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阅读理解 教学设计(精选18篇)
1.议论文阅读理解 教学设计 篇一
浅议英语阅读教学材料的选择
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互相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技能.而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阅读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视.本文结合阅读教学理论,分析了阅读材料选择的原则和要求,旨在鼓励教师开发适合学生情况的阅读材料,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作 者:黄骞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上海,62刊 名:南北桥英文刊名:SOURTH NORTH BRIDGE年,卷(期):“”(2)分类号:H3关键词:英语阅读材料 可读性 合适性 真实性
2.议论文阅读理解 教学设计 篇二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就为语文教学确立了一个方向, 即通过以读为本促进学生的发展。以读为本, 正可体现出语文教学的学科本质特点, 突出语文课的特色与魅力。以读为本, 也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 学生正是通过朗读, 来达到对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培养及各种文化信息的获取的。再者, 一个人的一生, 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 都需要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 而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与实践, 正可以为他终生的阅读、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篇课文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 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 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 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 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 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 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 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师在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引领的同时, 也应注重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
一、放手学生, 在自读中感知
“好读书, 不求甚解, 每会意, 欣欣然”。读书贵在自悟自得,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一些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学生, 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 不如自己多讲些。于是, 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 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 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 思考并不深刻, 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 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 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让他们多读书, 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 而老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如在教《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时, 教师并不急于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 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 读通课文并思考主要讲了什么。学生们的小手就三三两两地举了起来, 教师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 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 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又读开了, 当学生们的小手再度举起时, 教师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 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办法来解决。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 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 学生在之后的小组讨论中非常活跃, 气氛甚是热烈, 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对课文的质疑非常深刻, 如“妈妈为什么不把雨衣给托利亚, 而要给萨沙, 托利亚没有意见吗?”“萨沙为什么要把雨衣花朵披上呢?”等等。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己读、自己思考的时间, 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不用教师解答, 其他学生就帮他们解决疑难了。相信学生, 学生就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二、指导学生, 在精读中领悟
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 叶圣陶先生说:“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 让他们自己动脑筋, 经常比较、揣摩, 养成习惯。”杨再隋教授对读中感悟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 自悟出来的。自悟, 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 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 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 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 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 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 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 以学生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 “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 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
如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在初步分析了课文后, 我问道: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 学生一致回答没有白栽, 但当问到为什么没有白栽时, 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却仅仅是因为玫瑰花很美。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存在问题, 如果这时教师对他们进行点拨启发, 学生也能理解, 但这种理解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而缺乏自身的感受和体会。为此我没有马上对课文加以分析而是以“读”为主, 让学生找找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微风、黄莺的话, 并展开想象, 想象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还有哪些动物?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读,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 让学生充分进入角色, 从小动物的角度深深感受到玫瑰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从而深刻地体会到“为别人创造幸福, 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这种感受显然是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所不能达到的。
三、以情动人, 在诵读中表达
“文章读之极熟, 则与我为化, 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阅读, 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 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在教师讲解、分析基础上获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 要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 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 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 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 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 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 感悟文章的真谛, 达到“情自心中来, 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纸船和风筝》是一篇真挚感人的文章, 我在引导学生反复推敲的基础上, 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朗读的重音、停顿、音调和情感, 把朗读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 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渲染气氛, 我特地为课文配上了音乐, 如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的经过配上轻松欢快的音乐, 两个人吵架后各自的感受则配上忧伤的音乐, 松鼠和小熊化解矛盾的过程又配上了欢快的乐曲。优美的音乐一下子感染了学生的情绪, 使他们很快进入了文中两个小动物的情感世界, 读得极富感情, 直到课文读完了很多学生还沉浸在两个小动物纯洁的友谊之中。我发现有几个小朋友在偷偷地擦眼泪, 这是感动的泪水, 是读者与作者的心产生共鸣的结果。
3.浅议教学之阅读 篇三
【摘要】 "读" 俗话说:"一遍生,二遍熟,三遍四遍运用自如"。古人也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这说明了读对提高理解分析综合能力的重要作用。读还能提高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人们的口语中也曾流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编。" 这就是说,读是写作的基础,没有读就无法深刻体会文章的语句用法、篇章结构、语意表达;没有朗读便不能很好地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表达;没有读也不能广泛
【关键词】 读 略读 细读 精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说吟诵朗读是理解文章的钥匙,古人学语文,主要是靠读,在读中求解,在读中领悟。我们现代的语文教学,依然把"读"放在首位,可见,"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活动方式。一篇文章,一个启示,一则新闻……都是通过"读",明白其理,通过"读"发现问题,又通过"读"和"想"去解决问题。学习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读中求认识,求理解,求运用的过程。
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与"读"的能力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教学实践中你不难发现有下列情况:预习时,有些学生只读一两遍就读通了课文,并初步掌握了课文的大致内容;而有些学生只能用手指着一个字一个字地啃读,尽管也读了一两遍(甚至两三遍),只是把句子勉强读通了,而课文内容却一无所知。在授新课时,要求读课文回答问题,有些学生很快就读完了,并进行思考,举手回答问题;而有些学生却还在"半路上"吃力地啃读着,这些学生看见别人已举起了手,也就停止不读了,有的在想着該怎样回答问题,有的惊恐地等待着教师的提问,竟把什么问题都忘了,这样,课堂就会经常出现"冷场"或答非所问的现象,由于"读"的能力差别,影响到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效率。于是,我就针对病症,对症下药,在低年级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养成"读"的习惯,先读易读、易懂、生动的童话故事及儿歌,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激发他们的读书欲望,再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对于低年级阅读教学常用的是朗读。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再创造性的言语活动,是一种口头语言的艺术。《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朗读,首先要做到正确地读,要用普通话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在正确地读的基础上,要求流利地读,再从流利地读到有感情地读,要读出不同的语调,读出词语之间、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停顿。并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在朗读的基础上,还要训练小学生默读,默读是一种无声的阅读,默读时学生将通过视觉所获得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大脑内部的思维活动,默读有利于思考问题,提高理解水平,加快阅读速度,有些问题,在朗读中不能解决的,通过默读有见成效。
我每教学一篇课文,在要求学生读的方面少不了有以下几个步骤:
一、略读。
就是把课文粗略地浏览一遍,一般采用默读,读之前,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有目的的读,指出多音字或易混字,教师指导正音,让学生一次读准,以便防止以后读错,然后让学生通过略读,划出文章的段落,并指出主要的段和次要的段,标出生字和生词,而后自学或由教师指导学习;初步了解课文大意,知道本课主要写了什么事,了解时间、地点和主要人物。阅读、写作是语言教学的重点,综合能力的体现。有人认为阅读和写作是高年级的事,我却觉得读写的兴趣、读写的习惯及读写的能力都必须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因为只有大量的阅读,学生的理解能力才能越来越强。
二、细读。
即理解读。一般采用朗读或默读。这次读是把一个个音节读成词,读成词组,再读成句子;读出词与词的联系,读出句子中各个成分的关系和长句的断句处理。如小学六册语文教材课本(基础训练)"阅读"题中"他在包裹上/用中文和英文/清清楚楚地写上了/收件人的地址和姓名"。当然,物有类种,事有难易。往往一首诗只是凭熟读也难以解决问题,还要结合思考,而且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如学习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五年级的同学虽都能把它熟记于胸,但对于"故人西辞黄鹤楼"中的"西辞"总有些捉摸不透,是辞别黄鹤楼向西边去呢,还是向西辞别黄鹤楼东去呢?后来老师提醒同学们结合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思考后,同学们才醒悟过来,原来盂浩然是坐船顺江水而东下到扬州,可见他是向西辞别黄鹤楼而东去的了。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材大多是记叙文,通过细读要了解到文中的主要人物做了什么事、记叙的顺序是什么,对课文内容有较详细的了解,能回答课后的部分思考题。
三、精读。
即细心地读,对每个词义,每句话,每段文都要深入理解,以及文章的写作目的,表达的意义或说明了某个道理都要有深刻的理解和领会。精读又是流利、有感情的读。所谓流利就是要读得语气流畅,接近平时说话那样通畅自然。为了照顾读书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领读、伴读。有感情地读,却不能做作,必须情发于中而附之于声。否则,就会给人以不自然的感觉,使人听得发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在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时,尽量让他们能自觉地学习,对于新兴的古诗学习,更不应萌发他们对学习的依赖性,所以,这种方法是较受广大教师接受的,此法讲究学生主体熟读与勤思,教师的指导仅是次要?唐彪曾说:"文章渎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一首古诗,读的次数多了,烂熟于心,就会觉得是自己写的一样,诗句的表面意与潜在意自会明晓坦荡了。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也就是这个道理。
4.浅议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朗读指导 篇四
那么,如何做好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呢?
一、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热爱读书。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朗读充满兴趣,才会乐于去读。而且,儿童的心理特点决定着他们对朗读的兴趣缺乏持久性和稳定性。在教学中,教师应变换朗读的训练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1、通过个别学生朗读,让朗读水平高的同学尽情施展他们的才华,让
朗读水平低的同学及时得到老师、同学的指点、帮助。
2、通过分角色朗读,提高学生朗读热情,在朗读中体验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
3、通过配乐朗读,用音乐渲染一种朗读的情境,感染学生,使学生保持浓厚的朗读兴趣,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使他们在优美的音乐中尽情地朗读,走进课文描写的情境,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等等。
这些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朗读积极性,让学生读起来,读进去,读出自己,读出人生,让阅读成为很美好的一件事,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走进课文的情感世界,进而爱上读书。
二、设计启发性的问题--指导读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一方面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要想达到上述目的,教师在指导朗读时,首先要让学生试着把课文读通--读正确、读流畅,然后再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朗读其中的某段,读出感情,进而扩展至整篇课文。
这样不仅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还指导学生学会如何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不仅指导学生读一段话,而且指导学生学会读通文章的方法;不仅体现了教师在朗读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而且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运用体态语言--提示读
学生在感受形象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指导起着重要作用。教师情感的流露除有声语言外,还可以运用体态语言作辅助表达。身体语言学认为:人们可以用身体的各种动作或姿态来表现自己对周围人或事物的态度,表达言语难以表达的情感。
朗读教学时,可以运用体态语提示学生读,用目光激发学生朗读的情绪,用面部表情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的情感,用手势表示朗读声音的高低、语意的轻重、节奏的快慢……
这样训练,不仅激发学生的朗读情绪,而且提示朗读技巧;不仅引导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而且指导学生学会表达情感,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目的。
四、巧用朗读评价--引导读
教育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及时反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阅读教学而言,经常地让学生朗读是对教的反馈,及时地对朗读情况进行评价又是对读的反馈。从这个意义上说,检测学生读,并对读进行评价可以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就对朗读的评价来看,大体要经历这样的过程:教师根据学生读所反馈的信息,与训练目标进行比较,得到目标差距信息,再将差距信息通过一定的方式输送给学生,并启发学生调整原有信息,逐步缩小原有信息与目标之间的差距。
由此看来,评价的过程也是训练读的过程,评价语不但是朗读水平的鉴定语,也是教学过渡语,还是朗读的指导语。因此,评价时既要“惜‘墨’如金”,又力求能“指点迷津”。
五、借鉴述说--迁移读
读能促进说,说又能影响着读,因为读需要借鉴说。
1、从说读的发展来看,一个人的口语训练,说早于读。人在不会读时,已经学会了说。
2、从说读的目的来看,说是为了表情达意,人们说时既注意语意连贯--停顿合乎语言规范,又注意语气恰当--语调、速度、节奏合乎情理。小学生的读往往只注重读出文字,而不考虑每句话的意思,也不考虑如何表达出句子的意思。
3、从朗读训练的要求来看,“朗读要近于口语,像说话一样。”综上所述,在朗读训练时,可以把说迁移至读,在读中吸取说的方法、说的技巧。首先引导学生身入其境,情入其人,进行心理的移情体验,然后再用假想向别人介绍的方式说出课文的内容。
通过训练,不仅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境,而且创设让学生表达情感的时机;不仅引导读,而且又训练了说,一举两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六、凭借教师--示范读
从情感的角度说,朗读的过程是读者通过价值认识感受作品的情感信息,从而形成自身情感信息的过程。
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太浅,往往对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太少,或有感受而自己又产生不了情感的体验,或自己无法表达这些情感。此时,教师就可以进行范读。教师的范读要以技巧启发人,以情感感染人。学生通过听教师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范读,自己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和作品、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不知不觉地模仿教师的朗读技巧。
这样训练,不仅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而且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情感;不仅引导学生模仿读,而且培养学生创造读,取得意想不到的双倍效果。
七、敢于超越--创造性读
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摒弃以前的教学满足于学生“依葫芦画瓢”、记正确答案的做法,爱护学生的创造性热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独立地思考,大胆想、大胆说,允许学生标新立异,鼓励他们敢于超出书本,敢于超越教师,敢于用挑剔的眼光去思考并发现问题,有所创造。
总之,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我们要彻底转变思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巧妙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以身作则,做好示范,适时评价,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尊重学生的独立感悟,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指导学生创造性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5.议论文阅读理解 教学设计 篇五
湖北郧县城关第一完全小学:凌祖宏
[内容摘要]
阅读是一种积累,也是一门艺术,它需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我们教师不能用统一的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文本进行充分自主的、个性化的解读,读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普遍存在高耗低效和重读轻悟的现象。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我们有必要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以往的经验进行总结,找出合适的对策解决小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这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问题
对策 [正文]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打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而阅读教学则是听、说、读、写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教学中离不开文章的阅读,阅读是最基本、最典型的学习形式。阅读既是学习语言的过程,又是使用语言的过程,通过阅读可以获取信息,知识越多,越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搞好阅读教学,达到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用不着教”的目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自身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是现在小学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有些教师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思想教育课,忽略了语文这门课程本身特有的工具性。轻视字词句等方面的训练,只顾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忽视学生语文基础能力的培养;而有些教师只专注于字词句和内容分析,而不注意深入挖掘课文中蕴涵的丰富的人文思想内涵,不能让学生从中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审美教育,未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应试教育对阅读教学的影响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但是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思想已被功利主义思想所取代,而在功利主义思想下,教师对学生进行功利主义的阅读教学,片面追求教育结果,以考试的分数论成败,忽视了教育过程中学生价值的实现。功利主义的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教师按照考试模式对课文进行讲解,把熟记、难写的字词和相关的文学常识作一点理解性的归纳,完全不涉及原文的情、意、道。有的教师甚至将课文编成考题,要求学生在不读全文的基础上完成考题。
(三)重内容理解,轻人文熏陶
语文既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要靠学习主体__学生感悟获得,而不是只靠教师讲解。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教育中应该特别重视“重意会、重感受、重直觉、重自悟”的人文方法。现行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于偏重于对阅读内容的详细分析理解,而轻视和机械进行人文教育。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没有受到情感的熏陶和道德的教育,激不起爱美的情趣。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显然,这段话指出了培养人文素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强
调指出了培养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__“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基本方法__“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四)阅读缺乏体验性
在《月光曲》的教学中,我们研究发现单纯的介绍背景,告诉贝多芬的困苦往往不可以打动学生。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曾提到:“一切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现在学生大多生活宽裕,很少有经历过极度痛苦失望的时候,很多老师发现这一难题却没有十分可行的方式。他们深知缺乏体验的学习会使学生对语文产生距离感,使学生对阅读产生畏惧感。在这种情形下老师一定要站在读者的角度,在理解文章内涵的前提下,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处理,假若联系学生现实生活,以迷路时忽然得到帮助来类比贝多芬遇见盲姑娘时的心态,将文章的深层内涵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也可以让学生明白文学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随着生活阅历的渐渐增加,激起学生思考科学文化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形成爱科学、讲文明的良好品质。
二、改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一)更新阅读教学理念,营造宽松的阅读氛围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统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转变自己角色的定位,让阅读呈现开放式、对话式、个性化的状态,必须突破原有阅读教学的封闭状态,为学生营造一种动态、自由、主动、多元的阅读氛围。学生一旦冲破空间的桎梏,就如鱼得水、如鸟归林,会焕发出满腔热情,用他们拓宽的视野去体味生活、感悟人生。
(二)把握阅读灵魂,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以读为本”是小学阅读教学的灵魂。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学生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可见,“读”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读是感悟积累的前提。因此,阅读教学要从始至终贯穿“读”,不是只言片语地读,也不是少数地读,而是落实到每个学生潜心地读。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相同的阅读材料,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阅读感受,有不同的体验和感悟,教师不能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教师要把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尽可能的还给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不去作复杂的分析,而是让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多交流,多表达。问题要少提,要整合,书要多读,有目的,有层次地读。通过课上反复练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直至读出感情,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从而让学生获得个人的体验和独特的感受,读书百遍了,其义也自见了。
(三)要“因材施读”,精心设计读的形式。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文章获得整体印象,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和美的享受,我们可以对整篇课文或重点段落进行欣赏性范读,特别是低年级的课文教学,由于学生识字量少,独立通读课文有很大难度,范读很有必要。当教材中出现句子长,结构复杂或文章艰深难读的片段,我们就采用领读的办法,引导学生读通、读顺,突破难点。为了让学生从不同声调、音色上感知了解文章的层次结构,也为了便于大面积检查、了解和训练,对于篇幅较长、自然段较多的课文,则由几个人或全班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读;为了让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线索或提纲,理清文章脉络、划分段落层次、捕捉关键词句,则引导学生细心默读;为了提高兴趣,深入理解内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对故事情节或对话较多的课文,则进行分角色朗读;对于句意连贯的句式或段落,采用层层点拨设问,步步引读的形式。为了让学生能“以读悟文、以读悟情”,身为教师的我们要敢于放手,“有扶有放”、“有错有纠”,让学生在“多读”中领悟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四)转变教师评价阅读教学的标准
在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不管学生会不会回答问题,老师都会说“你真棒”。现在教师视批评如越雷池,如履薄冰,似乎稍有批评就会扼杀一个牛顿,夭折一个“爱迪生”。
殊不知,一味这样只会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温柔杀手”。当课堂上激烈争论的学生期待教师的明辨是非时,教师所给予的“你们都有一定道理”、“你们都很聪明”,弄得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自己的观点到底对不对,这种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赏识,只会对学生正确理解知识造成误导,所以教师要改变原有的重赏识轻批评、统一教材、统一要求、统一步骤的阅读教学评价标准,建立一个严谨、公正、科学、多元化的阅读教学评价体系。
总之,“学语文”最终目的是“用语文”,我们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认真落实新课标理念,让学生沉下心来阅读,让教师静下心来教阅读,少一些浮华和形式,潜心会文,真正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学习语文、感悟语文、与文本进行心灵的交流,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相信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一定会有更大的突破,更加有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顾黄初:《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
2、《语文课程标准》(2012年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6.议论文阅读理解 教学设计 篇六
初读质疑 读议解疑 熟读理解——《卢沟桥的狮子》教学设计与评析设计 福建 王玉莲 评析 高思才 教学任务1.激发自读意识,通过自读自悟了解卢沟桥狮子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意义,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初读质疑 读议解疑 熟读理解——《卢沟桥的狮子》教学设计与评析。2.培养学生认真阅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指名读文,回顾全文内容。2.指名学生说说上节课分段情况,理清文章脉络。
二、析疑定向,自读探索
(一)学生自读质疑,师生归纳析疑1.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预习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2.学生提出的问题,大致梳理归纳如下:(1)卢沟桥的狮子有多少?(2)为什么说卢沟桥的狮子真有意思?(3)我不理解“联拱桥”“挑衅”的意思。(4)卢沟桥为什么成了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评析]虽然通过预习和第一课时的教学,学生对课文内容及层次段落已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在第二课时的一开始,让学生通读全文、回忆分段情况、理清文章脉络还是必不可少的。体现了《大纲》要求———从整体入手。
(二)自读解疑1.激发自读兴趣:亲自耕耘,才能体会到收获的快乐。让我们一起来边读边思考,解开心中的疑团。2.生自读课文。想想看,卢沟桥的狮子有哪些特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阅读哪些段落来领悟呢?(第一、二段)3.读后,学生说出卢沟桥狮子的特点:数量多、大小不
一、形态各异。
(三)部分深化,读中寻解1.指名读第一段,找找文中哪个词能说明卢沟桥的狮子多?(数不清)2.卢沟桥是一座怎样的桥?相机理解“联拱桥”。3.出示投影,指导看全景图。说说卢沟桥的狮子数量多。[评析]古人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而依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进行梳理归纳,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开放式教学”的新思想。小结:卢沟桥的狮子多得数不清,可文物工作者早就数清了,总共有498只。这些狮子还大小不
一、形态各异,既看不完,也看不厌。刚才我们是通过读课文找中心词句,认真观察图并说图意来学习这一段的。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学习方法学习第二段。[评析]及时小结学法,注重语文学法指导,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4.自学,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初读质疑 读议解疑 熟读理解——《卢沟桥的狮子》教学设计与评析》快速默读第二段,找出中心句,并用“———”划出写狮子大小的词句,用“”划出写狮子形状的词句。5.讨论、交流:(1)找中心句。(这些狮子真有意思)文中从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一中心的?(从卢沟桥狮子的大小和形状这两方面来说明的。)(2)指名读描写卢沟桥狮子大小的句子,说说怎样有意思。(3)指名读描写卢沟桥狮子形状的句子,说说你最喜欢哪种形状的狮子?为什么?(4)这些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的形状,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群充满朝气、富有生命力的狮子。下面请五位同学依次朗读这几句,大家用心体会这些狮子形状的变化以及每种形状的情趣。(5)同学们从以上五种不同的形状中,体会出了每种形状都很有意思。卢沟桥的狮子是不是只有这些形状呢?你从哪里知道的?(6)投影:卢沟桥的狮子局部图。指导看图,展开想象,说说卢沟桥的狮子还有哪些形状。[评析]这段的结构是典型的先总起再分述。根据这一特点设计自学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思考、议论,理解中心句的意思和作用,并找出围绕中心句展开的两个方面的内容。学生很快就能从总体上把握了全段的内容和结构,为进一步深入探究创造了条件,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6.引读。师:这些狮子真有意思———生:它们有大有小。师:大的———生:大的„„小的„„师:它们的形状———生:各不相同。师:有的———生:蹲坐„„师:有的———生:低着„„师:有的小狮子———生:偎依„„师:有的小狮子———生:藏在„„师:还有的小狮子———生:大概„„7.小结过渡:通过读课文,大家弄明白第一个问题了吗?(明白)。卢沟桥的狮子不仅数量多、大小不
一、形状各异、成为北京的一道风景线,而且这座桥还是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呢!为什么呢?这是我们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又该读哪段来领悟呢?(第三段)8.默读,自学思考:为什么说卢沟桥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9.交流汇报自学情况,相机理解“挑衅”这个词。(卢沟桥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地,抗日战争从这里正式开始。因此,卢沟桥成了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10.有感情地练读这一段。指名读后评议。(要读出憎恨日军,牢记这段历史的感情。)11.全班带着这种情感齐读这一段。[评析]教师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理解文意、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据文设问,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使教学活动不枝不蔓,有条不紊。以问促读,以问启思,以问导议。放手让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不仅找出“是什么”,而且理解“为什么”,给学生以读书、思考、议论的权利和机会,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求解。学生通过品词析句,展开想象,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还原为生动鲜明的画面,不仅学习语言,而且增强形象思维的能力。
7.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七
一、创设意境, 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人们常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所以,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一遍一遍地让学生读。机械阅读让学生觉得很是厌烦, 而教师们却忘了, 其实我们的教学就是创造环境, 多为学生提供学习经验, 使之自发地去学习。所以, 我认为适当地给学生创造意境, 为他们提供阅读背景, 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 有助于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水平和能力, 圈出重点的词语, 含义深刻的句子, 不理解的字、词、句, 自己有启发并感受深的句子、段落, 写写自己的认识、体会、感受和想法, 写写读书笔记等。这样便于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 从而使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读懂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一) 精选材料提供给学生, 形成阅读志趣
培养学生的阅读志趣就是为了使阅读成为学生的行动或意志的趋向, 使阅读成为自觉的行为习惯, 从而形成志趣。高尔基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 就是跟一个高尚的人说话。”可见精选读物的重要性。我认为, 小学生应从以下几类读物中精选:选择贴近生活的文章, 这样才会有阅读的兴趣;选择浅显易懂的文章, 避免造成理解上的障碍;选择名家名作, 努力提高自我表达能力。随着阅读所得的不断巩固、扩大、加深, 随着阅读行为的持续发展, 学生会逐渐形成阅读志趣。
(二) 及时检查督促, 进行小组评比
学生阅读, 如果没有相应的检查督促制度, 很可能会流于形式而达不到目的, 所以必须有一套合理而完善的制度作保障。为此, 教师应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 以小组为单位, 互相督查, 并采取记读书笔记和写读书心得的形式督促落实。所以,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要尽可能做到每周抽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能够说说自己心得体会、汇报阅读进度或组织开展阅读汇报会, 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让制度落到实处。
三、引领学生品读体味, 把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
这也就是让学生多读、读好, 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 指导学生多层次、多形式朗读, 让学生读书练兵, 让学生读出感情。因此, 教师应精心选择读的形式和方式, 如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引读、对读等。教师应根据读的内容和时机, 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 使学生读中品味, 并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读书状态。例如, 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 我作了如下设计:A.自读。学生各自初读课文, 引导学生针对课本预习的要求, 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B.轮读。在检查预习情况时, 指定不同程度的学生, 按自然段顺序读。C.试读。让学生各自练习有感情朗读, 琢磨语气、语调、语速。D.议读。边读边议, 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讲了人类对地球的破坏, 并结合实际号召学生保护环境应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E.比读。抓住关联词语, 让学生比较着读, 如采取指名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读, 读后评议。F.听读。学生通过对比读、试读后, 究竟怎样读才好, 再放录音听读。
四、善于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创造美, 要从课文中帮学生寻找和创造美的情境
教师善于寻求美, 创设美的情境, 并非轻而易举, 要根据课文的特点, 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学生学过《春雨》过后, 在教师的引领下, 集体创作了另一首《春雨》之二:“春雨沙沙, 春雨沙沙, 冰雪融化, 小河唱歌。落在大地, 染绿小草。飘在山崖, 点绿苍山。小虫醒来, 叫声不停;燕子飞来, 唱着春歌, 啄木鸟忙, 捕捉害虫;小小蜜蜂, 采蜜忙忙;油菜花开, 灿灿金黄;春风吹来, 花红树绿。我们顶着蒙蒙细雨, 提水浇草, 松土浇树, 小树花儿乐哈哈。春雨沙沙, 春雨沙沙。”儿童是美丽纯洁的, 他们的美是纯净的。童年无知可爱, 童年缺乏知识的力量, 儿童却拥有幻想世界的无限天地。教师蹲下来看学生, 就能看到学生眼中丰富多彩美的世界。小学生的心似一块纯洁的水晶。当学生心中承载了神奇而美丽世界时, 他们往往需要得到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即使造句也充满诗情画意”, 例如“用下面这些词语写一句话, 使它充满童话色彩或诗情画意。有的学生用“坐”写句子:小野菊坐在篱笆的后面, 侧着头。有的学生用“听”造句:听, 一颗星星落地作响!有的学生用“跑”写句子:春天跑来了, 柳枝梳起绿色的披肩发, 洁白的玉兰花露出灿烂的笑脸, 桃花、梨花争着、抢着比美。有的学生用“回来”造句子:冬爷爷走了, 春姑娘又回来了。有的学生用“睡觉”写句子:晶莹的露珠在玉盘似的荷叶上睡觉。还有的学生用“再见”造句:星星对月亮说:“希望你做个好梦, 明天再见!”美无时不在, 生活中的美, 是一些不起眼的东西积累起来的。用我们的心灵和我们的行动创造的美, 才是属于自己的。
五、读画相结合
这里的“画”有两层意思, 一是边读边用笔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以及优美句段;二是把自己所理解的内容用图画表现出来。这也是“新课标”中所强调的语文学科要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的潜力真是无穷啊!有时完全能超出教师的想象, 给教师一个意外的惊喜!读得花样翻新, 读得多姿多彩, 读得津津有味, 最终都离不开读的真正目的———读中思, 读中获, 读中悟。因此, 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 让学生边读边思, 一直是我不断尝试和始终恪守的原则。引导学生阅读前, 我对每篇文章都充分咀嚼, 力求提出精、巧的问题,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 既思考了文章的内容, 又明白了文章的内涵, 从中感悟出文章要传达的真谛。
总之,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该加强引导, 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 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 让学生与文本进行直接的语言交流、情感交流、思想交流。这样, 整个阅读教学才更高质、更有效。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在教学中的重要目的, 就是为了让小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来熟识文章, 建立自身的审美情趣, 从而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使小学生在听说读写中获得学习的能力, 从而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对小学语文的阅读, 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欣赏能力, 还能够提高小学生在阅读中有效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 使小学生积累大量的文字信息, 多方面地帮助小学生实现自我发展, 构建起更丰富的审美内涵。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崔恋.小学语文教学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8.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 阅读教学有效性
课改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从课程理念到教学活动的组织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新旧思想、新旧模式大碰撞、大变革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改革在学与教的关系、课堂模式的改变与创新、评价的方式等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语文阅读教学呈现出崭新的面貌。但是课改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尊重传统、用科学的发展观学习和发展传统,切实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新课改面临的新课题。
1 小学语文传统教学的辩证思考
作为一线的教师,对传统小学的语文教学有比较科学的认识,那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一定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所谓的传统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对待传统语文的教学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对其精华之处应加以整理发扬,对其不足之处则要加以调整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小学语文教学新大纲》。明确了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即小学语文是基础工具学科,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学科;在“文道统一”的思想指导下,提出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加强语文双基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特点和成功经验;提出应重视课堂中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等等都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当然,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更多地强调智育,忽视了对学生非智力素质的培养;课堂中学与教的关系没有摆正,学生更多地是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没有得到体现;语文学科中人文性和工具性严重分割,造成语文课出现了成为语言文字训练课或者是政治思想教育课的倾向。
2 小学语文传统阅读教学的反思
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既有许多值得继承和发扬的合理性,但面临新课程的挑战也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下面择其一些主要做法进行简要分析。
2.1扎实的“双基”训练。抓好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小学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一大特点。语文本身就具有工具性,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打好了双基,才能积累与运用,因此这个传统的“法宝”是不能丢弃的。“双基”是三维目标中的第一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要条件。所以我们必须辩证地对待“双基”,既不能只抓双基,也不能虚化双基。
2.2阅读文章的精讲。传统的语文阅读课是以教师的“精讲”为主的。从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重点段的剖析等,教师非常细致地一一加以讲解。这种方法虽然存在着把一篇文章进行支离破碎的分析,淡化了对文章整体感悟的缺点,但是也不能否认在某些重要篇章、重点难点,教师的讲解也是非常必要的。不要谈讲色变,认为讲了就是“包办”,就是“满堂灌”,而是应该明确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要讲到点子上。
2.3注意讲练结合,传统阅读教学非常注重讲练结合,有句子的仿写、词语的扩展、段的练习等等。合理的讲练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要把握好度,不要让练习冲淡了或者破坏了文章感悟的完整性;练习也应建立在对文本一定理解的基础上;练习的量要适度,不要搞机械操练,造成学生过重的负担。
2.4重视朗读的指导,传统阅读教学也很注重对文章的阅读,但是阅读的形式和方法比较单一。比较忽视学生的自读自悟,更多的是教师一种强化的、硬性的给予。例如:用高兴的语气读;要读出伤心的样子等等。而没有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真正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只有学生体会到了情感,情感才能由心而发,自然流露。
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基于对以上诸多问题的思考,笔者认为当前在新课程理念下,提升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的有效性是推进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什么是有效教学呢?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是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一些教师还没有真正领会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存在着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转变,对语文教学中“人文论”和“工具论”不能辩证地理解等等,致使语文阅读教学陷入了一种华而不实,繁而无效的误区。
因此,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3.1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双边关系
3.1.1找准教师在课堂中的定位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找到作为“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习评价的参与者、学习反馈的矫正者”这样的新定位。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分享了选择权、决策权。例如:可以引导学生选择喜爱的读书方式;可以选择学习内容;可以参与制定学习目标等等。
3.1.2把握好“导”和“放”的度
在自主学习中,学生和教师分别是学习的主体和教学的主体,它们是互为交融的。而教师作为课堂的调度者在课堂上应该不仅能放的得开,更应该收得来。
教师应巧妙地把握“导”与“放”的度,帮助学生树立“我要学”的学习观,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例如:在教学《可贵的沉默》一课中,对这样的长文,我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质疑问难,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共同讨论,这样既能避免面面俱到、泛泛而读,又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太阳是大家的》这首诗歌时,我抓住课文中的“?”“!”几个标点,巧预设、重生成,引导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激发火花……有心的教师在课堂中是一个智者,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3.1.3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优良品质
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具有发自内心的学习欲望和动机。自主学习的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流于形式的自主是假自主,不能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文本以及学生的实际做教学中的有心人、引路人。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自主学习,首先教师应该区分哪些知识适合以直接学习方式,哪些适合自主探究的形式;其次教师要处理好全班讲解、小组活动和学生个体体验的平衡关系;教师还应该在课堂上营造鲜活的、富有挑战性的、主动参与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以主动探究的心态进行学习。
3.2倡导合理的多元解读教学模式
3.2.1多元理解应以教师为先导者
要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首先要求教师能做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因此,教师要吃透教材,用心解读文本,单凭看教参,而没有自己的意会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专业素养。如一些古代文学作品的精选文章,如果教师对作者的背景、人物的认识缺乏了解的基础,那么引导学生多元理解就是空话。
3.2.2多元理解应以启发引导为基础
多元的理解不等于爱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限,只有通过教学活动,来提升他们的认识水平,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启发,教师在观念上要改变传统一言谈的课堂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让学生真正做到与文本、与教师的平等对话。
3.2.3多元理解应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新课程倡导学生多元阅读,语文教学不是学生单方面接受文本的意义,而是学生与文本通过对话建构新的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多元阅读允许有差异存在,允许有不同视角……但是必须建立在合理性的基础上,特别是在价值取向方面教师应该加以引导。
3.3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把教育意图蔽隐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可见人文性和工具性应该是水乳交融、不分彼此的。
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如果只谈工具性,那么语文课就剩下孤立的字、词、句、篇的语言训练,那么语言文字就失去了它真正的美丽内涵,学生也就不能真正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人格美、语言美。反之把人文性过于强化,那么语文课就失去了学科本身的特点,成为了一种说教。二者之间应该是水乳交融的,在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中,自然而然就有人文的教育因素存在,学生为情所动了,心灵有了触发,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因此,教师应该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去寻找二者之间最好的结合点。
9.议论文阅读理解 教学设计 篇九
【注释】①诘仆:质问仆人。②贾人:商人。
21.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不可驭:驾驭 B.蹄啮伤人多矣 :踢
C.汝为贵臣:你 D.而偿其直:直接
22.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不见是马:没有看到这匹马。
B.谏议遽招子:谏议马上召来儿子。
C.贾人安能蓄之:商人又怎么能养它呢?
D.戒仆养之终老:让仆人养它到老。
23.对上面短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陈谏议“急命人追贾人取马”是怕劣马“移祸于人也!”
B.陈谏议的儿子陈尧咨处事为人淳朴、忠信、宽容。
C.“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是对陈谏议的赞扬评价。
D.“陈谏议教子”这则短文印证了《论语》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名言。
2011年福建省梅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21.D
22.D(警告仆人把那匹马养到老死不准再卖出)
23.B
★ 《陈谏议教子》原文翻译
★ 教子阅读题答案
★ 陈涉世家文言文阅读原文附答案
★ 文言文阅读
★ 教子心得
★ 《陈涉世家》选段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解析:陈涉世家
★ 如何正确阅读文言文
★ 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
10.议论文阅读理解 教学设计 篇十
摘要:在现代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是国家深化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要求,包括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以及学习能力等。其中利用课外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英语方面得到有效的提高,因此课外阅读对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课外阅读;高中英语;核心素养
高中英语是高中生必学的三大主科之一,如何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英语知识是每个英语教师关注的问题,单一的课堂教育很难让学生对所教英语知识的全面掌握,所以教师都会利用课外阅读来巩固学生掌握的知识,同时通过课外阅读的教学来促进高中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1.课外阅读对高中英语的重要性
课外阅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生英语学习的提高是需要掌握大量的词汇量,高中生如果单纯依靠课堂学习和课下作业是达不到规定的词汇量的,而高中生的英语阅读理解在考试中所占比例较大。要想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就必须要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通过课外阅读来了解英语的表达方式,提高他们对英语文章的理解能力。课外阅读就是可以帮助学生拓展英语的词汇量的助手,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和学生的语感。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完善构建课外阅读能够有效提高高中英语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2.高中英语核心素养中语言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语言能力包含听说读写三个方面。提升学生听的能力方面,就要给学生创设语言环境。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尽量使用英语教学,进而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不管是“说”还是“读”,且要发音准确,进而引导学生会读也是英语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教师可以找一些英语的课外阅读教材推荐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朗读,并提问学生从中学到了哪内容,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表达和总结能力。高中阶段已有一定的英语语法基础,在培养学生写的能力时,英语教师可以采用扩句或者缩句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英语写作并不复杂,但要能够做到语句通顺,语法正确,需要平日里学生除课堂外还有对课外的阅读材料进行更多的练习,而且在多读的过程中对有关单词、语法和语句要有更深度的掌握,这样体现出高中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对英语核心素养中自我学习的有效性。
3.高中英语核心素养中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英语教学中,许多教师都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进行教学,经常出现教师讲的滔滔不绝,而学生听得半知半解,因此也就无法去理解和思考,这样渐渐地会对学习产生懈怠。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中,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及时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把提高高中英语的核心素养融入其中,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学习时要鼓励他们多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意见。让学生通过思考提出问题,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通过思考掌握知识。如在阅读时可以让学生先通读文章,在遇到不认识的单词时先不要急于查字典,可以通过上下文的意思对单词进行猜测,通过这样的方法锻炼他们的猜测和推断能力。在对文章有了大致的了解后,还要让学生把文章的主要内容说出来,以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总结能力,然后再对文章的细节进行剖析。
4.高中英语核心素养中文化品格的培养
文化品格是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要想接触不同的文化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阅读。英语是外国的通用语言,英语文章中讲述的大部分都是异国的风俗文化。高中的英语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就要经常为学生找一些课外阅读材料让他们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提高自己的文化品格。给学生选择良好的课外阅读材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高中的英语教师在选择课外阅读材料时,要选择真正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的材料。而且必须是积极的富有意义的。如可以选择《简.爱》一些名著中的片段作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材料。通过让学生阅读课外阅读材料,提高他们的词汇量的同时也提高他们的快速阅读能力。课外材料需要选择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如果脱离了课标,学生就会难以理解课外阅读的内容,对于他们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也不能起到巩固和复习的作用。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选择不同的材料,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通过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训练提高学生们的核心素养。
5.结语 高中的英语课外阅读对高中英语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高中的英语教师要及时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认真选择课外阅读材料,帮助学生提供有效的阅读材料,并对他们进行指导和管理,进而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程度的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和核心素养,促进英语学习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1.浅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十一
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具体要求是:①美文美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②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通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③通过精读、默读的技能实践,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同时,要在“三个维度”有效结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创设学习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展开个性化阅读。
二、转变教法,立足文本,鼓励学生与教材平等“对话”
语文课是要读书的。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要善读书。语文课要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的世界,让学生在文字酿造的美好中真正学“语文”。在语文阅读课中,应注意以下对话:①与文本对话:如“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语言含义深刻?我是这样理解文章的;我理解的理由有这些”等等;②与作者对话:如“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意图是什么?写作意图是否体现得很清楚?”等等;③与编者对话:如“为什么将这一篇课文组织在这一单元?为什么要涉及这道题?‘研讨与练习’与‘读一读,写一写’有什么区别?编者的意图是什么”等等。
课堂教学的顺序上,应遵循“先学后讲”的原则。课堂教学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学生带着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与自己的感受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走向学生,把结果讲给学生听。
三、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应注意的是:在研讨、创新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必要时进行科学合理的纠正和引导,决不能无原则地对学生的思路、认识或见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
四、注重诵读
指导学生诵读优美词句章段,使学生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理解和运用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诵读内容可参照课标及教材推荐的篇目做出量的规定和质的选择。
五、指导学生学会制订阅读计划
广泛开展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7~9年级),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有条件的学校应尽可能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同时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室)、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作者单位 神木八中
12.浅议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十二
1.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择校影响等不同程度的存在,农村中学优质生源每年大量流失,在校的学生大多数基础差,阅读理解能力薄弱。
2.家庭文化环境极度欠缺:除教科书外,没有什么书刊报纸, 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家长对学生的要求基本谈不上什么,满足于学生在学校不惹事,拿到毕业证书。督促和辅导更是奢谈。
3.教师观念陈旧,教法囿于旧的框框套套,缺乏创新,业务水平难以得到提高。
4.阅读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不同程度地仍然存在着两类问题: 重讲轻读;重结论轻过程。
二、改革方案
1.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1)学前读。我教给学生“预习三步法”:初读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再读课文,划生词,说说文章的大致内容;三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
(2)学中读。学习课文离不开一个“读”字,但“读”时也不能毫无方法、目的,一味“让我们读一遍”“让我们再读一遍”,这样只能变成“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要琢磨如何让学生读出滋味,读出情趣来,充分注重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我曾经尝试过这些方法:a.范读引路。b.情景描绘。c.感悟比较。在课上经常这样引导学生:“你觉得这段文字该怎么读?先自己练读一下。”“为什么这么读?能说说你的看法吗?”“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谈谈自己的理由。”
(3)学后读。课文学完,应强调对精彩片段的熟读成诵,掌握内涵、精髓,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欧阳修讲述作文之道时曾说: “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
2.把问的主动权留给学生
(1)使学生敢于提问。要努力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打消学生怕问错、怕嘲笑的心理疑虑。不论好与坏,不管对与错,只要学生敢问,愿问,都应给予肯定和赞扬。
(2)使学生善于提问。“敢问”是基础。当学生头脑中充满一个个问号时,随之而来的便是如何让学生问得有价值、有水平。我觉得关键在于教师的示范引导,平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重点词句处、理解的疑难处提问。
3.把说的机会还给学生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传、授、解皆用“口”也。于是多少年来,教师便在讲台上担当了滔滔不绝的角色,而学生也习惯于抬头听,低头抄,成了一个知识的“闷罐子”。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
13.浅议教学情境 篇十三
一、利用有趣的故事创设教学情境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形象性强,对故事很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故事情节,诱导学生置身于故事情景中,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在趣中质疑,疑中生思,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把理性的传授与声、色、形等融为一体,形成生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情境,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例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根据本课的实际内容,量体裁衣精心编制了《小剪刀与平行四边形》的教学故事,大家听得是全神贯注,聚精会神。最后,“小剪刀究竟把平行四边形怎样了呢?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具,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探索吧……”,于是,一场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大行动热火朝天的开展起来了。再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利用《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编出了生动形象的小故事,并在课件中以flash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经过一片西瓜地,看到满地又大又圆的西瓜。这时正值四人口渴之际,于是八戒摘了一个大西瓜师徒四人分吃,八戒分得西瓜的四分之一,悟空分得西瓜的八分之二……八戒一听立刻嚷嚷起来“不公平!不公平!哥哥分得多,师傅偏心……”是不是不公平呢?通过这样的故事情境的创设,学生的学习情绪空前高涨,参与探索的过程也尤为认真,课堂教学的效果不言而喻。
二、利用直观教具创设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孩子们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在教学有关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时,我认为,利用直观的教具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效果更为突出。点、线、面、体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位置和度量关系,单凭在黑板上画图和文字表述,对初学的学生来说还是难以想象,不易弄懂的。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周围的具体事物或特制的模型教具进行演示,借以使学生弄清楚有关概念和关系。如果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制作模型与教具,并自行操作演示,则有更大的教育意义。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我带了一把小刀和一个萝卜到了课堂,同学们由于不懂老师的心意,都笑了。可是笑声未断,我就按照自己课前的计划削起了萝卜。削第一刀,萝卜上出现了一个平平的面。我绘声绘色的告诉学生:这就是物体的“面”,削第二刀,萝卜上又出现了一条长长的边。我津津乐道的告诉学生:这就是物体的“棱”,削第三刀,萝卜上出现了尖尖的点,摸起来有些扎手,我不失时机的告诉学生:这就是“顶点”。这时,同学们的积极性顿时被调动起来,他们边看、边听老师的操作与讲解,那种跃跃欲试,随时都想动手参与、帮忙的样子,甚是可爱。接着我用概括性的语言,对着已被削的“残缺不全”的萝卜启发说:一刀出面,二刀出棱,三刀出顶,若是四刀、五刀、六刀,这将会变成什么样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继续削下去……。利用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具和学具,创设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的情感和想象,使他们更好的感知教材,以达到由表及里,从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过程。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三、利用竞赛活动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生的好胜心强,有竞争意识,上进心足。教师可将竞争意识引入课堂,精心创设竞争式教学情境。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比一比结果如何,形成良性竞争态势,教师对突出的学生或小组当众表扬,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提升和满足,同时也强烈的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学“千克的认识”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进行了一个小竞赛,两位同学比赛跑步,其中一人提一袋2千克的洗衣粉,而另一位则提一袋10千克的大米。老师一声令下,两位同学迅速投入了比赛,比赛结果不言而喻。输了的同学立刻不服气的举起了小手“老师,不公平”,为什么呢?……在学生的积极争论中创设了教学情境,学生主动地认识到物体的轻重是有别的,千克的认识的教学由此展开。这种竞争的策略在揭示简便运算的规律的教学中也经常运用。
听过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的《数的大小比较》一课的老师,无一不为黄老师精彩的教学设计和他精湛的教学艺术所折服。其中黄老师引导学生探究数的大小比较的过程与方法时,恰恰是把全班学生以分组竞赛的形式(黄河队、长江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发挥到了极致,创设了极其高效的教学情境,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带领学生走进了一个近乎理想的学习情境中。
四、利用游戏活动创设教学情境
14.浅议化学教学语言 篇十四
1.用标准普通话进行教学,选词造句讲究语法。
2.要准确阐明每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3.正确运用化学术语。
4.确切表达化学事物的现象和本质。
5.语言严谨,合乎逻辑。
因此,教师对教材要经过懂→熟→化的过程,认真思考教材中每一段、每一个基本概念、每一句话,甚至每个关键的字和词。讲的每一句话都要细细推敲。
二、精炼――言简意赅
教师的教学语言不精炼,拖泥带水,废话连篇,学生是最厌恶的。语言精炼还可腾出时间作为课内读、议、练、实验之用。有的老师对一些难点喜欢多讲,唯恐学生不懂。其实有的难点特别的那些比较抽象的概念,讲得越多越糊涂。话不在多,关键是抓住要点,采用适当修辞,使用精辟语言,容易讲清问题。
三、精巧――言近旨远
启发式教学已被普遍采用,目的是要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其首要条件是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启发性,即言近旨远。
当然,教师的.讲课语言,要跟当时学生的思想联系起来,与学生的接受水平尽量一致。上课时应随时接受学生情绪上发出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节奏,灵活机动地酌情改变教学语言,力求使学生接受听讲的内容。
四、精彩――妙趣横生
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平衡,增强感染力,提高学生对教学信息的接受和反馈效率。教学时要注意做到:
1.自然美。正确综合运用语调和速度、重音、升降、停顿诸要素,可使语言和谐悦耳动听。
2.形象美。使用修辞手法,深入浅出,创造语言情绪使师生心灵相通,激起共鸣。学习者把听课当作一种美的享受,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学有所得,品有余香,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3.口语化。把教材中比较艰涩、死板的书面语言变成浅显易懂、比较活泼的口头语言,如适当运用韵语、口诀、顺口溜等,能揭示知识规律,加深理解,而且琅琅上口,便于记忆。
15.浅议探究式阅读教学实践 篇十五
一、探究式语文教学的作用
探究式学习就是顺应语文教学改革, 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首先, 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置身于开放自由的阅读环境中, 能充分享受自主阅读带来的乐趣, 时刻处于阅读的亢奋状态中。学生就会用自由的大脑和思维去解读阅读材料中的各种信息。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最后获得结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有了阅读的自由空间和时间, 也使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其次, 新课程标准提倡用探究式学习完成新教材的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习语文要重视探究, 其基本理念的第三条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探究式语文阅读教学的步骤
(一) 自主探究
这一环节起着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作用。要求一堂课的开头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 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 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简短的导入是为学生自学探究作铺垫, 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主动地进入自学探究阶段。
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不浓厚, 其中就有部分学生认为语文是母语课、工具课, 缺少质疑点, 故探究也就无从谈起。问题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没有问题的出现, 就学不到东西, 也就不能成功。其实, 探究无处不在, 大大小小, 不一而足。探究问题有些是老师设计的, 有些需要学生自己提出来。学生随堂质疑的问题有许多,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北固亭怀古》两首词同是豪放派的怀古抒情之作, 同是抒发个人的不得志, “志”有什么不同?当然, 由于受到年龄、基础知识, 读书经验以及生活阅历的影响、制约, 学生有时难免不会问, 在这种情形下, 还需教师引导, 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 合作探究
教师综合学生的疑问, 提出关键性的问题, 组织学生合作探究。通过探究的多种形式优化组合学生, 发挥各自特长, 相互启发研讨, 形成思维互补、集思广益。学生自学探究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在这一阶段集中突破。但教师不是包办代替, 最初应留给学生一定时间, 表述各自探究中的困难。面对学生的疑问, 教师可以综合大家的提问, 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例如, 在进行《孔乙己》教学时, 学生只完成两件事, 一是给孔乙己写个《人物小传》, 二是研究小说的主题, 以此让学生反复阅读作品, 训练他们的语言概括能力和人物分析能力。
(三) 实践探究
这一步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 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 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方法。首先, 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 简要归纳, 概括讨论要点, 了解要掌握什么方法, 理清什么概念, 明白什么道理。然后, 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 学会举一反三, 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 教师要以课文为范例, 由此及彼, 举一反三, 从而做到“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如苏教版初二下第三单元安排的是短文两篇《核舟记》《活板》和文言文《山市》, 如若按常规教学可能就重在字、句、篇上教学, 局限于课文, 遇到陌生的文言阅读段, 初入初中的学生依然会茫然。此时, 教师不妨补充相应的阅读内容, 由课文中的文言字法、句法特点去理解课外读物, 让学生借助工具书 (如《古汉语常用字典》) , 自行组织合作探究小组, 自学一定数目的文言文, 将疑难问题反馈给老师, 教师及时汇总并释疑。这种没有注释, 没有教师串讲, 没有辅助性资料的自主性阅读更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当然, 教师要控制好内容的难度, 分配好研究的内容, 可包“篇”到组 (探究小组) , 包“段”到人, 体现了独立和合作的精神。另外,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鉴赏评价, 如学了第四单元的《范进中举》后鉴赏其语言艺术, 评说明清小说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学习了《水浒传》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研究探讨水浒传的人物刻画方法。
学生实践探究是巩固知识, 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 实践探究的内容和形式, 要根据学科要求和特点决定, 不必强求统一。
(四) 深入探究
这是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继往开来的一步, 其作用在于进一步让学生牢记探究的方法, 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 把学习探究变成自己生活的第一乐趣。这一阶段既要总结前三步探究活动的基本收获, 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 又要得出结论, 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这一步可由教师进行, 也可以让学生自评、互评, 大家总结, 教师补充。要重视激励与肯定, 加强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的评价, 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三、实践中注意的问题
第一, 探究式阅读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是阅读教学内容的探究, 而同一篇文章探究的内容可以是多样的, 不同的教师实际上在课堂中教着有所区别的内容。那么选择最佳的切入点, 最合适的角度就决定了探究的效果和效率。
第二,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当学生的思维处于胶着状态时, 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教师, 应以协作的态度参与学生的探究过程, 通过巧妙的点、拨、导、引, 把学生的思维导向深入。
16.浅议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篇十六
一、传统阅读教学的误区
传统的英语教学也可以说是习惯性教学。它是指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形成某些思维结论且它以看不见的内隐形态支配课堂教学行为。而这种思维一旦养成,就会主宰老师的教学行为。这样的话,课堂就会失去生机,教学就走向公式化和程序化。传统阅读教学的误区主要有以下方面:(1)词汇学习成为学生阅读文章的重头戏,阅读的导入环节直接变成词汇学习活动。(2)强调skimming的阅读策略来寻找文章的主旨,而忽略了scanning的阅读策略去理解文章的细节。(3)忽略教学的朗读环节。(4)曲解新课标下关于情感态度目标的真正意义。
二、阅读导入要多样化
词汇学习活动只能是阅读教学导入环节的一种方式,长期使用词汇导入会让学生养成“不把生词挑出来就不知道该怎么开始阅读”的思维定势。而在以后的阅读中学生不可能遇到“零生词”的文本材料,所以学生需要不同的词汇处理策略来帮助他们完成阅读。
导入方式除了词汇以外,还应该包括:激活背景、语法呈现、情景设置、悬念制造和任务示范等等。而这些形式各异的导入活动,不仅仅为学生扫清词汇障碍,而且更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引起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和关注,甚至产生对学习的期待。此外,有效的导入活动应建立在学生充分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课前预习是学生对文本的原始体验。每次在上新的阅读课时,我都会利用前一天晚上的自习,让他们自己预习。找出文章的重难点和概括总结。尤其是自己不懂的地方。
三、既要理解大意也要理解细节
记得有次公开课的时候,老师选的一篇文章就是阅读理解的。他们的流程:学生打开书本,概括主旨——让学生在进行细节理解之前概括文章的主旨,而且在极短的时间要求之内。教师常会指导学生通过skimming的阅读策略来寻找主旨。浏览文章时,无需逐句逐词进行“精耕细作”的阅读,只需选择文章的首尾或每个段落的首尾句,搜索主题信息。这样能培养或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但并非适合所有的文本材料。在阅读教学的中,教师应对文本有合理的解读视角,以文章的具体特点来设计教学过程,以篇章结构来决定大意理解。如果文章在开端、中间或结尾呼应的主题句,或在每一段落的首尾安排本段的主题句,或以小标题的形式给出的段落大意,文章往往安排一些标志性的提示或方向词,如:In general, I agree that;As a result,学生可用skimming方式快速找到主题句,观察文章铺开的结构。而对于另一些文章而言,主旨大意的获取必须建立在细节理解之上,只能准确理解文章的全部细节,才能深刻而全面的领悟主旨。学生在阅读时,应首先学会获取细节信息,并且考虑文章的支撑性细节是服务于什么,或故事的发展是围绕什么来进行的,逻辑上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等等。然后根据细节分析来概括各段落的主旨,从而推断出整体大意。学生经历的阅读体验是:识别字面意思——判断逻辑关系--推断主旨大意。
四、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
众所周知,在阅读中,一个安静的环境是很重要的,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在阅读中摒弃“朗读”这一语言学习方式。在近几年的阅读课堂上,老师们总是把精力集中在问题上,一个一个的问题让学生无法喘气。一节课下来,学生可能连放开声音朗读和品味那些重要语句、段落的机会都没有,怎能拥有自己的阅读体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和默读不同,学生在朗读中必须做到“视、说和思考”协调进行,把握意群、停顿、语速等要素。尽管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不能给学生把书读几遍的机会,但是择其精彩和重点的句子,让学生去读,这对于语感的培养、英语思维能力的建立必然有推动作用,也会使英语阅读教学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在阅读的过程中设计选择性的朗读环节,是不可缺失的。注重读通、读深和读美。
五、阅读目标——情感教学
随着应试教育的淡化,素质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因此,情感教育越来越重要。情感目标是新课程提倡的目标之一,是影响学习和发展的重要目标。积极的情感目标能培养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善于合作精神、坚强的学习意志或某个德育领域的价值观等等。情感教学目标,不仅仅包括与阅读文本相关的价值观,学习过程中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效的情感交流,学生对本课所投入的热情,强烈的参与欲望等都应是阅读教学中情感目标的体现。
17.浅议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篇十七
天门市实验初级中学 唐伏秀
习惯,是指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具体到语文写作方面,主要指不易改变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在较长的时间里不懈地努力。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会受益颇多。它是夯实人生成才之基,开启事业成功之门。根据作文教学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觉得教师应注意培养他们以下六个方面的习惯。
一.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察就是汲取生活源泉、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观察是启迪思维、认识事物、增长知识最基本的途径,对语文素养的形成都有重要的作用。自然、社会和生活都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要善于观察,仔细观察,多角度观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思考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恶,对周围的点点滴滴形成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并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随时写下来,这样日积月累,脑子里的“货”就会多起来。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写作的素材,就写不出深刻隽永的文章。
二.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
作文水平的高低,与是否重视课外阅读有很大关系。实践证明,作文水平高的学生往往是阅读广泛的学生。现代文学家邹韬奋写道:“我所看到的书当然是不能背诵得出的,看过了就好像和它分手了,但是当我拿起笔来写作的时候,只要用得着的任何文句或故事,它竟会突然出现于我的脑际。”如果我们能多挤一些时间,经常阅读报纸,阅读高质量的杂志,吃掉若干本好书,既可以感受时代的脉搏,接受新思想,又可以吸收丰富的词汇,那些名人传记、中外名著、名人名言、历史典故、文化资料、详实数据等等,一旦被我们掌握,到用时,就会得心应手,从容自如。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作文水平就会慢慢提高。
三.养成朗读背诵的习惯
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意也。”古人是聪明的,他们懂得抓住“读”,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他们并不多谈理论,也不越俎代庖,而是让学生老老实实地去抄,去读,去背,一遍又一遍,在这个过程中,文章的风采格调、层次脉络、表达方式、思想感情都会在无形中影响读者,久而久之,作文水平就会提高。巴金先生说:“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所以说熟读是基础,成诵是关键。在成诵之后,那些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才能变成自己随时驾驭的知识,进而提高写作能力。
四.养成经常练笔的习惯
课外练笔,一直是语文教学大纲倡导的内容之一,中学生课外练笔的作用和意义是多方面的。教育家叶圣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反复阐述过,他分析说,单靠教师出题每周一作,未免回数太少,不能收到明显的效果。因此,“要练习的回数多,不用说,还须课外作文”。中学生应该随时动笔,写日记,写周记,写画家写生式的生活片断、生活场景,及时记下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写自己种种想要写的,多写才能使我们的写作能力越来越强,课外练笔同课内作文相比,有它的独特之处:它强调一个“练”字,不过多地在写作知识或理论上做文章;它的自主性很强,不受时间的限制,不受老师、家长等任何人的限制;它可以有多种写作形式,不受写作体裁的制约,它有强烈的真情实感......总之它是课内作文缺陷的弥补。
五.养成快速审题、立意、选材、构思的习惯
审题,要仔细阅读作文题目的文字和文题要求,认真品味文题中的导语,冷静排出文题的干扰,注意文题中的隐含信息。如果审题不准,偏题甚至跑题,就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立意,要根据文体特点,确定文章要表达的主题。立意时要围绕文题放开视野,纵横拓展;要紧扣时代特征,有的放失;从小题材着眼,以小见大,从大题材落笔,化大为小;从多角度思考,由表及里,平中见奇,准 2 中求异。选材,确定文章主题后,要快速从思想和记忆的宝库中寻找材料,选材一要切题,二要典型,三要具体,四要新颖。构思,是一篇文章写作的通盘规划和总体设计,比如,如何对选择的材料进行组织、取舍、裁剪,如何谋篇布局,结构成文,怎样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怎样安排详略、运用技巧等,都要快速思考,想点子,找办法,构建写作蓝图。
六.养成反复修改文章的习惯
文章不厌百回改。从某种意义上说,文章是改出来的。一切大文章家,大作家都十分重视修改。托尔斯泰说:“写作而不加以修改,这种想法应该永远摈弃。三遍、四遍那还是不够的。”据传说,宋代的欧阳修写文章,最初也写不好,后来他看到韩愈文章的原稿改得一塌糊涂,才恍然大悟,从此很注重修改文章。可见最优秀的作家要写出好文章也离不开修改。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不仅可以促进作文质量的提高,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严肃认真的作文态度和高度负责任的精神。修改文章有一个大前提,就是所写文章确实可以改,也就是说一篇文章在内容、结构、语言方面没有大的问题,这才可以修改,如果立意离题,内容空洞,思路混乱,语言太差,就不适合修改,因为修改也不能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修改作文首先要明白修改的要领,一般可以从主题的深化、材料的取舍、结构的调整、文字的推敲等方面入手。要坚持自己动手,勤练修改,实在拿不定主意,不知道怎么修改,再征求老师或同学的意见,或试改后再听听老师的意见。
习惯是最好的老师,是引导学生把无目的、无计划、低效率的学习转化为有目的、有计划、高效率的学习的关键。作为一个教师应当尽自己所能,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实在是太重要了。
浅议初中作文教学
天门市实验初级中学 唐伏秀
写作是一个人在一辈子的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能,中学阶段则是掌握这种技能的黄金时期。因此,重视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这些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逐渐摸索了一套作文教学的方法,积累了作文教学的点滴经验,整理出来,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现在通行的作文形式一般有三种: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下面就如何让学生写好命题作文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命题作文是一种传统的作文方式,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指定题目所规定的范围、内容、体裁等来写一定规格的文章。这种命题作文有利于直接体现作文的意图,避免写作偏向某一方向;有利于写作者的思想迅速集中,能较快地完成写作任务。那么如何让学生写好这类作文呢?我认为教师对学生的每次作文一定要做到认真命题、指导、评改这最基本的三点。其实要做好这三点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命题作文要精心设计作文题目
A.命题要贴近学生生活,善于捕捉他们生活中闪光的情景。常言说的好:“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题目就是文章的“慧眼”。作文题目命得怎样,集中体现了一个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水平,也关系到学生写作训练的成败。因此,教师要掌握命题要领,提高命题技巧。脱离生活的写作是无源之水,脱离学生生活的命题则无异于缘木求鱼,这就要求题目一定要贴近学生实际,最能体现学生生活。现在的学生,生活丰富多彩,接受新鲜事物快,教师必须善于观察他们,熟悉他们,设计出一些可写性、新颖性、启发性的作文题目。命题符合学生口味,才能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否则他们会觉得无话可说,无情可诉。即使写出文章来也 是胡编乱造,东拼西凑。例如题目《我熟悉的一个人》就不如换个角度写,把题目改成《你猜他是谁?》、《你看看他像谁?》;写《和XX说说心理话》就不如改成《XX,你了解我吗?》等等。
B.要了解学生心态,把握他们的心理特征,命题尽可能的让学生倾诉心里话。初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2--15岁,这个时期的学生叙事能力强,对所叙的事能做一些抽象的槪括,所以命题要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心理特征的日趋成熟而有所侧重。初一阶段,命题要富有情趣,因为这个时期正是童年与少年的过渡期,他们还不能很快地适应初中的学习和生活,还留恋于小学的快乐时光。根据这种情况,我设计了这样一些题目《童年趣事》、《儿时的伙伴》、《我上初中了》......学生对这些题目非常感兴趣,作文得心应手,为以后的作文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初二阶段是初中生活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对一些事情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很有点儿“小大人”的派头。于是我又出了这样一些题目《我入团了》、《绿色,你哪儿去了?》、《我尝到了苦头》、《难忘的课堂提问》等让学生训练。命题既形象具体,又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初三阶段,学生的思想日趋成熟,他们善于思考一些深刻的问题,这就要求命题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深刻性。这样我又设计了《中学时代的我》、《成功很难吗?》、《小议理解》、《雪中情》等之类的题目。经过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训练过程,学生作文水平逐渐提高,同时又与学生心理的成长保持同步,比较有科学性。
二.指导学生写好命题作文
A.认真审题,明确题意。这是写好命题作文的前提。审题就是通过审读、分析,弄清题目所给的各方面的信息,然后加以综合,直到真正弄清题目的要求。审题要达到落实题眼,明确限制的目的。审题审清楚了,作文时就不能越“雷池”半步。如审读《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趣事》,读题便知,题眼是“趣”,文章就是要着重突出事件的趣味,这也是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所在。文题中的其他词语 5 显然当属限制的内容了,它们分别从对象(我)、数量(一件)、范围(身边)一一作出了限制。
B.确定中心,选好材料。在弄清题目的要求、重点和范围以后,就要认真回忆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儿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准备表达一个什么思想,这就是回忆材料,确定中心。中心明确了,就要环绕中心,选择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写有用的,不写没用的,中心是选材、剪裁的依据,果断舍弃与中心无关的材料,才能有力地突出中心。如《愉快的星期天》,这样的题目,如果同学们想表现自己课余生活的丰富多彩,可以选取星期天去游乐场玩、参观科技馆、与小伙伴们一同外出野餐、郊游等内容。就拿郊游,野餐来说吧,应围绕“愉快”这个中心,写郊游的过程,尤其是令自己感到快乐、有意义的事情,郊游当中发生的愉快的、令人难忘的片断等。而自己郊游当天的早上怎样起床穿衣,怎样准备郊游用品等等与中心无关的事情,就不要写了。
C.列好提纲,确定详略。确定中心,选好材料以后,就得列个写作计划,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得有个次序。哪些内容与中心关系密切,要详写,哪些内容与中心关系不大,可以略写,得分个主次,这不要求列好提纲,确定详略。提纲好比建造楼房的图纸。有了好的图纸,造出的楼房才能坚固美观。
以上三步做好了,你就可以按提纲进行作文了,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就可以避免选材不当、文不对题,或者结构混乱、条理不清,或头重脚轻、主次不分,甚至没有中心的毛病。
三.采取多种多样的评改方式
A.自评自改。学生作文写好以后,教师不要急于收,可安排早读时间让学生拿出来朗读,让他们运用听觉器官来检查、修改文章,如从感情的强弱、停顿的长短,查看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否正确;从语言是否畅通,朗读是否上口,查看用词造句是否确切;从内容是否混杂,前后是否重复,查看段落层次是否分明等。6 让学生自评自改,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独立分析判断,以及自我修改、完善、评价、鉴赏等多方面的能力。
B.互评互改。习作自我修改之后,同学之间依据作文的基本要求,互相评改,互相商讨,互相学习,互相启发,扬长避短。这种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相互了解与合作,共同提高写作、评判与鉴赏水平。这时候教师应成为学生互评互改过程中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最高的公正评判者。
C.教师评改。学生自我修改、互评互改之后,教师就要把作文收上来作最后的总结评改。教师是学生作文最后的读者和评判者,需要把每个学生的作文认真的改一遍,把符合本次作文要求的挑出来,把不符合要求的也挑出来。符合要求的,当然是我们鼓励和表扬的对象,对不符合要求的怎么办呢?那就要因人而异,既要批评他们没有写出符合老师要求的文章来,具体指出存在哪些问题,又要表扬他们文章里的闪光点,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搞好作文的最后评讲。
18.浅议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篇十八
浅议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灵宝市豫灵镇亚武小学张江波电话***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又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所有的迹象都能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头悬梁锥刺股,不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所以,学习兴趣既是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兴趣是学习的原始动力,它能让一个人寻求知识、研究事物产生稳定的倾向。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品尝到语文学习的各种“美味”,从而提高语文成绩。那么怎样才能激励学生时刻处于较佳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语文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呢?我认为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尤其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阅读成为陪伴孩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成为其塑造人文素养的重要渠道。我在实践中有这样几点感悟:
一、引导学生博览群书
鲁迅曾告诫青年朋友“只读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这富有哲理的话,正是我们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的“金玉良言”。因而,除了需要对真正有害于学生的书刊进行控制外,教师不应对学生所读书刊的内容、类型和范围进行人为的约束和控制,而是把阅读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轻松自由的阅读环境,让他们自由地读一些丰富有趣的内容,情节发展符合自己想象和思维特点的作品。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博览群书。
在一次阅读课上,我发现个有学生在看《迪迦奥特曼》连环画。“《格林童话》、《十万个为什么》„„等这么好的书你不读,偏偏要在课堂上读《迪迦奥特曼》连环画,更可恨的是,我明明站在教室,你却目中无人,可能还以为我看不到似的。”一想到这儿,我就气不打一处来。想要上前制止,并给予严厉的批评。但又灵机一动,为何不先考考他,看他怎么说,因为他可是班里的佼佼者。
刚一下课,我立刻把他叫到我的办公室,问了几个问题:
“你刚才看什么书?”
“《迪迦奥特曼》”
“为什么要看它”
“我特别喜欢看有关奥特曼的动画片,还经常让家长给我买有关他的书,这本书是我爸给我特意买的。”
“哦?为什么呢?”
“因为它正义、勇敢。”
听完他的回答,我再一次品读鲁迅曾告诫青年朋友的话,的确,他不正像在万花丛中采蜜的那只小蜜蜂吗!我庆幸刚才没有犯那个严重的错误。
二、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巩固阅读兴趣
为了检查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和交流的机会,我定期组织了汇报展示活动。开展了读书专题活动,如好书推荐、同读一本书、故事会、读书交流、读书手抄报、读书演讲等活动学生都很感兴趣。对优胜者予以表彰和奖励。展示学生优秀的读书笔记,互相评比,互相学习,使学生养成认真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并定期开展“读书知识竞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充分享受进步、收获喜悦。
手抄报是学生比较喜欢的语文学习方法,我在三年级下册可爱的动物这一单元教学时中,让学生办了一次手抄报,并给学生讲明要求,这次与往常不同的是要以可爱的动物为主题,进行创办。刚布置完,有的学生就问我:“老师可以借用图书吗?”我肯定的说:“不但要大家借,而且还比以前多借一本都行。”学生的个个欢欣若狂、欢呼雀跃地准备着,我看在眼里,乐在心里。等办完后,我仔细地看了看,有的画的是翩翩起舞的蝴蝶、有的画的是栩栩如生的大公鸡。文章更是精彩纷呈,有写《可爱的兔妈妈》,有写《可爱的青蛙》,有写《酒醉群猴》还有的写《虎大王娜娜》等。通过这次活动,不仅丰富了单元知识,拓展了学生阅读视野,而且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活动,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
学生的课外阅读通过我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了推动全体同学的课外阅读。我首先在班级成立课外阅读小组,定期召开读书汇报会,让课外阅读小组的成员介绍经验或做法。并树立读书标兵,让全体同学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定期召开故事会,让一些学生在故事会上讲自己读会的故事,使全体同学感受他们会讲故事的乐趣。促使全体同学变得愿读书、爱读书。另外,还经常召开朗诵会,书中人物化装表演会,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变得更加浓厚了。学期结束评选“读书模范”、“故事大王”等。
四、引导学生有效阅读
人类天生具有好奇心,结合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具有范围小、程度浅、深度低等特点,使小学生更易产生对周围自己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理,表现为好问、好动。老师应充分利用这种好奇给予正确的引导,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并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强对学生通过阅读获取知识习惯的培养。如在教学中,我发现配以一些与故事相关实物、图画或者小物品作为导线和奖励更能激起学生的主动性。记得我在教学完《海底世界》总结时展示出五个颜色不一的贝壳,向充满好奇的学生说:“明天要是谁能讲出与课文不一样的海底世界或是有趣的海底故事,谁就能获得一个美丽的贝壳奖品!”第二天,有的学生讲出了自己在课外书上看到的有关海底世界神奇奥妙的知识,有的学生讲出了自己在课外书上找到的海底的动物生活习性与陆地的动物生活习性截然不同之处,有的学生讲出了自己在网上看到的有趣的海底故事,还有的学生展示出自己在网上查找到的海底图片并向大家解说等等。通过这种合理的诱导,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求知欲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相关的课外知识而寻找答案,获得成就感并增强个人的自信心。同时,老师应该积极地运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的好奇心,以达到有效阅读,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和知识视角。同时应该避免只是停留在学生问问题、老师给予回答的阶段,否则学生的好奇心就会因其随生随灭,持续时间短暂而失去其对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价值。
五、引导学生开展故事绘画活动,发挥学生想象空间
在阅读兴趣培养过程中,班级可开展故事绘画活动,让学生从自己一段时间内阅读的故事中挑出最喜欢的一个故事,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空间进行绘画。如,我的学生曾经就以自己的形象画了“毛遂自荐”的历史故事,贴在图书角鼓励了
很多学生创作自己的漫画等作品。
【议论文阅读理解 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关于理解议论文07-05
阅读经典议论文11-24
中考阅读理解:记叙文、议论文10-30
初一议论文阅读题10-09
高一议论文理解父母11-11
第七讲 议论文阅读理解学生版12-20
议论文阅读知识与技巧06-16
议论文阅读练习题06-18
议论文阅读专项训练答案07-23
议论文复习及阅读答案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