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声乐教学中美声与民族唱法融合论文(精选7篇)
1.浅谈声乐教学中美声与民族唱法融合论文 篇一
摘要:美声唱法的科学性毋庸置疑,自引入我国以来,美声唱法对推动民族声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与民族音乐文化呈现出交融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民族化的运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基于以上原因,本文简要分析了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民族化的必要性,并从气息、吐字、风格、情感、表演等几个方面探讨了美声唱法民族化在声乐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旨在进一步提升美声唱法民族化的运用水平,从而充分发挥美声唱法民族化在教学服务及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发展等方面的价值。
关键词:声乐教学;美声唱法民族化;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美声唱法是世界上公认的科学化的演唱方法,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声唱法传入我国,至此之后,国内高校声乐教学中大多以美声唱法为主,其覆盖面越来越大。但需要注意的是,受到民族文化和语言差异的影响,在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华民族化音乐作品的过程中,需要对语言的元音进行改变以便于歌唱,同时要通过元音来更好的接触语言,这就涉及到音乐艺术与语言艺术的结合。在美声唱法不断普及和推广的背景下,其与民族音乐的融合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也赋予了美声唱法民族化的教学研究价值。基于以上,本文简要探讨了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民族化运用的相关问题。
一、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民族化的必要性分析
我国民族声乐文化艺术涵盖内容众多,例如戏曲、民歌、说唱等都属于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的范畴。美声唱法的发音方式科学合理,通常用来衡量声乐演唱水平,由此可见,在保持民族声乐文化艺术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引入美声唱法是十分必要的,声乐研究者需要对美声唱法民族化问题进行研究。美声唱法民族化的内涵是以科学的美声演唱发声来提升民族音乐演唱水准,但前提是保证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特色和神韵[1]。东西方人在生理结构及审美追求等方面的差异性较大,美声唱法民族化需要将美声唱法“嫁接”到民族声乐中,以美声唱法演唱民族音乐作品,探索美声唱法在民族文化背景下运用和发展的可行性,从而创新出新的音乐风格,这才是美声唱法民族化的核心所在。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许多声乐研究者积极探索,在不丢失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特色的前提下积极借鉴美声唱法技术,这对于促进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对于提升声乐演唱技术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由此形成了包含民族神韵和颇具时代特色的音乐风格。在我国老一辈声乐及声乐教学研究者中,不乏探索西方美声发音方式和演唱技巧的先驱者,并在民族声乐文化中融会贯通,例如才旦卓玛、王昆、郭颂等在声乐研究的过程中始终不忘初心,保持我国音乐民族化和本土化之特点,并积极借鉴美声唱法之精华,对于促进我国声乐艺术的完善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美声唱法民族化的研究正式步入了摸索阶段,但个性鲜明的审美特征还未完全形成[2]。德德玛、李双江等歌唱家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摸索美声唱法民族化发展,并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音乐审美特征,与老一辈艺术家相同的是,他们都坚持以民族特色和民族韵味为基础的原则,这也是这些歌唱家及其作品广受欢迎和喜爱的根本原因。对于声乐教学来说,其不仅承担着培养声乐人才的任务,同时肩负着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大使命,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应当积极的运用美声唱法民族化,发挥其音乐传承价值,创新出符合大众审美要求的艺术形式,以此来让我国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之林中保持活力。由此可见,在声乐教学中运用民声唱法民族化是十分必要的。
二、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民族化的具体运用
1.气息的调节控制
运用美声唱法民族化过程中,气息的调节控制至关重要,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呼吸,保证气息顺畅和稳定,以此来均衡、灵活、平稳的控制气息变化。在用美声演唱中国歌曲的过程中,通过气息的有效控制来实现情感的书法和表达,教师应当让学生结合不同作品特点学会灵活调节和控制气息,从而更为准确的表达作品情感。
2.吐字技巧的训练
归根结底,美声唱法属于舶来品,其适用于外国语言尤其是意大利语的演唱,在意大利语中,发音以元音结尾,在演唱过程中,只需要保证五个元音字母的统一即可[3]。但对于汉语来说,汉语拼音有声母和韵母之分,在声乐教学中不仅注重发声方法、声音变化及延长旋律的训练,同时要注重语言的合理运用。汉语语言吐字要保证字正腔圆,所谓“字正”,即演唱过程中灵活运用字头、字腹和字尾,所谓“腔圆”,即在统一共鸣位置中以音乐的形式通畅的演唱出字,这是一个需要长期训练的过程。相较于说话来说,演唱需要在同一的状态下保证发音吐字的清晰性,不能有字无声或有声无字,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要求学生以拼音的形式拼字,以普通话的标准归韵,即在演唱过程中灵活运用美声唱法,之后配合乐句强弱处理、气息演唱来完整的表达乐曲,保证语言的流畅性和情感表现的自然性,产生与听众的共鸣[4]。总的来说,美声唱法民族化在吐字方面的运用就是以民族语言来对美声唱法进行诠释,强化汉语吐字,将汉语吐字方式与美声唱法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消除美声唱法演唱民族作品的生涩,在不影响外国作品演唱的前提下,保证中国作品的美声演唱被群众接受。
3.作品风格的把握
风格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从宏观上来看,其指的是一个时代、民族、流派、艺术作品的特点,而对于声乐演唱来说,演唱风格指的是演唱的韵味和个性。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涉及到中外作品及戏曲声乐作品等,各类作品的语言风格有着一定的差异性,需要学生灵活把握,对作品内容、创作意图及创作背景有着良好的理解,以此才能够更好的把握作品风格。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区域的歌曲风格差异较大,例如江南歌曲柔美秀丽,旋律圆润,高原歌曲粗狂高亢、旋律起伏,草原歌曲从奔放悠长、放荡舒展。以江南歌曲为例,在了解歌曲风格之后,对歌曲演唱的把握归根结底要在语言上下工夫,掌握江南水乡语言的韵味,只有这样才能够唱出歌曲之韵味,彰显江南歌曲的柔美魅力。因此,美声唱法在声乐教学运用的过程中,应当要求学生多多学习,借鉴歌唱名家对作品风格的把握,提升自身对作品风格的灵活掌握和运用能力。
4.民族情感的表达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着深厚历史文化沉淀,民族个性鲜明,许多民族歌曲取材于生活,唱起来朗朗上口,流传久远[5]。例如东北的二人转、湖南的花鼓戏、陕北民歌等,各民族音乐作品各具韵味、各有特色,也形成了差异化的演唱方法,此外,我国戏曲文化博大精深,作品丰富,这些都属于我国传统民族声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声乐正是在这些传统音乐艺术形式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而来的。而在美声唱法引入之后,民族音乐又积极借鉴了美声科学的演唱方法和先进的发声技巧,使得民族音乐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美声唱法与民族艺术及情感的融合推进着民族声乐的发展。相较于传统民歌来说,现代民族声乐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更强,同时不失传统韵味,搭载了民族情感,使得现代演唱艺术家在更加科学演唱的同时能够更好地抒发和表达民族情感。例如《我爱梅园梅》、《送上我心头的思念》等都是利用美声唱法表达民族情感的典型作品,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声情并茂的演唱,注重对美声唱法技巧把握的同时要学会表达情感。音乐是搭载情感的载体,演唱技巧再好而缺乏情感表达是无法打动听众的,这就需要学生用心演唱、用情演唱,结合自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融入自己的感情,实现情感和声音的统一。需要注意的是,作品演唱情感的表达离不开作品的内容,以《我爱梅园梅》这一作品演唱教学为例,在教唱之前,需要让学生对作品内涵进行理解,作品不仅仅是对梅花的歌唱,同时更体现了作者借梅花之高尚品质表达对周总理深切的怀念之情。因此,应当要求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转换角色,怀着崇敬的心情用美声唱法演唱出来,心中有情方可实现以情感人,配合美声科学的演唱方法来达到完美的演唱效果。
5.协调统一的表演
演唱与表演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声乐演唱来说,表演即指的是演唱过程中的面目表情和肢体动作。在演唱西方歌剧的过程中,需要学习芭蕾舞、宫廷舞等,而对于民族作品的演唱来说,也应当学习民族舞蹈动作及戏曲表演动作等。美声唱法的引入只是为了借鉴其科学的演唱技巧和方法,这并不意味着要摒弃民族化的表演形式,因此美声唱法民族化的运用还体现在民族化表演形式上。在表演的过程中,应当保证表演动作与演唱内容的协调性和统一性,这与演唱者的自身修养密不可分,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学习[6]。从微观方面来看,声乐演唱者的修养可以划分为文化修养和音乐修养两个部分,所谓文化修养,即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积累和学习文学、历史、宗教等各方面知识,奠定自身的文化功底,保证演唱过程中有内容、有深度,所谓音乐修养,即指的是学生要掌握好科学的美声唱法技巧,同时要有着扎实的音乐知识基础,热爱交响乐及会演奏一些乐器等,只有具备文化修养和音乐修养,在作品演唱的过程中才能够保证表演的协调性、统一性,从而为整个演唱增光添彩,强化演唱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美声唱法民族化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演唱技巧水平,同时有着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价值。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在保证民族音乐文化韵味和特色不丢失的原则性,探索了美声唱法民族化在声乐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旨在培养复合型的声乐人才,让我国本土化、民族化的声乐艺术与世界接轨,让烙印有中国文化印记的声乐形态走向世界。
作者:刘爱珍 单位:黄淮学院
参考文献:
[1]胡晋梅.浅谈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民族化的运用[J].太原大学学报,2006,04:61-62.[2]羡涛.高师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民族化的价值研究[J].大舞台,2013,11:159-160.[3]章迪.美声唱法民族化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5:388-389.[4]李婷婷.美声唱法民族化在声乐教学中的实际应用[J].北方音乐,2015,11:124.[5]李炳慧.试论美声唱法对中国歌剧演唱艺术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9.
2.浅谈声乐教学中美声与民族唱法融合论文 篇二
一、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现状分析
现在美声艺术和我国的民族文化在声乐教育教学中得到了有效的融合,而且有多种多样的艺术风格不断地呈现了出来,从而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我国的民族声乐教育教学。民族声乐的教育教学方式现在主要包括三种:首先是在对声乐进行学习的时候将美声作为主体,然后对我国特有的声乐作品予以兼顾演唱;其次是在演唱方法上对美声唱法进行充分借鉴,但是民歌仍然是最为主要的演唱内容;最后就是有效的融合中西方的方法,也就是结合外国作品以及我国民歌的演唱[1]。
二、在演唱技术方面对美声唱法的借鉴和融合
(一)运用气息方面的借鉴和融合
现在在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中经常用到的一个方法就是让学生通过深呼吸的方式对横膈膜进行充分的利用从而使气息得以保持,然后通过对肌肉群之间的对抗将支撑提供给气息,在具体的演唱过程中要使气息具备充分的流动,从而能够做到连贯、匀速、平缓以及持续的支持声音。传统的声乐教学中一般都是通过对小气口的利用进行断句,也就是所谓的“以气唱情”,通过对这种方法的理由能够将喜悦以及诉说等各种情感很好地表达出来。除此之外,一些最近流行的民间歌曲还对花腔艺术进行了充分的运用,而花腔艺术本身就属于美声唱法中的一种表演技术。比如在对《牧笛》这首歌进行演唱的时候就对气息的演唱技巧进行了充分运用,所以在具体的民族声乐教学中要对气息的使用予以特别的重视,利用气息的支持对作品中的各种差异进行充分的调整,从而能够将其更好的演唱出来。因为不同的作品具有不同的格调和情感,因此也需要不同的气息和技艺,这就需要在具体的教学中对气息的具体应用进行更加充分的把握 [2]。
(二)在使用共鸣方面对美声唱法的借鉴
口腔共鸣技术是我国民间唱法中非常常用的一种技术,其对局部共鸣进行了更多的强调。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中的混合共鸣技术进行了充分的借鉴。混合共鸣技术要求演唱者要将各种共鸣腔体充分的调动起来,利用腔体大小的变化使声音的圆润度和音色得以改变,并且能够对真假声的运用比例进行有效的调解,从而使声音能够达到头腔、口腔及胸腔。比如在演唱《中国大舞台》及《沁园春·雪》这类歌曲的时候就对混合共鸣进行了积极的使用,从而将气势宏大的效果很好的展示了出来。在《多情的东江水》以及《绣荷包》等包含着细腻感情的民歌进行演唱的时候,也需要以不同作品的不同风格为根据,科学合理地调整共鸣和嗓音。总之,以不同的声乐作品特点为根据对共鸣腔体进行调整,就能够将不同歌曲的不同风格特点很好的表现出来[3]。
(三)在咬字技术方面对美声唱法的借鉴
将以意大利民族语言为基础的西洋美声唱法应在民族声乐演唱中,往往很难对声音通畅以及咬清字音这两种情况进行有效的协调。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中在对美声唱法进行了借鉴之后出现了偏后的咬字着力点。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母音和子音在意大利语言中具有比较远的距离,因此其与汉字的咬字习惯比起来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演唱的过程中必须要提起软腭,并且使后咽壁立起来,这样就能够将一个稳固的咽腔形成。一般来说进行声音的训练中都是对意大利语中的基本元音进行充分的利用,采用纯母音混合的方式使纯母音能够与其他其他母音的色彩混合起来,这样就可以使母音变圆。要咬清意大利语中的基本元音,这对于声音的通畅十分有利,并且可以将共鸣更好地找到,在具体的训练中还要对声音的高位置进行积极的寻求,这样就能够更好地统一声音,保证唱法的圆润性和连贯性[4]。在具备了良好的方法之后,也就具备了技术上的自由和空间,就能够将汉字的字音很轻松地咬清楚。我国的周小燕以及黄友葵等早一批的声乐教育家一开始都是学习西洋唱法的,并且积极地尝试了用美声唱法对中国作品进行演唱,比如他们演唱的《黄水谣》、《梅娘曲》、《长城谣》、《牧羊姑娘》以及《康定情歌》等在群众中实现了广泛的流传,获得了非常大的成功。现在在通过对美声的利用对中国作品进行演唱的技术方面出现了非常明显的进步,人们认为美声唱法咬字不清的观点正在被演唱家们演唱的作品逐渐的矫正过来。比如廖昌永演唱的《母爱》既有深情动人的特点,尽管其采用美声唱法作为演唱方法,然而在演唱风格方面却将中华民族对亲情的感悟和理解是很好的把握住了,因此能够非常深刻的打动人心。杨洪基演唱的《最美不过夕阳红》以及《滚滚长江东逝水》等作品也在群众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流传[5]。
三、在声乐教学科研方面对美声唱法的借鉴和融合
(一)我国的声乐理论分析
在我国古代主要有以下著作研究了声乐理论:比如元朝燕南芝庵的《唱论》对我国戏曲的演唱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张炎的《词源》则对艺术表现内容、咬字行腔以及音律等进行了记载。明朝魏良辅《曲律》则对我国古代学唱的方法进行了有效的总结,详细地阐述了声乐学习的步骤、学习的内容、演唱的规格以及咬字行腔等,同时还对南北区别以及曲牌情趣等内容进行了记载。清大椿的《乐府传声》则对演唱昆曲的过程中对气息的运用以及声音技巧等进行了记录。在我国古代的声乐理论著作中详细地论述了声乐艺术中的各种发声原理及歌唱技术,而我国传统民间声乐艺术的特征也在这些理论中很好地展示了出来。我国民间声乐艺术的特色就是歌唱中的咬字和吐字,而我国民族声乐的本质在这些论著中得到了不同角度的论述。总之,我国古代声乐艺术、演唱的艺术标准在这些著作中得到了很好的总结,然而其过于对咬字的技巧、情绪情感的表达以及声腔技术等进行强调,而且大多都属于经验式的总结,并不具备对科学原理的阐述[6]。
(二)国外的美声唱法声乐理论
在十七世纪的时候,巴西雷总结了声乐的教学方法,其概括的声乐教学原则和声乐理论有效的奠定了以后声乐研究的基础。西方的近现代科学技术在十九世纪得到十分迅速的发展,这样美声学派的声乐理论就有效地结合了自然科学,从而相继的出现了在教学理论、演唱方法、声学物理及生理学方面对声乐艺术的研究。德国医生曼德尔就立足于生理学将横膈膜呼吸法提了出来,其使得美声学派歌唱发声的基础得到了有效的巩固,这些研究科学地总结了意大利古典美声学派的发声,因此有效地推动了古典声乐学派的创立[7]。在进入现代之后,声乐科学研究由于声音频谱分析、快速摄像机以及X光摄影等各种先进仪器的的出现而变得更加方便,因此出现了大量的关于在演唱不同声区时共鸣腔体的形状和大小、声带的振动状态以及声带的机能状态等的研究。一些著名的声乐教育家在声乐教学和演唱中各自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了面部表情、口腔的位置、舌头的状态、如何起音、音色的变化、共鸣的运用、呼吸的运用和状态等各种问题。这些观点使得整个美声学派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影响,而且也对我国声乐教学主要教学原则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我国声乐理论研究方面对美声唱法的借鉴
随着声乐教学系统地开展,我国的声乐理论研究也逐渐的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现在其他学科的研究与声乐这一学科的研究方法交叉在一起,因此得到了更快的发展。现在很多高等院校的学报上都对大量的声乐方面的论文进行了刊登,而且涉及到十分广泛的研究范围。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声乐理论研究室积极的汇总音乐方面的论文,我国声乐科研工作在各个方面的研究都具有了越来越精细的课题、越来越广的研究方向[8]。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西洋美声学派中的理论体系在这些研究中得到了有效的沿承,并且在此基础之上,我国的声乐教学与西洋美声学派进行了有效的结合,对一些新的研究课题进行了开发,比如如何能够通过对西洋美声唱法的利用将中国歌唱好,以及我国民族唱法与西洋唱法之间的比较等。
四、结语
3.浅谈声乐教学中美声与民族唱法融合论文 篇三
关键词:当代 民族唱法 美声唱法 融合
中国和意大利是两个拥有着灿烂辉煌文明的国家,它们曾以自己古老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推动了整个世界的文明发展与进步,为人类的发展历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由于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和人们审美标准与习惯的不同,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也分别代表着东西方两种不同风格的音乐文化。作为两种独立的歌唱艺术,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拥有着许多自己独特的个性,但虽如此,它们并不是格格不入的,在许多方面这两种唱法也有着天然而不可分割的联系。
在当代中国,将意大利美声唱法融入我国传统民歌的民族唱法已成为一门新兴的歌唱艺术。它在拥有中国民族唱法声音清脆甜美这一特点的同时,又拥有着意大利美声唱法的圆润优雅。形成了以中国的文化、语言为基础的,以科学的发声方法为条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及符合当代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意识和欣赏习惯的歌唱方法。
一、民族唱法的产生与美声唱法的起源
(一)民族唱法的产生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所谓民族唱法,就是根据我国各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按照自己的喜好创造并发展起来的音乐活动,表达他们自己的思想、情感、意志和愿望的歌唱形式并流传至今。我国的民族唱法体现着我国各民族的艺术特点,以及中国大众的欣赏习惯和对音乐的审美标准,它是我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民族唱法继承了我国各民族民间音乐的优良传统,演唱形式多种多样,感情简单、朴实,语言活泼、生动,极富有中国传统的民族特色。最初的民族唱法在表演时完全使用真声来演唱,喉咙容易发紧,声音也因为缺乏气息的支持,流动性不够,导致歌唱者的声音听起来硬且直接。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声乐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唱法主要以自身的发声方法为基础,将美声唱法中对假声的运用融入民族唱法之中,使得演唱者能将真假声在歌曲的演唱中结合运用,使声音听起来圆润流畅,更富于表现力。
(二)美声唱法的起源
美声唱法起源于意大利,它有着科学的发声方法,重视各个音区之间音色的和谐统一。早在古希腊时期,意大利就出现了将诗歌和音乐融合在一起演唱形式,内容多以史诗和民间传说为主。古罗马时期,随着帝国不断对外侵略扩张,从被征服的地区带回了许多优秀的乐师、歌手以及丰富的音乐文化,并聚集在罗马,为意大利的音乐文化奠定了丰厚基础。
阉人歌唱家是最早开始演唱美声唱法的。阉人歌唱家经过了严格的训练,歌喉灵活,具有演唱装饰音、颤音等高难度乐句的能力。阉人歌唱家们把整个欧洲的声乐水平推进到了美声唱法的黄金时期,奠定了美声唱法的基础。
歌剧,约于1600年前后诞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它的产生促进了美声唱法的发展和提高,并逐渐在歌剧这种独特艺术形式的发展需求上,继续提高完善,成为了一种科学的演唱方法。它的产生与发展对全世界声乐艺术的发展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对比
(一)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在呼吸方面的比较
民族唱法重视在气息与咬字上的结合,而美声唱法则更加注重气息与声音、与共鸣之间的结合。尽管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对气息都有着以腰部和腹部力量为支撑的要求,但相比较之下,民族唱法要求以提气收腹为基本手段,后者反之,美声唱法的要求大致是以腰部和腹部的扩张以及横膈膜的下沉为主。
此外,美声唱法对气息的连贯性也有着很高的要求,民族唱法则讲究“气口”,讲究声音的颗粒性。从声音效果上来说,因为民族唱法的气息比较浅,所以声音更薄、更亮,而且听起来硬朗、坚实。美声唱法讲究胸腹式联合呼吸,气息深沉,所以声音也更加厚实、丰满。从理论上看,民族唱法相较于美声唱法来说,缺乏更加系统的呼吸理论和科学研究,但它更多注重的是感性上和经验赋予的内容,而美声唱法则更加注重科学的呼吸理论和应用技术,注重的是呼吸的理性与科学性。
(二)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在发声技巧上的比较
首先,民族唱法因为受到了我国传统民歌以及大众审美标准的影响,追求声音高亢、明亮并且甜美,发声位置要靠前一些,具有深刻的东方艺术文化特征。美声唱法则强调圆润、柔和、丰满以及浑厚等特点,音色较民族唱法的发声位置要更靠后一些,声音也要暗一些。
另外,在美声唱法中,讲究将真假声相结合的混合运用。它通过对演唱者真假声区的处理,使得演唱者各个音区的音色趋向一致,不出现明显的转换痕迹。而民族唱法却有意的将真声与假声之间的差异突出,增强两种不同音色的碰撞。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通过真假声不同音色的冲突形成鲜明的音色比较,达到所期待的效果。不过,当代中国的民族唱法在真假声转换与应用的部分与美聲唱法已逐渐趋同。
(三)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在声音共鸣上的比较
民族唱法中强调声音的高位置,它更注重头腔共鸣运用在歌唱中的作用。它对头腔共鸣的运用,使演唱者的声音集中,具有细腻柔和并且坚韧的特点。头腔共鸣技术的运用使声音的穿透力也很强,具有高亢、嘹亮的效果。然而美声唱法的主要特点在于对整个腔体共鸣的运用。在美声唱法的演唱过程中,声音的高位安放是整个共鸣技术的应用核心。演唱者把声音始终保持在高位置上,使得在对整个作品的歌唱中,不论音的高低,每个音符都柔和饱满而又富于光泽,有利于声音的统一。
nlc202309081225
其次,由于我国民族唱法对咬字吐字方面有着极高的要求,所以在传统民族唱法中,对口腔共鸣的使用方式也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在传统的民族唱法中十分强调声音的位置要靠前一些。演唱者发声位置靠前就可以使声音清脆明亮,婉转动听,歌唱者的声音可以随着不同的咬字转腔换调,但声音听起来比较扁。在美声唱法中则是主张“打开”,它以这种方式扩充和调节共鸣的空间。美声唱法把口腔的共鸣与咽腔的共鸣当作是“人声共鸣的扩大器”,它突出了咽部共鸣在歌唱中的地位,避免了民族唱法中尖锐、挤压等不良的音色效果。美声唱法强调胸腔共鸣在整个共鸣腔体中的重要作用,它把胸腔共鸣作为声音的基础和支点。反之,民族唱法对胸腔共鸣就不够重视。
三、当代中国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融合
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是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两者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美声唱法传入我国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它在中国的传播极大的推动了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随着历史的发展,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这两种唱法的融合也逐渐成为了一个新的趋势。当代中国的民族唱法在保持其原有特点的前提下,借鉴并吸收了美声唱法的精髓,取得了一个新的突破,奠定了当代民族声乐的发展方向。
(一)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在呼吸方面的融合
传统的民族唱法虽重视呼吸的运用,但在声音的表现上则以紧为主,重字轻声,演唱时刻意强调喉头和声带的振动,导致声音听起来很单薄、苍白而无力。美声唱法在对声音的表现上则要求整个腔体的贯通,它十分注重呼吸的运用,强调将声音搭载在气息之上,但歌唱时的咬字吐字稍有不清。当代民族唱法正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保证了我国民族声乐独特的民族语言特点和演唱风格的前提下,借鉴了美声唱法的呼吸方法,正确认识和掌握了咬字与呼吸之间的关系,克服了传统民族唱法中重字轻声的习惯,把声音始终搭载在气息之上,从而使声音更具有穿透力,音色也更加丰满、圆润。
(二)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在发声技巧上的融合
中国传统的民族唱法在对声音的训练上多以对语言的训练带动发声训练,它侧重对歌词的表现,但是在视听效果和对高音的演唱上存在着很多不足。当代民族唱法正是吸收和借鉴了美声唱法中对真假声混合声区演唱的科学发声原理,弥补了这个不足。我们都知道,美声唱法主张一种放松并且自然的歌唱状态,比起中国传统的民族唱法,它减轻了发声时对喉头和声带的影响,解放了吐字咬字、发声和共鸣的器官,如口、咽、喉、下巴等。传统的民族唱法通过与美声唱法的融合,获得了更加通透、松弛和优雅、动听的歌唱声音。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融合也使得我国当代民族唱法在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声特点以外,同时也具有了圆润、柔和的特征,声音相较于中国传统的民族唱法也更加的通透、统一,对歌曲内容、情感、意识的表现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三)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在咬字吐字上的融合
中国传统的民族唱法讲究声情并茂,字正腔圆,它要求演唱者在歌唱的过程中对每个字都准确的做到咬字、吐字、归韵、收音。中国传统民族唱法的语言特点是在咬字时把元音形成在口腔前部,用嘴唇来咬字,使声音流入鼻腔。尽管这种咬字吐字的方法符合我国民族语言的发声特点,但因为发声时很少用到咽腔和胸腔的共鸣,声音就失去了通畅、圆润的感觉,也不够浑厚。造成了音量较小,穿透力较差的声音状态,使得演唱者的声音的表现能力受到了相应的限制,导致演唱者在表演过程中的声音听起来暧昧且不悦耳。美声唱法中对歌词的咬字吐字技术远远没有中国民族唱法中的那么复杂。美声唱法的歌曲多为意大利语,意大利语中只有“a”“e”“i”“o”“u”五个元音,演唱时多用后槽牙咬字,大牙关节打开,使声音更加连贯。但这种咬字的方法会使得声音听起来含糊不清。当代民族唱法就大胆的学习和借鉴了美声唱法的内容,在结合中国语言发声特点的前提下,把以往横向咬字的形式改为横竖形式,咬字吐字的位置得到了统一,发声也更加圆润饱满,改善了中国传统民族唱法咬字吐字时在音色上的不足。
參考文献:
[1]胡郁青.中外声乐发展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夏野.中国音乐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
[4]里晓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4.
4.美声唱法教学经验论文 篇四
美声唱法渊源于意大利,是一种注重音色美的歌唱方法。它是从17世纪开始经历长时期发展而形成的一整套声乐艺术的技法,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它强调气息的控制和共鸣的运用,要求产生一种明亮、丰满、松弛、圆润,同时又具有金属色彩的、富于共鸣的音质。能在整个歌唱音域的范围内保持声音的均匀、圆润、毫不费力地演唱,还要求注重句法连贯、声音灵活、刚柔兼备、以柔为主的演唱风格。
在教学过程中,美声唱法因为具备自己独自的发声特点而使初学者较难把握和运用,因为美声唱法发音时喉头位置较低,要求音色优美、发声自如、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花腔装饰乐句流丽灵活、声区统一;要求起音轻松明亮、准确圆润。对音量的控制不是用喉部肌肉来调整,而是依靠气息来控制。特别是美声唱法真声假声都用,是真假声按音高比例的需要混合着用的。从声音的共鸣角度来讲,是把发声所能用到的产生共鸣的腔体都调动起来,而且要这些共鸣腔体所产生的声音能够协调补偿,最终得到所要达到的效果。以下就美声唱法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和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论述,以求共享。
一、分析讨论
1.讲解和演示
语言讲解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事物和心里影响成熟的首要条件。逻辑清晰、形象生动、重点突出、渗透力强的语言讲解,可以让学生基本了解美声唱法的具体特点,并且在讲解中暗示学生可随着讲解的过程,可以自己默默的运气、控制各体腔,初步感觉一下美声唱法的一些人体各器官的活动。因此,对于语言的提炼和收缩运用是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要求老师能够彻底提炼出美声唱法的独到之处和准确特征,比如:运气方法、身体用力情况、喉咙的作用、声音的特点、真假生混合情况等等,同时也要表现出美声唱法与其他唱法——通俗、民族等唱法的不同之处,特别是关键要领的区别。
教师的表演在学生领会美声唱法的过程中也很重要,教师要把自己多年来对美声唱法的体验和感觉表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心底初步留下美声唱法的声音特点。从而能够很好的分辨开与其他唱法的区别,在心里形成这个概念:这就是美声唱法,而不是其他唱法。
2.多媒体的运用
多媒体教学已经发展成为教学辅助的主要手段,那么教师就要能够完全掌握多媒体教学的方法、方式,这样才能更客观的把教学内容表现给学生。而声乐教学更要求教师对多媒体的掌握要拓宽一点,能够运用多媒体的课件做出音频、视频,并伴有文字说明以及人体内部器官的运气、发力特点等表现给学生,这样通过做出各个时期各个派别的具有代表性的美声唱法的人物、声音,把最纯真的、原声的美声唱法和人体直观图示显现出来,让学生确切、明晰的感觉到美声的声音和人体运动特点。
3.处理好教学的各个阶段
(1)掌握好发声与共鸣
初学美声唱法者,首先是根据老师的示范讲解,自己进行模仿,这个过程是必需的。在模仿学习过程中,教师可在了解学生声音条件后,制定系统的训练计划,循序渐进地训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呼气吸气方法、掌握正确地打开喉咙技术、掌握发声时正确的起音、口形与发声部位,初步学会调节共鸣位置,以获得自然、圆润、纯正而集中的声音。掌握连音与非连音、断音的唱法,以及用不同的力度、速度及其变化歌唱的能力。经过长时间练习后,学习者的共鸣器官也就会产生效应,头腔、胸腔、口腔都有了共鸣,声音会变得悦耳动听。同时,学生每个人有各自特有的音域、音色条件,可根据音频储库找到适合他们自己模仿的美声学派或者具体的美声歌唱家,但切忌盲目地去模仿。
(2)掌握好歌曲中汉字的发音
在学生掌握各自的发音特点之后,教师应该从严从重去要求他们的发音和吐字,发音力求清晰、纯正、圆润、自然,而吐字是美声唱法特别要值得一提的。美声唱法产生于意大利,尤其以意大利语言和意大利声乐技术为主体的演唱风格。而中国的汉字是单个字或词组结合成的句子,简单来说,就是语言字母的发音过程不同,这一点,只要从事美声唱法的都能够体会到。那么在实践中怎样做好汉字发音的处理呢?
字音要同发声紧密结合起来,统一起来。歌唱发音应自然流畅,其中口腔、喉、咽腔等部位的状态都是极其自然的。因此,歌唱发声同歌唱咬字、吐字规律要和谐统一。歌唱吐字主要是抓好汉字的拼音中的主要元音。如chang中间的a就是所有chang字的重要注意音素。这里a声音必须竖起来,即“挂”起来,挂在腭上。同时还要处理好每个字在歌唱中字头、字腹、字尾的音色。要有干净、利落的字头和自然流畅的字腹。特别是字腹要掌握好汉字语音的口形,因为口形的变化会导致母音色彩的变化,声音位置就不统一了。字尾必须清晰明了,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与下一个字的字头衔接,所以字尾要唱得顺畅,自然,如行云流水。但是,汉语语言变化多端、丰富多彩,所以,就要很好地掌握汉语的发音,然后运用到美声唱法中去,使声音与汉字完美地统一起来。
(3)个人的发展创新
个人通过不断的练习—纠正—再练习—进步,从而对自己的声音特点和潜在条件有了正确的定位和认识后,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声音特点和特长真正确定自己的演唱风格,找准了自己的发展方向,逐步去完成由模仿到自己探索创新的转变道路。走一条模仿道路是不可行的,所以,要在老师的提示建议下,加上自己对自己的了解、自己的领悟和联想,再运用自己的音色,经过不断的努力创新和探索,自然而然地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这是教学中所能达到的更完美的教学效果。
总之,从事美声唱法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才能作为一个合格的美声者。一是唱法有声部之分。二是唱法要求声区统一。三是唱法要求母音一致、吐字清楚。四是唱法要求声音连贯。五是唱法要求具备良好的音乐修养。六是唱法要求声情并茂。以上为美声唱法的重要内容,也可以说是六个重要原则。学习美声唱法的人必须严格遵守,而且是缺一不可的,否则很可能是不完全和不完美的美声唱法。
二、结束语
歌唱艺术是一种再创造劳动,教师要善于总结经验,善于发现问题,思维细致,能够在教学中很好的处理大的、小的、细微的问题;能够把一种唱法的精髓总结出来并传授给学生。在遵循该唱法的掌握原则和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同时要把歌曲所要表达的感情内容,创作背景等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们也自己体会其内涵和外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开动脑筋,展开联想,使他们的联想真正融合到美声中去,把自己的声音纳入到正确的美声轨道上去,从而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准。
参考文献:
[1]钟迪.浅谈美声唱法的教学[J].中国科技信息,2007.2.
[2]任超平.关于美声唱法的气息与打哈欠状态的技术分析.电影文学,2008.8.
[3]王黎平.浅谈美声唱法的教学[J].艺术教育,2008.4.
[4]但夏.试论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联系与区别[J].科技信息,2008.10.
5.浅谈声乐教学中美声与民族唱法融合论文 篇五
关键词:民族声乐,美声唱法,比较研究
民族声乐和美声唱法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形式,由于地域、文化、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使二者的音乐表现形式、唱法、技巧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但二者同属于音乐艺术形式,从同一范畴角度而言,两种音乐形式之间又有着不可磨灭的共性。随着文化艺术的发展,多元化的文化发展趋势,两种音乐要借助彼此的优势相互包容、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美声唱法,使民族音乐具有现代性和创新性。
一、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简介
(一)民族声乐的产生和发展
民族声乐是随着我国音乐艺术的发展逐渐形成的,是我国传统音乐艺术的代表之一。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有着不同的音乐形式,唱法也有所不同,民族音乐正是集合了各民族音乐的相通之处,进而演变成一种综合的音乐演唱形式。20世纪30年代时秧歌剧诞生,这是我国最早民族声乐的雏形,真正的民族声乐演唱是从歌剧《白毛女》开始的。后来随着人们对音乐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我国的民族声乐作品陆续出现,各种民歌和大型歌剧被搬上大荧幕,米民族声乐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民族声乐已经逐渐成为独立的表现形式,在音乐界的地位很高。社会各界对于民族声乐唱法十分关注,对民族声乐的研究活动也逐步展开,各高校也纷纷开设民族声乐专业,民族声乐教育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民族声乐走上了艺术发展道路,音乐学者针对其演唱技巧和风格开展了细致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教育理论。目前,民族声乐已经是音乐艺术中的一朵璀璨之花,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艺术教育体系。
(二)美声唱法的起源和发展
1.美声唱法的诞生。美声唱法起源于意大利,在意大利主要是歌剧的表现形式,17到18世纪是美声唱法发展于十七到十八世纪,在欧洲的发展最为显著。后来随着世界文化的融合,美声唱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播。目前,美声唱法依然是人们喜爱的一种演唱方式,优雅、高端,极具艺术特色。
2.美声唱法的特点和发展。美声唱法主要以声音柔美见长,演唱者要具有较高的音乐素养和演唱的基本功。美声唱法要用半分的力量来唱,高音不能使用气流增加压力,而是要实现舒缓的过度,从丹田的位置发声,演唱时保证声音通道无阻碍,声音仿佛从头顶散发出来。美声演唱包括很多形式,例如歌剧、清唱剧,还有音乐会的演唱方式。
二、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比较
(一)两种音乐形式的情感表达方式
民族声乐和美声唱法受地域、文化等背景的影响,这两种音乐形式在情感的表达方式上有着本质的区别。民族声乐和美声唱法给听众的感受是不一样的,由于生活环境和语言的差异,各族人演唱音乐的方式有所不同,例如游牧民族的歌声声音大、穿透力强,南方水乡的少数民族的歌声婉转轻柔,另外,不同的宗教信仰和历史文化对演唱形式也有着重要的影响。美声唱法的情感表达更充分,感情较为丰富,民族声乐的情感表达较为节制。在表演中,民族声乐更注重声音和表演的结合,而美声唱法对演唱者的声音技术要求更高,主要靠声音吸引听众。
(二)两种音乐形式的文化内涵
音乐艺术的形式与政治、经济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文化和地域环境对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文化内涵影响深远。音乐的灵感来自于传统文化的积淀,我国民族众多,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尽相同,地区方言和审美差异很大,因此民族声乐具有多元化的特征。语言文化是音乐的基础,民族文化是民族声乐的重要源泉,通过演唱的方式传递人们的情感和意图。例如蒙古的祝酒歌,一边用手沾酒撒向天地,一边唱歌,表示对大自然的崇敬。美声唱法产生于西欧,因此体现出欧洲的历史文化内涵,音乐学者通过对古典声乐和传统唱法的研究,创造了美声唱法,美声唱法是通过声音展现人的内心世界和强烈的感情。
(三)发声训练中的区别
中国的民族声乐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历史悠久,民族特色丰富,现在的唱法是融合了传统唱法的基础上结合了现代的演唱技巧。在民族声乐的演唱中,我们能够挖掘到民族文化的元素,民族音乐能够表现出不同领域的音乐,演唱者也具有着自己的个性特征。美声唱法一般利用真声和假声混合唱的方式进行,演唱时的发声技巧难度更大,一般要求演唱者会丹田发声,声音流畅婉转,通过节奏的掌握和声音的变化体现演唱者不同的情绪,体现要演唱的故事情节的变化。
(四)呼吸方式的区别
民族声乐的演唱要求将气吸到丹田处,呼气时将气息调整在一条线上,气息流畅无阻碍。美声唱法是胸腔、腹腔产生共鸣,气息多而满,保证声音始终在气息上。民族声乐和美声唱法在咽喉位置和打开程度上也有很大的区别,民族声乐演唱时咽喉打开的程度要区别对待,不同的艺术作品演唱风格是不同的。美声唱法要求咽喉要尽量打开,喉头下降,吸气时处于较低部位,演唱时要控制咽喉。
三、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声乐和美声唱法尽管同属于音乐艺术的范畴,但二者有着很大的区别和密切的联系,如何巧妙融合二者,互相促进、互相融合是音乐学者思考的问题。分清两种音乐形式的共性与个性,有利于提高演唱者的水平,促进音乐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晓.声乐教学中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比较研究[J].黄河之声,2011,01
6.浅谈声乐教学中美声与民族唱法融合论文 篇六
关键词: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共鸣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8-0233-02
美声唱法于20世纪的初期传入我国,初期有些水土不服,后来逐渐呈与民族音乐艺术融合之势。事实证明,美声流派传入我国对我国的歌唱事业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一些外国的教师以及一些海外归来的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歌唱事业被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阶段。美声和民族音乐有很多不同点,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更需要相互交流与借鉴。每种音乐都有其独特的发声技巧,这是不同流派的音乐得以延续、发展的根本,也是其魅力所在。正因为它们都有独特的魅力,两者才有相互借鉴的必要。两种音乐表现形式的有机结合,能够对声乐艺术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美声唱法传入我国,改变了传统意义上人们对声乐的认识,也引发了人们对民族音乐的反思,开始把注意力由过去的经验积累转向注重正规的科学训练与指导,这是我国声乐艺术需要改进的地方。经过音乐界人士的不懈努力,如今,我们在声乐事业的进步有目共睹,我国培养的许多选手已经在国际一些顶级声乐比赛中获得了荣誉,得到了国际音乐界的认可,也提高了我国在国际声乐界的地位。同时,通过对美声唱法的学习与借鉴,我们的民族音乐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要想使民族音乐更上一层楼,我们必须在努力发展民族音乐的同时,继续对美声艺术开展深入研究,努力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
一、美声唱法概述
美声唱法来源于西方的歌剧,是文艺复兴时期在意大利发展起来的。最初歌剧的男女唱法是一样的,不同之处就是演唱时的声部和高低不一样,以阉人来唱女声,以女中音来唱男声。随着歌剧的不断发展,阉人渐渐不能适应剧情表达的需要,经过歌唱家的不懈努力,产生了一种明亮、丰满、圆润,具有金属色彩,富有共鸣和垂直感的优美华丽的唱法,这就是美声唱法。美声其实也不是只讲究声音的,人们接受美声的传统是因为其声情并茂的歌唱,声与情缺一不可,这点与我国的民族唱法也是不谋而合的。现在我们所听到的唱法是经过漫长岁月而逐渐完善的艺术沉淀,是已经达到一定高度的艺术性唱法。美声的唱法是很有自己的特点的,用一句话来对其进行概括就是“混合声区唱法”。因为美声唱法实际上是真假声的合理搭配使用,它将所有可以用的共鸣腔体都调动起来,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效果。美声重视演唱高音的能力,强调的是喉咙发声时的稳定以及音域广泛,优美的音色,流畅的腔调,良好的驾驭发声器官的技能,都是美声唱法的基本元素。因此它在欧洲的许多唱法中脱颖而出,被誉为最科学的唱法,也深受中国听众的喜爱。
二、民族唱法概述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是古老的艺术的结晶,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它起源于生产劳动,最初是在狩猎过程中形成的,后来又被用于祭祀,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逐步形成了现在的音乐形式。由于文化以及审美等方面的原因,民族唱法还不是很完美的。我国的民族音乐艺术主要包括戏剧、说唱艺术以及民歌。新时期的民族唱法在气息上讲究强有力的呼吸支持,讲究保持喉咙的稳定以及收放自如。在共鸣上,以头腔的共鸣为基础,与此同时,利用其他一些共鸣为辅助。现在的民族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西方美声的唱法及其他先进歌唱的技巧,演唱的风格清新而自然,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
三、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区别
美声唱法与我国的民族唱法来源于不同的音乐背景和文化背景,其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但是,归根结底都是利用声音来表达情感的。美声与民族唱法的区别可以大致在两个方面,即唱法和共鸣上。唱法的区别就是嗓子的力量、真声和假声的比例以及混合程度。在共鸣方面,民歌唱法只用部分共鸣,而美声唱法是混合共鸣、混合声区、声音真假混合,共鸣是其重要元素。
四、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的影响
艺术的发展是离不开交流与借鉴的,只有不断向先进文化学习,才能使我们的文化发展起来,艺术也是如此。我国的声乐艺术当然不是完美的,它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而人们需要做的就是利用别国的先进文化来弥补它的不足。为了完善民族音乐,对西洋歌唱艺术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借鉴是十分必要的。美声唱法进入中国,对民族的唱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文化以及审美角度的不同,美声唱法并不能完全被我国广大群众所接受,进入我国的很长时间里都处于一种碰撞状态。两种唱法应该互相借鉴,互相学习。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开始注重对美声唱法的学习,培养出一大批在国内外都很有影响的音乐艺术家。他们在继承本国的音乐传统的基础上不断的吸收外国的唱法长处,学习美声唱法的技巧,并不断改进民族唱法,终于迎来了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大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族音樂和美声唱法是两种独立的体系,有着各自的特点,理应互相学习以求同时发展。这方面的尝试是成功的,例如宋祖英、彭丽媛等,他们的唱法中既有民族的特色又有西洋韵味,把民族唱法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在国际音乐领域确立了我们的地位。可见,美声唱法对于民族声乐艺术是有很大影响的。
五、结语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到来,尤其是网络得广泛兴起,使国与国之间交流日益密切,音乐上的交流也更为频繁。各国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交流,互相学习借鉴,不断改进本民族音乐。音乐是文化,也是艺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音乐的需求会越来越强,发展民族音乐,学习西方音乐,就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用高雅的音乐陶冶人们的情操,并推动我国向世界文化大国迈进。
——————————
参考文献:
〔1〕尚家骥.欧洲声乐发展史[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1-383.
〔2〕李小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3〕施启龙.中国民族唱法发展的新思考[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4).99-101.
〔4〕彭丹雄.简论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演变[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
〔5〕刘运墀.民族声乐是我国文库中的瑰宝[J].艺术科技,2011,(2).
〔6〕赵晨芳.合理借鉴美声唱法 科学发展民族声乐[J].黄河之声,2011,(12).
〔7〕曾子铭.浅谈如何用美声唱法唱好中国歌曲[J],大众文艺,2012,(12).
〔8〕吴海燕.试论蒙古族长调唱法与美声唱法相结合的若干问题[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9〕范娟.试析声乐中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区别[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4).
〔10〕马迪.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情感表达与演唱技巧比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7.浅谈声乐教学中美声与民族唱法融合论文 篇七
在人们眼中, 美声唱法是一种很遥远、很神秘的声乐艺术, 其实美声唱法没有那么高不可攀, 只是被一些人进行了夸张的不准确宣传。美声唱法是伴人类社会的发展的产物, 它的产生、发展、变革都是为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而进行的。
(一) 美声唱法的历史
美声唱法是产生于17世纪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它追求声音音色优美, 声音连接平滑匀净而且富于变化;对声部区分要求严格, 重视音区的高度统一;发声方法科学, 气声一致, 声音共鸣的可塑性很强。这种演唱风格对全世界有很大影响。现在所说的美声唱法是以传统欧洲声乐技术、尤其是以意大利声乐技术为主体的演唱风格, 而且是伴随着歌剧艺术的发展而发展的, 同时也出现了像卡鲁索、帕瓦罗蒂、多明戈闻名世界的美声大师。
美声唱法于20世纪初传入我国, 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 美声唱法“入乡随俗”已经开始中国化, 产生了一种新的“中国唱法”, “中国唱法”是传统美声唱法和中国语言结合的产物。各类音乐学院开设美声唱法专业、甚至是歌剧专业, 使一批又一批有志之士投入到美声唱法的队伍中来, 这也推动了美声唱法的繁荣发展, 同时我国也培养出了戴玉强、廖昌永、殷秀梅等一批本土优秀的歌唱家, 他们纷纷走出国门, 在国际大赛上频频斩获大奖, 也走向了更宽阔的国际舞台, 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二) 美声唱法的演唱要求
美声唱法之所以给人一种距离感就是因为美声唱法对声乐学习者的要求有着与其他唱法更严格的要求。首先要求有良好的嗓音条件、敏锐的听觉、良好的悟性、较高的音乐素养;其次要严格的声部区分, 要求用混声唱法、声区统一、声音连贯、母音一致、吐字清晰;再次, 美声唱法要求很强的气息控制能力, 以气带声, 演唱要声情并茂。
这些要求学习美声唱法的人必须严格遵守, 而且是缺一不可的, 否则很可能是不完全和不完美的美声唱法。
二、通俗唱法
通俗唱法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就是张嘴就唱, 人人都会, 从通俗宽泛的意义上讲, 通俗唱法是可以理解为人人都会唱, 但是从专业的角度讲, 通俗唱法也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 它也有它的特点和要求, 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唱好它。
(一) 通俗唱法的历史
通俗唱法又称流行唱法, 最早产生于美国的黑人音乐, 20世纪30年代经中国港台传到大陆, 从此以星火燎原之势, 得到广泛的流传。通俗唱法声音自然, 使用真声演唱, 因不讲究共鸣, 故音量较小, 演唱时必须借助电声扩音器, 演出形式以独唱为主, 常配以舞蹈动作、追求声音自然甜美, 感情细腻真实。随着音乐教育的普及,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业余的娱乐项目多样化, 去KTV唱歌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以歌会友, 以歌传情, 唱歌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然在追求通俗演唱艺术的路上, 涌现出了很多向迈克尔·杰克逊、麦当娜、席琳迪翁这样的国际巨星, 也造就了张学友、梅艳芳、刘欢等中国知名歌手, 他们的出现更加推动力通俗唱的发展。
(二) 通俗唱法的演唱要求
声乐演唱艺术是有共通发声规律的。通俗唱法有它独特的发声特点, 首先通俗唱法追求声音的个性化, 忽略发声的科学性;其次通俗唱法对嗓音条件的要求不那么苛刻, 训练也缺乏系统的理论;再次通俗唱法与电子音乐结合紧密, 表现形式也更多样化, 独唱, 对唱, 齐唱, 歌伴舞等。
由于通俗唱法加入了很多的现代表演元素, 所以更具观赏性, 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欢和热捧, 所以各式各样的声乐选秀节目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 掀起了一股热潮, 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加入到通俗演唱的队伍中来。
三、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的融合
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的融合是近几年才开始的, 而且是潜移默化的慢慢融合, 很多专家也开始着手研究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融合。唱法的融合为的是相互取长补短, 使声乐演唱更科学, 同时也能越来越受欢迎。
唱法融合首先是从“法”上开始的, 美声唱法尤其非常科学系统的发声方法, 但是因为受众太窄, 群众基础比较薄弱, 于是开始加入通俗唱法的元素, 比如声音不那么洪亮, 位置不那么高, 咬字不那么夸张, 从开始用声音征服人, 转向用情感打动人;与此同时, 通俗唱法也改变了以往追求个性, 不讲发声方法的弊病, 开始借鉴美声唱法的技巧为演唱通俗歌曲服务, 这样既保留了通俗唱法的风格特点, 也提高了演唱技巧, 加强了演唱能力。
美声唱法的歌唱家也开始由阳春白雪的歌剧唱段艺术向喜闻乐见的通俗歌曲渗透, 融合后的美声唱法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大众接受和认可, 其实他们是在用另外一种方式来推广美声唱法声乐艺术;通俗歌手也在不断地汲取美声唱法的精华为己所用, 不但自己的选曲范围, 因为发声方法的改进, 也延长了嗓音的艺术寿命。
另外, 很多词曲作家的创作也开始越来越多的尝试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传统的旋律, 现代的配器;传统的歌词, 现代的编曲;传统的演唱, 现代的灯光音响舞美设计, 创意层出不穷, 观众乐此不疲。
【浅谈声乐教学中美声与民族唱法融合论文】推荐阅读:
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分析论文07-31
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混合声训练08-31
高校声乐教学创新与社会需求结合研究论文08-25
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作用11-07
平衡声乐课堂教学论文06-18
声乐教学与发声训练有感06-22
幼师声乐教学探索与研究08-26
声乐训练融入小学歌唱教学方式论文09-28
初探提高声乐课堂教学成效的途径论文06-18
论情感控制在流行声乐演唱教学中的应用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