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记叙文初中作文(精选14篇)
1.散步记叙文初中作文 篇一
外婆家的后门有一片幽静的小山坡。
孩提时,父母长期在外,便将我交给外婆来照料。每个早晨我都会和外婆一起去那里散步,整个山坡都是苍翠欲滴的浓绿,没来得及散尽的雾气像淡雅丝绸,一缕缕地缠在它的腰间。
欢快的我总是一股脑地直愣愣往前冲,享受着风拂过脸庞的清凉,完全将外婆的吆喝抛在脑后,直到精疲力尽,我才停下脚步,弯着腰,在那气喘吁吁。此时的外婆也小跑着来到我的身边,看见我这个样子,无奈地摇摇头,笑着说:“你这孩子,累了吧,怎么跑得这样猴急。”随后用手指温柔地戳戳我的小脑门,待我休息够了,用她那略显粗糙,却又无比温暖的大手牵着我的稍显稚嫩白皙的小手慢慢向前走。
犹记得一个雨后的早晨,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外婆同我一起去后山散步,石子路因雨的冲洗变得光滑透亮,我如同调皮的小猴在这片山林里窜来窜去,一不小心便摔了一跤,膝盖上火辣辣地疼,外婆见此,急得团团转,眼里装满了焦虑,忙扶起我,然后弯下腰,我爬上了外婆消瘦而坚挺的背,在外婆急促的步伐中下了山。到家,外婆小心地为我上药,我也不忘帮年迈的外婆捶捶腰。
时光如同细小的砂砾一点一滴从指缝间溜走,转眼间我已然到了中学时代。
不久前回去看望外婆,外婆已然苍老了许多,腰已经弯曲变形了,额上布满了道道皱纹,千沟万壑,像一块大树皮,然而她的脸上始终挂着和蔼慈祥的微笑,一如当年。
饭后,我和外婆一起又去后山散步,山边梯田里的油菜花也相续开放了,黄黄的油菜花就层叠在这错落有致的山坡上,微风吹过,涌起一层又一层金色的波浪,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过一波又一波亮光。穿行在花的海洋里,我明显感觉到外婆的力不从心,她弓着腰,步履蹒跚地挪动着。我悄悄放慢了脚步,静静地等待外婆,就好像昔日的外婆每走几步,便驻足回头,扬起笑脸对左顾右盼的我催促道:“乖孙儿,快过来。”
在灿烂的余晖中,我扶着外婆慢慢往回走,那两双互相牵着的温暖的手,同依稀的记忆重叠在一起。
这片山坡,因为有外婆便满盈着暖暖的记忆。
2.散步记叙文初中作文 篇二
写好一篇具体、生动、感人肺腑的记叙文,对于一个写作刚入门的初中生来说,是一件很棘手的事。他们面对一个个陌生的作文题目时,就像面对一片片浩瀚的大海,望之兴叹;也像面对一片片无边的沙漠,望而止步。面对这种状况,教者如何进行有效的作文辅导,以提高学生写人叙事的的写作能力,这是每个语文教师应该深思并努力解决的问题。笔者从事初中教学已有二十多年,深切感到:走好"三步",做到"六定",能让学生在写作时感到有序有效。
第一步,引导学生学会审题构思,做到定主旨,定材料。
笔者认为审题是构思的入口。人站在入口处,要认真地观察,认真地思考:应该往哪里走?只能往哪里走?应该怎样走下去?怎样走得更远些?所以我认为审题时应该先让学生注意以下几点:1、审清题目限制的范围。2、弄清题目特定的角度。3、明白题目限制的条件。4、理解题目隐含的内容。5、掌握题目附加的要求。除此外,笔者还认为,主旨的确定,材料的选择,在写作之前更为重要。如:寫一篇题为《新交》的文章,看这个题目马上就要想到"新"限制了时间,"交"限制了范围和内容。同学们来到新的学校,有了新老师、新同学、新环境。文章应该尽力表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新情谊这个主题。
主旨确定后,还应该选好材料。因为材料是一篇文章中必要的构件。它好比做饭时必备的大米。材料选择得好,文章就会感人。如:有一位同学写有关母爱的文章,记叙了这样一件事:那是一个冬天,我放完学回家,找学校统一发的那双运动鞋,怎么也找不着,便问妈妈,妈妈说鞋子洗了。我当时急得快要哭起来,大声嚷道:"谁要你洗的?今天又没太阳,鞋子肯定没干,我们学校明天搞活动,大家衣着要统一,那我明天穿什么鞋呀!"我越说越急躁。妈妈像犯了错的小孩;站在一边一动也不动,只是小声地嘀咕着:"早上还出了太阳,谁知后来没有了,我又不知道你们明天搞活动。"看着妈妈自责的样子,我也无法再说什么,毕竟鞋子已经洗了,再发脾气也无济于事。只是心里暗自着急。晚上,我起来上厕所,发现妈妈坐在煤炉旁,仔细一看,运动鞋用绳子绑在炉子的外边。原来妈妈是用火炉在烤鞋子。"妈妈,您怎么还不睡呀?""一会儿就好了,你快睡去吧,明天还要上学。"我扭转头看墙上的挂钟,已经十二点多了。顿时我的眼眶湿润了。心里默念着:"谢谢您,我亲爱的妈妈。"第二天早上,我穿着干干净净的运动鞋去上学,心里暖烘烘的。
第二步是安排文章写作的顺序,做到定结构,定详略。
记叙文的顺序大致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学生可根据文章的内容选择合适的顺序。文章内容的详略也很重要。详略得当,文章重点就突出,主次也分明。如前面写母爱的文章,按照顺叙,详细记叙了母亲帮我烤运动鞋的过程,通过细致描写母子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等,着力刻画了母亲的光辉形象。略写母亲升炉子找鞋子等过程。这样使文章的结构合理,更使母亲的爱子之情跃然纸上。如果在写作中详略不分,头发胡子一把抓,那么文章就会杂乱无章,或者给人以记流水账的感受。
第三步是安排好开头和结尾,做到定基调,定格局。
文章开头不要太长,最好直接切题。例如:朱自清先生写《背影》,开头只用了两句话:"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余了,我最不能忘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直接点出背影,表达了作者怀念父亲,难忘背影的感情,为后文也奠定了感情基调。
结尾最好有简明扼要的点睛之笔。结尾写的好,就好像吃到了一颗又香又甜的好花生,让人回味无穷。这种先叙后议的格局,让人看后意犹未尽。如:八年级语文课本上的《老王》,文章是这样结尾的:"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短短的两句话表达了"我"对老王的关心、同情和尊重,并含蓄地表达出一个关怀不幸者的话题。这样的开头和结尾,很值得我们初学者学习、品味。
3.散步初中作文 篇三
不语。任凭这泱泱湖水无端被风撩起静谧的面纱,无情也动人。我们三人之间,谁都不愿打搅这片刻的宁静。两双大手牵起这双小手,我轻抚那手掌,掌心烙上了这些年风风雨雨的苍桑。纵一曲风的歌谣,树间枝叶的舞步,思绪飘远在这生机一片的静景之中。
初次到这儿,午后温暖的阳光洒满新芽与小草。我好奇地左蹦右跳,沐一场春风自由游走于这片公园,父母亲跟在身后,不时传来一阵对我的打趣。父亲上前牵住我的手,母亲也紧随跟后,温柔地为我擦去脏兮兮的手上的大自然印记。我生来怕狗,每次在这公园之中都会碰见一两只小狗。每当这时,我总会害怕地躲在父母身后,一定得等狗慢悠悠地走过了,这才走到父母前面,后怕地寻求安民。母亲老是因此逗我,真不知道我为什么这么怕狗,也不知道这个习惯随了谁。我一听这话就赶忙跑到父亲身后,朝母亲吐吐舌头,不好意思地遮住了脸,透过手指缝露出小眼睛,偷偷看向妈妈。走累了,我便爬到父亲背上赖着不背下来,父亲笑呵呵地背起我,母亲也一脸笑意。
微风吹乱母亲的一缕发丝,父亲走上前轻轻将发丝拔好,两人相视一笑。我从回忆中醒来,望见这美好的一幕也不必言说。
漫步公园,走到一处楼梯时,母亲提议顺着楼梯往下面大道散步。父亲却认为上面的风景更好。
我抬头,却瞥见父母亲眉眼间的憔悴,发丝已渐渐不再如往日般“三千青丝滑顺”。
我们三人牵着手下了楼梯,父亲与母亲,中间还有我,亦如当年那般模样,只恨时光易短,但幸好,一切还没变。
父亲牵着我,我牵着母亲,恍若当初父亲背着我,我又牵着母亲。
4.乡间散步初中作文 篇四
四周的稻子黄澄澄的,一阵微风掠过,他们身子一斜,发出淡淡的稻香,这让我想起了杰伦哥的《稻香》,突然感觉与如今的情景十分融洽,这时平日里烦躁的心情也平静了下来。
张开双臂,微风轻拂,衣服与头发在空中飘舞,我仰望着天空,双眼紧闭,但即使紧闭,我也感受得到今天的太阳格外的红,格外的温暖。脑海里继续播放刚才那个前奏曲……
走着走着,来到了林间小道,脚踩着枯枝败叶发出“卡擦,卡擦”的声响。身旁的老树抖动着身子,“哗啦哗啦”似乎在招呼我。天空有鸟儿飞过,落在枝头上,叽叽喳喳,在谈论什么?我向前走一步,鸟儿也向前跳一步,还附有节奏感,我有时竟停下来等它们。调皮的小家伙们玩累了,啾一声——扬长而去,可能是肚子饿了回家找妈妈了。
走在这乡间小路上,我感觉沉寂在心中的烦恼与压力都释放了出来,心情轻松愉快起来。
阳关透过枝叶的空隙照耀着小路,小溪一路相伴,静静流淌着,见小路尽头,促使我往回走。走着走着,突然发现眼前视野变得辽阔了,一眼望去,我才发现自己居然已经走出了好远。
5.散步记叙文 篇五
在一个日落的傍晚,我独自一人出门散步。
我沿着河岸往前走着。落日的余晖,均匀地洒在我的身上,渲染出一片金黄的色泽。
河岸的边上种着一丛丛整齐而矮小的灌木。灌木的叶子上边是红色的,下边是深绿色的.。整片看上去就如在一条长长的公路上倒满了已经晕开了的水彩颜料。
灌木的下面,铺着一层厚厚的落叶,灌木的上面落满了从树上掉落下来的白色小花。看着这些落叶和落花,我不禁联想到大自然中生命的脆弱和凋谢。此情此景让我有些伤感。
走着走着,前面迎来了一株花树:粗壮的树干,墨绿色的叶子,还有那一朵朵小小的、隐藏在树叶间的金色小花。我走到树下,仰面看那一朵朵泛着金色的小花。就在这时,一阵风吹来,满树的花儿飘落到我的身上,我孩子气地转起了圈圈,让花儿落在我的头上、手上,落在我心上。这时,我的身上和我的心里充满了桂花的馨香……
桂花虽然很小,也很脆弱,但它能坚强地绽放出自己的美丽,释放出让人陶醉的芳香,以此展示自己生命的意义。我不禁联想到我们人生中最美的花季――青春时期,我们现在不正处于这个最美的季节吗?我们该如何来绽放自己呢?
6.怎样进行初中记叙文教学 篇六
关键词:记叙文;初中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369-01
在初中写作教学活动中,教师总是发现很多学生一遇作文课就倍感头疼,无从入手,不知道作文应该写些什么。其中的重要原因是他们不懂得讲故事,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故事。其实,叙写好的记叙文也正如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一样,要善于从小处着眼,要抒发真情实感,要有新颖的立意,还要有精彩的故事悬念,要把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点滴和要素和谐有机地串连在一起。讲好身边的故事,才能写出有生气、有滋味的好文章。
一、讲“小事小情”,以小见大
在初中写作教学中,坚持“以小见大”的叙事视角,是记叙文写作教学中的有效方法。“一叶落而知秋,一滴水也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教师要善于指引学生利用身边的平凡微小的故事为载体,在让他们叙述“小事小情”的过程中,达到在平常的蕴含深刻、微细中挖掘大道理的目的,真正体现出记叙文写作活动中应坚持的以小素材来反映深刻主题的基本技巧。在指导学生记叙文写作实践中,笔者总不忘从已有的资源出发,积极归结教材中相关的名家大师作品的写作特色,让学生们深深感受到绝大多数的大作家都能巧妙借助“小事小情”来抒发自然真挚的情感。当然,教师也可以利用写“下水文”来示范引路,通过给学生讲述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小事趣事,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激起写作兴趣,习得写作技巧,并勤于在身边小事中观察生活、体味生活,养成一种自主自觉的写作习惯。
二、述“真人真事”,抒发真情
真实是文章的生命。笔者曾在七年级写作和口语交际教学中,要求学生注意观察自己和周边的人和事,以“我”为题开展“讲故事、写作文”课堂比赛。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有不少同学写出了许多新鲜活泼、有个性有特色的好文章。如张力军同学就写了“我的第一次闯红灯”,以他自己亲身经历的一次闯红灯事件为素材,写出了他不遵守文明礼仪和社会公德的情感体验,特别是描述闯红灯过程中的矛盾的心理斗争的文字,形象地表现出他由焦急、紧张到懊悔的心理变化。下面是截取其中一小段:
我眼看着电子手表的时间在一秒一秒跳过,上课的时间很快就要到了。今天妈妈让我自己独立上学,快要到学校的红绿灯路口,我在焦急地等待着绿灯的出现,可是还有一分多钟。我左右看着,却没有车辆通过,只有那安静的红灯在一秒一秒地闪着变化着。我突然想,平时我都没有闯红灯,现在又都没有车,我是不是应该快速地跑过去呢?我的心情一下子紧张起来、专注起来,左右再看一看,还是没有车。赶紧!我一咬牙,一抬腿就迈出去了。但我心里立刻变得忐忑不安起来,边迈步边左右快速地瞄着;突然,我耳边隐约响起一个浑厚的声音:“小朋友,别那么赶,不要闯红灯啊!”我已经管不了那么多了,我要尽快过去……啊哈,我终于过来啦!我飞一样地跑进校门,在上课铃声刚响的那一刻,我终于没有迟到。第一节课,我的注意力始终还在闯红灯的惊险回忆中。我是不是太冒险了?以前老师们的安全教育都忘记了吗?是不是违反了中学生应有的文明礼仪?我一直在想,有点懊悔,有点失落,有点……
写文章就是讲故事,要写好记叙文也不难。这位学生以亲身经历来说自己的故事,并且心理活动描写细致,事例平凡却有代表性,触发不少有过相同经历的学生们的心灵,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和认同感,也引发他们再一次思考:“这样做对吗?我也有过这样的行为吗?我也能像他这样勇敢地写出来、讲出来吗?”好的文章,一定有好的故事。叙写故事,就是描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表达真实的事件和情感,只有真实的,才是动人的。
三、寻“新颖故事”,创新立意
讲故事写记叙文,还要注重创新立意,寻求新鲜独特的文章主题。新颖别致、富有深意的故事更能增添文章的深刻意义和价值。“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要指引我们的学生多观察生活、用心领会生活,发掘有意义的、新鲜的写作素材,鼓励他们写出好文章。有一次,笔者在批改学生作文的时候,发现了一篇标题为“礼物”的文章,作者是班上平常很不起眼的小女生谢楠。文中主要描述了她为了在母亲节来的时候,能亲自送一个特别的礼物给妈妈,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请求同学帮忙,学会了上淘宝网,并借助同学的力量,网购了一付加长洗衣橡胶手套,要在节日时送给妈妈。她在文章里这样写送给妈妈礼物时的一段情景:
这一天,节日终于到来了。一大早,妈妈在匆忙为我准备上学的书包和水杯。我微笑着站在她背后。她一转身,似乎看出我的神情有点不一样,用手摸了下我的额头,就问:“怎么啦?”我轻轻地摇了头,说:“妈妈,今天是母亲节,我要送个小礼物给您,希望你会喜欢,好吗?”妈妈听了,微笑着说道:“不用送我礼物,只要你认真读书,开开心心生活,我就知足咯!”“你看!这是我送个你的礼物,你看看,喜欢不?”当妈妈揭开礼物盒子,看见了洗衣手套时,立刻会心一笑说:“我的乖女儿,妈妈没有白疼你啊!”“妈妈,以后你洗衣服、做家务就可以戴着我送你的手套了,这样你的手就不怕被冻伤了。虽然现在天气还比较暖和,但你可以留到冬天用哈!”
学生围绕母亲节活动主题,都会从“感恩”的视角来写,都能表现出对妈妈的敬爱和感激之情。但要挖掘新颖的素材,从别人没有写过的角度来写却为数不多。谢楠同学以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流行参与网购的实际出发,不像别人都是网购喜欢的衣服、食品、玩具等,而是将自己网购一副手套送给妈妈作为母亲节的礼物为素材,选取了熟悉生活中的“新鲜”场景,树立了一个“新颖”的写作视角,表达了另一番意味和意义。所以,要选取“新鲜”事,觅得“新颖”视角,教师平时在指导学生写作训练时需要开展拓展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训练
四、制“故事情节”,精巧设计
7.跟着夕阳去散步记叙文 篇七
可可很喜欢夕阳,非常喜欢,说不出什么原因,就像妈妈喜欢可可那样。
可可不喜欢朝阳,朝阳太活泼,常常刺得可可睁不开眼睛;他也不喜欢午后的阳光,午后的阳光太热情,可可每次都感到非常紧张。可可只喜欢夕阳,每天,他都会准时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静静的,等着夕阳的到来。
可可不仅喜欢夕阳,还喜欢在院子里洒满点点金红色的光,那光照在身上暖暖的,就像可可躺在妈妈温暖的怀抱。可没多大会儿,它就悄悄挪动脚步,相互推推搡搡的,朝院门口挤去,顺便把可可的.身影拉得老长老长。
天上,夕阳已经开始爬山了。它准备从那儿跳下去。它每天都这样,把天边的云彩都吓得红了脸。
院子里却还留有阳光的味道。可可瞧了瞧院门口,那里还留有几缕挤成一团的余晖,叽叽喳喳地嚷着,谁也不知道让谁,结果谁都出不去。
“别挤了,一个一个走……”可可摇了摇头,站起身,走过去拉了拉夕阳的手。
夕阳透过火红的晚霞探出脑袋,冲着可可感激地笑了笑。
能为自己喜欢的夕阳做点事,可可是非常乐意的。他抬头看了看夕阳,鼓起勇气,把心里搁了好久的话说出了口:“请问,你能一直培着我吗?”
“这个……恐怕不能……”夕阳迟疑了一会儿,它知道可可非常喜欢它,“那么,你和我一起走吧?”
“哦!那当然!”听了夕阳的话,可可简直高兴极了。
8.初中语文《散步》教案 篇八
一、教材分析
《散步》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的课文主题为亲情,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着亲情和家庭生活的,《散步》正是莫怀戚先生的一篇情词真切的散文,文章表现的是一家人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但作者并没有把笔墨铺展开来写,只是像一名技艺高超的摄影师一般抓住了家庭生活中平凡而又蕴涵丰富的一个镜头——家人散步,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教学本文,应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和动人的情节,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独特的写作方法。
二、学生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把课堂还给他们极为重要。但是他们又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尊老爱幼的观念也比较淡薄。因此要进行拓展,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培养他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再者,利用多媒体教学,既能满足他们的期待视野,又能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激活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感情。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积累词语,掌握他们的读音,并学会运用。②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③抓住关键语句,揣摩语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2、过程与方法
①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去品味文中画面的优美和细节的动人。②在阅读中把握关键信息,理解全文的内容。
③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圈点勾画,找出优美的句子进行品评鉴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
②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教学重点
①揣摩精美词句,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②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五、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最后一句话。
六、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
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朗读、讨论和品读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语言。借 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有利于扩大教学的容量,并且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有利于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2、学法
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主旨,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深入思索,反复咀嚼,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在学习时,我认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播放背景音乐,学生边听,教师边导入:有一种水能让你喝醉,那么这种水一定叫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学到坚韧,那么这座山一定叫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在艰辛和苦难里繁衍生息,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和安适。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已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一起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设计意图:音乐最能撞击人们的心灵,通过这样的导入更容易让学生融入爱的氛围,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热情.2、读准字音,看准字形
嫩芽nân 霎时shà 拆散chāi 熬过áo 分歧qí 水波粼粼lín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初步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大屏幕显示朗读要求:朗读时要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调、语气、语调、语速、停顿、重音等方面。本文的朗读基调:欢愉而深沉; 语气:温和,亲切中含着庄重; 语调:平稳,声音不宜过高或过低)
如: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去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2、听完后抢答下列问题:(屏幕显示)A、散步的地点?(田野)
B、散步的人有哪些: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C、散步的季节呢?(初春)
D、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分歧)E、最后的结果是什么?(走小路)设计意图:朗读是理解文章的有效手段,也是检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课文的手段之一。因此我设计了这个环节,在这一过程中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课文中去,理解课文、品味语言而不是流于形式。在“听”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几道简单的问题,我认为学习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三)、研读课文 探究主旨
1、同学们谁能说说当他们发生分歧的时候,究竟听谁的呢?
“我”听母亲的;母亲听孙儿的;妻子听“我“的;儿子听“我”的;一霎时,感觉到了责任的重大
2、为什么“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我”是一家之主,在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时必须处理得当,否则就会影响家庭成员的感情。作为一个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既要爱幼,更要尊老,生活的沉重使命使“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3、文章最后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为什么这么说?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然后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 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如今,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产生了一种深沉、庄严的感觉,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类社会中承前启后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
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惟恐哪一步有闪失,因为瘦弱的母亲已经不起任何摔碰。含蓄的点明了中年人的责任:赡养老人、抚养孩子,承前启后,责任重大。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体会文章的人性美。对于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四)、探究课文,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优美,值得我们好好的揣摩,下面我们认真读课文,采用圈点法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并大声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一)写景的句子
——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第四段)(通过初春秀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第七段)(这句话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现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
(二)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以上这些句子不仅形式美观,互相映衬,读起来还有一种音乐美。我们把这样的句子叫做对称句。对称是一种形式,句子大体整齐即可;对偶是一种修辞。)
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要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拓展延伸,教育学生
不同的家庭往往也有相同的幸福,因为爱是永恒的,因为亲情是无处不在的,它不仅仅在莫怀戚的家中,它也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家中、在每一个人的心中。请回忆一下,3 然后与同学进行交流。注意要求(1)围绕“亲情”这一主题(2)谈出自己的亲身感受。(学生准备1分钟,全班交流。)
这个环节教师要尽可能启发学生把发生在身边的亲情故事讲出来,要敢于披露真情实感。尽可能让学生明白要珍惜亲情,懂得关爱家庭。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着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六)、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2、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
愿同学们把这种我们民族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平时身体力行,把它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用心去孝敬你的父母,体谅他们的每一份苦心。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的时间来体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亲情不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它更应该是儿女们无言的回报。让我们的家永远洋溢着亲情,让我们的家永远充满爱!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就是通过小结再次让同学们感受自己从家中得到的温暖和爱,使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得到升华。
(七)、作业布置:真诚行动,建设亲情。
1、回家以后,请同学们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把你的真实感受写在周记上。
2、在课外阅读中,你读过类似课文这样感人的文章吗?请向大家推荐一篇让我们同学来共同感受一下。
9.初中记叙文细节描写教学探索 篇九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记叙文细节描写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013
記叙文是文章的一种体裁,也是初中生最常接触的作文形式。目前,通过对初中生写作能力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初中生在撰写记叙文的时候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缺乏对细节把握的能力。本次论述将从准备阶段、分析阶段和下笔阶段三个层面展开,继而总结提高初中语文记叙文细节描写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一、准备阶段,善于捕捉细节
相信很多语文教师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就是在布置记叙文任务时,会听到学生抱怨不知道该写什么,不知道怎么去写,以至于在批阅学生的作文时会发现通篇都是流水账。面对当前初中生时常出现的“落笔无物可写”和“细节描写一笔带过”等问题,提高初中生对记叙文细节描写的能力无疑是最佳手段。在指导期间,可以将记叙文写作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便是准备阶段。首先,就是提高学生对细节的捕捉能力。但何为细节捕捉呢?就好比照相机拍出的照片,让细节定格在某个瞬间,并放大在众人的眼前。所以,语文教师要擅长利用这个比喻方法让初中生明白,再单调的生活,只要肯于认真观察某个瞬间,捕捉其中的亮点和精彩,还是有许多内容可写的。其次,在练习阶段,语文教师可以随机选择一些生活中的景象图片供学生观察,捕捉其中的趣事和亮点,然后再要求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文字描述。如此一来,学生在长期的训练中便可以建立良好的细节捕捉意识,从而提高他们对记叙文细节的把控能力。
二、分析阶段,善于掌控细节
在捕捉细节的基础上,也要培养学生分析细节的能力。在具体操作方法上可以围绕以下两点着手:第一,对外部形象的描述。外部形象包括事物的具体形象,例如形状、颜色等。以描述“雪人”的颜色细节为例,学生在描述的过程中可以这样刻画:“雪人的白空灵而又无瑕疵,它就像是一团棉絮,轻荡荡地‘飘在那里。清风拂过,让人担忧,仿佛空中的灰尘会玷污这份难得的纯净。”这段话适当地运用了夸张的描述手法,一阵清风都能将雪人的洁白玷污,可想而知这里所交代的“白”是完全无瑕疵的。第二,围绕事件所能带来的结果、影响进行细节上的分析。在这期间,学生首先要思考自己所要描述的细节会给作文中的某个人物,甚至整个文章的走向带来哪些影响。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利用适当夸张的语言将细节事件表达出来。例如在某名学生撰写的《乞丐》中,他如此描述:“他将仅有的五元钱交了过去,但是,我发现他并未因为晚饭还没着落而担忧。”众所周知,乞丐时刻要为填饱肚子而乞讨,哪怕是一元钱,对于他们而言都是活着的保障。但是在这段话中,作者利用“仅有”进一步体现了文中乞丐的困境,在下一句话中,作者却将话锋转变,表示乞丐并没有因为送出去仅有的五元钱而担心自己晚饭的问题。那么,究竟是什么事能让一个乞丐下如此大的决心,哪怕是面对即将到来的饥饿呢?可见,不论是哪一种细节描述方法,对于学生而言最有效、便捷的描述方法就是将事件、形象夸张地表达出来,让夸张的描述和原本的事物之间形成“摩擦”,而使读者更进一步对描述的事物获得更多认知。
三、下笔阶段,善于突出细节
众所周知,细节描写就是对文章人物的性格、语言、动作和外貌,以及周边的环境、场面氛围的描写。如果可以把这些细节描写得淋漓尽致、精彩纷呈,凸显其中的神韵,那么文章就成功了一半。所以,在学生下笔阶段,语文教师要围绕之前的教学内容进行引导,鼓励学生突出细节色彩。例如短篇小说《变色龙》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在这段话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穿”和“脱”两个字,详细地表达出了奥楚蔑洛夫为了掩饰心虚胆怯的尴尬情状和凌弱畏强的丑态。这时,教师可以顺势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思考为何这两个字在这段话中可以发挥如此大的作用,随后再回顾全文,带领学生了解小说内容。这时,学生便可以发现这两个字在文章中发挥的作用。而在学生练习期间,教师便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仿写,利用相同的手法来表达出一个人的心理、情绪等细节。当然,在一开始练习的过程里,学生难免会出现生搬硬套的情况,但是通过长期的练习,他们对字、词的运用必然会更加巧妙,从而提高他们对细节的把握能力。另外,还有一个相对较笨,但是效果显著的练习方法,即用比喻和借代的描写手法。例如将鸡冠花描述为倒置的女裙,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利用比喻来突出细节的描写手法。所以在平日的练习中,教师要合理点拨学生在观察细节的同时,分析哪些事物与其存在形象上的关联,再利用比喻和借代的手法将其表现出来。
总之,根据当前初中生在记叙文细节描写方面存在的问题,合理总结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以此提高初中生对记叙文细节描写的掌控能力,这需要语文教师在以后的教学和备课中给予深入的研究与高度的重视。
10.初中语文散步说课稿(通用) 篇十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语文散步说课稿(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语文散步说课稿1一、说教材
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及作用
《散步》是苏教版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人生体验)第二篇课文。《散步》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入牧歌式的情景,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因此,本文在全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
第二点、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借鉴举轻若重、以小见大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亲情,学习表达生活之美。
教学难点:如何组织小组活动,寻找典型词句,体会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和课文深长的意味,初步学会运用‘举轻若重’的写法。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通过朗读、圈画、质疑、小组讨论、比较研究与拓展强化,从中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和鉴赏;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三、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満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学的要求,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具体教法如下:
(1)多媒体教学-激发热情,引起兴趣。
(2)诵读教学法-熟悉文本,整体感知。
(3)提问练习法-发挥想象,体验情感。
(4)对话讨论法-互动合作,拓展思路。
四、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在教学中,我很重视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1)诵读法-熟悉文本,自主感知。
(2)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讨论法-合作研究,深入挖掘。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导入新课
首先,我请学生讲述生活中被小事感动过的经历,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既与学生交流情感,亦定下课堂基调。同时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习的前提,可锻炼学生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达到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情感上的沟通。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悟
接着让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悟文本。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我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以竞赛的形式,并且是与老师竞赛的形式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学生先推选代表与我进行配乐朗读比赛,由学生进行评判并归纳出本文的朗读要求后,再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一家人在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最后是怎么解决的?找出散步的人、时、地、原因。这样,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学生不知不觉地神游其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三、师生合作,初步发现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我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课文的第一、二节,找出并品味这两节中比较“特别”的词语和句式,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句话,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这与习惯上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在文章开头郑重其事地推出这样一个镜头?这样,通过比较、讨论,归纳出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举轻若重。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发现本文用词、句式的不同寻常,切入到本课的主要目标——通过语言的探究,品味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可进行归纳,帮助学生把对具体内容的推敲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四、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在前面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的基础上,分四人小组合作,圈画后面几节文字中体现“举轻若重”的句式与词语,进一步探究语言。这样,小组活动,师生互动。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与全班交流,可选择一个句子或一个词语。本文运用“举轻若重”方法的词语和句式很多。在探讨这些词语时,主要是要分析这些词语是如何“举轻若重”的,是如何把小事看成很大的。我在交流中适当引导,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渗透情感教育。提出“母亲和儿子两人意见不统一,为什么要用‘分歧’这么大的词?”等问题。学生围绕问题思考讨论、发表见解,体会文章意境,逐步领悟做人的道理,得到情感的熏陶。
在探讨文章中“举轻若重”的句式时,我注重锻炼学生寻找关键语句理解课文主旨的能力,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如文中体现主旨的一句话:“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在句式上整散结合,使文章语言显得错落有致,同时也使文章更有深意,富有哲理,它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它暗示着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对生活的一种使命感。在探讨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鼓励他们对这句话发表独特见解,挖掘出主旨,感受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强化发现
在这里,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散步》这篇文章选进教材时删了三处文字,我出示这三句话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因为讨论编者的删改意图相对于初一学生有一定难度,我先请学生评价删改的效果,再揣摩编者的意图。我尽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且放杜鹃林中啼”,因为作者、编者与我们是平等的,从而养成学生平等审视的意识。
然后,我又努力调动学生的积累,向课外拓展。指出举轻若重的语言能把小事情写得庄重、意义不凡,有些能使文章变得轻松幽默。引导学生联想平时生活或阅读中类似的例子,从而使学生能够关注生活中的语言。在学生理解运用之后,我进一步点明:语言运用上有举轻若重,也有举重若轻。并引导学生举例分析。最后进行小结:无论是举轻若重还是举重若轻,关键要注意场合,把握分寸,得体是前提,在这个基础上,再追求个性化的表达,形成自己的特色、风格。然后,我出示北京申奥时何振梁先生的一席话让学生课后去仔细品味语言的得体、精妙。
(六、比较:验证发现
在课文后面有一篇题为《三代》的短文,主题与《散步》相近,又有差异,情节差别较大,语言风格也各有千秋。可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验证发现,探讨哪个故事更感动?并说说理由。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感动”这种情感更是个性化的,因此鼓励学生言之成理即可。这项任务如果来不及在课上完成的话,就作为一项研究性的作业,向课外拓展,深入探究。
(七、反思与小结
在反思与小结这个环节,我先是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通过本课学习后的收获和启示。设计这样一个空白点,不仅使学生在回味中对本节课巩固了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然后我进行总结,并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师生齐唱。这样,再次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八、作业布置
我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布置了两个作业:1、老师的建议:大家把文章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也许会有更多的收获。我认为与父母共读,亦是多角度阅读的一种形式。也是孩子与成人的一种交流。2、尝试用“举轻若重”的写法,描述自己生活中被小事感动过的经历或者值得一写的“生活细节”,展现语言魅力,描绘生活之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品味生活。因为实践是最好的学习途径,读与写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并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六、板书设计
我这节课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板书设计
散步莫怀戚
母亲走大路↑承上
散步分歧→{我妻子责任重大→使命感
儿子走小路↓启下
本课的板书,我把它分成主板和副板,主板设计了一个围着“爱”字的心形,四个人物的位置也做了处理,这些都紧扣住了文章的主旨。同时,也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空中获得无限的美的享受。副板的设计扣住文章的重难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方面对本课课堂教学设想进行了说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满意接受。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专家给我这个机会。
初中语文散步说课稿2一、速读文章,整体感知
组织同学们用最短的时间读文章,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做好归纳与整合。本文主要写了我们一家四口人早春在田间散步的事情,展现了作者一家互敬互爱、和谐相处的生活画面。
之所以这样设计,主要还是遵循了“轻松走进”课堂的原则,让同学们感觉到学习语文是很简单的事情,是每个人都能做好的事情。只不过是不同的人所说的内容不同而已,程度好一点的学生概括的全面一些。同时,这样既锻炼了同学们的整体感知能力,又锻炼了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并且还营造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下面课堂的推进做了很好的铺垫。时间5分钟左右。
二、细读文章,感悟品味
同学们细读文章,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加以品析。要求每人至少找两处来品析,并且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赏析,提示学生可以从句子内容出发,抓住关键词语来赏析,比如“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句子中“熬”字既写出了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为母亲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还可以从语言特点方面来分析,如“有的浓,有的淡”“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句式对称,形式优美,读起来有一种节奏感;还可以从个人感受来谈。在这个过程中,要别关注待转化生,因为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很难在短时间内进入状态。这时老师一句温馨的话,比如有困难吗?需要我帮忙吗?或者是一个友爱的眼神,就能帮助他们尽快投入到学习中。给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去圈点勾画,找自己喜欢的语言品析、玩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的愉悦。
根据学生圈点批注的情况,组织同学们小组交流,互相借鉴、补充、添加、完善。
时间约8分钟。
三、自主汇报,成果分享
汇报的环节为先说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在哪一段,并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来,然后说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其他同学可以即兴评价,可以补充,可以质疑,可以拓展。比如有的同学可能会谈到文章第四段: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段话通过对初春美景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一般情况下,同学们都会说到这一点。有的同学不仅理解了这一点,可能还会联想到以前学过的写景的片段诵出来;或者想到自己家乡初春的景色,即兴说出来或写出来;或为这段文字写上一首小诗;或者围绕着这种美景画出一幅画,然后说出画面的内涵;或者为这段文字配上音乐唱出来等。
补充说明:由于此处设计的是学生自主回报,难免会出现学生的发言头上一句脚上一句的现象,给人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别着急,越是这样,越能看出老师的教学智慧。一个比较好的做法便是对学生的发言要洗耳恭听,当学生说到某一个关键词或句子时,要追问。比如文章第五段: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同学们可能会说出这个地方可以看出家庭的和谐和幸福,气氛融洽、祥和。我抓住关键点:和谐和幸福,气氛融洽、祥和。请同学们找一找文章中哪些地方还表现了这一点?同学们便会把体现这一点的内容找到,老师做好总结与归纳,再进入下一个关键点的赏析。
由于学生的学习是自主的,往往孩子们喜欢哪句就说哪句,对于个别较难理解且又是重点的句子无人设计,比如文章最后一句: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如果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教师一定要注意及时把问题抛出来,让同学们交流讨论,自主发言,根据学生发言的情况进行总结:中年人站在人生的中点上,也处在生命之链的关节上,既尊老又爱幼,体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以上内容预计15分钟左右。争取人人展示,个个发言,每个同学既是分享者,参与者,合作者,又是学习者,收获者。
结合学生发言的情况,教师做好总结和归纳:《散步》这篇文章是集人性美、情感美、景物美和语言美于一体的。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新课标》强调审美体验,注重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文学作品,进而受到感染和激励,得到情感熏陶。
四、拓展延伸,回味亲情。
幸福家庭是美好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渗透着浓浓的亲情,它不仅在莫怀戚家中,也在我们每个人家里。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家里的亲情故事。学生小组交流,代表发言。“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设计讲述亲情故事,就是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在亲情的体验中加深对文本的解读。
时间约5分钟。
五、动情落笔,抒写亲情。
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看到别人一家人温馨和谐,互敬互爱,想必同学们心中感情的弦也被拨动了,有千言万语想对亲人倾诉。请以“亲情”为主题,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对亲情的理解或祝福。可以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或对联的方式,或仿写,或歌曲,或三句半,或写一点自己独特的感悟……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已知与未知的中介,学习过程中,认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学习课文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内外结合,以外促内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六、总结全文,表达祝福。
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
初中语文散步说课稿3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
莫怀戚的《散步》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生活细节”,渗透着浓郁温馨的亲情。表达一个大主题——互敬互爱、珍爱亲情、珍惜生命。第五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散步》,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
2.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我确定的三维目标是:
①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词句含义,品读文章清新质朴的语言。
②过程与方法: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用心去发现感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分别为:
重点:
①感受文章浓浓亲情,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②透过文章浅显质朴的语言,品味文章深刻含蓄的意蕴。
难点:
③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4.教学关键点: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突破方法: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家庭生活的温馨回忆,通过教师配乐朗读、教师指导朗读、学生诵读等环节,使教师、学生、文本三位一体,使整个课堂氤氲在浓浓的亲情及和美温馨的家庭生活氛围之中。这样,学生就能沉浸于文本,培养了学生良好朗读习惯的同时自然而然地突破了文章的重难点。
通过组织“鲜花献给可敬的人”这样一个语文活动,让学生深入文本,通过对文字作细致揣摩,感悟文章的语言魅力。然后通过小组讨论或班级交流方式,对文字进行深刻体味,品味其蕴涵的深刻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遁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还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根据以上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动情朗读,探究内涵,体情悟道。
三、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活泼好动,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四、教法学法
七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营造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的浓厚的亲情氛围。
2.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理解亲情美,欣赏语言美。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增强直观性,体现人文性。
4.语文活动式教学法:结合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设计语文活动“鲜花献给可敬的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学法指导:
1.圈点勾画。让学生勤动笔墨,养成良好习惯。
2.朗读感悟。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从中体会思想感情。
在学习时,我认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渲染亲情(约三分钟)
播放歌曲《让爱驻我家》,通过优美的旋律和诗化的歌词,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对“家”进行认真审视,从而架起文本与生活有效沟通的桥梁。然后请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对“家”的理解。
(二)、朗读课文,感悟亲情(约八分钟)
1、听读课文,初步感受亲情。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整体感知文本,用简练的语言讲述散步过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听”和“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过程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理解文本、品味语言而不要流于形式。)
3、检查阅读效果:(屏幕显示)
A、散步的人有哪些?
B、散步的季节呢?
C、散步的地点?
D、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E.结果如何?
(问题宜简单,学习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三)、精读课文,探究美点(约二十分钟)
1、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朗读,从文章中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地方。
2、采用“我最喜欢的是,因为它美在——— ”的句式,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语文学习的要义之一就是学习语言,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要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课堂活动设计
:鲜花献给可敬的人
多媒体展示:假如你有一束美丽的鲜花,请你把它献给文中的某个人物,你将献给谁?请你结合文中描绘人物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说说你献花的理由。
(1)学生阅读可以进行小组间的合作。
(2)交流反馈。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点评。
(3)学生的解答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可以献给文中的“我”,因为他孝敬老人,有家庭责任感,在处理家人的分歧时讲原则,不宠爱孩子。
②可以献给文中的“妻子”,因为她贤惠、明理,孝敬老人,尊重丈夫。
③可以献给文中的母亲,母亲慈祥善良、善解人意,疼爱孙子。
④可以献给文中的孩子,他聪明活泼,也很懂事。
(4)一个散步中的分歧,在一家人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爱中消除了,于是他们共同走向了那条开着金色菜花、长着整齐桑树、闪着粼粼水波的幸福小路。请同学们齐读文章最后一段,感受一家人的温馨幸福。
(四)、拓展阅读,升华亲情(约八分钟)
1、多媒体展示作者写作本文的契机之一,为学生阅读思考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内涵作铺垫。
我与来西南政法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出我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的“孝”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说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明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他还同我一起去看过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说这种“由政府出面召集,全国像一家人在过年的事,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
2、朗读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通过反复诵读这句话,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明白“母亲”代表老一辈,“儿子”是年幼的一代。“我和妻子”正是人生的中年,要背负起赡养老人,抚养下一代的责任。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2、多媒体播放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将爱心传递下去》,让学生观看体会中年人的爱心力量。
(五)、真诚行动,抒发亲情(约二分钟)
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回家为自己的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揉揉肩、洗洗脚……帮助父母做点家务,陪父母散散步……
打个电话告诉家人,你很爱他们。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已知与未知的中介,学习过程中,认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学习课文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内外结合,以外促内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六)、总结全文,表达祝福。(约二分钟)
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老师把下面这副对联送给大家,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
初中语文散步说课稿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赏析意蕴,领悟作品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宽容忍让的真挚感情,体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
1.品读文章之美。
2.能够领悟作品主题,领悟文章朴实文字下丰富的意蕴。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以“让爱住我家”这首歌曲导入。家是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避风的港湾,是幸福的摇篮。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暖,因为有了浓浓的.情而美好,所以人们才会产生让爱永远住我家的美好愿望。本节课,让我们走进莫怀戚先生的家,陪同他们一家三口去散步。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老师配乐朗读,学生边听边感受这份亲情,思考课文内容,体会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初步领悟作品内涵。让学生带着下列问题听教师诵读课文。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
3.品读课文,体味意蕴
提出问题:文章叙述了一家祖孙三代四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平凡小事。那么,你觉得这篇文章美在哪里?通过学生的回答总结出该文章有景物美、人情美和语言美。
(1)景物美
学生欣赏文章的景物美,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写的段落,思考自己感觉在景物描写的句子中,作者通过什么样的词语、写作手法来表现春天的景色,品味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生找到第4段和第7段的景物描写很美,找出自己觉得最美的句子和词汇,如“新绿”、“嫩绿”、“冬水”等这些词汇中感受生机勃勃的春天,以及充满诗意的田园风光。
(2)人情美
提出问题:文章为我们描绘了4个人,在这4个人中,你最欣赏哪个?找出描写的文字,简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学生分小组讨论,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通过和他人交流,了解他人的观点,对文章有更加深入的体会领悟。
(3)语言美
提出问题:文章的景色美,人情美,接下来进入欣赏的第三个环节“语言美”。你从哪些方面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美?
如学生觉得文章第一句话很美。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句话很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4.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提出问题: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一同在散步中进行了一次感情的熏陶。这美丽的一幕时常发生在生活中。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
播放公益视频《给妈妈洗脚》,让学生对该视频进行评价。
5.小结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摘抄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个关于亲情的文章。
初中语文散步说课稿5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感悟作者一家人深深的亲情。
2.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3.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1.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2..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深情导入(1min)
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一个避风的港湾,一个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空间。而和亲人一起散步,更是一个幸福的时刻。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莫怀戚一家一起散步,去感受家庭里浓浓的亲情。(板书课题:散步)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12min)
问题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先由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第五、什么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第七、为什么我来解决?——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
第八、我要如何解决呢?——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以短。我说:“走大路。”
第九、最后是如何选择的呢?——最后,我们走了小路,在不好走的地方,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稳稳地走了过去。
第十、为什么选择了小路?——母亲改变了主意。
好,下面根据上面的回答,让一位同学概括一下,迅速组织语言,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明确: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散文,我们在概括的时候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师明确: 时间是初春,地点是田野上,人物有我、妻子、儿子和母亲,我们一起散步。所以可以概括为我们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问题二:课文的题目是《散步》,他们为什么去散步呢?
师引导:文中说,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真要出去散步,多累啊,应该让母亲在家多休息才好呢。
生1:老人更需要关爱,如果把母亲一个人留在家里,母亲会觉得很孤单。一家人一起散步,会让母亲感受到家的温暖。
生2:文中说,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说明母亲的心里是期盼春天的到来,希望出去走走。
师引导:春天总算来了,“总算”说明了什么。母亲熬过了一个严冬,“熬”反映了什么。
(朗读指导:“太迟、太迟了”、“挺不住”、“总算”、“熬”)
师明确:初春的景色很美,而且母亲也熬过了一个严冬,出去走走还可以唤醒母亲心中的活力,所以一家四口一起出去散步。
那作者为什么要写散步这件这么简单的事呢,它究竟表达了人间的什么情感?下面让我们先来看看作者与他的创作背景,思考以上问题。
(三)作者与创作背景。(2min)
莫怀威:笔名 周平安、章大明。现任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散步》和《家园落日》等。本文创作于1985年,创作的契机在于作者与来西南政法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出乎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中的“孝“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而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人在追求对外开放、大力提高经济水平时代所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作者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作者想通过此文呼吁人们捡回失落的亲情,多关心自己的亲人。那么下面让我们细读文章,体味文章的亲情。
(四)、品读课文、分析人物、体味亲情(14min)
教师:刚才大家说到文中有四个人物,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他们是怎么样呢?首先,看看“我”,同学们说说文中的“我”这个人怎么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
关于“我”:[5分钟]
你认为“我”是怎样一个人?
(孝顺,善良的人)
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我”孝顺的段落或语句。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象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硬要母亲出来,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说:‘走大路。’”很尊重老人家的意见,知道母亲伴同“我”的日子不会很长,所以很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这样,我们在阳光下背起了儿子。”)
(板书:“我”:孝顺善良)
关于我的母亲:[4分钟]
文中的奶奶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善解人意,爱护小辈)
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奶奶善解人意,爱护小辈的段落或语句。
(五).教师总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文章只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普通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但却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板书:小事情表现大主题)。所以同学们对生活中的小事一定要仔细观察,用心感受,才能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11.散步记叙文初中作文 篇十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赏析意蕴,领悟作品主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宽容忍让的真挚感情,体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 1.品读文章之美。
2.能够领悟作品主题,领悟文章朴实文字下丰富的意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以“让爱住我家”这首歌曲导入。家是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避风的港湾,是幸福的摇篮。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暖,因为有了浓浓的情而美好,所以人们才会产生让爱永远住我家的美好愿望。本节课,让我们走进莫怀戚先生的家,陪同他们一家三口去散步。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老师配乐朗读,学生边听边感受这份亲情,思考课文内容,体会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初步领悟作品内涵。让学生带着下列问题听教师诵读课文。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2)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 3.品读课文,体味意蕴
提出问题:文章叙述了一家祖孙三代四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平凡小事。那么,你觉得这篇文章美在哪里?通过学生的回答总结出该文章有景物美、人情美和语言美。
(1)景物美
学生欣赏文章的景物美,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写的段落,思考自己感觉在景物描写的句子中,作者通过什么样的词语、写作手法来表现春天的景色,品味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生找到第4段和第7段的景物描写很美,找出自己觉得最美的句子和词汇,如“新绿”、“嫩绿”、“冬水”等这些词汇中感受生机勃勃的春天,以及充满诗意的田园风光。
(2)人情美
提出问题:文章为我们描绘了4个人,在这4个人中,你最欣赏哪个?找出描写的文字,简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学生分小组讨论,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通过和他人交流,了解他人的观点,对文章有更加深入的体会领悟。
(3)语言美
提出问题:文章的景色美,人情美,接下来进入欣赏的第三个环节“语言美”。你从哪些方面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美?
如学生觉得文章第一句话很美。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句话很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4.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提出问题: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一同在散步中进行了一次感情的熏陶。这美丽的一幕时常发生在生活中。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
播放公益视频《给妈妈洗脚》,让学生对该视频进行评价。5.小结作业
12.浅谈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教学 篇十二
【关键词】初中语文 记叙文阅读 分层教学 情感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095-01
对初中生而言,阅读是其获取知识,开拓视野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作为初中语文教师需要从思想上重视阅读教学,在记叙文阅读教学中选取符合初中生心理与生理的素材,促使初中生融入更为广阔的社会空间,培养初中生的创新思维。并用新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初中生参与阅读活动的兴趣,培养初中生的创新与自主阅读能力。
1.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现阶段,初中记叙文阅读教学需要摆脱传统高投入、低收效的教学弊端,需要分层教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初中生在记叙文阅读上的能力差异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的分层教学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语文教师可以采取课下交流、课上互动等方式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在记叙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分层设计问题。初中生由于个体差异性,在理解问题上存在明显的区别。一些学生无法真正理解记叙文内容,由此产生抵触记叙文阅读教学活动的心理。而一些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也会出现无法找准课文切入点的情况。因此,教师需要采用分层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加深课文印象,从而提高初中生自主阅读的能力。例如,教师在以《最后一课》作为记叙文阅读教学案例,设计问题时,需要由浅入深:第一层,《最后一课》中作者写了哪几件事,从课文中找出与情节转折相关的事件。第二层,请为课文内容划分层次。第三层,请分析主要人物的思想品质,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分层设计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由泛读过渡为精读,由一知半解到充分理解,由被动阅读到主动阅读,在提高初中生阅读记叙文兴趣的同时,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
讨论是记叙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讨论过程中学生观点的交流与碰撞有利于加深其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分层开展讨论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讨论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在分层讨论过程中教师需要划分具体的讨论小组,三人一组,小组需要包括第一层次、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的学生。这样可以促使不同层次之间的学生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2.课上指导,体会感情
记叙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并不局限在提高学生阅读成绩上,而是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初中生的情感意识为主。在记叙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记叙文感受人性的善恶美丑,并从中得到心灵的陶冶,人格的升华。教师在选取记叙文阅读素材时需要符合语文学科的人文特征,贴近初中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引起心灵上的共鸣,并在阅读过程中受到新思想、新学说的熏陶,让他们将阅读作为一种乐趣,真正投入到阅读活动中。
教师需要选取具有人文内涵的记叙文,通过指导学生培养他们的情感意识。例如,教师可以选择《珍珠鸟》让学生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平衡美;用《爸爸的花儿落了》让学生从平实朴素的语言中感受到浓浓的亲情。通过合理指导,帮助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深入作者内心,把握作者的核心思想,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以《背影》为例,教师在教授学生分析文章主题时可以先让学生找到文中直接描写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并通过分析文章的开头与结尾段落来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同时还要深入分析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背影》中作者着意描写了“父亲买橘”的细节,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深入分析该细节,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父爱与作者当时的心境。
教师通过课上指导的方式,帮助学生正确分析记叙文,并在此基础上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可以提高初中生阅读能力,培养初中生的情感意识,使学生真正与课本内容融合在一起,与作者产生共鸣。
3.强化练习,提升能力
语文教师需要重视练习环节的作用,通过创新课堂与课后练习的布置形式,来激发初中生做阅读题的兴趣与热情。教师在布置练习任务时应该注重拓展迁移,通过拓展以及延伸课文内容来加深学生对原本内容的印象。当然,教师在布置阅读练习时,还需要注重阅读量,以及阅读效率。教师可以尝试不以书面作业为主,而是让学生在课下多阅读记叙文,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巩固旧有知识,加强新知识,培养自身的创造思维品质。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完记叙文之后在课上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产生思想上的碰撞,帮助学生弥补自己思想上的缺陷,通过相互交流和沟通共同进步。当然,教师也可以布置书面作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穿插着阅读题的训练,并集中解决普遍的问题,针对个性问题进行课后解答。在布置课后作业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读后感为主,从学生的读后感中了解学生在阅读某篇记叙文时的思想情况,将内容丰富的读后感在课堂上分享。
通过强化练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以陶冶情操,把书本上的知识融化在自己的脑海里,成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通过布置课堂以及课后作业,可以真正让学生掌握记叙文内容的思想核心,了解《背影》中浓浓的亲情,感受《最后一课》中强烈的爱国情怀。
总之,合理选择记叙文阅读教学方式是提升初中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需要“授之以渔”教授给学生阅读记叙文的方法,让其在掌握方法的前提下参与阅读活动,切勿越庖代俎,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刘慰玲.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方法思考与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12.
[2]于春华.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方法思考与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6.
[3]何晓曼.新课标背景下人教版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教学[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4,5.
作者简介:
13.想念_初中记叙文_初中作文 篇十三
“器官衰竭”,看着医生给出的报告,全家的心碎了。空气中弥漫着悲伤的气息。您闭着眼睛,安祥地躺着,嘴角仿佛还有一丝微笑,我想您肯定是累了,睡着了。
如果时间能倒流,我一定让妈妈不顾您的固执,给您请一个保姆,这样您就不会因重重地摔了一跤伤了骨头,而导致全身器官都衰竭了。
雨一直下着,时断时续,仿佛老天爷也在因您的离开而哀哭。“李昌华”这三个金色的大字一次次地在勋章、证书等“光荣榜”上出现,103岁,您跨越了两个世纪,见证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凶残,赶跑并杀死了一个个日本鬼子,见证了百年世纪风云,却没能等到中秋节的.生日。
梦中总会出现您伸手拿着一包牛奶递给我:“小雨,口渴了吧?快拿去喝吧,肚子饿吗?你自己去拿零食吃吧,那边有水果、饼干。”只有您才会这么亲切地叫着我的小名,只有您才会十分喜欢我们四个小家伙,丝毫不偏心于谁,只有您才会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抗战的故事,教育我们勿忘国耻。
忘不了,您后来瘦得跟婴儿般大小的脸,忘不了您脸上始终的微笑,更忘不了,那天傍晚夕阳美得迷魅,如血泪般浇满天空。
14.描写散步的初中满分作文 篇十四
这个世界变的太快也太迷离,置身于拥挤的街头,五光十色的霓虹灯眩目闪烁,在这密布高楼大厦的世界里,在这钢筋水泥构成的城市中,人们迈着匆匆的脚步擦身而过,没有声音,没有交流,只有一股压抑的气息,笼罩天空。快节奏似乎已经悄悄成为生活的主旋律。行走,步伐却快的让人窒息。
慢点走吧,留一点时间看看天。
脚尖轻轻地拂过大地,缓缓地迈着步子,沐浴夕阳的余辉,静感属于自己的世界。一个人的散步,一个人的旅程,一个人的世界。
带着愉悦散步,感受到的是黄昏的美丽。双手插进口袋,嘴上哼着小曲,陶醉在无限遐想之中。没有了文言文,没有了方程,没有了ABC,把白天无尽的学习暂时抛在脑后,有的只是你自己简单的快乐。漫步,一路上看看道路两旁的风土人情,细细品味时代的变迁,也许你会欣然地发现你平常未曾挖掘的惊奇;漫步,一路上迎来熟人的笑脸,报之以淡淡的微笑,用目光进行简单的交流,即便只是擦身而过,也会铭记。
郁闷的日子里,多散散步吧!一个人踏上没有目的的行程,用旅途的寂寞打发心中的单调,乏味。深深地呼吸户外的空气,抚摩叶片滑落的瞬间,想象自己已融入了自然的怀抱,抬起头,望望头上叶缝中的天空,零零碎碎,却有那么清澈。在天空的蔚蓝底下,烦恼会不知不觉地从指缝中消逝。每当这时,心中便会对那些仓促走过的人泛起一丝怜悯。
慢点走吧,留一点时间看看天。
最为愉快的便是约上三两好友,一起散步。大街上一群懵懂无知的孩子打打闹闹,嘻嘻哈哈。大家走成一排,聊聊天,说说笑。在黑夜笼罩的世界里,几颗年轻的心互相沟通,互相撞击。
晚饭后,没事的时候,一家三口便一起出去散步。我们总是一遍又一遍地在大桥上来回漫步,昏黄的路灯下,影子忽长忽短交替更迭。我们看天上的皎洁明月,望水中浮动的月影,让人想起“疏硬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超然物外的意境。顷刻间,默默无语,彼此间的默契演绎得淋漓尽致。
和父母在一起,总能不由得感到别有的踏实。我说说学校里发生事情,爸爸妈妈拉拉家常,一家人其乐融融。温馨,幸福,在一瞬间,紧紧地包围了我。记得莫怀戚在他的《散步》中写道:“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小心,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我拉起父母的手,幸福地走在中间,这就是我的整个世界。
慢点走吧,留点时间看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