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之中俄关系(共9篇)
1.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之中俄关系 篇一
当前中国周边形势及大国关系
政治与行政学院
2012级2班
201203140240 杨皎
摘要:当前,国际格局正处于“一超多强”向多极化的巨大转变之中,大国关系也显露出明显的变化,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冷战后,世纪之交的世界处于“一超多强”格局。美国凭借其超级大国的实力暂居主导地位,中美关系既是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最大变数 ,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当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虽然比较稳定 ,但仍然存在一系列的潜在危险。当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面对的最大挑战有朝鲜半岛安全问题、中日钓鱼岛主权问题等。
关键词:合作共赢,和平发展,战略互惠,朝核试验,六方会谈 中美关系发展现状及特点
中美两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明显的成本优势,广阔的市场和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另一个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经济,科技实力的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
我国正处于经济相对快速发展的时期,因此我们渴望拥有一个和平的,繁荣的国际环境与经济环境,所以我们真诚地希望能够发展好中美关系,以展开更多经济,军事,文化,教育上的合作,以便发展自己。相比之下,美国处于一个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其政府更关心维护国家利益和他的霸主地位,美国现阶段的对华战略方针应该在大体上维持现状,尽量将中国融入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轨道,同时防止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
冷战后的中美关系也曾经出现了多次起伏和危机,但是中美关系并未破裂,反而加深了。其深刻的原因就在于,中美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战略利益。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之间在许多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重大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基础,中美经济合作的前景更是不可限量。影响两国关系的负面因素也不容忽视,诸如人权问题、贸易问题、军售问题和台湾问题等,其中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影响中美关系改善和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最容易导致中美两国发生直接冲突的敏感问题。中美关系的现状似乎还跟一件事有关系——“911事件”。在911事件之后,布什似乎略有收敛,因为他推行的“单边主义”已经引起了很多国家,甚至是盟国的不满。美国人也意识到:脱离整个世界,美国是无法生存与发展的。因此,美国与中国的关系进一步好转,以利用中国加强他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并帮助他进行反恐斗争。
稳定同美国关系,是中国外交的关键。同舟共济、合作共赢是中美关系新航程的显著特色。新的航程展现新的前景。只要中美两国坚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原则,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妥善处理分歧和敏感问题,中美关系就能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就能为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不断作出贡献。中日战略互惠关系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无论是从地缘政治、地缘经济还是从地缘文化来说,中日两国人民的利益都是紧密相关的。中日关系的发展走向,影响并制约着中日两国政治、经济、安全和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全面发展,还影响着亚太地区特别是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中日关系现存在的主要特点有四:一是经济合作日趋密切,政治摩擦接连不断;二是重要性上升,信任感却下降;三是合作与摩擦并存,但双方都努力防止关系的破裂;四是中日关系的发展变化受制于中美关系和日美关系的发展变化。
由于是东亚邻国,又存在着难以解扣的“历史情结”,中日之间在战略层面上的“不信任”短时间内难以消除,“安全困境”的作用较诸中美关系更形明显。同时,两国又都处在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型期,中国正在崛起,而日本正在争取成为“正常国家”。经济崛起的中国与政治崛起的日本之间“不信任”与“安全困境”的消极作用,使两国在政治及军事安全领域的战略互信短时间内尚难建立。
在国家层面,中日关系中的“认同危机”反映在两国国民心理上,表现为情绪对立和感情龃龉。日本右翼政治势力的推波助澜,加大了两国民众的感情距离和心理落差,应有的友好求同气氛渐渐为国家利益碰撞的现实所替代。钓鱼岛问题、东海油气田问题、台湾问题、两国军事力量发展及今后各自战略动向等问题相互交错,使中日关系的复杂性及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几乎超越了中美关系。
近年来,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日本国家战略的转变和对外政策的调整,中日两国关系正从“特殊”向“普通”的方向转变。通过两国首脑互访,中日关系出现了改善和发展态势,为缓解双方相互疑虑,增进战略共识与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因此,外界舆论把2006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华和2007年4月温总理访日分别形容为“破冰之旅”和“融冰之旅”。福田首相2007年年底访华和2008年5月胡主席访日,启动了国家最高层次对话,为构筑日中战略和解与合作“双赢”的“战略互惠关系”起到了“铺石垫路”作用。“共同的战略利益”终于催生出中日两国间的战略互惠关系。
当代,和平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流。中日两国也会在这个大前提下发展两国关系,和平发展在相当长一段时内是两国关系的重点。我们要努力使两国关系向好的方向发展,合作发展中达到共赢。以更长远的眼光和更具战略性的视角寻求两国共同利益。共同致力于实现地区稳定和繁荣。克服双边关系的脆弱性,稳定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集中力量解决互利合作的现实问题,维护和发展战略互惠的长远利益,理智爱国,实现中日两国永久和平友好合作的大目标。
朝核问题及中国对策
朝鲜是世界上经济较落后、军事支出占国民收入比例较高、国民生活质量偏低的国家之一,现国家总体水平相当于中国60年代。
中国和朝鲜自古以来就是山水相连唇齿相依的友好邻邦。1949年10月6日,中朝两国建交。从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抗美援朝,到1961年7月11日,两国签署了《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从朝鲜战争开始,中国克服自身经济的严重困难,向朝鲜无偿提供了几百亿人民币的资金和几百万吨的物资。中国一直还以很低廉的价格把矿产品出售给朝鲜。中朝双方宣布成立罗先经济贸易区管理委员会和黄金坪、威化岛经济区管理委员会。朝鲜与中国是一体的。甚至可以说,朝鲜是中国打的牌。朝鲜是中国在东北亚的缓冲,中国不会轻易丢掉它。可以这么说朝鲜为中国的“小兄弟”。
然而,由于出于国家安全、经济建设、社会信心、外交突围等多因素的原朝因朝鲜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一再的在领土上进行了危险的核武器研究和试爆。严重危害了中国周边及国际环境的安全。自2002 年10 月以来,朝核问题一直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朝鲜核试验带来的影响:
1、朝鲜核试验破坏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
2、朝鲜核试验使东亚地区成为了潜在的战争策源地。
3、朝鲜核试验使美日关系更加紧密。
4、对中国东北的边陲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为解决解决朝鲜核危机朝鲜、韩国、中国、美国、俄罗斯和日本六国共同参与六方会谈。会谈于2003年8月27日开始,到2007年9月30日为止,共举行过六轮会谈。2009年朝鲜宣布退出之后,六方会谈至今一直没有复会,被普遍认为已经名存实亡。但是,即使在目前形势下,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仍坚信必须通过和平方式和外交手段解决朝核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讲,六方会谈虽然并非完美有效的方式,但仍是在目前形势下外交解决朝核危机的唯一为各国接受的现实方式。
为了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中国积极参与对朝鲜核问题进行的系列国际管理。朝鲜半岛局势和平稳定符合中国战略利益,中国不可能置身事外。中国坚持和平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参与调和朝鲜核问题争端。中国政府明确对朝鲜核问题的立场。即 主张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以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符合有关各方的共同利益。;维护核不扩散体制符合国际社会共同利益;希望各方保持冷静,避免采用使局势进一步升级的行动。走和平崛起的道路!
在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和摩擦会更加激烈,但和平、合作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将是整个世界共同追求的目标。中国的经济外交,既为中国利益而来,更为中国和世界的共同利益而来。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丘吉尔。
时殷弘:中美关系与中国战略【J】,《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1期
.韩一敏:试论中美关系正常化与台湾问题【J】,《理论导刊》,2006年第11期
郭震远: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变化与影响【J】,《国际问题研究》,2007年第2期.时殷弘:中国崛起和中美关系的战略形势【J】,《国际经济评论》,2007年7月 巴殿君:21世纪中美双边关系中的台湾问题【J】,《东北亚论坛》,2007年9月 黄大慧:《日本对华政策与国内政治--中日复交政治过程分析》,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第123-203页
黄大慧:《日本大国化趋势与中日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02页。史桂芳:《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观与中日关系》丛书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文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77页。朝核问题-百度百科
2.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之中俄关系 篇二
在全球化和构建中国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 其内涵与时俱进, 得到了新的发展和充实。但在中国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安全关系和领海争端问题时,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外交关系的基本准则, 正面临新的挑战和难题。本文将结合当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研究状况, 对其发展历程和意义进行反思与分析, 并在这些思考和分析的基础上, 指出它的发展和创新, 及处理与周边国家安全关系和领海争端问题上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发展
1953年12月31日, 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 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1] (P63) 其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 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与国家进行内部建设的需求联系在一起的。费正清与罗德里克•麦克法尔考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945-1965) 》中指出:“从1954年到1955年, 中国国内推行了一种有节制的缓慢的但却是稳定的发展计划。这也体现在它的对外政策上。和平共处成为其旗帜。”[2] (P302) 1954年, 毛泽东在谈到和平共处时也说“我国需要长期的和平环境”。[3] (P186-187)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 朝鲜战争刚刚结束, 中国国内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个五年计划刚刚开始, 中国迫切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来进行国内的经济恢复和建设。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的发展是中国情势发展的需要。
20世纪50年代, 中国面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 此外, 中国与周边国家存在边界和领土纠纷, 周边许多国家对于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抱有不信任感。基于这些原因中国需要与周边新独立国家建立和平友好关系, 这对于增强当时中国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力量, 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打破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 “一边倒”外交政策造成的负面影响, 促使中国领导人开始对对外政策进行调整。一方面使新中国的政权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孤立和封锁, 获得了苏联的财政和经济援助, 但另一方面它使中国对外交往的范围和领域受到压缩, 限制了中国执行完全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理论基础和着眼点上是有很大区别的。“一边倒”是建立在美苏两大阵营之间的对抗而不是合作, 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是与两个阵营之外的中间地带国家进行合作, 而且要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各国之间进行合作, 而不是对抗。[4] (P20)
二、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反思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根据历史及国内外环境提出的, 符合周边及亚非新独立国家的愿望和要求, 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另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国际法也具有重要贡献, 它概括了西方国际法的精华, 也有学者认为中国国际法体系的构建, 需要结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不同时期对五项原则的认识, 及执行中的许多问题也是值得我们反思的。这些发展和反思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
1.是否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一项长期的外交政策问题
五项原则是适合我国的情况的, 我国需要长期的和平环境”。[5] (P149) 但是和平共处不能只靠一方就能实现, 尽管我们表达了和平共处的愿望, 但面对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孤立以及对中国领土安全的侵犯, 我们不得不进行抗美援朝。
随着中苏两国关系恶化和矛盾冲突的升级, 对于和平共处能否实现国内也表现出了相当的怀疑。在中苏论战中, 中方就认为和平共处政策是苏共领导的, 此后, 随着中国国内“左”倾错误的发展, 中国的外交也受到干扰, 某些言论和行动实际上已经违背了五项原则。20世纪60年代的“输出革命”给中国外交带来了严重的后果。70年代尼克松访华和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后, 和平共处的思想才得到明显的发展。80年代改革开放进程的加深, 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在处理对外的国家关系中影响越来越淡化。到了90年代, 冷战的结束, 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因素在国家关系中的地位进一步淡化, 和平共处思想有了更便利的实施环境。[6] (P178) 由此可见,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展在中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否适应于处理中国同所有国家的关系问题
周恩来曾表示:“社会主义国家一贯主张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应该和平共处”。[7] (P24) 但二十世纪50年代, 我们在处理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问题时, 仍“主要强调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8] (P28)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我们在思想上尚未超越以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发展道路的异同来考虑、处理国际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中国调整了内外政策, 放弃了“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 在处理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上超越了意识形态的藩篱, 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 坚持国家的核心利益和领土安全, 所以我们才有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对越自卫反击战, 以及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临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巨变, 中国采取了静观其变的态度, 没有根据意识形态站队。
3.新时期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创新与时俱进问题
中国与每一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签署重要文件, 都要求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重要的指导原则。”[10] (P310) 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中国外交的一项原则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 现已被许多国家接受, 成为处理不同社会和政治制度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
今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虽已走过60年的历程, 但它也处在不断调整和创新的过程之中。新时期我们赋予其新的内涵, 例如不同文明的和平共处;提倡多边主义来应对全球挑战;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等。这也说明, 逐渐强大和自信的中国, 现在更加心平气和, 不再指望以革命和暴力方式改变不公正的世界政治秩序, 而是相信对话、合作、以及不诉诸武力渐进方式的改革更有效。[11] (P2)
21世纪以来, 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坚持和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准则, 新时期处理对外关系时, 中国领导人不仅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认识超越了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藩篱, 而且用“一国两制”的思想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也是与时俱进的结果。
三、新时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创新与挑战
“和谐世界”是胡锦涛主席2005年4月参加雅加达亚非峰会上首次在国际场合提出, 同年12月的《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中, 用民主、和睦、公正、包容四个词概括其内涵, 而后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关于和谐世界与和谐社会的关系上, “和谐世界是和谐社会的自然延伸。”[13] (PP56-58)
由中国首创并发展成为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为构建和谐社会争取外部世界格局的和谐发展提供了保障。伴随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和世界全球化进程,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直处于演进发展之中。从“和平共处”到“和谐世界”反映了中国对外战略和战略思维模式的转变, 这种转变也反映了我们从被动应对型到主动参与和进取方式的转变, 由过于理想主义的世界革命者到现实主义及超现实主义、建构主义的和谐世界新理念的转变。[14] (P47)
今天中国正由过去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革命者和挑战者向合作者和融入者转变。从这一点来看, 和谐世界理念应该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突破和创新, 反映了中国对外战略日趋完善和成熟。此外, 从国际法体系看, “和平共处国际法体系与《联合国宪章》精神是共通的, 同时与中国国内制度体系的许多精神也是相通的, 因此, 很有必要结合中国的世界观和国际法资源, 阐述一下和平共处国际法体系中的公道、共生、平等、团结等内涵”。[15] (P13)
新时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体现了“以和为贵”的中华和谐文化传统, 而且也体现了“求同存异”的思想, 是我们外交的基本准则。习近平主席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创立60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话时表示, “新形势下,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不是过时了, 而是历久弥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不是淡化了, 而是历久弥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作用不是削弱了, 而是历久弥坚。”[16]和谐世界思想是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 目标是坚持包容精神和文明的多样性, 推进环境保护和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主权概念逐渐弱化, 内政范围向外延伸的背景下[17] (PP11-12) , 仍侧重于传统安全和双边合作的角度, 所以它面临着适用范围的挑战, 需要根据新的安全形势扩大其领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只有建立在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结合、主观意愿与客观现实结合的基础上, 才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18] (P18)
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周边国家安全关系的构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我国正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 开展了与东南亚国家的睦邻友好外交, 解决了边界划分和双重国籍等问题。新时期对于中国处理与周边亚洲国家的关系仍具有积极意义, 如各国能认真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那么平等互利的睦邻友好关系才能真正建立, 才能实现亚洲地区的长期稳定和共同繁荣。中国倡导新安全观, 致力于与周边国家营造全面安全、合作安全和共同安全的地区环境, 在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亚洲的命运共同体。中国提出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 是对睦邻友好外交政策的传承和创新, 体现了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的精髓和方向。[19] (P10)
冷战结束大国的战略调整, 尤其是美国的战略重心重新向亚太地区转移后导致亚洲安全格局的不确定。面对诸多影响亚洲地区安全和稳定的争端, 尤其是南中国海的领土争端, 中国采取双边谈判的方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和平解决争端, 反对诉诸武力和南中海问题的国际化, 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来解决国际争端。正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指导下, 中国才能够跨越不同社会制度, 实现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尊重多样文明共同发展, 实现了与周边国家彼此的多元共生。
当前亚洲地区的多个安全合作的框架机制, 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从双边的和平共处到多边主义的和谐世界的转变。这些框架机制包括如东盟地区论坛 (ARF) 、东盟与中日韩 (10+3) 合作机制、东盟与中国 (10+1) 合作机制、东北亚合作对话会、上海合作组织等机制 (SCO) , 尤其是上海合作组织所体现的, “互信、互利、平等、协作, 尊重多样文明, 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 其理论渊源和基础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 (P45)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早提出就是为了解决与周边新兴民族国家之间的问题, 之后经过发展和成功检验后, 成为我国长期贯彻的一项基本外交政策。关于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上, 中共十八大报告对睦邻友好政策作出了新的阐述, 认为“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将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巩固睦邻友好, 深化互利合作, 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21]
我国坚持长期的睦邻友好的政策不变, 但面对当前南中国海的冲突和一些领土争端时, 我们也要维护自身的核心利益且在坚持维护我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 贯彻“和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因为要真正实现亚洲的安全与合作需要各方的共同遵守。今天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 与和平共处和合作安全的精神相违背,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东盟启动自贸区后, 双边稳定的政治经济关系并没有消除传统安全的原因所在。
结语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发展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和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习近平主席指出, 今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并没有过时, 而是“历久弥新、历久弥坚”, 内容不断得到充实。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提出对东盟“睦邻、安邻、富邻”的新方针, 就是中国根据时代发展特点赋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的内涵。
3.2012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展望 篇三
周边安全形势一览
说起中国周边安全,不能不提及美国重心东移的新战略。近年来,美国表现出了重返亚洲的强烈紧迫感。除了被欧元区挤压的因素外,还有对东亚地区快速整合的担心。在目前世界经济体系中,亚太地区是美元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东亚地区的国家为美国提供制成品和净储蓄,而美国提供市场和投资等金融服务,形成了以美元为核心的“美元湖”。2010年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开始启动,货币互换也提上日程;中日韩亦开始自贸区和货币互换谈判。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也使日本的一些政治家萌生了“脱美入亚”的念头,韩国也提出减少驻韩美军和美方交出作战指挥权的要求。这种类似在欧洲被边缘化的前兆,使美国有了对东亚合作可能导致“美元湖”破局的担心。
通过两年的观察,可以把美国重返亚洲战略归纳为“操控危机,主导整合”八个字,即通过在亚太地区制造危机、维持可控的紧张,掌控亚太地区的走势。其中最明显的事例,就是在朝鲜半岛制造紧张局势,诱发和利用天安号、延坪岛事件,以安全威胁使韩国、日本重新靠拢自己;此外,就是至今还在发酵的南海议题。有关南海问题争议早就存在,一直没有成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障碍。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渲染提出南海议题,在东盟一些国家和中国之间打下了某种楔子,意在离间彼此关系,影响经济和地区安全合作。从中不难看出美国操控危机的技巧。看清楚了世界力量重心从大西洋向太平洋地区转移的历史大趋势,就知道美国的重返,实质上是其实力波动的体现,可视为一种无可奈何的收缩和调整,甚至有想借亚太发展之势延长霸权的心机。
2011年,中俄关系又有新内涵,高层交往频繁,双方决定将两国关系提升为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制定了未来10年两国关系发展规划。在中国全方位的开放中,还应该更加重视发展同俄关系。
2012年的中日关系也值得关注。外交从其功能层次而言,大致可分为解决问题、确保不出问题、实现共赢与关系升级。去年9月钓鱼岛撞船事件之后的中日关系,是解决问题的阶段。日本希望双方构建海上危机管理机制,则表达了日方对中日关系较稳定发展的希望。但这两个阶段,只是为了尽量减少外交的负面因素,正面因素的提升则需要双方构建互信,提高关系层次。当前的中日关系,正处于从前两个阶段向第三个阶段艰难爬升的十字路口。对于日本领导层而言,是否有意愿巩固双方的互信,对于未来中长期的中日关系有着关键性的影响。
2012年被称为“大选年”,这将推升国际政治、经济的敏感度。主要国家大选“扎堆”,相关国家主要精力在“拼选举”、不择手段“打选战”与选后“新人新气象”,都将深刻影响2012年及今后的国际氛围。以周边国家为例,俄罗斯普京执政团队继续执政前景明朗;日本野田内阁及民主党政权面临众议院改选考验;韩国李明博总统届满,执政的大国家党与在野的民主党围绕选举将激烈竞争;美国奥巴马总统谋求连任遭遇经济乏力、失业严重、债台高筑、国会掣肘与共和党挑战,选情不会平静。经济安全与就业民生也恐将成为一些国家的竞选主轴,这些国家的主要精力会“内向”,不排除有的国家为转移视线与转嫁危机,蓄意将经济问题政治化,致使某些双边关系格外敏感、易生摩擦。而一些国家新领导人上台后在内外战略上可能出现的调整,将使大国互动进入新一轮磨合期。美国对俄杜马选举指手画脚,美俄关系降温在所难免;美国选战激烈,可能拿中国“说事”,增加维护中美关系稳定发展的难度。
“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方针不变
面对全球重大战略迭出、周边复杂因素增加的新情况,“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始终是中国坚定奉行的周边外交方针。从整体看,中国与周边国家经受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形势相对稳定,这是中国和四邻共同努力的结果。
——中国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坚持通過对话协商解决争端和分歧。中国已先后同有关国家签订19个边界条约、协定和22个勘界、联检议定书,划定勘定约2万公里的边界线,彻底解决了与绝大多数邻国问历史遗留的陆地边界问题。
——中国倡导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积极参与解决地区热点问题。中国同有关各方就朝鲜半岛、阿富汗等地区热点问题保持密切沟通,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中国2011年与东盟国家就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指导方针达成一致,启动《宣言》框架下的务实合作,设立中国一东盟海上合作基金:中国与越南签署《关于指导解决中越海上问题基本原则协议》,与印尼成立海上合作委员会和海上合作基金,等等。
——中国与各方共同努力,构建开放、透明、平等的亚太安全架构,为区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中方倡建了六方会谈和上海合作组织,为维护本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中方是东盟地区论坛、东盟防长扩大会、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香格里拉对话会等机制的重要成员和积极推动者。
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中国除自身保持较快发展速度外,还秉持团结协作、互利共赢的精神,与周边国家积极展开合作,推动四邻携手并进。中国保持亚洲国家第一大出口市场地位,已经成为日本、韩国、俄罗斯、印度、朝鲜、蒙古国、越南等11个周边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同周边的自贸区建设顺利推进,对周边国家的投资迅速增长,经贸合作水平不断提高。韩国学者文兴镐指出,中国的经济发展给周边国家和亚太地区国家带来了积极的作用,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对于世界经济的稳定至关重要。日本PHP综合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前田宏一说:“在亚洲,中国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当我们思考亚洲问题时,如果不与中国合作,那亚洲的诸多问题就都很难解决。”
周边外交“稳中求进"
2011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12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在外交领域亦应如此。
周边外交应是2012年外交领域的“优先重点”。其实,这一苗头在2011年底就已出现,中国领导人密集出访周边,周边国家政要也接连访华,周边外交掀起了一个小高潮。与此同时,周边一些重要地缘方向又出现了新情况与新变数。应对这一新局面,要在三个方面加以高度重视:一是刚柔并济,合作为主、斗争为辅,以“有理、有利、有节”的实际行动树立威信,塑造“言必行、行必果”与受人敬重的国家形象。二是稳妥应对地区热点,促其降温、防其升温、避免失控。我们积极同包括朝鲜在内的有关各方沟通交流,支持朝鲜稳定发展,坚持维护半岛稳定的立场;积极参与阿富汗“重建”进程,重点帮助巴基斯坦稳定与发展。三是自信与冷静应对美国重返亚太,拓展中美在亚太的互利合作。
有的放矢开展“大选年”外交,防止大选冲击双边关系。对某些西方大国在“战略困境”之中的复杂敏感心态与要强逞能心理,应有充分认识。鉴于美国总统“选战”导致美对华政策趋硬与中美摩擦趋增的可能,宜冷静应对,强调“艺术”,注重技巧,加强沟通,增加互信,主动引导,力争中美关系平稳过渡。
平衡而有重点地发展与两大“集群”的战略关系。平衡处理好与世界各国关系。对与发达国家的关系强调“稳”,稳步推进中美、中欧、中日关系:对与新兴大国的关系强调“进”,增强“共同发展”与“共同命运”的“战略共识”,加强团结,强化“金砖国家”机制,拓展中国一东盟经贸合作,共同抵制发达国家转嫁金融危机的企图。妥善统筹新兴大国之间的关系,争取良性竞争,防止被发达国家利用矛盾与分化。
而在涉及中国主权统一与领土完整的问题上,则应有效反对和抵制外部势力插手与侵犯中国主权。
(作者系新华社记者)
责编/木艮
4.中国周边安全形势 篇四
http://www.jy365.net 磨合与塑造: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新常态
任晶晶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研究员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讲座的题目是磨合与塑造: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新常态。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持续发展。新世纪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这一趋势呈现出愈发加速的特点:一方面,因苏联解体而产生的“胜利主义”思潮使西方尤其是美国对自身力量和制度过于自信,从而错失了冷战终结带来的“和平红利”,导致自身出现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失误;另一方面,一批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中等强国”则不失时机地通过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实现了在全球化浪潮中的持续、强劲、和平崛起。世界舞台上这一对相反态势的互动演进,使西方与非西方世界的力量对比发生了自工业革命以来首次由西方向非西方转移的历史性倾斜,并大大增加了国际政治博弈参与者的数量,导致后冷战时代的地缘政治和国际形势变得更为复杂和难以预料。
纷繁多变的世界形势深刻地影响了2015年以来的国际政治走向,使其呈现出热点繁多且相互交织的特点。具体而言,这一特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世界各主要大国,包括中、美、俄、欧、日等之间的战略博弈日益复杂和深化。第二,亚太、欧洲、中东三大全球地缘政治热点地区的局势分别随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继续推进、乌克兰危机的持续发酵以及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的突然崛起而出现了或微妙、或急剧的新变化。第三,以非传统安全问题为代表的各类全球性新挑战,诸如埃博拉疫情、互联网安全和气候变化等成为各国关注的新焦点。
作为一项针对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研究与评估,我们今天的讲座将集中关注当今世界上最具经济活力和增长潜力的地区,即中国所处的亚太地区。在过去的两年中,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依然复杂和充满不确定性,然而其中也蕴含着一些明显的新变化,通过对这些新变化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与形势中所蕴含的若干新特点和新趋势。因此,我们将首先对2014年以来的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进行概述;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当前中国面临的主要周边安全挑战以及合作机遇;最后,以上述分析为依据,对今后中国周边安全局势的走向及中国的相关对策作出分析和预判。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一、当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概述
一、当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概述。2014年以来,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呈现出“低开高走”的总体态势。一方面,尽管亚太地区形势延续了近年来大国博弈复杂、热点问题频现和安全风险较高的特点,但中国持续崛起的动能不断增强,其外交主动性和积极塑造周边环境的能力明显提高,取得了不少积极成果。
例如,在大国战略博弈方面:中美关系初步扭转了近年来逐步下滑的趋势并企稳回升,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新阶段,而中日战略对峙局面虽无实质性改观,但日本自“钓鱼岛国有化”以来首次承认中日双方在东海领土主权问题上存在不同主张;
又如,虽然周边安全热点问题(如南海问题、朝核问题等)的内在风险及其不确定性仍然很大,但由于中国外交“有所作为”的一面显著提升,周边安全风险大体上处于可控范围之内,地区热点问题逐步呈现出“降温”趋势。另一方面,与上述传统安全议题相比,恐怖主义、网络安全和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问题的重要性进一步上升,开始受到有关各方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概括地讲,2015年以来的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具有如下四个新特点。
(一)中国外交主动性持续增强,对周边环境的塑造有了积极成就
(一)中国外交主动性持续增强,对周边环境的塑造有了积极成效。2015年是中国周边外交“有所作为”的一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统筹规划和直接领导下,中国外交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积极践行新安全观、新发展观、新文明观,在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新思维、新理念、新主张,为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3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强调了“周边是首要”的外交战略布局,把周边外交作为外交工作的优先方向摆在外交全局中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强调了周边外交的顶层设计,以立体、多元、跨越时空的视角,确定了未来5—10年周边外交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此后,经略周边成为中国塑造全球外交战略新格局的重要内容。
做守望相助的好邻居、互利共赢的好伙伴、常来常往的好朋友,成为和平发展的中国对同所有周边国家建立和巩固友好合作关系的真诚期许。
在相继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亲、诚、惠、容”、“命运共同体”、“亚洲安全观”以及“亚太梦”等重要新思路和新理念之后,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中国的周边外交逐渐超越了以往单纯以经济合作为导向的做法,通过建立并扩大政治、安全互信,以实现全方位经营周边的战略目标。当前,在美国不断强化亚太再平衡战略、推进地区同盟体系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出现了自冷战结束以来最为复杂而严峻的变化,中国崛起面临的外部战略压力有所增强。
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在积极做好周边外交工作的同时,应对周边安全环境和地区安全形势的策略、机制和手段都应作出适时调整,以推动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为契机,带动和促进周边热点问题的有效解决,力争在聚焦周边、经略周边、塑造周边的过程中赢得时间、获得收益、占得先机。在上述新理念和新构想的指导下,周边外交在过去两年里成为了中国外交的主要亮点之一。
第一,中国的两场以周边发展问题为主题的“主场外交”十分抢眼:在亚信峰会(CICA)上,中国阐释并倡导以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为特征的亚洲安全观,被与会者广泛接受并写入《上海宣言》,成为会议的最重要成果;
在APEC领导人北京峰会上,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亚太梦”构想并系统深入阐述其内涵,指出“亚太梦”的精神内核是亚太大家庭精神和命运共同体意识,根本目的是实现亚太地区的繁荣发展,引领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为人类社会的福祉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第二,为具体落实“一带一路”构想,中国不仅倡议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还开启了一系列外交新布局。例如,中国在过去两年中继续推进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在2013年李克强总理提出“2+7”合作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协力规划中国—东盟关系发展大战略等新建议,特别是启动了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谈判,商谈中国—东盟国家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事宜,有力推动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进入实质性磋商阶段。
又如,中国继续加强了与南亚国家的友好合作,习近平主席访问马尔代夫和斯里兰卡,使中马建立起全面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同时,中斯两国宣布启动双边自贸区谈判以及科伦坡港口城项目的举措,有力推进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
第三,从“亲、诚、惠、容”理念出发,中国、印度、缅甸三国共同举办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活动,赋予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的时代内涵,在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产生了积极反响。
在中亚,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实现了对塔吉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成功访问。此外,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C线通气并启动D线建设,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成立,商谈10年之久的上海合作组织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协定签署,开启了上合组织的扩员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进程。这些成果都进一步拉近了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更值得一提的是,中方本着互利共赢原则而提出的解决南海问题的“双轨思路”,获得了大多数东盟国家的支持与肯定。总之,过去的两年是中国主动“谋势”、积极塑造周边环境的两年。可以说,如果上述战略理念、构想及其实践能够继续顺利向前推进,中国的周边战略环境必将发生重大改善。
(二)大国战略博弈“低开高走”,中国与周边大国关系总体开始向好
(二)大国战略博弈“低开高走”,中国与周边大国关系总体开始向好。在中国外交更加“有所作为”的大背景下,中国与周边主要大国的关系在2015年呈现出“低开高走”、逐渐向好的趋势。
2014年,随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继续推进,中美关系的开局并不顺利:双方围绕2013年底中国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钓鱼岛问题及南海问题等产生了一系列交锋,这些都使得中美“战略互疑”进一步加剧,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面临重重障碍。然而,随着两国关系和地区局势的演变,中美都开始进一步认识到管控分歧、拓展合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经过一系列外交努力,两国关系开始逐步企稳回升,并随着奥巴马在2014年11月APEC峰会期间成功访华、双方达成一系列重要共识和成果而使先前的“颓势”得以初步扭转。
与中美关系震荡向上的曲折发展历程不同,中俄关系在2014年以来可谓“高开高走”,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14年以来,中俄关系的发展延续了良好势头,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在各类双边和多边场合进行了5次会晤,中俄双方在军事、能源、技术等各领域展开了深入合作,并且在新安全观及历史问题上达成了诸多共识。这些都表明,中俄战略利益的融合度正在不断上升,战略互惠关系正在日益加深。
中日关系也在这一年里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自安倍上台执政以来,日本国内政治不断右倾化、保守化,中日两国因日本政府将钓鱼岛“国有化”而降至冰点的双边关系进一步趋于紧张。2014年,两国不仅围绕钓鱼岛问题和历史问题展开了激烈交锋,而且日本还不断拉拢中国周边国家,鼓吹“中国威胁论”。其结果是,2014年上半年,日本对华投资下降47%,中日双边贸易额下降5%。
9月29日,第十届北京—东京论坛在日本东京落下帷幕。会后发表的《东京共识》认为,当前中日关系正处在邦交正常化以来最为严峻的时刻。安倍内阁除继续所谓“俯瞰地球仪”外交以牵制中国外,还积极推动修宪,力图摆脱战后体制。然而,中日两国围绕钓鱼岛问题的战略博弈毕竟是长期性的,这就不排除出现局部缓和甚至逆转的可能。
例如,就在双边关系“剑拔弩张”的时刻,中日两国在2014年11月达成了“四点原则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共识”(其中最重要的是日本近年来首次承认中日在钓鱼岛主权归属方面存在争议),并在APEC峰会期间实现了领导人会晤。这一微妙甚至戏剧性变化是否意味着中日关系开始“解冻”,还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
(三)地区安全热点问题复杂依旧,但风险可控性进一步增强
(三)地区安全热点问题复杂依旧,但风险可控性进一步增强。2014年以来,中国周边安全热点问题复杂依旧,总体上呈现出东热、南乱的特点。
“东热”体现为中日围绕钓鱼岛问题的争端持续紧张。自日本政府单方面宣布钓鱼岛“国有化”后,中国为维护自身正当权益,不仅将公务船巡航更为常态化,还于2013年底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进一步彰显了自身的主权意志。与此同时,日本方面也加大了在钓鱼岛海域的巡航力度,不断增加“专属巡逻船”。因此,中日两国在钓鱼岛问题上始终存在“擦枪走火”的风险。
“南乱”则是指南海问题自2014年以来进一步复杂化和国际化:一方面,菲律宾的挑衅行为变本加厉,不仅单方面向国际仲裁法院提起所谓“南海问题仲裁案”,还积极拉拢越南同中国进行对抗,而越南则向南沙群岛附近派遣护卫舰并与中国军舰发生短暂对峙;另一方面,美国继续介入南海争端,不仅批评中方的南海政策,还极力淡化主权观念,质疑中国“九段线”的法律依据和效力。
针对上述复杂局面,中国通过“双管齐下”的方式,使周边安全风险始终处于可控范围之内,并尽力使之逐步“降温”。首先,中国进一步明确表明自身立场以及捍卫主权的决心和行动,降低了有关各方(包括美国)出现战略误判的可能性。例如,中日战略博弈的结果是日本再一次回到了承认双方在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上存有争议的立场,由此使中日双方发生实际冲突的风险有所减少。其次,中国在对菲律宾、越南保持战略威慑的同时,建设性地提出了解决南海问题的“双轨思路”,即有关争议直接由当事国通过友好协商谈判寻求和平解决,而南海的和平稳定则由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维护,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姿态,有利于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此外,中国政府还发布了关于“南海仲裁”的立场文件,这也有利于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立场和原则。
除海上争端外,朝鲜半岛问题、中印边境对峙等也是近年来值得关注的中国周边安全热点问题。近年来,随着朝鲜进行第三次核试验,中朝关系进入低谷,朝鲜国内政局及其对外关系走向的不确定性增多。在此背景下,朝鲜半岛形势在过去的两年中虽有部分缓和的迹象,例如仁川亚运会期间朝韩双方实现了互动、朝鲜同意重启“六方会谈”等,但是整体上依然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延续了不稳定的特征。
中印两国于2014年9月在边境地区发生了持续近三周的“帐篷对峙”,但双方围绕陆上边界的争端一直以来都处于可控范围内,并未上升到存在发生军事冲突风险的程度,而在习近平主席成功访印后,双方则在边界问题上达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从而使有关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四)恐怖主义、互联网安全和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在国际和地区安全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
(四)恐怖主义、互联网安全和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在国际和地区安全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
首先,2014年以来,以“东突”势力为代表的境内外“三股势力”针对我国的政治和暴力行动呈现出不断升级的态势,目前已经成为对我国国家安全的最直接、最具突发性的威胁。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恐怖活动的频率加速增大,破坏性显著增强。例如,“东突”恐怖分子先后于2014年3月1日、4月30日及7月28日接连制造了“昆明火车站暴力袭击事件”、“乌鲁木齐南站爆炸事件”及“新疆莎车县暴力恐怖袭击事件”,仅此三起暴恐事件就造成上百人死亡和受伤。
其二,境内外恐怖势力相互勾结,恐怖主义“国际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剧,国际反恐合作任重道远。例如,中东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异军突起后,不仅成为世界和平的巨大隐患,而且对中国西部边疆的安全构成威胁,特别是该组织首领阿布•巴格达迪在所谓的“建国宣言”中声称,该组织将在“五年内打到中国新疆”。因此,恐怖主义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国家安全面临的一项严峻挑战。
其次,如何构建有效的互联网安全对于中国而言是一个全新挑战,它主要来自互联网空间本身的跨领域、跨地理界限的内在属性,这种属性客观上将原先不同问题领域内的安全问题以某种事先无法预见的方式融合到一起,使国家安全战略的传统行为逻辑失效。更进一步说,互联网安全问题的威胁来源可以是国家行为体,也可以是非国家行为体,如跨国公司。
当前,中国面临的互联网安全形势更为复杂,除2013年的“棱镜门”事件揭露了美国长期将中国作为重点监控对象外,在2014年香港出现的“非法占领中环”行动中,行动组织策划者就得到了美国网络安全公司提供的技术保障和美国民主基金会提供的资金保障。与此同时,黑客组织则以支持“占领中环”为名,发起了对中国政府网站的篡改页面攻击,以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及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由于中国的互联网安全观念和政策工具截至目前还相对滞后,如何真正适应和满足构建有效互联网安全的需求是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
最后,气候变化已成为当前最为重大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并且已经对中国的发展造成了显著的负面影响。例如,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导致中国沿海地区陆地面积减少,加剧了我国淡水资源短缺的困境及其供需矛盾,致使粮食生产的不确定性增加。此外,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度和强度不断增加严重威胁中国民众的生命、财产和生活质量。
据统计,近年来极端天气的频发每年使中国平均损失逾2000亿元。就2015年来看,从1月的北方冰冻、2月的北京雾霾、4月在西北出现的沙尘暴以及5月在云南发生的重大干旱等,都能够让人感受到气候变化带来的直接危害。由于中国是一个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国家,因此未来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可能进一步加剧,中国社会在应对这一问题上的脆弱性将显著大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目前,中国的国防白皮书已经将“气候变化”列为日益突出的将对全球安全产生影响的问题之一,从而将气候变化问题上升到了国家安全的高度。
二、当前中国周边主要安全挑战分析
当前中国周边主要安全挑战分析。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2014年以来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可以简单归纳为“东热、南乱、西稳、北靖”四个方面。以此作为切入点,下面我们将重点按照从整体到部分、从东、南到西、北的顺序,对中国在周边及各次区域中所面临的主要安全挑战进行具体分析。
(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推进对地区安全及中美关系的影响
就对中国周边整体安全的影响而言,美国无疑扮演了最为重要的角色。自2009年奥巴马政府就任以来,随着美国全球战略陷入困境、中国加速崛起和亚太地区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美国为维护其全球性霸权地位,开始了以亚太再平衡战略为中心的重大全球战略调整。一方面,“再平衡”战略实施5年来,美国通过外交、经济和军事等多种手段,使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不断趋于复杂,尤其是该战略近年来日益突出的军事化色彩导致亚太地区的安全风险有所增加。另一方面,“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推进也使中美关系受到了明显的消极影响,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双方的战略互疑持续加深。总之,“再平衡”战略的发展、演变及其影响是讨论近年来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宏观背景,也构成了对中国而言最为根本的安全挑战。
1、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新进展与新特点。当前,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大体上延续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了自其实施以来以外交、经济和军事“三管齐下”、相互配合的推进方式,但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再平衡”所倚重的上述三种手段之间的“失衡”局面有所加剧,即在外交和经济手段并未取得理想效果的情况下,“军事再平衡”成为该战略的主要支柱。
外交上,美国在过去一年中主要致力于继续加强与其盟友和伙伴的关系,特别是进一步加大了对日本的倚重。例如,在钓鱼岛问题上,美国高调支持日本。2014年4月,奥巴马在访日期间确认《美日安保条约》第五条适用于钓鱼岛,这是美国总统首次作出此类明确表示。此外,美国还为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提供支持,纵容日本摆脱战后秩序对其军事扩张和对外干预的束缚。
在奥巴马与安倍发表的联合声明中,美国不仅极力抬高美日同盟的地位,还将其描述为所谓“地区和平与安全的基石”。同时,声明还高度肯定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与日本“积极和平主义”政策的“积极意义”。在此基础上,美、日两国堂而皇之地宣布,两国需要强化同盟关系,以使同盟“在确保亚太和平与繁荣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除日本外,奥巴马的2014亚洲之行还包括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其所到之处,无不允诺提供安全保障或经济援助。背后剑指何方,我们大家都很清楚。
然而事实表明,2014年的美国亚太外交进一步呈现出了“式微”的态势,特别是同中国的“进取”姿态相比,“亚太再平衡”的外交手段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首先,美国拉拢除日本、菲律宾等个别盟友外的其他国家的企图并未实现。就韩国、澳大利亚等地区中等国家来说,它们并未在战略上彻底倒向美国,其对华态度和政策依然相对独立,特别是两国率先同中国成功签订双边自贸区协定(FTA)的做法进一步强化了对华关系。其次,就缅甸、朝鲜等中国的传统地区伙伴而言,美国“挖墙脚”的努力也并未成功。例如,在2014年11月在缅甸举行的东亚峰会上,美缅之间就缅甸的民主化问题产生了明显分歧;而朝鲜近年来的不安全感进一步加剧,成为地区安全的不稳定因素之一。最后,东盟大多数国家极力避免在中美之间“选边站”,而且随着中国影响力的上升,它们纷纷决定搭乘中国经济增长的快车,通过加入“亚投行”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以及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等,加快互联互通和实现自身发展。这也是中美在亚太的外交竞赛开始逐渐有利于中国的重要表征。
更为明显的是,美国自实施“再平衡”战略以来力图主导亚太地区多边合作机制的外交目标正在落空。在“再平衡”战略实施之初,亚太区域合作的议程设置由于受美国影响,开始纷纷从探讨经济合作转为谈论地区安全。然而,由于近两年来(尤其是2014年)中国外交的全面进取,加之两场“主场外交”的巨大优势,亚太地区多边合作的主题再一次逐步回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到了政治安全互信与经济合作发展上来,这不仅从亚信上海峰会和APEC北京峰会的会议成果中可以得到显著体现,而且即使在2014年8月举行并大谈南海问题的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议上,美国关于“冻结南海行动”的倡议也并未得到积极响应。
经济上,美国实施“再平衡”的重头戏是继续推动“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的谈判。奥巴马于2014年4月访问亚洲期间,与日本就TPP问题进行了磋商,致力于缩小分歧。此外,美国也与马来西亚就TPP问题交换了意见。此外,虽然美国表面上表示不反对中国加入TPP,但实际上却加快推进,力图在制定好规则之后再“邀请”中国加入,从而把中国的“权力”关进美国打造的“笼子”。从更深层次上讲,美国仍希望借助TPP等框架在世界贸易规则、产业行业标准等领域延续其主导地位,架空世贸组织(WTO),打造更加有利于延续西方主导地位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从而使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经济体面临“二次入世”的风险。
当然,尽管TPP谈判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其前景依然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随着一些敏感问题的浮现,TPP谈判近来逐渐走入了“瓶颈期”。例如,在过去几个月里,美国和日本就TPP协议进行了一系列高端磋商。然而,由于双方围绕对日本而言极为敏感的农产品关税问题仍然存在很大分歧,因此美国部分学者认为,“未来几年TPP谈判都可能无法达成,甚至永远也不会”,因为农产品关税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它关乎日本农民对安倍政权的态度,一旦日本农业政党对安倍政权的不满达到一定程度,安倍政权就会面临倒台的危险。
此外,不少东盟成员国也开始逐渐对TPP的前景感到忧虑,因为它似乎与即将于2015年达成的RCEP相重叠甚至冲突。更重要的是,一个不包括美国在内的RCEP和一个不包括中国在内的TPP极有可能在相互竞争中干扰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和一体化进程。
另一方面,除了国际因素,美国的国内政治因素也有可能对TPP的前景造成影响,因为TPP在美国国会获得足够支持的前提是奥巴马政府能够顺利拿到国会的“贸易促进授权”(Trade Promotion Authority)。有分析认为,如果谈判顺利,白宫将向国会提交TPP协议并要求经由“快速通道”办理,而无需经过参众两院审议。然而即便如此,由于2014、2015两年受大选因素影响,协议的签署及最终的落实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军事上,美国则进一步加大了投入,巩固了“军事再平衡”的主导地位,增强了对中国的威慑力度。
2014年,美国不断在东亚地区进行远距离预警雷达系统、“全球鹰”无人机等先进军事装备的部署。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此外,美日正在修改防卫合作指针,意在牵制中国,而美菲则签署了加强防务合作的新协议,使美军得以进入菲律宾海空基地,并扩大轮换部署。在澳大利亚,美国则表示计划增派驻澳部队。同时,美国持续对中国进行抵近侦察。
在2014年的“香格里拉对话会”上,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宣布,美军会将每年在亚太地区举行的演习增加到130次,将港口访问增加到700次,美国对该地区的对外军事资助将增加35%,军事培训和教育投入将增加40%。上述情况表明,应对中国崛起仍将是美国实施“再平衡”战略的重要目标,而日、菲等国则试图通过绑架美国来对冲中国崛起对地区秩序造成的冲击。
2、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构建面临复杂考验。2014年,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美国不得不更加重视对华关系。美国决策层越来越认识到,“中国因素”对其全球战略的成败乃至对其自身发展正在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从中国方面来看,新一届领导班子也非常重视对美关系,致力于促使两国关系良性发展。在此背景下,中美同意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习近平主席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要义归纳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不冲突、不对抗”就是要客观理性看待彼此战略意图,坚持做伙伴,不做对手,通过对话合作、而非对抗冲突的方式,妥善处理矛盾和分歧。“相互尊重”就是要尊重各自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求同存异,包容互鉴,共同进步。“合作共赢”则要求双方摒弃零和思维,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对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不断深化利益交融格局。然而,伴随着中国的持续崛起,美国试图“规范”中国的情绪也与日俱增,中美关系的结构性矛盾愈发凸显,这成为当前两国关系面临的最大挑战。
在过去的两年中,美国先是指责中国忽视其在乌克兰和南海等问题上的立场;随后,在“香格里拉对话会”上,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则公开指责中国“破坏南海地区的稳定”,并警告称如果国际秩序受到威胁,华盛顿将不会无动于衷。
在美国发布的2014年度《中国军事与安全态势发展报告》中,美方指责中方在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方面更加“强硬”,增加了地区国家担忧,并炒作中国军队加强军事演习训练、发展先进武器装备,声称可能对美国相关军事设施构成威胁等。此外,美国还继续对中国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指手画脚,并“警告”中国不要在南海设立防空识别区。
在互联网安全问题上,美国更是无端对中国发难。2014年5月,美国司法部宣布以所谓网络窃密为由起诉5名中国军官,这是美国有史以来首次针对“已知国家行为者通过网络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手段渗透美国商业目标”行为进行起诉。
与此同时,美国虽然逐步开始对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采取认同态度,特别是赞同中方提倡的“不冲突、不对抗”原则,不过华盛顿对“相互尊重”的提法却多有回避,在实践中也没有就中国的关切给予应有的尊重,尤其是在主权、领土等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美国公然支持日本、菲律宾、越南等国对中国的挑衅。总之,通过回顾2014年中美安全关系中的挑战可以看到,其中的关键问题依然是双方在战略上的互不信任,而其背后的根源则是中美实力差距的进一步缩小所引发的来自美国的“不安全感”。可以说,这种结构性矛盾就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中美关系和亚太地区安全形势所面临的最大和最根本挑战。
(二)东北亚:中日钓鱼岛争端及朝鲜半岛局势的演变和发展
(二)东北亚:中日钓鱼岛争端及朝鲜半岛局势的演变和发展。
1、中日钓鱼岛争端的演变和发展。2014年,中日围绕钓鱼岛主权归属的争端依然是中国在周边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现实安全挑战。究其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其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不断演化,特别是其日益“军事化”的倾向及其对日本的倚重,使日本成为美国亚太安全布局中的“次轴心”,随之而来的是日本“战略自主性”的不断增强。
其二,自安倍再度当选首相至今,日本国内政治不断“右倾化”,这就使日方在领土主权争端中表现出一种越来越明显的“零和思维”,并清楚地认识到如果当前不在钓鱼岛问题上采取主动,中日之间的实力对比及地区国际格局的演变将会使其在与中国的较量中逐渐丧失战略筹码。基于以上两方面事实,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持续采取强硬政策,使中日两国始终处于高度“安全困境”状态中。正因为如此,中日围绕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的博弈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当然,由于受到一系列复杂和具体的国内国际因素的影响,中日钓鱼岛争端的长期性并不排除出现局部缓和甚至逆转的可能。
2014年以来,尽管谈论中日关系趋于缓和为时尚早,但围绕钓鱼岛的博弈就经历了一个从尖锐对立到有可能出现“破冰”迹象的变化过程。在过去的两年中,中国在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的基础上,推动钓鱼岛海域的公务船巡航更为常态化,而日本也加大了在钓鱼岛海域的巡航力度,不断增加“专属巡逻船”的数量。因此,中日两国在钓鱼岛始终存在“擦枪走火”的风险。
不过,日本虽然致力于借“中国威胁论”,通过在钓鱼岛问题上挑起争端以实现其包括修宪、解禁“集体自卫权”和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则”为内容的所谓“积极的和平主义”,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但其行为依然受到一系列国际和国内因素的制约。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美国并不希望钓鱼岛发生实际冲突,也不希望日本过于激化与其邻国的关系而扰乱“亚太再平衡”的有效部署和实施。因此,日本的行为不可避免地将面临来自美国的压力,更何况美国对于日本在历史问题、对二战后国际体制的态度及发展核武器等方面的戒备和提防一直存在。
其次,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行为还受到其总体对外战略和地区国际环境的影响。例如,近年来,由于其“近邻外交”开始陷入困境,日本愈发面临被周边国家孤立的危险,尤其是担心东北亚地区的中美日合作被中美韩合作取代。因此,安倍十分清楚,改善中日关系已经成为强化日美同盟的一个重要前提。
再次,国内政治因素也促使安倍有可能在钓鱼岛问题和中日关系中保持节制。例如,为了改变日本是一个地区“麻烦制造者”的形象并减缓来自美国的敦促其改善与邻国关系的压力,安倍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不断“隔空喊话”,不时发出希望与中国开展对话的声音,并在APEC北京峰会召开前夕与中国达成“四点原则共识”,最终实现了APEC期间两国领导人的会晤。
最后,安倍政权的国内经济考量也会左右其外交政策。虽然安倍对外交、安保及修宪问题情有独钟,但其政权的命运却系于安倍经济学的成败,因为后者如果失败,将不仅严重打击日本经济,也会严重动摇安倍政权的民意基础。安倍十分清楚,要想重振日本经济,必须进行结构性的改革,必须借助外力尤其是中国经济的活力。在欧美和多数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乏力以及安倍经济学的风险日益显现的背景下,发展中日经济合作成为日本政府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此外,日本国内经济界也在给安倍施加巨大的改善中日关系的压力。从以上四个方面出发,便不难理解中日关系在2014年底出现迅速“解冻”迹象的根源。当然,不少分析家认为日本当前的缓和姿态只是“权宜之计”,中日在有关问题上的谈判空间依然有限。因此,对于日本的表态,中国仍应听其言、观其行。
一方面,中国应在坚持自身原则立场的前提下努力推动双方关系的进一步改善,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大局;另一方面,中国也应做好两手准备,“以两手对两手”。例如,就在中日首脑会晤后不久,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即抛出“四点原则共识不具约束力”的言论,在钓鱼岛问题上再一次出现反复。总之,中日钓鱼岛博弈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中方对此应该做好充分准备。包括物质和精神层面,我们应该对中日报以平常心,假以时日,时间应该是在中方一侧。
2、朝鲜半岛局势的演变和发展。2014年,随着朝鲜在2013年进行第三次核试验以及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随之而来的国际制裁,朝核问题重新陷入了僵局,并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动向。
首先,美国的对朝政策依然是不断施压和进行制裁,同时拒绝同朝鲜政权进行双边对话与沟通。毫无疑问,美国的这种政策选择进一步加剧了朝鲜的不安全感,迫使其很可能再次进行核试验,由此使美朝关系陷入某种恶性循环的状态。当然,美国的对朝政策背后有着复杂的战略考量,尤其是为其“亚太再平衡”战略服务。一方面,朝鲜半岛局势的潜在不稳定性为美国将军事重心转移到东亚提供了充分的理由,并起到了进一步增加韩国和日本对其安全依存度的作用;另一方面,美国则可以利用朝核问题对中国施压,甚至离间中朝关系。此外,2014年美朝关系值得注意的一个变化是,美国除核问题外,开始利用人权问题向朝鲜施压,力图使其进一步处于国际社会的边缘地带甚至对立面。
其次,中国的对朝政策在2014年发生了微妙但十分重要的变化。一直以来,中国在朝核问题上的态度始终是“不战、不乱、无核”,因此保持半岛局势稳定是中国的最重要目标,而半岛无核化则相对靠后。近年来,随着朝鲜核能力的不断提升,特别是其不顾国际社会强烈反对而屡次进行核试验,中国逐渐改变了对朝政策的优先顺序,将“无核”置于更为重要的位置。
具体而言,一方面,中国自朝鲜进行第三次核试验以来,一直严格执行联合国安理会对朝制裁的第2094号决议,始终保持对朝鲜的制裁力度。仅在2013年,中国政府就公布了长达200多页的禁止输入朝鲜的物品目录。
另一方面,中国还逐渐将两国的政治经济合作关系与朝鲜停止核试验挂钩,使中朝关系在2014年进入低谷。
在2014年12月举行的金正日去世三周年纪念活动期间,朝鲜未邀请中国参加;而中国自新一届领导集体就任以来,也未派出政治局常委级别的代表访问朝鲜。总之,2014年的中国对朝政策处于变化和调整阶段,国内对于究竟应该采取何种对朝政策的讨论也尚未形成共识。不过很明显,中国已不大可能恢复过去那种对朝鲜近乎无条件援助和无限包容的政策,而越来越有可能根据朝鲜的不同表现等具体情况采取不同但有区别的政策。
面对中美两大国在过去两年里的“冷淡”态度,朝鲜外交也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第一,朝鲜开始在核问题上展现出较为克制的姿态,使半岛紧张局势在2014年后有所缓和。例如,朝鲜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代表于2014年10月表示,朝鲜愿意重启“六方会谈”,并称其没有进行核试验或导弹试射的计划。此外,在10月初举行的仁川亚运会闭幕式上,朝鲜派出高层代表团出席并与韩国总理郑烘原举行了午餐会,这被视为朝韩双方关系缓和的有力信号。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第二,朝鲜在中朝、美朝关系疏远的情况下,开始主动与日本、俄罗斯接近,力图逐步摆脱对中国的战略依附。日本、俄罗斯也出于各自的战略需求,对朝鲜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就日本而言,由于其目前在东亚与中韩两国的关系不断恶化,已处于孤立地位,因此朝日接近被其视为一次外交胜利,甚至试图借此形成对抗中国的有利局面。日朝两国在2014年5月底举行的局长级会谈上共同确认,日本解除部分对朝制裁,朝鲜则承诺重新调查绑架日本人质事件。日本政府代表团于对朝鲜进行了十年来的首次友好访问。
就俄罗斯而言,由于西方制裁和孤立的力度不断加大,俄罗斯的经济和战略环境持续恶化,因此同朝鲜保持接触可以为俄罗斯企业赴朝投资创造有利环境。普京不仅邀请金正恩访俄,而且俄杜马还批准了免除朝鲜对俄巨额债务的政府间协议。当然,朝日、朝俄关系的接近也存在不少障碍,比如日本明显面临着来自美国的压力;俄罗斯由于经济不断恶化,对朝经济影响非常有限。因此,朝鲜未来仍将不得不谋求与中国关系的缓和,而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能在核问题上继续保持克制和反省。
(三)东南亚:南海问题的演变和发展
(三)东南亚:南海问题的演变和发展。总体来看,由于报告第一部分提到的中国周边外交在2014年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周边环境保持了相对稳定。但是,一些新的动向和变化则使南海问题进一步趋于复杂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南海周边涉华领土主权争议有所升温。在经历了2013年的相对平静之后,南海局势在2014年被一些新的热点问题所打破。首先是越南强力干扰中国“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在西沙中建岛附近钻探项目的实施,意图将西沙变为争议海域。
2014年5月2日,中国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在西沙群岛海域启动作业后,越南派出了包括武装船只在内的几十艘船只,对中方船只进行冲撞和袭扰。截至6月13日中午12时,冲撞次数累计达到1547次。此外,越南还派出蛙人等水下特工对中方钻井平台实施袭扰,并在相关海域布放了大量渔网和漂浮物。在进行干扰活动的同时,越南肆意散布与事实不符的言论,污蔑中国船只“撞击”越南渔船,对西沙群岛进行“主权声索”,其国内甚至还在5月中旬一度爆发大规模反华骚乱。
事实上,西沙群岛乃是中国固有领土,本不存在主权争议,而此次中方钻井平台的作业地点距西沙群岛的中建岛17海里,在西沙群岛毗连区内。在此期间,中国在各个层面一直与越南保持沟通,但越方置之不理。越南的行为明显是企图制造新的领土争议,事实上对相关海域的航行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虽然此后经过外交努力,双方关系有所缓和,但2014年11月26日两国船只在西沙海域再次发生冲撞事件;同时,针对中国于12月7日发布的南海问题仲裁案立场文件,越南外交部发言人声言对南沙、西沙群岛拥有主权,引发了中方的强力回应。
菲律宾则在仁爱礁制造事端。2014年3月9日,两艘装载施工材料、悬挂菲律宾国旗的船只试图向仁爱礁靠近。仁爱礁属于南沙群岛,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1999年5月,一艘菲律宾海军船只以“发生故障”为由,在仁爱礁“坐滩”,强行霸占了仁爱礁。尽管中国政府一再要求菲方拖走该船,但菲律宾一方面借口技术原因拒绝履行承诺,另一方面却不断加固船只,阻止其解体,以维持其在仁爱礁的“存在”。此次菲方船只装载施工材料靠近岛礁的目的明显是要对坐滩舰船“改造升级”,补给物资和人员。此后,菲又推翻其不谋求仁爱礁主权的承诺。
5月6日,菲武装人员在南沙群岛半月礁附近海域非法抓扣了中国一艘渔船。当天,菲律宾一名高级军方官员又通过日本媒体公布了一份所谓“南海防御计划”。该计划列出了菲律宾在南海加大军事投入的具体目标,包括部署巡逻船和侦察机以加强海上巡逻能力等。
第二,南海问题国际化趋势加剧。2014年,同为争夺中国南海主权急先锋的菲律宾和越南加紧了在南海问题上的相互勾结与配合。5月,越南总理阮晋勇访问菲律宾,与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举行了双边会谈。在会后的联合记者会上,阮晋勇称,菲、越对中国近期在南海的动作非常关注,要求国际社会向中国施压。6月,菲、越两国部队于越南在南沙强占的南子岛举行了“体育友谊赛”,这是两国第一次开展类似活动,其意图很明显是对华“示威”。此外,越南还就南海争端向国际仲裁法院提交了本国立场,以示对菲律宾的支持。
很明显,菲律宾继续推动南海问题的国际仲裁,其目的是力图使事态进一步扩大化,向中国施压;而越南则扬言以“法律手段”搞定争议,并已与国际海洋法法院签署东道国协议。在上述考量之下,菲、越组织多国媒体赴仁爱礁、中建岛等进行“采访”,试图抹黑中国形象。
东盟外长会议自1995年以来首度就南海问题发表声明,七国集团峰会也将南海问题写入声明。美国和日本则高举“国际法”和“国际准则”的旗帜,指责中国单方面改变现状,质疑“九段线”的合法性,为越南、菲律宾等相关声索国提供策应和支持。由于南海问题的复杂性和当事国实力的“不对等性”,菲律宾和越南似乎正在结束几十年来的不信任,以谋求在该问题上更多的“合作”。
早在2013年,菲、越双方就举行了海军会谈。2014年10月,越南向菲律宾展示了其最先进的隐身护卫舰。此外,两国还计划于2015年年初举行第一次战略防务对话。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面对菲律宾和越南的上述挑衅行为,中国为妥善应对南海局势而在2014年付出了大量的外交努力,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中国进一步突出了“周边是首要”的外交战略布局,并开始从“经略周边”的战略高度和眼界处理周边问题,而非就事论事、疲于应付。
在2013年10月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召开并提出一系列新的战略构想之后,中国在2014年着力将这些构想付诸实践。可以说,“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等战略构想的眼界及其目标远远超越了海洋主权领土纠纷的解决,而是致力于通过互联互通推动区域一体化和共同发展,最终实现“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大格局。因此,尽管南海问题的复杂性及其内在风险依然存在,但中国的上述战略理念与构想已经得到了几乎所有东南亚国家的积极响应和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周边外交的积极进取已经使海洋争端逐渐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其风险可控性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其次,对于南海问题,中国更多地强调应还原到问题本身,从国际层面的权力和平转移过程(主要是中美关系)中分离出来,避免南海问题成为“不可承受之重”。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边际效益逐渐降低,中国也慢慢找到了更为有效的具体应对办法。在这一问题上,中国在应对来自他国挑战方面表现出更为坚定的立场,建立起了更为可靠的威慑力。例如,中国和菲律宾围绕南海问题的斗争,已经从有限度的硬碰硬阶段,逐步转入了软对抗、以冲击对方软肋为主要着力点的阶段。因此,虽然到目前为止双方的共识并未增加,但因南海问题引发直接冲突的风险正在下降。
再次,中国开始在南海问题上与美国进行更为积极的博弈与沟通。当前,南海问题已成为继台湾问题、人权问题和经贸问题之后中美关系的新热点。从本质上讲,美国介入南海问题的战略目标在于维持有利于自身的地区战略平衡和稳定,并通过利用中国与周边国家矛盾的方式制衡中国。然而,美国的战略也有其底线,那就是避免被菲律宾、越南等国绑架而同中国走向实际冲突。因此,虽然2014年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介入逐渐加深,但美国不少分析家也指出了任由局势发展所蕴含的巨大风险,特别是南海问题并非中美战略关系的核心症结,因此美国不应在该问题上与中国交恶。
此外,中国方面则开始通过更加清晰的信号传递,致力于使双方在该问题上继续保持战略克制,从而避免误判的发生。例如,习近平在11月奥巴马访华时进一步就南海问题阐明了中方的坚定立场,双方同意以建设性方式管控分歧和敏感问题。可以预期,如果中美两国能够将此次奥巴马访华期间双方达成的一系列重要共识和成果落到实处,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就可以渐行渐近,而南海问题也将不会成为不可破解之难题。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总之,当前中美、中国与部分邻国围绕南海问题的战略博弈正在逐步走入“深水区”,这一问题将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外交不得不加以妥善应对的挑战。在这场多方参与的地缘政治折冲中,既有大国之间的战略性博弈,也有小国之间的战术性投机。
不过应当指出的是,当前各方之间的互动已经走过了美国“再平衡”战略推行初期的激烈碰撞期和磨合期,开始朝着更为成熟、可控甚至“降温”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南海问题的和平解决还是大有希望的。有理由相信,南海问题的解决还是大有希望的,在解决的过程中,只要相关大国,像美国中国这样的大国能够就相关问题达成战略性谅解的话,因为在这个地区发生对抗还是军事冲突,无论是对美国还是中国都不是好事。两国都不会运行这样的局面初现。
(四)中国周边其他安全挑战分析
(四)中国周边其他安全挑战分析。
1、南亚:中印边界问题与“帐篷对峙”事件。2014年9月,中国和印度在双方边境线附近尚存争议地区发生了持续三周的“帐篷对峙”事件,一度成为两国甚至国际媒体关注的热点事件。然而,相对于中国所面临的来自东南方向的海上压力,中印围绕陆上边界而产生的分歧和摩擦在可控性方面更强,由此引发实际冲突的可能性也更小。
一方面,中印边界争端问题由来已久,双方甚至在1962年为此发生过大规模军事冲突。因此,在之后的半个多世纪时间里,经过两国的共同努力,双方逐渐形成了以协商谈判解决分歧的默契和共识,从而使分歧的管控具备了一定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中印边界争端并未如东海、南海问题那样有强大外部势力的介入,因而通过双边协商的外交方式加以解决所受的外部干扰较小。实际上,类似的“帐篷对峙”事件在过去已发生过多次,最终都以和平方式得到了妥善解决,这说明中印双方都具有恰当应对边界问题的诚意,并愿意为此付出努力。
从更广义的角度来讲,作为两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中印战略关系逐渐具备了世界性意义,两国领导人都认识到了管控分歧、发展合作的重要性。从近年来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五点建议”和辛格提出的“五项原则”来看,中印双方均表示要抛弃零和思维,通过加强合作来共同拓展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同时,两国政府也都主张在承认双方存在边界分歧的基础上,合理关注和照顾对方的核心关切。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印关系的主流无疑是合作而非对抗。
2014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印度进行了成功访问,两国领导人不仅再次明确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要共同管控边界分歧,而且更重要的是,双方在经贸合作及战略互信上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正如印度总理莫迪评价的那样,习主席此访使中印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如果中印把自己的注意力和精力放在争端上的,两国的经济发展无从谈起,两国民众也不会允许这种现象长期存在。
2、中亚:“三股势力”与中国的地缘安全。2014年,中亚地区的潜在地缘风险呈现出进一步凸显和复杂化的趋势,特别是传统安全问题与非传统安全挑战相互交织的特点,将使这一地区有可能成为未来中国西北方向的一个“地缘动荡带”。具体而言,中国在中亚所面临的安全挑战主要有以下三类。
第一,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势力呈扩张之势。近年来,“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伊斯兰解放党”、“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等老牌恐怖主义组织继续活动,同时新的极端主义组织陆续出现,如“吉尔吉斯斯坦社会”、“哈里发战士”、“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圣战”等。由于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广泛应用,境外宗教极端主义向中亚渗透越来越容易,极端宗教思想的蔓延也越来越难以控制。因此,恐怖主义的网络化、国际化趋势将给中国的西部边境地区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甚至不排除在新疆地区再次发生大规模恐怖袭击事件的可能。
第二,中亚一些国家将面临领导人更新换代的考验。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两国都已经到了认真考虑权力移交的阶段,而“阿拉伯之春”对两国也有很大的触动。然而,到目前为止,这些国家的内政还看不到明确的安排,两国总统的真实想法仍然难以窥测。因此,一旦权力交接时刻到来,国内外各种力量就都会粉墨登场,随之而来的可能是激烈的动荡和冲突。在这种背景下,由于该地区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部分国家国内政治的动荡将有可能波及地区经济合作和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等。面对这些潜在的风险和挑战,中国应做好相应准备。
第三,中亚国家普遍存在贪污腐败、社会不公、贫富分化、通货膨胀等社会矛盾。例如,哈萨克斯坦等国因拥有油气资源,国家财富迅速增长,但分配不尽合理,存在两极分化现象。此外,中亚地区缺水严重,控制水资源对国计民生有着特别重大的影响。为了争夺水资源,一些中亚国家间的关系时常陷入紧张,有时甚至达到剑拔弩张的程度。
此外,阿富汗局势也面临着重大挑战。美国和北约在 2014年底把10多万军队中的大部分从阿富汗撤出,维护阿国家安全的职责将交由阿富汗政府承担。这将是阿富汗问题的重大转折,形势是逐步稳定下来,还是会发生逆转,目前没有答案。如果局势恶化,将使中国西北周边出现一个不稳定地带,将会使西北周边安全缓冲区的安全系数降低。此外,它还会给“东突”势力提供新的活动空间和发展机会,使控制和打击“东突”势力变得更为困难,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并会对中国在阿富汗的投资、企业、人员的安全造成直接威胁。概言之,未来大中亚地区处于高风险期,值得密切关注。
3、各类非传统安全挑战的变化趋势。正如本报告第一部分指出的那样,中国在2014年所面临的各类非传统安全挑战,特别是恐怖主义、互联网安全和气候变化等,正逐渐朝着复杂化的方向演进。相比于地区传统安全挑战而言,这些问题在性质、内容、特点及其应对方式上都存在本质差别,特别是中国在相关领域的经验依然欠缺,因此它们应该引起更多的重视。
首先,就恐怖主义来说,前文已经做了相关分析,在此仅强调两点尤其需要警惕的趋势:一是网络化时代恐怖主义的应对问题,即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低门槛、大流量、广参与、无中心、跨国境、弱监管、难治理等特点所导致的有效反应滞后。二是区域外极端势力(如ISIS)与境内恐怖主义势力相互勾结而蕴含的潜在威胁问题。这一点在中国大力推行“一带一路”构想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阿拉伯世界目前已成为中国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所重点发展的合作伙伴。
其次,就互联网安全问题而言,中国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来自三个方面。其一,国际体系范围内的能力分布不利于中国,中国互联网安全面临霸权国家、跨国公司以及跨国活动分子网络的共同挑战。例如,美国对中国的互联网监控包括通过海底光缆的数据拦截监控,通过在特定设备(如在思科公司的路由器中安置后门)展开的通讯拦截监控,还包括国家安全局定制接收单位(TAO)实施的入侵式通讯监控等。
其二,国内现有的资源分配与机构设置暂时无法满足构建有效互联网安全的诉求。例如,“九龙治网”是长期以来对国内互联网管理机构设置的基本描述,而这种多头治理的客观后果之一,就是使国内的互联网安全在整体上处于“碎片化”管理状态,由线条化的职能分工而非从网络安全整体出发来决定和实施互联网相关的管理策略。
目前,国内互联网监督和治理的主要关切点是对互联网传播内容的有效管理,而对基础设施安全、态势感知、入侵防御等的关注不足,对国内互联网安全产业的重视和安排也难以满足构建有效互联网安全的需要。
其三,互联网安全的观念和政策工具相对滞后,难以适应和满足构建有效互联网安全的需求。概言之,就是观念上依靠“国家队”单打独斗的倾向依然明显,由观念创新缺乏导致的资源配置错误现象也很严重,由此对互联网安全的构建形成了明显的制约和掣肘。
最后,就气候变化而言,大气污染尤其是雾霾已成为我国当前面临的最大环境安全问题。2013年,我国平均霾日数为35.9天,比2012年增加18.3天,为1961年以来最多。中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东部地区2013年1月和12月发生了两次较大范围的区域性灰霾污染,呈现出污染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污染程度重和污染物浓度积累迅速等特点,造成了重大经济社会损失和对公众健康的危害。
其中,2013年1月的雾霾污染过程接连出现17天,造成74个城市发生677天次的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其中重度污染477天次,严重污染200天次。一些学者对这次雾霾事件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评估的研究显示,全国仅交通和健康方面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230亿元。
同年12月1日至9日,我国中东部地区集中发生了严重的灰霾污染过程,造成74城市发生271天次的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其中重度污染160天次,严重污染111天次。污染较重的区域主要是长三角、京津冀和东北部分地区。这说明,雾霾不再是潜在性的、抽象的威胁,而是迫在眉睫的威胁。
5.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论文 篇五
【内容摘要】 近期中国周边多个方向频繁出现异常情况,作为当今世界上邻国最多,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存在与发展使周边安全环境呈现出总体稳定与局部动荡并存的局面,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继续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美日菲则成为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最主要因素。
关键词:中国周边
安全环境 一、周边安全基本形势总体相对稳定
表现在六个方面:第一,中国维护国家安全与周边稳定的能力增强了;第二,地区和平发展的基本态势并没有改变;第三,周边国家对华友好合作仍然是主流;第四,周边国家对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认同大于疑虑;第五,发展周边国家友好合作关系的机会仍大于挑战;第六,巩固、发展和周边国家友好合作关系的主动权在我。
二、消极面增多、矛盾复杂、动荡加剧
近年来,我国周边发生了很多具有冲击力的事件,周边环境恶化的迹象比较明显:
一是因为中国周边地理环境复杂。中国被称为“世界上邻国数目最多的国家”,邻国数量多,而且这些国家的情况十分复杂多样,这在世界上较为少见。中国所处周边环境特别复杂,决定了在中国与邻国之间发生摩擦的概率要更大一些。
二是因为在中国与近邻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未解决的边界问题。其中包括中印边界问题、中日钓鱼岛问题,还有南中国海问题。虽然中国希望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加以解决,但一些邻国不断采取各种手段,试图强化对争议地区的实际占领三是由于中国崛起带来的冲击。
三随着中国经济地位迅速上升,日本东亚经济主导国的地位受到冲击。日本对这一前景并不是欣然接受,而是试图延缓这一进程,或者通过与其他国家联合的方式,制约中国影响力的上升。
1、南海争端
近年,南海地区存在的一些岛礁主权和部分海域化解争议升温,菲律宾、越南等国频频制造事端,美国、日本等外国势力也积极插手,使南海问题更加复杂。从表面上看,南海问题是围绕国家主权及相关权力所展开的法律问题和历史问题;从根源上看,南海问题是南海周边国家与域外大国相勾连、相互推动的结果。
2、日本“远交近攻”,中国成其主要防范对象
中日关系在21世纪开始就出现许多问题,尤其是在小泉任期内,其一意孤行地参拜靖国神社等不负责任的做法遭到中国等的强烈反对。
钓鱼岛问题是中日关系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隐患。尽管1978年签订中日和平条约时,双方曾达成过“搁置争议”的共识,但日本毫无信义,在实际占领的前提下,加速了钓鱼岛的国土化进程。日本的购岛行为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使中日关系降到冰点。
3、半岛局势僵局难破,未来走向不明
2010年,“天安号事件”和“延坪岛炮击事件”的先后发生,使朝鲜半岛局势出现了1953年朝鲜停战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将朝鲜半岛推向了战争的边缘。朝核问题阴云不散
朝鲜仍然坚持核试验,六方会谈终止。2011年12月17日,金正日去世,金正恩接班,半岛局势的不确定性变得更大。
三、针对种种问题我们应该有自己的对策
问题摆在那里,我们不能乱了阵脚,应该淡定从容,韬光养晦,做好自己的事。解决问题,关键在自己。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是应对外部挑战的最根本的法宝。
1、不回避、不着急。周边问题是中国崛起的必经阶段,要去坦然面对,去有效应对。
2、要有发展战略,要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政策要做调整。2010年,我国提出了要“塑造周边”。
3、“韬光养晦”与“敢做敢为”并重。在整个过程中,“韬光养晦”一定要坚持,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加强“有所作为”、要有威严的一面,就是不能只做“老好人”或是“和事佬”,要能让一些国家觉得中国难以挑战、难以侵犯、难以“忽悠”。
4、要讲“巧实力”,对周边国家区分对待。
四、当代大学生的责任
作为新世纪的当代大学生,我们处在大学这样好的环境中,就应关注时事,好好学习,提高自身素质,通过我们在社会中的努力,增强中国的竞争力,使之成为当之无愧的强国,为中国的安定团结尽自己的一份力。
参考文献:1 曹博亚 《时事报告大学生版》 2012——2013学第一期总第69期
6.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之中俄关系 篇六
一国的周边安全环境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是我们寻求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然而不幸的是,近年来我国的周边环境逐渐恶化,领土、海洋争端不断凸显,周边国家政局动荡,恐怖势力蔓延,这些都促使我们必须加紧重视周边安全形势。
中国陆上有10余个邻国,海上与6个国家隔海相望,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最为关键的是中国与这些国家都存在着领土和领海的争端。比较重要的有:与日本的东海大陆架和钓鱼岛争端,以及东海石油问题;南海问题;与印度的领土争议;以及来自其他国家的威胁。可以说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是世界上最复杂的。
一、日本
中国与日本的争端主要是东海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东海划界之争。中日在东海划界问题上分歧很大,日本主张所谓的中间线原则,并且以钓鱼岛作为基点单方面在中间划了一条所谓的中间线,并开始对这条线采取实际控制;中国一直坚持自然延伸原则,主张在东海大陆架一直延伸到冲绳海槽中心线。2.东海海底油气资源。20世纪60年代以来,地处东海海域的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周边发现蕴藏丰富的石油资源,成为太平洋上油气最丰美的区域之一。关于东海海底油气资源的划分:日本主张按照“中间线”原则划分;中国表示不存在什么“中间线原则”,东海海底石油资源的划分,要依据联合国海洋法所规定的大陆架原则来进行。3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土主权归属问题。钓鱼岛列岛是台湾省的附属岛屿。自古以来,中国对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而日本却宣称钓鱼岛是其领土,并在上面修建灯塔等永久设施。
二、南海问题
南海总面积达350万平方公里,其中散布有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群岛。其中的南沙群岛由于其显要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引起了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南海周边国家的强烈兴趣,进而挑起南海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并发展成一个涉及多个国家且有国际势力插手的复杂问题。东南亚国家之所以如此热衷侵占南海是因为南海有丰富的油气和渔业资源,并且南海海域作为国际经济贸易的重要通道,其经济和军事价值不断凸显。
近年来,东盟各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政策相继发生了转变,形成“联合制华”的战略态势。东盟内部多次就南海问题进行了磋商,达成了通过“集体性政治谈判解决南沙争端”的共识,并多次策划将南海问题提交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竭力促成南海问题国际化。并且,美国、印度、日本、俄罗斯等大国出于各自不同的战略目的,积极扩大在南海地区的影响力,插手南海地区事务,使南海问题进一步复杂化。
三、印度
中印之间主要是边境划界问题:印度与我国存在着领土争端,并坚持不合理的领土要求。两国边界全长1700公里,双方争议地区面积达12.5万平方公里。不仅如此,近几年印度以“中国威胁”为幌子,渐渐实现军事安全战略从北方陆地向南方印度洋的倾斜,其触角已延伸到靠近南中国海的马六甲海峡附近。最近几年印度不断扩充其军事实力,不断进行核试验、与俄罗斯共用中亚军事基地、大规模购买先进武器,对我国虎视眈眈。
四、其他
其他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的因素有:韩国与中国的海上争端,我国西部地区的恐怖势力,美国在中亚地区的驻军,泰国、缅甸等国的国内震荡,俄罗斯对中国的不信任感等等。
面对如此严峻的周边安全形势,我们应该坚决保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在“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方针基础上与周边国家展开战略对话,和平解决争端。比如在东海及南海问题上,我们可以在坚持主权的基础上,尝试与这些国家共同开发海上资源。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和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内和国际环境。因此,我们更应与周边国家和睦相处,打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外部环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7.2012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分析 篇七
上周上了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节课,但是从老师的讲课和有关视频,我深刻的了解到我们国家周边安全所面临的重重危机与挑战。中国作为邻国最多国家,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巨大问题。下面是我所查询的一些资料和个人看法。
展望2012年的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有两大战略态势值得深入关注。第一、中美战略竞争将持续加剧。一方面,奥巴马总统首次参加东亚峰会,在地区合作进程、地区议程的设制以及区域内其他合作机制等都发表了相关构想,这对中国和平崛起的进程将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南海问题矛盾升级,这一问题本来是中国与越南、菲律宾等之间的主权争端,但近来的发展越来越表现为中美战略利益的较量。对中国而言,岛屿因涉及主权问题,毫无疑问是中国核心利益,而且海洋利益是国家利益拓展中必须坚持的内容。
第二,2012年是周边国家的大选年,各国国内政治变化可能引发地区格局新变化。2012年,俄罗斯、台湾地区已完成大选,美国、韩国等都将迎来大选,中国也面临着政府换届。各国政府将更加关注国内问题,但是选举中议题的炒作,可能给地区国际关系调整带来新压力和动力。新领导人上台,财经政策变革将对市场走势产生重大影响,这种波动有时足以影响到国家的对外政策。
而在我国周边安全诸多的挑战中,最近一段时变现得最为突出的无疑是我国与南亚五国(越南、文莱、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南海主权之争和中日钓鱼岛之争等。菲律宾驱逐我国在黄岩岛作业的渔民、越南挑衅我国台湾驻太平岛士兵、日本无理扣押我国在钓鱼岛附近作业的渔民等。事实,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中国和日本除了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之争外,还有专属经济区和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中国和朝韩在东海域划界问题上也有分歧,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
我国与南亚五国、日本、韩国、朝鲜等国的海权之争,实质是这些国家我国海洋资源的窥视、无理占有欲掠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随着能源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人们渐渐地把更多的目光转到海上资源。因为南海蕴藏这大量丰富的石油、鱼类等资源,所以我国周边各国都想来捞一手。
我觉得对中国周边地理以及安全形势的分析、中国对待邻国的策略与中国“韬光养晦”政策密不可分。只有合理运用“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的战略,才能在各国之间博弈自如,才能更好的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体现出大国之气,维护好自身的利益。最近,中国与越南、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在南海问题上产生了激烈的纠纷,时不时也擦出点火花,并且牵扯进了第三国。有很多爱国的网友在网上也发表了一些评论,觉得我们应该奋力一战,打一打那些仗势欺人的小国的嚣张气焰,也有觉得中国太过懦弱、军队太过无能。其实我想说,每个国家的军队都是为它的祖国和人民存在的,如果他们不能维护好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那他们的存在也就没有任何价值。至于,什么时候能够“有所作为”,什么时候可以奋勇一战,这些是高层领导考虑的问题。而我们踏踏实实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才是对祖国最大的贡献,也是最好的爱国体现。
另外,在当今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只有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中国才能处理好外部事务,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国需要制定妥善的战略,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强大的国防力量。科学技术创新,联合一切联合的国际力量削弱,周边环境中不利因素,同时与周边国家相处过程中,积极参与亚洲多边及双边机制适用本国强大的综合国力,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发挥地区大国的作用,尽而实现中国的崛起。
南阳理工学院
8.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与对策论文 篇八
曾几何时,中国的周边安全局势一直是我国值得称道的外交成就。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提出了“安邻、睦邻、富邻”的指导思想,积极落实“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政策,大力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创造了我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最好时期。
周边安全基本形势总体相对稳定
表现在六个方面:第一,中国维护国家安全与周边稳定的能力增强了;第二,地区和平发展的基本态势并没有改变;第三,周边国家对华友好合作仍然是主流;第四,周边国家对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认同大于疑虑;第五,发展周边国家友好合作关系的机会仍大于挑战;第六,巩固、发展和周边国家友好合作关系的主动权在我。
日本“远交近攻”,中国成其主要防范对象
中日关系在21世纪开始就出现许多问题,尤其是在小泉任期内,由于其一意孤行地参拜靖国神社等不负责任的做法遭到中国等的强烈反对以及日本“入常”的失败,日本“归罪”于中国,中日之间出现冰冻关系。后虽经安倍的“破冰之旅”和温总的“融冰之旅”,但“政冷经热”成为中日关系的一大特点。
近年来,中日关系虽未有大的起伏,但可以说是“旧仇未了,又添新恨”:中日关系撞船事件态度的强硬、地震之后对待中国给予援助的冷漠、灾难之后美日关系的加强、野田上任之后对防卫重点的调整、第一岛链的设想、与印度的联合军演等等,欲意包围中国。
中国的发展是更深层次的影响因素
1、当前,中国周边局势比较紧张,与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崛起是有深层次关系的。我们要发展,就要“走出去”,就要有主权意识,和以前相比,难免因此与周边发生摩擦,这属正常!
周边国家对华的“两重性”是重要因素
中国周边国家,除日本以外(日本国力也在萎缩),大都属于综合国力不强的中小国家,都在积极寻找发展之路,而中国是亚洲乃至世界正在崛起的强国(经济势力位居世界第二),他们在对华方面存在着较强的“两重性”或称矛盾性:
1、期望与疑虑:期望从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得到好处(尤其是经济上),但又对中国的发展产生疑虑,特别是跟中国有历史遗留争端的一些国家,或者说占了我们便宜的一些国家,总是担心有一天我们要拉清单。有的国家,占了中国那么多岛礁,他不担心呀,心肯 定不踏实。
3、历史与现在:在历史上,中国周边国家大都曾长时间沦为附属国、殖民地,大都曾遭遇过强权的压迫与蹂躏,因此。他们对强权政治介入地区事务有戒心;有的国家,对霸权主义推行“西化”“分化”政策,搞和平演变,支持分裂势力闹事,颠覆它的政权,心知肚明;有些国家对曾经赶走的外部势力卷土重来,心存顾虑。另一方面,它们又期望把外部势力引进来,平衡中国,这个心态是很矛盾的。
4、中国或美国:现在是,美国高调重返亚洲,从政治、安全方面满足了中国周边国家的需要——制衡中国,但是,中国的发展势不可挡,他们在经济上还需要中国,依赖中国,而美国,霸主注意、强权政治,且经济不力,是跟中国还是跟美国,有时左右为难。
政治、安全和经济因素是周边国家考虑的因素,显然政治安全资源是更重要的因素,加之中国对周边国家心态的揣摸不够,导致近两年周边环境恶化。
中国的对策
淡定从容,韬光养晦,做好自己的事
解决问题,关键在自己。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是应对外部挑战的最根本的法宝。
1、不回避、不着急。周边问题是中国崛起的必经阶段,必须要过这一关,躲不过去的,不能回避。现在问题来了,或者挑战来了,就得去坦然面对,去有效应对,否则永远不会真正的崛起。
2、要有发展战略,要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政策要做调整。2010年,我国提出了要“塑造周边”,但是要怎么塑造,我们自己先得有个计划,得先有个模子。连模子都没有怎么塑造?这方面我们得学学美国!
3、“韬光养晦”与“敢做敢为”并重。做任何事情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在整个过程中,“韬光养晦”一定要坚持,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加强“有所作为”、要有威严的一面,就是不能只做“老好人”或是“和事佬”,要能让一些国家觉得中国难以挑战、难以侵犯、难以“忽悠”。政经合一,协调周边关系
9.中国周边形势与国家安全分析 篇九
一、中国安全形势复杂原因
1、历史,意识形态。
中国历史上进行了一些领土的扩张与收缩,很多领土的边界线主要是历史遗留下来 分界线。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主要是清末的领土,很多边界随着民族国家的独立而互有争端。尤其是中国同印度,俄罗斯的边界领土问题上存在着很多争议甚至是争端。意识形态上,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被很多资本主义国家重重包围,敌对情绪是肯定的。尤其是很多国家与中国产生利益冲突,却打着意识形态的幌子公开叫板,寻求其他别有用心的大国的支持。
2、邻国多。
中国是亚洲诸国中邻国最多、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中国周边共有邻国20个,其中,陆上接壤14国,隔海相望6国,涵盖了各种地理条件。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惟一没有实现统一的大国,多年来,又是与别国领土争端最多的国家。尽管近年解决了部分争端,但是,仍存在着更为复杂的领土和领海纠纷,且海洋权益不断遭受蚕食。
3、世界格局,位于多极中心,热点不稳定地区。
中国与俄日印3大战略主体共处,掣肘因素颇多。俄国处于经济持续恢复阶段,普京加强集权、重振军备,国力日渐发展,对华能源战略已透露出俄国未来的战略运筹信息。日本重新武装步伐加快,1999年的“周边事态法”将中国大陆、南海和台湾等纳入防卫视野,2000年,决定组建对付“中国海军舰艇的活动”的“护岛部队”,2004年确认中国为“安全威胁”,实现了安全战略从“防御型”向“进攻型”的转变。印度于90年代初及时调整国家安全战略,明确提出在21世纪争当世界一流强国的目标,为此,实现了军事战略由80年代确立的“区域有限威慑”向“区域全面威慑”的转变。周边东盟,印巴,缅甸,阿富汗的武装冲突不断,很多国家充斥着颜色革命和政治斗争,大国的手腕在中国周边伸出触角,主要目的就是对中国施行包围压制的策略。
4、大国崛起的必由之路
从西班牙,到英国,再到德国美国,大国崛起的步伐都伴随着压制与冲破加锁的过程。中国在崛起,而很多大国,尤其是亚洲这样一个政治极端复杂,大国林立的地区,在夹缝中生存,韬光养晦才是重要的生存之道。因此很多国家趁着中国一心一意进行经济建设的机会,大肆侵占中国利益,威胁中国国防安全。
二、我国的安全形式分析
(一)关系户——与中国国家安全密切相关,在中国对外邦交上占重要份量的国家。
1、美国。
美国对华关系可谓是首屈一指。可以说,中国很多安全压力都直接或间接的来自于。美国人很有意思,从文化上来看,美国人的务实精神是最强的。美国的对华政策可谓是“出尔反尔,飘忽不定。”总的来说,中国和美国的关系是一种合作与矛盾统一。
首先,美国与我国有着根本的利益矛盾,存在着重大战略利益冲突,这是不可调和的。主要基于一种强烈的利益冲突和意识形态冲突。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美国对华政策一直有两个基本点:一个是促使中国“变”——由社会主义变成资本主义,减小对它的威胁。另一个是遏制中国“强”——无论在国际政治﹑经济﹑还是在军事上,只要我们想抓住什么发展的机会,他都会站在我们的对立面。美国视我国为长期战略对手,力图以经济、政治手段来“西化”、“分化”、“弱化”以达到遏制我国发展的目的,这都源于对我国的恐惧。
其次,美国对中国有很强的遏制手段。美国对我国的遏制表现在外交、政治、经济、军事四个方面。在外交上,美国拉拢亚洲国家,对华形成一个战略包围圈。现在在美国的封锁下,我们大陆已经没有真正的出海口。从冷战时期到现在,南朝鲜、日本、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本来都是美国的盟友。现在美国已经把他的战略触角伸向了南亚,采取一切手段拉拢了在冷战时期反美比较坚决的越南和印度。再加上台湾,使我们在面向大洋时,几乎完全处于它的包围之中,唯一的战略出口,就是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这是美国在中亚和中南亚地区围堵中国和俄罗斯的缺口。结果,美国利用“9.11”事件在那儿打了一场仗。中国再讲出海,讲大洋,讲海洋经济的时候就没有门了。
最后,美国在中国周围部署了十万兵力,已经形成较强的战斗力和反应能力,对于中国的国防安全造成了实质性威胁。不过大国的较量多在“上兵伐谋”的层面上,很难爆发战争。因为对于中美来说一旦爆发战争,将是毁灭性的、世界性。
2、俄罗斯
当今世界只有俄罗斯可以和美国抗衡。因为他现在的很多军事技术,核武器技术都是前苏联遗留下来的,使得它在30年代起就建立起积极进攻的对外战略。而我国一直以来就是积极防御,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中俄之间存在着利益矛盾,特别是一旦俄罗斯政府出现对外扩张派领导人时,矛盾将会更加明显。
中国与俄罗斯的双边合作主要是一种临时性战略合作伙伴。很显然,中俄目前都有共同的对手——美国,相互有很多必要的合作与双边贸易。但是俄罗斯卖给中国军事装备明显不如印度,显然俄国与中国间还是有很多的隔阂。毕竟中国与俄罗斯有很多历史遗留问题,俄国自古就对中国怀有很强的野心。所以现在的中俄关系必须要理智对待。
3、印度
印度和我国的矛盾主要是关于领土争议的问题。其争议的面积达到了12.55万平方公里,这是现今世界上争议面积最大的区域。印度利用中国和苏联关系的紧张加剧和中国三年自然灾害之际,派兵对9万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了全面进攻。中国政府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进行了19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尽管中印双方就此已谈判了几十轮,但还是没有谈下来。我国政府对此也采取了很多措施,但都无济于事。与美日一样,印度对我国也存在很大的战略威慑。首先应该是核威慑,虽然我们也有核武器,但是印度的核技术比我国要成熟得多。其次就是近年来,印度花重金从俄罗斯购进先进的武器装备,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目前,印度中远程导弹已基本覆盖了整个中国。除此之外,印度还是亚洲唯一一个拥有航母的国家。一旦中印爆发冲突,印度可以轻易掐断我国印度洋——马六甲石油生命线。
所以,要加强对边合作,尤其是巴基斯坦的合作,有效的抑制印度对华威胁。另一方面积极发展西藏交通设施和边防设施,维护西藏的稳定与团结。
4、日本
本对华关系一直都在跟着美国跑。他对我们的威胁正处于一个不断上升的趋势,具体一点说就是潜在威胁正在不断上升。
首先,日本同我国的战略利益之间的矛盾。因为日本虽然现在是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但是从国际政治舞台的角度看,它又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政治小国。日本政府曾制定了一个针对中国的科学发展报告,那就是科学技术领先中国要达到二十至三十年。一方面日本突破了宪法的禁区,不断扩军,对我国的威胁就越显得突出了。防卫重点从本土扩充到了整个亚太地区,当然中国也在这之列。另一方面,扩大了日美军事合作范围,他把过去的远东地区,扩大为整个亚太地区。
其次,日本将我国视为最大的威胁国。借美国之力,在军事上逐步发展,自卫队的装备有了显著提高。尽管每年日本的国防预算不能超过其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一,但是由于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很高,达到了50000多亿美元,百分之一的GDP也有500多亿美元,这是去年我国国防预算的三倍多。
其三,第三个矛盾冲突体现在钓鱼岛问题上。钓鱼岛对我国的威胁是相当大的。钓鱼岛位于台湾的东北侧,由五个小岛组成,面积为1.5万平方公里,盛产鸟粪和草药。尽管它占地面积很小,但是它所属面积约为20万平方公里。钓鱼岛历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5、东盟等国
东盟与中国关系比较微妙。首先东盟对中国的经济上有很强的依赖,东盟自由贸易区成为中国的重要的贸易伙伴。在97年金融危机中,中国的人民币保持坚挺,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使得东盟国家对中国经济依赖增强。东盟国家有大量华人,在经济上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因此随着华人的增多和华人财富的聚积,大规模排华运动日以扩大。
但是随着美国冷战政策的结束,矛头开始指向中国。美国开始对东盟国家加大援助,促进战略合作,尤其是大量的联合军演,加强协同作战的能力,将东盟至于对化遏制的重要堡垒。中国同东盟在南海领土问题争端不断。南海不但有丰富的资源,还是中国重要的战略通道,因此南海诸岛的主权为题对于我国尤为重要。东盟国家的不稳定的政治局面,经常为某些别有用心的政治家所利用,激起反华情绪。
(二)火药桶——中国周边不稳定因素
1、朝韩
朝鲜半岛就对是中国枕边最大的火药桶。本着“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的精神,朝鲜极尽生存原则之能事,讹诈、恐怖袭击、核武器和导弹一应俱全。朝鲜豁出去了不要紧,中国很难置身事外,很有可能殃及鱼池。另外朝鲜局势极端封闭,使我们很难分析预测。
2、阿富汗、中亚五国
美国接着反恐战争的机会,发动阿富汗战争。阿富汗不但是美国的反恐战场,更是对中国和俄罗斯的战略包围。阿富汗是中亚的十字路口,中亚是亚洲的十字路口。所以苏联也曾经对阿富汗保有野心。
不但对中国西北边境造成威胁,也有拉拢中亚五国,颜色革命,分解上海合作组织的意味。目前美国已经在一些中亚国家,如吉尔吉斯斯坦建立的军事基地,名义上事用来反恐的。另外,美国还可能通过对中亚的驻军和渗透威胁我们的中亚的石油能源安全。
所以,面对美国的威胁,一方面我们要加强西北边境的边防安全,加强西北反恐力度;一方面要开拓新的石油天然气的来源,防止美国对中亚石油天然气的节流;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强上海合作组织的合作,加强与俄罗斯与中亚,巴基斯坦等国的战略合作,共同遏止美国的战略意图。
3、缅甸
缅甸的内政问题也是中美两国非常关注的。缅甸由中国建设的石油管道,直接将中东石油从缅甸输送到云南,防止在马六甲海峡遇到安全问题。美国希望通过缅甸的革命亲美,切断中国在西南的这条生命线,并对中国中国进行包围。
美国曾借机缅甸遭遇飓风,企图出兵救灾,以此获得缅甸的水文地理的重要信息,因此遭到缅甸方面的拒绝。
(一)最劲爆的火药桶 核武器:朝鲜
“核武器”朝鲜劲爆指数8,可谓“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朝鲜长期闭关锁国,外国对于朝鲜的情况大多是猜测。朝鲜对于中国的威胁上面已经分析过了,朝鲜问题背后中俄美日之间的大国博弈。中国希望朝鲜现在和今后永远成为中国重要的战略缓冲地带。既希望朝鲜开放发展,实现自给自足;又不愿意朝鲜因为独立而拜托中国的控制,希望朝鲜经济上相对开放发展。俄罗斯对于朝鲜核问题比较敏。感既希望通过朝鲜争端,使美国和中国相互制约消耗精力;又担心朝鲜问题扩大,朝鲜核问题扩大影响俄罗斯国家安全。美国、日本通过对朝鲜的压制,制约中国和俄罗斯,但是同样希望朝鲜能够根据美国的援助改革开放,是朝鲜成为美日同盟。当然这种异想天开很难实现。美日希望朝鲜能够维持这种现状,封闭落后。朝鲜与我国保持着相对特殊的关系。这种特殊的关系有点类似于犀牛与犀鸟的关系。目前,有80以上的中国受访者支持中朝保持这种特殊关系。朝鲜的风吹草动的对中国有很大影响。朝鲜寻求资源,和解的需求越来越急迫,很难预料朝鲜会对我们产生什么影响。TNT:中亚
TNT劲爆指数6。中亚是中国的能源基地,能源枢纽,反恐安全的重要纽带,也是美国封锁最薄弱方向。中亚大量的石油管线,反恐基地;美国在中亚唯一的稳定的军事基地就是阿富汗。在中亚的军事基地随着不稳定的颜色革命更迭时好时坏。近些年来阿富汗局势又有波澜,美国恐怕难以支撑,一时间很难威胁到西北边境。中国与伊朗,巴基斯坦,中亚及俄罗斯关系紧密,共同对抗美国的趋势加强。
中亚的威胁一方面是美国,一方面事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正如TNT一样,虽然比较稳定,暂时不会有大的变动。但具有突然性,一旦爆炸,威胁很大。
(二)最调皮的坏小孩:台湾
11个关键国家都与台湾有很强的相关性联系。这些国家不论对台湾的态度如何,都利用台湾与中国保持相对稳定的关系,台湾成为中国外交关系的重要评价原则。美国、日本利用台湾问题与中国对峙制衡;印度、东盟通过台湾与中国保持挤成的利益关系;俄罗斯、朝鲜、巴基斯坦坚决支持中国统一,将台湾问题的态度作为与中国加深双边战略合作的要素。所有反面都不希望台湾独立,因为独立意味着中国可以武装解放台湾,打破东亚政治格局,威胁脆弱的经济格局;另一方面又不希望中国今早收复台湾,进而失去与中国的外交筹码。
四、明确战略,维护国家安全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的安全态势最重要的是取决于在各战略主体的博弈中自身的安全战略运筹。国家安全战略性质和问题确定之后,能否解决下述问题,关键在战略制定和实施。
(一)确定清晰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利益。
在全球化时代,国家利益的表现形式可能会模糊,但是,其本质并未改变。今天,确定清晰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利益比任何时候都更有价值,安全战略的运筹比任何时候都更有意义。在经济上,“互补不是替代,让步必须对等”,政治上,“求同不是盲从,存异不是忍耐”,坚持国家独立自主是永恒的原则。在军事上,战略运筹的精妙之处在于生于忧患,见微知著。正是由于民进党败选,才会导致美国削减第一岛链兵力,向第二、三岛链收缩。看似不相干的问题其实存在着深刻的涵义。
(二)划定合理的战略边界。中国的国家安全战略是防御性的,其战略前沿与中国的自然边界重合。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时空内涵对国家安全的意义已经发生变化,设置合理的战略缓冲区是适应变化的基本原则,防御性的安全战略对于战略反应的要求则更高。美国因其战略的进攻性一直遵循着“战略前沿随战略利益而动”的原则。美国的扩张史表明,它始终将战略前沿抵近别国疆界。美国的战略抵近政策实事上已经成为安全侵入。在这一点上,中国的战略防御缺少必要的合理条件。国家安全战略边界与国家自然边界的重合使战略主体失去了必要的运筹空间。未来,中国的安全战略运筹面临着艰难的选择,有必要通过盟国的合作增加自己战略纵深。
(三)发展必要的国防力量。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之中俄关系】推荐阅读:
如何认识中国周边形势及对中国和周边国家关系的个人认识12-18
对中国周边形势的看法06-16
中国周边的国际形势08-06
2024年形势政策下半年——中国周边环境分析及综合11-24
中国周边的安全态势10-12
简析中国周边安全环境11-27
我国周边安全形势讲解10-11
中国周边国家局势07-19
中国周边国际战略环境06-09
中国目前周边隐患分析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