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造价管理基本理论问题与探讨(精选12篇)
1.工程造价管理基本理论问题与探讨 篇一
2012年造价工程师《工程造价管理基本理论与相关法规》模拟试题1——多选
二、多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选对的每个选项得0.5分)
第61题 投资方案评价指标中,动态评价指标包括()。
A.偿债能力
B.内部收益率
C.净现值
D.净现值率
E.净年值
【正确答案】:
B,C,D,E
第62题 分项工程是分部工程的组成部分,一般按()等进行划分。’
A.主要工程
B.材料
C.施工特点
D.设备类别
E.施工工艺
【正确答案】:
A,B,D,E
第63题 影响设备租赁或购买的主要因素包括()。
A.项目的寿命期或设备的技术寿命
B.租赁设备时租金的支付方式
C.当企业需要融通资金取得设备时,需要考虑融资方
D.企业是需要长期占有设备,还是只希望短期需要这种设备
E.企业的经营费用减少与折旧费扣利息减少的关系
【正确答案】:
B,C,D,E
第64题 网络计划费用优化的步骤包括()。
A.计算优化后的工程总费用
B.按工作的正常持续时间确定计算工期和关键线路
C.计算各项工作的直接费用率和间接费用率
D.计算关键工作持续时间缩短后相应增加的总费用
E.对于选定的压缩对象,首先比较其直接费用率或组合直接费用率与工程间接费用率的大小
【正确答案】:
A,B,D,E
第65题 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制造费用指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包括生产单位(),季节性和修理期间的停工损失等。
A.管理人员工资和福利费
B.折旧费、修理费
C.办公费、水电费
D.机物料消耗、劳动保护费
E.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管理费
【正确答案】:
A,B,C,D
第66题 工程建设领域实行()是我国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
A.工程招标投标制
B.建设工程监理制
C.合同管理制
D.工程项目审批制
E.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
【正确答案】:
A,B,C,E
第67题 与传统的贷款方式相比,项目融资的特点包括()。
A.项目导向
B.有限追索
C.公司负债型融资
D.融资成本较高
E.信用结构多样化
【正确答案】:
A,B,D,E
第68题 根据我国《政府采购法》的规定,供应商参加政府采购活动应当具备的条件包括()。
A.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B.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
C.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
D.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
E.参加政府采购活动前2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 【正确答案】: A,B,C,D
第69题 某工程双代号网络计划如下图所示,图中已标出每个节点的最早时间和最迟时间,该计划表明()。
A.工作2—5为关键工作
B.工作5—7为关键工作
C.工作1—6的自由时差为0
D.工作4—7的自由时差为1
E.工作2—3的自由时差为1
【正确答案】:
B,C,D
第70题 根据我国《标准化法》的规定,标准分为()。
A.国家标准
B.地方标准
C.国际标准
D.行业标准
E.企业标准【正确答案】:
A,B,D,E
第71题 根据《注册造价工程师管理办法》的规定,注册造价工程师申请延续注册的,应当提交的材料有()。
A.继续教育合格证明
B.造价工程师注册证书
C.执业资格证件和身份证件复印件
D.与聘用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复印件
E.前一个注册期内的工作业绩证明
【正确答案】:
A,B,D,E
第72题 价值工程的特点包括()。
A.价值工程的核心是对产品进行方案创造
B.价值工程要求将功能定量化
C.价值工程是以集体的智慧开展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活动
D.价值工程将产品价值、功能和成本作为一个整体同时来考虑
E.价值工程的目标是以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使产品具备它所必须具备的功能
【正确答案】:
B,C,D,E
第73题 互斥方案静态分析常用()等评价方法进行相对经济效果的评价。
A.增量投资收益率
B.增量投资回收期
C.年折算费用
D.综合总费用
E.增量投资内部收益率
【正确答案】:
A,B,C,D
第74题 在国家统一下达的计划中,不作为大、中型项目安排的一部分工业、非工业项目包括()。
A.名胜古迹、风景点、旅游区的恢复、修建工程
B.施工队伍以及地质勘探单位等独立的后方基地建设
C.集中的江河治理、国营农场、植树造林、草原建设等
D.城市的排水管网、污水处理、道路、立交桥梁、防洪、环保等工程
E.分段整治,施工期长,安排有较大伸缩性的航道整治疏浚工程
【正确答案】:
A,B,D,E
第75题 建设工程全寿命期造价是指建设工程初始建造成本和建成后的日常使用成本之和,它包括()及各个阶段的成本。
A.建设前期
B.建设期
C.使用期
D.拆除期
E.保修期
【正确答案】:
A,B,C,D
第76题 代理的特征体现在()。
A.代理人以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为职能
B.代理人以被代理人名义从事民事法律行为
C.代理行为的法律后果由代理人承担
D.代理行为的法律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担
E.代理人在代理权限范围内独立地表示自己的意志
【正确答案】:
A,B,D,E
第77题 关于城市维护建设税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纳税人所在地在市区的,税率为7%
B.纳税人所在地在县城或镇的,税率为5%
C.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
D.城市维护建设税是为筹集城市维护和建设资金而开征的一种附加税
E.城市维护建设税的纳税人,是有义务缴纳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的单位和个人
【正确答案】:
A,B,D,E
第78题 工程成本表可按成本项目反映本期和本年累计已经办理工程价款结算的已完工程的()。
A.目标成本
B.实际成本
C.估算成本
D.成本降低率
E.成本降低额
【正确答案】:
A,B,D,E
第79题 权益融资成本包括()。
A.租赁成本
B.普通股的成本
C.优先股成本
D.保留盈余成本
E.债券成本
【正确答案】:
B,C,D
第80题 根据造价工程师的专业特点和能力要求,其专业素质体现在()。
A.造价工程师应具备沟通技能
B.造价工程师应具备观念技能
C.造价工程师应具备技术技能
D.造价工程师应具备人文技能
E.造价工程师应是复合型的专业管理人才
【正确答案】:
B,C,D,E
2.工程造价管理基本理论问题与探讨 篇二
企业在实现自己长期战略目标和短期经营目标的过程中, 为了保证决策所确定的最优方案在实际工作中得以贯彻执行, 必须用编制预算的方法来规划与控制企业未来的全部经济活动。随着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 预算管理理论逐渐吸收战略管理基本理念, 而演变成为一种充当公司战略与经营绩效之间紧密联系的工具, 成为企业系统完成规划、控制等管理功能而采取的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有了战略预算管理, 企业的经营管理就可能按照预算体系来进行。战略预算管理在分配资源的基础上, 主要用于衡量与监控企业及各部门的经营绩效, 以确保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战略预算管理理论的提出
预算管理理论最初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税收制度和财政制度。随着20世纪初期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 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差异分析等专门方法被引进到成本会计体系之中。1922年著名学者麦金西在《预算控制》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实行科学的预算控制方面的基本问题。同年, 美国召开全国成本会计师协会第三次会议, 对“预算的编制和使用”展开专题讨论。这些现象表明, 预算作为一种管理方法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已经产生。此后, 美国通用和杜邦公司运用预算管理取得巨大成功后, 使得预算管理理论体系逐渐走向成熟。总体而言, 由于当时企业环境相对稳定, 市场基本处于卖方市场, 企业之间的竞争并不激烈, 这种建立新古典经济学基础之上的企业预算管理论, 主要集中在标准成本控制和差异分上, 注重管理科学中的技术与工具, 追技术数学模型的完美性, 预算多采用自上而下”强加式的集权模式, 对组织中发展目标与战略因素考虑较少。因此, 种预算的职能主要是控制, 所以当时也预算这种管理方法称为“预算控制”。随20世纪九十年代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企业组织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重变化, 包括诸如企业组织结构的创新、织关键竞争因素的变化、对经营控制的调及非正规控制系统作用增强等。这些大变化对企业预算管理带来极大的挑。理论研究表明, 如果传统的预算管理论与战略管理理念相结合, 从战略角度考虑增强预算控制, 并运用管理会计中新的控制理念、控制方式, 在一个管理制系统内有效整合预算、平衡计分卡等制工具, 可以更好地对动态变化环境中企业组织实施控制。因此, 战略预算管理论逐渐浮出水面并在业界得以广泛应。
战略预算管理以战略目标为导向, 要企业突破原有的预算框架, 将价值增值念贯穿于企业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企业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要求, 研究企价值链的构成, 确定采购—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整个业务流程, 以及明确产开发、技术管理、行政管理、财务管理、力资源管理等各个环节价值增值的可能。然后在此基础上编制预算, 并进行相的调整, 使战略落实到实处。同时在实中要注意与日常经营管理紧密结合。在略预算管理的实施过程中, 企业应以整系统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 将自身的价链与企业外部系统的价值链进行交换、合等方式, 择优选择价值链, 淘汰高成的价值链, 并对企业系统结构进行再, 包括业务流程再造、组织结构再造以企业间的价值链再造等等;消除不必要价值链;例如减少库存、降低各个价值的资源消耗、对原来相对流动效率低下物流系统进行改造、提高价值链各要素运行效率等, 从而保证预算的完成。
三、传统预算管理与战略预算管理的区别
(1) 传统预算管理没有战略导向, 战略预算管理实现了预算管理的全过程互动。传统预算具体由经营预算、财务预算和长期投资 (资本支出) 预算三部分构成。首先它以长期销售预测或目标利润为依据, 编制资本支出预算和经营预算, 而经营预算则以销售预算为起点, 按照以销定产原则进行编制, 最后, 根据资本支出预算和经营预算编制财务预算。由此可以看出, 传统预算管理忽视了战略的存在, 它假定企业未来继续生产原有的产品并且未来产品的销售是可以预测的, 在此基础上, 以销售预测或目标利润为依据, 编制资本支持预算、经营预算和财务预算, 以保证未来的生产能力满足市场对生产的要求, 并用以控制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 保证资金的有效筹措和使用, 实现目标利润。在企业外部环境相对平稳, 市场竞争不很激烈, 企业单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下的环境下, 传统预算管理理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当今企业高度重视竞争优势和战略管理的形势下, 传统预算管理逐渐失去了自身的优势。
而战略预算管理是建立在以企业战略目标及战略为指导的成功要素及关键绩效指标的基础之上, 将企业战略目标、长期计划、实际执行和员工个人目标联系起来, 可实现预算的全过程、互动性的管理。这样一方面有助于企业的战略实施, 另一方面使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关注企业的长期与短期发展, 有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
(2) 传统预算中的成本预算缺少坚实基础, 战略预算管理实现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结合。传统预算编制依据是长期销售预测或目标利润, 其中成本控制是预算管理的重要内容。在成本预算的编制上, 传统预算对于产品的直接成本按照标准成本进行确定, 而对于制造费用以及销售管理费用, 则没有严格的标准或编制基础。这在企业产品直接成本为主要成本、而制造费用以及非制造成本比重很低的历史条件下是可行的。但传统预算管理的缺陷也非常明显, 即它主要通过财务指标来诠释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经营规划, 而财务指标大多与追求利润的目标直接相关, 不能将企业的长期战略目标和短期行动结合起来, 不能将资源分配与长期战略结合起来, 从而给战略目标的制定和实施之间留下了缺口, 阻碍了预算与战略的联系, 容易引发短期行为, 不利于对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培育和维护。
战略预算管理在财务指标的基础上, 通过非财务指标如客户、内部过程、员工等指标弥补了缺口, 构筑了从预算管理到战略管理的桥梁。战略预算管理把员工的奖励与关键绩效指标及外部标杆相联系, 一方面可以减少企业与员工的“博弈”行为。另一方面促使企业不再只是关注短期目标和成本节约, 而更加关注如何打败竞争对手和企业的价值创造, 有利于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3) 传统预算编制依据片面, 战略预算管理实现了内部评价与市场化评价的结合。传统预算仅注重企业内部的生存空间, 往往忽视了企业与外部环境的联系, 使企业无法及时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无法及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调整。这是非常片面的, 在实践中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战略预算管理则跳出了传统预算的内部约束, 拓宽了视野, 密切关注整个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动向。它提供了一些譬如相对成本、相对市场份额等超越本会计主体范围的更广泛、更有价值的信息。企业在预算设定时, 通过关注关键成功要素及关键绩效指标, 而减少预算项目和预算的复杂性。有利于减少预算编制时间, 数据收集、整理、报告时间, 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同时, 通过对关键指标的关注, 更加有利于企业制定决策。
四、战略预算管理模式的构建
现代战略管理理论要求企业在战略目标指导上综合协调管理。如何使所有职能部门的子目标与企业整体目标相一致, 实现企业所有职能部门的战略目标相趋同,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立足企业的战略目标构建战略预算管理体系。战略预算的编制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预算的制定、执行和考核评价层面上, 更为重要的是, 在编制预算之前还必须对企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诊断和分析, 制定出企业战略, 据此确定预算目标和战略实施方案, 进一步通过具体预算实现企业战略到战术的转化。一般认为, 企业预算管理模式与企业发展战略之间逻辑关系的建立必须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第一, 不同的组织是在不同的战略背景下运行的;第二, 战略不同会引发不同的战略需要、不同的任务优先、不同的技巧和行为、不同的资源需求;第三, 预算系统是影响被评价员工行为的评价系统;第四, 在预算管理系统设计中始终关心的问题才是所诱发的行为是否与战略相致的问题。因此, 战略预算的编制必须由企业的战略及战略目标开始, 通过平衡计分卡、鱼骨图等方法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各个具有因果关系的关键成功要素 (CSF) , 并把关键成功要素转化为可以衡量的关键绩效指标 (KPI) 及目标值, 根据企业的战略和战略地图制定战略行动方案 (图1) 。而战略预算则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各个行动方案所带来的收益及所消耗的资源, 进行模拟和平衡后即可完成。企业以价值最大化为管理目标, 以战略为预算起点, 经过预算计划、预算编制、预算审核、预算执行和控制以及业绩评价, 然后开始下一次循环 (图2) 。
在战略预算的编制过程中, 鉴于我国企业大多数尚未进入精细化和规范化的经营管理阶段, 企业在实施战略预算管理的过程中不能彻底颠覆传统预算管理系统, 但预算方法可以吸收诸如平衡计分法、作业管理法、EVA等方法的精髓进行创新, 对传统预算管理进行改进, 以期有效解决预算管理与战略脱节的问题。企业可根据以上战略预算管理模式结合这些新兴的管理工具对预算管理进行预算指标体系结构、流程制度和职能的改进, 集成这些管理工具和预算管理的长处, 将战略的思想有效融入到预算管理的各个环节, 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战略预算管理, 使战略预算管理具有可操作性。
五、战略预算指标体系基本框架的构建
为了能够表达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的要求, 有效引导经营者的行为, 促进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一致, 企业构建战略预算管理体系必须考虑到预算目标不仅要有能够反映日常经营成果的目标也要有能够反映公司战略的指标。本文引入平衡记分卡设计战略预算指标, 使预算指标与企业经营战略相结合。按照平衡计分卡的思想本文把预算指标分为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 同时强调财务和非财务预算指标的重要性, 通过对财务、顾客、内部经营过程、创新与学习四个各有侧重又相互影响的方面建立的战略导向的预算指标, 来沟通战略目标和企业经营活动的关系, 实现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 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均衡。根据以上原则, 利用平衡计分卡的思想, 本文建立了如图3所示的战略预算指标体系基本框架。
需要说明的是, 战略预算指标框架的设计是建立在假设人们会采取一切必要的行动努力达到事先确定的目标, 以战略牵引为目的, 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运用都是为战略服务, 兼顾短期目标和长远发展。
摘要:战略预算管理将价值增值观念贯穿于企业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实现了预算管理的全过程互动、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以及内部评价与市场评价的结合。企业必须结合新兴的管理工具从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两个方面来设计编制战略预算基本框架。
关键词:预算,传统预算管理,战略预算管理
参考文献
[1]、John Fanning.Budg eting in the21st century.Manag ement Accounting, 1999, 11 (77) :24-26
[2]、R.Alan Webb.The Impact of Reputa-tion and Valance Investig ations on the Creation of Budg et Slack.Accounting Org anizations and Society, 2002, (27) :361-378
3.工程造价管理基本理论问题与探讨 篇三
关键词:社会养老基金需求;社会养老基金供给;社会养老改革;制度变迁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高峰期的到来,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着严重的挑战。目前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供求严重失衡,资金缺口巨大。研究表明,截至2010年,江苏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817.0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0.7%,全省已经进入老龄化。在2010年之后,老龄化速度开始加快,2010年老年人口将达1223.46万人数,占总人口比重为15.73%,相当于欧洲目前平均老龄化水平;2020年之后老龄化速度更快,老年人口比重平均每年上升0.6个百分点左右,到2040年左右老年人口达到最高值2090万人。面对老年人口的大量增加,江苏省的养老保险制度难堪重负,截至2006年,江苏省企事业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统筹的在职职工共为1059.25万,参保的离退休人员共为302.38万人,在职职工与离退休人员比为28.5466%。离退休人员的快速增长必然带动养老金支出规模的扩张,养老金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二、理论研究
(一)福利经济学中的社会保障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庇古——“福利经济学之父”,福利经济学创始人,在名著《国富论》中提出了在“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在自由竞争市场的调解下,可以使追逐个人利益的同时实现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并在1920年出版的《福利经济学》一书中创建了完整的福利经济学体系,其主张增加国民福利的主要途径是增加国民收入。Titmuss(1991)也认为,政府不仅应该提供国家福利,而且应该提供普及性而非剩余性的社会福利,普及性社会福利制度不仅具有天赋人权和自然公正的理论基础,而且可以避免选择性福利制度给那些接受社会福利服务弱势社群所带来的“制度性耻辱化过程”。Keynes同时提出了消除贫民窟、建立累进税制和颁布最低工资法等一系列具体的政策主张,从而为建立失业社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养老保险基金供求研究历程
第一,国外研究。目前对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收现付制度和基金制养老保险制度,两者的比较研究是近年来养老保险理论研究的热点。现收现付制的理论基础是Samuelson在1958年建立的叠代模型。即著名的利率与人口增长的生物理论(biologicaltheoryofinterestandpopulationgrowth)。Samuelson借助此模型论证了现收现付制的运行机制,并指出在一个纯粹储蓄型经济中,养老基金的增长主要取决于人口的增长。
随着西方国家人口老龄化现象的日益严重,西方实行现收现付制的国家面临着养老保险制度收支难以平衡的问题,养老基金缺口越来越大。Feldstein(1974)研究表明,由于美国现收现付体制的存在,私人储蓄呈下降趋势;现行的制度对私人储蓄带来负面影响。但Blanchard和Fischer(1989),Barro和Sala-I-Martin(1995),Zilibotti和Dirk,kruger通过构造具有利他主义因素的生命周期模型,解决了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储蓄是外生的缺点,同时指出代际之间的关系,在考虑经济行为人的利他因素的情况下,现收现付的公共养老保险体系并不一定会减少私人储蓄,并引发了对养老保险体系的储蓄效应的研究。由于现收现付制不能解决老龄化问题,近年来许多经济学家开始研究基金制,并比较研究两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模式和方向,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还出现了对养老保险政策变动效果的定量研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Auerbach与Kotiloff(1987)提出了基于OLG理论创立的动态生命周期模拟模型,一般均衡模型——CGE模型,又称A—K模型,并以此对OECD四国的老龄化与社会保险体系进行了带有储蓄行为的生命周期分析。
第二,国内研究。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未来中国城镇养老保障制度的基本模式选择问题、中国养老保险的隐性债务、转轨成本、改革方式及其影响问题、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经济效应问题等几个方面。陈志国(2001)指出,我国现行养老保险筹资模式存在着五大缺陷:一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名分实合,部分积累制成为实质上的现收现付制;二是基本养老保险费定价偏高又缺乏弹性,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率日趋降低;三是行政管理、投资营运双项职能混同,管理效率、投资效率低下;四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缺乏制约机制,管理部门违规行为时有发生;五是个人账户“空账”运行问题严重。
耿志民(2001)认为,选择基本养老保险筹资模式,考虑四个方面:一是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即老龄化趋势问题是否严重;二是筹资模式的经济效应,即它需要符合“适应经济承受能力和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发展”的客观要求;三是转制成本;四是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对养老保险供给和需求结构的影响。他通过对三种基本筹资模式的比较分析得出,部分积累制才一是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的一个合理而明智的选择。李绍光(1998)认为,对于一个经济而言,任何一个同质性结构的养老保险计划并不能保证经济能够沿着最优的路径增长。基金制具有自身的优点,比如具有现收现付制所不具备的收入再分配的功能、在资本积累过度时发挥稀释资本的作用。但是基金制能否解决转轨战略问题、转轨融资问题、账户分立问题以及保值增值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考证。因此不应该对现收现付制全盘否定。无论是从收入再分配的角度来看,还是从促进经济适度增长的角度来看,现收现付制和基金制在功能上都是互补的,这一结论和Davis理论一致。
刘宁、何铁彦(2005)通过融合养老保险宏观和微观主体两方面的“成本—收益”分析,建立了社会养老保险替代率模型,并以此对保险基金收支平衡、支出限制、保障效益三个方面的考察,并对我国现行养老保险替代率的合理性进行了评估。李洪心(2004)通过运用人口动力学与CGE模型分析了中国面临的人口增长下降和老龄化抚养比例上升带来的挑战,通过模型模拟了人口老龄化和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对资本积累和居民消费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在未来五十年内,如果现有的养老制度不变,老龄人口的快速增加将引起国民收入、政府收入以及人均消费水平增长幅度的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
三、国内学术界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异议
综合分析以上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国外关于养老保险的理论研究己经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支撑,也同时为制定相应的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国内的研究则侧重于根据国情对养老保险的实践研究。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还存在争论,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两种观点:
第一,养老保险模式的争论:有学者主张实行彻底的养老保险现收现付制。理由是现收现付体制优点,比如现收现付制便于管理、具有多种互济性、不受通货膨胀影响等;但是现收现付制固有的缺点,比如缺乏激励机制、无法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使得这一制度面临着挑战。目前比较流行的主张是“部分积累制”,但对“部分积累制”概念的界定存在明显歧义,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制度设计思路:一是部分为现收现付,提供最低养老保障,实现互济,另一部分则存入个人账户,形成实在的基金积累。但是忽略了目前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巨大现实;二是建立名义账户,但仅作为计发依据,不做实个人账户,目前的做法是在以支定收同时,实施部分积累,用于弥补老龄化带来的缺口。
第二,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核定意见不同:由于计量方法、假设条件以及数据来源等问题,计算的结果也不一致,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未来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变化趋势、数值的大小计算结果不一致,这也导致解决缺口所需要的时间不同,进而对养老保险制度的模型选择的不同;二是对解决缺口所需要的时间和方法认识不足,目前学者的争论集中在模型的选择上,对解决养老保险基金缺口所需要的具体措施则不足。
虽然学术界对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模式选择存在异议,但是也有意见一致之处,总结起来大体有以下两点:一是对目前养老保险基金存在缺口,并日趋扩大认识一致,这影响到制度设计目标的最终实现,巨大的缺口主要是由转轨成本、隐性债务等问题引发;二是目前应该采取做实个人账户、避免和解决个人账户“空账”运行的现实,应该采取统账结合的部分积累制,不宜采取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
参考文献:
1、JohnMaynardKeynes.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2、陈志国.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的缺陷及对策[J].人口与经济,2001(4).
3、耿志民.中国养老保险模式选择的人口经济分析[J].社会保险研究,2001(1).
4、王燕.中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转轨成本、改革方式及其影响[J].经济研究,2001(5).
5、刘宁,何铁彦.社会养老保险替代率评估模型的构建与运用[J].兰州大学学报,2005(3).
6、李洪心.人口经济动力学与CGE模型仿真[J].信息与控制,2004(4).
4.工程造价管理基本理论问题与探讨 篇四
“复合图书馆”的概念由英国图书馆专家苏顿(S.Sutton)在发表的《未来的服务模式与功能的融合:作为技术人员、著作者和咨询员的参考馆员》一文中提出,在该文中,他阐述了复合图书馆在印刷型与数字化信息之间的平衡越来越倚重于数字型。它将印刷型和电子型资源融为一体,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用户可在印刷型和电子型资源混合并存的环境下查询所需信息。自苏顿(S.Sutton)提出“复合图书馆”一词至今,有许多国内外图书馆界的学者对“复合图书馆”的理论进行研究。如:英国电子图书馆的路斯布里奇(Chris Rusbridge)提出“复合图书馆应将不同渠道的各种技术融合到图书馆工作环境中来,并探索在电子和印刷的双重环境下将系统和服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复合图书馆不是单一的技术和服务,它是集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之优势,运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数字化技术、远程通讯技术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在印刷型和电子型资源混合并存的环境下,拓展和延伸图书馆的传统服务、网络服务和远程服务,为用户开拓更广、更深层次的服务手段。还有一些国外的图书馆理论学者认为复合图书馆是“在一个机构框架内,不依赖存放地点、载体形式和管理范畴,以集成的和因地制宜的方式提供对电子信息服务的利用的一种管理环境”。“复合图书馆是一个能够为印刷和电子资源提供一体化存取的图书馆,其信息系统应为终端用户提供统一的界面,使用户既能够获取本地的纸质图书和杂志,也能够发现相关的联机资源、电子出版物和数字化资料”。国内的一些图书馆理论学者认为,“复合图书馆是纸质文献资源与数字化信息共存,并对它们进行有机整合管理与利用的图书馆形态,是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两种不同形态图书馆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统一体”。就目前来看,“传统图书馆的参考咨询与专业检索服务如何与网站远距离服务结合,也是复合图书馆所面临的问题”。就国内外图书馆界一些学者对复合图书馆的分析理论来看,复合图书馆是以传统图书馆为基础,实现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共存、优势互补的有机结合体,发展自己的空间,扩展自己的服务范围,它既是一个实体的物理场所,又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应用传统技术、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对印刷型、电子型及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收取、加工、转换、储存、检索、传递、利用等一体化的管理与服务,从而达到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这就是复合图书馆存在的基本内涵和理论根据。
5.工程造价管理基本理论问题与探讨 篇五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__才是构成证明承包人所施工的工程已经完成的批准文件。A.工程交工证书 B.中间支付证书
C.缺陷责任终止证书
D.各分项、分部工程的质量检验合格证
2、建设工程勘察合同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__。A.行为 B.物 C.财
D.智力成果
3、有关工程费用监理的方法,说法正确的是__。A.工程费用监理方法就是计量和支付的具体方法
B.工程费用监理的方法有事前监理、事后监理和跟踪监理 C.工程费用监理的方法有抽检、巡视、旁站、指令等方法
D.工程费用监理由监理工程师独立进行和与业主共同进行两种方法
4、下列几种情况下,投标文件有效的是__。
A.投标文件无投标单位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的代理人签字,且无投标单位盖章 B.投标单位未参加开标会议 C.投标文件逾期送达 D.投标文件未密封
5、经济合同的核心是__,它是当事人双方权利和义务的焦点。A.价款 B.标的 C.违约责任 D.履行期限
6、甲于2000年4月28日因情况紧急而与乙签订一份买卖合同,合同内容对甲显示公平。根据法律规定,下列表述正确的是__。①甲有权通知乙撤销合同;②该合同无效,甲乙双方应各自返还财物;③合同的效力处于未定状态;④若甲在2001年4,月28日后才申请撤销该合同,人民法院不再保护;⑤该合同在未被撤销以前仍然有效,因为不违反法律及社会公共利益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④⑤ D.③④⑤
7、填方路堤上层的压实度应比下层的压实度__。A.大 B.小 C.相等
D.可大可小
8、承包人__。
A.可将主体和重要的单位工程分包 B.不可将主体和重要的单位工程分包 C.经业主同意可将主体和重要工程分包
D.经监理工程师同意可将主体和重要单位工程分包
9、招标代理行为属于__。A.委托代理 B.法定代理 C.指定代理 D.复代理
10、公路工程环保监理的依据有()。A.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B.项目环境行动计划 C.国家文物保护法 D.国家环境保护法
E.地方有关环境保护法规
11、建设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的目标是__。
A.实现信息的系统管理及提供必要的预算信息 B.实现信息的管理系统化和共享化
C.实现信息的系统管理及提供必要的决策支持 D.实现信息的管理系统化和享用的方便快捷化
12、__基层施工时,应控制其延迟时间。A.无机结合料 B.石灰稳定类
C.石灰稳定工业废渣 D.水泥稳定类
13、某大桥工程量清单确定的混凝土为3500m3,单价为550元/m3,在实际施工中,因需要增加一跨,混凝土超过了清单数量的10%,为不使费用增加太多,经协商,将工程量清单中10%的工程量单价调整为500元/m3,竣工时实际完成混凝土为4000m3,则本工程的混凝土款是()元。A.200万 B.218.25万 C.220万 D.217.5万
14、《公路工程国内招标文件范本》规定的“开工预付款”的支付办法是,业主在收到工程师签发动员预付款支付证书后__内核批,并支付开工预付款的70%,待承包人按投标文件载明的主要设备进场以后,再支付其余部分。A.5天 B.7天 C.10天 D.14天
15、定标签订合同,应以__作为中标的合同价。A.评标价 B.标底价 C.投标价
D.修正后的标底价
16、与监理计划相比较,监理细则主要是解决监理工作__的问题。A.为什么做 B.做什么 C.谁来做 D.如何做
17、以下哪一观点不是战国时期法家法治思想的内容__ A.“以法治国” B.“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C.“明法重刑” D.“法布于众”
18、大体积混凝土墩台或基础施工时可在混凝土中埋入厚度不大于150mm的石块,但石块的掺入量不得超过混凝土总体积的()。A.15% B.20% C.25% D.30%
19、《公路工程国内招标文件范本》规定的交工日期是指__。A.监理工程师审核承包人提交的交工验收申请的日期 B.通过交工验收的日期
C.监理工程师签认交工结账证书的日期 D.发给承包人的交工证书上写明的日期
20、桥梁一般由5大部分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A.栏杆、主梁、桥墩、基础、护坡 B.主梁、支座系统、桥台、基础、护坡
C.桥跨结构、支座系统、桥墩、桥台、基础
21、视线诱导设施产品质量的检测项目不包括__。A.外观质量 B.几何尺寸 C.材料性能 D.镀层质量
22、某企业年产量4万件,年固定成本为20万元,其单位可变成本为15元,产品市场价格为25元/件,该企业当年免征销售税金,则该企业当年盈亏平衡点价格为每件__元。A.15 B.18 C.20 D.25
23、FIDIC通用条款第60条第10款规定:业主收到监理工程师提交的中期付款证书的天内,或最终支付证书天内,向承包人付款,否则将安支付延期付款利息 A.28,56 B.14,28 C.45,60 D.15,30
24、根据合同法,履行地点不明确又不能达成补充协议时,以下表述错误的是__。①交付不动产的,在不动产所在地履行;②给付货币的,在给付一方所在地履行;③给付货币的,在接受一方所在地履行;④交付不动产的,在履行义务一方所在地履行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25、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时,监理人员应__。A.在摊铺碾压现场旁站控制施工
B.在拌和机现场旁站,控制配料拌和施工 C.在摊铺与拌和两地同时旁站控制施工 D.不用旁站
二、多项选择题(共25 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 2 个或 2 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 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
1、法人产生的形式有__。
A.依照国家法律规定或者国家机关行政命令的程序而产生的机关和社会组织 B.经国家行政主管机关核准登记而成立的工商企业 C.根据国家公布的规范性文件的程序而成立的专门组织
D.根据国家公布的规范性文件的程序而成立的专门经济组织、学术组织的社会团体
E.地方政府自主成立的组织
2、材料组成类型以及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的不同,可将路面分成()。A.高级路面 B.次高级路面
C.中级和低级路面 D.水泥混凝土路面
3、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缝常见的病害有__。A.挤压 B.拱起 C.错台 D.唧泥 E.拥包
4、__适用于采用一次掺配法制备改性沥青。A.搅拌法 B.母体法 C.混融法 D.胶乳法
5、概率分析方法是在已知概率分布的情况下,计算__来反映方案的风险程度。A.期望值 B.净终值 C.净年值 D.净收益 E.均方差
6、监理招标评审投标书中的实施监理工作计划,主要比较__等方面内容。A.监理工作目标设置的合理性 B.项目监理班子组织机构的完备性 C.工作计划的可行性
D.承诺保证提前竣工时间的长短 E.提交的方案是否有创新性
7、施工机械使用费的索赔包括__。A.完成额外工作增加的机械使用费
B.恶劣天气引起机械降效增加的机械使用费 C.由于施工组织设计原因造成机械停工的窝工费 D.监理工程师原因造成机械停工的窝工费 E.业主原因造成工效降低增加的机械使用费
8、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图形的跟踪比较方法有__。A.进度前锋线法 B.横道图比较法 C.S形曲线比较法 D.排列图法
E.香蕉线曲线比较法
9、施工过程中,监理人员应对__等进行旁站。A.试验工程 B.重要隐蔽工程
C.完工后无法检测其质量的工程 D.返工会造成较大损失的工程 E.所有分项和分部工程
10、__等要素着手。A.工作水平B.材料 C.设备 D.方法 E.环境
11、符合动员预付款支付规定条件的是__ A.是用于永久性工程 B.签订了合同协议书 C.提交了履约的银行保单
D.承包人员、材料、机器设备已到达指定地点,可以开工 E.提交了动员预付款的保单
12、下述关于桥台说法正确的是__。
A.组合桥台自身承受桥跨结构传来的竖向力、水平力以及台后土压力 B.重力式桥台主要靠自重来平衡台后土压力 C.轻型桥台利用自身结构抗弯能力来减小圬工体积而使桥台轻型化 D.承拉桥台应具有承压和承拉的功能
13、《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中规定:采用机械化铺筑时,宜选用散装水泥。散装水泥的夏季出厂温度()。A.南方不宜高于70℃ B.南方不宜高于65℃ C.北方不宜高于60℃ D.北方不宜高于55℃
14、施工招标划分合同工作范围时,应考虑的影响因素包括__。A.有利于本地区的承包商 B.有利于本系统的承包商 C.施工内容的专业要求
D.避免施工现场的交叉干扰 E.对项目建设总投资的影响
15、一般路基设计标高是指__。A.旧路改造:中心线 B.旧路改造:路基边缘 C.新建公路:路基边缘 D.新建公路:中心线
16、下列关于工程变更的说法,正确的有__。A.工程变更总是由承包商提出的
B.监理工程师的变更指令应以书面形式发出
C.发生工程变更,若合同中有适用于变更工程的价格,可以据此计算结算价款 D.监理工程师审批设计变更时应与业主及设计单位协商 E.工程变更总是由监理工程师提出的
17、路面标线材料主要分为__。A.标线涂料 B.玻璃珠 C.贴附材料 D.标线器
18、以下哪种不属于路基的地下排水设施__。A.急流槽 B.跌水 C.涵洞 D.暗沟
19、__是进度偏差的计算公式。
A.进度偏差=拟完工程计划投资-已完工程计划投资 B.进度偏差=拟完工程实际投资-已完工程计划投资 C.进度偏差=已完工程实际投资-已完工程计划投资 D.进度偏差=已完工程实际时间-已完工程计划时间 E.进度偏差=拟完工程计划时间-已完工程实际时间 20、工程变更主要原因有__。
A.新的施工规范或质量验收标准出台
B.由于设计、监理、承包人事先没有很好的理解业主的意图导致图纸修改 C.工程环境变化预定的工程条件不准确,要求实施方案或实施计划变更 D.由于合同出现问题,必须调整合同目标或修改合同条款 E.业主新的变更指令、对建筑进行修改
21、沥青三大指标是:__。A.针入度 B.含水量 C.延度 D.软化点
22、沥青的三大指标指标是()。A.稳定度 B.延度 C.软化点 D.针入度
23、合同内容包括__。A.标的 B.标的数量 C.标的质量 D.合同法
24、路面结构组合设计应遵循的一般原则是__。A.路面等级和面层类型
B.满足各结构层承受行车荷载的要求 C.充分利用当地筑路材料
D.考虑结构层自身的结构特征 E.克服不利水温状况对路面的影响
25、《公路工程国内招标文件范本》规定,__情况下监理工程师发布“暂停施工”指令,是应给承包人相应的工期补偿。A.由于承包人应负责任的必要停工
6.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学习体会 篇六
邓小平理论是伟大的一门学科,是我们党和全国人民的指导思想,做为领导干部,我们应该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邓小平理论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党的十五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主要包涵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邓小平理论属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第二,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思想有继承也有发展,相对于毛泽东思想而言,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第三,邓小平理论不是哪一个人的理论成果,而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可贵的精神财富。
第四,邓小平是这一理论的创立者,理论成果集中体现了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工作成果。
从内容上来看,邓小平理论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形成了科学体系。
理论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理论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理论基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建设画卷: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精髓,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基础,展开了一幅建设社会主义的画卷。
作为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
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律。
邓小平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就是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认为邓小平理论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凡是科学的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有其产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以及特定的历史根据和时代背景、命题提出和形成的发展过程。邓小平理论就是在和平和发展成为当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并在这一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就是靠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因为有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我们党才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因为有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才经受住了国际国内**的考验,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严重曲折中站稳了脚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因为有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我国才取得了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如果没有邓小平理论,就不可能有我国改革开放的新生活;不可能有现代化建设的光明前景。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政治思想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有严密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是实现中国发展和稳定的思想体系,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个方面。指出,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科学把握和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并一百年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政策,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努力构建社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党的领导,健全党的各项制度;创造性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等等,这些都是邓小平理论主要内容。
三、学习邓小平理论更要学习其中的哲学道理及人生观态度
学习邓小平理论,不光是研究其理论内容本身,对于我们来说,真正以邓小平理论为行动指导,不断要深入理解理论内容,更要学习其中的哲学道理及人生观态度,健康成长。
不怕出错、敢于纠错
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提到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时、提到姓“资”与姓“社”的区别。在谈到关于证券、股市是否是好东西时,他指出:“允许看,但更坚决的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此外,邓小平作为国家领导人也多次毫不避讳地指出并承认自己的失误,这是何等宽大的胸襟!
学习邓小平的理论,我们何不先学习伟人的胸怀呢?在忙碌的学习中,我们都曾经是某个行业的佼佼者,这也使我们身上多少染上了一些“傲气”,使我们常常看不到,或者不情愿说出自己的错误。然而,一个不能认真反省自己的人,如何能从以往的经历中发现自己的弱点,总结教训,获得更好的发展呢?这样的人又如何能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呢?
7.工程造价管理基本理论问题与探讨 篇七
关键词:成本管理理论,绩效评价,成本管理工作
一、成本管理探究的意义
目前, 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成本管理就是为了解决企业的这个问题而存在的。事实上成本管理理论得以存在和不断发展这一事实本身也印证了成本管理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强成本管理, 降低成本的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可以节约劳动耗费, 具体表现为人力、物力、财力的节约, 也就是说, 可以用较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生产出更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特别是对于一些较为贵重或稀缺的材料, 其节约使用不仅会降低成本, 而且是对资源的节约, 有利于防止由于材料的短缺而影响生产的情况发生。
第二, 通过成本管理, 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增加盈利。在我国, 企业的经济效益通常用所得与所耗之比来表达, 而作为所得与所耗之比的一个方面, 成本的水平直接制约着企业经济效益的大小。在现实生活中, 成本是抵减盈利的一个重要因素。当销量和价格一定时, 成本与盈利存在互为消长的关系, 即成本提高, 盈利相应减少;反之成本降低, 盈利就相应增加。企业盈利增加, 就可以为国家提供更多的积累, 同时也可以给企业、投资者带来较好的收益, 使企业有更多的财力去发展生产和改善职工福利, 生产规模也可以随之扩大, 从而保证自身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 降低成本是降低产品价格的重要条件。成本是制定产品价格的重要经济依据, 要想不断降低产品价格, 使产品销量增加, 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就得不断降低成本。只有降低成本, 降低产品价格才有条件。这样, 就可以为工业、农业提供较廉价的生产资料以及为市场提供便宜的消费品, 从而提高人们的购买力, 也有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我国成本管理理论的发展概述
(一) 成本管理的空间范围扩大
随着社会化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成本管理的空间范围由制造成本扩大到社会产品生命周期成本, 现代企业成本构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企业目前的平均制造产品成本约为15%至20%, 远远小于产品研发成本, 和产品销售成本所占比重相当。可见, 在新型成本结构下传统的成本核算和管理已不能传送准确合理的成本信息, 要达到成本管理的目标, 必须扩大成本管理的范围, 根据社会产品生命周期来计算成本。
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下产品成本的构成包括生产周期或制造周期、企业产品生命周期、顾客产品生命周期和社会产品生命周期这四个期间内产生的所有成本的总和。其中, 产品在制造过程中发生的成本, 包括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等;产品在整个企业经营过程中发生的成本, 主要包括产品策划、开发、设计、制造、营销等过程中的成本;顾客产品生命周期成本, 包括经营者发生的成本和顾客的使用成本等;社会产品生命周期包括弃置成本等。
(二) 成本控制环节不断延伸
传统成本管理体系下, 成本控制单纯的从下游入手, 即对成本进行维持式控制, 这种控制方法只能洞悉到成本消耗的结果, 而无法对成本形成过程进行系统控制。而现代成本管理引入了作业成本管理和成本企划, 从中游和上游对成本实施全程控制, 另外成本企划可以根据生产现场的实际情况对作业链和价值链不断进行优化, 并结合销售部门和顾客的反馈对生产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最终解决。总之, 采取新的成本控制模式, 将成本控制环节向中游和上游延伸, 能够有效控制企业产品生产成本, 能对整个企业作业链、价值链的动态业务过程实行全程控制和调整。
(三) 将企业战略融入了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的基础性环节, 必须从企业战略出发, 将企业战略与成本管理结合起来, 从战略高度对企业成本结果与成本行为进行全面了解、控制和改善, 进而寻求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一种成本管理手段。战略成本管理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从成本角度分析、选择和优化企业战略;二是对成本实施控制的战略。前者是企业战略中的成本侧面, 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为了提高成本管理的有效性而对成本管理制度、方法和措施等所进行的谋划。在战略成本管理目标体系下, 企业首先要以降低成本的目标, 并且以成本为杠杆, 利用成本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 配合企业尽可能增加利润, 此外, 还要通过获取成本优势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进一步取得竞争优势。
三、我国成本管理理论发展的影响
(一) 企业绩效模式向战略性模式转变
随着知识经济下竞争要素的无形化及社会责任理念的兴起在企业经营过程中, 除股东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经营者的影响越来越大, 人力资源、创新、顾客、市场等相关者利益成为绩效管理模式下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企业成本控制的内容已经由单一的制造成本扩展到研发成本、制造成本、营销成本、使用成本和弃置成本兼顾的多样化成本构成, 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绩效评价模式也由单靠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来实现短期利润的最大化, 转向了战略性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形成和保持。
(二) 绩效评价标准多样化
从总体上看, 传统的企业绩效评价制度是一种基于价值基础的绩效评价, 它侧重于静态的、以财务报表为基础的财务绩效评价, 评价体系的重点是财务指标体系的构建。尽管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价值基础的绩效评价必不可少, 但是基于历史成本原则和货币计量, 财务报表能反映企业过去的经营状况, 且只能反映有形资产的状况, 对现实经济环境缺乏客观的反映。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开始将顾客满意度、战略、创新能力等非财务指标引入绩效评价体系, 并开发出一系列不仅包括传统的财务指标, 而且包括非财务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 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共同作为绩效评价的依据。
(三) 绩效评价层次上升为战术与战略评价并重
企业成本管理与企业战略的有机结合和成本控制方式的延伸从客观上要求企业绩效评价由战术评价主导过渡到战术评价与战略评价相统一, 由注重结果评价过渡到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企业战略为管理控制系统确定了目标和运行方向, 在一定的战略选择下, 实施战略的基本保障在于制度建设, 而管理控制系统是企业制度系统的核心, 因此, 支持企业有效地进行战略管理是现代管理系统的一项重要任务, 而业绩评价体系是管理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战略相一致的评价方法不仅可以反映战略是否得到实施, 同时还可以促使行动和战略保持一致。
四、我国成本管理工作的发展思考
(一) 成本管理观念革新化
传统的算账、报账型成本管理模式只计算财务成本, 不计算过程控制成本和管理成本;只重视事后算账, 不重视事前预测和决策;只采用手工操作, 不考虑先进的管理手段;只依靠企业财务部门, 不注意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 已经越来越显现出其局限性, 难以适应日前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这就需要在成本管理观念上革新, 要树立竞争观念、效益观念、经营观念、法制观念和开拓观念等新的观念。
(二) 成本管理组织合理化
这是管理现代化的保证。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 没有组织上的保证, 企业就很难把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组织好, 就不可能发挥最大的效益。成本管理组织化就是要求建立统一的组织、分级分层次管理的原则, 要建立成本管理组织和责任制度并加以落实和规范化, 保证目标成本的顺利实现。同时, 还要按照成本管理的职能, 强化责权利一体化意识, 建立科学的成本指标体系、成本核算体系、成本决策体系、成本控制体系和成本考核体系。
(三) 成本管理方法科学化
要总结我国成本管理的好经验, 引进国外现代化成本管理方法, 相互融合, 发展提高。主要有目标成本管理、责任成本管理、过程经济核算、量本利分析、价值工程、成本———效益分析、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班组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等多种方法。由于企业产品的价值创造于企业的各项活动之中, 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进行过程同时也就是价值的形成过程。
(四) 成本管理手段电子化
由于成本管理是控制的过程, 采用计算机对成本的发生过程进行监控, 不但可以替代一些繁重的事务性劳动, 而且可以加速信息处理, 建立成本管理信息系统, 使管理人员及时做出正确决策。同时, 使用先进的检测手段和报警系统, 加强对物质消耗和流向的控制, 为阶段性成本核算和考核创造条件。
(五) 成本管理人才专业化
要适应成本管理现代化需要, 必须建立专业化成本管理队伍, 强化工程成本管理和财务成本管理的有效结合, 设立相应的管理职位包括成本工程师和成本会计。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成本管理的适时控制, 完善成本管理工作, 实现企业的利润目标。
参考文献
[1]关道标.成本管理会计理论实务及相关问题探究[J].冶金财会, 2008 (5) .
[2]张恒森.成本管理理论的发展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J].时代经贸, 2008 (2) .
[3]杜勇, 郑弘怿, 杜军.成本管理理论的发展与研究趋势[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2003 (6) .
[4]伍中信, 张荣武.成本管理理论新进展及其对企业绩效评价的影响[J].系统工程, 2006 (3) .
[5]王玲.我国成本管理理论发展浅议[J].金融管理, 2008 (4) .
8.工程造价管理基本理论问题与探讨 篇八
随着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近些年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多元化、本土化发展趋向已经十分明显,这不但是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幼儿园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过程。因为只有多元化的课程类型才能适应我国不同地区幼儿园发展的实际需要,也只有本土化的课程建设才能保证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健康发展。本文针对我国幼儿园课程发展的需要,就幼儿园游戏课程的概念界定、内在意蕴、基本特点以及价值取向等问题进行简单探讨。
一、从字面上来分析,“游戏课程”是“游戏”和“课程”两个词的组合,这一组合本身反映了游戏和课程间所蕴含的内在必然联系,这种联系集中体现在幼儿的“发展”上
幼儿的游戏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自发的,所以也就具有了开放性的特点,这种特点凸现了游戏的娱乐功能,而隐含了发展功能。教育者要对幼儿的游戏活动加以引导,其目的是在幼儿享受游戏的娱乐过程中将隐含的发展功能进行挖掘,使之从隐性转变为显性。为此,游戏指导者在不破坏幼儿游戏自主性的前提下,要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改造,使之变成系统、有序的系列活动方案;换句话说,幼儿园的课程必须是:在形式上要以幼儿喜欢和适应的方式开展,在内容上要以幼儿熟悉的生活常识和各种活动技能的训练为主,在目标上要以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核心,这就是游戏课程。简言之,所谓游戏课程是指以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的系列化、生活化、结构化、规范化、技能化的游戏活动方案。游戏课程的这一界定具有五个方面的内涵。首先游戏课程的目的是保证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其次,在形式上要以幼儿喜欢的游戏活动为主;再次,在内容上要以幼儿熟悉的生活常识、维持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技能为核心,要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以学习间接经验为辅;第四,在要求上保证幼儿的自主性活动和教师的参与指导相结合;第五,在评价上要以幼儿获得满足为基础,以社会要求和个体需要相结合的整体发展程度为评价标准。
二、从幼儿游戏的本质意义分析,幼儿游戏的核心功能就是娱乐
其他功能都是在这一功能基础上衍生和发展出来的。如果游戏的娱乐功能消失,那么游戏活动中所产生的其他功能,诸如行为规范功能、认知开发功能、人格塑造等功能都会大打折扣。从幼儿的内在需要来看,幼儿进行游戏并没有什么清楚的理性目的,幼儿之所以游戏就是为了游戏,就是因为喜欢和高兴,就是为了娱乐;幼儿在游戏中能够体验成人难以理解的快乐,他们将多种情感、多种角色、多种向往融入自己的游戏中,而这些活动都是幼儿自觉完成的。从现实上看,几乎所有的幼儿都喜欢游戏,没有人引导,没有成人的训练,每一个幼儿天生就是游戏专家。在多数情况下,没有成人的参与幼儿也能非常顺利地进行游戏,成人“虚情假意”或“好心好意”的参与,反而容易破坏幼儿游戏的正常开展。游戏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必需,是幼儿的天然需要,也是幼儿的天性。游戏课程正是尊重幼儿的这一天性而提出的教育方案。
为了更好地适应幼儿本质发展的需要,首先,游戏课程应该是生成的。就是说游戏与课程互为生长点,即课程生成游戏和游戏生成课程。游戏生成课程强调用自得其乐的活动丰富和补充“预设课程”,将游戏作为课程的生长点,新的课程便不断生发出来。课程生成游戏强调用“预设课程”的内容丰富和充实游戏。在教育中引入积极游戏,并将“预设课程”作为积极游戏的生长点,用课程的内容来充实游戏,这样也就可以得到“发展”和“享乐”双重效果。将课程作为游戏的生长点后,不仅教育效果十分明显,发展的目标能够得到高质量的实现,而且学习者也会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获得乐趣,能够享受教育的过程,从而有利于增进学习者继续学习的兴趣,对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课程是对话的。对话是一种自由地来回、融合而产生的更新或创生的现象。对话致力于消解种种两极对立。课程作为游戏,课程本身成了“对话”的延续。在课程中,教师、儿童与作为“文本”的课程、教材进行对话。这里,儿童与教材之间不再是传统认识中的.那种生硬的对象性关系,而是一种“我”与“你”的平等对话关系;这里教材作为文本,它是一种语言,它像一个“你”一样自身说话。它不是一个客观对象,而更像对话中的另一个人。在这种对话中,教师和幼儿不断实现着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偏见得以克服,不断形成新的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实现自己人生经验的增长。
最后,课程是体验的。从形式上看,游戏课程是假想的、虚构的,但从实质上看,游戏者在游戏中获得的体验却是真实的。课程作为游戏,在游戏的境界里,教师与儿童都作为游戏者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其中,无所谓主体,也无所谓客体,游戏者与游戏世界直接“遭遇”,其身心是与游戏世界不可分割地交融在一起,由此他们获得的是一种真切的体验。课程作为游戏,是儿童的全身心投入过程,是儿童生命的全部展开。儿童不是站在对象的旁边,而是进入对象,与对象融为一体,真正去体悟、创造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三、游戏课程作为一种完整的教育方案,具有以下几种基本特点
自主合作性。游戏固然是源于生活,但不是生活本身,游戏之所以成为游戏,是因为游戏者将生活中的自我经验和他人经验进行了改造,把本来不关联的事情通过想像、情感等因素进行了联系,再加入情节而形成。这些过程在一般情况下是游戏者自主完成的。就幼儿游戏来说,不但每一个幼儿都喜欢游戏,都具有策划游戏的能力,而且也都善于合作。根据这一特点,将幼儿的游戏进行重新策划形成教育方案的游戏课程,必须充分体现幼儿在课程实施中的自主和合作,使幼儿在感受快乐和合作中学到有价值的知识。
开放灵活性。游戏课程既具有游戏本身的开放性特点,也具有课程本身的结构性,所以游戏课程追求的不是像以往课程实施中的刻板的结构和过程,而是崇尚过程和结果的有机统一。由于在课程方案的制定中注重幼儿的参与,重视幼儿的自我感受、自我体验和需要,所以,游戏课程所制定的方案不是封闭的,更不是刻板的,而是相对开放和灵活的。一种方案可以有多种实施方法和运行规则,组织者的任务之一就是将这些实施方法和运行规则,不断连接形成一种完整丰富的结构体,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要求和幼儿的实际需要。
整体系统性。游戏课程作为一种教育方案,在结构上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在内容上具有合理的系统性。课程应该是指导性的方案,而不应该是一种执行程序;游戏课程强调的是整体上的连贯统一,使幼儿熟悉的生活内容归纳组织成具有主题性的整体结构和系统游戏活动。
四、课程是人的活动,课程价值体现着人的价值,人的价值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密切
幼儿处于人生的起始阶段,其本身就具有特殊价值。人的价值体现在人生的整个历程之中,要从人的整体价值上来看待幼儿。因为每一个体的终身发展都是通过不同阶段的独特性与连续性的过程完成的,每一阶段都有其发展特点,每一阶段也都有其独特的发展任务,不同阶段任务的完成都必须尊重该阶段发展的特点才能保证教育活动的有效性。所以幼儿园教育必须:一要充分重视幼儿在现阶段获得发展的价值,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特点;二要体现现阶段的价值成为后续价值的基础,重视每一幼儿作为独立个体的“可持续发展”之需。幼儿园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就是要求幼儿园教育课程必须指向使幼儿成为何种特征的人,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使幼儿具有这些特征,又怎样保证幼儿具备这些特征,成为理想的人的需要。
9.工程造价管理基本理论问题与探讨 篇九
答案:d。
(3)建设工程项目总承包的主要意义并不在于总价包干,也不是“交钥匙”,其核心是通过设计与施工过程的组织集成,促进设计与施工的紧密结合,以达到为项目建设增值的目的。即使采用总价包干的方式,稍大一些的项目也难以用固定总价包干,而多数采用变动总价合同。
例题:建设工程项目总承包的意义在于()。
a.总价包干b.交钥匙
c.设计与施工过程的组织集成
d.促进设计与施工紧密结合
e.为项目建设增值
10.工程造价管理基本理论问题与探讨 篇十
(一) 人口增长非常迅速
西方学者按照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变动关系, 将人口增长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而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出生率仍然很高, 但由于死亡率开始下降, 人口自然增长率迅速提高;出生率开始下降, 但人口死亡率继续下降, 人口自然增长率仍然相当高;出生率和死亡都很低, 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也很低, 甚至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目前尚处在第3阶段, 出生率较高, 死亡率较低, 人口增长迅速。据世界银行有关资料, 1980-2008年低收入国家的平均人口增长率高达2.1%, 而高收入国家平均增长率仅为0.7%。
(二) 人口年龄结构比较年轻
人口学家将人口年龄结构划分为3种类型:年老型人口、年轻型人口、成年型人口。人口的迅速增长, 使得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结构比较年轻。2008年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低收入国家为36.5%, 而高收入国家为18.3%。不过在一些人口控制工作推行较早、措施较为得力的发展中国家 (如中国) 生育率的持续下降, 导致少年儿童比重逐渐降低, 人口年龄结构已从年轻型转变为成年型, 并正在向老年型转变。
(三) 人口城市化速度较快
人口城市化是指居住在城镇地区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20世纪60-70年代,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平均每年以2.4%的速度递增, 超过同期发达国家1倍。不仅如此, 发展中国家大城市的发展更为迅速,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比重已上升到38%。
(四) 人口素质普遍不高
由于医疗保健条件、营养状况和文化教育状况等方面的差距,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素质较低, 婴儿死亡率仍高于发达国家, 而平均预期寿命则低于发达国家。除此以外, 与发达国家相比, 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市场也有一些特殊的地方。
劳动力市场结构的二元性, 即存在着城市和农村两个运行特点不同的劳动力市场, 这是二元经济结构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具体表现。还有一些发展经济学家将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分成3个部门, 即城市正规部门、城市非正规部门和农村就业部门。城市正规部门一般由政府和大型企业构成, 往往支付高于市场水平的工资, 并提供稳定的就业, 但就业机会少, 申请者众多。城市非正规部门则是由个人或家庭所有的小企业构成, 劳动力密集, 技术层次低, 它提供正规部门所不提供的商品和服务, 有时也与正规部门竞争, 就业岗位容易获得, 但工资比正规部门要低得多。由于进入容易, 这个部门的劳动力市场往往处于均衡状态。在农村就业部门, 就业对家庭成员而言, 主要不是为了获得工资, 而是为了获得家庭企业管理中的一份产出。
农业和其他初级产业部门就业人口比重较大, 并且经济发展水平越低, 这个比重也越大。目前, 许多发展中国家农业就业人口的比重仍在50%以上, 少数最不发达的国家甚至达到80%以上。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农业就业人口的比重将会逐步下降。
劳动力增长迅速。发展中国家人口的高速增长以及较年轻的人口年龄结构必然导致劳动力增长迅速。据世界银行估计, 1960-1970年, 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的年均增长率为1.8%, 1970-1980年上升至2.2%, 1980-1990年仍保持在2.2%, 1990-2007年略有下降, 为2.1%, 而同期发达的工业国的增长率分别仅为1.2%、1.2%、0.7%和0.5%。
大多数工人的工资很低, 尤其是农村劳动力市场和城市非正规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工资极低。其主要原因是, 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一般是充足的, 甚至可以说是无限供给的。过剩的劳动力供给必将使得这些部门工资水平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
二、发展中国家的失业
关于发展中国家的失业问题, 克里希纳 (R.Krishna) 的研究颇有影响。他把发展中国家的失业分为两种:公开失业和非公开失业。公开失业定义为零工时零收入, 非公开失业则包括4种计量标准:在时间标准上, 劳动者在一年中劳动的天数或时数低于被定义为充分就业的天数或时数;在收入标准上, 劳动者在一年中获得的收入低于某种必要的最低额;在意愿标准上, 劳动者愿意工作的时间大于其目前工作的时间;在生产率标准上, 劳动者从目前就业中撤出来而不减少产出。总之, 如果符合这4条标准中的任何一条, 这个劳动者就可以被视为处于非公开失业状态。
爱德华兹 (E.O.Edwards) 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的综合考察, 对发展中国家的失业类型做了类似的划分。一是公开的失业。这类失业包括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自愿失业是指能够胜任某项工作的人拒绝考虑这种工作而暂时处于闲置状态, 非自愿失业是指积极寻找工作但仍无工可作的劳动者。二是非公开失业, 指发展中国家除公开失业之外的其他各类失业的统称, 具体包括以下类型;就业不足型失业, 这类失业者是指那些实际工作时间少于他们能够并愿意工作时间的劳动者;伪装的失业, 是指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或接近于零的就业者, 如果从总就业中撤出一部分劳动者而不会使总产出减少;隐蔽性失业, 指有些人因无工可做而选择非就业的活动;提前退休而引致的潜在失业, 在不少国家, 尽管人均寿命不断延长, 但退休年龄却逐渐下降, 这主要是为更多的年轻人创造就业和提升的机会;健康受损引致的潜在失业, 指在正常情况下本来可以作全日工作的劳动者, 由于营养不良和卫生保健状况较差而使其不能全日工作;无效率生产引致的潜在失业, 本来具有生产性的劳动者, 因补充性的物质资源不充分, 生产率极低, 生产出的产品甚至还不能补偿他们生活必需品。可见, 与发达国家相比, 发展中国家的失业范围要广泛得多, 类型也更复杂多样。
发展中国家失业问题已经成为各国政府最“头疼”的事情, 其严重性首先表现在城市公开失业方面。表面上看城市公开失业率不算太高, 但其发展趋势却呈现稳定上升的势头。其次城市和农村存在着大量的非公开失业。发展中国家城市的非公开失业能常存在于国有企业和城镇非正规部门。一般而言, 发展中国家的非公开失业率大约在20%以上, 再加上公开失业, 实际的失业率大约在30%左右。导致发展中国家存在如此严重的失业问题的原因, 表面上看是由于劳动力市场供求的极度不平衡所造成的。但进一步从供给方面看, 发展中国家人口的高速增长所带来的劳动力迅速增加则是产生严重失业的主要原因;从需求方面来看, 除了人均农业资源、特别是人均土地资源相对不足的因素外, 主要是由于城市工业部门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较低所致。
解决发展中国家严重的失业问题有两种思路:减少劳动力供给;增加劳动力需求, 从供给方面来看, 降低人口增长率是最根本的措施。人口增长率的下降可导致劳动力供给的下降, 但是一般有15-20年的滞后期, 这意味着降低人口增长率是减少劳动力供给的一个长期战略。要在短期内减少劳动力供给还应该在降低劳动力参与率上做文章。对发展中国家来说, 降低劳动力参与率, 特别是通过发展教育, 提供更多的就学机会来降低年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有相当大的潜力。然而, 劳动力供给的调节总是有一定限度的, 因此, 解决发展中国家严重失业的重点应是扩大劳动力需求。在论述就业扩展与失业治理时, 发展经济学家一般都认为, 以解决西方发达国家失业问题为中心的凯恩斯主义就业理论和政策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是相当有限的, 早期的二元经济发展理论也不能作为解决发展中国家失业问题的政策依据, 要解决其失业问题, 需要实施全方位的就业扩展战略。其主要内容如下:
城乡经济平衡发展, 即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这是解决农村非公开失业的重要措施。消除价格扭曲, 即通过消除劳动和资本的价格扭曲来扩展就业机会。选择和开发适用技术, 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而资本相对短缺。因此应该尽量选择那些使用劳动力多、资本少的技术进行生产。增加出口, 特别是选择以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为主的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 也是扩大就业的重要措施。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以及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来缩小城乡收入水平的差距, 对缓和由于农村劳动力过度流入城市所带来的城市就业压力, 减少城市公开失业, 也有很大意义。
三、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流动
在二元经济向现代一元经济转变的过程中, 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的流动, 或者说劳动力由传统农业部门向现代工业部门的转移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发展经济学家对这一现象进行过大量的研究, 提出了许多著名的理论模型。
(一) 刘易斯模型
从劳动力流动的角度看, 它是发展经济学关于劳动力流动的第一个理论模型。在二元经济中, 传统农业部门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因此只要工业部门提供略高于农业部门的工资, 农业剩余劳动力将由农村源源不断地注入城市, 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在现行固定工资水平上能够得到它所需要的任何数量的劳动力, 其劳动力供给相对于需求来说是无限的。随着城市现代工业部门的不断扩大从而可以吸收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 如此循环往复, 直到农业剩余劳动力消失, 发展中国家也就完成了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换。
(二) 拉尼斯-费模型
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拉尼斯 (G.Ranis) 和美籍华人发展经济学家费景汉认为, 刘易斯模式的不足之处在于忽视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农业剩余产品增加是农业劳动转入现代工业部门的先决条件, 为此, 他们根据农业和工业两部门发展的对应关系把劳动力转移过程分为3个阶段:
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零的阶段。在传统农业部门存在大量显性失业人口, 劳动力供给弹性无限大, 他们可以由农业部门流入城市工业部门, 并不会影响农业生产。
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零但小于不变制度工资的阶段。由于在农业部门存在隐蔽性失业的过剩劳动力, 这部分劳动力会继续流入城市工业部门, 而农业总产量却不能与工业部门的劳动力同步增长。粮食的短缺必然引起农产品价格的相对上涨, 因此, 工业部门不得不提高工资。由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的转变点被称为“粮食短缺点”。
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不变制度工资的阶段。农业部门已不存在剩余劳动力, 农业部门劳动力收入不再取决于制度工资, 而是按照边际生产率分配原则取得收入, 这意味着传统农业已转化为商业化农业。因此, 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转变点被称之为“商业化点”, 由此开始进入稳定增长的发达经济, 二元结构特征消失。
参考文献
[1]、马尔科姆.吉利斯等.发展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2]、高树华.我国二元经济的转换及人口问题[J].山东大学学报, 2008 (2) .
[3]、成方.论我国劳动力与人口关系[J].湖南大学学报, 2006 (3) .
11.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理念 篇十一
一、课程涵义的理解
在中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巧言》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这是“课程”一词在汉语文献中的最早显露。宋朝的朱熹在《朱子全书・记学》中亦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朱熹的“课程”含有学习的范围、进程、计划的程式之义。
在西方,最早提出“课程”一词的是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1859年斯宾塞发表著名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What Knowledge is of most worth》,文中提出了“curriculum”(课程)一词,意指“教学内容舯系统纽织”。西方课程(curriculum)源于拉丁语“currere”。“currere”是一动词,意为“跑”,“curriculum”则是一名词,意指“跑道”(race-course),根据这个词源,西方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
实际上,课程理论和流派很多,即使同一理论渊源和思潮的学者,对课程定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可以说,有一个课程专家就有一种课程定义。综观多种多样的课程定义,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课程作为学科
这是使用最普遍,也是最常识化的课程定义。谈到课程必然要谈到语文、数学、外语、音乐、美术等某门学科,课程就是学科,学科就是课程。《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对课程这样定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这通常被称为广义的课程;狭义的课程则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
这种课程定义片面强调了课程内容,把课程内容局限于源自文化遗产的学科知识,对学习者的经验重视不够。
(二)课程作为目标和计划
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看做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的预期效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如课程论专家塔巴(H.Taba)认为,课程是“学习的计划”,奥利沃(P.Oliva)认为,课程是“一组行为目标”,约翰逊(M.Johnson)认为,课程是“一系列有组织的、有意识的学习结果”,等等。
在我国学校教育中,长期流行、影响最大的课程术语就是“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两者几乎涉及学校教育制度中关于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对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管理等进行规定,提出了要求。
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教学之前或教育情境之外的东西,把课程目标与课程过程、手段截然分开,并且强调了前者,完全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关注,忽视了学生发展、创造空间的营建,忽视了学习者活生生的现实经验。
(三)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和体验。如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卡斯威尔和坎贝尔认为,“课程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一切经验。”另一课程论专家认为,“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指导下的一切经验。”最近的课程理论还非常强调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的重要性。
这种课程定义重视了学生的直接经验,消除了课程中“见物不见人”的现象,消解了目标与手段、内容与过程的二元对立。但有些持这种定义的学者有些忽略系统知识在儿童发展中的意义。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纲要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赋予课程以灵魂和核心,并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涉及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六个课程领域和范围,因此我们应积极重建我们的课程概念,这是整个基础教育的重大变革。
――我们的课程概念应是一种以培养目标为灵魂和核心的课程概念。
――我们需要一种将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统一起来的大课程概念。
――我们需要一种一元与多元、同一与多样、集中与分享相结合的课程认识。
――我们需要一种将课程的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共性与个性统一起来的活生生、动态变化的课程概念。
总之,我们应建立一种广义的课程概念,一种权利分享的课程概念,一种非预设的动态生成的课程概念。只有在这样的课程概念的指导下,我们才能全面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新课程的理念与策略,更好地实施和推进新课程。
二、课程理论的概述
课程理论是关于课程认识的知识及其体系。尽管课程思想源远流长,但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从教育中分离出来却在20世纪初。据美国著名教育史学家克雷明教授研究认为,课程领域崛起于20世纪“进步时期”初年,“随着进步时期教育者专业培训的迅速增长,有关课程编制的文献日益增长,发展为一个独特的研究领域实体……”一般认为19博比特出版《课程》(The Curriculum)一书,标志着课程成为了一个独特研究领域。课程理论的迅速发展,形成了多种课程流派。对我国有较大影响的是理性主义的课程理论、经验主义的课程理论和建构主义的课程理论。
(一)理性主义的课程理论
理性主义的课程理论,也是一种知识中心的课程理论。它重视人类文化的传递,强调知识的意义和价值及分科进行教学与训练,在教育思想史中具有恒久的生命力。
1.“知识中心”的课程理念
理性主义的课程理论持知识中心的课程观念,认为知识的获得过程即真理的发现过程。因为真理是永恒的,所以知识也是恒久不变的,具有全真、全善、全美的特质和永恒的价值。知识体现了文化的共同性,是文化的核心。
要素主义教育的杰出代表、美国教育家威廉・C・巴格莱认为,知识有两种价值,即工具价值与背景价值:“知识可以作为背景,同时也可以作为工具,它的价值可以是解释的,也可以是功利的。”他认为前者能满足学习者当前的需要,解决学习者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后者则能对人的意识和行为产生深刻、持久和广泛的影响。
理性主义的课程理论,强调以普遍的、稳固的、基本的人类知识为课程的中心,强调重视“文化上各种各样的最好的东西,即共同的、不变的文化‘要素’”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2.“学科中心”的课程思想
理性主义的课程观坚持按照科目分类设置课程,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来组织课程。如我国先秦时期的.“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古希腊的“七种自由艺术”(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都体现了该课程思想。
在当代理性主义的课程理论中,钟启泉教授把“学科中心”的内涵和特点概括为“学问化”、“专门化”和“结构化”三个显著的特点。
学问化是指课程内容的知识必须是学问化的知识,只有学问化的知识才是适宜教与学的,以儿童兴趣、生活经验等为依据的知识不应纳入课程内容。专门化是指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中,学科应以独立的、专门的、体系化的面貌出现,课程内容不应打破学科界线,即强调课程的分科设置。结构化是指知识的组织和教学要强调“知识的结构化”与“结构化的知识”。通过形成和掌握结构化的知识,把握事实和材料的意义和逻辑。
3.“教师中心”的接受教学论
理性主义的课程理论要求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知识的传授者,道德的训练者,具有一种“中心”或“核心”的地位,是教学的主宰者和控制者。与之相对,学生成了被动接受者。在这里,提倡的是建立教师的“权威主义”,教师与学生是权威和服从的关系;教学要有严肃性、计划性,有严格的标准和要求,学生的兴趣需要“必须经过教师的熟练技巧加以改造”;要通过系统的、严格的、循序渐进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群体的经验”和“成人的责任感”。
(二)经验主义的课程理论
经验主义的课程理论是20世纪初对传统课程理论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标志着课程理论从近代到现代的转变,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他对课程领域的贡献是空前的。
1.“经验为基础”的课程理念
经验主义的课程理沦强调“以经验为基础”的课程理念。杜威的经验概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经验的事物,二是经验的过程。经验是有机体与环境、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
以“经验”为基础,杜威提出了他的课程哲学的四个基本命题。
――“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或重组”
――“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生活”
――“教育是一个社会的过程”
以“经验”为基础的课程哲学,使我们对教育和课程的认识扩展到了整体的、动态的、主观的、将来的(未来新创造的)领域和世界,将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群体经验和个体经验等整合统―于学校职能中。
2.“儿童为中心”的课程设计
――般认为,儿童、社会、文化(知识)是课程开发的三个基本向度。经验主义的课程理论真正重视了儿童的价值,杜威坚决主张不成熟的儿童是教育过程的基本因素,儿童的不成熟恰恰是他不断生长的条件。因此,课程设计与开发应坚持以儿童为中心,将社会、知识统一在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中。
杜威提出了课程编制所要解决的四个问题:
――怎样才能使学校与家庭社区的生活关系密切?
――怎样使历史、文学、科学教材对儿童生活本身有真正的价值?
――如何使读、写、算等学科的教学在儿童平时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并与其他学科内容有机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产生兴趣?
――如何适当地注意个别儿童的需要和能力?
由此可见,课程改造的思路以儿童的兴趣、活动、生活和生长为中心,把课程设计和开发的“社会”、“知识”的向度和基点整合起来。
3.“实践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论
杜威指出,“学校科目互相联系的中心点,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学生本身的社会活动。”经验主义的课程理论就试图通过“活动性作业”实现儿童与社会、儿童与知识之间的沟通。
这种活动性作业可分为不同水平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4―8岁),“做中学”。儿童主要从事直接的、外向的、社会的活动,学习怎么样做、且立即应用。
第二阶段(8.9―11.12岁)主要形成读、写、算、操作等能力。在学习中有意识地注意做事的正确方式、获得结果的方法。
第三阶段(12岁以后),学习以分科形式展开的课程,掌握有组织的、系统性理论性的科学知识、规律和理论,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
以杜威为代表的经验主义课程理论,坚持教育与课程的出发点是儿童及其活动,尊重儿童、解放儿童,让儿童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充分发展其天性与个性。希望通过实践性活动来整合儿童、社会和知识,是一种“实践理性”的课程理论。
(三)建构主义的课程理论
这是目前成为热点和时尚的课程理论。建构主义有许多流派,其中认知建构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对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1.“知识建构”的教育和课程理念
――“知识建构”是指知识是不能简单地进行传授的,必须通过学生已有的经验、方式和信念,在与知识之间的互动中,以积极主动的建构方式获得。
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意义发现的过程、意义赋予的过程,也是意义创造的过程。
――“知识建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的认知结构与认知策略、经验方式与情感态度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是一种发展和提高的过程。
――“知识建构”的主体是学生,是主动的、能动的、积极的知识建构者,决非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因此,教师要转变角色意识,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合作者,学生应成为主动的探索者和自我管理者。
――教育教学是一种以“知识建构”为核心,为之创设良好环境与支撑的过程。课程实施与设计主要是为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创造“情境性”和“协作性”的互动环境,推动学生在“知识建构”中获得发展。
2.创设“学习环境”的教学设计思想
建构主义认为,课程与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知识建构创设一种真实而复杂的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所指的“学习环境”,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三种新要素:
[1][2]下一页
(1)情境。建构主义所说的学习环境特指一种真实而复杂的问题情境,并要求把学习任务全部置于情境中。
(2)协作。建构主义特别强调特定情境中学习活动的交往性、合作性、互助性,合作中的交流、沟通、讨论等群体互动对知识建构的意义与价值,希望通过社会交往在更高层次上促进个体的经验、方式与信念的内化和提升。
(3)资源。建构主义对资源的理解是多维的:一是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资源作为一种学习资源提供学生共享;二是将教师与教师提供的指导与帮助视作一种学习资源;三是将学习环境中的特定问题情境和合作性学习作为重要的学习资源;四是将与学生个体相对的学生群体作为一种学习资源;五是重视学习资源知识表现方式的多样化,认为进入学习环境,支撑学习活动的所有因素、事物、人物等都是学习资源。
3.倡导“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
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主动的知识建构为中心是建构主义教学策略的核心思想。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强调四个基本环节,每个环节都充分体现主动学习的要求:
(1)情境创设。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学习任务,展开学习活动;通过特定的情境,使问题与学生的经验产生联系,“同化与顺应”新知识,改组或重建认知结构,这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
(2)自主探索。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和方法,是主动学习的实质性的环节。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形成解决问题的“知识清单”→确定搜集信息的途径和方法→搜集、分析和处理所需的信息→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
(3)协作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交流、讨论自主探索的学习成果,共享群体的智慧,拓展个体的知识视野,是形成学生表现、交往、评价和批判能力的重要环节。这是主动学习的拓展性环节。
(4)效果环节。主要包括个体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每个成员的评价。强调非量化的整体评价,强调学习过程的评价,提倡开放的、多解的、多元的评价,以充分反映学生的水平差异。
总而言之,“主动学习”就是要为学生营造发挥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知识、运用知识,形成能力。
12.基建工程项目管理中关键问题探讨 篇十二
余举学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 贵阳550001)
【摘要】根据基本建设程序的需求,从基建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基建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和主要问题,探讨在具体管理工作中应重视的几个关键问题。论文对各关键问题的重要性和具体对策认真分析,认为基建工程项目管理需要依靠强有力的组织和领导来推动。决策者应具备管理改革和创新意识,以管理目标为导向调整组织机构,明晰具体分工和管理者的权责利,管理要从职能管理向业务流程管理转变。
【关键词】基建工程项目管理关键问题设计组织机构跟踪审计 The Discussion of the key issues about capital
construction projects management
YUJUXUE
(Guizhou Normal Vniversity,Guiyang Guizhou550001)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demand of capital construction procedures, this article discussed several key issues of the management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main content,the character and the major problem.The management of capital construction projects that rely on strong organizationand leadership to drive, through to analyzed for the importance and the specific measure of each key issues solution.Therefore, decision makers should have well awareness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 the abilities to regulate organization at the target-oriented of management, definite the division of labor and responsibility, transform functional management to 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Key Words:Capital constructionprojets managementkey issuesDesignOrganizationAudit tracking0、引言
基建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是一项多层次、多侧面,涉及单位和部门内外协作配合环节多,政策性强,责任风险大,周期长,基本建设程序繁杂的系统管理工作。一个建设项目从决策立项、选址定位、可行性研究、总体规划、地质勘探;从方案设计、初步设计、设备选型、施工图设计、工艺流程到招标投标;从施工准备、工程实施到竣工验收,要经过很多程序。为了确保建设项目的施工安全和建设使用的要求,达到提高社会效益和投资效益的目的,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文件和政策。质量第一和安全第一是基本建设的重要原则,如何在确保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降低工程造价、节约投资、缩短工程工期、提前投入使用是基建工程项目管理应予以高度重视的问题。
1、基建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1基建项目管理的特点:
1.1.1基本建设程序繁杂。一个建设项目从立项、选址、征地拆迁、可行性研究到正式施工实施,需要往返于发改委、规划局、建设局、国土资源局、园林绿化局、环保局、水利局、交通局、城管局、技术监督局、消防、人防办等各级
1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办理审批正式施工前的各种报建手续。各类手续环环相扣,哪一个环节办不通提出整改问题,前面有些手续又得重新办理。一个建设项目在顺利办理手续的情况下,至少用时半年;
1.1.2由于投资估算和最终使用者分离带来的成本控制压力。具体使用部门在实施建设时往往对建设标准和建设档次的要求越来越高,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没有预测到位,使得最终出现“超标准、超规模、超投资”三超现象严重;
1.1.3多边工程突出。多数业主在建设计划安排前对手续办理和市政配套实施能否按计划完成的时间预计不够,造成边建设边办手续、边投入使用等等多边建设;
1.1.4工艺流程、使用功能、建筑风格、建设类型、建设布局的差异,使得各个项目的管理难度相对较大。
1.2基建项目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1.2.1缺乏项目管理的人才、经验和制度。由于业主单位往往在新建、扩建、改建等任务来临时才临时成立工程建设指挥部,项目建成后即撤消,所以积累的经验或教训也不能作为今后项目的借鉴。造成基建工作管理手段落后,管理队伍缺乏项目管理的专门人才和经验,缺乏项目管理的程序、方法和制度,因此难免存在管理不善的现象,如各主要环节设计、施工、设备选型和物资供应之间互相分割与脱节,工程建设周期长,工作效率不高,在过程中随意变更和乱签证,投资效益低下等缺点。
1.2.2缺乏总体规划意识。多数企事业单位往往轻规划重功能,仍停留在建一栋算一栋,只求建设成不求建设好的无规划被动局面。究其原因:首先多数业主是由小到大逐渐发展的,而非一次规划而成;其次经费紧张,常常是在急需用房时才建楼,有的甚至“看菜吃饭”,有多少经费建多大楼,不够用时另建楼,最大限度地追求实用,很少考虑与生态的关系、与科学发展的关系、与业主成长的关系、与审美的关系以及与城市的关系。造成文化的脱节,环境的不协调,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对立等诸多消极影响。只有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才可以避免建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减少浪费,节省资金。同时可以减少审批的工作,节省宝贵的时间。
1.2.3缺乏严谨的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设计工作。一个项目,其功能设置的合理、投资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阶段工作。工程设计是建设项目进行全面规划和具体描述实施意图的过程,是工程建设的灵魂,是处理技术与经济关系的关键性环节,是确定与控制工程造价的重点阶段。国外专家指出,虽然设计费用占工程总投资的比例很小,不到2%,但它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却在75%以上。也就是说,一项建筑产品是否经济合理,在设计阶段就已基本定型,从这个意义上讲,工程造价是设计出来的而不是计算出来的。显而易见,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就在于项目实施之前的项目决策和设计阶段,项目决策是决定因素,而设计则是关键因素,施工只是对设计方案的执行。
1.2.4资料信息的共享、查询和处理缺乏科技手段。由于建设过程中经常存在多个在建或拟建项目同时在进行,致使基建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管理任务非常繁重,管理人员需要同时掌握多个工程项目的关键信息以及项目的相关资料;并且每个工程项目在不同的阶段产生的各类资料比较繁多,通常采用手工或者是半手工的方式进行管理,导致信息处理的速度比较慢,共享不及时等,造成基建工程项目管理推进缓慢,未能很好地利用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各类资料信息及时收集整理、录入、查询和处理。同时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资料的及时性、真实性对工程造价及最终的工程结(决)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工程资料的及时管理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2、基建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
一个基建工程项目按实施过程一般分为项目前期阶段、勘察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按时间顺序一般分为前期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交付使用阶段。
2.1项目前期准备阶段。这个阶段主要包括前期各种手续办理及勘察设计工作。首先项目的使用方向基建部门提出立项申请(称为内部立项),基建工程项目管理部门根据事业的发展和需要,提出拟建项目的使用功能、建设地点、建筑面积、建设标准、建设投资及建设工期等项目情况,提交董事会讨论初定,同时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对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合理性及建设内容、投资效益等问题进行咨询评估后,将项目建设方案提请董事会集体讨论决定后,基建工程项目管理部门编制项目建设计划、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报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批复同意后(称为国家立项),基建工程项目管理部门招标或邀请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作详细规划,同时办理土地、规划、消防、林业、地质灾害评估、矿产压覆评估、环境影响评价等相关手续,详细规划经政府规划管理部门批准后,基建工程项目管理部门招标或邀请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作总图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等。方案设计需要政府规划管理部门批准,初步设计需要发改委批准;在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批准后,基建工程项目管理部门招标或邀请具有相应资质的工程地质勘察设计单位作施工勘察设计报告。施工图设计和施工勘察设计报告经过建设管理部门设计质监审查通过后;基建工程项目管理部门编制工程量清单和工程量清单主价,同时启动施工、监理的招标工作。这一阶段基建工程项目管理部门要分别和设计、地勘、招标代理、施工、监理等单位签订合同。
2.2实施阶段。这个阶段基建工程项目管理部门需要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进行施工前的技术交底工作;审核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进度计划、质量计划、施工安全、资金使用计划;审核监理单位编制的监理大纲、监理规划;办理施工许可证,下达开工令,组织甲供材料、机电设备的采购招标工作,按工程进度、施工合同审核工程进度款,对工程施工中的质量、进度、安全、造价进行全过程的控制管理和协调工作。
2.3交付使用阶段。组织工程项目的规划验收、消防验收、煤气验收、特种设备验收、办理竣工档案验收等工程竣工验收工作,办理《污水排放许可证》、《竣工验收备案证书》,并将工程移交给使用的部门,协助审计、财务部门做好工程项目竣工结(决)算工作,办理产权登记和后期维护等工作。
3、基建工程项目管理应重视的关键问题
3.1计划先行和制度保障
制定切实可行的、能指导项目实施的总进度规划和工作总计划是基建工程项目有效管理和控制的前提条件。工程实施的总进度规划要将项目前期准备阶段、勘察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的各项任务、时间节点、交叉作业等尽量详细的罗列出来,包括前期各种手续办理、分阶段出图、审图的时间,施工各单体、分部进场和完成时间、装修和设施设备安装进场和完成时间,竣工验收前的各项手续办理时间等等,总之总进度规划越全面精细,则实施所遇风险越小,变更越可控。总进度规划要用横道图、网络图等表示,要进行多方面的征求意见
和讨论,综合的意见越多则实施越有利。总进度规划确定后,围绕总进度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总计划,包括资金筹措计划、分标工作计划、招标工作计划和招标方案,人力资源安排计划,办公安排计划等。
在项目实施的总进度规划和工作总计划确定后,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组织架构、管理职责、管理制度和配套的办事流程,实现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流程化和标准化,达到权责利和分工明确的制度保障体系,使基建工程项目管理在一个科学的轨道上运行。主要的配套制度如下:
《项目立项决策审批制度》、《招投标管理办法》、《合同审签管理办法》、《设计变更管理办法》、《工作人员行为规范》、《管理人员渎职问责及处罚制度》、《廉政建设工作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跟踪审计管理实施办法》、《议事规则及会议制度》、《文件档案、技术资料管理规定》《施工现场管理制度》、《隐蔽工程及签证管理办法》、《项目经理考勤管理办法》《建设工程竣工验收程序》
3.2组织架构和主要工作职责
组建基建工程项目管理职能部门的目的是实现基本建设管理的科学化,保证工程质量,缩短工程工期,降低工程造价,提高办事效益。组织架构及职能设置的目的是理顺内部关系、理顺人员配备与具体分工,明确职责分配和权、责、利。为项目建设架立高效的组织保障。它是基建工程项目管理能否实施的重要关键问题,是保证“阳光工程”、“精品工程”的前提条件。
基建工程项目管理职能部门通常设指挥部,指挥部下设综合办公室、规划设计部、计划合同部、施工管理部。必须对指挥长、副指挥长以及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具体分工和权、责、利明晰。
3.3设计协调管理
设计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要充分认识设计过程管理与控制对项目实施效果和效率的重要影响。在设计推进的不同阶段需要做好如下工作:首先,组织使用单位对各建筑群或建筑单体的功能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分析、论证和决策;其次,向设计单位提出不同深度的设计要求和统一的设计成果要求以及进度要求;第三,方案优化深化,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推行限额设计;限额设计是按照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同时各专业在保证达到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按分配的投资限额控制设计,严格控制不合理的变更,保证总投资不被突破。
在设计各阶段要协调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是否实行了层层限额设计,设计人员是否与工程造价人员密切联系,避免设计人员只管画图,造价人员只管算钱,投资多少与设计人员无关的现象。造价人员要从经济角度参与设计阶段全过程管理,当好设计人员的经济参谋,为设计人员提供有关经济指标,使概算投资更加准确合理,使设计与概预算形成有机整体,提高设计质量,有效克服“三超”现象的发生。
3.4全过程跟踪管理审计
招标选择好全过程跟踪管理审计单位是依据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对基建工程项目管理的有效手段,利用跟踪管理审计单位的专业技术和方法对建设项目全过程的管理及技术经济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各项工作进行及时、动态的监督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发表管理审计意见,促进有效控制建设成本,保障资金安全,强化质量监控,坚定工程造价,促进项目管理和廉政建设,提高投资效率,维护国家、业主及相关单位的合法权益。
需要在合同中明确全过程跟踪管理审计单位的主要工作内容,如编制审计实
施方案,及时提交设计咨询及设计优化意见、审核设计概、预算,对限额设计各阶段的限额提出审计意见报告;审核招标拦标控制价并提出合理建议,审核工程量清单、各类合同、招标文件、投标报价、工程签证、设计变更、工程进度款、设备材料价格、索赔与反索赔、工程验收、竣工结(决)算等咨询意见、过程审计报告和审计报告。
3.5重视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购置适合的项目管理软件,利用管理软件使工作人员从重复繁杂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实现历史记录进行查询业务资料数据集合和集中存取,有利于数据管理检索和历史记录查询,提高资料和数据处理的效率,确保项目管理数据的准确性,并且可方便地形成各种项目管理需要的报表。
总之,基建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是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对项目建设全过程进行有效的规划、决策、组织、协调、控制等的管理活动。具有工作周期长、涉及专业广、质量要求高、责任风险大等特点。需要依靠强有力的组织和领导来推动。决策者应具备管理改革和创新的决心,以管理目标为导向调整组织机构,明晰具体分工和管理者的权责利,管理要从职能管理向业务流程管理转变。
[参考文献]
[1]冯安怀,工程造价控制的重点应转到设计阶段,贵州省建设工程造价信息,2010年第4期
[2] 席群峰,对政府投资重大群体项目管理与控制方法的思考——上海世博会工程建设管理经验的推广及应用[J].建筑技术.2010(6)
[3] 蒙琦,广州大学城建设的组织与管理[J].广东土木与建筑.2010
(6)
[4] 周和生,关于建设项目实施跟踪审计的探讨,中国审计报2006年第1006期
[5] 周和生,建设项目管理审计,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
【工程造价管理基本理论问题与探讨】推荐阅读:
2010造价工程师《理论与法规》考点总结07-27
工程项目管理与造价07-18
非标设备工程造价计算方法探讨08-15
市政园林工程造价控制的探讨08-23
建筑工程造价审核方法探讨的论文09-01
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论文07-30
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研究论文10-30
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探讨论文11-14
公路工程造价中的问题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