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享受学习教学设计

2024-10-01

第二课时享受学习教学设计(精选17篇)

1.第二课时享受学习教学设计 篇一

七年级思品第一单元第二课《享受学习》课堂实录

导入:猜谜揭题

师:“痛并快乐着”是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写的一本书的书名,当有记者问他,为什么取这样一个名字?他回答说:这是我理解的一种人生态度。不知道在同学们成长的过程中是否有过“痛并快乐着”的感受?

生:有过,比如我爬山„„、做出一道难题„„ 师:有这么多的同学也有过这种感受,看来一定能深刻体会这其中的味道了,那么现在,老师要把这句话作为一个谜面,让你们猜一猜:打一中学生的主要生活内容

生:学习!(几乎一致)师:这么有同感,这么一致吗?谜底确实是学习。可是老师想知道为什么呢? 生:因为学习有苦也有乐,就是一种有痛有快乐的感觉。

一、我诉我心

师:是啊,从我们背上书包,蹦蹦跳跳去上学的那一天起,学习就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主要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学习的苦,也体会过学习的乐,在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一份属于自己的苦乐回忆。(现在请每位同学写出一条自己认为学习最苦的地方,和自己学习中的快乐瞬间,让我们一起分担苦恼,分享快乐。)

生:略(分别倾诉自己的苦与乐)师:学习中充满了如此多的苦与乐,那么你们觉得是苦多一些,还是乐多一些呢?你们喜欢学习吗?

生:苦多(绝大部分同学)生:不喜欢!(大部分同学)

生:因为苦比乐多多了,快乐的时候少,辛苦、苦恼、苦闷、痛苦的时候多。师:哦,这是你们真实的感受,是吗?那么对于不喜欢的学习,你们会做出什么选择呢?

(出示投影)

师:是放弃还是不放弃? 生:不放弃。(不约而同)

师:既然都选择不放弃,但学习中又有这么多的苦,老师非常想知道你们在选择继续学习之后,希望自己过一种怎样的学习生活呢?是痛苦煎熬,还是享受快乐呢?

生:当然想享受快乐!

师:好,大家都愿意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享受快乐,没有人愿意自己在痛苦中煎熬,但是如果我们心里装着这么多的苦,就不可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所以,我们必须去寻找快乐,而且是苦中寻乐。先来我们来听一位国王的幸福法则:播放小故事《国王的幸福法则》

二、快乐在心

1、播放小故事:《国王的幸福法则》

师:故事中说“只要奉行了这宝贵的智慧,就一定能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如此神奇的法则!大家想想这张纸上可能会写着什么呢? 生:智慧、勤劳„„ 师:其实纸上只写了一句话:“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那么国王为什么要告诉大家这句话呢?

生:国王是要天下的百姓都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

师:说得真好,是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人想要有所收获,想要取得成功,都必须经历一定的磨练,付出一定的代价。人生的苦与乐是相对的,你能受多少苦你就能享多少乐,如果你苦不起,同样你也乐不起,每个人都有自己必须要做的事情。当然作为中学生也有很多事情是我们应该做和必须做的(如:每天按时上学、每天要完成作来、上课认真听讲等),我们不能偷懒怕累,就像我们每天都要吃饭一样,所以只要端正了态度,这些就不是真的苦。

这就是我们的快乐秘笈一:端正学习态度,有些苦就不是真正的苦。

2、小游戏:《味道好吗?》

师:刚才讲到吃东西,老师还真带来了一些好东西,这是什么? 生:巧克力!(惊奇而兴奋的)

师:是的,现在我要请两位同学上来尝尝我的巧克力味道如何,不过有个小小的条件:两位同学要比一比,谁先把手中的哪块吃完然后就能赢得我手中的另外一块巧克力。谁愿意来试一试?

生:我来!(非常跃踊)

师:好,我们已经请上了两位同学,现在比赛开始!

两位学生开始狼吞虎咽起来,还没来得及尝就迫不及待的吞下去。师:好,有一位同学已经吞完了,我想问一下,味道如何? 生甲:有点硬,没觉得有什么味道。

生乙:还没有来得及尝,已经吞下去了。

师:真可惜!好吧,我再请两位同学上来品尝,这次的要求是:谁先尝出它真正的味道谁算赢。

两位同学开始慢慢品味,细细品尝,之后一女生举手说: 生:味道很浓,特别是巧克力在嘴里融化的时候,很香很香。

师:哦,你说得我只咽口水啊。谢谢你们。现在哪位同学能够告诉我,为什么第一组同学觉得没有味道?而第二组同学能够享受到巧克力的香浓美味呢?

生:因为第一组同学的目的是比赛,所以他们完全没有品味过程,而只注重结果。目的不一样,味道就不一样了。

师:是的,旁观者清!大家已经非常清楚的知道了原因,其实我们的学习也是一样。

总结:记得小时候,我们学搭积木,学玩游戏,都很快乐,因为我们在这一过程中享受

到了玩具和游戏本身的乐趣,而现在许多同学学习的目的变得很单一:只是为了把它记住,然后用它应付考试,而不再享受知识本身带给我们的无穷乐趣,其实考试并不是我们学习的目的,它只是一种手段和过程,过分注重结果而丢掉了最能给予我们快乐的知识本身,我们的学习怎么还会快乐呢?就像我们学一段优美的文章,首先应该学会去享受它欣赏它,如同品尝一顿美味的菜肴,而记住它背下它,则应该成为享受文章魅力的过程中自然发生的结果,只有这样的学习,才是快乐的。所以这就是快乐学习的第二个秘笈:明确学习目的,享受知识本身带给我们的乐趣。这也是让我们投入学习的最大动力。

转承:当然学习过程中有的不仅只是美味,更多的时候我们会碰到不感兴趣,不喜欢,不擅长的东西,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那么我们又该怎么办呢?好,继续我们的寻乐!

3、看小故事:《枯井里的驴》

师:这深陷枯井的驴,是怎么走出困境的呢?它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道理呢?

生:面临困境,一定要靠自己,要会动脑筋„„。

师:对,运用自己的智慧,依靠自己,因为它无法改变别人的决定,也无法改变自己所面临的现状,它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的态度和行为,运用自己的智慧把这些原来要埋葬它的尘土变成了使它走出困境的阶梯。

总结:其实,我们的学习就是如此,在学习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时常会如同尘土一般落到我们的身上,如果我们不调整心态和行为,那我们永远也走不出这枯井,永远也不能体会到阳光的灿烂和温暖;但是要想从这苦难的枯井中走出去,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将这些困难和挫折统统都抖落在地,重重地踩在脚下。把每一个困难,每一次挫折,都当成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垫脚石,这样我们才会走出困境,拥抱快乐!

所以,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时,不妨改变一下自己,特别是心态,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让我们试着换种心态来看问题,看看会有哪些新的感受:

师:喜欢旅游探险吗?为什么?

生:喜欢。因为可以开拓眼界,还可以学到许多新的知识。

师:对,不过大家可能没有注意到,其实在我们的书本中也有许多我们不知道的秘密,比如,金字塔之谜、恐龙灭绝之谜等,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把每一次新知识的学习,当成一次愉快的旅行探险呢?这样我们会学得更快乐!

师:想拿体育比赛的第一名吗? 生:想!(大声的)

师:告诉你们一个很容易的诀窍!和小学生小朋友一起比赛,保证拿第一!生:嘘(不屑的表情),没意思!(失望的,自嘲的)师:为什么?拿了第一还不高兴? 生:没有成就感!

师:对了,没有挑战就没有超越,没有超越就没有成功!所以当你经过艰难的思索,推

理,最后解出一道难题时,当你经过挑灯夜战的努力终于取得优良成绩时,当你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时,你当然会乐在其中,可见有时我们享受并不是成绩本身,而是在享受不断挑战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

总结:所以,快乐秘笈三就是:调整心态,品味成长与超越的精彩过程!

这就是我们痛并快乐着的学习!痛并快乐着,快乐是本质,快乐与否取决于我们的心态,让我们的学习有苦更有乐!(一边总结一边贴板书)

三、将心比心

师:但是, 你们是否知道,当我们在这里讨论学习的苦与乐时,这对还有一些人来说,却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我们的苦对于他们其实也许就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与渴望。因为战争、疾病、贫穷等原因,让许多我们的同龄人失去了求学的机会,让我们听听他们的声音吧:

播放动画《我要上学》 学生一边看,一边感受,表情沉重,心灵震动,许多同学眼眶湿润、继而泪流满面。

师:“我要上学!”当我们听着那一声声渴望上学的呼喊时,不知道此时的你们又是如何理解“苦乐交织”的学习的,难道这种苦不是一种乐吗?难道这些乐不值得我们去珍惜吗?

学生表情凝重,郑重地点头,眼神坚定,对学习的认识有了一个飞跃。

四、结语

师:同学们!请珍惜我们所拥有的权利,享受学习带给我们的快乐,把握自己的幸福和希望,共同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明天!谢谢大家!

学生们起立鼓掌!心情激动,久久不愿离去!

(二)教学反思与感悟部分:

《享受学习》是七年级思品第一单元第二课的内容,也是我第一次接受的七年级内容的公开课,当时除了感激于省教研员楼老师的信任外,对于喜欢挑战的我来说并没有感受到太大的压力,甚至觉得七年级的内容应该比九年级的更容易把握,于是我满怀信心的开始了准备:很快第一稿教案出炉了。按我最初的设想这应该是不会有太大问题的,但是我错了,七年级的学生并不买我的帐,在我试教的课堂上他们畅所欲言,痛诉学习之苦,一个又一个尖锐的问题,直指当前教育弊端,大吐心中的不满情绪,一节课下来,让我感到十分心虚与失败。此后几次虽然我对教案作了一再的修改,但是依然不见效果。

一个和学生有着密切关系的话题却是交流得如此艰难,一节课上得如此一波三折是我所始料不及的,我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为什么会上不好一节七年级的课呢?一天,正当我郁闷牢骚时,一位老师开玩笑的说:“因为你从来没有教过七年级,不了解他们,你总是高高在上,拿九年级学生的眼光看待他们,当然会郁闷啊!”是啊,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在课标教参,在课文内容,在查找资料,却从没真正走进过学生的心里,没有去真实的了解过他们的感受和心情,我总是试图希望他们能够按照我所设计好的思路,跟着我的感受走,却从没想过应该跟着他们的想法,跟着他们的感受走,对了!这应该就是问题的所在了,这让我想起了一则寓言故事:有一扇大门上挂着一把锁,铁棒连撬带砸,也不能把锁打开。而钥匙伸进锁里,轻轻一转,锁就开了。铁棒问:“为什么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不能打开,而你却能轻易打开?”钥匙回答说:“这是因为我能深入它内心的缘故。”

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可见说教并不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心灵的对话。调整了方向之后,我开始重新备课,我先回忆了在之前上过的课,学生对学习的理解提得最多是苦乐交织,但苦比乐多,有一位学生还精辟的概括为“痛并快乐着”曾得到学生们热烈的反响,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太了不起了,形容得多好啊,没有切身体会和感受怎么会有如此精辟的概括。于是我决定以此为题,这一题目在此后上课中引起了绝大部分同学的共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接着我又沿着学生的思路一层层分析研究苦的真正原因所在,为了能够让学生有一个更直观更感性的认识,对享受学习本身乐趣这一环节,精心设计了吃巧克力和品巧克力的活动,让每一位身临其境的学生刻骨铭心回味无穷,至今碰到这些学生,他们都还会开玩笑的跟我说,“我们以后一定会记得要慢慢品味才有味!”突破了这一难点,课突然变得轻松起来,我与学生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最后的板书设计一向是我比较擅长的,抓住了学生的心灵,当然就非常容易把握本课的核心,一个大大的“乐”字既升华了本课的主题又给学生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回首整个过程,在经历了挫折、打击、快乐、痛苦、感动后让我真正的感到:教学只有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触及到学生心灵的真实感觉和需要,这种教学才会变得高度有效!

2.第二课时享受学习教学设计 篇二

1.今天, 我们继续学习第21课《爬山》。 (板书课题)

2.请同学们拿起笔, 跟老师听写词语, 看谁能笔下生辉, 既写得正确, 又写得漂亮。 (又弯又窄、山路崎岖、沉静;慢条斯理、洞穿人心、智慧;似懂非懂、自以为是、逞强)

3.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三组词语有什么特点。 (第一组是描写青山的, 第二组是描写父亲的, 第三组是描写我的。) (相机板书:青山父亲我) 谁能用上其中的一两个词语, 说出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从青山那里, 我学到了沉静;从父亲身上, 我学到了智慧。)

二、围绕主线, 引导质疑

1.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跟大家交流一下。 (学情预设: (1) “沉静”和“智慧”是什么意思? (2) 为什么说我从青山那里学到了沉静? (3) 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怎样的智慧?)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抓住人物的语言描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那“我”和父亲有几次对话呢?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认真读读“我”和父亲三次对话的内容, 并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三、品词析句, 解疑明理

过渡:为什么说“我”从青山那里学到了沉静?“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怎样的智慧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和父亲的三次对话。

(一) 父亲第一次说的话。

1. 谁来读一下父亲第一次说的话? (指名读)

2. 为什么说爬山是一件格外辛苦的事?去掉“格外”行不行?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来说说你的理解。

3. 你还有疑问吗? (学情预设:“征服”还可以换成什么词?“征服山”和“征服自己”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征服自己?)

4. 面对父亲的教导, 儿子的表现是怎样的? (似懂非懂) “似懂非懂”是什么意思?

5. 我们刚才采用了什么方法来理解句子的意思呢? (出示:联系上下文) 我们理解句子还有哪些方法呢?

6. 小结:“我”和父亲满怀信心,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爬山, 终于登上了山顶, 最终征服了自己。 (板书:征服自己) 这就是“我”从父亲身上学到的智慧。

(二) 我和父亲第二次对话。

过渡:父亲身上还有什么智慧?“我”又是如何感悟青山的沉静呢?让我们走进“我”和父亲的第二次对话。 (课件出示5、6、7自然段)

1. 同学们想象一下, “我”和父亲登上山顶后心情怎样?可以用你搜集到的诗句或名言来说说。

2. 父亲说这些话时是怎样的语气?什么是“慢条斯理”?

3. 同学们想想, 这一次父亲的话强调的是什么?你明白了什么? (父亲强调的是爬山的过程。我明白了爸爸告诉我做事要尽心尽力。)

4. 那作者认为自己尽力了吗?从哪里看出来?“自以为是”什么意思?

5.小结:做任何事, 都要尽心尽力。 (板书:尽心尽力) 这就是“我”从父亲身上学到的智慧。

(三) “我”和父亲第三次对话。

1.“我”又是如何感悟青山的沉静, 父亲的智慧呢?“我”和父亲的第三次对话给了我们很好的诠释。 (出示8、9自然段)

2.“逞强”什么意思?“逞强”也是一个十岁孩子做事的态度, 这时最需要静下心来, 踏踏实实, 用心体会。所以父亲要“我”和他一同躺在树林的草地上倾听大自然的声音。

3. 你想不想跟文中的孩子一起去听听山林的声音? (播放音乐)

4. 学生交流自己的体验。

5. 多美的景象啊!谁来读这段话?

四、朗读感悟, 总结全文

1.在爬山回来途中, 作者又有什么新的感悟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最后一段。

2.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

3.《掌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三

设计理念

《掌声》是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的小英,在一次偶然的演讲课上,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无奈地走上讲台并讲述了自己童年的故事。令小英意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就因为这掌声,从此改变了小英面对人生的态度,由内向、自卑变成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女孩。纵观全文,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这个生动的故事之中,把少年儿童纯真善良、关心别人的美好心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读来十分感人。教育学生如何正确地看待自己,看待别人,《掌声》一文是一篇很好的教育题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鼓励,要主动关爱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正确地看待自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掌声》一文的大体内容,课文以小英的感情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多次写到小英的神态与动作,下面,谁来说一说这些神态与动作?(如:“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慢慢地站了起来”、“小英的眼圈儿红了”、“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等)通过这些句子的叙述,进一步深入课文理解小英感情的变化。

二、细读课文,体验小英感情的变化,感悟“掌声”的内涵

1.让学生自读第1~4自然段,并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当老师请小英上讲台时,猜想此时小英的心情怎样?她又是怎样做的?

(2)小英走上讲台时,同学们为什么热烈鼓掌?这时小英心里又会怎样想?

(3)在小英演讲完后,同学们的掌声表示什么?此时心里又会产生哪些想法?

2.师生共同探讨。(要求:精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

第(1)个小问题,可以这样理解:文中写道,“轮到小英演讲时她立刻把头低了下去”,从这里不难看出,小英既紧张又害怕,另外,她平时“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说明她很少发言,现在要站在讲台上,所以很紧张,更担心、更害怕的是怕新来的老师及同学们看到她走路的样子,而现在全班同学都把目光投向了她,不知道同学们会怎样看待她,心里难受的滋味表现在“她眼含泪水,眼圈都红了”,另外,在文中这样写道:“但小英犹豫一下后,还是慢吞吞地,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从这里看出小英还是很有勇气的,还是很自信的。当小英走上讲台刚站定的那一刻,同学们的掌声是对小英勇敢、自信走上讲台的赞扬和鼓励,是同学们自发的掌声,由此可进一步往下深入讨论第(2)个小问题,在同学们的鼓励和赞扬下,小英感到同学们不但没有取笑她,反而给以热烈、持久的掌声,所以激动得流下了眼泪,而在小英镇定情绪、讲完童年的故事后,同学们是怎样做的?从而进入第(3)个小问题的思考,此时同学们的掌声是对小英演讲成功的肯定和能战胜自我的那种自信的鼓励,面对这种情境,小英也非常感动,为表示谢意,她深深地向大家鞠了一躬,她看到同学们这样热情地鼓励自己,同时也为自己的演讲成功而感到高兴,所以她微笑着走下了讲台。通过此次成功的体验,小英在未来的生活有了什么样的转变?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精读5~6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5~6自然段

思考:自那次演讲完后,小英有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提示:在文中勾画出关键句子加以理解)在此,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体验与感受。结合课文第一自然段与5~6自然段,对比小英前后的变化,从而进一步理解小英在信中说的话,是掌声使她鼓起了生活的勇气,使她了解了同学、战胜了自我,克服了自卑,开始了新的生活。

小结:总之,“人人都需要掌声”,这里的掌声,不仅仅是“掌声”,还包含有鼓励、帮助、关心、支持,现实中,每一个人都可能遇到困境,会遇到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想想自己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为此,我们应该做到,要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要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小英变化的原因,即“掌声改变了她的生活”。(播放歌曲《爱的奉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本节教学)

四、拓展延伸

1.通过背诵课文最后一段,加深“人人都需要掌声”的理解。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未来自己将怎样面对自己与他人。

4.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四

1、复习巩固本课生字新词,指导书写“名、站”两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小刺猬留下的纪念给大家带来的快乐,帮助学生树立爱护公物、爱护建筑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刺猬留下了什么纪念,为什么它甜甜地笑了?从而感悟小刺猬的纪念的实在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出示词语:纪念亭子名字应该 台阶周围 旁边五颜六色甜甜地笑

小朋友,这些词语你还记得吗?

指名一行一行读,齐读。

二、感悟纪念

(一)由课题《纪念》引出文中有关纪念的句子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动物们在山坡上盖了一间小亭子,它们都想为自己亲手盖的亭子留个纪念,(板书课题:纪念)齐读课题。

2、故事中的小动物们围绕纪念这件事说了很多话,请你自己读读课文,找出有“纪念”这个词的句子。学生读课文找句子。

3、你找到了哪句?指名交流,相机出示以下三个句子:

小熊说:“亭子是我们建的,我们应该留个纪念。”

小刺猬说:“我在想,留个什么样的纪念才好呢?”

梅花鹿说:“这才是应该留的纪念啊!”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三句话。

(二)了解小熊等小动物们的纪念(第二自然段)

1、(出示句子)小熊说亭子是我们建的,我们应该留个纪念,(板书:小熊)那么小动物们留下了什么纪念呢?自己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去找一找。(出示第二自然段)

2、组织汇报交流:

(小熊刻名字)你从哪句话里知道的?出示句子:它在旁边的一块大石头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小熊的名字刻在哪儿?教师在“大石头,刻,名字”下加红色的点,并板书:刻名字

(小猴等小动物写名字)出示句子:其他小动物也纷纷在柱子上、座位上和台阶上写上了自己的名字。

其他小动物在哪里写了名字?在“柱子、座位、台阶、写、名字”下加红色的点。(板书:……)

“纷纷”这个词你注意到了没有,(泛红)从这个词我们可以知道小动物们?(没有动脑筋,没有经过思考就跟小熊一样去写名字留纪念)

3、出示图一,看动物们刻名字的图。

小朋友们看,小熊在一块大石头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其他小动物也纷纷在柱子上、座位上和台阶上写上了自己的名字。你能看看图,用“在()写上了自己的名字。”来说一说吗?

4、小动物们为什么要刻下自己的名字呢?

5、小动物们都希望大家一来到小亭子就看到他们的名字,知道这亭子是他们建的。谁有不同的想法?

出示句子:我在想,留个什么样的纪念才好呢?

指名读句子,从小刺猬的想法中你知道了什么?在“好”下加点。(板书:?)

小刺猬真爱动脑筋,它思考要留下一个好的纪念,谁来读好这句话?指名读,(真是一只爱动脑筋的小刺猬呀!)齐读句子。

(二)感悟小刺猬的纪念的美好、有意义(三、四自然段)

1、那么,小刺猬留下了什么纪念呢?(出示三、四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三、四自然段。

2、第二年春天,小动物们又到小亭子来玩,他们看到了什么景象?指名回答。出示句子:啊!-----小亭子更美了。小动物们看到亭子周围开满了------(在“五颜六色的鲜花”下加点。)(出示图二)看!这里遍地鲜花,多美呀!他们还看到了什么?(蜜蜂在花丛中唱歌。)小蜜蜂都飞来了,它们会唱些什么呢?(是谁栽了这么多美丽的花,我要好好谢谢它。在花丛中唱歌真快乐呀!---------)蜜蜂在花丛中唱歌多快乐呀!

他们还看到了什么?(蝴蝶在花丛中跳着舞。)小蝴蝶一边飞一边会说些什么呢?蝴蝶翩翩起舞,多快乐啊!

3、小亭子周围,鲜花盛开、香气扑鼻、蝶飞蜂舞,多美呀!谁能美美地读读这句话?指名读,评议。(你读得真美,仿佛把我们带到了小亭子边。你读得很美,谁能比他读得更美? 老师也想读一读,行吗?)齐读句子。

4、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象,小动物们会觉得怎样?(高兴)为什么?能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吗?指名读。

除了高兴,小动物们还会觉得怎样?(惊讶、意外)谁也能读出他们的惊讶?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齐读句子)

5、是呀,此时的小亭子更美了,小动物们来这里玩也会更加快乐了,怪不得梅花鹿会说:出示句子:这才是应该留的纪念啊!齐读句子。

小朋友们,什么才是应该留的纪念呢?(板书:栽花)栽了花,小亭子周围就能开满五颜六色的鲜花;栽了花, 蜜蜂就能在花丛中唱歌;栽了花,蝴蝶就能在花丛中跳舞。这才是应该留的纪念啊!谁能读好长颈鹿的话?让我们再读读上面的句子。(齐读句子)

(指板书)小熊和其他小动物刻名字的纪念应该留吗?

小结:小动物们只想到自己要留个纪念,不顾爱护公物、不顾保护环境,刻下了自己的名字,这样的纪念是不应该留的,应该留这样的纪念:齐读上面的两句话。再读梅花鹿的话。

5、这个美好又珍贵的纪念是谁留下的呢?(板书:小刺猬 )你是怎么知道的呀?点击“甜甜地笑了”变红。为什么小刺猬在一旁“甜甜地笑了”?(小动物们不知道是它留下了这个美好的纪念,给了它们一个惊喜。它看到小亭子更美了,很高兴。 它能带给大家美丽的景象心里充满了快乐。 它为能给别人带来快乐而快乐。)

6、小动物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正疑惑着是谁栽的花呢。当他们知道自己留下的纪念是何等的不文明,看到小刺猬留下的纪念是多么的美好,多么的有意义时,心里会怎么想呢?

7、拓展延伸

师:其实小动物们在山坡上盖了这间漂亮的亭子,也已经给大家留下了一个美好的纪念了。小刺猬栽了花,小亭子更美了。如果你来到小亭子边,你会留下什么纪念呢?

三、指导书写

1、小动物们看到大家这么爱动脑筋,学习这样认真,打算也送给大家一份礼物,谁读对气球上的字,就送给他留作纪念。出示:念 亭 该 周 舞 名 站应

2、出示:名 站 认读生字

谁会当小老师教大家写?你会教哪个?范写

学生描红,练习写字。老师希望你们能把最漂亮的字送给老师留作纪念。

板书: 纪念

小熊 刻名字?

……

5.《灰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2.指导朗读,提高学生朗读能力。3.收集列宁故事,继续了解伟人崇高品质。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内容。2.引导学生透过人物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激发导入

1.出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灰雀》这篇课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板书:列宁 男孩)

2.激趣导入:出示图片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播放鸟叫声

师: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列宁找遍了周围的树林,都没有找到。此时,列宁会是怎样的心情呢?(生:着急,担心……)

师:说明列宁对灰雀有一种怎样的感情呢?(板书:爱)

师:这时,他看见了一个小男孩,他和小男孩会说些什么?让我们走进课文去寻找感受。

二、走进语言世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一)品读“列宁爱灰雀”。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列宁说的话画出来,再体会一下列宁当时的心情。(生读,师巡视)课件出示第3——10自然段

2.师:谁愿意把列宁说的话读给大家听听?(生读课文3、5、7、9自然段)课件出示课文第3、5、7、9自然段

3.师:四处找遍了也不见灰雀踪影的列宁,这时说的每一句话都包含着怎样的心情呢?

(1)自己再读读列宁的话,体会列宁的心情。

(2)学生交流。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3)比较句子: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列宁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两句话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哪句话写的好?为什么?(4)指导读出惋惜的语气。指生读,评价。齐读这三个句子,体会列宁当时的心情。

师: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随机板书:爱。

(二)品读“男孩爱灰雀”。

1.师:列宁喜爱的灰雀究竟到哪儿去了?(被小男孩捉去了)课文中没有明确地告诉我们灰雀是被小男孩捉去的,你们会不会冤枉了小男孩呀?(不会)那就请你再仔细读一读这一部分课文,课件出示第3——10自然段找出相关的句子。(生自由读,师巡视)

2.师?谁说说你的发现?课件出示第4、8、10自然段。(1)男孩说:“没……我没看见。”男孩说话时为什么要停顿一下呢?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孩子担心列宁知道是他捉走灰雀、想说又不敢说。)师:省略号也证明他说谎了。

出示男孩 地说:“没……我没看见。”你能根据自己或别人说谎时的表现把这句话补充完整吗?谁能把这种感受融到这句话中读一读?(吞吞吐吐、结结巴巴、低声、紧张……)(生自由读)(2)“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这句话说明了灰雀可能是男孩捉去的,因为他不敢讲。

师:这一句话可以看出男孩知道灰雀的下落,但还不能肯定地说灰雀是男孩捉去的,谁找到了理由更充分的句子?

(3)“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师:这时候,男孩会想些什么呢?

(4)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我觉得如果灰雀不是男孩捉的他就不会这么说,而且他不会知道灰雀到底死了没有。

师:他知道灰雀没有死,说明灰雀一定和他有关系。刚才两位同学找的句子中都有“一定会飞回来”,这两句应该怎样读呢?自己试着读读看。(出示两句话)(指名读)

师:你觉得他刚才读这两句的语气有变化吗?(师范读,把“一定”和“肯定”读得很响亮)突出了这两个词,语气变得怎样了?(坚定)再读这个句子,把这种坚定的语气读出来。(生自读)3.比较“爱的不同”。

师:你们真会读书,把小男孩捉走了灰雀的证据都找到了。男孩为什么要捉那只灰雀呢?(喜爱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

出示议一议:列宁爱灰雀,孩子也爱灰雀,他们的爱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谁的爱?为什么?(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师小结:其实列宁和小男孩都非常喜欢这几只灰雀,只是他们爱的方式不同,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因为鸟是属于大自然的!

4.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课件出示“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

(1)指导分角色朗读对话。(同桌读、男女对读。)(2)展示分角色朗读。

三、再进白桦林,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

1.师:灰雀真的飞回来了吗?课文11-13自然段中哪个词说明了这一点?(果然)师:男孩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真的把灰雀送回了公园。课件出示画面: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自由朗读体会。(1)自由读最后三段话。(2)师:听,三只灰雀又在枝头欢蹦乱跳地歌唱。此时的它会对列宁说点什么呢?又会对小男孩说些什么呢?

出示句式:灰雀在枝头欢唱,好像在对___说:“_____。”(3)读了这几段,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灰雀回去了,男孩为什么还低着头? 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却问不会说话的灰雀? 为什么列宁认为男孩是个诚实的孩子?

(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问题。教师参与讨论。)(4)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这是对男孩的什么描写?此时他心里在想些什么?

出示句式:小男孩在心里默默地对___说:“______。” 师:可以看出男孩什么品质?(板书:诚实)

3.师小结:列宁爱灰雀,更爱孩子,他以一颗宽容之心使孩子改正了错误,又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板书:尊重 爱护)也让我们重新看到了这样和谐的画面。出示课文插图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

4.情感朗读:拿起书来,美美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四、课堂练笔,总结升华

1.师:课件出示课文中写了第一天列宁和男孩关于那只失踪了的灰雀的对话,紧接着直接写了第二天两人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的情景。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情?男孩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请根据你的想象把它写下来。2.学生续写,交流。配乐。

师:(对照板书)孩子们,对别人的尊重和爱护是一种爱;诚实,知错就改是一种爱;与小动物和谐相处更是一种爱。这节课中,我们感受到了爱的存在,以后让我们把自己的爱送给亲人、朋友,送给周围的人,更送给我们身边的小动物吧!

五、布置作业,积累提高

1.自找伙伴分角色表演课本剧,看谁演得最棒。

2.搜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读一读,开展讲故事比赛。板书设计:

5.灰雀

6.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六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六课《桥》。齐读课题。

2、快速回忆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写(老汉)在山洪暴发的黎明,指挥一百多村民通过小桥撤退,最后他和儿子(都牺牲)了。

二、感情读文、体会老汉的精神品质

(一)、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画出描写老汉有关的语句,边读课文边注上简短的旁批,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1、学生汇报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A.从站着一词你体会到了什么?(老汉很沉着)B、读一读这个句子,如果读的不好,纠正读

老汉清瘦的脸上躺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A、从老汉的表情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着急)

B、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可能在想什么呢?(只有有秩序的排队,疏散,撤离得才快些)

C、像一座山给人什么样的感觉?(镇定、)D、该怎么读这句话?(读得坚定有力)E、齐读这句话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党员排在后边,那谁排在前面先走?(群众)

从老汉的语言描写中,你有什么体会?(老汉大公无私)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个党员吗?排到后面 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1)读了这句,你体会到老汉当时怎样的心情?(2)当时的情况怎么样?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3)把语句中的“小伙子”换成“他的儿子”读一读,你又体会到什么?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1)把句子中的“小伙子”换成“他的儿子”读一读。当时的情况又是怎么样?

(2)从老汉的“推”字当中你又体会到什么?(爱自己的儿子)

(二)、从山洪的凶猛感受老汉的精神

课文中出了除了直接描写老汉的句子之外,还写了什么?写了山洪。把描写雨大和山洪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1、学生汇报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狰狞笑声中逼近。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2、从第一自然段的“像泼。像倒。”你发现了什么 ?(四个字两句话)

3、我们把这样的句子称之为短句。师板:短句。短句可以增强气势。从这两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读一读,如果读得不好,纠正读。(有力,并猛)

4、读一读描写山洪的这六句话,你读出了什么?(洪水的凶 猛 板书 :凶 猛)

5、课文在表达上很有特色,想想这些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小组间交流交流这样写的好处。

(运用了比喻、拟人、像野马形象的说明了洪水的猛、狂。跳舞是说优美的舞蹈吗?其实也是在形象的说明了洪水的疯狂、放肆,令人畏惧,胆战心惊。把人们逼近死亡。这样的句子的写法叫反讽。)6,有感情的齐读。

7、老师引导读

(1)在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狂奔而来的时候,老汉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个党员吗?排到后面 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2)、在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老汉却——————(3)死亡在洪水的狰狞笑声中逼近,老汉却————

8、过度、从这样凶猛的洪水中更加衬托出老汉是个沉着稳重临危不乱大公无私的人,此时此刻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亡的危险留给自己。我们一起读读故事的结尾吧!老太太来祭奠会对丈夫和儿子说些什么呢?

老伴啊,乡亲们都说:————————————————————————————,——————————————————————你听到了吗?”

“ 儿子啊,虽然你走了,但是————————————————” 三.桥的含义

1、如果让你给桥取个名字,叫什么桥?为什么? 四.拓展

你想对老汉说些什么?

老支书,你是村民们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7.《一路花香》(第二课时)教学 篇七

苏教版第七册第14课

设计理念

《一路花香》是一则寓言故事, 寓意是:每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 我们既不能骄傲自大, 也不能妄自菲薄。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来说,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比较抽象、难懂的, 但此文对于孩子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又是非常有意义的。于是, 我以破水罐的心理变化为切入点, 以其“惭愧→一丝快乐→伤心”的心路历程为教学线索展开这一课, 使学生入情入境, 真正与文本、人物进行对话。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挑水工妙用破水罐浇灌路边花草的事,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教师生动描述并板画) 在印度, 有这样一条小路, 一边只有杂草碎石, 一边却百花争艳, 芳香四溢。人们走过这条小路, 都不禁会赞叹:真是一路花香! (板书课题)

2.过渡:昨天, 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中的一些词语, 还认识吗? (出示词语, 重点强调带点字的读音。)

过渡:这一路花香和谁有关系? (两只水罐)

二、了解两只水罐的不同特点及其运水的不同结果

1. (出示两只水罐图片) 一只水罐 (有条裂缝) , 一只水罐 (完好无损) 。

2.理解“完好无损”, 说出其反义词:残缺不全、破烂不堪、千疮百孔。

3.那么我们就不难想象, 它们在运水时, 好水罐——— (生:总能把水满满地运到主人的家。) 破水罐——— (生:只剩下一半的水。)

4.我们想象的和课文中的一样吗?把书翻到76页, 读一读, 找一找, 用横线画出最能表现两只水罐不同特点的词语。

5.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读好“总能、满满的、只剩下”这几个重点词语。

三、学习破水罐和挑水工的第一次对话

过渡:同学们想一想, 破水罐残缺不全, 只能运半罐水, 它的心情怎样?

1.默读破水罐和挑水工的第一次对话, 找出描写破水罐心情的词语。

2.找出“惭愧”一词并理解其意思。 (做错了事, 心里感到不好受。)

3.想象:好水罐和破水罐各自会怎么想?

(好水罐可能想:你看我多了不起, 总能把水满满地运到主人的家, 我多骄傲呀!破水罐可能想:我真是个没用的东西。)

【设计意图:深入理解教材, 分析两只水罐的内在心理活动, 为以后体会文章的寓意作好铺垫。】

4.指导朗读破水罐 (不好意思) 与挑水工 (大度) 的心理状态。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使学生入文入境, 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 体会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进而由读文过渡到说文, 写文。】

四、学习破水罐和挑水工的第二次对话

1.引读课文第3自然段开头第一句。

2.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一路花香的美景到底是什么样的?

3.谁来用我们学过的成语或诗赞美这一路的鲜花? (万紫千红、百花争艳、五彩缤纷、姹紫嫣红、五颜六色、万紫千红总是春、满园春色关不住……)

【设计意图:对于一路花香的美景, 文中只是只言片语, 一带而过, 此处是学生补白文本、拓展思维的绝好机会。首先, 请学生想象一路花香的美景, 然后让学生用学过的四字成语或诗句形容美景, 以此对其进行读写的整合训练, 从而达到以画促读, 以说促读, 由读到写, 运用积累语文素材, 内化语言文字的目的。】

4.想象:如果你走过这条小路, 你会有什么感觉? (这花儿真美呀, 真是百花争艳, 芬芳扑鼻。)

当行人走过这条小路, 他们会怎么说? (这么美的花儿是谁种的?是谁浇灌的?)

5.继续引读“这美好的景象使破水罐感到一丝快乐”。 (板书:一丝快乐)

问:为什么破水罐只感到“一丝快乐”? (因为它又漏掉了一半的水, 仍然感到伤心。)

(板书:伤心)

6.齐读挑水工说的话。

(1) 找出反问句, 换一种肯定的说法, 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a.难道你没有注意吗?

b.如果没有你, 主人哪能每天欣赏到美丽的花儿呢?

(2) 默读挑水工的话。同桌讨论: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写下你的感悟。

【设计意图:学生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 感悟自然也是多元的, 教师不应该告诉学生统一的寓意, 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静心品文, 用三言两语记下感受。只要学生能结合实际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无论深浅, 都是有价值的。】

以下是学生感悟到的:

一路花香, 表面看是破水罐浇灌出来的, 而实际上是挑水工的功劳。

挑水工有智慧, 聪明大度, 心地善良, 能换个角度去考虑问题。

好水罐这么骄傲, 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它换成破水罐? (好水罐的骄傲, 不是得意忘形, 而是自豪, 所以没有必要把它换成破水罐。每个人都各有长处, 都有各自存在的价值。板书:要正确认识自己)

【设计意图:教师注重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准确把握课文寓意。】

(3)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的体会。

在班里, 你可能是个成绩不太突出的学生, 学了这篇课文后, 你会想……

在以后的日子里, 你可能是个不太出色的人, 想想小学时学过的这篇课文, 你会想……

7. (课件出示) 欣赏美景, 听老师范读, 再度回味挑水工的话。

五、

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

齐读全文, 说说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七、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名人名言:

夫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物有所不足。 (屈原)

恢宏志士之气, 不宜妄自菲薄。 (诸葛亮)

八、小练笔:破水罐听了挑水工的话, 它会怎样?

8.《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的精神。2.积淀情感,让学生通过层层深入的感情朗读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3.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环境描写的表达特点,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飞速上涨的洪水,感受情况的危急;领悟老汉的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与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桥”蕴含的深意。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激发阅读欲望,引导学生走进故事情节,充分与文本对话,入情入境地读,层层深入地读,体会文本内涵,走进人物内心,设身处地地想,感受在危急时刻将生的希望留给别人,将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精神与人格。同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准备】1.PPT课件。2.《为了谁》、洪水来临场景等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情境导入

1.播放《为了谁》。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到的画面就是98年抗洪救灾的感人场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与洪水有关的课文《桥》。2.大屏幕出示词语,指名读,其他同学观察这两组词有什么规律。(这两级词语分别是描写洪水和老汉的)

咆哮 发疯 狞笑 流淌 放肆 没腿深

揪出 拥戴 清瘦 沙哑 豹子 胸 膛

读后板书(洪水、老汉)。3.这是一场怎样的洪水,又是一位怎样的老汉呢?本节课的任务就是通过对重点语句的朗读感悟,进一步感受洪水之可怕、感悟老汉之伟大、领悟作者写作之精妙。

二、精读品味

(一)走近洪水——感悟洪水的可怕、势不可当

1.让我们亲眼目睹这场洪水:出山洪课件。2.说说你的感受。(势不可当、破坏力强、可怕无情等)。3.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场怎样可怕的洪水的呢?请画出描写洪水的语句,多读几遍,感受洪水的来势凶猛、势不可当。4.用你的朗读再现出洪水的可怕和势不可当。

出示重点句:【生自由练读,然后采用指名读、分组读、表演诵读,读出山洪的无情、可怕和势不可挡的气势。】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5)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6)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5.读后评议,再次齐读,读出洪水的气势。

(二)认识老人——感受老人崇高的人格魅力

1.同学们,一般说来,这样可怕的洪水,往往会导致怎样的结果?但是,文中的这场凶猛的洪水结果怎样?(农田被淹,房屋冲毁。人员伤亡惨重。但这次洪水中只有老汉和小伙子被洪水吞没。)2.在此是谁起了关键的作用?板书:老汉。3.请再次品读课文,并找出描写老汉的语句,画最让你感动的语句,并用朗读表达你的感动。4.交流:哪句话深深地打动了你?请你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为什么感动。

教师预设:(1)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体会老汉虽然默默无言,但心中却为村民的安危而焦急如焚。他像一座山。屹立如山、责任如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老汉说话简单有力,节奏快,指导读的干脆、有力。】(3)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从“推”字体会老汉在最危险的时候,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有可能将自己推向死亡的边缘。】5.为什么会这样呢?请看课文最后一段。出示文章的结尾:五天以后……(师配乐朗读最后一段)6.老汉和小伙子,他们是一对亲生的父子啊!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父子在木桥前的那一幕,把文中的老汉换成父亲,把小伙子换成儿子,体会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了。7.对照板书小结:就是这样一位老汉,做为党员,他忠于职守、舍己为人、沉着镇定、动作果断,不容置疑、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做为一个父亲,他和天下父母一样舐犊情深。在生死关头,老汉做出的重大抉择。他的身上充满着崇高的人格魅力,闪耀着灿烂的人性的人性光辉, 不愧为一个共产党员。

三、体会题目的蕴含的深意

1.课文中是一座——窄窄的木桥、不结实的木桥、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老汉的形象,为什么还要用“桥”为题目?(生命桥、救命桥、希望桥。)(板书:死、生。)

2.用自己的话说说老汉是个怎样的人?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 在这可怕的山洪面前,老汉舍己为人,用自己的身躯、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精神为全村人架起了一座“生命之桥”。

四、领悟写法

1.同学们,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很鲜明的特色,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2.师生总结、归纳。(巧妙的设置悬念,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用环境描写烘托紧张的气氛,突出人物形象;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多用简短的句、段,语言简练,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五、课后小练笔

请学习本文的写法,把你听到看到的令你感动的人或事写下来。

【板书设计】

生命桥 连心桥 希望桥

9.《掌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懂得课文中两次“掌声”的含义。

3、领会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与鼓励。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

教学难点:

通过神态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导入新课

1、孩子们,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几个新的词语朋友,老师今天把它们带来了,大家还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课件出示(开火车读,齐读)

2、同学们记忆力真好,发音也特别标准,掌声送给自己吧!掌声给我们信心,给我们增添力量,这节课让我们伴着掌声继续学习29课《掌声》,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板书课题、齐读)

二、交流感受,激发情趣。

(一)回顾一、四自然段,体会英子掌声前后的变化

1、上节课,除了词语朋友,我们还认识了一个小女孩儿,她叫——(英子)通过学习,之前的英子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生:自卑、忧郁(板书)

2、师:是的,之前的英子是默默无语的,是忧郁自卑的,可是不久以后,英子却像变了个人似的,她变得怎样了?(指名说)生:(自信、开朗„„)(板书)

(二)朗读来信,感受掌声带给英子的鼓励

师:英子变了,变得开朗起来,虽然她当时什么也没说,但是多年以后,英子上了中学,她给同学们来了一封信——(课件出示来信)谁来读读?

师:

孩子们,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读到这儿,我们心中一定留下一个很大的问号,是什么呢?

生1:是什么原因使她由自卑变得自信起来? 生2: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师:你真是会提问的孩子!有疑问就有答案,你认为是因为什么?(掌声)

过渡:掌声竟然有这么神奇的作用!(看板书)让一个忧郁、自卑的女孩儿变得自信、开朗,微笑着面对生活!就让我们和英子再一次走进那难忘的故事会中吧!(大屏幕出示课文插图)

(三)学习第2、3自然段,体会掌声的含义

1、小组合作学习

(1)用读书名言引出读书方法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你还知道哪些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呢? 生交流:

老师:同学们平日里积累得真不少!老师也带来了一句: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老师再加一到——手到,这节课我们就用这“四到”来学习本篇课文!首先请看

温馨提示:(课件出示)

眼到: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第2、3自然段 手到:划出直接描写掌声的句子 心到:掌声有什么不同? 口到:和小组同学讨论、交流(2)学习小组汇报

▲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课件出示句子)

过渡:孩子们,英子得到了同学们的这两次掌声真的不一样吗?让我们先来关注第一次掌声。

2、感受第一次掌声(1)初步感知掌声特点 出示自学导航:

口到:请同学们练习有感情朗读第一次掌声部分。心到:这是一次怎样的掌声?

手到:这掌声同学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送给英子的?画出这句话来。汇报:

出示第一次掌声: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指生读)师:这是一次怎样的掌声?

生1:是一次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变色)师:请你读出这样的掌声来!

生2: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师:为她出色的朗读报以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吧!师:就是这样的掌声,谁还想再来感受一下?

生3: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师:读得太好了!在英子刚刚站定时,教室里就(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骤然间”是什么意思?谁能给它换个词?

生:突然、立刻、马上。。。师:那你就把这掌声读得突然些!生4:读(如果读不好,师要范读)

师:让我们一齐让这掌声来得突然、热烈而持久些吧。生:全班读。师:这掌声确实突然、热烈而持久。(2)深入探究掌声由来 ①角色互换,理解犹豫

师:那同学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把这样的掌声送给英子的呢?谁愿意把你画的句子说给我们听?

生:▲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课件出示)师: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句话哪个词值得我们细细琢磨一下? 生:犹豫 师:你真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

师:还是这一句,你从哪里也可以看出英子很犹豫? 生:慢吞吞地站。

师:你抓住了他的动作描写,真不错!掌声送给他们!

师:孩子们,如果此时你就是英子,老师就是你最知心的朋友!英子,你们愿意把心里话告诉我吗?(愿意!)(音乐响起)

(指名)你现在就是英子,英子:你在犹豫什么呢?(指名)英子,你为什么慢吞吞的站起来?(指名)英子,你的眼圈儿怎么红了? ②体会心情,感悟犹豫

师:是呀,孩子们,此时的英子就和你们一样,她不想上去,可是又不得不上去,非常犹豫。此时此刻她的心情是怎么样啊?

(教师随机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去读。)

师: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一齐读一读!(全班齐读)过渡:老师听出了这是一个内心非常挣扎的英子。③升华情感,释怀犹豫

师:疾病不仅带走了她的健康,还带走了她的自信,深入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深深地感觉到英子的内心世界是多么矛盾,多么痛苦!你说她怎么会不犹豫呢?但她还是站起来了!(齐)

(出示句子:▲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师:这对英子来说是多么的艰难,她要战胜自己的自卑心理要多么大的勇气啊。你从哪个词语可以体会到呢?生:终于

师:你能抓住关键词语来体会人物的内心,这也是读书的一种方法,所以我们读这一句时就把终于重读。谁想来感受一下。生:读-齐读

师: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出示(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全班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3)入境感悟掌声内涵 ①学写“鼓励”

同学们,这热烈而持久的掌声仅仅只是掌声吗? 师:那还是什么?

生:鼓励、爱心、关心、尊重„(师板书鼓励)师:多么珍贵的鼓励呀!(板书)(课件出示这两个字指导观察并书写)

师:有句谚语说得好:见字如见人!请同学们在本子上认真书写这两个字,每字写两遍。

生练习写。(教师不断地鼓励)②感悟掌声,语言训练

师:孩子们,明代有句谚语: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课件出示)发自内心的鼓励,是能够给他人带来温暖的!

假如你就是英子的同学,你想通过掌声告诉英子什么? 我想对英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孩子们,你们的话语透过你们的掌声带给了英子,我相信英子一定能听懂你们的掌声!

让我们把同学们对英子的这份鼓励与肯定通过朗读再次传送给英子吧!齐读(第3段前部分)

(四)感受第二次掌声

1、感悟掌声内涵

师:多么感人的一刻啊!掌声渐渐平息,英子也镇定了情绪,开始讲述自己的一个小故事。故事讲完了(引读)——(读)(出示句子: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这是同学们给英子的第二次掌声。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中描写第二次掌声部分,想一想,同学们又想通过掌声告诉英子什么?

预设:

——英子,你讲得太精彩了!——英子,你真行!——英子,我真佩服你!师:原来这掌声是对英子的„ 生:肯定/赞扬(板书)师:让我们用朗读来表现同学们对英子的赞赏与肯定吧!

2、对比句子,体会掌声作用

过渡:此时,英子对同学们感激的话语千千万万,涌在了心头。但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所以英子只是向大家„„(引读)——

(出示句子: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师:同学们,英子走路的姿势有改变吗?(没有)都是怎样走的?(一摇一晃)

师:是呀,走路姿势不能变,但是她的内心呢?请同学们看这两句话,出示句子:

▲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师:自己读一读,同样是这两个“一摇一晃”的动作,你觉得英子的内心是一样的吗?

生:第一句英子的内心是矛盾痛苦的,第二句英子的内心是轻松激动的。师:还是那个一摇一晃的走路姿势,就是因为同学们的掌声,此时英子的内心已完全不同了。

让我们把英子不同的内心用朗读来表现吧!(师生对比读:老师读上句,你们读下句)

三、感受变化,升华情感 1、感受变化

师:幸运的孩子,得到了掌声,找回了自信。让我们高兴地来看看现在的英子吧!端好书,齐读第4自然段。

2、体会“变化”的原因。朗读来信

1、体会掌声内涵,感悟“爱”。

师:我看到了你们的小脸上都洋溢着笑容,能告诉我你为什么这么开心? 生:因为英子变得快乐开朗起来。

师:你真是个有爱心的孩子,掌声送给他!

同学们送给英子的,仅仅是两次掌声吗?还是什么? 生:表扬、鼓励、夸奖„„

师:是啊,同学们的夸奖和鼓励,使英子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如果把这一切化成一个字,那就是——生:爱!(板画“红色爱心”)

师:就是这份爱,使英子从忧郁变得开朗,从自卑走向自信。(板书)正如她在来信中所说的一样。(全班齐读来信)3、再读掌声

师:这友善的掌声,这真诚的掌声,医治了英子心里的疾病,改变了英子对生活的态度,鼓起了英子对生活的勇气,也决定了英子的人生之路。

四、谈话交流,深化主题:

师小结:孩子们,这节课我们用“眼到、手到、心到、口到”的学习方法学会了《掌声》这一课,我相信你们以后也一定会学以致用的!

我还相信在我们的生活或是学习中也一定有使你难忘的掌声,能说说你的故事吗?

生(交流)

师:为我们自己得到过的掌声送上自己的掌声吧!

师:读了《掌声》这一课,老师也被深深地感动了,你们的故事同样让我感动,课前老师还选了一首小诗,送给同学们,希望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让掌声陪我们快乐地成长,自信地生活。

师:同学们今天的表现太棒啊,让我们为自己的出色表现鼓鼓掌吧!也请同学们把这感谢的掌声送给后面听课的所有老师。

10.《赶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抓住语气词和动作体悟的方法,体会人物心理,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学习“摸海星”“捉螃蟹”、“捏大虾”的细节描写,体会语言的生动活泼,学习如何生动地描述一件事。

3.通过学习课文感受“我”童年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并练习积累运用语言。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感受“我”童年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大海啊,故乡》

一、创设情景,引出赶海之“趣”

1、师:一曲《大海啊,故乡》再次把我们带向美丽的大海,看,浪花退尽,(出示课件:大海的美丽画面,配上海浪的声音)沙滩上一下子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海货,谁能用上恰当的词,让它们成为你的“战利品”?

(1)出示填空:____螃蟹 ____海鱼 ____贝壳

学生填写后出示:捉螃蟹 捞海鱼 捡贝壳

(2)继续出示:____海星 ____大虾 ____海螺……

引导学生填上恰当的动词。你们发现了你所填写的词有什么特点吗?不同的对象就要用不同的动词,这就是用词的准确性。

2、沙滩上真热闹!第三自然段中哪句话总写了这一赶海场面呢?体会交流沙滩上人多趣事多。标点符号也会说话呢,说说你从省略号中读懂了什么?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形容这赶海场面,你会用——“趣”!

3、请同学们回忆课文,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主要给我们介绍了哪几件趣事?(摸海星 捉螃蟹 捏大虾)

二、细读品味,体验赶海之“趣”。

(一)读读画画

1、这几件有趣的事作者是怎样描写出来的呢?请同学们仔细读读第三自然段,找出你认为最有趣的事,画出能表现“趣”的句子、词语或标点,并在旁边写出你的体会。

2、学生找,教师巡视指导。

(二)读读说说演演 ▲抓海星

1.出示: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呀,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谁认为这件事有趣?有趣在哪儿,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2.指名展示朗读,学生评价。引导学生体会语气词“嘿”所表达的情感。

3.学生齐读,表演。

4.小结:原来“趣”就藏在一个小小的语气词里,藏在那一个个小小的动作中,就让我们带着各自的理解,再读这个句子。▲捉螃蟹

1.出示:哎,那边一个小伙伴……原来是螃蟹用大螯夹住了他的手。2.哪位同学喜欢捉螃蟹?赶快站起来读一读,要读出有趣的地方哟。3.读着这段话,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

4.指名上台演一演。大家来出出主意,说说他们怎么演才能表现出“趣”?(引导从“哎”、“努努嘴儿”、“哎哟”、“东逃西窜”、“束手就擒”、“夹”等词来体会“趣”,进行表演。)

8.小结写法:多有趣啊,正是有了这些语气词,这些动词才让这段话变得如此生动,作者观察得多细致呀!让我们一起读好它。▲捏大虾

1.出示:咦,怎么我的脚也痒痒的?……再也神气不起来了。2.捏大虾也非常有趣啊,请小组间互相读读,并交流一下有趣的地方吧.3.指名展示朗读。

引导:从“咦”“哦”体会小作者的情感。出示大虾图片,读描写大虾的句子,体会大虾的威风神气,“逗”感受大虾的调皮,“捏”作者怎么捏?体会捏大虾的乐趣。4.齐读这段话。

(三)想想写写

1.读到这儿,你们觉得赶海有趣吗?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有趣呢?哦,原来是用了神奇的语气词呀!请大家也来学着用用吧。出示填空

题,学生选择。

2、原来语气词这么有趣,请同学们赶快拿起笔,仔细观察插图,想象你也在沙滩上,你会做一件什么有趣的事呢。请模仿课文用几句话写下来吧,一定要用上一些语气词、动词。2.学生写,教师巡视指导,随机引导写法。4.交流:指名学生读。

三、总结全文,回味“趣”

1.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不知不觉太阳偏西了,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2.刚刚还是喧闹的大海,现在又变得如此平静,这种动静结合的描写,让美丽的大海更加鲜明的留在我们的记忆里,配乐齐读。

3.(播放《大海啊,故乡》)熟悉的歌声又响起来,细心的同学一定发现了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和哪一自然段比较类似呀?好!咱们一起来读一下———男女生分别读开头和结尾。

师:这种写法,我们把它叫做“首尾呼应”。在以后写作文时,你可以尝试使用这种写法。

4、结束语

大海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可时间不早了,我们得跟大海告别了,你们还有什么话要跟大海说吗?

四、布置作业,分享“趣”。

在你童年的记忆里,一定发生过很多有趣的事情。学习课文中的一些方法将令你难忘的一件趣事写下来。

板书设计: 赶

摸海星

捉螃蟹

捏大虾

《赶 海》说 课 稿

裴岗中心小学

李晓芳

大家好,我今天执教《赶海》是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叙述了“我”在童年时代跟舅舅赶海的一件事。文章语言活泼、趣味横生,字里行间充满了童趣,流露出作者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怀。本课内容比较浅显,应着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来帮助学生领会思想感情,训练学生的语感。其中捉蟹、捏虾是课文的重点,内容具体而生动。

作为三年级学生,理性分析文字的表达作用是徒劳无效的。只有通过朗读、体验的教学方式,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因此在课堂上,我始终以趣为着眼点,围绕重点段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找出趣、读出趣、说出趣、演出趣,从而体验了赶海的乐趣和作者的情趣。文中的“咦”“嘿”等语气词不仅蕴涵丰富的情感信息,而且还具有韵律的美感。教学中紧扣住这些语气词还有动词的朗读、比较、练写等言语实践,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有效地仿效这一表达方法,感受并实践语气词的表达妙趣。

在授课中也发现了许多不足,如教学语言不够简练,练笔时间较仓促等。希望各位老师能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11.赶海

“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每当我唱起这支歌,便想起童年赶海的趣事。

那是暑假里的一天,我闹着要舅舅带我去赶海,舅舅答应了。来到海边,刚巧开始退潮,海水哗哗往下退,只有浪花还不时回过头来,好像不忍离开似的。我兴奋极了,飞跑着追赶远去的浪花。

这时,沙滩上已经有好多人了,他们有的捉螃蟹,有的捞海鱼,有的捡贝壳……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呀,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哎,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着头寻找着什么。我走过去想看个究竟,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做声,原来是一只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哩。突然,小伙伴“哎哟”一声叫起来,原来是螃蟹用大螯夹住了他的手。咦,怎么我的脚也痒痒的?低头一看,哦,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它摇摆着两条长须,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我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这武将就成了我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太阳偏西了,赶海的人们三三两两地离去,喧闹的海滩渐渐恢复了平静,只有海鸥还沐浴着晚霞的余晖,在水天之间自由自在地飞翔。

我一边往回走,一边哼起了最爱唱的歌:“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

《赶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执教者 :裴岗中心小学 李晓芳

11.《望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一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A-0056-02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散文,主要写“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亮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全文以“望月”为聚焦点,虽形散而神聚。

一、复习导入,在整体把握中向往望月之乐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现代著名作家赵丽宏写的散文《望月》,一起读课题。(多媒体出示:江月图)

(师引导概括课文结构:眼中月—诗中月—心中月)

【设计理念】精炼概括,明快导入,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期待,让学生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对望月之景的赏读学习中。

二、细读文本,在交流品味中感受望月之乐

1.精品细读,感受“眼中月”的静谧之美

(1)品读学习“眼中月”(点击出示第2自然段)。

(2)这里的”镀“可以换成什么词语?你觉得用哪个词比较好?为什么?(师生交流)

(3)师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来读这段文字:天上月,水中影。此时此刻,月亮、月光和月色已经融入到了——江面、水中,这就是月光照水,水波映月,这就是“江——中——月”。(生配乐品读)

师:其实这段文字适合每一个同学读,只要有所感,有所悟,你的声音里就会有一片属于你的独特的月光。(生齐读)

(4)品析写法:

师:你认为这江中月写得好在哪?这段话中,作者先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设计理念】美好的景物我们很容易看得见,但是要把所见到的美好景物栩栩如生地描述下来,让读者如入其境,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学中,笔者引领学生细品慢悟,在品析中体会写法。

2.师生吟诵,感悟“诗中月”的意境之美

师: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诗中月(出示文中的诗句):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师: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在诗人的眼里却有着不同的情思,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这多情的诗,多情的月?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联想到了什么?(师生交流)

师:同是一轮月亮,但是每个人望月时由于心情不同,感受不同,体会也不一样。想象这时候也有清幽的月光,我们也来比赛背有月亮的诗,好吗?你们当小外甥,我来当舅舅。

(师生吟诵书中的诗句,接着对诵描写月亮的诗)

【设计理念】游戏性的教学最符合儿童的天性。师生合作诵读古诗,童趣在诗情画意中流淌,在接力诵读中形成心灵的对接,从而激发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浓厚兴趣。

3.走进想象,感受“心中月”的创造之美

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第15至第18自然段,走近小外甥的“心中月”,感受小外甥的机灵、聪明、爱幻想。

师(出示文段):小外甥想了一会儿,说:“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的睁大一次……”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绘声绘色”,将上述一段话变成一首有趣的童诗,并相机出示:

(朗读方式:自由读,指名读,师范读)

师:小外甥的诗多有趣啊,从中你可以体会到小外甥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啊?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生1:月亮把我叫醒了,多么奇特的想象。

生2:胆子不小,主动向“我”挑战。

生3:他的比喻使我惊讶。

【设计理念】哲学家狄德罗说:“想象,这是一种特质。没有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思想的人、一个有理性的生物、一个真正的人。”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真正走进小外甥的想象之中,进一步体会望月带来的诗情画意之乐、灵动神奇之美。

三、联系生活,在放飞想象中延续望月之乐

师:我们也和小外甥一样的年龄,一样的调皮可爱,一样的富有幻想,在你的眼里月亮像什么?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静静地想一想,试着写一写。

师:和小外甥一样,月亮在我们的眼里是有趣、多变的,而在作家的眼里却是多姿多彩的,在诗人的眼里又是多情多愁的,为什么同是天上的一轮明月,落在人的眼睛里就不一样呢?

师(归纳):月儿本无情,情在人心间,你有一颗怎样的心,心中就有一轮怎样的月。眼中的月,就是人们心中的月!这就是:以心观物,万物皆有情。(板书)

【设计理念】阅读是培养想象力的土壤,小外甥的想象感染并照亮学生的想象空间,学生在童心纵情飞扬的同时也获得一种精神的提升。

四、课后作业布置,在多维思考中感受月亮之美

【必做题】

由班长组织举办一次“月亮诗会”,评选出我们班的“月亮诗王”。

【选做题】

1.多渠道寻找资料,了解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话。

2.观赏月亮,把自己的所见、所感写成片段佳句。

12.《孔子游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二

1.体会第8自然段孔子所说的那段意味深长的话中所蕴含的道理, 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 感受师生间浓浓的情谊。

2.通过听、说、读、写、思的语言实践, 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3.树立“做像水一样的真君子”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研读“论水”以及“论志”两个部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上节课, 我们穿越时空隧道, 来到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 跟随着我国古代圣人孔子一起去泗水河畔踏青。同学们能不能概括这一天主要发生了什么事?

二、自读自悟

1.“子曰: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孔子凝望着欢快活泼的泗水, 在想些什么呢?

2.孔子的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展开的?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孔子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啊”?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看看这一段中的哪一点能够触动你的情思, 引发你的感慨, 就请你在文章的空白处写下你的感悟与理解。

4.我看大家都在文章的空白处写下了许多闪烁着智慧的文字。我们来交流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 好吗?

(1) “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 让你想到了谁?

(2) “万物入水, 必能荡涤污垢, 它好像善施教化”, 让你想到了谁?

(3) “水没有一定的形状, 或方或长, 流必向下, 和顺温柔, 它好像有情义。”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 “水穿山岩, 凿石壁, 从无惧色, 它好像有志向。”这句话让你体会到什么?由水的这种坚忍不拔的意志, 你想到了关于水的什么成语?

5.小练笔:水若满则溢, 它好像____;水清澈透明, 它好像_____;水____, 它好像______……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仿写表达训练, 一是对文本末尾处省略的内容进行补白;二是引导学生揣摩文本语言的表达方式和组成结构, 从而实现阅读与写作的相融,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6.孔子仅仅是在赞美这泗水河里的水吗?

7.是啊!这段短短的话中, 包含着多少内容!

什么叫“意味深长”?这段话中除了有孔子的“赞叹”, 还有什么?

8.同学们, 喜欢孔子的这段话吗?指导背书方法。

【设计意图:首先鼓励激发学生通过自读,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并进行讨论。而后将问题归纳、整理,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逐个解决。这样, 由易到难、步步深入, 重难点的突破也就水到渠成。】

三、师生言志

1.颜回和子路有什么志向?和水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同是孔子的弟子, 你喜欢谁呢?

2.子路也问过孔子的志向, 孔子当时回答了这样一句话:“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

3.孔子的志向和弟子的志向不同在哪里? (孔子胸怀天下)

4.“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老师虽不能像孔子一样, 但也想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如果你是孔子的贤弟子, 你有什么志向?

5.简介“孔子学院”。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因此, 语文教育需要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见解。】

四、课外延伸

1.摘抄、背诵孔子的名言。

2. (出示:《论语》) 课后读一读孔子的著作, 更多更深地了解孔子。

13.《荷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三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爱荷花的思想感情,从而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难点:

阅读中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理解。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夏天,荷花池的景色的确让人着迷。这节课,让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一起去看《荷花》。(板书课题:荷花)

二、自主学习

1、明确学习任务

出示学习目标:(1)、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我能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爱荷花的思想感情,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2、出示自学导航

(师:在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引导质疑:同学们,读了这一句话,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作者会把这一池的荷花看作是一大幅活的画?

请同学们自己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想从课文的哪些地方能够体会到这是一幅活的画。并在小组内交流。

3、师巡视指导

三、合作探究

1、从第二自然段中看到了怎样的荷叶和荷花?(1)荷叶长的怎样?多、茂盛(挨挨挤挤);绿;又大又圆(2)在这一大池的荷叶中,白荷花出来了,它是怎么出来的呢? “冒”字,体会到(兴奋、激动、努力向上、争先恐后)的荷花。(3)冒出来的荷花各有各的姿态,谁来读一读。假如你的手就是荷花的花瓣,你能用手势表现出这三种姿态的荷花吗?(同学们,用心品味了,才能表现的这么形象。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目睹荷花的风采)

出示荷花图片

师:荷花这么美,就让我们美美的享受一下。(配乐齐读课文)

2、过渡: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美,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你能说说它们都有哪些姿势吗?(小组交流:如,有的弯着腰,正对着湖面照镜子;有的紧紧挨在一起,好像在聊一天的所见……)

引读:(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难怪作者会说“如果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师:同学们,这位了不起的画家到底是谁呀?

小结:的确,不用纸,不用笔,就向我们描绘出这么一幅美丽的画卷,就给我们带来了如此美的享受,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画家。(让我们夸一夸这位了不起的画家,齐读第三自然段)

3、学习第四自然段

过渡:任何人站在这一大幅活的画面前都一定会有许多奇妙的感受,那作者呢?(齐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说说你从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小组交流、讨论)

师:真是快乐的荷花,看大家多喜欢呀!同学们,我们明明是在看荷花,叶圣陶爷爷怎么会忘记自己是在看荷花呢?

(是啊,这一池的荷花多像一幅活的画,请大家再美美的读这一句话)

四、达标检测

荷花的美领我们陶醉。请用句式“荷花!

” 来赞美这美丽、动人的荷花。

(如:荷花!我爱你千姿百态;我爱你洁白无瑕)

五、作业

收集并背诵有关荷花的诗句

六、板书设计

12、荷花

多、绿、又大又圆

花(冒)

半开、盛开、将开

14.《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四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佚名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雾凇形成的过程。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读准下列词语,注意带点字的读音。凝结 洁白 晶莹 银光 闪烁俗称 最初 摄氏度

3、读好句子: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

4、导入:通过初读,我们知道,吉林雾凇同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为我国四大自然景观。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映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①齐读句子。②理解“奇观”:“观”在字典上有三种解释:这里应选哪一种?(映示)观:看;景象或样子;对事物的观点,看法。那么,“奇观”是什么意思呢?

二、精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段课文中哪些描写体现了雾凇景象之奇特的。(在关键词下面加圆点)

2、讨论交流:读了这段话,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雾凇景象之奇特的?卡片出示:洁白晶莹银光闪烁(指导朗读)映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指名读,齐读。

3、除了从色彩、光泽这两方面写出了雾凇的美丽动人之外,最后一段还用一个词写了它的姿态呢。快速读一读,找出是哪个词?卡片出示:千姿百态(指导朗读)“千姿百态”形容什么?你能给它找个近义词吗?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众多的姿态,边看边想像。看完后说一说。(录像显示几组雾凇的画面)交流:你看到了哪些姿态?它们像什么?说话训练: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真是千姿百态!

4、小结:吉林雾凇真是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板书:奇观

5、有感情地齐读第一自然段。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1、快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哪一句话概括地写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交流,映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①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雾凇形成需要哪些条件?板书:(严寒季节)雾气——雾凇(饱和)遇冷

2、读了这句话,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3、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映示:雾气是从哪里来的?雾凇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雾气遇冷后会有什么变化?雾凇形成是有先后顺序的,文章能不能按上面这样的顺序来写?请你想一想,再重新排列。雾凇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雾气是从哪里来的?雾气遇冷后会有什么变化?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

4、带着上述问题,边读课文边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5、你们读懂了什么?①雾气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当年12月至第二年”或“严寒季节”。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是怎样写“严寒季节”的?(“三九严寒”、“大地冰封”)②雾气是从哪里来的?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指名朗读。③当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这雾气有什么变化?映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觉得这雾气怎么样?(浓)是的,雾气非常浓,达到了饱和的状态,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涌向弥漫)再齐读这句话。④引读:这时,树木被雾气„„渐渐地„„⑤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呢?映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齐读。小结:这个过程就叫“凝结”。板书:凝结再读这句话。雾气是怎样镀在松针、柳枝上的?圈出有关的词语。“慢慢地”——写出了什么?(凝结的速度慢)指名读句。“轻轻地”——写出了什么?(样子轻,无声无息)女声读句。“一层又一层地”——说明什么?(雾气不断,逐步结成)齐读。假如把这三层意思用三句话来写: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这蒸腾的雾气,轻轻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这蒸腾的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指名读。你感觉怎么样?作者只用一句话,把雾气凝结时的情形写得既具体生动,又十分精炼。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齐读。

6、至此,雾凇已形成了,文章可以告一段落了,可是,作者又连着写道„„谁来读一下这段的最后一句话?(映示)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儿,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这句话写出了什么?进一步说明了上一句中的哪个词?指名朗读。

7、这段话具体地叙述了雾凇的形成过程。为了加深同学们的印象,请观看录像。

8、小结:雾凇形成的过程也是那样的奇特。齐读第二自然段。

四、精读第三自然段。

1、录像显示画面:雾凇的全景——特写。

2、同学们,此时此刻,假如你也站在松花江畔,观赏着这美丽的雾凇奇观,你会如何赞叹?(学生谈感想)

3、那么,松花江畔的人们是怎样赞叹的呢?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映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①你们见过梨花吗?什么颜色?联系课文想想:这里的“梨花”比喻什么呢?②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人们看到这美丽奇特的景观,怎能不由衷地发出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段。

五、总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欣赏了雾凇奇特的景象,而且了解了雾凇形成的过程。吉林雾凇真是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

六、小练笔。以下两题任选一题:

15.《云房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五

以培养阅读兴趣为取向, 运用多媒体, 创设情境, 引领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飞上蓝天, 感受“云房子”的千姿百态。抓住关键词句, 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和积累, 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 感受雨过天晴后天空云彩的千姿百态和小鸟的活泼可爱,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 指导写两个生字“客”和“耍”,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3)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促使学生养成爱观察、爱想象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 学会生字“造、样、耍、客”,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2) 以读感悟, 感受雨过天晴后天空云彩的千姿百态和小鸟的活泼可爱,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发挥想象, 进行说话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复习 (多媒体出示在云朵上的词语) 。

指名开火车读, 分男女生读, 齐读。

(2) 同学们读得真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云房子》, 板书课题。

二、精读课文

1. 品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小朋友们, 刚刚下了一场雨, 太阳公公还来不及把云全收回去, 有一些就留在了天上。请看:

(1) 多媒体演示雨过后天空飘浮着的云朵。你们猜, 这时候, 谁赶来凑热闹了? (小鸟)

(2) 可是小鸟在哪儿呢?有人愿意做小鸟吗? (呼啦啦举手一大片)

(3) 呀!这下, 天空可热闹啦!亲爱的小鸟们, 见到这么多的白云, 你们的心情如何?

(4) 小鸟们, 见到那么多漂亮的白云, 你最想说什么呀?指名说。

多媒体出示句子:“哇!这么多白云!我们来造云房子。”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瞧, 这些小鸟多快乐呀!你们也是快乐的小鸟, 谁想读这句话?

同学们太棒了, 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

过渡:小鸟们迫不及待地衔来一片片云彩, 它们都造出了什么样的云房子呢?请大家认真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并用波浪线把段中描写云房子的句子划出来 (生边读边画) 。

(5) 指名读描写云房子的句子。

课件随机出示句子。

(6) 多媒体出示小鸟们造的漂亮的五幢房子, 你最喜欢哪一幢?书上是怎样描写的?挑一幢你喜欢的云房子好好读一读。

(7) 指名朗读。

“有很高的大楼房。” (老师听出来了, 这楼房真高, 真大啊!)

“有很宽的大礼堂。” (知道“礼堂”是干什么用的呢?可以让很多很多人一起开会、举行典礼的地方。这礼堂真宽、真大, 可以让很多人在里面开会呢!)

“有的像大冬瓜那样傻傻地横着。” (你觉得大冬瓜可爱吗?听出来了, 这大冬瓜傻傻地横着, 真的挺可爱的。)

……

(8) 这些云房子真可爱、真漂亮、真有趣呀!谁能用四个字的成语来形容? (千姿百态、各种各样、多姿多彩、奇形怪状……) 谁能把这些千姿百态的云房子连起来加上动作读读?

自由加动作练读。

男女生比赛读。

(9) 指导背诵:云房子多有意思呀, 我们能不能把它们记住呢?

再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边想着云房子的样子一边轻声地背一背!

齐声有感情地背诵。

(10) 画云房子, 说云房子:小朋友, 看到小鸟们在开心地造云房子, 我们同学们也忍不住要来造房子了, 你们想造什么样的房子呢?动手画一画吧。

2. 品读第三、四自然段

过渡:看到这些形态各异、美丽的云房子, 小鸟的心情怎样?它们在干什么?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一边读一边思考刚才的问题。

(2) 谁来说说小鸟的心情怎样? (开心极了)

谁能读出小鸟的开心?指名朗读。 (表扬:你读出了小鸟的开心!)

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说说小鸟为什么开心吗?

句式练习。

(3) 请大家再读读第三、四自然段, 想想, 小鸟们都在干什么? (玩耍)

出示:玩耍。指名读, 学习“耍”, 引导学生将“耍”与“要”进行对比, 认真比较异同点, 加深识记, 教师范写, 生跟着数笔顺。

你看, 小鸟除了飞来飞去地玩耍, 他们还互相去对方的家, 去干什么呀?生齐答。

播放多媒体:小鸟们开心极了, 在云房子里飞来飞去, 互相说着, 说说它们说的是什么?

说话练习。

(4) 现在老师请两组的小鸟先来示范一下, 边飞边去请客人来自己家玩, 其他小鸟先看, 想想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好吗?

(5) 其他的小鸟你也想邀请好朋友到你家去吗?好, 那现在请小鸟们飞起来吧, 去邀请你的好朋友吧!

(6) 小鸟们开心吗?那请男女生比赛朗读这两段, 听一听谁读得最高兴?

过渡:这些小鸟真是好客呀, 有了这么美的东西还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忽然, 呼啦啦吹来了一阵风, 云变小、不见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三、巩固延伸

(1) 美读课文。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云房子的千姿百态和小鸟的活泼可爱, 一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想不想留住云房子?让我们再一次捧起课本, 美美地读课文吧!

(2) 欣赏《火烧云》。多媒体出示《火烧云》录像, 学生边看边听课文配乐朗读。

四、作业超市

(1) 仔细观察我们淮安城市上空的云彩, 可以画一画, 可以写一写。

(2) 演一演《云房子》。

(3) 赏读《火烧云》。

16.《荷花》(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篇十六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荷花》。

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叶圣陶,叶爷爷是哪里人?

生:江苏苏州人。

师:对,叶爷爷是一位——

生: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生:作家,儿童文学家。

师:不错,看来你们从上一节课的名人小卡片中掌握了不少信息,叶爷爷的写作风格还记得吗?

生:语言洁净,感情朴实。

师:是呀,好的文章最打动人的是他的语言和语言背后藏着的情感。(板书:语言情感)那《荷花》这篇课文,哪些语言让你喜欢,这些语言中都藏着叶圣陶爷爷什么情感呢?让我们翻开课文一起来继续学习、发现、交流。

二、品析文字,想象画面,赏荷花之美

1.读懂大意

师:让我们循着荷花的清香来到荷花池边!(屏显第2自然段)自己放声读一读第2自然段,看看作者在荷花池边看到了什么?

生:(自由读后交流)作者在荷花池边看到了荷叶、荷花。

2.赏荷叶,读出画面

师:让我们一起来观赏荷叶。谁来读读写荷叶的句子。

师:(出示句子)自己读一读这句话,你脑子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荷叶很多,荷花池里到处都是碧绿的荷叶。

师:具体是哪些词让你感受到荷叶很多的?

生:挨挨挤挤、一个个。

师:你能不能跟大家具体说说,在读着“挨挨挤挤”这个词时,你脑海中出现了什么画面?

生:我看到荷叶很多很挤,荷花池都挤不下了。

师:(出示荷叶图)看,荷叶多得怎么样?

生:池塘几乎看不见水面了,一眼望去全是荷叶。

师:是呀,紧紧地挨着挤着,你能读好这个词吗?

生:(读后)我觉得有的荷叶都被挤到旁边荷叶的底下去了,一层又一层的。

师:是呀,层层叠叠,就像诗中所说“莲叶何田田”。你除了感受到荷叶数量多,还感受到荷叶的什么特点?

生:荷叶很绿,书上说“碧绿”。

师:碧绿就是绿得——

生:绿得像碧玉一样,青绿颜色。

师:短短一句话,不仅写出了荷叶数量多,颜色美,并巧用比喻写法,(板书:像)写出了荷叶的形态美,多么生动的语言呀!我们一起想着画面,轻轻地读一读。

3.赏荷花,细品文字

师:(出示: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读读这一句,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生:我仿佛看到荷花顶开挨挨挤挤的荷叶,用力地从荷花池中钻出来。

生:我看到荷花很快地从荷花池中冒出来。

师:荷花使劲地冒出来,想要干什么呀?

生:荷花冒出来,想要看看外面的美景。

生:荷花冒出来,想让大家看看自己的美丽。

师:想展示自己的美丽,带着满心的喜悦和期待出来的呀,请你读。

生:荷花冒出来想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生读)

师:听出来了,荷花是充满了快乐地出来的。同学们,你们看,一个“冒”字把荷花写活了,多么传神。让我们在朗读中再次感受一下。(生齐读)

师:“冒”出来的白荷花,有哪几种形态?

(生交流三种形态,出示三幅图并引导学生寻找对应的文字)

师:哪些词让你感受到了荷花刚刚开放?

生:“才”“两三片”让我觉得荷花刚开。

师:你看,短短一句话,用词多么准确与洗练。(生读)

师:全开的荷花什么地方吸引了你?

生:我喜欢它嫩黄色的小莲蓬,嫩黄色让我感觉莲蓬很可爱。

师:洁白的花瓣衬托着嫩黄的小莲蓬,多美!正是这种淡雅的色彩造就了荷花超凡脱俗的美。

师:写花骨朵儿的句子,哪些词让你欣赏,为什么?

生:饱胀。

师:“饱胀”意思懂吗?

生:就是吃得很饱,都发胀了,我觉得让我感受到花骨朵儿鼓鼓的。

师:它正积蓄着力量,准备开出最美丽的花朵,这就叫含苞欲放。(出示:“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4.聚焦语言方式

师:作者连用三个“有的”写出了白荷花三种不同的形态,非常精彩。让我们在朗读中再次感受一下这种表达方式。(生齐读)

师:你从这样的语言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了呢?

生:我感受到作者很喜爱荷花。

师:(板书:喜爱)让我们把这份喜爱之情和这美妙的语言悄悄珍藏在脑海中吧。(指导试背这一段)

三、欣赏画面,学用文字,赞荷花之美

师:(多媒体映示的荷花形态)你看到了荷花的哪些姿势呢?

生:我看到了立着的荷花。它亭亭玉立在湖中,好像在观赏美景。

师:还看到了哪些姿势的荷花?

生:我看到有的荷花躲在荷叶下,好像怕太阳晒黑了自己。

生:我觉得荷花躲在荷叶下,像在捉迷藏。

生:我看到两朵荷花挨在一起,像两个好兄弟在聊天。

……

师: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你能学着书上第2自然段的方法,也用上“有的……有的……有的……”把荷花这几种姿势写得具体、形象些吗?(出示: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有的,有的……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生练习后交流)

生: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亭亭玉立,像在欣赏天上的白云。有的躲在荷叶下,像在乘凉。有的两朵紧挨在一起,像两个好兄弟在聊天……香气轻轻地飘散着。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

师:真是千姿百态。难怪作者这样说——如果把眼前的(生接读)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真了不起。

师:这是作者对美丽的大自然发出的由衷赞叹呀!让我们想象着刚才的画面,也来由衷地赞叹吧!(生齐读)

四、入境诵读,想象中丰富情趣,品快乐之情

师:(播放音乐,渲染情境)看着,看着,作者深深地沉浸在这美丽的画面中,看着,看着,他忽然产生了美妙的感受——

生: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

师:荷花,你站在阳光里感觉——

生:我感觉非常温暖、舒服。

师:一切多么美好。一阵微风吹来——

生:(生接读)一阵微风吹来……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师:美丽的荷花,你和伙伴们一起在风中舞蹈,你的心情如何?

生:我感觉非常快乐、很温馨。

师:随风而舞,舞出的是自由,感觉真是美妙。过了一会儿,风渐渐地小了,风慢慢地停了——

生:(接读)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

师:静静地享受这美妙的清晨,这时,好朋友来了——

生:(齐读)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师:多么有趣呀!除了蜻蜓、小鱼,还可能会有哪些朋友来与你聊天?

生:小青蛙会过来和我聊天,告诉我昨晚捉害虫的事。

生:小蜜蜂飞过来,告诉我劳动最快乐。

生:小鸟飞过来,告诉我这儿的景色真是美丽极了。

生:蝴蝶飞过来,为我表演了精彩的舞蹈。

师:头顶上有阳光沐浴,脚下有池水荡漾,身边有朋友细语,多么温馨,多么舒畅!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份和谐与美好!(生配乐齐读)

师:过了好一会儿——

生:(齐接)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师:你们说说,看荷花的怎么会变成一朵荷花呢?

生:因为荷花太美了,作者看得太入神了。

生:因为景色好看,作者沉醉了,所以才这样想象的。

师:是呀,面对这一池美不胜收的荷花,怎能不让人浮想联翩,让人陶醉其中?(板书:想象)

师:同学们,我们读着课文,读着这样优美的、有趣的语言,你读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生:作者非常热爱荷花。

生:作者觉得很快乐。

生:作者觉得很温馨,很舒服。(板书:热爱、快乐等)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拓展延伸

师:其实叶爷爷眼里、心里,带给他快乐,让他喜爱的不仅仅是荷花,还有生活中的许多事物,他还这样写道——

(出示:有一天早上,在学校里看牵牛花,朵朵都有饭碗大,那紫色鲜明极了,镶上一道白边儿,更显得好看。我看得出了神,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牵牛花,朝着可爱的阳光,仰起圆圆的笑脸。

还有一回,在公园里看金鱼,看得出了神,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条金鱼。胸鳍像小扇子,轻轻地搧着,大尾巴比绸子还要柔软,慢慢地摆动。水里没有一点儿声音,静极了,静极了……——叶圣陶《诗的材料》)(师生合作配乐朗读)

2.小结:回归“情感”与“语言”

师:在叶爷爷眼里,一草一花,一鸟一虫都是美好的,他对它们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所以他的笔尖才会流淌出这种美的语言。

3.布置作业

师:好的语言需要积累,老师给大家布置作业,课后让我们把这篇文章背下来。另外,让我们也来观察一下大自然里的一花一草,记录下你对它们的感情。

17.《麻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七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文,从故事中懂得母爱的伟大。

2、抓住文中重点语句,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的描写,来表现老麻雀奋不顾身掩护小麻雀的。

3、掌握文章记叙顺序和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重点

理解老麻雀是如何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体会母爱的伟大。

难点

掌握具体叙述和表达真实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在作文中能有意识地加以运用。感受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而表现出的那种精神的伟大。

资源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准备好了么?(准备好了)那我们开始上课。上课!问好!

同学们,上节课里,我们初步感知了《麻雀》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让我们来继续学习,请大家齐读课题——13.麻雀。

2、回忆一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文中主要写哪几个动物之间的故事呢?(生说,板书)

生:课文先写了“我打猎回来······ ” 板书:回

生:接着写:“一直老麻雀救自己的孩子······ ” 板书:救

生:最后写:“我急忙带着猎狗走开了······ ” 板书:走

生:文章描写的小动物有:小麻雀、老麻雀、猎狗(板书)

师:看来同学们对上节课的内容掌握得很好,课文就是按这样一个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老麻雀救小麻雀)。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上节所学,引入新课,梳理板书内容。)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师:那为什么说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呢?它让我们感动在哪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一起来聆听下。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这一课。注意在听读过程中想象一下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放录音)

学生汇报:(抓重点段来说)

生:我仿佛看到一直嘴角嫩黄,长着绒毛的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

生:我仿佛看到一直老麻雀像一块石头一样落在猎狗面前。

生:我仿佛听到老麻雀绝望地嘶哑的尖叫声

生:······

2、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其实你们所描述的这些就是文中老麻雀如何拯救自己幼儿的重点部分。我们在学习时就是要抓住这样的重点场面的描写来感悟一件事。那在场面描写中,还有哪些地方也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哪怕是一个字、一个词也是好的。

(生汇报)

生:”落”字——你很了不起,找得很准确,这是什么描写(动作)(板书)?其他方面的描写有没有?

生:呆呆地——对,这是什么描写(神态)(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录音,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从而导入文章重点部分描写。)

三、细读课文重点感悟

1、师:哎!真的很会读书,其实文中像这样的描写还有很多。我们体会人物内心时可以抓住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的描写来体会,动物也一样,也可以通过这些描写,甚至声音(板书)的描写来感受动物的内心。

2、师:那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采用这样的方法来自由地朗读课文,也可以拿笔勾划出相关的词句,从中体会体会你有什么感受,并在小组内交流交流。开始!

3、学生汇报:

生:我找到的句子是:“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 ”从呆呆、无可奈何这两个词语我看出小麻雀很可怜、无助、茫然······,因为它从树上呗风吹落到地上,可能被周围的环境吓到了,不知道怎样才能回到巢里,所以无可奈何······

生:从“嘴角嫩黄,长着绒毛”看出它是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它还很弱小。

师:是啊,这么孤单、无助、可怜、弱小的一只麻雀,你能读出来吗?谁来试一试?(找一名生读)

师:读的真不错,真是一只可怜的小麻雀。除了小麻雀,有关老麻雀的描写你找到了哪些语句,谈谈你的感受。

生接着汇报:

① 生:我找到的句子是:“突然老麻雀像一块石头似的落······ ”(板书)从落字,我体会出了速度快、果断、毫不犹豫、勇敢······(出示句子)。

师:落字如果去掉换成飞,行不行?(不行)为什么?(因为去掉就体现不出速度快)为什么要这么快飞下来呢?(因为慢了就会被吃掉了)说得很好,这么快飞下来是救孩子。我们来感受下当时的画面。(放动画)谁能把这样的场面给大家读一读(找一名)。我认为还不够劲,语速应再加强,落再加重一些,谁再来试一试(再找一名)。读的真有味道。

② 还有哪些句子,接着读

生:我勾划的句子是:“他扎煞······绝望地尖叫着。”从扎煞看出老麻雀很紧张,也很害怕。从绝望这个词看出老麻雀对于这场搏斗没有把握,觉得自己根本不是猎狗的对手,所以绝望地尖叫着。(既然没有把握,那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因为要吓走猎狗,救孩子。

师:谁能把这两句话连在一起读。(找一名)

③ 还有么?接着汇报

生:“它呆立······准备······搏斗。”从呆立看出,它已经做好了搏斗的准备。(这场搏斗对老麻雀来说意味着什么?)死亡,甚至失去生命。(可它为什么还要呆立不动呢?)因为爱自己的孩子,要救自己的孩子。

师:说的好,正因为如此,他不能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他飞了下来。(出示句子)(找生读)这种强大的力量指什么力量?(母爱的力量)

板书: 强大的力量

(母爱)

师:(结合板书)同学们,正因为如此,所以老麻雀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正因为如此,它扎煞起全身羽毛,绝望地尖叫着,也正因为如此,他呆立着不动,准备着这场搏斗。所有的这些都是什么力量(母爱的力量)(强大的)。

(设计意图:引导通过场面描写中的重点词句的理解,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利用方法感悟课文内容。)

四、再读升华

是的,这种强大的力量在文中其他地方也有描写。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到文中找一找,还有哪些句子也有体现。(学生再读课文,找句子)

汇报:

① “由于······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

从这句话中看出他紧张,但没有退缩。可见这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② “它用身躯掩护着小麻雀”

这句中用自己挡着小麻雀,不顾自己的安危,可见这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③ “猎狗愣住了,慢慢的向后退”

猎狗也被它的举动震住了,可见这也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虽然没有描写麻雀,但从侧面也反映出这种强大的力量。

(设计意图:通过再次引导读文,让学生在文中找体现强大力量的句子,使母爱的情感得到再次升华。)

五、总结:

是的,同学们,正是这种强大的力量深深地打动了猎狗,也正是这种强大的力量吓退了猎狗,也正是这种强大的力量深深地打动了作者,急忙唤回猎狗走开了。世间最强大的力量莫过于母爱,人是如此,动物也一样。

这篇文章作者就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通过场面中动物的动作、神态等重点词的细致描写,来表现老麻雀的伟大母爱,希望同学们掌握这种方法,运用到你今后的习作中去。

下课!

板书:回 小麻雀:呆呆、无可奈何······

救 强大的力量

上一篇:三年级观察向日葵作文300字下一篇:给同事的鼠年新春祝福语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