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医学总结

2025-02-14

循证医学总结(精选10篇)

1.循证医学总结 篇一

传统医学模式是以经验推理的思维方法为特征, 用科学的思维方法, 探索新的认识及解决问题的证据。具体说来:就是以个人经验为主, 辅以高年资医师的指导、教科书和医学期刊上零散报告为依据来处理病人, 结果导致一些真正有效的治疗不被临床应用, 而实际无效甚至有害的疗法因从理论上推断有效而被长期、广泛应用。

循证医学则是提倡个人经验与外部证据的结合, 强调证据的可靠性, 即证据必须来源于设计严谨、方法学可靠的临床研究报告, 这种临床研究应是多中心、大规模、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RCT, 须对一定数量、一定时间的病源追踪观察, 所得结论将更可靠。概言之, EBM要求临床工作者必须清楚了解各种治疗手段是否有证据, 以及证据的力度如何。临床医生根据不同推荐级别的证据作出不同的临床决策:对于级别高的证据优先考虑;对于新的治疗手段, 如果其证据强度足够, 也可以考虑采纳;对于结论出现相互矛盾的研究, 要看哪一方面的证据更充分。只有这样, 才能规范医生的临床行为, 使患者得到最佳的医疗服务。

有鉴于此, 循证医学既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是基于现有最好的证据, 又是在这种认识方式指导下为临床研究与临床实践提供的科学的方法论。

2 两种医疗模式根本区别

循证医学是遵循现代最佳医学研究的证据 (成果) , 将其应用于临床对患者进行科学诊治决策的一门学问。目的在于不断地提高临床医疗质量和医学人才的素质并促进临床医学的发展, 从而更有效地为患者服务并保障人民的健康。循证医学与传统医学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它所应用的临床实践证据, 是采用科学的标准, 进行了严格的分析与评价, 从而被确认是真实的、有临床重要意义的、并适用于临床实践的、当代最佳的科学证据 (current best evidence) , 而且随着科学的进步, 证据亦不断地更新。此外, 它还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使患者在接受临床诊治过程中, 体现其自身的价值取向和愿望, 构建良好的医患和谐及互相依从的关系, 从而使循证医学的科学决策得以实现, 并可望获得最佳的结局。具体差异分述如下: (1) 证据的来源:传统医学主要来自动物实验、实验室研究、零散的临床研究和教科书;循证医学则强调临床的人体实验结果; (2) 证据的收集:传统医学因限于时间和条件, 不够系统和全面;循证医学强调的正是系统和全面; (3) 证据和评价:对于证据的质量评价, 传统医学不重视, 而循证医学却很强调; (4) 判效的指导:传统医学关注中间指标的改变, 如实验室或影象学结果;循证医学强调终点指标即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最终结局; (5) 治疗的依据:传统医学注重基础研究或动物实验室的推论和个人临床经验;循证医学强调当前能够得到的最好临床依据; (6) 医疗模式:传统医学强调以疾病和医生为中心;循证医学强调以患者为中心。

循证医学比传统医学要先进的多, 传统医学单凭临床经验或过时且不够完善的理论知识来处理问题, 而循证医学强调用最佳科学依据、因而所作出的医疗决策及实施过程会更加合理准确且严密可靠[1]。

从某种意义上讲, 医学实践从来都是依据证据进行决策的。传统医学实践与循证医学区别的关键在于证据的定义和定位不同, 在于证据的意义和作用不同。循证医学医学里的证是证据, 是关于诊断是否准确、治疗是否有效的证据, 二者不可混淆。

3 循证医学对传统医学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

90年代后, 我国医学界对循证医学的认识处于起步阶段, 认可和接受者寥寥无几。21世纪的今天循证医学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在这期间, 临床医学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医学模式变革, 由传统医学模式向循证医学模式转换时期。变革意味着权利和利益的重新定位。这是一个艰巨而复杂转变过程, 阻力是必然的。自古以来, 由经验和主观臆断主导的一切医学模式的行为准则, 经现代科学证明是不可靠的。近50年里累积了大量的研究证据催发了循证医学的诞生, 它不是对医学实践的简单化, 也不可能脱离决策者的实验经验而实现, 不是照本宣科式的实践, 而是使医学决策更加合理、更加科学。因此, 即使证据确凿, 决策时也要慎重。证据决定指南, 新证据不断出现, 指南就不断修改更新。根据循证医学证据制定的临床指南是近二三十年来疾病诊治模式的一大转变, 是为患者使用而制定的, 以指导临床医生如何平衡和解决临床矛盾、进行日常医疗实践规范化、科学化的标准。如:面对不同的患者, 医生只能应用指南的基本原则, 对患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能千篇一律用一个处方, 每个病人的病情不同, 个体差异也不同, 经济情况不同, 医生应提供个体化的诊疗方案。

多年的讨论学习和发展, 中国学者起草和制定的符合中国国情的专家共识的指南, 最突出的是《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和《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这两部指南荟萃了过去20余年中, 对我国高血压, 血脂异常人群的流行病学长期队列研究资料, 制定出的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人群的指南。临床医生的诊疗过程更科学、更规范, 贯彻指南, 改变过去经验医学的错误认识与实践, 使公众收益。

10多年前, 心血管领域权威专家胡大一教授, 就以经典的CAST研究为例, 讲述了循证医学的理念, 他在文中指出, 以往医生对心梗病人不用他汀类等药物治疗, 而循证医学证据表明, 他汀、阿斯匹林、β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对心梗病人有益。最近统计数据表明, 北京的心梗病人有96%用他汀, 98%用阿斯匹林。以前, β阻滞剂应用不足30%, 现在用药者达67%。还有64%的病人用ACEI。是循证医学的证据改变了医生的临床实践, 使病人心血管事件明显减少, 死亡率显著下降[2]。

4 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的转变必然性

21世纪临床医学研究面临的难题中最主要的有: (1) 有限卫生资源与快速增长的人口及其不断提高的卫生需求之间的矛盾; (2) 卫生服务的成本-效果最佳平衡点的确定及其干预控制; (3) 卫生研究与卫生决策、医疗模式与医疗行为、医学科研与医学教育之间成果转化的速度和效率; (4) 各国及各地区范围内有限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使用和医疗公平化问题[3]。在这种情况下, 以临床经验为基础的医疗技术标准就显得苍白无力, 失去了往日的权威性。与此同时, RCT研究结果不断证明以往许多被列为标准的治疗对病人无益, 甚至有害。大量RCP研究的结论使得广大临床医生对经验医学指导临床治疗的现状发生了疑问, 临床研究的证据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于是医疗技术标准制定的科学化、有效性的问题便提到日程上来。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无一不和循证医学的思想、原则和方法紧密相关;这些问题的解决、又无一不与循证医学的进一步发展息息相关。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转变成为历史的必然, 新世纪的临床医学必将是循证医学。

参考文献

[1]朱霞, 周箐丽.试论循证医学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医院管理, 2004.7 (9) .

[2]张晓红.循证医学普遍原则应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8.7 (10) .

2.循证医学总结 篇二

循证医学之所以能够在国际医学界普遍通行,最重要的是强调对任何一种疾病、任何一个患者作出的医疗决策和治疗方案,都要以当前最好的、客观有效的临床科学研究证据为依据,结合临床医生个人专业技能和经验、患者的意愿和需求来制定,这样能让医生和患者形成诊治联盟,患者从中获得最好的治疗结果和最佳的生命质量,因此循证医学是让患者受益的创新医学。

◇ 没有循证医学治病只是大概

20世纪中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逐渐下降,而与心理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比如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显著增加,这些疾病原因复杂多样,如何更好的治疗这些疾病成为医学界最大的挑战。在这些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医学专家逐渐发现,以往的医学诊疗模式治病只能是一种“大概”治疗。比如,对高血压的治疗,根据当时的临床经验,应用利尿剂双氢克尿噻降低血压往往近期内可以收到很好的降压效果,因此双氢克尿噻成为治疗高血压的常用药物。但是随着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出现,医学专家发现利用双氢克尿噻治疗高血压,患者的远期情况不但得不到改善,反而会提高冠心病、心肌梗死的病死率。

因此,一些有学识的医学专家逐渐认识到以往医学认为正确的治疗方法也许存在很大的偏差和错误,对患者以后的生存质量可能有害无益,所以必须对经验的治法进行重新审视,这种“大概”治疗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经验医学模式下的临床研究设计很不严谨,病例太少,在几个甚至几十个病例中进行实验得出的研究结果,对于大范围内体质、年龄、生活环境都不相同的人群来说,疗效出现了偏差;而且实验观察的时间比较短,只看到了近期的疗效,没看到长期用药后带来的不良后果;还有评价指标太单一,降压药只观察降低血压的疗效、降糖药只观察降低血糖的疗效,而忽视了该药对人体其他方面指标的影响,这些都使得临床研究得出的结论往往会存在一定的偏差。认识到当时临床诊疗模式的局限性以后,医学界开始探讨新的医学模式,这为循证医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 有了循证医学可实现精准治疗

为什么说有了循证医学就可以实现精准治疗呢?因为循证医学倡导任何治疗方案都必须建立在目前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临床医生个人的专业技能和经验以及患者自身意愿的基础之上。其中所讲的目前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的收集,都必须按照大范围、多样本、随机双盲的临床试验三个原则来进行。首先说大范围,一种药物少数人服用以后有效,但是放在大环境下很多人使用,还能取得良好疗效吗?那未必,因此循证医学要求验证一种药物的疗效,需要在大范围内收入大量的病例进行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来判断药物的疗效。其次是多样本,一种疾病每个人的发病原因不尽相同,而且每个人的体质、年龄、生活环境等自身条件都不相同,这些因素往往又会对治疗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循证医学研究要求收入的病例必须多种多样,尽可能找到各种情况的患者,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地看出所研究药物对各种不同情况患者的治疗效果。再次是随机双盲的临床试验,这是为了避免医生人为分组时有意无意将病情较轻患者分到用药组,使用药组疗效过于显著的问题,所以循证医学试验过程中需要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个是用药组,一个是对照组;而且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医生和患者都不知道使用的是用药组的药物,还是对照组的药物,只有到最后揭盲的时候,按照编号统计出结果,大家才能知道用药组的疗效如何,对照组的疗效又如何,这就避免了医生和患者双方心理作用在治疗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

通过这种大范围、多样本、随机双盲的临床试验得来的治疗证据是最科学、最客观、最公正、最全面的,将这种最佳的治疗证据运用到临床疾病的诊治中,能够实现疾病的精准治疗,让患者从中受益,这也是循证医学得以在国际医学界普遍流行的最主要原因。

3.循证医学总结 篇三

1循证医学之“证据“

循证医学强调任何医疗决策均应建立在最佳科学研究证据基础上。循证医学之“证据”是研究“成果”,是采用科学的标准,对临床研究的有关文献资料,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以及质量评价的标准进行严格的分析与评价,被确认是真实可靠且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随着科学的进步,证据不断更新,永居前沿。

循证医学的实践过程,就是结合医生自身的临床经验与外部的最佳证据对患者进行医疗干预;临床经验、外部证据和病人权益三者构成了循证医学的核心。因此,证据及其质量是循证医学的核心之―。在医学研究中,只要是医学基础研究或临床上存在的知识,都可视为证据。大规模多中心临床试验得出的结果是证据,一组临床病例观察甚至是个案报道也是证据,动物实验结果是证据,实验室观察也是证据,正确的结果是证据,错误的结果也有可能被当成正确的证据,临床证据是多样性也是无穷性的。但是,从循证医学的角度看,并非医学基础研究或临床上存在的知识都可视为循证医学的证据,循证医学所应用的证据必须是真实可靠,临床价值显著,经济方便,能被广泛应用,产生很好的防病治病效益的最佳的证据。在寻找符合循证医学证据时,首先应寻找可靠的系统评价,因为它综合了所有相关的原始研究,为医学决策提供了最全面、最可靠的证据;如无相关的系统评价,应寻找可靠的原始科学研究;如关于干预措施的效果,应寻找髙质量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而预后研究,除了大样本随机试验外,还应寻找高质量的队列研究;如未发现上述研究,可以搜寻正在进行的相关问题的研究情况。因此,最佳证据常来源于医学文献数据库。

2中医学之“证据”

中医学强调“辨证论治”,“证”是临床证型,是“症候群”,是中医临床诊疗的证据。“证”的`产生是机体在致病因素和条件的作用下,整体体质反应特征和整体与周围环境(包括自然界与社会)之间、脏腑经络与脏腑经络之间相互关系紊乱的综合表现,是生命物质在疾病过程中具有时相性的本质性的反应,是一种以临床机能变化为主的整体定型反应形式,它可随着病情的进退而时刻变化着。因此,“证”是疾病本质的客观反映,是有物质基础的;“证”是中医诊断疾病的证据。

4.循证医学总结 篇四

循证医学的理念[1]已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务工作者所接受,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及科研。而循证医学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提高学生循证医学相关知识的水平,转变态度观念,掌握循证医学的方法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医学生的循证医学思维能力,使其系统分析各种途径得到的证据,进行临床决策并能正确评价专家意见,最终使患者受益[2]。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临床医学生对循证医学认知水平和应用循证医学进行循证决策遇到的困难与障碍,为进一步循证临床实践和有效地开展循证医学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整群抽样确定湘南学院-级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学生共315人。

1.2研究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其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对循证医学了解程度、学习目的、循证医学知识的获取途径、应用循证医学的主要障碍等5个方面内容。问卷调查表采用电子邮件和现场发放问卷的方式展开调查。

2.结果

2.1一般情况

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315份,回收315份,有效问卷315份,问卷有效率为100%。本次调查男生164人(52.1%),女生151人(47.9%)。2012级103人(32.7%),级110人(34.9%),2014级102人(32.4%)。

2.2循证医学的了解程度、学习目的

被调查的315名学生中,12级学生因为必修循证医学这门课程,对EBM知识及相关技能有一定程度的.认知,83名(80.6%)学习过相关知识;13级中56名(50.9%)接触过循证医学知识;14级中仅有36名(11.4%)主动学习过相关知识。调查问卷关于学习循证医学目的设计五个选项:指导临床实践,指导科研、有利于提高业务能力,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不知道。数据结果显示:循证医学可以指导临床、指导科研提升、业务水平,更好地服务患者,这一观点被越来越多的医学生所认同并接受。

2.3学习循证医学知识的途径

2014级医学生主要通过期刊、杂志、上网等获取循证医学相关知识,2013级医学生主要通过学术讲座、期刊、杂志等获取循证医学相关知识。2012级医学生则主要通过课堂和学术讲座来获取循证医学相关知识,不同年级医学生学习循证医学的途径不同。调查中了解到湘南学院临床医学生于大三期间必修循证医学课程,所以2013-2014级学生还未系统学习过该门课程,只是依靠期刊、杂志、网络和学术讲座等途径获取零星知识。

2.4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应用循证医学可能存在的障碍

开展EBM实践教学的主要障碍有:对循证医学缺乏认识、检索和评价证据能力不够、缺乏循证治病有效或有参考价值的病例及查到有效证据难以应用于临床实际问题,同时外文文献阅读困难也不容忽视。

3.讨论

本研究从调查者反馈的信息来看,不同年级临床医学生认可和接受循证医学的理念、方法和原则。学生有意识到循证医学在指导临床实践、科研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指导临床实践的认识和需求从22.33%增加到77.45%。学生刚入学时主要通过期刊、杂志等途径了解循证医学知识逐渐转为课堂、讲座等方式来获取相关知识。说明我校开展循证医学教育逐见成效。循证医学不仅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而且是在这种认识方式和方法指导下为临床研究和实践提供科学的方法论。只有通过循证医学课堂强化循证医学知识的普及和医学研究证据检索与评价知识,才能将循证医学真正应用于临床实践以及指导科研。循证医学教学法强调从传播相关知识转变为教会学习,从死学转变为巧学,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求索,从短期的“充电”转变为终身教育的新的循证医学教育观,培养和造就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医学人才。

5.循证医学 规培大纲知识点 篇五

2.遵循证据是EBM的核心思想。循证医学的核心是患者。

3.狭义EBM:循证临床实践;广义EBM:包括一切医疗卫生服务的循证实践。

4.循证临床实践(EBCP)三要素:患者意愿、临床医生地专业知识和研究证据。

5.临床研究作为医学证据(按研究内容分类):

a关于病因的临床研究;b关于诊断或筛查的临床研究;

c关于治疗或干预的临床研究;d关于预后的临床研究。

6.证据的分类:原始研究证据(观察性研究: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横断面调查、描述性研究、病历系列、个案报告,实验性研究:随机对照实验、非随机同期对照实验、交叉实验、前后对照实验)、二次研究证据(系统评价,临床实践指南,临床决策分析,卫生技术评估,卫生经济学研究)

8.证据分级(干预的临床研究)

一级:所有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二级:单个的样本量足够的RCT结果 三级:设有对照组但未用随机方法分组四级:无对照的病例观察五级:临床经验,专家意见

新9级: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随机双盲对照实验、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系列报告、个案报告、专家的观点评述及意见、动物实验、体外/试管内实验

9.治疗性研究的设计类型: 系统评价、随机对照试验、非随机的对照试验、队列研究(观察)、无对照的病例系列、个案报告。诊断性研究的设计类型:系统评价、队列研究。病因研究的设计类型:系统评价、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预后研究的设计类型系统评价: 系统评价、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系统评价是最高级别的证据。

10.需要治疗的病人数(Number Needed to Treat, NNT):指获得(或避免)1个事件需要治疗的病人数。NNT越大,效应值越小

11.循证临床实践的步骤方法:A.发现和提出临床问题;B.检索相关研究证据;C.对证据的真实性和重要性进行评价;D.应用当前最佳证据指导具体患者的临床决策;E.决策效果评估。

12.临床问题的类型:治疗问题、诊断问题、病因问题、预后问题。

基于主题的学习(系统,以教材为中心,效率低下,缺乏目的性)基于问题的学习(零散,以学习者为中心,印象深刻,针对性强)

13.证据来源:(1)原始资料来源包括专著、高质量期刊上发表的论著、电子出版物等。例如医学索引在线(Medline)、Embase数据库(Embase Data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循证医学/Cochrane中心数据库(CEBM/CCD)和国立研究注册(NRR)等等。(2)经系统评价的二次研究资料包括循证医学教科书、与证据有关的数据库、网站等。例如Cochrane图书馆(CL)、循证医学评价(EBMR)、循证医学杂志(EBM)、国立指南库(NGC)、指南(Guidelines)等等。

14.查找文献——检索词及其应用:MeSH :美国国立图书馆索引用的标准词、文本词:text word,实际在文献中出现的词、Boolean Operator(布尔算子)

15.PICO : P: Patients / Participants 患者/人群;I: Intervention / Exposure

干预/暴露因素;C: Comparison 对照;O: Outcome 结果。

16.评价过程——三个问题 :① 值得看研究结果吗(可靠性)?② 如果是,那么研究结果是什么(效应值及其精确度)?③ 这些结果适合于你的病人吗?

18.关于偏倚:

概念:是指由已知或可控制的因素使研究结果或推论系统的偏离了真实情况的误差。

偏倚的类型:选择偏倚、执行偏倚、脱漏偏倚、检测偏倚。

发表偏倚:指有“统计学意义”的研究结果较“无统计学意义’,和无效的研究结果被报

告和发表的可能性更大。如果Meta分析只是基于已经公开发表的研究结果,可能会因为

有统计学意义的占多数,从而夸大效应量或危险因素的关联强度而致偏倚发生。

① 偏倚与抽样误差不同,不能通过增加样本量而减少;

②它是临床研究在设计、实施或分析环节存在的系统偏差,导致研究结果与真值不同

③偏倚可能夸大或者低估干预措施的效果、某种危险因子的作用以及某种关系的程度

19.作为病因的标准:①暴露在前,结果在后;②有量效关系;

③去暴露和再暴露研究;④其他研究的情况;⑤生物学解释。

20.系统评价的概念: 指针对某一具体临床问题,系统、全面地收集所有临床研究,采用临床流行病学严格评价文献的原则和方法,筛选出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定性或定量

合成(Meta-分析),得出综合可靠的结论。

21.Meta-分析的概念:通过综合多个目的相同且相互独立的研究结果,以提供量化结果来回答根据临床情况提出的研究问题,这是目前进行系统评价的一种研究手段和方法。

22.为什么做系统评价?意义:

①解决信息多、时间少的问题;对RCT的质量和结果有评价,结论可靠性增加;经过meta

分析,有综合的结果。

②综合多个样本量较小的试验结果,使权重增加。

③前人工作的总结——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线索

23.国际Cochrane 协作网:制作、更新、保存和传播干预措施的系统评价,采用GRADE的方法评价方法学质量。

Cochrane系统评价特点:国际性的非盈利机构,减少有关的利益冲突。专业制作、保存、传播系统评价。多学科协作完成。统一的制作程序和标准。定期更新。具有权威性,被广泛应用。

24.临床证据、临床资源的共同点:1.根据PICO原则清楚表述临床问题;2.纳入标准明确,文献检索全面;3.严格评价临床研究的质量和可靠性;4.对临床问题,分级给出推荐处

理意见;5.以电子版形式推出,检索方便,层次分明,及时更新。

25.评价证据:1.证据的内部真实性;2.证据统计学意义和临床意义:效应性、精确性;3.临床适用性。

26.意向性治疗分析ITT:是指在最后资料分析中包括所有纳入随机分配的患者,不管是否

最终接受研究最初分配给他的治疗。

27.病因研究的评价:1.研究开始时,试验组和对照组是否具有相似的预后?①两组人群中,与预后相关的暴露因素是否相似?在分析中是否进行了校正?②如果该研究为病例-

对照研究,则两组人群的暴露因素的测定方法是否相同?2.研究开始后,试验组和对

照组的预后是否仍然具有一致性?①两组对于结局的测量方法是否一致?是否采取了

盲法?②是否有足够的对象完成了随访?

28.诊断研究的评价:诊断性试验结果是否真实?1.诊断试验是否包括了适当的疾病谱?与

临床实际相似吗?2.诊断试验是否与金标准进行了独立的盲法比较?3.是否每个被检

者都经过金标准检查?

29.预后因素包括:1.人口统计学特色、年龄、性别;2.疾病相关性、病理分型、疾病分期

等;3.并发症。

常用的预后指标1治愈率2病死率3缓解率4复发率5致残率6其他结局

30.预后研究的评价:预后性研究结果是否真实:1.样本人群是否具有代表性?2.观察样本是否具有同质性?3.随访的病例数是否完全?4.终点判断是否客观?有无偏移?

31.临床实践指南的定义:系统开发的多组临床指导意见,帮助医生和患者针对的特定的临

床问题作出恰当处理、选择、决策适宜的卫生保健服务。

临实践指南的制定过程:1.明确目的和意义;2.成立指南制定小组;3.检索证据;4.证据分级,制定不同的推荐强度,形成指南;5.对指南草案进行评审;6.发表与执行;

7.周期性地回顾和更新指南。

临床实践指南评价:AGREE通过6个方面(指南的范围和目的,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度,指南开发的严格性,表述明确的清晰程度,指南的可应用性,编辑工作的独立性)共

23个条目进行评分。

32.各种指标: 危险度:结局事件的发生概率。

相对危险度(RR):病因暴露组的发病率与未暴露组发病率的比值,或治疗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之比。

比值比(OR):病例组研究因素的暴露比值与对照组的暴露比值之比。

归因危险度(AR):病因暴露组的发病率减去非暴露组的发病率所得的差值,表明这一部分患者发病是除了对照组本身发病率后,为被研究的病因引起疾病的净效应,亦称之为绝对危险度。

可信区间(CI):判断所设计的临床观察指标的真实范围,常计算95%可信区间。

精确度:可信区间的宽度,为可信区间的上限与下限的差值,宽度越小则精确度越高。

事件发生率:药物不良反应率、发病率、患病率等。试验组事件发生率(EER)对照组事件发生率(CER)

绝对危险度增加率(ARI):试验组对药物不良反应或严重事件发生率的绝对差值。

相对危险度增加率(RRI):

出现一例不良反应需要处理的病例数(NNH):一定的时间内,对患者用某种防治措施,相对于对照组来说,出现一例不良反应需要处理的病例数。

诊断实验:敏感度(Sen):标准诊断方法确诊的病例组中经诊断性试验查出阳性人数的比例,即真阳性率。

特异度(Spe):指标准诊断方法确诊无病的对照组中经诊断试验检出阴性结果的人数比例,即真阴性率。

准确度Acc:诊断性试验的全部真阳性者和真阴性者占受试对象总和和比例。

阳性预测值+PV:诊断性试验的全部阳性例数中真阳性所占的比例。

阴性预测值-PV:诊断性试验的全部阴性例数中真阴性所占的比例。

患病率Prev:特定的时间点、某一人群中,患某种疾病的人的比例。

似然比LR:诊断性试验综合评价的理想指标,综合了敏感度与特异度的临床意义,用于计算阳性或阴性试验结果的患病概率。阳性似然比+LR:出现在金标准确定有病的受试者阳性试验结果与出现在无病受试者阳性试验结果的比值,即真阳性率与假阳性率之比值。阴性似然比-LR:假阴性率/真阴性率,阴性时患病与不患病机会之比。

中位生存时间:研究中50%患者死亡所需随访的时间。

生存率:从疾病临床过程的某一点开始,一段时间后存活的病例数占观察例数的百分比。

33.ROC曲线:又称受试者工作曲线,以实验的敏感度(真阳性率)为纵坐标,而以1-特异度(假阳性率)为横坐标,依照连续分组测定的数据,分别计算SEN及SPN,按照平面

几何的方法将给出的各点连成曲线。

34.方法学质量评估:随机化、隐藏、盲法、退出实验和失访、意向治疗分析。

35.失效安全数:通过计算假定能使结论逆转而所需的阴性结果的报告数,即失效安全数来估计发表偏倚的大小。失效安全数越大,表明Meta分析的结果越稳定,结论被推翻的可

能性越小。

36.敏感性分析:通过计算假定能使结论逆转而所需的阴性结果的报告数,即失效安全数来估计发表偏倚的大小。失效安全数越大,表明Meta分析的结果越稳定,结论被推翻的可

能性越小。

37.成本-效益分析:将不同的结果换算成流通货币的形式,用货币量作为共同的获利单位进行比较。

38.盲法:为避免研究在设计、资料收集或分析阶段出现信息偏倚,使研究者或研究对象不明确干预措施的分配,使研究结果更加真实、可靠。

39.Cochrane 图书馆包含的内容:系统评价资料库、疗效评价文摘库、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和CENTRAL管理资料库、系统评价方法学数据库、Cochrane协作网信息。

40.决策树分析的步骤:1明确决策问题,确定备选决策方案。2用别个列出所有可能的发生的机会事件及最终结局,通过决策结、机会结直至结局结的连结,展示事件的客观顺序。

3明确各种结局可能出现的概率4对最终临床结局用是以的效用值赋值。5计算每一种备

选决策方案的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期望值,从各种备选方案的比较中,选择期望值

最高的备选方案为最佳决策方案。6应用敏感性试验对决策分析的结论进行测试。

41.4S模型:即原始研究、系统评价、证据摘要、证据整合系统。

42.漏斗图:一般在推荐作Meta分析的研究个数在10个及以上时才需要做漏斗图;主要用于观察结果是否存在偏倚,若资料存在偏倚,会出现不对衬的漏斗图,不对称越明显偏

倚程度越大。

1、最佳证据应具备的特性真实性、重要性、实用性。

2、成本-效果分析的表示方法包括成本效果C/E比或增量效率 ΔC/Δ E比。

3、可作为常用的效用评价指标是质量调整寿命年 QALY和 伤残调整寿命年 DALY。

4、根据不良反应与药物的剂量的关系,将药物不良反应分为A型和B型。

5、获得最佳证据或一级证据所需要的临床试验必须具备一下特征大样本、随机、对照、盲法

6、治疗效果的准确度就是可信的程度,常用95%可信区间(95%CI,confidence interval)来表示,可信区间越小,则可信度就越­­接近真值。

7、卫生技术评估的内容包括:安全性、有效性、经济学特性、社会适应性。

8、最常见的识别发表偏倚的方法为漏斗图法。

9、病因与危险因素研究的主要方法有系统评价,随机对照实验,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

6.循证医学概念演进的哲学启示 篇六

一对循证医学的批评

作为一个新的学科或理念,循证医学的发展面对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地狱与天堂共存:有人高声欢呼,认为是人类科学精神的深化;有人则视为洪水猛兽,斥为经验主义、教条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回潮。

(一)哲学上的批评

首先,批评者认为循证医学制定一套等级森严的证据评价标准,其本意是排除各种混杂和偏倚,但完全依赖试验数据导出的结果,强调RCT作为金标准,似乎试验数据经一套严格的操作程序就变得绝对客观,就成为金证据。循证医学从一开始就走到了传统实证主义的老路上。传统实证主义认为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与基础。传统实证主义完全依赖观察和实验,其预设前提是实验或观察者能不受其背景知识的影响,完全客观地进行观察,即所谓中性观察理论。而这种“中性观察理论”已被彻底批判。非传统实证主义的观察要表明观察者是谁、在什么背景与动机下观察,这样的观察不是高高在上的表明绝对客观的金标准,而应该是开放的,应该可以追溯到观察者的身份认同、利益关系、价值观等。同样,观察所推演或证明的理论,应该以一种受批判的姿态,等待新的可以证明或推导出更多事实的新理论的出现。所以,一些批评者甚至认为循证医学是非科学、甚至反科学[1]。

哲学视角的第二种批评是认为循证医学强调医学实践应该应用当前可得的最佳证据,提倡大量生产证据来帮助具体的医学实践。针对一些疾病、药品、医疗环节的指南或手册应运而生,用来标准化医疗实践。批评者认为,这些指南限制了医疗实践创新、禁锢了医生的学习探索兴趣,阻碍了医学发展;实际操作中医疗工作者往往弃置不用,临床指南不得不让位于操作者的惯性。这样的指南不过是形同虚设的教条主义产品而已[2]。

最后,循证医学过分强调证据的使用,是医疗技术对医疗艺术、科学主义对人文精神的绞杀。循证医学过度推崇严格技术操作而得的证据,而忽略了病人的感受、价值观与选择权,也极大地削弱了长期以来医生所拥有的医疗自治权。争论的焦点是“医学到底是科学还是艺术”,批评者指出循证医学把医学沦为一套工艺流程而排除医生的经验判断,是一种技术统治至上的表现;而且僵化地使用证据,忽视病人自身的选择与偏好,与病人为中心的医疗理念及病人参与决策的新型医疗模式背道而驰,是对病人权利的践踏与漠视[3]。

(二)实践上的批评

首先是关于证据来源的争论,批评者认为循证医学的证据概念过窄,过度强调随机对照研究,而忽略了其他类型的研究[4]。其次,基于人群研究的证据难以应用到个体的病人。循证医学证据的来源是以人群为研究对象的实验室研究或流行病学研究,而医疗实践中面对的是个人,每个个体有特异性,不一定满足人群研究的一般性特征。即证据的个性化使用有局限性。一方面,循证医学根据具体的医疗实践,如诊断、治疗或预后,制定了不同的证据评级标准;评价不同来源的数据后,再依据严格的统计学方法继续数据的整合,其目的是减少混杂与偏倚。但源于流行病学的循证医学可能会忽略或平均化了个别病人的特殊性[5,6]。另一方面,大量证据来源于某单一要素(药物、治疗或者干预)与对照组的试验设计。而现实中强调多种要素(多个药品、治疗措施或干预)协同作用到达更好的效果,特别是与行为疗法、社区干预或心理治疗共同实施,就无法使用来源于单一要素的证据。

最后,证据的传播与应用非常困难。批评者通过观察临床实践,发现许多医务工作者根本没有时间来寻找证据,或缺乏应用证据所需的文献查询和网络搜索的技能。循证医学的实践需要相应的信息技术设备、需要配套的管理和激励机制;需要包括医疗信息管理部门与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协作。不改变目前的医疗实践传统和文化,即使是最好的证据,很难进行传播与应用。

二循证医学概念的演进

当新兴学科面对各种批评时,一般会采取三种态度:(1)置若罔闻,采取拒绝听取任何意见的态度;(2)全盘接受、迅速改变甚至彻底推翻理论的基础;(3)扬弃,有选择地吸收学习批评的意见。值得庆幸的是,循证医学采取的是第三种态度。

1992年第一次明确地为循证医学定义为“循证医学(简称EBM)是指医疗实践和卫生决策与实践(甚至包括其他类型的社会决策)应该基于对证据效能的系统检索和严格评价”。(“‘evidencebased medicine’(henceforth EBM)loosely as referring to the demand that clinical practice and,increasingly,all health policy and practice(and indeed other areas of social policy)be based on systematically reviewed and critically appraised evidence of effectiveness.”[7])“循证医学是系统检索、评价和使用当前可得到的研究发现,将其作为临床决策依据的过程。”这一定义强调了系统、严格地评价证据效能的重要性。并在同一文章中强调循证医学就是要反对沿袭千年的依靠医生经验和直觉来进行医疗实践的传统,强调科学性。但在实践中如何使用证据呢?事实上,使用证据的过程必然涉及医患关系,从前述对循证医学的批评中哲学领域和实践领域都提出了循证医学忽略医生经验和病人意愿的危害。所以循证医学的概念的第一次演进就纳入了医患关系。

(一)纳入医患关系

1996年沙希特(David Sachett)领导的循证医学中心在英国医学杂志上明确提出一个改进了的循证医学概念。即“循证医学是医务人员应该认真、明智、审慎地运用在临床研究中得到的最佳科学研究证据来诊治病人”[8]。循证医学是最好的研究证据与医师的临床实践及病人的价值和期望三者之间完美的结合[9]。这一新的定义可以用图1表示。

盖亚特(Gordon Guyatt)指出,循证医学原理的成熟释义强调其自身如何形成一种人性化的医学实践方法,充分承认医生对社会的责任和深刻理解及同情病人的痛苦,并优先考虑医疗决策中病人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意愿[10,11]。

纳入医患关系,成功地化解了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及忽视人文精神的哲学批评。但实践中如何应用证据还有待澄清,带来了循证医学的第二次演进。

(二)纳入决策背景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如何使用证据是一个决策过程,循证医学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就是解决从理论到实践的决策问题。获得基于群体研究的证据后,如何整合医务人员的工作经验,如何针对病人具体情况、尊重病人的价值观、意愿,为每一个体病人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研究证据只是决策的一个重要依据。

海恩斯(Brian Haynes)提出一个更具实际操作性的定义为:循证医学是一整套检索当前可得最佳证据并用于患者个体卫生服务的工具和资源。因此,证据使用者的任务就是毫无希望地从阅读大量原始文献中找到当前最好的治疗证据,转变成寻找最佳、预先评价过的研究证据,判断其是否适用于自己当前的临床问题,再将证据用于自己的具体病人[12,13]。

所以,纳入背景环节使证据进入了生动的实践,也为实践中的种种批评提供了很好的答案,循证医学的实践危机得以解决。

三循证医学概念演进的哲学启示

20世纪90年代诞生的循证医学在极大地改变着医学观念、模式乃至社会的同时,也深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可以说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与意识形态的产物。有不少学者指出,循证医学是伴随着人们对经验医学的质疑和管理型文化或审计风暴的兴起应运而生。或者相反正是民众对科学共同体的认可,才对理论研究产生的证据倍加推崇。事实上,循证医学概念的演进也正好反映了整个社会对科学的重新认识和评价。近现代以来,科学技术在深刻地改变我们的世界、生活乃至思想。科学被称为新宗教,科学知识被认为是不受主观因素影响的客观知识;科学精神以实证精神为核心,与人文精神截然对立;科学是人类最宏大的建筑,其地位不可动摇;非科学或反科学是科学时代最反动的词汇。从科学哲学的视角看,循证医学自身的坚持与蜕变是现代科学演变的生动写照。

(一)客观性概念的发展:从证据到背景中的证据

证据是循证医学的核心,证据的生产、评价、传播、使用与反馈构成了循证医学实践的整个过程。证据是循证医学生命力所在,也是其易受攻击的阿喀琉斯之踵。哲学领域循证医学的各种质疑实际上与实践操作中证据的界定和使用密切相关。循证医学曾经推崇的证据客观性受到后实证主义哲学观念的抨击,因为在循证医学面对客观性指责的同时,客观性观念本身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世纪初的传统实证主义以中性观察理论为基础,强调通过观察、实验获得客观知识,理论不干预过程,科学就是获得直接反应自然的客观知识。无论是实证主义还是逻辑实证主义都认为,“客观性是指科学知识对自然的反映,一种客观的真理假说比其竞争对手获得了更有力的证明支持,即更准确、更接近自然真理。”[14]客观性标准承认了独立于认识和评价主体的客观知识的存在,是一种符合论、反映论的客观性在当代哲学中的延续[15]。

循证医学是基于当前可得最好的证据而进行的医学实践,似乎证据的严格评价与统计学处理就可以得出一个反映外部世界的客观知识了,隐藏或忽略了理论对观察自始至终都发生作用的同时,也似乎认为这些只有定量研究中的数据是价值无涉的。科学知识、尤其是循证医学正是基于定量研究较之定性研究的客观性,可以做到真实地反应现象后面的本质,而无须考虑社会因素或社会背景的参与。

进入20世纪70年代,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科学知识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再好的研究设计、统计处理也不能排除科学知识中社会因素的痕迹。科学知识社会学(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SSK)指出,社会因素不仅是科学的外部因素,也参与科学知识的构成。在本质上,科学知识、事实、实在都是一种社会产品,是负荷科学家的认识和社会利益、受到特定社会因素塑造的,科学知识像其他知识一样是社会建构的产物。

事实上,对循证医学的众多批评主要集中在循证医学早期定义,排除了至少是忽略了医生长期积累的经验与病人的特殊性社会因素。科学不是静态的知识,而是动态的、有主体相互作用的实践环节。医学在实践中发展和与人类身心这些易变要素相互作用,并随时面对不确定性,介于科学与技术之间的门类。因此,循证医学概念的演变,纳入医患关系,强调证据在社会系统中,在具体的医疗实践、医疗决策或卫生管理中如何使用证据,就是这种对知识客观性从没有主体参与的知识到有主体际性知识的认知陌生改变的生动反映。

需要指出的是,SSK在对实证主义的所谓纯客观知识的批判中似乎走过了头,过分强调科学知识产生过程中社会因素的作用,会推导出知识等同于信念这样相对主义的谬论,这正是循证医学力图打破的非科学精神的意识形态迷雾。所以,循证医学纳入了社会要素,但仍坚持基于证据来源的质量差别;重视证据应用效果的同时,规避了应用过程中关于客观与否的形而上的争论。

20世纪末,后SSK在克服SSK这种相对主义的缺陷中纳入了实践环节。后SSK指出,随着科学与社会的交互作用的深入,单纯强调科学发展的内因或外因有局限性,现在的科学哲学家正力图在社会大背景中把握科学知识。他们主张用操作性语言代替表征性语言,用作为实践的科学代替作为知识的科学,从而对科学采取更公正的态度。这样,科学的客观性问题也就转变为实践的客观性问题。实践客观性指,科学实践永远处于人类力量与物质力量的交织之中,其未来发展是偶然的、瞬时突现的,这种偶然性不能为人们所预测,其发展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15]。

正如后SSK的代表人物皮科林所言,科学的实践客观性是一个同时具有相对性、历史性和开放性的概念。说其具有相对性,是因为实践中的科学同样具有不可通约性,它们或相对于文化而存在;说其具有历史性,是因为客观性并不是一个静态的反映概念或者规定概念,而是对具有时间性的科学实践的一种历史性描述;说其具有开放性,是因为其历史性并不总是针对过去的,它同样针对将来,科学实践在未来是开放性终结的。

不难看出,循证医学概念的第二次演进正是这种科学哲学发展大趋势的反映,所谓证据不仅是有主体参与的动态的知识运用,还是深受社会背景影响、制约的主体际间开放的、不确定的实践。证据的生产、应用是人类理性的胜利,意识到证据本身的理论性与证据应用的实践性之间的区别更是理性的胜利。只有纳入背景与证据、医生经验与病人自身的意愿与选择的循证医学概念,才是一个可操作的、符合科学哲学发展主流与社会发展趋势的蝶变。

循证医学的最新概念说明,任何证据的使用也是相对性、历史性与开放性的统一。按照严格评价标准、采取严格评价的程序获得的证据,具体应用时,必须根据当时当地的文化传统、经济、政治、伦理等社会背景,由医患双方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共同协商获得,因此,循证医学实践是有相对性的。循证指南或手册只是证据,任何使用证据是一个相对于背景的实践选择。这种实践必然只是多个实践中的一个环节,受到历史积累的文化政治因素的影响的同时,也会影响未来的实践。根据证据采取的行动本身也必然会随着背景的变化而加以改变。综上,从证据出发的循证医学,因其自始至终对科学评价方法的坚持,也因其对待批评的理性态度和反思的灵活性,在争议声中不断发展,从临床走向公共卫生、卫生决策,在医学领域内外掀起了循证文化的风暴。

(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从证据到决策

早期循证医学的定义会产生只强调证据的误解,这种对证据的推崇,被批评为科学主义对人文精神的绞杀。

“科学主义”,译自英文“scientism”,也译做“唯科学主义”。1991年托姆·索雷撰写出版的《科学主义:哲学与科学崇拜》中定义“科学主义是一种关于科学的信念———特别是自然科学———它认为科学是人类知识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因为它最权威、最严密和最有益。”所以绝对的唯一性、完全的决定性、价值的中立性和狭隘的工具理性是科学主义的基本特征。绝对的唯一性,是指科学主义所包含的三个“唯一”思想:即认为自然科学是真正的科学,是唯一“有意义”的文化;自然科学的方法是唯一正确的方法;自然科学是唯一能造福于人类的事业。完全的决定性,即科学决定论思想,认为科学发展代表了社会进步。价值的中立性,认为科学研究客观领域与主观价值判断无关。狭隘的工具理性是指科学主义所坚持的理性就是一种被限制于对手段工具而非目的领域的理性、以工具理性支配价值理性的思想[16]。

科学是有界限的,科学内部有时也不统一,科学预测的成功并不能说明其必然有利于人类社会。科学只是工具,必须服务于人类的生活和价值。

早期循证医学定义重视量化,忽视定性;重视工具,忽略了目的;在科学主义的迷雾中丢弃了宝贵的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是人类对自己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包含对人的价值的至高信仰,对人类处境的无限关怀,对开放、民主、自由等准则的不懈追求,凝结为人的价值理性、道德情操、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人文精神重在价值蕴涵,追求理想境界。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一是人性,追求人的幸福和尊严,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是理性,追求真理,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是超越性,追求生活意义。简言之,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循证医学的出发点是实证和理性的科学精神,这是循证医学的生命力所在,但证据不等同于决策。盖亚特指出,“循证临床决策需要权衡利弊,因为最好的决策会因不同病人和医生的价值取向和意愿不同而异。考虑价值取向和意愿是指循证制定决策时权衡社会和病人得失的潜在过程。循证医学的特点是清楚地罗列出利弊并加以权衡,使在循证决策时的价值判断转化为明确的解除病痛和疾患。”[10]“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就形成了循证实践模式。根据病人的情况提出问题,医生必须作出诊断,知道所有可能的合理治疗方案。医生必须清楚这些方案的利弊、不便之处及成本的各种直接和间接证据。医生还必须明确病人希望的决策方式,清楚病人的特殊情况、价值取向和意愿会对各种方案产生怎样的影响。”“总之,对一些病人,医生应让病人明白各种方案的利弊,并由其决策;对另一些病人,医生应告之利弊并提供建议,告诉他们什么才是最佳方案;对其余病人,医生应与之讨论其意愿后推荐一种他们认为对病人最有益的方案。”[10]

循证医学自身的发展,就是尊重人类价值和感受、尊重人类自由和民主的人文精神的回归,尽管在方法上还有诸多障碍,但这种改变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产物。

(三)父权文化向合作文化的变迁:从医方主导到病人为中心

循证医学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背景下的一个子系统,人类文化的轴心正在发生改变。医学最早来源于医师的经验和记忆,科学理性进入医学是近代以来的事情。希波克拉底时代,医学和巫术甚至不能区分;而现在治疗或决策前拿出证据的要求是对医生经验主导实践最大的祛魅。循证医学的早期定义正是强调冷冰冰的证据,在实践中遭遇的难题是,如何处理医生、患者与证据三方关系?因此纳入了医生经验与患者的意愿动摇了医生绝对主导医疗的局面,可以想象当患者要求医生出具证据或患者拿出证据呈现给医生时,传统父权式文化下的医患关系就向女性主义主张的合作文化的医患关系转变了。

西方女性主义运动指出,“当今自然科学是男权制社会条件下的社会建构物。”[17]因而,搜集和选择科学材料,形成科学证据,确定科学评价标准及科学建构理论等方面,无不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尤其根深蒂固的男子中心主义思想的制约。传统医患关系中,医生代表权威,主导整个过程;患者被视为无知、蒙昧的被动接受者。甚至医生只是治病,眼里只有疾病本身,病人只是疾病的载体。许多研究表明,这种传统医患关系是一种父权文化的代表,病人被认为是被动、消极的接受者。而女性主义认识论力图解除这种不平等的父权制,提倡一种主体间互动的合作与参与模式。这也符合新兴的病人参与决策和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模式。

7.循证医学的六大突破 篇七

NO.1

临床证据来源和收集的突破

循证医学,是遵循证据的医学,非常重视诊疗证据的来源和收集,和以往医学模式存在很大差别。以往医学模式下,往往以动物实验为主要研究手段,通过研究动物模型的生理病理,解释疾病的发生机制和各种生化指标的变化,并用这些指标的变化来评价药物的临床疗效;而且以往医学模式下的临床证据一般都来源于教科书和零散的临床研究,而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这些临床证据往往存在一定的偏差甚至是错误,因此作为临床证据就不够系统、不够全面。循证医学模式在临床诊疗证据的来源和收集方面有了很大突破,循证医学的临床证据完全都是来源于临床上的人体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并应用特定的统计方法定量地进行系统分析得出最后的研究结果,所以循证医学研究所获得的临床证据非常系统、全面,质量和可信度更高,是疾病诊治的重要依据。

NO.2

评价诊疗结果的指标有突破

循证医学对于疾病治疗结果的评价强调的是终点指标,也就是患者治疗疾病的结果、治疗后的生存能力、生活质量、工作能力以及最终结局等,更接近患者治疗的需求;而以往医学模式下判断疗效,往往是依据中间指标,比如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所得到的结果,偏重于临床症状的改善,而对患者以后的生存质量考虑较少。

NO.3

临床治疗依据的突破

以往医学模式下,在治疗依据上往往注重基础研究或动物实验的推论,还有临床医生的专业知识和个人临床经验;而循证医学的治疗依据不仅重视医生的专业知识和个人经验,而且更强调寻找、收集并利用最佳的临床研究证据,并且讲求专业知识、临床经验、最佳证据和患者意愿相结合,旨在得到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方案,力争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结果。

NO.4

治疗方案侧重点的突破

以往医学模式下,治疗方案的制定往往以疾病和医生为中心,患者不参与治疗方案的选择;而循证医学的治疗方案则强调以患者为中心,要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患者对疾病的担心程度、对治疗方法的期望程度,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并真诚尊重患者自己的选择。

NO.5

对临床医生要求的突破

以往医学模式下要求临床医生以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临床经验积累作为临床实践的基础;而循证医学对临床医生的要求,除了知识、技能和临床经验以外,还要求掌握临床科研方法,强调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学习和掌握医学证据,能利用科学方法正确评价和使用医学证据。

NO.6

卫生资源配置利用的突破

对于卫生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循证医学也有很大突破。以往医学模式下,一般很少考虑治疗成本和效益问题;而循证医学则把“成本-效益分析”作为制定临床治疗方案的一个重要证据来对待,强调将有限的医疗资源和资金合理有效的运用到医疗活动中去,尽量避免资源、资金被无效的医疗活动所浪费。

通过分析循证医学的六大突破点,我们不难发现,循证医学较之以往医学模式具有更多的优势,它不仅仅是一种医学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慈爱思想,必将推动世界医学的快速发展,提高现有诊疗水平,为人类健康造福。

8.循证医学总结 篇八

3. 1. 1 目的

理论上通过构建循证医学信息服务模式,把证据、信息、知识间原本混淆的关系理清,揭示出循证医学信息服务的系统内容; 实践上,通过构建模式,探寻作为循证医学信息服务的临床医学馆员、临床医师“需要做什么”以及“如何科学地做”,为二者在临床循证决策实践中提供理论指导。

3. 1. 2 思路

以临床医师临床决策需求为逻辑起点,以我国著名信息学家钟义信教授所提出的“信息-知识-智能”转化律为视角,将临床医师循证过程的主要步骤 “提出问题→系统检索→严格评价→临床决策→后效评价”和“信息-知识-智能”转化关键步骤 “提出问题→信息获取→信息认知→策略生成→策略执行”进行比较分析,面向临床决策,探寻循证医学信息服务提供者( 即临床医学馆员) 、循证医学信息服务接受者( 即临床医师) 在临床循证决策实践中各自“需要做什么”以及“如何科学地做”,经综合分析、归纳总结而构建出较为科学的循证医学信息服务模式。

3. 2 构建内容

循证医学过程的核心步骤是临床循证决策,“信息-知识-智能”转化过程的核心步骤是策略生成。策略生成是以信息认知为基础,针对具体问题、环境及目标把知识转化为智能策略,其实质核心是科学决策,包含了临床循证决策。因此循证医学信息服务提供者和临床循证决策者均可以“信息-知识-智能”转化律为科学的理论视角。在此视角下,循证医学信息服务需从理论指导、理念宣传、资源建设、检索培训、Meta 分析软件讲演、证据评价、决策建议、跟踪评价等八方面综合施力,构建“综合八力服务循证决策”模式,有效服务于临床医师循证决策。

3. 2. 1 理论指导与理念宣传并重

与“信息-知识-智能”转化过程相比较,循证过程是“信息-知识-智能”转化过程的具体应用。但以前的“主动参与参考咨询服务”式的循证信息服务聚焦于“证据”,未能聚焦于临床循证决策,并以临床循证决策为逻辑起点反推循证信息服务过程及内容,导致人们混淆了信息、证据、知识三者的关系。为此,有必要把“信息-知识-智能”转化律作为临床医学馆员和临床医师开展临床循证决策的指导理论,使双方在统一的视角下思考“需要做什么”以及“如何科学地做”。在医院范围内,主要面向临床医师、临床医学馆员、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循证医学理念宣传,使他们更加知全面知晓循证医学是什么、怎么做、有何利弊等。通过宣传让循证医学理念深入人心,最终影响人们的临床决策行为。

3. 2. 2 资源建设与检索培训并举

循证医学需要依托证据资源。证据资源按研究方法不同区分为原始研究(如随机对照实验)、二次研究(如系统评价)、转化研究类证据(如临床指南),按解决的问题不同分为病因、诊断、治疗、不良反应、预后证据等。证据资源可以分为6 个等级,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原始研究类(如PubMed、Embase、Corchrane Library - CENTRAL、CNKI、万方、维普等数据库)、研究摘要类(如CBMdisc等)、系统评价类(如Corchrane Library -CDSR等)、系统评价摘要类、证据综合类(如UptoDate、BestPractice 等)。对于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根据临床医师循证决策的实际情况以及图书馆的经费情况,优先考虑购置原始研究类数据库,争取购置Uptodate数据库,其余视需求与经费情况而定,同时要在图书馆主页建立免费循证资源的分类导航以便临床医师查找。

临床医师的信息检索技能及熟练程度达不到临床医学馆员的水平。因此图书馆要采取馆内专题讲座、深入临床一对一、在线咨询等方式对临床医师进行循证资源数据库或平台检索技巧的培训,使临床医师在进行临床决策时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证据、到哪里才能找到证据、如何才能找到证据。

3. 2. 3 软件讲演与证据评价并施

临床医师检索到与临床问题相关的文献少则1~2篇,多则成百上千篇。要从中寻找到临床决策所需的证据,就需要对文献证据进行严格评价,评价内容宏观上须具备真实性、重要性、适用性,但微观内容的病因、诊断、治疗、不良反应、预后又不尽相同。因此有必要针对不同类型问题的证据评价参考指标进行实例培训。面对成百上千篇需要进行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文献,临床医学馆员需对有需求的临床医师进行Meta 分析软件(如Revman、Meta-DiSc、Stata、WinBUGS 等)的操作讲演培训,同时还需要把证据真实性、重要性和适用性评价融入其中,帮助临床医师形成高质量的系统评价/Meta 分析结果,为后续临床决策奠定基础。

3. 2. 4 决策建议与跟踪评价并行

“主动参与参考咨询”的模式主要提供决策所需证据,但在“信息-知识-智能”转化过程中,临床医学馆员必须要成为“临床信息专家”。主要体现在基于严格评价证据的基础上,结合临床问题,提出稳妥的决策建议,同时给出建议的推荐强度。基于病因、诊断、治疗、不良反应、预后等证据的临床决策在执行之后需要进行效果评价,但是其各自的评价指标不同,作为“临床信息专家”的临床医学馆员应辅助临床医师对各类临床循证决策进行后效评价。

3. 3 人才保障

在“信息-知识-智能”转化过程中,影响循证医学信息服务工作成败的关键是“人”,包括临床医师、临床医学馆员、相关管理人员。

临床医师的循证医学理念是否坚定,将决定他们是否施行循证医学实践、是否需要循证医学信息服务,以及如何有效接受循证医学信息服务。因此,临床医师必须自觉学习循证医学理论,在学习中坚定循证医学理念,在理念推动下切实施行临床循证实践; 在临床循证实践中以问题为导向,主动学习信息检索技能,进而提高信息素养,增强证据检索、评估能力; 自觉坚持“信息-知识-智能”转化律对临床循证决策的指导,全面思考如何科学施行临床循证决策。

临床医学馆员需要深入学习信息检索理论、医学英语,才能更好地为临床医师提供信息检索技巧培训; 需要自觉研读循证医学理论、Meta分析软件操作,自觉地以“信息-知识-智能”转化律为指导,才能更好地讲演软件操作、开展证据评价、提供决策建议和后效跟踪评价; 需要自觉地系统学习医学理论知识,才能在临床循证决策中扮演好“临床信息专家”角色,发挥智囊参谋作用。

相关管理人员主要包括医院领导、临床科室主任、图书馆长等。其中医院领导需要营造一种激励各临床医师积极开展循证医学实践的氛围,通过表彰典型、宣传榜样,促进循证医学理念深入人心; 临床科室主任对于开展循证医学实践的医师,应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争取形成正面引导的效应; 图书馆长需要引进相关的高学历人才,鼓励参与临床循证医学信息服务的馆员自觉学习和研究相关理论,合理安排临床医学馆员的其他任务,让馆员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地投入到循证医学信息服务工作中。

3. 4 循证医学信息服务模式实践

近年随着学科化服务的深入开展,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图书馆在积极推进循证医学信息服务方面获得以下实践经验。

3. 4. 1 资源建设

购买了CHKD等原始研究类证据资源,Upto-Date 临床顾问、循证医学教科书等证据综合类资源,还在馆内订购的期刊中寻找指南、标准、专家共识类文章,经扫描制成PDF 文档后,按中图法分类并上传至OA 系统,以便相应临床科室下载。

3. 4. 2 检索培训

主要方式包括馆内现场讲演,深入临床或在馆内开展专题讲座,主要内容包括“PubMed 检索技巧”“UptoDate 临床顾问资源检索及利用”“CNKI 资源检索及利用”等。

3. 4. 3 证据检索

主要是在图书馆内经临床医师口述病人疾病或症状、检索内容点,临床医学馆员询问或查找相应的中英文检索词,然后选择UptoDate 临床顾问、PubMed、CNKI 等数据库或平台进行文献检索,并帮助临床医师初筛文献。对“综合八力服务循证决策”的模式而言,目前的循证医学信息服务的内容还有待拓展。鉴于图书馆现有能力,短期内将推进证据评价、软件操作讲演方面的服务,远期要推行循证决策建议及后效跟踪评价服务。

4 结语

9.循证医学与协同化情报服务模式 篇九

摘要:循证医学研究是多学科相互融合、相互协作的跨学科科研模式,在这种研究模式下,高校图书馆的情报服务机构为循证医学提供的情报服务,就必须适应循证医学的学科特点,通过组建协同化循证医学服务团队,建设特色数据库信息资源,并以信息情报收集、信息挖掘、知识发现等技术为基础创新信息服务模式,为循证医学提供多方位的信息支撑服务。

关键词:循证医学;服务模式创新;医学图书馆;协同化服务团队

循证医学 ( 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又称实证医学,是遵循临床研究证据的医学实践过程和理念。著名临床流行病学家Sacket D 教授将 EBM 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依据来确定病人的治疗措施”[1]。

循证医学是临床医学与现代信息学、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相结合的典范,其核心思想是任何临床医疗决策的制定都应以最新的系统评价结果为科学依据,而不能单凭医生的临床经验或依据少量相关文献信息来决定病人的诊治方案。循证医学主要方法是检索关于某种疾病诊疗方案的随机对照实验,运用现代信息学、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严格的系统评价或分析(Meta―analysis),得出评价结果,为临床研究和医疗决策提供可靠又准确的科学证据。临床医务人员要依据循证医学决定诊疗决策,需要医学图书馆员利用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娴熟的检索技术和科学的统计方法对文献信息进行辨别和评判,筛选确切的文献,并对其进行加工、分析和凝练,形成更高层次的信息产品,从而更好地帮助医生获得最佳的医学证据。因此,循证医学研究应该一种多学科相互融合、相互协作的跨学科科研模式,在这种研究模式下,高校图书馆的情报服务机构为临床医生提供的循证医学情报信息服务,就必须适应循证医学这种新兴学科的特点,所需的情报资源必须经过多学科人员协同式的信息挖掘、信息整合,才能为医生提供有价值的循证医学信息服务。

一、国内循证医学情报服务的现状

“国外循证医学环境下医学院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开展较早,目前已形成一定的模式。我国对于循证医学信息服务发展模式的探讨尚处于初步阶段,发展机制还不健全,亟须在循证医学实践中逐步完善”[2]。

我国循证医学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我国在华西医科大学成立了中国循证医学(Cochrane)中心,并加入了国际循证医学(Cochrane)协作网,这些举措使循证医学得到了更多的关注,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循证医学领域的发展。循证医学研究有自己固有的模式:“以建立循证医学临床证据咨询中心为服务基础,以部分中心成员进入病房主动参与临床实践为辅助于段。服务过程分为;获取问题、查询证据、服务质量评价等三个阶段,通过服务质量评价阶段,中心成员既可以跟踪所提供证据在临床实践中的有用性,也可以根据反馈对临床情报服务工作进行调整和改进”[3]。在循证医学信息服务过程中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主要体现在临床证据的检索、评价和提供整个过程,最终满足医师的临床需要。

医学图书馆及情报信息服务机构充分认识和掌握循证医学的三个阶段模式,有利于在循证过程中深入了解循证医学中存在的信息转化障碍,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信息服务,促进循证医学中系统评价的顺利进行。但由于在循证医学研究中涉及医学信息技能、临床信息技能、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生物信息学及卫生统计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因此,为循证医学提供信息服务就需要具有较高信息技术素养,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多学科纵深背景的复合型知识人才。但作为一个学科馆员或者情报人员往往达不到多学科知识的要求,这就需要按照以上几个方面的需要创立协同化科研情报服务团队,从团队的学科建设、服务模式、服务途径等几个方面来创新现有的情报信息服务策略,从而为国内医学图书馆、信息服务机构组建循证医学协同化情报服务团队及创新信息服务的新模式提供参考。

二、组建协同化循证医学服务团队及完善相关信息资源

2.1 组建协同化循证医学服务团队

当前很多高校图书馆情报机构的人才结构配备不合理、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不完善、服务行为不规范、服务模式缺乏新意、信息服务内容不深入、服务范围狭窄等[4],这些误区容易导致图书馆的服务成为形象工程,影响高校图书馆的长远发展。因此,对组建协同化循证医学服务团队、完善相关数据库信息资源系统进行研究,并根据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指导作用。

2.1.1 有针对性地引进高素质人才。①选择具有图书馆情报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强,业务素质高的人才。②根据高校的学科优势或者学科特色选择对口学科背景深,熟悉相关专业发展动态、发展前沿的人才。③选择既有一定的医学背景,又熟练图书馆情报专业知识和技能,可塑性强的复合型人才,为临床医生提供针对性的循证医学信息服务。

2.1.2 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开发,提升其综合水平。在现有情报人员潜能开发方面,高校情报服务机构在人才、资金、技术等有限的条件下,必须不断加强现有人才的开发,提升其综合水平。①从现有的人员中选拔既有一定的医学背景又有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情报人员进行开发和培养,强化信息服务职业素养教育;加强对馆员工作中的主动性、个性化、增值性服务意识的培养;提升情报服务质量的业务培训,包括知识发现、知识挖掘、数掘融合、推送技术、智能搜索等能力的培训,为用户提供所急需的、个性化的、深层次的循证医学信息等。②情报服务机构应为情报人员提供相关学科知识学习的机会,加深其对相关学科的了解,特别是医学、生物信息学、卫生统计学等,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分析数据,并树立他们终生学习的理念,确保情报人员的知识和能力不落伍,能及时掌握科研发展动态,从而更好地为临床医生提供相关的循证医学信息服务。

2.2 循证医学相关信息资源的建设

围绕协同化循证医学服务团队,调查统计不同科研团队的.特色信息资源需求,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各个循证医学科研团队信息需求为前提,建设具有特色的数据库信息资源,他是开展面向循证医学协同化情报服务的基础。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在建设本校特色数据库资源体系时勿追求“ 大而全”,而是从学校或者附属医院的优势学科,以及重点学科,相关协同化循证医学服务团队的信息需求等方面,要以“协调匹配、彰显特色、成本节约、合理配置”为原则[5],构建有自己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同时,要尽可能地加强对数据库、网络资源的整合,建立一个集所有或大部分数据资源的网络化平台、检索界面,方便科研人员熟悉、利用数据库资源[6]。[HJ1.25mm]

三、创新循证医学信息服务的新模式

3.1 组建协同化循证医学服务团队

医学情报服务机构组建成协同化循证医学服务团队,完善相关数据库信息资源建设以后,利用资源、技术和人才优势,积极开展情报信息服务,建立循证医学情报信息汇集与分析平台与机制,运用信息推送技术为循证医学科研提供定题服务,共建共享信息资源,及时全面地传递、交流发展态势,为科研团队和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共同交流、学习、合作和制定计划的平台。

3.2 为循证医学科研团队提供个性化情报信息

情报服务人员通过与临床医生的沟通与交流,全面客观地分析医生的循证医学信息需求,通过相关信息情报收集、挖掘、知识发现等技术,对所收集情报信息资源进行筛选、统计分析和系统评价,为循证医学科研团队提供必要的、个性化的情报信息。通过交流反馈,持续跟踪医生的信息需求,定期向医生提供最新动态的循证医学实践信息和医学信息分析评价等,为循证医学发展提供多方位的循证服务支撑。

3.3 为循证医学科研工作者提供必要的知识服务

情报服务人员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优势,应快速、准确地为循证医学科研工作的各阶段,提供必要的知识服务。从循证医学科研项目的定题、实施、系统评价以及科研成果的应用,为循证医学科研团队提供可持续的、有针对性的情报信息服务。

四、结语

循证医学的出现为情报服务机构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也激发了新的活力。医学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服务的重要力量,应与时俱进,开创情报信息服务的新格局。作为医学情报信息服务人员要充分把握国内循证医学蓬勃发展的契机,开展循证医学情报服务的研究与实践,促进国内循证医学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笪淑娥.循证医学促进医学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发展[J].医学信息(上旬刊),(9):3297-3298.

[2] 石志红,邰杨芳.图书馆循证医学信息服务模式探析[J].医学信息学杂志,(5):76-79.

[3] 张艳芬.河北省医院图书馆提供循证医学信息服务的调查研究[D].河北大学,2009.

[4] 翟俊霞,杨振儒,赵晓东等.对医学情报专业教育改革的几点建议[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3):20-22.

[5] 张丽丽.高校图书馆数据库采购的新模式――以河南大学图书馆为例[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4(6):146-148.

10.循证医学为心梗患者带来希望 篇十

心梗治疗,存在棘手问题

临床中,对于心梗的第一线治疗大都采用介入或者溶栓的方法,但是有些患者治疗以后,心肌缺血的症状仍然得不到明显改善,心脏功能不能很好的得到恢复。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无论是介入还是溶栓治疗仅仅开通了心脏的大血管,而在大血管和心肌细胞之间,还存在着许多微小血管,它们是将血液运送到心肌细胞的最后通道,而这些微小血管由于缺血、缺氧,很多已经坏死,无法再向梗死区的心肌细胞运送营养,所以心梗的症状还是得不到很好的改善,这一现象被医学界称为“再灌注后心肌无复流”,是心梗治疗中的棘手问题。另外,由于人体全身的血管是一个大系统,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不会只在一处,发生心梗以后,在狭窄严重的地方放上支架,可能其他地方的斑块,又会逐渐堵塞住血管,导致心梗再发,而且在放支架的部位也会出现再狭窄。因此,要想让更多的心梗患者远离心梗甚至是猝死带来的生命危险,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就必须解决这些医学难题。

通络中药,发挥巨大优势

针对这一棘手问题,我国传统的中医中药表现出了巨大的优势,中药通络药物能让血液真正、彻底地到达梗死区域的心肌细胞,能有效治疗心梗,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比如通心络胶囊可以保护微血管,延长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在缺血、缺氧环境中的存活时间,保证微血管的结构完整,维持心脏正常的血流通路,继续为心肌细胞输送营养,而且可以促进心肌缺血坏死区域的血管新生,为心肌细胞建立新的血液通路,恢复缺血区域的血液供应,缩小心梗面积,从而恢复心脏功能,改善心梗后遗留的心绞痛等症状。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等研究表明:通心络能保护心脏微血管内皮结构,明显缩小再灌注后心肌无复流面积,并促进微血管新生,这样冠脉大血管再通后,实现了真正的心肌再灌注,促进了心功能迅速恢复。因此,目前临床中治疗心梗常在采用介入或溶栓治疗的同时配以通络中药通心络胶囊,往往会取得更加令人满意的疗效。

通心络胶囊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可有效防止血管再狭窄。辽宁省人民医院暨辽宁省心血管病医院研究证实,通心络胶囊能有效降低支架术后心绞痛的复发率、血管再狭窄的发生率,从而有效防止心梗再发。因此,该药被广泛应用于心梗防复发的治疗。

循证医学,证据客观公正

曾经听医学界的一位前辈这样评价医学“医学是一种不确定的科学和可能性的艺术,医生与病人应共同承担不确定性”,而循证医学的发展无疑是为这种不确定性带来了确凿可靠的医学证据,让医学这门可能性的艺术更加成为一种确定的科学。

通心络胶囊上述药效与安全性是通过循证医学研究得出的结论。国家973项目“通心络胶囊防治急性心梗介入治疗后心肌无复流循证医学临床试验”,由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为组长单位,联合9家医院共同完成。该临床试验所纳入的心梗患者均存在介入治疗后心肌无复流。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通心络胶囊或安慰剂治疗,经卫生部心血管病研究中心生物统计部统计,通心络对于急性心梗介入治疗后心肌无复流具有显著防治作用。冠脉介入后24小时内不同时段提示,通心络明显改善心电图,减轻无复流。治疗7天和180天核素心肌显像提示,通心络显著改善急性心梗急性期和恢复期心肌有效再灌注。治疗180天心脏超声检查显示,通心络显著改善急性心梗后心脏收缩功能,提示在急性心梗急性期及早应用通心络可促进心肌有效再灌注;缓解期(6个月内)长期服用通心络能够改善心脏功能。

可以说,这次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循证医学临床试验研究证实了通心络胶囊改善急性心梗再灌注作用,为解决心梗介入后心肌无复流这一困扰心血管领域的世界性难题提供了循证医学证据,更为越来越多的心梗患者带来了希望。

上一篇:团支书新学期工作计划下一篇:小学开展口腔卫生专题知识讲座新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