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实践探索

2024-10-23

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实践探索(共16篇)

1.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实践探索 篇一

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提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

力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 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者拟结合亲身教育实践,在总结四川外国语大学中文系开展学科竞赛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进行初步的探索与尝试。

关键词: 学科竞赛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创新实践能力 探索实践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科竞赛概述

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提高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群众性科技活动。由教育主管部门、省级及以上社会团体或行业协会,以及学校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组织开展,一般分为国际级、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学科竞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扎实中文基础和外语基础,具有较高中外文化交流素质,能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外事、外贸等与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相关工作的中文人才。根据专业特点,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把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相关的学科竞赛划分为三类:中文专业类竞赛、外语类竞赛和综合类竞赛。在专业类竞赛下又可细分为三类:专业基本素养类,即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基本素养紧密结合的比赛,如征文、演讲、辩论等;专业实践技能类,即与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紧密结合的比赛,如教师模拟大赛、专业实践展评大赛等;专业才艺类,即与培养具有一定中华才艺基础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相关的比赛,如戏剧竞演等比赛。而综合类竞赛主要指学术类比赛和创新创业类比赛,如挑战杯系列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

二、学科竞赛对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创新实践能力一般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实践能力。学科竞赛作为大学生能力培养提升的重要平台,不但是理论知识转换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对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创新意识,锻炼和形成创新思维,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提升专业实践力,推动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起着重要作用。

(一)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

学科竞赛不同于课堂讲授,更多需要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钻研,创造性解决系列难题。当学生参加高水平学科竞赛,面对同台竞技的激烈比拼时,更能激发他们刻苦钻研的学习热情、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锻炼和养成学生创新思维。

系列学科竞赛,尤其是参与综合类创新创业类学术竞赛,学生在攻坚克难的过程中需要多维度地提炼所学,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将知识能力转换为具体的实践成果。在历经多次高水平竞赛沉淀积累后,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会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显著提高。

(三)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

高水平学科竞赛的参赛作品一般多是以学生团队形式共同完成的。在整个比赛的过程中,需要团队成员通力配合,为同一目标努力。这就需要他们具有较好的团队意识,相互理解、相互配合和相互包容,合理分工,产生最优的团队效益,通力合作,取得最佳成绩。整个备赛过程,是团队成员一起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是对学生团队意识一次很好的培养。

(四)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实践演练。

学科竞赛的比赛内容一般高于课堂要求,具有实践性强的特征,需要学生将所学专业基础知识运用于解决具体的实际专业问题。鼓励学生参与竞赛,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专业知识的实践运用和实战演练,把专业知识真正转化为实际运用能力,以竞赛促教学,以竞赛提能力。

(五)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学科竞赛所营造的竞争氛围,特别是到省市级以上竞赛与各高校优秀学生的交流比拼,参赛学生通过冲刺备赛,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不断磨砺自身意志品质,不断超越自己,有利于优秀学生脱颖而出,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三、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主要方法与路径

(一)当前竞赛组织存在问题。

当前高校对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越来越重视,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取得明显实效。但在组织学科竞赛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学生参与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参与面不够广泛;第二,学生在竞赛参与过程中,参赛指导还需进一步加强,团队协作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第三,竞赛培育载体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第四,竞赛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第五,竞赛师资建设需更进一步推动。

(二)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路径探索。

根据学科竞赛组织存在的问题,结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自身的特点,六年来我们主要着力从以下四方面进行了教育教学改革与探索。

1.完善竞赛相关机制建设,构建系列激励保障机制。

第一,建立“文化引领”与“制度引领”激励机制。“文化引领”,广泛利用新媒体平台、校友交流分享会、家校互动等举措,激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不断扩大学生参与比例,深植竞赛文化。“制度引领”,完善相关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活动的规章制度;专门设立“学术创新奖”称号,对参与竞赛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个人和团队予以表彰;对指导学科竞赛取得突出成绩的老师予以表彰。第二,建立科研中心理论保障机制。专门成立相应的院系竞赛科创中心,以院系学科竞赛师资建设、学科竞赛理论研究、学生实训平台建设和学生生涯导航为工作核心,保障竞赛组织的有力推进。

2.着力专?I竞赛体系建设,构建与专业特点紧密结合的学科竞赛体系。

结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多层级多类别的学科竞赛体系。以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竞赛为顶层设计,构建多层级竞赛体系;以专业特点为依据,组织不同类别的竞赛,尤其注重精心组织系列专业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目前院系层面已形成专业实践展评大赛、对外汉语教师模拟选拔赛、汉语菁英中文综合技能大赛、成语英雄、诗词大会、辩论赛、创新创业论坛、创新计划大赛等十余项常态开展的品牌竞赛。

3.着力竞赛培育载体建设,构建三类实训实践平台。

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理念为指导,构建以专业实训实验室、专业实习基地和专业学生社团为基础平台的学科竞赛培育体系,促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凝练升级。目前,专业实训室2个,中介语语料库分析实验室和基于多语种优势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实训实践实验室,在建实验室5个;实习基地方23个,其中国内实习实践基地13个,海外实习实践基地10个;专业学生社团6个,有戏剧社、文学社、汉服社、方言社、京昆社、汉语国际教育协会等社团。三类实践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习实训机会。

4.加强学科竞赛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为参赛提供师资保障。

在师资上,着力加强院系学科竞赛导师团建设,将学科竞赛师资建设纳入院系师资发展规划。以专兼结合的形式,选聘在学科竞赛方面有突出成绩的老师担任导师,选派优秀老师参加竞赛指导相关培训。一对一为参赛学生配备指导教师,保障教师竞赛指导工作量认定。

四、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主要经验探索

(一)将CDIO理念融入创新??践能力培养。

CDIO教育理念是近年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强调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研究。这种“做中学”理念下的教育模式,是一种将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其能力目标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强调创新型实践人才的素质要求存在相当高的契合性。基于CDIO教育核心理念,我们在培养学生时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强调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二)着力实现对学生个性化指导。

实施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坚持一对一精细化开展工作,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成才。根据学生特点,一对一为参赛学生配备指导教师,精心辅导学生;学生竞赛中心生涯咨询室一对一接待来访学生。坚持一对一指导学生,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一次有益尝试。

(三)实践教学内外结合模式。

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确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比重,融入创新思维训练;在实践教学平台的打造中,注重加强海外实习基地建设;在课外活动开展中,注重依托学校外语特色,开展“中外文化交流月”、“游走的世界交流会”等活动,实现“课内课外结合、国内国外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外结合模式。

五、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主要成效

六年来,实践证明我们构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科竞赛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首先,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成绩突出,尤其是高水平专业竞赛获奖和创新创业类成果丰硕,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显著提高。其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积极投身海外汉语教师志愿者,专业就业对口率提升。最后,得益于竞赛体系培养良好创新思维和突出创新能力,学生就业能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选择多元化特征明显,自主创业成果丰硕。

六、结语

学科竞赛成绩是评价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标志,学科竞赛对于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引导和鼓励大学生更广泛参与各层次的学科竞赛,让学生通过学科竞赛的磨砺与锻炼,不但有助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深植校园学术氛围和浓厚学风,为拔尖人才突出创造有利条件,更有助于强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实现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培养出更多创新型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国锋,张世英,李彬.论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2]王蕾,张巧英.基于学科竞赛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6).[3]游敏惠,朱方彬,邓安平.类型学视野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分层分级分类模式探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本文系四川外国语大学2016年学生工作精品项目“文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241’模式探索―基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视角”(项目编号:fdy201606)研究成果。

2.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实践探索 篇二

熟记一定数量的单词、短语和习惯用语是进行阅读的前提。理解作者所使用的每个词和短语, 明白它们在特定的上下文中的准确含义, 这是对阅读材料的字面理解的要求, 也是根据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暗示的意思进行推断性理解的基础。高考试卷阅读理解题设置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必须含有一定量的生词。可见, 猜测词义的能力对阅读过程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常用的推测词义的方法有:

1. 利用构词法。

掌握构词力强的前缀、后缀和词根的含义, 通过构词法分析。

2. 利用语境线索。

语境线索是指上下文中具有提示或解释作用的部分。常见的语境线索有:解释性线索、同义或反义关系线索、例证性线索、因果关系线索和修饰语线索等。

3. 利用经验或常识。

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社会常识, 往往也能有效地推断出生词的含义。

有时很难猜出一个词的准确意思, 这时只要通过句法分析, 能弄清生词充当的句子成分, 进而判断它的词性及其在句子中的作用, 不影响问题的解决就行了。

二、课内精读与课外泛读相结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精读注重的是词、短语、句子、语法形式、语篇标记等语言知识上的细节问题。精读是教授、巩固语言知识的最有效途径。中学阶段, 学生的语言知识还不够全面扎实, 而课时又非常有限, 教好精读应该是教师的首要职责。但是, 精读不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它是为泛读打基础的。泛读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一定的阅读技能。通过泛读可以了解语篇的大概意思, 快速获取文章提供的信息, 并用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让学生运用略读、跳读和整体阅读等阅读技巧来提高阅读能力。

只强调精读课本, 就无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无法提高阅读速度;而不重视课本, 一味强调课外泛读, 就势必会造成学生基础不扎实, 对所读材料理解不透的后果。因此, 阅读教学应该把精读和泛读紧密地结合起来。

三、进行以语义为单位的阅读训练, 提高语篇阅读能力

短语和句子是意思表达较完整的语义单位, 提高阅读能力必须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阅读短语和句子的能力。一个词一个词地读, 不但阅读速度慢, 而且影响对短语和句子的理解。

语篇指的是实际使用的语言单位, 是一次交际过程中的一系列连续的语段或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语篇作为一个具有完整意思的语言片断, 可以是一篇短文, 一段对话等。因此, 语篇阅读要求学习者掌握语言片断的整体内容和连贯意义。注重语篇教学, 就是要以语篇教学为主, 句式教学为辅, 在不忽略基本词汇、重点短语、关键句型等语言形式教学的前提下, 把英语课堂教学引入到对整篇文章的关注, 实现语篇教学与句法教学的有机结合, 既能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言知识又能提高语篇阅读能力。

四、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 缩短文化理解差距

文化背景知识同语言知识相辅相成, 而且是阅读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每一种语言都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文化现象。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 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二者密不可分。东西方社会是在不同的文化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所以人们的思想、信仰和风俗习惯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这些都会在语言中体现出来, 不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就无法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 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有助于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角度准确理解和体会所读语篇, 加深对深层语意的理解, 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情感, 真切透彻地感觉文章的深刻含义, 提高阅读质量。

五、克服不良阅读习惯, 提高阅读速度

3.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实践探索 篇三

关键词:保障;前提;关键;措施;合理开发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82-1

数学阅读是阅读主体根据已有旧知,在一定阅读动机的驱使下,依托阅读习惯,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将文字语言转译成数学符号语言,并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过程。生活中需要这种数学阅读能力的地方有很多。如:分析、处理信息及对利率、折扣、风险评估等。

一、阅读困难分析

与文学阅读不同的是,数学概念的简洁性、抽象性和概括性,使得数学阅读缺失愉悦性,并且,对于学生阅读要求又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必须认真阅读材料中的每句话,每幅图,理解其涵义,浏览、快速阅读等方式不适用于数学阅读,同时,阅读要求多次、反复咀嚼,没有弄明白道理,就会对后续阅读造成困难。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句话似乎就是为数学阅读量身订做的。数学阅读材料尤其是数学教科书,其环节之间的跳跃性较大,甚至于某此过程需要读者动笔来演算、验证。因此,数学阅读必须动笔来加深理解,提高认知深度,而不是一读而过,浅尝辄止。

数学阅读材料多是由文字语言、数学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相融合而成,在阅读过程中需要读者将之有机组合,内化为自己的数学理解及个体数学语言,这与读者的数学素养相关,还与读者的数学基础、数学智慧密切相关。

二、数学阅读的方法指导及提升策略

1.教师前阅读是有效阅读的保障。

文学阅读允许阅读主体的发散性和个性解读。而数学结论的唯一性和过程的困难性使得学生的阅读方法不当反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因而教师应深入研读数学材料,理解知识的编排体系、用意及功能,方能在阅读材料的空白处加以补充,在知识的跳跃处加以铺垫,在结论的严谨处加以引导。

2.带着问题走进阅读是提高效率的前提。

数学阅读易陷入机械阅读,即学生读过后没有思考,没有碰出思维的火花,没有产生疑问,只是单纯地记结论。如果要将机械阅读转化为意义阅读,教师必须设计出有质量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3.阅读的范式是关键。

曾有人归纳了几种有效数学阅读策略:能对阅读的内容进行反思、能对阅读方法进行反思、在阅读中遇到困难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在阅读中遇到困难时重新思考一下相关定义定理、阅读时遇到困难时联想以前的解法、阅读中遇到困难时把它转化为自己熟悉的问题。从中看出,这些阅读策略很多时候是一种潜意识的自觉反应。更多的时候处于潜隐状态,因此,小学生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示范正确的数学阅读的方法。

4.变式阅读训练是提升阅读能力的措施。

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先粗读、再精读的习惯,没有审慎、细致的阅读作风,是很容易忽略关键处点,如:一个长方体的无盖铁皮水箱,长0.8米,宽0.65米,高0.6米,做这个水箱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分米?如果每升水重1千克,这个水箱最多能装水多少千克?(铁皮的厚度略去不计)

“无盖”这个词,意味着这个水箱只有五个面。信息中的数量单位是米,而第一个问题所问是多少平方分米,意味着单位名称需统一。每升水重一千克,意味着要先求出这个水箱的容积,才能算出能装水多少千克。

5.合理开发数学阅读课程。

目前,可供学生阅读的数学阅读文本非常匮乏,放眼看去,基本都是一些数学课外辅导材料及练习之类,真正讲述趣味数学故事、数学趣题研究的优秀书籍很少,而适合不同年级学生阅读的则基本不见踪影。这也使数学在小学阶段成为了一门相对“封闭”的学科。所谓“封闭”,指的是其体系与知识点与社会、与生活的交集太少,而现今数学课堂上与生活相联系的教学又多是“挂羊头卖狗肉”的浅显情境,因此,针对现实,数学阅读课程的开发显得非常有必要。

(1)引入开发

开发数学阅读课程能够更好地向学生传递一种数学文化,让学生通过阅读对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有所了解,对知识的重难点有更深刻的领悟,感受到数学在人类发展史中的作用,提高数学阅读和思考能力,提升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养。

如:数学谜语,考试不作弊(真分数)。再见吧,妈妈(分母)。

让数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2)对接开发

开发数学阅读课程,必须与数学教材紧密相连,依托教材,而又高于教材,要提供数学背景及相关拓展延伸阅读知识。这方面,许卫兵教师的《李白喝酒》一课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榜样作用,“三遇店和花”的演绎生发出了许多数学乐趣。

开发数学阅读课程,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低年级图文并茂,中年级文图相济,高年级文主图辅等。好的数学读本,能够有效帮助数学语言发展水平较低、对数学信息敏感性稍差的后进生,让他们在反复阅读、不断琢磨中学会数学标准语言,进而形成属于自己的数学句子,提高数学理解力和表达力,建构起良好的数学语言系统,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结语

4.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实践探索 篇四

平时讲解课文之前要求学生要预习、阅读课文,其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课文、读通课文、读懂课文。要答阅读分析题,自然也不例外,读是基础。何况现在的选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

它们或注重思辨、启迪学生智慧,或展示科技新貌、开拓学生视野,或寓理于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有的还代表着新的文化观念等,这些材料对大多数同学而言是陌生的,因此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浏览、细读、品读是必不可少的。

浏览,即引导学生学会快速阅读包括标题和检测题在内的所有文字资料。通过浏览,大体知晓材料的内容和命题的方向,形成初步印象。

细读,即在浏览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检测题细细阅读选文,深入了解文章立意、写作思路、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等,做到重点明确、胸有全局。

品读,就是要求学生带着对材料的初步理解,首先重点品读检测题的题干,揣摩出题者的意图,在有所思考的基础上再读选文,同时对那些答题要求较高的题目做到有的放矢、重点关注。

二、抓住文体特征

阅读是解答题目的前提,要答好题,如果仅是读懂选文,而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不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可能也会无从下手。各类文体的特征就是必须掌握的知识。因为许多阅读材料一般都有较明显的文体特征,只有掌握各类文体的基础知识,答题才容易“上路子”。

例如,记叙文常涉及的是记叙的六要素、记叙的线索、叙述的方式、表达的方式等;说明文常考的是说明方式、说明顺序、说明对象及特点、说明方法等;议论文则侧重对议论文的三要素考查,如文章的论点、论据的类型、论证的方法等。

这些都涉及到相应文体的基本概念,有共性的内容。如果学生对选文的文体类型辨别无误,基本概念认识清晰,那么答题时就不会张冠李戴,这样基本分就不会丢失了。

三、准确把握材料

每篇选文都是有血有肉的。但是阅读过程中,如不能很快地抓住主要内容或主题思想,而被一些具体琐碎的材料遮住视线,答题就会吃力不讨好。怎样很快地抓住文章的主干和灵魂呢?大体有以下三种方法:

1、抓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读懂了它,文章大概意思也就知晓了三分之一。有些文章题目交代了文章的文体或写作的方向,抓住了题目,答题一般就不致于产生太大的偏差。

2、抓住中心句。中心句是文章内容的主要基石,常常是文章题目的阐释和延伸。抓住它,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认识就会更准确更具体。

3、抓议论、抒情句。议论、抒情句往往起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是作者感情倾向最鲜明的体现之所在。因此,抓住这类句子,往往能明了文章的立意,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中心。

四、区别题型作答

读懂文章、明辨文体及基本概念,其目的还在于运用,在于答题。学会区分不同题型,巧妙处理也很重要。

1、选择题。通常采用排除法。阅读分析题的内容涉及到的不仅仅是内容,有时对课内知识也多有勾连考查。因此对课内掌握的知识如能或排除或选择,就无形中降低了知识的选择难度。

2、延伸题。如根据有关内容默写名句等,对此要避难就易,写自己最有把握的答案。否则容易吃力不讨好。

3、基本概念题。要做到抓住语段的主要内容来答题,不能捡芝麻,丢西瓜,更不能一页障目,不见森林。

5.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实践探索 篇五

严查隐患 狠抓药械监测应急处置工作

---重庆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重庆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成立于2005年,现有员工20人,内设综合科、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科、药物滥用监测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科,在39个区县食品药品监管分局食品药品监管科加挂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科”。2012年,中心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指导下,在重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监测、服务公众”为指导思想,以预防为主、快速反应为工作原则,建立了有效的应急处置机制,完善了应急管理制度,及时对多起药械安全事件进行了深入调查和处置。全年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报告20392例,报告数达到649/百万人口,其中新的或严重的比例较2011年增长了158.31%,达到了33.09%;收到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2904例,较2011年增加了123.21%。

一、健全机构,明确责任,为药械监测应急处置工作提 供有力保障

重庆市局高度重视药械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成立了应急指挥机构和日常管理机构,明确了监测中心作为技术支撑机构,配合药监局完成相应工作。

中心成立了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性应急事件处理小组,由中心主任任组长,负责对应急工作进行统一领导和指挥,处理小组下设联络协调组和2个业务工作组。联络协调组设在综合科,主要负责与重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及各区县分局的联络和信息沟通。2个业务工作组分别设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科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科,主要负责不良事件报告的收集、评价与上报,突发性药械安全性事件的调查和处置等工作。中心应急事件处理小组的成立及责任的落实,为药械监测应急处置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完善制度,强化措施,推动药械监测应急处置工作顺利进行(一)完善制度

完善的制度是保障应急处置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的保证。2006年,我市先后下发了《重庆市医疗机构制剂疗效和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管理办法》(渝文审[2006]5号,渝食药监[2006]94号)和《重庆市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规定》(渝文审[2006]34号,渝食药监[2006]228号)2个规范 性文件;2008年制定并下发了《重庆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应急预案(试行)》(渝药监测文[2008]6号);在新《办法》实施后,积极推动并于2012年修订并发布了《重庆市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规定》(渝文审〔2012〕12号、渝食药监〔2012〕36号)。

同时由重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国家中心发布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死亡病例追踪调查工作规范》转发至各区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分局(渝食药监药安[2010]12号)。

各区县分局结合当地实际,紧抓药械安全性监测工作,以制度化的方式主动落实应急处置工作,大部分分局或以地方政府的名义、或以与卫生局联合的方式下发了相应的工作制度。如巴南区、璧山县、城口县分局分别以当地政府的方式发布了《重庆市巴南区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应急预案》《巴南府办发[2012]298号》、《璧山县药品和医疗器械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试行)》(璧山府办发[2012]247号)、《城口县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城办法[2012]139号)。合川区分局与卫生局联合制定下发了《合川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实施方案》,合川区卫生局还把做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纳入了辖区内医疗机构年终工作目标考核的主要内容。

(二)强化措施 一是有效利用系统预警功能。根据我市实际,我中心制定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程序》,同时设置了5个级别的预警规则,及时有效地提取安全性风险信号,做到风险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二是完善药械监测应急处理程序。制定了《药品不良反应上报程序》、《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上报程序》,形成了《药品突发性群体事件调查与处理》、《严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调查与处理》等工作程序,明确了启动条件、调查与处理原则、调查与处理程序。三是细化了工作职责。针对新系统,制定了《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启用初期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科实施细则》、《药品不良反应报表评价工作细则》明确了工作的职责和范围,同时建立了应急值班制度。无论是工作日还是节假日,每天都安排人员登陆系统,通过全天值班制度的执行以及实时上报来保障药械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

三、及时预警,深入调查,提升药械监测应急处置工作能力

(一)加强对预警信号的挖掘和严重病例的调查 我中心按照“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调查、第一时间上报、第一时间处理”的原则强化对药械安全预警信号的处置工作。对发现的每一个预警信号,均到达现场,按照调查规范进行仔细的调查和研究,同时对调查结果进行评价,及时将结果上报至市局和国家中心。2012年,共对19个药械预警信号进行了有效的处理,对400多个严重病例进行了调查和核实,对8例药品和医疗器械死亡病例进行了及时的追踪调查,向生产企业所在省份发去了协查函或通知单14个,另外对6份发生在外省的严重或死亡病例进行了协查。

(二)强化对群体事件的调查和处置

对群体事件,我中心严格按照新《办法》的要求及时进行调查和处置,同时与当地卫生局开展联合调查工作。2012年共对3起群体事件开展了调查工作。7月份,我中心对重庆一医院发生的“骨瓜”群体事件进行了调查,发现了骨瓜提取物的安全风险并及时进行了预警。8月份,对注射用炎琥宁发生的不良事件及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查明了引起药品质量不合格的原因,并对其产品进行了全面的安全性风险评估和强化风险控制的建议。10月,发现了核黄素磷酸钠注射液的安全风险,并及时进行了调查和处理。

四、体会

(一)各级重视是关键

一项工作的开展,与单位和人员的重视程度息息相关。在市局的高度重视下,中心与各分局均将应急工作作为重要工作常抓不懈,明确了职责、落实了责任,做到了“有计划、有政策、有方案”。

(二)机制制度是基础 一项工作开展的好坏、规范与否,必须有完善的机制、科学严谨的制度为保证。我们市中心、各区县分局均建立了完善的协同完善的工作机制和规章制度,当发生紧急事件时,做到了“遇事不慌、应急有章”的有条不紊的处理方式。

(三)人员到位是保障

一项工作开展成功与否,人员是根本。在市局的重视下,我们做到了“专业对口、人员到位”,有力的保障了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监测与监管结合是手段

为做好监测工作,必须将监测工作与日常监管、GSP/GMP认证、医疗器械质量体系检查等监管活动有机结合,提高经营、生产企业和医疗机构的监测意识,增强监测工作的自觉性和约束力。

6.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实践探索 篇六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培养其学习阅读习惯的重要时期,教师家长学校必须通过正确得当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素?B。本文根据问卷调查的相关数据,提出了几条提升小学生课外阅读素养的实践性建议,希望通过不断探究实践,真正达到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生 课外阅读语文素养

一、选题意义

小学六年的教育不同于初高中,学习的知识并不困难,都是基础,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养成各种良好的品德习惯,培养其各个方面的素养,其中之一,就是培养其阅读素养。养成良好的阅读素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学习这条漫长的道路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以后到了工作生活中,也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教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就成为了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新的语文课程观要求我们要树立大语文观,大阅读观,通过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有利于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质的养成,是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提高阅读能力,养成终身学习能力的有力保证。同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多种阅读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厚实积累与基奠,为将来的人生发展储备充足的养分。通过课题的开展,学生能不断地纠正不良的课外行为习惯,涵养自己的品行,提升自身的修养,丰富课余生活,逐步培养自己做内心丰富的高尚的人。

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研究,也是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实践性研究,提高课外阅读管理与指导的实践能力使老师们不断学习、总结和交流,提升了理论水平。

二、问卷调查

1.问卷调查内容

问卷调查共有27个题目,题目涉及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诸多层面,包括学生个人和家长对课外阅读的主观认识,学生和家长对老师所布置的与课外阅读相关的任务的认识,学生平时课外阅读的情况以及其对学校一些相关措施的看法和期许等等。

2.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本班有48名学生做了问卷调查。据统计,有70%以上的学生经常进行课外阅读,且接近70%的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基于自己的爱好,只有30%左右的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由与老师、家长或同学的影响;当被问及与看电视、上网相比是否更喜欢阅读课外书时,43%的学生的选择是肯定的,另有35%的学生的回答是其主要取决于是什么书,只有22%的学生选择与阅读课外书相比他们更喜欢看电视或者上网;超过半数的同学每周阅读课外书的时长是不确定的;67%的学生习惯于在晚上睡觉前一段时间进行课外阅读,20%的学生选择在双休日进行阅读,还有8%的学生习惯于午休时阅读;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以文字为主,但还是有一些图画内容的书,且在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中,脑筋急转弯及儿童漫画等娱乐性书籍占比最高,为42%;虽然多数家长并没有经常阅读的习惯,但多数家长都会督促孩子进行课外阅读,且认为课外阅读是有意义的,支持孩子进行课外阅读;对于老师所布置的课外阅读作业,85%的学生认为是有意义的;且大部分同学认为老师应该适当教授一些课外阅读的方法;对于同学推荐的书,超过半数的同学表示都会去阅读;关于导致学生读书少的主要原因,多数学生的选择是“功课太忙,没时间”和“缺乏阅读氛围”;最后,所有同学都认为学校应该专门的校内阅读时间。

三、提升小学生课外阅读素养的建议

1.引导学生阅读除了课本以外的其他书籍

仅仅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学生只有通过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才能获得更全面的知识,同时才能了解自己的爱好,正是课外书籍的阅读才形成了不同人兴趣爱好之间的差异。大量调查数据表明,中国是在众大国之中阅读量最少的国家,在国内,销量最好的图书种类是应试教辅类书籍,而其他书籍的阅读量少之又少,这样的情况是很糟糕的,不扩张自己的阅读面,只专注于应付考试,会使得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急剧下降,一个缺乏了创造力的国家,其结局可想而知。

2.教导学生读书的方法,引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无法完全读懂一本书,甚至只能靠拼音看完,此时老师家长就必须充满耐心地给学生讲解书的内容要表达的意思,并且将其尽量表达得生动形象,不至于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缺乏兴趣。高年级的学生基本可以自己读完一本书,此时老师家长的工作就是引导其思考书中所要传达的信息,让学生有自己的见解。

3.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与家长积极配合上学期间,学生待的时间最长的就是教室,所以教室的阅读氛围就极其重要。教师平时就应该注重营造教室的阅读氛围。教室的图书角不能只是一个摆设,应该鼓励同学们在下课时间多读读课外书,可以互相交流读过后的感受,也可以互相讲一讲看到的故事,这些都会对学生的阅读欲望产生影响。除了学校,学生待的时间最长的就是家里了,不同于学校,在学校同学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主要的课程知识,稀有的下课时间是能读一些零碎的书籍,这样是远远不够的,而在家里,小学的作业基本可以很快完成,接下来到睡觉的这段时间里,就是培养学生的宝贵时间,如果花在看电视和玩电脑游戏上,就有点浪费了,此时不妨给孩子读几本优秀的课外书,充实其课外知识,同时也让其养成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

4.定期举办读书交流活动

定期举办阅读主题活动,如阅读主题班会,或者仅针对某一本书让同学各自发表自己的感想,大家互相讨论,互相了解,从而促使学生对自己所读的书有更多的思考,也会促使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加文明和谐,是班级内更加充满人文气息。

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成功的,这需要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校,家长与学校的两两配合,且方法一定要正确得当,否则很可能反而使同学产生对阅读的抵触情绪,消除抵触情绪的过程远远难于提升其阅读素养的过程。如果在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路上顺利的话,那么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工作甚至生活中,都会有极大的帮助,其思想境界的提高,使其不同于其他人。

结语

7.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实践探索 篇七

一、结合专业特点进行实验教学

1、将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

通常情况下, 学生实验都是安排在教师讲完新课后进行的, 而且大多是让学生重复教师课堂上演示过的实验。这样的实验只是起到巩固书本知识和训练操作技能的作用, 属于验证性实验, 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而且验证性实验的一切现象和结论都是学生已知的, 严格的操作程序和方法把学生的智慧、手脚束缚得死死的, 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结合专业特点尝试将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 因为实验前学生不知道实验的现象和结果, 这就要求他们认真、正确地操作, 仔细敏捷地观察, 忠诚老实地记录, 否则就不能获得正确的结论, 这有利于培养他们科学实验的基本品格, 有利于发展智力, 培养实践能力。

2、严格规范学生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在实验教学中, 按照各专业相关的职业技术规范, 严格规范学生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强调操作的规范性和正确性。实验过程中, 我注意不过分强调实验仪器的珍贵, 以免给学生增加心理负担, 做实验时小心翼翼、缩手缩脚, 不敢大胆实验。同时对于一些有毒害作用的试剂药品, 如制取NO2、Cl2、H2S等有毒气体时, 特别提示药品用量和装置的气密性检验, 同时为避免学生产生恐惧心理, 避而远之, 在实验中我以身示范, 强调只要严格按操作规范进行实验, 就不存在危险。

3、改革考核方式, 重视对实验过程的分析

化学实验是由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等构成的一个统一体, 学生实验能力的大小不仅表现在实验结果的准确率上, 而更多地体现在实验过程中。在有些实验过程中由于诸多原因, 学生没有获得预期的结论, 我提出实验结果并不是判断实验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 适时引导学生如实对实验过程进行认真分析, 并鼓励学生重新探索实践。对实验的考核重视对实验过程的分析,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改革实验报告, 认真审核实验结果

在中专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 我不仅重视做好实验教学各环节的工作, 还注意认真审核学生的实验结果, 通过改革实验报告, 及时发现学生的独特见解, 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实验报告是对实验过程的总结, 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判断、综合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传统的实验报告由于要求统一, 经常忽视了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分析, 导致学生认为既然是同一组实验, 实验报告理当一样, 因而往往形成了合理的抄袭。这种实验报告不能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能力, 因此, 我要求学生把实验报告的重点放在实验分析上, 让学生认真记录实验过程, 将实验中的正常或异常现象、结果都给予认真分析, 总结出经验、教训, 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引导质疑,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思维是能力培养的核心, 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化学的历史, 实际上是一部化学方法和化学智慧的历史。化学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凝聚着无数科学家的创造思维。从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到现代的“侯氏制碱法”、牛胰岛素的合成以及21世纪纳米材料的问世等都充分说明了创新思维的重大价值。因此, 在教学中既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伟大创新精神, 又要努力培养学生多思善问、质疑问难的良好习惯, 要有意识地创造一种探索氛围, 激发学生质疑求解的愿望和热情, 把学生知与不知、深知与浅知之间的问题带到教学中, 促使学生参与思考, 努力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在实验室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 要求学生不能仅停留在会做这个实验上, 还要明确每步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个实验与以前学过的氢气还原氧化铜、碳还原氧化铜的装置有什么不同?能否设计出其它改进的实验装置?用气球收集的尾气, 实验完后应该怎样处理?这样的设问,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不仅使学生会做该实验, 而且弄清了实验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特别是掌握了对有毒气体比如对尾气做处理这一新的实验装置和原理。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中类似的因素, 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使学生积极思维、促使他们提出不同看法和见解的环境, 逐步使学生养成敢于标新立异, 敢于推陈出新的独立性品格, 激发创新意识, 提高创造能力。

三、创设氛围,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诸多的化学知识、概念、理论都是在化学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所以引导和指导学生参与化学实验, 不仅能获得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感性材料, 了解和学会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而且还有助于形成有关化学基本概念, 帮助理解和巩固所学化学基础知识, 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我们要千方百计创造实验条件, 让学生个个参与实验, 人人动手操作。如可将一些难度不大、又没有危险性的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实验, 或在教师的指导下, 由学生登台操作, 教师可结合学生操作过程, 纠正错误的操作, 讲解实验应注意的事项, 强调实验成败的关键, 然后根据实验现象, 引导分析, 总结出规律。如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及酸、碱、盐的某些性质实验均可由学生来演示或改为边讲边实验。还可将一些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边讲边实验。如, 实验室制取氢气所用药品的选择, 就可采用学生分组实验的方法。

总之,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注重教学思路, 努力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注重培养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积极思维,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实现教法与学法的优化组合, 使教与学达到和谐统一, 使学生逐步形成独立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而达到培养职业能力的目的。

摘要:本文旨在探索中专化学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此, 从结合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组合、进行实验教学的改革、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以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

8.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实践探索 篇八

关键词:初中英语;英语报刊;有效阅读;应用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072-01

英语报刊是英语课堂的延伸,是新课改的需要,已被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引入课堂,以“信息量大,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实效性强,语言鲜活,难易适中”的特点充分发挥其丰富教学资源、拓宽学习和运用英语渠道的功能,实现英语教学的最优化。

一、英语报刊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应用的必要性

英語报刊,以其内容的时效性、时尚性、英语国家背景全面展现性与各种知识的全面性等特点,在英语教材内容学习的基础上,为初中生的英语创设了更为广阔的活动平台。

1、有益补充教材

初中英语教材尽管有着科学体系,但由于其规定性,尤其是在各种媒体发达且网络运用普遍的情况下,并不能满足初中生英语学习的对各种信息的需要。英语报刊以其甄选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时效信息、精美英语文章等,弥补教材阅读内容少且缺乏时效的缺陷。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Unit 7 the Birthday Party Topic 1 When is your birthday? Section A.”时,教师可以选用那些具有名人生日、年龄等信息的报纸,如初中生比较喜爱国内外的球星、影视明星等,尤其是选用那些当红明星的情况来切入,一方面可以激活他们的兴趣,另一方面让他们积极地运用教材中的相关的月日单词,以及一般过去时的语法表达方式。

2、开拓学生视野

由于英语教材编排的梯级性,及初中教材训练少,相对于灵活的初中英语学习,其中英语词汇知识框架限制,难以满足学生实际英语阅读学习的需要。例如对派生词、复合词等教材中出现的较少,学生难以根据教师的讲解掌握其规律,因而也就无法顺利的完成相关的阅读学习。通过英语报刊阅读,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包括上述在内的缩略词、拼缀词、借代词、即兴生造词与借用词,以及模糊词、隐喻、委婉语与截短语等用法,由此,初中生英语学习的视野,也随着阅读量的积累不断开拓,其阅读能力也在知识的累积与个人经验的总结中不断提升。

二、英语报刊在初中英语阅读中的应用路径

在减负背景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尽管英语报刊有着上述等各种积极作用,但毕竟是处于辅助或从属地位。因而,教师在运用中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学情实际等,做出灵活的创新的应用,以获得抛砖引玉的教学效果。

1、课堂拓展应用

(1)结合教材内容精选拓展运用。此种应用是最常见,且对课题教学最有效的情况之一。即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把英语报刊的内容,作为教学的辅助点缀等,或运用在新课导入激趣,或用在练习环节激发学生思考与活动等,在教学八年级上Unit4 Topic3内容时,教师可以选用英文原著关于国内著名历史城墙的阅读文章,在了解外国人眼里的中国古城墙的同时,去学习英文原著的句子结构、篇章结构、词语搭配与习语用法等,进一步在练习中让学生掌握本节内容的重点——反义疑问句。

(2)取舍教材内容有机创新运用。即直接把教材中的阅读内容暂时忽略,教师选用能涵盖教材内容英语报刊相关文章等取代,不仅可以开展教材内容教学,还可以实现有机拓展。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Unit6 Topic3 Section B时,教师可以在英语报刊中选用那些与教材相比较内容较为丰富的文章,开展相关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交通规则,同时学习如何遵守与维护交通规则,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学生。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选用相关文章时,一要注意结合学生学习的不足,例如英语国家历史文化知识的缺乏;二要注意与教材内容的关联性与区别性,激活与保持学生的新鲜感与兴趣。

2、课外目标练习应用

(1)主题性词汇学习阅读。通过阅读增加初中生的词汇量,是教师英语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例如前述1.2中那些词,则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在不断地接触中依靠个人理解能力的提高,去实现词汇与能力的双赢。例如在教学九年级下册unit 5 Topic 2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英语报刊去主动地寻找一些以孔子为主题的谚语、名言与俗语等,通过这些精炼的语言,去感悟英语运用的奇妙之处,同时积累更多词汇。

(2)主题性句子理解阅读。学生的词汇量是初中生学习英语的基础之一。在此基础上通过英语报刊的主题阅读练习,实现对主题语法、词汇与逻辑联系语衔接的掌握。如在教学九年级下册Unit 5 Topic 1时,可以紧紧围绕关于旅行的文章开展阅读学习,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找到关于旅游的一些句子,并分析其中的上述各种关系,进而掌握各种语法句式的运用,尤其是在不同的国家与其相关的习语及其他专用术语的运用等。这两种方式,可以发挥教师对学生课外学习的指导作用,让其在兴趣的引导下,去完成更多的学习,以提升英语的阅读、理解与运用能力。

英语报刊辅助教学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多层次的阅读需求和兴趣爱好,提供有意义、有价值的语言训练,全方位、立体式地促进听说读写技能的发展,而且可以实现课堂教学的延伸,充分引导学生自主地拓展学习英语的渠道,养成阅读英文报刊的良好习惯,是英语教学十分理想的辅助手段,值得我们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总结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丽娟.初中英语报刊有效探究[J];上海教育;2013.3

[2] 陈 勇.追求高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几点做法[J];中学英语研究;2014.5.

9.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实践探索 篇九

[摘 要]:社团活动在各大高校中都非常常见,组织有序的社团不仅能够培养与发挥学生的某些兴趣爱好,还能够借助这些专项社团载体很好的促进学生对于某些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本文将从多方面具体谈谈以专项社团为载体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提升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专项社团 载体 专业技能 提升

一、社团活动对于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性

1.社团活动为课堂教学提供实践平台

在常规的高校教学活动中,课堂是知识讲授与专业技能传授的平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们会对于各类新鲜知识展开学习与领会,然而,对于很多教学内容的掌握,尤其是那些专业技能的学习过程,这必须有好的平台让学生不断对其加以利用实践,社团活动则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通过各式各样的社团活动学生们能够充分将课堂内的教学内容在这个学生们喜爱的平台上加以实践,不仅如此,社团这个以学生为主体的群体内也能够促进学生间的交流,社团内成员能够对于专业技能展开习练与切磋,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于技能的掌握程度,从其他社员身上也能够看出自己在技能掌握上的不足,这对于促进自身专业技能的提升是很有帮助的。

2.社团活动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创新

社团通常是由学生组织运营的以共同的兴趣爱好为发展对象的学生团体,在这个团体内聚集的都是对于某项活动或专业技能充满热忱的同龄人。以跆拳道社团为例,通常社团内的社员都是跆拳道的爱好者与习练者,社团将大家组织到一起,共同对这项专业技能展开研习与探究。正是因为社团内成员对于这些专业技能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加之社团内汇聚的成员大家彼此的性格、特长、思维模式都有所差异,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环境下正好促进了彼此思维的交流与碰撞,过程中不断会有新的理念产生,这个过程会很有效的推进专业技能的不断创新。

3.社团活动深化学生专业技能掌握程度

虽说社团是一个由学生组织的专业技能活动群体,但是在很多高校中我们都能够看见,社团内不乏对于某项专业技能掌握程度非常高的学生,这些所谓“高手”对于深化社团内其他成员的专业技能掌握程度是有着极大的推进作用的。以围棋社团为例,社团内的活动很大程度是社员展开的棋艺竞技,在和其他社员切磋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对于自身的专业技能展开训练,通过平时的交流探讨大家也会共同对于这项技能展开研讨,这些过程都能够很好的深化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

4.社团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专业技术水平

学生加入到某个社团除了出于对于某项专业技能的热爱,同时,也是期望能够在社团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与专业水平,社团平台也确实能够很好的发挥这个作用。专业技能的提升需要不断的有效习练,在社团内社员间会经常就某项专业技能展开技术层面的研讨以及进行实战训练,这些过程都能够不断深化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日积月累,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必然会得到有效提升。

二、社团活动在专业技能提升中面临的困境

1.社团平台的技能培养功能的覆盖面较窄

大部分社团活动都是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组织起来的,活动时间也大多集中于晚上或者周末,总体而言活动时间是较为局限的。而且很多成员由于有课要上或者有其它私人事情很可能会放弃部分社团活动,这让本来就不多的参与到社团活动来的机会变得更少,这也直接导致社团载体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的覆盖面上很窄的现状。很多社团组织的成立初衷都是在不影响正常学习的前提下让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群体汇聚到一起,社团活动首先已经让位于学生们平时正常的生活学习,如果在有限的活动时间内社员仍然无法保证参与,那么透过社团平台来提升专业技能水平的目的将会更难实现。

2.社团平台缺乏专业技能的理论研究与沉淀

社团活动大多是由学生组织起来的,在平时的活动中也多以技能习练过程为主,真正对于某项专业技能展开理论层面的研究是非常少的,大部分学生也不具备这样的水平与认知,这也就直接导致社团平台缺乏专业技能的理论研究与沉淀。对于任何一项专业技能而言,既要通过有效的实践来加深对于技能的熟练与掌握程度,然而,必要的理论学习与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任何专业技能的根基所在。在很多学生社团中我们都会看到学生对于技能的掌握根基不牢固的状况,这些都是由于专业理论知识的缺乏所致。

3.专业指导教师较为缺乏

在大部分社团内都很难看到教师的参与,社团载体多是由学生自愿自发组织起来的学生组织群体,专业指导教师是十分缺乏的,这也是现今专项社团载体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在社团活动中适当加入专业指导教师的参与其实是很有必要的,教师既能够对于社团组织的展开模式提供专业意见,也能够对于某项专业技能从技术层面给予学生指导与点拨,这对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掌握程度是有很直接的帮助的。

三、以社团为载体开辟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新路径

1.让社团的专业性活动与教学实践充分结合想要让社团载体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上更好的发挥其功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让社团的专业性活动与教学实践实现充分的结合。教学实践能够让学生对于专业技能有充分的理解与认识,能够从理论层面对于学生专业技能的习得与掌握过程打好根基。社团的专业性活动则能够对这些理论进行验证,能够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展开对于理论知识的体会与应用,这对于加深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是有很好的功效的。此外,很有必要提升社团平台的技能培养功能的覆盖面,校方应当对于学生的各类社团活动给予更多的支持,无论是时间分配上还是精力的投入上都应当让社团活动有一定程度的保障,这样才能够让社团载体真正起到积极的作用。

2.激发社团科研建设理论研究力量

激发社团科研建设理论研究力量是很有必要的,理论研究与沉淀的缺乏对于社团的发展与壮大是一个很直接的阻碍,从这方面做出改善对于提升社团的综合水平是很有帮助的。以吉他社团的活动过程为例,很多高校中吉他社团都是非常受学生喜爱与追捧的,然而经过仔细考察后不难发现,社团活动中大部分是学生间的交流习练过程,整个社团内十分缺乏对于理论知识的研究力量。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社团在组织日常活动时应当将理论研习作为一项活动内容,可以定期选定相关主题,组织社团内成员对于某项专业知识展开理论层面的研习与探究。这不仅能够夯实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这对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掌握程度也有很好的功效。

3.完善学生社团专业导师制

学生社团内专业指导教师的缺乏在各大社团内都十分常见,这也是社团发展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想要让这个问题得以改善,很有必要完善学生社团专业导师制。社团组织者可以定期邀请校内专业教师或者校外的相关专业人士来给社团内成员授课,这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们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个过程中也能够展开学生与专业教师的交流,能够帮助社员解答自己留存的一些问题,完善学生的知识框架与知识结构,进而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不断提升。

结 语:专项社团在很多高校内都普遍受到学生的喜爱与追捧,在社团组织内学生们不仅能够让自己的兴趣爱好得到发挥利用,还能深化对于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想要以社团为载体开辟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新路径,很有必要从社团的运营模式中做出改善,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让专业社团载体为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服务。

2012年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子课题 课题编号:DIA110281021

参考文献:

10.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实践探索 篇十

摘要:随着社会对大学生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培养他们具有较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的主要任务之一。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缺失的主要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对树立创新意识、开展创新教育、阶段性培养、个性发展等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创新能力动手能力阶段性培养个性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教育比较缺失,造成大学生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普遍较低。而目前,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各个高校探索与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缺失的主要原因

1.创新教育的缺失

我国的教育,尤其是小学到高中阶段的教育,长期实行应试教育,只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缺乏创新教育。学生家长、学校教师,更重视的是学生的分数,成绩好坏是评价学生学习能力好与差的主要标准,而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整体素质的评价。而在大学教育中,由于教育体制和条件的限制,也没有注重大学生的创新、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造成大学生学习缺乏创造性,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故而创新意识淡薄,创新能力无从谈起。

2.创新、动手实践活动较少

由于创新动手实践活动需要进行训练、场地、组织与指导人员以及经费支持,这给很多高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造成创新实践活动偏少。尤其是我国不同的地区对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程度不同,比如我国经济发达城市的高校,其创新实践活动明显多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国家和高校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以及其它实践类活动中都给予了不少支持,但还是存在着资金、场地及设备不足等一些问题。另外,对于一些创新实践活动缺乏合理的管理和有效的指导。这些问题造成了创新、动手实践活动偏少,并且很多活动的质量不高,没有达到理想效果。

3.整合知识的能力较弱

大学课程内容较多,并且很多内容缺乏有效的穿连,学生掌握的知识都比较独立,缺乏综合应用的机会。由于缺乏相应的整合环节以及学生自身的惰性,造成很多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能较好地将学到的知识整合起来,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欠佳。

4.创新综合素质欠缺

创新实践活动对个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往往需要团队完成,而且团队每个成员要具有良好的素质,比如要有恒心、合作精神等。在创新动手实践过程中,需要付出大量的劳动,消耗许多时间,也会遇到很多问题与困难,如果失去信心,无法坚持,创新实践活动必将失败。另外,不少大学生想创新,但缺乏创新能力、目标不明确、思维不够活跃,造成无法创新。虽然很多高校开设了创新动手实践活动,但不少活动还像以前那种被动式教学,由于学生欠缺创新素质,教师依然是实践教学的主角,学生根据教师制定的“规则”被动实践。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的途径

1.树立创新意识

从学生进入大学开始,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展创新、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养成“创新”的习惯。并要逐渐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创新、动手实践活动贯穿于大学生活,形成良好的氛围。经过长期坚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将有意识、有目标地去创新实践。而在整个过程中,需要教师指导、学校支持,保证创新、动手实践活动的质量。

2.开展创新教育

根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要全面深化教学改革,从整体上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并建立相应的评价监督机制。课程内容要突出重点,删减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并增加一些具有创新性的实践课程,或者在一些课程中增加创新型、综合型实验等。在创新、动手实践活动中,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另外,还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这需要教师正确地引导与训练,学生也要有意识、自觉地配合教师,培养自己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最终使学生成为课堂、创新动手实践活动的“主角”。

3.阶段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

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应注意分阶段培养。在初期,教师可开展较为简单的创新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兴趣,由于这样的创新动手实践活动相对容易,有利于树立学生的信心,为下一阶段的培养奠定基础。在创新活动开始时,学生会产生很多构思,这时教师应注意引导,有些方案可行,要进一步深入细化,而有一些方案不佳,应认真地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方法。在中期,适当提高创新实践活动的难度,比如指导学生参加设计竞赛、完成论文、参与科研等,这时教师要细心指导,否则学生取得的成果欠佳,反之,如果学生能在这些创新活动中取得成果,将使他们独立自主进行创新活动充满信心。在后期,应当让学生总结经验,学会资料调查与整理,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全能够独立自主进行创新动手实践活动。

4.注重以人为本、个性发展

根据学生的创新能力,分为四类:一类是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一般情况下,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也较强;二类是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三类是设计能力、动手能力都一般的学生;四类是这两方面都差的学生。在这四类中,有些学生其它方面的能力较强,如管理能力、社交能力等。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自我发展的需要或个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强化某方面的知识,要注重以人为本和个性发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正确引导。在创新活动中,教师应合理安排学生组队,发挥每位学生的特长,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建立创新团队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建立以导师为中心的团队。导师应适时组织相应的创新、动手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组队时应注意优生和后进生的搭配,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让后进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重视,提高他们的能动性。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团队成员发挥各自的特点,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使创新实践项目顺利完成。要鼓励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整合,在教师的指导下,实施创新动手实践项目,创新项目不要以成败来考核,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来实施。

6.加强实训实验基地建设

与企业进行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学生通过实践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工程视野。通过工程实践、思维转化,最终实现自己的创新设计。另外,学校也应提供一定的条件,建立相应的创新实验室。

参考文献:

11.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实践探索 篇十一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产学研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1.89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1-193-02

一、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必要性

教育部对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项目建设所提出的具体要求给高职院校带来了全新的发展空间和无限的拓展机遇,但同时也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难题和挑戰。就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水平而言,要想更好地在社会服务中给地方经济带来发展推力,就需要更加努力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全能型技术人才,让其能够在面临社会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时能够正确分析形势并拥有正确的决策能力。高职院校一向以为社会提供技术劳动力、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为主要办学目标,相对于普通教育院校来说,高职院校更为注重社会服务功能,其社会服务功能的出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高职院校教学职能在社会的高度延伸。当代社会下,服务能力的高低已经成为了衡量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准之一,高职院校若失去服务行业的经济支撑就无法实现自身的社会服务功能,从而失去存在意义。因此,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既要重视人才在社会实践中的能力,也要平衡社会服务给自身带来的经济保障。只有高职院校靠着自身服务理念的不断创新和提升才能有效获得社会的支持,从而有效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水平。

二、如何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

(一)打造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现如今正面临着产业转型的重要时期,只有调整好自身专业结构,加强现代化信息建设,采用技术教学手段对高校课程教育进行改革,才能更好的为国家培养专业人才,为我国服务行业提供更多人才资源。高校人才培养需要科学合理的模式构建,也需要积极创新发展人才的培养,打造高校高素质人才,使其既能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又符合未来的社会服务需求。高校想要提升自身在社会服务的能力就必须加大发展模式的转变,重点推进校园与产业的合作力度,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探究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为重点导向,提高学生毕业的就业竞争力,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能运用知识丰富自身社会经验,实现高效“产学研人才”的合理培养。学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技术中心,建设企业产学研究所,运用科技手段进行人才培养,推进校园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学校应根据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求,加大高校实训条件建设,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最大化整合校内教学资源,实现资源优化,达到学训合一的教学要求,并加强高校教师团队建设,完善高校人才的培养,不断完善人才的培养,加强专业水平教学,强化高校在社会服务上的功能开发,使自身在同等行业内突出优势,提高社会影响力,打造品牌高校。

(二)积极拓展社会培训途径

社会培训的开展能够有效促进高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同时也可以扩大高校社会资源再生能力,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创新的前提下,应掌握好社会服务平台的发展前景,充分利用社会服务,选择合理的社会服务平台发展策略,构建多元化的开放性高职教育模式,以此适应新时代下的高校教育改革制度。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面向社会时的适应能力,开展多样化的专业技能培训实践活动,利用校园师资和各种技术设备等资源开展专业型人才的培训,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品质的专业性人才,紧跟市场资源部的人才需求,全面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同时,高职院校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学院优势,加强与地方政府间的合作交流,开展社会公益活动,给地方职工或群众打造再教育课堂,为他们提供多元化的知识教育,多开展社会公共管理事业培训,对于地方闲散人员、下岗职工和农民工等进行多形式化的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激发他们的创业信心, 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可以与地方社区进行定期互动,建立起职业培训服务机构,面向社区开展多种类的培训活动,如群众扫盲教育、老年人教育和各种职业技能培训等等,通过这些社区活动的开展,高职院校既能够使学生得到实际的职业训练,同时也能推动社区的教育和学习,分担政府教育服务工作,同时为学校的办学资金提供有力保障,互利互赢。

(三)大力推进校企互助合作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促进经济的长远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正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提供支持,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就要注意兼顾社会人才的需求,避免只重视自身学校专业课程改革,而忽视对企业提供人才的支持与帮助。只有学校和企业相互合作,共同获利共同发展,才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同时为自身发展带来商机。因此,高职院校应建立起主动型的服务机制,为企业打通社会服务渠道,全面掌握当地企业的发展现状,针对其技术难题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如派出专业教师到企业中间进行团队辅导,解决企业有劳动力、无技术的困境,促进企业文化软实力,同时,高职院校还应积极进行企业实习工作,带领骨干教师参与企业活动,实质性解决企业管理难题,再根据企业发展现状及前景目标为其确立发展和研究方向,并给企业提供技术帮助,将研究内容转化为实质产品,不断地帮助企业进行发展,在为企业带来新的经济价值的同时,也为高校技术水平的提高带来推力。

(四)建立“科研联盟”,提高技术研发能力

高职院校应加快与企业之间的研究与发展合作,共同建立多样化技术研究中心,打造技术研究团队,结盟发展,让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这样不仅能够帮助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同时也很好的为高校师生技术实践提供了使用场地,实现互助互赢的双向有利局面。从长远发展来看,高职院校通过集中校园人力物力进行技术团队的建设,能够极大地提高院校技术研究的发展,提升学校的科学技术水平,同时也能够锻炼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让其能够为社会服务作出更大贡献。另外,高职院校还应建立起完善的科学技术服务机制,运用各种服务政策对科研人员进行激励,提高服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为校园创造一个良好的科学技术研究氛围。高职院校拥有了良好的科学技术研究氛围,就能够促进科研成果的开发和教学机制的发展,就能够大力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水平和技术水平的发展,使高职院校成为社会性的公共技术研发基地,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带来动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应全力发挥自身优势,走出社会创造服务功能,拓展社会服务途径,积极探索新的社会服务渠道,并重视起企业服务的重要性,充分挖掘校内资源,建立良好的技术服务机制,利用企业进行实践培训,建立技术团队,积极发展社会服务项目,推进校企合作,共同发展培养人才。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能不断提高自身在社会服务中的发展空间,为我国社会服务及各项经济活动带去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刘恩允.区域发展视角下的高校社会服务伦理探讨——基于威斯康星大学社会服务理念的解读及其启示[J].江苏高教,2011,(02).

[2] 彭仲生、陈海利、罗筑华.地方普通高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2,(01):54-55.

12.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实践探索 篇十二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中国城镇化进程得到快速发展,工程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作用也更加明显,同时工程建设领域也就需要一大批掌握高技能高素质创新型实用型技术人才。但是,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建筑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毕业生具有较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且到岗就能顶岗工作。所以,高校以前在黑板上种田、书本里打拳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人才市场的需求,必须进行大力改革。

高校实验教学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方法和技能的基本训练,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获得较为完整、系统的科学实验与工程技术实践的基本训练和方法的主要手段。它对构成学生合理的知识、智能结构,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为了突出建筑工程学院现阶段以专科专业为主的办学特色,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实用型、技能型技术人才,我院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大力加强实验教学改革。在建筑材料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认为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同知识的掌握具有同等甚至更为重要的地位,并在构筑实验平台,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完善实验教学体系,更新实验教学模式,改进实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综合素质高的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建筑材料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1.《建筑材料》课程的定位

建工学院是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建筑类高素质实用型技术人才的学院,在云南省工程建设行业具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学院现阶段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知识面较广、实践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综合素质高的高级实用型技术人才。《建筑材料》课程是土建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是土建类专业均需开设的必修课程。该课程与土建类各专业的后续课程密切相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学习《建筑构造》、《房屋建筑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砌体结构》、《施工技术》等后续专业课打下扎实基础,同时它又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性。该课程是从工程应用出发,要求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常用建筑材料的品种、规格、技术性质、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应用范围和保管等方面的知识,能够针对不同工程类型和使用环境,正确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材料,以及对常用建筑材料的主要技术指标进行检测。因此,将本课程定位为土建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干专业基础课。

2. 实验教学在《建筑材料》课程中的重要性

高校实验教学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验教学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与创新性,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验证、理解相关知识理论,学习和掌握必要的技术、测量方法、先进设备和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实验教学在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建筑材料是土建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技术人才的必修课。建筑材料实验教学以常用建筑材料为实验对象,学生通过实验掌握常用建筑材料的技术性能、检测原理及试验方法,能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和书写实验报告。它不仅是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的应用,还起到对教学内容补充与延伸的作用。实验是建筑材料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必要环节,也是技能训练的实践性教学基础,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材料应用能力的主要手段,并为今后相关课程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在实验中要求多个学生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实验工作,还可培养学生的团队和协作意识。

三、建筑材料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 实验教学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就是我们对人才培养的目标。随着建筑市场的发展和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推广应用,相关材料的标准、规范和检测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变化,我们原有的建筑材料实验教学已不能满足现阶段社会发展的要求。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将新材料、新技术引入课堂,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使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最大程度地满足市场的需求。

2. 实验教学改革是培养目标的需要

我们原有的实验教学是针对教材内容和课程进度而设置的,实验课的一般模式基本上是教师在课前将各种材料和设备准备好,上课时将实验目的、原理、方法步骤详详细细讲解,一些实验教师还预先做演示实验,学生老师根据准备好的材料按实验步骤按部就班的完成,最后上交一份全班基本上都一样的实验报告。所以,原有的这些实验教学内容与模式已不能满足我院现阶段人才培养建筑类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基本要求,对其进行改革也是刻不容缓。

四、建筑材料实验教学改革的实施

根据学院的办学定位和本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为了既使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熟悉试验仪器、掌握试验技能、了解工程材料性质的检验方法和有关的技术规范;又使学生通过实验,学习工程材料的使用方法和手段,培养自主学习与实验,从工程实践中提炼科学与技术问题等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重视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室结合学院实际情况,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估,发现问题所在。以“拓宽知识,重视实践,培养能力,激励创新”为基本思路。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创新人才实验平台,完善实验教学体系,更新实验教学管理模式,改进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推进切实可行的实验教学改革实践,具体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

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实验室管理,构筑创新人才实验平台

我院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室具有较长的办学历史,其前身可追溯到早期的中建实验室、云南省建工局实验室及云南省建筑工程学校建材实验室。实验室于1994年曾被云南省城乡建设委员会认定为“云南省一级实验室”。2004年5月,云南省建筑工程学校并入云南农业大学,实验室也一起划归建筑工程学院管理。近几年来,学院不断投入资金对实验室进行改造和建设,对原有实验室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和精心改造,新增了更为先进和适用仪器设备。使实验用房由原来400㎡扩大到710㎡,实验仪器设备也增加至150余台套。逐步建成了设备先进充足、布局合理、有完善管理体制、有高素质实验人员、有完善实验场地、有教学和科研课题支持、与教学科研相结合的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室,并使之成为学院培养建筑类实用型技术人才的摇篮,以及学生技术创新的基地。

为了提高学院的实验教学水平,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工作,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学院还以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室为依托积极开展“云南农业大学建筑工程检测中心”计量认证申报工作,经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审查认为:实验室人员素质、仪器设备、环境条件和检测报告等方面均达到了评审准则的要求,并顺利通过了计量认证。经过计量认证工作,加之实验室建立了一整套完善能够系统满足教学、科研和生产服务需要的高质量管理运行和服务体系,提高了实验室的综合管理水平和检测能力,显著提升了实验室的教学、科研能力和对外服务能力。使实验室管理更加有序、高效、科学,实验室管理迈上新的平台。

2. 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实用性创新人才

(1)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改革,适宜调整基础性实验内容

过去我们传统的建筑材料教学主要是一些常规的实验,内容较为单一且主要是一些验证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较少或者没有。这与建筑材料的发展极不相称,必须对实验内容加以改革。为此,根据实验室的现阶段的状况,我们建立了基础性—综合设计性—创新研究性逐层递进的实验教学体系。在所开设的水泥试验中在原有的细度、胶砂强度实验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等主要技术指标的试验,增强实验的实用性,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创新能力的培养。调整前、后的实验教学内容对照见后附表1。

(2)强化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拓展创新性实验项目

实验教学更应注重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应建立与之相应的综合性、开放性实验室,使实验室设置符合人才培养需要。例如:普通混凝土配合比实验综合了粗、细骨料性能,混凝土拌合物的拌合,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的测试,水灰比的调整,混凝土试件的制作成型,混凝土立方体试件抗压强度的检验,涉及到课程相关章节的多个知识点,覆盖了材料的基本性能,水泥,普通混凝土的组成材料,混凝土拌合物的性质,混凝土的强度,混凝土的外加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形成综合性很强的综合性设计性试验。对普通混凝土配合比实验项目,实验室只提供必要的原材料、场所和实验设备。各实验环节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实验方案、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结果调整评定、报告编写由学生自己完成。实验指导教师只提供必要的指导。这种于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好的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3. 更新实验教学模式,面向师生开放实验室

(1)实验室开放的重要性

通过做好实验室开放工作,可转变和更新传统的实验教学理念,同时牵动实验教学方式、方法及内容的改革,建立起新型的现代实验室运行模式,使实验室资源优势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使更多的在校学生受益,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提供最优化的实践环境和学习空间。

以往由于课内实验课时仅有20学时,很多项目都不能系统的完成甚至无法开设,现在通过实验室开放,学生可自主选择时间完成综合性实验内容,也大大增加了课外实验课时,使实验教学内容有了广阔的发展时间和空间。通过实验室开放也为激励学生探索科技创新和参与科学研究搭建了所需的实验平台。

开放性实验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在开放性实验中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性,从实验方案设计、操作、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作用,布置实验工作、讲解及指导点到为止,留有余地,扩大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独立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2)开放性实验的实施方法

为了充分有效地发挥实验室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工作中的作用,实验室在完成正常教学、科研任务的前提下,利用现有师资、仪器设备、环境条件等资源,作为建工学院实验室开放的试点首先面向师生开放。实验内容开放主要包括:

面向重做和补做实验开放;面向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开放;面向科技兴趣小组开放:学生参与科研型开放实验。

通过更新实验教学模式,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探索,为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创造了条件,在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的基础上,锻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使学生的综合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 改进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和空间

以往的实验教学方式是简单的知识灌输式教学模式,大多只是教给学生具体的方法。这一方法导致学生几乎完全是被动实验,难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结果是,一上完实验,所有的内容基本上全忘光,下次做的时候,又不知如何操作。更谈不上碰到新的问题时,去分析问题、设计方案去解决问题。

对此,我们对实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与实践,其教学实验流程见后附图1。从仪器设备的准备、配制到实验操作、结果与分析等皆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只是在具体的过程中提出要求并进行检查与指导。这样改变也迫使学生要在实验前对实验的原理、内容、操作步骤等进行充分预习,从而变被动实验为主动实验。

5. 鼓励学生参与科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科研及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的不足,已经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所以,我们强调在学习课堂知识重要性的同时,更强调将日常的所学知识运用到科研活动中去,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保证正常实验教学的前提下,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是学生创新教育的最佳途径,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充分发挥。例如,在我们所主持的“基质型生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研究课题项目中,不仅有老师,还有研究生和我院的专科学生。学生参与到混凝土的拌合、试件的制作、养护,数据分析等科研项目的各个阶段,实现了教学和科研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催化了学生参与创新的热情,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和创新能力。

五、改革后的实验教学效果

经过以上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学生普遍反映良好,带来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改革后的实验内容与教学方法已应用在我院土建类专业的2005级、2006级两届(注:2007年未招学生)共13个班的建筑材料实验教学中。2005级(学院首届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实现双高,土建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达98%以上,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由于实验室的开放,无形增加了实验学时,有了更多的实际操作机会,学生能系统完成了各项实验,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及使用、保管材料的实践能力,实践证明通过加大实践性教学力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而且也促进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对学生实验的观察以及从交流、问卷调查、学生实验报告批阅、期末的考试等反馈信息中,我们认为,改革后的实验教学至少在以下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

(1)实验室及实验学时的开放,为学生补做、重做实验提供了保证。不少同学因觉得实验结果不理想而重做实验,真正把实验过程看作是难得的学习过程而不是应付了事。还能不折不扣完成实验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2)学生做实验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由过去的被动做实验而变成了积极主动地去做实验。

(3)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

(4)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在具体开展实验时,能够发现新的问题,并且主动多次实验,得出较好的效果。

(5)学生现在参与性增强,原来实验模式下,有少数学生做实验时不参与或无法参与,或不认真记录实验结果,最后抄袭其它学生的实验报告。经改革以后,不同实验小组在实验时间、实验对象、实验地点等方面不同,实验结果也不同,而且记录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都更为认真。

(6)仪器设备使用率得到大幅提高。

六、实验教学改革中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虽然我们对建筑材料实验教学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思考:

(1)建筑材料实验依然只是建筑材料理论的附属,尚未把其实验课真正独立成一门课程来开设,少数学生依然表现出重视理论轻视实验。是否需要把实验课独立成一门课开设?这些都很值得进一步探索。

(2)就实验改革的本身在如何避免学生造成材料浪费,如何更为有效的在实验中培养学生们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等方面尚需进一步探讨。

(3)由于实验改革开展时间较短,在实验教学改革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有些能够及时解决,有些则有待以后不断改进。如:近年来建筑材料的发展十分迅速,建筑材料实验仪器设备及内容需要不断补充和更新。

七、结语

13.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实践探索 篇十三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版)的要求,土木工程学院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系统设计,立足于“基础性、操作性、实践性、创新性”的指导思想,结合工程管理专业及其课程设置的特点,在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评价及实践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形成了“多形式、多渠道、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六个部分组成:(1)公共实践环节;(2)与主干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绑定的实验;(3)专业实践实习(课程实习、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4)课程设计(课程集中实践环节);(5)课外科技实践活动;(6)“产、学、研”相结合,以科研促进教学。

2 现行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学分较重,总学分为175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为153学分(包括必修与选修),独立的实践课程学分为22学分(均为必修)。学生基础理论学的多,应用知识学的少。

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在校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需要相去较远,到企业后要经过3到6个月的专业培训方能上岗,要有3-5年的工作经历方能独当一面。

3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3.1 注重专业教师在设计、施工等方面实践经验的积累

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到勘察、设计、施工、安装、监理、质检、安检单位实习锻炼,积累生产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采取与企业定期交流、学习的方式,加强教师对行业发展的认识和了解,使得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程时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3.2 采用“倒推法”,与用人单位和行业要求紧密结合

参考国内外高校的培养方案,对专业课程进行必要的删减、合并和增设,优化课群组,组建本专业三个方向的课程修读体系,建立三个方向的课程修读指引图,建议学生必须完成一个方向的完整修读课程,鼓励学生跨方向广泛修读课程。理顺专业课程的先修与后修的关系,设计专业课程修读指引流程图,帮助学生科学有序的选择专业课程。指导学生从大一开始打好基础。

在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养的基础上,保证实践性教学环节学时数不低于总学时的30%。

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用人单位提出培养要求:开设课程名称、课程大纲、课程内容,实习、实践的计划、内容及要求,安排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有计划的到用人单位实习、实践操作,毕业后用人单位接收这些经过专门培养的学生。

3.3 设置生产实习学期

把培养方案中的.第六学期分为两个小学期,前15周为上课学期(上课14周,期末考试1周),后10周为生产实习学期(其中占用暑假5周)。确保实习效果。

3.4 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实施“有组织的自主管理”的实习方式

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与实习单位签订长期合作办学协议书;生产实习期间,将学生送到各个实习基地,聘请基地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一线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导(下转第254页)(上接第232页)师指导学生有目地的进行实习;学院派人去每个实习现场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的巡查,对不符合实习要求的项目及时调整、改善。使学生完整地了解实际工程的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以及技术经济等知识。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5 集中完成课程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论文

加大对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重视程度。指导教师严格控制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使得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毕业设计/论文,加强对专业课程的理解和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在毕业设计/论文环节,要求学生必须充分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工程软件,并了解目前建筑类企业所常用的计算机软件,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绘图和工程概预算。培养学生的基本功和专业素养。有条件的课程可以分组做大作业,project或者是program。

安排固定的教室,供学生集中完成所有的课程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论文,以利于学生在导师的指导和管理下,相互探讨、协助,从而高质、高效完成相应的课程实践。

3.6 借助社会实践加强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1)培养大学生踏实刻苦、诚实守信的作风、在亲身体验现实的严峻性和挑战性的情况下,鼓励学生要具备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敢于向社会挑战,做好迎接人生挫折和历练的心理准备,使自己成为生活的强者,为走向理想的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迈出成功职场第一步。

(2)借助社会实践平台,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开拓创新能力。

(3)结合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实际体验,加强就业技术指导,掌握自我推荐和面试的技巧。

(4)帮助毕业生切合实际的职业规划,使他们了解到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等,有利于他们找到与自己的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使学生的择业取向有利于发挥自身的素质优势、符合社会需要、做到自身发展与职业本身发展的相互结合。

(5)加强创业教育、增强毕业生的创业意识、鼓励毕业生自我创业。

4 结语

建立和完善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可以考虑注重专业教师在设计、施工等方面实践经验的积累;采用“倒推法”,与用人单位和行业要求紧密结合;设置生产实习学期;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实施“有组织的自主管理”的实习方式;集中完成课程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论文;借助社会实践加强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促使实践教学工作水平迈上新的台阶,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就业率,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深圳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深圳大学,.9.

14.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实践探索 篇十四

针对目前高校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探索出基于学生全程参与科研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介绍了该模式的定义、特征以及与传统的.计划内知识传授培养模式的区别与联系;同时就该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经过对机械类学生多年的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证明该模式能强化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弥补了课内实践环节的不足.

作 者:赵匀 武传宇 李革 陈建能 俞高红  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浙江,杭州,310018 刊 名:高等农业教育 英文刊名: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年,卷(期):2009 “”(4) 分类号:G640 关键词:全程参与   科研活动   创新与实践能力   培养模式  

★ 学生创新与应用能力培养研究

★ 医学检验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与创新素质的培养论文

★ 浅谈作文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 通过物理竞赛培养学生素质与创新能力的论文

★ 生物工程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与能力培养

★ 医学生临床前阶段科研创新

★ 工科学生工程安全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培养学生交往能力的实践研究

15.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篇十五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 范文数量有限, 体裁形式也有限。如果仅仅是把教材内容教给学生, 学生的收获也相对有限。“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 语文教材只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凭借, 是海量知识中的一点。怎样才能由点到面, 怎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阅读的广度、深度呢?这就需要拓展阅读。阅读教材是“抛砖”, 拓展阅读才能“引玉”。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方法很多, 这些方法能让学生开阔学习视野, 提高学习兴趣, 感受到“大语文”的无穷魅力。

一、比较阅读, 提升能力

比较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内化能力的有效途径。乌申斯基说:“比较是思维的基础。”要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深入的理解, 教师要善于选取相关的教学资料, 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对比, 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由此及彼、求同求异、拓展延伸、组合积累, 从而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二、拓展阅读, 丰富语文素养

所谓拓展阅读, 是指就语文阅读教学中与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某一主题, 搜寻更多的阅读材料加以整理与阅读, 从而对该素材描述的事件所处的大背景, 或者某个特定的视角形成自己的认识, 进而加深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

比如, 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 这单元的课文讲的都是中华传统文化, 从设计意图看, 绝对不只是让学生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内容, 而是让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 培养学生品读的能力, 调动他们阅读的兴趣。因此, 在教学时, 教师绝对不能停留在课文所展示的层面上, 而要用诱导、点拨、激励等方式促使学生自觉迈进中华传统文化的殿堂。

内引阅读积累, 意在强调课外阅读, 提升文学素养, 将更广阔的阅读和创造的空间留给了课外。只有展开课内和课外阅读的双翼, 语文才能腾飞。

三、发挥想象, 补充情节

情节补充法主要是教师为了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人物的性格, 对文章进行的再创造。

比如, 在教学《搭石》时, 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写出不同的人走搭石的情景和心情。学生要构思这些内容, 除了要有创造性的思维, 还必须能够理解杜甫的境况和充分感受诗的意境, 这样的片段写作能够使学生对课文体会得更深刻。

四、联系生活, 启迪思想

课堂教学若能和学生的经历、生活联系起来, 将由作品生发的思索延伸到实际生活中, 就能培养学生对身边世界的敏感, 培养学生发现、思考的能力, 使语文学习向学习生活的广阔天地迈进。

如, 在教学《北京的春节》时, 读了课文后, 可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中过春节的情景, 仿照课文说说自己过的春节。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体验来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 可以联系“5·12”“4·20”地震时的情形, 说说自己的感受。

五、联系旧知, 加深理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联系旧知识, 除了可以巩固并加深理解旧知识, 使旧知识巩固化、系统化以外, 还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探寻、推知、学习、掌握新知识。这类迁移拓展在教学中经常用到。

六、随堂练笔, 应用反馈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适时地采取随堂练笔的形式, 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感悟体验作者的情感。在具体的操作上, 可以利用课文所留出的“空白点”, 开展创造性阅读活动;可以利用课文主题、内容的“相似点”, 开展拓展性活动。

如, 在教学《小木偶的故事》时, 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为故事设计一个合理的结尾。在教学《颐和园》时, 可要求学生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 描写自己家乡公园的景物。

阅读, 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方式, 学生能够在拓展阅读中增长见识, 陶冶性情。阅读教材只是让学生获得了一孔之见。通过拓展, 让学生推开一扇窗, 窗外的灿烂风景将扑面而来。

参考文献

[1]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0.

[2]王炫元.阅读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07.

[3]李海龙.阅读教学论.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01.

16.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实践探索 篇十六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知人论世读经典”。《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这个单元诵读欣赏部分的一首词。这首词是初中语文教材收录的苏轼的最后一篇作品,初中阶段还学过《浣溪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记承天寺夜游》这三个作品。如何从这几篇作品联系到他的生平,从而对苏轼的创作之路有一个总体把握,再从他的人生重新回归作品,使学生对苏轼有一个立体认识。这是一个从点到线再到面的蓄积过程,融入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最后形成学生文学思维体系中的一个分支。通过这首词的学习培养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词的能力,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从单一的一篇作品辐射作者的整个创作轨迹,从而带动学生自发的学习该作者其他的作品,这种能力的形成促使学生形成独立研究文学作品的能力。

《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以粗犷豪迈、刚劲有力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立功报国的强烈愿望。这首词中苏轼不仅对自己的形象“左牵黄,右擎苍”,“鬓微霜”进行了描写,还通过用典的方式“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对自己的经历作了暗示,并直抒期许“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来表达自己立功报国的强烈愿望。把这首词作为鉴赏苏词的突破口并串联以往学过的作品,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行深化和升华。

笔者设想本课着眼于提升学生诗词鉴赏的能力。抓住词中用典的修辞,感知词的内容,感染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知人论世”中,体会作者的人格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温故知新的方式了解作者的生平。

2.运用点拨法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能力。

3.通过赏析诗句体会作者的爱国豪情。

三、教学环节

(一)导入:对于苏轼,我们并不陌生。但是有谁知道苏轼为什么单名一个“轼”字呢?其实这个字我们很熟悉,刚学过《曹刿论战》中“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轼是车前的横木,也就是扶手。人在车行颠簸的时候要把住扶手才能站稳,苏轼的名字正是取意在国家危难之时扶危就困。苏轼真的人如其名吗?我们通过学习这首词来寻找答案。

(二)作者简介:“知人”。以填空题的形式来复习苏轼的文学常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文学家、书画家,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教师过渡: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词就是苏轼的第一首豪放词。其中“江城子”是词牌名,“密州出猎”是这首词的题目。

(三)探究作品。

1.读新词,读准字音。

(1)教师范读,强调字音、停顿和语气。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3)学生单独比赛读,比字音准确度和语气。

(4)学生齐读,读准字音、停顿和语气。

2.小组展示预习成果,教师适时点拨。

(1)1组讲解上阕的重点字词和内容。

(2)2组讲解下阕的重点字词和内容。

教师小结:我们对整首词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再来读一下这首词,你觉得哪些字词须要重读,勇敢地读出来(二读其词,齐读)。

(3)教师点拨赏析全词。

问题:如何更准确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对诗词中一字一词一句进行赏析就是一条捷径,下面同学们小组讨论全词中哪些字词句用得好,为什么?(学生展示讨论结果,教师点拨。)

上阕:

①“狂”字贯穿全篇,展示一个雄赳赳的武士形象。哪里表现“狂”?出猎报知全城人观看,此一狂也;打猎比作亲自射虎,此二狂也;自比孙权,此三狂也。

②“锦帽貂裘”点明冬季。

③“千骑”运用夸张的修辞表现打猎武士之多,打猎气势壮观恢弘。

④“卷”将打猎队伍比喻成龙卷风席卷山冈,将武士的英姿和打猎浩大的声势表现了出来。

⑤“亲射虎,看孙郎”用典。

教师点拨:苏轼不在官府谨守职责,只知打猎享受,还折腾全城的人去看,苏轼也不是一个好官啊!你同意吗?

明确:不同意。“锦帽貂裘”点明冬季,冬闲打猎是进行军事演习,使全城人提高防范意识,是苏轼的防务思想的体现,未打仗前先备战。所以说苏轼不仅是一个好官,还是一个未雨绸缪之人,最终目的还是保卫国家。

下阕:

⑥“酣”表现酒喝得畅快,借酒抒发自己的壮志。

⑦“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用典,讲解故事。联系背景,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和,他自比魏尚,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

⑧“如满月”运用比喻修辞,拉满月弓什么样?找一位男生示范动作(学生示范动作)。可见拉弓力气之大,原因是为请战,当时辽和西夏正侵犯北宋。

⑨“西北望,射天狼”用典,“天狼”指辽和西夏。

教师点拨过渡:全文三次用典,分别是“亲射虎,看孙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和“射天狼”。我们对用典很熟悉,以前学过的诗词有很多用典之处。让下组学生将学过诗词中用典的地方和大家分享。

(4)3组展示学过诗词用典的诗句。(能力提升。)

①辛弃疾《破阵子》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中的“八百里”用典,讲述故事,“八百里”指牛。

②杜牧《泊秦淮》中“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后庭花”用典,讲述故事,“后庭花”指亡国之音。

教师点拨:用典并不是诗人的专利,其实我们总在不知不觉中用典,老师刚才用了一处“重金之下必有勇夫”是出自商鞅《立木为信》的故事(提问学生讲故事)。用典有什么好处呢?(学生总结。)

教师总结用典的概念和特点: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故事或词句。使用典故,是古代诗人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诗词恰当运用典故,可以丰满诗歌形象,丰富诗歌内涵,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可收到辞约意丰、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的效果。

上一篇:团知识考核下一篇:房改办总结及来年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