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电教媒体为语文课(共13篇)(共13篇)
1.让电教媒体为语文课 篇一
电教媒体为语文课堂教学“插上翅膀”
摘要 :利用电脑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能够形象表现许多教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教学内容,其收效之大是许多的教师口头表达不能达到的.电教媒体为:为教师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为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变难为易;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得以激发,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语文教学有了电教媒体这双强有力的翅膀,定能腾飞!
关键词: 电脑多媒体
创设情境
变难为易
提高学习效率
利用电脑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能够形象表现许多教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教学内容,其收效之大是许多的教师口头表达不能达到的。那么,现代教学手段在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方面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下面就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和做法,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为教师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启发、点拨、解决疑难问题以及听说读写训练上。如在教学《春雨的色彩》一课时,在启发学生思考回答春雨是什么样的?春雨像什么?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的基础上,教师电脑显示动画春雨。这样做,比教师用嘴说更形象、具体,还节省了时间;引用对比手法读小鸟们的对话,并显示小鸟们说话的相应图画使学生能直观的知道春雨在它们眼中到底是什么颜色的,用电脑显示本课的板书设计,从而理解了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增强了学生学习、思考的机会和训练的密度,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有提高了课堂效率,还能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二、为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取能力的一种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毅力和意志,才能深切感知、思考、意会,并进行创造。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特比是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位形象化 的语句,通过声象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从而激发学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教学《山青青》一文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精心设计了一个课前导入和朗读环节:在讲授新课前,先投影各种春景图,让学生观察春景图,口头描述画面,并背出表现春天的句子或诗句,然后我在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那美不胜收的佳景和教师丝丝入扣的朗读,让学生有如亲临其境之中感受到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花草树木竞相争荣的景象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味蕾的欣喜之情,从而达到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使后面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可使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一改以往主要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打破了封闭式的死水一潭的教学状态,以其鲜明的直观形象,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以其多变的手段,促进迅速积极的思维,从而使教学得以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大熊猫》一文,由于学生对大熊猫知之甚少,无法用语言描述大熊猫的样子和生活习性。于是利用CAI课件,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大熊猫和大熊猫吃东西的画面。学生兴趣盎然的边听着教师的讲解,边欣赏着可爱的大熊猫,认识它们的样子和生活习性。由于强化了对实物的感受,又经过观察、比较,学生终于知道了大熊猫的样子、大熊猫小时候和长大后的生活差别、大熊猫喜欢吃新鲜的竹笋、竹叶等。使抽象的课堂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四、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得以激发,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中的图片、文字、声音、色彩、动画等,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丰富学生的感知,使学生视听并举、身心投入、左右脑并用,感知得以引发、强化,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更趋向于灵活、全面、立体。特别是生动多变的动画,开启了学生的心智,庆祝了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得以激发,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总而言之,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媒体资源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是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由于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
感染力,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可以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但是,现代化的技术必须要有现代化的思想与之相适应。在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时,我们应以学生为中心,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兴趣以及知识基础来设计教学过程。同时,应考虑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馈情况。这样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才可以成为一对强有力的“翅膀”,真正地带动语文课堂“飞翔”起来。
单 位: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石桥镇梁营村小学 姓 名: 董永 邮 编:441128 联系方式:***
2.让电教媒体为语文课 篇二
一、电教媒体的使用, 直观形象, 能促进对课文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会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以及解决一些很抽象的问题而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然而付出了时间和精力之后, 结果往往是学生不仅感触不深, 还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而多媒体可以活化课文内容情景, 变抽象为具体, 化难为易, 激活学生思维, 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利用电教媒体, 将语文课文的文字描述以具体的景象展示出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和谐积极的学习氛围。根据教学内容, 灵活地运用多媒体, 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春》是一篇富有诗意的美文。在初读课文后, 我问:“文章把春天描绘成几幅图画?作者分别抓住春的哪些特点来写的?作者对春的描写中饱含怎样的情感?”学生的回答存在随意性, 没有对文章很好的认识, 通过利用电教媒体, 把相关春天的课文描述投影, 学生对文中春天的景色有了初步的印象, 能总结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接着我放录音, 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 从而找出体现春的每种景色特点的句子, 体会字里行间包含的情感。通过画面, 学生总是能很轻松地捕捉住文章的脉络, 并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感受到因春的到来而产生的欣喜之情。这样, 避免了单纯讲解课文所产生的枯燥和难以理解等弊病, 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浅显易懂。
二、电教媒体的使用, 生动有趣,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教《苏州园林》一课时, 为了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避免学生因为说明文的枯燥而产生厌烦心理, 我先从一些视频的播放开始, 重点介绍苏州园林的突出特点, 然后选择几对不同特色的景色进行欣赏, 比如说, 独特的亭台楼阁和湖光山色等, 不仅看到苏州园林的色彩美, 建筑美, 更说明苏州园林展现在人眼前像一幅画卷。如果能放一些有关的音乐会更好, 营造了气氛, 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三、电教媒体的使用, 激活学生的想象, 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由具体到抽象的过渡阶段。多媒体的运用, 为学生创造了思维中介, 使学生逐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 帮助学生的认识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在有限的电教手段中学到更多的东西, 使学生在阅读课文时, 始终保持思维的活力。我计划每周进行一次鉴赏阅读, 或对某一人物作系统介绍, 或集中研讨某一社会问题。比如海明威, 徐志摩等人物, 讨论过“谁是英雄”等问题。让学生在比较中思考感悟, 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地看待问题。只有养成深入探究的习惯, 学生心灵中才会流淌出智慧的源泉。在我看来, 语文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关心普通人的生活状态, 真实的生活酝酿真实的情感。不少学生习惯于说空话, 说假话, 逐渐失去了自主地思考的能力和表达真实的能力。普通人的生活是思考的源泉之一, 比如农民文化生活现状问题, 农村建设的新面貌, 这些都可以写出一份独特的随笔。我也尝试为学生提供丰富、有益的文化氛围, 不间断地给学生推荐美文, 把一些新概念散文、随笔、微型小说每天一到二篇印发给学生做浏览学习, 有效地把学生浸泡在优美的文字里。我想, 如果我们教会学生用心观注人、物和环境之间的微妙关系, 以此增强对情感的感知, 这样, 学生写出来的文字绝不可能是空洞的, 或者说是低级趣味的。
四、电教媒体的使用, 灵活方便, 能促进课堂教学的快节奏、大容量、高效率, 提高教学质量
自素质教育实行以来, 伴随着信息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 教育改革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在当下的教育教学中, 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关系日益紧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 而且对人们的日常学习方式和习惯产生深远的影响。人们开始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 开发与多媒体技术相关的技术。正如我们所感受到的,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多媒体教学丰富多彩的声音、形象和色彩等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 保障课堂的教学纪律, 这就为课堂活动的开展在时间上提供了保证。多媒体教学在内容上形象直观, 学生容易理解和把握, 这就促进了课外活动质量的提高。学生听得清楚, 看得明白, 对丰富学生的知识, 开拓学生的视野, 发展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生的能力;对听、说、读、写和欣赏、鉴别等语文能力的培养等, 都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创设丰富、生动、高效的课堂也是我们自身的一种发展。同样, 我们可以从很多优秀的语文教师身上吸取营养。卓越的课堂管理能力, 大气从容的课堂境界, 是我们需要掌握的。有位优秀教师曾说过, 读是学习语文第一教学法, 在我们的课堂上, 让学生以更多方式找我所要教学的知识是必要的。这样的语文课程视角很新颖, 催促我们静下心来思考语文教学, 学习给自己的课堂定位, 语文教学是需要内外兼修的, 还有许许多多的优秀经验可以让我们能够走出教材、走出刻板化解读的阴影, 尽力表现出课文的真正价值。
3.让电教媒体成为语文教学的垫脚石 篇三
关键词:电教媒体;辅助作用;适当运用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信息加速度增长,这一切为语文教学提供了驰骋翱翔的广阔天地。《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社会,面向现实,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而电教媒体的辅助,让学生的学习资源不再局限于教材、课堂和学校,而可以延伸到社会、网络,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进行自主拓展阅读与交流,真正体现生活处处皆语文,实现语文教学“小课本、大课堂”的目标。
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不少教师业务不熟、认识偏颇、流于形式等问题。如有的教师“有空打板无空哼”,只对着课件讲,不注重与学生交流;有的教师片面追求课件的华丽漂亮,而不考虑使用,喧宾夺主,“满堂喊、满堂转,满堂都是声光电”,搞得繁华一片,学生听后却一脸茫然,仿佛坠入云雾中;更有教师直接将课本上的内容搬到课件上,课件成了电子书。如果这些问题不改变,电教媒体不仅成不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垫脚石,反而成了绊脚石。怎样让电教媒体匍匐于语文课堂教学,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垫脚石呢?根据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点拙见:
一、加强教师电教理论的学习,全面而深刻地掌握各类电教媒体的教学功能特点
电教媒体教学具有优化课堂教学,获得最佳教学结果的功效,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它能冲破时空限制,促进教学形态的多样化,有利于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电教种类较多,有听觉媒体,如广播,录音;有视觉媒体,如幻灯,投影;有视听媒体,如电影,电视,视盘;有交互媒体,如语言实验室,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等,不同的教学媒体具有不同的教学功能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也有自己不同的特点性质,这就要求将多种教学媒体有机地组合起来,发挥它们各自的功能去传递不同性质的教学内容,以取得优异的教学效果。这也就要求教师要具备相应的能力,不能只会简单的下载别人的课件,如果像有些教师只会用别人做好放在优盘里的课件,自己连制作修改都不会,怎么可能会熟练驾驭教学媒体呢?让电教媒体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不就成了一句空话了么?
电教技能是教师的一项教学基本功,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中正确选择、恰当组合、熟练掌握各种电教媒体,从而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就必须努力学习电教理论,用电教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积极参加理论培训和教研活动,加强交流开阔视野。只有这样才能使自身素质得到不断提高,适应现代化教学需要。
二、要适当运用电教媒体,当用则用,不当用坚决不用
因特尔公司董事长克瑞格。贝瑞特说“计算机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而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所以语文课堂上用不用电教媒体,教师要根据课文类型、学生情况等各种因素综合考虑。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邓稼先》一文时,我发现作者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用饱含深情的语言赞美他的老朋友邓稼先,讲述邓稼先先进的事迹,表现他崇高的品格。这篇文章的形式是“散”的,他虽然没有系统地介绍邓稼先的事迹,但主题集中在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等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学习这篇文章我首先用电教媒体播放视频:国庆60周年阅兵--核导弹战略武器装备。这直观可感的形象画面更激起学生探寻邓稼先的足迹,深入他的灵魂感悟他的精神的热情。接着我利用电教媒体将学生搜集到的科学家的故事和图片进行展示,然后补充教师搜集的资料。这样科学巨人、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形象更丰满、更真切、触手可及,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但并不是所有的课型,所有的课文都是和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如一些议论文、事理说明文就不一定要用电教媒体。教师应注意不能远离甚至脱离文本,于无意间省略了学生对书面语的体验过程,导致他们对语言文字的反应迟钝、排斥、厌烦,甚至领悟力下降。学生一旦对课件产生了依赖性,只对图片发生兴趣,便降低了对文字的敏感性,想象枯竭,影响语文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
三、运用电教媒体应有明确、针对性强的目的
各类电教媒体雨后春笋般进入中小学课堂,确实改变了以往由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为主导的教学环境。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适时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创造语文教学环境,就能增加语文课堂容量,是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丰富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明确自己运用电教媒体为哪般才能更好地让电教媒体服务于课堂。经常要达到的目标有: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适当运用电教媒体,兴趣是获得成功的动力,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力量。运用电教媒体可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诱发学生积极联想和探求语文知识的兴趣。如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入侵者》一文,我先展示五彩斑斓的斑贝,郁郁葱葱的水葫芦,娇小伶俐的红蚂蚁图片,让“入侵”与之形成强烈反差,极大的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一下子就热情高涨了起来。
2.利用电教媒体的“重现”作用,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尤其复习文言文时,涉及到文言虚诗词、文学常识等,由于学习时间已久,忘记或记不太清的事是常有的,再一篇篇找到既费时费力,又很难完成教学任务。于是利用电教媒体“重现”知识链,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边讲边分析。
3.运用多媒体“改变时空”的特点,提高教学效果。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时需要教师举出许多生活事例,有些事例在学生头脑中有生活积累,而有些事例学生在生活中就没有注意到或是根本没有生活经历。这时,如果教师适时的播放一些古代的、现代的教学录像,就能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并活跃课堂气氛。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乡愁》一文时,播放一些诗人幼时、成年和现在的生活画面,穿插进诗人谈创作这首诗的经过,使课堂内容丰厚了,学生理解诗意更顺畅了。
四、利用电教媒体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不可能代替教师,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
进行电教媒体辅助教学,要明确其地位是“辅助”而不是“代替”,不能以此来盲目地,一律的代替其他教学手段。有的教师甚至丢开课本,还有的教师整堂课站在计算机前点鼠标,不予学生交流,黑板上荒芜一片。这样不仅失去了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功用,而且阻碍了语文课堂正常的发展。
综上所述,随着电教媒体引入课堂,传统的教学理念将随之改变,电教媒体要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充分巧妙地运用,这样才能大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如果运用不当也可能阻碍课堂教学进程。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努力学习、认真对待,让电教媒体在教学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参考书目:
1、《资源应用于教学创意经典方法100例》,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4.运用电教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篇四
当前教育界议论较多的话题是创新教育。但是改革的思路一般是关心体制、教材、教法等方面的变革,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国际教育界出现了一种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的发展动向,这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广泛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它能促使我们的教学方法、教材内容到教学模式、教育观念及至教育形态的一系列变革。这些变革为创新教育的实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入课堂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在语文课堂上恰当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能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尤其实在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自学能力等方面。更是起到了其它手段所无法比拟的效果。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电教媒体达到教学最优化的效果,怎样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确定最优化的教学目标,选择最优化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方法,设计最优化的教学过程,从而使学生用较少时间,学会较多知识,身心全面发展,素质全面提高呢?通过几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要使电化教育促进教学优化,必须把握学科特点,研究教学规律,科学运用电教媒体,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电教媒体优化教学的作用。进一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改进小学语文的教学结构。
在实践的过程中,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语文学科的性质,依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认识规律,我探索了在阅读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使学生“认识——理解——内化——扩展”的教学结构。
1创设情境、导情激趣。我们常说“万事开头难”的确如此。一个精彩的开场白可以大大的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投入到自主的学习当中。因此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将文字描述的抽象情景、意境,创设成能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一种场景,就十分必要了。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的运用往往能在这时起到十分有效的作用
例如:在上一节口语交际课“神奇的七巧板”时我在课的开始设计了这样的开头“同学们老师最近又有了一项新的爱好,今天我把我的作品带来了你们想不想看看。”同学们都好奇的期待着,这时老师适时的运用电脑课件出示用七巧板拼成的各种图案再加以相应的配音,声情并貌、生动有趣。同学们看得津津有味,这样大大的调动了同学们拼组七巧板的兴趣,他们一个个跃跃欲试,求知欲空前的高涨,收到了非常好的学习效果。
感知阶段电教媒体发挥了创设感知词语知识的情景,提供与所学词语知识有关的事实材料(声音的、图象的),帮助学生迅速、正确理解所学词语的作用。
2指导点拨、自主探索。
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自主理解学习内容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存在的疑难,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功能,可以十分有效的突破课堂的重难点。
如我在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讲到动物的活动方式一段,学生由于缺乏实际经验,对各种动物的活动的样子理解的不是很好,而通过语言文字很难使学生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印象,这时就是利用多媒体的好时机,让学生通过录像、动画和电脑制作的课件,可以非常直观形象的观察到各种动物的活动方式,那生动的形象、丰富的知识给学生留下了清晰的印象。课后他们兴致勃勃谈论着课上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并且还能把这些知识自觉的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之中。在深入理解学习内容的阶段电教媒体以自身所特有的表示词语信息形象化的优势,起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的作用。
3深化练习、延伸扩展。
在课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确定的重点词语,运用电教媒体设计图文结合的多种形式练习,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加深理解、熟练运用。更可以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扩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见闻使他们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之中。
如在教学12课《吃虫的植物》时在学生学习完课文内容以后学生对吃虫的植物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而生活中我们又很少能看见这种植物,如何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呢?现代的多媒体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浏览了解到更多关于吃虫的植物的知识,不仅有利于本课知识点的巩固,并且可以使课上的知识得到扩展,还很好的培养了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巩固学习这一阶段中,电教媒体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使所学的知识得以巩固和扩展。这样做,有效地训练和培养了学生正确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此外,恰当运用电教媒体辅助语文教学,就要寻找它们最佳结合点。首先,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重点、难点,从教学要求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设具体生动的可感可知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真实、形象地去感知所学内容,这就是运用电教媒体和理解学习内容的最佳结合点。
其次,教师运用教学语言,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联想投影、录像、电脑课件等,对感知材料进行理解和概括,使思维活动有了依托,实现了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从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这就是运用电教媒体理解学习内容的最佳效果。
再次,教师依据教材、教学目标、围绕应掌握的知识点、能力点,设计以电教媒体为中心的画面,进行深化练习,将知识进行延伸、扩展,以达到在理解语言基础上自如运用语言的目的。
最后,教师要选择电教媒体使用的恰当时机,克服随意性。那么电教媒体适合在什么地方运用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境、提高兴趣、引发学习动机的;
(2)意思抽象的词语离开具体形象的感知难以理解的;(3)重点、关键词语需要强化加深印象的;(4)内容展示的事例需要拓宽视野的;(5)提出问题、可以讨论引起思辩的;(6)显示过程、可以启发思维的等等。
以上的这几种情况,学生由需要而引起“兴奋”的心理状态,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最浓、想象最丰富,这是如果恰当及时运用电教媒体,就可以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学习目标上来。
5.让电教媒体为语文课 篇五
紫金镇小学 彭腾艳
内容摘要: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电教媒体达到教学最优化的效果,怎样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确定最优化的教学目标,选择最优化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方法,设计最优化的教学过程,从而使学生用较少时间,学会较多知识,身心全面发展,素质全面提高呢?通过几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要使电化教育促进教学优化,必须把握学科特点,研究教学规律,科学运用电教媒体,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电教媒体优化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运用媒体 优化教学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电教媒体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或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或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或进行网络教学,将现代信息技术有机融入语文教学。电教媒体以它色彩丰富的画面,展现文字蕴含着的意思,创设所需要的情境。课堂上将那一框框有序无声的投影教材,通过积极引导,学生自觉地观察、发现、思维、探索,就会使其变为一行行清晰在目的文字,化为一句句有声有色的语言,形成一幕幕耳目一新的意境。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电教媒体的恰当运用,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感知过程活灵活现,从而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电教媒体达到教学最优化的效果,怎样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确定最优化的教学目标,选择最优化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方法,设计最优化的教学过程,从而使学生用较少时间,学会较多知识,身心全面发展,素质全面提高呢?通过几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要使电化教育促进教学优化,必须把握学科特点,研究教学规律,科学运用电教媒体,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电教媒体优化教学的作用。在实践的过程中我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依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认识规律,在阅读教学中努力做到合理运用电教媒体,优化语文课堂结构。
一、声画并茂,激发兴趣
我们常说“万事开头难”的确如此。一个精彩的开场白可以大大的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投入到自主的学习当中。因此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将文字描述的抽象情景、意境,创设成能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一种场景,就十分必要了。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的运用往往能在这时起到十分有效的作用。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我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想看看桂林吗?想看看甲天下的山和水吗?”学生听后都高兴极了,异口同声回答:“想”于是,在温婉流畅的钢琴乐曲声中,我出示了“桂林山水”的录象,并向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诵:“„„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秀丽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动情的朗诵,使学生个个如痴如醉。就这样,老师很轻松地带入了本课的情境中,为讲读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再如:在上一节口语交际课“神奇的七巧板”时我在课的开始设计了这样的开头“同学们老师最近又有了一项新的爱好,今天我把我的作品带来了你们想不想看看。”同学们都好奇的期待着,这时老师适时的运用电脑课件出示用七巧板拼成的各种图案再加以相应的配音,声情并貌、生动有趣。同学们看得津津有味,这样大大的调动了同学们拼组七巧板的兴趣,他们一个个跃跃欲试,求知欲空前的高涨,收到了非常好的学习效果。
可见,感知阶段电教媒体发挥了创设感知知识的情景,提供了与学习有关的事实材料(声音的、图像的),帮助学生迅速、正确理解所学知识的作用。
二、指导点拨、自主探索。
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自主理解学习内容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存在的疑难,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功能,可以十分有效的突破课堂的重难点。如我在教学《蝙蝠与雷达》这一篇常识性课文时,其教学的难点是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是如何辨别障碍物和方向的。这一原理源于蝙蝠,用语言进行描述的话很难使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为此我制作了动画,将“(蝙蝠——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障碍物立即反射回来”这一原理直观地再现出来,使学生一看就懂,有效地解决了学习中的难点问题,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如<<一夜的工作>>一课讲述的故事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当时我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周总理日理万机的工作精神,培养学生对周总理的敬佩、爱戴之情,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我将周总理的一组照片制成“连环画”,配上音乐和教师的解说,再现周总理一天的生活和工作。学生从中了解到周总理一天的生活和工作,进一步激发起对周总理的敬爱之情。从而利用多媒体的超时空功能,既再现了历史,又培养了情感。在自主探索学习上,我借助网络大胆放手。达到较为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启发想象,静中思动。
想象,是借助表象在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电教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表象,以激发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去创造的热情。教《惊弓之鸟》一课时,我让学生观看“更羸‘射’鸟”的投影片后思考:“图上画的是更羸拉弦前,还是拉弦后?”学生据图联想,静中思动,进行了合理的想象;有的说:“我看到更羸的手放到背后,大雁落下来了,就说明已拉过弦了。”有的说:“大王在摸摸胡须,好象感到惊奇,卫兵的脸上露出了赞叹的神情,从这里可以看出更羸已拉过弦了。”我又问:“你若是图中的一个卫兵,看到更羸只拉弓不射箭而把大雁射下来,你当时会怎样?我又让几个同学进行表演。表演后,学生发表意见:演更羸的同学很自信,很老练,有点射箭能力的样子,但‘更羸’的神情不太好,太骄傲了点,课文中的更羸比较谦虚,书上有这样几句话:‘我可以试试。’更羸笑笑说:‘不是我的本事大。’说明更羸有了本领不得意,不骄傲。”这里借助电教媒体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材料,架起一座表象与思维的桥梁,加速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层层深入,对情感的体验步步加深,学生在趣中探索,在乐中求知。
四、化静为动,突破重难点。
形象生动的图像是获取知识的跳板。在语文教学中,也有一些知识性很强的课文。这些课文需要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点后才能突破重点。如《詹天佑》一文中讲到了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铁路,这是本课的重点及难点。如何让学生懂得“人”字形铁路设计的意图,明白它的“巧”处呢?我想,如果单单依据课本上静止的画面来进行讲解,学生听起来肯定是很困难、很勉强。在教学本课时,我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我设计了动画火车(有两个车头),设计了“人”字形轨道。课堂上,我利用电教媒体非常形象、直观地向学生演示了火车上坡改变方向时,车头变车尾,车尾变车头的过程。这种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欢迎,它大大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导向,学生对难点的认识也一下子由含糊变得清晰起来。再如《螳螂捕蝉》这篇寓言故事,哲理性很强,课文重点使学生悟出寓言故事所说明的道理,这也是本文教学中的难点。在教学“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时,恰到好处地出示投影片,让学生仔细观察“蝉”、“螳螂”、“黄雀”的动作神态,再联系课文中的词句指导学生展开想象。体悟“眼前的利益”与“身后的隐伏着的祸患”的双关意思。再联系到课文第三段故事的结果。领会吴王“恍然大悟”的道理,促进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如此举一反三,理解寓意这一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6.让电教媒体为语文课 篇六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性和趣味性,最适合采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运用电教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把先进的现代化教育媒体和常规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对于形成生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大有好处。
一、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时期:活泼、爱动、好奇心强,从学生的这一特点出发,运用电脑、电视等电教手段创设情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桂林山水》这课时,先让学生欣赏《桂林山水》的教学片,这样,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象就生动地展现在了学生的面前,尽管学生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对桂林美景并不了解,可是学生却对《桂林山水》的教学片流露出极大的兴趣,学生可以一边看书上的文字描写,一边欣赏片中的美丽景色,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最大程度上得到了激发。
二、运用电教手段,突破难点
小学语文教学形成重点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对教材中某些文字内容缺乏相应的感性知识,缺少进行抽象思维活动的中间媒介,电教媒体就是教师通过挖掘教材本身的潜在因素,以形象的画面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艺术感染力的影响下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同时学生通过分析、推理,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设想,进行灵活、新颖的发散思维,培养创造能力。
《桂林山水》是一篇赞美祖国壮丽山河美景的写景文章。在教学时,我使用多媒体课件模拟演示,生动地再现重点段落记叙内容,以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掌握课文内容的重点,用认识事物的方法促进学生掌握语文能力的提高。教学时,我首先出示多媒体课件,清澈见底、碧绿透明的漓江,高耸入云、奇峰罗列的桂林山„„从而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中。引导学生从静态观察,结合理解课文,抓住重点:认识画面的壮观美丽,让学生阅读、想象、再观察。这样可以使多媒体课件对文字教材起验证作用,着重训练学生善于阅读思考和展开想象的能力,不以获取知识作为唯一的目的。这样通过先观察画面,再阅读课文内容,使画面的形象成为学习抽象文字教材的感性支柱,有效地帮助理解课文的重点内容。实践表明,这样不仅提高了可见度,且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运用电教手段丰富表象,发展思维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涵养儿童的美感。”人们学习任何知识,都是离不开想象的。阅读教学更是这样,必须重视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想象,去思维。心理学研究表明,想象水平依赖表象的质量和数量,表象越丰富,想象就越开阔、越深刻。在阅读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可以帮助学生仔细、全面、深刻地体验课文内容,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为学生的想象思维提供丰富的表象。这不仅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有利于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为了使学生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首先出示反映桂林水的课件,让学生清楚地看到漓江水平得像一面镜子,由眼前一直伸向远方。小船荡游漓江上,水流无浪,倒影不曲,真可谓是静啊!接着让学生继续看课件,并让学生说出水中的鱼儿游来游去,水底的沙石清楚可见,倒映的树木像在镜子里一般......水真清啊!漓江的水是什么颜色的呢?学生从画面的色彩中清楚地理解,“犹如一块无暇的翡翠”。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使学生对桂林水“静、清、绿”的特点有了正确的形象认识,犹如身临漓江。
在学生观赏了桂林的水之后,引导学生游览桂林的山。为了有利于学生体会桂林山的奇、秀、险,我分别出示桂林山的图片,首先让学生观赏桂林山的多姿多态,学生不由地说:“一座座山拔地而起......形态万千。”我引导学生用“奇”字概括这个特点。接着我又点击出示一组图片,展示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座座山排列着,一个个山峰耸立着,真是奇峰罗列。当映出很陡的山画面时,学生脱口而出:“好险啊!”、“一不小心准会栽倒下来。”从而也很好地理解了“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的意思。然后我又引导学生想象出桂林山的“秀”,像翠绿的屏障,似新生的竹笋。这样,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又觉得像观光一样热闹有趣。在讲课文最后一节时,我播放了桂林山水的录像,屏幕上出现了这样美丽的画面:游人站在船上,水清见底,水面如镜,岸边奇峰罗列,山间绿树红花,云雾迷蒙。风景不断变换,出现了“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效果,使学生自然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学生仿佛置身漓江,融入诗句,在画中吟咏,并沉浸在祖国美丽的幸福之中。
四、运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领会文章中心
电教媒体的运用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直观的形象演示帮助学生理解、领会文章内容,从而加深理解、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例如《桂林山水》一课,教师可以通过直接播放录像教学片,学生可以非常直接地知道有关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非常容易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即描绘祖国壮丽山河的美景,赞颂祖国如画的景色,进而拨动学生热爱祖国的心弦。这样,不仅使学生通过电教手段领会了文章的中心,而且在不觉中对学生进行了爱国情感和意识的教育。
7.让电教媒体为语文课 篇七
一、利用电教媒体, 直观形象, 能够帮助学生理解
小学课文中, 许多文章文笔清新、意境优美, 有的是叙事抒情, 有的是喻理抒情。教学这类课文, 教师可借助电教手段, 利用直观的画面创设出课文情境, 激起学生乐学的情趣, 使他们带着愉悦的情感步入课文的意境。如《乡村的傍晚》一文, 作者描绘的是乡村傍晚的美景, 情景交融, 恰似一幅生动多彩的画面。我根据乡村傍晚时间的推移, 设计了三张投影片, 加之配乐朗读, 这时在学生面前分别看到的是:夕阳染红了半边天、夕阳还探着半个脸、最后一缕晚霞已隐去这三个不同时间的景物。学生在耳边听到的是洗衣姑娘爽朗的笑声、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嬉戏声、大人们的呼唤声、牧童的柳笛声以及牛儿的哞哞声……声像同步, 情景交融, 展现给学生的是具有乡土气息的美, 使他们赏心悦目。此时学生会在教师的激励下满怀情趣, 投入到乡村新天地的学习体验中, 也就很容易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
借助电教媒体教学, 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化抽象为具体, 调动学生的感官功能, 为突破课文的难点创造出良好的氛围。如《江上渔者》这首诗, 它描写了捕鱼的小船在大风浪中惊险的场面。文中的插图是平静的画面, 由于实践经验不足, 学生又极难体会到小船处于风浪中的场景。为了优化教学效果, 我采用电教手段, 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向学生演示了小船在风平浪静和风浪扑击中的不同情景。通过直观比较, 学生体会到了两种不同的情景, 并能体会到捕鱼者的艰辛与危险, 从而对诗歌表现的主题理解得很透彻。
二、利用电教媒体, 变静为动, 能够帮助学生记忆
在语文教学中, 常常需要抓住重点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读、划、思、议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如《草船借箭》中的“神机妙算”一词是课文最后在周瑜自叹不如的感慨之言中出现的, 这也是对诸葛亮这一人物的高度概括, 光理解“神机妙算”一词, 学生很难体会人物的性格和悟出人物之间的关系, 这就必须放在借箭过程中去理解。故此应围绕“神机妙算”启发思考:在借箭过程中, 哪些地方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 重点学习借箭的经过, 同时配合使用动画演示课件。讲“去借箭时”, 播放动画, 出现一支船队连接向北岸开去, “受箭时”再通过动画呈现船队头西尾东一面受箭的情景, 最后诸葛亮下令调转船头时出现的是船队头东尾西另一面受箭的情景。
投影的演示, 使学生看清了借箭的全过程, 再加上教师绘声绘色地引读, 学生各抒己见地议论, 课堂教学异彩纷呈, 井然有序。学生认识到,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在于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巧谋划, 进而体会到诸葛亮能克敌制胜的关键在于他运筹帷幄文治武功的经天纬地之才及其胸怀天下、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的气魄。
三、利用电教媒体, 生动有趣, 能够引起学生注意
电教媒体, 它具有趣味性的特点, 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能使单调乏味的教学变得趣味盎然, 使无声化为有声有色、有静有动, 把学生带入课文描绘的情境之中。在设计《荷花》一课的导语时, 为了一开始就吸引学生, 我先投影一幅荷花图———鲜艳的色彩、各式的花姿, 学生仿佛闻到了花香;接着, 我又播放课文的范读, 并配上美妙的乐曲, 陶冶学生的情操, 让他们心境舒畅地融入此情此景之中来欣赏语言文字的美。在分析第二自然段时, 我又借助投影展示不同姿态的荷花图, 并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 对自己喜爱的一种姿态的荷花用自己的语言说一段连贯、通顺的话。学生通过看、听、说、评, 对各种花姿印象极深。学生兴致浓厚, 课堂效率也相应提高了。
8.让电教媒体为语文课 篇八
一、 形象导入新课,激起学生阅读兴趣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赶海》一课,叙述了“我”在童年时代跟舅舅去赶海的事。要让学生能真正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赶海的“趣”,只有让学生们走到海边,感受赶海的乐趣。我想到了多媒体。教学伊始,我就用网上搜寻来的《大海啊,故乡》这首歌为背景音乐,并以声情并茂的话语引导学生了解文本,走进文本:《大海啊,故乡》这首歌你们喜欢吗?听了这首歌,你仿佛看见了什么?有一位小姑娘也非常喜欢这支歌,每当她唱起这支歌的时候,就会想起童年赶海的趣事。
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打开了学生想象的“闸门”,使学生对赶海形成了表象,激起了强烈的阅读课文的欲望。
二、 借助网络资源,拓展空间,深化感情
课文的内容是丰富的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教学时,应尽可能在有限的课堂上,展现较多相关的知识和资料。而日益丰富的网络资源无疑是一种理想的方式。《月光启蒙》是表现母爱这一主题的。在教学结束时,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引申和拓展,将有利于其加深理解。我从网上找到冰心的《繁星》和《春水》的文章,分别选择从不同角度表现母爱这个主题,比如“这些事——是永不漫灭的回忆/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再比如“小小的花/也想抬起头/感谢春光的爱——然而深厚的恩慈/反使他终于沉默/母亲啊!/你是那春光么?”
由此给学生很多的启发:原来可以从这么多角度来颂扬伟大的母爱啊,原来我们的所思所想,母亲的举手投足,皆可成就一篇佳作!
三、 重现时代背景,激发学生深层情感
运用多媒体技术把久远的时代背景重现出来,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情感。如教学《虎门销烟》时,我用多媒体技术先展示清末时期鸦片荼毒广大百姓,造成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悲惨社会现状,再配以充满感情的声音进行解说,激起了学生爱国热情,引出悲愤之情。此时,再展示出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课文,每一个学生都跟当年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一样,群情激奋。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课文。
四、 巧妙利用媒体,排除学生理解难点
现代教学媒体以其直观、形象的优点,突破文本的重、难点,往往能使学生茅塞顿开。《燕子》一课第3自然段中讲到“还有几只横掠过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其中,“横掠”一词的意思即使查字典也难以透彻理解,我适时地播放了燕子在湖面飞行的慢动作,很好地展现了这个转瞬即逝的短暂动作,降低了理解的难度。
五、 实施迁移训练,巩固学生学习效果
“教”是为了“不教”,而“不教”的前提是学生必须把教师所教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这就需要在课堂上适时进行迁移训练,巩固学生的阅读成果。如在《乡戏》一课的教学中,当全文学完后,请学生继续看录像,把它当乡戏来看。看完后,老师当记者随机进行现场采访:你今天看了乡戏,有什么感受?自己的心情怎样?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在采访过程中,配以相应的轻音乐,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音乐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教学效果。我认为这样做不仅巩固了阅读教学的成果,还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利用多媒体,不仅能延伸学生们的眼,还延伸了他们的耳,甚至能延伸学生们的脑,可以很好地激起他们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的确是优化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好手段。
9.让电教媒体为语文课 篇九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合理利用电教媒体
周国礼
信阳市平桥区龙井乡中心学校,河南 信阳 464000
摘 要 随着教育的发展,电教化手段逐渐走入课堂,它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要想使电教化手段真正服务于课堂教学,还必须注重电教媒体的合理选择以及运用,电教手段主要体现在计算机课件辅助教学的运用。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电教媒体 优化组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14-0010-02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教教学设备的投入,使得我们的学生也能享受到现代化教学手段下的教育,能否合理、有效地利用现代化电教媒体,真正服务于初中教学,这还得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作更多地学习和尝试,其中感受最深的一点莫过于要将语文教学中电教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合理利用,切莫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把语文多媒体教学搞成多媒体“展示”。
恰当的媒体选择,其教学功能发挥与教学的需求相一致,可以使语文教学如虎添翼,产生积极的教学效应;不恰当的媒体选择,其教学功能发挥与教学的需求不一致,犹如画蛇添足,在语文教学中产生消极的教学效应。语文教学的电教媒体选择应立足以下三点:
一、全面而深刻地掌握各类、各种电教媒体的教学功能特点
电教媒体总体上来看具有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的特点,但各种媒体的教学功能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例如投影利于表现静态的现象,而VCD对放映则利于表现动态的过程。掌握这些差异,对于媒体的正确选择是必要的。
二、明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性质
根据课文不同的文体特征选用不同的电教媒体进行组合,力求达到最佳效果,我在实践中发现,讲授记叙文,散文,戏剧,诗歌单元适合运用录像带;VCD、图片相结合,创设一定的.情境,运用声音,图像结合,将抽象的文字演化为形象可感的画面、音乐,从而享受到文学艺术的美,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在讲授议论文单元时,我尝试将制作电脑教学软件的资料展示学生,让他们了解课文的创作背景,议论思路,结构,使学生获取理性的思考。我在实践中发现,将现成的教学软件与自制的教学软件组合应用,效果相当好。
三、了解学习者的状态
绝大多数的中学生初次接触电教媒体时非常好奇,兴奋,注意力高度集中;等到习以为常之后注意力其中的程度便有所下降,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探索革新,寻求最佳的组合方案,使学生以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以多种方式参与学习活动,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的《春》时,我要求全班每人上网申请一个电子邮箱(我校的校园网可实现校内联网和远程联网)将自己对《春》的艺术短评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到我的电子邮箱中,我利用课余时间在网上批改电邮之后分别发送回学生的电子邮箱,第二天语文课在电脑室上、学生在网上阅读到教师发给自己的邮件,非常高兴,学习兴趣大增。此举有效地调动了学习者的状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效果很好。
正确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搞好辅助教学。在开展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把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搞得更好。
1.处理好“辅什么”与“怎样辅”
进行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首先要明确其地位是“辅助”而不是“代替”,不要以此来盲目地、一律地代替其他教学手段。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想把课本丢开,这都是概念上的错误,课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即“辅什么”的问题,“辅什么”是制作课件的内容和目标,应该是其他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时效果不太理想或难于实现的教学问题。
2.处理好教师与计算机多媒体
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提高教学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能替代教师的一部分工作,但那种认为机器能代替教师的观点是错误的。计算机再怎样更新,它总需要有人去操作和管理的;课件需要教师制作与开发。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情况需要教师去把握,学生的学习活动需要教师去引导。因此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普及,不是不需要教师,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处理好课件的构思与课件制作
10.让电教媒体为语文课 篇十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电化教学手段是通过现代化媒体,提高教学效果,去掉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满堂灌”所造成的僵滞气氛。电化教学的运用,对学生而言本身就带有启发性,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电教媒体;直观教学;形象灵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5-0086-01
新课程标准规定:“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改革和完善传统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更好地落实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电教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二十多年了,刚站上讲台的时候,电化教学刚起步,如今已发展得如火如荼。电教媒体早已不是新名词。实际上早已被教师们应用起来了,同时广大教师也从中领略到了电化教学的绝对优势。根据小学生极其富有好奇心和新鲜感的特点,作为孩子们的执教老师,如何利用好电教媒体在课堂这一有限的空间里为他们创设求知的情境,我认为已经成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至关要点。
电化教学是通过现代化媒体,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恰当正确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发挥其动、静、分、合,明显形、声、色、调并茂,表现手法多样化和直观性突出的特点与功能,不仅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而且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电化教育方式,对于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改变“满堂灌”所造成的僵滞气氛,激活学生学习思考的主观能动性,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科学地、充分地利用教学媒体,到底有哪些作用呢?根据自己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运用电教设施的实践,认为电化教学有如下几方面的作用:下面谈一谈我的做法,仅供参考。
1.电教媒体的直观性和具体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对课文知识的传授基本上靠的是讲解法,这种单
一、重复的教学模式对小学生的学习来说,带有一定程度的强迫性,学生只能机械地、被动地学习,而缺乏必须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双边”活动的开展也就有很大程度的无目的性。另外,有些知识性较强或理解性的内容,必须依赖学生的想象、联想,才能达到教学目的。而事实上,小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有限,教师语言的表达很难达到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的境地。如果借助电教媒体来教学,效果就十分明显了。例如,在上李白的《静夜思》一课时,在轻柔低缓的声乐中,多媒体展示在屏幕上的首先是一幅这样的画面:皎洁的月光从敞开着的窗户映照进来,窗前一位斯文的中年男子背着手,仰望着夜空。许久,他缓缓转过身,长叹了一口气,他一边来回踱步,一边喃喃自语:“唉!不知道他们母子过得怎样?”接着转换镜头,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又一幅画面:明月透进一间简陋的房子内,床上坐着一位面带愁容的古装中年妇女,她怀中搂着一个两三岁的孩子,望眼睡熟在她身边的另一个稍大一点的孩子后,轻轻拍打着怀中的孩子,低声说:“噢,乖孩子,睡吧,你爸爸就要回来了!你爸爸就要回来了!”镜头再转回到男子,这时他坐在一张方桌前,正双眉紧蹙,奋发疾书。特写镜头:一张信笺纸上,正楷书写的是:“床前明月光,凝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时,伴随着轻音乐,画外传来诵读该诗的低沉浑厚的男中音……这样的教学设计,通过生动具体的画面内容,不仅剖析了《静夜思》一诗的全部内涵,而且启迪学生能迅速准确地理解题目中“思”的具体对象“明月”在诗中的纽带作用,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被画面音响所吸引,积极参与思考,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电教媒体的形象性和趣味性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学生学习的动机主要源于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而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反映在认知内驱力,即学习动机是以好奇和好胜的倾向中派生出来的。我们不难发现幼儿很早就开始探究他们感兴趣的事物,诸如新异的影像、声响、光彩等。由此这种来自外界的刺激,从而使学生产生“那是什么?这是什么?”的好奇心理,这正是小学生产生求知欲望的表现。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借助学生的这种好奇贪新的心理因素,为培养他们学习祖国语言的兴趣,逐渐完成学习语言基础知识相关的识字、组词、造句、构建简单文句的教学任务,使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提高口语交流和书面表达的能力。而传统教学中的先讲后练,讲练同步的教学方法,容易削弱和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味地让学生反复诵读思考,学生又容易产生乏味心理。像讲解第五册中《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等文,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通过电脑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让文字叙述变成画面放映,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通过真正的画面图像,学生将会对“美丽、富饶”的相应内容有了具体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深厚情感。
3.电教媒体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电化教学设施为教师灵活制作课件提供了便利,只要教师熟练地掌握电脑操作技术,就可以通过相关的资源网点,下载教学中所需的资料,也可依照课文要求,自行设计制作课件。如讲解《赵洲桥》一文,虽说课本有插图,但毕竟是静态的,如果教师能将《赵洲桥》的有关内容及实景在课堂上放映出来,并通过虚拟手段,将课文中的内容变成图像,就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和主旨,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我们民族的伟大。当然,一些文字性较强的内容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如《夜宿山寺》、《登鹳雀楼》采用这种教法,效果比讲解、练习要好得多。
4.电教媒体的启发性和创造性
素质教育的要旨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电化教学的运用,对学生本身而言就带有启发性,加上教师恰当的引导,会使学生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例如:通过投影和分别放映《赵洲桥》的静、动画面,学生就会对《赵洲桥》有了比较全面的印象。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观察事物的方法,而且能很快理清文章记叙说明的顺序,进而对各段内容和段意有了准确的把握。在学习这一课后,再给学生布置一篇体裁相同的作文,让他们仿效写作,一般情况下,学生在范文的启迪下,都能写出较好的习作。
11.电教媒体——小学语文课的最爱 篇十一
关键词:电教媒体 语文课 情境
语文教学过程是教师通过设置一定的教学情景,促进学生走进作者心理,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与作者产生整合、内化的过程。在现代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也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了条件,注入了活力。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小学生的年龄决定了: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维。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电教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
如《草原》一课,可利用电教媒体再现课文的情境:草原一碧千里,到处翠色欲流,一只只悠闲的羊儿,仿佛朵朵白花的秀美景色,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进入一个有声有色的动感画面,仿佛置身于茫茫大草原。这样,情随境生,学习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
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利用电教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如《开国大典》是一篇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可此场景距今已近六十年了,对小学生来说是十分陌生而遥远的,其语言文字又十分抽象肃穆,学生很难体会到开国大典那庄严隆重,激动人心的场面。故此一开课我们便以录像为载体,重现当年开国大典的盛况,把学生带入当年的特定时代,突破了时空,化远为近,使学生情、文本情、作者情产生共鸣,为学习课文作好了情感铺垫。又如《画杨桃》一文中"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的样子也各不相同"这话比较抽象,是课文的教学难点,如果应用电教媒体的动画功能对杨桃的各个不同角度进行翻转、定格,让学生设身处地从不同角度反复观察,这样,改变以教师分析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静止平面的教学方式,使平常的教学跳出时空的界限,学生迅速进入动态的教学环境,从而学得生动活泼,学得兴趣盎然,同时,课文的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
三、激发入情入境的情感朗读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激趣,引起共鸣的作用。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指导朗读,在情感的调动、情境的营造、意境的复现都难以调动学生入情入境。电教媒体可使课文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我利用电教媒体,给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学生一边听着低沉的音乐,一边观看八国联军入侵圆明园的影视资料,在教师范读的引导下,学生仿佛走进了熊熊大火的圆明园,从而激发学生对八国联军的憎恨之情,增进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从而萌发了“我要读”的强烈欲望。
又如《小桥流水人家》一课,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娓娓动听的诵读,屏幕上那古老的木桥、潺潺的溪水、绿荫中若隐若现的农家小院。以独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学生余兴未尽,情绪达到了最佳状态,一种愉悦明快的情感在心底油然而生。此时,我因势利导,以境引情,引导学生带着对乡村美景的赞美之情朗读课文。由于学生进入了课文描述的情境,被乡村的宁静美所感染,朗读兴趣随之而生。
小学语文课在整个教学任务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成功与否。然而语文阅读的本质就是一个学生与课文作者的交流与契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小学生通过学习、构建自己的思维、知识库和人格。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结合电教媒体不但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让学生对重点知识记忆犹新,进一步提升自身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基础能力和综合素养,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方明.寓教于乐提高语文教学效果[J].江西教育,2009(2):12.
[2]丁晓良.语文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J].基础教育,2008(9):35.
[3]周胜利.改革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刍议[J].安徽教育,2000,(1):50.
[4]刘玉田.农村小学语文课堂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J].甘肃教育,2006,(10):28.
[5]张香菊.农村小学教育要尽快跟上素质教育的步伐[J].教育探索,2002,(10):27.
12.让电教媒体为语文课 篇十二
一、巧用多媒体, 能有效引导学生融于文本、感悟文本
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可以运用电教媒体把课文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 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 从而使学生耳听其音、心醉其情, 把静态的语言文字变成活跃的动态画面, 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例如, 《阿里山纪行》一文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热爱以阿里山为代表的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在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全面系统地向学生展示了阿里山画面资料:深山水潭、山径幽路、原始森林、古桧林海, 神奇的神木等, 让他们感受到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这些美好景物的热爱之情。
二、巧用多媒体能引情激趣, 激活学生思维
电教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并茂, 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产生浓郁的学习兴趣, 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一些有情节的散文或小说兴趣比较浓, 但对一些语言平实的说明文、应用文学习兴趣差些, 这时, 再去照本宣科, 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对这些课课文文的的教教学学中中我我运运用用了了多多媒媒体体, , 如如教教《《春春》》一一文文时时, ,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精心设计了课前导入和朗读环节:在讲授新课时先设计了几幅多姿多彩的春景图, 再请学生口头简要描述画面, 并背出表现现春春天天的的诗诗句句, , 然然后后在在春春天天的的背背景景下下播播放放全全文文的的朗朗读录音。那美不胜收的景色和行云流水的朗读, 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感受到大地回春, 万物复苏, 生机勃发, 花草树木竞相争荣的景象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 从而达到了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的目的, 使后面的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巧用多媒体能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把知识化难为易
在语文课文中, 有些词汇比较抽象, 对于学生来讲, 词义晦涩, 难以明白。尽管教师尽力讲解, 绞尽脑汁, 却难以讲明, 学生还是不知其所以然, 教学效果还是不理想。如果在教学中, 教师使用多媒体, 就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理解。如《草原》一文中“那些小丘的线条是多么柔美, 就像只用绿色渲染, 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句子中的“勾勒”“渲染”这两个词语比较抽象, 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这时可利用电教媒体以动态的效果展示给学生, 把中国画和工笔素描的作画过程惟妙惟肖地展示给表现出来, 给学生直观的形象, 教师再稍作点拨, 学生茅塞顿开。这样, 原来枯燥的词语立刻鲜活起来, 本来不易于用言语解释说明的也变得一目了然, 同时, 学生也通过形象的流动变化的画面充分的领略到草原风光的美丽, 并沉醉其间, 回味无穷。
四、巧用多媒体能激发学生多种感官, 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多种感官并用, 学习效率最高, 这是已被科学实验和教学实践证明了的规律。如《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课, 适时播放贝多芬的著名钢琴曲《命运交响曲》《欢乐颂》等, 让学生聆听大师的心灵之声, 体会人物的情感世界, 感悟贝多芬的伟大人格。在教《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前, 先制作一些有关的教学图片, 并配上音乐。教学时, 使用多媒体把这么一幅图景显示给学生看:深秋的黄昏, 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 骑着一匹瘦马, 迎着一阵冷飕飕的西风, 在古道上独行。路边是缠满枯藤的老树, 即将归巢的乌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 来到溪边农户家前, 这时太阳快要下山了, 他却连投宿之处都还未找到……在悲凉孤寂的音乐声中, 同学们看完投影。通过看投影、听音乐, 学生们对这首小令的感性认识增强了, 画面上共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事物, 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使学生耳、目、口、心等各种感官得以激发, 为理解文章的主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巧用多媒体, 能激发写作兴趣, 激活学生写作
多媒体软件提供的图像、动画、活动影像具有图文音像并茂的特点, 让学生耳闻目睹“真实情境”, 很容易触发其内心的激情和想象力。在作文课上我经常组织学生从多媒体网络上调用写作材料, 让学生有“米”下锅。为作好指导, 在上课前, 我先为学生提供“关键词”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从网上搜寻写作材料。学生搜集好后, 我及时根据写作要求指导学生写作, 并让他们积极展开讨论, 从而确立有价值的观点和结构。这种方式更能迅速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 这就要求作文教学, 以引导学生感知为基础, 尽可能运用直观手段, 根据教学内容需要, 通过放录像, 幻灯片, 播放录音等手段创设特定教学情境, 通过形象、光色、声音激发写作兴趣。我在指导学生写一个运动场面时, 借用了25届奥运会孙淑伟跳台跳水最后一跳时精彩的片段录像带。上课时, 我导入课题后, 按计划有步骤地放录像, 学生被孙淑伟高超精彩的技艺折服了。当他们看到孙淑伟被教练抛入水中的有趣镜头时, 大家都笑了。听着激昂的音乐和有感情的解说, 学生的情绪很快被调动起来了。运用电教创设情境, 教师教得自如, 学生学得轻松, 越教越有趣, 越学越爱学。用电教媒体指导作文教学, 从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到学会观察, 有话可说可写;到学会分析比较, 有话想说想写, 到学会表达有话会说会写。我认为电教媒体确是激活、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
13.让电教媒体为语文课 篇十三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新华学校:闫丽霞
职称:小教高级
2013.年3月
电教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巨大作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新华学校:闫丽霞
【内容摘要】:多年来,苦心钻研教材,深深感悟到,在语文教学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电教媒体,会达到出神入化的效果。全文主要从几点进行剖析:
一、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利用电教媒体,突出阅读理解课文的重点;
三、适当使用电教媒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四、利用电教媒体,催发学生写作欲望;
五、借助电教媒体,激发情趣,产生共鸣。
【关键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电教媒体,提高教学效果,发展学生能力。
当今社会是一个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信息社会。网络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现有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现代化的教育,离不开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又有赖于电教手段、电教媒体的运用。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性和趣味性,最适合采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而传统的阅读教学,以教师的传授讲解为主,不利于学生独立阅读,更不利于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多媒体计算机的引进提供文本、图形、静止图象、动画、声音等教学信息,改变了教师是唯一信息来源的现状,激活了阅读教学课堂,能够帮助学生尤其是低年纪学生独立阅读理解课文,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积极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恰当地使用多媒体的电教手段,不仅能多渠道地刺激学生感官器官,而且能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突破学生对学习的时空限制,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内化学生的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
师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意识,但往往只是建立在老师语言讲解基础上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习动机有很大的局限性。世上万事万物离开了人的需要、欲望、要求,什么也创造不出来。我们的教育必须是行为的动机,而不是行为本身。也就是说,必须建立起学生正确的行为动机,利用动机的教育达到对行为的教育。例如在《索溪峪的野》一课的教学中,可利用课件创设情境,画面上出示蓝蓝的大海,金色的海滩,伴着“哗哗”的海浪声,人们赤脚在海滩上捉螃蟹、捡贝壳,嘴里还哼着《大海啊,故乡》的乐曲。学生伴着轻柔的乐曲,一边听着娓娓动听的朗读,一边欣赏着自然的美丽景色,完全陶醉了。有的学生被这里的大山吸引了,以至音乐停了,学生还沉浸在那无穷无尽的遐想之中。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兴趣点的激发,变“单一语言激趣”为“多个感官体验”,使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真正获得探究的兴趣,认识的乐趣,审美的乐趣,创新的乐趣,积极向上的乐趣,并将这些乐趣转化为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有一个阅读学习的良好开端。
多媒体进学生阅读课堂,开放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使各种学习兴趣真正成为学生本身的一种自我学习需要,在情感上表现出高涨的求知欲和愉悦的成功体验,将客体的教育学目标“内化”为自身素质,并不断引导学生向智商、情商的方面发展。
二、利用电教媒体,突出阅读理解课文的重点。
课文重点部分的关键词、句、段,是最能本质地、集中地表现全文的内容的。因此,重点段的词句往往牵动全篇。课文的重点一般表现为:集中表现主题思想、主要内容、主要事件的段落;最能表现中心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今天的儿童面临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量成倍地增长,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必须适应时代的需要。应该说,准确地阅读理解课文的重点,对培养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阅读重点,要求儿童对课文有深切的了解,这种深细的阅读过程,是一种由多种因素组成的复杂的智力活动。这包括儿童的感知、认识、思维、语言的活动,同时,儿童的动机、情绪都直接作用于系列的智力活动之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突出学习阅读理解的重点,不仅使学生能看到,也能听到,往往可以充分感受形象,促使阅读过程的多种心理因素产生积极作用,从而使学
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例如在学习《荷花》一文时,可借助录象让学生欣赏作者对荷花的静态描写。录象的最大特点在于画面连续,层次清楚,形象直观,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可根据教学需要暂时定格,让学生尽情欣赏。为了突出课文重点,第一次定格在荷花的姿态上,让学生欣赏未开、刚开、全开的荷花的不同姿态,弄懂为什么“可以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的道理,进一步理解“一池荷花”的静态美;第二次定格在“一阵风吹来”时“满池荷花翩翩起舞”处,加上老师的穿插点拔,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体会读者“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并跟着一起舞蹈的情感变化,最后得出结论“满池荷花实在太美了”!全文的教学难点因此不功自破。学生获得的不仅是课文中词的形象,而且感受到荷花霓裳飘忽的动态的柔美及亭亭玉立的静态的庄重美,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发展了思维能力。
三、借助电教媒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教育心理学家指出:儿童一般是依靠感性认识转而得到思维能动性。及时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当学生对教材中重、难点的理解出现障碍,导致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及时使用电教媒体,能帮助学生的思维具体化、角色化、多元化,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受到势如破竹、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学家契克岑特米哈依在研究人们幸福感时发现,乐观体现经常发生全身心投入到某一事件的时刻,真正的快乐是在过程中,而不是取得之后。多媒体引领学生在得到某中程度的进程后,会获得一种个人控制感,并在学习中得到满足和乐趣!
教者在教《咏柳》一课时,运用投影把春天的柳树景象展示出来,画面上的柳树绿嫩多枝,在深远处,有一些具有春天气息的山、水、人,老师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画面展现的是什么季节?学生凭直观回答了这个问题是“春天”。为什么说它是春天?学生边观察边进行思维,将大脑中储存的有关春天的特色画面相对照分析解决了这个问题。春天柳树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就照着画面回答:“高高的,有很多柳条儿,叶片儿很细很细„„”春天有没有风?春天的风有什么特点?与冬天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从那些地方可以表现出来?这几个问题似乎从画面上很难看出来,这就要引导学生善于联想,思考以前学到的关于四季风的词语(和风送爽、凉风送爽、秋风萧瑟、寒风凛冽),分析这些词语对人的刺激,与自然界的关系怎样。通过观察山、水、人和柳树的姿态,就能逐一回答这些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诗,在关键之时进行点拔,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劳动强度,又使学生主动彻底地理解了诗意。
四、利用电教媒体,催发产生写作欲望。
学习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培养学生从听到说,从阅读、理解课文到运用和写作,正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可以带动学生从身临其境的感知、领会中过渡到对图画的解决,由对课文的理解过度到学生自己的口、笔头作文训练。从而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愫,产生了写作的欲望。学生根据教师展示的图画,展开想象,使作文课更富想象,最终实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如六年级上学期有一篇习作,教师出示一幅画,让学生在图中添上几种动物(画或贴都可以),天上、地上、水中都可以添,然后给整幅涂上颜色。学生看到有自己参加绘制的图画,心里自然很高兴,纷纷动手绘制图画。把学生绘制好的有代表性的图画投到大屏幕上,让学生对自己的图画进行描述,师生共同评议。再让学生把说的写下来,然后吧有代表性的作文再投到大屏幕上进行评议修改。又一次将训练的反馈进行开放。这样的开放训练,使学生在自我参与中兴趣昂然,同时,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表达力,尤其是作文能力得到了发展。
五、借助电教媒体,激发情趣,产生共鸣。
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一独特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教师应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挖掘,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使学生与作者、课文的感情产生共鸣,最后转化为自己的情感。
《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课文,它真实地再现了周总理逝世后,“八亿神州泪纷纷,千家万户哭总理”的悲痛场面。这感人的情景,距离小学生的生活较远,周总理为了党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赢得党和人民的爱戴尊重。对于这一点,小学生理解不够透彻。在教学前,如果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周总理的事迹,可萌发学生的情感。教学时,为了烘托课堂气氛,唤起小学生的情感上的共鸣,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或再现情景:一是周总理的遗像;二是夜幕降临,细雨蒙蒙的长安街两旁站满了等待周总理灵车的人们;三是胸前佩带着白花,臂上缠着黑纱的男女老少,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哭泣着,同时播放哀乐。悲壮的乐曲,深情的语言,使学生完全沉浸在无比悲哀的气氛之中。通过创设这种揪心撕肺的悲痛场面,把学生带进了一个特定和庄严哀伤的情景。课堂上师生感情交融,浑然一体,周总理的高大形象自然地显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从心底产生了对周总理无限崇敬和爱戴之情,并自然地进入了对课文的学习、理解和回味之中。
【让电教媒体为语文课】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09-02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小学语文电教论文07-19
多媒体电教室管理规定08-06
浅谈电教媒体在初中数学导探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的功用09-15
多媒体课件让语文课堂更精彩11-24
党员电教09-09
电教培训记录10-11
电教实验修改制度06-18
电教设备借条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