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术有效课堂论文

2024-07-05

关于美术有效课堂论文(10篇)

1.关于美术有效课堂论文 篇一

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目前的美术课堂教学依然存在着下列问题:

1、教学设计老做“表面文章”,不断地花样翻新,实则无效,学生不是“学有所得”。

2、一些课片面强调“学生活动”,导致教学的“失控”。

3、某些课缺乏文化底蕴,导致教学的“浅薄”。

4、为了体现所谓的“课改精神”,加入过多的其他知识,从而失去了学科特点。

5、课程设计不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不能准确的认识、判断学生,无法进行师生互动。

6、学生不准备美术工具、材料。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在一定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空间。检验教师教学的重要标准,就是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收获?教学有没有效益,不一定是指教师是否认真负责,而是要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者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没有收获,即使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德国一位学者也就课堂有效教学做过一个精彩的比喻:如果让你直接咽下15克盐,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如果把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中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有效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课堂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下面我主要从以下几点来谈一谈。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理想课堂

1、理想的课堂是生活化的课堂 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

教育就是沟通科学理性与生活实践的桥梁。

回归生活,让课堂与生活连接起来,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生命力的课堂。

一是有助于学生从专业化美术学习向生活化美术学习转变,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二是有助于学生从生活化中体会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拓展学生的思维。、理想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课堂互动

只有焕发出师生共同的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只有让学生在理想的活动境界中去主动自觉地体验与感悟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

3、理想的课堂是人性化的课堂 教学是一种艺术,而不是技术。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应是人性化的教学,是充满着对学生的关注、对生命的关怀和人文主义精神的场所。

二、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思考、深入钻研教材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实施方案,为成功教学绘制蓝图的过程。

1、解读教材、分析教材

2、了解学生、关注学生

3、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

4、教学评价的多样性

教学评价应以目标为依据来设计。要注意教学评价的完整性。教学评价设计: 学生的投入程度与参与情况如何;学生的活动量和思维量是否足够;学生是否都在其不同层面上获得了满足感和成功感;师生互动状况如何;学生知识的掌握及其拓展状况怎样等等。

5、把握课堂教学结构

(1)将“自学、操作”引进课堂,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部分。(2)设计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课堂教学结构,使课堂教学结构适应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活动规律。

(3)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应注意其针对性和适应性。(4)建立反馈机制。

(5)注重课堂教学结构整体效应的有效发挥。

三、优化美术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首先要有效“讲授”

无论教学如何改革,“讲授”仍然会作为“有效教学”的一条有意义的教学方式而显得卓尔不凡。它以它的“优势”使之在长久的教学实践中延续下来,并形成了自己的传统。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似乎不那么强调教师的“讲授”。其实,好老师总是那些善于“讲授”的老师,是那些“能说会道”的老师。好的“讲授”总是能够吸引学生。这意味着学生喜欢这个老师,至少喜欢这个老师的讲课方式、风格或某种讲课的细节。好的“讲授”总是保持一定的节奏。保持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它的效果将不限于能够带来艺术性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这种节奏既能使教师的“讲授”变得轻松,且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暗示效应而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知识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

(二)有效“提问”并“倾听”

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有效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艺。“问题”的有效性不仅仅在于词句,其有效性还在于音调的变化、重读、词的选择及问题的语境。“提问”有很多方式,每种方式都能决定它是否会被学生理解为一个问题,以及会被理解成一个怎样的问题。

“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主要形式,可以使教师将观注的焦点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

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的资源。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

出足够的“等待”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的策略是,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三)有效“激励”

“有效教师”的所有行为中,最重要的是教师是否具有“激励性”,比如热情、期望和可信任感。

(1)热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热情”有两层含义:一是对学生热心;二是对自己所教的专业有“求知兴趣”和“求知信仰”。

教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热心,主要是通过与学生建立积极的、支持性的关系。这种安全的、轻松的、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环境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我听了一节《巧用纸餐具》的课,课堂上有个学生把纸杯全部撕碎,其他的同学告诉老师他在乱撕纸杯,但老师没有批评这个同学,而是微笑着说:“任他撕吧,等会儿说不定用他撕碎的纸片给我们变个新模样。”不一会儿,他把撕碎的纸片贴在纸盘上,通过剪、折、贴等过程,变成了一个“三星堆”式的面具。他说他妈妈带他到三星堆博物馆参观时,那里的面具就是这个样子。多么奇特的想法,教师在班上表扬了他。学生在这样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敢于发言,也敢于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讨论,使他们的想像力更加丰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热情的教师不仅对学生热心,而且对自己的专业执着、投入,并以自己的执着和投入来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

(2)期望

“有效教师”总是能够积极期待每个学习者,即对自己和学生怀有很高的成功期望。他们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所教的内容,而他们也有能力帮助所有的学生学会。

学生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值。学生如果从教师那儿感受到的是“你很苯,不是学习的料”,就会丧失信心,自暴自弃。相反,学生若从教师那儿感受到的是“你有能力学好,你是聪明的,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就能加倍努力,即使失败,也认为是暂时的。学生会将教师对他的期望值内化为自己的期望,进而影响到他的自我评价和努力程度。学生对教师的这

种期望非常敏感,如果教师对某一学生抱有较低期望,不仅这位学生会感觉到,其他学生也能感觉到,从而相应地调整他们对该生的想法和期望。

(3)可信任感

“有效教师”总是那些让学生感到是“值得信赖”的教师。“可信任感”有助于创造一种轻松的、安全的心理环境,使学生相信教师能够帮助他们获得成功。教师通过坦率、诚实的师生交往建立可信任感,而不是通过教师的地位或学历证明,这些只有在学生认识到时才有用。

教师要取得学生的“可信任感”在低年级也许相对容易,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学生心理的成长,教师获得学生的可信任感会变得不那么容易。在低年级,教师作为成人权威,对学生而言,自然会有某种程度的可信。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可信任感”主要取决于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教师的学识;二是教师的人格。

学生总是期望教师学识渊博,教师若满足学生的期待,则学生可能因感叹而模仿教师、追随教师。“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一个教师若能够让学生追随自己,也算不易。

除了学识之外,更重要的是教师的人格魅力。诚如德国学者林德所言:真正能教导学生的就是教师的人格,而不是所谓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对于有效教学而言自然是重要的,但似乎还有比“方法”更重要的,这就是教师的人格。

教师的期望、教师的热情,教师是否能够赢得学生的信任,几乎决定了教师教学的有效程度。

(四)有效合作

在班级授课的情况下,要想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实现有效教学,首先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为了使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就需要对课堂的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改造。改造的最好方式就是实现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中,空间的构成方式需要改变。即改变以往的“秧田型”桌椅摆放形式,成为“T”字型或马蹄形,甚至其他形式。这种空间构成,与“秧田型”相比,有以下几个优点:一是学生被安排成“面对面”形式就坐,提供了相互交流的空间形式;三是学生活动的空间更大了,有利于展开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

要很好地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很多。在小组中,应有一名组长,组长应有一定的组织和协调能力,能合理地给每一位组员分配任务,不歧视任何一位同学,能处理意外情况。组长可以互换,以达到最佳的合作学习目标,让学生都得到锻炼。第二,组内有明确的分工,每个学生担任一定的职责。学生应按照分工和职责积极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使合作有序、高效。每个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的活动中得到提高。组内的分工可在一个阶段后互换。第三,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小组的存在应保持相对稳定,不宜因课程性质、学习内容的改变随意变化或随时中断。

(五)有效探究

新课标下学生活动丰富化的表现之一便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探究活动。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到底怎样进行有效探究呢? 首先,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努力将原先用于讲授的内容转化成适于学生探究的一个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转化为思维定势,不要低估学生的理解和探究能力,也不要认为“只要教师讲了学生就一定懂了”而要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位置,处处以“怀疑”的眼光看待“已知”的教学内容,设身处地设计问题、引发问题。

其次,要为学生独立探究和相互合作提供思维操作的中介性工具。思维操作工具既包括有价值的问题,也包括教师的语言工具和学生可以动手操作的实体工具。在课堂教学的情况下,尤其是大班额的情况下,教师的语言要结构化,实体的操作工具要精心设计,使之结合起来共同为学生探究与合作及教学过程的进一步展开服务。

如《巧用身边的材料》一课,开始就将各种废弃材料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发现问题: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质地、颜色和肌理,如何利用不同的质地、颜色和肌理表现不同的作品?通过对提供的作品、资料的欣赏、分析,拓展学生思路,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通过讨论、研究、实验,引导学生将这些材料进行移植、分解、综合、嫁接,从中找到最合适的材料,作出有意识的预见、迁移,以确定画面的构成和形式的选择。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对各种材料的接触,学会用全新的眼光审视周围世界,用触摸的灵感进行再创造,完成抽象的、有个性的、有独创性的作业。学生在找材料、研究材料、重新组合材料和剪、拼、粘贴等各个环节的学习过程中,信息处理能力和时间视觉艺术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通过展示作业,交流创作体会,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经验教训。

总之,要真正实现有效教学,我们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学设计思想,从教师独占课堂的固定思维中跳出来,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效探究,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2.关于美术有效课堂论文 篇二

关键词:美术课堂,有效教学,新课程,策略

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 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 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们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 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显然, 这是我们的教育, 包括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美术教师亦应具备有效教学的理念, 并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 让学生得到情感、智慧以及创造力培养的美术学习权利, 并且通过这个权利获得进入“生活世界”的路径, 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出发点。从这个意义上说, 美术教育应该是最不强调一律性的教育, 美术课程是最不追求标准答案的课程。下面我主要从以下几点来谈一谈。

一、确定相对精确的教学目标

有效教学直接指向学生的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备课中, 我们要始终紧扣《现行美术课程标准》, 以此为统领, 把握方向开展教学。以《课标》中的要求为基准, 对学生在相应学段应达到的学业程度进行衡量。在这个过程中, 不要去拘泥于教材, 认为把教材教好就是达到了《课标》要求, 新的教材观认为, 教师不应该是教教材, 而应该是用教材教, 这里有质的区别。但是也不是说用教材教, 就可以任意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大改大教, 也要根据《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 牢牢把握一个度, 本身就用教材教了, 再把这个度给跨越了, 那课堂效果将会是不可设想。鉴于此, 教学实施前, 要进行科学的预设, 充分估计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 这种预设不是静态的, 而是与生成紧密相联, 我们说, 没有充分的预设, 根本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

二、改变课堂上的学习方式

目前, 世界知识不断激增, 我们正处在知识爆炸的时代, 这与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如何处理这一问题呢?那就是我们美术教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给学生学习的本领。让每个学生都能用内心去体悟和感受并主动参与美术的学习过程。基于这样的认识, 便要给学生更多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目前我国所进行的课程标准的制订和实验教材的使用正是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 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直接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其生效性和失效性是在教与学共同行进中去认定的。这样就为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给学生一些自己选择的权利;给学生一个自由想像的空间;给学生一个自己去找答案的问题。事实上, 学生只有今天敢于质疑、敢于批判, 明天才能善于创新、善于超越。这是有效教学的思想。

三、技法的指导要适时、适度、适量

一要适时, 就是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指导, 那么什么时候最合适呢?就是在学生心愤愤而口悱悱时进行指导, 这时学生精神更集中, 求知欲望更强, 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适度, 就是技法指导难易适度, 过难学生学不会, 过简学生没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 对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有所了解, 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现状及年级特点, 选择恰如其分的技法指导。

三是适量, 技法指导一是不要面面俱到, 二是不要喧宾夺主, 占用学生的时间。指导过多过细会拘限学生的思维, 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改变课业评价标准及方式

(一) 学生的创作力争求异求变

我们不一定非要学生创造与众不同的作品, 但我们可以让学生改一改、变一变, 这同样是一种想象、一种创作。如暖色改为冷色, 点改成线, 线改成面……这样师生都有章可循, 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力。在承认艺术的规律性与偶然性的同时还应看到充满着人的主体意识介入的能动性, 掌握技术与推动创造是一种和谐的关系, 任何表面上对学生的“规范”都要慎之又慎, 无视学生个性发展的“规范”就是扼杀。美术教育既有可能为创新提供发展的契机, 成为发展的动力, 也有可能阻碍、甚至扼杀创新意识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扼杀的事, 万不能做。基于此, 我们反对把美术和美术教学弄得一成不变或神秘兮兮的, 弄得使人“厌烦”、使人“搞不懂”, 人为地制造学习、观赏、读解上的困难和问题。好的美术教学和美术作品一样, 应该是贴近人, 关爱人的;好的教学应该是问题越讲越多, 能不断地启发学生的想像、感受、判断等意识, 用美术自身的独特价值去构建创新的基础、去和谐多彩的人生。

(二) 情境中的学习往往会得到意外的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设计好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学习活动, 也要设计好学生独立、自由的学习活动。事实证明, 学生主动参与式的教学比以教师讲授为主或以学生独自练习为主的教学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教学先要进入一个共同的情境和语言系统, 共同的情境才能产生共同的语言。假如把美术教学看成是一种流通的产品的话, 那么, 它能使所有的学生 (即消费者) 都有着选择的权利, 享受的愉快——这是对美术教育本体价值实现的最大褒奖, 是对人类文明和生活世界现实的最大馈赠。这个“实现”与“现实”一起表达着我们对其原位性的认同。情境中产生“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的学习场效应, 同时我们看到美术教学的“由情入道”是“由技入道”——“由理入道”的最佳入口。同样, 美术教学也只有在师生共同营造的和谐、公平、愉悦、开放的环境中才能获得更有效的效果。有效教学就是要把握好每一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让每一名学生都得到最适合他的发展。

3.关于美术有效课堂论文 篇三

关键词: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8-032-01

0

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而言,美术课是一门边缘学科,因此许多学校、老师、学生并不重视美术课,导致大多数学校的美术课课堂形同虚设、质量较差。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斷推行,学校也在不断重视学生的个人文化、艺术素养的培养,美术课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但是,当前美术课堂教学质量低下是一个在中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情况,采用有效的策略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由此也成为众多美术老师共同探究的话题。

一、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提高学习积极性

美术课堂是培养学生情感、道德、审美能力的重要场所,给予学生良好的美学感受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美术,提高学习积极性。老师可通过借助多媒体开展情景教学、实地观察等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美术的价值。在教室内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老师可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各个国家、各种形式、各类主题的美术作品,并询问学生对于作品的看法,充分激起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热烈讨论。还可开展看作品猜作者的课堂活动,老师在展示作品后学生可猜测作家及创作理念等,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积累美术常识。美术课的内容相对抽象,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较难理解。因此,还可开展课外教学,如在学习素描内容时可安排学生到学校操场、池塘等地方进行实地教学。在学生边观察实物的同时老师借着实物向学生讲解相关的素描知识,并指导学生素描观察到的景物。将教学场地搬到室外的教学方式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可增强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开展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共同成长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美学基础不同,美术成绩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给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共同成长。老师可根据学生的美术基础、兴趣爱好等进行侧重教学。对于美术理论扎实的学生给予创作技巧指导,指导学生对绘画线条、颜色等的处理方式并在在平时提交美术作业时指出学生作品中存在的技巧性问题,并为学生提出解决的方法。对于操作能力较佳但是理论知识较差的学生则在平时上课时多向其提问理论问题,刺激学生加强理论学习,促进学生理论与操作能力的同步提高。此外,对于喜欢油画的学生,老师可将加强对油画方面的理论、技巧指导;而对于喜欢国画的学生则加强国画方面的理论、技巧指导。在安排美术作业时允许采用自己喜爱的绘画方式、内容、主题等,在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美术作业的完成积极性。通过因材施教,可照顾到每个不同学习情况的学生,促进学生的共同成长。

三、开展诱导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美术与学生的创新能力息息相关,相辅相成。通过美术课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较高的创新能力则可以给学生良好的创作灵感,提高美术创作价值。因此,老师可开展诱导教学,刺激学生进行思考,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老师可提出“在平面上如何将虚物变得更为真实”等问题,老师要求学生在图画本上画出“立体”的作品,但是并不指导学生如何画。可通过几张带有阴影的样图给予学生适当的启发,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阴影的奇妙处理带来的效果。观察周围的课桌、文具盒等物体,结合自己对立体感的理解,创造出立体感较强的作品。在距离的处理中,如何显示物体之间的距离,老师也可采用诱导的方式。让学生从观察、探究中自己总结出“近高远矮”、“近大远小”的成像原理。在学生的探索中,有利于学生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奠定良好的美术基础。

四、开展美术活动,提高学生创作能力

开展美术活动不仅可以激励学生参与美术创作,还可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老师可收集学生平时的美术作品,选取优秀的作品开展书法展、绘画展,将优秀作品贴在教室墙壁上,鼓励学生对优秀作品观摩、学习。在鼓励作品上榜的学生更加努力的同时也刺激美术水平较差的学生加强理论、创作技巧的学习。开展校级的板报比赛,鼓励班内学生充分发挥各身的绘画、书写特长参与比赛为班级增光。此外,老师还可将优秀作品投到杂志、报刊等参与投稿活动,鼓励学生发挥美术特长。通过上述方式,可提高学生参与美术创作的积极性,在创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创作能力。

五、创新评价机制,提高美术重视程度

对于中学生而言,美术不仅帮助学生从繁重的课业压力中解放出来,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价值观。随着课改的实施,学校也应重视美术对于学生人格、道德素养的的熏陶作用。为提高学生对美术的重视程度,学校可对当前的评价机制进行创新,将美术也作为学生期末考查的项目之一。规定美术课每周、每个学占用一定的课时,保障学生美术学习、培养审美观、价值观的时间。此外,规定美术课在学生期末考评中的所占的比重,提高学生对美术的重视程度。

4.关于美术有效课堂论文 篇四

遂川县泉江中学

邝光富

一、研究背景:

我们常常看到有些学生在美术课堂上能画而不愿画,或者干脆趴在桌上不听,或者胡乱画而无章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3个:

(一)、学生的学习兴趣缺失;(2)、学习方法不当;(3)、学习无成就感,想学,又不会学,走弯路。为此我们为解决这三个问题,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进行了该课题的研究。

二、文献综述:

《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影响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制约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通过课程改革,促使美术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 同时《美术新课程标准》对美术学科的发展、对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老师要认真学习理论,更新教学观念和知识结构,改变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来符合现代教育规律发展的要求。

三、理论基础: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正处人类个体生命过程中极为特殊的阶段,除了生理发育十分迅速,身高、体重快速增加以外,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也随之增加。但是,他们急于成熟、独立的特征,影响了他们。其表现为,在认知能力、思维方式、人格特点及社会经验上还十分幼稚,还不稳定。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也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列为美术课程的任务之一。从“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中可以看到对美术教育的明确要求。

四、研究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跟随老师的教,学生主动的学。

2、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提高学生人文和文化素质,开阔其视野,增强其创作意识。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3、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4、用简易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在欣赏课中,要适时提高学生的活跃度,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从而避免“老师讲,学生听不懂或开小差或打哈欠”等情况;在技术指导时,要鼓励学生动手绘画,多采用先鼓励后指正的方式,肯定学生的绘画成就,帮助学生建立绘画的自信心;在创意制作时,开拓学生的眼界,让学生了解更多,参与更多的设计实践……

5、.帮助学生建立成就感,让学生主动去学主动去做。

五、研究的内容:

1)提高导入的吸引力;

2)课堂教学整体优化,重视多媒体等不同教学方式的相关资料的调查、研究。

3)在美术课中凸现人文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美术课堂学习,对相关资料进行调查、整和与研究。在实践教学中提倡要注意营造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4)短时间的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学生课后的主动性的调动。

六、研究的对象、方法及过程:

(一)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初中七学生为研究对象,以美术课堂教学及美术兴趣活动课为载体进行研究。

(二)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0年12月至2011年4月。(1)调查美术课堂现状,了解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2)收集资料、学习理论(3)撰写课题申请报告(4)尝试研究

2、具体实施阶段:2011年 4月至2011年9月。(1)撰写开题报告,调整课题实施计划。(2)继续收集文献,充实理论基础.(3)进行提高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究.(4)撰写中期报告,调整实施方案.3、总结成果阶段:2011年10月至2012年1月.(1)全面总结,归因分析(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3)整理研究论文、教学案例等资料

(三)研究方法

1.调查法:问卷式、访谈式、采集数据式、经验总结法、文献资料法。2.传授法:把好的、优秀的学习方法教与学生。

3.个案研究法:在日常的教学中,依据学案,根据各班的实际情况,讨论作业的实际操作情况,找出恰当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并形成一定的文稿,再次来研究如何通过合理的教学手段指导学生的自主性,并且真正切实提高学生的兴趣。

4.逻辑归纳法:在实践过程中总结、探讨该课题的一般教育理论与实践模式。

七、课题预期成果:

通过一年时间的实验和研究,教师和学生都欣喜地感受到了其效果的显著,特别是对学生的美术欣赏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丰富了学生的视觉语言,受到了学校各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

(一)学生方面

1、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尝试改变固有的教学方法,采用新的教学手段,上好每一节美术课,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2、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美术的激情。美术课程是在主体参与下进行的,个人的视野和知识经验决定了评价具有主观成份,于是,学生也会进行自我分析,使他了解他的哪些反应代表自己个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暂时的情绪和突变的东西,或是片面的判断。将自己的判断和他人的判断进行对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评价哪些方面符合多数人的意见。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美术学习中来。

3、实践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

我们的学生由于有着不同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因此他们的想象思维和绘画水平也各不相同。课后,我会尽可能多地去接触自己的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画画习惯,帮助他们寻找自己的不足、正视自己的不足、弥补自己的不足。对于造型能力相对弱的学生,我不仅要耐心进行个别指导,尽可能多地鼓励他们,还要提供一些适合他的图片资料,拓宽他们的思维。在平时的美术课上,我也注重增强学生绘画的灵活性。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尽可能地画大,或适当的画一些弯曲幅度特别大的线条。学生在美术欣赏过程中也能将学过的知识用起来,这更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绘画技能。

4、渗透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创新意识。

新课程标准注重对美术语言以及美术界的发展规律等基础性内容的学习;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内外美术课程资源,增加课程的多样化,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这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自我提升鉴赏能力打下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改变学生的一些观念,培养他们勇于开口、敢说真话的良好品格及敢于向权威提出疑问的精神。并且结合每个人自己的经验背景,对美术作品作初步的评价,老师所要做的是继续丰富充实他们的经验世界,并且给他们一个衡量艺术的天平。在我们创造的这个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他们自我感觉到了对美术作品也有自己的鉴赏能力,这为深层次的鉴赏做好铺垫。

(二)教师方面

有效的美术课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源泉,是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发现美、表现美、进而创造美的重要环节。中学美术教师应该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知识水平,并且注意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尝试改变固有的教学方法,采用新的教学手段,上好中学的美术课。

1、美术教师应该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知识水平。

美术欣赏课所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几乎涵盖了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甚至是科学等学科;而且欣赏课可以欣赏的作品种类繁多,如国画、油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园林等。面对如此丰富的内容,教师必须博览广学。所以,作为美术教师,应平时就注重广泛收集查阅资料,能在教学时选择一些适当的音乐来烘托课堂气氛,创造美的意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将更能使学生对美术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认为美术课富有情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2、教师也要注意语言的艺术。

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好的引言所带出的艺术魅力既是学生的学习动力,也是使学生对美术欣赏产生兴趣的办法之一。“万事开头难”,一堂出彩的美术课,首先就是要将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地吸引到所要学习的内容上来。在此,就必须要求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句开场白上进行仔细推敲,既要符合学生的口味吸引学生的注意,又能与所要学习内容联系起来。所以,美术教师也应该加强自身的美术及美术教学能力的修养,提高自身的美术素质,同时也必须精心准备教案,并且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情操的培养,积极地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美的环境。在此,教师应该积极运用自身的语言、教态、知识和各种形象的手段(如投影、范画、故事、音乐以及各种现代化教学工具等)通过有声、有色、有形的环境氛围,使学生在处于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和欣赏能力。

3、改变教学方法,尝试新的教学手段,来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是优化美术课的办法之一。

5.构建小学美术课有效课堂思考 篇五

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上半叶,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学习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美国学界普遍对有效学习,有效教学产生了新的认识.过去对有效教学(包括有效教师)的界定采用自上而下的评价方式,即教学是否有效取决于上级领导,教育专家,学科专家的评价;而新的有效教学的界定以学生的有效学习为依据,指那些促使学生持续地获得高水平学习的教学,即衡量教学是否有效关键是看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对学习和教学的满意程度,学生自我认识的改善程度以及保持这种学习的持久性.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习,欣赏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美术课堂教学力求体现素质教育,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所以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构建有效课堂显得尤为重要.一.有效课堂教学概述 1.有效课堂教学含义

有效课堂教学作为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空间上和时间上为有效教学做了限定.主要考察教师利用课堂资源,在规定的时间内为促成学生学生最大程度地完成学习目标所进行的教学总投入.在有效的教学中,学生的现有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学生最大可能地实现学习目标是教学归宿.在这之中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拥有怎样的教学理念,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直接影响学习者学习的有效性.有效课堂教学研究的目的在于为教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提供可借鉴的科学方法,策略,模式等.也为课堂教学的有效与无效的区分和评价提供具体的评判尺度.2.有效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

首先,从课堂教学的目的看,有效课堂教学应当尽可能实现学习目标的最大化并促使学生在所学领域的最大可能的终身发展;其次,从课堂教学内容看,有效课堂教学应当选取切合学生实际与发展需要的学习内容;再次,从课堂教学方法看,有效课堂教学方法应当注重与学生水平的切合性,应当注重学生在课堂之中的全员,全程参与.最后,从课堂教学环境看,有效课堂教学应当提供适合学生学习的心理环境和物理环境.二.构建小学美术课有效课堂策略研究

儿童与生俱来就热爱艺术.从他们对世界还只有淡淡的认识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涂鸭.但儿童缺少耐心,上课容易走神,如果遇到困难老师不加以鼓励,会对美术失去兴趣,所以小学美术课堂有效课堂的构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有效课堂的前提

“教学关系本质上是对教育情境中人---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的界定.”(米靖:<<论基于对话理念的教学关系>>)这就要求教师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促进课堂教学师生的和谐完成.美国著名教育家卡乐.罗杰斯说: “在学习开始,教师的职业能力和渊博的知识全不相干,尽管这些因素在某一时刻是有用的,甚至是有益的.但学习不靠这些,学习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相互关系,靠这关系之中的态度.”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老师有种畏惧感,在这种感觉下容易形成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老师画什么他们就画什么,从而抹杀了他们创造力,对颜色的任意性的施展,对大自然自我认识的表达.所以构建合谐的师生关系,令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适时和老师交流自已的想法,在一种轻松和谐的状态中完成自已的作品,能够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2.3.4.5.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两点:首先要从内心深处热爱自已的学生;其次要加强教师的自身修养,提高教师的自身魅力.创设生动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是有效课堂的基础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著<<爱的教育>>中所描述的学习情境:在蔚蓝的天空下,有一块绿油油的草地,草地四周长满了低矮的灌木.小鸟在林中欢鸣,小虫在草间低吟.而孩子则席地而坐,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也享受在教师的指导下自由学习.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会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地去学习,表现出自已的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激发了孩子们对美术的兴趣.开拓学生思维是美术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学习的方式必须改.要求学生充分地进行小组学习,合作交流学习,教师要提供给孩子充分地从事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创设生动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重视学生的课堂需求是有效课堂的立足点

课堂是师生互动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需要关注课堂上的学生,既要重视他们的认知需求,更要重视他们的情感需求和行为需求,以每位同学获得新知识,产生新体验为目标.所以每位教师应从教学规律和教学实际出发,清晰地阐述内容,使学生能按照逻辑顺序逐步理解;要利用班级的独特性和学生的差异性,促成课堂的开放性和生成性,使课堂成为丰富的课程资源.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以是实在具体的,也可以是某种期待,总之要体现真诚和个性特色;同时,评价要有策略性和鼓励性.就像钢琴演奏家郎郎父亲的做法,不断设圈套,使孩子不断进步,由孙小猴变成孙大猴,再变成孙悟空.课堂反溃要及时,更要关 注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他们在美术课堂上绘画出他们平时接触得比较多的东西,根据个体特征,加以培养.教师对学生的参与过程,除语言引导外,还可采用一些体态语言,如点头以示赞许,眼神以示鼓励,微笑以示宽容.在课堂上教师要时时观察学生,关注他们的欢乐,惊奇,疑虑,窘态,用有效的策略帮助他们解决疑虑,排除窘境,使课堂成为每位同学的”欢乐海洋”.鼓励学生拓展思维,展现自我是有效课堂的重心

儿童对色彩的感受力很强,应鼓励他们大胆地选投多种颜色作画,不要用单一的色彩表现画面,不要用生活中固定的颜色框架去限制他们的思维,如天空是一定是蓝的,叶子一定是绿的,等等.儿童对生活的感悟还带有情绪色彩,对所画事物的好恶能决定其用色的变化,如有的孩子非常喜欢太阳和公鸡,就将其涂抹上五彩的色调,有的儿童讨厌某些事物,就常用暗色涂抹,教师应引导儿童用心灵去表现画面的色彩,让不同的颜色表现他们内心不同的感受.指导儿童涂色,刚开始可以用一种颜色,接着引导他们尝试将每种物体用线条分割后涂上不同的颜色,边画边观察不同色彩搭配的效果,积累粗浅有颜色搭配经验.有的儿童喜欢鲜艳的色彩,但不注重色彩的协调.涂色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用摸中颜色统一画面,形成主色调,然后由他们根据生活经验,进行自主涂色.如画过新年时,可让儿童大面积地使用红色,形成暖调,突出渲染过年的热烈气氛,然后儿童自已画出点缀的其它景物.及时进行课后反思是有效课堂的保证

当我们完成某一课时的教学任务后,总有成功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方面,这就需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反思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又如何发展?反思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符合本班实际,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反思课堂教学策略是否恰当?如果让教学反思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不仅可以保证课堂教学越来越有效,而且还可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促进教师自身成长.这正符合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总结

6.小学美术教师课堂示范有效性研究 篇六

[摘 要]美术教学肩负着提高学生美术技能和美学素养的双重使命,示范性教学是美术课堂尤其是小学美术课堂中不可或缺的手段。然而,目前美术课堂中的“示范” 教学现状让人不容乐观。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在科学、合理的“示范”教学活动中,提高技艺,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是每个美术教师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美术;示范性教学;意义与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普及,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呈现出一派新景象,主要表现在电脑、投影仪等多种先进的多媒体设备的广泛运用。在新的教学环境下,部分教师忽视了示范教学方法的应用。

一、小学美术课堂示范教学的意义

目前,部分小学课堂忽视教师示范、课堂示范形式单一或者过于强调教师示范而忽视学生创造,降低了学生的美术兴趣,不利于学生美术素养的形成。

(一)示范是展示和提高教师基本功的重要途径

课堂示范是美术教师展示基本功,提高基本功的重要机会。开展课堂示范性教学工作,能够倒逼教师课下多多练习,反复操作,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其在学生面前展现出权威、光彩的一面。

(二)示范是激发学生艺术表现力的有效手段

黑格尔认为“美只能在形象中见出”,教师开展示范性教学,学生才能身临其境,通过感性的形象认识形成理性认识,掌握绘画的基本技能技巧,形成科学的美学概念,激发创作热情,如在教授“水墨人物”时,老师以班级里某个同学的样貌做示范进行绘画讲解,边示范边强调脸和五官要用淡墨,中锋行笔,头发要用水泼一下,蓬松感才强烈,上身得空白与下身得裤子浓墨形成鲜明对比,当熟悉的同学出现在图画中时,小学生们内心兴奋不已,迫不及待的投入到作品创作中.二、小学美术课堂有效示范教学的方法

小学美术课堂中使用示范性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益处,如何有效示范避免落入“示范不当”的陷阱,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一)示范性教学要注意方式、方法的选用 小学美术课堂上的示范性教学方式众多,形式多样,不同方式有不同的适用场合,教师应掌握各种方式的利弊,学会合理选用教学方法。

1、现场示范

教师在课堂现场示范是最直接、最具体、最直观、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如笔者在教授《跳舞的点和线》时,“墨分五色”这一知识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于是老师现场拿出清水和墨汁,把毛笔吸干后直接蘸饱墨画出点和线,待墨色干枯后再蘸水画出富有变化的点和线,如此反复四次加水示范,焦、浓、重、淡、清五种墨色呈现了出来,学生由此自主地学到了墨色浓淡的调配、用笔用墨的方法。这里的现场示范就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作品示范

教师示范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于“导”。因为教师不可能在所有需要“示范”的教学环节中都现场作画,这就需要课前准备好恰当的“作品”,即范画。该方式一般是将成品展示给学生,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好奇感。例如在教学生制作以戏剧脸谱为设计元素的生活用品时,先向学生展示几种教师亲手制作的手提袋,让学生感到震撼,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根据自己的能力创作一幅以脸谱为设计元素的生活用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学生示范

示范不是教师的专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才能找到结合点。让绘画或制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课堂上示范,一方面有利于拉近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提高学习效率。如教学《风儿吹过》一课时,教师分别请两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龙卷风、台风、微风,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程度、理解程度不同,绘画方法就大不相同。教师通过比较、点评,鼓励学生大胆表现,勇敢创新,挖掘学生绘画潜能,有利于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此外,个体式示范、局部示范、针对学生作品的修改性示范等也是美术课堂示范性教学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方式的运用既要因人而异,因内容而异。

(二)教学示范要注重教学实效、时效

选择了合适的课堂教学示范形式之后,还需把握示范的时机。同样的内容、同样的方式,示范的时机不对,仍然会阻碍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如在教授《我驾神舟游太空》这一课时,不同的示范时机具有不同的效果。片断一:教师用视频展示“神七升天”视频

教师引导提问1“刚才大家看到了那些内容?” 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提问2“想一想太空里还有什么呢?” 学生回答老师示范

片断二:教师先画出飞船和宇航员的图画

教师提问1“画的是哪里?”学生回答

教师播放“神七升天”视频教师提问2“你看到了些什么?”学生回答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示范

两个片段比较,片段一中,老师先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再拓展学生的想象思维,当学生思维已打开,准备创作时,教师“好心的示范”将学生已打开的思维全部收拢到教师的思想轨迹中。时机把握不好,教师的示范只会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藩篱,起到“画蛇添足”的作用。片段二中,由范画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面的想象环节,为学生创作铺平道路,学生的创作思维呈现由点到面的喇叭趋势,而不是由面到点的漏斗趋势。

(三)教学示范要体现学生、教师双主体性

当前的课程改革非常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不仅应被作为教育的对象,更应被看作教育过程的平等参与者、合作者、教育与自我教育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有参与表现的机会,或体验或探究。如《跳舞的点和线》,采用师生限时擂台赛的形式示范:教师与一名学生师生选择同样的题材在2分钟内运用水墨点、线、面表现一幅作品,随着每一笔在纸上跳动,墨色淋漓,点线变化,学生会觉得原来笔墨游戏这么简单,这种方法取消了学生的畏难情绪,并使学生体验到水墨画的神奇。台上师生紧张创作,台下的学生也努力思考自己应该怎样创作表现一幅水墨画。通过对比示范,既能激发学生绘画的欲望又能提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结

7.关于美术有效课堂论文 篇七

一、提高专业素质, 拓宽课堂知识领域

初中美术课程少, 但教材却涵盖美术的各个方面, 呈现多而杂的特点。学生往往无法透彻理解教材, 赏析作品不到位, 难以激发出学生对美术的喜爱。这就需要美术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不断学习新的技能, 掌握美术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 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提升自己的审美品位, 努力胜任现代美术教学。同时教师要灵活运用和不断挖掘教材知识, 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 在美术教学中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例如, 融入音乐元素, 在听觉上带给学生更多的感受和享受;在综合艺术课程中, 也可以根据主题融入其他艺术元素, 比如戏剧、散文、舞蹈等。这样能够丰富课堂内容, 让课堂更加活跃, 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美术学习中, 让学生感受到更多的快乐, 得到更多的艺术享受, 提高美术课堂的效率和学生的幸福感。

二、改进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使学生对美术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感受美术作品的价值、认真完成布置的美术作业。把课堂还给学生, 学生会有更多的学习实践的机会, 会对美术学科产生更多的归属感、幸福感。因此, 美术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 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组织和调控好课堂活动,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知识, 更好地运用美术知识和技能。教师在授课中可以采用各种有趣的教学手段, 如录像、范画、参观, 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

比如在《中国民间美术》的教学中, 可以选取剪纸、风筝、年画等展现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形式, 组织学生进行动手制作、讲解作品以及讨论交流活动。以开阔学生的眼界, 丰富学生艺术创作的内容, 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体验成功的喜悦, 进而使学生对美术创作产生更多的信心与兴趣。

美术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及学生的特点,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提升教学质量。通过图片、短片等形式, 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 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生动、丰富, 更有品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想象力,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美术知识的了解, 提高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构建文化氛围, 培养人文主义精神

美术教育作为一种艺术教育, 需要培养需要学生对事物有一定的情感。罗丹认为:“名副其实的艺术家, 应该表现自然的整个真理, 不仅外表的真理, 而且特别是内在的真理。”大师们把他们丰富的情感以及对人生的理解全部倾注于自己的作品中, 怎样才能真正领略这些作品的神韵呢?在教学中, 笔者尝试着将丰富的美术知识融入美术欣赏课程, 提倡人文主义精神的培养。

例如, 教师可以先展示单元计划内容, 提供查阅相关资料的信息资源, 引导学生从美学、文学、心理学、历史学、地理学等人文学科的角度去了解。教师在学生对作品及相关资料搜集的活动中, 关心搜集的过程并及时提供帮助和指导, 教师由以前的主导者变为组织者、指导者和鼓励者。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情感, 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又如, 开展名画欣赏教学, 通过对中国优秀美术作品的分析及对一些优秀美术家的了解, 让学生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不断开阔学生眼界, 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到达“润物细无声”般的教学效果。

四、进行人性化评价, 促进美术教学发展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因此, 在教学中美术教师应把握好评价环节, 保护学生的创造萌芽和个性发展。美术课堂是一个注重创造、注重想象和个性发展的课堂, 在评价过程中, 美术教师不能只根据“优秀”“良好”“合格”等标准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简单的评价, 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美术教师要关注“人”的发展, 根据不同的学生进行人性化的评价。注意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作业个性化特点等多个方面, 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综合评价;还可以对学生的表现方法、绘画思路、创新意识等给予表扬。言语上注意多采取肯定、激励性的语言, 委婉地提出修改意见, 如:“你的画色彩搭配得很协调, 进步很大!”“你画得真棒, 想象力丰富, 如果在构图上再注意些就更好了!”……这种人性化的评价方式能有效激励学生对美术课程的重视, 使他们对学习美术充满兴趣, 增强学生对美术学习的信心和热情, 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还可以结合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 组织开展作品比赛和优秀作品展览, 给学生更大的创作空间, 让学生不断激发自己的想象, 创作出富有创意的作品。通过这种奖励机制, 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充分挖掘学生的美术潜能, 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 真正体现美术课的人文关怀。

总之, 在“教育以人为本, 知识实践创新”的宗旨下, 初中美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优化教学设计, 以先进的教学思路来激活美术课堂,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良好个性, 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 让美术教育成为沟通艺术作品与学生的桥梁, 从而有效地提高美术的教学的质量。

摘要:初中美术作为一门艺术课程, 对于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学科特点, 就如何开展有效教学, 激活初中美术课堂进行探讨分析, 旨在帮助教师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促使学生了解美术的价值和功能,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美术,有效教学,兴趣,策略

参考文献

[1]陶红艳.新课程下初中美术有效教学的探究.中学教学参考, 2010 (27) .

[2]陆云.浅谈新课改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学习, 2009 (12) .

[3]移小月.浅谈高效美术课堂教学模式[J].文理导航 (上旬) , 2011 (5) .

8.如何构建有效高中美术课堂 篇八

一、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作品

教学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如何让学生理解一件美术作品的立意,了解一件作品产生的背景,教学情境的营造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欣赏达·芬奇的知名画作《蒙娜丽莎》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不妨让学生模仿作品中蒙娜丽莎的姿势与微笑。在欣赏罗丹的《加莱义民》时,先向学生介绍这件作品产生的背景以及艺术家创作这件作品的过程。《加莱义民》是一座以表现人物群像为主的纪念性雕塑。群像表现的是14世纪英法百年战争时期,六位加莱市民悲壮就义的场景。1884年罗丹应加莱市政府的请求,创作了这件震撼人心的群像雕刻。罗丹为了更好地表现这件真实事件,他打破了过去传统的纪念碑雕刻的象征手法,而是选择了写实手法,紧紧抓住这六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牺牲前复杂的心理状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刻画。再把学生分成几组,每组六位学生分别饰演这六个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就义者,模仿雕塑作品中这六个人的面部表情及肢体动作。让学生通过模仿动作、肢体语言去揣摩这些就义者的内心,体验作品中人物面对死亡时或恐惧或坦然的心理特征,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加深学生对此作品的印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营造在审美过程中的兴趣及成就感

优秀的古典美术作品往往难以引起具有现代意识学生的欣赏兴趣,这往往导致学生难以参与到探究互动式教学中。所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是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有两种基本方法可以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首先是背景知识发掘,即优秀美术作品的背后往往蕴含着生动的历史知识或与作者本身复杂的经历有关,而这些背景知识往往是学生感兴趣的信息,所以,教师通过对这类知识的发掘,能有效鼓励学生参与到探究式教学中;其次是背景知识联想,即将优秀美术作品欣赏与学生感兴趣的相关知识相联系,来引导学生加入到探究式教学中。学生如果对美术作品感兴趣,但是如果欣赏难度太大,就会导致他们在欣赏作品时有挫折感,使他们放弃积极参与的努力,只是被动地听老师讲解,从而降低探究式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在使用探究式教学法时,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例如:在欣赏毕加索的名作《格尔尼卡》时,在介绍西班牙内战造成西班牙人民的苦难后,应当主动地介绍该画中出现的一些欣赏难点知识,诸如半人半牛在欧洲文化中代表着黑暗势力,而马则代表着殉葬者或牺牲者。然后再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欣赏。

三、抵制课堂教学中的庸俗化影响

由于受社会庸俗化现象的影响,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仍有哗众取宠、愚弄学生的庸俗化现象存在:如某些教师在课堂上高谈阔论,过分渲染艺术品的商业价格,置作品的艺术价值于不顾,以致本末倒置;还有的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一味地迎合部分学生,竟然在课堂上讲述一些艺术家的趣闻轶事来哗众取宠,甚至是以低俗的语言和做作的姿态装点课堂,招徕笑声,严重偏离了高中美术教学目标。如有些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为了说明艺术品的“价值”,总是举一些不恰当的例子来说明作品的艺术价值,例如:毕加索的《手拿烟斗的男孩》拍出价值一亿四百万美金,是世界上最贵的油画;八大山人的《鹭石图》也拍出中国画的天价……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容易产生错误的判断,即卖的钱越多其艺术价值就越高。马克思在他的《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指出:珠宝商只看到珠宝的商业价值,却看不到它的美和特质。常言道:艺术无价。艺术品的艺术价值是不能与金钱划等号的,以商品价格来说明艺术品的价值,显然是价值取向的误区,是对学生的误导。

四、在课外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也在不断地提高。例如:每到元宵节,城市里就会举行盛大的灯会活动。美术教师可以把这些活动引入到美术教学当中,组织学生进行综合艺术创作活动。教师可以围绕“花灯环绕的元宵节”这一主题,安排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元宵节和花灯的来源;还可鼓励学生对花灯展开多方探究,对花灯的样式进行设计构思,用各式各样的花灯美化广场、美化校园。学生在参与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不仅体会到人类的才智,而且感受到一次独特的审美体验,还能使民族情结得到深沉凝铸,同时锻炼了多种能力,激发了创作灵感。另外,美术教师还可以聘请当地的民间书画艺人为校外辅导员,定期来与师生座谈、开讲座,当场献技,联合举办作品展,开展书画传真情的联谊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名人书画展、民间工艺品展,访问艺人工作室,让学生了解民间艺术创作过程及蕴藏在其中的深沉的历史文化背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为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条件,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高中美术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美术能力和美感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美术教学的课堂上要非常地讲究艺术性,让学生不仅能够学会美术创作,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美术审美。这就需要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质量,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完善美术课堂中的教学效果,保证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9.美术课堂中有效示范教学的重要性 篇九

从事乡村美术教学七年多了,正如夫妻关系一样,此时自己内心在这几年的教学工作以及与学生在活动中的长期接触,有着很多的不是滋味。在这七年多的教育工作中,听学生说得最多的就是:“老师,我们没有艺术细胞,不会画”、“老师,学画画有什么用”、“老师,我爸爸不喜欢我画画”。每每听见这样的话,都感觉是打自己的耳光!然而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看来在偏远的农村依然存在对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的认识与理解不够清楚,对美术教育的认识与理解有着很大的狭隘。同样是学科,为什么学生、家长对美术教育的认识理解就这样有分歧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现在农村美术教育的现状:在教育改革翻天覆地的今天,农村教育正得到合理的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农村教育大有起色,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年代里,“素质教育”一词已经是呼声越来越高,而美术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及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令人欣慰的,但是在农村地方依旧存在不足,农村的师资和环境条件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落到实处,在很多教师、家长、学生的观念里还把它当副课,有的只排课,但实际上一个学期都没上过。也有一些教师上过,但老师本身不专业,脱离教材,教学生画一些简单的几何形体,没有形成美术的教育体系,使所教学生没有目标性。美术课就这样被迫打入农村教育教学的“冷宫。”长时间地封冻起来。给我们农村中小学的教育事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其次我们来看看制约农村美术教育发展的原因:1.农村的美术教育环境条件的限制:没有专业的教室、教学用具、学具,就连学生的美术课本都不齐、甚至有的时候都没有。2.农村的美术教育师资的限制:缺少专业的美术教师,特别是能说会画的美术教师,没有教师谈美术教育我认为是一句空话。3.农村的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虽说现在的农村经济发展迅速,但是有的学生家庭还是无法接受美术教育所要产生的大量费用,让人望而却步。4.农村的社会背景的限制:家长不重视、不理解,不给学生买绘画方面的材料和工具,学生地不在乎,都认为是些无用的东西,只有语文、数学、英语才是第一位的。加上学生视野不开阔,推广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正是存在以上这些制约农村美术教育的原因,我认为,对其进行最好的调整办法就是建立特色的美术校本课程,各个地方、各个学校根据自己本校实际的环境、条件建立自己本校的美术课程。第一:与学校、家长、同事协调沟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首先要争取学校对美术课的理解和帮助,对美术教育经费的投入,让教师有条件示范,让学生能跟上教师讲解来完成作业的这种基本环境条件。其次是与家长有所沟通,让他们认同你的教学。本人通过这几年的尝试,在对学校的各项活动的开展中融入美术教育活动,让美术活动更加普及,更加与我们生活接近。比如我原来了学校的艺术节上面,以前只是一些形式简单、数量较少、体积很小的作品进行展示,甚至多年不变,或者是几年没有的现在。经过我的几年尝试,在学校的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原学校的艺术节已经是每年必须开展的活动,是学校,甚至乡镇人民的一件大事。再活动中学生家长看见了孩子们除了文化知识以外的课余文化生活的大力发展,更能直观的感受到美术教育的成果以及重要性,这时的家长也就开始支持自己孩子在美术教育上的一些要求,更有一些家长也参与到活动中来,帮助自己孩子做不会的或者是办不到的。

家长支持了,但更需要同事的支持,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不能给同事增加麻烦,再给孩子们上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课堂纪律,教室环境卫生等问题。例如,我们的美术课有很多的手工,一堂下来如果满地都是纸屑,你的同事还支持你的工作吗?同时说明了你的美术课是失败的,上得不美。如果拿下课前的二三分钟来整理卫生,来进行美的教育,我想教育的结果又不一样了。

其次,可以利用学校各种活动或者其它活动来激励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利用学生的作品来布置班级文化建设。这样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班级,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美术的激情。

一、因地制宜,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

农村广阔的田野、丰富的自然环境、悠久的文化积淀,为农村的美术教育提供了生动的课程资源,既可以使身处农村的孩子感受到美术课的生动有趣,还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坚定农村孩子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从而培养农村孩子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要提高农村学校的美术教育工作,美术教师要做有“心”人:留心、细心,处处发现资源美,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利用农村当地的资源,因地制宜的寻找素材,自制教具教好美术,作为农村美术教师,我们要尽心尽力地引导学生感受身边的美,把美传播到每个学生的心里, 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这样不但提高了美术教学的实效性,还使农村儿童参与到美术实践中去,促进农村美术教育的发展。

二、留心生活,让农村孩子参与美术实践

树叶,黄豆、蔬果、粮食、石子、玉米秸、树皮、树根、瓷砖、易拉罐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农村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它们都是绝好的美术资源,在学生灵巧的手中都可以变成一幅漂亮的画或者是另一个有用的东西。“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每一位美术教师都应做个有心人,善于在纷繁的社会生活中去粗取精,提炼适合于学生的美术资源,潜移默化地培养锻炼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农村孩子参与美术实践。

三、动手实践,多措并举激发学生美术创作的热情

在农村,人们的生活淳朴而又丰富多彩,农村人民以其独特的方式进行着创造美的活动。在乡土文化中,在劳动过程中,每一个场面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这些直接来源于现实生活的艺术源泉,都是美术课很好的写生素材。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身背画夹、手拿画笔,自由大胆地去描绘,去赞美自己的家乡,让学生在熟悉的家乡中寻找美,在取材的过程中欣赏美,在绘画的过程中创造美。这样的活动不但使学生兴趣盎然,领略了大自然的美,同时还激发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美术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手工制作,因为,在乡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资源,就地取材的机会会更多,如开展剪纸、树叶粘贴画、花草粘贴画、泥人捏制等教学。这类教学既经济实惠,又能提高孩子的创新能力。同时也要把乡土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开展各种展览活动,如“乡土景观风景写生作品展”、“家乡美书画展”等,还可以与其他学科联系共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科横向联系,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素质,激发学生的美术创作热情,四、感知生活,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美术鉴赏的能力

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评论,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重要手段。让学生找寻生活中的美术作品,对乡土文化中蕴含的美术作品进行鉴赏,是切合农村孩子认知实际的一种好的做法。对农村学生来说,如果所选取的素材都是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加上自己的文化知识,品评一幅艺术作品也就变成了品评一幅家乡画卷,这就容易得多,也生动得多。教师在给学生欣赏乡土文化中的美术作品时,不要把自己的感觉强加给学生,应该要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课前教师应要求学生对自己身边的乡土文化中蕴藏的美术因素进行收集整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感受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在教学中,以学生收集的诸如农村灶台上的绘画、年画、典型建筑物、桥等作为素材,要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自己看了这些图画以后的心理感受,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回答后乘机简单地介绍了相关的人文历史与传统,然后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这种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学生美术鉴赏力的提高大有帮助,能使一堂简简单单的美术课变得丰富起来,收到很好的效果,使学生认识到艺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宽了他们的审美思路。

总之,作为农村美术教师,我们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跳出“纯美术”、“专业体系”的小圈子,进入美术文化的大环境,注重乡土文化在农村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因地制宜,竭力去开发我们身边的美术资源,使农村美术教学更富有生气,更富有活力。

【参考文献】

[1] 王铭铭.人类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08.[2]布迪厄,包亚明译.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46.[3]高占祥.文化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4] [5]马斯洛,林方译.人的潜能和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66、374.[5] 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M].黄剑波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34.第二:与农村现状相结合进行美术教学

农村的美术教育相对困难大一些,大家都狭隘地理解为绘画,然而绘画只是美术中的一种而已,我们当教师的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利用乡土材料、实地写生来进行教学。众所周知,上美术课,要预备很多材料,如:橡皮泥、彩笔、卡纸、剪刀等等,要购买这些材料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花费,假如没有这些材料,美术课便难以开展。为了改变现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美术的爱好,我提倡学生将乡村随处可见的材料引进课堂,没有橡皮泥制作泥塑,可以使用随处可得的黏土,没有卡纸,同样我们的作业本纸也可以代替;家家户户都有的绿豆、黄豆、大米,还有鸡蛋壳、毛线、碎布、都可以用来制作手工艺品。于是美术课堂便成为学生的手工作坊,别具一格的装饰画也应运而生,用各种不同颜色的豆类拼成的猫头鹰,用茅草茎编成的风车,用碎布做成的仕女图,用皱纹纸做成的白雪公主,最出色的是利用我们生活中各种废弃的玻璃、陶瓷、硬塑瓶子、卫生筷子制作出来的别具一格的作品美妙极了。

本人在农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已有四年了,我教过语文、思品、美术、英语等。在这些科目中,学生对美术的学习热情超过我的想象。同样是学科,为什么学生会对它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呢?对此我想谈一下自己的一点感想。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老师更直观的传授绘画技巧----示范,通过示范,可以让学生在欣赏、观察、思考中模仿,很容易掌握基本绘画方法,达到一定的绘画水平,在表现事物的过程中体会成就感。为了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对美术的爱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把美术课设计的直观形象,除了大量的图片冲击以外示范更是举足轻重,可以起到优化课堂结构、增强课堂凝聚力、提高学习效率等作用。

初中阶段的学生还是半个孩子,他们也许已经有一定的鉴赏能力,但是动手能力还是处于初级的模仿阶段,因此需要老师的示范引导其进行绘画是必须的,而美术课的教学示范是指在美术课中,利用多种手段、方法,通过直观演示,帮助学生掌握绘画或制作地方法和步骤或原理,提高鉴赏水平,为实践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美术教学是一种直观形象的教学,向学生传授美术方面的知识、技能和技巧。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示范教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很多东西是“不画不知道”。如《古镇风情》一课是水彩淡描课,我试着只讲理论,如何构图如何上色,结果学生在画完初稿后出现了诸多问题:涂水彩时,水分把握不好,颜色涂的不匀;主题不突出等等,不仅作业效果很不理想,有的学生还不知道该如何下手。这时如果教师如果能够边讲解边示范制作版画的过程,便可以让学生在欣赏、观察、思考中模仿,很容易掌握基本绘画方法,在表现事物的过程中体会成就感。

二、美术课堂上的教学示范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美术新课程倡导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今天,教学中重讲解,轻示范;重视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却忽略了学生美术技能的扎实掌握和绘画方法的学习运用,造成美术课堂示范教学的缺失。所以作为一名美术老师,应认识到示范教学在课堂上的重要性,很多技能技法的传授需要教学示范。

1、因材示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示范教学过频或过淡,忽略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师对每一个步骤演示讲解,学生观看熟记,这就带来了相对的缺陷:部分学生在创作时容易受教师示范的“定势”,使得自己创作的作品没有很强的“原创性”,更多的是教师作品的“影子”。这样过频的示范只会使学生依葫芦画瓢,形成思维的惰性,而且也会让学生的作品风格单调划一。

学生缺乏运用迁移的方法,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尝试艺术的表现方法,也就无法在美术创造行为的表现过程中发展个性和气质,创造新的作品。美术课虽然是技能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合理的示范,但它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矛盾,反而是相辅相成的。

2、示范教学流于形式,忽略学生的学习效果

美术课堂示范教学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它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操作的动作要领,启发学生形象思维,锻炼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美术教材呈现在欣赏者的面前是静态的,无论教材的解说多么仔细,步骤多么详细,都不如教师的示范能解决技法学习上的难点。

通过示范,使其产生表象,进行形象思维,最后掌握知识技能。《水墨画—动物》教师首先要教给学生一些笔墨技巧,而这最为一目了然的方式是示范,学生通过示范的学习,初步发现了一些创造美的方法,找到了一些笔墨技巧,并跃跃欲试。这时,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自然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会把学习当作乐事,最终进入到会学和乐学的境界,美术教学的良性循环也会因此建立起来。

3、示范教学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讲究一定的量和度

示范必须根据教学任务的实际需要,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选用。示范是教学的手段,它本身不是目的,不能为示范而滥用示范,只能在完成教学任务需要它时,才恰到好处的选用示范手段。对于低年级,如果有较难的和学生动手能力差的学习内容,教师不妨试着带领学生学习。例如初学水墨画,教师可以从构图开始,对造型,对线条、墨色的处理方法一一示范讲解,学生看的明白,学的真实,能较快的掌握技法。同时学习的积极性得以持久,能有充分的信心完成创造美的活动。高年级的学生无论质疑,解疑能力,都比较强。他们思考问题有了一定的深度。因此,教师只需根据教学目的,在一些人物造型,形象设计,构图等方面略做点拨即可。

“教有法而无定法”,在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学示范的创设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美术教学中良好的教学示范创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扩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逐步学习创作和设计的方法。

4、示范教学应具有启发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示范的范围应该确定为以具有普遍规律或程式的技法训练示范为主,而具有创意性探索性的创作过程就要偏重于启发和引导,不宜做完整的示范。在一节剪纸课上,课堂中有两次示范,第一次是教师快速的折剪,展开后变成一个双喜字;第二次是教师快速的将双喜字上下的两个口字进行了变化,简简单单的“笑脸”和“心形”。第一次的示范是揭示课题,引起兴趣;第二次的示范是启发学生的创作欲望,示范简单而典型,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又起到了直观、形象的示范作用。这堂课的示范就完整的融汇于整节课中。

美术课堂示范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在上述这个案例中,教师在关键处示范,千方百计的把拟订的教学目标变成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在这种条件下,学生积极主动的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就找到了结合点。适量适度的示范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曲径通幽”的效果。教师的示范赋予课堂于“形”,学生的创作赋予课堂于“神”,神形兼备,方为上品。

5、不能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削弱教师的引导作用

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参与知识探索,并通过体验与感受,构建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如果误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做主,自己学习,那就削弱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10.浅谈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十

保山市永昌小学李媛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讲究效益的活动。美术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在新课程理念下,更强调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传统的美术教育是一种你讲我听的“灌输式”和“培训式”的活动。那么,今天的美术课堂教学我们应该如何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教学准备。

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就是要在单位时间内,以师生必要的精力消耗,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得到尽可能多的实际效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就是准备。课前的教案设计、教具准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相关教学资料的收集等等,都是准备的范畴和内容。公开教学为什么给人的效果好,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准备充分罢了。美术老师只有心中有教材,只有课前有准备,小至一节课的准备,大至一个单元、一学期的准备,课堂方能做到有效。

二、强化训练意识。

教师要有强烈的训练意识。老师要形成一套自己的同时又是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模式的“规范”中自由地学习,自主地学习。训练学生学会最基本的美术语言,学会最基本的美术表现方法包括制作方法,学会想象,学会评价。同时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分层训练要求:美术基础好的,悟性高的,要训练他们学会创新和求异;美术基础一般的学生,要训练他们学会在不断模仿的基础是进行改进和添加;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要训练他们学会临摹或模仿。

三、灵活运用教材。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活动不仅仅是对教材的简单地处理和传授,而应该将教材作为一种范例,把它放在一个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作为教师要能独具慧眼,敏锐地发现生活中、大自然中、人类社会历史文化遗产中与教材有关的重要资源,并进行收集和整理。再根据自身和学校的条件,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和处理,有选择地运用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之中,来不断丰富和拓展以现有教材为依托的具体的教学活动。这样,就能很好地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容量和质量,进而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据了解,目前我们美术老师一般都会“忠实”地履行教材,按教材编排课序、按教材内容进行教学,不敢“越雷池一步”。其实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还要具备灵活处理教材的能力。

过分依赖教材,被教材牵着鼻子走,或是不理会教材意图,随意调换,甚至自行增删教材内容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较好的做法是:在理解新课程标准、理解教材编排意图的前提下,进行整体单元教学设计,根据教学对象的具体特点,科学地调整课序,安排授课内容,达到灵活运用教材,优化单元教学设计与优化课时教学设计相统一。

四、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单一枯燥的美术教学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学生的发展。“游戏”是儿童喜欢的活动,能满足他们爱玩好动的需求。游戏能激发学生大脑最积极最有创意性区域,把美术活动与创新能力有机结合在一起。新课程美术教材的大部分内容当中,多有一些潜在的游戏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以生动有趣的知识,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创设形象生动的美术情景,来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五、感受美,欣赏美。

美术是视觉的艺术,运用比较法,具有很强的直观性、能从多角度地对不同作品做比较分析,便于学生认识掌握相关的知识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并能产生深刻印象。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以往教学中,都习惯用图片、黑板画去图解美术,由于画面是固定的,它们不能自如地随着美术的起伏发展而流动与变化,因此,在听觉与视觉的转化过程中,学生很难从静止的画面中感受美术那鲜活的生命力。这时如果制作简易动画演绎美术形象,可以帮助

学生更加细腻、准确地感受美术和理解美术。也更加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六、充分利用现媒体技术。

现代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提供仿真性的探索情境,从而可以让课堂教学更丰富、容量更大,资料演示“集成化”。一改传统教学的课堂中教师手工板书耗时低效的现状。学校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对推动课堂教学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

美术课堂教学,作为视觉艺术,强调形象性,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正是具备了这样的优势,可以充分地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七、在分步中简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都是不管任务的难易前半节课教师讲后半节课学生做,这样很不利于学生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先示范,后制作,往往课后出来的效果却不尽人意,作品千篇一律。新课程下的美术课可以尝试一下从学生的身心特征及认知规律出发,结合分步教学法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深入,层层扩散,层层启智。在整堂课中教师始终作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参与其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举一反三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发展得到了升华。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真实生动的美术教学环境。

八、在讨论中感受。

记得赫钦斯曾说过:“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作出独立的判断。”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讨论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学会自己思考、自己探索、自己推理、自己判断。当然,讨论也不是一种形式随便的让几个学生聚在一堆说几句,而是应该像节目主持人一样,分好小组,提出具体的问题,然后进行引导、调控。老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如“跟你的同学介绍一下你喜欢的作品?”“请小组讨论一下这张作品的内容、形式及材料”等问题,可以每组请一位学生同学介绍,也可以自由发言,可以争论。老师应对学生的发言作点评、指导、升华。讨论法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判断,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八、评价中体验。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教学评价改变了以往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重教师不重学生的教育观念。我们可以采用采用了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评价手段。这样有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我们尤其应该注意到了学生的自我评价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一堂课的活动后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从自身的发展需要出发,自己主动找出自身的不足之处。在自我评价中弱化了评价的甄别于选拔,激励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从真正意义上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总之,我们的教学就是一门艺术,艺术就得不断地去探索,艺术就是永无止

上一篇:党的建设与国家发展下一篇:中考语文备考复习高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