E、听《法国号》歌曲律动,教师纠正学生演奏姿势。

2、学唱歌词

A、师:小朋友刚才听到的法国号的歌声是怎样的?(嗡吧吧嗡吧吧)是连贯的还是有弹性的?

B、教师带领学生有节奏地读歌词。

C、轻声地用高位置的声音连起来念一遍。

D、用这种感觉跟着音乐唱一遍。

E、学唱难句、解决难点。

F、在钢琴的伴奏下把歌曲连起来唱一遍。

3、歌曲处理

A、师:这段音乐的强弱怎么样?把这种感觉唱出来。

比较、教师的演唱示范师——学生试唱——教师指导——再跟着音乐唱一遍

B、师:你能不能像小音乐家一样自豪地演唱?

启发、提示学生用浑厚而有弹性的声音模仿、表现法国号的音色;用连贯而充满热情的声音表现自信的“我”。

三、拓展

1、感受不同情绪的《法国号》

A、欢快的圆舞曲版《法国号》——学跳华尔兹来感受音乐。

B、抒情的摇篮曲版《法国号》——推着摇篮哄小宝宝睡觉来感受音乐。

师小结:音乐速度、力度的变化,《法国号》的情绪也发生了变化。

2、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

A、出示打击乐。(碰铃、铃鼓、沙球、双响筒、串铃)

B、学生自己选择乐器为摇篮曲版的《法国号》伴奏,其他学生轻唱。

C、为圆舞曲版的《法国号》伴奏,请一部份学生舞蹈。

3、创编歌词(根据《法国号》为打击乐编好听的歌曲)

A、选择其中一种打击乐编歌曲

B、分小组选择打击乐编

C、展示

D、请小朋友回去给小动物们创编歌曲,并唱给爸爸妈妈听。

四、小结

老师非常高兴和大家一起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刻,那我们再次唱起《法国号》,跳起华尔兹结束今天的课。

★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

★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

★ 小学一年级音乐教学方案合集

★ 《您好大自然》教案教学设计

★ 《老师,您好》优秀教学设计

★ 人教版音乐一年级上教学设计

★ 小学三年级音乐教学设计

★ 人教版小学音乐教学设计

★ 音乐教学设计

上一篇:一年级数学语文作业题下一篇:写小蚂蚁的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