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实词

2024-08-26

文言文阅读实词(精选8篇)

1.文言文阅读实词 篇一

文言实词练习:克、类、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

实战练习一

怜奇乃

吕不韦见子楚

子楚,秦诸庶駆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乃往见子楚,说曰:“吾能大子之门。”子楚笑曰:“且自大君之门,而乃大吾门!”吕不韦曰:“子不知也,吾门待子门而大。”子楚心知所谓,乃引与坐,深语。吕不韦曰:“秦王老矣,安国君得为太子。窃闻安国君爱幸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能立适嗣者⑤独华阳夫人耳。今子兄弟二十余人,子又居中,不甚见幸,久质诸侯。即大王薨,安国君立为王,则子毋几得与长子及诸子旦暮在前者争为太子矣。”

子楚曰:“然。为之柰何?”吕不韦曰:“子贫,客于此,非有以奉献于亲及结宾客也。不韦虽贫,请以千金为子西游,事安国君及华阳夫人,立子为适嗣。”

子楚乃顿首曰:“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

1、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组()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 .A、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 .译文:老臣的贱子舒祺年岁最小,不成器得很,而我已经衰老了,心里很怜爱他。B、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译文:戍边的士兵呐喊起来,函谷关被攻破,楚国人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宫)变成了一片焦土。C、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译文:邻居有个贤慧的女子,名字叫秦罗敷,(长相)可爱,没有谁比得上,母亲替你去求婚。D、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 .译文:况且您即使瞧不起我,抛弃我,让我去投降秦国,难道您就不怜爱您的姐姐吗? 答案: D怜惜、怜悯、同情(A怜爱B可惜

C可爱)

2、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组()此奇货可居 .A、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译文: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B、出奇制胜 .译文:奇:奇兵,奇计;制:制服。出奇兵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C、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译文: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D、以为李广老,数奇。..译文:认为李广年老,命运不好。

答案:A(A、奇异、不寻常B、出人意料C、零数,余数D、时运不好)

3、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组()乃往见子楚 .A、尔其勿忘乃父之志。.译文:你一定不要忘了你父亲的志向啊。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译文:巫、医生、乐师、各种手工业者那般人,士大夫看不起他们,如今士大夫的智慧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

C、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文: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D、何乃太区区 .译文:(你)怎么这样没见识

答案C(C、连词表衔接,相当于“就”A、第二人称:你、你的: B、却、竟然D、指示代词,“这样”“如此”)

译文:子楚是秦王庶出的孙子,在赵国当人质,他乘的车马和日常的财用都不富足,生活困窘,很不得意。吕不韦到邯郸去做生意,见到子楚后非常喜欢,说:“子楚就像一件奇货,可以屯积居奇。以待高价售出”。于是他就前去拜访子楚,对他游说道:“我能光大你的门庭。”子楚笑着说:“你姑且先光大自己的门庭,然后再来光大我的门庭吧!”吕不韦说:“你不懂啊,我的门庭要等待你的门庭光大了才能光大。”子楚心知吕不韦所言之意,就拉他坐在一起深谈。吕不韦说:“秦王已经老了,安国君被立为太子。我私下听说安国君非常宠爱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能够选立太子的只有华阳夫人一个。现在你的兄弟有二十多人,你又排行中间,不受秦王宠幸,长期被留在诸侯国当人质,即使是秦王死去,安国君继位为王,你也不要指望同你长兄和早晚都在秦王身边的其他兄弟们争太子之位啦。”子楚说:“是这样,但该怎么办呢?”吕不韦说:“你很贫窘,又客居在此,也拿不出什么来献给亲长,结交宾客。我吕不韦虽然不富有,但愿意拿出千金来为你西去秦国游说,侍奉安国君和华阳夫人,让他们立你为太子。”子楚于是叩头拜谢道:“如果实现了您的计划,我愿意分秦国的土地和您共享。”

实战练习二 弥

郭林宗至汝南①,造袁奉高②车不停轨,鸾不辍轭③,诣黄叔度,乃弥日信宿④。人问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⑤,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⑥深广,难测量也。”

注:①汝南:地名。②袁奉高:和后文的黄叔度都是郭林宗的朋友。③鸾luán:车;轭è:驾车时套在脖子上的曲木。④弥日信宿:指住了几天。⑤陂bēi:池塘。⑥器:气量、气度。

1、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组()乃弥日信宿 .A、病日臻,既弥留。.译文:病情一天天加重,已经到了弥留之际。B、旷日弥久而无益于理。.译文:浪费了很长时间,对于认识事理却毫无帮助。C、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轴。

译文:舸舰塞满了渡口,尽是雕上了青雀黄龙花纹的大船。D、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译文: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清候就越急迫

答案:B、长,久,远。(A、弥留:原指久病不愈,后称病危将死C、满、遍D、副词,越,更加)

实战练习三

类请莫

魏其侯窦婴

魏其侯窦婴者,孝文后从兄子也。父世观津人。喜宾客。孝文时,婴为吴相,病免。孝景初即位,为詹事。梁孝王者,孝景弟也,其母窦太后爱之。梁孝王朝,因昆弟燕饮。是时上未立太子,酒酣,从容言曰:“千秋之后传梁王。”太后驩。窦婴引卮酒进上,曰:“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上何以得擅传梁王!”太后由此憎窦婴。窦婴亦薄其官,因病免。太后除窦婴门籍,不得入朝请。

孝景三年,吴楚反,上察宗室诸窦毋如窦婴贤,乃召婴。婴入见,固辞谢病不足任。太后亦臱。于是上曰:“天下方有急,王孙宁可以让邪?”乃拜婴为大将军,赐金千斤。婴乃言袁盎、栾布诸名将贤士在家者进之。所赐金,陈之廊庑下,军吏过,辄令财取为用,金无入家者。窦婴守荥阳,监齐赵兵。七国兵已尽破,封婴为魏其侯。诸游士宾客争归魏其侯。孝景时每朝议大事,条侯、魏其侯,诸列侯莫敢与亢礼。

孝景四年,立栗太子,使魏其侯为太子傅。孝景七年,栗太子废,魏其数争不能得。魏其谢病,屏居蓝田南山之下数月,诸宾客辩士说之,莫能来。梁人高遂乃说魏其曰:“能富贵将军者,上也;能亲将军者,太后也。今将军傅太子,太子废而不能争;争不能得,又弗能死。自引谢病,拥赵女,屏闲处而不朝。相提而论,是自明扬主上之过。有如两宫螫将军,则妻子毋类矣。”魏其侯然之,乃遂起,朝请如故。

1、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和例句不同的一组()有如两宫螫将军,则妻子毋类矣。.A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译文:所以大王您没有做到用道德来统一天下,不是属于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的一类 B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译文:文章说到的虽然细小,但意义却非常重大,列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含义却十分深远。C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译文: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 D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译文:我的孩子,很久没见到你的人影了,为什么整天不声不响地待在这儿,像个女儿家呀 答案:D类似、像(ABC种类)

2、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组()太后除窦婴门籍,不得入朝请。.A、郡之贤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译文:本郡有声望的士大夫们向有关当局请求,就清理已被废除的魏忠贤生祠旧址来安葬他们; B、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译文:请献出赵国的十五座城池为秦王祝寿 C、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译文:公子听说有这么一个人,叫人去问候他,想要送他一份厚礼。(侯嬴)不肯受,D、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译文:以后宗庄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人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答案:C、谒问,问侯(A、请求 B、副词,表说话人对对方的尊敬或要求 D、表恭敬的取或买)

3、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组()诸列侯莫敢与亢礼 .A、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 .译文:成名吓得惊慌失措,不知怎么救它,急得直跺脚,脸色都变了。B、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译文:通过安抚百姓实行王道,没有谁能阻挡得了 C、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译文: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D、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译文: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独自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下面。

答案:B、没有人,没有谁,代词(A、副词,不C、副词:不要、勿D、“暮”的本字日暮,黄昏。)

译文:魏其侯窦婴,是汉文帝窦皇后堂兄的儿子。他的父辈以上世世代代是观津人。他喜欢宾客。汉文帝时,窦婴任吴国国相,困病免职。汉景帝刚刚即位时,他任詹事。

梁孝王是汉景帝的弟弟,他的母亲窦太后很疼爱他。有一次梁孝王入朝,汉景帝以兄弟的身份与他一起宴饮,这时汉景帝还没有立太子。酒兴正浓时,汉景帝随便地说:“我死之后把帝位传给梁王。”窦太后听了非常高兴。这时窦婴端起一杯酒献给皇上,说道:“天下是高祖打下的天下,帝位应当父子相传,这是汉朝立下的制度规定,皇上凭什么要擅自传给梁王!”窦太后因此憎恨窦婴。窦婴也嫌詹事的官职太小,就借口生病辞职。窦太后于是开除了窦婴进出宫门的名籍,每逢节日也不准许他进宫朝见。

汉景帝三年(前154),吴、楚等七国反叛,皇上考察到皇族成员和窦姓诸人没有谁像窦婴那样贤能的了,于是就召见窦婴。窦婴入宫拜见,坚决推辞,借口有病,不能胜任。窦太后至此也感到惭愧。于是皇上就说:“天下正有急难,你怎么可以推辞呢?”于是便任命窦婴为大将军,赏赐给他黄金千斤。这时袁盎、栾布诸名将贤士都退职闲居在家,窦婴就向皇上推荐起用他们。皇上所赏赐给的黄金,都摆列在走廊穿堂里,属下的小军官经过时,就让他们酌量取用,皇帝赏赐的黄金一点儿也没有拿回家。窦婴驻守荥阳时,监督齐国和赵国两路兵马,等到七国的叛乱全部被平定之后,皇上就赐封窦婴为魏其侯。这时那些游士宾客都争相归附魏其侯。汉景帝时每次朝廷讨论军政大事,所有列侯都不敢与条侯周亚夫、魏其侯窦婴平起平坐。

汉景帝四年(前153),立栗太子,派魏其侯担任太子的太傅。汉景帝七年(前150),栗太子被废,魏其侯多次为栗太子争辩都没有效果。魏其侯就推说有病,隐居在蓝田县南山下好几个月,许多宾客、辩士都来劝说他,但没有人能说服他回到京城来。梁地人高遂于是来劝解魏其侯说:“能使您富贵的是皇上,能使您成为朝廷亲信的是太后。现在您担任太子的师傅,太子被废黜而不能力争,力争又不能成功,又不能去殉职。自己托病引退,拥抱着歌姬美女,退隐闲居而不参加朝会。把这些情况互相比照起来看,这是您自己表明要张扬皇帝的过失。假如皇上和太后都要加害于您,那您的妻子儿女都会一个不剩地被杀害。”魏其侯认为他说得很对,于是就出山回朝,朝见皇帝像过去一样。

实战练习四

迁内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项王使人致命怀王,怀王曰:“如约。”乃尊怀王为义帝。

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谓曰:“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之籍之力也。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诸将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

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而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王。项王乃立章邯为雍王,王咸阳以西,都废丘。长史欣者,故为栎阳狱掾,尝有德于项梁;都尉董翳者,本劝章邯降楚。故立司马欣为塞王,王咸阳以东至河,都栎阳;立董翳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徙魏王豹为西魏王,王河东,都平阳。瑕丘申阳者,张耳嬖臣也,先下河南,迎楚河上,故立申阳为河南王,都洛阳。韩王成因故都,都阳翟。赵将司马昂⑨定河内,数有功,故立昂⑨为殷王,王河内,都朝歌。徙赵王歇为代王。赵相张耳素贤,又从入关,故立耳为常山王,王赵地,都襄国。当阳君黥布为楚将,常冠军,故立布为九江王,都六。鄱君吴芮率百越佐诸侯,又从入关,故立芮为衡山王,都邾。义帝柱国共敖将兵击南郡,功多,因立敖为临江王,都江陵。徙燕王韩广为辽东王。燕将臧荼从楚救赵,因从入关,故立荼为燕王,都蓟。徙齐王田市为胶东王。齐将田都从共救赵,因从入关,故立都为齐王,都临淄。故秦所灭齐王建孙田安,项羽方渡河救赵,田安下济北数城,引其兵降项羽,故立安为济北王,都博阳。田荣者,数负项梁,又不肯将兵从楚击秦,以故不封。成安君陈馀弃将印去,不从入关,然素闻其贤,有功于赵,闻其在南皮,故因环封三县。番君将梅涓功多,故封十万户侯。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1、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组()秦之迁人皆居蜀 .A、顷襄王怒而迁之。.译文:顷襄王很生气,把屈原放逐出去。B、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译文:当时元兵已经逼近都城北门外,交战、防守、转移都来不及做了。C、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译文: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可是)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 D、公车特征拜为郎中,再迁为太史令。.译文:就派官府专车,特地召请(张衡)任命他为郎中,后又升为太史令。答案:B、迁移(A、放逐、流放C、变化,变动D、调动官职,多指升官)

2、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组()赵将司马昂定河内,数有功 .A、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译文:现在将军外表上假托服从的名义,而内心里怀着犹豫不决的心思,B、内君子而外小人。.译文:“内君子”句,泰的内卦为乾,乾喻君子;外卦为坤,坤喻小人,喻有德君子执政于朝,无德小人摒退于野。C、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译文: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所有的地盘都可以由你称王了。D、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译文: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您

答案:D内部,里面,与“外”相对(A内心B亲近,亲信C同“纳”,纳入)

译文:过了几天,项羽带兵西进,屠毁咸阳,杀死了秦朝已经投降的国王子婴,焚烧秦朝宫室,大火三个月不灭;搜罗了秦朝的财宝和妇女,率军东去。有人劝项王说:“关中阻山带河,四面关塞,土地肥饶,可在这里建都,以定霸业。”项王看见秦朝宫室都已烧毁,残破不堪,又怀念故乡,心欲东归,就说:“富贵了不回故乡,如同衣绣夜行,有谁能知道!”劝项王的人说:“人们说楚国人是猕猴戴帽子,果然如此。”项王听到了这话,烹杀了劝说他的那个人。

项王派人向楚怀王报告请示。楚怀王说:“按照约定办。”项羽就尊楚怀王为义帝。项王想自己称王,就先封诸侯将相为王。对他们说:“天下最初发难的时候,暂时拥立诸侯后裔为王,以便讨伐秦朝。然而亲自身穿铠甲,手执兵器,率先起义,三年来风餐露宿,消灭秦朝,平定天下的,都是各位将相和我项籍的力量。只有义帝没有功劳,本来应该瓜分他的土地,封大家为王。”将领们都说:“好。”项王就分割天下,封将领们为侯王。

项王、范增疑心沛公将来占有天下,(不想让他称王关中,)但既已和解,又怕违背原约,诸侯反叛,他们就暗中商量说:“巴、蜀道路险恶,秦朝被迁徙的罪人都居住蜀地。”于是就(扬言)说:“巴、蜀也是关中地区。”所以封沛公为汉王,称王于巴、蜀、汉中,建都南郑。而把关中分为三部分,封给秦朝降将为王,阻挡汉王,(防止他将来向东方出兵。)

项王封章邯为雍王,称王于咸阳以西,建都废丘。长史司马欣,从前做栎阳狱掾,曾对项梁有过恩德;都尉董翳,最初劝说章邯降楚,所以封司马欣为塞王,称王于咸阳以东到黄河一带,建都栎阳;封董翳为翟王,称王于上郡,建都高奴。徙封魏王豹为西魏王,称王于河东,建都平阳。瑕丘申阳是张耳的宠臣,先攻下河南,在黄河岸边迎接楚军,所以立申阳为河南王,建都雒阳。韩王成仍以旧都城为都,建都阳翟。赵将司马昂平定河内,屡立战功,所以封司马昂为殷王,称王于河内,建都朝歌。徙封赵王歇为代王。赵相张耳一向贤能,又随从项王入关,所以封张耳为常山王,称王于赵地,建都襄国。当阳君黥布为楚军将领,常常勇冠全军,所以封黥布为九江王,建都于六。鄱君吴芮率领百越兵协助诸侯军,又随从入关,所以封吴芮为衡山王,建都于邾。义帝的柱国共敖率兵攻打南郡,功劳很多,于是封共敖为临江王,建都江陵。徙封燕王韩广为辽东王。燕将臧荼曾随楚军救赵,遂又跟从入关,所以封臧荼为燕王,建都于蓟。徙封齐王田市为胶东王。齐将田都曾随从项王共同救赵,遂又跟着入关,所以立田都为齐王,建都临淄。原来被秦朝灭亡的齐王建的孙子田安,正在项羽渡河救赵时,攻下济水北边几座城邑,率领他的军队投降了项羽,所以封田安为济北王,建都博阳。田荣多次有负项梁,又不愿率军随楚击秦,因此没有封王。成安君陈余丢弃将印离去,没有随从入关,然而一向听说他贤能,有功于赵,知道他在南皮,所以把环绕南皮的三个县封给他。番君的将领梅鋗战功很多,所以封为十万户侯。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封有九郡,建都彭城。

实战练习五

东貌亦古,然稍有诙气。少役于伯修③。伯修聘继室时,令至城市饼。家去城百里,吉期已迫,约以三日归。日晡不至,家严同伯修门外望。至夕,见一荷担从柳堤来者,东也。家严大喜,急引至舍。释担视之,仅得蜜一瓮。问饼何在,东曰:“昨至城,偶见蜜价贱,遂市之。饼价贵,未可市也。”时约以明纳礼,竟不得行

1、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组()吉期已迫,约以三日归。A、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译文:以五年为期限,一定要使它们恢复本性,保全健康的形态。B、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

.译文:今天半夜,强盗正约定我在一个地方决斗。C、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译文:何况人的寿命还要受很多外来因素的影响,如不注意,会死得更早。D、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译文: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答案:A一定的期限(B约定,约会C及,到D一周年,一周月)

实战练习六

穷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1、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组()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A、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译文: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B、人穷则反本。.译文: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C、复前行,欲穷其林。.译文: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D、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译文:年纪老迈而情怀更加豪壮,岂能因白发而改变人的心愿?境遇艰难而意志越发坚定,决不会坠掉直凌青云的志向。

答案:A、穷尽,完结(B、困窘,处境困难C、寻究根源D、困窘,处境困难)

2.文言文阅读实词 篇二

一、字形分析法

作为一种表意文字, 一个汉字的形体构造常常与这个汉字所要表示的词义有着相应的联系, 尤其是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 形旁表义, 声旁表音。通过对形旁的分析, 我们可以推断这个字的构造与哪一类事物有关。从“页”字部的字, 常指脖子以上的部位, 如颔、颈、颧、颜、頞等。“有女同车, 颜如舜华” (《诗经·郑风》) , 这里说的就是同车的女孩子容貌姣好, 如美丽的木槿花一样, 这里“颜”字就是“面容”的意思。从“酉”字部的字, 则肯定是与酒或者喝酒有关, 如常见的醉、酡、醒、酣、酽等。而从“贝”字部的字, 那必定是与钱财有关, 如赠、贻、赔、账、赚等。这样就可以从汉字的构词法去一一推测该字的意思, 八九不离十。

某些会意字, 单从其简体字去分析, 难以推断其含义。如果还原它的本来面目, 那么该字的意义就明朗多了。如“轰”字的繁体写法为“轟”, 形容车多的声音。看到了它的繁体写法, 再跟意思联系起来, 对学生而言, 印象肯定是相当深刻的。

有些字的形体在发展过程中, 逐渐与最初造字时的形体相去甚远。在教学中如果能找出它的甲骨文或金文的写法, 有时会有事半功倍之效。如李白《送友人》一诗:“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尾联“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是诗人化用了《诗经·小雅·车攻》中“萧萧马鸣”之句, 著一“班”字, 借两匹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的马儿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无限深情。尾联最精彩的莫过于“班”字的使用, 要想把握诗歌的意境, 必须先通过字形分析法明确“班”字的意思。“王”字符表示“玉”, “班”金文字形如图1所示, 像用刀割玉, 本义为“以刀割玉”, 从本义可以引申为“分离、离别”。诗句中的“班马”指的就是离群之马。这样通过字形的分析, 诗词所蕴含的情境跃然纸上、生动形象。

二、音节观察法

古汉语属于单音节文字, 现代汉语的很多双音节词就是由古汉语的一个单音节词加上一个语素组成的并列式结构, 如:关键、锋利、情况、爱惜、路途、怀抱、胸怀、饥饿、派遣等, 两个语素指向同一个意思。因此, 根据这个特点, 我们可以提示学生利用熟知其义的语素去推断另一个生疏的文言实词意义, 具体可以利用“组词法”进行操作, 看到某个实词时, 运用该词进行组词, 可以组成一些常见的词组, 然后再根据具体的语境确定它的意义。如《劳山道士》一文中的“阴有归志”的“阴”字, 根据双音节文字的特点, 可以组成“阴暗”一词, 由该词可以推断“阴”可以解释为“暗中”或“暗暗地”。再如《狼 (三则) 》 (其一) 一文中的“屠惧, 示之以刃, (狼) 少却”这句话中, 这个“却”即可组成“退却”一词, 而对于这个词语的含义, 学生是再熟悉不过了。以此推断, “却”字的意义一下子就明白了。

三、成语推断法

成语作为语言文字的活化石, 沿用至今, 人们耳熟能详。作为相对稳定的固定词组, 成语中更是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的特点, 是联系古今汉语的纽带。因此, 利用成语帮助完成联想与推断, 可以完成知识的迁移, 从而有效地掌握实词用法。如《口技》一文中“不能名其一处也”, 由于先入为主的原因, 学生对“名”字意义常表示不理解, 尤其是对刚接触文言文学习的七年级学生而言。但如果这里利用成语“莫名其妙”来帮助理解 (两个“名”字属于同一个解释, 即为“说出”) , 就会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再如《陈涉世家》中“吴广素爱人”中“素”的解释, 就可以从“素昧平生”或者“素不相识”中“素”的解释“平时”来完成迁移。

四、结构判断法

古人常在并列短语、对偶句、排比句、互文句的对应位置使用同义词或反义词, 以求工整对仗或者意蕴丰富。所以, 只要知道其中一个词的含义, 就可以推断另一个词的意义。如《曹刿论战》“彼竭我盈, 故克之”一句中“彼竭我盈”是由两个主谓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 处于相同位置的“竭”和“盈”是两个意义相对的词, 已知“竭”是“枯竭”, 可推知“盈”是“充盈”的意思。再如《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中写道:“秦王色挠, 长跪而谢之曰”, 这里的“挠”字可以解释为“屈服”, 而这正是从我们常用的“不屈不挠”这个并列短语中推断而来的。再如《出师表》中“后值倾覆, 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一句, “受任”与“奉命”就属于同一对偶句里相同位置上的同义词, 知道了“奉命”的意义, 就可以知晓“受任”的意义了。

五、语境推断法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通常会有不同的意义, 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 依据上下文加以仔细考虑揣摩, 即所谓的“词不离句, 句不离段, 段不离篇”, 这种推断的功夫同样也是语文能力的直观体现, 这种做法对于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同样适用。如《狼 (三则) 》中的“顾野有麦场, 场主积薪其中”和“顾无计可以死之”, 两句中都出现了“顾”字, 如果照搬上句中“顾”的解释“回头看”放在下句中, 显然是讲不通的。因此, 在下句中要根据上下文推断, 这里可以解释为“想到、考虑到”, 然后再放入句子中去理解, 句子自然显得“文从字顺”了。再如“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 举大计亦死, 等死, 死国可乎’”这句话中的“亡”与“举大计”并举, 而其结果都是“死”, 所以它不会解释成“死亡”的意思, 而只会是“逃亡”的意思。同样, 句中的“等”字, 也不是“等待”的意思, 它是承袭上句的两个“亦死”而来, 解释为“同样”的意思。解决了这两个关键词的意思后, 整个句子就不难理解了。

3.文言文实词学习浅探 篇三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B-0069-01

高中语文教科书中文言文所占比重相当大。开设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习中国古代优秀的作品,进一步传承中华民族深邃的文化,吸取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体会其中蕴涵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今后形成长久稳定的传统民族文化底蕴奠定坚实牢固的基础。”

然而在教学中,很多学生面对文言文不知如何下手,更别提对文言文实词的了解了。这与开设文言文课的目的有了一定的差距。

我班学生大多来自于农村,他们的文言文功底比较薄弱,尤其是对文言文实词的学习,困扰最多,它成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大障碍。以下,笔者介绍五个帮助学生扫除这一障碍的学习方法。

1.看到一段文言文,先要冷静地分析它的语法结构,根据语文结构判断词性,这是学好文言文实词的重要前提。例如“使六国各爱其人”(《阿房宫赋》)中的“使”根据语法结构,它置于句首,用作连词,可以理解为“假使”。“安陵君固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中的两个“使”,在句中都作动词,结合语境,第一个“使”可以理解为“派遣”,而第二个“使”则可以理解为“出使”。

2.文言文实词学习的另外一个方法是根据汉字的造字法找出词的本义,然后再结合文本语境推出引申文。如“为”,从爪象,会牵象,从助劳之意,其本义是“做”,如“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中的“为”就当“做”讲,其引申义可以理解为“作为、当做”。又如“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中的“为”,其引申义还可理解为“是”。

3.学习文言文实词还可以利用成语的解释。如“陶后鲜有闻”(《爱莲说》)中的“鲜”,可以运用成语“鲜为人知”中“鲜”之意“很少”来解释。又如“朝济而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济”,可以运用成语“同舟共济”中“济”之意“渡河”来解释。再如“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中的“矢”,可以运用成语“有的放矢”中“矢”之意,当“箭”的意思来解释。

4.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或者反义词也是学习文言文实词意义的有效途径。如“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烛若不闻。”(《晋书·王羲之传》)中的“矜持”如何理解,我们可以找出这句话中的一对反义词“咸”与“唯”,再联系上下文,尤其是“(在东床)坦腹食,烛若不闻”,可以理解此人“不讲究,不拘谨,毫无顾忌,放荡不羁”,由此可以推出“矜持”的意义为“拘谨,不自在”。

5.学习文言文实词还可以根据文言文句式对称性的特点,联系语境来揣摩词义。如“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弊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烛之武退秦师》)这段中的三个实词“仁”“知”“武”,根据文言文句式对称性的特点,可知其意思分别为“仁义”“明智”“武德”。又如“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一人,公与之毋;生二人,公与。”(《勾践灭吴》)中的“丈夫”一词,可以根据文言文对称性的特点,结合“女子”一词的意思是“女儿”而推测出“丈夫”的意思为“男子”或“男孩”。

实际上,理解文言文实词的方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是可以相互交错使用,甚至相互并用的。如对“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送东阳马生序》)中的“望”如何理解,首先,依据汉字造字法找出本义:“望”其本义是“远望”,引申为“盼望”,作介词时可以理解为“对……看”“向……看”,然后根据语法结构判断它的词性,“望”在句中作名词,最后联系上下文找出近义词,可知“望”是“名望,声望”的意思。此外,也可以运用成语“德高望重”中的“望”之意“名望,希望”来解释。

如何学习文言文中的实词,尽管各位教师教授文言文实词有不同的教法,但大多都是围绕同一个目的进行——全面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积极探索,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知识。

4.中考文言文实词 篇四

中考文言文实词大全

1、比

① 比,《说文》“密也”。本义,靠得很近。古字像两人紧贴之形。

② 引申:并列、靠近、勾结、亲密等。③ 比较、比拟。

④ 及,等到。⑤ 法律术语,同“例”。比附照行的各类案例。

2、鄙

①“鄙,边邑也。”“鄙”是“野”中的偏远部分,是和邻国接近的地区。(边疆,边远的地方。)

② 见识浅陋。(庸俗,浅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

③ 鄙夫;鄙人(自谦);鄙俚;鄙吝 ④ 鄙薄;鄙弃;鄙夷(轻视厌弃)

⑤ 卑鄙,身份低下,出身微贱。 ⑥ 比较:鄙;敝

3、兵

① 兵,《说文》“械也”。军械、武器。(本义,兵器、武器。)古字双手举斧斤形。

例:兵器;兵库;兵工厂;兵不血刃;短兵相接。铸兵。

② 士兵,手执武器的人。战士或军队。 ③ 战争、军事。

兵贵神速(军队);兵连祸结(战争);兵不厌诈(用兵作战)。兵力(作战能力)

4、病

① 病,《说文》“疾加也”。一般的病称“疾”,重病称“病”。

② 引申:凡疲劳过度、饥饿过度造成的困苦不堪、软弱无力的状态也叫“病”。

③ 引申:心理状态,忧虑、担心、苦恼、困顿

比较:病;疾

5、察 C

① 察,《说文》“复审也”。“察”是对已知但却知之不深,知之不详的事物进行仔细、详尽、反复的观测、考核,目的是弄清楚事物的方方面面和发展变化过程,是把事情看得一清二楚。

② “察”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如观察、省察、体察、考察、访察、核察……,这些“察”都为了了解真相。

③ 举荐。 ④ “察”的结果是明;“察察”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6、彻

① “彻”,《说文》“通也”,《小尔雅广诂》“达也”。(通达;贯通。)

② “彻”表通时重在一通到底,是由此及彼、由外及里、从头到尾、从上到下的贯通。(深透;透彻。)

② 中古之后,“彻”更广泛地用于声音、颜色、光线、温度、气味等的渗透到底上。(日光下彻;穿透)

7、乘

①“乘,升也”。登车、坐车。 ② 引申:驾车、驭马。

③ “乘”,趁着,引申:冒着。 ④ 欺凌,欺压。

⑤ 追逐 ⑥ 计量,计算。

⑦ 乘,sheng,量词。一车四马;乘车驾四马。

8、从

① “从”是跟随在后面意思,它和行动关系密切。

② 所“从”的如果是人,跟随、跟从。

③ 如果所“从”的是命令、意愿、法令、计谋……,就是顺随、照办、遵守、服从…… ④ 参与,例如:从政。

⑤ 介词:由,自。 ⑥ 比较:随从(积极主动,经过主观判断。)

9、当

①“当”,《说文》“田相值也”。(井田制) ② 引申:势均力敌,互相对等。

③ 两两相等,引申:两两相对,或者以一方为主对着另一方。

④ “当”,对着;面对; ⑤ 处在。引申:占着;把着。引申:掌管,主持。

⑥ 阻挡,抗拒; ⑦ 充当;相抵消、相平衡。

⑧ 适应,相当;适合,得当。

10、道

① 本义,道路。 ② 规律,道理。

③ 引申:学说、思想。(道理、主张)

④ 引申:引用、称述别人的话、说法、事迹。(说、谈论)

⑤ 比喻,人生所应遵循的社会准则。(带有根本性、原则性。) ⑥ 从,由。

11、得

① 得,获得,得到。(找到) 语境义,得声,得形,得味,得道……

② “得”,行为实现的现实性。(能够)

12、定

① “定”,《说文》“安也”。与“动”反义。

安定、稳定;平定。

(定婚,重在婚约的确定;订婚,重在双方同意。协定,重在共同决定;签订,重在双方协商。定金;订金)

② 决定,确定。 ③ 副词,到底,究竟。 ④ 一定(后起义)

13、伐

① “伐”,《说文》“击也”。以戈击人,用斧砍树,持枪击鼓……都可以叫“伐”。(砍伐;进攻,征伐;讨伐。)

公开宣战、公开进攻叫“伐”。 “伐”带有上伐下、讨有罪的色彩。

② 引申:功劳,成绩;夸耀(《广韵》“自矜曰伐”)

14、犯

① 《说文》“侵也”。“犯”本来指狗咬人。后来两极分化。

② 受侵犯,使自己遭受损失。(侵害、危害)

③ 侵犯,侵入别人的领域,使别人或别的事物受到损失。(触犯;犯险,冒着。)

15、方

① “方”初文应作“上口下方”,指中央以往的四旁的广大地区。与说话者所在地相邻的地区、地域。

② 方形,四隅之和。 ③ 方,方圆。引申:正直;方正。

④ 面积 ⑤ 方向、方位。引申:区域、地方。

⑥ 地方(戴圆履方) ⑦ 方法,办法。引申:处方,药方。

⑧ “方”,《说文》“并船也”。方船、方舟。(枋、舫)

⑨ 凡两两相并、相比。例如:方轨;方征;方驾;比方。

⑩ 比拟,相比。 ⑾ 副词,正在;将要。

⑿ 当……的时候。

16、奉

①“奉”是捧的古字。两手捧着。 ② 进献。

③ 承受。 ④ 俸禄,给养。

17、负

① 《释名释姿容》“负,背也,置项背也”。引申:蒙受、遭受。

② 《说文》“恃也”。对自有之力之物的凭借。(自恃,自负)

③ 背靠着。负隅顽抗。 ④ 违背

⑤ 失败 ⑥ 欠

18、赋

① “赋”,为作战而征集的军赋。“兵赋”是征集兵士、民夫、战车、牛马、戈盾之类的作战用的人力、物力、财力。

② (征收;敛取;赋税。) ③ 出声念。 ④ 写作方法,平铺直述。

19、覆

① “覆”,《集韵》“反也”。特指向上事物的向下翻转或倾倒。

② 遮盖、掩蔽 ③ 翻转过来 ④ 倾覆,颠覆

20、更

① 《说文》“更”与“改”互训。(改变、更换)

“更”侧重于前后相续,是以一个顶替另一个的相互交换;就新旧来说,“更”不是除旧布新,而是推陈出新。

② 经过,经历。 ③ 抵偿. ④ 另,另外。引申:再。

⑤ 更加 ⑥ 副词,重新。 ⑦ 五更

21、故

① “故”作名词用时也指事情。“故,事也。”

“故”重因果关系。指某种原因引起的事情,多是使人不愉快的麻烦的“事”。(现代汉语中:事故,变故。)

② 《广韵》“旧也”。“故”的反义词“新”、“今”。

作为时间观念,指过去的、从前的。故都,过去的国都。故乡,从前的家乡。故人,旧友,从前的相知。

③ 原因,缘故。 ④ 故意 ⑤ 通“固”,本来。 ⑥ 所以,因此。

22、顾

① 《说文》“还视也”。“顾”转过头来向后看。(回顾;回头看。)

② 探望,拜访。 ③ 顾念。引申:关心,照顾。

④ 副词,表示轻微的转折,相当于“而”“不过”。 ⑤ 副词,反而,却。

23、观

① 《说文》“谛视也”,《正字通》“远视也”。(看;观察;考察)

② 观赏;值得观赏的景物和景象。

③ 名物化之后,把宫廷大门外两旁的为观察了望而建的高大建筑叫“观”。后来把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也称“观”。

④ 道教的庙宇,道观(后起义)

24、归

① 《说文》“女嫁也”。(春秋以后多用“嫁”)

② 最初是离家远行又回到故处的意思。(妇女出嫁,实际上是返回母亲所从出的氏族。)(返回)

③ 归还 ④ 归附,归属。又:归到一处。

25、好

① 女子容貌美。引申:好,善。 ② 兼及服饰之类,有仪表堂堂的意思。

③ 友好 ④ 喜爱

26、号

① 大声喊叫。引申:大声哭。 ② 扬言,宣称。(号称)

③ 号令,命令。 ④ 称号。又:别号。 ⑤ 称。

27、还

① 《广雅释诂》“归也”。(返回) ② 交还,归还

③ 通“环”,环绕。 ④ 通“旋”,旋转。

⑤ 通“旋”,轻快敏捷的样子。 ⑥ 仍然(后起意义)

28、惠

① 《说文》“仁也”。《尔雅释诂》“爱也”。“惠”原是动词“仁爱”。

② 对所关怀、同情的人给予照顾。(恩惠,给人以好处)

名词化之后,所给予的好处。

③ 柔顺、柔和。 ④ 通“慧”,聪明。

29、及

① 《说文》“逮也”。段注“及前人也”。

“及”古字形像追逐者以手抓住被追者之形。

② 赶得上,赶上,抓住 ③ 至,到 ④ 趁着。等到……时候

30、极

① 《说文》“极,栋也”。

② 处在屋宇的最高处,所以最高的地位也叫“极”。(登峰造极;北极)

③ 由最高引申:极限,不能超越。极点,尽头。

④ 最,非常。 ⑤ 标准 ⑥ 通“亟”,急。

31、计

① 记数计算,算帐,计量统计,汇总

② 盘算,谋划 ③ 计谋

32、加

① “加”在上古是及物动词,把一物放在另一物上面。(加上,放上)引申:施加

② 增加;超过,虚夸,以少报多。 ③ 更加

33、假

① 先秦,假,借同义。(借,借来)

② 《说文》“非真也”。(汉以后。)假,真反义。

③ 非正式的,临时的。(假寐;假上将军。)

34、间

① ,隙也,从门、月(《说文》) ② 间隙(彼节者有间)(《庄子》)

③ 中间(间于齐楚)(《孟子》)

④ 间隔(间一岁,郑人杀之)(《左传》)(间断;隔开)

⑤ 离间(谁能间之)(《左传》) ⑥ 参与(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35、简

① 《说文》“牒也”,竹简或木札。引申:书信。

② 简易;简略;省约(由简的特点决定的。)③ 荒废,怠慢。

④ 选取等长的“简”。挑选,选择,选拔。 ⑤ 《集韵》“阅也”。检阅,检查。

36、见

① 《说文》“视也”。看到。看见。

② 往见,拜见,参见;进见,谒见,会见,接见(不同身分)

③ 见解,见识 ④ 表示被动。 ⑤ 见谅的“见” ⑥ 通“现”

37、节

① 《说文》“竹约”。竹节。植物分枝长叶的地方。引申:人与动物的骨节。

② 时节,季节。引申:节日。 ③ 符节,古代用来做凭证的东西。

④ 气节,节操;礼节。特指,贞洁。 ⑤ 节制,节约。

⑥ 古乐器,引申:节拍。

38、竭

① 干涸,枯竭。“竭”的反义词“盈”。引申:衰竭。

② 竭尽,尽力做谋事。 ③ 尽,完。

39、尽

① 《说文》“器中空也”,

象征用到了极限,一无所有。

② 不及物动词,无剩余。(完,没有了。) ③ 及物动词,全部用出。

④ 副词,净尽都,皆,整个地,完全地,无保留地,达于极限。

⑤ 达到顶点 ⑥ 尽可能,尽量。(第三声) ⑦ 任凭

40、进

① 本义,向前走或跑,或者说是朝着脸所向的方向行进。

② 前进,与“退”相对。③ 到朝廷。④ 进献⑤ 通“”,赠送的路费或礼物。

41、居

① 《说文》“蹲也”。“居”是后代“踞”的本字。

② 坐。引申:处于。 ③ 居住。又:住处。 ④ 处在某种地位或某个地方。

⑤ 占,占据。 ⑥ 积蓄。 ⑦ 表示相隔一段时间(居有顷)

42、举

① “举”,《说文》“对举也”。两个人共同把东西抬起来。后来一个人用两只手把东西举过头也叫“举”。

② 用手托起。 ③ 举起,抬起。引申:提出,举出。又:发动。

④ 推荐,推举。提拔。又:检举。举动。

⑥ 攻下,占领。 ⑦全。例如:举国,举世。

43、具

① 《说文》“供置也”。“供置”即备办。最初多指备办食物,后来扩展到备办其它物品,是个动词。

② 准备饭食或酒席。又:饭食,酒肴。 ③ 准备,备办。引申:具备,完备。

④ 全部 ⑤ 陈述 ⑥ 器械 ⑦ 才能 ⑧ 量词

44、聚

① 《说文》“会也;一曰邑落曰聚”。本义:会合。

② 村落,居民点 ③ 聚集,集聚 ④征集

45、苦

① 苦菜;引申:苦味。 ② 劳苦,辛苦,劳累。又:刻苦。

③ 愁苦;苦恼,痛苦。又:被……所苦。 ④ 粗劣

46、类

① 《正字通》“种类也”又“肖似也。” ② 种类。引申:类推。

③ 类似,象。相似 ④ 大抵,大致。 ⑤ 条例。

47、良

① 《说文》“善也”。表示质地好,素质好。② 良好。精良,美好。出色,优秀。

③ 良人:1、优秀的`人才;2、丈夫。 ④ 和悦,善良。贤良,贤善。

⑤ 甚,很。 ⑥ 的确。

48、临

① 《说文》“监也”。从高处低头往下看。② 从高处往低处看。俯视;居高临下。

③ 引申:从上监视着,统治。监督,威胁。④ 到。

⑤ 面对。对着。靠近。 ⑥ 正当;将要。 ⑦ 临摹。 ⑧ 哭。(第四声)

49、虑

① 《说文》“谋思也”。为谋划事情而思考叫“虑”。(思虑)

② 考虑,打算。引申:心思,意念。 ③ 担忧(后起义)。顾虑,担心。

50、论

① 《说文》“议也”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非作出评判。

② 讨论,研究。 ③ 判罪。 ④ 一种文体。 ⑤ 通“伦”,条理,顺序。

51、漫

① 《广雅释训》“漫漫,平也” 《正字通》“水广大貌”。表示水平铺广大、无边无际,引申:遍(漫山遍野)

② 溢出 ③ 没入水中 ④ 随便(杜甫诗“漫卷诗书喜欲狂”)

52、灭

① 《正字通》“火熄也”,但应用中常用于使动或被动,使火熄灭或被熄灭之物

② 暗,看不见 ③ 引申:消灭,湮没

53、名

① 《说文》“自命也”指人或事物的代号,和“实”相对。后来把在书面上记录这些名称的符号也称作“名”,“名”就兼指文字了。

② 用作动词,命名,用作名词,名字。 ③ 引申:名声,名利

54、明

① 《说文》“照也”,光线充足,或在光的照射下清清楚楚的状态叫“明”与“暗”相对

② 发光,明亮 ③ 形容物体的光泽、颜色明亮

④ 光明、清楚 ⑤ 《正字通》“明日即翌日” ⑥ 表示人的视力

55、命

① 《说文》“使也”本义是支配者对被支配者的差遣、命令、训导。

② 上天对人的吉凶祸福、穷达寿夭的预先确定。

③ 人对上天无可奈何的冥数 ④ 引申:使命

56、谋

① 《说文》“虑难曰谋” 《左传襄公四年》“咨难曰谋”,“谋”常常是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共同合计、研讨办法或对策。

② 作名词:指商量出的结果

57、难

① 读去声时是名词,表示灾害性的事变,以及由这种事变使人所处的艰难困苦的处境。“难”古代多指重大事变,往往是危及人们生命的。

② 困难,与“易”相对 ③ 诘难,质问

④ 提出自己的疑问,向对方请教 ⑤ 敌,怨仇

58、平

① “平”来自于“秤”,所以,作为形容词,“平”解释为平坦

② 削平、铲平。《列子。汤问》“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③ 安定,太平。 ④平息,平定。

⑤ 公正,公平。《出师表》“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59、戚

① “戚”最初表示一种作战用的斧子。

② 与“疏”相对,表示亲近或者忧伤,如休戚相关、休戚与共 ③ 伤心

④ 作名词,亲属,由相互之间关系密切转而指在血统上存在密切的亲属关系

60、奇

① 《说文》“奇,异也”表怪异

② jī,表示余数或单数,与“偶”是反义词。《核舟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③ 异乎寻常、奇特《核舟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④ 出人意料

61、强

① 《说文》“弓有力也”“强”原指强弓

② 作形容词,“强”是“弱”的反义词,壮健、强盛、强大,如“少年强则国强”

③ qiǎng竭力、尽力,引申为勉强,如“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④ 有余,略多,如“赏赐百千强”

62、清

① 《说文》“朗也,澄水之貌”,表示水澄澈纯净,反义词“浊”

② 干净、洁净 ③ 安静、清静,如“以其境过清” ④太平

63、请

① 请求 ② 邀请

64、穷

① 阻塞不通 ② 境遇不好,不得志 ③ 生活困难

④ 穷尽完结 ⑤ 穷究,追究到底

65、秋

① 收成 ② 秋天 ③ 年,又:时候 ④ 飞舞跳跃

66、求

① 《集韵》“索也”探求寻找 ② 要求、需求 ③ 乞求,请求

67、取

① 《说文》“获取也”本义: 割取耳朵,拿,与“舍”相对

②提取、选取 ③ 攻下,夺取 ④ 娶妻

68、去

① 《说文》“人相违也” 《广雅》“行也” ②离开

③ 除掉、去掉 ④ 距离 ⑤ 前往,到……去

69、全

① 《说文》“完也”,与“破”相对 ② 全部的,整个的

③ 完全,无例外 ④ 保全

70、任

① 《大雅》“任犹抱也”,比喻承担重任 ② 作名词,担子、任务

③ 《说文》“保也”,最初是抱于胸前的意思,后引申为负担。把某种职责、使命加于别人肩上,由其负荷,这就是任命、任用义。

④ 《正字通》“诚笃也”,诚信 ⑤ 凭借 ⑥ 任凭

71、容

① 《说文》“盛也”用器盛物,包容,引申为宽容,饶恕

② 许可,允许 ③ 容貌,仪容 ④ 或许,可能 ⑤ 容容:变化不定的样子

72、入

① 《说文》“内也”,进入,与“出”是反义词 ② 收入,收纳 ③ 交纳

73、塞

① 《说文》“塞,隔也”,堵塞起来,使内外隔绝

② 阻塞,因而为阻塞交通要道而修筑的城郭公事也叫“塞”

③ 填塞,充满 ④ 弥补

74、上

① 与“下”相对,在上面在高处都可以称为上

② 引申:等级、地位高的,又特指帝王 ③ 质量好的,次序在前的

④ 登上,作动词用 ⑤ 通“尚”崇尚,尊重

75、少

① 形容词,不多 ② 稍微 ③ 削弱,减少 ④ 轻视,看不起⑤ 不多时,一会儿

76、舍

① 接待客人的地方 ② 距离的名称,行军30里为一舍

③ shě《说文》“释也”放弃

77、身

① 《说文》“躬也”“身”指人或动物的整体 ② 自身,亲身

③ “身”古代作侧立的人形而大其腹,腹中有一点是发育中的胎儿之形,所以,身的本义是怀胎

78、生

① 《说文》“生,出也”出生,生育,引申为生活、生命

② 生的,与“熟”相对 ③ 生疏 ④ 本性,天性 ⑤ 对读书人的称呼

79、胜

① 《说文》“任也”,是力能胜任,承受得起的意思,读shēng

② shēng尽 ③ 在战争中以武力打败对方 ④ 优美的山水或古迹

80、师

① 最初指盲人,“师,乐人瞽者之称”后演变为有一技之长者称“师”乐师、教师、画师、医师等。 ② 军队编制,2500人为一师 ③ 效法、学习,作动词

81、实

① 与“名”相对,实际,事实 ② 充实,充满

③ 果实,种子 ④ 确实,的确,作副词 ⑤ 语气词,加强语意

82、食

① 食物经过口的咀嚼咽下去的过程叫“食”

② 作动词,sì,供养,给……吃 ③ 日食、月食

83、使

① 《说文》“令也”,使唤,役使的意思 ② 命令、派遣

③ 出使 ④ 放纵,放任 ⑤ 连词,假若,假如

84、属

① 《说文》“连也”,古代依附于人,做别人的臣僚,隶属,归属

② 连接zhǔ ③ 委托,托付zhǔ ④ 嘱托zhǔ

⑤ 亲属 ⑥ 类 ⑦ zhǔ,副词,适逢

85、说

① 《释名》“述也,宣述人意也”,向他人陈述解释 ② 名词,言论、主张

③ 文体的一种 ④ 劝说,说服shuì ⑤ 喜欢,高兴yuè

86、素

① 《说文》“白致缯也”,素就是用丝织出的普通的缯帛。引申:白色、朴素

② 表示光线和洁净 ③ 真情 ④ 向来,一向

87、通

① 《释名。释言语》“洞也,无所不贯洞也”

② 《说文》“通,达也”表示道路畅通,反义词“塞”

③ 通行,通过,通过 ④ 畅通,没有阻碍 ⑤ 通晓,精通

⑥ 共同的,通常的 ⑦ 全部,整个 ⑧ 量词,用于文书,表示一份

88、痛

① 《说文》“病也”,由疾病引起的难受的感觉,引申:悲痛

② 彻底地,尽情地

89、亡

① 《说文》“逃也”逃亡,逃出之后流浪在外 ② 丧失,丢失

③ 死亡,灭亡 ④ 通“忘”忘记

90、望

① 满月,阴历确定15日为“望日”

② 《说文》“出亡在外,望其还也”,远望,盼望,敬仰

③ 《广雅。释天》“祭也”,古代祭祀山川

④ 《释名。释姿容》“茫也,远视茫茫也” ⑤ 埋怨,责怪

91、为

① 做,治理 ② 作为,当作 ③ 认为

④ 是 ⑤ 如果,假如 ⑥ weì介词,给,替

5.文言文实词应用教案 篇五

--------方正县第一中学 孙健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实词各种意义,明确应用语境。2.提高文言阅读和知识的扩充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实词意义及具体应用的语境。

三、教学课时:两课时

一、高考分析

根据《考试大纲》我们应教会学生掌握要求的课文中150个关键文言实词,而怎样引导学生认识这150个文言实词成为我们教学的关键。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

二、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法

(一)形声推断法

汉字中有90﹪的字是形声字,而形声字的组合分为形旁和声旁,要想推断实词的意义可根据形旁判断其意义,例如“口”字旁我们知道和说有关,“⺮”字旁和竹子有关等。

例题练习:

(1)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形旁为舟,意思为 大船(2)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形旁为 石,意思为 石阶(3)径造庐访成 形旁为走 意思为 到

(二)语法结构推断法

根据所要分析实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来判断其意义,而语法分析法是从语法的角度的分析意义。一般情况下语法中句子成分充当的词性是固定的。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

例题练习:

根据字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1、将军身披坚执锐,讨伐暴秦,功盖寰宇!(从句子成分看,“坚”“锐”分别充当“披”和“执”的宾语,因次解释为:坚硬的盔甲和锐利的兵器)

2、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2000年全国高考题)樵:木柴。

(三)结构相似推断法

在同一种结构中,词语的意义往往是相近或是相似或相反等,利用它相邻的结构可以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一个词也好,一个句子也好,如果形式比较整齐,那么处在相同位置上的字的意思很可能不是相同或相近,就是相反。

例题练习:

(1)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怙”对“恃”,词义为 依仗、凭借(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以”对“用”,词义为 被任用(3)文过饰非(“过”与“非”同义)“文”对“饰”,词义为 掩饰

(四)、字音推断法

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运用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从而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

例题练习:

(1)进住夏口(《赤壁之战》)(“住”通“驻”)

(2)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倍”通 “背”, “倍道”就是“违背自然规律”。)

(五)、想象推断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联系教材,联想成语,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例题练习:

1.李超,字魁梧,淄之西鄙人 鄙:粗俗

联想:“蜀之鄙有二僧” 《为学》(边境)“越国以鄙远” 《烛之武退秦师》(把„„当作边境)

2、素与郭善,登门造访 联系《鸿门宴》中 素善留侯张良,词义为 友好

《文言文实词应用》教案

方正县第一中学

6.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 篇六

1、连接,连缀。(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2、通嘱嘱托。(属予作文以记之)

3、隶属。(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4、掌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5、类。(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6、等、辈。(若属皆且为所虏)

7、系、是。(查明属实,事属可行)

1、通熟,仔细。(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2、谁,哪个。(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3、孰与:与比,哪一个更,哪里比得上。(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4、成熟。(寒暑和节,而五谷以孰)

5、孰若:哪如、哪里比得上

1、写,记下。(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2、文字。(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3、书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书籍,书。(家贫,无以致书以观)

5、国书。(拜送书于庭)

6、书法、字体。(举世唯知其书)

7、特指《尚书》,泛指一切经书。(《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1、到去。(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2、女子,出嫁。(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3、顺从,适合。(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4、恰好。(从上观之适与地平)

5、刚才。(适为虞人逐)

6、同谪,被流放。(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7、流放,贬职。(又以适去,竟不自得)

1、正确,不错,与非相对。(觉今是而昨非是非分明)

2、以为是。(各行其是)

3、判断词,是。(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4、这。(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5、作语助。(唯利是图)

使

1、派遣,命令。(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2、使,让。(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3、出使。(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

4、使唤。(人皆得以隶使之)

5、使者。(大王派一介之使至赵)

6、使命。(时周瑜受使至番阳)

7、主使,指使。(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7.文言实词教学应培养学生五种意识 篇七

一、根据字形推断生僻词的意识

汉字本是表意的, 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虽几经变革但汉字的表意功能没有完全丧失, 可以对字形结构 (象形、会意、形声) 分析帮我们探求字的意义。如1998年高考第16题“冀得一归觐”中的“觐”字较生僻, 但从这个字的构成大体可以猜出与“见”有关, 再根据语境分析, C项“拜见”就是很容易找到的答案了。再如1999年高考题文言文中有一句“启听淮北取籴”———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 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 “籴”与“粜”相对, 可推测其意思是买进粮食。再如2000年高考题文言文中有一句“每至客舍, 自放驴, 取樵炊爨。”我们可以联系前面的一个“炊”字, 两个字的形旁全是火, 可见和烧火有关。而且从字形上来看, 意味着用火烧木柴从底下给器皿加热的情状。

二、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推断词义的意识

古人行文, 往往采用一些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 在各句相对的位置上, 使用同义、反义或意思相关的词。其中有些是修辞上所说的互文、排比、对偶, 对这类句子, 就可以利用上下句与之对应的词的意义加以判断。如2001年高考卷第11题的D项“齐人追亡逐北”中“亡”与“北”对应, 可推测“亡”也是“败逃者”。又如《涉江》中“忠不必用兮, 贤不必以”前面有“忠”和“贤”位置相同, 词性相同。“用”和“以”位置相同, 从词性上看, 肯定是动词, 词义应和“用”相同, 为“任用、重用”。又如“奉不可失, 敌不可纵。“失”与“纵”相对, “奉”与“敌”相对, 敌是敌人, 为名词, 那么“奉”也是名词, 据此可推断“奉”为“机会”之意。

三、利用语法结构辨别词义的意识

对实词所在的句子作成分分析, 对实词所在的词组作结构分析, 同样有助于对该词的词性、活用及意义进行推断。如2000年高考卷中的第11题B项“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在句中处于谓语的位置, 应该是动词, 再推知其意义为“知道”。又如2000年北京春季高考卷中“若仁会眩惑圣听, 致仁祎非常之罪”, 根据句法结构, “致”充当谓语中心语, 解释为“招致”, 后面应该接宾语, 所以“非常之罪”应为名词性的短语, 而不是动词性的短语“犯了极大的罪过”。全句应该译为“像仁会这样迷惑皇上的听闻, 致使仁祎遭受极大的罪名。”再如2004年全国卷甲“于是行旅不至, 人物无资”中“行旅”应是“不至”的主语, 词性应该是名词, 解释为“旅客、出行的人”而不能解释为动词“旅行、游览”。再如2004年全国卷丁“一箧之宝, 可资数世”中“资”后跟了“数世” (几代人) 作宾语, 可推断此处不能看作动词“积蓄”, 而只能看作动词“资助、供给”。

四、利用成语推断词义的意识

不少成语来自文言文, 学生在平日学习中掌握了不少成语, 可利用一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例如1997年高考第12题“善才绳之”中的“绳”, 我们可以想到成语“绳之以法”, 绳是“制裁”的意思, 结合语境考虑, 此处就可以作“制裁”讲。再如2004年全国卷丙“广兄子受, 好礼恭谨, 敏而有辞”中的“敏”, 我们可以联想到“敏于行而讷于言”, 就可推断此处“敏”当“迅速、敏捷”讲。再如“收天下之兵”中的“兵”, 我们可借助成语“短兵相接”中“兵”的意义去试解, 可推断出解释为“兵器”之意。又如“腥臊并御, 芳不得薄兮”, 可利用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 “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 推知“芳不得薄兮”的“薄”也可作“接近”解。

五、利用语境推断词义的意识

8.文言文实词选择题的判断 篇八

【关键词】 文言文实词选择题判断方法

在高三的复习中,文言文实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虽然历年来高考文言文实词绝大多数来自于课本,但由于语境的变化,加上词语词义本身的丰富性,我们要准确把握文言文实词的词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无疑对我们是有帮助的。

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

1.考纲要求:掌握120个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考题特点:(1)选择题:①一题四项四词,判断错误;②所考多为充当谓语的动词、形容词和名词;③考查内容涉及一词多义、活用、通假、古今异义、偏义复词。(2)翻译题:①两题10分;②考查内容涉及一词多义、活用、通假、古今异义。

3.应试对策: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下面结合近几年高考相关试题和课文具体阐述一些推断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语法分析法——利用句子语法结构来辨别分析

对实词所在的句子作成分分析,对实词所在的词组作结构分析,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下面我们通过具体例子介绍通过句子结构的划分来检查所给词义的词性是否正确,从而作出准确判断。

【高考】(1)2007年全国卷中的第8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送终逾制,之轻者 失:过错。

B.常设槛阱而犹多伤害 募:招求。

C.有唐、后二山,民共之 祠:祭祀。

D.帝菩其不,迁均司隶校尉 挠:阻碍。

【分析】A项“失”在句中处于主语的位置,应该翻译为名词,而“过错”也是名词,基本可以判断是正确的。B项“募”在谓语位置,译为“招求”是正确的。C项“祠”在句中处于谓语的位置,应是动词,题目所给的是动词,基本可以判断是正确的。根据排除法,D项是错误的。

(2)2008年全国卷中的第8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部使者刚抚定 檄:文告。

B.刚遣长子迟贼 喻:开导。

C.愿旧制,选精锐为亲兵 稽:查考。

D.以金人窥伺之意 杜:制止。

【分析】A项,先从语法结构来分析就可以知道主语是“部使者”,“檄”是谓语,因为后面还有刚(廖刚),所以“檄”应当为动词,而答案所给的却是名词,因此基本可以判断是错误的。B项,刚遣长子迟喻贼,喻:开导。先从语法结构来分析就可以知道“喻”应做“长子迟”的谓语,因为后面还有“贼”,再把“开导”代入分析又可以判断B项正确。C的“稽”、D“杜”两项均可用此方法判断是正确的。

第二种方法:代入分析法——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结合上下文推断词义

把所给的词义代入(放回)原文句中去理解,看句子的意思是否通畅,以此推断出词义的解释是否正确。

【高考】(1)2003年全国卷第11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帝大征四方奇技 讽:劝告。

B.咸私其矫饰焉 哂:讥笑。

C.恐为身祸,每人尽礼 遇:优待。

D.太宗初即位,止奸吏 务:致力。

【分析】A项把“讽”的释义“劝告”放回原句去理解,文意贯通,基本可以判断为正确。B、D项同理判断正确。C项把“遇”的释义“优待”放回原句去理解,可以发现“优待人”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基本可以判断为错误。

(2)2006年全国卷第8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远与恢素善:友好。

B.远本倜傥,轻侠 尚:崇尚。

C.贫细如子弟 视:爱抚。

D.士类益以此之 多:称赞。

【分析】A项B项D项把各解释代入原文中,文意贯通,基本可以判断为正确。C项把“视”的释义“爱抚”放回原句去理解,可以发现“爱抚”“贫细”(贫民)文意不贯通,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基本可以判断为错误。“爱抚”是不能带宾语的。

第三种方法:逻辑推理法

在把所给的词义代入(放回)原文句中去理解,看句子的意思是否通畅,以此推断出词义的解释是否正确之后,有时还需依靠上下文语境脉络和逻辑,以已知信息猜测、推求所给的答案是否准确。

【高考】(1)2004年全国卷第11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广为少傅,数月,为太傅。 徙:调职。

B.广兄子受,好礼恭谨,而有辞。 敏:敏感。

C.宣帝幸太子宫,受迎应对。 谒:进见。

D.广子孙谓其昆弟老人广所爱信者。 窃:暗中。

【分析】可把各解释代入原文中,文意贯通,解释准确即为正确判断。A项把“徙”释为“调职”,根据上下文意,“少傅”、“太傅”应为官职,故可推断A正确。C项把“谒”释为“进见”,主语为“(疏)受”,后面的“迎谒应对”都是主语发出的动作,故可以判断正确。D项把“窃”释为“暗中”,根据上下文意和平时的“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中的“窃(私下)”类比,推断D正确。B项把“敏”释为“敏感”,根据上下文意的连贯性的推理就可以发现,“好礼恭谨,敏而有辞”是对“疏受”的称赞,而“敏感”是中性偏贬义的词语,再加上《论语》中的“敏而好学”类比,故而可以判断是错误的。

(2)2007年全国卷第8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送终逾制,之轻者 失:过错。

B.常设槛阱而犹多伤害 募:招求。

C.有唐、后二山,民共之 祠:祭祀。

D.帝善其不,迁均司隶校尉 挠:阻碍。

【分析】在把各个义项放入原句后,均没有明显的错误,但我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看,就会发现D项的前文均顾厉色曰:“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应该是忤逆皇上的话,怎么会是不阻碍呢,可见不符合上下文的逻辑,可判断是错误。

第四,多种方法配合判断

当然这几种方法有时单独使用就可以直接来判断实词的正误,但更多的时候是几种方法同时结合来使用,而不是决然分开的。

1.语法分析法和代入分析法的结合使用

【高考】(1)2005年全国卷第8题A项: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辩:辩驳。先从语法结构来分析就可以知道“辩”应做“多”的宾语,再把“辩驳”代入分析又可以判断“辩驳”是不能做宾语的故A错;(2)2008年全国卷第8题A项:部使者檄刚抚定 檄:文告。先从语法结构来分析就可以知道“檄”应做“部使者”的谓语,因为后面还有刚(廖刚),再把“文告”代入分析又可以判断“文告”是不能做谓语的故A错。B项:刚遣长子迟喻贼 喻:开导。先从语法结构来分析就可以知道“喻”应做“长子迟”的谓语,因为后面还有“贼”,再把“开导”代入分析又可以判断B项正确。C的“稽”、D“杜”两项均可用此方法判断是正确的。

2.代入分析和逻辑推理法的结合使用

【高考】(1)2001年全国卷第14题:A.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燕国派乐毅攻破齐国,使齐国的城邑全都投降。

【分析】“降”把“投降”代入分析,就会发现,既然已打败人家了,干吗还要投降别人,更何况向城池投降呢,于理不通,可见原文翻译是正确的。

(2)2004年全国卷第11题:B.广兄子受,好礼恭谨,敏而有辞。敏:敏感。把“敏”的义项“敏感”代入分析,并根据上下文意的连贯性的推理就可以发现,“好礼恭谨,敏而有辞”是对“疏受”的称赞,而“敏感”是中性偏贬义的词语,再加上《论语》中的“敏(聪明)而好学”类比,故而可以判断是错误的。

(3)2007年全国卷第8题D项: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挠:阻碍。把“阻挠”放回原句去分析,词性没问题,但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看,就会发现D项的前文“均顾厉色曰:“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应该是忤逆皇上的话,怎么会是不阻碍呢,可见不符合上下文的逻辑,可判断是错误。

3.语法分析法和逻辑推理法的结合使用

【高考】(1)2000年全国卷中的第11题:C.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樵”字前有动词“取”,后又有动词“爨”,上下联系推理,“樵”应是名词,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

(2)2008年全国卷中的第8题:A.部使者檄刚抚定 檄:文告。先从语法结构来分析就可以知道主语是“部使者”,“檄”是谓语,因为后面还有刚(廖刚),按此推理“檄”应当为动词,而答案所给的却是名词,因此基本可以判断是错误的。

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方法还有很多种,在此只是略举一二罢了。

文言实词可以从以上不同的角度去把握。但是,真正要做到准确理解,大量的积累是关键中的关键。我们要紧扣课本,牢固掌握课本上的文言词语。这些文言词语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等。虽然平时没有直接考课本上的原题,但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要想考出好成绩,一定要牢固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

上一篇:上半年甘肃省农村信用社招聘:坐姿篇考试题下一篇:军训汇报表演上那些嘹亮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