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化融合企业申报材料(精选9篇)
1.两化融合企业申报材料 篇一
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试点示范企业经验交流材料汇编
59、中国纺织节能网
郑州宏大纺纱新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加快节能资源整合,构建两化融合体系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进入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迅速融合、良性互动的最佳时期。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加速融合在保证经济增长促进节能减排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纺织节能网是由郑州宏大纺纱新技术咨询有限公司创建并经营。主要从事纺织节能服务、节能咨询、节能潜力诊断和纺织节能技术研发等业务,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指导下,以纺织节能信息流为基石,通过完善节能平台网络化,实现了纺织节能技术信息、纺织节能专家信息、节能诊断信息、节能产品信息的和谐统一,建立并不断完善了独特的面向纺织行业节能服务的电子商务系统。中国纺织节能网首创的在线纺织节能诊断系统,以及它对纺织行业节能的贡献,已促使它成为了国内纺织节能行业影响力较强的服务商务网站。
1.对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的认识
促进节能减排信息化技术是关键 随着我国工业产业格局的调整以及生产技术的升级,我国工业得到了加速发展。与此同时,工业企业也面临着资源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投入产出率低等问题,促使节能减排成为我国当前工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在推进节能减排的工作中,通过强化技术创新和使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来提升节能减排技术水平尤其重要。
“两化”融合是推进节能减排的有效手段 信息技术在工业企业节能减排中的应用,贯穿于工业生产和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在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信息化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常规手段。工业化和信息化两者在技术、产品、管理等各个层面相互交融,密不可分。
工业节能的特征是全方位、多层次、跨领域、系统化,不局限于某个行业或企业的某个环节,而是与所有行业和企业的多个环节相融合,不仅体现在节能技术、节能设备层面,还体现在管理节能、能源的相互转化,能源的多级利用方面。因此,工业化信息化融合是实现管控一体化推进节能减排的有效手段。1
领导重视、制度保障一是在纺织工业协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节能信息平台的作用,顺利开展信息技术推进节能减排的各项工作,协调解决节能工作中的技术问题。二是积极组织相关节能服务企业参与纺织企业节能改造项目,发挥其技术和资金优势,促进纺织企业节能减排。三是制度保障,建立科研院所、节能研发技术中心和纺织生产企业彼此沟通互动机制,整合和优化社会资源,利用信息技术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为纺织工业节能减排工作提供必要的信息技术支持和服务,降低了节能减排的成本和风险。四是通过宣传、报道、节能专家咨询、节能产品推介、现场节能交流等多种形式,推广节能减排知识。利用网络平台推进节能减排的知识进行宣传和普及,提高纺织行业各企业对利用信息技术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认识,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五是抓好人才培训。采用多种方式培训一批节能技术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如在企业举办推进节能减排的各类技术培训和专题讲座等,为纺织工业利用信息技术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
通过节能信息平台进行节能信息采集,可以搜集全行业的节能数据和信息,提高了政府对纺织行业的监控和管理能力,并为全行业节能减排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综合分析依据,为节能技术的推广提供了最佳专业平台。
通过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传统产业节能减排提供支撑,促进了工业生产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企业能源的合理利用与能源系统的优化,以及减少工业产品使用过程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促进了节能减排新兴产业的发展,达到了“两化融合”推动节能减排的目的。
2、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的实际应用情况
纺织行业节能需求调研分析 通过网上问卷调查、企业走访,会议座谈等形势了解到企业的节能需求。主要节能问题是企业能源成本过高,排污量大,企业利润低。通过数据分析棉纺企业用电有30%的节能潜力,用水有40%节能潜力,采暖蒸汽有80%节能潜力,综合能耗有下降57%的潜力。织造企业综合能耗有下降26%的潜力。服装企业综合能耗有下降35%的潜力。
节能资源整合 通过其它行业节能技术和纺织工业融合,中国纺织节能网整合了包括纺织院校、纺织设计院、纺机制造、纺织科研单位及空调、空压、供电、纺织ERP设计、纺织清洁生产审核、纺织节能诊断、纺织节能投资领域的百家企业及百名辅助顾问,形成了一个多专业多领域结合的网络群。此外,该平台通过
多种渠道,收集国内外节能技术、节能产品及节能政策法规信息。平台信息准确、及时、创新、专业、权威。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已成为部分纺织企业节能改造的首选。
其中实施了空压机房节能监控系统,电力计量管理系统,空调自动控制系统,纺织厂房防结露系统,生产管理ERP系统,推广了绿色照明工程和太阳能集热工程。
资源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 通过不断的吸收相关行业节能企业加盟,从2008年创建以来,经过三年的成功运作,已发展成为纺织业界影响力较大的纺织节能咨询和节能服务网站。其内容涵盖从棉纺织、染整、化纤、针织、毛纺、麻纺、服装及纺机制造等行业,至2010年9月已为5000多家企业提供直接或间接节能服务。客户辐射国内外的纺织化纤企业、服装企业、纺机企业、空调除尘制造企业、通用设备企业、节能服务机构、行业专家、科研院校等。该平台提供的纺织节能信息已成为我国纺织企业节能改造的重要依据。
信息服务 分析政府机构对纺织工业结构调整、产业政策,环境通报信息。分类整理,快速转发。对节能产品、节能技术、纺织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再制造技术、生产能耗监控技术、节水技术、设备再制造技术及公用工程节能技术进行搜集整理,组织专家进行论证筛选,分类上传,一些对我国纺织节能减排有借鉴作用的节能技术,及时汇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供领导决策。
网上节能诊断 通过分析企业提交的技术资料和生产数据中存在的问题,给企业出具诊断报告。对提出现场诊断申请的企业组织专家进行实地调研和诊断,会诊并出具节能潜力诊断报告。
开设节能产品专栏对成熟的节能技术、设备宣传推广,避免企业走弯路,开设专家在线服务。发布最新节能技术和节能发展方向报道。最新发布各种国际、国内会议、会展、产品发布会信息,包括国内外与纺织行业相关节能产品、技术的各类新闻资讯。介绍海外纺织业的现状、未来发展方向等。发布与纺织行业节能减排相关的各类国家政策、法规类信息。
3、通过两化融合实现节能减排的具体效果
完善标准体系 通过网上节能诊断系统和能效对标系统的运行,发现相同的企业能耗差异较大,原因除了企业自身用能方式的不同,最大的问题是棉纺织行业没有能耗统计标准,造成统计数据差异较大,因此建议纺织工业协会制定《棉
纺行业综合能耗计算导则》,该标准已经工信部2010年5月批准,正在制定。
节能潜力诊断 通过网络节能诊断,对全国1000多家纺织企业用能和现掌握的节能技术和节能设备状况综合分析,挖掘出400多万吨标准煤的节能潜力。
绿色照明 通过对节能灯在纺织企业使用情况的调研和分析,累计推广使用纺织行业的节能灯十万只以上,节电率50%,每年节电量1728万kWh,节省标煤195万吨。
节能空调 通过对纺织节能空调的调研和技术分析整理,在全国纺织行业推广改造、安装和运行了2000台套节能空调工程,每年节电量1555.2万kWh,节省标煤200万吨。
空压管控系统推广空压站节能监控系统,改造2000台喷气织机空压系统,每年节约标煤1700吨。
太阳能集热工程推广太阳能集热工程,对行业内企业推广6万平方米太阳能集热系统,实现节能2.42万吨以上标煤。
对应用信息系统后效果的评价围绕创新节能减排体制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纺织行业节能。以计算机控制技术在纺织统节能降耗中的综合应用为推广重点,实时监控主要耗能设备的电耗、气耗。结合工艺管理,不断降低能耗,积极探索纺织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有效措施。按照2009年计算,通过纺织节能服务平台节能技术推广,累计节能折合标煤390多万吨;节能率达20%。
4、企业利用信息化促进能减排的经验和体会
通过收集、筛选纺织节能技术、节能信息,信息资源被高度共享。
中国纺织节能网主要作用在于帮助纺织企业了解行业现状、及时掌握国家发布的行业政策及产业动向,为纺织企业、节能设备供应商、节能技术服务商提供专业的服务平台。对节能产品进行网络宣传,对纺织企业选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设备进行指导,增强企业竞争优势,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减少能源的浪费,推动节能减排,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对行业节能提供信息化服务,将信息服务的业务领域,从基础信息向专业咨询方向发展。通过参与《中国纺织工业“十二五”节能发展规划》的数据调研工作企业对节能工作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纺织行业节能潜力诊断系统”,对纺织企业的能耗、物耗数据实现网上采集,系统包括:企业基本信息、能耗数据分析、自动诊断系统和专家咨询系统,将纺
织企业的节能信息化服务推向深入。
通过 “纺织行业节能潜力诊断系统”运行的情况,更详细的了解了企业在用能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该系统收集了大量国内纺织企业节能需求信息和节能潜力信息,为纺织工业“十二五”规划提供了技术数据。
中国纺织节能网在研究了大量的节能资讯和节能技术后,提出了“智能纺织”概念。
根据纺织行业和企业的需要,整合了纺织管理ERP系统、纺织工业智能电网系统、压缩空气监控系统等IT技术企业,研发了适用纺织行业的能耗监控系统和数据在线采集系统。系列信息化产品已先后在多家纺织企业得到了应用示范,通过推进纺织企业内部能耗数据信息化,节能诊断网络化,为全面开展纺织行业信息化节能服务奠定了基础。
5、下一步工作计划
1、进一步完善网络体系,成为工业和信息化系统信息传递的沟通渠道,成为纺织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信息交流平台,成为纺织工业主管部门、纺织行业协会、纺织企业及相关组织间信息交流平台。
2、积极宣传纺织工业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取得的成效。对纺织行业重大节能环保技术进行连续跟踪报道,积极宣传和联盟网站相互交流信息。
3、加强和相关企业在节能领域交流合作,推广先进节能技术、节能理念及国外节能先进经验。
4、积极配合纺织工业协会推动纺织用能企业能效对标活动。
5、对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节能服务机构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6、长期开展开纺织企业节能需求调查。
7、联合相关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节能研究中心成立中国纺织节能联盟,构筑纺织节能技术支撑体系,为国家节能减排提供技术支持。
8、以两化融合为核心建立“信息网络服务平台”,而“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则以“网络联结研发、装备制造、技术支撑、节能评价,节能诊断、清洁生产审核、节能服务系统”为核心。形成“研发→应用→新的需求→再研发→再应用” 的两化融合体系。
以上内容是中国纺织节能网在 “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工作中的经验做法与成绩。为了更加高效的促进纺织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中国纺织节能网将
加大“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的工作力度,为“加快节能资源整合,构建两化融合体系”工作出一把力,为纺织行业的节能减排的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纺织节能网联系方式
网址:ww.texecnet.com
电话:0371-67682118
传真:0371-60539868
邮箱:office@texecnet.com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中原西路43号附16号广安大厦4B
2.两化融合企业申报材料 篇二
一、“两化融合”案例分析
青铜峡铝业作为有色冶金行业的骨干企业之一, 近20年来一直注重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 并在基础业务处理、生产管理、节能减排及辅助设计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以提高业务处理效率为目标, 积极推进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
青铜峡铝业的计算机网络覆盖了公司所有业务管理部门所在的每个办公楼宇, 延伸至所有生产单位的每个班组。自主研发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涵盖13个主要业务系统, 实现各类业务处理功能83项, 涉及人力资源、设备、能源、环境、质量、仓储、供应、销售、生产等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业务处理环节, 实现了对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一体化管理。
2、以提高生产管理水平为目标, 积极推进管控一体化平台建设
充分利用自动控制技术、信息技术, 将电解槽控制系统、浓相输送及烟气净化PLC控制系统、供电综合自动化系统、生阳极制造控制系统、阳极组装PLC控制系统、焙烧火焰控制及烟气净化系统、煅烧及余热发电D C S系统以及关键设备在线状态监测系统、全厂视频监控系统等通过计算机网络接入到公司调度中心及其它所需的管理部门, 把封闭的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各种数据向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开放, 建立了工控系统实时数据、历史数据和工艺曲线等参数的集中管理应用, 实现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和数字监控系统的有机结合, 强化工艺参数控制和考核。
通过管控一体化系统的成功实施, 不仅实现了各主要生产控制系统现场数据的安全、自动采集和动态实时报送、汇总存储, 而且建立起了实时数据的集中管理平台, 使得生产数据能被管理人员随时调用, 数据仓库的建立和分析统计提供了有效的支撑平台, 实现了控制系统数据及时向管理系统开放的运行目标。
3、以促进节能减排水平为目标, 积极推进生产分析综合系统建设
围绕创新节能减排体制,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重点抓好领域节能。以计算机控制技术在电解、阳极、动力等各生产单位中的综合应用为推广重点, 实时监控主要耗能设备的电耗, 结合工艺管理, 不断降低能耗, 积极探索重点生产领域的节能减排实现方式。
(1) 电解生产“精益六西格玛自动化管理系统”。以项目管理与数据分析作为支撑平台, 协助生产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完成从项目的启动、人员安排、数据收集、DMAIC (定义、测量、分析、改进、控制) 到项目归档等一系列六西格玛项目管理过程, 将铝电解槽槽况、关键工序及最佳工艺参数组合并实施“概率统计”, 从而发现隐藏在大量数据中的潜在规律, 达到延长电解槽的寿命、节能降耗的目的。通过该项目的实施, 实现“降低卡具压降”、“降低阴极压降”, 从而实现持续增加导电能力, 降低非生产电压。
(2) 铝电解槽多维分析系统。利用OLAP、数据挖掘、决策支持等先进技术对生产数据等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进行分析, 使生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实时、便捷地查询某槽、某区、整条系列任一阶段的运行特点, 分析并对症提出意见和建议, 从而自动控制电解槽并降低能耗。
(3) 风机智能化节电控制改造。针对铝电解净化系统现有的多种型号的主排风机、高压风机的原有控制装置运行管理相对落后、无功损耗大, 难以实现精确的流量压力调节, 存在系统运行效率低、能耗高等缺陷。通过应用智能节电控制柜和配套的自适应的节能软件, 配以相应的测试传感器, 对环境条件的变化进行适时的感应, 从而实现即时检测系统的能源需求, 控制设备处于最佳输出所需能量, 不断地调整能耗, 使之始终以最优化的状态运行, 从而达到耗能最少的目的。
(4) 电解系列寻优控制。针对铝电解系列原有的自适应控制技术, 只能解决氧化铝浓度控制, 而在铝电解技术经济指标和节能降耗方面还存在系统落后性, 更不足以缩短我国同等槽型与国际先进水平技术经济指标差距等问题。通过电解槽综合寻优控制系统的研发应用, 以计算机为核心实现能量、物料及相关技术条件的综合寻优控制。使原铝交流电耗大幅下降, 具有很大的节能空间, 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两化”融合内在需求分析
1、从优化完善业务流程, 强化业务处理规范化、标准化出发。
就管理信息化而言, 既使企业的类型 (如冶金、电力、金融、化工等) 、规模和管控模式各不相同, 但通过信息技术优化、“固化”业务处理流程, 规范业务单元处理标准的目标是一致的, 这正是办公自动化系统、各业务处理系统应用的内在需求。
2、从提升业务协同能力出发。
企业管理水平高的标准之一是各不同业务之间的协同能力, 其具体体现是各业务处理平台间数据的完整、准确、迅速交换, 只有实现业务数据的全局共享才能充分体现业务的协同能力。就企业而言, 不仅仅需要单一业务处理的高效化, 更需要整体运营的一体化。因此, 需要避免信息孤岛, 实现生产管理系统、运营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的紧密耦合。这正是众多企业“管控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所在。
3. 从提升设备管理水平, 提高设备运
行能力出发众多企业已经从人员密集型转化为设备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 资产设备数量大、种类多、自动化程度高, 对设备完好率及连续运转可利用率要求高, 设备应用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 必须加强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 提高设备运行和维护管理水平, 提高设备数控率, 充分发挥设备运行效率。
4、从优化完善生产工艺流程配置出发。
虽然生产流程早已不是企业的主要瓶颈, 但是, 通过应用人工智能、仿真模拟等信息技术, 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动态、智能化管理;优化调整工艺参数, 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加产品技术附加值;突破工艺极限, 促进产品结构升级。这些, 都可以转化为企业的经济效益。
5、从提升产品设计能力出发。
以满足产品设计、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产品、工艺流程、设备设计的需要, 全面推进电子图板、工作图表、图文档管理、工艺汇总表等C A D类软件应用实施。可以借助P L M等先进的应用理念引导技术人员树立起了良好的、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全局设计意识, 对不断提高设计水平、设计质量、设计效率, 减少设计缺陷和制造缺陷起到良好的作用。
6、从节能减排目标出发。
通过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的应用能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能源、原材料消耗和降低污染物排放, 还能实现环境监测、污染监测和排放监控等管理。
7、从提高生产调度指挥能力出发。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对企业生产各环节进行应用管理, 可以实时掌握生产所需各种原材料储备状况, 根据生产需要进行采购计划调节;可以根据产成品质量分析结果, 及时指导工艺参数调整;可以根据销售计划合理调整运力计划;可以综合考虑生产计划合理调整设备修理计划等。
三、结论:“两化”融合, 助力企业竞争力提升
综上所述, 虽然企业的行业类型、管控模式、生产规模各有不同, 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一方面企业可以围绕企业战略和核心业务, 充分利用先进的、成熟的信息技术从提高管理水平出发, 建立起跨部门、跨系统, 高度集成、高效运作、安全可靠的综合信息处理平台, 实现业务集成、精细管理和流程优化, 提高各项业务处理效率, 不断提高业务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企业可以以“安全监测数字化, 生产过程自动化, 数据应用智能化”为目标建立起安全生产调度指挥系统, 实现生产数据集中管理和可视化调度指挥, 并通过运用先进信息技术提高生产系统的生产能力与运营效率;同时, 依托不断健全的管理信息系统与生产管理系统, 实现企业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有效整合, 提高生产、经营的决策分析支撑能力。
通过信息化技术改造和提升机床、机械、电力、冶金、煤炭、石化、建材、造纸等传统制造业企业生产能力大有可为, 也势在必行。在企业各个业务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 是提高生产和管理现代化水平、促进安全生产、提高节能减排水平、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也只有将信息化融入企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各个业务之中, 将信息化的“绿色因子”植入工业化庞大的有机体内, 使之发生深度的“化学变化”, 将信息化融为企业业务活动的一部分、企业能力的一部分、企业战略的一部分。才能真正解决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张皮的问题, 才能保持企业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使企业发展得更健康、更持续、更协调。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青铜峡铝业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青铜峡铝业) 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实践活动, 探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对提升传统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性与重要意义。
关键词:信息化,工业化,融合,提升,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杨海成《“两化融合”是制造业转型的根本》中国信息产业网2010-04-15
3.绍兴:两化融合助企业创新 篇三
浙江省全面推动信息技术在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应用,从建设“数字浙江”开始,全省信息化水平就一直跃居全国前列。在“两化”融合工作中,浙江省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继续加强统筹协调和建设指导,建立了信息化绩效评估机制,定期发布信息化发展指数,为“十二五”时期“两化”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地方各级政府也把“两化”融合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建立了跨部门联动的长效推进机制和监督考核机制,将“两化”深度融合工作作为对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确保年度工作目标和任务。各级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也进一步加强对“两化”深度融合工作的指导,集聚资源,上下互动,合力推进,加大对“两化”融合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发支持,加快推进相关成果的产业化,把“两化”深度融合工作落到实处。本期推出绍兴市的案例,敬请关注。
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总部坐落于绍兴柯桥的精功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跨地区、高科技、外向型,集科、工、贸于一体的大型集团企业,产业基地遍布浙江、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安徽、湖北、内蒙古、陕西等十多个省市区。40多年的发展,已发展拥有多家控股、参股公司,形成了钢结构建筑、装备制造、绍兴黄酒三大主导产业和汽车制造、通用航空服务、房地产开发三大主要培育发展产业的格局,总资产210多亿元,员工14000余人。
精功集团一直十分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随着集团规模越来越大,传统的管理模式及原来的单机版小系统已经很难支撑现有的管理体系,运用现代信息系统的优势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成为一种必然。在实践建设中,精功集团始终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逐步求精”这一集团信息化建设指导原则。所有直属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均由集团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指导;对覆盖面广、实施周期长、风险大的项目要求分步实施,选择试点企业,成功一个推广一个,以确保项目风险降低;坚持以业务带动信息化,同时信息化又促进业务管理的不断创新、不断规范,实现了业务和信息化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
随着公司组织机构和产业规划不断壮大,全线解决公司各方面的信息化问题成为一大难点。譬如因为各产业间无共性所存在的多个信息孤岛等,如何进行信息化规划,确保在集团内部的数据交互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全面提升集团的管理能力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减少经营风险中的各种问题。精功集团从财务、人力资源两条主线开展实施,以最终实现以财务、风控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体系;以资金、人力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体系;以战略为中心的决策体系,通过这三大体系来支撑精功的战略发展。
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员工从繁琐、无序、低端的工作中解放出来,逐步融入核心事务,提高了单位办事效率和整体执行力,降低了办公成本,在优化组织机构管理、优化集团资源配置、加强集团财务监控能力、降低投资风险等几个方面效果十分明显,迅速提升了集团核心竞争力。
系统的成功运行有力促进了企业的管理创新,优化了企业内部流程,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公司信息化水平连续多年入选信息化500强,各产业公司内部信息化水平也在同行业中居领先水平,公司信息化建设也给公司管理带来了可观效益。项目实施过程中,也同时培养、锻炼了管理和技术队伍,总结了一套跨行业集团企业信息化系统实施的方法、经验和方案,既有效地提升了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又为大型企业集团信息化应用工作发挥了较强的示范作用。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过程,只有开始,没有结束。信息化过程也不可能一帆风顺,人们对新事物有一个认识和学习的过程,习惯和观念有一个转变的过程,但企业信息化是大势所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管理的进步,信息化作为管理手段已越来越显示出了其重要性。我们相信,精功集团的信息化必将走在时代的前列,现代信息系统将助精功集团走向更大辉煌。
浙江省企业信息化促进会
精工集团是省内典型的大型综合型集团企业,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涉足的行业众多。在融合化、一体化、集成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了诸多挑战,应对跨领域、跨行业的信息资源整合,精工集团以财务和人力两线入手,提升了集团总部的管理效率,具有借鉴意义。
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浙江南方石化工业有限公司是隶属于南方控股集团的控股子公司,位于绍兴县滨海工业区。公司于2006年2月正式投产,形成年产40万吨细旦、异形、多孔等各种规格的半消光、大有光差别化POY、FDY纤维及纤维级聚酯切片的生产能力,从此迈上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南方控股集团自1999年起开始着手建设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系统,伴随业务的不断拓展,公司在纺织织造行业、进出口业务、化纤行业先后开展了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南方石化依托集团公司多年的信息化建设成果,结合自身管理现状和行业特点,坚持以自主开发的模式进行信息化建设与推广工作。
公司组建有信息化建设与推广的专职部门进行日常的系统分析与开发工作。经过多年的规划与建设,公司信息中心在业务模型内建立起了完整的MRP模块,同时在纺织织造行业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生产过程控制模块,实现了对产品生产过程的全程监管。公司结合纺织行业工资结算特点,在完善人事管理模块的基础上实现了具有行业特点的工资结算管理系统;在进出口业务方面实现了全流程的过程控制,以核销单和进出口合同为监管核心,建立了双线控制模型,不仅实现对核销单的整个流转过程及进出口合同执行过程的监督管理,同时对整个收汇及付汇过程以及人民币结算过程也做到了全面监管;在销售物流方面,结合行业大物流大资金流的特点,实现了全范围的单一物品条形码出入库管理,建立了完整的销售报价体系以及客户信用体系;在财务结算方面实现了完整的结算风险管控体系,使得物料出入库与财务结算联成一体,实现了业务与财务账务的完整对接。
经过这些年的开发与实践,公司已在企业信息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公司员工对于应用信息化技术提升管理水平的作用也达成了广泛共識。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开展运用实现了从经营管理到生产制造的快速响应,在实现精细化生产成本核算的前提下,实现规格产品的平滑切换,在提高产品的适销率、客户需求的响应等方面效果显著,不仅提高了公司内部的管控效率,也大幅降低了管理成本,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浙江省企业信息化促进会
南方石化是绍兴地区典型的纺织化纤企业,在纺织产业转型升级中,通过实施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管理现代化为核心的两化融合工程,提升企业和核心竞争力,是南方石化得以在行业内持续领跑的重要支撑。而生产控制和经营管理信息化的无缝衔接是南方石化信息化的主要亮点,已经在广大纺织化纤企业中率先实现从单一信息化应用向多系统集成应用方向发展。
信息化建设成为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全球一体化市场给中国传统的首饰行业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浙江日月首饰集团作为中国较大的首饰制造企业之一,面对信息化应用上的新一轮竞争,早在1997年初,企业就以“高起点、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指导思想,开始了“总体规划,分布实施,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的战略性信息化规划。通过十几年来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实施,日月集团逐步迈上了信息化高速发展轨道,信息化成为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主要体现在对企业资源优化配置和开发利用效率上,如何利用高效的管理手段来盘活企业存货,减少企业库存和各种浪费,缩短产品交货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已成为加工制造企业管理者关注的重要课题。公司十几年来一直坚持走信息化之路,在资金、人力上等给予保证与支持,信息化逐步运用到企业各部门的管理中,给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首饰产品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在于款式,款式在于设计翻新能力。为了有效地提高新产品设计开发能力,公司引进并应用计算机首饰辅助设计(JCAD)和计算机模具辅助制造(CAM)技术。并成立了首饰设计信息开发中心、模具设计开发中心,共累计耗资2000多万元用于软、硬件建设, 并实现了设计开发信息资源的网络共享,节省了开发成本,提高了工效,如首饰设计JCAD软件及配套设备,实现了电脑设计到实样制版直接打样的过程,实现了设计图样数据库的共享。同时,公司与浙大合作,对引进的先进设备进行CAM系统的二次开发。产品款式翻新速度比以前激增5倍多,产品开发能力日益增强,新产品的上市也为公司抢得了商机。
为了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公司不仅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发布公司信息,提升企业形象,同时也在2012年7月份开通了天猫商城旗舰店,实现了网上销售。这一方面拓宽了销售渠道,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品牌的影响力与知名度。还可以利用信息网络实现网上采购原材料,保证原料的供给,降低采购成本。
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以来,日月集团库存资金占用降低20%左右,资金周转次数提高了40%,库存盘点误差率降低2%,短缺件减少了80%,平均按期交货率由64%提高到94%,加班加点工作量减少了10%——30%,提高生产率50%左右,减少采购费平均值为5%,质量指标提高了1.1%,材料损耗降低了63%,成本下降了10%左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通过企业信息化建设也给公司带来某些方面的深刻体会。当今世界正经历着信息化为重要标志的新的产业革命,必须要具有创新精神,要不断创新与变革,来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利用新的信息技术需要有资金的保障,要不怕失败,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总结与改进;生产与业务流程优化要适合本行业、本企业,不能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并不断优化升级,实现企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加速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日月集团的重点工作。他们一方面积极应用国际的先进的ERP管理思想,不断完善与提升信息系统;另一方面也将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平台功能,积极开展网上运营,以全新的经营理念迎接信息化时代的挑战。
浙江省企业信息化促进会
4.两化融合汇报材料 篇四
“两化融合”材料
新疆第一窖古城酒业有限公司
一、企业简介
1、单位概况
新疆第一窖古城酒业有限公司坐落于天山北麓、准噶尔东南缘国家级产粮大县、古丝绸之路的名镇——奇台,是新疆酿酒业的发源地,具有600多年的酿造历史,享有“中华老字号”、“新疆第一窖”的美称。自1952年正式成为国营企业以来,途径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经过两次改制组建而成。公司现有员工389人,专业技术人员56名,国家级高级评酒师2名,白酒专家1名,白酒评委2名;省级评酒师6名、高级技术师6名,技师2名。公司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是一个主营白酒兼营红酒、纯净水的生产销售,集中供热、工业旅游、粮食收购为一体的有限公司。每年用原粮达到5000吨,带动周边农户6000余家。公司下设三个分公司两个事业部,总资产13278万元。公司年设计生产能力达18000吨以上,有清、浓、酱、兼四大香型200多个品种,其中古城老窖、精品老窖、新疆第一窖、古城大曲等系列酒在疆内畅销,其产品铺货率达90%以上,产销平衡。
近年来,连续获得“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消费维权诚信单位”、第四届“守合同·重信用”企业、“新疆名牌”、“新疆著名商标”、“新疆第一窖、古城老窖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酒和中国文化名酒”等多项荣誉,2005年2月,国家旅游局正式授牌新疆第一窖古城酒业有限公司为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2009年9月“古城窖酒酿造技艺”被自治区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连续四年被奇台县人民政府授予奇台县十大纳税大户。2011年3月被授予自治区级“文明单位”的称号。2011年3月18日,国家商务部对第二批保护与促进的中华老字号名录(零售、食品类)进行了揭晓,我公司的“古城牌”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2011年6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公布认定“古城牌”为中国驰名商标。
酒是文化的酵母,灵感的源泉,文学的诱因,艺术的上帝,在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字记载中可闻到酒的芬芳,随着新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新疆第一窖古城酒业有限公司秉承民族酒典,以积极的心态一路高歌,在“用智启动市场,用力拉动市场,用情激活市场,用品征服市场”营销理念基础上,大力发扬“立德育人、学习创新、高效和谐、服务客户”的企业精神,严格“提高科技含量,争创名优品牌,满足顾客需求是古城酒业人永恒的追求”质量方针,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创新和丰富企业文化,积极开拓白酒市场,酿造美酒,奉献社会。
2、管理水平
新疆第一窖古城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周文贵,自1998年出任新疆第一窖古城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至今,周文贵以一个企业家的胆识和魄力,以他独特的经济头脑和卓越的管理才能,从人事机制、营销机制、产品质量上进行全面整合,实施成本管理领先战略,精简机制、产品质量上进行全面整合,实施成本管理领先战略,精简机构,压缩费用;引用“A”管理模式规范管理,用“9S”绩效考核管理强化管理,六西格玛加强尺度管理,将一个负债累累的企业做到扭亏为盈,到重新组建,再到股份制经营。作为古城酒业的代言人周文贵以超前的理念,用文化经营、文化兴企,将延续230年历史的古城酒文化推前到600年,明确提出古城酒业是新疆酿酒业和酒文化的发源地,率先提出“弘扬酒文化,开拓酒市场,发展地域经济”的全新理念,提出“中华老字号·新疆第一窖”的品牌战略,制定了“扩奇木,拓喀什,取昌吉,夺乌市,进关内”的发展思路和“雄鹰”计划,提出用“智”启动市场,用“力”拉动市场,用“情”激活市场,用“品”征服市场的营销理念,建成新疆酒行业首家国家级的工业旅游示范点,公司效益可谓是翻了又翻。自他接任以来,销售收入连年翻番,利润率逐年提高,形成一个主营白酒兼营保健酒、纯净水生产销售、集中供热、种猪养殖、工业旅游、粮食收购为一体的有限公司,是奇台县的纳税大户,为县域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遵循“能够制定一个清晰的、简洁的、现实的,以顾客为中心的蓝图,具有事业的梦想,工作的激情,战略的眼光,决策的胆识,执行的魄力,创新的思想,旺盛的精力,高尚的人格”的领导品质。系统思考问题,快速行动,以结果为导向,坚持推行战略,实现团队价值。在用人程序上依据《干部管理制度》,规范干部选用、任用。实行能者上、庸着下的干部用人机制,打破一岗终身制,加大干部轮岗交流机制,储备管理人才;加大对干部的考核及任免,因主观原因连续两年未能完成目标任务;工作出现懈怠、执行不力、不认同企业文化或给公司造成重大损失等将被认定为不胜任现职,公司将予以调岗或免职;加强对后备人才的储备和培训,按照“雏鹰、飞鹰、精鹰、雄鹰”四定位原则,建立“后备人才信息库”,持续培养后备人才;确保基业长青。
强化行政管理。以“依章行事,感动服务,凝心聚力,提升形象”为理念,实行执行总经理主持常务工作制。加强行政督查力度,强抓落实机制,深化“9S”绩效考核,践行诚心、热心、尽心的服务职责,严格执行行政管理流程。组织策划实施公司大型活动、会议的安排部署工作,推进信息化建设步伐,推行“职业五化”即:道德社会化(做正确的事),性格角色化(区分个人角色和职业角色),言行专业化(规范与流程),能力结果化(将隐形能力转化为有效结果),结果客户化(内、外部客户认同并接受我们的有效结果);使公司各项工作井然有序的开展。塑造职业化员工行为,提高全员素质。
4、技术保障
为加快推进公司信息化建设工作,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成立了信息化建设管理委员会和技术中心,由公司董事长直接负责管理,技术中心还设有技术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两个工作机构。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总体情况 通过这些年的稳步性发展,古城酒业无论从资产规模、经济效益都发生了很大的飞跃,但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身为制造业企业实现信息化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前提;只有实现制造业企业的整体信息化,才能构造整个企业供应链的信息化平台,实现电子商务;并且多次提出制造业企业信息化不是效益工程,而是生存工程。在此指导思想下,公司对信息系统的引入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这包括规范化、标准化工作,专业的信息化应用人才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普及,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优化调整,架构相应的企业文化。为保证信息系统的有效实施,制定了信息化建设化五年规划信息化建设项目招投标管理办法、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并于公司签订了信息化建设目标责任书。公司到目前为止已成功实施了:厂区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OA)、财务电算化(用友ERP-U850)、公司级邮件系统。为后期的信息系统实施奠定了基础。
(一)公司厂区网络系统整体光纤到桌面,信息点为分布在公司各个场所,包括办公区、生产区、生活区等,共计80个信息点。公司上网即互联网接入方式为中国电信8兆光纤专线。整个项目从2011年2月开始,至2011年6月结束,共计投资20余万元;今年公司工业园区的网络系统的铺设项目正在实施过程中,预计投资在50万元左右。公司计算机及办公自动化设备投入情况为:办公用计算机共85台,笔记本电脑15台,打印、复印、传真设备10余台,多媒体音响播放系统一套,共计投资90余万元。
(二)公司自2010年8月开始上线办公自动化系统,到目前为止已实现各异地分公司、出差用户的全范围联网。办公过程中的公文收发、请示报告、会议管理、资料的共享等都已实现的无纸化,此项系统投资共计20余万元;
(三)公司财务管理信息化已从财务核算电算化向财务管理信息化转变,公司从成立之初开始使用财务电算化软件,从用友软件的DOS版到现在用友ERP-U8中的财务管理模块,在财务管理职能不断完善和提升的过程中不断升级财务管理软件,到现阶段,财务软件涉及的模块有:帐务管理、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固定资产、合并报表、预算管理、成本管理等模块,而且计划今年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以成本管理为主线,拓展财务管理的职能,逐步实现业务与财务的集成。此项投资近28万元。
(四)公司外部网站系统的建设由以前的宣传性网站转向实用性网站,正在开发的网上询价、供应商登陆、分销商查询、最新招标信息公布、人才招聘、销售人员网上办公系统、公司信息门户、邮箱登陆入口等功能。公司内部网站提供公司最新新闻发布、个人办公、建议箱、员工论坛等栏目。此项系统由我部门人员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以上投资共计近10万元,截止目前为止,公司网站的访问量已到达上千万人次。
到目前为止,整个公司信息化的应用方面已涉及到公司的生产经营、研发、销售、后勤保障等方方面面,投资总额在200万左右。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经验
伴随着公司的发展,信息化工作也从最初的单机应用到目前的集团ERP系统整合,彰显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多年工作中,我们有如下体会:
(一)领导的重视对公司信息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城酒业有限公司的信息化建设与各级领导,特别是一把手的高度重视是分不开的。公司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信息化分管副总为副组长,包括了其他副总在内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公司信息化建设的宏观管理。随着公司发展战略目标的不断深化落实,公司领导班子以高度的前瞻性,出台了一系列相应政策,为信息化工作指明了方向、铺平了道路。
(二)强化管理是信息化建设的有效保障
信息化建设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它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公司内部方方面面的协调,要以“四有”做保障:
1、有目标。一直以来,古城酒业结合企业自身发展需求,制定信息化工作发展目标,并随着公司自身发展战略的调整,及时予以修订。目前,我们正逐步实施着公司《2010-2015年信息化发展规划》。
2、有机构。公司除了设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还设立了专职独立的信息化管理部门,实现信息化工作统一归口管理。同时根据信息化建设的不同阶段,成立一些临时机构,进而保障工作顺利的进行,比如ERP项目支持组、信息标准化管理组等等。作为延伸,我们还在各现场部室挑选一到两名有一定计算机知识的同志聘为信息员,以点带面,配合所在部室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3、有制度。为了确保各项信息化工作有序进行,针对计算机系统的使用、计算机机房的管理、计算机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和推广等,我们适时推出各类相关制度,并在后期应用阶段持续不断的对相关制度进行完善,使信息化制度更加适应公司的发展要求,为公司信息化工作高效管理提供保障。
4、有考核。结合不同信息项目的推广,我们不定期的对各部门的人员进行相应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水平考核。考核按百分制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当年各部门、车间的年终奖金挂钩。如OA系统上线之初,由于系统涉及所有人都要操作,我们则以对OA系统了解、掌握为内容进行了全员考核。在ERP项目实施时,我们一方面安排针对所有需要使用系统的业务及财务人员的操作水平进行测评;另一方面,利用技术手段,对业务人员在系统中的操作情况进行记录考核。
(三)“五高”要求是衡量信息化工作建设好坏的标准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这就要求我们在做好信息化建设工作时时充分认识和理解“高起点、高目标、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的要求,并使之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去。
高起点。依托自身的各类优势,梳理公司总体信息化发展需求,在谋划公司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时定位要高,在策划信息化项目方案时,要充分了解当期的先进信息化理念以及成熟技术手段,确保规划制定有较好的前瞻性,项目方案不会很快落后。在我们建设千亩酿酒生态工业园的规划里,充分考虑CAQ质量管理、供销存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条码管理系统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
高目标。在信息化工作中,要拓宽思路、勇于创新,善于在同行业中或相关行业中发现标兵和榜样、树立标杆。在实施现场工业视频监控和调度系统项目之初,我们就以“数字酿酒企业”建设为目标,制定一套符合自己需求、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高质量。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引入项目监理机制和绩效评估机制,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坚持专人专岗监测系统运转,及时维护系统,规避任何影响系统正常运行的重大事故。在ERP系统运行期间,除保持系统正常运行外,更建立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考核制度,确保基础信息录入真、快、准。
高效率。首先,高目标、高起点进行公司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避免了重复建设和短期行为。其次,重视项目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工作,避免无效投入。再次,合理安排进度,协调好各类资源,做好前期准备工作,项目一旦审批完毕,即可全面展开,缩短项目建设时间、提高项目建设效率。
高效益。信息化工作最终目的就是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技术手段,优化业务流程,降低各类成本,从而使公司效益最大化。OA促进了公司无纸化办公,ERP优化了业务流程、固化了业务流程,将先进的管理思维、管理模式带入了公司运行的方方面面。
三、推动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一)有效提高了生产过程中的智能化,极大减少了人力的劳动强度。
(二)在生产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有效控制白酒的质量问题,对食品安全起到有力的保障。
(三)有效提高了生产过程中的出酒率,节约了粮食的耗用量。
(四)通过流程可视、过程透明,一定程度解决信息不对称和内部人为控制的问题。
(五)企业管理信息化网络建设,实现了财务和业务处理的一体化,所有业务都以资金流的形式数字化,使财务数据做到了及时性和系统化,提高了工作效率,OA办公协同软件的应用也直接提高企业运作效率、节约了办公管理费用、增加了经济效益。
四、今后“两化”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古城酒业将着力实现从统一建设全局性信息系统向持续提升整合信息系统的跨越,重点开展以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为核心的应用集成建设,在决策支持、业务协同、生产调度指挥方面加强应用;积极推进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在数据采集和传输、流程管控和优化上加强两化融合。
古城酒业将以营造和谐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环境为“十二五”两化融合的战略目标,使信息化达到全员参与、全流程支持、全过程管理、全产业链协同和全系统集成的新高度。在建设智能发展的愿景下,古城酒业的信息化重心将从以集中建设为主,转变为以深化应用为主;从基于ERP系统的人、财、物管理,转变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大物流格局;从关注信息化建设,转变为关注信息化价值实现;从通过信息系统提高管理水平,转变为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
5.两化融合企业申报材料 篇五
今天我参加了山东省组织的《山东省“两化融合助企行动计划”》会议,会议中明确指出企业信息化如何能够真正的融合到企业管理中,省经信委领导和山东大学的戚教授讲述了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和思维的两化融合,听述会议后深有感触,想到了我们公司现在正在学习的企业文化与之应更好的相融合共同建设发展。下面想谈一下对此的认识和感悟。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
企业信息化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帮助企业提升管理水平,提升主营业务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过程。除技术因素外,构成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要素还有其它方面。
信息化战略清晰明确,能够有效指引信息化工作方向。制度规范完善,能够有效固化在信息系统中。沟通顺畅,能够高效达成一致。执行力强,能够高效地建设与扎实地应用信息系统。具有创新意识,能够有效适应环境变化。
这些要素融入企业信息化的方方面面,要取得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必然涉及企业的每一名员工,也必然需要得到企业每个员工的理解和支持。企业信息化对于企业而言,无疑是巨大的变革。而变革的成功,必然需要优秀的企业文化支撑。
XXXX真正的信息化建设应该是从新厂迁至开始,2003年XXXX组建的新的厂址、厂房,在那一年我们辛苦的工作了不知多少个昼夜埋没在新办公楼里设计网络布线、设计机房构建,铺设网线,安装接头,设置交换机等等,多年来又不断的更新设置、升级软件、添置服务器等等一切目的就是提高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这些年来在实施信息化的具体项目时,让我深切的体会到了信息化不是一个部门不是某人的职责而是整个企业的运筹策略方针,上至企业的最高管理者、下至基层的普通员工,都能够客观、理性的分析到信息化系统当中去,无论遇到内外部任何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多人、多部门、多组织协同工作时,能够各司其职、高效配合,都能够及时完善的持续改进我们的信息化系统,从则高效支撑企业的运转。及时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管理和业务问题,向产品和服务融入更多信息化元素,有效提高内部员工和外部客户的满意度。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信息化成功的必要支撑
企业文化犹如企业的性格和气质,是企业由其价值观、信念、处事方式等组成特有的文化形象。XXXX的企业精神就是“团结、务实、敬业、激情”,具有追求卓越、鼓励创新、重视积极解决问题的有效沟通、重视规范管理与持续改进、优秀的执行力等特征。而这些文化特征,与企业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几乎都有对应关系。
追求卓越是信息化建设的动力源泉。追求卓越的文化,鼓励企业每个员工都高标准、严要求,才会在每个员工心里树立起品质意识,才会主动思考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进而主动接受新思维、新事物、新技术并有效应用到工作中以提升管理和业务水平,改进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而信息化作为新思维、新技术的载体,需要追求卓越的文化理念驱动,才能有效体现在战略、计划和执行等各个环节,真正发挥效能。
鼓励创新为信息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创新,对于企业来说,可以理解为以市场和客户为导向的不断的产品与理念升级,既可以是引领发展,也可以是有效响应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并且从中获益,在“扬弃”中发展、壮大。有了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企业才会主动思考信息化如何支撑创新,才会包容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过程性、技术性失误,才会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获得提升。
积极解决问题的有效沟通是系统规划与建设的必要条件。信息化是复杂的全员工程,虽然其具体目标有很多,但宏观目标只有一个:有效提升企业整体核心竞争力。因此,积极解决的有效沟通,有助于克服本位思想所造成的影响,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找到关键所在,有助于高效地解决问题。
重视规范管理与持续改进是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前提。一个普遍的共识是信息系统本身没有思想和智能,人赋予系统什么思想、规定系统如何做,系统才具有思想和智能。因此,通过管理规范、作业指导书等体现的管理文化,是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成功、具有灵魂的重要前提。
优秀的执行力是信息化建设成功的重要保障。企业的执行力,企业信息化的执行力就是“一把手”的力量,2002年开始XXXX开始实施用友U8管理软件,当时应用的部门只有财务和销售,而且业务不链接各自独行,后来分别又在2005、2006、2008年分别进行了软件扩展和更新,在这多次的项目实施中企业“一把手”的力量是必然的,因为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时候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必须有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也必然会改变某些固有的习惯,触动某些部门、人员的利益,只有高度的重识才可以做到令行禁止、不走样地执行下去,才能最终取得项目的成功,否则早就是高调登场、扯皮拖沓、不了了之的定式。
企业化建设有“一把手”的力量,还要有信息化部门的执行定位,必须做到自身组织职能进行优化,整合部门的有效资源才能更好的为其它部门服务。信息部门的主要职能应该是两个层面,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现在IT工作人员每天都在履行大量的服务职能,为业务部门解决一些琐碎的技术事务,尽管是忙忙碌碌其它部门也并未感觉到信息人员存在的价值,同时也导致信息人员和其它部门人员相互抱怨,如果在组织设置上让信息化管理人员起到信息化管理职能,思考规划企业的IT投资规划和项目管理上,并且接合企业的发展规划方向,才能有效的做到执行定位功能。
信息化建设有助于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而信息化建设,也有助于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
信息系统能够固化优秀的企业文化,有效支持其复制和传播。当信息系统能够有效支撑企业发展时,也就意味着企业优秀的文化已经固化在系统中。软件的更新,新系统扩展应用,不但宣传了优秀的企业文化理念,而且有明确的示范和指引,有效实现文化的传播和落地。信息化建设具有放大镜的作用,能够有效帮助企业发现问题,持续改进,完善企业文化。一个普遍的共识是进行信息系统建设时,原有的很多流程在信息系统中走不通了,原有的很多工作需要进一步细化才能进入系统,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系统建设与应用迫使大家认真梳理工作,而梳理过程中发现了原有制度、规范、流程中不合理的地方,迫切需要沟通,需要规范管理,需要创新。因此,信息化建设无形中起到了帮助企业发现问题并且有目标地改进的放大镜作用,从而促进了企业文化的发展。
信息技术手段提供了新的沟通和创新手段和模式,有助于培育新的企业文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沟通的模式,提高了沟通的效率。此外,信息技术改变了创新手段和模式,用友ERPU8管理软件的应用改变了XXXX多部门信息通讯数据的管理,OA办公自动化先进的网络办公模式让距离变成了零,缩减了时间和成本,而这些信息技术的应用同时也改变了XXXX人的创新理念和模式,赋予企业文化新的内涵和新时代的特征。
企业文化与企业信息化,看似无关,实际密切相关。作为信息化工作者,深切体会到,企业信息化建设要取得成功,必须要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做支撑;而信息化建设又可以培养和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支撑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XXXXX
6.两化融合企业申报材料 篇六
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相关情况介绍应包括:
1、企业基本情况;
2、企业的两化融合组织体系;
3、企业发展战略、可持续竞争优势需求、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需求、两化融合方针和目标等的识别和确认情况;
4、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覆盖的范围和边界,申请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的范围和边界;
5、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文件,包括管理手册、程序文件的清单和主要内容,及其发布和运行时间等;
6、为打造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实现两化融合目标,所开展的两化融合实施过程及所取得的成效情况。具体要求如下: 【请围绕新型能力打造过程,从策划、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技术实现、匹配与规范、运行维护、数据开发利用、动态调整等方面,简述企业的实际做法和绩效指标完成情况。若申请多个能力,需分别阐述】
7.两化融合企业申报材料 篇七
1 红领集团的基本情况
红领集团创建于1995年, 是一家生产经营高档服装的传统品牌企业, 荣获中国名牌、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中国服装十大影响力品牌等称号, 2008年成为我国服装领域唯一入选的“两化融合”示范企业, 名列中国最有价值商标500强, 也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出口纺织服装质量安全示范区龙头企业。红领集团的成功在于它勇于打破传统、敢于跨界合作、善于把握潮流、着眼行业大局, 将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 依托信息技术实现个性化服装生产全过程标准化, 实现了个性化产品的规模化、工业化生产, 建成了全球唯一的男士正装定制领域的大型供应商平台——RCMTM平台 (REDCOLLAR MADE TO MEASURE红领西服个性化定制) , 成为中小企业成功转型升级的典范。RCMTM平台的研发应用, 使红领集团从一个以OEM贴牌加工为主的中小企业从困境中脱颖而出, 真正实现了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的个性化定制。
2 红领集团的改革措施
近年来, 红领集团大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对传统服装业进行标准化升级改造, 建立标准化生产单元模板, 可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标准化和属地化的快速复制。依托信息技术实现个性化服装生产全过程标准化, 真正实现了个性化产品的规模化、工业化生产。
2.1 运用物联网技术手段, 运营管理更加便捷高效
红领集团在整个企业园区应用物联网技术, 建立物联网示范基地, 形成了涵盖生产资源、人力资源等红领综合数字化平台。在生产方面, 通过计划排程与生产控制, 实现生产任务与指令的实时同步、现场执行信息的实时采集、完工状况信息的实时上传。在物料管理方面, 以射频识别电子标签作为标识, 对采购、生产、配送等环节进行信息监控, 跟踪对原材料到半成品、半成品到成品的全程形态变化。在销售方面, 运用物联网技术, 对成衣装车, 配送至门店, 销售给客户, 客户穿衣之后再到门店进行干洗等各个环节进行实时信息管理。
2.2 搭建全球化电子商务平台, 实现RCMTM全球协同实时同步
红领集团紧追互联网时代发展的步伐, 历时10余年, 投入数亿元, 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新模式”, 计划建成全球唯一的男士正装定制领域的大型供应商平台——RCMTM平台 (redcollar made to measure红领西服个性化定制) 。公司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西装版型数据库系统, 累积了版型、工艺、款式和N多个性化数据, 通过排列组合形成了百万万亿的数据, 满足人类99‰形体需求, 使服装版型设计环节效率提升数千倍。
2.3 探索“C2M+祼价+O2O”商业模式, 企业生产利润成倍增长
红领集团经过10余年的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 探索出了互联网思维下的“C2M+裸价+O2O”红领商业模式。红领商业模式其中的核心能力就是对传统服装业进行标准化升级改造。红领已经依托信息技术实现了个性化服装生产全过程标准化, 将客户定制的个人尺寸数据存入电脑芯片中, 在流水线上, 每个工人按照客户个人尺寸数据分模块加工, 既满足客户私人定制的要求, 又达到了工业化的流水线生产, 真正实现了个性化产品的规模化、工业化生产;依托大数据库, 建立标准化生产单元模板, 将固化的模块化、通用化的组合加工, 可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标准化和属地化的快速复制;通过累积的版型、工艺、款式和N多个性化数据, 进行排列组合形成了百万万亿的数据, 满足人类99‰形体需求, 输入客户个人的尺寸数据, 即可得到最优的版型设计, 使服装版型设计环节效率提升数千倍。
3 红领集团改革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 红领集团大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依托信息技术实现了个性化服装生产全过程标准化, 使传统服装产业实现了转型升级, 经济效益得到大幅提升。
(1) 红领集团的改革大幅降低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 提高了企业的利润。红领集团通过两化融合后, 对传统服装业进行标准化升级改造, 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客户个性化需求与规模化生产制造的无缝对接, 用工业化的效率制造个性化的产品, 将传统服装企业效益提高2~10倍, 设计成本下降40%、生产成本下降30%, 使传统服装企业利润提升至原来的两倍以上。
(2) 红领集团的改革降低了企业的库存量。原材料库存和成品存货数量减少60%、在制品数量减少53%, 显著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储备周期缩短30%、生产周期缩短40%, 使企业经济效益提升数倍, 综合竞争力得到有效保障。
(3) 红领集团的改革开拓了国际市场, 使我国服装向国际高端市场迈出了进军的步伐。红领集团通过RCMTM平台数据前移, 将美洲的服务器和数据库放在美国洛杉矶, 欧洲的服务器和数据库放在德国法兰克福, 提高RCMTM平台个性化服务效率, 为海外客户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目前, 红领集团的男士正装定制范围遍及北美、欧洲、大洋洲、亚洲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今年试运营以来, 海外业务量达到3, 630万元, 比同年同期增长了70%。
4 红领模式的借鉴意义
现阶段, 全球正掀起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浪潮, 它的主要特征是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渗透融合和深度应用, 即“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结合。“两化融合”早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工信部规划要求, 到2018年, 中小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开展研发管理和生产控制的比例达到55%。
4.1 红领模式的改革, 是中小企业转型的典型
目前, 由于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 许多中小企业经营困难, 举步维艰, 服装行业更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 红领集团运用两化融合, 顺应市场, 调整结构, 不参与低端的无序竞争, 坚定地走“个性化”和“差异化”的蓝海战略, 给我国广大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树立了典范。
4.2 红领模式的改革, 为信息化如何落实到产业化上提供了可借鉴模式
面对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于产业化进程中出现的制约因素, 红领集团在信息化运用到产业化上做出的各种探索模式, 为信息化落实到产业化上提供了借鉴。红领集团探索出的新模式带来的初步效益也给予了其他的生产经营者参与和应用信息化技术和体系的兴趣和信心。所有的生产经营者应该结合当前产业化发展的新需求和新要求, 在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上, 进一步从产品研发、规范制定、人才培养和资金引导4个方面构建面向整个产业化发展的信息化应用体系, 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产业化发展进程中的助推和支持作用。
4.3 红领模式的改革, 起到了示范区龙头企业示范带头作用
即墨地区是国家级出口纺织服装质量安全示范区, 红领集团又是即墨地区纺织行业作为传统的密集型产业的代表。通过两化融合, 红领集团实现了纺织服装行业从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向高绩效高科技型企业转变, 由纯生产型向创意服务型转化, 从而大大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既给被冠之为夕阳产业的纺织业同行注入强心剂, 又对苦苦追求产业升级而未果的其他企业起到实际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8.从企业战略转型看两化深度融合 篇八
“十二五”期间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主要是深度融合。对企业来说,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切入点是企业战略转型,信息化要发挥引领企业战略转型的作用。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至少可以有两个角度的理解:如果把在战术层面融合视为浅度的融合,那么在战略层面融合,可以算是深度融合;如果把应用意义上的融合算作浅度融合,那么在转型意义上融合,可称之为深度融合。如果把两者结合起来,让两化在战略转型层面发生融合,融合的深度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这种深度融合,具体到企业,就是将两化融合落实在企业战略转型上。其中有一系列疑难问题,有待深入认识和解决。企业、信息化与战略转型的关系及存在的问题
首先,何谓企业战略,何谓信息化战略,二者是什么关系?
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举措。国家提出信息化战略,自然顺理成章。具体到企业,也有企业的信息化战略。
然而细究起来,对企业来说,信息化战略是什么意思?因为与信息化战略并称的,还有企业战略。这就形成一个企业有两个战略的现象:一个是企业战略,一个是信息化战略。
这带来进一步的疑问,企业战略与信息化战略,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还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似乎都不准确。观察企业制定的信息化战略的具体内容,独立于企业战略单独制定的,说的多是信息技术应用,再向深度发展就是支撑主营业务、决策支持等,或实现集成、流程再造、柔性化等等。
老板怎么看信息化战略?据我观察,当信息化战略独立于企业战略时,老板更多关注的是企业战略,而非上述意义的信息化战略。老板如果真的认为信息化算得上战略,他早就自己亲自过问,或建立CIO制度了。事实上,老板经常让一位副总牵头,代表这件事具有某种程度的战略性,而具体做还是让职能部门(如IT部门或信息中心来做)。差别往往只是在于让不让业务部门参与、甚至主导。即使让业务部门主导信息化,也不等于使之战略化。因为这些业务部门本身,很可能只是企业战略的执行部门。
战略终归要落实在规划上,在实施中,问题暴露得就更明显。例如,企业规划与信息化规划,究竟是一个规划,还是两个规划;在企业规划之外,另搞一个独立的信息化规划,究竟代表对信息化的重视,还是代表对信息化重视得还不够。至少在中央企业中,这两种情况视具体条件不同,都可能成立。
为了避免二者矛盾,提出将信息化战略融入企业战略,这比搞两个战略,在融合方面应该说进了一步。但是,将信息化战略与企业战略融为一体,只是两化深度融合的第一步。真到了融合的深水区,人们就会发现,形式上的融合已经不起作用了,以信息化现在普遍所处的弱势地位,融为一体往往变成:企业战略既定不变,信息化只不过围着这个不变的中心转,真的被“化”没影了。
这种情况在客观上要求搞信息化的人必须反思自己。不是反思自己提不高信息化战略地位,而是反思自己为什么搞不懂企业战略。这两个问题是连带着的。人们很少能从搞信息化的人嘴里,听到透析企业战略的一二三,无非是跟着老板鹦鹉学舌。搞信息化的人说不清楚企业战略的所以然,是他们无法深度推进信息化的主因。
这个问题不解决,搞信息化的人在老板跟前就说不上话,谈深度融合就没有基础。
其次,何谓转型,也是个模糊概念。
信息化战略对企业来说,到底是什么意思。如果类比的话,农业工业化战略(也就是产业化战略),主要指对农业进行工业化改造和经营等等,则企业的信息化战略,就是对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和经营。转型确实有这个含义,但搞信息化的人,动不动就把转型说成IT转型,既不事关企业竞争力,也不关利益调整,更言不及改革制度之义。
从老板的耳朵听起来,这样的IT转型往往代表着信息化本身的转型,并不是他所思考的企业转型。老板心目中的转型,更接近博西迪和查兰写的《转型》中提到的事情。但《转型》这本书本身有它的问题,在战略上不如波特清晰,在信息化上不如德鲁克敏锐。作为《转型》核心的商业模式近于模糊概念,作者只是经验式地、形式化地谈转型,并未提炼出转型在企业战略上的实质内容,尤其不具有站在信息化战略高度看出的实质内容。
《转型》代表着传统思维的天花板。什么是企业战略意义的转型,至今仍是老板的思维盲区。抓住这个盲区,用信息化思路,推动老板和企业一起实现战略转型,这其实是信息化在深度融合阶段的重大机遇。信息化引领企业战略转型的正解
下面,我直截了当地说出个人正面的理解,这可能只是对我个人而言的“正解”。但至少现在我对这样的理解坚信不疑。
企业战略,又称企业竞争战略,按传统的理解,归结起来无非“成本领先”和“差异化”(又称标歧立异)两大基本类别。这是波特做出的战略层的最高概括。往战略之上进一步抽象,就是钱德勒总结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成本领先,大致对应规模经济;差异化,大致对应范围经济。老板的念头,一般来说,是围着这个转的。因为这两者,被称为工业资本主义的两大原动力。搞信息化的人不围着原动力转,不在原动力上有影响老板的独到见解,就难怪要围着老板转,老板说什么是什么了。
道行深一些的老板当前的困惑在于,到底是要引导企业继续走“中国制造”的路,也就是成本领先的规模经济之路,还是引导企业走“中国创造”的路,也就是差异化的范围经济之路。在当前条件下,前者强在销量和收入,而后者强在利润。由于种种原因,这是一个各有利弊的两难选择。前者难在利润太低,后者难在成本过商。
信息化在这件事上可以帮什么忙呢?搞信息化的人应该站在企业战略的高度上,向企业指出、向老板指出:波特的企业战略是有历史局限性的,信息化可以带来新的企业战略。
具体来说,“成本领先”和“差异化”的两难冲突,是以传统工业化为存在总前提的。因为在传统工业化条件下,大规模与定制,二者势同水火,难以得兼。但是被波特否定的夹在中间战略(相当于大规模定制战略),却在信息化条件下“复活”成普遍的新企业战略。这是大多数老板没有看穿的问题,是老板的思维盲区,也是信息化转型的实质所在。
企业要摆脱中国制造类型的困境,不是简单转向传统范围经济(经常被简单化、误解为多角经营),因为那很容易成为新的小农经济,而是转向与规模经济结合的数字范围经济。信息化的真正战略效力,就在于可以打破波特的魔咒(认为“夹在中间”战略不可行),可以做到成本领先与差异化兼得。这是战略性地利用信息化的正途,是发挥信息化所长。
9.两化融合企业申报材料 篇九
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10-11-01 00:00:00】 【来源:】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同志们:
这次全省企业两化融合工作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策部署,回顾总结全省企业两化融合工作情况,分析面临的形势,明确下一步工作目标和主要举措,组织动员全省各类企业更加深入有效地推进两化融合,并以此引领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这是继五月份与省委组织部共同举办全省市县区分管领导专题培训班之后,着力推进两化融合工作的又一重要活动。今天上午,与会代表参观了苏州工业园区IP融合通信基地、金龙客车、保税区物流中心等现场,基层的创新实践将有助于大家拓展思路,正确把握工作的切入点。我们希望点上的经验能在全省范围逐步推广,以企业为主体,将面上两化融合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下面,我着重就工作回顾、形势分析以及下一步总体思路和关键措施讲几点意见。
一、关于近年来企业两化融合工作的积极进展
去年下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深刻分析国际金融危机给我省经济带来的影响和冲击,未雨绸缪、审时度势,作出了加快向创新型经济转型的决策部署。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关键举措,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组建又恰逢其时,系统上下对这一点首先形成了共同认识。今年以来,我们把加快两化融合放在全年十项重点工作的首 位,围绕‚发展产业、服务企业‛的工作宗旨,把企业两化融合作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从试点示范抓起,由点到面稳步推进,使这项重要工作在多年发展成果积累的基础上又取得了新的成效。
(一)试验示范工作进展良好。针对两化融合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客观情况,坚持从实际出发,着力推进‚1+7‛试验示范区(一个国家级试验区、7个省级示范<试验>区)建设,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加以推广。一是推进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南京市是全国首批8个‚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之一,我们支持帮助南京市制定实施方案,积极探索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新模式。目前,南京市的试点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形成了工业优化分离模式、数据库平台开发模式和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模式,为产业高端化和技术创新自主化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二是推进省级示范、试验区试点。确定苏州工业园为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江阴市、常熟市、无锡市惠山区、常州市武进区和南通船舶产业集聚区、宜兴环保产业集聚区为省级首批两化融合试验区,制定了两化融合示范(试验)区评价指标,规范和指导示范、试验区建设。各地依据评价指标,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方案,发挥各自优势,积极有效地开展示范试点工作。苏州工业园区着力实施两化融合服务平台建设,建成了SaaS(软件即服务)公共服务平台、软件评测平台、IP融合通信平台、嵌入式软件公共服务平台等一批发展载体;江阴市着力打造特色RFID(电子标签)产业园区,以两化融合促进企业内涵式发展;常熟市试验区以江苏龙芯梦兰科技有限公司为核心,初步形成从芯片设计到计算机整机产品的自主创新品牌产业链;惠山试验区政产 学研合作成效显著,校企信息化合作项目达40项;武进试验区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区县;南通船舶产业集聚区围绕数字造船积极搭建信息服务平台,组织船企开展CIO(首席信息官)论坛,帮助企业提升信息化研发水平;宜兴环保产业集聚区以水处理技术标准制定和示范基地建设为契机,全面开展环保产业标准工作的先行先试,取得了多项成果,示范引导作用十分明显。
(二)试点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委及时出台了《江苏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和两化融合示范企业评价标准及项目指南。经综合考核评价,已认定示范企业17家、试点企业78家。各地示范和试点企业把两化融合作为实现企业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积极实施试验示范项目,促进了企业创新,增强了核心竞争力。苏宁电器集团实现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打造高效供应链,推动了经营管理创新,包括香港22家、日本7家在内的1106家连锁店全部纳入信息化管理系统,正在向构建全球化信息体系目标迈进;徐工集团实施信息化整体提升工程,基本实现各业务环节全覆盖,成本核算到单台设备,车间排产由周计划分解到半天,综合效益明显提高;熔盛重工集团公司实施‚设计数字化集成技术‛项目后,实现了船舶主导产品无纸化设计,三维造船设计(CAD)覆盖率达95%,产品设计周期缩短30%,综合效率提高20%以上,企业资源总利用率提高10%以上。焦点科技公司、江苏风云网络公司、苏州工业园区保税物流中心、三宝科技集团和中国绸都网等一批生产性信息服务企业面向广大企业提供服务,服务范围不断拓展,规模实力迅速壮大,从一个重要方面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 点。
(三)两化融合重点项目稳步推进。去年以来,各级经信部门积极组织重点行业的龙头企业实施两化融合试点项目,我省列入工信部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倍增计划‛项目39项,项目总投资近6亿元,其中贴息贷款资金近3亿元;7个省级试验区获得国家资助项目28项,获得国家资助1.7亿元。我委在积极推进项目实施的同时,通过财政专项引导资金资助58个地方项目1.6亿元,带动社会投资24亿元。苏州、江阴、常熟等市专门设立了两化融合财政专项资金。通过经信系统和广大企业的共同努力,两化融合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工程机械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煤矿管理一体化系统、钢铁企业物料跟踪与优化调度系统、造船工程管理系统等一批项目技术起点高、市场前景广、经济效益好,具备了产业化条件,对提升企业和行业两化融合水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两化融合服务平台作用逐步发挥。在抓好试验(示范)区和试点(示范)企业建设的同时,各地高度重视构建两化融合服务平台,十分注重依托这些平台引导企业从信息化单向应用走向集成创新,推动企业开辟电子商务新领域,促进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延伸。目前,江苏绸都网、焦点科技等电子商务企业成为国家电子商务试点单位,苏州工业园区综合保税区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成为国家物流公共平台试点,这些先行单位的共同点都是致力于帮助企业提高效率效能、拓宽营销渠道、降低交易成本,实现资源整合。各地注重结合产业优势,积极发展服务于特色产业和产业链、产业集群的信息服务平台,面向环保节能、船舶海工、纺织服装、工程机械、港口物流等产业集群和电子信息、通信、光伏太阳能等产业链的信息服务平台已具有越来越广的覆盖面,对企业的研发、营销及信息资源共享都产生了良好效应。各地还注意在纺织服装、轻工、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领域运用信息服务平台推广两化融合新技术,加快装备智能化、流程一体化、管理精细化步伐,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工信部领导和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专家多次来我省对两化融合进行调研考察,充分肯定了我省企业两化融合的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南钢集团、徐工集团、中烟公司徐州分公司加快企业两化融合的经验已在全国得到推广。
在近些年企业两化融合的实践中,全省上下已经逐步形成了以下几点共识:一是企业两化融合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信息技术和工业软件在企业研发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升了研发设计能力和效率,加快了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步伐,尤其是产品全三维建模、数字样机、虚拟仿真、协同设计等新型研发模式的推广应用,使研发设计水平实现了大跨度跃升,对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起到了基础性、关键性、决定性的推动作用。二是企业两化融合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保证。信息技术融入研发、设计、生产、管理、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带动企业技术开发、生产经营和管理模式全面创新,将极大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加快企业两化融合,实现集成创新与协同,由价值链低端向高端攀升,才能得力有效地促进企业做强做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三是企业两化融合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信息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和产业升级的‚助推器‛。加快两化融 合不仅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产品升级的基础工程,而且是调整优化工业经济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是江苏工业由大变强的必由之路。我省具有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早,总体水平相对较高,信息产业规模较大、发展势头特别强劲的优势,只要制定符合省情实际的两化融合相关政策,以企业为切入点,扎实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进程,就可以为转型升级开辟新路径、构建新机制,使整个工业经济在调整转型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关于企业两化融合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引领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势不可挡的浪潮,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节能环保、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与航天技术在内的新兴技术群,引领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发生着广泛、深刻、重大的变革。推进新形势下的企业两化融合,就必须对国内外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的总体走势有一个概要的了解。
当今世界,信息化浪潮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席卷全球,推动着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促进人类文明步入信息文明新时代。两年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大批中小企业陷入困境,相当一部分大企业也受到重创,美、欧、日等各国纷纷提出‚IT救市‛计划,以信息技术抢抓发展先机,加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力图占领战略制高点,谋求在未来全球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美国奥巴马政府2009年提出的经济振兴计划行动纲领中指出‚美国将以比其他国家运行更快、分布更广泛的无线网络,在移动创新上领先;通过宽带来实时跟踪和管理他们的能源 消耗,确保美国在清洁能源经济中的领导地位‛。奥巴马认为‚‘智慧地球’是美国在21世纪保持和夺回竞争优势的方式。‛其核心是通过信息技术,依托物联网,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欧盟提出‚2020战略‛,利用建设信息社会的契机力争在整体上超越美国。近期又发布了《数字议程》五年计划,总体目标是通过基于高速和超高速互联网及互操作应用实现可持续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日本相继制定和实施了e-Japan战略、e-Japan战略Ⅱ、u-Japan战略,去年7月,日本又推出了《i-Japan战略2015》,目标是到2015年实现‚以人为本且充满活力的数字化社会‛,让信息技术如同空气和水一般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并由此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变革,实现科学、技术、管理等方面的自主创新,催生后金融危机时代日本经济社会的新活力。韩国总统李明博去年主持了《IT韩国未来战略》研究,决定投资约1万亿元发展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实现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有机融合,为韩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世界500强企业无一不是信息化应用的先锋,他们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了全球化的产品设计、生产制造、配送与分销、销售与服务,实现了全球范围内最优配置资源。国际数据中心(IDC)的研究报告显示,世界500强企业中,信息技术投资超过生产设备投资的企业达65%~70%,而企业信息化投资的回报率则高达10倍以上。管理信息化通常能使流动资金周转速度提高60%~200%,报表周期缩短90%以上,同时优化了管理流程,实现了资金的全面预算管理,减少了决策的盲目性。2010年全球500强榜首企业美国连锁零售商沃尔玛,其信息管理系统,实时管理着全球15个国家8000多个 店铺的销售、采购、库存等情况;空客A380飞机基于跨国异地设计制造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了分散在法、德、英、西班牙四个国家研制生产基地的信息共享集成与研制流程的协同,实现了分散在30个国家的1500家零部件生产商和供应商之间的网络协同,形成了飞机协同研制与配套采购的新模式。
从国内情况看,按照十七大提出的‚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要求,国内广大企业对两化融合的认识明显提高、推进力度也相应加大,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信息技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新兴产业及融合性产业不断出现,生产要素信息资源互相整合,加快了企业集成创新,发展进程已逐步从企业对信息技术的离散化单项应用阶段,扩展到对各业务环节全面覆盖、渗透融合、综合集成应用的新阶段。上海市作为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率先建立了4个研究中心和10个重点实验室,围绕两化融合重要产业门类,以关键信息技术和共性解决方案为切入点,开展技术研发和攻关,为两化融合的深入推进提供技术支撑和储备,促进两化融合关键技术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广东省的企业两化融合工作着眼通盘谋划珠三角,运用信息技术打通‚孤岛‛,通过实施‚6个100示范工程‛(在新显示、新能源、新光源,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以及软件产业等‚四新一软‛高增长行业,推动高端增值业务和各种创新应用业务;大力发展数控、高精、高速及纳米级制造技术与设备;加快推进数字家庭行动计划;发展基于三网融合和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新兴产业;突出发展汽车电子、医疗电子、机床电子、娱乐玩具电子、船舶电子等新型优势产业。)、构建公 共服务和创新共性平台等举措,带动‚广东制造‛全面升级。其他省份,包括中西部地区也同样在大力推进企业两化融合,湖南省移动电子商务试点工程在全国先行;安徽省成立新农村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着力解决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信息获取和农残检测等关键技术。
从省内情况看,尽管我省推进企业两化融合工作力度较大,成效也较明显,但与起步更早的省市特别是发达国家相比,还有明显差距。企业两化融合工作总体上仍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一些领导干部和企业负责人思想认识还不到位,没有站在发展创新型经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推动这项工作;少数地方对两化融合基本情况底数不清,缺乏长远规划,组织机构不落实,没有建立健全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相当数量的企业信息化水平仅处于部分业务应用阶段,集成应用、业务协同基本没有开展,在研发设计和营销分销环节两端更显薄弱,致使一些企业长期以来始终处于加工制造产业链低端。此外,不同行业企业两化融合水平差异较大,也是明显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这些问题需要引起层层级级的高度重视,并认真研究对策、切实加以解决。
三、关于企业两化融合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两化融合不仅是国家战略,同时也是一个地区、一个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推进两化融合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两化融合放在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位置,大力促进信息技术在企业的集成创新与协同应用,实 现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围绕上述总体思路和基本方针,我们提出全省企业两化融合‚135‛行动计划,实施以‚百企示范、千企试点、万企升级‛为内涵的‚百千万‛工程,明确全省企业两化融合一年、三年和五年的阶段性发展目标和任务。
2010年,确定200家试点(示范)企业,力争达到300家,实施一批示范项目。初步建立省、市、县(市)三级企业两化融合的试点(示范)工作体系,从制定规划入手,深入开展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工作。设立由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三方合作组成的两化融合技术研发中心,针对行业特别是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确定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开展技术攻关,解决产业和技术升级问题,实现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建立企业两化融合专家库,深入研讨不同企业两化融合的解决方案。
2012年,确定100家示范企业、1000家试点企业,实施一批示范项目,全面推进万企升级。健全省、市、县(市)三级企业两化融合的试点(示范)工作体系,形成有效的企业两化融合工作机制,基本实现‚百千万‛工程目标。
2015年,实现成套设备和传统产业整机产品信息化率分别超过40%(广东计划到2012年成套设备信息化率达30%),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生产、管理、创新活动的比例超过60%(我省目前约20%),企业利用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的比例超过60%(我省目前约40%)。
四、关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企业两化融合的关键 措施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省推进企业两化融合,加快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总体部署,紧跟国际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潮流,认准发展目标,创新思路举措,务实高效推进企业两化融合工作。
(一)加强调研分析,科学制定企业两化融合规划。从发达国家信息化发展规律看,一个地区的信息化水平与当地经济发达程度成正比。我省虽然总体上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但总体水平不够高且南北差距很大,苏北部分地区尚处于工业化初、中期阶段,信息化程度也相应较低。当前,全省上下正在抓紧制定‚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各地要结合‚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对本地区企业两化融合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并进行评价分析,在此基础上,依据省‚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全省企业两化融合‚135‛行动计划和本地区‚十二五‛规划,科学制定本地企业两化融合‚135‛专项规划,明确方向目标,扎实向前推进。要紧密结合本地区两化融合现状,通过对标找差距,抓紧出台有针对性的企业两化融合相关政策,引导广大企业加快推进两化融合。全省企业尤其是重点骨干企业要根据‚135‛发展目标,制定本企业两化融合发展目标规划,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两化融合进程。
(二)坚持示范带动,积极探索企业两化融合新模式。两化融合工作必须坚持面向企业、服务企业的方向,以示范试点为引领,创新机制、创新模式,着力提升企业两化融合水平。一是抓好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围绕我省11个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示范企 业和示范项目为抓手,重点支持企业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产品研发、内部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和开展信息技术服务等,为各行业企业提供标杆、示范和样板。省级层面专项资金以示范企业的示范项目为支持重点。二是细分行业深化应用。按照行业细分,根据不同行业的信息化需求、发展层次和路径流程,探索精细、精准、深度融合的企业两化融合模式,在做好企业的节能、安全、环保、公共服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打破信息‚孤岛‛,加快信息系统集成应用,推进信息系统在行业的深度应用,组织产学研联合体对同行业的技术难题进行攻关,突破瓶颈,打造不同行业两化融合领军企业。三是创新企业两化融合的运作模式。要以大型骨干企业为中心,带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加快信息化的集成与协同,强化信息技术应用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其重点包括建立高效的新产品设计系统,创立以知识库为内涵,以模块化为基础,以协同化为纽带的数字化系统设计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新产品理念为指导,发挥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及信息反馈等综合因素作用,推进新产品研发,确立产品开发、设计、制造、验收、使用、维护一体化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形成产品系列化的市场竞争模式;运用信息化系统优化整合资源,加快集成应用,形成资源配置高效、生产管理精益、客户服务满意的现代经营模式。以上三个方面内容,需要各地引导企业特别是示范企业积极探索,创新实践,加快企业研发设计、生产过程、生产设备、经营管理、节能环保安全以及综合集成的信息化进程,在此基础上全面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改善公共服务,提升企业两化融合服务平台整体 水平。要加快生产性信息服务业发展,关注分行业服务,建立为行业企业提供生产、经营精细化管理服务的第三方信息化服务平台;要关注供应链服务,建立为上下游企业提供生产、经营活动相关信息的第三方信息化服务平台;要关注物流环节服务,建立为企业提供物流管理相关信息服务的第三方信息化服务平台;要关注综合咨询服务,建立为企业提供相关技术、管理或培训等信息化专业咨询服务的第三方信息化服务平台。各地要鼓励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分离内部信息技术开发部门,面向全行业提供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支持有条件的生产制造企业向信息服务专业化和生产服务一体化方向发展。
【两化融合企业申报材料】推荐阅读:
煤矿两化融合经验材料07-25
两化融合范文08-14
两化融合发言11-06
两化融合验收报告06-08
两化融合调查问卷08-22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10-03
松江区两化融合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暂行11-16
企业文化融合度06-14
科技与企业融合发展建议07-16
烟草企业重组中的企业文化融合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