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与展望

2025-02-04

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与展望(精选3篇)

1.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与展望 篇一

LY/T 2573-2016 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规范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Specification of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benefits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project 【标准状态】现行 【全文语种】中文简体 【发布日期】2016/1/18 【实施日期】2016/6/1 【修订日期】2016/1/18 【中国标准分类号】B64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关联标准

【代替标准】暂无 【被代替标准】暂无

【引用标准】GB/T 23233,LY/T 1606,LY/T 1626,LY/T 1689,LY/T 1698,LY/T 1721,LY/T 1872,LY/T 1952

适用范围&文摘

本标准规定了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专项监测站建设、监测指标与方法、评估方法和数据管理等技术要求。〖JP〗

本标准适合于退耕地还林、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封山育林等退耕还林工程。

2.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与展望 篇二

1 监测地点选取及其基本情况

1.1 监测与评价样本选取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选取样本。首先将全省106个有退耕地还林任务的工程县分区, 然后在各区内选取工程量较大的12个样本县;其中太行山系3个 (济源市、辉县市、林州市) , 伏牛山系7个 (洛宁县、新安县、伊川县、灵宝市、陕县、禹州市、西峡县) , 桐柏-大别山系2个 (桐柏县、光山县) 。

在每个样本县中, 按照工程量较大、经济条件适中的原则选取1个样本村;每个样本村选取10个样本户, 农户样本从全村退耕户花名册中随机抽取。

1.2 监测方法

县级指标由监测人员到县级统计、农业、水利、国土、环保、气象等部门查询获得, 村级和农户指标由监测人员走村入户调查获得。自2005年开始, 对12个样本县、12个样本村和120个样本农户进行连续跟踪调查。

1.3 样本县、村、农户基本情况

样本县行政区域总面积23 773 km2;截至2012年底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7.58万hm2, 其中退耕地还林7.84万hm2, 荒山荒地造林15.64万hm2, 封山育林4.10万hm2, 分别占全省任务的25.56%、31.23%、22.35%和31.95%;累计获得中央财政退耕还林补助资金22.00亿元, 占全省退耕还林投资总额的28.27%;样本县涉及退耕地还林农户数37.66万户, 占全省退耕地还林总户数的29.2%。2012年总户数、总人口分别为208.37万户, 852.27万人, 其中乡村人口666.92万人。

样本村土地总面积6 500 hm2, 退耕地还林面积1 034 hm2;2012年总户数、总人口分别为7 613户、28 610人;其中退耕地还林户数5 998户, 占样本村总户数的78.79%。

样本户退耕地还林总面积34.57 hm2, 户均退耕地还林面积0.29 hm2;经营耕地总面积29.85 hm2, 户均耕地面积0.27 hm2。2012年家庭总人口574人, 总劳动力348人。

2 效益监测与评价

经过多年的退耕还林建设, 工程区森林资源得到快速增长。2012年, 样本县林地面积129.38万hm2, 比2001年增长18.49%;有林地面积96.65万hm2, 比2001年增长了27.48%;森林覆盖率40.7%, 比2001年增长了8.8%;森林蓄积量2 981.24万m3, 比2001年增长了48.11%。森林资源增加的同时, 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也得到体现。

2.1 生态效益

2012年, 样本县水土流失面积65.06万hm2, 比2001年减少27.46% (图1) 。样本县2000-2002年先后启动退耕还林工程, 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前几年, 因植树造林对土壤表层的翻动, 造成水土流失面积增加, 并在2005年达到高峰。随着退耕还林工程栽植的树木逐渐成林, 森林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逐渐显现, 从2005年以后, 工程区水土流失面积开始逐步下降。表明工程建设对水土流失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

2012年, 样本县年降水量704 mm, 比2001年增加18.92%。2004-2012年, 样本县年均降水量最高765 mm, 最低638 mm (表1) , 均高于2001年592 mm的降水量。

2012年, 样本县平均扬沙 (尘) 0.5次, 比2001年减少4.3次 (表2) 。2001-2012年, 样本县年均扬沙 (尘) 次数大幅减少, 自2009年起, 年均扬沙次数不足1次。由此可见,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 增加了地表植被的覆盖度, 有效减少了沙尘来源, 从根源上有效的控制了风沙灾害。

2.2 经济效益

2.2.1 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2012年, 样本县国内生产总值3 237.81亿元, 比2011年增长10.34%, 增长速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0.43个百分点。2001-2012年, 样本县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超出全省同期平均水平1.36倍。2012年, 样本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80万元, 比2011年增长10.14%, 增长速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0.24个百分点;比2001年增长6.23倍, 远远高于同期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4.29倍的水平。

2.2.2 粮食产量稳步提高

2012年, 样本县耕地面积49.51万hm2, 比2001年减少11.71%;粮食播种面积70.29万hm2, 比2001年增加4.79%;粮食总产量375.68万t, 比2001年增加44.28%。2004-2012年, 样本粮食总产量最低287.44万t, 最高382.87万t, 均比2001年的260.39万t明显提高。

2012年, 样本县粮食单产5 345 kg/hm2, 比2001年增加37.68%;样本村粮食单产8 805 kg/hm2, 比2001年增加43.48%;样本户粮食单产9 795 kg/hm2, 比2001年增加65.40% (图2) 。由于粮食单产明显增加, 2012年, 样本县农村居民人均粮食拥有量563 kg, 比2001年增加了46.61%。由此可见, 实施退耕还林后, 优化了耕地结构, 环境、气候和生产条件等也明显改善, 粮食单产明显提高, 粮食供给得到了有效保障。

2.2.3 人均收入显著增加

2012年, 样本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 902元, 比2001年增加了3.72倍;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 524元, 比2001年增加了3.59倍 (详见图3) 。2001-2012年,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呈上升趋势, 但样本县增加值及增长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由此可见,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对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有促进作用。

2.2.4 收入结构明显调整

2012年, 样本户人均经营性收入6 021元, 比2001年增加4.21倍。2012年, 样本户外出务工收入3 992元、工副业收入1 752元, 分别占经营性收入总额的66.30%和29.11%。由此可见,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 极大地解放了农村劳动力, 使他们在享受退耕还林补助的同时, 能够腾出时间从事第2和第3产业, 大大提高了家庭收入。

2.3 社会效益

2.3.1 基本农田建设大力推进

2004-2012年, 样本县新建基本农田2.42万hm2, 改建基本农田8.85万hm2;样本村新建基本农田0.25万hm2。由此可见, 各地在实施退耕还林的同时, 加强了基本农田建设力度, 实行“占补平衡”, 及时补充因退耕还林减少的耕地面积。

2.3.2 耕地结构得到有效调整

2012年, 样本村耕地面积1 264 hm2, 比2001年减少35.79%, 其中25°以上陡坡耕地减少73.48%, 15°~25°斜坡耕地减少66.74%, 15°以下缓坡耕地及平地增加1.57% (图4) 。由此可见, 样本村退耕地还林占用的主要是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25°以上陡坡耕地和15°~25°斜坡耕地, 增加了高产、稳产的15°以下缓坡耕地面积, 有效的优化了耕地结构。

2.3.3 外出务工人员比例继续增加

2012年, 样本县外出务工人数为177.76万人, 比2001年增加107.26万人, 外出务工人员占乡村从业人员的比例为41.48%, 比2001年提高24.66%。样本户外出务工人数151人, 平均每户有1.26人外出务工。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深入开展, 样本县还对生存条件较差的特困人口实行易地搬迁, 截至2012年底累计生态移民9 848人, 为加快劳动力转移创造了条件。可见退耕还林使众多的劳动力从繁重的农业经营活动中解脱出来, 为他们外出务工创造了机会。

2.3.4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速建设

2012年, 样本县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为421.20万人, 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人数为642.82万人, 分别占乡村总人口的63.16%和96.39%;样本村低保户336户, 占总贫困户数的53.16%,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展。由此可见, 退耕工程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正在加速建设, 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3.5 农村能源建设成效显著

截止2012年底, 样本县累计以煤 (电、汽等) 代柴户数为130.80万户, 建沼气池37.61万口, 节柴改灶35.79万户, 利用太阳能34.42万户, 分别占农户总数的62.77%、18.05%、17.18%和16.52%。120个样本户炊事用能使用煤炭的52户, 使用燃气 (煤气、液化气) 的46户, 使用柴草的17户, 使用沼气的4户。由此可见, 由于农村能源建设加速推进, 退耕农户烧柴问题已得到根本解决, 有效的减轻了退耕还林保护压力。

2.3.6 农民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2012年, 样本村农户总数7 613户, 其中用电户数7 613户, 饮用水符合国家标准的农户数7 399户, 收看电视户数7 605户, 使用电话户数 (包括移动电话) 6 992户, 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97.19%、99.89%和90.92%, 与2001年相比均有大幅提高,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 农民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3 主要结论

3.1 退耕还林有效的遏制了水土流失趋势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12 a后, 样本村25°以上陡坡耕地面积减少了73.48%, 15°~25°的斜坡耕地面积减少了66.74%。通过在坡耕地上植树造林, 改变了工程区多年来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 样本县森林覆盖率由2001年的31.9%增长到2012年的40.7%, 水土流失面积由2001年的89.68万hm2减少到2012年的65.06万hm2, 工程区水土流失趋势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3.2 退耕还林稳定的增强了粮食持续供给能力

2004-2012年, 样本县累计新建基本农田2.42万hm2, 改建基本农田8.85万hm2, 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因退耕还林减少的耕地面积。2012年, 样本县粮食播种面积70.29万hm2, 比2001年增加4.79%, 粮食单产5 345 kg/hm2, 比2001年增加37.68%, 农村居民人均粮食拥有量563 kg, 比2001年增加46.61%, 样本县粮食供给能力得到了有效保障。

3.3 退耕还林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发展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有效推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调整了农民收入结构, 工程区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且高于全省农民平均水平。同时, 退耕还林工程还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农村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农村能源利用结构进一步合理, 初步实现了“国家要生态, 农民要利益”的双赢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军利, 秦富仓, 岳永杰, 等.内蒙古伊金霍洛旗风沙区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效益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 2013, 20 (5) :104-107, 118.

[2]姚盼盼, 温亚利.河北省承德市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3, 27 (4) :47-53.

[3]牛辉, 庄嘉, 胡冬冬, 等.广西凤山县退耕还林土壤效应及生态效益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3, 41 (5) :2054-2057.

[4]任静, 余劲.退耕还林工程碳汇生态效益补偿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 2013, 52 (8) :1749-1751, 1759.

[5]白春雷, 高嵩.退耕还林水源涵养效益评估[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15) :185, 187.

[6]李毅.贵州省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监测与评价[J].现代园艺, 2013 (6) :134.

[7]谭成静, 曾凡春, 卢红, 等.信阳市平桥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效益及主要做法[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1) :191-195.

3.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与展望 篇三

摘要:通过对生态项目的生态效益监测分析,摸清该项目生态效益的定性、定量关系,明确提出完成这个生态建设项目,在维持宁夏中部干旱带脆弱生态系统的.稳定方面,以及改善宁夏生态环境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作 者:包长征 张学忠 徐秀梅 作者单位:包长征,张学忠(贺兰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宁夏,贺兰,750200)

徐秀梅(宁夏大学生态中心)

上一篇:幼儿园小班音乐活动教案《小朋友爱清洁》含反思下一篇:公务员面试进退场注意事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