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主题学习活动心得体会

2024-07-31

小学语文主题学习活动心得体会(精选19篇)

1.小学语文主题学习活动心得体会 篇一

在2014年12月20日至27日,本人有幸参加了由xx市教研室组织的赴xx省xx市关于小学语文教师跟岗学习的活动,跟岗学习时间为期7天,在这7天的时间里,我们走进了xx市xx,xx、xx,xx四个县级小学语文课改先进学校进行跟岗学习,在这次学习活动中,我们聆听了几位山东省名教师,教学能手的课例,从他们所上的课例中,课程内型丰富多样,有识字课,阅读课,读书交流会,单元导读课,绘本阅读课,单元集中识字课等,课堂内容精彩纷程,教师的语文教学功底深厚。他们的语文教学课改确实走在了全国教学的前沿,而且做得十分出色,我认为山东省潍坊市“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已经做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

首先,对于阅读课的教学,他们注重抓住一个值得师生共同深入探究的主题来进行学习。过去,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们总是喜欢对课文内容进行深挖细掘,繁琐地分析、理解,以问题牵着孩子们学课文,问题问完了,课文就学完了。如此下来,教师花费的时间多,功力大,但收效并不高。这次xx省“语文主题学习”的课例,给我们展现的又是另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他们的每一节课,都是围绕一个主题来展开的。如孙传红老师上的《走进奇幻的神话王国》一课,他就先让学生自由品读《夸父逐日》,《普罗米修斯盗火》,《女娲造人》这三篇神话故事,然后让学生说出围绕这三篇神话故事想出一个最想探究的问题,学生们提的问题很多,结果他们就用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神话故事究竟神奇在哪儿?”这个主题来展开探究,又如刘燕老师上的《语妙天下》一课,她就紧紧围绕着“纪晓岚说的哪些语言让你觉得特别生动有趣,印象深刻”这个主题来品读,袁丽老师执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又紧紧地围绕“你觉得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这个主题来思考。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重在让学生一课一得,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学生学得轻松自然,简单而扎实。其次,学习主题确定以后他们都能做到精讲多读。有很多学者说过:“书是孩子们读懂的,不是教师教懂的。”更有一句话:“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也给我们说明了应该让孩子们多读书。因此,上语文课,最主要的一点,是让学生多读书,有感情地读书。这一点他们这些兄弟学校也是做得非常好。如郭xx老师执教的《七律长征》一课,她就让学生五次有感情地品读这首诗。一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二读找出中心诗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确立学习本诗的主题“红军长征之难,难在何处”?再让学生围绕这一学习主题进行第三次朗读,边读边找出相关诗句。四读读出红军对待困难的态度。五读长征胜利后,红军们无比高兴的心情。先让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然后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样,学生通过有感情地品读,红军那种不畏远征之难,勇敢,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就涌现在孩子们的心里。因此,正确地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最有效途径。最后,他们把大量的课外阅读带进课堂,每学习完一篇课文,有些课文会补充一篇课外阅读,简称“一加一”教学,如郭xx老师上的《长征》一课,她就抓住毛主席的诗词来拓展阅读了《沁园春·雪》这首诗。有些课文会加入多篇课文,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安徙生的童话故事结局都很美好,袁xx老师则补充出示了《丑小鸭》、《拇指姑娘》和《美人鱼》这三篇童话故事的结尾部分,让学生阅读,感受安徙生童话故事的特点。还有张xx老师执教的《一次成功的实验》,她就围绕这篇课文补充了八篇课外阅读,他们称作“一加ⅹ”,大大地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加大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更好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崔xx老师指出:“最好的教育是教会学生阅读”,“成功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xx省xx市“语文主题学习”的课程实验,已经向新课改的目标迈进,他们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出发点,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2.小学语文主题学习活动心得体会 篇二

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内容选择上强调“综合”, 这里的“综合”应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语文自身各部分之间的融会贯通, 即听说读写的综合等;二是指打破学科界限, 例如语文与历史的综合、语文与艺术的综合, 将语文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沟通和融合;三是置语文于广阔的生活背景中, 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强调在生活中学语文。无论是哪一方面的“综合”都不能放弃也不应放弃“语文味”, 它们应该是“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根据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特征, 我们在设计综合性学习时必须牢牢地把握“语文味”。

如有教师自行设计了以“中秋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 开展了系列活动:中秋来历、中秋雅趣、月到中秋、月饼调查、中秋祝福等。整个过程中, 学生拟订活动方案, 收集整理有关中秋的传说, 写写自家过中秋的情景, 调查月饼的种类、价格、销售情况并形成调研报告, 拟写月饼广告, 设计中秋贺卡, 向亲人传递问候祝福, 写写中秋“猜灯谜”“对对子”的奇闻趣事等, 听说读写贯穿活动的全过程。活动展示的作文、广告词、调研报告、贺卡、手抄报等成果无不洋溢浓浓的“语文味”, 在这样的综合性学习中, 语文活动占据了充分地位。

二、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主题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其特定的活动目标、内容和活动方式、评价维度, 而且活动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随着年级的上升而具有层次性, 这是由不同年级小学生的知识、经历和心理水平的不同程度所决定的。因此设计活动时, 要充分考虑各年段小学生的认知水平, 选择的主题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采用的活动形式是小学生力所能及、喜闻乐见的。如我们在中年级设计了“走近儿童诗”的综合性学习, 分成“儿童诗撷英, 儿童诗朗诵、儿童诗配画、儿童诗吟唱、儿童诗赏析、儿童诗创作”几个板块, 通过“赛一赛、画一画、演一演”等活动形式, 激起每个儿童的参与兴趣, 在“听说、读写、吟诵、唱画”等有趣的活动中走近儿童诗、品味儿童诗, 在共同合作中感受儿童诗的魅力。

如果说中年级的综合性学习的选题范围相对较小、活动形式更注重有趣新颖, 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在“玩中学语文”的话, 那么高年级确定的综合性学习范围则相对较广, 耗费的时间会更多, 活动目标会更明确地指向通过综合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今后在生活中直接需要用到的语文技能和素养, 因而高年级设计的综合性学习应具有更多的挑战性和创造性, 需要学生制定计划, 调查访问甚至课题研究, 侧重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以及社会实践的能力。如我们在高年级开展的“野炊活动”综合性学习, 先指导学生向学校提交要求举行野炊活动的申请书, 然后拟订野炊活动方案, 接着分组考察地点, 撰写通知、告家长书, 联系车辆等, 随后又对野炊活动进行总结, 学写简讯和通讯报道, 最后组织学生向其他班级介绍野炊活动情况, 推荐野炊地点。整个活动中, 涉及方案制订、访谈联络、考察调查、总结推荐等环节, 学生得以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 拓宽了视野, 丰富了知识, 砥砺了能力。

三、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确定主题

语文综合性学习在活动内容的选取上还要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来设计, 强调学用结合。教师可以在某一篇课文学完以后开展拓展延伸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也可以在一个单元学完后, 围绕单元主题设计综合性学习。

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后, 结合本单元口语交际和习作内容可设计“走进秋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收集秋天的诗、词、儿歌, 举行“秋韵”诗歌吟诵会;策划一次秋游活动, 拟订秋游活动方案;创作秋画秋诗, 举办“秋之歌”手抄报评比活动。这些活动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强烈的挑战性, 它不仅仅是针对语文的某个知识点进行巩固应用, 也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拓展延伸, 更是学习主动探索、亲身体验和合作交流, 培养学生个性品质的重要平台。

四、根据时令环境、地域特点确定主题

由于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 存在教学进度与时令的差距, 教材上特定的综合性学习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学生。因此, 教师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优势或季节特点, 选择最近的、最新的、适合学生年龄、经历的鲜活题材设计活动方案, 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例如, 乡村小学生可开展“走近对联”的综合性学习, 城市小学生则可开展“短信文化”的探究。

3.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题开发 篇三

一.立足课本拓展主题

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特殊的课程形态,它的取材十分广泛,学习主题随处可觅。教材安排的综合性学习一般来说与阅读教学相辅相成,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但实施中如果过分拘泥于课本中设置的主题,未免使这一充满智慧的学习方式缺乏灵性。实际上各种版本教材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仅仅是给教师和学生提供的几次范例,新课标中的实施建议就明确提出:“综合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可见,教材中的综合性活动内容与主题不是“圣者”,有些主题应该按课本的方案组织实施,有的可以在实施过程中加以适当变通或拓展。例如,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阅读教学的主题是“人间亲情”,就相应安排了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其中有三个小活动:老照片的故事,我家的一件珍品,妈妈的唠叨。编排者意图在于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中去感悟亲情,培养热爱家庭的情感和对家庭的责任感。我除了按教材选择了“妈妈的唠叨”组织实施外,对活动主题进行了适当延伸:一是“写给妈妈”,让学生以书信的形式写一段话,诉说对妈妈(或其他亲人)的真挚感情;二是“感受母爱”,征得学生同意的前提下,读妈妈给子女的回信;三是“回报亲情”,让学生用实际行动表达对父母的爱。对于广大的农村留守学生而言,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他们最亲最爱的人莫过于自己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而隔代的爱往往有放纵式的溺爱。因此,必须让孩子们懂得在被关爱中,要学会去关爱别人。于是,我又策划了“溺爱不是爱”、“孝心伴我行”、“爱满校园”等主题学习活动。这样延伸,丰富了课本的主题内容,扩大了活动空间,学生在感受家庭的温暖中重新审视自己言行举止带给父母及长辈的感受,会觉得语文综合性学习更具有其独特的吸引力和教育意义。

二.参与实践催生主题

由于农村学校条件所限,的确,课本中安排的有些综合性学习活动无法开展。但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与本地资源特点,把综合性学习主题作相应调整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同样可以达到培养学生自主、独立的学习习惯和能力的目标,甚至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如:七年级下学期的“黄河,母亲河”的综合性学习,对地处长江中游的湖北农村学生来说根本无法开展。而考虑到我们阳新地处长江南岸,是著名的“百湖之县”,江河航运四季通畅,境内流入长江水系众多,其中富水河是境内最大的河流。于是,我把这次综合性学习主题以探寻“黄河”退换成为探索“富水河”航道的活动,让学生调查有关富河航道的过去、现在,为航道污染提出建议,为航道创设公益广告等。又如“马的世界”这一活动,因为我们江南的学生现在很难见到马,开展此活动没有必要的感性材料。于是以课本的活动方案为蓝本,我让学生去探究我们农村各地都有的牛,了解牛的故事,积累牛字谚语,感受牛文化魅力,找寻牛的精神。再如八年级上学期开展“说不尽的桥”这一学习活动时,因为无法搜集各种桥的资料,我便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了本地的各种或天然或人工的桥,去实地参观丈量并采访当地群众,向老百姓询问关于这些桥的历史故事传说等,返校后交流个人成果,作品琳琅满目,有的画,有的写,甚至有的带来了自制的大桥模型。这样通过实践活动生成新的主题例子还有很多,如将“探索月球的奥秘”改换成了“七峰山的传说”;将“追寻人类起源”安排为“家族姓氏的变迁”。这样一来,语文的实践性就更加凸现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长了知识与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变成了现实。

三.亲近自然采撷主题

农村学生经常与田野相伴,与虫鸟相随,上树捉鸟、下河摸虾、打草放羊、骑牛喂猪、登山野炊、拔草间苗。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为农村学校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例如,上学期我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郊游,到大自然中去学习语文。这次郊游安排的主要内容是:①野炊活动;②在大自然中找一个朋友,与朋友进行心灵的对话;③摄下野炊中闪光的一瞬间,或用卡通形式表现印象最深的自然图景,并写出一段描述性文字;④以“感受自然”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⑤以“感受自然”为主题,举办一次优秀图文展评。到大自然中学习语文,体现了“愉快教学”的理念,遵循了“学科渗透互补”的原则,学生乐于接受,善于接受。

地方旅游资源同样是农村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重要途径,比如我们阳新的仙岛湖、七峰山生态旅游风景区及鄂东南革命烈士陵园等都可以成为开展综合性学习的背景。我充分利用了这些资源,让学生任意选择学习主题与内容,于是“魅力仙岛湖”、“脚踏红色土地”、“重走红军路”等学习活动应运而生……

四.聚焦文化提炼主题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本土文化同样是综合性学习活动的重要资源库,开发利用好本土独特的文化资源,是农村学校综合性学习出效果、呈亮点的关键。本土文化包含了节日庆典、文艺活动、民间戏曲、民间工艺、民间习俗、风土人情等内容,这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丰富多彩的乡土资源,是学生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潘多拉盒子”。这样优质的乡土资源,如果把它引入到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定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并运用于实践。有幸的是,我们阳新县是一块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土地,有两千多年的建置史,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境内发现了“观音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和尚垴新石器时代遗址”等各类古文化遗址110余处,尤以“阳新采茶戏、阳新布贴”极负盛名。同时有很多影响面较大的民间活动,如富池“三月三”庙会、接大王、枫林车灯、板凳龙、划旱船、接神迎神等活动。可以从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开展如“三月三是怎么来的?”、“阳新布贴是怎么做成的?”等与学生生活有紧密联系的主题活动。另外,清明、端午、中秋、除夕、春节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文化内涵特别深厚,自然成了我们综合性活动主题不可或缺的选择。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存在于生活的角角落落,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只要农村教师增强开发和利用意识,多方入手,广开渠道,沟通课堂内外,一定能发掘出更多有价值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拓宽学生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4.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心得 篇四

陈华

最近参加县主题学习研讨,听了专家及骨干教师的发言及示范课,这次近距离真实地感受主题单元教学的魅力,确实很过瘾,让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

我的收获:

收获一:主题单元教学必须吃透教材,整合教材,找出单元课文的相通点,找出学习方法的共性,制定出适合学生高效学习的学案。在精读课文中教师引导学生摸索出学习方法,然后在略读课文中运用这种学习方法,学生自主高效地学习、交流。

比如毕英春老师在《威尼斯的小艇》中,引导学生总结了学习写景状物文章的方法及写景状物的方法:(1)连接事物几个方面,概括内容;(2)扣住语言,多种方法,体会特点;

(3)抓住特点,把握结构,学习表达。

在读《与象共舞》之前,回顾方法步骤,然后学生自学,自己主持交流,教师点拨。最后,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选自己喜欢的景或物加以描绘,练习表达。

收获二:一堂课的教学中无须面面俱到。

荀子说:“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可教学中要求面面俱到、平均用力、点滴勿漏是不可能的,效果也未必好。其实正是这种“不全、不粹、不足”,才使得语文教学更精练,更精彩。尤其在短短的40分钟时间里,我们无需“顾全大局”,而应抓住重点,需要侧重读的就突出读,需要侧重谈的就尽情说,需要侧重听的就要张开耳朵,需要侧重写的就不能放过写的契机。

在赵红与李翠云老师的课中,就注重了“谈”和“读”。通过“谈”,晓之以理;通过“读”,动之以情。学生在读中理解,谈中感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收获三:小学语文有效教学评价在主体教单元教学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张云杰老师在学生朗读后,积极热情地肯定:“他读得多么动情,让我为之动容,让我好像看到了季羡林老先生对灾区孩子的牵挂!”学生受到鼓舞,都情绪高涨地投入到朗读之中,很快与文本融为一体,自然有了深刻的体会与理解。其实评价更应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终极目标。

我的几点思考:

思考一:我校小学语文主题单元学习该如何进行?学生所需阅读的大量材料该如何搜集?现在有的倡导“简单语文”,有的倡导“深度语文”,我们如何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既简约高效又内涵深刻?

思考二:单元主题学习的课堂教学如何精细化?从课型的确定到课时的安排再到教学流程的设计以及各教学环节的用时,对这些方面都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小组合作、自主互助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个趋势,也是构建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的一个难点。如何使小组合作规范高效?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如何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组际间的交流如何进行?教师如何指导小组学习?

思考三:在赵红、毕英春等老师展示的课中,学生的预习大部分都在课外,学生查阅书籍,搜集资料,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那么,我们的学生能做的到吗?有那么好的条件吗?会得到家长的支持吗?

5.参加县小学语文主题活动之体会 篇五

11月28日,我们黄龙小学4位语文老师参加了县教研室组织的“小学语文低段教学规范”行动小组主题活动。其间,有幸聆听了刘雪芬老师的关于小学语文低段教学规范的讲座,虽然只是短短的一个小时,却让我们受益匪浅。

一、刘老师在讲座中讲到,要降低低段关于写的要求,注重听、说、读兴趣和能力的培养。我们觉得这样的观点真的是非常具有人性化的。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可以在不断的阅读积累中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想和创新精神。在孩子对于阅读有了一定量的积淀之后,让孩子通过自己的笔写出来,就不会再是一件难事。

二、刘老师在讲座中还提到在说话写话中,学生要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一年级上册不提倡写话,低年级一般要求说、写几句话。看到这样的消息,不能不让我们这些战斗在第一线的人为之振奋。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有这样一种现象:很多孩子在上课的时候让他讲他是能讲的,甚至是滔滔不绝,但是,一旦变一下要求,让他写下来,就不会了,这也为难了我们这些老师,很多时候我们也是不想让孩子写的,毕竟他们还小。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又不得不让他们写。有了这样明确的要求,我们觉得会让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的指向性更加明确,也会使低段语文课堂更加有效。

同时,我们也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层的思考。

一、低段的关于写的要求放低了,那么中高段的关于写的要求呢?如果只是一味关注低段,强调低段的听、说、读,到了中、高段让孩子写出长篇大论来,这也是有点高要求的,我们觉得应该将读继续下去,至少在整个小学阶段,我们都应该以积累为主,抓住一切时机让孩子读书,运用各种方式方法让孩子读书。在充分听、说、读的积累上,适当的书写,那必将是水到渠成的美好的事情。

二、我们一再要求拼音教学结束后,应该延时过关。让学生多点时间阅读带有拼音的读物,在不断的阅读中积累、体验、感受,并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我们觉得,很多时候,会出现教与考不同步的现象。我们在想,能不能将要求折中,尽量让小学阶段的学生能在充满正能量的环境中学习,多给予鼓励,多给予表扬和肯定。用宽容、激励的态度评价学生,使学生对学习不断产生兴趣,消除畏难情绪。刘老师的讲座很成功,也很精彩,赢的得了所有老师的热烈掌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观念得到更新,让规范真正一步步融入到我们的低段教学中。

黄龙小学

6.小学语文主题学习活动心得体会 篇六

经过近期的实践与学习,我对“单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了新的认识,尤其是每一步里面的具体环节、具体操作有了自己的想法。

激情导课是“活动单导学”中三个环节之一,是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从课堂下引导到课堂上,从课堂上引导到课题上,从课题上引导到有效学习的活动中。

民主导学是“单导学”中的中心环节,它的实质是让学生自主能动、发挥潜能。

检测导结是引导学生明了收获,习得方法。

由于我对“单导学”有了深刻的认识,因此,运用“单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游刃有余地穿行在了学生与课堂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主动地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来达成学习目标。

学生全员参与,学习热情高涨。我感觉到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效率大大提高。有些知识在传统教学中认为学生很难接受的,现在学生轻易学会了。

7.小学语文主题学习活动心得体会 篇七

eClass数字化校园综合平台就是把所有多媒体内容、课件、主要的应用功能和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资料都集中在一个B/S (浏览器/服务器) 架构的平台来管理, 让使用者只需要通过网络浏览器访问平台就能实现各种电子书包的教学应用。是教育信息技术由教学支持范式向学习支持范式转换的有 效信息技术手段, 为实现主题式实践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技术保障, 完成教育范式由教学范式向学习范式的顺畅过渡。现以笔者的一节语文口语交际和习作综合交流活动课《浓浓母校情》为例, 来对eClass环境下的主题式实践探究活动作分析和探讨。

●课前准备阶段——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为主线

“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的设计思路是设计真实学习环境的合理外推, 一方面, 当学习活动与真实的任务或问题挂钩时, 学习活动便有了明确的目的性。要想让学生拥有学习过程的主动权, 教师就不能再主宰学习过程或规约学生的思维, 而应该为他们提供任务或问题中的思维挑战, 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 并且学以致用, 减小学校与社会之间存在的距离, 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另一方面, 现实中的任务与问题不同于强加给学生的学习目标或现成答案, 学生可以通过主动的探索活动体验学习的乐趣, 培养求知欲。

1.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上小学将近五年了, 还有一年多就要离开母校升中学, 在这几年的小学生活中, 对母校肯定有许多难忘的记忆, 可能对在母校中某一次活动难以忘怀, 对母校的一草一木恋恋不舍, 还有对母校的老师或同学感到依恋……这些都会成为学生口语交流或是习作非常好的素材。另外,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活动策划能力, 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 本班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搜集信息、整理素材、制作PPT等能力, 也非常喜欢表现自己, 希望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任务, 并通过投票竞选的方式来获得成功感和自信心。

2.学生的课前准备

学生分小组选择好任务, 由组长安排小组成员的具体任务, 如参加口语交际活动的小组, 可以有同学找配乐, 有找配图, 有做PPT, 还有找相关的诗词或歌曲的并负责朗诵表演的。每个组员完成任务后, 把自己搜集的素材提交到eClass学习网站同组的讨论区里, 由负责合成PPT的同学最后完成背景的制作。

选择完成想象作文的同学, 则按照学案要求, 独立完成写作及配图, 并通过eClass学习网站提交作业。

3.教师的课前准备

设计活动导学案, 具体如下:

①口语交际。主题:浓浓的母校情。活动形式:朗诵诗词、演唱歌曲、歌舞表演等。组织形式:以小组为单位, 课外搜集其他有关思念的文章或诗词、歌曲, 开展一次综合交流活动。可以采取朗诵诗词、文章, 演唱歌曲等形式。为了让表演更精彩, 可以用“配乐+背景+朗诵诗歌”、“配乐+背景+朗诵文章”、“配乐+ 背景+演唱歌曲”等方式。每个小组负责一个类型即可。 (分组活动, 把搜集到的资料放到讨论栏中) 时间:25分钟。主持人:自荐, 1~2人, 男女各1人。总策划: 班长及班委共6人。

②习作。主题:感恩母校。形式:想象作文。内容:以“感恩母校”为内容, 发挥想象力, 想象小学毕业时, 你将离开母校, 母校有什么会让你觉得依依不舍?是美丽的校园、有特色的课程、各类有趣、难忘的体验活动, 还是同窗六年的同学, 对你孜孜不倦教育的老师等。把你对母校的留恋、难忘的情感写下来, 还可以用画图、拍照、设计心意卡等形式辅助表达这份情感。 (分小组活动, 把图画、照片和贺卡及作文放到讨论栏里) 要求:学习运用本单元学过的表达方法来表达情感, 语句要通顺, 400字左右。时间:15分钟。

综合交流及习作选择其中一题做。

●课堂教学阶段——“面向过程”的教学内容和“有援”的学习环境

在学习范式中, 强调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要“面向过程”, 重视学习内容的故事性和叙事性。换言之, 就是将学科知识、概念等得以产生的“过程”让学生实践并体验, 学生可以从中领悟人类知识增长的实际过程, 从而增强自身参与知识建构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1.导入部分

同学们, 你们在福新小学生活了近五年, 再过一年多就毕业了, 当你要离开母校时, 是否有难以割舍的情感呢? 今天我们就以“浓浓的母校情”为主题, 开展一次综合活动 (如图1) 。

课前, 各组同学已经做了充足的准备。经过初赛, 我们选出了四组同学进入决赛, 这节课请这四组同学上台展示。最后, 我们将通过投票选出本次活动中最炫组合奖一个, 最佳舞台气质奖两名, 未来作家奖一名, 最文明观众奖一名、最热情观众奖一名。观看的同学可以即时发帖写出你票选他 (她) 的理由。

2.口语交际展示部分

师:首先, 有请刘桐组表演。 (组长负责控制电脑, 其他人表演。表演结束后, 组长宣读小组成员所做的贡献) 吹拉弹唱样样全, 很有意思的一组表演, 你有什么想对他们说呢?请发帖支持他们吧。

接下来, 请朱从容小组表演。 (一名组员播放PPT, 其他人表演, 表演结束后, 组长宣读小组成员所做的贡献) 这组的表演你们喜欢吗?赶快动起你们的手指吧, 写下你们支持的话!

3.习作展示部分

师:接下来, 这位同学是用写故事的方式来表达对母校的眷恋之情, 有请梁宁芮。 (梁宁芮上台打开网络作业, 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文章)

还有一位同学也写了自己的故事, 看看他在福新小学又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呢? (程心玥同学上台打开讨论栏, 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文章)

在学生的整个展示部分, 还需为学生提供“有援”的学习环境, 以保障学习活动的有效性。因为倡导学生拥有学习过程的主动权并非意味着他们的任何学习活动都是有效的, 在缺乏指导的自主学习中, 学生可能会因受挫而失去深入探究的兴趣, 也可能因错误线索的引导而偏离预期的方向, 所以学习环境中的“有援”成分, 就是在学生遇到问题时, 教师应该予以有效的支持, 当然, 这种支持不是提供答案, 而是提供资源、示范、启发和咨询, 使学生不但可以借此解决问题, 还可以将教师所应用的方法迁移到自己的学习中, 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学生评价阶段——培养“自我评价”的能力和资源共享的“开放空间”

在教学范式下, 评价往往是在教学之后进行的一种孤立的、终结性的活动, 目的在于对学习结果进行判断, 是“面向结果”的;而在学习范式中, 培养自我评价的能力本身就是学习的目标之一, 评价具有指导学习方向、在学习过程中给予激励的作用, 与之相适应的, 学习范式更关注学生在过程中的绩效表现, 重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建构能力和水平。学生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成为自我成长者, 而自我成长者将“能够使用较强的自我评价技能提高未来的绩效, 进而不断成长”。因而要多为学生提供自评、互评以及评价资源的机会或挑战, 使他们从中获得重要的评价技能。

另外, 信息技术的评价标准也发生了显著的转换, 教学支持范式是从封闭的角度来评价教学技术产品 (如课件) , 但随着学习空间的不断延伸, 人们发现在资源共享方面更能对学生的绩效表现发挥作用, 因而学习支持范式在保持原有评价标准的基础上, 更关注开放空间内的资源共享。

1.拉票、投票环节

师:精彩的节目已经看完了, 看来, 你们心目中已经选出哪个组是最炫组合了, 哪位同学的文章是最美了。下面, 我们进入投票环节, 在投票前, 我们让这些同学说几句话, 给自己拉拉票吧! 哪位同学想给自己拉票?或者“粉丝”也可以给自己的支持者拉票。

学生进行投票 (图2为学生利用eClass平台投票功能进行票选) 。

2.展示投票结果

师:请同学谈谈自己把票投给了谁?你在讨论栏发表了什么意见? (学生发言) 从这些同学们的发帖可以看出, 你们是非常认真地观看表演, 而且用心记下了, 大家觉得谁可以得到“最文明观众奖”呢? (图3为学生在eClass平台的讨论栏中发表自己的意见)

今天, 我们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综合交流活动, 有表演节目, 有发帖讨论, 还有拉票和投票。这样课堂与以往很不同!聪明的你, 发现不同在哪里吗? (引导说出现代化, 信息化的课堂有什么好处)

在“浓浓的母校情”活动中, 大家以朗诵、歌舞、作文的等多种形式, 表达了同一种情感, 那就是对母校深刻的感恩之情。希望今天的学习, 让同学们在快乐中收获了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创造性使用教材, 整合教材, 并根据学生学情改编教材的一节课。我把原本的口语交际和习作主题由“浓浓的故乡情”改为了“浓浓的母校情”, 这个主题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也切合他们的生活体验, 学生可以表达的内容非常丰富。课前, 学生根据主题进行自由组合, 由组长分配任务, 组员各司其职进行资料搜集、整理, 排演节目, 制作PPT等。整个准备过程, 学生积极性高涨, 搜集、整理资料能力和信息技术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课中, 在激励评价机制的鼓励下, 如评选各类优秀节目、小组、观众等, 学生非常认真地观看节目。在拉票互动环节中, 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得到充分的体现, 自评和互评的水平高, 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此环节也是电子书包使用效果最突出的地方, 每个学生手上都有一台电脑, 学生通过讨论栏可以即时发表自己的意见, 使课堂互动达到最大化, 每个人都能参与到讨论和评价中。

本次是一节小学语文口语交际和习作的综合活动课, 打破了传统的上课模式, 让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形式展示、汇报、交流学习成果。并且利用了网络环境和信息技术, 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合作、交流, 课中进行即时互动、反馈的辅助功能, 使师生、生生交流跨越时空, 提高了学习效率。

点评

E-Learning具有丰富的多媒体资源、便捷的协同交流、友好的互动等独特的优势, 但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的课堂教学, 缺乏了教师的深度参与, 学习效果并不像预期的那样理想。如何充分体现E-Learning的主动参与性, 以及如何充分发挥教师或专家的引导作用、合理定位教师的角色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成为重要的议题。

本节课对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都进行了很好的回应, 有较好的示范作用。

一、从关注技术特点到关注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特点, 从IT向教育回归, 这一理念在本节课中有着淋漓的表现。麦老师利用VCLASS教学平台为学生打造了一个E-Learning学习环境, 充分关注了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特点,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关注技术环境下的教材整合, 充分展现技术与教学整合的优势, 如麦老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整合教材, 并根据学生学情改编教材的一节课。把原本的口语交际和习作主题由“浓浓的故乡情”改为了“浓浓的母校情”, 这种整合符合了学生的年龄特点, 也切合了他们的生活体验。二是以任务为驱动充分展示了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组织特点, 如在课前, 学生根据主题进行资料搜集、整理, 排演节目, 制作PPT等。

二、更好地发挥了技术的认知工具作用。在本节课中, 技术不单作为教师教学的工具, 而且也变成了学生学习和认知的重要工具, 如表达认知的工具、交流的工具、情感激励的工具、自主学习的工具、协作的工具以及评价的工具等。例如, 在习作展示部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知识进行了认知加工和表达, 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促进了思维的外化等, 对教学的产出以及学习成果的检验, 知识的外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这种任务驱动、活动贯穿以及内容的打包整合形式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范式的转变方面起到了“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为e-Learning环境下的课堂组织, 活动设计, 教师角色定位以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8.小学语文主题式课堂学习行动研究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题式教学;课堂效率

一、主题式教学进入语文课堂的可行性与现状分析

1.小学语文主题式教学模式必要性分析

主题式教学模式是创新型教学模式之一,在众多的创新教学模式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它的特点是引导和开放。主题式教学模式是以课文为主体,通过话题引出课堂主题进行交流,属于启发性学习,通过主题式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交流,确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在主题式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做微课堂的主人公,让教师作为引导者进行辅助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是符合教学改革目标的。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内容和课堂形式的改进能够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在小学进行主题式课堂教学是必要的。

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传统的授课方式造成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效率低下,配合性和互动环节较少。例如,教师在记叙文的备课上每次都采用同样的方式,这种规律导致学生产生疲倦心理,总是提前查字词意思,之后上课找学生解释,再读一遍文章,划段落,进行段落总结分析,找中心思想等传统环节。造成语文课堂没有新意、没有创新的局面,教师的授课效率普遍偏低,学生的听讲质量不高。

除此之外,很多教师也在语文教学课堂中运用新的教学模式,但是总是依照模式生搬硬套,无法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理念,主题式教学模式本应当作为一个载体辅助教师提升课程设计和教学效率,但是一部分教师没有掌握其精髓,反而受到模式的束缚和困扰,不仅放弃了自己原有的教学思路,而且新的教学模式也得不到好的吸收与利用,降低了授课效率。

二、提升小学语文主题式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分析

1.掌握主题式课堂精髓

教师在运用教学模式之前,首先要充分了解这种教学形式的主旨和主要侧重点,就主题式课堂教学而言,重要的是教师课堂引导和确定主体,因此,教师应当明确自己在课堂中的位置,是一个引导者,而不是一个指挥家。其次,教师应当深入了解自己备课的内容,在掌握内容的情况下进行合理的课堂引导,可以通过提问或者课下调查的形式让学生提前思考问题。例如,在学习关于春天的古诗时,教师首先要明确课堂主题是什么,就是让学生理解古人描绘的春景之后理解古诗的中心思想,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找一找家中的照片,看看哪些是春天拍摄的,哪些是其他季节拍摄的,学生又会在春天做哪些特别的活动,比如,踏春等,那时他们的心情又如何,让学生带着准备上课,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学习,让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

2.落实以生为本理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性格进行教学设计,小学涵盖年龄较广,学生恰巧处于心智发育阶段,在性格和能力方面都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在不同年级应当采取不同的主题式课堂教学形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参与面广,提高学习效率。例如,低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较弱,思维训练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想象力豐富,因此,教师在引导方式上可以注重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例如,进行角色扮演情景学习,将课文中的角色安排给学生,在进入主题之前利用表演吸引学生的兴趣,之后再引入课堂主题,而高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丰富的字词,在语文学习方面已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在引导课堂方面可以注重概念的理解。例如,有些文章标题十分新颖,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标题含义,再找一些类似的标题与同学分享,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既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又有利于教师引入主题。

3.加强实践升华

课堂的学习是有限的,学生不可能全部吸收消化,所以,更重要的步骤是引导学生结合课堂知识融入生活,进一步领悟升华。如,在《赵州桥》的学习结束后,引导学生查阅资料,熟悉各种各样、不同材质的桥。鼓励学生通过手工课程尝试建造桥,分享体验,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

综上所述,主题式教学模式是符合新教学目标的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教师应当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进行模式的运用,做到模式为我所用,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状况设定教案,通过不同的引导方式设定课程计划进行教学安排,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对相关人员起到借鉴和帮助作用,为教学模式的探究和创新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蔡小玉.阅读花开别样红:关于主题式课外阅读活动的探索[J].小学教学研究,2013(17).

[2]李晨.小学语文主题式教学实施模式初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7).

9.小学语文主题学习活动心得体会 篇九

第一,教学目标问题。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为什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应该引起重视,教什么内容,怎么教是方法,为什么教是目标。一节课,目标定位是否合理,影响到教学容量、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以及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效果等。我们在设定目标时,不仅仅从教师教学的角度,还应该多考虑学生的学,能不能按照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两条主线。这样设定的好处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时刻想到学生的学习是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可以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二,教学重点、难点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在设计教学时习惯于列出每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学习一篇课文或者一节课的教学,有重点,也有难点。有时是重点的内容也是难点内容,需要在教学中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有时是难点的内容不一定是重点,对这部分内容可以放一放,不需要用太多的时间和精力。重点和难点是两个不同的范畴,重点是从教学目标角度讲的,而难点则是从学生的认知水平角度讲的,在教学时要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不能将重点和难点混为一谈,能不能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只单独提出重点目标是什么。在确定一篇课文或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还要清楚每个教学环节的重点目标是什么,教学过程中的目标防止杂、乱,将重点目标作为教学的主线。

第三,教学文体问题。这几年大家有了课型意识、类别意识、文体意识,但是,仅仅关注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还不够,对于同一文体的教学,还要能够关注到儿童不同阶段的理解能力。例如寓言的教学,以伊索寓言《狼和小羊》作为例子来说,由于小学各年段学生语文理解能力间存在着差异,对于寓言这一文体的认识也表现出不同特点,同样是伊索寓言《狼和小羊》,二年级学生学习这个寓言故事,与五、六年级学习这个寓言故事不同点在哪里?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对于寓言的理解往往沿着三种水平发展:最低水平的儿童常常把寓言和童话故事混为一谈,看不出语言的转义或隐喻,即寓言中所包含的意义或教训;较高水平的儿童能看出作品中的意义并能把它转移到人的身上,但是他们所能概括的范围常常很狭隘,只能在作品所描述的情境范围内把教训转移到人;最高水平的儿童则可以立即理解语言的转义或隐喻,并能把抽象的意义转移到人的身上,而且这种转移并不受作品中描述的具体情境所限制。而最高水平往往在高年级才能达到。课文内容和结构的难易程度受到儿童理解水平的制约,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儿童不同阶段理解能力上的特点和阅读的发展水平,以确保不同文体教育价值的实现。

第四,教学整体问题。语文教学要重视从整篇课文着手,进行词、句、段的训练。既要注意一篇课文每个部分的内在联系,更要关注每个部分和整篇课文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整篇课文有比较完整、深刻的理解。学生对整篇课文的理解过程,也是认识逐渐深化的过程。语文教学要关注整体,第一是要关注单元的整体。可以把一个单元看做一个整体来教,如果课外阅读引进课堂,要与课内阅读形成一个整体,所谓的整体就是要为整体的目标服务,是统一目标下的整体。第二是关注一篇课文的整体以及一节课的整体。在一篇课文或者一节课中,听、说、读、写、思的训练都要围绕目标,整体推进,不能做线性排列。第三是关注学生的整体。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分享。也要关注个体学生的整体发展,不要低估了学生学习的能力与潜力,语文课堂教学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获得整体发展。

10.语文主题学习心得体会 篇十

(一)语文教学要实现“人文性回归”,语文课堂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把语言文字转化成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再把语文定位为一种知识的教学,而更多的是一种生命的体验、生活的积累和文化的熏陶。本周我有幸参加了有教育局组织的肃宁县“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教学研讨会,听取了来自于北京新学校的刘修勤主任,山东青岛民乐小学的王增艳等名师的专题讲座和展示课,以及学科专家对改进阅读,学习语文的一些看法及建议,感受颇深。

1: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改革课堂教学

为进一步解放老师与学生,让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建立起小组合作学习机制。课堂上老师少讲,精讲,让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2:科学规划,合理安排

老师要打破常规,制定科学合理适应学生的教学进度及计划,合理安排教学课时,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学习面,提升综合能力。真正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轻轻松松学语文,让学生不在觉得学习语文是件难事,不在觉得语文深不可测,让学生从此爱上语文。让语文回归“国语”.主题单元教学必须吃透教材,整合教材,找出单元课文的相通点,找出学习方法的共性,制定出适合学生高效学习的学案。在精读课文中教师引导学生摸索出学习方法,然后在略读课文中运用这种学习方法,学生自主高效地学习、交流。

3:多种课型,多元化教学。

在实验的过程中提高效率,知道学生拓展学习内容,加大阅读量,增强分析能力。教会学生阅读方法,学习方法,针对课文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巩固能力的养成与提升。

4:优化课程建设,建立评价机制

多元课程建设为语文主题学习拓展了渠道,更符合现在所倡导的大语文观;建立完善的评价激励体制有利于主题学习的实施。其实评价更应关注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最终目标。王增艳老师的评价简洁而诙谐,让学生很自然的愿意喜欢与老师交流各种想法,很值得我学习。

5:课内课外相结合,培养阅读兴趣

在语文课堂学习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选文的特点进行课外学习阅读的引导。在活动课上让学生感受课外阅读的快乐,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助于语文学科的学习,也有助于各科学习的拓展。

总而言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整合多种资源,引导学生主动读,听,写,参与到各种语文主题学习活动中,创新主题学习方法,让语文学习变得有趣轻松,在不自觉的学习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主题学习心得体会

(二)今天有幸参加了全国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教学研讨会议,听取了王增艳老师的展示课,现场考察了语文主题学习优秀实验学校的先进做法,认真听取了刘修琴教授对改进阅读的一些思考和报告,感受颇深。

刘修琴教授的报告中指出:传统的语文是细嚼慢咽,是精读细解,老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学生在下边昏昏欲睡,是我们老师讲得不好吗?不是,而是学生能够参与的活动太少了。他们觉得自己无所事事。一节课下来,老师很累,而学生却学到了很少的知识。

语文主题学习提倡质从量出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就没有视野的拓展。主题阅读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学生带着主题来阅读,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主题阅读的心基础是学生的兴趣,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自己喜欢的,才有可能广泛地去阅读。学生只有明确了学习的主题,才能深入地去研究,才能通过阅读找到其中的快乐。这样才能使老师轻轻松松的教,使学生快快乐乐的学。

在王增艳老师展示的课中,学生的预习大部分都在课外,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那么,我们的学生能做的到吗?有那么好的条件吗?会得到家长的支持吗?

我想,这些问题都是开展小学语文主题学习的关键,希望在摸索中逐步找到答案

通过这次学习,我要改进自己的阅读方法,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要遵循以下环节:

一、围绕主题、自主预习

预习内容:

1.自学生字新词,查字典、结合上下文或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它们在文中的意思。

2.结合预习提示读课文,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可在空白处简要写出自己的体会,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提出自己的疑问。

课前准备是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必备的一个环节,在准备的过程中,师生可以互相交流沟通。(Motivational model yuedu.mipang.com)通过沟通,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情况,使教学设计更贴近学生实际,更趋向科学合理。学生通过课前准备,加深体验和感悟,为学习做好知识和情感的准备。同时,预习可以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老师和同学,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更明确,会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深刻,使课堂教学变得充实、丰满。

二、合作交流,探究文本

1.交流预习,提炼疑难问题。

(1)交流读文情况,主要是正音正读。(可指名读、接读、竞赛读等)

(2)交流自读自悟情况,提出疑难问题。教师巡视。

通过巡视,参与学生讨论,了解学情,以学定教,及时调整教学预设方案。

2.带题自学,小组合作研读。

(1)首先引导学生带着前面提炼出的问题,直奔课文重点,研读课文。

(2)然后,小组交流,各抒己见。

(3)展开研读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环节,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自学研讨保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读课文,思考分析,边读边划边注。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自学研讨活动,并注意吸收反馈信息。

这一小环节从表面上看往往是静的,看似一段空白,实则是充满了学生整个思维过程的一段宝贵时空。学生只有有了自读自悟后的独特感受,才能更好的参与合作小组的讨论,倾听和评价他人的发言,接纳别人的合理见解。

②小组交流,相互合作,丰富阅读认识,教师有针对性地参与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师生共同研讨。

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按自己的选择,交流感受最深的部分。在交流过程中,穿插落实训练点,如:“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等。教师适时组织讨论补充、评议深化。

语文最有灵性的部分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最具情韵的部分是不断品味中获得渐悟。这样的教学设计,给学生提供切实可操作的探究方法和过程提示,让他们围绕自己的最深感受进行深入研读,使学生能够自由且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而后再展开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师生在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日积月累,丰厚语文素养。

4.适度拓展,想像创新

这是深化阅读并引导运用创新的环节。可进行续编故事、仿写片段等活动。

11.小学语文主题学习活动心得体会 篇十一

2015年4月16至17日,首届全国初中“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教学竞赛决赛(展示活动)在山东省昌乐县举办。本次比赛共评选出了特等奖4名,一等奖9名。获奖名单如下。

为了进一步提高大赛评分效率和公正性,北京新学校教育科技研究院还采用了自主研发的在线评分系统,专家评委及与会教师通过发送短信共同为参赛教师评分。同期配套开发的随机抽奖系统,会后现场进行幸运大抽奖,也为大赛增添了更多的活力和趣味。

北京新学校教育科技研究院已为所有获奖教师颁发了获奖证书和奖金。本次教学竞赛的获奖名单将在新学校网站(www.xinxuexiao.com)公布,敬请关注!

作为展示“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成果的平台,全国中(小)学“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教学竞赛活动将年年举办!

本栏责任编辑 王 慧

12.小学语文主题学习活动心得体会 篇十二

关键词:传统节日,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中国传统节日源远流长、意蕴深厚, 留存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一个节日一道风景, 浓墨重彩, 散发着历史与文化的芳香。它们已随着中华民族走过千年, 跨越时空, 延续至今, 并将继续走向未来。

从2008年开始, 清明、端午、中秋、除夕等我国传统节日正式成了国家规定的公众假期, 然而有相当多的人对传统节日知识并不了解。就拿端午节来说吧, 老百姓就知道吃粽子, 为什么吃粽子不甚知道。所以“要让广大的青少年更好地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语文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人教版教科书十分重视综合性学习, 在不同的学段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如何充分挖掘与利用传统节日文化资源, 既开展综合性学习, 又能在学生心中播下热爱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种子呢?笔者以此为契机, 寻找两者的结合点, 进行了探究与摸索。根据三至六年级小语教材综合性学习内容的安排, 笔者结合时令, 有重点地进行以相关传统节日为专题的综合性学习 (如下表) 。

一、寻根活动, 抹一笔亮亮的中国红

一盏宫灯, 一朵窗花, 一副春联, 一个香囊……让人恍如进入了时光隧道, 感受到泱泱中华的古老与悠久, 仿佛给学生心底涂上一抹亮亮的中国红, 引领学生走近传统节日, 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1) 节前的资料收集: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经典诗文。在节前, 我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三个一”寻根活动:开展一次调查活动, 探究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 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同伴互助, 深入家庭、社区, 实地调查走访, 通过报刊、影视、互联网等不同形式和渠道, 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开展一次节日知识发布会, 内容是来源、习俗、传说、经典诗文等, 发布时间可以是早上晨谈课, 也可以是课前五分钟;编制一本传统节日介绍小册子, 每次把学生收集到的知识整理成册, 并互相传阅。学生了解到每个节日的由来传说、习俗及其背后蕴涵的深刻哲理后, 都显得特别兴奋, 做得也特别起劲。

(2) 节至的环境布置:每次传统节日来临之际, 我在班级中都要精心布置一番, 让学生感受浓浓的节日气息。“节日知识廊”:黑板报上图文并茂地介绍节日传说、习俗、诗篇等。“节日特产区”:有时实物, 有时图片介绍过节特制的传统食品, 有绿莹莹的艾饺, 香喷喷的巧果、粽子、月饼等。“节日活动场”:介绍节日期间全国各地开展的特色活动, 把学生引入一个奇异的节日花园。那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学生们去亲近它、热爱它, 那抹中国红拉开了文化传承的序幕。

二、多彩活动, 打一个大大的中国结

对孩子来说, 最开心的事莫过于过节。节日前, 心中的那种期盼、那种兴奋, 都在过节中得到释放。孩子们参与期间, 激情四射。

看, 元宵佳节做花灯、猜灯谜, 在游戏中感受民俗。瞧, 端午时节, 同学们拿着分发的一方锦缎, 穿针引线, 填棉洒香, 制作各具特色的香囊, 或精巧可爱、或拙中见巧, 在操作中感受民俗。听, 操场上喊声喧天, 热闹非凡, 同学们正在进行“拔河”比赛, 在竞技中感受民俗。下面是笔者组织开展的清明节综合性学习系列活动, 以供大家借鉴。

清明节的人文精神应有两个层面:一是纪念感恩, 缅怀故人;二是生命活力, 亲近自然。所以, 在开展清明节综合性学习活动时, 我设计了几个系列活动, 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 让每一个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语文素质与能力。

(1) 追寻清明文化: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各地的清明节习俗;有关清明节的传说、故事;收集清明的诗词、谚语, 并能背诵有关清明的诗。

(2) 体验清明活动:带着学生到田野踏青、剪马兰头, 在操场上拔河、踢毽子等。特别是组织开展做艾饺活动, 更是让学生乐翻了天。一只只形状各异的艾饺变戏法似的出现在桌上。尽管有的漏馅裂嘴, 有的肚大皮小, 但是, 亲手制作带给学生的欢乐、传统习俗中的趣味必将让他们终生铭记。

(3) 传承清明习俗:跟随家人祭祖、扫墓, 关注祭祖、扫墓活动中的现象、习俗;谈谈自己对清明节各种习俗的感想, 有哪些是作为文化传统可继承的, 哪些是封建迷信活动应破除的。

(4) 感悟清明魅力:实践的收获令孩子们兴奋:交流中, 他们发现清明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是唯一既是节气, 又是节日的传统佳节;诵读会上, 一首首描写清明、春天的诗词在朗朗传诵;体验日记中, 对于清明做艾饺的向往与快乐的感受是那样的具体深刻。在老师、家长的引导下, 孩子们过了一个文化内涵深厚的清明节, 感受到了我国民俗文化的魅力。

端午绘蛋、中秋吃月饼、重阳走高跷、元宵制灯谜等多彩的活动, 串起了一个个多彩的节日。学生们参与其中, 浸润其间, 体验着过节的快乐, 徜徉于传统文化中, 感叹着中国文化的灿烂。这勾起了学生的向往之情、传承之意, 中国情结已悄悄地植入他们的心中。

三、提炼深化, 揣一份浓浓的中国情

过节, 学生们在体验中感受, 在感受中积淀。老师要站在高一级的层面上引导学生去发现, 去体味, 通过学习传统节日蕴涵的丰富人文内涵,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因此, 在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口述心得、抒写感悟中, 要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主题提炼与深化,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素质。比如:清明节在积累诗词的基础上开展动手操作做艾饺, 着重指导写作;端午节,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调查研究“为什么端午节有这么丰富的活动及饮食风俗?”, 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重阳节则以“百善孝为先”为主题, 要求学生“查一查历史起源、做一做孝顺子孙、听一听老人心愿”, 开展“假如我也老了”的征文活动;元宵节, 开展制灯谜、猜灯谜活动, 感受祖国文字的奇妙。听, 这是学生通过学习发出的真切声音:“端午节原来又叫卫生节, 怪不得妈妈要用糟烧兑水洒在家里的角角落落, 既灭菌, 又保洁, 真是长见识了!”“做艾饺真的好有趣哦。瞧我做的超大型艾饺, 肚子大大的, 就像老爸的啤酒肚。”“绍兴过端午有一传统习俗, 端阳午饮时, 家家必有一碗苋菜炒咸菜。民间流传端午吃苋菜可避痧气的话法。哦!怪不得老妈总把苋菜往我碗里夹, 可怜天下父母心啊!”“今天, 老师带着我们去田野踏青, 允许我们可以赤脚。啊!我们全班同学像一群乐疯了的小鸟, 撒着小脚丫和泥巴们使劲地亲热。”学生的语言质朴真实, 没有多少华丽的辞藻, 但我们不难发现, 他们心灵深处对传统文化的向往已被唤醒, 对孕育出如此丰富的民俗文化的中华民族产生了自豪感。做中国人, 过中国节, 这是一件多么值得自豪的事情!这份浓浓的中国情在学生心头荡漾开去!

四、总结反思, 捧一颗红红的中国心

13.语文主题学习心得体会 篇十三

朱 慧

9月28号,我校全体语文教师在榆林市八小参加了榆阳区乡镇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教学研讨活动。聆听了刘文成老师,李芷昕老师,安欢老师,三位老师关于语文主题学习的示范课;下午,听了李斌,高岳成,张曼亭老师对这三堂示范课精彩的评课;关于“语文主题学习”的专题讲座;更有幸听到郭有凯老师关于此次研讨活动的总结与自己对语文主题学习的独到见解。一天下来让我受益匪浅,甚感不虚此行。

正如李斌老师在评《穷人》一课所说:“语文主题学习在于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参与其中,在读的过程中升华人物心理,挖掘课本中的空白”是的,刘文成老师确实做到了,在《穷人》一课中,在全文中没有一个“穷”字的课文中,刘文成老师用学生自主阅读,体会,感受,阅读,让学生感受到了这家人是实实在在的穷,体会到了人物心理,人物品质。顺理成章说到他们的精神是富足的。

整堂课中,把语文主题学习融会贯通,包括拖进丛书中的《迟到》一文,让孩子们在体会人物动作、心理、神态及人物思想品质方面更加熟练运用。

李芷昕老师在《祖父的园子》一课说课中,说了1加X这种以人文主题教学的授课方式。如同步阅读——整合教学法;以读促讲——情景体验法;以点带面——拓展迁移法。简而言之就是:教师简简单单教语文,学生简简单单学语文。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语文主题学中的以读为主。李芷昕老师授课过程中,真真正正的做到了“一课一得”“若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人文性。她综合的设置本课主题“走进萧红的后花园”,将课文《祖父的园子》与丛书中《祖父的园子》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抓住了课文的灵魂。在读文中更体会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到了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比较学习,安欢老师更是让我们体会到了语文之妙。她把《去年的树》、《巨人的花园》两篇课文有机的结合在一块,在教学过程中让孩子们发现它们的异同,由扶到放,让学生一次又一次的读,一次比一次有感情,一次比一次更能体会到课文的精彩。收到了很棒的效果。

郭有凯老师说:“琅琅书声,就是孩子们的琅琅乾坤”。是的。正如杨文静老师所说,《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有用!我们要颠覆传统教学,保证学生阅读量的底限。

我们要在自己的课堂里积极有效的把语文主题运用进去,像各位老师看齐,追赶超越,用最好的状态成为新的一批语文主题能手教师。做到郭有凯老师总结的四句话:“主题提炼是关键,字词基础不松懈,朗读到位义自现,终极目标是读写”。

14.2016语文主题学习心得体会 篇十四

语文主题学习心得体会由第一公文网整理,语文教学在我们印象中是老师说的多一点,学生更多的是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主题学习心得体会 语文主题学习心得体会

语文阅读教学是精神享受的过程,能提升生命的质量,实现生命的价值。主题学习就是指凭借文本的主题开展的系列课内与课外的语文学习活动,让文本的主题在学生的心底打下烙印,为学生生命发展打好底色。“主题学习”是语文教学的一场新的革命,它必将带来无限广阔的前景。但对于刚刚开始实验的我来说还是一个新的挑战。经过两年的实践,我对主题学习实验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也充分体验到了阅读教学的特殊魅力。下面将我一年来在实验教学中的做法总结如下: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的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fanwen/1565/

通过改变新的教学方法,希望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主动的学习,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有较大的提高。在实践工作中,我将不断总结反思,撰写教学日记、教学案例、教育随笔等;努力把课改工作做得更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民-主、和-谐、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新面貌。

15.小学语文主题学习活动心得体会 篇十五

一、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重新进行了界定:“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是对我国语文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任务的重大调整,指明了今后我国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将主要目标定位为学习课文思想内容,语文课耗费大量时间理解感悟课文思想情感。教学《月光曲》就在讨论月光曲是怎么谱成的,这是怎样一首曲子;教学《中彩那天》就引导学生讨论“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怎样解决是道德的,怎样解决是不道德的”;教学《詹天佑》,就在研究“人字形”铁路是怎么回事,“中间掘井法”为什么可以提高效率……语文课大量时间不是花费在学习语言文字如何运用上,而是花费在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关系不大的课文内容讨论上,这是造成语文课教学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现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这是总结了60多年来语文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后,对语文课程性质、任务的新认识,语文课程性质的重新定位将对语文课程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当下语文课程正面临转型期。转型的第一个特点是从原来以学习课文思想内容转变为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语文教师必须明确“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主要目标,语文课要围绕这一目标来组织教学过程。转型的第二个特点是从以“教师讲读课文”为主的课堂教学形态,转变为以“学生语文实践”为主的课堂教学形态。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以往我们对语文课程“综合性”特点比较关注,而对“实践性”这一特点关注不够,很少进行研究。其实,语文课“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这种现象,早在1956年教育部做的调查报告中就已经进行了严厉的批评:1.字、词教学重视不够。丰富学生语汇是发展学生语言,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基础工作,很多教师对此认识不足;2.对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和熟练技巧的培养注意不够;3.分析讲读课文有脱离语言的现象,单纯讲故事情节或抽象地讲述思想内容;4.不顾学生接受能力,不恰当地讲些文学上的抽象概念;5.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语言教学与文学教学的关系问题。经历了60多年的教学改革,这些问题现在不但没能消除,有些甚至更加严重。上世纪60年代语文课就强调要“精讲多练”,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又强调“加强语言文字训练”,2000年以后又强调“以学生为本”,要“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矛头直指语文课教师过度讲解的现象,但是这种现象一直没有改变。究竟是何原因?其实根子不在语文教师,而是在“讲读课文”这种教学形态上。这些问题是伴随着“讲读课文”这种教学形态产生的,是“讲读课文”这种教学形态与生俱来的。其实“讲读课文”这种教学形态更适用于“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这一目标,而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目标很不适应。如果不改变“讲读课文”这种教学形态,那么“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目标就很难从根本上得到落实。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解放思想,按照“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目标重新确定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寻找我国语文课程改革的正确路径。

二、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语文教学

从本次研讨课阅读系列和表达系列两大系列的观摩课现状分析,我认为问题最大的还是阅读课。我们一直在研究语文阅读教学如何才能高效,但是我们发现本次观摩活动的不少阅读课效率仍然不高,问题仍然很多:教学目标不明,教学内容不清,和上一届观摩活动相比较,阅读教学模式没有突破性的改变。大部分教师还是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为主要目标,围绕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组织教学过程。把理解“教材内容”当成了语文“教学内容”,造成本体教学内容与非本体教学内容错位。陈先云老师在大会开幕式上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就涉及到语文教学内容正确选择这一核心问题。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课程,除了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等教学内容,还承担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审美、文化常识等教育任务。我曾经把语文教学内容分为“本体性”教学内容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两大类。所谓本体性教学内容,是指反映语文课程本质特征的这门课程承担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指语文知识、语文学习方法和语文技能等等;所谓非本体性教学内容,是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科共同承担的教学内容。这样分类的最大好处是能够让我们清晰地厘清语文课程的本职工作是什么。语文课理所当然地应该以本体性教学内容为目标组织教学。

这次观摩活动获得特等奖的二年级《与众不同的麻雀》这堂课,就是抓住低年级语文教学目标,紧紧扣住“识字、写字、朗读”这些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把大量时间放在识字写字教学、词语理解、课文朗读等低年级本体性教学内容上,而不是将理解这只麻雀如何“与众不同”作为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因此这堂课字词教学扎实,朗读训练充分,教学效率很高。四年级《鱼游到了纸上》这堂课,尽管可以研究讨论的问题不少,但是教师很清楚这堂课要“教什么”。教师不是围绕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组织教学,而是着力想教会学生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在描写人物动作神态时可以加上“作者的联想”,这样能够将人物的思想情感描写得更加具体。教师首先通过课文实例的比较让学生了解这种表达方式;再通过其他例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这种表达方式的效果;最后还引导学生动手实践,通过亲手练笔,让学生能够将这种表达方式运用到自己的表达实践之中。

当下我们的语文课为什么会有上成思品课、历史课、科学课之嫌,就是因为语文教师在语文课上过多地将时间放在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上,将非本体性教学内容误作为语文课的主要目标。比如《理想的风筝》重点体会“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圆明园的毁灭》重点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番茄太阳》重点体会“明明美好的童心”;《月光曲》重点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体会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等等。将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作为语文课的教学重点,语文知识、方法、技能等本体性教学内容就会沦为点缀,变成碎片化的添加。语文教师都认同,阅读教学不能离开课文内容的理解,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接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语文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应该是渗透在语言文字学习过程之中,否则必然会造成本体性教学内容与非本体性教学内容的错位,异化语文课程性质。因为思想认识的提高并不能代替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能力的提高。

三、重视语言积累

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的学习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文化价值,比如让学生认识贝多芬,知道圆明园是怎样毁灭的等等;二是语文知识、方法学习和技能训练,通过课文实例让学生认识如何遣词造句,学习阅读、写作方法;三是语言材料积累,包括生字、词语、句子的积累,通过大量规范的书面语言材料的输入,丰富学生的词语搭配、词与句组织等语感经验。这三个方面的学习价值或任务在阅读教学中的位置应该如何排列?当下阅读课的排列顺序通常是将语言材料积累放在末位。其实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儿童“记性好,悟性差”,因此将语言材料的积累放在首位可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就是多读多背,强调在儿童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最大限度地积累语言材料。这一经验之所以能持续两千多年,就因为它是符合儿童学习语文规律的。现代语文教学的重心一直偏重于语言的“理解”,严重忽视了小学阶段儿童语言的积累,小学阶段在语文教学任务的选择上犯了战略性的错误,其直接后果是造成几代国民语文素养下降。从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看,大量积累语言材料,毫无疑问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低中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对小学生而言,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可以为他一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语言材料的积累与其语文能力的发展是成正比的,是“过了这个村没了这个店”的。

小学生积累语言材料,除了识字、学词之外,还应该包括各种句型的积累。目前汉字积累教师都很重视,因为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师们不敢懈怠;词语积累重视不够,特别是中年级以后重视程度有所下降,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有些教师甚至不教学词语;问题最严重的是句型积累。其实积累大量规范的句型与识字、学词一样,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因为词语是最小的意义单位,而句子是语言运用的最小单位。语文能力高低不仅取决于人的词汇积累量,还包括句型积累的数量。

语文课积累语言的基本方法就是朗读和背诵。现在阅读课朗读指导花在感情朗读指导上的时间过度。本次观摩活动几乎所有的阅读课都有感情朗读的指导,而对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不加追求。我认为小学生朗读应该以追求“正确、流利”为重,应该强调熟读课文,让学生熟读成诵,烂熟于心,能够脱口而出。正如朱熹所说“凡读书,须要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朗读的主要功能不仅在读懂,更在有利于学生记忆和积累。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要把课文读熟了,课文内容学生自然就理解了。无论哪个年级,都应重视朗读背诵,把语言材料的积累放在第一位,这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经验。

四、关于习作课和口语交际课的改进

本次观摩活动中的习作课和口语交际课都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选择的习作和口语交际内容都很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习作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给学生书面写作的时间太短。我统计了4堂习作课学生写的时间,用时最多的是20分钟,最少的仅6分钟,平均15分钟左右。我国语文课程设置的习作课时比例本身就偏少,学生严重缺乏动笔写作的练习。现在习作课还不给学生动笔写的机会,而是将非常宝贵的时间大量用于教师的习作指导,使得学生原来就少得可怜的动笔写作时间变得更加少了。教师必须认识到,书面表达能力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书面表达实践才能提高,习作课必须保证学生动笔写作的时间。每次习作的方法指导严格说应该放在阅读课上,而不是放在习作课上。习作课应该是复习和迁移运用阅读课上学过的方法,方法指导的时间要尽可能控制在10分钟左右,留着时间用于学生的动笔写作,用于学生习作后的评讲和修改。

口语交际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想教的方法过多,针对这些方法设计了很多教学环节。比如《我是小小推销员》的教学,教师的设计是很有特点的,先让学生推销自己带来的“商品”,再引导学生推销“矿泉水”,然后让学生针对不同的对象推销矿泉水,让学生明白应该针对不同的对象用打比方、列数字等不同的方法来推销商品,最后再让学生写一段广告词。整个课堂设计层次很清楚,说写结合,但问题是各环节介绍的商品关联不密切,忽视了对学生表达以后的点评、反思和修改,因此学生在口语交际训练中长进不明显。其实教学环节的设计不应过分追求形式变化,教师更应在乎的是学生口语交际言语质量的提高。比如,一位学生介绍了自己的毽子,接下来可以让其他学生分小组研究这一商品还可以如何介绍,请各小组分享介绍;然后让学生比较哪一小组的介绍更有利于商品的推销;再让学生根据交流中获得的体会,修改自己的介绍,或者再让学生介绍一种其他的商品。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否可以让学生对如何推销一种商品有更加深入的体会?在语言表达上会有更大的提高?

16.小学生自主参与语文学习活动探究 篇十六

在2005-2006上学期,我参与了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改实验,实验初期,我对学生及其家长做了有关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调查,调查情况如下:

经了解有3名学生从幼儿园或学前班起,任课教师就十分注意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初步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其中有一名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还养成了每天记日记的好习惯。

12名学生在家偶尔兴致来时,也能自主学习感兴趣的语文知识,如自主识别某些看图识字书、商品上的汉字等。其中还有部分学生要在家长陪同、督促下才学习。

调查中占绝大部分的20名学生,是从来没有在家自主学习的。而且这部分的家长因忙于工作等事,也从来没有意识到要有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习惯。

途径探析:

一、让学生乐于自主学习语文

1、创设情境,激发认知兴趣。

例如,在教学《自选商场》一文前,我就告诉学生:我想去超市买东西。可超市里有好些商品包装盒上的字我不认识。明天把你认识的商品标签带来学校教老师。好吗?为了“教会老师”,学生积极找来各种商标。遇到不懂的字就自觉地找家长或邻居询问。这就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

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有趣、新奇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学习当作了乐此不疲的有趣活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就充分体现出来了。

2、为学生体验成功创设条件。

首先,对学生要予以成功的期待,因为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具有很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能激发学生潜在力量,激发向上的学习主动性。其次,努力创设使他们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分层教学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精心设计练习。布置分层作业。

如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对一些识字量较多的学生,布置他们回家自主熟读课文,按笔顺正确书写生字,争取当“教写生字的小老师”;部分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布置他们回家熟读课文,会读生字,争取当“教读书的小老师”;而一些起点较晚的学生,则要求他们自主读文中认识的字,争取当“读字句的小老师”。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是很强的,在课堂上,我尽量让他们展示各自的成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展示的机会,享受成功的快乐。

二、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小学生的特点是:有求知欲。但学习不刻苦,听课时间不能持久,爱动。精力不够集中,教师在讲课时,要善于用生动的语言、直观的演示、形象的图画、启发性的提问、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初步懂得如何学习语文。从而培养其主动获取语文知识的能力。

三、注重语文学法指导,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要想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就必须在课堂上让他们有效地把耳、目、脑、口利用起来,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一年级的学生真正地喜欢学习,主动学习。

1、会听

让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记,抓住重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听同学发言中存在什么问题。为了训练学生听的能力,在上课时,我常常提醒学生:要赢得别人的尊重,就必须先尊重别人。对同学和老师讲的话要认真听,经同意再发言,不要乱插嘴。此外,我还作了以下几尝试:如“听发言帮补充”、“听读文评一评”、“听讲课找错误”等有益的“听”的自主学习的活动。

2、会看

主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不讲或适当点拨;在教学中可以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材料。观察材料要准确、鲜明,要能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由教师带领学生观察,给学生一个观察提纲或提示,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作出判断。

如教学《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一文中,先把色彩鲜艳的挂图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先观察冬瓜与茄子有什么不同,然后再自己说一说。后面的学习中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文中的内容了。

3、会想

要调动一年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要使学生肯“想”。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想。也要让学生有机会去想。

4、会说

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要说就要去想。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说,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仔细看。抓住了会说就能促进其他“三会”。因此在课改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说”,“说”的形式有:说课文内容、课前说一句话新闻等。重视一年级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四、民主、和谐的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先决条件

1、教师与学生平等。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走下讲台,参与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合作。自主参与学习。

2、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往往是紧密联系的,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与其他学生合作,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生与学生的人际关系”。通过“夸夸我的好朋友”等形式的课外活动,可以拉近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有助于形成班级的凝聚力,使学生的自主学习的途径更为顺畅。

3、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

探究的初步成果

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探索和实践,学生的自主性有了一定的提高。详见下表。

17.小学语文主题学习活动心得体会 篇十七

3月10日,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赴湖北省武汉市考察,这样的举动给身在武汉的市民又多了一些安慰和信心,也让我们的爱国热情又一次的被点燃。每次看到这样的画面,我都会鼻子酸酸,眼眶被浸湿。我想这就是中国力量。我记得习近平总书记有这样一句讲话:在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就是这简单的几个字,更加鼓舞人心,坚定信心,共克时艰。

革命有一句话我记忆犹新,得民心者得天下。是啊,这次疫情,我们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听党指挥,不给国家添乱,这样整齐划一,全国统一的动作,我想只有中国能够做到。也正是因为党中央依靠群众依靠人民,人民服从党中央,爱是双向的,所以我们才取得了如今这样的成绩。

18.语文主题学习活动总结 篇十八

本学期,我们积极开展了语文主题学习活动,取得了可喜了成绩,也有不足之处,为扬长避短,现总结如下: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提高参与“主题语文”学习的自觉性。

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加强学习和研究,在落实“主题引领、学用结合、综合学习”的主题语文基本思路的基础上,将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有机融合到“主题语文”的改革中,积极探索自主高效的模式和方法,努力推动“主题语文”工程的深入实施。

二、积极探索阅读量增加前提下的“主题阅读”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当作主题阅读的主阵地。

特别在如何保障阅读的时间、如何保障足量的阅读内容、如何开展课堂讨论交流、如何写读书笔记、如何反馈矫正等方面进行精心的设计。教师以“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为基本模式,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进行大胆的创新。“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大致包括如下五个环节:认定目标,独立自学——小组交流,互助落实——课堂讨论,质疑释疑——回扣目标,训练巩固——反馈矫正,反思升华。

三、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并慢慢规范。

出示预习要完成的大问题后,即将课文放给学生充分的自学。自学的质量,是开展好语文主题学习的保证。我经常和学生们一起总结方法,比如对问题的解答我们就归结为一句话:划句,圈词,作批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所有学生基本上都能掌握这个方法,而且有一部分学生抓关键词、关键句已经相当准确和敏锐,在此基础上的见解也很深刻和到位了。

掌握了科学的自学方法后,小组汇报时也规范了很多。各小组自然而然地就能在汇报时,先读一读画下的关键句,然后抓住圈下的关键词,畅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了。

四、及时提炼总结学法、写法,并能举一反三。

每一个学习单元,我们在精读完一篇文章之后,应及时总结这一类文章的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举一反三,用此方法自主、高效地学习本单元内的略读课文,同时进行相关主题下的拓展阅读。

另外,学生在理解课文后,教师还应及时引导提升到总结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上。如写人的文章,一般可以总结人物的描写方法: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细节描写等,然后还可以紧跟上一个小练笔进行有针对的应用练习;叙事的文章,一般可以总结事件发展的过程,理清记叙的顺序;写景的文章,一般要总结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点来描写的。学生掌握了各类文章的写法之后,就能够较好地运用于以后的习作当中,提高写的水平。扎实开展“主题语文”系列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在总结以前开展语文课外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主题语文”的要求进行整合,周密计划。

五、扎实有序地进行“主题语文”的课外系列活动,提高活动效益。

一是要把课本主题与学校的德育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掘课本主题的思想道德价值,适时开展作文比赛、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评选“我的座右铭”等课外主题语文活动。

二是要把课本主题和重大社会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充分挖掘重大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适时开展课外主题语文活动,如:利用清明节、中秋节时机开展有关这些节日的古诗文背诵活动,利用国庆节时机开展“向国庆献礼”的诗歌朗诵比赛,利用春节时机开展春联撰写及征集的评选活动,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等等。

三是要把课本主题与家庭生活结合起来,适时开展撰写家书、“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等以“感恩”为主题的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

总之,本学期我们举行了“推广普通话”手抄报比赛、“歌颂教师”手抄报比赛、教师节演讲比赛、庆国庆征文比赛、庆国庆手抄报比赛、“英雄报”手抄报比赛、“格言报”手抄报比赛、“可爱的祖国”征文比赛、“英雄在我心中”征文比赛、“迎国庆”手抄报比赛、感悟亲情、写读书心得、集锦本展评、日记本展等多种主题活动。

语文主题学习活动总结

六年级二班

19.小学语文主题学习活动心得体会 篇十九

关键词:小学语文 探究性 学习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3.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指导启发学生、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对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全面理解探究性学习的实质,在加强对小学生探究性学习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注意合理地运用探究性学习指导学生的学习。

一、学习遣词造句,找准探究的切入点

字词是构成语言大厦的基石。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语文阅读时既要通篇把握也要推敲字词。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些文章虽然字词表面理解较为浅显,实际上则饱含深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遣词造句中找准探究的切入点。

例如,在学习《丰碑》一文时,“丰碑”本意指高大的碑,这里比喻军需处长的精神。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说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军需处长为什么会冻死在冰天雪地里?学生带着问题深入探究,不仅能从多方面领悟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品格,而且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穿着等方面刻画人物的表现方法,以及环境烘托、侧面描写等手法表达效果,收效甚佳。

又如,在《鸟的天堂》一文中有这样一句: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句话中,第一个“鸟的天堂”加双引号,第二个“鸟的天堂”不加引号,同学产生疑问并深入探究。第一个“鸟的天堂”是用“天堂”比喻大榕树对鸟的栖息繁衍最合适不过,是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所以加双引号,第二个“鸟的天堂”指大榕树是鸟儿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所以不加双引号。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开发学习资源,拓宽探究的知识面

1.开放课堂。如教学《绝句》一诗时,我出示课件,使学生耳闻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呜叫,目睹一行白鹭飞向蔚蓝的天空,形声结合,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参与学习,收到良好的效果。开放课堂要放手让学生去练习,给他们留足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给学生释疑的机会,尽量控制讲解时间,让学生充分运用自读自悟、小组合作、集体交流等方法解决疑难。开放课堂要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切实做到课内外的相互衔接。学生既理解课文内容,又拓宽课外的知识面。

2.开放课本,拓展探究内容。学习《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的讲解加上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使学生初步感悟到地球的美丽壮观以及它在宇宙中的渺小地位。由于信息的局限性,学生还缺乏对地球资源现状及环境现状的具体了解。因此,还不能真正懂得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于是教师以“我心目中的地球”为主题展开拓展教学。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收集相关资料、图片,从多方面了解我国的生态环境。通过对资料的筛选、处理,大大拓展了学生视野和探究内容。

语文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只要我们以多元的视角认识学习资源,有效地利用这些学习资源,开放课堂、开放课本,让学生到更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就会更好地优化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三、掌握探究方法,提高探究的有效性

叶圣陶先生讲:“教师的教学要致力于‘导,即把立足点放在学生的‘学上,使其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目的。”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是现代教学最基本要求。

1.联系上下文法。语言文字的理解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课文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蕴涵在语言文字的描写之中,深入思考就不难找到正确的答案。因此,联系上下文法,是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学习《李时珍》一文时,有一个同学针对课文的重点句子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说李时珍是一个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同学们便在课文中寻求答案。有的说:“李时珍从小立志学医,为穷人解除痛苦,他很伟大。”有的说:“李时珍一面行医,一面研究药物,终于编成世界著名的《本草纲目》,他很伟大。”有的说:“李时珍的伟大在于他亲口品尝药材,判断药性和药效。”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心目中树立了李时珍这个光辉人物的高大形象,从而准确理解了课文内容。

2.联系生活学习法。语文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只有将语文学习建立在学生丰富、生动的生活背景上,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获得主动发展。比如《早春》中“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有的学生产生疑问:这是为什么呢?我特别安排一次早春时节去城外放风筝,当我们前行时,看到前面大块的平地有些绿色,到了那里却看不见小草的翠绿。此时,学生们理解了诗中所描写的意境。

3.实地观察法。比如在学习《画杨桃》一文时,北方學生对杨桃见得少,吃的机会不多,这时单靠教师的讲解很难收到效果。这时可到城里大水果店买只杨桃,让学生多角度观察,这样对画杨桃理解就充分了。再比如理解“满园春色关不住”一句,我们也可以组织学生在大好春光里游公园、逛花圃,切身体会这草长莺飞、花红柳绿的迷人景色。

4.查阅资料法。探究性学习需要丰富的学习资源的支持,查阅有关资料是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之一。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时,学生搜索出“地球的发展进程”“宇宙之谜”“中国航天”等相关信息,不仅开阔了视野、满足了好奇心,而且树立了开发星球的雄心壮志。

总之,语文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动手、动脑去探究,在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语文教师应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多语文探究的机会,为构建语文有效课堂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瑞红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探究《语文学刊》2011年12期

2.王瑞玲 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教学方法探究《新课程·小学》2014年11期

上一篇:网络工程师过关练习56下一篇:小学生日记:仓鼠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