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心得体会

2024-08-09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心得体会(20篇)

1.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心得体会 篇一

有人说菲茨杰拉德向我们昭示了美国“爵士时代”充满泡沫般的浮华现实中的幻像,然而我却似乎只看到了盖茨比在他那盛大的派对中,在那绚烂灯火照耀下的觥筹交错中,在那无数富豪和耀眼明星互不相识的假惺惺的畅谈中,紧张的向着大海方向涌动与生命逆流反叛的冲动,一股永远等待的冲动,因为黛茜就在无视他已经飞黄腾达的岁月的不远的地方,与人谈论着在丈夫有了情人之后的关于把世界看穿的真理。每天,盖茨比都会在大海的边缘向着这种等待发抖,不管夜色有多么温柔,不管黛茜的身影离他多么的迫近,他能做的只是伴着他身后那闪耀的城堡式的豪宅,沉重的呼吸以及永恒的孤独。

最终,只有盖茨比唯一的朋友尼克理解了他的等待。也许,应该说菲茨杰拉德理解了人群中的等待。虽然菲茨杰拉德随后也把这种等待抛诸脑后,坠入不可遏制的失败中,他终究没有办法化解掉等待那难言的孤苦与焦虑。但当盖茨比荒.唐的被手枪打死的一刻,他笔下的尼克伤感坐在了盖茨比无数次去过的海滩上缅怀着那个久远的,未知的世界。他理解了盖茨比第一次认出了黛茜的码头后那奇妙的惊讶,也明白了盖茨比之后在蓝色草坪上等待黛茜靠岸的所有举动,更重要的是,在他无限的怅惘中,盖茨比的梦也已经飘散,在依稀的人声鼎沸的幻觉中,只有盖茨比消逝于这个混沌的世界,留下的是逆水行舟后的倒退,还有他镇定而紧张的等待爱情与梦幻的孩子一样的眼神。

尼克还回想起了青年时代那令人激动的返乡的火车。我们有理由怀疑,盖茨比并没有在漫长的等待中回家,但那黄昏中聚集在幽暗车站上纯真的问候与相互依恋,还有寒冬的黑夜里向奔驰的火车两边远方无限伸展的所有归乡人的雪,就在盖茨比死后似乎可以让包括菲茨杰拉德在内的我们意识是到什么才是最重要的。遗憾的是,虽然我们全部都听见了“严寒的黑夜里雪车的铃声”,也都看见过“圣诞冬青花环被窗内的灯火映在雪地上的影子”,但是在经过了许多年后,我们不会把它们与黛茜的码头后那令人心醉的绿色联系起来,对盖茨比和我们来说,黛茜真的那么重要吗?对盖茨比而言,这个问题的答案不言而喻,对我们来说也一样。

正因为如此,我们都会站到了黛茜的一边,而盖茨比则会永久的站在我们的对岸,忧伤但并不哀怨的注视着等待的哀歌无尽的包围古老的悲剧。 我们都曾坚持过什么,也许已经忘记,也许仍旧铭记却无力实现。

用了一周多的时间把这本书看了三遍,对于从来不看打着世界名著标签的书的自己,对于已经变得懒惰又恶俗的自己实属不易。

这仅仅是一个梦碎的故事,所有的情节所有的人物所有的跌宕也不过是为码头尽头的那盏绿灯的熄灭铺垫的。

这本书让我感到一种委屈。为我们自己。 大人们称我们是“浮躁的一代”。 美国人称为“迷惘的一代”。

是的,他们大人们这么轻责我们。站在他们的高度,站在他们的世界。我们不是不想拥有梦想 我们都曾为心中的一个梦努力过。只是它总是那么容易就被打破。

我们唱“想回到过去”唱“追忆似水年华”,仅仅是在声嘶力竭的坚守曾经的梦想曾经的自己,当发现在乱七八糟的世界这些坚持仅仅的垃圾的时候,我们只能选择遗忘,用更垃圾的方式。没有人看到我们的委屈,大人们只是在指责我们胸无大志不学无术无病呻吟,却不想想我们生来就在这样浮躁的世界。

★ 推荐精选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心得合集

★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心得体会500字

★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心得感悟与领会

★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

★ 了不起的盖茨比台词

★ 了不起的盖茨比经典台词

★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笔记300字

★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笔记1000字

★ 《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影评

★ 《了不起的盖茨比》阅读感想

2.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心得体会 篇二

1 盖茨比悲剧命运的显性因素

福柯对于权力话语的理解有别于传统观点, 他认为权力话语并不是被个人或者组织所掌握的一种话语权。权力话语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关系, 相对于古时候的暴力统治, 当代的权力话语以一种更加温和的方式施加在社会的每个主体身上。权力话语有别于普通生活中的转瞬即逝的对话, 它通常以知识, 真理的形式出现, 通过不断地重复灌输给每个主体。这些真理和知识以生活方式, 价值标准等一系列准绳对主体进行支配和管理, 并且促使接受者将其自觉内化。

盖茨比当军官时和富家小姐黛西相爱了, 他非常爱黛西却没有办法和她有结果, 原因很简单, 在这个消费主义, 金钱至上的美国社会, 门当户对是基本的婚姻前提。盖茨比深谙这一社会准则, 在黛西的催促下他选择了沉默。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认为, 区别的引入让不同的主体获得了不同的意义。而男性和女性的区别在于, 女性是作为弱势, 依附品附属于男性。正是因为这种思维禁锢促使黛西选择依附更强大的男性以得到保障。黛西在焦急的等待中选择嫁给有头有脸的汤姆, 即便她并不爱他。黛西始终是盖茨比最大的梦想, 他努力奋斗, 为的是有一天能配得上黛西重新获得黛西的爱。当他终于成为人人尊敬的盖茨比后, 他也如愿与黛西重聚。黛西看见他的衬衣时失声痛哭, “这些衬衣真是太漂亮了……我以前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衬衣。”[1]86她很快就与盖茨比再次陷入爱河, 黛西的物质和势利显而易见。盖茨比的痴情和专一让他在这个堕落, 混乱的时代显得那么独树一帜。但是在这个虚伪, 道德沦丧的社会, 盖茨比随波逐流, 选择用违法的手段牟取暴利, 这是他悲剧命运的开端。

美国盛行的迫害精神也是盖茨比无法避免他的悲剧命运的主要因素。没有人真正知道盖茨比的过去, 但对于他的猜测却仿佛是事实一样被传得有模有样。有人说他过去杀了人, 汤姆初见盖茨比时就怀疑他财富的来源, 言之凿凿肯定暴发户都是大私酒走私贩并且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因此在盖茨比就要赢得黛西的时候, 汤姆冷酷无情地揭露了盖茨比获得财富的途径, 这也让黛西大惊失措。在福柯的《性经验史》中, 福柯认为合法性行为只发生在夫妻的卧室中。在波伏娃的《第二性》中, 波伏娃认为女性的形象被设定为附属, 归顺与男性。女性就像房产, 金钱一样属于男人的财产。这就是为什么汤姆自己有着秘密情人, 却在发现黛西与盖茨比有不正当关系时暴跳如雷, 并且极力讨好黛西让她回心转意回到自己身边, 因为这是男人对于主权的捍卫。在惊慌下黛西开车撞死了威尔逊的妻子, 汤姆的情人。盖茨比苦苦等待黛西与他一起私奔, 然而黛西没有兑现承诺。法律往往是权力话语的产物, 而违反法律则是有悖于权力话语所制定的规范, 因此是不被社会接受的。显然黛西不会选择这样一个盖茨比作为自己的保障。汤姆诬告杀人的凶手是盖茨比, 最终威尔逊亲手枪杀了盖茨比。权力话语影响下所形成的社会价值观和迫害精神都是直接导致盖茨比悲剧命运的显性因素。

2 盖茨比悲剧命运的隐性因素

萨特是存在主义理论学派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是解释存在主义内涵最具代表性的一句话。人们被赋予绝对的自由, 然而在自由选择的同时也必须对他们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负责。人们必须对面存在的焦虑, 去激发内在的勇气去重新发现生活的价值。

盖茨比原名詹姆斯·盖茨, 父母只是碌碌无为的农民。然而盖茨比却不甘于现状, 他渴望改变命运, 因此改名换姓与家人断绝关系寻找各种飞黄腾达的路子。盖茨比拥有让他人觉得温暖的笑容, 也有足够的运气让他一步步成为他想成为的人。盖茨比对于他的身份重构是一种自由选择的结果, 但是他也要因此要对之后所产生的后果负责。盖茨比深知贫穷在一个金钱至上的社会来说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风餐露宿司空见惯, 恋人相爱却因贫穷注定分离。深爱黛西的盖茨比, 却在黛西发来无助的求救信时选择无动于衷。盖茨比是痛苦的, 也是单纯的, 他常常注视着黛西家附近的那道绿光, 那是盖茨比的希望之光, 他所做的一切, 只是想有一天重新拥有黛西。得到如今看似风光的生活, 受人尊重, 他每天晚上在家大搞派对只为了吸引对面的黛西。对于身份的背叛, 让他在今后的生活中也异常小心翼翼, “年纪约莫三十一二岁……说起话来咬文嚼字, 近乎滑稽可笑。”[1]45为了让大家相信他的身世, 他不得不用一个谎言去圆另一个谎言, 并且不露马。盖茨比生活并不幸福, 无法用真实身份存在于社会, 对主体本身是一种背叛, 同时也要承担来自于该行为的后果。

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往往不能随心所欲做自己想做的事因为我们总是会受制于他们, 因此他者对自己而言往往是一种威胁。他者肆无忌惮影响我们的选择让我们常常做出违背自己意愿的决定。因此萨特也认为他者即地狱。盖茨比因为贫穷被迫与黛西分开, 却又因为财富再次痛失黛西并且惹上杀身之祸。盖茨比爱情让盖茨比迷失了自己, 让盖茨比变得盲目, 表面上盖茨比的悲剧是因为种种的巧合堆积在一起而导致的, 而事实上, 这些都是由于盖茨比的个人选择所导致的。而人一般所做的选择都是趋利的, 在做出选择的时候, 人们不可能选更糟糕的选择。因此人们无法做出更好的选择除非这个选择对所有人都好。盖茨比选择背叛身份是由于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导向, 是因为他想融入这个物质而虚伪的社会, 因此只要社会的价值观不发生改变, 无论盖茨比如何选择逃避或者试图改变命运的安排, 他都无法逃离他要面对悲剧命运。盖茨比的悲剧命运并没有终止在他的死, 而是延续到了他的葬礼。生前盖茨比家夜夜笙歌, 宾朋满座, 而葬礼上却只有他父亲和尼克参加, 令人欷歔。在尼克请求盖茨比生前最好的朋友参加葬礼时, 他朋友以各种借口推辞并问尼克, “你上过大学吗?”[1]157教育作为权力话语传播的方式之一, 接受教育越多, 越能很好地遵守社会规范。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不得不受到社会价值规范的影响。

3 结语

在象征自由的国度让盖茨比拥有了无限的可能, 然而盖茨比在自由选择中却为他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在这个本身充满矛盾的美国社会, 道德虚伪和物质主义至上的价值观也让盖茨比无论做何种努力都无法逃离美国梦破碎的悲剧命运。

参考文献

[1]Francis Scott Fitzgerald.了不起的盖茨比[M].林慧, 译.花城出版社, 2015.1.

[2]福柯, 北成, 远婴.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M].三联书店, 2007.

[3] (法)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 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8.

3.《了不起的盖茨比》 篇三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1925年所写的一部以20世纪20年代的纽约市及长岛为背景的中篇小说,小说的背景被设定在现代化的美国社会中上阶层的白人圈内,通过卡拉韦的叙述展开。《了不起的盖茨比》问世,奠定了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成了20年代“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20世纪末,美国学术界权威在百年英语文学长河中选出一百部最优秀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高居第二位,傲然跻身当代经典行列。

弗朗西斯·司各特·基·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1896年9月24日-1940年12月21日),美国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了不起的盖茨比》是其代表作。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空气里弥漫着欢歌与纵饮的气息。一个偶然的机会,穷职员尼克闯入了挥金如土的大富翁盖茨比隐秘的世界,惊讶地发现,他内心惟一的牵绊竟是河对岸那盏小小的绿灯——灯影婆娑中,住着心爱的黛茜。然而,冰冷的现实容不下缥缈的梦,到头来,盖茨比心中的女神只不过是凡尘俗世的物质女郎。当一切真相大白,盖茨比的悲剧人生亦如烟花般,璀璨只是一瞬,幻灭才是永恒。一阕华丽的“爵士时代”的挽歌,在菲茨杰拉德笔下,如诗如梦,在美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墨色浓重的印痕。小说采用印象派的描写手法,笔调既热烈又冷静,为奠定菲茨杰拉德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4.《了不起盖茨比》读书心得 篇四

《了不起盖茨比》读书心得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正处于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取得大进展的时期,顺利晋升为全球最富裕的国家,并成为现代消费主义的发源地,《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书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诞生的。

《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书三次借助“绿灯”描写盖茨比的梦想。第一次是在开头“他对着黑黝黝的海面,奇怪地伸出双手,而且尽管离他很远,我能看出来他正在发呆。我不由向海那边望去,但什么也没看到,只见远处有一点微茫的绿光,兴许是谁家码头上的电灯。”第二次是在小说的中间“黛西突然伸手挽住他,但他似乎沉浸在他刚才说的话里。也许他已经明白,绿灯无与伦比的重要意义从现在起永远地消失了。在从前,和他与黛西之间的遥远距离相比,那盏绿灯似乎离她非常近,近得几乎触手可及。它和黛西的距离,就像星星和月亮那么近。现在它原形毕露,无非是码头上的一盏灯而已。让他心醉神迷的物品从此又少了一件。”第三句是在小说的结尾“他走过漫漫长路才来到这片蓝色的港湾,肯定觉得梦想已经离得非常近,几乎伸出手就能够抓得到。他所不知道的是,梦想已经落在他身后,落在纽约以西那广袤无垠的大地上,落在黑暗夜幕下连绵不绝的美国原野上。”这里描写的是盖茨比对梦想的追求,他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家庭,但他不甘于贫困,为了自己心中的爱人,不惜做出违法的事,买下别墅、举办宴席、而这一切只是为了吸引黛西的注意,他跻身于上流社会,只是为了找回因贫穷而失去的爱情,而宽敞的别墅却反衬出了他的空虚,盛大的宴席只会烘托出他的落寞。

盖茨比并没有错,他为了自己的梦想奋斗为了自己的爱人追求,但是他处于一个错误的时代。时间磨平了一个人的棱角,黛西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黛西了,她所要的世界是一个寻欢作乐纸醉金迷的世界。“她的声音充满了金钱。”这似乎连盖茨比也感受到,但他还是一如既往地爱她。黛西在面对爱情和金钱是迷茫的,最终还是抵不住金钱的诱惑回到了汤姆的身边,回到了奢侈而麻木的行尸走肉般的生活之中,他们的生命被欲望和物质绑架,无法脱身,即使彼此已经没有了感情,但却依旧苟且地活着,他们真是既让人可恨又让人同情。

尼克在最后一次跟盖茨比道别的时候说:“他们都是烂人,那帮混蛋全部加起来也没你高贵。”当盖茨比在世时,大家都不请自来地到盖茨比家做客,但当他去世时,大家都虚伪地戴上面具,掩饰自己内心扭曲的一面。

5.《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笔记 篇五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被称为“浮躁的20年代”,“爵士时代”,作家菲茨杰拉德因作品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这个时代的发言人。小说语言优美,比喻精彩,意境悠远,如作者本人一样富有诗人和梦想家的气质,不愧为“爵士时代”的桂冠诗人。他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也居于不读就会留下遗憾的伟大书籍之列。最近空闲,我就花了三天时间把全书读完,小说不长,一共182页。

《了不起的盖茨比》就是讲述了盖茨比的一个梦想,一个“女神”梦。年少的盖茨比因贫穷没能得到心目中的女人黛西,随后的五年为女神奋斗,五年后他家财万贯,再去追求已为人妇的黛西,却发现“黛西的声音充满了金钱”。他的真爱并不能得到丝毫回报。后来盖茨比死于非命,这个执着的梦想正是幻灭,同时也宣告了“美国梦”的破碎。故事的叙述者尼克目睹了这一切,看尽了人世的虚伪和冷漠,选择离开了浮华的城市,回到了朴实的乡村。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作者的天才之作,内涵深刻,意味深长,解读起来的角度也是多方面的。

一.盖茨比是怎么死的盖茨比被“疯子”乔治·威尔逊枪杀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为什么威尔逊会枪杀他,作者并没有明说。事实上盖茨比并不是肇事者,开车撞死威尔逊太太的是黛西。当时盖茨比,汤姆,黛西三人感情摊牌后,脾气都不好,所以大家开车出去透透气。盖茨比和汤姆并没有开自己的车,而是相互换着开,因此网上有传言称汤姆策划了这起车祸,欲置盖茨比于死地。但是我想车祸的发生只是一个偶然,一是汤姆是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橄榄球运动员,没有能力策划这么一起精密的事件。二是他无法预测威尔逊太太何时在何地,因为那时威尔逊太太被他丈夫软禁了。当时是黛西开的车,只是运气不好,偶然撞到了威尔逊太太,而后来的盖茨比之死从这里开始演变成了必然的了。一,盖茨比绝不会供出是“女神”闯的祸。二,威尔逊因丧妻而疯狂,一心想要杀死凶手,且他与汤姆熟识,认识肇事黄色小轿车是汤姆的。汤姆为保妻子黛西脱干系,就把责任推向了盖茨比。三,黛西自私怕死,不敢承认事实,便把错指向了盖茨比。小说中描写了黛西与与汤姆坐在一起吃饭的景象,“这副图画清清楚楚有一种很自然的亲密气氛,任何人也都会说他们俩在一同阴谋策划。”那个时候,这对夫妻在如何解决这件事达成了一致。这样一来,老实的盖茨比成了替罪羊。丧失了理智的威尔逊就认定盖茨比是撞死他妻子的凶手,冲进别墅射杀了无辜的盖茨比。盖茨比死于非命,虽然生前宾客如云,死时竟无一人为他辩护,来给他送行的也只有他的老父亲。

二.盖茨比为什么了不起

1.出淤泥而不染

盖茨比的豪宅具有宫殿般的奢华:海景别墅,私人海滩,两艘汽艇,八个佣人,跳台泳池,劳斯莱斯。每个周末,宾客满座,络绎不绝。男男女女们在舞池狂欢,豪饮高歌,放纵享乐。这一切都是盖茨比提供的,但她别人从不参与进来,他不喝酒,不狂欢,他喜欢独处,心中有高尚的情操,保持着一份与世俗的与众不同。直到被害前不久,盖茨比才说,“你知道吗,老兄,我整个夏天从来没用过那个游泳池。”即使从小受到家庭教育不轻易评价人的故事叙述者尼克也忍不住第一次直接坦白地评价盖茨比。“他们是一帮混蛋,”我隔着草坪喊道,“他们那一帮子都放在一堆还比不上你。”如果你能体会到这句话的分量之重,你就能了解到盖茨比在作者心目中是多么了不起。作者看来再多的收到社会腐蚀的人也不上一颗赤子之心的。

2.为爱执着,从一而终。

初次见到女神的时候,盖茨比是一个一无所有的屌丝,只是在人群中多看了她一眼,再也没能忘掉她的容颜,产生了一段缠绵悱恻的单恋。在他艰苦奋斗,逆袭成高富帅后,凭借他的实力找个拥有黛西般美貌的女子本不在话下,但盖茨比坚持黛西到了痴迷的地步,他愿意为女神做任何事。他特意把豪宅安置在黛西家的对面,隔海相望,为的是夜晚可以看到海对面的那盏绿灯,遥寄盖茨比构筑的梦。当盖茨比与黛西相遇,他害羞害怕,神色仓皇,战战兢兢,一刻不停地看着黛西,这不正表现了他那难以言表的爱吗。由于黛西不喜欢盖茨比家里的派对和佣人,盖茨比把多有佣人都辞掉了。“由于她看了不赞成,这座大酒店就像纸牌搭的房子一样整个坍掉了。一起坍掉的还有,当盖茨比领悟到黛西徒有其表,其实是个拜金女时,他的梦随的身体一同消亡。在我们旁人看来,这样太不值太愚蠢了。

3.凭借个人奋斗,实现美国梦

美国梦的含义是,无论出身,只要通过不懈努力,任何人都可以实现梦想。盖茨比就是美国梦的化身,他出身屌丝,靠自己的才智和双手,年纪轻轻就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他的名字“杰伊·盖茨比来自于他对自己柏拉图式的理念,他是上帝的儿子”,“字面的意思是他必须为他的天父效命,献身于一种博大、庸俗、华而不实的美。”他立志高远,不碌碌无为苟活于世。在他父亲无意发现的书中,盖茨比端端正正地写有时间表和个人决心,他每天的时间几乎都安排在两件事上——学习和运动。他的决心包括不要浪费时间,不吸烟,每周都要读有益的书,对父母更加体贴等等。他的父亲说“真是从小见大”,“杰米是注定要出人头地的”。最终我们撇开盖茨比之死不谈,当时的盖茨比显然成为了一名成功人士,甚至达到了辉煌的境地,且财富取之有道,飞黄腾达之时,仍不忘故人,待人友善。

三.读盖茨比,谈中国梦

小说写的是美国社会和美国梦,如果读者把视野局限在美国的话,那么了解当时的美国社会是读后的社会。但我们把这部小说植入中国社会的环境中,那便对我们有了启示意义,因为人性是相通的。

20世纪初,美国已经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小说中能读到作者对电话、汽车和榨汁机的生动描写。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同时也必然会打破旧的东西。在那个时期,传统道德濒临瓦解,享乐主义大行其道,人们普遍感到精神空虚。

当今中国社会很能对应这样的一个时期。改革开放大大促进了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许多事物正在经历深刻的变化。社会评价人的价值的标准是成功,是金钱。一个个的现成的励志故事宣扬着只要好好念书,长大后就会成功,出去努力打拼,就能多挣到钱。无数年轻人为青春,为梦想,为女神,试图从屌丝逆袭成高富帅。但残酷的现实,激烈的竞争令人无助和彷徨。

6.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笔记 篇六

我现在才明白,《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盖茨比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他是如此的真实,他努力的追求爱情,以至于付出了生命。

正如盖茨比的笑:这种微笑是极为罕见的微笑,带有一种令人极为放心的感觉,也许你一辈子只能碰上四五次。一瞬间这种微笑面对着一或者面对整个永恒的世界,然而一瞬间,它凝聚到你的身上,对你表现出一种不可抗拒的偏爱。

在金钱和爱情面前,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爱情。但是在真正的现实中,我们又有多少人嫁给了爱情呢?

很多人打着家里人逼婚,逼着相亲,年纪大了等旗号,和另一个家庭情况不错的人进入了婚姻的殿堂。

而婚后的生活并不是那么的尽人如意,悔不该当初草率的决定。可是为时已晚。

以前流行这么一句话,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ta们为了金钱放弃了爱情。时间会证明,你哭的时候是多么的悲痛欲绝。

余生那么长,总会遇到一个爱你的、懂你的、愿意陪你一生的人。

7.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心得体会 篇七

关键词:父权制,女性主义,女性角色,《了不起的盖茨比》

《了不起的盖茨比》出版于1925年,至今仍深受国内外评论家们的关注。评论家们从对这部小说进行了多方面阐释和分析,其中以“美国梦”为主题的探讨居多。受到叙述者尼克的主观影响,以及结合菲茨杰拉德的个人情感生活,很多评论家认为小说中的女性角色都是自私、贪婪、爱慕虚荣、没有感情的寄生动物,而笔者认为这是父权制下对女性的偏见和误读。

一、 或者寄生,或者灭亡

小说中女主人公黛西单纯美丽,但却被众人认为是肤浅、愚蠢、依赖男人而生存的寄生动物形象。这种武断的评论对于黛西是极不公平的,因为评论忽略了黛西所生存时代的主导思想:父权制。《圣经》上讲,上帝先创造了亚当,然后趁他睡觉时取了一根他的的肋骨,做成了女人夏娃,与之为伴,这为男权主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西蒙娜?德?波伏娃也提到过“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造成的。”所以,寄生不是黛西的本能,是男权社会里她唯一选择。长期以来,男人在两性关系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主动权,他们可以随意选择女人,而女人只是他们的附属品,处于被动的地位和角色。小说开始,黛西对爱情充满了美好的向往和期待,她厌恶上流社会的虚假和无情,在众多的追求者中选择了诚实善良的盖茨比,却不知盖茨比对她隐瞒了自己穷小子的事实,欺骗了她,而在黛西憧憬与盖茨比结婚时盖茨比却借口战争而远逃海外。后来在心灰意冷和家庭安排的双重压力下,黛西无奈之下嫁给了上流社会的富家子弟汤姆。在这段感情里,是盖茨比先欺骗了黛西,在面对谎言被戳破时又第一时间逃离,背弃了他对黛西的承诺。

波伏娃曾经说过,一个女人从出生起她所有的选择都无法由自己决定,因为她所有的决定都是由男性主导的。所以,没有经济来源的黛西只能听从家人的安排,嫁给自私冷酷、刻薄寡情的汤姆——父权制度忠诚的卫道士。这场婚姻对于黛西而言就是一场噩梦,婚后不久汤姆便背叛婚姻,有了婚外情,愤怒的黛西也曾试图挑战过汤姆的男性权威,比如举家搬迁,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只能睁只眼闭只眼。在当时,离婚还不被人们所接受,离婚后女性的生活更加艰难,加之离婚意味着失去了经济来源,这对于养尊处优的黛西来说简直比死亡还要可怕,所以黛西没有选择,她只能放弃自己的抗争,举手投降,乖乖做一个父权制社会里的传统女性,相夫教子。

二、 新女性的崛起

19世纪后期爆发第一次女权主义运动,女性开始争取与男性平等的政治权利,20世纪初,第一次世大战爆发,西方妇女受惠于战争带来的后果,作为战后大量储备劳动力开始进入社会的各个领域,追求独立自主成为这一时期新潮女性的特点。小说中三位女性就生活在那个时代,黛西向往美好的爱情,即使在遭到盖茨比的欺骗和背叛后嫁给汤姆,她依然保持对爱情的信任,渴望幸福的婚姻,在直面盖茨比时她也毫不隐瞒地吐露自己的心声,表达她曾真心爱过汤姆,说明在明知道没有感情的婚姻里,她也并没有就此放弃追求幸福生活的步伐;小说中另外一个女性角色,汤姆的情妇,威尔逊太太梅特尔,虽然通过叙述者尼克尔的声音,她被妖魔化成一个没有道德感,贪图享乐,破坏别人家庭的一个不耻的形象,但这并不能抹杀她内心深处不满现状,反抗男权主义追求幸福生活的新女性精神;小说中新女性的典型代表是乔丹?贝克,她是知名高尔夫运动员,并曾在全国性比赛中获得过冠军,靠着运动天赋,她有一定的经济来源,相比较其他两位女性她不需要依附于男人而生活,这就决定了她思想上和行为上的独立性。

三、 徒劳的努力

8.美国梦与《了不起的盖茨比》 篇八

有的时候,你会发现有一个国家,整个国家的人,都做着一个梦。而且他们还会标榜,我所在的这个国家厉害,因为我们全部人都做着这样的梦,居然都成功了!

那个国家就是美国,他们的梦当然就是美国梦。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这本书:《了不起的盖茨比》,被认为是记录、描述、分析美国梦的最好的一本文学经典。它告诉我们,一个国家整个时代,一起在做着梦的感觉。它告诉我们,一个做着这样一个世俗成功梦的人,他是为了什么要有这样的梦,他的遭遇如何,最后当梦想幻灭之后,又会剩下些什么。

所有的内行人、评论家都说这是好书,但是它滞销。我们要知道,这是不太可能的一件事儿,为什么呢?因为它的作者F·S·菲茨杰拉德,是当年美国稿费最高的作家之一,是当年美国最红的畅销作家,就跟今天的郭敬明差不多。

但是这样的一本书,他呕心沥血写成,他觉得它是毕生杰作,他要用这本书证明他是一个严肃的、伟大的小说家。但是那时候好像是失败了。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五十年代之后,这本书声名见隆,终于奠定了经典的地位,菲茨杰拉德的梦想成真了,他成了了不起的大作家,但是这时候,他早就已经死了。

当时的美国政府干了一件很奇怪的事儿。就是在二战期间跟出版社合作,出版了很多的平装书,寄到前线,给士兵看。因为美军在前线没什么娱乐,就让他们看书,结果很多士兵看到这本书,感动得不行。他们甚至连写家书都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是本了不起的小说。

20世纪20年代,后来的人把它叫作爵士年代,在那個时代,美国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为世界强国,那时候广告业非常兴盛,大家都只是想着如何购物,如何消费,然后拼命要赚钱,物价上涨得很快,大家炒股票,炒房地产,整个社会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向着钱看。

20世纪20年代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完不久,当时很多人就觉得我们过去深信的所有传统的价值观、最基本的信念,全被动摇了。一场战争怎么能够死那么多人呢?我们知道一战突破性的地方就在于,它居然杀了那么多跟军人无关的平民百姓,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这个世界怎么了?人类到底怎么了?

二战的士兵们看到这本书觉得感动,是因为通过小说他们仿佛预见到等待他们打完仗回到美国之后的,就是回到过去二十年代见过的那个世界。

那个世界是一个人欲横流的世界,是传统价值观崩溃了的世界。但是整个国家好像忽然都很有钱了,国家强大了,或者很穷的人都想着有天我要发财。我为了往上爬,我从乡下搬到纽约去,我力争上游,我能够致富,我能够成名,那就叫作美国梦。

一个物质世界的梦,一个价值真空的梦,这就是《了不起的盖茨比》所存在的世界以及它所呈示的世界,以及留给我们后来的人,尤其今天的中国人的一个警告。

9.《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感想 篇九

盖茨比本人也是咎由自取,也许他并不是什么上帝之子,有的只是某种了不起的品质,即为自己误导的梦想顽强拼搏的意志。他和黛西的丈夫汤姆。布坎南都拥有财富,两人的不同之处是他至少用他的财富去追求一种“美”,并竭尽全力得到它,然而并没有赢得它。最后,乔治。威尔逊,也就是汤姆情妇的丈夫在黛西夫妇的合谋和挑唆下杀死了盖茨比。多么可悲啊!盖茨比一心向往的未来已经不复存在,他那个在农业社会培育的梦想?-美国梦-已经烟销去散。

虽然这部小说的结局带有怀旧伤感的情调,但我们也能感受到作者菲氏所在的美国当时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完成,原来的价值观念和生活准则都必须改变。不管他的梦想如何高尚,带有“美国梦”的特色,但它是荒诞的,城市中无美可言,而出自盖茨比的柏拉图式自我观念中的美也是不可企及的。

以前,我对美国梦都只有一个很模糊的概念,直到看到《了不起的盖茨比》葬礼上,盖茨比的父亲小心保管的那张少年盖茨比认真执行的日程表,我突然领悟到,所谓美国梦,就是只要你努力,你就可以过得更好。自诩为上帝之子的盖茨比,坚信自己命里有非凡的安排。他是愚者中的愚者,也是勇士中的勇士。他是真正以梦为马一路披荆斩棘的人,他当然了不起。

10.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笔记 篇十

最近看完了放假前借阅的最后一本《了不起的盖茨比》。如果说我看懂了什么,说实话,我看不懂这本书,对书中的内涵也只是一知半解,了解到了一些皮毛而已。盖茨比退伍后通过卖私酒,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最终富甲一方,但他退伍后却得知自己深爱的女人黛西嫁给了别人,为了重新引起女友注意,他在女友家对面买了一幢比女友家豪华数倍的别墅,每晚派对开到深夜,但是最终他却得知心中的女神也只是世俗僧或中的拜金女而已,他杀了女友,将自己也送上了一条死路。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看完后,我感受到的更多是盖茨比对爱情的执着与坚贞,仿佛沧海桑田也不会放弃自己深爱的女友,但同时,我也感受到了世俗的平庸和势利,以及对那些坚持不懈的人的打击,在当时那个昏暗、势利、庸俗的社会下生存,是极其艰难的,也正因为如此才会有盖茨比这样不幸的人。

盖茨比本来有大好前途,可以安稳地过完自己的一生,但社会摧毁了他。

11.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隐喻 篇十一

关键词:隐喻;《了不起的盖茨比》

一、有关隐喻

传统上我们都忽视了隐喻的重要性,认为隐喻是非相似的两个事物之间的比较,是对常规的变异;因此使用频率较低,研究意义也不大。1980年lakoff&johnson出版的Metaphors We Live By让学者们重新审视隐喻,对隐喻有了新的认识,对隐喻也有了更深入的研究。近几十年学者们更是开始掀起了一场“隐喻革命”。隐喻不再被大家所忽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隐喻。《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含有大量的隐喻形象,接下来将分析书中人物的名字和汽车所具有的隐喻意义。

二、《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隐喻

(一)书中汽车的隐喻

美国人最开始对汽车的态度是复杂的,及兴奋又忧虑,上流社会还曾把汽车看为可能会破坏道德准则的猛兽,然而在迷惘的一代,汽车则成为了许多青男才俊追求的时尚,把《了不起的盖茨比》放在这个特定的背景下,不难看出作者给汽车赋予了许多隐喻的含义。

1.汽车是个人财富,身份的象征。小说中Tom的情人--威尔逊太太,她与车的情结主要有两件事情。第一,在小说中的第二章写到当汤姆与她去纽约约会时,她拒绝了四辆出租车,最终选择了一辆薰衣草色的新车,新车毫无疑问会比脏兮兮的旧车更吸引人注意力,从这点读者不费摧毁之力就可以看出威尔逊太太的虚荣心,对她来讲车是身份的象征。第二,小说最后写到为了逃脱丈夫的控制,威尔逊太太着急地从家里跑出来去拦那辆豪华的黄车,本以为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殊不知命丧生于车轮之下,最终她的汽车梦和富裕生活到此也画上了句号。

2.小说曾多次提到T.J埃克尔堡大夫暗淡的黄眼睛。当汤姆开着盖茨比的车进城时,在途中只有Nick在看到埃克尔堡大夫暗淡的黄眼睛时想到了临走时盖茨比讲过汽油不够。如果从交通信号灯这个方面来分析,我们可以把埃克尔堡那双黄色眼睛看作是黄色信号灯,警示驾驶人员前方危险;但是书中的交通信号灯又不符合常理,因为在书中读者好像只发现了两种信号灯:起警示作用的黄灯,和继续前行的绿灯,唯独没有让人止步的红灯,那是因为红灯在权贵人士面前也只是形同虚设,他们用自己的金钱和权利为自己开了一道道的绿灯。在小说中我们也能发现相关的证据。当盖茨比载着Nick开去纽约的途中因为开车超速,被警察拦下,但是警察最终没有给他开罚单,而且还恭敬地说以后在也不敢冒犯他,原因很简单因为盖茨比是警察局局长的好朋友。这说明了警察在当时的美国所起作用不大,美国成了一个不设红灯,不受约束的交通通道,任人为追求自己的私欲横穿直撞,则点就无疑加大了汽车的危害性,和悲剧的发生率,威尔逊太太最终就死于交通事故。

(二)颜色隐喻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成功,除了优美的语言,熟练的叙事技巧,令人沉思的内容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里面含有大量的颜色隐喻。小说对出现的事物都有颜色上的描写,如汽车,衣服,别墅。每种颜色都有其独特的含义。

白色:空虚浅薄

美国人对白色有独有的情感,婚礼上也以白色为主。在小说中对白色主要用在了黛西身上。黛西的名字就是一种白色的雏菊花,她喜欢穿白色的裙子,同盖茨比约会开的是白色的车子,自己曾经过了一个白色的童年,这些都给人营造了一种神秘感,也正是这种神秘感让盖茨比对黛西着迷;但是白色虽然神秘却又是虚无,飘忽不定,这喻示着黛西内心的空虚,精神灵魂的缺失。

黄色喻金钱,衰亡

在西方,黄色总能让人联想到不好的事物,如yellow dog(卑鄙,下贱的人) ,yellow press(黄色书刊) ,yellow journalism(指不择手段地夸张、渲染以招揽或影响读者的黄色新闻编辑作风,如突出社会丑闻,歪曲事实以引起轰动等),黛西在小说里是极度钟情于黄色的。“她的声音充满了金币的铃铛声。”“她站在白色的宫殿里,是国王的女儿,是金发女郎。”这些都喻示她是黄金的忠实信徒,因为盖茨比没钱而离开他,因为汤姆的送给她昂贵的项链最终嫁给他,再后来盖茨比变得富有,她的情感再次动摇,爱上了盖茨比。当然盖茨比本人也是很喜爱黄色的,“黄色的跑车”,同黛西再次重逢时“黄色的领带”,在聚会上演奏的是一种叫“黄色鸡尾酒会”的音乐。这些都揭示了盖茨比对金钱的崇拜和喜爱。但是黄色也让人联想到了秋天凋零的树叶,喻示人的死亡。盖茨比在被射手之前,把垫子扛着肩上,向游泳池走去,进入了一片黄色树林。最后,在游泳时被威尔逊射杀。

三、结语

这篇文章从隐喻角度对《了不起的盖茨比》进行分析,使读者不仅对隐喻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对该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不再是局限于对内容的满足。小说中隐喻的成功使用,深刻诠释了书中主人翁的性格形象,和时代主题,强烈的震撼了读者的心情,由此可见隐喻文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陈法春.了不起盖茨比中的汽车隐喻[J].外国文学研究,1997(4).

12.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心得体会 篇十二

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 经济的不断发展, 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在马克思提出的异化理论的基础上针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问题又进行了一些相关的理论研究:马尔库塞提出了“单向度的理论”, 马尔库塞所处的时代, 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地发展, 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财富和劳动产品极为丰富, 异化开始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了, 这也就是马尔库塞所说的”控制的新形式”。异化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 主要表现为人们对高消费产品的盲目追求, 精神追求和道德追求的逐渐沦丧, 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紧张对立以及个人与自我的异化。卢卡奇提出了“物化”思想, 所谓的物化思想我认为就是人的一切行为向物质看齐,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交往建立在金钱、利益基础之上。列斐伏尔提出了“全面异化”理论。人是社会的产物, 人的异化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现实对人的异化主要表现在劳动和消费的异化、人的精神追求和崇高梦想的沦丧。影片《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也存在着种种异化现象, 下面展开具体的分析:

一、异化产生的社会背景

影片《了不起的盖茨比》描写了20世纪美国“喧嚣的二十年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 美国的经济进入了繁盛的物质丰富时代, 整个美国社会都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繁荣富强的景象。然而这场世界大战不仅仅改变了美国旧的社会秩序, 美国人的传统社会习俗和道德观念也受到了极大地冲击, 整个社会弥漫着一股拜金主义以及享乐主义的风气。在突如其来的社会变化面前, 个人的力量极其渺小, 无法抗拒强大的历史潮流, 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便会在社会中异化, 在这样的情况下, 人的劳动就不再单纯的是为了劳动本身所带来的成就感和快感, 而是为了无休止的炫耀性消费, 个人处在一种变相的不自由状态中无法自拔, 人的理性也在逐渐消失。

二、异化的美国梦

“所谓的美国梦, 有广义跟狭义之分, 广义上指美国的平等、自由、民主;狭义上是一种相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生活的理想, 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工作、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 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所谓的“人的异化主要是指人在由动物向人转化这一过程中, 所获得人的属性的再度失落”。马克思异化理论中提到的人与人关系的异化, 主要指的是在追求自私的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 人成为相互利用的工具。影片中的主人公盖茨比, 为了心中的事业和爱情不断的努力, 在各个方面都严格要求自己。尽管知道自己跟黛茜之间的差距但是坚信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 一定可以实现自己的事业爱情的双丰收。为了跻身于上流社会, 他可以说是不择手段, 他在黛西所住的豪宅对面修建了一栋别墅, 经常在家中举行高档酒会, 邀请上流人士欢聚到他家, 载歌载舞, 然而盖茨比并不高兴, 他所做的这一切仅仅是为了吸引黛西的注意, 在他的心中黛茜象征着美国上流社会一切美好的东西, 象征着他的梦想、他的希望, 代表着他“美国梦”的核心。他用能否得到黛茜做为衡量人生成功与否的标志, 他本质上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相异化, 这个上流社会的盖茨比并不是盖茨比本身, 主体自我丧失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牺牲品。盖茨比的梦想破灭了, 他将自己置于和社会的对立地位, 在整个过程中盖茨比的自我价值在慢慢消失, 慢慢地从属于财富的不道德追求, 梦本来是美好的, 是一个人积极向上的动力, 然而盖茨比的美国梦就这样逐渐异化了, 并且将人性异化的过程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 也深刻地揭示了美国在那个年代为了追求财富所导致的堕落腐败现象。

三、被社会现实异化的牺牲品—黛茜

在整个电影中黛茜的一生可以说唯物质金钱至上, 最终成为了金钱地位的奴隶。黛茜的声音被尼克描绘为“充满了金钱”甚至是一曲“永恒的歌”, 似乎是财富叮当的声音。她也是被社会现实异化的典型牺牲品。作为初长成的美丽少女黛茜心中怀着对于纯真爱情的无限憧憬与向往, 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年轻的军官的盖茨比。尽管在当时盖茨比还是一个穷小子, 与黛茜之间有着巨大的差距, 但是黛茜对于盖茨比的爱情是真心的, 她对于他即将参军离去而深感不舍, 但是并没有与他分手, 而是坚守着信念等他回来, 此时的黛茜一直追求着自己的自我内心。但是在盖茨比一战期间, 由于家族的压力、以及自己内心很长时间以来的孤独, 最终黛茜嫁给了家财万贯的汤姆, 也从此选择了金钱与地位, 也走上了一条人性异化的不归路。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中提到人与人所创造的物之间的异化, 是说人发明制造各种工具和物品是为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服务的, 但是人与物的关系却发生了颠倒跟异化, 物统治了人, 人成了物的工具。

四、人际关系的异化

电影中人物之间的关系, 不管是爱情、友情、还是亲情也都发生了异化。马克思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主要是指从社会交往来看, 人与人之间关系相异化, 他认为“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从人那里的异化。”“马克思又进一步指出:人的异化, 一般说来, 就是人同自己本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同其他人的关系才能得到实现和表现。”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利用、冷漠、欺骗、虚伪。一切以利益为目的。在影片中, 盖茨比会经常在家里举行豪华派对, 来自上流社会的各界人士都聚集到他家的舞会上, 我们看到派对上所有的人其实跟盖茨比并不是真正的朋友关系, 而盖茨比举办这个派对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跟大家交朋友之类的, 目的只有一个为了吸引居住在对面的黛茜的注意。所以, 最后再盖茨比的葬礼上, 往日成群结对去参加他家豪华派对的客人们, 却没有一个人来参加, 可见在当时的社会,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 友情之间的异化, 看似朋友实际冷淡, 毫不关己。

除此之外, 片子中仅仅表现的两段亲情也让观众感到了异化的悲哀。尼克在盖茨比死后通知他的父亲, 而当这位老人来到自己儿子的居所时, 竟然对自己儿子所拥有的一切以及之前的生活毫不知情。他对于儿子的了解仅仅局限于盖茨比的少年时期。在以人们追求物欲享乐的社会环境中, 无论是亲情、友情以及爱情都发生了异化。

摘要: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主要讲述的出生于农村的盖茨比为了追求所谓的“美国梦”不断努力跻身美国上流社会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而最终梦破碎的故事。在整个影片中我们看到了美国科技的进步、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在这种纸醉金迷生活中的自我迷失, 人性的异化。本文主要运用马克思主义以及其他相关的“异化”理论来对影片进行分析解读。

关键词:异化,美国梦,《了不起的盖茨比》

参考文献

[1]赵永琴.异化理论视域下的《了不起的盖茨比》[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25.

[2]栗帅.论人性的异化与救赎[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2.

[3]黄海瑛.对《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异化解读[J].科技信息, 2011.33.

[4]李志.马克思异化理论中的“人”[J].哲学研究, 2007 (1) .

[5]朱红梅.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女性形象——黛西[J].考试周刊, 2009 (30X) .

[6]李红梅.从消费社会学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人的异化[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3.

13.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心得体会 篇十三

当生存不再被金钱制约,人们生活是为了什么?马斯洛提出了五个需求层次,与本书中的事情发展互相印证。盖茨比本是平凡普通的人,因为当兵开拓了视野、认识了黛西、结识了伯乐,获得了阶层跃升。当他穷苦时,便想着有朝一日富贵加身,但在追求富贵时认识的黛西,让他认识到征服的乐趣。二者均是他的追求,而由于背景不硬,只得在当兵和黛西中侧重于当兵这个饭碗,被迫异地恋,于是与黛西失之交臂。在经历风雨与奋斗后,盖茨比有了钱,举办宴会、结识上流以重新博得黛西的好感。

而黛西从未被她与盖茨比的感情牵绊,富家小姐身边总是不乏追求者,而她选择了最佳的汤姆作为结婚对象。书评说汤姆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但是看下来,汤姆与黛西是一类人:以自我为中心的享乐生活者。当出事后,他们立刻想到了转嫁责任与逃跑,他们的世界没有诚实与真爱。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没有诚实的人对于盖茨比拿出的诚意一脸鄙夷。

不考虑诚实等品质方面的虚拟变量,黛西的处境与选择在经济学中可用相应的量化模型解释。当改变前后的效用之差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使人放弃现有状态,举个通俗的例子就是跳槽时一般薪水要涨多一点,人才会乐意跳槽,薪水涨幅让人感觉跳槽是值得的。

黛西在上流社会中已经优中选优的嫁给了汤姆,也并不在乎汤姆的专一(放任汤姆出轨),黛西只想享受这种上流社会的奢华。像盖茨比这样从阶层跃升上来的经历在黛西眼里毫无分量感,盖茨比的专一和深情也与自己的娱乐生活毫无关系。所以选择盖茨比对于黛西而言,无异于抛弃稳定的陆地选择远渡重洋,目的地还是未知的。

抓住一个人,要抓住一个人的主要矛盾。盖茨比解决了自己缺钱的主要矛盾,却败在了爱情上。黛西的主要矛盾则是享受自己上流社会的生活,所以肇事后逃逸,就怕麻烦找上自己。

主要矛盾也是变化的,盖茨比缺钱的时候无法拥抱爱情,黛西体会过爱情后选择了上流社会的享受。也许就像盖茨比获得钱之后并不珍惜一样,黛西也并不觉得爱情是一件生活的必需品。稀缺的总是少数,可望而不可得的东西最是折磨人。

书中所有的视角都是由“我”——黛西的表弟的视角来叙述的,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他见证了盖茨比的夜夜笙歌,见识了盖茨比夜空独望的孤独,揭开了盖茨比身世的秘密,为盖茨比和黛西牵线,为盖茨比举办葬礼,见证了一切悲剧的发生。

诚然,当一个人为了一个目标穷尽所能,总有人愿意帮助他。“我”为盖茨比的处境而唏嘘,忍不住处处帮助他,但即使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却还是无法避免由故事主角性格造成的注定悲剧。

作者最后说出的话揭开了一切因果,那就是过去对未来的影响力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盖茨比回到了曾经的昔日旧梦,而很多人是回到了原生家庭。

给我最深刻记忆的一本书是《毛泽东传》,读后感也发在这个公众号里,读过那本书,我深深意识到一个人的过去对未来的影响多么巨大。即使是主导世界巨变的伟人,也可能会停滞于小家庭的泥潭。

14.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心得体会 篇十四

我与盖茨比的“相识”早在的九月,不过当时更多的是被奢侈华美的服饰与场景布置以及绚丽的3D技术所吸引,之后便是读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一书时此书再次被提及,对原著十分感兴趣却因中考一事耽搁下来,直到这个暑假才有机会细细品味。

故事从盖茨比邻居尼克的口中娓娓道来:很早以前还仍是年轻军官的盖茨比就与名门闺秀黛西相识相爱,却因要参军而无奈与黛西分手。战后盖茨比得知黛西已和纨绔子弟汤姆·布坎南结婚,痛苦万分,但他坚信是金钱使黛西蒙蔽了双眼,因而通过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大量累积财富,并在黛西的府邸旁修筑豪宅,每个周六举办盛大的派对,挥金如土,彻夜笙箫,一心想赢得黛西的注意,以挽回失去的爱情,然而天意弄人,黛西已不再是原来的那个黛西,这似乎也预示着最后的结局——盖茨比在怀着对黛西美好的幻想中死去。

这是一个无比凄婉的爱情故事,在这个“奇迹的”“艺术的”“挥金如土的”“充满嘲讽的”时代下,在无数伪善、贪婪、物欲横流的面孔下,做到人格高尚、拥有远大的理想是多么可贵。尼克曾这样对盖茨比说:“他们那帮人加起来都比不上你。”盖茨比为什么了不起?我想,这是因为他心中有一盏永不熄的绿灯。

绿灯在这本书中一共出现了三次。“但是我没有,因为他突然做了一个动作,仿佛在暗示他正沉浸于独处中——他用一种奇怪的方式朝着幽暗的海水伸出双臂,尽管离我很远,但我肯定他在发抖。我不由地朝海面望去,那里除了一盏绿灯,什么也没有。它渺小而遥远,或许是在码头的尽头。”这是绿灯出现的第一次,也是盖茨比这个人物的初登场。

读完全书再来细细品味这段,我才后知后觉地明白了其中的隐喻:盖茨比“用一种奇怪的方式朝着幽暗的海水伸出双臂”,这其实是拥抱的姿势,但他拥抱的并不是海水,而是“绿灯”,准确来说亮着绿灯的那个码头上的黛西的府邸。然而,黛西的府邸隐没在了一片黑暗中,唯一亮着的绿灯却也“渺小而遥远”,这是否意味着尽管盖茨比不顾一切地想要抓住绿灯(让黛西回心转意),但“纯洁的爱情”终究会被黑暗的现实所掩盖,盖茨比的结局也终究悲惨?

“黛西蓦地挽住他的手臂,但他似乎还沉浸在刚才那句话中。或许是因为他突然想到,那盏灯的重大意义从此永远消失了。遥远的距离曾将他与黛西分开,相比起来,那盏灯却离黛西那么近,几乎可以碰得着她,就像一颗星星与月亮形影不离。可现在,它又只是码头上的一盏绿灯而已了。令他神迷的事物又少了一件。”这是绿灯出现的第二次,此时黛西与盖茨比得以相见,然而此时大雾却笼罩了绿灯,或许此时盖茨比已经意识到黛西不再是原来的黛西,那个他心目中一尘不染的天仙般的黛西早已消失不见。在这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下,“绿灯”的价值也早已泯灭。

最后一次出现则是在书的末端,也就是本文最初引用的那段话,此时的绿灯再次亮起,它的含义被点明——盖茨比的信念。曾有人认为“绿灯”即是黛西,然而我不这么认为,确切来说,“绿灯”只能是黛西的化身,而且它的含义还要远远大于这一点。在盖茨比的心中,黛西是完美无瑕的,是一尘不染的天仙。然而这是过于理想化的黛西,先暂且不论黛西是否“被金钱蒙蔽了双眼”,单从黛西高傲的出身以及“像白银一样闪亮耀眼”的生活就可推断她绝不可能放下体面的生活与盖茨比去私奔,无论五年前还是五年后。

或许五年前的盖茨比与黛西真的曾经相爱过,但那终究是五年前。所以这本书的最后一句才会如此写道:“我们奋力前行,小舟逆水而上,不断地被浪潮推回过去。”——盖茨比一生不顾一切地想追求“纯洁的爱情”,然而最美好的记忆却在往昔。

15.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心得体会 篇十五

一两位女性形象所犯的“罪”与所受的“罚”

这里的“罪”之所以加引号, 是原文当中叙述者尼克从父权制度的思想考察认为的, 因为黛茜和玛特尔在某种程度上都违背了传统父权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规定。正如本文下面将提到的, 如果我们运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对这些“罪”加以分析考察的话, 我们会发现这些都是受到传统思想影响的作家投射在作品当中的父权意识。

首先, 黛西的“罪”体现在她说话的方式上, 令人觉得矫揉造作。尼克曾对戴西的声音做出过描述:“我听人说过, 黛西的悄悄话只是为了让人家把身子向她靠近;这是不相干的闲话, 丝毫无损于她的魅力。”[6] (P10) “我高兴得瘫……瘫掉了。”[6] (P10) “你使我想到一朵——一朵玫瑰花, 一朵地地道道的玫瑰花。”[6] (P15) 这种为了突出女性魅力而刻意发出的腔调令人不快。其次, 在婚姻方面, 对不幸的婚姻守口如瓶是传统的父权制婚姻的一个重要规则。已婚的传统黛西对于自己不幸福的婚姻从不隐瞒遮掩。相反, 她还像当时社会当中大多数男性所做的那样——寻找婚姻以外的情感上的刺激, 与盖茨比旧情复燃, 重续前缘。这在当时父权思想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看来绝对是离经叛道的。再次, 在家庭生活方面, 黛西已经身为人母, 但她摒弃了传统的照料后代的家庭责任, 反而将女儿交由保姆代为抚养。在强调女性作为孩子的哺育者和教育者角色的传统社会看来是难以接受的。最后, 黛西开车轧死了茉特尔, 然而在丈夫的怂恿和教唆下, 她竟然与之合谋将罪名嫁祸于痴情于她的盖茨比, 使后者成了她的替死鬼。当然, 她这样做是有原因的。

原文当中另外一位已婚女士, 茉特尔·威尔逊则更加咄咄逼人, 蓄意破坏当时社会所规定女性传统角色。她不顾惜真心对待自己的丈夫威尔逊, 反而反过来欺侮羞辱他。在外貌上, 当尼克第一次见到她时描述到:

“过了一会儿一个女人粗粗的身材挡住了办公室门口的光线。她年纪三十五六, 身子胖胖的, 可是如同有些女人一样, 胖得很美……她的脸庞没有一丝一毫的美, 但是她有一种显而易见的活力, 仿佛她浑身的神经都在不停地燃烧。”[6] (P25)

这样的描述令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茉特尔的身体所代表的东西---情欲, 而这也是最为传统的基督教社会所不容的。

在动作上她“然后大摇大摆地从她丈夫身边穿过, 仿佛他只是个幽灵, ”并且“头也不回就低低地、粗声粗气地对她丈夫说:‘你怎么不拿两张椅子来, 让人家坐下。’”[6] (P25) 对于丈夫的视而不见和颐气指使表露的一览无遗。

在处理与情夫汤姆的关系上, 茉特尔也是节节紧逼的。与汤姆相识时, 她被其锦衣华服所吸引;然后又大笔花费情夫的钱财, 为自己添购衣物和用品;在默默做人情妇多年之后她决定不再沉默, 要求汤姆和黛西离婚而自己取而代之;实际上她坚持叫黛西的名字而遭到汤姆的殴打即是表明自己权利的一次明示。

从上述讨论我们可以看出, 作家笔下这样的女性给人带来的自然是不快与厌恶了。所以菲氏给两位女性设计了一定的“惩罚”。黛西在刚刚生下女儿后丈夫依然抛下她出去鬼混, 要和丈夫不断的搬家以避免丈夫不断发生的绯闻;这实际上表明黛西只配合汤姆这样淫荡好色、粗俗风流的花花公子在一起, 一次次的面对丈夫的拈花惹草而无能为力, 只能一次次的搬家来逃避。这就是对她的惩罚。而对于父权制度下女性的性别角色造成最大威胁的茉特尔的结局也最为悲惨, 她身前被情夫殴打, 最后死于黛西的车轮之下。

但是, 隐藏在小说当中两位女性行为方式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小说家为什么又会为两位女性安排这样的结局呢?

二时代背景和理论背景

上世纪二十年代在美国被称为“爵士时代”。在这十年间, 美国得以壮大发展, 经济迅速发展, 社会财富急剧增加, 同时使美国人民的生活标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当时的社会上人人都沉溺于纸醉金迷的生活, 追求感官享受。与此同时, 大批从欧洲战场回国的青年, 发现自己受到政府的欺骗, 在一场所谓“结束所有战争的战争”当中亲眼目睹了人类自相残杀, 因而丧失了对于人类的信心, 而形成了“迷惘的一代”。战争同时摧毁的不仅仅是人们的生活信念和还有道德观念。

与此同时, 在社会生活方面, 大批女性走出家庭, 承担了一定的社会工作, 同时获得经济上的独立。另一方面, 她们在当时流行的佛洛依德的性压抑学说的影响下, 不再恪守传统加诸于她们身上的行为规则, 自觉地加入到当时的放纵狂欢中, 在彻夜举行的舞会上抽烟喝酒, 在没有已婚女性的陪护在流连于男性之间, 与之调情。马尔科姆·考利在《流放者归来》一书中描述到:“东部和西部的青年妇女都把头发剪短, 在舞会上把紧身胸衣寄存在衣帽间或干脆不穿紧身胸衣, 当她们谈到找个情人时并不感到很拘束;她们从结交恋人谈到节育, 一面在午餐的两道菜之间吸烟。”[7]为了描述爵士时代的新女性, 菲氏专门造了一个英文单词, “flapper”, 时髦女郎。这个词最初出现在菲茨杰拉德为《人间天堂》做的宣传广告上“一部关于时髦女郎, 为哲学家写的书”。在他以后的作品中, 我们也常常看到这类时髦女郎的形象。现在这个词已成为字典上的一个专有名词:“flapper, 美国俚语, 是指行为衣着不受传统约束的女郎”或“美国二十年代举止轻浮的新潮女郎”。[8]

上个世纪60年代, 随着西方民主运动的兴起, 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登上了历史舞台, 强烈的冲击了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性别角色观念。这种崭新的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要颠覆以男子为中心的父权制意识形态。对于上世纪20年代出现的新女性, 劳埃斯·泰森评论道:“新女性出现在20年代。如同以往一样, 她们的出现引发了社会上保守人士的反对, 这些人中既有男人也有女人。他们认为, 总之。妇女对自己传统角色的任何否定都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家庭生活的毁灭和社会道德的崩溃。”[9] (P103) 女性主义批评还认为, 父权制思想压抑女性的一个主要手段就是利用二元对立的方式对于传统的性别角色进行塑造和定位:男性代表着行事理智、意志坚定、刚毅果断, 开拓创新;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女性意味着感情用事、意志软弱、优柔寡断、相夫教子。因此, 父权制思想下的女性只有两种角色, 即“魔鬼”和“天使”。如果她接受了既定的性别角色, 她就是“好女人”, 反之, 她就是“坏女人”。父权制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剥夺妇女, 使她们处于被压迫的地位, 让她们安心的在家相夫教子, 而不是在工作当中和男性一较高低, 更不愿看到她们拥有由独立的经济基础带来的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

一定历史时期内的文学作品总是反映那个时代特定的思想意识冲突, 而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作家也总是受到自己所处时代的意识形态的影响。菲茨杰拉德也不例外。由于受到传统的父权社会的意识形态影响, 在他的作品当中, 菲氏总是以否定和负面的形象描绘这类生活在二十年代的新女性, 认为她们虽然外貌时尚, 但是行为举止夸张做作, 抽烟喝酒, 流连于各种舞会, 同时缺乏传统女性的家庭观念和意识, 已经丧失社会独立性而仅以金钱与爱情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这明显的暴露了作家在以父权社会为核心的传统意识形态下对于新女性的偏见。正如吉尔伯特和古芭在《阁楼上的疯女人》中指出:“在父权制的文化中, 女性话语与女性的‘离经叛道’——即愤怒地反抗男性的支配——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它必须是阴阳怪气的……女人若想界定自己。非付出代价不可……”由此可以看出, “文学的厌女症总是把女人的反抗描绘成可怕的悲剧, 把反抗的女性都丑化成母夜叉。”[10] (P48)

三小说当中女性行为方式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我们应该看到, 上面谈到的两位女性的负面形象并非固有的, 而是与当时的社会及传统的思想羁绊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对于黛西的矫揉造作, 我们可以从下列方面理解。黛西作为当时的大家闺秀, 由父权社会, 尤其是美国南方社会按照对于“淑女” (Lady) 的标准和要求而被培养出来的。黛西出生在美国南部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 (Louisville) 的社会上流家庭, 传统守旧的家庭观念阻止了她接受现代高等教育, 而养尊处优的生活使她自幼丧失独立性, 进而养成爱慕虚荣、自私自利、追求享乐的性格。

当她刚刚生产完后就得知丈夫汤姆出去鬼混, 黛西也是无可奈何。在享受惯了的荣华富贵后, 父权制的上流社会使她完全依赖于金钱和物质财富。这决定了她必须依附与男权力量, 为了维持表面光鲜的生活只能忍气吞声, 委曲求全, 这是她成为父权社会受害者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当从丈夫汤姆的口中得知盖茨比依靠贩卖私酒发家的故事后, 黛西随即放弃了和盖茨比复合的愿望, 自觉地和丈夫组成统一战线, 重新回到象征父权庇护的丈夫的怀抱, 共同应对意外车祸带来的家庭危机。

其实, 对于自己的这种可怜可悲的社会角色, 黛西是非常清楚的。在第一章里, 当黛西在向尼克和乔丹描述她对幼女未来的希望时说:

“我希望她将来是个傻瓜——这是女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出路, 当一个漂亮的小傻瓜。”[6] (P18)

这番话真实地道出了黛西的心声, 同时深刻地揭示了在当时父权制的社会中女性所处的地位;即女性美丽的容颜只是吸引男性从而获取物质利益的有效工具。造成黛西生活的腐朽和寄生性的价值观的, 正是她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她所有的思想和行为无不深深烙印着爵士时代的印记。

在另外一位女性茉特尔身上, 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由于受到父权制思想的影响而表现出的偏见。茉特尔出身低贱, 来自于下层社会。在委身于布坎南后茉特尔后一心往上爬, 想进入她所向往的情夫所属的那个美妙的上流社会。但是布坎南只是把她当作玩物, 并不尊重她。她不自量力, 为了是否有权叫黛西名字而和汤姆发生争吵, 结果被后者一巴掌打破了鼻子, 血流满地。更加具有讽刺意义的是, 同为女人, 同是父权制思想的被压迫者和受害者, 作者安排茉特尔最后死于黛茜的车轮之下。在描述她死亡的场面是, 作者再次突出了茉特尔身上所体现的性欲的一面:“……他们看见她左边的已经松松的耷拉着……她的嘴大张着, 嘴角撕破了一点, 仿佛她在放出储存了一辈子的无比旺盛的精力的时候噎了一下。”[6]P134

传统的父权社会要求女性谨守妇道, 恪守贞洁。茉特尔身前被男性玩弄, 死后也不得安宁。在她死后, 她的丈夫威尔逊枪杀盖茨比, 最后又自杀身亡。在父权制意识中, 茉特尔是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这说明, 任何敢于挑战父权制权威的女性, 其结局都不会美好, 茉特尔·威尔逊的惨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四结论

综上所述, 小说家菲茨杰拉德身处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社会思潮中, 同时在传统的父权社会意识形态的的影响下, 在其创作的作品当中总是抱有偏见的刻画负面的女性人物形象, 这是传统父权思想在他作品中的投射和体现。了解这一点, 对于我们今后更好地欣赏菲氏的作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摘要:菲茨杰拉德在他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当中描绘了美国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社会上“时髦女郎”形象。如果我们运用女性主义的批评方法, 把她们放入当时的时代背景加以分析考察, 我们会发现作家因受到时代的影响而投射在作品当中的一些父权制的思想, 从而深刻认识到造就这样女性的社会因素。

关键词:菲茨杰拉德,时髦女郎,女性主义,父权制的思想,社会因素

参考文献

[1]董衡巽等.美国文学史 (下)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

[2]吴建国.菲茨杰拉德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3]赵康.菲茨杰拉德小说对女性的妖魔化[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4) :90.

[4]李光毅.戴西-菲伊:受害者抑或加害者[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7, (6) :31.

[5]吴翊卿.重解<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戴西这一女性形象[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2010, (4) :101.

[6]F.S.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巫宁坤译) [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4.

[7]马尔科姆-考利.流放者的归来 (张承谟译)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8]新英汉字典[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 470.

[9]Lois Tyson.Critical Theory Today--A User-Friendly Guide[M].Garland Publishing, Inc.A Member of Tylor&Francis Group, New York&London1999.

16.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心得体会 篇十六

摘要: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品之一,盖茨比与汤姆·布坎南是小说中的两大主人公。盖茨比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备受关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汤姆·布坎南作为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成员,前人对他的研究却少之又少。菲茨杰拉德曾经说过,在《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作品中,汤姆·布坎南是他认为人物塑造中最成功的一位。本文主要分析了《了不起的盖茨比》汤姆·布坎南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  汤姆·布坎南  形象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F·S·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品之一,盖茨比与汤姆·布坎南作为小说中的两大主人公,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与叙述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小说通过小职员尼克的亲眼目睹,为我们讲述了白手起家的富翁盖茨比为了追求自己的初恋情人黛西,最终自我牺牲的故事。作为一部备受读者关注的文学作品,人们对作品的研究更是涵括了多个方面:无论是象征主义的运用、浪漫坚贞的爱情,还是美国梦的破灭、叙事手法的多样等等,都为我们进一步品读作品提供了帮助。盖茨比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备受关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汤姆·布坎南作为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成员,前人对他的研究却少之又少。菲茨杰拉德曾经说过,在《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作品中,汤姆·布坎南是他认为人物塑造中最成功的一位,同时汤姆·布坎南的出现无疑是作者对上层阶级最猛烈、尖锐的攻击与讽刺。

小说中盖茨比与汤姆·布坎南的出现就像天生的对立者,两个人相互对立,截然不同。与盖茨比的出身卑微、白手起家相比,汤姆·布坎南则是在没有任何阻碍的情况下继承了丰厚的遗产,成为了家世富有的百万富翁;当盖茨比被所谓的社会地位无情践踏的时候,富足的资产却早已为汤姆·布坎南带来了所需的名望、尊严、社会地位;当盖茨比不断充实打造全新自己的时候,汤姆·布坎南却早已颓废于灯红酒绿的上层阶层中;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曾被称之为是一部“金钱的浪漫史”,金钱对社会的摧残、对人性的腐蚀,腐败、堕落无疑成为小说创作的核心。汤姆·布坎南作为被金钱腐蚀的代表为我们更好的解读作品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与依据。

一  略带瑕疵的百万富翁

汤姆·布坎南无疑是一位拥有众多财富、家产万贯的富翁,早在小说的开头作者就已经向我们说明。尼克在开篇是这样来介绍汤姆·布坎南的:“他家财万贯,极其富有,但是他现在已经离开了芝加哥去到了东部,却从森林湖带来了打马球的小马,让人震惊。”通过尼克的介绍与解读我们能够清晰的从有关汤姆·布坎南的经济来源及其消费习惯上进一步了解汤姆的基本信息。汤姆·布坎南不同于白手起家的盖茨比,而是通过继承获得了巨额的财富。

面对生存的困境与求生的渴望,金钱成功成为了人们适应生活环境的象征,“白手起家”这一词汇就充分强调了百万富翁其根本是自然选择的产物。于是越来越多新百万富翁白手起家的神话在镀金时代中流行、传唱。从贫穷到富有,从卑微到尊严,白手起家这一神话的创造一路充满荆棘,但是只要拥有可行的目标,并且付出加倍的努力,无论他们曾经多么卑微低贱,在持续的坚强与努力中终会获得成功。爱迪生、富兰克林无疑是这个伟大的“美国梦”的代表,失败是成功之母,往往失败者的孩子最终能够创造丰厚的财富,获得富足的物质成功。

财富就像一把双刃剑,有时会给人无尽的渴望、前进的动力,有时又会使人迷失在金色的梦幻里,颓废凋零。世袭财富无疑为后人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以及社会地位,但是不劳而获的财富往往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最终造成堕落腐败的负面影响。汤姆·布坎南继承了一笔丰厚的遗产,于是过度的铺张、奢侈与炫耀注定了最后的落寞。世袭财富虽然诱人,百万富翁虽然富有,但是他们都应该明白财富的得来不易,更应该生活的朴素、适度。汤姆·布坎南显然属于后者,他早已忘记了财富来源于社会,早已沉迷在了虚伪、奢靡与炫耀中,早已经放弃了自己生产者的角色,甘心沦落为金钱的奴隶,最终在金钱中颓废。

二  天生的有闲阶级

在许多人仍然迫于生计不得不进行过度体力劳动的时候,那些坐拥巨额财富、家产万贯的百万富翁却将他们大把的时间与大量的金钱投注到许多不必要的物品或者娱乐休闲活动上。当尼克第一次见到汤姆·布坎南,他正站在前廊上,两脚分开,穿着骑马装,通过尼克的表述以及汤姆的衣着,我们能够看出汤姆作为一位百万富翁,他的生活方式与那些通过艰苦劳动所创造的财富毫不相关。事实上,汤姆几乎与当时所有的欧洲贵族一样,对马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休闲与过度消是有闲阶级的主要特征,汤姆·布坎南无疑“荣幸”的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通过作品中尼克对汤姆·布坎南的活动描写,我们能够看出汤姆的生活与运动、体育密切相关。依据凡勃仑的理论来看,早在封建社会时期创造财富的劳动就已经不再成为一种荣幸,战士以及猎人作为社会的领导者,他们急于摆脱类似劳动这些琐碎的杂事。但是由于战争的普遍存在,竞技类型的体育比赛就成为了上层阶级获得快乐并且能够证明他们好斗本性的重要活动,也成为了如今闲散阶级的重要活动之一。通过尼克的描述我们得知汤姆·布坎南从大学时期就作为橄榄球队员,到如今的马球健将,体育——生活——财富似乎成为他一成不变的生活规律,而事实也确实如此,他不停地在搬来搬去,但是他所搬动的地方却一直是富人或者马球存在的地方。

天生有閑阶级好斗的本性让汤姆·布坎南显得异常暴力,并且长期处于战备状态。早在大学期间汤姆恶劣、暴躁的语气就曾给人留下了强烈的暴力印象:“你们不要以为这些事情都是我说了算的,凭的是我力气比你们大,更具有男子汉气概。”对身份的过度警觉以及大胆的侵略都使得汤姆·布坎南总是在彰显自己的强势。伴随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汤姆·布坎南天生有闲阶级的好斗本质并没有得到克制,在纽约的一次聚会上更是对自己的情妇大打出手,残暴的将她的鼻子打出血来。

除去有闲阶级的好斗与奢靡,汤姆·布坎南与他的妻子更是将有闲阶级欺诈、暴力、冷漠的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面对自己所犯下的错误,他们不仅丝毫不感到愧疚毫不在乎,甚至让他人成为自己错误的替罪羊。在毁灭了人、毁坏了东西之后,他们置身事外的冷眼与“退缩”,都充分体现了他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根本就不在意,更不会在意所产生的严重后果,而这也正是当时社会的一种权利标志。这种“不在意”使他不认为自己对别人造成了影响,即使意识到对他人造成了苦难他也知道对自己并不会产生任何的恶劣影响。于是在这种权利的纵容下冷漠、暴力、欺诈成为了汤姆·布坎南的又一性格体现。

汤姆·布坎南作为家财万贯的百万富翁本应积极利用现有资源不断壮大,但是当尼克向汤姆·布坎南表示自己从事券商工作并且提及同事名字的时候,汤姆并没有表现出极大地兴趣,甚至还表明自己从来就没有听说过他们。即使在家人的提议下,汤姆·布坎南也并没有与券商保持密切的联系,而是依然在确保自身财产继承的情况下过着天生有闲阶级的奢靡生活。汤姆·布坎南对运动的痴迷、爆烈与好斗、冷漠与欺骗等行为不仅证明了他自身的颓废与退化,同时作为天生有闲阶层的代表更是揭露了有闲阶级人群对于社会进步的阻碍,有闲阶级最终将走向衰败、灭亡。

三  指定性道德与颓废

在门肯所划分的三个等级中:平庸的人属于下层阶级;体格健壮的人属于中层阶级;充满智慧的人属于上层阶级。通过尼克对汤姆·布坎南的描述我们得知汤姆身材魁梧、体格健壮,“他的骑马装根本掩藏不住他那突起的肌肉以及健壮的形体,这是一个强壮的身体,也是一个残酷的身体。”竞技运动是汤姆所爱,而他发达的肌肉、强劲的体力与好斗更是增加了汤姆的武力值与暴力倾向,发达的四肢简单的头脑常常使汤姆像个冲动的孩子一样“陷入慌乱”,最终依靠武力来解决问题,显然,汤姆·布坎南隶属于中层阶级。不同于汤姆·布坎南的武力与暴力,盖茨比则是被描述成为了一个有头脑、有毅力、有目标的男人。盖茨比每周要读一本有益的杂志或书刊,努力学习演讲等诸多领域的知识,盖茨比显然属于拥有智慧的上层阶级。

作为上层阶级,自治无疑是他们为显著地特征,他们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过去,从而塑造一个全新的自己。法律与惯例对他们毫无影响,他们拥有华丽的勇气,勇于创造自身的价值追求崇高的利己主义。相比汤姆·布坎南这个一无是处的百万富翁而言,盖茨比“对于前途十分的敏感,身上更是有种华丽的东西。”无论面对怎样的生活现状盖茨比都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而不是去在意那些所谓的社会约束或规范。面对自己的初恋情人黛西,盖茨比更是渴望不惜任何代价去拥有她,哪怕让自己成为强盗,哪怕最终献出生命。

盖茨比是一个强调效率的人,并且自己更是一直如此。他每周都会阅读一本对自己有益的报刊、书籍;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去学习演讲與电力;即使在舞会上也不会错过任何一个与生意有关的信息或者电话,于是效率也就成为了上层阶级又一个重要的特征标志。效率在门肯看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层阶级与上层阶级的差异,属于中层阶级的汤姆·布坎南并不在意效率的运用,经济学方面的知识理论更是被自己主动排除。他的首要目标并不是充实提升自己,而是要求在不需要努力的前提下维持自己的现状与地位,仅此而已。

属于中层阶级的汤姆·布坎南与作为从下层阶级晋升到上层阶级的盖茨比之间充满了矛盾与纷争,然而作品并不是单纯的为我们讲述了两个人之间的斗争,更是深入的为我们讲述了从下层阶级晋升到上层阶级的新手与中层阶级之间的相互交锋。盖茨比与黑帮毫无顾忌的合作以及他通过走私犯罪等活动获得财富的事实无可置疑,所以我们说让盖茨比作为这场“美国梦”的代表其本身就表明了它是一个不道德的理想,而也正是这种“不道德”使得盖茨比能够与汤姆·布坎南斗争、交锋。然而美国文明的发展其本身就充满了侵略、征服以及破坏。无论是继承巨额财富的汤姆·布坎南,亦或是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盖茨比,他们的财富其实都来自于剥削以及侵略,只不过在这场侵略的斗争中盖茨比毫不在意那些所谓的法律以及道德规范,汤姆·布坎南却在通过法律的外衣来掩盖自己的颓废以及非道德。强烈的统治与征服欲望是整个美国的心态,这种非道德的梦想尽管能够成就一定的“功名伟业”,但是长期的暴力与侵略终将使之迷失,使之颓废。

汤姆·布坎南与盖茨比,作为美国中层阶级与通过努力从下层阶级跻身于社会名流的代表引发了我们深深的思考。作为继承巨额财富的汤姆,虽然他表面上自由洒脱、飞扬跋扈,但是他的内心却是空虚、伪善的,徒有虚名的贵族阶级、巨额的财富非但没能成为他成功的阶梯,反而对社会造成了摧残,加剧了汤姆的颓废与堕落。

参考文献:

[1] 梁忠宝:《世俗美国梦的宗教救赎——从〈了不起的盖茨比〉到〈阿甘正传〉》,《前沿》,2013年第8期。

[2] 王伟芹:《〈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分析》,《电影文学》,2013年第1期。

[3] 林峰:《〈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原型分析》,《文学界》(理论版),2012年第11期。

[4] 鲍磊:《独特的英雄: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人物刻画》(英文),《海外英语》,2012年第16期。

[5] 谢秋恩:《色彩与光影的交织——〈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意象书写》,《名作欣赏》,2012年第15期。

17.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心得 篇十七

在书中的很多内容之中,我最喜欢小说开头父亲教导儿子的一段话,“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那些优越条件。”一个人的家境往往是无法改变的,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思想,在批评别人之前,多思考一下说出口的话会给别人造成怎样的影响;当角色变化,我们成了被批评的人时,多冷静几秒钟,看是否是别人所说的样子,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语言有时是最伤人的利剑,但它也可以是春风细雨,要看我们如何使用。

第二次接触《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观看了“小李子”莱昂纳多的电影。在电影中,莱昂纳多饰演着书中的男主角盖茨比,一个挥金如土却又深情无比的男人。他夜夜举办着欢歌纵饮的派对,但他内心唯一的牵绊却是住在河对岸的黛西――他曾经的恋人和如今的女神。在小说中,尼克偶然住在了盖茨比的隔壁。尼克第一次见到盖茨比就被他深深吸引了,他知道,这个男人心里有一个巨大的秘密等着他去挖掘。于是,他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参与了盖茨比短暂但又无比灿烂的一生。在电影的最后,“冰冷的现实容不下飘渺的梦,他心中的女神也不过是凡尘俗世的物质女郎。”他死在了他为黛西筑造的华丽城堡里,结束了短暂的一生。

18.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笔记 篇十八

想要表达的很多,却又很难表达内心想法,也许是对于一个男人来说很多事都能在书中找到感同身受的点。

对于当下中国的我们,对应书中美国二三十年代的爵士时代。社会蓬勃发展,物质得到极大满足,对金钱和物质所向往。唯独盖茨比却对这些不以为然,他拥有豪宅豪车,和精致奢侈的装饰。一次次的举办party,这些他都不以为然。做这一切只为等待黛西的重逢。也只是为了配得上她。他很看中的是黛西对他唯一的爱,这是多少男生所追求的一种景象。当你年轻落魄的时候爱上的一个公主似的一个女孩,因为社会身份的不匹配而离开。直到你功成名就重新出现在她身边,而她依然爱着你。

如果故事仅是这样,盖茨比离我心中的了不起还有距离。他是一个拥有内心目标的人,并且孜孜不倦的为之奋斗,并没有被生活中的欲望和诱惑而吸引。黛西也是作为他的奋斗的符号,就如同黛西家的绿光一样,可望而不可即,但是却要为之追求。而最后黛西甚至没有给他葬礼送花,却又多少的无力感,一种无法逾越的东西弥漫在我们之间。

19.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心得体会 篇十九

一、传统意义上的“美国梦”及其20年代后幻灭的原因

美国是一个充满梦想的国度, 并且这种观念已经融入美国人的血液, 顺着历史的长河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当欧洲的清教徒坐上了“五月花”号轮船来到美洲时, 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片广阔无垠的土地和美丽的自然风光。他们为之兴奋, 因为终于可以摆脱宗教的束缚与心灵的桎梏, 所以称这里为“the Promised Land” (乐土) , “the New Garden of Eden” (新伊甸园) 。每个人都怀揣着这样一个梦想:上帝赐予他们成功的机会是均等的, 只要努力工作诚实劳动都会获得成功。这就是“美国梦”最初的社会历史背景。《了不起的盖茨比》故事的叙述者——尼克也是到东部来追求他的“美国梦”的。“中西部不在是世界温暖的中心而倒像是宇宙荒凉的边缘——于是我决定到东部去学债券生意”“我成了领路人、开拓者、一个原始的移民”。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巫宁坤译) 人们把从东部到西部的旅程看做是从古老的欧洲到美洲寻梦的历程。

一战后同盟国与协约国都在不同程度上被削弱了, 而美国却在战争中大发横财, 加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带动, 使美国一举跃居强国首位, 在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展现出空前的繁荣。“人们在购买电器的同时也开始进行股票交易, 希望在一夜间腰缠万贯。仅在1930年经济的增长与国家财富的积累就是1900年的4倍。” (张奎武《英美概况》下) 就在这时代变革的焦点上, 人们的思想意识也起着质的变化。“人们一方面对传统道德、宗教感到幻灭, 另一方面对生活的享受却尽情地追求。”“所有的神都死了, 所有的仗都打了, 对人的所有信念都动摇了。”“我只认识我自己如此而已。” (菲茨杰拉德《人间天堂》) 一个缺少信念的时代必将导致道德的滑坡, 而纯真的理想湮灭在金色物化的世界中, 那么它将不复存在。

二、盖茨比在三个不同阶段对“美国梦”的追求

故事的主人公盖茨比被枪杀时不过“三十一二岁”。他的一生虽短暂, 我们却能从他的身上清晰地看见“美国梦”由追求到幻灭的全过程。

盖茨比早年的生活我们可以从其父的只言片语中窥见一般, “杰米是注定要出人头地的。他总是定出一些诸如此类的决心。你注意没有他用什么提高思想?”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巫宁坤译) 另外从“时间表”与“个人决心”——“不要浪费时间去沙特家, 每周读有益的书或杂志, 每周储蓄5元……”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巫宁坤译) 可推断出:出生在中西部农民家庭的他, 在少年时期, 虽过着清贫的生活却对自己的成长提出了——自律、勤俭、刻苦的要求, 可见他志向的远大。这与清教徒最初来到美洲时的“美国梦”是一致的。

17岁的他步入了社会, 将名字改为“杰伊·盖茨比”。因为他看不起作为庄稼人的父母, 厌恶他们的贫穷。认为自己是“上帝的儿子——这个称号, 如果有什么意义的话, 就是字面的意思——因此他必须为他的天父效命, 献身于一种博大、庸俗、华而不实的美。”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巫宁坤译) 他在放弃年轻纯真理想时也曾徘徊过。“几个月前, 一种追求他未来的光荣的本能促使他前往明尼苏达州南部路得教的小圣奥拉夫学院。他在那里只待了两个星期。一方面由于学院对他的命运的鼓声、对命运本身麻木不仁而感到沮丧, 一方面鄙视他为了挣钱作为学习费用而干的勤杂工作。”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巫宁坤译) 他将“理想”集中在钱上并非偶然, 一个独闯社会的青年勤工俭学没有受到赞许却遭人鄙视, 在这种情况下他看清成功都是以金钱为依托的。

在参军期间盖茨比爱上了黛西。她代表着上流社会一切美好的东西。当黛西知道他一文不名时, 将他抛弃并嫁给富家子汤姆。盖茨比从中悟出了只有得到足够的钱才能将黛西赢回。他使出了浑身解术积累财富, 天天在家大宴宾朋为的只是希望住在对岸黛西的出现。5年后二人的再次相聚, 当盖茨比把一大堆漂亮的衬衣堆在她的面前, 黛西果然为之倾倒。“黛西忽然尖叫了一声, 一头扑倒在衣服堆下, 开始嚎啕大哭起来。‘这些衬衫太漂亮了’……”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巫宁坤译) 如果说黛西初见盖茨比时心中泛起了爱意, 那么看见衬衫则是喜急而泣, 因为那是财富的象征和成功的标志。这种只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空中楼阁般的爱情也注定要失败。他盲目信仰金钱的能力, 将爱情居于浪漫无边的幻想中, 以最幼稚的方式来对付最严酷的生活现实, 也注定了他悲剧的结局。当盖茨比为他的爱情替黛西承担一切的时候, 黛西正在听任汤姆的摆布将车祸驾祸给他。当盖茨比的尸体浸泡在冰冷的游泳池水中时, 黛西却与汤姆言归于好出门旅行去了。他那纯真的“美国梦”到此也就彻底破灭了。这是金钱至上的社会制造的悲剧。其实他最后也明白了这一点, “盖茨比本人并不相信会有电话来, 而且他也许已经无所谓了。如果是这样的话, 他一定会觉得他已经失去了那个旧日的温暖的世界, 为了抱着一个梦太久而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巫宁坤译) 盖茨比的“美国梦”与其说是断送在汤姆黛西之流手里, 倒不如说是被物欲横流的世界所埋葬, 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将不能同化的东西毁灭。盖茨比把赢回黛西作为自己的“美国梦”, 怀念战前那种温馨浪漫的纯美生活, 然而战争将这一切撕成了碎片。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了挑战, 人与人之间淳朴的关系因金钱的利益而发生了巨变。

三、从象征意义角度浅析“美国梦”的幻灭

象征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手法, 给作品赋予了深刻的内涵。试想一个文学作品如果缺少了象征, 那么它一定是索然无味的。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作者也运用了大量的象征突出了——“美国梦”幻灭这一主题。

在文章的第一章“——他朝着幽暗的海水把两只胳膊伸了出去, 那样子真怪, 并且尽管我离他很远, 我可以发誓他正在发抖。我也情不自禁地朝海上望去——什么都看不出来, 除了一盏绿灯, 又小又远, 也许是一座码头的尽头。”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巫宁坤译) 这盏绿灯就是盖茨比的希望与梦想, 就是他的精神家园——赢回黛西。他将无限的希望放在了那盏绿灯上, 时时刻刻都在为此努力着。当他与黛西见面时提起“你家码头总有一盏通宵不灭的绿灯”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巫宁坤译) , 盖茨比告诉黛西他每一刻都在为她守候, 向着他的目标奔跑。绿色是纯真之色就像盖茨比的梦想, 然而它也象征了苍白、幼稚、易受愚弄, 可见在盖茨比追求这个“美国梦”时已经预示着悲剧的结局。

“灰烬山谷”在文中也起着重要的象征作用。“这是一个灰烬的山谷——一个离奇古怪的农场, 在这里, 灰烬像麦子一样生长, 长成小山小丘和奇形怪状的园子……堆成一个灰蒙蒙的人, 隐隐约约的在走动, 而且已经在尘土飞扬的空气中化为灰烬了。”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巫宁坤译) 灰色给人一种沉闷压抑的感觉, 毫无生机和精神而言。它象征着美国精神世界的荒芜。是对物质上极为富有而精神上极为空虚、肤浅的富人的讽刺, 再次强调了盖茨比的“美国梦”是不可能实现的。

作者对黛西的描写入木三分。“屋子唯一完全静止的东西是一张庞大的长沙发椅, 上面有两个年轻的女人, 活像浮在一个停泊在地面的大气球上。她们俩都身穿白衣……”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巫宁坤译) 在盖茨比眼中黛西是圣洁的女神, 可是白色气球象征着腹中空空、肤浅空洞的心灵和缺乏实际内容的语言。她的名字黛西 (Daisy) 是一种黄白相间的小花, 它是金银的象征。而且她说话的声音都“充满了金钱”。试想一下一个已经在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中被同化的女郎又怎会为一个梦想——纯真的爱情所动容?娇好的容颜、金属的声音、美好的身姿所包裹的是一个无知空洞的灵魂。

四、菲茨杰拉德与“美国梦”

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 菲茨杰拉德笔下的盖茨比与他在生活上有着惊人的相似。可以说盖茨比是作者生活中的一个缩影。作者就是在《人间天堂》这部小说出版后一举成名, 并赢回了他的女友。他们婚后过着小说中那样纵情享乐的生活, 而且他们的婚姻就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小说中盖茨比的生活就是他们夫妇生活的真实写照, 也是当时美国社会现状的概括。这给作者以创作灵感也使小说蒙上了一层传奇的色彩, 增加了它的真实性。

五、理想与现实

盖茨比物化的“美国梦”随着他生命的完结而彻底的幻灭了。当成功仅仅以金钱作为砝码时, 心灵的天平必将倾斜, 而那一切美好的事物也将湮灭在无尽的黑暗中。但在那浮华城市的背后、精神的荒原中, 仍有盖茨比这样为了自己纯真美好的梦幻而奔跑的人, 给我们以无限的尉藉。这就是他的可贵之处, 让我们也理解了为什么“了不起”。他是欧洲清教徒移民美洲时“美国梦”的精神继承人。

于是尼克在小说结尾处说道:“当我坐在那里缅怀那个古老的、未知的世界时, 我也想到了盖茨比第一次认出了黛西的码头尽头的那盏绿色灯时所感到的惊奇。他经历了漫长的道路才来到这片蓝色的草坪上, 他的梦一定似乎近在眼前, 他几乎不可能抓不住的。他不知道那个梦已经丢在他背后了, 丢在这个城市那边那片无垠的混沌中不知什么地方了, 那里共和国的黑黝黝的田野在夜色中向前伸展。”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巫宁坤译)

“于是我们继续奋力向前, 逆水行舟, 被不断地向后推, 被推入过去。”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巫宁坤译)

摘要:《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著名作家菲茨杰拉德的长篇小说。作者描写了主人公盖茨比的“美国梦”由追求到幻灭的全过程。本文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出发, 结合盖茨比在人生的三个不同阶段对“美国梦”的追求, 以及对小说中象征意义的分析来揭示“美国梦”幻灭的原因;同时对主人公盖茨比能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怀有纯真的梦想的可贵加以赞扬。

关键词:盖茨比,“美国梦”,幻灭

参考文献

[1]巫宁坤译.了不起的盖茨比.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年版.

[2]杨岂深.龙佩文主编.美国文学选读 (第二册)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年版.

[3]任虎军.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述形式看菲茨杰拉德的艺术形式观[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 (12) .

[4]张冬梅.美国梦的追寻与幻灭——《了不起的盖茨比》象征手法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2008 (3) .

20.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心得体会 篇二十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颓废主义;经济和社会;黛西

一、引言

192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不久,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美国人对财富的追求,人们肆意享受着挥霍金钱的快感,同时经济危机和社会道德的衰退掩藏其中,而这样的衰退正是菲茨杰拉德所批判的,从而诞生了以咆哮的20年代(Roaring Twenties)作为背景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本文对小说中所展示的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出现的颓废主义意识形态进行了追从和探讨,并将大洋两岸隔海相望的两个大陆连接起来对小说中颓废主义产生的原因从社会生活方面进行了发掘,针对当前国内对该作品主要集中于从叙事技巧、美国梦的破碎以及象征意义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补充和丰富。另外在国外方面主要有Alberto Lena 对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汤姆·布坎南虚假权势中表现出的颓废主义分析[1],本文结合了前人的研究,将进一步发掘颓废主义背后的社会因素。

二、《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社会的衰退

以上对美国在经济方面的衰退进行的论述,为从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演进”出盖茨比这样的人物和美国阶级阶层提供了所需的经济背景。是什么样的社会背景造就了盖茨比?这里首先需要了解“横贯大西洋主义(Transatlanticism)”在盖茨比中所隐含的重要意义。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被认为是美国社会文化同欧洲相互贯穿的时期,进一步看,在一战时美国和英国在社会文化的交融上并不是那么融洽,因为在此之前就已确立了两极分化趋势,即美国是充满潜在财富和机遇的国家,而英国则是一个有着丰厚文化积淀和教育资源的国家。

这种退步的两极社会意识从盖茨比声称自己是“在美国出生,但是在牛津大学接受教育”的伪善中在读者脑海中得以加强。[2]虽然尼克对盖茨比知之甚少,但当尼克从传闻中得知盖茨比是从牛津大学毕业后,他对于盖茨比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盖茨比给尼克讲述自己的生平,从后面的章节可以看出其中有真有假,但当盖茨比给尼克展示了自己在牛津读书时的相片后,尼克不加怀疑的就认为盖茨比所有美好的特质都是真实的。接着盖茨比又向尼克强调“不仅是我在牛津接受过教育,我的祖辈们都是出自牛津这样的名校,这是我的家庭传统,”[2]说完后盖茨比斜着眼睛望向尼克,因为他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这个社会阶层中的地位,他既不属于上层的社会也不属于下层社会而是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因为前来参加盖茨比举办盛大而奢华派对的富人们,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不接受盖茨比是其颓放上层社会的一员。

在社会道德方面,上层社会道德的缺失使得人们的是非观得以混淆,对于各种类型的犯罪视而不见,以至于当人们纷纷猜测盖茨比是靠经营何种生意而大发横财的时候,即便听说是不合法的生意,但他们也并没有对此做出任何的是非判断,并且对汤姆出轨行为视而不见,在小说中由于美国东部长期受到清教的影响,菲茨杰拉德借助尼克的视角表达了对汤姆婚外情尖刻的讽刺,尼克认为汤姆“‘在纽约有个女人这种事倒不足为怪,奇怪的是他会因为读了一本书而感到沮丧”[2]。

进一步来看小说中对上层享乐阶级在性方面的开放以及他们渴望占有和消费的欲望进行了突出的描写,这些都反映了这一时期迅速崛起的“时髦女孩文化”(Flapper Culture)[3],并与唯美主义相结合。

三、结语

脱胎于咆哮的二十年代的 《了不起的盖茨比》对美国梦和金钱万能的社会进行了强力的批判,对这个时代的进步和退化进行了多维度的描绘,从欧洲列国到美洲大陆经济的迅速发展催生了人们社会生活的颓废,而这样的颓废更是成为了文学创作中享乐主义以及美学的象征。然而当盖茨比成为了理想中的自己时却未能赢得黛西这位伪善的时髦女郎的芳心,盖茨比跟随时尚潮流大办奢靡的派对,但一心守望着对岸那盏绿灯的他却沉迷于对美好过去的留恋而无法认清现实,在虚华的背后盖茨比被自己的内心所牵绊,菲茨杰拉德在小说的最后这样写道“于是我们奋力向前划,逆水行舟,不停地倒退,直到回到那往昔的岁月[2]”。

参考文献:

[1]Alberto Lena. Deceitful Traces of Power: An Analysis of the Decadence of Tom Buchanan in The Great Gatsby [J].Canadian Review of American Studies, 1998.

[2]菲茨杰拉德(著),巫寧坤(译).了不起的盖茨比[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Yellis, Kenneth A.“Prosperity's Child: Some Thoughts on the Flapper.” American Quarterly [Z],vol. 21, No. 1, 1969: 44-64.

上一篇:有关说课的资料下一篇:店庆广告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