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培训总结

2024-07-10

小学语文教材培训总结(共14篇)(共14篇)

1.小学语文教材培训总结 篇一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培训及总结

为更深入地推进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促进教师更好地把握教材,我校教务处组织全校语文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

一、培训目的1、通过培训深入解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使教师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一个新的认识,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教学。

2、通过参与活动,让教师体会小学语文教学对各个教学环节的要求,便于在以后的教学中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学。

3、通过课例及研讨,让教师感悟如何设计教学活动。

二、培训形式

互动交流、案例研讨

三、培训时间:9月5日

四、培训地点:会议室

五、主讲人:吴峰

六、参与人:学校语文教师

七、培训内容

1、在上学期学习的基础上,再深入的解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使每一位教师在心理上、思想上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一个更新的认识,并以此来指导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

2、通过这次活动,让教师更深入具体的了解《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能力不同环节的不同

要求和标准,做到心中有全局,脑中有整体,便于在以后的教学中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准确把握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3、通过对教学设计的案例的分析研究,让教师感悟教学设计活动,并对教案的撰写提出新的标准和要求。

八、对以后语文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根据学校教学工作安排,我校进行了语文教材教法的有效的培训。培训结束后,参与的老师们不仅从教材教法上得到了培训,更从精神上得到了振奋,大家都能够轻松上阵,带领学生愉快地进入小学语文的学习中。下面将这次培训学习所得作如下总结:

1、从教材的内容入手。在深入学习新课程的前提下由教务处组织各年级的语文老师一起研究各级教材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要求所有的语文教师尽快熟悉小学阶段自己所教的各年级的语文教材及教学要求,做到心中有全局,脑中有整体,从而准确、全面的指导自己的语文教学。

2、把学习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精讲点拨,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课堂气氛要活泼,使学生的思维活跃,避免死气沉沉。低年级语文教师一定要解决好识字、朗读、口语表达的问题,让学生真正识好字、写好字,把课文读好,多看书、多背书,增加语言积累,加强口语表达的训练,为中高年级的作文教学打好基础。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师一定要解决好阅读和写作,扎扎实实的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3、加大课外阅读量,增加课外阅读作业,让学生在课外博览群书,广泛摘录,按新教材的要求指导学生保值保量的完成任务,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4、语文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重点包括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而且必须是一桶活水。语文教师要把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放在首位,要用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风度、语文修养感化学生,让学生喜欢你,从而喜欢你所教的语文课。

5、各个年级阶段的语文教师要有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搞好语文教学工作,努力使学生的知识不出现亏空,努力做好接力棒的传递工作。

6、加大周记写作力度。可以要求学生养成周周写周记的习惯。周记的范围,教师要告诉学生可以写一天来自己的所见、所思、所闻、所感,也可以写读书笔记、名篇赏析、读后感、心灵感悟、内心独白等,总之,不要使学生产生惧怕感。

7、加大阅读教学力度。对讲读课文,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课文,切实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对略读课文,教师尽量少讲或不讲,结合自学提示的问题让学生自由结合共同探究问题的答案,以此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

8、加大作文教学力度。同时要扩大学生阅读量,增加课外阅读作业,开设课外阅读汇报课,让学生广泛积累,增加语文写作素材。

对作文的批改要做到精批细改,不求数量求质量,努力使每一名学生的每一篇作文都达到要求。

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义务,也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我们责任重大,因此我们必须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从每一节课做起,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们的语文教学一定取得更好的成绩。

2.小学语文教材培训总结 篇二

(一) 写作教材的表现形式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多读书可以促进写作水平的提升, 写作教学也只是和读书相结合, 而没有独立成册的写作教材。苏教版小学语文写作教材的表现形式是“读写结合”, 在每一个单元阅读文章后面的思考练习是写作练习。

(二) 写作主题的设定

由于每一单元的写作练习紧跟阅读文章, 因此写作练习的主题设定与单元文章的主题有紧密的联系, 以方便学生对作文的题材进行理解。例如苏教版五年级有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关于《师恩难忘》的, 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在上学时, 一个教师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让作者记忆深刻。该课文后的写作练习是在教过你的老师中选择一个印象深刻的老师进行描述。这样的写作练习就与单元文章的题材相呼应。学生可以学习课文里的描述方式来进行写作练习。

(三) 苏教版写作教材的主要特点

1. 以人文话题为主。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写作教材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 并激发学生的写作思路, 而不是单纯地教会学生应该怎么写, 其主要以人文话题为主, 主张对自我的认识、对生活的关注、对自然的观察。例如五年级下册有一单元的作文要求是面对星空和月色, 将你的遐想和想象写下来。通过该作文, 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的翅膀, 激发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体验宽广的写作环境。

2. 读写结合。小学作文练习主要在单元文章后, 与本单元文章的题材相呼应, 这种读写结合的方式是苏教版写作教材的一大特点。在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下, 教师可以根据作文的题材, 让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 在讨论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 提高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 这也是对于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单纯指导学生“写什么”的作文教学方式的一种变革, 符合新课改的教学要求。

3. 缺乏必要的写作过程指导。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写作教材侧重点是学生“想写什么”和“写的怎么样”的问题, 缺乏对学生写作过程的有效指导。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巩固和提高。例如, 在小学五年级学习过程中, 有一篇作文要求表达自己对亲人、朋友、老师想说的话, 要具有真情实感。随着新课改的实施, “真情实感”得到了重视, 而怎么样来表达真情实感, 这个问题是抽象的, 没有固定的方式, 这时只能利用情境教学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指导, 加大了写作教学的难度。由于学生语言水平存在差异, 而写作教材中又缺乏写作知识的呈现, 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功底, 因此, 小学语文写作教材应该完善指导学生写作过程的模块。

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写作教材的编写建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依赖教材, 对于写作教学也不例外, 教师会根据教材的要求来进行教学。因此, 编写有关小学语文写作教材时, 要将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进行汇总, 考虑双方面的因素, 通过对小学语文写作教材现状的分析, 现提出有关小学语文写作教材的编写意见。

(一) 目标明确

教材中要明确通过小学语文教科书写作教材需要达到的目标, 让教师有针对性的完成教学任务。小学语文写作是要学生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二)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苏教版的小学语文写作教材要求学生注重作文的条理、语言的生动形象, 没有强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思维能力在写作中主要表现在对文章的生动表达上和清晰的思路上, 良好的思维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描述能力、对事物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要在写作教材中进行体现, 写作教材中可以将写作步骤清晰的描述出来, 使学生对从模糊认识到感性认识, 最终完成写作任务这一写作过程有清晰的认识, 当学生看到某一个作文要求时, 脑子中就能够产生相应的框架, 即审题、确定中心思想、选择合适的材料、拟提纲、写作, 这个框架更方便学生的写作。当前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写作教材中, 写作专题内容丰富, 但缺少写作的具体流程, 学生的思维不能自觉地引导到写作行为上, 这就达不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

(三) 注重教材的逻辑性

语文教学和写作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 使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生活, 因此在写作教材的安排上, 要注重教材的逻辑性, 而不是单纯的强调学生的“自由表达”。

(四)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对事物和生活进行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小学写作教材中不但应该强调观察的重要性, 而且应该明确观察的方法, 如观察事物的顺序、细致观察的方法、观察后要进行思考和总结等, 从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摘要:为了适应新课标的改革, 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组织形式也有一定程度的变化, 教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进行必要的调整, 然而当前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师在利用小学语文教科书写作教材教学的过程中, 效果不是很理想。实际教学过程, 教师主要是指导学生作文中需要“写什么”, 并对学生的写作结果进行评价, 而对于“怎么写”这一问题却没有过多的涉及, 即教师总是缺乏对写作过程的有效指导。对于出现的这一现象, 本文以苏教版小学教科书写作教材为例进行分析, 同时对于写作教材的编写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科书,苏教,写作

参考文献

[1]徐连梅.依托文本, 让阅读与写作比翼齐飞[J].课外阅读:中旬, 2011 (07) .

[2]董亚琴.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写作教学策略开发——人教版、苏教版和香港启思版教材的比较研究[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2011 (08) .

3.小学语文教材使用策略 篇三

一、导读引路,整体入手。导读,阐述了单元主旨及学习的要求方法,在学习每组课文之前,先学习导读。四年级下册第三组导读,告诉我们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学习这组课文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并围绕“大自然的启示”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做到对大自然有新的发现,在语文学习上有新的收获。六年级下册第一组导读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的。学习这组课文的要求和方法是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重点是抓住重点句段和联系生活实际。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尝试在习作中运用,即学习作者的写法。

二、贯穿始终,突出专题。学完导读,要把学习所得贯穿整组课文教学始终。四年级下册第三组,让学生体会全组课文都蕴含着大自然有其自身的规律,我们不能轻易去改变它,违背自然规律,会好心办坏事的道理,以及阅读人类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进行一些发明创造的实例。让学生查阅有关大自然奥秘的资料,阅读揭示大自然奥秘的书,观察大自然,收集仿生学的例子等。“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是六年级下册第一组《桃花心木》当中的重点语段,是全文的主旨,让学生体会这段话的含义,理解“不确定”这个词语的意思,结合课文前面种树人给树浇水没有规律,明白这里的“不确定”指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再联系生活实际思考,我们的生活中可能有那些不确定因素,我们应该怎样锻炼自己“独立自主的心”?

三、圆融贯通,资源整合。教材的使用策略还体现在词语盘点、日积月累、习作等方面。每篇课文中的生词,进行词语盘点时,对在学习课文时理解不够透彻的词语,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再次理解,并掌握其用法。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生命 生命》这篇课文中“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虫,可能蜕为一只五色斑斓的蝴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这段话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认识,学习本单元积累运用中有关生命的格言警句时,可以用这段话引出。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范例,例如六年级下册的第一组课文,教学课文时,要让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品味文章语言及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匆匆》、《顶碗少年》这两篇课文,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是蕴含在课文的字里行间的;《桃花心木》、《手指》这两篇课文,作者表达人生的感悟的方法是在文中或文末直接表白,给人启示。《桃花心木》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在学习课文写法的基础上,在习作教学中,以课文为范例,尝试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

四、全面整合,注重创新。教师使用教材还可以在不违背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习四年级下册第六组课文,先让学生学习导读,明白这组课文是围绕描绘乡村生活画面,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展开的。提前预习语文园地六的展示台,启发学生一开始学习课文就酝酿如何为展示做准备:收集农村风光图片;了解农村儿童生活,讲他们的故事;如何写一首描写乡村景色的小诗;怎样制作一个农家小制作等等,选好一项学生就边学习课文边准备,学生既有充足的准备时间,又能使单元学科知识与综合性学习活动相融合。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一主题,写一篇演讲稿是六年级第二单元习作内容,在教学本组课文当中《詹天佑》这一课时,让学生从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的所作所为中感受詹天佑的爱国精神,课后练习中设计一则小练笔:当你站在青龙桥车站的塑像下时,会想些什么?学生具体感知了爱国精神,爱国激情得到了激发;紧接着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讲述爱国英雄的故事,朗读爱国诗歌,歌颂祖国家乡建设新成就等,学生写作演讲稿的素材就丰富详实了,同时情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激发,有了倾吐的愿望;教学写演讲稿时,让学生回忆本组课文当中的诗歌——《中华少年》的写作思路:我们都是中华少年—共同的家园—中华文化、中华精神—中华的未来 少年去开创,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想想自己写演讲稿要选取什么思路。最后强调写演讲稿时,可以用上本单元积累的语言、事例等。

大单元教学,把语文教学中的相关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即有对整个单元的共性的掌握,又有一篇一篇课文个性的领悟。总之,学生从单元之中,从一篇一篇课文的有机联系之中,真正做到触类旁通。从整体入手,是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利用集合的办法,使知识聚集成“块”。新贮存的信息与大脑已经贮存的相关信息联系起来,成为更加复杂的,更加有序的结构,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地址:江西省南昌大学附属小学)

4.小学语文教材培训总结 篇四

新教材 新理念 新方法

在这个秋风送爽的日子里,我有幸参加了xx小学语文五年级统编教材的培训,一天的培训,xxxx老师娓娓道来,给我们送来了新教材的新理念,新方法。

xx老师给我们阐述新教材的基本理念,那就是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坚持深化考试内容改革、深化体美劳教育与引导。重视基础,突显应用,创设情境,鼓励创新,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以及新教材的学科融合全面发展,重视运用全面发展,了解家乡文化,提升核心素养。她还告诉我们衔接工作需要注意的问题,统编教材的主体特点。总的来说那就是一个核心,双线结构,三位一体。

阅读策略单元,x老师给我们列举了好的方法那就是:连词成句,不回读,带着问题读,不停顿一边读一边想,抓住关键词句,不断练习大量阅读。

口语交际她告诉我们:明确每次口语交际的功能指向,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培养交际能力,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口语交际因素,加强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习作单元x老师又给我们有指导性的的建议:注意教学的梯度问题,不要拔高要求,注意培养想象力,注重思维训练,防止一开始就搞套式作文,注意激发兴趣,不要着急谋篇布局。每次突出一个点,逐步连成一线。

最后xx老师温馨提示:教科书是死的教学是活的,教学是平衡的艺术,教学上不要走极端,加强学习和研究,是用好教科书的关键。

5.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篇五

心得体会一

由XX校举办的小学语文部编教材培训活动在我校举行,我有幸参加了此次学习。在一上午的学习中,我聆听了教育专家XX老师有关人教版一年级语文新教材的解读。通过学习使我对一年级人教版新教材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从而让我懂得了怎么才更好的把握好教材,如何有效的去教,下面就谈谈几点我的学习体会:

1.在本次培训中,专家教师主要从识字教学、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培训指导,刚开始我对教材的认识没有那么的精深,不过听了专家老师的详细分析,从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编排特点。并且要注意把握本组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这一点,让我在潜意识中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拉近课本与学生的关系,首先要吃透教材,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使用教材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教学内容提示及一些教学中所要注意的问题。如:识字课。我们要了解它的编写形式、特点。

1)、内容与专题紧密联系。

2)形式多样,体现出要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3)采取韵文的形式编写,易于朗读。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我们要充分地发挥课文中的插图作用,借助图画猜识生字,读通句子。必要时,我们可以采取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文读通顺。老师绝对不能包办代替学生,而是加强引导学生注意发现的层次性,将发现的识字方法迁移到学习中,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和鼓励他们独立完成。不过要时时对生字进行复习和巩固。

2.结合拼音认识汉字、学习词语和儿歌,提倡学以致用,强调拼音的实用价值。教材倡导学用结合,在运用中学习。教材中安排了词语和儿歌,并且结合词语和儿歌的学习认识几个汉字。这些词语,都是由学生学过的音节组成的常用词语,每课的几个词语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可以使学生初步感知语言特点。所选的儿歌也都包含本课新学的音节。这些词语和儿歌,为学生巩固拼音、复习本课和前面学过的字母和音节提供了语境,体现了拼音学习的工具价值,同时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形成初步的语感。

3.牢固树立生活语文的理念,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如果我们用大量的作业把学生课余的时间塞得满满的,学生便丧失了自我发展的空间,窒息了学生的灵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4.重视交际习惯和交际意识的培养。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的交际习惯和交际意识,考虑学生起点,着力改进学生日常交际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如缺少交际意识、不考虑对象场合等不良交际习惯。教材中的几次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交际情境中实践最基本的人际交往原则:相互尊重。这是开展口语交际活动的基点,是需要从一开始就着力培养的交际习惯。

总之,这次小学语文教材培训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一定会认真阅读笔记,结合实际,把本学期教学开展得更好。

心得体会二

我参加了部编本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培训。虽然只有两天的时间,但培训所给予我的启发和经验却是一笔永久的财富。聆听了付成祥等老师对教材的分析及具体的指导,自己才对一年级教材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非浅。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几点体会:

1.在本次培训中,专家教师主要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及评学环节等方面进行培训指导,刚开始我对教材的认识没有那么的精深,不过听了王娟娟老师的详细分析,从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编排特点。并且要注意把握本组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这一点,让我在潜意识中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拉近课本与学生的关系,首先要吃透教材,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使用教材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教学内容提示及一些教学中所要注意的问题。如:识字课。我们要了解它的编写形式、特点。1)、内容与专题紧密联系。2)形式多样,体现出要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3)

采取韵文的形式编写,易于朗读。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我们要充分地发挥课文中的插图作用,借助图画猜识生字,读通句子。必要时,我们可以采取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文读通顺。老师绝对不能包办代替学生,而是加强引导学生注意发现的层次性,将发现的识字方法迁移到学习中,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和鼓励他们独立完成。加强评学环节,细化评学环节,要时时对生字进行复习和巩固。

2.结合拼音认识汉字、学习词语和儿歌,提倡学以致用,强调拼音的实用价值。教材倡导学用结合,在运用中学习。教材中安排了词语和儿歌,并且结合词语和儿歌的学习认识几个汉字。这些词语,都是由学生学过的音节组成的常用词语,每课的几个词语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可以使学生初步感知语言特点。所选的儿歌也都包含本课新学的音节。这些词语和儿歌,为学生巩固拼音、复习本课和前面学过的字母和音节提供了语境,体现了拼音学习的工具价值,同时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形成初步的语感。

3.牢固树立生活语文的理念,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如果我们用大量的作业把学生课余的时间塞得满满的,学生便丧失了自我发展的空间,窒息了学生的灵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4.重视交际习惯和交际意识的培养。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的交际习惯和交际意识,考虑学生起点,着力改进学生日常交际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如缺少交际意识、不考虑对象场合等不良交际习惯。教材中的几次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交际情境中实践最基本的人际交往原则:相互尊重。这是开展口语交际活动的基点,是需要从一开始就着力培养的交际习惯。

总之,这次小学语文教材培训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一定会认真阅读笔记,结合实际,把本学期教学开展得更好。

心得体会三

我有幸参加了XX部编语文新教材培训。通过这次新教材的学习培训,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收获不小。特别是网上学习培训,这个平台给了广大教师更多的学习讨论的空间。此次培训我获益匪浅,仅谈一些心得体会。

通过专家引领,我进一步领会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对初中语文教学有了深入的理解与思考;特别是网上交流,在这个平台上,我们相互交流,共同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尤其是在大家共同讨论和交流的环节上,让我知道了现在语文这门课在全国大背景下的现状和发展。专家通过教学的课例,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重新提升了我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认识与把握,极大地开阔了视野。

专家讲座使我把握教材和设计教学的能力有了提升。

以前的我,对教材研究不够,教学设计不精,课堂教学的方法有待改进,对课堂教学改革建议中的课堂教学基本流程理解片面,致使有的课堂教学环节安排不科学;旧的教学方法仍然存在,教学过程注重于教而学的重视不够;结果学生的语文思维训练不够,能力提高缓慢,情感熏陶不深入。

通过专家讲解,我真正了解了现行教材在内容体系、活动方式、组织形式和考核评价等方面留给教师较大的空间,教师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更需要深入地研究教材,只有进行个性化的整合与重组,才能使教材的使用得心应手。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认真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学习目标,根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学习环节完整,联系紧密,衔接自然。课堂教学要能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完整地呈现出来,让学生明确“学什么?怎么学?解决什么问题”,注意对学生加强训练,数量要合理、梯度恰当,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6.小学语文教材培训总结 篇六

由xx区教育局主办的“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培训”在xx实小举行。本次培训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有幸聆听了xx市教科院院长xxx给我们作的报告。针对本次培训,我有以下几点心得:

一、x院长让我们知晓了部编新教材五处“新”。

1.新教材新在目标理念上。

新教材编写理念,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立德树人。这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时刻牢记自己语文的教学目标,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对学生来说,立德树人,主要是培养学生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

2.新教材新在体例结构上。

统编教材在结构框架,让教学目标更加明晰。统编教材对每个年级和各个单元都定有内容目标,更加的清晰,教学的要点也更加的明确,我们今后备课时应当多多研读教材,关注课后思考题,做到一课一得,语文要素,点状化,序列化的渗透到每一节课、每一个单元,真正的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

3.新教材新在选文内容上。

新教材中,古诗篇目大大增加,还新增小古文学习,真正在尝试突破原有的教材格局。新教材的内容更加的贴近学生的生活,尊重儿 童的天性,引导学生去发现,去自主的探究。比如口语交际,通过儿童最喜欢的游戏入手,让他们在游戏中发现交际的最 基本要求,声音要让别人听到,要懂得认真听。因此,教材 不仅关注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 价值观。

4.新教材新在教学要求上。

新教材立足语文要素,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本次培训听到最多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语文要素。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方法策略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平常的教学,我们重基础的比较多,而忽视了学生的习惯和语文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培养成了只会做题而不会生活的人。我们教学中应当理解教学目标,明白教材编排的意图和特 点,选用恰当的手段,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 参与到教学中来。

5.新教材新在挑战机遇上。

新教材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每个小学语文老师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同时也给每位老师提供了全新的舞台。因此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实践和探索,不断学习和研究,努力化挑战为机遇,为孩子们呈现更有魅力的课堂!

二、部编教材让我看到了语文教学中需要进行以下的改变。

1.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应更加重视,教材中不但进一步加大了课内古诗文教学的量,而且对课外的古诗文阅读量也有了更详尽地要求,同时对古诗文教学的梯度设置更加合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握住古诗文的特点,并尽量用以一带多,组诗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学习、诵读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更加重视课外阅读,教材中设立了快乐读书吧,与大人一起读这样的板块,将课外阅读纳入了课程中,引导学生要大量阅读,并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他们爱上阅读,从而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此外还要求教学中,充分调动家庭教育的力量,来共建书香型校园、书香型社会。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书中安排了我的发现这一板块,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摸索,自己去体会课本中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也需要转变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老师只有真正地“放手”了,课堂才会充满生机。

7.如何利用教材上好小学语文课 篇七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遵守两条原则:一是“信奉而不唯是”,二是“遵循而有所立”。前者强调对教材的态度,要相信教材是在国家课程标准目标指导下经教育专家编写的,反映国家对培养人才规格的要求,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是教学的很好载体,不要轻易否定;“不唯是”即根据实际情况而确定教学。再好的教材也有需要改进、调整、重组的地方。

二、创造性运用教材的实践与探索

1. 单元重组教学

目前小学语文教材按单元编排教学,其中读读背背、古诗词、专项阅读、口语交际等分散在每个单元的“积累与运用”中,可谓难点分散,记忆分摊,分类科学。人教版作为“国本”,经沧桑洗礼,千锤百炼而成。教师按部就班无可厚非,况且,按序教学可以保证教学与检测的有序。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任何一本教材都难以十全十美,这是不争的现实。教师不应是教材的奴隶,而应是教材的创造者、丰富者。这就给施教者提供了一个创造的舞台,需要教师运用教育的智慧对教材进行重组、加工,让教材散发出无穷的魅力。可见,教师是教材忠实的使用者,更是教材虔诚的研究者,最具权威的改造者。

教师首先要考虑新课标的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要深入钻研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找准三者的连接点,灵活使用教材。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对全册内容进行整体的把握,根据新课程精神以及本册教学目标,理出头绪,在此基础上,对教学程序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整合,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现行教材的安排在教学效率与知识的集中突破方面很难两全。每单元都有相同的内容,每单元又匆匆而过,蜻蜓点水,周而复始,得不到系统而稳定的训练,知识强化不够。如笔者曾将读读背背、古诗词、阅读、口语交际、社会实践等课程进行重组,组合成“古诗大讲堂”、“阅读新园地”等五个研究性学习专题,在一段固定的时间里进行专题训练,师生共同探究并总结出这一知识点的学习规律与学习方法,使分散的教学内容得到集中、稳固和较持久的训练。

其次要进行语言重组、篇章(文章的结构)重组的教学尝试。如《火烧云》一课中描写火烧云形状变化的段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先写“天空出现什么”,再写“它的样子”,最后写“它的变化”。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顺序,吸收作者的表达方法,借鉴作者的语言,把想象中的火烧云描述出来,于是,有的学生这样描述:“一会儿天空出现了一个大大的浴盆,一个胖乎乎的孩子在浴盆里洗澡,大大小小的肥皂泡冒出了很多很多,我正看得出神,肥皂泡慢慢变少了,孩子也不知哪里去了,只留下一个空空的浴盆,一会儿,浴盆也被天上的仙女端走了……”还有的学生这样描述:“一会儿,天空忽然来了一大群羊,好漂亮,好神奇的羊群呀!有的是桔红色的,有的是淡黄色的,有的是褐色的,还有的半灰半百合色……只有在天上才能见到如此神奇的羊群,我多想牵下来一只,轻轻摸一摸它那美丽的身体,可是一转眼,羊群就不见了。”由简单的模仿到有意识地把颜色和形状进行重组,在重组中超越了文本。

再如教学《凡卡》一课,在学习完课文以后,教师让学生试着重新编排文章的结构。有的学生用插叙的手法从凡卡挨打开始说起,有的学生用倒叙的方法从凡卡写信开始。即使同一种顺序,切入点也各不相同。如此的结构重组使学生兴趣盎然,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激活了思维,体会到了同一篇文章可以有不同的叙述方法,同一件事件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技巧。

重组教学使每一知识点得到系统的学习、总结与归纳。学习方式的改变,教材的整合,极大地发挥了师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

2.“学生点课”教学

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材上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教育一个个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要使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人格健全,个性得到发展;要使他们的自我意识大大增强,喜欢独立思考问题,敢于发表个人见解。

开学第一周,笔者让每位学生利用一周的时间通览教材,从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课文,进行精读。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或读、或背、或演,学得有滋有味,在疑难处还请求老师或别组的同学帮助。当我问到一位一向讨厌背书的学生为什么也背得这样投入时,他的回答是:“我喜欢!”每次上语文课,孩子们都争着向我推荐他们想学的课文,我趁机会从他们口中得出他们喜欢的原因,从而了解到学生的情趣与爱好,感受到百炼成“纲”的教材的确在某些方面不尽如“生”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开学之初学生就通读了一遍教材,这对全学期的学习,对教师灵活使用教材,对学生养成预习、自学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起到促进的作用。

对于学生眼中不太喜欢的课文,学生既有真知灼见,又有一时的迷惘、肤浅的认识。在教学中,笔者就以此为切入点展开贴近学生认知的教学活动,或质疑、或解惑、或共同探讨、或展开辩论……由于教学活动是由学生的个性爱好开始,以生定教,学习活动以生为本,从学生的认知世界走向作品中的巴金、老舍,走向桂林山水、张家界,学习与学生的认识、体验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师生共同与作品对话、交流,叩问心灵,质疑解惑,课堂生成出教育的智慧,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感悟到作品经久不息的生命力。

3. 欢乐教学

为了引导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培养多角度思维的良好学习习惯,开发儿童天真烂漫的想象力,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欢乐教学法,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主要有这样几种形式,现结合教学实例谈一谈:教授《乌鸦喝水》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体会放进瓶里的石子与水的关系,笔者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具体了解乌鸦喝水的过程。学生们你放一颗,我放一颗,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了。通过实验,学生们不仅实际了解了课文内容,还仔细体会和理解了词语“一颗一颗”和“慢慢”的精妙。最有价值的是,有学生在实验以后还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用这种方法,无论瓶里的水有多少,乌鸦都可以喝到么?于是,同学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实验,结果发现,水太少的时候无论放多少石子乌鸦都不能喝到水。可以说,是实验让学生多角度理解了文本,把思维引向了深入。

三、结论

8.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运用刍议 篇八

关键词:语文教学 插图 运用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b)-0139-01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越来越切中孩子们的认知阶段,每篇课文都配有色泽鲜艳、富有时代感及童真童趣的插图。这些插图密切配合课文内容,它以形象、直观的特点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但是很多教师把课文中的插图当作可有可无的点缀,没有好好开发利用,无形中造成了这一重要教学资源的浪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课堂教学中,灵活地运用好这些插图,对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理解、观察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能起到很好地促进作用。

1 凭借插图的直观形象,激发孩子兴趣,引领孩子顺利走进课文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提高创造才能的催化剂。小学生的年龄小,形象思维占主导,更加喜欢感性的学习材料。教材中的插图色彩鲜艳、生动活泼,把单调的文字化为丰满鲜活的形象,在孩子面前展现出一种直观新奇的美,这种美感会极大地吸引孩子注意力,从而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让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通过老师的点拨引领孩子走进课文,不但降低了理解课文的难度,而且有助于唤起孩子的求知欲,让孩子从中获得成功的愉悦,增强学好语文的兴趣和自信心。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上《变色龙》一课时,题目右上角的插图生动有趣,巧妙地展示了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捕食特点。学生一打开课文,这幅插图首先映入眼帘,一下子就对这篇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充分利用这幅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认真读读描写变色龙外形及捕食的段落,然后要求撇开语言文字,只看着插图来说说变色龙的外形及怎样捕食,绝大多数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按顺序有条理地说出来,可见,这幅插图学生是多么的感兴趣,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激发学生的學习兴趣”是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新列入的教学目的之一。课文插图将学生带入到课文所写的真情实境中去,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使他们兴趣浓厚,主动探求,为下一步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2 运用插图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从总体上理解课文

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是掌握一篇课文的基础,而理解文中关键句段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抓住重点和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来加以突破。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到好学、易学呢?教材中为配合学习词、句和课文的内容而设计的插图,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通过以图解文,以文赏图,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可感知的具体形象,让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通过从抽象→具体→抽象和从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化难为易,使孩子对词语和课文的理解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而突破重点和难点,最终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提高了语文学习的能力。

如在古诗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文插图,使学生不仅理解古诗大意,而且促进他们质疑问难、深入挖掘背景知识、初步欣赏诗歌意境,获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苏教版五下的《游园不值》一诗中的“小扣”“柴扉”,现代的小学生不易理解,于是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中人物的动作,短时间内,“扣”基本理解,即“敲”的意思;我启发学生这里的“小”不是现代汉语的表示范围或体积的意思,请再仔细观察插图中人物的神态并结合生活经验想一想,应怎样“敲”?部分学生就能说出是“轻轻”的意思。接着,“柴扉”的意思因为有插图及对“小扣”的正确理解就迎刃而解了,即“柴门”的意思。古诗因为有了插图,一些难理解的词句也就容易多了。

总之,教学中重视利用这些插图,通过直接的视觉感官作用,它会把教材中的文字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带领学生进入课文创设的特有情境之中,让学生产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很自然地步入到积极思维的状态,从而轻松地化解课文的重难点,并准确地把握整篇课文内容。

3 充分挖掘插图资源,培养孩子说与写的能力

能把自己的思想准确地运用语言和文字表达出来,是语文学习的主要目标。小学生因为年龄小,生活经历欠丰富,加之平时不善观察,造成思路狭窄,口头表达时觉得无话可说,习作则内容枯燥乏味。课本插图为培养语言表达和习作能力提供了丰富形象的内容,教师可充分挖掘这一资源。

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要有意识地培养观察的兴趣和方法,同时要求展开联想的翅膀。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而且可以拓展儿童的想象。”让孩子透过图画想象出隐含在其背后的事物,使画面动起来,在头脑中产生类似电影的场面感。这样就开拓了孩子的视野,拓展了说、写的深度与广度,变无话可说为有话爱说。训练时需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从简单的一两句话,到多句意思连贯的话,再到一段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话,最后让学生把整个故事有重点、有主次地写下来。

在教学苏教版五下的《大江保卫战》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我人民子弟兵的铮铮铁汉的本色,我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看着课文插图,仔细观察图中每个子弟兵在抗洪抢险中的姿势、动作、神态,再加上自己的想象,猜猜他们还会想什么。先自己试着说说不同人物的不同表现,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在充分说的基础上,要求详写其中一个人物的片段,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原来每次习作只写几行的同学这次语言也丰富起来,一个个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人民子弟兵的形象跃然纸上。

这样的训练,显然是学生在对插图内容的咀嚼、形象的揣摩、主题的领会的基础上进行的补充和再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与插图的形象进行情感交流,产生共鸣,使形象更为生动、丰满的结果。学生的说与写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由此感到学习语文“不亦乐乎”。

9.小学科学教材教法培训及总结 篇九

一、现状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小学的科学课在很多方面还不如人意:一是科学课科任教师配备较随意,大多数是老师兼任;二是教师不能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无法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三是授课方法简单,大多数教师依然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科学探究过程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达不到科学课的目的;四是开设科学课所需的器材不足或不配套。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举办了这次小学科学教师培训,使参训教师感知开设这门课的意义,同时提升教师对科学课堂的驾驭能力。

二、培训目的

1、通过培训提高科学教师对国家在小学开设科学课程的认识,使教师对《科学课程标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通过参与活动,让教师体会“科学探究学习”的全过程。

3、通过课例及研讨,让教师感悟如何设计教学活动。

三、培训形式

互动交流、课例研讨

四、培训时间:9月5日

五、培训地点:会议室

六、主讲人:吴光亚

七、参与人:学校科学教师

八、培训内容及总结 这次培训,上午主要阐述了《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总目标,重点分析了科学探究的若干问题,讲解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参训老师听得专注投入,组织的全体老师参与的“游戏活动”更是把学习带入了高潮,在活动中老师们经历体验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观察提问、猜想假设、计划组织、事实证据、模型解释),培训会结束时老师们仍余兴未尽。下午培训会为我们展示了一节课例《形形色色的微生物》,课堂上同学们经历了认识显微镜、使用显微镜、把观察到的微生物画下来等学习过程,每个活动老师都尊重学生的认知、重视学生的真实体验,整节课学生兴趣盎然、活而不乱。通过课例和课后研讨,老师对教材有了新的认识,拓展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明确了科学课的努力方向。一天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培训结束时,老师仍意犹未尽。有一个老师说:“我以前认为科学课可以不上,对小学生来说没有多大用处,到中学会重新学,所以在科学课上让学生把要学的内容读一遍,剩下的时间就上数学或做作业,通过这次培训,我认识到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他是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启蒙课。通过学习课标对科学课程有了全面的了解,使我本人也喜欢上这门课。这次回去后一定尽我的能力认真上好这门课”。有老师说:“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对探究学习过程明朗了很多,这样的培训希望多搞几次”。还有老师说:“这次培训的内容很丰富,解决了一些在教学中的困惑,我们度过了充实快乐的一天,真想再多学几天”。

总之,这次培训在老师中反响较好,为小学科学课的顺利实施做了一定的铺垫,同时为以后科学课的培训积累了一些经验。

九、对以后科学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目前使用的小学科学教材与以往的自然相比,内容更丰富,涉及的知识领域更多,在呈现形式上更为开放,教材中有许多“留白”,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发挥无限智慧和创造力的空间。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老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学习,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增加知识储备量。

2、研读课程标准,读懂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要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情况,教材的编排,学校现在的设备状况,适当整合、增减教学内容,调整教学顺序。

4、实施教学方法的开放和学习方法的开放,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探究活动,最终了解一些知识,学会一些技能。

10.小学语文教材培训总结 篇十

阅读教学编排及主要特点

1.阅读教材的双线编排。教材的编写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阅读单元。一年级下册六个阅读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安排如下:

从教材中可以看到,每个单元的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但在教材中未予明确命名。另一条线索,即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练习系统之中,这一点,从低年级教材中就已经开始体现。具体到一下教材,语文要素的落实主要体现在课后练习和文中的泡泡里,为教师教学提供线索和抓手。

比如,第七单元的一个语文要素是“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推断”,在《一分钟》的课后练习中,让学生用“要是……就……”的句式来说话,既是基于课文内容,又需要学生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断;《小猴子下山》的课后练习,让学生说说“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也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整合,最后得出结论。

又如,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在课文《树和喜鹊》中,“孤单”一词下面吐了泡泡:“读了第一段,我知道了„孤单‟的意思。”直接点明了单元的语文学习要素。虽然泡泡吐在“孤单”这个词语旁边,但这种方法要在这课教学中重点指导和运用,不仅仅局限于“孤单”,在接下来的课文《怎么都快乐》中,“独自”“静悄悄”“有劲”都可以用这个方法了解词语的意思。在后续的阅读学习中,更可以反复操练和巩固,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

2.加强朗读能力的培养,重视词句的积累和运用。

低年级教材对于朗读训练的安排也有梯度和层次。一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掌握了拼音这个工具,能够借助拼音正确地朗读课文。一下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提出了“读好长句子”“读好对话”和“读出疑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的要求。

教材是个有机的整体,每个学习目标的提出都不是孤立的,都会前后勾连,相互照应。教师在使用教材的时候,要注意利用好教材,抓住重点,瞻前顾后。比如读好长句子的要求,虽然教材中在第三单元的《端午粽》和《彩虹》中作了明确的要求,但在之前的课文中已有铺垫,出现过比较长的句子,如《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多想去看看》《四个太阳》。教学中不妨随时抓住并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将语文要素的落实贯彻学期始终。

在词句训练方面,多数课文后面安排了词语或句子的练习。活动形式丰富多样。从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生发,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主动积累、积极实践,最后指向运用。

3.重视阅读和表达的关系。

阅读是输入的过程,表达是输出的过程。小学语文学习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中阅读活动与语言表达活动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元素。因而在阅读教学中,应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抓住学生语言内化与输出的关键期,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同时,注重语言的运用和表达。

课后练习中,有的是引导学生基于文本语境,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表达的题目,如《一个接一个》“想想你有没有和„我‟相似的经历,和同学说一说”《一分钟》“一分钟能做什么”;有的是要学生调动语言积累和知识储备进行表达的题目,如《端午粽》“你知道端午节或粽子的故事吗”;有的是让学生尝试进行书面表达的题目,如《我多想去看看》课后,布置学生以“我多想……”开头,写下自己的愿望。

4.倡导大量阅读,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系。

没有较多的阅读量和较广的阅读面,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今后的写作能力是难以得到提升的。扩大阅读量,加强课内外沟通,是这套部编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

“和大人一起读”是教材新设的栏目,目的是照顾此时还不具备独立阅读能力的学生,采取大人伴读、亲子共读的方式,让大人和孩子一起听读故事、听读儿歌童谣。这样的编排,将语文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与学前教育自然而然地衔接起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语文、爱上阅读。“和大人一起读”提倡无压力阅读,不着痕迹地将学生领进阅读的大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下的“快乐读书吧”,内容是“读读童谣和儿歌”。这是在一上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之后,开始循序渐进、按类别推荐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第一步。童谣和儿歌,是学生学前就开始经常接触的、耳熟能详的文体,学生阅读起来亲切自然,不会产生畏难情绪。教材内容由一本翻开的书页呈现,由两首儿歌和童谣唤起学生的阅读记忆,文前和文后的三个泡泡,激发学生阅读童谣和儿歌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愿意和小伙伴分享阅读感受和书籍。

5.长课文的编排。

一年级下册教材,课文的长度相应有所增加。多数课文的长度控制在200字以内,少量课文的长度达到300字左右,如《要下雨了》《小壁虎借尾巴》,最长的一篇《动物王国开大会》,有18个自然段,字数达到了450字。之所以在低年级教材中安排少量长课文,是希望学生能够从阅读初期,就有从整体上关照文章的初步意识,并且能够运用已有的阅读知识、阅读能力进行自主阅读,成为一个主动、积极的阅读者。

有鉴于此,教材中安排的长课文,一般都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体裁多为童话,内容活泼有趣,容易引起阅读兴趣;二是结构具有反复的特点,学生阅读了第一个环节之后,比较容易推测出下面的情节,并且能用前面的方法进入下面的学习;三是配有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插图,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课文。把握好长课文的这几个特点,在教学中抓住重点,适度放手,有助于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升。

6.连环画课文的编排。

课程标准在低年段提出“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的要求,如何理解这个要求?一方面,学生能够借助图画理解文意或语意;另一方面,在识字量还不多的情况下,鼓励学生运用多种阅读策略认识生字,如,借助图画、生活经验、上下文语境,以及形声字的构字特点进行猜读。这对于培养学生识字和阅读的兴趣、发展学生独立识字和阅读的能力,提高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很有帮助。

为此,教材在一年级上、下册,有计划、有梯度地安排了3篇连环画课文,分别是一年级上册的《小蜗牛》,一年级下册的《咕咚》《小壁虎借尾巴》。

在一年级上册,主要落实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如,《小蜗牛》一课中没有标注拼音的生字和词语,都是可以从图画中推测出来的,如“蜗牛”“草莓”“蘑菇”。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借助图画猜读生字,并通过互相交流获得学习方法。一年级下册,除了继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学生还可以运用更多的阅读策略猜读生字。

教材采用难字注音而不是全文注音的方式,目的是逐步引导学生阅读非全文注音读物,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自信心。难字注音中的“难字”是指:(1)不要求认读的生字(即见面字);(2)要求认读的生字中,学生凭借上述识字策略无法猜读出来的字。

以《咕咚》一课为例,除了本课要求认识的12个生字(见课后生字条)之外,还有“湖、腿、极、哇、啊”5个学生不认识、本课也不要求认读的见面字,这5个见面字,教材中全部标注了拼音。

而对于12个要求认读的生字,凡是学生可以通过上述策略猜读出来的生字,就不标注拼音,放手让学生去猜读。无法借助上述手段进行猜读的生字,标注了拼音。

本课12个要求认读的生字中,未标注拼音的有6个,分别是“咕、咚、吓、鹿、象、拦”。这6个字可以借助下面的方法猜读:

“咕、咚”两个字,学生从上下文可知,这是木瓜掉进水里的声音;借助生活经验,学生大体可以推测出:比较重的东西掉到水里,会发出“咕咚”的声音;再利用已经学过的形声字规律,可以准确推测出这个拟声词的读音。

“吓”字,学生之前已经认读过“了、一、跳”,那么“什么了一跳”?学生调动平时的口语经验就可以推测出,应该是“吓”字,没有其他的搭配;再利用形声字规律进行印证,这里可以确定是“吓”字。

“鹿、象”两个字,学生借助第107页的插图,看图即可知字。

“拦”字,借助第107页的第2幅插图,可以看出野牛是站在其他动物的对面,挡住其他动物的去路;再利用形声字规律,可以推测出是“拦”字。

11.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性别关注 篇十一

新课改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性别文化分析

本研究选用的教材是新课改之后小学语文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二年级为山东教育出版社教材[2003],三、四、五年级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材[2003])。通过对教材内容中男女角色数目、男女主角数目、男女角色的职业分布等方面对教材进行了多角度、多维度的分析。

教材中男女人物及主角人物数量比较

由表1可以看到:10册课本中凡涉及人物的课文中,能明确分辨性别的男性人物总数为226,占总数的68.48%;女性人物总数为104,仅占总数人物的31.25%。而且在课文内容中的角色分布上,不仅有量的差异,更有质的差异。课文中男性作为主角的总数为146,占主角总数的76.44%,女性主角总数为45,仅占23.56%。

由此可见,课文中的女性作为独立个体出现的比例很小,缺乏鲜明的个性特征和主体地位,多作为次要角色引出课文内容或者仅仅起充实情境的作用。如许地山先生的《落花生》一文中,描写母亲的地方有两次,一次是在文章开头,母亲为庆祝花生丰收为大家准备了丰盛的花生食品。第二次则是在文章结尾,我们兄妹几个在听父亲讲从落花生中得到的启示,“母亲也在一旁不住地点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2003]),显然母亲只是作为父亲的陪衬而出现的。

男女两性职业分工状况分析

在所选的10册教材中,领导、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军人(英雄)等角色中女性人物出现的次数几乎为0,而在家庭领域出现的比例是38.46%,如此绝对的性别分工即使在实际生活中也早已突破,更不用说教材了,因为教材应该承载展现现代性别平等的理念。

而且笔者在分析同是作为家庭角色出现的场景中,男女人物的形象也存在较大差别。

男性人物的地位多处于社会中上阶层。如《兰兰过桥》中的爷爷是桥梁工程师,《爸爸的老师》中的爸爸是大数学家。而本次研究的教材中没有一位女性人物是处于社会上层的。

男性作为家庭角色出现的时候多为公共领域,进行的活动包括郊游、讲故事、探讨学习和做人的道理等。教育方式多为启发、鼓励、探索。如《玲玲的画》里面的爸爸通过给玲玲讲道理,使玲玲转变思维将一幅原本污染的画修改成一幅更加优秀的作品。而女性角色则更多地表现了关心、善良、体贴或者愚昧、无知等传统女性的特质,如《棉鞋里的阳光》里面妈妈孝顺奶奶的举动感染了小作者,使他主动为奶奶晒棉鞋。这些都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从小便形成了对男性与女性的形象定势。教材中极其缺乏女性模范形象,也使女生在学习中缺乏应有的活力和远大志向,这些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极大关注。

社会性别的文本表述

所谓性别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对男性或女性在行为、角色、人格特征等方面给予的期望、要求和僵固不变的看法。在对课文的文本表述分析中我们发现,教材中对人物性格描述的刻板印象非常严重,而且还有过分高估男性和过分低估女性的倾向。

我们知道女性不仅具有善良、温柔、贤惠等传统的性格特征,而且具有独立、勇敢、聪明、果断、进取等性格特征。而在十册课文的45位女性主要角色中,课文呈现给读者的多是善良、真诚、勤劳、天真、贤惠、愚昧、自私、小气、依从、弱小等特征,具有强烈的传统定势。而对男性的描述则丰富多彩,基本囊括了人类所有的优秀品质。如独立、勇敢、进取、坚韧、爱国、踏实、朴素、严谨、节俭、豁达、积极、镇定、廉洁、英勇、伟大、谦和、乐观、友好、助人、求实、专注、创造力强、思维活跃、善于发现、勇于探索、敢于质疑、胸怀大志、爱憎分明、心胸宽广、恪尽职守、有勇有谋、知人善用、博学多才等等。

具体到课文中我们发现,女性人物扮演的角色始终没有冲破传统的藩篱,表现出来的也是传统女性所具有的性格品质。如课文中出现的妻子的形象,《回自己的祖国去》《鲁班造伞》分别表现了妻子的顺从、贤惠、辅助丈夫的特征。小女孩的角色如《燕子专列》《给予树》等则分别表现了她们的体贴、善良的形象特征,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男性人物则从将军、领袖、英雄到科学家、艺术家不一而足。

课文作者性别情况统计

鉴于小学一、二、三年级教材明确注明作者的课文极少,因此我们只选取七、八、九、十这四册教材进行统计分析。

在选取的四册教材中,明确注明作者的有89位,其中男性作者74位,女性作者14位。显然,该套小学语文教材基本是以男性的视角和标准来组织的。

不能忽视的是,女性作者尤其是现当代作者已有一部分作品被选入教材,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一定改善。现当代大量涌现的女性作家群以及她们创作出的一大批高质量的文学作品着实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但是事实仍旧是严峻的,男性作者仍占有不可动摇的垄断地位。由于这个原因,男性作者自然会以男性的标准来评判一切,包括对女性的描写和评价。体现在教材中的性别问题又会通过教材的使用者传递给学生。因此,平衡教材中男女作者的数量也是一个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性别不平等原因分析

教材编写者的意识观念偏差是产生教材中的性别不平等现象的最直接原因,但是孕育于社会文化母体的语文教材所体现的性别文化是高度浓缩的主流社会性别文化的影射,其根本原因还是来源于社会。

社会分工——导致性别不平等的直接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着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形式。在野蛮人生活的原始社会里,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氏族成员按母系血统确定亲属关系,氏族社会的形成自然地以母亲为中心,妇女在氏族中也自然地处于支配地位。特别是对原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妇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这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母系氏族社会里,妇女确实不仅居于自由的地位,而且居于受到高度尊敬的地位。

但是到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生产工具的制造和发明为主要标志),生产方式随之发生变化,劳动形式逐渐演变为以男性为主导。男子在生产中占了主要地位。男女在社会生产和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变化,决定了男女的不平等地位。掌握主要生产资料的父亲逐渐取代母亲在家庭之中的地位。而为了巩固这个地位和取得父系亲生子嗣的财产继承权,伴随着私有制一起,在对偶婚中又产生和发展了一夫一妻制。于是,废除全族共产制和母权制的革命就必然地发生了。母权制逐渐没落了。

社会文化——加剧了性别不平等的历史因素

社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中,在一个民族、一个地区长期形成的具有特色的行为方式和规则。尤其是传统习俗,常常作为一个时代主流文化的载体而呈现,它形成和流行于一定的地区和民族,必然要受到这个区域的发展程度、经济文化条件和一定民族的共同心理所制约,富于浓厚的地方性和民族色彩。一般地,有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就应该有什么样的文化习俗,但是事实并非完全如此。习俗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之上产生,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历史的延续性和继承性,也就是说,具有相当大的惰性,往往滞后于生产方式的发展。社会制度改变了,传统却融入习俗中被保留了下来。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文化的核心,它在许多方面都给民间习俗以重大影响。浓重的封建宗法意识和男尊女卑观念是它们突出的特点,表现为“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夫唱妇随”“女子无才便是德”等。由于传统文化具有相当程度的稳定性,尽管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一直向前发展,但是传统的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却没有得到实质性改观。社会生活习俗的变革,仍然相当落后于社会制度的变革。这样,人们在社会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长期形成和固定了某些性格特质,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社会角色的刻板印象。这种思维定势自然会使人按性别角色的固定要求行事,从而强化了男女的社会性别,加剧了两性差异之间的鸿沟。

12.小学语文教材培训总结 篇十二

1. 引导学生对亲情进行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人一生的情感世界里, 亲情最为稳固而长远。亲情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 更不会因为贫富贵贱或者个人的成长变化而发生改变。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亲情的观念或者对家庭的意识在这种社会变迁过程中逐渐发生了一些改变, 潜移默化地对家庭的亲情关系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尤其是近年来不断频发的家庭暴力、虐待子女等, 使得青少年尤其是处于正在成长发育阶段的小学生开始出现对家庭的逃离和恐惧、厌倦心理, 这些问题的发生和产生的结果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对家庭观念和亲情教育意识的淡薄和浅显, 没有深刻理解亲情的实质和根本。

作为小学生, 处于正在成长旺盛期阶段, 亲情教育是所有课程教育的基础, 教学者要让学生认识并理解到亲情教育的重要性, 同时并通过语文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引导学习, 帮助学生解读亲情。例如, 在学习《奶奶的白发》这一课文时, 教学者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 根据课文内容自编自导一个小品, 进行引导式教学, 每个小组各自互相扮演老奶奶并进行角色的互换, 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课文中奶奶的“白发”的真正内涵, 表演之后, 带领学生进行自由发挥对老奶奶“白发”的理解, 并引申出如何理解这种亲情的珍贵, 然后教学者在知识梳理之后, 为学生讲述课文中通过对老奶奶“白发”的叙述, 所表达的亲情无价以及亲情的伟大无边, 以此带领学生对亲情有着更为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2. 激发学生用真情实感来抒发自己对亲情的渴望和珍惜

教学者作为教学的主导者, 有义务通过语文教材中的具体课文内容来引导学生对亲情的认识, 并通过教材的学习积极有效地唤起学生对亲情的渴望和珍惜亲情的可贵。

例如, 在学习《第一次抱母亲》这一课时, 文章主要通过讲述了文中的“我”去医院照顾生了病住在医院的母亲, 并为了给母亲换洗用脏的床单, “我”第一次抱起母亲的那一刹那, 感觉母亲身体是那么瘦弱, 抱起来轻得令人心酸的故事。通过“抱”母亲让“我”联想到母亲之所以这么瘦弱是因为这一生都在为了家庭不断辛苦劳累付出, 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操劳的心疼和愧疚。文中第二次出现“抱”是在作者经过一番思想感情的翻腾之后, 重新把母亲“抱”进怀里, 感受小时候自己在母亲怀里的那种爱。因此教学者在教这一课时可以随着文章叙述的思想感情的发展, 把学生继续引入一种亲情的思潮中:故事就像发生在眼前的你我身上, 我们渐渐长大, 成长路上再多的艰辛和苦难, 母亲总是为我们肩挑背扛, 她总是在为了家庭不断付出着, 从来不喊累不叫苦, 是什么情感和力量让母亲能够不断付出不求回报地用那瘦弱的身体挑起一个又一个重担呢?教学者在这样的情感导入下, 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对文中“抱”母亲的亲情故事表达自己对亲情的理解和亲情中的珍贵之处。

3. 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来鼓励学生“感恩”

在学习过程中, 理论知识固然重要, 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因此在教学中, 学好书本知识的同时, 教学者也要结合校园的相关文化活动来带领学生对亲情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和学习, 同时能够通过这种亲情教育的实践, 让学生学会用感恩的心去报答亲人的养育之恩。学校也应该积极倡导通过校园活动和文化建设的感恩教育内容, 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良好而积极的亲情价值观和家庭观。例如, 教学楼的各个学生可见之处可以展示有关亲情教育的诗句和故事, 如《父爱如山》中的相关诗句, 或者是孟郊的《游子吟》中有关母爱的诗句, 从而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形成一定的条件反射。同时学校通过组织亲情教育的文化节, 设置奖励制的活动内容, 激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亲人赢得礼物或者奖状, 并要求附上自己对亲人想说的话送给亲人, 从而引导学生通过这种活动增进孩子与亲人之间的亲情, 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对亲人的感恩之心。

4. 培养并树立学生孝亲敬长的良好传统美德

孝敬父母, 尊敬爱护父母, 是我国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这也是在学校教学者必须明确教授给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例如, 在学习《陈毅探母》一课时, 讲述了陈毅如何孝敬母亲的故事。陈毅母亲瘫痪卧床不起且大小便失禁, 文中详细叙述了一次陈毅出差回来探望病重的母亲, 陈毅不仅很有耐心地跟母亲聊天谈心, 而且还为母亲洗尿裤并告诉母亲这是他应该做的。在学习这一课时, 教学者要通过强调孝敬父母并尊敬父母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也是作为儿女应尽的义务, 鼓励学生树立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

13.小学语文教材培训总结 篇十三

湛江市第十二小学原点分校  张小玲

最近湛江的天像是破了,一直在漏,没想到教育局也来“掺和”,人工造了一场雨――新教材培训,可谓是教育界的狂风暴雨。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看关于新教材的各种解说、各种调研文章,信息量太大,没来得及细细咀嚼,便囫囵吞枣,再无踪迹。对于语文教材中价值观、人生观的树立,对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之类重要的问题专家都解读了,不再赘述,以下仅是个人的拙见。

记得大学毕业论文,我的论题是――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其实在我看来,小学语文教材的改革,更加朝语文美育这个概念迈进。传统的语文教材注重的是语文的技术性、工具性,学生怎么记得住,怎么学得快,怎么学得高分,这些是教材比较注重的点,这也是应试教育的一个结果。中国几千年前就流传下来的学习方法已经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不论是以前的科举八股文,还是现在高考的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语文都专注于“授业、解惑”,在我以为语文教育已经忘掉“传道”这个功能时,新教材改革了。

就如前文说的,新教材在旧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的不止是知识的整合,更多的是朝语文美育这个概念迈进。语文是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是重要的文化载体。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人文学科。语文学科对于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好其他学科、日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促进国家现代化建设,提高民族素质,都有深厚的人文价值。语文,更应该强调的是人文性。而语文审美教育是以美学和审美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受教者的审美创美能力和审美心理结构为直接目的,以塑造全面发展的完美个性为最终指向,通过各种美的形态特别是语文美和语文教育美所进行的一种文化型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

新教材的改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材选文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气息和时代气息。例如第一课,大大的楷体字“天地人,你我他”,没有拼音,也没有配图,传统的蒙学,单单是文字的间架结构以及流畅的笔画就让人有一种美的享受,有时候,读书不求甚解,并不见得是件坏事。学习本就应该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因为字很美,所以想写,因为语文能带我追寻美,所以我想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动力,没有兴趣,学习便是困难的。新教材简洁的版面,可爱的插图,对于幼小衔接很重要,毕竟还是小孩子。想来,我小时候读书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跟同桌翻书本里的插图,细细地看,然后代入情景“这是***在看书”“这是***在写字”,诸如此类的小游戏,乐此不疲。而新教材整合了旧教材中的一些插图,内容丰富,如此一来,学生便可以在图画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点,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受,知识也就在脑中生根发芽,一举两得。

同时,部编版语文新教材还有一个很讨人喜欢的地方,他所选用的课文都是朗朗上口的。因为是一年级,识字不多,学生最喜欢的就是跟读、背诵。如果课文是朗朗上口的,那么“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即使学生写不出来,认出来也是没有问题的了。

14.小学语文教材培训总结 篇十四

金秋时节,景色宜人,秋高气爽,硕果累累。在这美好的季节,我们新泰市迎来了“泰安市小学语文教材培训暨教学研讨会”。更让我庆幸的是,学校领导给了我这次学习机会。一直以来,我的课堂教学模式总不能走出自己对自己的束缚,有时对自己的课甚至“自以为是”。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因此,我非常真是这次学习机会。再此,我先感谢学校领导给了我这次学习机会,感谢对我的信任。

这次学习总计两天半的时间,9月17日上午,听了五节课,分别是:三年级上册口语交际-习作《自我介绍》、三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三年级上册《掌声》、四年级上册《搭石》、三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在9月17日下午听了四节课,分别是:二年级上册《识字一》、五年级上册《长征》、六年级上册《自然之道》、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同时还对以上九节课作了评课活动。在9月18日上午,听了人教社专家、廊坊市教研室主任张占国关于《让每位儿童都成为读者》的报告。在9月19日上午听了一节课,这节课是一节重量级的课,是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特等奖获得者党兆虎执教的《军神》。同时还听了泰安市教研是孙善利关于《小学语文教材的人性化解读》的报告。最后,我们泰安市教研室刘旭主任作总结报告。这次学习内容充实、亮点繁多,真如一股秋风送进我的心田,化作丝雨,滋润着我这棵正在成长的小树。

在本次研讨会上,我领略到了泰安市小学语文教师顶尖高手的风采,听到了当前教育理论最前卫的声音。我深深地体会到:

一、在9月17日上午第二节课,听了徐杰老师的《我要的是葫芦》。徐老师在第一自然段上下了深刻的功夫,从字——词——短语——句子——段,整个过程有简单到复杂,以美读为主线,自然而然的把重难点突破。同时徐老师在指导朗读方面可谓是持之以恒的、坚持不懈的,正是由于他的这份坚持,学生才由一开始的拖音到课堂临结束时能有感情的读、带表情读,学生的这种进步是质的进步。我总能体会到,徐老师的课是不花哨、实用性强、富有实效的课。

二、通过听范老师的《盘古开天地》,我体会到,在小学阶段,生字的教学是自始至终的重点,不管是哪一阶段,在课的呈现上都应有“指导书写”这一环节并且在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上要细致、持久。在处理课文上不能面面俱到,逐段逐段去讲,应该抓重点段、重点句、重点词去讲。

三、《长征》这一课是东平实小的杜冬梅老师执教的,杜老师上课激情四溢,全身心陶醉于课堂之中,以及对学生那信任的目光,深深的打动了我,使我想起一句话:执教、乐教、善教、因材施教,育得桃李满天下。

四、给我印象最深的课是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特等奖获得者党兆虎执教的《军神》。党老师从视觉上给我的感觉是:心宽体胖,有韩红般的特质,从听觉上给我们呈现的央视主持人

男一号朱军。听党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从党老师对这节课的处理上看,最大的亮点就是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会后,我又和党老师作了深刻的交流,我就问他:“本文由三部分内容:拒绝麻醉、一声不吭、说出刀数,是不是依照大多数学生的体会进行课的安排?”他语重心长的说:“对于文本的理解,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体会,但是从我们老师的教而言,必须回归到“一声不吭”这部分内容上来。”听了他的话,我茅塞顿开,正像刘主任所说,教师、学生都是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

五、听了张占国主任的报告,更是让我心潮澎湃。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让学生始于阅读,而不止与阅读。他对我们当前使用的人教版教材作了细致的分析。同时指出“2011版新课标”即将实施。新课标更加强调多读书、多积累、多实践。“三多”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语文学习是“课内悟方法,课外求发展”。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是语文教师分内的职责。阅读是教育的核心,阅读是儿童精神成长的食粮。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让儿童阅读挤进课堂。这应该是我们当前教育形式的当务之急。张主任还给我们介绍了文本分析的方法等等。张主任的报告栩栩如生、娓娓道来,使我豁然开朗,对语文教学又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六、泰安市教研室教研员孙善利用诗一般的语言给我们诠释了《小学语文教材的人性化解读》。他明确提出,如果在教学过

程中,教师、学生是动态的,那么教材就静态的。我们要学会自己解析文本,有时是不需要跟着文本走的。当然,他也对我们当前教育体制的弊端作了披露。听了孙老师的报告,我感到很震撼。

七、最后,刘旭主任的总结把本次研讨会推向了高潮。他的讲话朴实、幽默。赢得了同志们阵阵热烈的掌声。关于三维目标,他不提倡堂堂都预设,堂堂都打成三维目标。有时我们的课堂也需要一种残缺的美。关于拼音教学,刘主任不提倡反来复去的写,要求学生会认,并知道拼音是学习生字的工具,就可以了。关于当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刘主任主张教师不能教条化,要灵活驾驭课堂。关于写字教学,刘主任更是提出了严格要求,今后的语文课必须有十分钟写字时间,否则视为不合格。关于作文,刘主任也有独到见解,提倡孩子从低年级就坚持写话,由一句到两句,到一段,到篇章,要做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关于阅读教学刘主任主张终生与书为友,并且加强对非延续性文本的阅读。刘主任的话句句饱含了对我们教师的殷切希望,我们会以此为契机,努力钻研、加强学习,更上一层楼。

八、这次研讨会是在新泰一实小举行的。我不光在研讨会上有深刻体会,还对一实小有着深刻印象。通过这两天在一实小的学习,我发现这儿的学生精神面貌非常好,在课间操期间,虽然他们学校的音响设施不是很清晰,但学生的动作依然那么默契,这不是装的,假的,是他们长期坚持造就的。在这期间,我总能听到同学们美妙动听的歌声,这说明这所学校重视了音乐的教

学。透过一幅幅精美的美术作品 可以看出他们重视了美术教学。再看看他们的教师,个个都精神焕发,无处不洋溢着我们教师的自豪。再和我们农村小学比比,这也许就是我们的期待吧!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在这收获的季节,就让我们铭记这次盛会吧!

上一篇:地震逃生演练总结下一篇:于大清解读大学毕业生士兵提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