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声乐发展(13篇)
1.中华民族声乐发展 篇一
一、口型
口型也是面部表情的一个重要方面。
口型的正确,口腔的变化,关系到共鸣、音色和吐字等表现技巧,可以说歌唱时的口型与歌声的关系十分密切。
口型不仅对唱清楚字音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歌唱技巧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
在歌唱中,正确的口型表现为上唇略呈微笑状,横向撑开,略露上齿,下颚尽量向下把嘴张大,两个嘴角向内靠拢,不露下齿,口形竖张。
在这个过程中,表演者要注意,嘴张得要适中,不能太小,太小声音不能完全放出来;也不能太大,太大会导致声音发散。
尽管正确的歌唱口型要求上齿微露,不露下齿,但在发u与ü时,上齿与下齿都不应该露出,否则发出的音就不是这个音了。
而在发i与ei时,露出下齿则会导致歌声分散不能集中,而且嗓子里会残留杂音,致使嗓音不干净。
为了使下齿不露出来,习惯于唱歌露出下齿的人可以揣摩下巴向前方着力的感觉。
在注意不露下齿的同时,表演者还要注意双唇自然舒展,喉头才会放松。
正确的口形、适度的肌肉运动以才能有助于发出美妙的歌声。
但是,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那就是歌唱的口型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应随着歌曲表现(包括音色、吐字)的需要而变化运动。
如果只为了保持正确的口型而不进行变化就有可能失去表现歌曲内容的可能性,使音色和面部表情都陷于僵化,从而最终影响歌曲的表现,这是得不偿失的。
二、脸部表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他人进行信息传递,一方面依靠语言符号,另一方面则依靠非语言符号。
依靠语言符号,即理解和分析对方的语言内容,它包括用语、语气、语调、停顿、重音、轻声、内心独白、潜台词等方面。
非语言符号就是指交谈者的种种体态语言。
而在体态语言中,脸部表情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我们常说:“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当我们与他人进行交谈时,只有专心聆听他的语言,从他的语气、语调、停顿等语言手段的运用中,觉察出他所要表现的某些细腻的情感,同时观察言语人的神态,才能准确判断交谈的内容。
在声乐表演中,同样也是这个道理。
在声乐表演的舞台上,歌手的面部表情与作品情绪的表现两者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表情得当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若掌握不好分寸,夸张过度,表情就会显得很虚假;表情单一,也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综上所述,声乐表演者在表演声乐作品时,首先要求从面部表情做起,要敢于表演,大胆的展现作品中所要表现的喜怒哀乐,作品中需要什么样的感情就流露什么样的表情,自然、不做作,但在某些时候可能需要略带夸张。
演唱者在表演时,表情要贴切、真实、表里如一,绝不可矫揉造作,如果表演缺乏真实感,会影响到歌唱艺术的感染力,甚至引起观众反感。
作者:魏艳 单位:武汉音乐学院
2.中华民族声乐发展 篇二
一、郭兰英、王昆——融入戏曲元素的民族唱法
郭兰英老师最早是学习戏曲的, 天生嗓音甜美, 音域宽阔, 吐字清晰, 行腔富于韵味。由于她戏曲功底很深, 使其歌唱与表演达到高度和谐统一。在歌剧《刘胡兰》中, 她吐字行腔果断、精炼、热烈、干脆, 突出地展现了英雄坚毅刚强的性格。而在歌剧《窦娥冤》中, 她吐字、行腔委婉、细腻, 加之多处运用戏曲唱功的凄婉, 突出了剧情的悲剧气氛。
王昆老师和郭兰英是同一时期的歌唱家, 但她们在声音上就有一定的区别。王昆积极探索中国民族唱法规律, 在民间唱法基础上, 形成了自己的演唱特点:在音色方面, 民间味很浓, 听起来亲切、舒服, 咬字方面, 吸收了戏曲的演唱特点, 很有表现力, 声音既结实, 又有穿透力。这种唱法使民歌歌唱演员的生命得到了延长。同时, 能胜任歌剧及戏剧性较强的唱段了。
二、彭丽媛———融入美声元素的民族唱法
八十年代后, 是我国声乐艺术事业大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 我国自己培养出代表民族特色的歌唱家如彭丽媛等。
彭丽媛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民族艺术家, 她在学习老一辈歌唱家歌唱艺术的基础上, 成功的探索了用科学发声法来表现民族歌曲的歌唱方式。在出演《白毛女》时, 她专门跟随郭兰英老师学习一招一式, 继承了老师的戏曲表演形式, 又在演唱方法上有所发展, 在舞台上也推陈出新, 使民族声乐的舞台表演更符合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欣赏水平, 更接近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意识。
此时民族新唱法由于借用了美声的呼吸方法, 发出来的声音亮丽、集中、穿透力强。这种新式的民族唱法使得新一代的歌唱家无论在演唱方法还是声音的色泽、弹性, 以及驾驭各种不同时代、地域、风格音乐作品的能力, 乃至形象、气质等方面都具有了民族性和世界性。
三、祖海、谭晶———融入通俗元素的民族唱法
祖海是中国民族音乐界的一位实力派歌手, 她不但练就了扎实的演唱功底, 还在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的结合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将通俗唱法融入到民族唱法中) 。她认为, 作为一名专业歌手, 塑造自己演唱风格很关键。为此, 她把演唱新民歌作为自己发展的探索, 率先提出了“把民歌演绎出时尚感、现代感”的崭新概念, 而《幸福山歌》就是新民歌的开先河之作。
以第九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专业组通俗唱法第一名的比赛成绩为标志的谭晶, 在唱法上大胆探索, 兼容并蓄, 融民族和通俗二度综合;传统与现代交融, 民族与流行相贯通, 形成了大气、简约、主流的演唱风格。如作品《在那东山顶上》、《唐古拉》、《在和平年代》等。
民歌新唱———声乐的本质特征是通过现代民族声乐新的歌唱形式体现的这种以民族语言为基础, 以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为演唱原则, 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突出流行的色彩。体现出民族审美习惯和艺术特征。这就是民歌新唱所具有的“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
四、王二妮、阿宝———融入原生态元素的民族唱法
中国音乐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特色, 其中反应了各地民族风土人情的民歌, 既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创作提供了敦厚的艺术宝库, 为激发艺术灵感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其艺术创作制造了“文化定势”———即保持原生态。
从星光大道舞台上走出来的阿宝和王二妮, 就是两位原生态歌手。他们的老师都是民间艺人, 上课的方式也是口传心授的。他们所演唱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张灯结彩》都是民歌, 但二者在民歌原有的基础上, 又加入了原生态的感觉, 使得这些歌从听觉上给人一种自由、明亮、音域宽广的感觉。
分析以上四个阶段的发展现象, 我们可以略窥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趋势:
1.多样化。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经过几代歌唱家的共同努力, 在“洋为中用”“中西结合”“跨界融合”“返璞归真”的实践和探索上均有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从而出现了多种唱法 (戏曲、民歌、美声、通俗) 相互融会、相互结合的多样态势。当今民族歌坛上的新人新秀无一不以一种新的声音面貌出现来争取观众和听众。
3.我国民族声乐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 篇三
关键词:民族声乐 审美特征 发展趋势
我国民族声乐作为我国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接受。因为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情趣不尽相同,而民族声乐又是仅仅追随人们的审美情趣所产生,因此民族声乐具有十分明显的时代特性,其在不同时代的演唱特点、表演形式以及演唱风格都不尽相同。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文化多元化趋势的形成,人们精神需求不断的提高,作为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声乐也在不断进行着转型,这一期间民族声乐不断吸收了各文化的特征形并结合自身的的特点成了新的时代特征。而要把握我国民族声乐未来的发展趋势,就必须对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的特点进行较为准确的研究,找到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将其发展壮大。
一、传统声乐的特征
民族声乐一直以来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接受,根据时代来划分,我们倾向于将改革开放以前的民族声乐都称之为传统民族声乐,这一时期的民族声乐总结起来有如下的特点:
一是在声音特点方面,这一时期的民族声乐主要有字正腔圆的特点,表现为在进行民族声乐演唱时声音优美洪亮,吐字清晰浓郁。这一时期的作品要求演唱者在进行演唱表演时吐字清晰准确,并且发音方面要依字行腔,并且声音尽量圆润饱满。这一时期观众的审美特征也主要是认为演唱曲目的前提是将曲目的发音要表达清楚,在发音清楚之后才能将发音和行腔发挥完美。第二方面是作品的特点。这一时期民族声乐在作品创作中遵循着传统的中国哲学思想的特点,在实践中,主要的审美特征是在创作中内容和表现形式以“中正平和”为主要标准,而创作的具体过程和表演中要讲究适度原则,不能过于张扬。第三方面是表演方面的特点,我国传统民族声乐在表演过程中主要讲究声音与感情相统一,我国的民族传统声乐艺术审美中讲究“情、气、字、腔、韵、味、形”七个特点,而在这七个特点中,情字的特点放在了首位,因此在具体的民族声乐演唱实践中,传统民族声乐主要讲究感情的表达。在演唱时,这一时期的表演特点是既要内敛的表现出作品所要表达的感情特点,又要将感情与声音做到完美的融合,充分做到以情带声、情从意生、声情统一的境界。
二、现代民族声乐的特征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建设的稳步推进,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这一时期我国的文艺领域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民族声乐领域涌现出一大批像施光南、谷建芬、徐沛东、王酩等知名作曲家,这些艺术家结合新时期的社会现状进行创作,形成了具有时代风格的民族声乐艺术特点,总结起来,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民族声乐的艺术特征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方面就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声乐的风格可以说是艺术家创作的一个标志,它的形成受到不同年代背景、不同民族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现代民族声乐受到时代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语言以及唱法上形成了新的时代特征。例如语言方面虚词和衬词的使用开始增多,在演唱方面更加注重表演与演唱技巧的相互结合。第二方面的特点就是借鉴一些西式的演唱方法和演唱技巧,将其有效的与我国民族声乐相结合,形成新的演唱方式。这一时期我国民族声乐主要借鉴了西方声乐中美声唱法的特点,充分做到了利用西方声乐中优秀特点来发展了我国传统民主声乐,形成了新的民族声乐艺术形式。第三方面特点就是这一时期的民族声乐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些年来经济全球化脚步的加快,文化多元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民族声乐随着各种文化艺术的发展以及交流也在产生一种适合自身的多元化发展之路,同时不同民族,不同语言所构成的多元化民族声乐发展之路也为民族声乐的多元化提供了先决条件,当然充分借鉴西方声乐的演唱特点也为民族声乐多元化提供了可能,正是由于这两方面条件使得我国民族声乐在演唱形式和作品创作方面形成了多元化的艺术特点。
三、未来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趋勢
进入21世纪以后,国内外的声乐发展都呈现出新的趋势。在我国,民族声乐仍受到广大群众喜爱之外,美声唱法和流行音乐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这也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必然现象。结合传统和当代民族声乐的相关特点以及当前我国声乐的发展趋势,本研究认为未来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趋势将会出现如下特点。一方面趋势民族声乐歌曲逐渐流行化,民族声乐是一种将音乐与民族文化特点相融合的具有较高内涵的声乐作品,而流行歌曲是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较快的艺术形式,将流行音乐与民族唱法良好的融合将能满足更多听众的需求,也为民族声乐的发展拓宽空间。另一方面的趋势就是民族声乐唱法美声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不断丰富,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提升,追求高雅艺术的群体越来越多,民族歌曲要适应新的发展,在唱法上就必须在突出民族性的同时,也要融合西方美声唱法的演唱技巧和发声习惯,这样才能让民族声乐唱法相对应传统民族声乐的唱法更加符合时代的特征和听众的需要,才能将我国的民族声乐更好地推向世界。
参考文献:
[1]赵世兰.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风格的演变和发展[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1,(03).
4.民族声乐与西方声乐优秀艺术论文 篇四
一、中西民族声乐融合的过程
民族声乐文化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内涵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在国内外交流更加自由与广泛,我国的民族声乐在世界这个大环境下怎样生存,怎样把传统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这都是现在所需要思考的问题。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不断的发展与继承中改进和完善,传统的艺术风格和演唱方式是我国民族声乐的特色。现在国内外交流更加频繁,本国的民族音乐走向世界,外来的音乐也来到了中国。想要发展前进,就不能闭门不出,要学会借鉴国外的优点来改进国内民族声乐的不足。上个世纪开始,外国音乐就逐渐渗透到我国的社会音乐生活之中,西方的乐器、音乐理论和创作方法等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对本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产生了影响。本国的一些音乐人在发展自己民族声乐文化的同时,也吸取西方的音乐文化,最后把中西音乐文化融合在一起变成自己的音乐。著名的音乐作品《长恨歌》、《白毛女》等作品都是在继承本国的民族声乐特色的基础上加入了西方音乐因素,这也是我国民族声乐与西方声乐首次的艺术碰撞,也为后来的民族声乐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在西方声乐文化传入我国之后,一些作品在选曲和创作上都有了些微改变,这也代表中华民族声乐从民间声乐发展到现代民族声乐了,这是一种艺术上的升华。这个时候正是民族声乐文化的飞速发展期,一些民族声乐演唱家在演唱方式上就借鉴了西方的演唱方式,国内民族声乐文化得到了创新和发展,而且那个时期的诸多作品也颇受欢迎。这些演唱家的风格已经与民间歌手有所差别,但是又含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满足了当时人们对于音乐的需求。
现在我国成立了很多音乐教育机构,民族声乐艺术被广泛的传播,传统的民族声乐与西方声乐艺术融合达到了更高的高度,中外的声乐艺术交流更加频繁。民族声乐教育机构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以及教育学形式都是借鉴了西方的声乐教育,西方的声乐艺术比我国发展的要早,因为中西方思想观念的差异,西方音乐很是洒脱、自由,这也是我国声乐艺术所需要借鉴的地方。西洋声乐的`演唱的方式相比于国内也更加系统化,因为我国民族声乐一直处在民间口口相传的阶段,没有太过系统的归纳总结。现在很多民族声乐演唱家唱歌的方式,口腔震动、气息的改变和艺术的表达等很多都是借鉴了西方的演唱方式。
二、总结
5.民族声乐艺术的论文 篇五
我国民族声乐语言以人民群众的生活语言为创作基础,但和日常生活用语又有着很大不同,民族声乐语言是具有高度艺术性的语言,是具有文学性韵文形式的歌唱或唱词,符合特有的文学语言要求,具有一定的艺术美感和文学特征。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首先,诗化的语言。
民族声乐艺术的语言和演唱风格虽然千变万化,但是其颇具文学性的诗化语言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时这也是构成民族声乐艺术美的重要元素之一。
在我国古代诗与乐往往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古代诗歌大多数是可读可唱的,这在很多古代诗歌当中都有所体现。
例如李白的“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杜甫的“沉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等,这些诗句中所提到的“歌”其实就是指能唱的诗。
诗化的民族声乐语言与音乐旋律相结合,以高度精炼的语言来抒发强烈的情感,民族声乐艺术中所包含的人类情感正是民族声乐艺术的核心和精华所在。
在现代声乐作品中歌词诗化的现象也非常普遍,例如内蒙古族民族歌曲《牧歌》中这样一段歌词:“蓝蓝的天空上飘着那白云,白云的下面走着雪白的羊群,羊群好像那斑斑的白云,洒在草原上多么爱煞人。”
短短的四句歌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内蒙古大草原如诗如画的风景,使听者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其次,优美的声腔。
中华民族声乐文化讲究声腔的不同,如昆山腔、海盐腔等。
“依字行腔”、“字正腔圆”、“润腔”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所追求的原则和标准,其中“润腔”更是判断声乐艺术表现是否具有审美价值的重要标准。
“润腔”以情为中心,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以各种手法对曲调进行润饰,对现代声乐艺术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依字行腔”和“字正腔圆”强调读音和发声的准确性和规范性,这不仅是民族声乐艺术的基本规范,而且可以使得演唱者的声腔更加优美。
最后,独特的韵味。
韵味是指语言的表达、声音的表现、感情的抒发,除此之外还包括演唱艺术营造的深远意境,这些都是声乐演唱的精髓、声乐艺术的灵魂。
如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二人台”等在唱词上就充分体现出了语言的韵味,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
我国民族声乐语言的韵味在字韵、声韵、情韵上的表现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只有协调好这三者之间的艺术关系,才能使民族声乐艺术具备独特的韵味之美。
从声乐艺术的本质方面分析,声情并茂一直是声乐艺术所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民族声乐艺术的韵味美本身就结合了演唱技巧和人类情感在内,是声乐艺术声情并茂的经典范例。
二、声乐语言创作的多元性和普遍性
我国民族声乐语言的创作具有广泛性,创作主体、创作题材、创作内容等可谓多种多样,而从语言特点来看其创作又有一定的普遍性,其中尤以衬词的使用表现最为明显。
首先分析民族声乐语言创作的多元性。
从创作主体来看,当前民族声乐语言创作既有民间流传的口头创作,也有专业艺术家进行的专业创作。
从创作题材来看,我国民族声乐种类繁多,包括戏曲、曲艺、新民歌、新歌剧等演唱形式都可以用来进行创作,因此我国民族声乐语言的创作题材也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
从创作内容方面来看,民歌语言有表现劳动生活、人物事迹、爱情婚姻、传说故事等多种内容,例如歌曲《孟姜女》就是以传说故事为题材,表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百姓生活的凄苦,同时也赞颂了爱情的伟大与忠贞.又如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歌词简洁有力、气势雄浑,既说明了当时中华民族的艰难处境,又表现出了革命儿女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其次,以民族声乐语言创作中衬词的使用为例,分析民族声乐语言创作的普遍性。
衬词的丰富多样是我国民族声乐语言的显著特征之一,民族声乐语言中的衬词通常是指一些语气词和形容词(例如“哟”、“嗬”、“溜溜”、“得儿”等)。
衬词是民族声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声乐歌曲韵律、抒发创作情感、强化艺术氛围的重要手段。
衬词在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中的应用由来已久,早在《诗经》等先秦民歌中就已经出现使用衬词的现象,如诗词中的“兮”、“于”、“嗟乎”等虚词就是衬词的一种。
又如近现代歌曲《跑马溜溜的山上》:“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端端溜溜的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歌词中就反复使用了“哟”这个衬词。
衬词的反复使用和延伸使得民族声乐语言所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同时又增强了声乐歌曲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使得这些歌曲朗朗上口、别有一番风味。
不难看出,在民族声乐语言的创作过程中使用丰富多彩、种类繁多的衬词,能够对声乐语言的结构组织、主题发展、情感表达、气氛渲染等方面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具有宝贵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同时我国民族声乐语言衬词的使用和表达的不同,充分反映出了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风俗和审美情趣,彰显着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6.现代民族声乐教学之我见 篇六
发表于ISSN1003-2592 《美与时代》 2011.
1摘要
中央电视台主办的中国青年歌手大奖赛已成功举办了十三届,代表了中国声乐的一种走向,中华民族声乐由彭丽媛的模式由走向了千篇一律的“民族美声唱法”,我们的民族声乐教学在从世界各国的音乐文化中吸取养分的同时,更需要传承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薪火民族声乐艺术中特具的美学原则;同时要牢牢把握语调之美,没有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声音美,也就没有了中国许多民族的声乐艺术之美了。民族声乐教育者把握好这基本的两点才能使中华民族声乐歌坛真正形成万紫千红、百花竞放的繁荣景象。
关键词:民族唱法、美声唱法、民族特色、字正腔圆
一、现代民族声乐的现状
中央电视台主办的中国青年歌手大奖赛已成功举办了十三届,由于电视声乐大赛所引起的媒体效应,在全国可以说是掀起一股音乐盛会的浪潮,全国人民都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这场文化盛会之中来。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也以自己的方式全程关注着每一届的比赛全过程。作为民族声乐的学习者,我在近几届的比赛中发现了一个现象:每一届青年歌手大奖赛不间断的举行,各个地方也都在不遗余力的“推新人”但希望在民族歌坛上显山露水的新人们,除去在个人特色上有些差异外,在用声方法与风格上,大体都跳不出彭丽媛的模式,而到了第八届青年歌手大奖赛,上海音乐学院的于丽红运用了以美声为基础的民族声乐新唱法演唱的一曲《飞天》震撼了评委,一举夺得金奖,在大奖赛上刮起了一股新风:中华民族声乐开始走上了一条民族声乐采用美声唱法相结合的道路,到今年的民族唱法组第一名吴娜演唱的《断桥遗梦》就是进一步的将美声唱法运用到民族声乐中来。在新的世纪,面对新一代的听众,声乐艺术也会面临一种新的适应性转型。传统与时尚、艺术个性与时代审美等范畴之间始终存在着矛盾。这些矛盾推动着我们去寻找新的方法,把我们声乐中独具魅力的传统成分在现代人能够接受的艺术形式里延续下去。面对继“彭丽媛”现象后的又一轮“民族美声唱法”现象我想谈谈自己的观点。
中华民族声乐艺术起源颇为久远,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大禹治水,因忙于国事,疏于回家探望,其妻唱《候人歌》等待其归来“候人兮猗!”即是我国历史上记载的最早的声乐作品。每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孕育了本民族的艺术特征,同时也孕育产生了自己民族的歌唱艺术。可是慢慢的,传统民族唱法的继承却陷入低谷。民间小调渐渐失传,曲艺、戏曲艺术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正逐渐失去观众。而与这种现象并存的是,自彭丽媛的模式出现后,社会上基本上再没有出现其他风格特色的民族声乐歌手。我国声乐界当时面临着一个问题:“中国的民族声乐应向何处去?”我们的民族声乐已经陷入一个危机,大家一打开电视,“千人一声”,人们已经开始有些“审美疲劳。而美声唱法在经历过一次“土洋之争”后开始进入民族声乐研究者的研究范围,由此产生了以意大利“美声”唱法风格为代表的美声科学发声方法在我国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广泛运用,进而以金铁霖教授为代表的以西方声乐训练方法为训练基础的“中国声乐演唱方法”开始在各大音乐院校流传。
二、美声唱法给与现代民族声乐的利弊
其实美声唱法的基本方法的科学价值早已被世人证明。可以说是美声唱法的基本方法使民族声乐摆脱了一度的“挤”“憋”“窄”的弊端,气息的获得及共鸣的运用给民族声乐提供了更宽广的空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民族声乐的水平。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现在的民族声乐教学过于重视美声唱法的基础训练而忽略了民族声乐的民族特色,我们开始以技术来判定一个歌手的优劣的评判标准。20世纪初以来,对美声唱法的共奉渐渐成为阻碍中华民族声乐艺术进一步发展的一大“痼疾”。同时,现代民族声乐学习者生活在当今现代化的社会,多半对中国传统戏曲及曲艺的技能技巧知之甚少,其演唱自然就缺少应有的传统特色根基,因为过于注重声音的气息、位置、共鸣等而忽略民族声乐的本体是民族性,使民族味传统风格和色彩严重缺失。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在接受了美声唱法的科学发声方法后,认为传统民族唱法是不科学的,给与全盘否定。这是片面局限而错误的。我们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声乐风格与品种是非常丰富的,仅就已知现存的传统戏曲和曲艺品种就各有三百多个,其中的音乐风格种类、音乐作品数量和演唱风格种类更是不计其数;至于各地各民族的民歌,争奇斗艳,作品数量浩如烟海,声乐演唱技巧千差万别,凡此种种,无疑是中国一度多姿多彩的重要资源。其中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甚至多次走出国门,被世界戏剧界公认为是自成一家独立的戏曲表演体系。2001年,中国昆曲艺术入选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些都证明了传统民间艺术的科学性。有的人把戏曲演唱看得过于简单,以为只是跟随师父学唱几个曲牌、板式,学会几个唱段,就可以登台表演,却不知道戏曲艺术在无数代艺人长期的历史创作中形成的成熟的演唱体系,是经过历史的考验而肯定下来的,这中间的许多技巧都是我们现代民族声乐借鉴和学习的宝贵财富。如世界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派创始人梅兰芳先生,他的声音圆润,明亮,含蓄,并具有穿透力,他的声音在没有电声设备的情况下可传到到剧院的最后一排,声腔,道白字字句句如珠碧玉润传入观众耳中。他的艺术造诣和发声技巧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歌唱艺术的科学性,是世界公认的。所以,我们的民族声乐教学中应该认真研究中国传统民族声乐在用声、润腔、咬字、吐字、呼吸应用等方面的技巧并贯穿到民族声乐教学实践的始终。如在吐字方面,虽然欧洲声乐艺术也十分重视语言的清晰、真切、富于情感表达,但我们的现代民族声乐采用的语言是汉字,这一点与传统民族声乐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应该借鉴传统民族声乐艺术中的“切音分字”、“以字为主,以腔为宾”和“依字行腔、字重腔轻”这一特定的咬字技巧来解决现代民族声乐的咬字不清的问题。
三、现代民族声乐应扎根中国传统民族声乐
在第十一届青年歌手大奖赛中,民族组的歌手雷佳以一曲《芦花》夺得金奖,歌曲也风靡全国,很多老百姓都乐于传唱,这当然与词曲作者的精心创作分不开,但雷佳本身的演唱也是至关重要的。雷佳的演唱细腻而婉转,这与她在学习民族唱法的同时,还一直学习戏曲音乐有关,可以说正是在湖南省艺校多年湘剧戏曲音乐的学习使得她将演唱风格与韵味的丰富多彩和个性特点的充分展现,冲破了千篇一律的“民族美声唱”现象,形成了自己的独有的民族特色。经过多年的声乐学习,民族声乐演唱者们都有一定的声乐功底,而雷佳的成功之处在于她多年的戏曲学习经验:这种学习使得她从湖南民族特色的戏曲音乐中吸取了特有的湖南民间音乐特点,细腻、婉转,韵味十足;另一方面中国戏曲对咬文嚼字的讲究也使她获益匪浅,唱歌咬字能做到字正腔圆。这两方面是我们演唱民族歌曲时至关重要的两点,可是很多民族声乐学习者却在拼命学习西方美声唱法的科学方法,提高声乐技能的同时忽略了却最需要把握的民族的东西,使得演唱风格有点模糊不清,也很难被大众所接受。
在我国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文化部的号召下,各大音乐学院的下乡采风实践活动进入高潮,大批师生下到农村学习地域特色浓郁的民间音乐。同时,学校请民间民族艺人来校教学,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悉心向艺人民间曲艺唱法,很多的歌唱家也纷纷拜曲艺演员为师。这种“请进来,走出去”的双向教学模式使多种民间音乐在专业音乐教育中得以传承,在这一时期涌现了郭兰英、王昆、才旦卓玛、李双江、吴雁泽、胡松华、郭颂等有自己独具一格的民族演唱风格和民族声音特色,对现代民族声乐影响深远的声乐艺术家,如现代民族声乐新的演唱方法的开拓者之一民族歌唱家郭兰英就是得益于她十多年的戏曲学习和演唱经验,郭颂、何纪光、刘秉、李谷一等委婉圆润,充满民族韵味而富有个性的演唱风格也都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戏曲的深厚土壤中形成的。
作为一名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我建议各大音乐院校学习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各大音乐学院“请进来,走出去”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一方面让大批师生下到民间,同时又邀请艺人走进音乐课堂讲学,使师生们掌握了各民族的演唱风格,也促成了多种民间音乐在专业音乐教育中的传承。在民族声乐系开设戏曲、曲艺、民歌专修课,让民族声乐专业学生和从事民族声乐教学的教师都能扎实地掌握两种戏曲、曲艺和我国主要地区民歌风格,在继承传统民族唱法的基础上再去借鉴了西洋美声唱法的合理、适用部分。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现代民族声乐走出现在的困境,深深的扎根于传统民间音乐的土壤,吸取民间音乐丰富多彩的养料,创造出现代民族声乐万紫千红、百花竞放的繁荣景象。
参考文献:
《金铁霖声乐教学论文集》 金铁霖 人民音乐出版社 《中西多种风格演唱研究》 杨曙光 人民音乐出版社
7.浅谈中国民族声乐的未来发展 篇七
回首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 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民族声乐发展是极富多元的, 同时也是丰富多彩的。五十六个民族构成的国家, 不同的民族带有各自不同的地域特点和风俗习惯, 自然人们对审美以及不同作品的风格特色也会有所不同的, 这样就形成了多元的民族审美观。
然而改革开放后, 中国发展无论是从文化、经济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节奏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们对于美的欣赏习惯和切入点也在发生着变化, 艺术方面的发展更是如此, 百姓所接受的艺术形式也从原来单一的形式变得有所选择, 过去的人们只能被动的从广播里听到或学到一些歌曲, 对于具体喜欢听什么风格学习什么风格也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 更没有明确的欣赏目标。而现在则有了巨大全新的变化, 信息时代、多媒体时代都成了现今的代名词, 人们生活在科技飞速运转的时代, 都有了自己的生活空间, 也有了自己审美选择权利, 各种网络音像制品、以及各种艺术团体, 专业的歌舞剧院等等一系列的欣赏途经可供百姓去欣赏, 甚至有些真正爱好音乐喜欢唱歌的百姓也可以选择在艺术培训学校来找到专业的声乐老师一对一的来进行声乐辅导, 或者到当地的艺术馆来进行公益性培训, 可以说全民的艺术情操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
单从现在的一些高水平专业性的音乐会也可以看出, 一部分专业歌手已经不再把美声、通俗、民族做出很具体明确的划分了, 就比如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光荣绽放”系列音乐会, 笔者发现从几场音乐会的演唱形式上看就足够给听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许多歌唱家在经过自己的处理, 保留自己唱法的基础上, 又将三种唱法的音乐元素结合到一起, 演唱出了韵味十足的歌曲, 将歌曲进一步升华, 实现了三种唱法融会贯通的视听效果。这种形式的演唱也被越来越多的歌唱家所运用, 同时这样的演唱形式不仅适应了现代人的审美需要, 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的要求。
所以说要想使我国的民族声乐得到长久的发展, 就必须建立全新的审美观, 站在全新的审美视角来鼓励歌手演唱多种唱法、风格的声乐作品, 以多元的融合以及全新的审美来促进民族声乐的发展, 这样才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二、建立“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多元民族声乐教学体系
众所周知, 我国的文化艺术领域是建立在民族间丰富多彩的音乐元素特点之上, 各区域文化艺术的发展为民族声乐艺术多样性的发展给予了很大的发展空间。笔者通过多年的理论知识学习以及实践经验, 总结出我国当今的民族声乐应该在共性科学的歌唱发声之上, 同时培养演唱者的个性, 即建立一种共性与个性、民族与美声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走出一条不仅有鲜明特色的民族风格道路, 又能在国家乃至世界立足的民族声乐体系。
建立多元化民族声乐教学体系, 笔者想一方面就需要专业教师对学生的教学要因材施教:毕竟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嗓音条件, 不同的审美意识, 不同的作品情感理解, 只有有针对性的进行有效的训练, 才能形成风格迥异、多彩多样的声乐学习者;再一方面就需要作曲家要写出不同风格不同创作思路的音乐作品:这就要求作曲家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 创作出不同时代的风格作品, 同时也要多创作地域风格强的作品, 毕竟我们是中华民族培养的儿女, 把我们的民族风继续发扬光大也是当下民族声乐工作者的时代要求。
三、构建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声乐学派
目前, 就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而言, 整体态势符合了“民族性、科学性、时代性”的发展特点, 而中国声乐艺术想要走向世界, 在世界发展舞台上永葆生机, 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将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壮大、吐故纳新、不断的成熟起来, 构建属于我国自己风格特色的声乐艺术, 并通过传播在世界范围上彰显一定的影响力,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声乐学派。
形成具有特色的中国声乐学派,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发展起来的, 而是需要我国大量音乐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共同奋斗。首先就要需要大量的新作品, 我国作曲家要与时俱进, 跟进时代脚步, 创作多元、能彰显我国民族特色的时代作品, 同时也要加强作品演唱者与创作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从而更加提高作品的质量。在民族声乐唱法上既要遵循声乐艺术的发展规律, 也根据不同演唱者的不同条件, 将不同的声部特点演唱特色表现出来。尽量达到百花齐放, 多种风格、多唱法并存的时代气息。在师资建设方面, 也要做到积极开展各项声乐学术研讨会, 高校声乐学科的完善确立, 高校声乐比赛, 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及实践展示, 加强团队合作能力, 提高声乐艺术整体师资队伍的强大和专业水平, 建立公平、公开的学术健康教学环境。
8.中华民族声乐发展 篇八
关键词:民族声乐 演唱特色 演唱风格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歌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老一辈歌唱家对我国声乐演唱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声乐演唱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发展,演唱艺术的成熟也逐步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但是,随着西洋美声唱法在我国的传入,中国民族声乐在保持传统演唱和借鉴西洋唱法上存在着很大的争执,都有自己一套发声理论与演唱技巧,这就必然会让人们想到当代民族声乐该如何发展。作为一名声乐教师,笔者认为,不管哪种唱法只要能够完美地演绎出作品风格、演唱出作品情感,打动听众们的心声就可以大胆地用于借鉴和尝试,通过演唱真正体会到如何运用自己的演唱技巧来更好地完成作品,做到音色统一、气息流畅、吐字清晰、字正腔圆、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充分把作品内涵表达出来。
一、民族声乐发展道路曲折性
我国声乐教育事业自上个世纪,在几代声乐家及教育家的共同努力下发展到今天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教学已形成一定的体系。但是,在人才培养标准和发展方向上却不能形成统一,不能确定培养何种人才,如何更好地为文化事业做出贡献,严格来说,某些专业院校还未能就这一教学体系确立一个正确的发展目标和培养模式。如何继承、如何发展、如何创新等一系列问题制约着教育者的发展思路,这必将对培养青年热爱民族声乐艺术这一客观现实起到束缚作用。长此以往,中国的民族声乐发展走向世界便成了空谈。
二、发展前历程依然坎坷
中国音乐教育界虽早已对民族声乐的教学进行了研究,民族声乐也已走进了高等院校的音乐学府,但是,当今社会在国家提倡“西洋美声唱法”进入高校声乐教学体系的大背景下,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依然面临许多的困难,与之相比在音乐界仍为对立的两大派系,甚至在演唱同一首歌曲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不能确定其是美声还是民族作品。
三、演唱方法仍需继承和借鉴
民族唱法作为—门独立的声乐演唱艺术形式,具有鲜明风格特点,与中国的戏曲、说唱、民歌在唱腔和唱法上相互联系,所以学习中国民族声乐必须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族声乐的演唱精髓。同时,学习民族声乐还需借鉴西洋美声唱法发声技巧,丰富民族声乐的演唱表现手法,提高民族演唱水平,真正达到继承、发展和创新,形成一种新的演唱方式。这样,即发扬了民族声乐演唱方法的科学性又突出了民族声乐演唱的特色。通过借鉴西洋美声唱法经验和技巧,扩大自己的演唱视野,丰富作品的演唱内涵,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
四、演唱风格思考
演唱风格在这里并不单一指作品的时代风格,而是结合其创作手法和发声方法来阐述当代民族声乐的演唱技巧。
(一)气息运用更加合理
良好歌唱呼吸是发出美妙声音的动力和基础。在当代民族声乐作品演唱风格上,笔者认为在呼吸训练上应借鉴西洋美声发声技巧将气息吸在横膈膜并保持住,运用横膈膜对气息进行控制,保持吸气的状态,把声音落在气息支点上,将声音向上送入“面罩”,这样就会得到一个既有呼吸气息支点又有高位置感觉,使唱出来的声音不再单薄而是浑厚有力量。用这种呼吸方式在演唱当代民族声乐作品时,使作品演唱起来更加的灵活自如,舒展而大气。可见,演唱时气息的要求对作品的演唱风格至关重要。
(二)发声和共鸣的运用更加科学
众所周知,只有建立在良好歌唱状态之上的发声才能有效改善嗓音、提高歌者的歌唱能力。在发声训练中“中声区”最为重要,它是人嗓音的整个音域中最自然、最容易发出的又最省力一段音区。
练习时,应保持声音在气息支点上由下往上进行训练,切记不要唱的太“撑”,口的张开尺度一定要合适,声带闭合进行挡气,当声音发出时让声音在胸前的“管道”里进行,充分运用自己的腔体来进行歌唱。传统民族唱法要求演唱以头腔共鸣为主,而在当代的民族声乐演唱中,应积极地向西洋美声靠拢,除了头腔还要有口咽腔、胸腔的共鳴,做到高中低整个腔体共鸣的统一。根据声区的高低调整高声区、中声区及低声区的比率,达到最佳的歌唱状态。
(三)声音更加饱满、咬字更加圆润
民族声乐演唱要求“以字带声,字正腔圆,以字行腔,腔随字走”,可见,歌唱中咬字与吐字是紧密相连的。西洋美声唱法在咬字上注重声音的“圆润”、位置的靠前、“元音”发音的纯正,这与民族唱法横咬字,靠前咬字的特点形成了统一。所以,我们在演唱现代民族声乐作品时应该把握这一特点,这样在演唱上既能使吐字清晰又能让声音更加圆润,音色得到上下统一。
(四)作品更加体现时代性
作品艺术风格与演唱艺术风格的高度统一体现出了歌唱的艺术风格。在当代创作的众多民族声乐作品中,无一不体现着时代性,而这也正是我国民族声乐演唱的精髓所在。正是由于我国各民族的风土人情不相同,才形成了当今绚丽多彩的演唱:委婉深情、热情奔放、风趣幽默、甜美动人,逐一体现出了演唱的地区风采、个人特色,有的甚至融入了许多西洋美声的演唱技巧,这一点在高音的演唱处理上尤为明显。
五、结语
9.民族声乐系女孩的自我介绍 篇九
我叫XXX,是一名性格开朗、活泼可爱的女生,并保持健康快乐的心态。我的专长是钢琴、舞蹈。
20**年我毕业于**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同年考入中国**歌舞团,任独唱演员。
参加歌舞团工作以来分别于20**年**月**日在人民大会堂给国家领导人演出,担任独唱。20**年1月在国家大剧院参加我团的新晚会“海风送你维纳斯”连演十九场受到了领导高度的肯定和赞扬,“心连心”艺术慰问演出和文化部重大演出活动受业界各内外人士赞誉和肯定。随全国青联访“澳大利亚演出”深受海内外观众的尊敬和喜爱。20**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歌舞晚会,20**年参加教育台“中国教育新闻人物颁奖晚会”。
10.浅谈传统京剧对民族声乐的影响 篇十
院 系:音 乐 系
班 级:06 级 A 班
姓 名:曹 莹 学 号:20061411003
数据库名称:中国期刊网
一、打开师大图书馆主页,点击常用数据库里的“中国期刊网”进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主页。
1、2、选择查询范围:文史哲—艺术—戏剧艺术。检索项:选择关键词。检索词:戏曲与民族声乐
时间从1999-2009年。全部数据。范围:选择“全部期刊”。匹配:选择“模糊”,开始检索。
3、总共检索出1条记录。点击检索栏中“在结果中检索”前的小框。逻辑关系选择“+”,在第二行检索项选择关键词,检索词一项输入“”开始检索。
4、检索出1条记录。选择 “戏曲与民族声乐教学
”打开。
题录:戏曲与民族声乐教学 作者:程冰玲
作者单位:重庆文理学院音乐系 文献出处:《四川戏剧》2007年第4期
关键词:民族声乐教学 中国戏曲 艺术历史 戏曲艺术 宗教音乐 综合艺术 表演手段 文化积淀
摘要:中国戏曲艺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深厚的传统可追溯到先秦的乐舞、俳优和汉代的百戏。“戏曲演唱形成于宋朝,经过元朝和明朝的兴盛发展,到清朝,遍布我国大江南北。”戏曲艺术经数百年的文化积淀,吸收融化了唐宋大曲、金元诸宫调、唱赚、南北曲以及民
歌、兄弟民族乐曲、琴曲、宗教音乐等声腔曲调,形成了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表演、武术等多种艺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戏曲艺术在语言表达、用气行腔、唱情唱韵以及综合艺术的表演手段等方面,有许多东西值得民族声乐学习与借鉴。数据库名称:重庆维普网
一、打开师大图书馆主页,点击常用数据库里的“重庆维普网”进入维普资讯,点击教育网用户,服务器一。
1、2、快速检索
检索项:选择关键词。检索词:戏曲与民族声乐
时间从1989-2010年。全部数据。范围:选择“全部期刊”。匹配:选择“模糊”,开始检索。
3、总共检索出1条记录。在第二行检索项选择主题或关键词,检索词一项输入“京剧与民族声乐”,选择在结果中进行搜索。
4、检索出1条记录。选择“民族声乐与京剧艺术借鉴初探”打开。
题录:民族声乐与京剧艺术借鉴初探 作者:李 礼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文献出处:《理论界》2006年第12期 起止页码:194-195 国际标准刊号:ISSN : 1003-6547(2006)12-0194-02
摘要: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和京剧艺术都通过综合的舞台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塑造人物,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从而吸引观众,激励志气,淘冶
性情,感染人心.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只有将二者合理结合,才能发展民族声乐表演艺术,使民族声乐艺术不断向前发展.关键词: 京剧
咬字
气息
样板戏
继承
青海师范大学音乐系本科毕业生论文
浅谈传统京剧对民族声乐的影响
姓
名: 曹
莹 学
号: 20061411003 班
级: 06级教育班 专
业: 音
乐
学 入学时间: 2006年9月 指导老师: 晁
元
清 职
称: 副
教
授 完成时间: 2010年5月
青海师范大学音乐系 2010年5月10日
【内容摘要】中国传统京剧文化发展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譬如在“咬字发音”、“吐字行腔”“气息运用”等方面技巧的把握与处理上,可谓独树一帜。而中华民族声乐唱法却是在借鉴西洋美声唱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本土特色所衍生出的一种中国特色唱法。中国传统京剧与民族声乐在各个方面虽有着极大的反差,但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民族声乐应继承传统京剧中优秀的唱法,吸取戏曲发声技术精华,将二者合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使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传统京剧 民族声乐 不同技巧 借鉴
【Abstract】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 has been in place for two hundred years of history, evolved its unique artistic style, such as the pronunciation “,” diction in its application “,” "breath, skills and understanding, is unique.But Chinese vocal singing is in reference to Western on the basis of Bel Canto with Chinese local characteristics arising out of a singing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 and vocal music in all aspects with great contrast, but there are closely linked.Vocal should inherit in excellent traditional Peking opera singing, Opera voice technology to learn, both reasonable combination, mutual cooperation, the vocal art.【Keywords】Traditional Peking Opera
Vocal Music
Different techniques
Reference
戏曲是中华民族创造的独特的戏剧文化,而中国的国粹艺术——京剧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戏曲剧种。传统京剧表演艺术不同于西洋歌剧以及话剧、舞剧等戏剧形式, 它是把文学、歌舞、念白、音乐、表演、人物、造型、舞台色彩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成为一种综合的艺术整体。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为许多表演艺术所借鉴, 其中民族声乐方面较为突出。
我国的民族声乐既不同于民歌、说唱、戏曲的演唱, 又是在继承并发扬了这些传统演唱艺术精华与特点的基础上, 借鉴吸收西洋美声唱法的歌唱理论和优点而形成的独树一帜的新民族歌唱艺术。然而, 民族声乐艺术与京剧艺术有何联系,京剧艺术的诸多方面对民族声乐艺术有何影响,传统京剧与民族声乐的关系如何,民族声乐与京剧艺术借鉴的这一问题。
一、京剧艺术的概况
京剧(Beijing opera)是我国主要剧种之一,由清代中叶的徽调、汉调相继传入北京合流演变合成。诞生于1840年前后,盛行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现在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有“国剧”“国粹”之称。京剧吸收了四大声腔的优点和长处,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戏曲剧种。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又称“皮黄”,但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和昆曲曲牌。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角色按行当划分,目前已系统的归为四大类:生(除了大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旦(女性角色的
统称)、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传统京剧艺术发展至今,无论是在演唱技巧上还是情感表达等各个方面,均日渐成熟。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可以说它是一门日趋成熟的艺术,从理性的角度说,也已形成了一整套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一)、京剧演唱中咬字、吐字的艺术
人们常以“字正腔圆”来作为评议京剧演唱的一个重要标准。可见唱腔和唱词是密切联系着的。唱段中的行腔和唱词中的吐字、咬字是不容偏废的两个方面。只有把二者联系起来, 才能充分表现出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首先必须字要正,因为腔是从属于字的,所谓“腔随字走,字领腔行”就是说字的重要性。吐字和咬字,从字义上来看,咬字就是把字咬好或咬住,吐字就是要把已经咬好的字从咬住的状态吐送出去,是一个动作的两个方面。京剧唱词中的吐字、咬字都是在唱腔中进行的, 特别是有些唱词的字句、行腔很长,就是说,唱词中的一个字的声母与韵母的拼音,常常不是在一个节拍中进行的,而是在几个甚至是在很多节拍中进行的。这就决定了京剧吐字、咬字的一个特点,即唱词中语言的声韵构成,比较明显地区分为字头、字尾两部分。在演唱中要做到相互拼连,使之完整地形成一个音节。
(二)、京剧演唱方法
京剧之所以有悠久的历史, 就是由于它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很完善的演唱方法。传统京剧演唱多使用本嗓,以达到清脆、明亮的声音。传统京剧练声的主要方法是喊嗓子和调嗓子,通过这一系列的方法以找到正确的共鸣位置,力求声音“亮”、“甜”、“脆”、“水”。
京剧唱腔中也有一种所谓共鸣的方法,声音靠前而且透亮,但是到高音部分也要用脑后共鸣。和民族声乐唱法最大的不同便是唱腔多用真声。但是京剧行当中的青衣(行为端庄的青年女性)也有真假声混合的演唱,但共鸣腔体用的不多,否则显得极不自然。
另外在京剧的演唱中, 往往一个字要保持多个小节, 并且每个字不能发生母音变型, 这便要求演员在演唱时要保持气息的稳定。
(三)、京剧演唱中的情感表现
京剧艺术演员在表现某一艺术作品时, 在保证声音质量的基础上,情感表现是最能表现人物不同的思想感情的重要因素。在京剧表演中,无论是大段的唱词还是念白,都必须根据人物性格及所处环境进行情感的处理。在不同的场景演唱不同的唱段,必须根据人物、性格和具体的文词内容,在音色、节奏等表现方法上有所变化,这便是对作品的艺术处理。在中国戏曲演唱技巧中情感变化是非常重要的,传统京剧尤为突出。
京剧演唱由于流派的不同发展出了多样唱法,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对丰富民族声乐艺术,特别是在声音色彩、表现方法和情感表达上起到很大的作用。我国的几部著名京剧样板戏就能充分证明这一
点。如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著名的唱段对今后的声乐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中华民族声乐艺术
中国的民族声乐有着数千年的长期历史积累,是各族人民共同的艺术创造的结果。民族声乐是在我国本土民歌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洋美声演唱的科学方法,根据我国自身语言特点研究出的一种新的演唱方法。民族声乐艺术不仅吸收了我国各民族地区的艺术灵感和内涵,还加以浓缩使之逐渐成为精华。民族唱法作为新兴的声乐艺术,在继承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又经过改革开放以后的艺术实践,创新的步子相对较大,吸收的范围相对较广,大胆吸收借鉴了西洋美声唱法的艺术精髓,借鉴了美声唱法的科学发声规律,尤其是在高声区的发声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突破,并取得喜人的成果。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根植于中国的土壤,最直接的体现了中华民族艺术的特点。古老的故事和传说,民间的小调和唱词,都是民族声乐艺术灵感的来源。我国的民族声乐本身就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符合中华民族的东方审美意识,能让人倍感亲切、和者甚众。作为东方音乐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中华民族声乐逐渐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中华民族声乐的演唱与传统京剧的演唱之间虽有差异,但也是相辅相成的。民族声乐艺术与京剧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京剧艺术的诸多方面对民族声乐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民族声乐应继承传统戏曲中
优秀的唱法,吸取戏曲发声技术精华,才能发展民族声乐表演艺术, 使民族声乐艺术不断向前发展。
(一)、咬字吐字方面的借鉴
民族声乐的演唱与传统京剧在咬字、吐字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国民族语言与西方语言有很大区别,西方语言的单词是多音节,而我国大都是一字一音一义,同声韵的词又有高低不同的声调,所以就需要向传统京剧中的咬字借鉴,以字行腔、字正腔圆,把字咬在前面,归韵再用上腔体,这样唱出来的声音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甜、脆、圆、润、清五大特点。
(二)、演唱方法上的借鉴
民族声乐唱法有一套系统的练声和歌唱的方法,在借鉴西洋美声唱法的同时,也结合了我国自身的民族特点,逐渐形成了科学、正规、严谨的发声方法,京剧唱腔中大小嗓的互换与民族声乐演唱上的真假声运用是一脉相承的,而气息和共鸣腔体上的把握同样非常相似,所以说民族声乐演唱方法并不是对京剧演唱方法的否定,而是进行了合理的运用、继承和发展。于此同时,民族声乐歌唱方法又是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气息运用虽然没有京剧演唱中运用的气息夸张,但一定要保持气息的稳定性,以达到声情并茂的最佳演唱效果。
(三)、情感处理的借鉴
民族声乐艺术同传统京剧一样,非常讲求韵味,虽然不及京剧唱腔中的韵味十足,但对作品的艺术处理却是一部作品能否打动听众的
关键。民族声乐作品中许多歌曲是根据传统京剧改编,如《孟姜女》中紧拉慢唱正是运用了京剧的素材,而京剧唱腔中对于情感韵味的要求非常严格,演唱此类歌曲,在情感韵味的把握上就需要向传统京剧借鉴。
京剧中往往有大段的唱腔,除唱腔外也包括念白以及京剧中的“四功五法”,以此来交代人物、矛盾及故事发展。民族声乐要结合京剧唱腔中情感表现的手法,通过演唱表现情绪风格以及中心思想,使听众能从声音中读懂歌曲情感。
三、传统京剧与民族声乐的融合——“京歌”
“京歌”是中华民族声乐创作中将京剧和民歌演唱特色进行融合与贯通的一种具有时代特点的探索。它既有民歌演唱的亲切、自然,又有京剧演唱的运腔、韵味,但又。不同于京剧演唱和传统民歌演唱。它通过“字、声、情、韵”等方面的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极为鲜明地反映出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创造的独特风格。所以要求演唱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民族声乐演唱技巧,还必须掌握相关的京剧行腔和板式。
这里以《故乡是北京》为例,这是一首极富京味的民族声乐作品。歌曲的旋律吸取了京剧和京韵大鼓、说唱艺术的音乐素材,体现了歌曲浓郁、鲜明的地方色彩。歌词通过对北京多处景点的描写再配以地道的京腔京韵,整首歌曲充分表达了对故乡的爱恋与赞美。歌曲开始以类似于京剧中散板的形式娓娓道来,烘托出主题“我还是最爱我的北京”,此段结束以轻快地节奏描述了北京的多处景点“天坛”“卢沟桥”“太和殿”“王府井”等等,在歌曲的最后京剧中的紧拉慢唱再次
突出主题“静静地想一想,我还是最爱我的北京”。除此之外京剧中的主要伴奏乐器京胡始终穿插在歌曲当中,更加彰显出歌曲浓郁的京腔京味。
在整首作品的演唱中,最重要的是京腔京韵淋漓尽致的表现,处理好歌曲的主题思想,演绎出传统京剧的艺术特色,同时还要做到气息要饱满,从头至尾保持明亮的音色,以声传情,以求达到与听者共鸣之境。
传统的京腔京韵和现代音乐思维的有机结合,赋予了歌曲全新的面貌,自此这一特殊的歌曲形式展现在我国民族声乐的舞台上。“京歌”风格的出现,对民歌而言无疑是一种创新,在这种创新中,使中国的民歌艺术呈现出新的生机。
四、结语
要完成好一部作品, 除了要发挥歌唱必要的技巧外, 还必须表达歌曲规定的情绪和意境, 以达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之效果。与此同时,借鉴京剧中手、眼、身、步、法、唱腔等优点为发展民族声乐演唱所用,使民族声乐在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演唱艺术精华的基础上, 充分借鉴和吸收西洋美声演唱艺术,使之成为具有民族性、科学性与时代性的声乐艺术。
中国传统京剧的演唱与民族声乐的演唱虽有差异,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民族声乐继承传统京剧中优秀的唱法,吸取京剧发声技术精华,将二者合理结合,使民族声乐艺术不断向前发展。因此京剧艺术这棵长青树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与壮大起到了实质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青青 《中国民间音乐概观》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年8月第l版。
11.中华民族声乐发展 篇十一
关键词:民族声乐 多元化 策略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地域宽广,这就决定了音乐的特色也有它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在全球多元化文化发展的趋势下,我国的民族声乐也向多元化的趋势迈进,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在我国几千年的民族文化传统中,民族声乐具有独特的艺术气息和独特的音乐表现形式,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凝聚着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精神财富。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相互融合,单一的民族声乐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声乐艺术的欣赏,因此在民族声乐的发展中必须实现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丰富民族声乐的艺术表现形式,体现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民族声乐文化。
一、我国民族声乐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风格的单一化
随着新世纪我国民族声乐的快速发展,民族声乐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成为了现代音乐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民族声乐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批批优秀的民族声乐的演唱家,他们为民族声乐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也为民族声乐的发展增添了新的生命力。但在民族声乐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风格单一化,民族声乐中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风格都千篇一律,在形式上没有更多的创新,使听众渐渐失去了对民族声乐的兴趣,产生审美疲劳。在民族声乐的演唱者中缺乏艺术创新的出现,民族声乐方面的基本功不扎实,对各种形式的民族音乐没有做出更深入的了解,没有掌握民族声乐的精髓,在训练的过程中只是按照简单系统的美声唱法进行练习,虽然这种方法有助于提高声乐演唱的规范化和系统化,但民族声乐更多的是体现民族的特色,在民族的个性化方面要有很好的诠释。要把民族的特色和个性通过声乐体现出来,才能从民族音乐中找到更多丰富的形式,才能进行更科学的练习。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对民族声乐存在很多的曲解之处,忽视民族声乐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对民族声乐的传统评价标准存在失误,从而导致了民族声乐地域性和民族特色的丧失。
2.原生态唱法被逐渐的忽略
民间流传的原生态的唱法,是用地域方言对当地的民歌进行传唱,这种唱法发声自然,带着淳朴的民风和民俗特征,展现着独有的民族风味。原生态的民歌往往传唱的原生态的民俗风貌和特定的地域文化,演唱者多是当地民众,土生土长,因此不被人们接受。在当今的音乐界中,美声被普遍得到人们的认可,认为只有美声的唱法才是最科学的,但这种说法忽视了民族声乐的地域文化色彩。在当前的音乐发展过程中,民族声乐的学院派唱法占据着民族声乐的市场,并让人们误认为民族声乐就是学院派的演唱方法,导致了原生态唱法的没落。
二、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必然性
1.语言的多元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了通用的汉语外,还有其他50多种语言的使用,而且民族的地区分布差异比较大,使得语言的地区差异性也比较大。各民族的音乐在发展过程中,都以本民族的语言作为基础基调,体现着民族的独特的风格。在中国的语言体系中,一共有七大方言区,而且这些语言在语法和使用风格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方言的不同,各民族的民歌也会有很大的不同,而方言的使用和音调对于民歌的发展又有着很大的影响,民歌在方言的基础之上形成自己的本民族的特色。因此语言的多元化特征为我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奠定了基础。
2.地域差异决定民族声乐的艺术形式多元化
我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56个民族分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因此在音乐的地域上也有很大差别,每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性会有所不同,这也影响着民族声乐的艺术表现方式的地区差异性和民族性。地域分布导致不同民族的不同区域的人的性格会有所不同,南方人多温文尔雅,性格温和,演唱出来的音乐多柔美婉转,清新秀美;北方人的性格多粗犷豪放,因此演奏出来的音乐多高亢大方。地域文化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地域音乐特征,因此我国丰富的地域文化决定了我国的民族声乐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三、我国民族声乐多元化方向发展的目标策略
为了使我国的民族声乐与世界接轨,必须实现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因此在坚持本民族特色的基础上,我们必须找到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实现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的目标。
1.创作风格的多元化发展
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民族声乐朝着多元的趋势发展前进,民族声乐的创作也呈现多元的趋势,许多的优秀的民族声乐前辈深入基层,搜集丰富的民间声乐的素材,在继承传统的民间声乐的基础上发扬民族的音乐传统,从而创作出一批批喜闻乐见的民间声乐表演形式。我国的戏曲、民歌等民间艺术都是民族声乐的发声基础,如果摒弃了这些传统的艺术形式,那么我国的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将失去站立的根基。因此在民间剩余的发展过程中应该继承我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借鉴传统艺术的演唱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在对我国的傳统声乐的继承上也要加强对外来的文化的学习,比如美声的学习,让我国的声乐作品既富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又有创新的个性。在声乐演唱的技巧上要结合本民族的特色,发扬本民族的民族文化,探求多种风格的表现形式和生活内容。在声乐创作上要根据不同层次人群的需要以及欣赏水平,创作出出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实现声乐作品的风格多样化、情感的丰富化,达到雅俗共赏。因此在实现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的目标上,要切实结合各民族的不同特色,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以及审美习惯创作出不同风格的带有弥足特色的作品。
2.促进多元化的民族声乐审美观
艺术产生的前提是审美的实现,人的审美活动是在人的审美需求达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分离出来的,所以艺术由此而产生。民族声乐的根源是艺术的审美活动,它突出表现了人们对于艺术的需求和内心的渴望程度。社会实践的变化,人的艺术欣赏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艺术活动由此而出现。而民族声乐的发展也不能脱离社会实践而发展变化,所以民族声乐存在着持续变化的审美标准。
中国的民族声乐的审美体现着人本的传统道德思想,艺术的产生就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和生活,而另一方面又必须体现着时代的审美元素。中国声乐的审美标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趣味,追求人与自然地和谐发展,社会与人的完美统一。因此我国的民族声乐的审美观念必须把传统文化和人的思想观念结合起来,以时代的发展为主要的依据,并结合民族声乐自身的发展特点,形成自己的特点和优势。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审美趣味也在发生着改变,传统的民族声乐已经失去原有的特色,很难令听众所接受。因此在民族声乐的发展过程中,应当积极创新民族声乐的表现形式,改进传统的民族声乐表现方法,结合时代的特色和各民族的特色来创造出具有不同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在发扬和传承传统民族声乐的过程中,应当结合本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思想,继承传统的民族声乐思想,在传统的审美观念上进行理论创新,并鼓励不同民族声乐的发展和地域民族声乐的发展,促进多种民族声乐艺术形式的相互融合和发展,使得民族声乐的发展走上多元化的道路。
3.实现民族声乐创作的多元化
民族声乐的歌曲形式上多样化,歌曲通俗易懂,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民族声乐常常吸收民间音乐的素材,在民间阴郁的基础上加入新颖的曲调,这些民族声乐作品多取材于流传各地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中,因此在腔调上和旋律上强烈的民族风格特征和民族风格。许多优秀的民族声乐工作者深入到基层,从民间丰富的音乐素材中改变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民族声乐的创作应该根据不同的欣赏群体来进行,在创作技巧上,不能单纯的依照固定的风格和内容来确定创作风格。为了使创作既有传承性又有创造性,民族声乐的创造者必须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外来文化,以便在民族声乐的创作中把民族的特色表现的更加的具体化,富有感染力。这种中西并用的民族声乐的创作方式能使我国的民族声乐朝着多元化的方向稳步的迈进。
结语
12.新时期民族声乐发展机遇与挑战 篇十二
关键词:民族声乐,发展机遇,发展挑战
一、新时期民族声乐发展面临的机遇
在当前民族声乐发展过程中, 新媒体的发展能够对民族声乐的发展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使民族声乐的传播具有了多元化的路径。从新媒体发展对民族声乐发展带来的机遇来看, 首先, 新媒体技术能够是民族声乐传播获得多元化的平台。以往的社会大众欣赏民族声乐需要去剧场, 或者在家使用电视与广播等媒介。然而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以及互联网得到普及的背景下, 人们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媒介来对民族声乐做出欣赏。特别是手机等可移动的媒介, 能够在网络环境和下载前提下突破民族声乐传播的时空现实。这写新媒体在民族声乐艺术传播方面所具有的直观性和时效性具有着明显的优势, 这些优势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民族声乐受众群体数量的增长;其次, 民族声乐比赛能够推动民族声乐的发展。电视媒体的普及使各类建立在电视平台上的民族声乐比赛层出不穷, 而互联网的发展更是对这些赛事的发簪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民族声乐比赛的发展能够让民族声乐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重要焦点之一, 同时对于推动民族声乐歌唱技巧的交流与提高、挖掘优秀的民族声乐演唱者以及创造更多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而言具有着重要意义。另外, 这些比赛也能够激发人们对民族声乐艺术的重视, 在多元化的文化中, 社会大众能够感受到民族声乐艺术所具有的魅力, 也能够为民族声乐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因此, 在新媒体发展推动下的民族声乐歌唱比赛也是我国民族声乐在新时期发展中所面临的重要机遇。另外, 民族声乐演出的市场化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播。在民族声乐演出市场化的背景下, 跑场与走穴等词汇成为了文艺演出活动中的流行词汇。当前包括民族声乐在内的大部分文化演出都已经成为社会大众的消费品, 这使我国的民族声乐在交流与实践方面具有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同时民族声乐演出能够缩短民族声乐与社会大众的距离, 在增加社会大众接触民族声乐频率的基础上激发社会大众对民族声乐的兴趣, 并使民族声乐从业者能够更好的了解社会大众审美需求, 同时以社会大众审美需求为引导来对民族声乐做出现代性和时代性的革新, 推动民族声乐艺术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
二、新时期民族声乐发展面临的挑战
在当前民族声乐发展过程中, 民歌发展式微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我国民歌为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我国民族声乐风格以及技巧的形成过程中, 民歌艺术所具有的发声方法、演唱形式以及素材等都为民族声乐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许多广泛流传的歌曲、歌剧拔萃曲等都是从民歌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的, 如建立在《襄河谣》基础上的《洪湖水浪打浪》、建立在《小白菜》基础上的《北风吹》、建立在《捡麦秆》基础上的《红头绳》等。但是, 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拼盘, 西方音乐文化对我国传统的音乐文化带来了冲击, 其中作为民族声乐基础的民歌艺术也没有能够得到幸免。在此过程中, 国人带着对西方科技先进性的崇拜而对西方音乐文化思想与音乐作品趋之若鹜, 我国民族声乐也逐渐开始借鉴西方音乐思想, 并追求着与我国民族声乐传统特色渐行渐远的“科学性”。同时, 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也让民歌逐渐失去了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环境与土壤。在这些现象的影响下, 我国传统的民歌艺术走入了生存危机并逐渐走出了人们的视野。对于这种现象, 我国民族音乐家天青这样说道:“现代化对民间歌曲的冲击比十年浩劫还要大。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 中华民族文化从没有像今天这样面临着危险。”由此课件, 当前作为我国民族声乐基础的民歌艺术已经被动摇, 新时期民族声乐发展根基所面临的挑战, 对民族声乐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面对我国民歌逐渐式微的情况, 首先我们要承认这一现状, 并以社会发展以及社会大众审美倾向的变化为依据来对民歌艺术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其次, 要求新时期的社会大众对我国民歌做出原封不动的继承和发扬是不现实的, 在推动我国民歌以及民族声乐的发展中, 应当重视挖掘民歌艺术的发展特点与发展规律, 在引导社会大众认识到民歌发展在我国传统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基础上, 来对民歌艺术做出保护、继承、创新与发扬;再次, 民歌艺术的发展不能照搬西方音乐思想。民歌艺术以及民族声乐艺术的价值在于民族性与特色性, 对西方音乐思想的照搬也许能够更好的满足一些人的审美需求, 但是事实上却会让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失去最本质的内容与气质。因此, 对西方音乐思想做出借鉴的过程应当具有选择性, 并将突出民族声乐艺术的民族性与特色性做出基本前提。
参考文献
[1]姚晓婷.浅谈民族声乐艺术的音乐美学因素[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 (02) .
[2]李辉.兼收并蓄出新韵洋腔土调总相宜——浅析吴雁泽的演唱技法[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04 (03) .
[3]崔钰.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现状与发展[J].才智, 2010 (32) .
13.中华民族声乐发展 篇十三
摘要:如何学会声乐的各种唱法,是当前声乐教学中一直在探索和思考的问题,而名族声乐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种。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有教师正确的指导灵活的学习方法。在名族声乐学习中,不能生搬硬套,更多的是体会和感受,要“用心去唱”。
关键词:名族声乐的学习;正确发声:声乐教育:知识理论。
谈起声乐艺术、技巧、表演、教学等等,很多声乐教师都能泛泛多说出许多个人见解和方法来。但如何提高声乐教学水平,提高学生们的演唱技巧,如何提高个增强声乐艺术的表现力及感染力,却是一部分教师经常忽略或不够重视问题。而这个问题。也正是影响到学生提高声乐技巧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声乐而言,有些教师认为,声乐就是通过声音来表现的。其它都是次要的,认为没有好的声乐技巧,表现力再好也是多余的。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只偏重或只注重声音的训练,其它技巧虽然有密切关联的问题,则不 重视了。
这种观点我觉得是很片面。声音的技巧虽然很重要,但是没有了感情的投入,就会像一部机器,它很多的事情可以做得很完美,可他却永远拥有不了灵魂。如果我们唱歌只追求声音的完美,不注重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那培养这些唱歌者的目的何在?/如果演唱者把每一首不同的作品都当做仅仅是学习声乐的练习曲来唱,单纯的去表现声乐技巧的生命力,就要和表现力和感染力相结合。所以。我最先要谈的是:
声乐技巧和表现力
唱法问题一直是困扰声乐老师的大问题,至今为止也没有哪一位名人学者和教师明确的去提出三种唱法的界限是什么?每次在电视上看到各地及中央电视台多的声乐大赛都会分美声唱法、名族唱法、通俗唱法三个大类来比赛。我有时候也在想,这一上三种唱法的界限是什么?区分的标准又是什么?包括我们声乐、音乐前辈们恐怕也很难区分这其中的界限和范围。比如一些通俗歌手演唱的歌曲,如“南泥湾”’“信天游“走西口”便衣警察“、兰花花,毛主席的话儿记在心坎”等等,举不胜举。他们演唱的是传统民歌,但他们所用的方法是所谓的通俗唱法,又近乎民间民歌唱法。还有诸如“青藏高原”之类的少数民族歌曲,演唱者用的是什么唱法呢?这是个很难界定的标准。我认为一个演员能唱流行、通俗歌曲不见得就是通俗唱法。我想一个唱民歌的演员,如果演唱能唱一些演出用的通俗流行歌曲,你能认定他是流行歌手或通俗吗?当然不能,刘欢能唱通俗歌曲,也能唱民歌,也能演唱一些歌剧咏叹调,他属于哪种唱法呢?总所周知,世界著名女歌星沙拉。布莱曼,她演唱通俗歌曲,又演唱传统类声及歌剧选曲,她又算什么唱法呢?其实归根结底,这其中的问题,就是一个演唱方法与表现力的问题。不是吗?打个通俗的比喻:声乐技巧是骨架,而表现力就是充实这个骨架的血和肉,喻晓宣老师曾明确指出:技与艺的关系也是如此。精湛的声音技巧可以促使艺术之花开得更加艳丽动人;而加强艺术修养则能充分发挥技巧的作用于力量。
“技”是重要的,没有“技”,也就没有所谓的“艺”,没有纯熟的技巧,也就不可能有完美的艺术表现。技术的功力直接影响到艺术水平的高低。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技巧。长期以来,特别是有一时期,片面强调生活的重要性,把“以情带声”变成了“以情代声”,似乎只要有了生活,只要有了感情,艺术上的一切问题都能得到解决。其实,对于一个声乐表演工作者来说,生活与技巧这两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二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完美的艺术技巧,才能达到完美的艺
术表现目的。
二、民族声乐教学中常遇到的一些问题
民族声乐顾名思义,是一个国家隶属本民族的传统声乐其根源也可以这样说民族声乐,这样说也许是有局限性的。但究其根源,应当是本民族的、民间的唱法的总称。如山歌、各地方的民族民歌或经过改编,加入新的内容原始的传统的唱法。其实中国的地方戏曲,也应归结为民族声乐的组成部分。在民族声乐的学习过程中,很多的声乐生经过多年的学习,也投入了很多时间与精力,但是最终却看不到成效,到头来在歌唱的过程中还在歌唱时,咽喉不能阻塞,因为喉咙是声音的通道,必须将咽喉张开,让气息自如的将声音送出来。还有的张开了嘴却不一定就真正的打开了喉咙。虽然口的外部张的很大,但口腔内部未能打开,而使舌根下压,结果咽喉腔部分反而变小受阻。虽然喉咙是声音出来的门户,也是气息的入门户,如果喉咙没有充分打开,即使口张开了,也很难得带圆润优美的声音。我们所要要求的打开喉咙就是指在歌唱时,口腔都能充分张开,使声音的通道畅通无阻直达头腔,产生良好的共鸣。
呼吸的运用
呼吸是人体发声的动力,也是艺术的基础。发声方法的基础。发声方法真确与否,呼吸起着定性的因素。在我国古代声乐理论中就有“善歌者必先调其气”的论述在我国名族传统唱法中,也认为气息是歌唱的基础。所以如果在歌唱过程中呼吸运用的不正确就会直接造成声音无控制的“喊叫”“卡挤”现象,有些学生多年来“提”着气歌唱。究其原因是声乐老师让其“收腹”歌唱。歌唱时吸引肌肉群和呼气肌肉和呼气肌肉群得对抗收决不等于“腹部往里收”这种“对抗收缩”为了维护横膈膜下沉。理论上讲,使肺的底部较长时间充满气,从而有控制的呼出。而“收腹”歌唱的呼吸现象,则完全打破了这一对抗保持的可能性,使歌唱者气息浅,胸上部紧张,是一身的毛病。就是因为在学习唱歌的过程中违反了一些科学的发生规律,从而走上了弯路,所以在声乐的教学中,老师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在民族声乐教学中会常遇到哪些问题呢?
如何正确发声
1、起音
歌唱艺术是以人体的歌唱器官为“乐器”而发出优美歌声的艺术。歌唱者既是“乐器”又是乐器的的演奏者我们需要掌握正确的“演奏”方法,才能“演奏”出美妙的声乐。
第一、要防止用过多和过猛的气息去冲击声带。这样会产生噪音,减少共鸣,损伤声带。
第二、要防止声带过于松垮,不积极靠拢闭合去档期。这样会产生漏气,发出嘘声,音色空闷、苍老,也容易引起声带疾病。
第三、要防止起音时候喉头挤、卡、压,是喉头失去弹性,导致音色干涩、刺耳,容易引起声带疲劳。
2打开喉咙与口形
“打开喉咙”是歌唱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在歌唱时须贯彻始终的最终的最基本状态。
“打开喉咙”实际上是打开了人的共鸣体,通过训练有意识的“打开”来调节人的歌唱共鸣腔。这个问题是一般声乐教师和学生积容易忽视的问题。唱歌初学者,往往会不自觉的将口腔紧锁着,不打开嘴来唱,这样很难的得到好的声音。更会导致喉咙下巴等发声器官的紧张。解决的方法应强调歌唱进吸气自然下沉。发生时,要感到下腹部和腰部位向外向下扩张,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喉部 的压力,有利于共鸣腔的调整,减少喉部的挤咔现象。
呼吸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许多的声乐家将歌唱发声的呼吸方法分为四种:锁骨呼吸法、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和胸腹试联合呼吸法。大多数的生理学和声乐家认为个别的、孤立的呼吸法是不存在的,都主张在歌唱时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方法,认为这是一种最为完善最科学的呼吸方法。
(三)由于流派风格的变化,歌唱中共鸣腔的运用是最为复杂的。歌唱得到共鸣包括:头腔共鸣、口腔共鸣和胸腔共鸣。正确的发声和美好的歌唱时建筑在共鸣之上的,这是声乐训练的基本规律,也是每一个优秀歌手的嗓音应具有的特点。
有些学生为了寻找共鸣故意压着喉咙缩着舌歌唱。下巴紧张,勃筋暴露,使歌声的“美”更无从谈起。这种现象如有老师指导,恐怕要追究老师引导其共鸣运用的责任。其实,歌唱的共鸣的运用,要想畅通自然,声音的“走向”很重要。打开喉歌唱,并不是压着喉歌唱。打开喉的同时,要把声音送向头腔,带动鼻咽腔头腔同时发生共鸣。而人体参与歌唱的各部位,要紧张有序。该积极的部位要调动起来,如:后咽部和鼻咽腔要有一定的张力,而该放松的部位如:舌和下巴一定要放松。只有这样才能调整出歌唱者最美的共鸣和音色。
三、声乐理论知识的学习
好的演唱必须有扎实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做坚强的后盾。学习了解声乐理论基础,可使自己练习时不盲目,明确目标。另外,再看看别人的声乐论著、声乐方面的录像、电视、录音等,都会给自己带来极大启发,对歌唱练习时有大好处,使自己少走弯路。音乐基础理论包括知识理论、视唱练耳、和声曲式及作品分析、中外音乐史等等。任何一门基础理论课程没学好,演唱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乐理中基本的音值、节奏没掌握好,就会使作品的演唱失去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速度与力度把握不准,可能就会完全改变原作的青训和情感内涵。若不了解作品的出处、年代及风格,把严谨、典雅的古典风格唱成激情、浪漫风格,就会贻笑大方。可以说,扎美好歌唱的一个人重要保障。实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是
四、歌唱的吐字
领会歌曲中的咬字与吐字是声乐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歌唱艺术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音乐与语言的结合。音乐形象的升华,两者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我们中华民族歌唱的传统发音讲究的就是“字正腔圆”。古今中外的歌唱家在声乐训练课中都十分重视歌词的吐字问题。要求歌唱者除了以准确、优美、动听的声音以外,还要将歌曲中的歌词正确而清晰的传达给观众。
我国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指出:“古之善歌者有语,谓当使者中无字,字中有声” “要把字顺顺溜溜儿不是疙瘩瘩融化”在歌声之中,即声中无字。要在吐字清晰而不是以不是以字害声的根基上,把字变成音乐化的有声字,就是字中有声。这些都是我国传统声乐理论中,关于吐字咬字的宝贵经验,只有认真学习,才可能做到“字正腔圆”。
五、了解民族唱法的特点
想要学好民族唱法,在学好一些技巧之后还得掌握它具备的特点。民族中国现代的名族唱法,是当今歌坛的三大唱法之一。我们所指的民族唱法、是在我国民族艺术土壤中孕育成长。在继承中国各民族的民歌唱法、戏曲唱法、曲艺唱法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了欧洲传统唱法的科学训练手段和技术方法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特点的歌唱艺术。
民族唱法以一名族语言为基础,以独特的行腔韵味为精髓,重视唱“情”,强调以情代声,声情并茂的歌唱美学原则,并与形体表演紧密结合,是歌唱的情、声、字、腔、味、表演交相辉映。
我国的民族唱法在解放前因历史条件的局限,基本上还停留在民歌、曲艺、戏曲等唱法的领域内,没有形成具有代表性和科学性的完整系。虽然在民歌、曲艺领域内也出现了很多的优秀的演唱家,但从时代的发展对声乐的艺术看来,仍有一定的局限性。解放以后,由于党和政府对民族文化的高度重视和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我国的民族声乐事业有了飞速的发展,在演
唱技巧和训练方法上,学习、鉴定了美声唱法的长处,吸收消化后为我所用。保持了声音上甜、亮、圆、润,水的特色,但音域更为宽广、声音更加畅通明亮、表现力更加为强,不但能演唱一般的歌曲、而且能演唱宽广、色彩变化丰富、感情起伏强烈、富有戏剧的大型作品。
六、嗓音的保健
众所周知对于歌唱者来说,嗓子就是我们的“乐器”。正确的发声方法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就是对嗓音的最好保健。科学的用嗓,就是唱好歌曲的前提,所以对于一个想要学好名族声乐的朋友来说,爱惜好自己的嗓子才是唱好歌曲的王道。
【中华民族声乐发展】推荐阅读:
朝鲜半岛局势发展与中国的选择_情系中华10-31
十三五全国卫生计生监督工作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09-29
中华民族作文09-23
中华民族节日10-23
民族心中华情08-24
中华民族精神是08-19
中华民族文化介绍08-27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10-01
中华民族音乐课件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