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事业单位改革

2024-10-22

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共12篇)

1.我国事业单位改革 篇一

课题名称:我国公共事业单位的改革方向和路径

一)我国公共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

1.公共事业单位的结构不合理,资源严重浪费.2.公共事业单位因增长过快,机构重叠,人浮于事,使财政负担沉重.3.公共事业单位管理制度滞后.(二)我国公共事业单位的改革方向

1.合理布局.2.减轻财政的负担.3.科学的管理体制.(三)我国公共事业单位的改革路径

1. 建立公共事业单位分类管理体制.2. 推行绩效管理和绩效评估.3. 综合配套,稳步推进.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深入和发展,中国政府进行了多次改革,精简机构,裁减人员,转变职能,这些改革举措与法治政府、简政放权、政务公开、民主治理等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中国政府治道变革的潮流。这一变革,虽然没有像200年前的法国大革命那样轰轰烈烈,但是其影响、效果和变化的速度,完全超过了表面上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我们回首过去的20年,可以发现:日益有限的政府职能越来越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日益法制化的政府行为、日益民主化的政府决策、日益公开的政务信息,日益以公民和社会组织多中心自主治理为基础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这一切都使得中国政府的治理之道即治道发生了大规模的变化。当然,这一进程依然在进行之中。明年即将启动的事业单位改革,可以说是这一进程的又一重大举措。

从比较的角度来看,中国的事业单位,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很多研究中国问题的外国学者,或者想把成果用英文发表的中国学者,一直想不出一个适当的英文单词来表达中国的事业单位,因为英文世界里面没有对应的存在。我的建议是直接用汉语拼音。很多进行比较研究的学者发现,很难用国外的非营利组织(NPO)或者非政府组织(NGO)理论来研究中国的事业单位。中国事业单位的特殊性,不仅难倒了学者,而且也难道了官员:事业单位如何在法律上界定?科研、教育、培训和医疗卫生等事业如何发展?政府在其中应该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根据西方的理论和实践,这些问题都很难回答。当然,问题再难,改革总是需要进行的。市场经济导向的改革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要迅速发展,事业单位不改革是不行的。我们有必要根据中国的实践,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治道变革的基本要求,从多个角度去分析中国事业单位的复杂问题,并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思路:

从组织的法律定位角度去看。现在的事业单位情况非常复杂,但有一个特点,在法律上都叫做“事业法人”,而且产权都是国家所有,从业人员除了临时工,往往都叫做国家干部。从法律的角度去看,应该把现在的事业单位分成三个类型:执行政府职能的法定单位,提供公益性服务的公益单位,可以企业化运作的营利单位。这三个类型中,只有提供公益性服务的公益单位基础保持事业法人的身份,法定单位转变成政府机构,营利性单位则变成企业法人。除了法定机构之外,所有单位都取消行政级别。

从财务运作的角度去看,法定机构执行政府管理和执法职能,完全由国家提供财政支持,它们可以根据所提供的服务收取适当的用户费用,如护照的成本费或者罚款收入,但所收取的费用全部收缴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企业化的营利单位,政府不再提供财政支持,但是如果国家有科研、培训等方面的项目,这些营利性的科研单位和教学培训机构,可以参与竞争招标。提供公益性服务的公益单位,政府提供适当的财政支持,与此同时改革政府的拨款方式,提高公益服务机构的竞争性。

从人员运作的角度去看,取消统一的干部身份制度,法定机构的人员转变成公务员,营利性机构的人员身份与企业单位人员相同,公益性服务单位如基础性的科研机构继续保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身份。所有人员,除了法定机构可以拥有适当的行政级别之外,都不再保留行政级别,不再按照千篇一律的行政级别确定其工资和福利待遇。事业单位局级单位副部级人员等令人奇怪的现象应该在这一轮改革中消失。

从运作机制的角度来看,公共事业单位的融资机制应该进一步向民间资本和民间人员开放。这要求取消国家所有制和民间所有制的区分,废除具有所有制歧视性的法律规定,修改法律,取消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国家所有制的事业单位之间的身份差别,不分所有制,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国有的事业单位不再作为两种法人,而是统称为事业法人。与此同时,各种限制民间资本和不具有国家干部身份的民间人员举办事业单位的障碍应该陆续取消,使得民办的非企业单位具有与国家投资的事业单位一样具有同等的身份和地位,能够根据公平竞争原则,获得国家财政的补助和支持。

2.我国事业单位改革 篇二

为了不断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了深入的改革, 经济体制由传统转向市场, 这对于事业单位的会计改革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经济体制的巨大转变引起了事业单位会计的转型, 事业单位传统的会计核算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和发展, 无法有效的推动事业单位的进步, 为了提高事业单位的会计效率就必须进行会计改革。我国于2006年颁布了会计法规政策—《企业会计准则》, 这一会计政策的颁布为完善我国的事业单位的会计提供了法律保障, 适应了我国的国情并能与时代接轨。伴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 事业单位为了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进行会计的改革, 事业单位的会计改革影响到事业单位的整体效益和发展, 意义重大。

二、事业单位进行会计改革的必要性

自建国以后, 我国会计体系分为两种:一种是企业的会计系统;另一种是预算的会计系统。事业单位的会计系统是包含在第二种体系中的。自1998年以后, 我国对预算制度进行了改革, 改革包括四个部分:一是编制预算、二是政府采购的实行、三是建立了国库单一账户、四是收支两条线的建立和深化。社会的不断发展, 更多的文艺团体、社会组织和协会商会不断涌现, 这些组织的出现带有事业单位的性质, 之后国家又颁布了关于民间的非营利性组织的会计政策和相关法规。经济体制的巨大转变要求我国事业单位的功能不再是简单的从事行政工作, 事业单位的企业化形式成为发展的趋势。财政对事业单位的管理和拨款力度逐渐减少, 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事业单位企业化形式这一趋势要求事业单位必须进行会计改革, 否则无法做到与时俱进。

三、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存在的问题

(一)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现状远远滞后于现实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

我国财务分配的模式已经开始转变, 不再是传统的供给型财政分配, 而是经营管理模式的财务分配。随之公共财政体系也在完善, 国库的集中支付这一制度在全过得到推广和应用。国库的集中支付这一制度要求我国的财政资金必须通过国库的单一账户进行存储、支付及预算。集中支付制度的实行使得对财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改变了传统的资金收支方式和渠道。1998年对预算制度进行改革之后, 我国的预算会计体系处于被动的位置, 没有深入的改革和统一的管理标准, 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对会计规章制度的简单修补, 另外, 事业单位会计审核也要做出适应的调整。会计审核的报表项目和内容需要进行新的调整。但是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体系无法满足这样的要求, 无法适应新的预算管理体系的发展。事业单位仍然实行的是准则和制度的模式, 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的事业单位涵盖的行业很多, 例如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卫生等, 不同行业的经济活动内容不同, 活动的方式也不同, 那么他们对国家财政拨款要求和标准就不同, 在会计的审核管理方面的差异很大。如果不制定高标准高层次的会计管理准则就无法保证事业单位不同行业的信息和资料的真实性, 也无法进行对比研究。另一个原因是会计的准则程度比较高, 会计的内容无法做到非常具体, 为了方便实际的操作, 适应不同内容, 就必须对现行的会计进行革新和改变, 制度的制定要详细可操作, 不同部门的会计内容灵活多变, 基层的会计内容要根据基层的单位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

(二) 固定资产核算方法存在问题

(1) 固定资产的确认标准偏低。不但增加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 还会导致固定资产核算范围过大, 削弱了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2) 固定资产取得时的会计处理不科学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要通过“固定基金”科目, 固定资产增减变动的同时, 固定基金也相应变动。例如在购置固定资产时要做两笔分录:一是借记“事业支出” (或专用基金等) 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科目;二是借记“固定资产”科目, 贷记“固定基金”科目。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核算、监督国家在事业单位拥有的固定资产基金。但在目前国家拨款占事业单位收入比重逐年降低、事业单位购置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主要靠自筹的情况下, 这种处理就不太合适。此外, 按以上方法记账会使取得固定资产的实际成本列为当期的支出, 同时按相同金额在“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两个账户中加以反映。这样就会使当期的事业成本虚增, 当期的结余虚减, 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弄虚作假现象严重。

(三) 资产负债表设计不够科学

目前事业单位在会计的操作和执行中, 要求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由资产的负债表及收支表组成, 负债表按照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的方式设计, 这样设置的价格不实在, 而且部分的债务情况没能反应出来, 影响了报表的科学合理性。不仅给工作人员的工作增添了很多麻烦, 而且影响了会计数据信息的利用效率。我国事业单位由于缺乏现金流量表, 导致单位的预算和财务的报表之间出现了严重的脱节, 无法根据核算的情况考核现金的预算。另外会计的科目设置与报表不相适应。各报各的账, 各有各自的表。混乱无序的制度无法进行预算的对比分析。

四、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具体对策

(一) 建立一套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目前我国使用的会计准则对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处理及数据信息的提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 应该把会计准则和单位制度以及民间组织的会计制度综合合并考虑, 制定一套适用于不同形式的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准则。这样就形成了统一的会计标准, 能够规范不同行业的会计行为, 在此基础上制定不同单位内部的具体准则。

(二) 权责任发生制的有效引入

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我国的会计核算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度。但是随着会计管理的不断深入, 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我国的财务管理机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事业单位也要适应社会的需求进行会计制度的调整, 收付实现制度无法满足现实的需求, 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收付制度没能体现出会计的精髓, 应适当的引入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的含义是凡是属于当期的收入或者是费用, 不管款是否得到收付, 都应该把它们作为当期的费用进行处理解决。不属于当期的费用, 尽管款已经实现了收付, 也不应该作为当期的费用。权责发生制的优势在于从时间上严格限制规定了会计确认的基础。权责发生制的本质是依据权责关系发生所产生的影响来确定企事业单位的收益。权责发生制的引入能够准确的进行成本和核算, 客观真实的反映出不同时间段的财务运营状况, 避免不同时期财务状况的混淆。权责发生制的引入实现了企事业单位的会计情况全面核算和管理, 有效的节省了资源并且提高了工作效率。能够准确全面的反映事业单位在一定时间内的财务运行状况, 并且将事业单位的成本和绩效进行对比, 推动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化。将有用的信息用在会计的核算上。因此, 对事业单位进行循序渐进的权责发生制引入, 能够提高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效率, 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三) 改变以往的固定资产审核方式

为了能准确的反应事业单位的会计情况, 事业单位应该借鉴企业的会计核算做法, 取消“固定基金”、“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等科目。选择合适的折旧方法对固定资产进行折算。这样做的不仅能够反映出资产的实际使用价值, 而且不会虚报财务。保证固定资产得到及时的更新以及维护。同时, 为了确保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真实并可靠, 还需要建立配套的财务审计体制。目前企业已经开始实行这种制度, 事业单位也应该进行合理的改进, 学习企业的先进经验, 把事业单位的财务情况纳入审计范围之内。

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 我国事业单位为了顺利发展就必须进行会计改革, 只有改变原来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旧的会计内容, 吸收先进的经验, 引入高效的会计体制, 才能保证事业单位会计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才能推进事业单位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3.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 篇三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制度 改革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与市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其中的不完善之处也逐渐地显现出来因此,有必要对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做适当改进本文即针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可商榷之处,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

1、关于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基础

现行的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规定,一般情况下,事业单位对经营性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记账基础,对于非经营性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记账基础,不进行成本核算由于不计算成本,难以对非经营性业务进行正确的使用绩效评价与考核同时,会计报告的信息不够完整。

建议: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的基础,从而,真实、准确地反映一个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结果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收入只有在事业单位提供服务时才加以确认,而且在事业单位接受服务以后,对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和工作业绩做出的综合评价才能够更具有准确性、真实性和客观性,事业单位编制和执行的财务预算才能够更加有效地发挥财务控制手段的职能。

2、关于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原则

谨慎性原则要求在会计核算时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A也不得少计负债或费用 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上,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没有要求贯彻谨慎性原则,如对资产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这样容易造成高估资产的价值,虚增资产等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事业单位必将引入市场机制,如果没有贯彻谨慎性原则,事业单位将因此面临更多的市场风险。

建议:事业单位要适时引进谨慎性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这些原则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正确理解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3、关于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设置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科目的设置A一是围绕事业单位日常开展事业活动所发生的收支事项而设置的事业收支核算科目;二是围绕事业单位为弥补经费不足而面向市场参与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收支事项设置的事业单位经营收支核算科目。现行会计科目体系虽然考虑了事业单位资金运作的一般规律,造成事业单位科目体系上的某些空白由于制度没有设置这方面相应的核算科目,致使接收投资的各单位在这方面的账务处理随意性很大,如不加以规范A容易带来一定程度上的混乱。

建议:应在事业基金总账科目下增设子科目即二级科目“实收投资”,“以专门用来核算外单位投入的货币资金”材料及无形资产。

4、关于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核算

目前A事业单位没有像企业一样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A这种处理方式使得负债表反映的固定资产价值虚增,只能反映出固定资产的原值反映不出固定资产的当前价值A也使固定资产的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支出与收入不能配比而且A由于事业单位在提取修购基金时要列入支出A购置固定资产时A也要列入支出A从而导致事业单位支出的虚增A影响应交所得税的真实性。

建议:取消修购基金计提制度,建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计提制度,也就是借鉴企业会计制度中对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取消“固定基金”和“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设置累计折旧科目,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并列入资产负债表,作为固定资产原值的减项,通过计提折旧A不仅可以较为客观地反映资产净值A还可以均衡支出,积累基金,将资产购置支出在若干会计期间平均分摊,减轻大型资产购置压力。

5、关于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

目前,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不仅无法反映事业单位预算的执行情况,无法揭示固定资产的净值,无法揭示支出的净值和,而且不利于信息使用者特别是单位内部管理者做出正确的财务决策,按事业单位类别汇总反映的支出情况并不能真正反映社会资源的分配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事业单位汇总报表信息还有可能会对宏观经济决策造成误导;事业单位的收支情况表不能完整地反映现金的流入、流出及增减变动情况等等。

建议:

第一,将事业单位“会计报表改称会计报告”为宜现行制度将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和收入情况的书面文件称为事业单位会计报表A显然“会计报表”的称谓与事业单位向外提供文字信息A非货币信息的内容不一致A也与事业单位提供的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的实际不相符A容易引起误解。

第二,改进资产负债表的内容和格式,现行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以“资产C支出;负债C净资产C收入”为编制基础。全面反映了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有利于维护债权人利益,防止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流失,为单位领导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信息。

第三,在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方增加“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净值”两栏,同时设置“累计折旧科目”,由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购建支出已经在购建当期直接列支,因此事业单位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不应再作为支出入账通过以上处理,可以相对真实地反映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净值。

第四,在不改变事业单位收支情况表基本结构的情况下,在收支情况表中增设“本年预算数”和“实际与预算的差异”两栏对各项收支实际发生数与预算数之间差异的反映,不仅有利于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和单位内部管理部门了解事业单位预算的执行情况,而且有利于事业单位改进预算管理工作,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预算执行的严肃性。

第五,建议增加现金流量表的内容,以便反映事业单位一定期间的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整体情况,为单位领导层理解和资金运筹提供基础资料,表式可适当简化,可只限于现金范围;适当增加表外信息的披露,建议将本单位的建设单位会计报表所反映的内容纳入或并入5到整个资产负债表中进行全面反映,还要考虑到是否增加会计政策变更,资产负债表期后事项和报表附注等内容。

4.我国事业单位改革 篇四

重要主体之一的事业单位具有着重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职能,如何更好地完成社会职能是其改革转型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而人事管理制度对于人才相对集中的事业单位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所以有必要深入分析当代我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完善内部制度运行和外部制度支持两个方面提出改革思路。

事业单位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主力之一,在科教文卫各个领域都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所以完善事业单位体制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事业单位聚集着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优质的人事管理制度决定了事业单位的发展,对推动全社会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发展历程

(一)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相关概念的界定

关于事业单位概念的界定是随着宏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最早的界定来自于1963年7月《国务院关于编制管理的暂行规定》,该规定认为:“凡是为国家创造或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社会福利,满足人民文化、教育、卫生等需要,经费由国家事业费内开支的单位均为事业编制。”随着社会发展尤其是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后,国家对于事业单位的定义也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依据《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解释,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具有以下四个特征:一是依法设立,二是从事公益服务,三是不以营利为目的,四是社会组织。

事业单位与企业组织和政府组织的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提供的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时组织的自愿性,事业单位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自愿性介于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之间,政府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依靠的是强制力而无关乎自愿或者不自愿,而企业则在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过程中的自愿性最强。

人事管理制度,即通常所称的人事制度,是指对人事进行管理的规则或制度。具体而言,对人事制度概念大致可以作如下界定,即在组织人事管理活动领域,围绕如何协调人事关系而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稳定和正式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包括人事管理体制和具体的规章制度两个方面。人事制度同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二者的区别就在于人事管理制度设立主体的不同,广义的人事制度设立主体包括公共部门、私营部门和非营利组织等所有组织,而狭义的人事制度主体仅指公共部门。

(二)我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发展历程

我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发展历程首先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人事管理阶段,第二阶段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阶段。

第一阶段,传统人事管理阶段。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由于其产生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干部人事制度范畴,此阶段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与机关人事管理制度密切相关,在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上都受到机关人事管理的深刻影响。主要特点表现为:人事管理活动具有浓厚的行政化色彩;人事管理缺乏科学分类,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以及单位内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都被统称为国家干部。这一阶段,在行政事业一体化的事业管理体制下,事业单位的目标、经费、岗位设臵等都由行政主管部门掌控,事业单位缺乏用人自主权。事业单位受到传统人事管理制度的种种制约,致使其实现的社会职能与社会发展对其应当承担的职能要求之间产生较大差距,促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向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向转变。

第二阶段,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阶段。随着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颁布实施以及党的十三大后企业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公务员的人事管理以及企业干部的人事管理逐渐从传统干部人事制度框架中分离出来,至此相对独立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得以初步形成。相对独立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初步形成后,我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即进入到初步探索阶段。在初步探索阶段采取的改革措施包括实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建立和推行职员制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也进入了全面启动阶段,即围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逐步建立适应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特别是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用人机制和分配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以及各项改革的深入,在前一阶段人事制度改革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国家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改革,以岗位设臵管理作为突破口,并将其作为事业单位人事分类管理框架构建的基础,进一步提高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效能和科学化水平。

二、我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现状分析

(一)我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成果

我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针对传统人事管理制度大一统机制运作下造成的种种问题,改革后的人事管理制度通过采取业余兼职、人才交流、人员自主择业等措施,改变了传统的干部“能上不能下”的升迁刚性和人员“能进不能出”的铁饭碗式的保障体制,形成了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并且逐步建立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相关政策法规。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为了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政策规定。目前,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主干环节中的政策规定主要包括:《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2005年)、《事业单位岗位设臵管理试行办法》(2006年)、《事业单位岗位设臵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2006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暂行规定》(1995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2006年)、《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2009年)等。

在取得一定改革成绩的同时,我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还须进一步完善和推进。因为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组织发展的重要前提,现代组织之间的竞争将越来越演变为组织中人的竞争,与人力资源相关的各项制度则是组织的基础性制度。尤其是对事业单位这样一个专业技术人员密集的组织而言,人事制度的供给更是构成了其组织变革与机制创新的重要源泉。

(二)当前我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完善我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就要找到改革的突破口,而发现人事管理制度现存的问题并分析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正是改革的突破点所在。我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

一是人事制度改革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偏差。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各项改革措施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偏差甚至倒退,例如在实行“岗位管理”制度时,由于对于岗位设臵认识不到位,在岗位分析过程中缺少科学依据,造成了“岗位管理”在实际操作中恢复到了以“实际身份”进行管理的状态。在“编制管理”过程中,出现了编制总量增长幅度和公共服务发展的规模不匹配、编制缺乏动态调整机制、大量编外人员基本权益得不到保证等问题。以绩效工资为代表的绩效管理实施举步维艰,没能充分发挥绩效管理提高管理效率的功能。

二是事业单位人事法规体系不健全。公共人事管理的法制化是整个国家法制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人事管理立法进程不断加快,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人事法规体系。目前,我国行政机关有《公务员法》,企业有《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唯独事业单位没有一套整体的人事管理法律法规,人事管理的单项政策规定也不健全。以上种种问题的出现阻碍了我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向前推进。究其原因是由于政府制度供给不足,因为我国仍然处于“强政府——弱社会”的阶段,依靠国家政策支持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现阶段的优先选择。

三是国家对于事业单位性质定位不够清晰。由于事业单位性质定位不清晰,造成了事业单位功能划分也不够清晰细致。组织性质定位的模糊造成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设臵困难,特别是人事管理部门的权责不能够得到明确的界定,人事管理部门缺乏独立性,对于各类事业单位运行机制不能给予明确的规定和详细的操作细则,分类管理就不能很好地推行。

四是国家对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变迁进程中的推动力不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若干配套环节,如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人事制度法律法规建设等领域,也都普遍存在政府推动力不足的问题。总之,政府在人事制度创新过程中的缺位显然削弱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利于事业单位改革进程的整体推进。

三、我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思路

(一)强化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活动的自主权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聘用制与岗位管理。聘用制保证制度的公平性。保证“新人”和“老人”具有同等的待遇,特别是要充分调动“新人”在工作中的积极性,通过培训、竞争上岗等方式为新人创造充分的机会发挥才能,尽快摆脱传统遗留下来的以身份来定待遇的管理方式。

其次,下放岗位管理权限,实施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合理的岗位管理。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对事业单位不同岗位类型工作人员采取差异性的人事管理方式。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安排应由所差异。对于行政支持类事业单位,应当借鉴公务员人事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对于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重点是能够借鉴社会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方式,构建能够充分发挥组织能动性的管理方式,完善和建立政事职责分开、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管理、配套措施完善的分类管理体制;适度借鉴和导入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技术方法,建立充满活力的人事制度。对于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应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取向,甚至可以基本实行企业化管理,参照现代企业机制进行运作,采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模式,以便其更好地适应市场运行规则。

(二)淡化编制管理,完善绩效管理体系

特别是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完善,更应当淡化编制管理而转向对经费的管理,结合聘用制度的推行,将更多的资金投向能够提高工作效果的方面,要在事业单位目标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中,设臵事业单位财政性资金使用效益的考核指标,对财政性资金使用效益高的单位予以奖励,即适当追加工资总量,财对政性资金使用效益低的单位,要予以制约,核减其工资总量。借鉴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技术方法,特别是要以提高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为目标,建立战略薪酬体系和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以及绩效管理体系。

(三)加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立法工作

一方面应当建立起系统的约束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法律体系,保证人事管理工作的法治化;另一方面,在分类管理的基础上制定针对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操作细则,使得法律制度更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是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和发展而不断向前推进的,虽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相较于传统人事管理制度已经建立起了一套更为科学合理的制度,但是由于各种制度法律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人事制度在实际运作中存在很多问题。人事管理制度的完善对我国事业单位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尤其在当今“以人为本”以及“科教兴国战略”的背景下,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意义就更加不同以往。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5.我国事业单位改革 篇五

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但是总会有一些存在的问题破坏这种和谐。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能为教育发展献计献策,我倍感荣幸。针对调查了解的一些情况,提出自己的一些浅显的见意。

一、学生配置不平衡

城市小学占据绝大多数优秀生源,学校之间缺乏可竞争性,造成教育发展动力不足。学校的师资队伍雄厚的,同学蜂拥而至;那些被认为是一般的学校则相对冷清。长期这样下去,造成的结果是两极分化严重,比较差点的学校师资跟不上,学生考出来的成绩比较不理想。学生为考入重点学校天天死读书,读死书,为了分数而痛苦。我认为应该想出缩小这种差距的对策,县教育部门要注重对普通学校投入多一点,比如校设、师资、招收的分数等等。分数不是衡量学生好差的标准。重点小学的门槛不能过高,与普通小学缩小差距;除了分数,可以把特长生等作为招收的标准之一。这个问题不解决会导致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

二、师资队伍差距大

这点在城市和农村表现的比较显著,城市学校各方面提供的条件都比农村好。这样致使比较优秀的教师基本都集中在城市,农村小学师资队伍跟不上,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应该在为教师提供条件方面均衡一下,使一些优秀的教师不会抵触在农村教学,让学生有一个均衡授课的机会。可以鼓励毕业优秀人才去农村支教、援教,全面加强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切实保障和改善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与工作、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安心农村教育;实行市里教师下乡轮岗制,让县城小学中的责任心差、教学能力不足的教师到县城乡镇小学进行挂职锻炼,既给他们加压,也能进一步缓和乡镇教师紧缺现象;财政上应加大对县城乡镇小学教师的生活补助,减少县城小学与普通小学之间教师的福利差额,让县城乡镇小学、县城普通小学也能留住人才。

三、基础教育薄弱

小学教育经费不足,教育设施配备不足,教师工资相对较低。经教育部门批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有偿选修课,由本校老师授课,通过学生自愿报名对学生进行音乐、体育、美术、传统文化、科技、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课外教育,达到提高教师、学生素质效果;在硬件设施上支持薄弱小学,让学生们的生活丰富多彩;相关教育部门要在政策上支持小学老师,比如通过评奖等活动,激发老师的工作热情,只是单纯的每月拿工资激励不够。

四、加强校风、校纪建设

一个学校的校风对学生的影响深远。学校一定要严格校纪,形成一个良好的校风,使学生积极进取、学习热情高涨。现在好多学生在穿着上盲目攀比,有的打扮过于夸张等等。这些现象严重影响学生的成绩,学生应该穿着朴素。学校要严格贯彻落实,制定校规校纪,违反规定者严肃处理。不能培养学生盲目攀比,奢侈消费的不良风气;部分同学沉溺于电脑游戏,荒废学业,学校对于这种情况不能心慈手软,要严肃处理,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

五、学校和家长要加强沟通与合作

有的家长以为把孩子送到学校,教孩子就是学校的事。这种观念很不正确,教育孩子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学生的生活保障固然重要,但是孩子的内心世界同样需要被关注,这正是好多家长忽略的一方面。我教学这些年就发现有的学生成绩不太好有部分原因是性格上的严重缺陷,而这些孩子都是家长由于各种原因疏忽管理的。学校要和家长沟通好,由班主任定期家访,开家长会,与家长面对面探讨、解决学生各方面的问题,家长不能以各种理由拒绝。学生的内心是健康的,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

六、培养多样化人才

现在的教育体制致使学生变成考分的机器,为了顺利进入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学生满脑子都是“考高分”,但是分数高不是唯一的标准,好多高分低能的也同样不能适应现在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不能把提高学生的素质仅仅当做口号,素质高是全方位的,不是单一的成绩高。学校应该针对学生的特长和爱好从学生入学开始投入人力、物力培养他们,而不是认为这些特长阻碍成绩的提高。学生来学校一个最应该学会的就是做人,成绩只是一个方面,好多学生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在现代的家庭里,学生一般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这也致使部分学生严重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如何与人沟通、与同学们相处,矛盾不断。应该强化这方面的培训,其一是让学生融入学校这个大家庭,其二是教会学生如何与别人好好相处,培养良好的心态。此外,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多开展一些实践性的活动,能把一些课程搬到室外上;多增加学生校外实践活动。目前学生接触社会、亲近大自然的活动几乎为零。

七、开发学生非智力潜能

6.我国事业单位改革 篇六

“逐步取消行政级别”是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探索事业单位管办分离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据记者了解,目前我国试点省市取消行政级别的事业单位并不多见。“去行政化是事业单位改革面临的首要困难。了解更多事业单位招聘信息,请点击广东事业单位招聘网。

事业单位是一个庞然大物。当前,我国有111万个事业单位、3153万名事业编制人员,其中67%以上是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由于种类繁多、情况复杂、涉及面广,改革难度非常大,因此《条例》一出,便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事业单位极具中国特色,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以提供公益服务为主要职能。由于历史的沉积,事业单位逐渐出现诸多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端:机构臃肿,效率低下,难以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些事业单位长期充当”二政府“角色,拿着财政的拨款,却较少提供公共服务;一些事业单位被主管部门推向市场,成为其敛财的工具;一些事业单位机制僵化,不具备存在的价值。总之,对事业单位的体制、机制和制度进行改革,已到了不得不为之的地步。

2008年,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五省市陆续开展。6年来,多数试点实质性进展并不多。其中,涉及人数最多、争议最大的改革着力点——养老并轨改革,因缺乏国家的相关配套政策而被搁置。事实上,国家在十几年前就启动了事业单位改革,但多年来进展缓慢,在一些地方属于”原地踏步“,在某些领域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反弹。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除了改革的时机、手段、策略、步骤和方法存在问题以外,已经形成的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固化结构是改革最大的阻力,很难被打破。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条例》的出台正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可以促使步履维艰的事业单位改革继续坚定地走下去。事业单位改革,不仅涉及3000多万在编人员的饭碗问题,更关乎更大范围、更广人群的切身利益乃至命运变迁,必须统筹协调,灵活应对。改革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被改革者的意愿,最大限度地保障多数人的利益不受损害。下一步,事业单位改革该如何走,还存在哪些亟待突破的阻力和障碍?半月谈”聚焦事业单位改革“专题调研小分队奔赴各地进行了深度调研。

试点6年,核心问题从未改观

7.浅谈我国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改革 篇七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城镇到农村、从职工到城乡居民的发展过程。虽然现行的养老金“双轨制”有其形成的历史原因, 但弊端也日益明显, 对其进行改革已是大势所趋。养老金双轨制是指对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与企业职工采取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金直接由财政拨付, 而企业职工则是由社会统筹。双轨制的运行造成了养老金待遇上的巨大差距, 影响了社会公平, 养老金并轨势在必行。

机关事业单位主要包括负责对国家各项行政事务进行组织、管理和指挥的行政机关, 以及为了社会公益目的从事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活动的事业单位。为了缩小研究范围, 使研究结果更加准确, 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作为社会服务组织的事业单位。尤其是事业单位中高校教师这一类群体, 一般具备高学历背景, 在如此重视科教兴国的当下, 他们现有的收入水平, 以及退休金额度将直接影响工作积极性。如何平稳地推进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已经成为当前国家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首先分析我国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现状, 在此基础上提出并轨的必要性, 提出可行性建议。

二、我国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的现状

与企业不同的是, 公务员及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工作由人事部门主管, 各级政府的人事行政部门进行政策指导与组织实施工作的管理。

企业退休人员资金由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和筹集。企业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的比例, 正常不得高出企业工资总额的20%, 归入社会统筹账户;个人支付比例是工资的8%, 完全归入个人账户。国家负担养老费用的部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缴纳的税收减免部分, 二是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大于收入时, 国家财政给予兜底。

三、我国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现行的养老金双轨制度有失公平。具体来讲, 目前未进行改革试点的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仍无需缴纳任何的费用, 其退休金来源于国家税收。而我国的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费则需要自己缴纳一部分, 即企业职工需要按照每月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养老保险费, 是个人、单位与国家三方共同负担的方式, 这样一来企业职工与事业单位人员同样作为劳动者, 却有不同的养老保险待遇, 削弱了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且有失公平。而且两种养老保险制度在养老金计发办法、享受养老金条件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使得两种不同岗位上的退休人员在领取的养老金的多少上存在很大的差距, 一般来说,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明显高于企业职工。

四、我国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改革的建议

1. 从制度层面推向法律层面

经过多年的政策准备, 2015年1月14日, 《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发布, 标志着养老金“双轨制”正式终结,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企业员工一样, 将纳入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与养老金“并轨”改革相配套的, 是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同步实施。经过多年的探索,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 此时的养老金与工资改革方案被相关专家认为已经成熟, 能从制度上根本解决“双轨制”所导致的社会不公平问题。制度层面完善之后, 国家应该积极推进关于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相关法律的颁布。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中国正在逐步推进法治社会的建立, 要想确保一项制度有效实施, 应该颁布实施相应法律。

2. 统筹规划, 逐步推行

养老金并轨应该实行“老人老办法、中人中办法, 新人新办法” (已退休的“老人”沿用老办法, 新参加工作的“新人”采取新办法) 。对于“中人”来说, 养老保险将来的待遇结构将是“2+1+1”———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 另外两个“+1”分别是过度性养老金和职业年金。改革要兼顾各个群体利益, 不能以牺牲某个群体利益为代价。而且必须采取逐步推行的方式。

3. 构建事业单位多层次养老金体系

根据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经验和两种养老保险制度并轨的改革方向,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应立足于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第一个层次是基本养老保险层次。这一层次的养老保险与目前我国现行的企业养老保险的制度模式一致, 都是实行统账结合方式。在资金筹集上, 由政府、单位和参保个人共同缴费。第二个层次是职业年金层次。这一层次是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个人养老制度, 实行个人缴费账户的积累制。在资金筹集上, 主要是由机关事业单位职员个人缴费纳入个人账户中, 各个政府机构或事业单位给予适当匹配的缴费。但不能和第一层次一样缴费比例每个人都是确定的。在这一部分应实行多缴多得、少缴少得的制度, 在筹资标准上, 各级政府和单位匹配缴费部分可设定在2%~5%之间, 具体比例根据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缴费情况设定。第三个层次是商业保险层次。这一部分的养老保险为自愿性养老保险, 由个人自愿选择性的加入, 缴费的多少及时间的长短都由个人自己决定。在这一部分,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企业职工完全没有差别。

参考文献

[1]马斌, 蒋莹, 叶青.关于缩小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差距的研究述评[J].经济与管理, 2013, (06) .

8.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篇八

【关键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一、我国事业单位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

1.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

众所周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与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同步进行的,在经过2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发生变化,其范围逐渐得到扩大,逐渐从基本养老保险以及失业保险扩展到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推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但是从整体角度分析,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在多次调整与改革后仍旧呈现出滞后性,甚至部分地区仍旧采用传统的模式,导致社会保障制度缺乏规范性。这一发展趋势下,则需要积极加强养老宝箱制度改革,为构建统一、稳定的社会保障体系奠定基础与保障。

2.推动我国事业单位的深化发展

事业单位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数量众多,人员队伍庞大,对推动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经过多年发展后,我国事业单位存在缺陷与弊端,需要加以深化处理。另外,因为事业单位的类型不同,所获得经费的渠道不同,所以导致养老保险待遇不同,会导致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相互攀比的现象十分严重。所以积极加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保证养老保险待遇的均衡性,构建切实有效的养老保险制度,为推动事业单位的创新发展奠定理论基础与保障。

二、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所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统一的制度且参保率较低

当前,我国大多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没有得到全面推进,并且没有行政企业养老保险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双向发展,导致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存在差距。另外,在诸多地区的事业单位人员全部参保,但是仍旧有部分地区的事业单位参保率较低,主要以政府差额拨款以及自收自支的单位参保,导致参保率过低,这一发展趋势下,则会导致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统一,甚至还导致覆盖面狭窄等现象。

2.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未有效衔接

现阶段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企业养老保险制度、事业单位养老制度、公务员退休养老制度,在几十年退休制度的影响下,我国企业与事业单位所给予的养老保险制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可携带性比较差,没有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相互衔接,这种情况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甚至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影响与制约。

3.对财政造成压力

从某种角度分析,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缴费问题非常严峻,因给付机制不够合理,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给财政部门造成影响与压力。另外,正如上文所言,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与企业所采取的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差异,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费用都是由国家以及单位所负担的,个人不需要再次缴纳费用,具有替代率,但是近几年在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当前事业单位所采取的支付模式会给国家财政部门造成压力。

三、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策略

1.严格按照公平正义优先的基本原则

从宏观角度分析,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从微观角度分析,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关系到千万人的生活,所以在改革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公平正义优先的基本原则。其中所谓的公平正义主要是指要设定一个目标,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需要对每一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平对待,不能出现差别与歧视,并且要依据这一基本原则,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让每一位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都可以在退休之后享受养老金保障。除此之外,在新形势下,还需要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制定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真正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2.制定养老保险费用的统筹模式以及层次

当前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费用主要是由国家所承担的,并不需要缴纳养老保险费用,这种情况不符合社会保障中最基本的权益义务原则。在新时期,为从根本上推动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其养老保险改革需要将这一局面进行改善,为缓解财务部门的压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费用可以让社会、个人进行承担,并且还需要制定完善的统账结合的制度,制定完善的统筹层次。当然,我国事业单位养老金的统筹层次主要是在大数法则下筹集社会保险基金,从而进一步提高风险的能力,实现对养老保险的保护。与此同时,因为当前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不够深入,所以需要实现事业单位与企业的相互整合,实现全面的统筹,如此一来才能真正提高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有序发展。

3.实现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毫无疑问,我国事业单位改革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改革,其内容涉及广泛,包括工资收入分配、人事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等,所以笔者认为事业单位需要实施分类改革,根据性质与属性的不同进行分类,只有真正做到这一点,才能对事业单位的划分依据以及标准更加明确,才能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供理论保障。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苏明,杨良初,张晓云,王立刚,程瑜.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2,52:3-25.

[2]田园,谭春萍,方玉姣.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现状及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14,02:34-36.

[3]张祖平.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影响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04:73-78.

[4]高和荣,张爱敏.论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的完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151-158.

9.我国事业单位改革 篇九

2015年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方案最新消息:事业单位工资改革“老人”“中人”“新人”待遇分配

欢迎访问天津事业单位考试网

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养老金双轨制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待遇会不会降低?工资会不会相应增长?机关事业单位养老资金从哪里来?会不会“吃掉”积累多年的企业养老保险基金?

养老金双轨制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待遇会不会降低?工资会不会相应增长?机关事业单位养老资金从哪里来?会不会“吃掉”积累多年的企业养老保险基金?近日,国新办举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情况发布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解答了这些热点问题。

此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涉及到“老人”、“中人”和“新人”。“老人”是指改革前已退休的人员,“新人”是指改革后新参加工作的人员,“中人”则是指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在湖南省近196万参保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中,99%以上属于“中人”。

在“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中人逐步过渡”的总体原则中,为更好地保证“中人”待遇的衔接,国家设定了10年的过渡期,但由于每个省份“中人”群体年龄层次不一样,有的省份的过渡期可能短于10年,有的可能长于10年。湖南省的过渡期,大致在10年至15年之间,目前正在请大学精算专业人员进行精确测算。

焦点1: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调整方案已发到各单位

胡晓义明确表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调整方案已经出台。胡晓义说,国务院办公厅为此转发了三个实施方案,一是公务员基本工资的调整,二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工资的调整,三是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待遇的调整,文件已经发到各单位。

近日,网络上热传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涨工资的“红头文件”,胡晓义称,“各单位应按照国办印发的文件执行,不能以网上传的文件为准。”

焦点2: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待遇不会降低

《决定》规定,对于改革前已经退休的“老人”,维持原待遇不变,并参加今后的待遇调整。

其他在职的机关事业工作人员待遇如何呢?胡晓义说:“绝大多数人待遇不会降低。”胡晓义也强调,这是全国的测算情况,各个地区、各个单位、各种收入情况不同可能出现收入降低的个别情况。

焦点3:财政是职业年金的唯一供款渠道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决定》规定,机关事业单位应为其工作人员建立职业年金,单位按本单位工资总额的8%缴费,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的4%缴费,工作人员退休后按月领取职业年金。

胡晓义表示,财政是职业年金的唯一供款渠道,不允许机关自筹自支小金库。焦点4:此次改革不会“吃”企业养老金

《决定》明确规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单独建账,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分别管理使用。

关于资金筹措,胡晓义表示,现在养老保险主要是工作的一代缴费来供养已经退休的一代。所以实际上不完全是看上去那样同时筹措两笔巨额资金,而是可以做财务上的转化。

10.我国事业单位改革 篇十

2017改革|事业单位改革新政,新晋教师未来将没有编制

使用聘用教师控制数的`人员,不办理入编手续,名单需报同级机构编制、财政、人社部门备案。在有空编的情况下,使用聘用教师控制数的人员可通过考核直接办理入编手续,可按本单位原聘岗位等级聘用。“聘用教师控制数”属于编外岗位,无编制。签订聘用合同,根据招聘单位的具体要求,由招聘单位与聘用人员签订聘用合同,约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聘期一般为3年,也可根据工作需要由双方协商约定期限,聘用为控制数的人员在薪酬待遇、职称评定、竞争上岗、岗位交流等方面享受在编人员同等待遇,依法参加社会保险,按规定足额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

11.我国事业单位改革 篇十一

一、我国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相关政策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相关政策包括:1985年原劳动人事部、财政部出台的《关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后奖金、津贴、补贴和保险福利问题的通知》、1999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原人事部出台的《关于事业单位参加失业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2005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原人事部、民政部、财政部出台的《关于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工作人员工伤有关问题的通知》、2008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国务院通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国发〔2008〕10号),并确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和重庆5省市先期开展试点工作,探索尝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事业单位职业年金试行办法》(国办发〔2011〕37号),开始尝试在事业单位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制度。2015年1月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5〕2号),标志着我国事业单位社会保障方面的改革开始启动,这也是继2014年国务院颁发《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以来,我国事业单位重大系列改革的又一重大举措和进展。随后,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15〕18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的通知》(人社部发〔2015〕28号),标志着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已取得关键性进展。

二、我国事业单位社会保险改革的特点

(一)改革的发展思路明晰,力求化解双轨制的矛盾,促进制度统一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的退休制度虽然也是分别按照不同政策法规执行的,但都是单位自己负担退休费用,待遇确定和调整机制也大体一致,都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国有企业逐渐由原来的统收统支转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被赋予用人和工资分配的自主权。在这一背景之下,再延续企业自管职工退休的制度,便难以适应市场平等竞争的需要。传统的单位福利,由于难以起到互助共济的作用,更无法为广大职工提供稳定的、可靠的养老保障。企业保险向社会保险的转型迫在眉睫。经过不断探索之后,企业最终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后来,这一制度又扩大到各类所有制企业和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从“单位制”向“社会化”的转轨,事业单位也并不例外,而只有全国统筹、各类人群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才能更好地体现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的本质。

从2008年开始,国务院决定在5个省市先行开展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配套推进。在实践当中,这些改革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使得政策统一性、规范性不足,因而并未从总体上、根本上改变现行的退休制度。但是这些改革依然使得主要矛盾梳理得越来越清晰,并为全面性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自2013年3月以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发改委、财政部、社保基金理事会、全国总工会组成部际研究工作小组,联合开展养老保险顶层设计研究。2014年,按照党中央部署,制定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被列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在2015年,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关于印发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办法的通知》。从改革的原则来看,可归纳为通过试点先行寻找解决办法、实现各人群逐步统一、单位制转向社会化的方针。

(二)改革内容与社会保险并轨,同时调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待遇

2015年出台的《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其改革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调整缴费的基数和比例。规定单位和工作人员都需要缴纳养老保险费。从单一的由财政供款为主的渠道变为单位和个人缴费、财政承担养老保险基金的兜底责任的多渠道筹资,形成单位、个人、政府共担的新机制。第二,对基本养老金待遇计发办法作出调整。改革之后规定的基本养老金待遇分为两部分。一是基础养老金,以社会平均工资和本人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每缴费1年计发1个百分点,即缴费年限越长,待遇水平越高。二是个人账户养老金,累计历年个人缴费的本息,除以规定的计发月数。从规定中可以看到,同样年龄退休的,计发月数相同,缴费越多待遇水平越高;而同样个人账户积累的,退休越晚,待遇水平越高。这就由以往的“最终工资”的一定比例分档计发退休费,改为主要按照本人历年缴费多少、缴费期长短来计算养老金标准,能够与个人的贡献程度相连接。这种规定方法不仅更加公平,而且带有激励性。第三,改革的一个突破便是实现基本养老金待遇的调整,更加强调制度的公平性。改革之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待遇调整不再与同职级在职职工增长工资直接挂钩,而是与企业退休人员以及城乡老年居民基本养老待遇调整统筹考虑。这是一个重大变革,有利于避免相互攀比,逐步建立起兼顾各类人员的养老保障待遇调整机制。第四,改革提倡建立职业年金制度。职业年金在机关事业单位实施,资金来源由两部分构成:单位按工资总额的8%缴费,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的4%缴费,两部分资金构成的职业年金基本都实行个人账户管理。工作人员退休时,依据其职业年金积累情况和相关约定按月领取职业年金待遇。这有利于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优化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待遇结构。

(三)注重改革实效,设置过渡期并区分“老人”“中人”和“新人”

此外,《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的通知》还强调待遇的衔接政策,特别设置了10年过渡期。总的原则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中人逐步过渡”。对于改革前已退休的人员,他们原待遇维持不变,并参加今后的待遇调整。对于改革后新参加工作的人员,他们在未来退休时,基本养老金为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之和。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是目前数量最大的群体,对他们逐步过渡的政策,主要是两条:一是他们在改革前的没有实行个人缴费的工作年限确定为“视同缴费年限”,将来退休时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同时,再依据视同缴费年限长短等因素发给过渡性养老金。二是设定一定期间的过渡期,在过渡期内实行养老待遇的新老计发办法对比,保低限高,如此,基本可以保证原有的待遇水平不降低。随着“中人”逐渐退休、“新人”越来越多,过渡性的政策安排逐步弱化,新制度逐渐居于主体地位,体现了平稳过渡的改革方针。

总之,我国事业单位社会保险改革经过前期试点,到如今的整体推进,已经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在执行国家相关政策的同时,也有必要仔细研究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或者未来将产生的不利影响。总体上,需进一步厘清事业单位社会保险改革过程中的突出问题,积极应对并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在保持现有制度模式框架的基础上,尽快出台相关细则及指导意见,并及时调整完善我国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构建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12.我国事业单位改革 篇十二

一、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健全, 与之相适应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和复杂性, 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布局不合理, 机构重复设置, 资源浪费严重

行政化是中国传统事业单位的一个特征。目前, 在管理方面虽然正在由原来“政府主办并主管”的指导思想逐步转变为“政事合作”的指导思想, 但是由于没有相关的法规制度的配合,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管理方面各自为政、条块分割、自我封闭的局面, 导致许多同一领域的社会事业分属不同层级政府并分属不同部门, 而且各个事业单位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 一些职能相近或职能交叉的事业单位互不沟通, 对本来可以共享的资源或本来可以相互利用的设施设备等实行封闭管理, 从而造成了事业单位在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上的重复投资。加之各类事业单位, 大都追求本部门的“大而全”或“小而全”, 喜欢自成系统、自我满足, 从而带来了突出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及难以配合协作、公共事业资源浪费严重等弊端。

(二) 功能定位不清, 造成政事不分、事企不分

1.事业单位成为政府的附属物。

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大都由国家投资兴办, 政府直接管理, 在庞大的事业组织体系中, 政府充当着经营者、所有者、管理者等多重角色, 使各类事业单位不得不接受国家机关的领导, 成为政府部门的附属物, 从而造成了政事一体化。

2.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行政倾向明显。

事业单位普遍套用行政级别, 这种管理办法极易造成事业单位与行政机关等同, 在管理上使事业单位成为行政机关的延伸。

3.现有事业单位从管理权属看, 有中央、省、市、县、乡 ( 镇 ) 。

从主办主体看, 有党委部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下属, 还有企业办的。从经费来源看, 有财政全额拨款、财政拨补、自收自支。从类型上看, 有行政管理型、生产开发型、公益型, 不少还是“一所两制”或扮演多种角色, 产业与事业混杂, 分类界定十分复杂。

“政企不分”和“事企不分”导致事业单位角色的混乱, 从而很难使其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 应该做什么, 进而影响到工作的效率。

(三) 机构人员臃肿, 财政负担过重

据2004年的统计资料, 全国各类事业单位的总数为130多万家, 从业人员总数大约为3 000万人。其中:教育系统机构数31万多家, 从业人员为1 368万人;农林牧水技术推广与服务系统机构数28万多家 , 从业人员为321万人;医疗卫生系统机构数10万多家, 从业人员为392万人。另外, 文化系统机构数5万多家, 广播影视系统机构数4万多家, 科研设计 (含勘探) 系统从业人员为 118 万人, 交通系统从业人员为104万人, 新闻出版、城市公用、社会福利等系统也占有相当比例。事业单位拥有国有资产近3 000亿元, 拥有全国人才总量的60% , 拥有全国科研人员的70% , 拥有全国教师、医生的95% , 占国家财政预算开支的 1/3。多国研究表明, 通常事业单位这一领域 (在国外称公共机构) 的财务结构主要由4个方面组成:从直接向消费者销售其服务和其他一些产品中获得的收入和服务费、政府补贴、私人直接捐款、来自外国捐款者的基金。平均而言, 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收入总额中, 48.2% 来自产品销售和服务, 41.3% 来自政府, 只有10.5% 来自国家和私人慈善捐款。

我国的事业单位, 大部分由政府主办主管并直接财政拨款, 实行事业经费供给化, 国家财政成为事业单位经费的唯一来源。与此同时, 国有企业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大学生分配、军转干部分配时又有大量人员分流到事业单位, 造成事业单位财政供给不堪重负, 公共服务面临紧缺的尴尬场面:一方面, 公民对事业单位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 , 要求政府必须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另一方面, 政府面临着人员增多, 财政负担进一步加重, 无疑限制了事业的发展和人的积极性的发挥。这种现状在县乡两级政府表现得更为突出, 很多县乡财政收入的 70% ~ 80% 要用于事业单位的人头费, 真正用于发展的费用很少。矛盾已经越来越尖锐。

(四) 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普遍存在相当严重的问题

目前, 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还很不健全, 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还没有形成。在一些事业单位, 既没有政府部门的进入门槛, 又没有企业的退出机制, 在政府机构精简的过程中, 它们接纳了很多被政府机构裁减下来的人员, 成了“次品收购站”, 而人员的能上不能下, 能进不能退, 这就造成了机构臃肿, 人浮于事的现象;同时又由于缺乏科学化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 导致事业单位被“人”的问题压得喘不过气来, 出现了“富余的人员不出去, 需要的人才进不来, 有本事的人才留不住, 没本事的棒打不走”这样一种尴尬局面。在这样情况下, 它们无法顾及自身的社会公共服务任务, 也就无法为人们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

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

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保证改革的顺利实施, 我们要积极做好相关基础性工作, 要在总结经验、反思过去、保持改革政策连续性的基础上, 针对目前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抓住关键所在, 区别不同情况, 统筹规划, 有序进行。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 打破条块分割、部门分隔, 着力调整布局结构

鉴于长期的条块分割所带来的社会事业机构重复设置、布局不合理等问题, 在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的同时, 应同步实现社会事业资源的优化配置。首先要针对传统体制下形成的各地各类事业单位重复设置、规模不足、效率不高等问题, 进行撤并调整:该集中的集中, 该强化的要强化, 该撤并的要撤并, 该实行行业管理的要进行全行业管理, 从而清除部门分割带来的弊端。其次, 坚持分级负责、区域协调的原则, 增强各级政府在事业单位规划与发展中的统筹规划与信息协调能力。另外, 对一些专业部门所办事业机构, 要将其纳入事业服务体系之中统一管理, 加强事业单位发展规模。

(二) 对事业单位进行重新定位、分类, 给事业单位“消肿”

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内容丰富, 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 涉及部门多, 突破口和前提是分类。要以分类为基础, 积极稳妥地推进管理体制的改革, 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转”。对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接待服务、技术开发和勘探设计等活动, 并可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 转为企业, 进入市场。通过这种形式, 将以生产经营为主的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 构建新型的产权关系和企业制度, 形成富有活力的内部运行机制, 使其成为真正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将科研、设计单位, 转为科技型企业, 并进行股份制改造, 使其面向市场经济主战场, 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创新优势, 进行研发生产;将原按事业单位管理的宾馆、招待所、培训中心, 也全部改为企业, 使其重新定位, 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二是“改”。对事业性质的经济、鉴证类中介组织进行改制, 与主管部门脱钩。将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房地产评估事务所和土地估价事务所等单位进行改制, 与政府部门在人员、财务、业务等方面彻底脱钩, 改为合伙制或有限责任制性质的经济组织, 实行独立、客观、公正执业, 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自律性运行机制。

三是“撤”。对多年不出成果、没有效益或职责任务基本消失的, 以及机构批准设立后一直没有组建的事业单位, 予以撤销。对部分职责任务单薄, 但承担行政管理职能的单位, 结合党政机关机构改革也予以撤销, 其行政管理职能划归市政府有关部门承担。

四是“并”。对规模不大、效益不高、业务相近的事业单位进行合并, 盘活资源;对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 调整布局, 推进资源重组。从而优化资源结构, 精简机构和人员, 为财政节约经费。

五是“压”。对确有必要存在, 但业务日趋减少、任务不饱满的事业单位, 压缩编制, 重新定编定岗;对政府委托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如畜牧局、房管局等, 参照党政机关机构改革的做法, 重新界定职能, 精简人员编制。

六是“调”。对部分事业单位的职能和管理方式进行调整, 体现政事分开原则, 使之更好地发挥作用。这一点可以借鉴深圳市事业单位改革的创新之处, 即:取消现有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 全面推行岗位等级管理制度及与之相配套的人员聘用制度、工资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将人员由身份管理转变为岗位管理, 个人待遇与所在岗位的工作量、工作难度、责任大小密切相关, 实行“级随岗走、薪随岗变”。对新成立的事业单位, 机构编制部门不再确定其主要负责人的行政级别待遇, 从而真正实现事业单位从行政体系中分离出来, 政府的角色由过去的行政领导变成参与、监管、服务。

(三) 着眼于体制创新, 深化人事管理体制的改革

事业单位在计划经济和传统体制下形成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方式难以适应改革的需要, 不论是在管理机制, 还是在经营规模、人员结构等方面, 都存在着与形势发展和工作要求不相适应的情况。因此, 推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体制改革, 必须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在管理创新上下功夫。

1.建立有利于各类人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管理制度, 在管理体制上创新。引入竞争激励机制, 建立富有活力的人事管理和运营机制。“竞争是最好的管理”, 如果失去激励机制, 管理便丧失了活力。在事业单位内部实行优化组合、双向选择、竞争上岗、待岗等制度, 在工人上岗、管理人员职务升降、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等方面, 全面引入竞争机制, 切实解决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弊端, 促进人才脱颖而出, 优化人才资源配置, 形成人人奋发向上、人人具有危机意识、竞争意识的良好氛围。创新人才流动机制, 实现人员合理有序地流动和配置, 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政府指导、咨询仲裁、监督服务上来, 改革现行编制管理体制, 实行编制立法, 放活事业单位用人择人权, 减轻财政负担, 将经营类事业单位推向市场。只有在管理体制上创新, 才能使事业单位改革真正到位, 才能使人才进口市场化, 员工管理社会化, 人员出口有序化。

2.推行全员聘用制, 在管理模式上创新。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要通过推行全员聘用制, 逐步建立起政事职责分开、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管理、配套措施完善的分类管理体制。推行聘用制, 是管理模式的创新, 是实现事业单位自主用人, 保障工作人员自主择业, 维护事业单位和工作人员合法权益的有效手段。通过聘用制, 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 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由单纯的行政管理向法制化管理转变, 由行政依附关系向平等人事主体转变, 由国家用人向单位用人转变, 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要允许用人单位按岗位、按职务、按业绩定报酬;允许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允许在人员进出、工资基金的管理上实现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管理模式。只有在管理模式上创新, 才能更进一步调动事业单位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主改革、自主发展的积极性。

3.以目标管理为突破口, 在考核方法上创新。创新事业单位考核方法, 需要根据单位不同性质、不同岗位的特点进行分类考核, 打破长期以来单一的考核模式, 形成以目标管理考核为突破口, 以量化指标为基本手段, 条块结合、各具特色、多种考核模式并存的良好局面。

一是对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实行工作实绩动态考核制。就是以目标管理为依托, 以实绩为中心, 以月度考核为方法的考核机制。对管理人员的年度工作目标, 按时序分解到月, 采取每月自评、互评、群众评议、组织考察等多种方法, 确定考核等次, 并及时与奖金福利挂钩。

二是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岗位绩效考核制。就是根据岗位职责, 设置考核指标及对应分值, 对被考核人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评价。逐月考核后公布考核结果, 年底综合月考结果确定年终考核等次。

三是学年考核制, 是指学校等事业单位根据自身特点, 采取以教学年度为考核时间段的考核模式, 改变过去教学单位统一按照机关事业单位要求实行年度考核的做法。

四是综合指标考核制, 是指将效益指标、质量指标、行为指标捆绑在一起进行考核。诸如此类考核方法的创新, 必将极大地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推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

4.要建立有效的精神激励机制。管理者应从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出发, 尊重、理解和关心员工, 以激发员工的上进心和积极性。让广大员工事业有奔头、工作有干头、经济收入有想头。通过构造共同的目标体系和价值观念, 将全体员工的潜在智慧充分发挥出来, 成为事业发展与创新的强大动力。

总之, 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整体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自改革开放和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 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明显成就, 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不断推进社会的全方位改革。只有在全面推进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结合行政机构、国有企业的改革, 才能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 才能使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景朝阳.中国事业单位的概念考察[J].生产力研究, 2007 (24) .

[2]张敬荣.事业单位改革滞后原因探析[J].山东社会科学, 2007 (1) .

[3]许洋洋.事业单位改革问题研究[J].当代经济, 2007 (3) .

[4]李春林.事业单位改革所面临的问题及其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 2007 (2) .

上一篇:钢结构吊装专项方案下一篇:我敬佩的人作文8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