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记叙文的结尾(精选9篇)
1.写好记叙文的结尾 篇一
记叙文开头
(一)描写环境,烘托气氛
如何写好记叙文的开头与结尾
例1夜是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但是渐渐地像浪花似的浮起来灰白的马路。然后夜的黑色逐渐减淡。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我终于分辨出来了。在右边,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它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灯》)
例2 很久以前,一个漆黑的秋夜,我乘坐一叶扁舟,航行在西伯利亚一条阴沉沉的小河上。突然,前面,小河的拐弯处,黑压压的峰峦下,闪出一点火光,灿烂,耀眼,就在很近的地方一闪……(《期待》)
例3 清晨,纷纷扬扬的雪花,如银、如玉,似舞、似飘,充满天际,洒落大地。眼前是一片银装素裹脚的世界。(《考验》)例4 清晨,雪花飘飞,一层层不断变厚的白雪,像巨大的羊毛毯子,覆盖着整个城市,闪着寒冷的银光。我独自在家,有些不胜严寒,只好裹上厚厚的衣服。坐在床上看书。
(《真情》)
例5 一个严冬的傍晚,天已经蒙蒙黑了,猛烈的西北风呼呼地刮着,街上已经没什么人了,我推着瘪了气的自行车,焦急地走着。寒风吹透了棉衣,我一阵阵打着寒战,此时,我只希望快些找到一个修车铺,否则,少说也得两个小时才能走到家。《一曲美的颂歌》)
(二)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例1带着大山的依恋,带着母亲的牵挂,带着坚定的大学梦,我来到了京城读高中。(《考验》)例2盲孩终于上学了。
可是家里人都没有时间送他到校,于是他决定自己去。
《期待》)
例3每当我躺在床上,外公和我共度的那段美好时光就会出现在眼前。外公给了我太多的爱,盛满了我那幼小的心,那是一段多么令人难忘的日子啊!(《真情》)
(三)铺陈排比,感染读者
例1 如梦如烟的往事,洋溢着芬芳。童年是一首馨香的乐曲,伴我快快乐乐地生活;少年是一首清纯的乐曲,随我无忧无虑地成长;青春是一首蓬勃的乐曲,送我自由在自在地飞翔。(《琐忆》)
例2 当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钢筋围墙将忙碌的人们隔开之后,当越来越多的名和利占据了人们的整个身心之后,当我学习到“整个社会的根本关系是利益关系”之后,我不得不慨叹:这个世界需要越来越多的真诚。可是,真诚却越来越少了。(《真诚》)
例3 身在高三不由已。任小说落满灰尘,却无动于衷;新电视报送来,却淡然面对;排球场的召唤,却擦肩而过。早上与同学碰面,总是睡眼惺忪地互致问候;放学回家的路上,习题仍在脑海中纠缠。(《在一段承受压力的日子里》)
(四)描形绘神,加深印象
例1 她,太丑了!
黄瘦的脸,尖尖的下巴,淡得几乎看不见的眉毛,一双细眯的眼睛,掩在浅浅的睫毛中,肥厚的嘴唇,扁而大的鼻子,一口参差不齐的龅牙。真是人见人厌。(《一曲美的颂歌》)
例2 远远地,她朝我走来了,手中夹着一大叠书,淡蓝色的衬衫外罩着一件深蓝色的西装,胸前的大蝴蝶结随着她的脚步轻轻地舞动着。“你好!”她笑着招呼我。(《同桌的你》)
(五)引用名言,开宗明义
例1法国著名作家左拉曾说:“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左拉的话一直激励着我,让我在求知的道路上不断地探索着,奋斗着。于是,“上大学,去深造”,成了我少年时代的梦想。(《责任》)
例2英国人培根说过:“无真实朋友之人,可以谓之真可怜而永陷于孤独生活之人。”他的话道出了朋友的重要。是的,假如一个人丧失了友情,他简直无法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朋友》)
例3世人皆知:“十年寒窗苦。”这个苦字,浸透了亿万莘莘学子多少汗水。作为其中一员,我也不得不终日在书山中跋涉,在学海里漂泊。沉重的作业负担将那本已不多的课余时间压缩得无以复加,在那“抬头只能望见四角的天空”的学校里,看来已没有多少时间娱乐了。(《压力》)
(六)联想象征,意味深长
例1 今夜,好晴朗的天空!没有月亮,只有星星在不停地眨着眼睛。看,空中那数颗小星星簇拥着的最大的一颗星,一定是属于他的星座。他就像天上的星星,在我记忆的深处闪着熠熠的光辉。
(《在我的记忆深处》)
例2 在生活的海洋中,如果你不愿充当观潮者的角色,那么,就请你去做个勇敢的远航家吧!这样,你的生活会更加充实,更加有意义。
(《考验》)
例3 这个世界上,有没有永开不败的鲜花?我说,有。假如一个人能凭着他的诚心与勇气,做出一件令人无法想象却又非常感人的事,那么他就会成为别人心中一朵永远灿烂芬芳、美丽无比的鲜花。
(《同桌》)
(七)运用比喻,含意深长 例1 在一望无垠的旷野上,一棵古老的树,虽然生命已到了最后一刻,但它仍倔强地生长着。在它的身旁,一棵小树正在抽出嫩嫩的芽。老树的根枯了,它把生命的汁液输给了小树;老树的叶黄了,它把绿色的生命注入了小树。老树历经沧桑,走完了它艰难的历程。如今小树刚刚抽枝吐叶,老树却离开了它……这正像外公离开了我,他来不及接受我对他的报答之情,就匆匆离开了我。
(《悔》)
例2 大学,这个被喻为象牙的神秘国度,自懂事起,便走进了我的头脑。“大学是一扇通往未来的大门。”妈妈这样对我说。于是,进大学便成了我奋斗的目标。(《愿望》)
例3 我的记忆像一本书,翻开它,每一页都是值得回味的内容,其中有这样一页,记载着我在一段承受压力的日子里的点点滴滴。
(《在一段承受压力的日子里》)
(八)设置场景,引出下文
例1 我抱着布娃娃,泪水又一次滚下面颊,这是一个普通的布娃娃,做工很粗糙,形状也很一般,只有那双漂亮的眼睛惹人喜爱。望着它,一个小女孩清脆的声音,又在我耳边回荡。(《抉择》)
例2 金色的余晖洒满了街道,余晖中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坐在小板凳上,手不停地抚摸着怀中的小狗熊,那是她三岁生日时,爸爸妈妈送给她的。那时候,她是幸福的小天使,爸爸爱她,妈妈疼她,然而……她的眼睛一转不转地盯着那要归家的太阳,眼里满是渴望,也满是疑惑。(《变》)
例3 曾经,很喜欢在中午的阳光下,坐在学校的草坪上与学友海阔天空地神聊,高兴了,就去荡一荡操场角落的秋千。而现在,我早已习惯在曾是快乐闲逸的时光里,与同学们互相考问着数不清的公式、定理和单词,而那秋千的影子,也不知何时在我心里生了锈,因为我读高三。(《高三啊,高三》)
例4 江南的春雨总是蒙蒙的,把苏州纤细明秀的山水衬得像一幅朦胧的山水画。画面里远远地走来了外婆,左手提着篮子,尖尖的小脚踏在青石板的路面上,又上了青石板的台阶,脚印印在台阶上,也印在年幼的我的心里,深深地。外婆放下篮子,抱走坐在门槛边的我,进了屋。(《在我的记忆深处》)
例5 时间过得真快,一别又是三个春秋。我捧着一束洁白的栀子花,站在老师的窗下,等着老师归来。
暮色中,几缕炊烟从农舍袅袅升起。老师,您还是那样忙碌。今天是老师节,为何您不歇一歇?
(《琐忆》)
(九)欲扬先抑,吸引读者
例1 开学已有两星期了,班里却还是冷清清的。同学们下了课还只是各自闷头学习,很少有互相交谈的或者去玩会球的。彼此还都那么陌生,谁也不主动打破这种沉寂。(《同桌》)
例2 高一时,学校组织我们新高中生去军训。我想军营里一定有一群板着面孔的军人,必须严格遵守的纪律,上下分明的等级关系。军营是一个充满了阳刚之气的地方,不可能存在一点儿温情。“唉!”我想,“反正就十来天,咬咬牙就挺过去了。”(《军训》)
例3 我从小跟着奶奶生活,奶奶的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干巴巴的,而且青筋暴露,皮肤上还有很多褐色的老年斑,手皮者可以揪起来,我一点也不喜欢这只手。(《手》)
(十)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例1 月亮孤零零地挂在天上,我也孤零零地坐在窗前。月亮的银光照在我脸上,似乎把我的心照得更酸更痛。我的嘴里咸咸的,是泪吗?我怎么会哭呢?不就是妈妈不记得今天是我的生日吗?但是,她怎么连宝贝女儿的生日都忘记了呢?(《生日》)
例2 某校高三年级的一个教室里,正在进行数学考试,学生们都凝神屏气地苦苦思索。突然,一只举起的手提醒了老师:“什么问题?”“张老师,你以后不要老叫我家长到学校来。”这位考生没头没脑地冒出一句。张老师深感意外:“我从来没叫你家长到学校来啊!” 《角色》
例3 我家住在一条小巷里,巷虽窄,但是上下班人来车往,小贩们常来叫卖,也颇热闹。从我懂事起,我就注意到,小巷的深处有一间掉了墙坯的屋子,那里一年四季都是冷清阴沉的,好像没人住一样。别人不关注,我却十分好奇——那里到底住着什么人呢?
(《真情》)
记叙文结尾
(一)卒章显志(点题),明示中心
例1:时钟敲过了十一下,在这寂静的夜晚,钟声显得格外清晰。我看着自己一天的收获,一种虽累犹喜、虽苦犹甜的感觉立即充溢了我整个心胸。我站起身,用力地伸了一个懒腰,把一天的劳累都抛到了九霄。(《责任》)
例2:夜幕降临,千家万户灯火通明,在灯光下,有一个个苦读的身影,其中,有你,有他,也有我……(《在一段紧张的日子里》)例3:采访结束了,王老师最后那句话,仍在我们耳边回响:“如果全社会每天都像过教师节那样尊重教师,那么我们的教育事业就有希望了!”我清楚地记得王老师说这句话的时候,脸上已没有笑容,眼里闪着晶莹的泪花。
这就是一个中学教师的期待。(《期待》)
例4;我渴望宁静像一片深邃无垠的夜空……我渴望宁静像一泓清凉澄澈的湖水,我渴望宁静像早晨的云霞……我渴望宁静!《渴望》
例5;唉,我好懊悔啊!
也许,在正确与谬误之间往往仅是一步之差吧!(《考验》)
(二)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例1:今天,奶奶将以黄土为伴。站在坟前的我,用模糊的泪眼看着纸钱儿缓缓飞落,仿佛看到自己那久远的渴望在随之坠落。奶奶,您的孙女愿您在地下安息,更愿您在冥冥之中能听到孙女发自内心的渴望。(《渴望》)
例2:往事的影子渐渐模糊,渐渐离我远去,手中的毕业合影却更加清晰了。望着这四十五个情同手足的伙伴,我在想,今日我们分手,各奔前程,四年后、十年后、二十年后,我们还会相聚,到那时,会有说不完的新鲜话题,会有诉不尽的思念情怀,也会有更多的喜人成果向班主任李老师汇报……想想,那又是一个怎样的“班集体”啊!(《在一段紧张的日子里》)
例3:从那以后,表婶真的再也没来我家。我每天都在期待着向她说一声——对不起,我每天都为自己的鲁莽而懊悔,为自己的虚荣而感到可悲。
我深深地期待着那一天。(《期待》)
(三)引用名言,强化主题
例1:英国诗人赫伯脱说:“当一个人放弃了追求和渴望,他也就走向了衰亡。”可见追求、渴望都是我们精神生活的食粮,是我们精神寄托的支柱。一个人活在世上,不能浑浑噩噩、庸庸碌碌。我们必须渴望理想,渴望成功,我们的生命才会有价值。(《渴望》)
例2:有句白族谚语这样说:“树掉一片叶,同样生存;一片叶离树,只有枯死。”我们班的同学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我们五十个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紧紧团结在一起。在这个整体中,我们每个人的“个性才能得到高度的觉醒和完善”(法·巴比塞)。这是一个值得我终生怀念的集体。
我爱我们这个集体!(《在一段紧张的日子里》)
例3:伟大的革命导师斯大林告诉我们:“在我们面前有座堡垒,这座堡垒就叫科学。它包括许多部门的知识。我们无论如何都必须占领这座堡垒。”为了将来能成为向科学堡垒进军的成员,为了能对祖国有更多更大的贡献,我一定全力以赴地学习,把我的大学梦变成现实——无论如何!(《渴望》)
(四)抒情议论,升华主题
例1:虽然现在学习的节奏加快,各式各样的竞争、压力又接踵而至,但只要我们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对未来充满幻想,我们就能从平凡的班集体中发现诗,发现美,发现五彩缤纷,发现管弦悠扬。在校园中,在我们这个集体中,时时刻刻都会有快乐的音符在我们身边跳跃。(《责任》)
例2:看见这一切,会觉得好像是看见了自己的童年。我觉得自己已经从那个年龄里跑出来了,但想一想,又似乎仍在延续那时的渴望——阳光是我的渴望,鲜花是我的渴望,生活是我的渴望。每当这样想的时候,我便会开心地笑起来。就让自己留在童年吧,那样也挺好!(《渴望》)
例3:真诚,这是一个博大如海的词语,它包容了理解、信任、帮助、友爱……它蕴含着人世间无限的情谊。它像阳光,如空气,它就在我们周围。只要你把真诚无私地馈赠给别人,你就会得到更多人给予你的真诚!(《真诚》)
例4:内心深处一种极其强烈的渴望油然而生,我在自己的脑海里苦苦地搜寻着一个词:真情。是的,人们需要真情,生活需要真情,就像夜晚的天空需要繁星点缀,就像静谧的森林需要小鸟唱歌,就像满山的青松需要野花陪伴。朋友之间也只有用“真情”来维系,友谊才会美丽而永恒。(《收获》)
(五)联想象征,激人奋进
例1:我不安于现状,我渴望超越,渴望发展,二十一世纪的太阳在向我召唤,我想起了夸父追日,这个我童年印象最深最富有诱惑力的神话。我想化成夸父,跨越千山万水,去追赶心中的太阳,迎接新世纪的曙光!(《在新世纪到来的时候》)
例2:前面一片黑暗。忽然,背后有一道光照来。我回头一看——是老师!她擎着台灯,倚在门口。灯光照亮了我面前的路,我觉得好像有一股暖流通过全身,令我激动不已。这不是普通的灯光,这是老师生命的光!
从此,这道从背后照来的灯光,始终亮在我心中,时刻照耀我前进!(《在一段紧张的日子里》)
例3:世上没有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东西可以不经过艰辛勤苦的劳动得来。在学习的酸甜苦辣中,我们以跌宕起伏的音符,自编自弹着青春的歌谣,我们用泪水与欢笑,迎来缤纷的岁月,擦亮了如火的生命,我们在孜孜追求的过程中获得了最有价值的宝贝——知识、能力、成长,这是任何乐趣不可比拟的!(《在一段紧张的日子里》)
例4:深深地记得两年前游黄山时,扶着铁索,一步步地攀上了天都峰。台阶又陡又滑,可上了天都峰后俯视壮丽的黄山,则别有一种回肠荡气之感,那与苏州的山水大有不同。
生命中的每一级台阶都有各自的风景,所以每一级台阶我都要上,每一种风景我都要领略。(《责任》)
(六)问句作结,引人深思
例1:时间带给人们的震撼,并非只因为它毫无倦怠,永不停歇,更重要的是在时间的流动中积淀下来的平凡人的伟大精神,它将成为我们永恒的财富。当我每天面对着新世纪的曙光时,我总在问自己:我能否留给新世纪一份这样的礼物?新世纪能否成为我生命中又一次超越自我,获得新生的起点?(《在新世纪到来的时候》)
例2: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忙挣钱的忙挣钱,忙学业的忙学业,人人都在忙着追求高度的物质文明,忙着在激烈的竞争中出人头地。“真情”啊,如今还能记起你来的人,又有多少呢?
(《考验》)例3:人生的台阶在我的脚下延伸,似乎望不到尽头,我不知道前面等待着我的是什么。但是我想身后的台阶记录着我成长的历程,为踏上今天这一层台阶我付出了许多,身心也得到了无数次的锻炼,我已经长大,难道我的前面还会有战胜不了的困难,登不上去的台阶吗?(《收获》)
(七)感悟自勉,结尾有力
例1:也许将来我会是一个伟大的人或平凡的人,但我绝不是一个平庸的人,我会用自己的力量去拼去搏,去追寻人生的彩虹。偶然抬头,但见鸟儿在天!抛弃“命里注定”的鬼话吧!跳出宿命论的“包围圈”,你的感觉会更好!
我的未来不是梦!
(《收获》)
例2:事过几年了,我一直没有原谅自己,那怵目惊心的一幕如烙印刻在我的脑海中。每当忆起当时的举动,我的心就一阵阵抽搐。小鸡,对不起,是我的无知和好奇害死了你,也害了我自己。假如上帝能听到我的忏悔,我企盼他能还我一个全新的你。
(《真情》)
例3:在后悔惭愧之余,我悟出了一点道理:若要别人真情待已,自已也必须真情待人,这真情来不得半点儿虚伪和玩笑,否则你将遗憾终生!
(《真情》
(八)表达愿望,感染读者
例1:一天晚上,我忍不住寂寞,推开了那扇门,却发现他们脸上不再带有笑容。我明白了,那是不愿意我离开我的书桌!于是,我悻悻地回到自己的房间。那扇门马上又轻轻地关上了,连同那温柔的灯光也被关了进去。我坐在书桌前,不知怎地,就渴望那扇门打开,就渴望看到那温柔的灯光……
真的,从来没有这样渴望过——那扇门开开吧!
(《渴望》)
例2:在我无边的记忆里,永远忘不了的哲理是:一朵美丽的浪花,纵然被狂风刮得再远,吹得再高,最终它也离不开宽阔的河床,离不开大海的怀抱。
怀着这样的信念,我期待着,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这一天已近了,近了……(《期待》)
例3:我突然想到,在已走过的台阶中,有几步是我自己走的呢?不都是爸爸扶持着我吗?在人生这漫长的台阶上,还有多少要我自己走啊!我不能再让爸爸为我操太多的心,我应该自己勇敢地、坚强地走下去!爸爸,放心吧!女儿已成长,女儿会的!
哦,台阶!哦,爸爸!
(《台阶》)
例4:夜,真静啊!熄灯的时候到了。爸爸,您累了,闭上眼好好休息吧!您一定在想,在想那喷喷香的米饭,还有那热腾腾的馒头,您为了我们,已有半年没吃过它们了。爸爸,我多么想满足您最后的愿望,又多么想这样一直握着您的手,一直握下去,可是,这一切已经太晚了……
(《愿望》)
2.写好记叙文的结尾 篇二
一、写好人物的形象
人物的形象包括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等。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的人也是一样,我们之所以能非常准确地区分出每一个人,是因为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在写人时要仔细观察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抓住他们的个性,才不会出现多人一面的情况。例如,《少年闰土》中对闰土的描写:“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一个银圈,一柄钢叉,一匹猹,一个活泼可爱的少年在田间与猹在斗智斗勇,而猹从他的胯下逃走了。短短数语,却让大家仿佛看到了少年闰土的反应,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的农家少年形象跃然纸上。
描写人的语言要注意符合人物的身份,表现人的思想感情, 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个人的语言有独白、对话等,有个性、有特点的语言可以起到“闻其声,见其人”的作用。成功的语言描写让我们知道了人物的性格、身份、思想、品质等。例如,我的一名学生写的《我是木偶》一文有一段这样的描写:“我是木偶,我只有笑脸,你永远看不到我哭泣。多少年后,我伫立在和你相遇的那条小路,花儿已在彼岸凋零,落叶见证了春的繁华,我又做了一个梦,我只是一个木偶,我不敢对你说谎,一旦说谎,我的鼻子就会变长。我常常梦见你,在花丛中,陌上生风,是时间的玫瑰。当守门人沉睡,你和风暴一起转身拥抱,老去的是时间的玫瑰;当鸟路界定天空,你回望那落日,消失中呈现的是时间的玫瑰;当刀在水中折弯,你踏笛声过桥,密谋中哭喊的是时间的玫瑰;当笔画出地平线,你被东方之锣惊醒,回声中开放的是时间的玫瑰;镜中永远是此刻,此刻通向重生之门,那门开向大海的是时间的玫瑰。”这段描写用诗一般的语言把自己刻画成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感情的“木偶”,令读者耳目一新,印象十分深刻,“木偶”这个形象也深深地刻在了读者的脑海中。
一个人的动作行为是思想感情、性格特征真实的外化,因此, 动作描写是直接刻画人物形象,把一个人写“活”的重要手段。描写人物动作时,要选择关键性的动作,一个人做事的时候,会有一连串的动作,我们没有必要把这些动作一个个都写出来,而是要选择那些关键性的、有意义的动作来写,写出有特点的动作,从动作中写出活灵活现的一个人来。比如《妈妈的爱》一文就这样写道:“妈妈正在给我扇着扇子,汗水却湿透了她的衣裳……一把伞遮住我的头顶,雨水却打在妈妈身上。”短短两句话,让我们看到了妈妈的爱就是这样点点滴滴,细致入微,在简单的扇着扇子、遮雨中,我们看到母爱是人类最朴素、最本真的情感,不辞辛苦、无私奉献,这就是妈妈。
心理活动是没有声音的语言,在写人物的时候,恰当地写人物的心理,也可以有效地刻画人物。心理描写要真实,要有根据, 心理变化要自然,要合情合理,不能把自己心里想的强加给要塑造的人物身上。把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写好了,人物的形象自然就鲜明突出了。
二、运用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对能充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人的外貌、语言、表情、动作等细小环节做非常细致的描写。小学生作文有时只写一个人,有时也会写两三个人,在写一个人时,可以通过一件事来写这个人。在写事情时,要选择典型的,能反映中心思想、表现人物品质的事情来写。小学生可以选择写小事,虽然是普普通通的小事,但是其中却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当然也可以通过几件事来写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人,有时通过一件事来反映一个人显得有些苍白,不能很充分地反映人的品质,我们就会用几件事来叙述。在《少年闰土》中,作者在文章中讲了四件事,分别是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作者用这四件事来表现闰土的特点,体现了闰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几件事有主有次,有详有略,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了解了人物的特点,感悟到作者表现人物特点方法的巧妙。
在写两个人时,学生们一般会写成《我和XX》或者《XX和XX》,这是补全题目的作文,可以写我和家人,也可以写同学或者好朋友,还可以写我和老师等等。写这类作文时,要写清楚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因为在题目中出现了一个“和”字。例如,在《我和强麦林》一文的写作中,有学生这样写:“我有一个要好的小伙伴,名字叫强麦林。她可是个刀子嘴豆腐心的人。麦林长得机灵可爱,像一个水蜜桃,总是拥有灿烂的笑容。她有一张细皮嫩肉的娃娃脸,洁白整齐的牙齿。同学们看到她长得如此可爱,都说她像个小顽童,你可能不会相信这个小顽童是我们班学习最棒的,还是我们班的读书大王呢。”除通过具体的事例,写清楚我们之间的关系外,还要写出我们之间心中都想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一定要写好两人之间的对话,并且用对话把故事情节顺利展示出来。有时候还可以运用对比描写,两个人之间进行对比,不能割裂开来,要围绕中心事件叙述。
3.怎样写好记叙文 篇三
记叙文的写作,无非分为两大类,写人和记事。其实,这两类作文有时又相互“纠缠”在一起:也就是说,你写人总得要通过写这个人物的事迹来表现这个人物吧?只写写人物的外貌行不行呢?远远不够。记事也得有主人公吧?所以,有时候这两大类作文很难彻底分清界限,这样的话,写作的要求就有很多相通之处了。
我们分这样几点来讲讲记叙文到底有哪些写作要求:结构层次,中心,细致的观察,各种描写的综合运用,阅读、积累对写作的作用。
首先,结构层次,结构层次最起码的要求是清晰明了,“一段到底”是我们不主张的写作倾向,最起码要划分好段落,有开头段,有中间段(或者说是中间部分),有结尾段。开头段,要求有两点:1.精练,2.点题。精练,也就是说,开头段不宜过长,写了四五百字了,竟然开头段还没写完,那别人就看不下去了:你到底想写啥?所以,开头段有三四行就够了,千万不要“又臭又长”,这是开头段的大忌。其次,开头段一般要求点一下题,比如有这样一个作文题目:《生活教会我宽容》,中心主旨很明确是宽容,那最好在开头段就点出“宽容”这个关键词来,让读者清楚,你这篇文章要写的主题是宽容。
中间段,这是作文的主体部分,要求有三点:1.充实,2.详略得当,3.紧扣中心。充实,就是说这一部分是作文中最为主要的部分,要言之有物,不能空洞无物,要具备记叙文的要素,人物,时间,地点,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大要素都要具备,要完完整整。详略得当,就要求重点突出,在这一点上,我们向来反对两种写作倾向,第一种是全是略写,没有详写,这就造成一个后果,就是我们常说的“记流水账”,另一种我们反对的写作倾向与第一种记流水账恰恰完全相反,全是详写,没有略写,这就造成文章的拖沓冗长,不知所云。所以,中间段一定要学会详略均衡,与表现中心主旨有关的部分要浓墨重彩地进行详写,而与中心主旨关系不大的部分就要一笔带过,交代清楚就可以了。当然,在文章高潮或故事结尾部分要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照应中心主题,这一点也要注意。
古人讲写文章要做到凤头、猪肚、豹尾。凤头,凤凰的头,很小很精华,不管什么动物,大头好看吗?不好看。我们文章的开头也要这样,小而精,点清主题。猪肚,文章的中间部分要像猪肚,大,充实,有容量。豹尾,豹子的尾巴,简短有力,文章的尾巴也要有力度,不能写应付型结尾。
第二点,中心。中心的要求有两点,一是明确清楚,一是积极向上。初中作文的中心有且只能有一个,要清楚明了。你选的中心还要光明健康,积极向上,不要写消极黑暗的内容,比如,大家都赞扬团结,勇敢,刻苦,你却反对这些:团结,不好!勇敢,不好!刻苦,不好!那就不好了。
第三点,细致的观察,要想把文章写得生动深刻,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那就离不开细致的观察。大家可能读过朱自清的《春》,他这篇文章为什么写的这么生动优美呢?还有丰子恺的一篇文章《鹅》,写得也非常生动形象。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这就离不开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学会细致的观察。比如,我们学了朱自清的《春》,让你写一篇《冬》,你怎样写呢?大部分同学会写冬天到了,大雪纷飞,植物都光秃秃的了,湖面结了厚厚的冰……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呢?要想知道真实的情况就要亲自到大街上,到公园里去走一走看一看,是不是真的大雪纷飞?是不是真的植物都光秃秃的没有一点绿色了?是不是湖面真的结了厚厚的冰呢?只有自己仔细观察,才能将文章写得真实可信,生动形象。就拿水来说,你如果仔细观察冬天的湖水,写出冬天湖水的颜色,动态,给你造成的心理感受,然后和春水对比,就会写得非常细致深刻,这都离不开认真观察。
第四点,各种描写的综合运用,我们已经学过各种各样的描写手法,有肖像描写,有动作描写,有语言描写,有心理活动描写,有环境描写等,在作文中,我们不能只运用一种描写,比如,你不能整篇文章都是语言都是对话,或者整篇文章都是动作,——那成动作片了,何况,动作片也有语言的呀。这样写文章是不行的,那就要求我们综合运用各种描写,将它们穿插运用。
第五点,阅读积累对写作的作用。古人讲,厚积而薄发,就是说平时多积累,对写文章有很大帮助,书到用时方恨少,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一些好的期刊杂志,平时勤加阅读,才知道别人的文章是怎样写的,怎样构思的,对自己的写作思路会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同时,多积累一些好的字词句,多背诵一些古诗文,也可以在写作中运用,使文章增彩生辉。
4.如何写好记叙文 篇四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市万盈初级中学 杨春华
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2011)》中关于写作的目标“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鼓励自由表达和创意的表达。”而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我经常发现学生的作文拘囿于平铺直叙。打一个譬喻,文章就如同我们站在井口往下看,便可直见到井底,彻头彻尾,一览无遗,毫无悬念可言,使人读起来索然无味,兴致全无。俗话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那么,怎样才能使文章悬念迭生,跌宕起伏呢?这需要我们教者适时引导,授之以渔。笔者权且在这里抛砖引玉,以便引起读者的共鸣。
关键词 记叙文 写作 误会法
今天又是周四,又到了学生们盼望已久的作文课了,我决定先讲写作技法,然后趁热打铁,让学生小试牛刀,“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于是我便开门见山,将作文题“闪光的心灵”写在了黑板上。
一、授之以渔、范文引领
师: “误会法” 即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有意识地设置误会,把生活中的一种行为、一种现象、一件事件、一个细节误设为另一行为、现象、事件、细节,把读者的思维引向相反的方向,就是利用作品人物之间的猜疑或误解来激化矛盾,掀起波澜,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从而造成悬念,到文章结尾时才点明真相,最终释疑解扣。
为了让学生能理解这一技法,我先让学生看了一篇文章,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文中出现了那些悬念?哪些误会?真相又是什么?
范文引领
修车(河南
高建伟)星期天,寝楼门前摆了个摊儿——修车的。
正好,我那辆自行车的脚蹬坏了,在车棚里“抱病休息”,快一个月了也没顾上去修,这下有人找上门来,倒省了许多麻烦。于是,我赶忙把那辆车推到了摊前。
“哦,修车吗?”修车的本能地问了一句,抬起了头,微微一笑。
“对,脚蹬坏了。”我放好车,冲脚蹬处扬了扬下颌,打量起他。看样子他的年龄和我差不多,眼睛很大,亮亮的,只是皮肤有点黑。望着他沾满油污的双手,我轻轻一笑,心中倏地升起一种优越感。
“现在开放了,人都有经济观念了,像你这么大,就能挣钱,真是父母的福气啊!”我一边悠闲地瞧他修车,一边揶揄他。(误会)
他看了我一眼,嘴唇努动了几下,欲言又止,终于又低下头去修车。(误而不解,蓄势)嗤!不满意呀?!我白了他一眼,吹起了口哨。学生们如今可都是“骄子”了,别有意见!(误会加深)
他已把脚蹬卸了下来,自言自语似地:“哎呀,里面的钢珠都快掉了。”嗬!小小年纪还挺“门儿精”,想多要俩钱不是?!
“怎么样?能修不?假如„„”我宁愿不修,也不能让他敲一竹杠。(再生误会)
“嗯?哦,能修,能修。”他忙说。哼,少跟我来这一套,我比你有招儿——我越发不屑地冷笑了一下。
„„
脚蹬很快修好了。我用脚蹬踩着转了几圈,还行。“多少?”我故作潇洒地耸耸肩,问他。“什么?” “多少钱呀!”装什么装!(进一步加深误会)
“同学,义务服务,不要钱。”他平和地答道。停了一下又补上一句:“其实,现代社会生活中,也并不光是钱啊!”说完。他又笑了笑,淡淡的。
“你是——”我疑惑地望着他。
“我是高三年级的,咱们是同校同学呀。”(真相大白)我也笑了。不过,笑得很不自然。
二、小组讨论、分享交流
小组一:有学生提出文章开篇就设置了悬念,摆开谜面:是谁摆的摊?为何摆到寝室前?这个摊是干什么用的?真是一连串的疑问敲打着读者的心灵,解不开的“心锁”,促人去不断的寻觅“谜底”。其实,这些悬念为文末揭开摊主的真实身份埋下伏笔,起到“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
小组二:文章运用了“巧合法”,把看似偶然的人、事、物有机的联系起来了,车坏了,是属偶然,但已抱病快一个月了,增加了波折。此时修车摊的出现有些偶然,但偶然中又蕴含了必然,这种巧合就属于“不期而遇”的巧合,必将预示着我与摊主将发生些什么,这里对一些偶然性情节已经作好前铺后垫,有它的合理性因素,有力的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向前发展。所谓“智者见于未萌”,那么下文倒底发生了什么呢?这一悬念势必像一盒黏合剂,吸引着读者往下读。小组三:文章中的误会形成的较早,而且误会在不断的加深。首先,是我对对方身份的“误判”;紧接着是误认为他要“敲竹杠”;最后,我询问价钱时又产生了误会。在层层的误会之中,主人公的心灵在闪闪发光,而我只是那衬托红叶的绿叶。一句“义务服务,不要钱,现代社会生活中,也并不光是钱啊!”使真相凸显,把文中的人物形象推到了空前的高度,给讴歌了他的高尚品格,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果说文章是在“画龙”,那么此句便是“点睛”。使文章有了灵气,有了这传睛妙笔,使文章的味儿十足,才有了看头。使文章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主题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小组四:我们觉得文章中的语句都言之有“物”。无论是“误会”,还是“真相”,都落实到了生动传神的人物描写上了。文中的“悬念”、“误会”、“真相”都较好的落实到了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上,例如:看样子他的年龄和我差不多,眼睛很大,亮亮的,只是皮肤有点黑。望着他沾满油污的双手,我轻轻一笑,心中倏地升起一种优越感。这里的肖像描写并非闲笔,让我很自然产生了对他身份的误判,显得合情合理,言之有据。再如:他看了我一眼,嘴唇努动了几下,欲言又止,终于又低下头去修车。这样的动作描写,误而不会,误而不解,此句本身设置了悬念,又为下文的误会加深,起到了蓄势、张本。在结构上巧妙过渡,衔接自然,行文流畅。而文中有关我的人物描写语句则更加生动传神。在误会的产生、加深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奇效,使“误而不破”,暗潮涌动。比如文中多处出现“笑”声,就较好的揭示了我的心理变化,不管怎样,的确是起到了“化干戈为玉帛”的效果,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误会”悬而未决成为一种可能。
三、设计意图、深谙其法
我是要让学生更直观的直面这一写法,领会这一写法的精妙之处,有学生已经能够领会这一技法的精妙之处在于将层层误会落实到生动的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上,环环相扣,扣人心弦,正所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风起云涌,在悬念迭生中,让读者雾里看花,“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文中”。也有学生已经意识到这一技法要注重误会的层次性、梯度性、艺术性,让读者真真切切的成为“迷途的羔羊”,流连于沿途喜出望外的奇异风景。从他们的小组讨论中,我不难发现,这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驱动力,使其深刻领悟到:在层层“误会”的包装下,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美丽真相,在大起大落中,心灵受到强有力的震撼;在对比映衬中,用一个灵魂去感化另一个灵魂;在深情的阅读中,读者的心灵如沐春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而团团迷雾,只是为了混淆视听,使文章更加扑朔迷离起来,“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行文天衣无缝、巧妙无痕、自然天成。其实每一次误会的加深,既是使读者往预设的“圈套”里钻的更深,又是顺其自然的往“真相”迈进了一大步,只是悄无声息的,才方显作者的匠心独运。在解开一层层疑团时,如拨开缭乱的云雾,驱走弥漫的阴霾,重新见到天日,颇有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之感。
四、书写心灵、佳作展示
师:请同学们进行练笔,来展示自己的心灵之作
生①:„„我正趴在床上看书。谁知,那突如其来的大手重重地拍在我的额头上,顿时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回过头,看见是哥,心中更是一片难过,就如同大海一般疯狂的呼啸着。哥哥顿时怔住了,俨然一尊雕塑,我直接夺门而逃。(误解加深)„„
现在想想:他毕竟是我哥。我的心不由自主的被什么牵引着,向哥哥家迈去。刚到门口,只听哥哥急匆匆的说道:“对不起,上次是我不对,其实那一次,因为你头上有一只虫子,所以我就„„”(释疑解扣)„„
生②:“啊呀,我的笔不翼而飞了。”我想:一定是他,因为他有“前科”,毋庸置疑,一定是他!于是,我故作自然的跟他说:大黄蜂,能借支笔给我吗?只见他稍微的迟疑了一下,随后递给我一支笔。我细细的端详了一番,和我的那支长得“一模一样”,心中又增添了汹汹的烈火。我下意识地压了压怒火,脸上顿时浮现出一股嘲讽地微笑,戏谑道:“这不就是我刚刚丢失的那一支笔吗?”(误解加深)„„ 只见他努了努嘴,嘴角微微颤动了几下,想要说些什么,但又欲言又止。我想,他是心虚了。(误会进一步加深)„„
门口的小张冲我喊道:“这是你的笔,刚刚落在电脑房了。”(真相大白)„„ 生③:“哎呀,怎么还没有来啊!”我站在校门口焦灼地等待着。眼看着同学们一个接着一个的离去。我不禁心里发慌:妈妈又在哪里和人聊天,忘了时间。(误会产生)眼看着天色渐渐昏暗下来,我独自一人在乡间小道上踽踽而行,边走边怨,这几天你又不忙,明摆着是玩过了头,于是觉得十分委屈,眼泪不禁簌簌的掉下来。(误会加深)„„
一路上我和妈妈什么也没说。心中觉得十分不快。„„
似乎过了很久,我们到家了,一阵阵刺耳的嘈杂声从家里传来。进屋一看,一位工人师傅正在为我的房间“上妆”。我深情地望了妈妈一眼,心里似乎有了点头绪——妈妈肯定是为了给我一个全新的、合意的卧室而忘记了接我的时间了。„„
这位师傅似乎看出了我的心绪说:“你妈妈刚才帮我搭了把手,所以„„”(解开谜团)
生④:去年暑假,我参加了一次令我难忘的夏令营。(难忘一词设悬)„„ 出发前,妈妈给了我五十元钱,让我买水喝,我便将它放入外衣的口袋里。(为下文埋下伏笔、铺垫)„„
天气像火烧一样,我们的脸都似一颗小太阳,涨得红红的。(为下文蓄势)于是,教练让我去领水,我急忙将外套脱下,往小陈的方向抛去,并高声喊道„„
大家蜂拥而至,场面可谓壮观!不过我却并不着急,走到小陈身旁,低声说道:“我在那边发现了小卖部,里面有冰激凌哎,我们去买吧!”说着,我接过外套,准备掏钱,可突然刚刚凉爽的心又一下子急热起来,钱呢?嗯?怎么不见了?我又将手伸进另一只口袋,还是一无所获,我失望的耷拉着着头。„„心里在不停的嘀咕:钱明明放在口袋里的,怎么会不见呢?莫非„„我用疑问的眼神打量着她。(误会产生)„„
倏忽间,小陈不见了,难道她是去买冰激凌了吗?呵,是自己去了对吗?会不会是拿着我丢失的钱去买呢?我的脑子里有着无数的猜想。(误会进一步加深)„„
“小刘啊,我找到你的钱啦!哈哈哈„„”,朝着笑声望去,那不正是小陈吗?她的额头满是大粒的汗珠,在阳光的照射下,晶莹剔透,闪闪发光„„
我们俩相拥而坐,手中的冰激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蓦地,我发现这不正是她那颗闪光的心灵吗?(揭开谜底)
师: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人贵在真,文贵在曲”,曲径才能通幽,曲折才能生姿,作文最忌的是平铺直叙,这几位学生展示的文章能运用“铺陈误会法”,在自然中求变化,流畅中求跌宕,“误会”中求真实,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使文章破茧成蝶,使人记忆犹新。
运用误会法还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是误会设置要合理,要给人一种自然而然的感觉,避免出现不真实的细节,反映生活中的事件时,必须合情合理;
二是要想出各种办法,有意识地将读者的思维引向相反的方向,误会要到文章结尾处才解开,被误者“迷途知返”,感慨顿生。因为解得太早,读者就不愿意把文章看下去了;
三是要避免“悬念落空”,如果设置的误会悬念,既无深刻的教育意义,又在读者的预料之中,文章就显得过于做作了。
五、教后感悟、心灵升华 “误会法”可以使悬念迭生,会调动读者情绪,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在一次又一次的误会中,吊足了读者的胃口,让读者的心灵进行激烈地碰撞,最后才见庐山真面目。避免了文章一开头就让人猜到下面写的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一开始就能扣住读者,接下来的叙述便如同剥笋,每深一层,都让人惊喜,情趣盎然。
5.如何写好记叙文指导 篇五
虽是讲记叙文的写作方法,老师却想从大家熟悉的画画技巧说起。同样是画面,你可以寥寥几笔,用简洁的素描吸引观众的眼睛;也可以挥洒水墨,用浓淡的意境来展示山水的魅力;也可以精雕细琢,用精谨细腻的笔法描绘人物的风采。这些方法,无所谓优与劣,各得其妙,只是个人喜好不同而已。作文与之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点。对于主体内容,我们往往需要运用工笔画的技巧,描写越是细腻,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会越显逼真;对于次要内容,也不能省略,得学会进行侧面或反面衬托,或运用速描的方式一笔勾勒,或借鉴水墨画的技巧进行迂回铺垫。这样的作法,对于美术创作来说有些不伦不类,但对于写作而言,则是非常重要。唯有如此,所叙之事与所写之人,才会拥有一种立体的美感。
【写作要素】
同样写记叙文,对初中生与高中生的要求自然不同。初中阶段,注重于记叙要素的训练;高中阶段,则要学会构思曲折精致的情节,运用丰富多彩的表达技巧,表露自我复杂丰的思想情感。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懂得正面描写人物,还得学会从侧面甚至是反面进行迂回地衬托。掌握了下面列两点要求,文章自然会胜人一筹。
1.正面刻画,力求让记叙栩栩如生。一篇成功的记叙文,最基本的要求是从正面进行细腻刻画,不少专家甚至用“一个细节可以救活一篇文章”来强调正面描写的作用。这种细节,是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里所展示的用红笔添改过的讲义,是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一文里描写父亲越过铁路买回桔子的感人情景。大家或许读过梁实秋的`《面条》,文章之所以如此精彩,正是由于那段细腻入微的正面刻画。文章里有这样的片断:“面条由一位厨子供应,他的本事不小。在夏天,他总是打赤膊,拿大块和好了的面团,揉成一长条,提起来拧成麻花形,滴溜溜地转,然后执其两端,上上下下地抖,越抖越长,两臂伸展到无可再伸,就把长长的面条折成双股,双股再拉,拉成四股,四股变成八股,一直拉下去,拉到粗细适度为止。在拉的过程中不时地在撤了干面粉的案子上重重地摔,使粘上干面,免得粘了起来。这样地拉一把面,可供十碗八碗。”虽然此事已经过去多年,可厨师那一“揉”一“提”、一“拧”一“抖”、一“伸”一“折”的动作,依然是宛如眼前。想一想,如果没有这种栩栩如生的正面描写,作家对面条何来那种刻骨铭心的记忆。
2.迂回衬托,力求让记叙相映生辉。也许有同学会问,既然细节描写能够救活一篇文章,为何还需要从侧面或反面进行迂回衬托呢?道理很简单。打个比方,山色再美,如果千篇 一律,难免让人觉得单调。此时,若是引入一些荒山秃岭与之比较,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融入一些溪水,自然更会显出几分生机与活力。也就是说,侧面描写或反面内容,起到的其实是一种衬托作用。有了这些衬托,所写之人物才会呈现出立体感。正如梁实秋的《面条》一文,除了形象地再现了面条的制作过程后,还从侧面讲了一个故事,说是妹妹小时患伤寒,气若游丝地说想吃炸酱面,于是母亲立即做了一小碗,妹妹竟然一两天后霍病便痊愈了,炸酱面的这种“超死回生之效”,作家怎能忘怀!最有意思是的,作家并没有就止打住,在文章收束之时,还写到:“我久已吃不到够标准的炸酱面,酱不对,面不对,面码不对,甚至于醋也不对”,这种反面内容的引入,更加激起了作家对往日那碗炸酱面的无限眷恋。如果缺少了这两个情节,写作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
原文:舌尖上的记忆
每一段时光都有它独特的味道。青春,是酸涩的青苹果,承载着我们无忧无虑的记忆。即使有些事,已经好久不曾重演,我却依旧记得那舌尖上的味道。那种记忆,挥之不去。
记得爷爷最爱吃馒头,奶奶一年要不停地做馒头。当那蒸气慢慢地向上钻,跑到天花板上时,烟雾笼罩了整个厨房,也在我的牙缝间穿梭。往往这是我最快乐的时候。奶奶会把做馒头剩下的已经发酵的面团放在桌上,拿擀面杖来来回回地抚平,然后改大刀切成长条,最后切成一小片一小片的。旁边的火烧得很旺,水咕咕地冒泡了,奶奶把一大把面洒下去,拿勺子来回搅几下。最后不紧不慢地盖上锅盖。往往这个时候,我便会踮着脚,拼命盯着锅沿,想看面什么时候能熟。
当我专心致志等的时候,奶奶已准备好配料,麻利地掀开锅盖,依次丢进配料,再淋入麻油,放入香菜。一股好闻的面香立刻钻入我的鼻底。不等奶奶说,我便飞快地坐到椅子上,拿好了筷子。奶奶见我这样总是先慈祥地笑一下,然后吩咐我慢点吃。我哪里听得进去,张开嘴就往里送,立刻我舌尖都麻了。那面条刚碰到舌尖,
一点微微的辣和酸便在口腔是跳起了双人舞,它们陶醉了味蕾,伴着麻油的香味,蔓延到我的全身,我抱着碗“呼呼”地往下灌。当时的我狼吞虎咽,哪里顾得去仔细品尝。
也许是看到我对面条是如此地痴迷,后来妈妈也学会了制作馒头与宽面。每天早上我才起床,厨房里早已是热气腾腾。等我洗刷出来,一笼还冒着热气的馒头便早已经端放在桌面上。尤其是那一碗碗的宽面,虽然从来都是不变的美味,但上面的佳肴却天天不同,有时上面盛一个鸡蛋,有时上面放几片青菜,一看到,便会顿时便激起我的食欲。
一碗面条,早已不只是填饱肚子的美食,而是传递情感的一种方式,透过那舌尖上的美味,总会有一种温情悄悄地进入我的心房。
【升格指导】
当《舌尖上的中国》正在热播之时,作者选择美食作为写作对象,取材颇具时代性。纵观全文,无论是制作馒头与宽面的情景,还是表达自己对面条的情感,均细腻逼真。这样的文章,若出自初中生之手,算得上优秀之作。对于高中生而言,却又显得有些单薄。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作者只懂得正面描写,不懂得侧画或反面衬托。想一想,能不能模仿《舌尖上的中国》的作法,探究一下这美食的来源呢?比如加一段对麦田的描写,那样文章不仅有了情景交融的效果,更让美食有了一种情感底蕴。又想,在当今这个时代,还有几人会天天制作馒头与宽面呢?能不能换一种角度,从反面来讲述这种美食的远逝呢?那样或许更能展示这份寻常美食曾经带给自己的幸福与美好。
优秀范文:舌尖上的记忆
每一段时光都有它独特的味道。青春,是酸涩的青苹果,承载着我们无忧无虑的记忆。即使有些事,已经好久不曾重演,我却依旧记得那舌尖上的味道。那种记忆,挥之不去。
又一次站在了乡间的小路上,金灿灿的麦海随风摇曳着,荡起一圈一圈的波纹。天气已经渐渐地冷了,这些麦子却还在这儿贪婪地享受着午后的阳光,再过一段时间,那些轰隆隆的大家伙就会来把它们封进那些白色的大口袋里。坐在田埂上,我突然想起了爷爷奶奶肩并肩挥舞着镰刀的情景。那暖暖的阳光洒落在他们的牙齿上,他们咧着嘴,笑得那么快乐。我就坐在田头,抱着那碗奶奶做的宽面,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记得爷爷最爱吃馒头,奶奶一年要不停地做馒头。当那蒸气慢慢地向上钻,跑到天花板上时,烟雾笼罩了整个厨房,也在我的牙缝间穿梭。往往这是我最快乐的时候。奶奶会把做馒头剩下的已经发酵的面团放在桌上,拿擀面杖来来回回地抚平,然后改大刀切成长条,最后切成一小片一小片的。旁边的火烧得很旺,水咕咕地冒泡了,奶奶把一大把面洒下去,拿勺子来回搅几下,最后不紧不慢地盖上锅盖。往往这个时候,我便会踮着脚,拼命盯着锅沿,想看面什么时候能熟。
当我专心致志等的时候,奶奶已准备好配料,麻利地掀开锅盖,依次丢进配料,再淋入麻油,放入香菜。一股好闻的面香立刻钻入我的鼻底。不等奶奶说,我便飞快地坐到椅子上,拿好了筷子。奶奶见我这样总是先慈祥地笑一下,然后吩咐我慢点吃。我哪里听得进去,张开嘴就往里送,立刻我舌尖都麻了。那面条刚碰到舌尖,一点微微的辣和酸便在口腔是跳起了双人舞,它们陶醉了味蕾,伴着麻油的香味,蔓延到我的全身,我抱着碗“呼呼”地往下灌。当时的我狼吞虎咽,哪里顾得去仔细品尝。
如今,爷爷奶奶年纪大了,身体不再是那么麻利,住到了城里,家里再也没有做过馒头与宽面了。即使是逢年过节,也只是随便买一些用于祭祀罢了。我曾经在面馆里吃过各种各样的宽面,可味道没有记忆里的那般美好。
我渐渐地明白,人生像是一次旅行,沿途的风景充满了诱惑,路上也会有形形色色的人出现,但风景总会悄悄离去。唯有那些回忆会一直陪伴你,就像那舌尖上滚烫的记忆。
简评
两文从写作内容及整体思路上看,差别不大,然经过修改之后的升格文,却有化茧成蝶的效果。细细探究其亮点,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侧重烘托,景物含情。虽是写美食,升格文却出人意料地引入了一段景物描写。无论是“麦海随风摇曳”的金黄画面,还是爷爷奶奶在风景中辛勤劳动的情景,均仿佛让人嗅到了清新的面香,品味到了面条里蕴含的那份美好情感。笔墨不多,却让文章大为添色。
6.写好记叙文有哪些要素 篇六
你叙述的事件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其中有哪些人物参与?它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必须在文章中作出交待。因为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某一事件的基本要素(俗称“记叙的六要素”)。如果你觉得其中有些要素(如“时间”)让人一看就清楚,文中可以省去直接交代的文字,不过,它依然是明显存在的。如果涉及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你万万不可大意,一定要适时地作出交代,以免让人感到莫名其妙。除此以外,由于历史事件的复杂性,所以我们还要向读者交代必要的事件背景。否则,读者可能会觉得云里雾里,不得要领。
二、巧选切入角度
一是讲究切入时段。就事情本身而言,它总是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发生发展的。你可以落笔就写“起因”,然后遵循时间顺序一一道来;也可以落笔写“经过”,将“起因”插入到后面的描写之中,或者文末再揭示“起因”;还可以落笔就写“结果”,让精彩、非同寻常的事情结果一开始就“点亮”读者的眼睛。注意,一般而言,后两种切入方式更容易出彩。鉴于第一种切入方式容易流于平淡,所以这时你最好让事情的结果出乎人的意外,文章会因此增添波澜,让人爱读。二是讲究叙述角度。一件事情的当事人往往不止一人,到底站在谁的角度叙述所见所闻,应该以有利文章设置疑点、吸引读者为原则。比如说,事件中的核心问题只有甲知道,你不妨从乙的角度叙述,因为乙心中的疑问容易引起读者心中生疑、存疑。读者理所当然地会跟着你的思路往下读。比如,《陷阱》一文写的是汉朝吕后等人设计邀请韩信赴宴并除掉他。如果从吕后等人的角度写,无疑不好设疑。作者从韩信的角度展开叙述,吕后等人始终没有出场,只有一个从吕后处派出的使者和韩信两个人出现。这样的叙述角度,保证了文章始终处在一种神秘不可测的氛围之中,因此具有很强的可读性。需要指出的是,实践中有人创造性地从物的角度展开叙述,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善用描写手法
在记叙文里,除了记叙为主外,一定要以追求形象为目的,运用描写手法写好其中若干片段:比如人物的一连串动作,人物的神态变化,人物活动的场景等等。同时,必要时要运用议论抒情,通过以情点染,以议升华,达到画龙点睛的目的。这里,就要注意运用描写手法。在考场作文中恰当加入一些细腻的描写片断,可以收到于细微处展精神的写作效果。或动作逼真,可知可感;或景随情出,情因景生;或语言幽默,情趣盎然。中考满分作文《“东方之珠”是美丽的》中的一段景物描写,就状难写之景于眼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展现了“东方之珠”的神奇魅力,道出了自己对上海的无限深情:
清晨,蓝色的云霞里出现了一道细小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冲破云霞。不久,耀眼的光辉洒向东方明珠,使剔透的球体再次复苏,重现本色。渐渐地,红与白融为一体的巨型建筑物便占据了我的双眼。在她与我之间,浦江上仿佛铺出了一条碎光闪烁的路……
四、张扬人物个性
文章中的人物并不在乎求美,也不能求全,应该注重展示其个性,下面老师教的这几招,也许能帮你将那些“乐得自在逍遥”、“羞得含蓄可爱”、“闹得幽默文明”的人物,淋漓尽致地写出来:一是衣着个性化。只要我们细细观察,便会发现,活泼开朗的人喜欢穿艳丽的服饰,文静娴淑的人衣着传统,狂妄不羁的人爱穿奇装。抓住人物的衣着,往往能衬出人物的性情。二是肖像个性化。人物神态的变化往往能推动情节的发展,一篇题为《备课本**》的文章,先说“老师照样带着浅浅的笑意走进了教室”,可老师走到讲台上时“笑脸突然不见了”,当老师翻备课本时更是“脸涨得通红,激动鲜明地写到了额头上”,这样的肖像描写不但做到了“神似”,而且极富悬念感。三是动作个性化。一言一行,要透出性情。电视剧《鹿鼎记》之所以受到观众的青睐,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物动作夸张,韦小宝的每一个动作几乎都能让观众忍俊不禁。
五、升华文章主题
记叙文不一定都使用记叙、描写之类的文字,在文章做总结时恰当地结合议论的方式,会使文章的主旨更加明确。例如有学生写《学戏》一文,作者在结尾中写道:
7.初中生写好记叙文的策略 篇七
一、要真正把握好记叙文的六要素
记叙文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发展、结果。初中生对记叙文的六要素都懂,为什么要重视六要素的道理讲得也清楚明白。但一到写作时就都败下阵来,或仿抄作文选上的,或生涩艰难地草草完成了事。教师批改时,常常批不出多少优秀的好作文,这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我认为写好记叙文关键是能否将事件展开。展开得合理,作文就好。但首先还需要把记叙文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好,因为起因写好了,就有了发展的基础,经过才便于展开,经过写好了,结果也就好处理了。在这三项中,重要的是写好经过,把经过写得变化多端而富有逻辑,充实饱满,令人信服,这样再加上起因和结尾,记叙文就写好了。
二、学会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记叙文常用的表达方式是叙述、描写,但常常辅之以议论和抒情。叙述,是述说和交待人物经历或事物发展过程的一种表达方式,是记叙中最基本的表达方式,它可以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貌有清晰的了解。描写,是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使客观事物的特征形象地再现出来,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和深刻的感受。按内容分,主要有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其中前者又分为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等;后者主要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议论是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及对问题的看法。记叙文中的议论,一般是先叙后议,使读者提高对所叙事物的认识。增强文章的思想深度;也有先议后叙的,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事物的思考,引起对下文的密切注意。有些记叙文中,作者不直接对所写的事物发表议论,而由文章中的某个人物去发表议论,做出评价。总之,记叙文中的议论目的就是为了直接点明和加深所写事物的意义,使主题得到深化或升华。其中有的议论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起统领全文的作用。抒情,记叙文中的抒情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还有一种是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感情。在叙述中运用抒情可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与作品产生共鸣。
三、要说真话
所谓说真话,我认为就是在作文中写出自己的心里话,是什么就说什么,尊重客观实际,不弄虚作假,不无病呻吟,敢于直面生活,抒发真情实感。真实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便是真。现实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写作文就是用我们的感受去反映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人和事的本来面目写出来就是在作文中说真话。何为真?对人和事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把自己对人和事的独到见解写出来,文章才会有新意,才会吸引人甚至感动人。讴歌光明,批判黑暗几乎是历代文人的共同爱好,顾城却说:“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一语既出,石破天惊,不知震撼了多少人的心灵。何为真?要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作文就是写自己,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就是写作文。要写好作文,没有对人和事的观察和理解是不行的;有了看法和想法,缺乏勇气表达也是不行的。不要怕出错误,勇敢地说出来。只有自己的才是最有价值的。
四、要善于观察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就告诉我们作文的素材问题。教师就要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鼓励他们投身生活,激发他们的作文兴趣,带领他们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走向生活,把听到的、看到的、感悟到的及时写下来。新课标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五、文章的详略要得当
文章的详略是根据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决定的。所以,我们首先要确定文章的中心,根据它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选择材料,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是主要内容,要详写;关系不很密切的,是次要内容,可以略写。事情的起因和结果要略写,发展过程要详写。因为,事情的起因和结果,往往只是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结果等,它们在整个事件发展过程中,只是枝节部分,所以要略写。而事情的发展过程。即整个事件,才是文章的主体,只有它,才能体现文章的中心思想,所以要详写。那么,详写的材料应该“详”到什么程度?略写的材料应该“略”到什么程度呢?我们说,详写,并不是越“详”越好,只要重点内容充分地表现了中心思想,就达到了要求,切不可画蛇添足;略写,也不是越少越好,也要根据中心思想的要求,简练地叙述次要内容,做到简洁概括,清楚明了,绝不能简单几笔,草草了事。
从初一开始我就从以上几个方面去抓记叙文的写作,学生的写作普遍有所提升。总之,只有用心去积累和总结教学过程中的经验,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找到成功的方法。
8.如何写好记叙文2[本站推荐] 篇八
编写人:淄川一中 田雷
教学目标:
1.了解记叙文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让学生通过具体材料,了解高考作文的要求,体会高考记叙文的写法,掌握技巧,打开思路,灵活运用。
2、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捕捉多种感受点,自主提高认识,重点掌握记叙文写作模式。教学重点:掌握记叙文写作模式。
考纲解读:
《高考说明》要求作文“结构完整”,指的是文章的布局要有头、有身、有尾,全篇贯一,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日本的遍照金刚在《文镜秘府论》这样写道:“凡制于文,先布其位。犹夫行阵之有次,阶梯之有依也。”大意就是:写文章时,在立意既定的前提下,首先就要考虑叙写的次序和全文的布局。怎样开头,怎样转接,怎样过渡,怎样结尾,最好能够成竹在胸。只有这样,写起来才能像行军布阵一样,从容不迫,有条不紊;能像攀登阶梯一样,逐层升高,有所遵循。汪琬的《答陈霭公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后之作者,惟知其字而不知句,知句而不知篇。于是有开而无合,有呼而无应,有后前而无操纵顿挫,不散则乱。譬如驱乌合之市人,而思制胜于天下,其不立败者几希。”就是说:有些作者只注意遣词造句,而不注意谋篇布局。于是他们的文章不是有分析而无综合,就是有伏笔而无照应。因之疏漏百出,不是松散,就是混乱。不管布局,就像驱遣乌合之众去作战一样,只能失败;即或有成功的,那也是偶然的。
高考老师阅卷时对结构的等次是怎么评定?
通常分为四个等次:一等是结构严谨,二等是结构完整,三等是结构基本完整,四等是结构混乱。
高考阅卷老师提示就阅卷的视觉美感而言,文章以四至五段为宜。记叙文当有起因、经过、结果三大部分,但过程部分适宜按进程切分成二至三段。各段意思要相对完整,各段字数要相对匀称。
范文欣赏1
隔着代沟 我望见了您(2003年高考范文)
已经不记得上一次好好地看您是什么时候了,父亲。
我只记得那时的您,头发乌黑,皮肤泛着古铜的光。青年时期的下乡生活,让您有了健康的体魄,也让您在这纷繁的社会中变得寡言少语。
自我上高中以来,您就很少管过我。有人说″儿随母,女随父″。在我的生活中,更多的是妈妈的教育和关怀。我几乎每天都要和她谈笑,却很少能跟您讲上一句话。妈妈总是关心我这,关心我那,而在我眼中,您总是坐在您自己的角落里,研究着您自己的股票。我总觉得您根本不关心我,我总觉得您是家中的一个外人。
随着感情的疏远,我发现我渐渐地不认得您了。“代沟”,这可真是个神奇的东西。高考离我越来越近,可您却离我越来越远。虽然您也开始时不时地说些什么,您也开始每天按时往我嘴里塞各种各样的补品。可对我来讲,那些话远不如妈妈讲得动听。而塞药时我甚至感觉,您是一个″医生″,而不是一个父亲。感情的疏远,似乎真的隔断了认知。考前的那几天学校放假,您让我到您的学校复习。您带着我去了您的学校,让我在办公室等着,自己去清一间教室出来。我一人待在办公室里无聊,就走下楼去,走到那间教室门口。教室里您忙碌的身影晃动着。我突然意识到我很久没有好好看看您了。
我不声不响地走进去。您还在忙着。光线并不明亮,我却看到了您头上几点晃眼的光。我头一次注意到您有白头发了。您费力地搬着桌子,额头上已经闪着莹莹的光。这就是我的父亲啊,曾几何时家里重活一人包的父亲,竟也变得这样虚弱!您还是老了啊!
那一刻,我突然感觉一股冲击从心底喷薄而出,震动着我的全身。我觉得那是源自割不断的亲情,那是心底的回音。突然找回了被父爱包围的感觉,这父爱不像从前那样广博而无微不至,但它却更深沉,更能激起我内心的共鸣。我觉得我重新认识了您。
也许您还没有感觉到我的觉醒,也许在您眼中我还是那个对您冷若冰霜不屑一顾的小男孩。可您一定知道,只要亲情不断,血脉相连,我一定会认识到父爱的伟大。感情也许会疏远,可无论这代沟有多宽,我终究会望见您的!
总结记人记叙文模式:
【开头】①感情化语言概括叙述我和该人的关系,重点介绍该人,如肖像描写。②两者关系及该人精神特质的议论即主题。如“他是一个勤奋的好同学”。一般写熟人:老师或者同学、亲友。
【中间】
写一件事:从开头、发展到结尾,细致叙述和描写,在发展的高潮部分最好点出主题。写几件事:每件事即每层次前,可以用对该人精神特质的一个因素领起。以对该人的感情体验及整体议论来贯穿几件事。
【结尾】①重申特质,照应开头。②深化感情关系,发出感慨。
范文欣赏2
握住我的手
灯灭了,宿舍里一片寂静,静得可以听到室友们的呼吸声。
今天是一个不寻常的夜晚,因为明天我们将展开一场“不流血的战争”,寒窗苦读了十二年,也许只为了高考这一仗能一炮打响。今晚,我没有任何压力,我让自己的思绪驰骋在广阔的草原上,一只美丽的蝴蝶停在我的胸前,好漂亮„„渐渐地我进入了甜蜜的梦乡。突然床猛地震动了两下,随即传来室友的呕吐声。我一下子从睡梦中惊醒。只见她蜷缩在床头,呼吸急促,不停地颤抖,嘴里还不停地说:“怕,我怕„„”
我飞快从上铺下来,给她倒了水,递过去一条湿毛巾。就在我递过去的瞬间,她一把抓住了我的手,话没来得及说,又拼命地吐了起来。茫然不知所措的我,只能轻轻地拍着她的背,安慰她:“不要紧张!每个人都要过这一关的,勇敢一点!”
“你,你不要走,陪我睡!我怕„„”我愣住了。因为我很了解自己的癖性———一旦跟别人挤一张床肯定是睡不着的。明天是高考的日子。休息不好一定会影响发挥。怎么办„„我的心怦怦直跳。夜真的很深了,我也真的困了。于是,我轻轻地拍了一下她的肩膀:“早点儿睡吧,一定能考好的。”就在我刚触到床铺时,她又吐了,这一次比以前更厉害了,借着走廊里微弱的灯光,我看到她煞白的脸上写满了恐惧与不安,她的呼吸更加急促了,眼里只有无助、失望却没有泪水。
我的心像被割了一道口子,很疼。我知道我不能再那么自私了。同窗三年,今天也许才算是患难见真情。我紧紧地握住了她的手,我要让她感受到有一股强大的动力在支撑她,有一颗炽热的心在温暖她。有生以来第一次,第一次感到自己是在给予别人生的希望和勇气。她蜷缩在我怀里,用她的双手紧紧地握着我。真的,那一刻,我真的感受到一股不可遏制的力量正从我的体内注入到她的心房。她的呼吸渐渐趋于平缓,不再抽搐了,也许她已经进入了梦乡„„
这一夜我真的彻夜未眠。此刻坐在考场里也还有种昏昏欲睡的感觉。但我一定会振作精神,争敢发挥最佳水平。同时,我也真诚地祝福室友勇敢地面对一切挑战,做一个真正的强者!
我无悔我的选择!
总结记事记叙文模式
叙事模式(在考试题中最多)
【开头】①感情化语言概括叙述事情。②议论这件事对我的启发意义。如“这件事给了我深刻的印象”。
【中间】从开头、发展到结尾,细致叙述和描写。在发展的高潮部分最好点出启发意义即主题。
【结尾】重申意义,照应开头,发出感慨。
范文欣赏3
一件小事---鲁迅
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
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
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大北风刮得正猛,我因为生计关系,不得不一早在路上走。一路几乎遇不见人,好容易才雇定了一辆人力车,教他拉到S门去。不一会,北风小了,路上浮尘早已刮净,剩下一条洁白的大道来,车夫也跑得更快。刚近S门,忽而车把上带着一个人,慢慢地倒了。
跌倒的是一个女人,花白头发,衣服都很破烂。伊从马路边上突然向车前横截过来;车夫已经让开道,但伊的破棉背心没有上扣,微风吹着,向外展开,所以终于兜着车把。幸而车夫早有点停步,否则伊定要栽一个大斤斗,跌到头破血出了。
伊伏在地上;车夫便也立住脚。我料定这老女人并没有伤,又没有别人看见,便很怪他多事,要自己惹出是非,也误了我的路。
我便对他说,“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
车夫毫不理会,——或者并没有听到,——却放下车子,扶那老女人慢慢起来,搀着臂膊立定,问伊说:“您怎么啦?”
“我摔坏了。”
我想,我眼见你慢慢倒地,怎么会摔坏呢,装腔作势罢了,这真可憎恶。车夫多事,也正是自讨苦吃,现在你自己想法去。
车夫听了这老女人的话,却毫不踌躇,仍然搀着伊的臂膊,便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我有些诧异,忙看前面,是一所巡警分驻所,大风之后,外面也不见人。这车夫扶着那老女人,便正是向那大门走去。
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我的活力这时大约有些凝滞了,坐着没有动,也没有想,直到看见分驻所里走出一个巡警,才下了车。
巡警走近我说,“你自己雇车罢,他不能拉你了。”
我没有思索的从外套袋里抓出一大把铜元,交给巡警,说,“请你给他„„”
风全住了,路上还很静。我走着,一面想,几乎怕敢想到我自己。以前的事姑且搁起,这一大把铜元又是什么意思?
奖他么?我还能裁判车夫么?我不能回答自己。
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我因此也时时熬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
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总结议论抒情记叙文模式
【开头】(1)叙述自己与论题的关系。(2)议论、说明论题的作用。
【中间】(1)围绕论题,分出几个层次,细致动人。注意抒情。(2)结合自身和现实,联想发挥,更大意义。
【结尾】感慨。
范文欣赏4
芬香永存
那轻轻摇摆的柳絮像是你飘逸的长发;那闪闪的星星像是你明亮的眼睛;那天边的一抹红霞像是你温柔的唇;那霏霏的细雨像是女儿对妈妈您无尽的思念。
妈,你走后我变乖了。为了纪念您,我变得勤快多了,把屋子扫得干干净净;把物品放得整整齐齐;把家具擦得闪闪发亮。一切都像您从前为家里做的一样,就像您从未离开;以前您爱唠叨我乱放东西,说女孩子怎么会有这样的坏习惯,得改掉。每次我总是向你嘟起嘴巴,撒娇说有妈在我怕什么。您在世的时候我怎么也没办法改掉这坏习惯,总爱依赖您,现在您走了,我居然就把这坏习惯改掉了,要是您看到我变得这么乖,该有多高兴啊,是吗,妈?我真的很希望您能听到,为了纪念您我改掉了。
妈,您走后我更关心妹妹了。为了纪念您,我对妹妹就像您从前待她那样温柔,我时常检查妹妹的作业、考勤情况等,您放心好了,妹妹也很听话,我们都长大了,不会像以前那样总爱发脾气,动不动就吵嘴惹您心烦,也许您不知道,连邻家的九大娘都四处夸我们两姐妹听话懂事,还说要她的二狗娃以我俩为榜样别再老跟他小弟打架。妈,您听到了吗?为了纪念您,我变得更像姐姐。
妈,您走后我就把头发留长了。为纪念您,从不留长发的我—————您那假小子似的女儿决定把头发留长,留得长长的,像您当年一样。走在村里,他们都说这孩子越看越像她妈呀。妈,以前您总怪我把头发剪得那么短,说一点儿女孩子的味都没有,叫我把头发留长,我死活不肯,总说往后一点再说。现在我的头发长了,真的很长了,而妈妈您却不再在身边,您却看不到了。妈,我多想您能看到。为了纪念您,我把头发留长。
妈妈,您走了,整个世界都变得那么陌生,我无所适从。我开始独立,学会做各样的活儿。我把家布置得跟您生前一样,妈妈您知道吗,是为了更好地纪念您。您的音容笑貌,您的言谈举止早已深深地印在了女儿的心上。我愿意相信灵魂的存在,那样,妈妈您就会知道女儿用了这些特殊的方式来纪念您。
妈妈您对我的好就像芬香永存,女儿却只能做这些小事来纪念您,愿妈妈安息。总结借景抒情记叙文模式
【开头】(1)叙述自己与景物的关系。(2)议论景物。
【中间】(1)描写景物,分出层次,细致动人。(2)联想发挥,更大意义。
【结尾】感慨。
总结概括:
作业:
9.中学生怎样才能写好记叙文 篇九
中学生怎样才能写好记叙文
广西宾阳县大桥中学/朱华
在记叙文写作中,如何叙述好一件简单的事情,这是一项基本功。练好这个基本功,以后再进行复杂的叙事,也就有了基础。
一、怎样叙述好一件简单的事情呢?
(一)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要把事情的经过、因果写明白。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必须把这六个方面都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交代这六个方面的内容不应该呆板,要根据文章的需要灵活安排。时间、地点也并不是非要直接点明不可的,有时候可以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特征及其变化,将它门间接表示出来。如“公鸡唱歌了”,就是指天将亮了;"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指的是傍晚,等等。
(二)要把事情经过写具体,并做到重点突出。在记叙文六个方面的内容中,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事情最主要的环节。为了把事情写得清楚明白,在叙述中一定要把这三方面写好,特别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给人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三)记叙的条理要清晰。每一件事都有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文章的条理就会清楚明白。确定记叙的顺序以后,还要安排好段落层次,适当地分段,可以使文章眉目清楚。在动笔之前仔细地想一想,文章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把记叙的轮廓整理出来。
二、怎样安排记叙的顺序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呢?
(一)运用顺序 顺序,是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这样写,可以将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头有尾地叙述出来,来龙去脉都写得十分清楚。顺叙有以时间为顺序的,有以事物的发展规律为顺序的,也有以空间变换为顺序的。在叙事性的文章中,大多是以时间为顺序和以事物的发展规律为顺序的。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时,必须严格地按排好顺序,写清楚叙述的时间。任何事情的发生,它总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叙述一件事时,常常要根据事情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一事情的发展规律来进行叙述,这样写能使文章的层次清楚明了。当然,有的文章事情比较简单,因而不一定非要写出事情过程的四个层次。
(二)运用倒叙
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放在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需要注意的是,运用倒叙的写法,必须交代清楚倒叙的起止点,顺序和倒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必要的文字过渡。这些地方处理不好,会使文章脉络不清,影响内容的表达。
(三)运用插叙
插叙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而插入的关于另一件事情的叙述。需要注意的是,在运用插叙时不能打乱原来的叙述线索,要注意与上下文的衔接。这样文章的结构不仅富有变化,而且叙述事情的条理也非常清楚。
三、怎样从小事中写出深意呢?
(一)提高思想水平,训练一副见微知著的好眼力。
(二)深入思考、分析、挖掘,寻找出事情所蕴含的深意。
(三)把事情放在一定的背景中去写。
背景就是时代环境,指的是社会变迁和政治动态等。一件小事,孤零零地看是不起眼的,如果把它放到一定的背景中去写,那就不寻常了。
(四)“事”与“意”之间要对的合适
我们所要写的那件事情,所要表达什么样的意愿,必须要仔细地分析它们之间能否对得上号,能否从这件事中感悟出这样的深意来。
四、怎样才能选择到新颖、独特的材料呢?
(一)从自己的生活中去找。
(二)做生活的有心人。
(三)选择新角度,让常见的材料放出异彩。
(四)打开思路,扩大视野。
五、在记叙的过程中,怎样妥当地安排详写和略写呢?
(一)事情的发生和结果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要详写。
(二)有点有面地叙事,“面”要略写,“点”要详写。有点有面地叙事,“面”上的内容往往是渲染气氛,交代背景,起烘托作用的。“点”上的内容往往是文章的重点,直接体现中心思想的,所以要详写。
六、写文章时,一定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过渡和照应。一般来说,记叙文在下面几种情况需要过渡:
(一)由这件事转到另一件事时需要过渡。
(二)记叙的时间发生变化时需要过渡。
(三)由倒叙转入顺叙时需要过渡。
(四)运用倒叙时的起止处需要过渡。
叙事中的照应有三种情况:
(一)文题照应。在叙事过程中,我们所写的内容务必切题,要和文章的标题相照应。
(二)首尾呼应。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可以使文章结构紧凑。
(三)前后照应。在一篇文章中,前面的内容要和后面的内容互相照应。
总之,过渡和照应是记叙文中必不可少的,我们在写记叙文时一定要加以重视。
七、如何才能做到一个“漂亮的开头”?可以采用以下的几种写法;
(一)叙述好事件的起因。
在文章开头的时候就把整件事情的起因交代清楚了,让人一看就情不自禁地进入状态之中。
(二)描写环境,烘托气氛。
在文章的开头交代了事情所发生的环境,正是为了适应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三)激人兴趣,引人入胜。
在文章的开头采用一些不寻常的语句,让人看下去感到好奇和疑惑,迫切地想知道下面将要发生的事情。
(四)开门见山,点明题旨。
在文章的开头用简明的语句就把文章的主要事件表达出来,这样直截了当地,一下子把读者注意力吸引到中心思想上来,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八、如何才能做到“结尾有力”?可以采用以下的几种方法:
(一)把事件的结局交代清楚。在文章的结尾用简明直接的语言把事情讲清楚,让读者知道整件事情的结果。
(二)语言含蓄,发人深思。
有的记叙文在结尾的时候作者以独特的认识和理解写下深刻含蓄的结语,力求意味深长,发人深思。
(三)结尾同开头相呼应。
结尾照应开头,能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四)篇末点题,突出中心。
篇末点题,犹如画龙点睛,这“睛”点得好,会使全篇顿生光彩,画龙点睛式的结尾,能帮助读者悟出全文的深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写好记叙文的结尾】推荐阅读:
中考好记叙文10-17
小学生记叙文写作之安排好记叙顺序08-23
班组名称好记霸气口号10-27
结婚新郎台词(简单清晰好记)11-29
五种常用的记叙文的结尾方法09-04
作文升格训练(三)初中记叙文开头结尾技巧10-02
写母亲的记叙文12-21
高中假期复杂的写事记叙文06-22
初二写人的记叙文06-28
记叙文如何写的深刻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