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能力调研报告

2025-01-07

粮食生产能力调研报告(精选15篇)

1.粮食生产能力调研报告 篇一

粮食、能源和水被称为人类生存三大基本物资,也被当今世界各国称为三大战略物资。如果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那么粮食就是基础的基础。自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在1974年第一次提出粮食安全问题后,粮食问题就越来越受到全球的关注。我们党和国家近几年来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要求,2008年7月2日国

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和《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总体规划》。会议指出,中国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必须加快构建符合国情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必须立足于基本靠国内保障供给,要通过实施《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使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201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2020年达到10800亿斤以上。

当今世界农业发展对我国农业的影响日益显现,我国粮食供需状况发生了较大变化。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必须把重点放在产中进行调节,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目前,我旗粮食生产的基础仍然薄弱,种粮成本高,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仍然较低,实现全旗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要从我旗实际出发,科学把握粮食生产的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进一步提高对稳定粮食生产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发展粮食生产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转变粮食生产发展方式,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稳定粮食生产发展。

一、资源概况

****(简称**)位于**自治区东北部,**南麓,旗政府于2005年迁入**镇。全旗土地总面积21152.4平方公里,计划内耕地面积303万亩,待开发整理耕地30万亩。辖22个苏木乡镇办事处,232个村嘎查,5个国营农牧场。全旗总人口 40万,农业人口达32万,农业劳动力14.8万。

**属亚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温度在4.2℃;≧lo℃有效积温2100—2900℃,无霜期95一14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900小时,年降水350—400mm,多集中在7—8月份,年蒸发量1600mm,干燥度2.30,属典型的半干旱农业区。土壤有黑钙土、暗棕壤、草甸土、栗钙土,大部分耕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盛产水稻、小麦、玉米、大豆、高梁、荞麦、芸杂豆、甜菜、马铃薯、葵花等作物,2008年粮食总产再次刷新了历史纪录,实现12.5亿斤。

二、粮食生产现状

**是以农业为主,农牧结合的旗县。按照《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的总体思路和布局要求,前旗被列为484个区(场)统筹规划项目布局中,是**自治区商品粮基地旗之一,是国家重点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基地之一。近年来,始终坚持抓粮食生产不放松,不断加大以农田水利建设为中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粮食生产。

(一)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逐年呈递升趋势,由1947年的135万亩的最低限增加到2008年的260万亩,增加125万亩。

(二)粮食产量上涨幅度大。粮食产量由1948年的1.16亿斤增加到2008年的12.5亿斤,增加了11.34亿斤,粮食增产潜力较大。

(三)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促进粮食单产明显增长。**粮食作物主要以水稻、玉米、大豆、马铃薯为主。水稻由50年代的国光品种种植、水淹麦主推技术的应用,亩产200公斤,发展到现在的莎莎泥等优质米品种种植、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应用,亩产400公斤,亩增产幅度达200公斤,实现亩产翻一番;玉米由50年代的黄金顶子、白马牙子品种种植、一埯双株主推技术的应用,亩产60公斤,发展到现在的哲单

39、吉单

27、兴垦3粮饲兼用品种种植、配方肥主推技术的应用,亩产达370公斤,亩增产辐度达310公斤,增产517%;大豆由50年代的满仓金品种种植、大垄扣主推技术的应用,亩产50公斤发展到现在的合丰50、绶农14品种种植、配方肥及垄三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亩产达150公斤,亩增产辐度达100公斤,增产200%;小麦由50年代甘肃96品种种植、良种推广及大垄技术应用,亩产40公斤,发展到现在的克丰13品种种植、配方肥技术应用,亩产达150公斤,亩增产辐度达110公斤,增产275%。随着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先后引进、推广了10个高产优质粮食作物品种,优化了全旗农作物品种、品质,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7%以上。

(四)农民种粮积极性与日俱增。近年来,党的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加大了农业支持力度,良种补贴、农业保险、粮食直补等各项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种粮积极性,稳定了农作物播种面积,确保全旗粮食生产安全。

(五)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近年来,**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实施重大粮

2.粮食生产能力调研报告 篇二

1 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情况

衢州市2010~2012年共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7375hm2。其中2010年建设5499hm2, 2011年建设5949hm2, 2012年建设5927hm2。

2 粮食生产功能区农作物种植情况

据各县 (市、区) 统计, 全市2012年在17375hm2粮食生产功能区内, 粮食种植面积20353hm2, 粮食复种指数为117.14%;农作物种植面积29699hm2, 农作物复种指数为170.93%;多年生经济作物面积580hm2, 占粮食生产功能区总面积的比例为3.34%;花卉苗木240hm2, 占比为1.38%;鱼塘133hm2, 占比为0.77%, 其他面积120hm2, 占0.69%。多年生经济作物、花卉苗木、鱼塘、其他面积累计为1073hm2, 占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的比例为6.18%。

3 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主要原因

3.1 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时, 就已经存在多年生经济作物

由于建设资金短缺, 没有将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多年生经济作物迁移。

3.2 种粮比较效益低下, 政府要粮与农民要钱矛盾比较突出

与种植瓜果蔬菜、花卉苗木相比, 粮食生产效益相对较低,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据调查, 2012年种植早稻利润234元/666.7m2, 种植单季晚稻利润243元/666.7m2, 种植连作晚稻利润80元/666.7m2, 效益低下。尽管近年来各级政府都加大了粮食生产补贴力度, 但种粮效益仍然偏低。目前, 农户种植粮食利润仅为200元/666.7m2~300元/666.7m2, 远不及种植经济作物的效益, 加上近年来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上涨, 土地租金、劳动力价格大幅提高, 农民种粮积极性总体不高, 政府要粮与农民要钱的矛盾比较突出。

3.3 土地流转对种粮没有特殊的优惠政策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 对种粮没有特殊的优惠政策, 获得土地使用权的唯一标准是租金的高低, 由于种粮效益的制约, 土地租金招投标过程中, 种粮大户在与其它种植高效经济作物的大户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

3.4 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农户众多, 种植选择权在农户

部分粮食生产功能区散户占绝大多数, 田间种植及管理各自为政, 农民种粮只为能解决口粮就行。农户在选择作物时, 会根据自身情况, 选择每一年度种植的作物。功能区内要整齐划一的全部种植粮食作物, 部分农户不愿接受。

3.5 利益驱动, 效益诱因

生产主体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

4 减少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的对策措施

4.1 提高粮食收购价格, 提高种粮比较效益

完善粮食价格机制, 根据当前种粮比较效益明显偏低的实际, 可通过价格杠杆作用, 进一步上调粮价, 让粮食价格上调到合理的范围, 确保种粮效益, 充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4.2 加大种粮补贴力度, 使之制度化和长期化

2011年该市对156户种粮农户进行问卷调查, 平均每户家庭人口3.9人、劳动力2.4个、在外打工1.1人, 平均每户耕地面积2433m2, 2010年家庭收入3.77万元, 其中粮食生产收入0.61万元, 仅占当年家庭收入的16.2%。当问及对政府出台的粮食生产补贴政策的看法时, 很满意的占32.3%, 还可以的占62.6%, 不满意的占9.2%。问及当前政府按每666.7m2补贴多少钱愿意种水稻时, 认为每666.7m2补贴200~300元的占13.8%, 认为每666.7m2补贴300元以上的占72.4%。可见大多数农户认为政府对农民每666.7m2补贴300元以上, 农民愿意种植水稻。要进一步加大粮食生产的补助和奖励力度, 继续完善和提高对种粮农民的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种粮大户补贴等政策, 加大对粮食生产的奖励力度, 使之制度化和长期化。

4.3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促进种粮大户向粮食生产功能区集聚发展

种粮大户是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主力军, 可加大对种粮大户的培育力度, 鼓励种粮大户扩大经营规模, 由种粮大户向家庭农场主发展, 转变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发展模式。一是建立土地流转推进机制。根据粮食生产实际, 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 探索土地流转利益联结机制,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推进土地流转, 推动耕地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适度集中, 实现粮食连片规模经营。二是注重培育青年种粮大户示范队伍。可通过定期组织青年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主到农业大专院校进行培训和鼓励大中专毕业生投身农业生产等途径, 打造一批有学识、懂技能、会管理、善经营的青年种粮大户示范队伍。三是加强粮食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引导种粮大户牵头组建粮食专业合作社, 加强粮食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 推进统一供种、统一机插、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机收等专业化服务, 提高粮食生产集约化经营水平。

4.4 推广先进科学技术, 提高种粮效益

加大科技推广经费的投入, 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 推广省工节本高效的轻型栽培技术, 推广优质高产新品种, 推广粮食作物病虫统防统治技术,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千方百计提高种粮效益。

4.5 建立功能区建设专项资金, 完善功能区建设管护制度

鉴于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 涉及部门多, 这就要求政府及相关部门切实加强领导, 提高对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认识, 密切配合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要建立功能区建设专项资金, 确保建设资金“来于土地, 用于土地”。要做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与保护工作, 加强政策扶持, 保障资金投入, 建立健全协调机制, 落实建设与保护责任。粮食生产功能区要明确管护责任人, 落实具体管护人员、管护措施、管护经费, 加强对路、渠、泵站、防护林、电网等管护, 基础设施破损、缺失的要及时修复。

参考文献

[1]王岳钧, 王月星, 吴早贵.浙江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浙江农业科学, 2013 (1) :1-4.

3.粮食生产能力调研报告 篇三

关键词:粮食安全;区域粮食生产;粮食安全贡献度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8-0463-02

区域粮食生产,特别是主产区的粮食生产,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基础。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的自然禀赋、粮食生产条件、农业产业结构差异较大,如何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科学量度区域粮食生产,是科学划定区域粮食生产指标任务、建立区域粮食生产补偿机制的前提所在。

1 我国区域粮食生产量度分析研究概况

1.1 区域粮食生产量度分析研究的意义

区域粮食安全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近年来,随着对我国粮食安全的热议,作为全国粮食安全保障源头的区域粮食生产也备受关注。做好区域粮食生产量度分析,不仅为科学评价区域粮食生产提供了可靠依据,而且对健全我国区域粮食生产体制机制、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2 目前区域粮食生产量度分析的局限

近年来,不少学者对我国区域粮食生产量度分析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这些研究绝大多数都引用了区域粮食安全的概念,并且套用了粮食自给率、粮食储备水平、粮食产量波动系数、人均粮食占有量、低收入居民粮食保障水平等国家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1],部分学者利用耕地压力指数建立起了区域粮食安全量度模型[2],并结合区域粮食需求和供给,在综合粮食生产波动系数、耕地压力指数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粮食安全系数为指标的区域粮食安全量度模型[3],从区域粮食供求平衡的角度分析了区域粮食安全,但均未站在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局,从区域粮食生产对国家粮食安全贡献的角度进行量度分析。

曾福生等提出了粮食大省对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度的问题,并借鉴库茨涅茨的“农业四大贡献”理论进行了相关理论分析和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简单数据比较,但没有提出粮食大省对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度的计算方法,也未针对某一省份进行计算分析[4]。马树庆等提出粮食调出省也存在粮食安全问题,保证国家粮食供给是粮食主产省粮食安全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仍然运用了粮食总产量、粮食稳产系数、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贮藏系数、粮食商品率、粮食市场状况等国家粮食安全传统评价指标作为区域粮食安全的评价指标,进行了吉林省的粮食安全评价[5]。王兆华等提出了粮食主产区对全国粮食安全的贡献率,并列出了不同年份粮食主产省份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率数据,但没有明确阐述贡献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6]。算分析得知,山东省粮食调出量由1995年的891.4万t,下降为2012年的294.4万t,波动式下降趋势较为明显;粮食安全贡献度也由1995年的16.73%,下降为2012年的2.72%,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图1)。从以上量度指标可以看出,近年来,山东省粮食产量虽逐年增长,但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却在不断减小,正从粮食调出大省向粮食产销平衡省份过渡。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审视,山东省近年来的粮食生产状况是不可持续的。

由此可见,粮食安全贡献度更能较为直观地反映出区域粮食生产状况,特别是区域粮食生产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是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角度,衡量区域粮食生产是否具备可持续性的较为科学的量度指标,也是建立国家层面上的区域粮食生产补偿机制的重要参考指标。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宏观经济政策动态跟踪”课题组.粮食安全评估指标与方法研究综述[J]. 经济研究参考,2007(13):44-51.

[2]蔡运龙,傅泽强,戴尔阜.区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耕地资源调控[J]. 地理学报,2002,57(2):127-134.

[3]刘丽丽,刘金萍,李建国,等. 区域粮食安全度量研究——以重庆市万盛区石林镇为例[J]. 中国农學通报,2010,26(6):348-354.

[4]曾福生,匡远配. 粮食大省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分析[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6):662-666.

[5]马树庆,王 琪. 区域粮食安全的内涵、评估方法及保障措施[J]. 资源科学,2010,32(1):35-41.

4.粮食生产能力调研报告 篇四

县人大常委会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情况调研组

县人大常委会:

根据省、市人大的统一部署和县人大常委会2011年工作要点安排,经县人大主任会议研究决定,5月23日,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XXX、XXX带领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全体成员,在副县长XXX、县农业局主要负责同志及有关人员陪同下,先后深入到胡集、汲冢等乡镇粮食生产核心区,对农业技术推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良种推广和使用、农田高产开发等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察看,走访了部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种粮群众。调研采取了听取情况汇报、走访察看、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进行。调研中,代表们对我县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工作中取得的主要成绩

1、强化农业技术推广,提高科技对粮食的贡献率。一是在县电视台、电台开辟“农业专家谈农业”栏目,让农民跟专家学种田。二是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和科技下乡活动,不

1断提高全县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种田水平和科技素质。今年以来,全县百名科技人员已累计下乡540次,召开培训会近百场,培训农民8万多人次,面对面进行技术指导8000多人次,印发科技资料16万份。三是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四是实现了全县小麦统一供种,大力推广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全县小麦均衡增产,品质提高。

2、强化农业基础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3年来,全县农业综合开发总投入4242万元,改造中低产田8.96万亩,新增灌溉面积8.05万亩。二是强力开展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抓好机井、桥涵、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和应急灌溉工程建设。3年来,全县累计投资2.62亿元,新打机井6808眼,新建桥涵3012座。积极实施土地整治项目,有效改善了项目区的生产条件和耕地质量,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人工影响天气能力显著增强。多次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有效缓解了旱情,减轻了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危害。

3、强化惠农政策落实,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全县抓住国家强农惠农的大好机遇,一丝不苟把国家各项政策落实好、贯彻好。认真落实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抗旱救灾资金等各项惠农政策,一分不少地及时拨付到农民手中。使农民看到种粮的好处和希望,种粮的热情空前高涨。

4、强化粮食产业化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经济效益。我县通过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XXXXXXXXXXXXXX,土产品做出洋产业,拉长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加工附加值,实现粮食生产加工效益最大化,走出了一条依农兴工、以农促工的成功模式。

二、不足之处

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粮食增产。目前全县163.7万亩耕地,旱涝保收田不足一半,有效灌溉面积仅占80%,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仍较差,抵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弱,靠天吃饭的状况没有根本解决,粮食单产年际有一定波动。

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滞后影响粮食增产。乡镇机构改革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并且目前从事农业技术服务的公益性服务人员也显现出年龄老化、知识退化的问题。加之我县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科学种田能力低,使得科技新成果难以真正推广和应用,已明显成为制约粮食发展的障碍。

3、粮食比较效益低,抑制了农民种粮积极性。近几年,全县粮食生产一直保持稳步增长,但种粮比较效益并不高,远远比不上二三产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批青壮农民转移到城市务工,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的主要是妇女、老人和小孩,管理技术粗放,增产效果不明显,给农业结构调整带来不利。

4、对粮食生产核心区的扶持力度有待提高。目前县财政财力有限,农业项目融资难,国家给予龙头加工企业扶持的项目少,资金少,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制约着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发展。

三、几点建议

1、加强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重视舆论宣传的作用,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重大意义、建设任务及惠农措施,开展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给群众带来的实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良好氛围。

2、加强项目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加大项目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夯实农业生产基础,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坚持机制创新切实解决好工程的养护,采取“谁所有、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有效解决粮食核心产区建设工程的养护问题,充分发挥建设工程的经济效益。

3、大力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及时将良种、新技术、新机具等科技新成果展示给农民,强化统一供种工作,使广大农民自觉使用优良品种,掌握新科技、新技术的使用。加大科技下乡力度,强化农民科技知识培训,电视台开科技专栏,加强农业科学知识普及,提高农民科技使用水平,使农民成为使用农业科技的主力军。

4、加大政府投入确保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粮食是特殊的农产品,确保粮食安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支持,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在粮食生产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增加投入,把对粮食生产的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建立粮食生产奖励机制,对稳定粮食生产作出贡献的单位及个人给予奖励,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种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要建立支持粮食生产核心区发展的稳定投入机制。目前粮食生产核心区普遍财力有限,投入粮食生产的绝大部分资金来自向上争取项目,但项目争取具有不确定性,对粮食生产的促进作用有限。要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和项目的带动,激励粮食生产核心区加快发展,形成哪个地方粮食生产贡献大、哪个地方粮食生产质量高,就向哪个地方多投入的稳定扶持和激励机制。

5.粮食生产能力调研报告 篇五

县安委会:

**县粮食系统安全生产工作以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安全第一的指导原则,认真贯彻“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按照县委县政府和市局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总体部署,扎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现将我局2013年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一、成立组织、明确分工。

局党委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把它做为全局的一项重点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年初,县局根据工作需要,重新调整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安全生产工作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配备1名专职工作人员负责日常工作,各基层公司(库)也相应成立了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同时,根据业务工作环节,认真梳理排查风险隐患,与各基层单位签订了《2013年安全生产责任状》,细化任务、明确职责,在系统内夯实基础,形成合力,确保安全生产目标任务的落实。

二、树立“安全第一”思想,加强安全法制教育,提高安全管理和安全技能。

结合6月份开展的“查隐患、保安全、促稳定”为主题的安全生产大检查专项行动,切实加大安全生产宣传力度,在各基层站(库)点醒目位置和全县主要路段,印发张贴安全标语248张,横幅38幅,安全生产警示内容118份,出动宣传车12辆次。同时,为了牢固树立“安全生产重于泰山”责任意识,全局上下结合实际事例,认真开展安全法律、法规和安全技术的学习。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工作人员对安全生产的思想认识,切实增强了安全生产法制观念,提升了安全生产工作技能。

粮食企业今年把安全生产列入粮食安全检查重要内容之一,实行边检查、边总结、边学习整改,由于结合实际事例学习安全法律、法规和安全技术,效果十分明显。通过学习、宣传,提高了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认识,增强了安全法制观念,提高了安全工作技能。

三、建立安全工作制度,制定安全工作预案,落实安全工作任务,夯实安全工作基础。

按照“围绕一个目标(治理隐患,杜绝事故),抓住一条主线(预防为主,综合防治),落实两个责任(生产责任,安全责任),夯实两个基础(安全意识,安全生产)”的基本方案,采取了以下措施。

1、建立了各项安全制度,如:安全保卫制度、值班交接制度、节日加岗加哨制度、用电管理制度、储粮化学药剂使用管理制度、登高作业管理制度、安全消防检查制度、消防四邻联防制度、消防人员培训制度、现金缴送、提取、保管制度、消防器械检查、修理、试机制度、安全工作检查、总结制度等。把各项制度放大张贴上墙,装订成册,组织职工定期学习,使职工人人明白,个个熟悉各环节安全工作任务,认真执行制度。

2、制定安全工作预案,及时施救。从县局到公司、站点,均制定安全工作预案,一旦发生险情,可以立即启动预案,及时施救,将事故消灭在萌芽阶段。为加强信息传递和险情或事故报告,建立了信息网,单位急救电话号码本,做到拉的出,打的响。

3、针对不同时期的工作任务,抓事故苗头整治。

全县国有粮食企业十六个公司、库、站,76个分站点,安全工作点多面广,业务量大,复杂多变。为切实做好安全工作,杜绝事故,根据粮食企业的业务性质和安全工作的特殊性,采取抓重点时段、重点任务、重点排查的方法,遏制事故苗头,确保安全。如:节日期间,重点抓加岗加哨,值班保卫、安全防火,加强四邻联防;收购期间加强机械、用电、登高、易燃物品管理和现金缴送、保管工作;调运期间加强装卸、拆垛、用电、照明管理;春季加强培训、消防器械修理、添置和防汛设施维修加固;防汛期间,做好防汛人员安排,防汛物资、器材准备,及时上报水情、雨情、汛情;雨、雪天气加强粮食、仓房、电路、围墙等基础设施检查,严防发生倒塌、电线短路、仓房漏雨、受潮、坏粮。通过抓重点工作、重点排查、严格防范,消灭了事故苗头,杜绝了事故发生。

4、加强防火,防汛设施和仓储机械维修。

为了确保安全生产无事故目标任务完成,各基层公司从源头上堵塞漏洞,切实加强防火,防汛设施和仓储机械等器材的维修。一年来,全县16家基层粮食企业共配备消防泵81台(套),灭火器806只、消防桶969只、消防栓18只、消防梯45个,防火钩47把,维修清粮机械设备41台,保粮机械98台,维修清理消防池54个,维修消防室12间,修理消防泵18台。其中:河口省级储备库新购消防泵2台;石店公司新购消防泵2台,花园公司新购消防泵3台;户胡公司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更换老化天线500米,新购灭火器20只;众兴公司为输送机、清粮机安装了专用电路;长集公司连续3年投入资金5万元,对下属4个分站的用电线路进行全部更新。同时,部分企业还利用业务淡季对防汛设施进行维修,特别是维修防水墙,进一步提高了防洪能力。2011年以来,全县大修仓房12.3万吨,支出105.243万元。仓房小修支出83.71万元。基本解决了仓房漏雨返潮,为安全储粮消除了隐患。

四、加强安全监督检查,消灭事故隐患

按照《安全生产法》、《消防法》等相关法律规定,结合安全生产领域“打非治违”专项行动活动要求,今年以来,县局组织开展了安全生产专项监督检查20余次,重点检查安全储粮、安全防火、储粮仓房和储粮设备、化学药剂的保管与使用、消防设备的使用维修与保管、用电管理、消防设备和机械管理等。特别是今年9月份开展的“打非治违”专项督查活动中,县局党委班子成员齐上阵,对全县16家基层企业开展了一次安全生产大检查,及时帮助企业发现、整改各类安全隐患3处,挽回经济损失近十万元。目前,全县16家国有粮食企业安全生产组织机构健全,安全责任落实,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能够发挥实效,防范措施比较到位,目标管理和责任落实情况良好,实现了全年安全生产无事故目标任务。

在进行粮仓机械作业时,均安排有技术专长,责任心强的人员操作,工作期间能坚守岗位,机械工作和移动时无关人员不准靠近,定期维修保养电路,电器和粮仓机器设备,今年来全县共维修粮仓机械设备21台,保养粮仓机械98台,确保各种机械始终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熏蒸化学药剂管理严格,专库存放,双人双锁,有进出库记录和领用人签名,有领导签批。熏蒸时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要求进行,成立熏蒸组织,并向上级主管单位备案,分管领导和防化员到场,药剂残渣都要做到深埋无害化处理。

五、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企业通过体制改革,实行公司化经营,经过几年的市场拼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在新体制模式下,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在下一步工作中克服。

1、人员减少,值班人员严重不足。解决办法是公司机关人员参加值班。

2、消防设施陈旧,有的需要更新。解决办法一是企业自筹一部分进行修理,二是从储量补贴中挤出部分资金,更新必要的机械和设备。

3、制定需要修订,执行制度要加强力度。解决办法一是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干部职工安全意识,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二是强化制度执行力度,重奖重惩。

(二)、按照《清剿火患战役工作方案》“谁审批、谁负责”、“谁发证、谁负责”的原则。我们先后对民营粮油企业加工场所进行检查,发现一些企业消防设施配备不符合要求,有的甚至没有。用火、防火隔离不符合消防技术规范,消防、疏散通道不畅,大米、面粉、饲料加工企业无防粉尘设施。对此,我们已要求问题企业整改落实到位。

综合上一年来的安全生产工作,参照《2012县直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考评实施细则》自评100分。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十二日

主题词: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自评

抄送:**县安委会

**县粮食局

6.粮食质检调研报告 篇六

结合我库实际情况,为了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粮食储存安全,推动科学储粮工作,加大质检工作力度,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检测手段,真正履行好粮食检验检测职能,切实把好粮食质量安全关。对于质检科工作有几点看法:

一加强质检科基础建设,提高质检员业务水平。提升质量检测能力。目前化验室仪器设备基本可以满足粮食质量和品质检测需要,但是还要进一步加强化验室的标准化建设,抓好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培训,提高质检人员的整体实力。

二加强储备粮的监管,确保储备粮的质量安全,我库有三千一百万公斤地方储备小麦,为了确保储备粮的储存安全,保质保量,必须对储备粮的入库,储存期间粮食质量进行检测,为有效掌握粮情提供科学的依据。

三加强与有关科室合作,发挥质检科的作用。为充分发挥质检科的粮情检测作用,广泛开展储粮安全检化验作用,联合储运科及时准确掌握所储存粮的质量、品质。

四加强化学药剂的使用、储存,完善化学药剂的出入库手续。在使用化学药剂之前,必须对其安全性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在使用时,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安全防范措施,以避免由于使用不当造成对人员的危害。完善领用制度,确保药剂不流失。

五加强夏季的熏蒸工作全过程监督检查。明确待熏蒸粮食的库点、数量、品质、虫粮等级标准与熏蒸的时间、药剂的品种、数量,以及熏蒸负责人、具体实施人员。粮食熏蒸当日,检查人员应提前检查熏蒸库房及周围环境,并重点检查以下情况:

(一)门窗、通风道的密封情况;

(二)设置安全警戒线;

(三)安全警戒线内周围是否有人员滞留;

(四)熏蒸使用的化学药剂数量及投放形式,施药人员携带的用具和器械,是否符合国家规定;

(五)天气情况是否有利于熏蒸工作等。

7.粮食生产能力调研报告 篇七

一、立足产粮大省实际,积极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

从2004年至2008年,我省粮食产量由627亿斤增加到845亿斤,粮豆商品量由406亿斤增加到635亿斤。为适应新增粮食生产能力需求,解决我省粮食流通基础设施落后、粮食流通总体能力不强和粮食流通产业现代化水平较低等问题,2006年我们就确定了以搞活粮食综合流通能力为核心的推进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总体工作思路。我们规划,从2006年开始,由开好头、起好步,到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又好又快发展,下一步是全面优化粮食流通产业结构、提升粮食综合能力、推动粮食流通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几年来,我们立足黑龙江省实际,通过创机制、培主体、强作用、推改革、壮龙头、建市场,把搞活粮食流通、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落实到推进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上来。创机制,一是创建了农民余粮购销服务机制。通过建立、落实全省粮食部门上下协调统一、规范、细致、实用并进村、入户到企业的信息引导、技术支持、储粮设施、质量检测、政策协调落实等各项服务措施,促进农民余粮实现了适时适价顺畅销售,增加了农民卖粮收入。据初步测算,仅粮价提高因素,2005~2007年度全省农民出售粮豆收入, 分别比上年度增加15.7亿元、22.9亿元和56.33亿元,实现了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二是创建了粮食产销合作机制。从2000年开始,我省努力推进与主销区的粮食产销合作,每年通过产销合作向省外销售粮食200多亿斤。合作区域范围不断扩大,产销合作省份达到12个。吸引销区在我省建立了一批粮食生产、储存、收购、加工等基地。销区省市委托我省储存的地方储备粮数量已增加到19万吨。与京、津、沪、苏、浙、闽、滇等七省市粮食局连续五年成功举办了“黑龙江金秋粮食交易合作洽谈会”,前四届交易会粮食交易量共506亿斤、实际履约率都在60%以上。第五届交易会达成粮食购销合同及意向性协议433项、交易量177.7亿斤。培主体,就是积极培育和发展多元粮食市场主体。目前,全省取得粮食收购资格的粮食经营者达到5869户,其中多元市场主体5153户,占87.8%,粮食收购量已达到社会粮食收购量40%左右,活跃了粮食购销市场,拓宽了农民余粮销售渠道。强作用,就是组织指导国有粮食企业发挥主渠道作用。2005年至2008年11月份,全省国有粮食企业粮食收购、销售量分别占全社会收购、销售总量的60%和67%左右,较好地发挥了粮食流通主渠道作用。推改革,就是积极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目前, 全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基本完成产权改革。2008年11月末,全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亏损1591万元,比上年同期减亏23647万元,减亏幅度93.7%。壮龙头,就是培育壮大了一批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截至2008年11月末,全省粮食行业完成培育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117户,完成销售额392亿元。建市场,就是建设粮食市场体系。初步建立了以哈尔滨国家粮食交易中心为龙头,以区域性、有特色的粮食批发市场和大中城市成品粮批发市场为骨干,以遍布城乡的集贸和零售市场(超市)为基础的三级粮食市场体系。农垦北大荒商贸集团率先建立全省首家“粮食银行”,开设网上电子交易平台、期货贸易、现货交易三种方式进行粮食销售,预计年粮食物流总量将超过100亿斤,可实现销售收入100多亿元,实现利润1.2亿元以上。

二、适应新增生产能力要求,规划现代粮食流通产业新格局

为配合实施黑龙江省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和构建新型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我们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制定了《黑龙江省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战略工程规划》,核心是全面提升粮食综合流通能力,推动现代粮食流通产业更好更快发展,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一)确定一个目标。

规划从2008年开始到2012年,把粮食综合流通能力提升到新水平,构筑起与我省产粮大省粮食资源状况和在全国粮食安全中的战略地位相适应的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新格局。努力做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更大贡献,让农民余粮销售更顺畅、各类企业粮食经营更活跃,居民粮食消费更安全;粮食经济增长方式得到切实转变,粮食资源整体效益明确提高,粮食产业市场竞争力、抗御风险的能力有效提升;国有粮食企业产权改革、资源优化重组取得实质性进展,国有经济在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中的带动力、控制力明显提升;政府粮食宏观调控更有力,粮食安全更有保障;政府粮食流通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粮食经济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二)构建五个体系。

加快构建以农民余粮购销服务体系为基础,以产业结构体系为支撑,以产业组织体系为牵动,以产业安全调控体系为保障,以粮食市场信息、粮食质量监测等为主要内容的产业综合服务体系为配套的千亿斤粮食现代流通产业框架体系。

(三)规划实施五项重点工程。

一是实施“12415”重点粮食龙头企业牵动工程。即组建1户年销售额300亿元以上的特大型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集团;培育两户年销售额100亿元以上的大型龙头加工企业集团;培育4户年销售额50亿元以上的大型龙头企业;培育15户年销售额20亿元左右的中型龙头企业。二是实施粮食物流工程。建设由22条区域性次级通道和130个重点物流节点、10个左右大型粮食物流运转中心构成的东、中、西三条粮食物流主干通道,形成覆盖全省粮食主产区、连接全国重点主销区的粮食物流网络体系,粮食流出能力达到508亿斤以上。三是实施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完善提升工程。规划到2012年,累计新增加仓容110亿斤,改造仓容50亿斤,新增烘干能力180亿斤。四是粮食市场建设工程。建设粮食信息公用数据库和市场信息、交易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哈尔滨国家粮食交易中心龙头市场服务功能,改造提升农垦和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大庆等重点区域性骨干批发市场,规范提升大中城市成品粮油市场。五是实施农民粮食产后减损工程。推广普及科学实用方法、技术和设施、设备,到2012年农户粮食损失降低两个百分点,玉米、水稻两个品种可减少粮食损失量达到15.8亿斤以上。

(四)提升五种能力。

一是提升粮食流通总体能力。全省各类粮食经营企业年粮食收购、销售量(含转化)达到750亿斤以上。二是提升粮食安全贡献能力。年均为国家和省外销区提供商品粮源达到500亿斤以上。三是提升粮食龙头企业牵动能力。重点培育22户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年销售额达1000亿元以上,年粮食销售达到480亿斤以上,粮食精深加工业比重由15%提高到50%左右。四是提升粮食收储、运输能力。粮食收储有效仓容由324亿斤增加到434亿斤,粮食干燥能力由379亿斤增加到559亿斤,年均粮食铁路发运能力达到500亿斤以上。五是提升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地方粮食储备吞吐调节机制更健全,粮食市场监测预警和粮食安全调控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8.粮食生产连上台阶 篇八

粮食“八连增”过程历尽艰辛,成绩来之不易。经过十年的探索和努力,我们在政策扶持、科技支撑、抗灾减灾、行政推动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机制做法,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生产发展之路。

政策扶持稳民心

“十六大”以来,中央确立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中央连续9年发布指导“三农”工作的1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发展的政策,实惠之多、力度之大、覆盖面之广前所未有。

做好“减法”。2006年起,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结束了农民种地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每年为农民减轻负担1335亿元。2009年开始,逐步取消了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的地方配套,每年为主产区减轻负担277亿元。

做好“加法”。建立农民种粮补贴制度,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四补贴”资金由2004年的145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653亿元。为调动地方抓粮积极性,2005年起中央对产粮大县进行奖励,资金由最初的55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80亿元,1000多个产粮大县纳入奖励范围。

做好“乘法”。国家实行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并根据种植成本及市场情况不断提高最低收购价水平,白小麦、红小麦(混合麦)由2004年的每斤0.72元、0.69元提高到2012年的1.02元;早籼稻由每斤0.70元提高到1.20元,中晚籼稻由每斤0.72元提高到1.25元,粳稻由每斤0.75元提高到1.40元。

增加投入强基础

“十六大”以来,中央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局出发,制定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小农水补助资金169亿元,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资金100亿元,改善灌溉和排涝条件,增强抗御旱涝等自然灾害能力。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启动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扶持800个产粮大县加快建设以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现代农业发展项目,改造中低产田,打造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粮田。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科学施肥水平,促进土壤肥力提升,2005年开始在全国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和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覆盖所有农业县市。2005-2011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测土配方施肥资金57亿元,为14亿亩耕地进行了“体检”,为12亿亩农作物设计了“营养套餐”,惠及农户1.7亿户,示范区亩均增产粮食6%-10%。

科技兴粮增动力

累计投入50多亿元,在水稻、小麦、玉米等50个农产品产业技术领域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支持农科教、产学研大联合大协作,促进技术研究集成和成果转化。通过实施种子工程,加快选育推广一批高产、优质、多抗品种。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

健全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为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在800个县累计投入资金30多亿元,加强8243个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农民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的“正规军”。目前,全国98%以上的县基本完成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任务,农技推广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加强农业物质装备。2004-2011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资金529.7亿元,补贴购置各类农机具1672万台(套),受益农户1489万户,全国农机总动力增长61%,大马力、多功能、高性能及薄弱环节农业机械增长迅速,农机装备结构不断优化。2011年,我国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作业率达到54.8%,小麦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大规模开展粮食高产创建。2008-2012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40多亿元,在全国建设22406个粮食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并选择基础条件好、增产潜力大的5个市(地)、50个县(市)、500个乡(镇)开展整建制高产创建试点。2011年全国950个小麦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535.5公斤,比所在县平均亩产高142.5公斤。

强化指导抓服务

2006年以来,国务院连续7年召开全国春季农业生产现场会或工作会,部署安排春季农业生产各项工作。2011年开始,国务院组织开展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11个增产行动成员单位对23个省(区、市)联合开展督导检查,督促地方抓好各项增产措施落实,推动形成了中央统筹、部门联动、上下协同抓粮食生产的新格局。

指导服务及时。组织专家分区域、分季节、分作物制定生产技术指导意见。在春耕、“三夏”、“三秋”等关键农时季节,广泛开展科技大会战和科技兴粮活动,动员机关干部、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开展工作督导和技术指导。

关键技术到位。2012年,国家出台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良法补助政策,中安排补助资金44.6亿元,支持推广冬小麦“一喷三防”、南方早稻集中育秧、东北水稻大棚育秧和玉米抗旱“坐水种”、西南西北玉米覆膜种植、油菜“一促四防”等重大关键技术,实现了农业生产扶持政策从“联地计补”向“联技计补”的突破,有力促进了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立足抗灾夺丰收

农业部门牢固树立减灾就是增产的理念,创新工作思路,推进科学防灾减灾,努力做到防在灾害前面、救在第一时间、抗在关键时点。

主动避灾。合理调整农作物区域布局,变对抗性种植为适应性种植,做到主动避灾。甘肃结合水资源特点,主动压夏扩秋,压缩小麦,扩种玉米,同时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玉米增产幅度超过40%,在短短的5年时间里,全省地膜玉米面积扩大到1000多万亩,粮食总产增加30亿斤以上,走出了一条干旱半干旱地区依靠科技避灾增产的新路子。

有效防灾。近年来,农业部门加强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的旱涝、光温灾害、病虫害等防范技术研究,分区域、分作物、分灾种筛选一批行之有效的防灾增产关键技术,组装主推模式,努力扩大技术覆盖率。加强灾情监测预报,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制定完善防灾减灾预案,提早做好物资、资金和技术准备,做到有效防灾。

积极救灾。面对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各级农业部门适时启动应急响应,科学指导,积极救灾。2011年,北方冬麦区发生大范围、长时间冬春连旱,长江流域遭遇多年少见的旱涝急转,西南地区遭遇严重夏伏旱。北方冬麦区扎实推动播后镇压、抗旱浇水、弱苗追肥等措施落实,实现了夏粮抗旱夺丰收。长江中下游地区狠抓改种补种和田间管理,确保了中稻面积落实和早稻恢复性增产。西南地区千方百计扩大晚秋生产,切实减轻了旱灾损失。

9.粮食局粮食库存检查情况的报告 篇九

根据省粮食局关于“各地、州、市粮食局复查范围不少于被查粮食企业10% ”的要求,我局 在自查工作结束后,及时组成复查组,由粮食库存检查领导小组副组长王道龙同志带队, 于9月16日至20日到六枝和市直储企业开展复查工作。检查了2个省级储备粮代储库,1个市级储备粮储备库,占独立核算企业的30%,检查库存粮食38100吨,复查粮食数量占粮食库存量的52.7%。 在此期间,省粮食库存检查工作组到我市进行复查,肯定了我市这次粮食库存检查工作,同时对我市的库存粮食管理工作提出了宝贵意见。

二、我市库存粮食管理工作中一些作法及存在的问题。

(一)主要做法:通过近几年开展清仓查库工作,我市在粮食库存管理工作方面,采取 了一系列有效措施,进一步完善了各项制度,切实避免了工作的漏洞。

1、实物库存管理方面,各级储备粮实施了挂牌、建卡和“三板两本”等管理制度,粮食入库坚持标准,粮情检查严格执行《储粮技术规范》,粮食进、出库基本上达到日清月结;积极推广应用以“双低”为主的科学储粮技术,广泛开展“一符四无”粮仓活动, 确保储粮安全。

2、账务管理方面,形成了定期核对制度,统计账、会计账、实物保管账基本上能做到一月核对一次。

3、安全生产方面,层层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并结合每年三次的粮食大普查工作开展安全检查活动,避免了各种事故的发生。

4、加大了储备粮质量监管工作的力度, 定期对扦样送有资质的检验机构进行品质鉴定,并依据鉴定报告实施轮换,避免了粮食陈化。

(二)存在的问题:

1、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粮食购销市场化后,粮食收购工作出现新情况,入库的粮食质量超过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保管工作难度加大。

2、会、统、保三家的统计口径尚未完全统一,仍需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完善。

3、地方储备粮要在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上狠下功夫,严格按照储备粮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附件:

1、xxx年粮食库存自查汇总表。

10.粮食高产创建情况调研报告 篇十

农技推广应用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苏财农函[2011]33号“关于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应用调研的通知”要求,认真做好我市“十一五”粮食高产创建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的调研,现汇报如下:

一、“十一五”期间粮食高产创建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管理情况。

1、严格搞好项目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根据项目合同要求,在资金应用上重点放在新技术推广和专业化服务组织上。为保证资金使用到位,市财政局农财科重点加强资金监管。市镇两级农技推广部门具体与有关专业合作组织签订新技术推广应用合同,通过财政局和农业推广部门检查验收达到预期标准以后,由财政部门将资金直接补贴到合作组织。通过专业合作组织具体实施并切实将补贴资金用到实处。

2、认真抓好项目管理工作,确保技术到位。(1)加强领导,成立组织。为保证粮食高产创建工作顺利实施,实现创建目标,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项目各项管理工作,保证项目顺利有序推进。工作小组严格按照领导小组要求做好项目具体,落实工作。(2)加强专业化服务组织建设。按照“五有五统一”专业化服务技术路线,重点是建设完善好专业化服务组织,加快“一推四普及”,实现粮食高产、高效。重点加强机插秧、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肥水专业和统一管理等技术专业化合作组织建设,确保按照主推技术和技术路线搞好支持环节的具体落实工作。(3)切实做好项目验收和绩效考评等工作。重点验收项目区和项目辐射带动区粮食产量水平,科学评价项目建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做好经验总结和交流汇报工作。

二、“十一五”期间粮食高产创建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1、成效显著。通过项目建设促进了粮食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全市粮食整体生产水平的提高,规模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均十分显著。

2、存在问题及建议。(1)实施粮食高产创建工作面广量大,还需要农业、农机、水利等各个部门协同作战,进一步提高创建效果。

(2)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重点在农技队伍建设、水利配套设施、土壤地力培肥和改良等方面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不断增强发展后劲。(3)分户生产制约了各项技术措施的推广应用,粮食生产应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新路子。(4)重点需在农技农艺结合方面多做工作。举例说,秸秆全量还田就需要从收获到整地做好一系列的农机配套作业等,才能达到理想效果,真正实现农机农艺紧密结合。

粮作站

11.今日新蔡主体材料—粮食生产 篇十一

一是抓好惠农强农政策落实。2013年,继续对小麦、玉米、水稻、棉花、花生进行良种补贴,落实小麦补贴面积8.5亿平方米、玉米补贴面积6.7亿平方米、水稻补贴面积2114万平方米、棉花补贴面积893万平方米、花生补贴面积1.6亿平方米,各类补贴资金共计2591.96万元。

二是抓好高标准粮田建设。按照我县高标准粮田建设实施意见及“百千万”工程建设规划,扎实开展高标准粮田建设。2013年,在黄楼、砖店、余店、栎城等乡镇规划建设高标准粮田22.5万亩,总投资2.25亿元。

三是抓好技术服务。农业部门围绕现代农业、高标准粮田建设、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高产创建等工作重心,精心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示范户、种粮大户,结合“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活动、2013年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与补助项目,进村入户,突出技术服务,强化培训指导,着力解决了生产经营技术难题。年初以来,县农业部门接受群众电话、现场咨询7.2万人次,开展各类技术培训260场次,受训人员2.3万人次,发表电视专题技术讲座13期次,田间指导9万人次,印发各类技术资料22万份。

四是抓好粮食高产创建。2013年,我县实施粮棉油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12个,其中小麦万亩示范片4个,玉米示范片4个。县农业部门按照省里下达的粮棉油高产创建示范片数量、面积要求,按时完成万亩高产示范田创建工作。小麦示范片667平方米产658.76千克,比全县小麦平均667平方米产502.9千克667平方米增产155.86千克,增幅30.9%;玉米示范片平均单产614.2千克,比全县玉米平均亩产432千克667平方米增产182.2千克,增幅42.2%;大豆示范片平均单产192千克,比全县平均亩产143千克667平方米增产49千克,增幅34.3%,为全县粮食生产起示范带动作用。

五是抓好农资市场监管。坚持“预防为主、打防结合、源头治理”的方针,通过电视讲座、流动字幕、专题培训、会议等多种有效形式,广泛宣传发动,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农资经销户、农资生产企业知法用法水平;对全县330家农药经营户、329家种子经销户进行地毯式排查,先后四次与工商、质监、公安等部门联合执法,严厉打击假劣农资与不法生产经营行为,重点保证农民用种、用药、用肥安全,共查处假药伪劣种子共27起计3.1万千克,维护了广大消费者利益,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作者单位:新蔡县农业局 )

12.粮食生产能力调研报告 篇十二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通过直接实现粮食生产领域的安全,间接支持整个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它是粮食安全的核心基础和重要内容,因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实现粮食安全目标的基本手段[1]。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从本质上说就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问题[2]。福建省是我国粮食主销区之一,也是全国缺粮大省,粮食自给率大大低于其他多数省份,且粮食自给率一直呈下降趋势。1996—2007年,福建省粮食自给率由72.0%降到46.4%,稳定和不断提高福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增产,对福建省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福建省粮食生产状况

1.1 粮食播种面积逐渐减少,粮食总产量呈下降趋势

城市化进程加快、不合理耕种和施肥及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耕地面积逐渐减少,质量退化。粮食播种面积从1990年138.70万hm2减少到2010年的82.15万hm2,减少了40.77%。

粮食总产量从1990年的879.24万t,减少至2010年661.89万t,20年减少了24.72%,年均减少率为1.24%。在这期间,从1990—1995年粮食总量呈波动增长,在1995年达到最大,为979.23万t;之后从1997—2003年逐年减少,到2003年粮食总产量减少到695.04万t,比1990年减少了20.95%;2004年之后,粮食总产量减少态势得到扭转并逐年增加,2005年粮食总产量为662.04万t,到2010年增加到661.89万t。

1.2 福建省粮食单产基本保持增长的趋势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高科技的农药化肥及优质高产稻种的使用,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粮食单位产量都应该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3]。2010年化肥施用量为1 210 372 t,是1990年的1.58倍,合理地施肥对增加粮食产量有重大的贡献;2010年农药施用量为58 238 t,是1990年的1.92倍,农药能够有效地减少病虫害面积,保障和促进农作物的生长;2010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 206.16万kW,是1990年的2.05倍。农业机械化能够降低农业成本,节约资源和劳动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在农业现代化中占据核心地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福建省粮食产量从1990年的4 230 kg/hm2增加到2008年5 370 kg/hm2,增长了26.95%。

2 模型分析

2.1 模型的选取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探讨投入和产出的关系的一种模型,为了在回归过程中有效地减小或消除数据的异方差具有明显的经济意义,选取扩展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分析粮食生产投入要素与粮食产出的关系。计算公式如下:

2.2 变量的选取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一种产出功能,这种功能的发挥是受多种影响因素制约的[3]。结合福建省粮食综合生产实际情况,选取8个指标作为影响福建省粮食综合生产的因素。

Y为粮食生产总量(t);X1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hm2),X2为农业劳动力的数量(k),X3为有效灌溉面积(hm2),X4为农业机械总动力(kW),X5为化肥施用量(t),X6为受灾面积(hm2),X7为塑料薄膜使用量(t),X8为农药施用量(t);b1、b2、b3、b4、b5、b6、b7、b8分别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农业劳动力的数量、有效灌溉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受灾面积、塑料薄膜使用量、农药施用量的生产弹性系数,即各要素对粮食生产总量的贡献额,μ为随机误差项。

2.3 回归分析

为了避免在回归过程中出现伪回归,利用ADF的协整检验方法检验序列是否平稳。经检验,各变量残差序列是平稳的(表1),说明回归方程设计合理,因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

利用Eviews 6.0对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由结果可知,R2=0.990 081,Adj-R2=0.983 468,可决系数很高,说明模型的拟合很好。整体效果F=249检验值很大,即各变量的联合对粮食产量有显著影响。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变量X2、X4、X5、X6、X7、X8,t值统计量均低于2,相应P值均大于0.05,说明其对因变量的影响不显著,且X6符号与经济意义不符,表明模型方程(1)可能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采取逐步回归法对模型方式(1)(显著水平0.05)进行多重共线性修正,结果见表2。

R2=0.979 497,Adj-R2=0.976 934,模型拟合度很高,整体效果F=382通过检验,P=0.000 00,说明回归方程显著,变量ln X1和ln X7的P值均低于0.01,即变量ln X1、ln X7与粮食产量成极显著正相关,得出模型方程为:

3 结果与分析

从模型方程(2)回归结果分析可以得出:b1+b7=1.130 500>1,表明粮食生产处于资源短缺阶段,生产要素不能满足粮食生产发展的要求,合理地扩大生产规模对粮食生产是有利的。要素X1和X7总投入每增加1%,可使粮食产量增加1.130 500%,即增加粮食播种面积和农用地膜的使用量有利于提高福建省粮食总产量。粮食播种面积对粮食产量影响最大,土地是粮食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总产量有着较直接的影响[4]。粮食播种面积每增加1%,粮食产量就会增加1.003 217%。塑料薄膜的使用量对粮食产量影响较小,塑料薄膜的使用量每增加1%,粮食产量就增加0.127 283%。塑料薄膜具有保湿、保温、抗虫、防病、抑制杂草生长,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提高作物产量的作用。虽然薯类播种面积从1990年的28.69万hm2减少至2008年23.0万hm2,但是产量从97.4万t提高到109.7万t。农业劳动力的数量、有效灌溉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受灾面积、农药施用量等因素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不显著。

4 建议

福建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还较为薄弱:自然灾害频发、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人类不合理的耕种导致耕地面积逐渐减少,质量退化;农业科技在研发、推广过程中存在资金短缺和制度不健全等障碍;农业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等诸多问题。针对福建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3点建议[5,6]:一是加强耕地资源保护。通过宣传提高对合理利用土地、保护耕地资源的重要性的意识;政府加强对土地的管理,做到合理用地保护用地,确保耕地资源的数量;通过制定科学耕地政策、不断创新耕地保育技术,提高耕地质量。二是大力推广和普及重大技术成果和先进技术,主要包括高产模式栽培、合理施肥,改良优化品种、覆盖地膜等。三是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整治农业自然资源,包括建设和完善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病虫害防治体系、农业科研教育体系、农业投入保障体系、农业经营管理指导服务体系及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等。

摘要:应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对福建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粮食播种面积和农用地膜的使用量是影响福建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提出提高福建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建议。

关键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现状,影响因素,建议,福建省

参考文献

[1]马晓河.“七连增”后我国粮食形势及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07(9):37-45.

[2]侯锐.食综合生产能力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07(5):7-8.

[3]刘丽辉.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证分析———以广东省为例[J].经济问题,2010(10):48-49.

[4]庄道元.不同阶段自然灾害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J].软科学,2010(9):39-42.

[5]尹成杰.关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5(1):5-9.

13.市粮食系统人才工作调研报告 篇十三

一、基本情况

至2007年底,全市粮食行业现有机构总数142个,其中行政单位5个,事业单位8个,粮食企业129个。全市粮食系统人员总数3294人,其中中共党员人数641人,占19.46%,女性职工824人,占25.0%,少数民族职工78人,占2.37%。

(一)从职位分类看:公务员71人,占2.16%;企业管理人员361人,占10.96%;专业技术人员342人,占10.38%;工人2520人,占76.5%,其中技术工人663人(其中,中级工以上人员为398人),占26.31%,普通工人1857人占73.69%。

(二)从年龄结构看:35岁以下人员1003人,占30.45%;36—45岁人员1375人,占41.74%;46—54岁人员863人,占26.20%;55岁及以上人员53人,占1.61%。

(三)从知识层次看:研究生学历2人,占0.06%;大学本科学历80人,占2.43%;大学专科学历250人,占7.59%;中专、高中学历2354人,占71.46%;初中及以下学历608人,占18.46%。

(四)从人才培训情况看:粮食购销市场化以来,各级粮食部门通过大力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精简了企业人员,加大了企业人才管理的力度,并克服资金困难,在人才培训方面进一步加大了投入。2007年,全市粮食系统组织参加培训371人次。培训知识类型,主要为企事业管理人员培训,特殊工种职业技能培训等;培训渠道,主要是通过粮食系统教育培训机构(353人次,占95.15%),其他渠道为党校和行政院校。

二、存在问题

(一)知识层次偏低。全系统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比例仅为10.08%,而在系统主体单位粮食经营企业中,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比例仅为8.94%,且有相当比例的学历不是第一学历,为从业后通过函授或其他途径取得,所学专业中,真正系统的学习经济管理、粮食工程等专业的偏少,学习信息技术、工商管理、法律等专业的更是少之又少。

(二)公务员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目前全市粮食系统公务员队伍年龄结构以36—54岁人员为主,占81.69%,而45岁以上人员47人,占63.38%,35岁以下人员明显偏少。

(三)人才使用环境亟需改善。由于当前粮食系统处于比较困难阶段,人才管理和使用中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1是引进人才难。多数粮食企业的处境是求生存阶段,在市场竞争中如履薄冰,真正的人才不愿到粮食企业工作。2是留住人才难。企业内部各项机制不完善,也难以为人才提供发挥作用的平台,即使引进人才,由于待遇及企业环境等原因,也难以留住人才。3是培养人才难。企业历史负担沉重,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经济效益差,近2年虽略有好转,但企业难以在人才教育、培训等方面投入到位,培养自有人才存在困难。

三、关于加快粮食系统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鼓励人才走进企业。**市是一个农业大市,要实现向农业强市的转变,加快农业产业发展,提升农副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是其中的关键环节。目前**市粮食加工业已成为皖西北粮食加工集散地,已具备了相当的规模,企业亟需引进人才开展自主研发,实现产品升级。建议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树立以工作业绩用人的导向,出台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引进人才,人才走进企业。如可结合全民创业,进一步出台干部到企业挂职,帮助企业发展的措施;对应届毕业大学生,可参照大学生到农村任“村官”的优惠政策,出台应届毕业大学生到民营粮食加工企业(包括其他类型民营企业)工作的,可享受同等优惠待遇等。

(二)企业应为人才发挥作用,建立良好的内部环境。企业应进一步深化内部人事政策,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为人才提供好的企业环境。首先要为人才提供发挥才能的平台,使人才能够人尽其才;其次要建立能上能下的机制,使真正有能力推动企业发展壮大的人才,能够通过工作实绩,走上管理岗位,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三要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对为企业做出贡献的人才,要给以一定的物质激励。企业只有积极创造条件,做到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适当的待遇留人,才能真正留住人才,才能促进企业发展。

(三)要加大人才队伍的培训力度。要在全行业,尤其是各级粮食企业负责人中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推进人才兴粮战略,逐步加大对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积极提高广大职工队伍素质,尤其要重点加强企业管理人员,特别是企业法人的培训;对专业技术人员也要加大特殊工种技术培训力度,使之不断更新、充实知识,实现自

我提高,自我完善。

(四)要进一步优化机关公务员队伍。要通过交流、公开招考等办法,补充年轻公务员,切实改变当前公务员队伍中人员年龄偏大的矛盾;要通过轮岗、挂职等措施,积极培养高素质、复合型行政管理人才;要结合效能建设,完善公务员考核机制,增强机关干部的压力感、责任感,在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形成人人干事业,人人谋发展的氛围,从

14.粮食生产能力调研报告 篇十四

东富镇粮食生产技术服务工作组

2009年2月24日

在市粮食生产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下,成立了东富镇粮食生产技术服务工作组,全组六名成员,现将我组近期到东富镇开展 技术服务工作情况及粮食生产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东富镇粮食生产技术服务工作组工作开展情况:

东富镇粮食生产技术服务工作组全体成员于2009年2月18日上午到达东富镇政府进行工作对接,就市委、市政府、市委办公室的三个一号文件的核心内容向镇党委书记和镇长作了汇报,见到了办公室主任阳自更同志,详细介绍了今年粮食生产技术服务工作组的工作任务及工作计划。

2月18日至2月22日粮食技术服务工作组全组6人利用5天的时间下到全镇25个村就各村农业生产现状、今年种植意向及备耕情况走访调查了500位农户,2月23日全组成员到镇农技站就各自调查情况汇总,并向新任镇农业主管领导阳自更主任汇报了当前粮食生产情况,交换了农业生产意见,向镇政府递交了今年粮食生产技术意见。

二、东富镇农业基本情况:

东富镇地处我市东南部,有320、313两条道路贯穿,由老枧头洲乡和东富乡合并组成,25个行政村,水田面积为30856亩,重点治理区域有水田面积1万4千多亩,涉及到11个行政村。该镇工业基础较好,交通便利,距醴陵市区较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或在乡镇企业上班,在家种田的很少,种田的以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主,或者是利用工余时间兼种,2008年有东富村茅山下组村民王九凡入选全市种粮大户。

三、当前粮食生产情况:

根据我们几天的调查主要情况是:

1、农民种粮积极性高粮食生产形势较好的有芷泉、东富、石坝上、西林、北冲、小洞塘6

个村,早稻种植面积为85-95%,晚稻种植面积达100%;

2、抱观望态度犹犹豫豫的有凤仪塘、包冲、立新、新莲、花木、龙源冲、桐桥、楚东桥、四杨9个村,早稻种植面积在50%左右,主要是种植一季晚稻;

3、老枧头洲10个村,早稻种植面积难以达到10%,基本上是一季稻,抛荒的700多亩田

也在这10个村中的潭湾、荆潭、莲石、建新、狮湾等村;

4、走访调查500户,没有一户准备好了水稻种子、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涉及五个村7千

多亩水田无一人准备种植早稻。

四、当前种粮存在的问题:

1、缺水:由于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失修,渠道不畅通,酒埠江灌区的水无法到达东富镇,原来靠酒埠江水灌溉的水田基本上就成了天水田,这部分区域就基本上只种植一季稻;

2、电排电灌:由于沟渠年久失修漏水严重,电排电灌路程较远,平均每亩水费高达120元,而且各家各户难统一,你家抽水他家甚至几家放水,抽了几个小时水还没多少到达自家责任田里,造成种粮成本太高甚至亏本,就是想种田的人也不敢种了;

3、山塘年久失修,严重淤积,漏水严重,蓄水能力不强,蓄水量少,勉强能够保证一季水稻生长的需水要求。

4、青壮年大多数在外打工,务农劳力不够;

5、粮食价格低,农药、肥料、种谷价格高,牛工、机械耕田收割太贵,种粮没钱赚,还不如打工;

6、双抢劳动强度太大,农民认为只要粮食能保证自给就行了,对于种田没什么积极性。

五、当前形势:

1、建新村下湾组村民邓元金牵头在本村成立一个种粮合作社,免费承租不愿耕种的村民的责任田,各项农业补贴归原承包人所得,面积为90-100亩,全部种植双季稻,到镇农技站统一购买种子、农药、肥料,镇农技站免费提供整套技术服务;

2、芷泉村、东富村村级领导各扶持本村三个种粮大户;

3、立新村成立村级种粮合作社。由于缺水,立新村早几年都以一季稻为主,今年镇政府要求以村长、书记牵头成立村级种粮合作社,村民种一季,合作社种二季,同时欢迎有种粮积极性的村民踊跃加入。

4、四杨村咀上组村民张竹华准备以互助组的形式承包全组责任田全部种植双季稻,保证该组不出现抛荒和双改单的现象;

5、还有很大一部分人持观望跟风态度,大家种,他就种,或者说有水他就种双季稻。

五、镇政府对于今年粮食生产准备采取的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

镇政府将定于2月26号召开村支两委会议。要求村级召开组长会议,组上召开户主会议,乡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组长包户。

2、加大宣传力度:

在2月26号的全镇农业工作会议上,把《醴陵市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粮食生产坚决制止耕地抛荒的通告》印发8000多份,由驻村干部、村干部和村民组长发到各家各户,每个村以固定的横幅在村民主要经过路口、集中活动场所悬挂标语5条,辅以多张大红纸张贴标语,用三天的时间出动宣传车在全镇宣传一号文件,对各项良种补贴坚决实行“谁种田谁受益、多种田多补贴、少种田少补贴、不种田不补贴”。

3、实行奖励政策:

镇政府在今年财政收入紧缺的情况下拿出5-8万元奖励种粮先进村、种粮大户和经作大户。

4、在全镇扶持芷泉、东富、建新三个种粮先进村、7个以上种粮大户;

5、鼓励立新村成立村级种粮合作社。

六、建议:

1、建议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宣传车等手段将市委、市政府发展粮食生产的有关政策措施宣传到村、到组、到户,做到家喻户晓;

2、建议市粮食生产领导小组立即实行督查制度,重点督查乡镇和村组干部进村入户落实早稻种植面积情况;

3、对于目前早稻种子严重不足的情况,希望尽快落实实际种植面积,千方百计备足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确保今年粮食生产出现一个喜人的景象;

15.粮食生产能力调研报告 篇十五

1 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

几年来, 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1 组织外出学习考察

为深入了解保护性耕作的技术内涵和实际效果, 2005年12月, 白城市农委由一名副主任带队, 组织各县 (市、区) 农机局长, 到中国农业大学向国家保护性耕作课题组主持人高焕文、李问盈教授进行了请教和咨询, 之后, 依次到北京市大兴区保护性耕作示范区、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市保护性耕作示范区等保护性耕作先进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初步掌握了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规程, 深刻认识到推广保护性耕作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切实感受到作为生态脆弱地区的白城发展保护性耕作不但切实可行, 而且更具现实意义。

1.2 认真开展试验示范

2006年, 我们在全市5个县 (市、区) 选定12个不同土壤类型, 进行不同耕作模式的示范, 全市保护性耕作试验示范面积146公顷,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7年, 我们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典型引导和组织领导力度, 积极引导农民发展保护性耕作, 全市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面积达到0.25万公顷。两年的试验示范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 试验示范农户初步掌握了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规程, 切身感受到了发展保护性耕作在降低劳动强度、培肥地力、节支增收等方面的效果, 进一步坚定了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信心, 为大面积推广积累了经验, 探索了路子。

1.3 因地制宜探索技术路线

在耕作技术路线的研究制定上, 我们在广泛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多次组织各县 (市、区) 农机局长和有关农业、农艺、土肥、农机专家, 专题研究探讨发展保护性耕作有关技术方面的具体问题。2006年初, 初步研究确定了“免耕播种、不铲不趟、定期深松, 免收秸秆 (留高茬) ”的保护性耕作技术路线, 并制定了《白城市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操作规程》。经过近两年的试验示范, 证明此路线是切实可行的。

1.4 自主研制免耕机具

在保护性耕作机具的研制生产上, 针对实施保护性耕作地表有大量秸杆或残茬覆盖, 机械播种要求高, 而目前国内使用的免耕播种机, 普遍存在着性能差、适用性不强等问题。我们从辽宁引进了免耕播种机样机, 并结合白城土质、气候条件, 以及耕作传统和习惯, 组织农业、农机科技人员, 自主研发了两种型号的小型免耕播种机。经过反复改进和数次田间试验, 并通过2007年春季在镇赉县、洮北区多种土质播种应用, 得到了群众的一致认可和接受。目前, 两种型号的免耕播种机均已通过了省级鉴定, 分别命名为瀚海一号和瀚海二号, 并颁发了产品证书和推广证书, 现已投入批量生产, 两种机型已经列入吉林省农机具补贴目录。

1.5 广泛开展宣传和发动

保护性耕作是传统耕作制度的一次革命。让农民彻底转变传统耕作观念, 完全接受保护性耕作需要有一个过程。为此, 我们进行了广泛深入地宣传和发动。

1.5.1 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

先后在《白城日报》、《吉林日报》上登载了题为“农业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大有可为”、“传统耕作技术的革命”、“回归原始的耕作方式变革”、“让农业生产方式变革之火在白城燎原”、“谈谈有关保护性耕作的几个问题”、“保护性耕作在白城”等多篇文章;编写保护性耕作知识问答, 在白城《百姓生活》报上连载;在白城电视台《乡村致富经》栏目制作了3期保护性耕作专题片在全市播放;印制保护性耕作宣传挂历3000份、宣传单和技术手册近2万份在全市广泛发放, 并聘请农机、农艺、土肥、植保等技术专家到村屯和农民家中进行宣传讲解。

1.5.2 通过召开现场会引导

2006年7月, 市农委在通榆县召开了全市保护性耕作现场会, 现场讲解保护性耕作技术, 展示配套机具用农民的切身体会宣传教育农民, 用典型经验去引导和带动农民。通过以上多种形式的宣传和发动, 提高了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民对保护性耕作的认识程度。

1.6 积极争取项目支持

2006年, 我市的镇赉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县, 项目滚动实施3年, 每年国家投资30万用于项目建设。2007年, 通榆、洮北、大安、洮南4个县 (市、区) 均被列为省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县, 占全省确定的保护性耕作示范县的40%, 每个示范县省里投资15万元用于推广补助, 项目滚动实施3年。

两年来, 全市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 认识不足。受传统耕作习惯的束缚, 部分干部群众还没有充分认清保护性耕作的重要作用, 对保护性耕作仍持观望怀疑态度, 缺乏主动实施保护性耕作的积极性; (2) 发展不平衡。由于个别地方重视程度不够, 措施不到位, 导致推广工作进展缓慢。 (3) 现阶段农户土地规模小、地块零散、种植作物品种杂, 不利于产生规模优势。 (4) 保护性耕作机具性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 实施“百万亩玉米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工程”

下一步, 我们决定利用3年的时间在全市实施“百万亩玉米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工程”, 重点抓好以下4项工作。

2.1 加强宣传引导

2.1.1 要大造成舆论声势

通过在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上开办专栏专题形式, 大力宣传保护性耕作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保护性耕作对于我市来说, 既是节水保墒的抗旱工程、防风固沙的生态建设工程, 又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效益工程。

2.1.2 要加大培训力度

要以“科技之冬、春”活动为载体, 组织农机、农艺、植保、土肥等技术人员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 对广大农民开展保护性耕作知识的培训。

2.2 加强典型带动

2.2.1 要总结宣传现有典型

要深入挖掘总结剖析典型, 提炼成功经验, 并将典型经验编辑成册下发到农民手中。要通过召开现场会等形式推广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典型, 使之充分发挥示范导向作用。

2.2.2 要提高典型层次

按“一户带一屯、一屯带一村、一村带一乡、一乡带一县”的工作思路, 滚雪球式地不断扩大示范区规模。要选择那些领导重视、代表性强, 机械化基础好、群众积极性高的地方为示范点, 采取市里抓典型县, 县里抓典型乡, 乡里抓典型村, 村里抓典型户的方式, 让农民逐步掌握保护性耕作的核心技术和操作要领, 看到保护性耕作的实施效果和经济效益, 引导和鼓励更多的农民接受和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 从而使示范点成为宣传、示范和技术培训的窗口和基地, 通过培育发展典型带动面上工作。

2.3 加大政策扶持

保护性耕作在我市还刚刚起步, 需要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

2.3.1 实行购机补贴

农机购机补贴要优先投向保护性耕作示范乡、示范村和示范户。

2.3.2 实行农业保险补贴

要采取政府补贴保费的形式, 为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耕地, 购买农业保险, 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2.3.3 加大项目争取力度

要抓住国家和省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的机遇, 积极主动向国家、省相关部门立项, 争取项目资金, 为发展保护性耕作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2.4 加强服务协作

保护性耕作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系统工程, 农机、农艺、土肥、植保等农业部门要密切配合, 通力协作, 形成合力, 共同促进保护性耕作的发展。农机部门要根据农民的需要向农民提供农机具信息, 正确指导农民购机, 并抽调技术骨干, 深入推广第一线帮助农民安装调试农机新机具和开展技术指导等服务, 随时为示范户排忧解难;农业部门要与农机部门共同研究, 解决保护性耕作在播种施肥、土壤监测、化学除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出现的技术问题。

摘要:本文论述白城市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 努力实施“百万亩玉米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工程”。

上一篇:学校心灵之旅拓展训练心得体会下一篇:因为温暖,所以我们永远铭记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