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问题探讨(共13篇)
1.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问题探讨 篇一
自从江西省农村信用社开展改革试点以来,农信社历史包袱得到初步化解,经营状况开始好转,农信社支农资金实力明显增强,产权制度也进一步得到完善,充分发挥了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更好地支持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帮助农民增加了收入,现笔者以江西省××县农村信用社为例,剖析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现状、作法及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农村信用社目前改革的现状、作法
××县农村信用社按照国务院、省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关于农村信用社改革精神和工作部署,本着“谨慎、积极”的态度,根据改革实施方案的规定,认真组织和开展了产权制度改革、增资扩股、清收不良贷款、票据置换和税款返还等工作,目前××县农村信用社实行的是两级法人改革模式,并选择中央银行专项票据支持。全县按实际资不抵债数额的的规定置换,已申请发行万元专项中央银行票据等额置换信用社不良贷款和历年挂帐亏损××年月日,××县农村信用社与人民银行已经签订了改革试点专项央行票据协议书,各项改革工作正在有条不紊进行中。截止××年月日,全县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万元,各项贷款万元,其中不良贷款余额万元,占贷款总额的;股本金余额为万元,比××年净增万元。专项票据置换之后,全县农村信用社资本净额为万元,资本充足率可达到%,符合申请二级法人体制的专项票据发行的要求。目前增资扩股工作正在积极地发展,清收不良贷款也有新的突破,税收返还工作正在积极与当地税务部门协调,××县农村信用社在这次改革中的主要作法是:
(一)强化领导,广泛宣传。首先,县联社成立了增资扩股、清收盘活等相应的领导工作组,由联社一把手挂帅,配备业务骨干,为做好增资扩股、清收盘活工作提供了组织领导和人员保证。其次,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向社会广泛宣传农村信用社的地位和作用、深化改革和增资扩股的目的、意义及相关政策、规定等,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让更多的自然人和法人主动参与农村信用社的投资扩股工作。
(二)改进服务,兑现政策。对原已入股的股金,已提取的股息和分红我们将及时兑给社员,按照为“三农”服务的宗旨,进一步端正经营方向,改革服务方式,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功能,扩大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及时解决农户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保证入股社员在同等条件下享有的贷款优先权和利率优惠权,以吸引更多社员入股,年初我们就专门下发了根据社员入股的实际情况,在利率政策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贷款利率优惠的通知。
(三)周密部署,扩大范围。增资扩股是农村信用社提高资本充足率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第一是针对我县还有一部分农民没有入股农村信用社的现状,我们积极动员,使我县农民入股面××年月底达到;第二是将入股面扩大到能独立承担责任的所有自然人,打破传统的一户一股的格局,如三都镇个体户李梦初等户一次性入股万元;第三是利用我县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和商业银行县域业务萎缩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信贷政策较灵活的优势,采取利率优惠、手续简便的方法吸引大量的法人资格股和个体户自然资格股。
(四)清收创新,绩效挂钩。提高贷款质量是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重要任务之一,我们要求全县信用社干部职工都应高度重视清收不良贷款工作,一把手亲自抓,保证清收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到位;分管领导具体抓,业务部门密切配合,信贷部门负责组织执行和做好参谋,齐抓共管,上下联动,成立清收不良贷款工作组,共同做好清收不良贷款的组织、宣传、督导、协调工作。一是我们根据省、市管理部门出台的一系列清收不良贷款奖励办法,结合当地实际,转变思想观念,以人为本,制订具体的清收不良贷款考核细则,完善激励机制,落实奖励办法,真正调动清收人员的积极性;二是广泛宣传清收工作的重要性,加大力度清收不良贷款,不仅要调动内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要调动外部单位和人员的积极性。争取地方党政、司法机关和金融监管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形成社会合力,要成立党政机关、司法部门、金融监管、信用社为成员的清收不良贷款协调小组,形成强大的社会氛围,打击逃废债行为;三是在清收创新操作中,讲究经济效益,维护信用社的利益,尽力使清收工作达到“多赢”的效果,保证清收不良贷款工作顺利进行。
二、农村信用社改革存在的问题
通过这次农村信用社改革,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在信贷支农上农村信用社目前还有点力不从心,农村信用社在服务方式上由于存在局限性无力从更大范围为“三农”提供综合服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当地政府扶持力度还不够到位
改革期间,县政府成立了农村信用社改革领导小组,并下发了县政府号文件,可以说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是高度重视的,但由于我县目前是两级法人产权模式,税收的上缴仍分县级财政和乡(镇)级财政两块核算,加之,由于县乡(镇)两级财政都十分困难和脆弱,虽经多次向政府及财政部门请示、汇报,至目前为止,关于农村信用社在改革中享受的税收返还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影响了全县农村信用社去年(万元)的营业税返还和今年上半年(万元)营业税等额补贴的政策兑现。
(二)筹资工作整体环境不是很好
一是组织存款难度较大。从今年月份起,存款有所回落,特别是城区的网点一直处下降趋势,影响了农村信用社市场竞争力和支农后劲。由于当地存在不正当竞争(特别是邮政储蓄)和信用社硬件设施跟不上国有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加上政府的帮扶措施得不到见效的落实,对农村信用社歧视性做法在一些部门还仍然存在,涉农部门的开户还不能得以到位,加之全县经济不景气的不乐观因素,同时群众对存款利率不能接受特别是还要加收的所得税农民更是反对,致使我社组织资金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存款极不稳定;二是农民对增资扩股反应冷淡股金筹集存在隐患。信用社在农民中的信誉度不高总认为信用社归省政府接管后,没有国家银行那么有保障,加上目前信用社经营效益不明显,入股分红难于实现,有很多股民借各种机会要求退回自己的股金,对入股持观望态度。
(三)全县整体资本充足率还较低
我县是个山区小县,经济发展不很景气,农社历史包袱沉重历年亏损挂帐万元,至六月底止,资本充足率仍是经过央行票据置换后,资本充足率达到了,但离农村信用社改革规定的要求还相差较远,不良贷款比例降幅虽大,但存在着贷款总量扩大的稀释因素。目前有些基层信用社的实际不良贷款数额还大于××年年底的账面数,主要原因是基层信用社在近几年的经营管理中为了消除历年巨大不良贷款数额对自身带来的不良影响利用旧贷转新贷的办法从账面上使不良贷款额下降其中包括逾期和呆滞贷款。
(四)各社整体业务发展很不平衡
从单个信用社的经营情况看,由于受山区自然环境和当地经济条件的影响,各个信用社发展的各项业务发展很不平衡,有的社业务量大、效益好,有的社业务量小、效益低,在人员配置上形成了很大的困难,使我县农村信用社的经济效益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五)农户贷款与支农服务存在矛盾
农村贷款有一种矛盾就是有偿还能力的多数农户不需要贷款而需要资金的往往偿还能力较差,而且在落后地区存款往往远远大于贷款。一是贷款涉及面窄、辐射面小。为控制贷款风险各信用社针对农户建立信用档案实行信用户管理信用社的贷款主要面向信用户但信用户只是广大农户的很少一部分大部分农户很难贷到款。二是信用户贷款难。信用社在“保放、保收、保效益”的指导思想下大多惜贷、怕贷许多满足贷款条件的信用户也很难贷到款。三是信用社贷款种类单一农民发展副业所需资金贷款难。信用社针对农民的主要是小额贷款这种小额贷款的期限大多为年贷款额度各社不尽相同但这些小额贷款只能用于农民的生活或现有农业生产的周转资金一些大额的期限较长的贷款年期万元以上很难办理。
(六)员工整体素质偏低,竞争意识不强
农村信用社整体素质较其他金融单位相比较,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目前,全县名在岗员工中拥有本科文凭的只有人,大专人,中专人,高中人,初中与初中以下的有人。由于少数员工的综合素质不高,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上进心、主动性和创造性,致使本社业务开展缓慢。
三、农村信用社改革建议及对策
(一)协调各级政府关系,尽快落实扶持政策
一是省政府及省联社要为信用社改革和发展创造优良的信用环境。废除和制止少数部门出台针对农村信用社的限制性、歧视性做法,鼓励和引导将农村政策性业务交由农村信用社办理,特别是财政性、事业性单位的存款引导其存入信用社,同时建议银监会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快研究邮储资金适当返还农村的办法,制止金融机构的不正当竞争,让支农资金不外流,增强信用社的支农后劲。,二是信用社要多向政府汇报,请求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农村信用社处置不良资产,降低不良贷款比率,加大清收辖内党政干部在农村信用社的借款和介绍、担保贷款的力度,帮助信用社落实原关、停、并、转的企业贷款,防止企业借改革之机逃废信用社债务。三是加快电子化建设步伐,尽快实现全省、全国通存通竞,提高信用社竞争能力,争取实现改革和发展的“双丰收”。
(二)加强信合员工培训,造就“敬业爱岗”队伍
加快发展是我县农村信用社摆脱困境、赢得主动的第一要务。我们要加强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素质,是做好信用社工作的必要条件。一是制定计划,组织人员系统地学习有关金融业务知识和法律知识,提高员工专业水平;二是理论联系实际,认真学习案例,调查研究,在学习中提高,在实践中创新;三是及时总结和推广清收工作的成功经验,表彰先进人物,打造一支团结拼搏、学习创新的团队。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人本管理理念,继续做好员工的再教育工作,大力弘扬以“敬业”为核心的思想理念,造就一支具有“勤奋、忠诚、严谨、开拓”精神的员工队伍;
(三)加大清收盘活力度,提高农信社经营效
2.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问题探讨 篇二
一、农村信用社相关内容概述
(一) 农村信用社定义
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说, 属于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之一。当中, 存款为负债, 而贷款则为主要的资产, 此外其中间业务则为转账结算的办理。农村信用社以直接的方式参与进了存款货币创造价值的过程当中。农村信用社最为突出的是“合作”, 经合作机构将个人资金筹集, 实现互帮互助, 并最终使其存贷业务以及贷款业务活动得到有效开展。[2]农村信用社在发展过程中, 和农村、农民经济密不可分。因农业生产是分季节性的, 所以在不同的时间段, 农民对资金的需求便有所差异, 基于此状况, 贷款的数量、规模均会受到影响, 因此农民往往很难获得贷款方面的支持。但从农业发展以及农民经济生活考虑, 又不得不为农民解决资金上的问题, 为此农村信用社的成立及发展便对农民农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总体上而言, 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与农民经济发展有着相辅相成、共同进步的联系性。
(二) 农村信用社特点
第一, 由农户及农村其他个人集资组合而成, 作为一种合作式的金融组织, 主要遵循“互帮互助”的原则。当中的业务经营, 则是通过民主选举, 进而让社员所指派的人员进行经营及管理, 并且需要对社员承担相应的责任。此外, 社员代表大会是农村信用社的最高权利机构。
第二, 基于农村信用社中, 其主要资源来源于:其一, 合作社成员所缴纳的股金;其二, 合作社成员存留下来的公积金;其三, 合作社成员所吸收到的存款。以贷款的方式, 使合作社成员的资金需求得到有效解决。[3]早些时期, 所发放的贷款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基于短期生产模式下的生活贷款, 另一类则是消费贷款。此后, 在我国经济逐渐复苏的状态下, 使放款渠道被扩大, 从而使农村信用社贷款与其他商业银行贷款并无差别。
第三, 因在农村信用社中, 合作社成员为主要对象, 所有其业务手续具备灵活、简单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 农村信用社需以国家相关法律制度以及金融政策为依据, 进而对农村基金进行合理、科学的调整及组织, 对农村相关农业经济生产给予充分支持, 例如:对于社员家庭经济以及合作经济等, 便给予充分的支持, 而对于高利贷等不良行为则严厉打击。
二、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信贷管理制度不具完善性
基于规范视角下, 目前农村信用社在信贷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的不具完善性问题较为突出。没有及时构建长期有效的管理制度, 从而使内部管理约束机制没有得到有效强化, 同时难以与农村信用社现有的信贷业务的稳健发展相适应。此外, 在有效的信贷管理制度缺乏的情况下, 也容易引发违法、违规、违纪事件, 从而不利于农村信用社的长远发展。
(二) 信贷业务在操作方面缺乏规范
就现状而言, 农村信用社的信贷业务存在诸多类型, 但在操作规范方面, 则体现为缺乏统一性, 且在合同文本管理方面, 显得较为混乱。基于信贷业务实行过程中, 存在合同文本应用错误以及相关信息填写不正确的情况, 此外, 在相关办理手续方面也不够完整。[4]从整体上来讲, 就是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在操作方面缺乏规范。显然, 这对农村信用社信贷工作的开展是极为不利的。
(三) 存在明显的不良贷款状况
对于不良贷款来说, 在各大商业银行均有发生, 农村信用社也不例外。主要体现为在存量清收方面工作难度加大, 与此同时又潜在全新的不良贷款状况。[5]此外, 因制度的不完善以及信贷管理呈现粗放的模式, 使得信贷规模在扩张方面存在盲目性, 在大额贷款逐渐变多的条件下, 便使得不良贷款状况逐渐加剧。显然, 现状下存在的不良贷款现象将制约农村信用社的良性发展。
(四) 政策制度贯彻及执行力度不足
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国家为了农村信用社更好的发展, 会颁布一些有利政策, 但政策颁布之后, 在贯彻及执行方面却显得明显不足, 主要体现为:其一, 审贷机构在运转方面不具规范性。主要体现为部分审贷小组没有对相应的责任全面履行, 从而使得审贷机构职能作用大大弱化。[5]其二, 权限管理在落实方面做得不够到位。存在越权的现象, 与此同时在审查方面不够严格, 进而出现一个客户有多头贷款的行为, 并且还存在交叉贷款行为。此外, 在权限管理未能落实到位的情况下, 还使得大额贷款的控制难度加大。其三, 存在各个部门之间责任不够明确的情况, 对于一些贷款负面状况相互推卸责任。显然, 在责任不明的情况下, 便会加大相关政策制度的贯彻及执行。[6]
三、加强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 构建完善的信贷管理制度
针对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制度不完善的情况, 进一步构建完善的信贷管理制度便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作用。一方面, 需对信贷基本制度架构加以明确, 同时对有关信贷工作的基本内容加以明确, 进一步对信贷的经营准则、管理标准、操作以及风险监管, 均制定相应的制度, 在制度的制约及引导向, 使信贷管理朝良性方向发展。[7]另一方面, 针对信贷业务操作规程制定合理、科学的制度。在制定该项制度过程中, 需确保其完整性、规范性以及实用性。明确每一种信贷业务, 并在开展信贷业务前, 对每一种信贷业务的操作流程加以掌控, 从而使信贷业务的开展体现出标准、规范等特点, 进一步确保信贷业务管理制度制定及实施的科学性。此外, 针对贷后管理需制定相应的制度, 该项制度当中需对贷后各部门的职责加以明确, 让贷后管理朝程序化、规范化及制度化方向发展, 进一步使贷后风险能够得到有效降低。
(二) 强化信贷权限管理
就现状而言, 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权限管理在授权方面分为三级, 即市级、县级以及区级。对于其中的市级及县级联社来说, 需基于区联社授权的范围以内, 其授权既需要能够促进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的发展, 有需要对其资金计划加以考虑, 进而使信贷风险的发生得到有效降低。结合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现状, 要想对信贷全新管理加以强化, 便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 对决策程序制约加以强化。对于各项信贷业务, 相关信贷工作人员需负责到底, 并做好相关调查、审查等工作。[8]另一方面, 针对超权限信贷业务, 经营主体需以部门相互制约为准则, 进而做好贷前的调查工作, 通过审贷小组机构审议之后, 明确是否可以获得批准。此外, 对于超出联社权限范围的信贷业务, 需在通过审查之后, 根据相关程序向及时地报告上级, 以此确保超权限信贷业务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三) 落实审贷分离决策
为了使农村信用社传统的信贷管理理念得到有效转化, 落实审贷分离决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显示, 在落实审贷分离决策的基础上, 能够使信贷经营管理得到有效强化, 同时使信贷制度及管理制度实现创新。[9]在明确落实审贷分离决策的情况下, 需要对审查、审议及审批之间的联系性梳理清楚, 对各方责任加以明确, 确保信贷业务开展的顺利。对于处于经营社权限范围内的信贷业务来说, 需充分落实岗位分离决策, 其中信贷工作人员主要对调查岗责任加以承担, 而主任则对审查岗以及审批岗责任加以承担。此外, 在落实审贷分离决策后, 还需要对调查人员的工作内容及性质加以明确, 主要体现为调查工作能够人员需确保调查业务的真实性以及全面性, 并对此负责。从整体层面而言, 在落实审贷分离的情况下, 会使决策的效率受到一定的影响, 但是基于规范管理角度而言, 审贷分离的落实, 能够使信贷业务的管理得到有效强化, 从而在整体上使信贷业务的效益得到有效提升。因此, 落实审贷分离具备可行性及科学性。
(四) 对信贷工作人员加强培训教育
在农村信用社中, 其信贷管理工作离不开信贷工作人员, 因此对信贷工作人员加强培训教育, 使他们能够完全胜任这份工作便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结合农村信用社实际情况, 首先需要对信贷工作人员开展培训工作, 在实施岗位业务培训的基础上, 使工作人员能够了解信贷业务情况、涉及的制度以及政策等, 从而使信贷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其次, 需要对信贷工作人员加强教育, 可以通过内部开展座谈会以及交流经验等活动, 使信贷工作人员认清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现状, 从而从自身做起, 明确自身责任, 进而全身心投入到日常工作当中。[10]此外, 还需要加强人才的引进, 通过引进高水平的管理人才, 使信贷管理工作的开展更加顺利。
摘要:农村信用社属于银行业金融机构, 对其信贷管理加以强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纵观现状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 发现还存在较为明显的问题, 体现在诸多方面。针对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潜在问题, 通过构建完善的信贷管理制度;对信贷权限管理加以强化;落实审贷分离决策;对信贷工作人员加强培训教育等有效策略来加强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问题,策略
参考文献
[1]李向.郝建飞.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内蒙古统计, 2012 (1) :56-58.
[2]龙曜檀.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J].时代金融, 2012 (6) :141-146.
[3]黄玉娟.浅谈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问题及措施[J].商, 2011 (5) :133.
[4]秦强妮.农村信用社信贷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和策略研究[J].中国外资, 2011 (6) :47+49.
[5]李幼娟.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商业文化:上半月, 2011 (3) :93.
[6]Chandran B P S, Manju T K.Financial Inclusion Strategies for Inclusive Growth in India.MPRA, 2011.
[7]刘春龙.试论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 2014 (14) :22.
[8]Helms B.Access for All:Building 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s, 2006.
[9]王齐虹, 常琳.浅谈县域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金融研究, 2013 (7) :38-40.
3.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问题探讨 篇三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市场定位
一、不同类型的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
(一)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的现状
从总体上看,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是面向“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之所以定位“三农”,是因为农村信用社主要是由广大农民入股组成,服务区域主要集中在农村,资金主要来源于农村各类经济主体和广大农民,服务对象以农户和农村经济组织为主,员工最熟悉的服务领域是“三农”。同时,受区域经营特性所限,农村信用社在资本、规模、成本、技术、人才、信息等各方面均受到严重制约。难以和大中型金融机构争夺大中型客户,这就决定了农村信用社无论业务怎么发展,都必须植根农村,贴近农民。另外,这又是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所必需的,因为农业是国家最基础的产业,受到国家的政策保护,综合考虑国家政策因素、经济周期因素、行业发展因素、人口和地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和客户利益因素。
(二)不同类型的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的现状分析
农村信用社要坚持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方向,加强经营管理,充分发挥在农村金融中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这一提法。已明确了农村信用社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三农”,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也主要在“三农”,但全国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一些工业化程度高、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已经或即将从农业社会步入工业社会。“三农”的概念已发生了质的变化,一些个体、民营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农民已转变为工人、商人、投资者,在此情况下,如果再从传统的“三农”概念中去界定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就很难适应形势的发展与情况的变化,支持“三农”、服务“三农”就同实际情况出现了严重的背离。
1、县级及县级以下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1)明确为“三农”服务的市场定位。基层农村信用社应将自己服务范围定位于“三农”。强化支农服务功能。定位是竞争的手段,竞争是定位的目标,沒有固定的客户群体和稳固的根据地就无法竞争,农村信用社要明确为“三农”服务的市场定位,把农村信用社办成以农村为阵地,为“三农”服务,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融主导力量。(2)坚持以支持农民增收为目标。农村信用社在经营活动中要坚持以支持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支持“三高”农业,在满足农户一般性种养业贷款和小额消费贷款资金的同时,增加对农产品加工户、个体工商户、运销户的信贷支持,要根据当地政府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对优势产业项目进行重点扶持。有一定种养规模且信用好和辖内符合国家产业、行业政策的农户,应优先扶持,把市场前景良好的企业、当地龙头企业等作为自己主要的客户群体。针对实际情况,调整贷款期限,对一些经营周期长的项目,适当延长贷款期限,或者实行活放活收的贷款管理模式,让农民拿到一笔贷款后。在定期归还贷款利息的前提下,可以根据不同季节的不同需求滚动使用贷款。转变观念,适当增加贷款种类和贷款投放数额,为农民提供多门类、全方位的信贷扶持。
2、城郊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1)坚持服务“三农”,支持高效农业发展。城郊农村信用社要优先安排资金支持高产、高效益农业,以及与城市居民密切相关的“菜篮子”工程,重点要支持种植业、养殖业。努力把城郊培植成城区居民生活资源的供应站,从而加大城区对郊区市场的依赖。特别要支持用地面积小、设备先进、技术含量高和经济效益好的特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生态农业、无公害农业等。在支持方式上应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以产业大户和专业户为扶持重点,带动城郊农民走共同发展的路子,不断增强广大农民对农村信用社的信任与支持,促进农村信用社业务的快速、健康发展。(2)大力拓展支持社区发展和民营企业两个空间。城郊型农村信用社随着其“农”字色彩的逐渐淡化,不能再将市场片面地定位于“小农业”,同时,又不能把自己等同于一般商业银行,片面地追求“小而全”的经营模式,这样只会在削弱自身总体抗风险能力的同时,为城郊信用社以后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随着城乡结合部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民营企业的兴起为城郊型农村信用社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空间,而这恰恰就是各大金融机构竞争力最薄弱的领域,是城郊型信用社最容易争取和发展的空间,这也符合城郊型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的现实和分散风险的要求。因此,城郊型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应该是:坚持以“农民自己的银行”为定位点,大力拓展支持社区发展和民营企业两个空间。
3、城区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1)摆正位置,不与国有商业银行盲目每大。现阶段城市信用社首先应当稳住阵脚,在同国有商业银行有可比的地方要强化,如存款工作,一定要做实做好,要力争创新服务水平;不可比的地方要主动让出来。专攻国有银行的死角,发展边缘业务,着手中间业务,把现有对中小企业和私营经济的支持做好、做足、做大。城市信用社在市场的位子必须摆正,不要贪大、贪多,不应和国有商业银行盲目争大企业、争大项目,应在高科技、小规模上做出文章。业务方面首先要考虑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把服务方向调准。(2)“以个私为本,为市民服务”的定位。随着中国城乡一体化和金融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城区已成为各家银行抢占业务的必争之地。位于“兵家必争之地”带有浓厚“农”字色彩的城区农村信用社,因其市场定位模糊、经营理念滞后、资产质量低下、业务品种匮乏、服务手段落后,无法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在与商业银行的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因此城区农村信用社在市场定位的选择上,必须扬长避短,立足于支持城区经济发展,采取“依托个私,拓展市民”的战略,把市场定位在“以个私为本,为市民服务”上。这种市场定位是实事求是的,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是能取得最佳效果的组合模式。目前城区居民、个体民营经济金融服务空间大,市场前景看好,城区农村信用社应该利用自身人多地熟的优势,积极拓展客户群体,重点开拓居民及个体民营经济组织这一信贷市场,抢占这一新兴市场。(3)以服务社区为定位。城区农村信用社应以服务社区为定位,以同商业银行“错位竞争”为思路,以贷款“零售”业务为手段,以多元化经营为方向。不断拓展自身的市场空间。要以居民、商户、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根据服务对象的特点制定符合需求的品牌产品。据相关调查显示,城市居民户或城镇化建设程度较高的发达地区“准城市居民”户同农户相比,大多数拥有具有
商品性质的房产和固定工资收入,有的还有一定数额的银行存款,从事工商企业的还有厂房设备等一定数额的资产。因此,农村信用社可以根据吸纳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成功经验,把社区金融服务业务的名称定为社区居民户小额贷款。按照这一思路逐步在城区或城镇化建设程度较高的发达地区创建出新的业务品牌一“社区居民小额贷款”品牌服务项目。
二、规范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的思路
(一)推进农村信用社市场业务创新
1、加大科技投入,将科技的创新转化为农村信用社业务的创新。农村信用社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充分挖掘现有设备的潜力,发挥其最大的效率,并积极依托中国银联、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等各种网络,拓展服务的范围和内涵;借助电子化及网络等高科技手段,进一步开发服务项目,增加服务功能,提高科技含量和服务质量;创新网上银行业务,形成自身的独特优势和品牌效应,提高自身竞争能力;完善创新电子转账、支付等业务内容;提高汇兑、结算等业务的服务效率,巩固已有的市场份额。
2、完善創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机制。市场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拥有了推动业务发展的最基本的原始动力,谁就占据了业务创新的制高点。农村信用社应充分认识到创新人才的重要作用,通过努力深化人事用工制度改革,加强员工培训,建立公正、公开、公平的人才竞争机制,切实保证农村信用社能够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同时,要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加大对在业务创新中做出贡献的人员的激励力度。
(二)深化体制改革,促进农村信用社稳健发展
1、完善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改革已经初步到位,绝大多数省份都选择了省联社作为政府行使管理职责的机构。在“国家宏观调控、加强监管,省级政府依法管理、承担责任,信用社自主经营、自担风险”的新体制下,省联社如何履行好管理、指导、协调、服务的职责,现在还没有成型的模式和做法可供遵循。农信社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探索性的系统工程,我们称之为“现有认知水平的最佳选择”,是符合实际的。
2、理性选择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由于历史、地理和人文种种主客观因素,中国各个地区农村经济建设情况不同,特别是东西部农村发展更是悬殊,因此不能片面地认为合作制合适或者是股份制合适。农村信用社要明晰产权制度,形成多种金融组织形式并存的局面。在传统农业区。由于农民原有积累少、农业基础薄弱,“三农”问题的解决客观上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帮助。因此,对这类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可先改革为政策性金融,待“三农”问题逐渐缓解后可进行股份制改革。在农村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农村信用社可以改组为股份制的农村商业银行。
3、加强内控制度建设。一是通过补充、修改、完善有关问责制度。加大对各级领导人员管理责任的追究力度,特别是加大对由于失职造成风险损失的各级领导人员的责任追究力度。二是适应强化内控、规范管理的需要,对有关规章制度做进一步补充与细化。构建适合内部各业务环节、各岗位之间有的工作运行和监督制约机制。三是加大对责任认定人员的行为约束和责任追究,确保责任认定工作得到落实。四是通过对处理程序的调整、完善,明确处理程序中应贯彻的原则、责任认定部门、责任认定的监查部门、责任认定程序与处理程序的对接等。五是切实做到违章必究。
(三)争取政策支持,营造实现市场定位的良好氛围
农村信用社要积极争取政府政策扶持和其他支持,包括获取中央银行专项票据的支持、政府有关方面给予农村信用社以商业银行平等的待遇、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等;对各级党政部门和乡村两级组织的结欠贷款,要依靠当地政府采取措施予以清理。对党政工作人员拖欠的不良贷款或担保的到期贷款,要依靠行政和司法手段予以清收,以挽回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的损失;要依照国际惯例,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确保农村信用社支农信贷资金的安全。
三、结论
4.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问题探讨 篇四
作者:王健 宋文瑄
现在我国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为了节省改革成本,改革可对农村信用社实行以组建省地市农商行为主的彻底商业化改革,将农村信用社改革成产权明晰、治理完善、服务高效、经营有特色的现代农村商业银行。其中,将省联社改为省农村商业银行,是全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关键环节。
温家宝总理在201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继续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坚持分类指导,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增强资本实力”。近年来,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改革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全国平均95%以上、山东等省97%以上的农业贷款都是由农村信用社发放的,为农村、农业、农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名符其实的农村金融“主力军”。然而,现行农信社体制导致的问题和矛盾,制约了农信社发展和支农主力军作用。因此,农信社体制改革迫切需要提速,以全新、健全的体制焕发农信社的生机和活力,充分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更好服务农村和小型微型企业,促进新农村建设。
一、现行农信社体制面临的矛盾
1.多级法人体制与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整体竞争力的矛盾
全国农信社绝大部分省份都实行市、县二级法人体制,视省区大小不同,有的省份有数
十、有的省份有数百个小法人机构。如山东省农村信用社实行青岛、潍坊三级法人体制,130多个小法人。县级法人分散经营,难以发挥规模优势,削弱了竞争优势。县级法人虽小,但“五脏俱全”,管理成本高,创新能力弱,尤其是各自独立经营,无法统筹解决一些限制发展的包袱和风险问题。县级法人受人才、信息、技术、管理等多方面因素限制,在产品创新、业务拓展、科技开发、宏观政策把握等方面效率低,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弱。
2.县级法人资产规模小、资产质量低、人才储备少与提高抗风险能力的矛盾
县级法人不能适应城乡一体化的经济发展趋势要求拓展业务。县级法人立足县域服务的政策要求与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产生了矛盾。随着“三农”发展,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乡一体化速度的加快,农民跨区域流动和农业跨区域经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农信社经营的局限性,限制了为“三农”提供跟进式的服务,阻碍了业务发展。
县级法人,应对风险的能力差。银行业作为高风险机构,县级法人难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类风险。县级联社自身规模小,管理水平和自身约束能力较差,容易产生较大的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风险一旦聚集到一定水平,其自身将无法承担和消化。
县级法人导致各自独立经营,无法统筹解决一些限制发展的包袱。如山东省部分县联社自我无力消化历史包袱,存在较大经营风险,与此同时,部分县市联社有能力帮助解决,但由于法人体制的限制却无能为力。
涉农贷款受自然灾害、物价水平、政策等影响很大,贷款风险中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县级农信社面对该类客户群体必然要承担较高风险,县级农信社未来不良贷款占比压减难度将越来越大。
3.股权分散、管理落后与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的矛盾 许多农信社,特别是县级联社产权约束乏力、法人治理不到位、内部人控制等问题突出。如,山东省农信社为:按股权设置划分,资格股占股金总额的4.35%,投资股占股金总额的95.65%;按投资主体划分,法人股占股金总额的26.68%,一般自然人股占股金总额的55.52%,职工股46.79亿元,占股金总额的17.80%。因而,县级农信社实际运行中,决策权、监督权和执行权并没有得到有效分离,仍然存在现有高级管理人员内部人控制问题,法人治理结构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4.省联社管理体制不顺与加强行业管理服务的矛盾
根据银监会的部署,在前一阶段管理体制改革中,各省全部采取了省联社的管理模式。但是,省联社行业管理体制是过渡体制,在制度设计上先天不足。
省联社由县级联社发起设立,缺乏履行行业管理职能必要的条件和手段,权责不对等,难以发挥应有的监管职能。因而,县级联社产权约束乏力、法人治理不到位、内部人控制等问题突出,更需要强有力的外部管理与制约,但省联社对县级联社缺乏必要的管理手段。但在当前行业管理体制下,县级联社受短期利益的影响,对省联社的基本行业管理制度贯彻不到位,合意执行,不合意就不执行,省联社若采取相对严格的管理措施,就会涉及干预县级法人经营自主权的问题。
二、深化农信社体制改革的对策
农信社体制改革应该根据银监会的要求,继续坚持“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体系建设思路,以市场化、股份化和社区化为主导方向,在保持农村信用社县级法人地位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深化产权改革,健全法人治理,强化管理,增强服务功能。
1.以市场化、股份化为主导方向,选择体制改革路径
从改革路径来看,我国一部分农信社实现了“一级跳”,直接走上了以农商行为目标的改革道路;另一部分则是“两级跳”,农信社—农合行—农商行,即在农信社的基础上先成立农村合作银行再改为农商行。
“农信社—农合行—农商行”两级跳式的梯次推进改革路径,人为加大了改革成本。特别是农村合作银行制度设计试图将合作制“社员入股、一人一票、服务社员”的劳动联合和股份制“大股控权、一股一票、商业经营”的资本联合结合在一起,实行股份合作制,这种理想化产权模式根本不符合我国的实际状况。由于国家在税收和准备金优惠政策制度设计上,人为对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合作银行实行比农村商业银行明显的优惠政策,全国各地农村信用社改制时均采取了股份合作制模式。近两年,随着优惠政策的到期,不少农村合作银行又重新改制成立农村商业银行,增加了改革成本。
现在我国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为了节省改革成本,改革可对农村信用社实行以组建省地市农商行为主的彻底商业化改革,将农村信用社改革成产权明晰、治理完善、服务高效、经营有特色的现代农村商业银行。其中,将省联社改为省农村商业银行,是全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关键环节。
2.改革省联社组织形式,组建省级农村商业银行
近年来,按照银监会“以稳定县域为基础,稳步推进省联社改革”的要求,山东省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省联社体制的建议:
改革省联社组织形式,组建省级农村银行,对下参(控)股,强化省银行的出资人职能,推动县级法人完善治理结构的改革思路。即由省联社整合城区农村信用社组建省农村商业银行,保留其他各县市联社的法人地位不变,省级银行参股或控股县市法人,实行省、县(市)两级法人体制的模式。省农村银行参(控)股县市联社后,主要行使出资人权利,不参与县(市)联社的具体经营,使双方真正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
省联社改为农村商业银行,极大地有利于服务“三农”的宗旨。农信社源于农村、扎根农村,机构网点和业务产品适合“三农”,离开“三农”根本无法发展,为“三农”服务是内在的、生存的需要,无论采取什么层级的法人,农信社都不会离开农村市场。同时,配合到位的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期化的正向激励扶持政策,成立省级法人不但不会偏离服务“三农”的基本方向,而且有利于更好地增强农信社服务“三农”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3.加快构建省县两级法人体制,提高管理效率
在保持县市法人地位总体稳定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推进省联社改为省农村银行,有利于科学规范省联社的履职行为、统筹资源、加强管理、控制风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经营效率。
(1)省联社改为农村商业银行后,有利于统筹资源,更好地履行服务职能。组建省级法人,可以在争取政策扶持、新产品开发、结算平台搭建、科技网络建设、资金调剂等方面解决县级联社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更好地促进农信社的整体发展,保障支农服务。
省商行可以更好地发挥法人单位的经营自主权,有能力弥补管理费的不足,有利于减轻基层的负担,更好地履行省联社的服务职能。
省商行能够综合、高效地利用已经搭建了各类服务平台,开展各类服务性业务,增强了市场竞争力。省银行可为各市、县提供科技网络、结算支付、产品研发、教育培训等服务,有利于提高全省农信社整体竞争力,为客户提供便捷服务。
(2)组建省级农村商业银行,有利于强化管理、控制风险。
省联社自成立以来,制定了一套基本符合农村信用社实际、涵盖人事、信贷、财务、安全保卫等各个领域的行业管理制度体系。在清收不良贷款上,省联社协调各级政府,通过处置置换不良资产、清收党政公职人员欠款等方式,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案件治理上,省联社能认真落实监管部门提出的案件专项治理工作要求,案件防控工作大见成效。
农信社统一法人层级在省级,有利于统一制度,强化管理,控制风险。农信社长期存在众多问题,积累了大量风险,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各县级联社各自为政,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效率低下,特别是人事、信贷、财务等基本制度得不到有效落实。组建省级法人,可以在全省范围内统一基本管理制度,并可以确保制度执行力度,有利于强化管理,控制风险。
(3)建立省商业银行有利于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省商业银行,大力推进以股份制为主导的产权改革和完善法人治理,加快向现代农村金融制度过渡的步伐,健全 “结构简捷、形式灵活,运行科学、治理有效”的法人分类治理模式和治理运作机制。
5.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问题探讨 篇五
2008-10-29 10:19:08来源:作者:昌江县联合社 吴勤智【大 中 小】浏览:436次评论:0条摘要随着国有商业银行逐步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农村经济的发展重任落到了农村信用社的肩上,尤其是农村基层信用社不容质疑地成为了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和新形势下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就更好地发挥农村信用社金融主力军作用,切实解决信贷业务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进一步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尽快建立全新的信贷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确保信贷资产质量不断改善,进而进一步全面推动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水平的提升这一问题,谈几点浅见,以供商榷。
关键词信贷管理内控机制信贷质量
当前,较之其他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薄弱,信贷质量低下,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譬如现有的贷款审批制度只考虑数量多少,风险考虑不够,审贷分离等贷款制约机制薄弱,“一支笔”批贷款的现象较为普遍;其次信贷管理工作粗放,“重放轻收”的现象仍很突出,贷款担保、抵押推行不够,落实不力,存在连环保、图名保、担而不保的现象;有的贷款手续不完备、借款合同不规范、凭证要素不全;对信贷制度的执行缺少必要的监督,致使有章不循、违章不纠的问题大量存在。信贷队伍建设滞后,信用社信贷人员少、素质差的问题也非常突出。
究其根底,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应该是管理模式上的问题。就农村信用社而言,由于仍沿用传统落后的管理模式,加上网点多,一些信用社信贷人员很少,力量薄弱,素质不高,一个信贷员常常要管几百户甚至上千户农户贷款,人力、精力都很难跟上。而在现有的信贷人员中,有的信贷员因为缺乏责任意识,放贷凭人情,靠感觉,收贷时又被人情所困,下不了决心,没有了恒心;有的信贷员放贷后长时间都不闻不问,不检查也不监督,习惯于坐等贷款户前来还款付息;还有的信贷员明知贷款到期快收不回来了,却没有通过法律手段加紧催收,白白错过了诉讼期限,给信贷管理带来很大压力。
面对农信社违章贷款层出不穷,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的严峻现实,如何从信贷管理的制度层面开展创新,以期扭转农信社信贷现状,加强信贷管理,提高信贷质量,需做到以下几点:
一、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信贷员管理创新,建立健康信贷文化,提高信贷人员整体素质
1、大力构建学习的平台,将健康的信贷文化思想、行为及职业道德,通过人这一特殊载体进行有效传导和贯彻;
2、建立信贷员继续学习制度。对信贷员进行定期、持续、制度化的业务培训,让信贷人员针对性的不断“充电”,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信贷工作需求;
3、实行信贷人员等级管理制度。通过科学设置评定信贷人员等级,建立科学的信贷考核目标体系和信贷考核的激励机制,让信贷人员的工作实绩得到高额回报和实现个人价值,充分调动信贷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切实执行信贷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1、严格执行贷款“三查”制度,对每笔贷款都必须认真做好贷前调查、贷时严格审查、贷后跟踪检查。同时要本着安全性、效益性原则,对借款人、保证人的主体资格、资信状况和合法性、手续完整性进行审查,并要重视客户各种佐证材料的搜集,做到尽职调查,全面掌握客户的资产和生产经营及盈利能力,确保贷款对象准确、贷款金额适度;
2、严格贷款操作规程,特别是对每笔贷款从申请-调查-审查-审批-发放-贷后检查-收回等每个环节的相关操作流程要严格按照规定执行,细化各个环节的责任,全程监控每笔贷款的风险点。对每笔贷款都要坚持调查人、审查人、决策人等岗位进行审签制度,即由包片信贷人员签注调查意见后,经过审查人审查及审批人员审批后发放,杜绝人情、关系等贷款;
3、建立主责任人制度,严格责任界定。主责任人制,即第一责任人制,是适应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发展需要,在实行审贷分离、明确岗位职责和部门职责的基础上,针对有决策权人在决策各环节中的作用及行为而承担责任的管理制度。主责任人制的建立,是对信贷决策各环节有决策权人管理责任的进一步明确,有利于规范信贷决策行为,有利于克服多年来信贷业务逐级报批而由一人承担责任或名为集体承担责任而实际无人承担责任的弊端,是信贷管理制度的又一个创新。通过建立主责任人制,进一步强化责任人的责任意识,确保责任人严格认真履行职责,共同为信贷业务的稳健发展负责,共同为提高信贷资产质量负责,共同为防范和化解贷款风险负责,建立有效的信贷风险监管机制。信用社权限内办理的信贷业务,信贷人员为调查主责任人,业务副主任为审查人承担审查主责任、主任为审批决策人承担决策责任。经审贷小组审议通过的信贷业务,审贷小组成员共同为真实性和合规合法性负责,并承担相应责任。
三、建立内部评价体系
首先,在明确责任,实时监控的前提下,应完善现有授权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信贷管理部门工作程序内容及应承担的责任,逐步完善信贷管理制度,减少干预行为,提高服务效率。针对公司类项目大额贷款、微小企业贷款和农户贷款分别建立不同的授权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大额非农贷款的发放,有效防范大额贷款集中度风险。
其次,推广农户贷款授权、授信管理新模式。针对农户和其他自然人贷款,考虑支持三农和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对农户小额贷款,可通过创建信用工程,评定信用农户或建立农户联保小组,在推广过程中要加强基层社授信评定小组的建设,在落实贷款责任制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激励约束兼容的考核机制,通过导入市场营销激励机制等手段,将经营绩效与基层社信贷人员切身利益结合起来。要逐步提高信贷管理科技化水平,不断完善农户经济档案内容。
第三,建立农村信用社内部评级体系。可以在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中引入内部评级法。农村信用社建立客户信用等级评定体系,对科学识别、评价客户信用状况,优化客户结构,对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积极探索建立适合公司类项目贷款、大额贷款、微小企业贷款和农户贷款等客户不同特点的信用评级制度,并将信用评级标准按区域经济状况予以区分。建立大额授信客户、大额贷款风险集中度、关联交易和关系人贷款管理制度,科学评定客户授信额度,坚持发展与风险防范并重的原则,完善授信管理制度。
第四,规范信贷档案管理。作为序时性真实反映信贷业务和信贷运行,明确信贷责任的信贷档案,是信贷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按照完整、实用、规范、安全的原则,进一步明确信贷档案管理的标准、内容、范围,将审贷小组审议、贷审会运作资料和客户资料分别归档保管,序时、分类装订保管。
四、结语
6.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问题探讨 篇六
反洗钱工作作为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打击腐败的一种金融反腐手段,在我国日益凸显出重要的作用。随着2007年反洗钱系统在农村信用社上线,标志着反洗钱工作从大城市向农村扩张,反洗钱工作真正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在金融系统全面开展起来。在近2年的农村信用社反洗钱工作中,暴漏出了诸多的矛盾和问题,要真正发挥出反洗钱工作的防线作用,需要我们不断的总结完善。本文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客观的总结了目前农村信用社反洗钱工作的总体开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
一、农村信用社反洗钱工作现状。农村信用社作为城乡的主要金融机构,在经历了政府、农行、人行的托管后,各省陆续都成立了独立的管理机构——省联社。虽然几年来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历史原因仍然面临这技术落后、人员素质偏私、管理不规范的诸多问题。反洗钱工作作为一项富含了许多新科技的工作,信用社显然有些力不从心。目前,农信社反洗钱工作主要是通过反洗钱系统与业务办理综合系统相连,反洗钱系统自动抽取可疑业务,然后由工作人员进行手工识别,依据前台业务资料判别业务的可疑程度上报人总行反洗钱中心。以玉田联社为例2010累计甄别可疑交易17136笔,对公报送1888笔,金额20328万,个人报送10731笔,166547万,大额交易34399笔,金额2193700万元。大部分业务只能凭借前台业务的简单资料来判别,根本不能按照反洗钱有关规定详细的了解相关可疑客户资金额来龙去脉,因此未上报过重要可疑的数据。同时,大部分反洗钱管理人员均为兼职人员,只是进行了简单的培训,业务素质比较低,也造成反洗钱工作的客观性大打折扣。
二、农村信用社反洗钱存在问题
从目前反洗钱工作的开展状况来看,由于人员专业素质偏低,技术手段落后等一系列原因,暴漏出了诸多的问题。
(一)反洗钱意识淡薄,内控制度未落实。目前农村信用社没有设立独立的反洗钱岗位,现实中反洗钱岗位与业务操作岗位混同,对反洗钱内控制度建设的内容规定比较粗糙;反洗钱意识比较薄弱,极大部分管理人员与员工对反洗钱认识不够。
(二)很难真实地“了解客户”。目前农村信用社,现代化科技手段相对比较落后,反洗钱专业人才缺乏,对于客户的信息大部分只能通过业务办理过程中收集,不可能实地进行考察,所以,不可能全面的了解客户信息,导致在数据上报过程中不能做到准确客观。
(三)专业反洗钱人才缺乏。由于没有技术支持,加之可疑支付交易报告标准比较原则,可疑报告完全依赖于临柜人员的柜面审查,缺乏对客户经理的要求,导致报告基本上是出于应付;在具体业务操作中就容易出现纰漏和脱节,不适应反洗钱工作的开展。
(四)农村信用社反洗钱的空档多。农村信用社所处地域往往现金交易量大,且由于大量无序竞争的存在,这不利于实施反洗钱的跟踪监测措施,无形中为犯罪分子洗钱提供了便利;目前的现金管理只对大额取现进行了限制,没有要求非银行金融机构对客户所缴存大额现金的真实、合法性进行审查,也给洗钱者提供了可乘之机;这些,都是农村信用社反洗钱工作中的空档与死角。
三、农村信用社反洗钱模式的初步设想
反洗钱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工作,有关部门除了对资金运行实施有效监控之外,提高对农村信用社反洗钱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同样重要。这其中加强对临柜人员的培训,提高一线人员的反洗钱意识,增强责任感,自觉遵守反洗钱规章制度,全面提升农村信用社反洗钱工作水平,是我国非银行业当前必须要抓的重要大事。
(一)尽快建立健全基层反洗钱工作组织体系。农村信用社应根据“一规两法”的要求,建立反洗钱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反洗钱工作的组织、协调,配备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同志专门负责支付交易监测工作,设立反洗钱工作联络员,将反洗钱纳入工作考核之中,以督促其深入扎实开展反洗钱工作;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制定和执行具体的反洗钱规章制度,建立大额现金和可疑交易的及时申报制度,对下属机构执行本规定和反洗钱内控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二)加强现金管理与账户管理。要认真执行《现金管理条例》、大额现金登记备案制度和报告制度,建立大额现金支出登记簿,坚持支现逐级审批制度,并及时报人行备案,坚决杜绝超范围、超限额审批大额现金;同时应大力推广各种支付结算工具,减少现金交易。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反洗钱与业务发展的关系,依法经营,依法履行反洗钱的有关职责。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储蓄实名制,认真开展对客户情况的调查,全面了解自己的客户,作好每一笔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真正将反洗钱工作落到实处。首先,严格开户审查,在为存款人开立账户时,要认真审查其提交的证明文件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并向有关发证部门核实其所提供的证明文件;其次,在提供可能产生洗钱活动的中介服务时,严格执行身份核实制度;再次,加强现金管理,严禁为单位和个人违规提取现金;最后,办理票据承兑、贴现业务时,要对票据的真实贸易背景认真审查,防止犯罪分子利用不具有真实商品交易关系的商业汇票进行洗钱。
7.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问题探讨 篇七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市场定位
一、不同类型的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
(一) 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的现状
从总体上看, 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是面向“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之所以定位“三农”, 是因为农村信用社主要是由广大农民入股组成, 服务区域主要集中在农村, 资金主要来源于农村各类经济主体和广大农民, 服务对象以农户和农村经济组织为主, 员工最熟悉的服务领域是“三农”。同时, 受区域经营特性所限, 农村信用社在资本、规模、成本、技术、人才、信息等各方面均受到严重制约, 难以和大中型金融机构争夺大中型客户, 这就决定了农村信用社无论业务怎么发展, 都必须植根农村, 贴近农民。另外, 这又是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所必需的, 因为农业是国家最基础的产业, 受到国家的政策保护, 综合考虑国家政策因素、经济周期因素、行业发展因素、人口和地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和客户利益因素。
(二) 不同类型的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的现状分析
农村信用社要坚持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方向, 加强经营管理, 充分发挥在农村金融中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这一提法, 已明确了农村信用社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三农”, 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也主要在“三农”, 但全国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 一些工业化程度高、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已经或即将从农业社会步入工业社会, “三农”的概念已发生了质的变化, 一些个体、民营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 农民已转变为工人、商人、投资者, 在此情况下, 如果再从传统的“三农”概念中去界定农村信用社的经营, 就很难适应形势的发展与情况的变化, 支持“三农”、服务“三农”就同实际情况出现了严重的背离。
1、县级及县级以下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
(1) 明确为“三农”服务的市场定位。基层农村信用社应将自己服务范围定位于“三农”, 强化支农服务功能。定位是竞争的手段, 竞争是定位的目标, 没有固定的客户群体和稳固的根据地就无法竞争, 农村信用社要明确为“三农”服务的市场定位, 把农村信用社办成以农村为阵地, 为“三农”服务, 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融主导力量。 (2) 坚持以支持农民增收为目标。农村信用社在经营活动中要坚持以支持农民增收为目标, 积极支持“三高”农业, 在满足农户一般性种养业贷款和小额消费贷款资金的同时, 增加对农产品加工户、个体工商户、运销户的信贷支持, 要根据当地政府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 对优势产业项目进行重点扶持。有一定种养规模且信用好和辖内符合国家产业、行业政策的农户, 应优先扶持, 把市场前景良好的企业、当地龙头企业等作为自己主要的客户群体。针对实际情况, 调整贷款期限, 对一些经营周期长的项目, 适当延长贷款期限, 或者实行活放活收的贷款管理模式, 让农民拿到一笔贷款后, 在定期归还贷款利息的前提下, 可以根据不同季节的不同需求滚动使用贷款。转变观念, 适当增加贷款种类和贷款投放数额, 为农民提供多门类、全方位的信贷扶持。
2、城郊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
(1) 坚持服务“三农”, 支持高效农业发展。城郊农村信用社要优先安排资金支持高产、高效益农业, 以及与城市居民密切相关的“菜篮子”工程, 重点要支持种植业、养殖业, 努力把城郊培植成城区居民生活资源的供应站, 从而加大城区对郊区市场的依赖。特别要支持用地面积小、设备先进、技术含量高和经济效益好的特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生态农业、无公害农业等。在支持方式上应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 以产业大户和专业户为扶持重点, 带动城郊农民走共同发展的路子, 不断增强广大农民对农村信用社的信任与支持, 促进农村信用社业务的快速、健康发展。 (2) 大力拓展支持社区发展和民营企业两个空间。城郊型农村信用社随着其“农”字色彩的逐渐淡化, 不能再将市场片面地定位于“小农业”, 同时, 又不能把自己等同于一般商业银行, 片面地追求“小而全”的经营模式, 这样只会在削弱自身总体抗风险能力的同时, 为城郊信用社以后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随着城乡结合部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 民营企业的兴起为城郊型农村信用社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空间, 而这恰恰就是各大金融机构竞争力最薄弱的领域, 是城郊型信用社最容易争取和发展的空间, 这也符合城郊型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的现实和分散风险的要求。因此, 城郊型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应该是:坚持以“农民自己的银行”为定位点, 大力拓展支持社区发展和民营企业两个空间。
3、城区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
(1) 摆正位置, 不与国有商业银行盲目争大。现阶段城市信用社首先应当稳住阵脚, 在同国有商业银行有可比的地方要强化, 如存款工作, 一定要做实做好, 要力争创新服务水平;不可比的地方要主动让出来, 专攻国有银行的死角, 发展边缘业务, 着手中间业务, 把现有对中小企业和私营经济的支持做好、做足、做大。城市信用社在市场的位子必须摆正, 不要贪大、贪多, 不应和国有商业银行盲目争大企业、争大项目, 应在高科技、小规模上做出文章。业务方面首先要考虑自身风险承受能力, 把服务方向调准。 (2) “以个私为本, 为市民服务”的定位。随着中国城乡一体化和金融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 城区已成为各家银行抢占业务的必争之地。位于“兵家必争之地”带有浓厚“农”字色彩的城区农村信用社, 因其市场定位模糊、经营理念滞后、资产质量低下、业务品种匮乏、服务手段落后, 无法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在与商业银行的竞争中, 明显处于劣势。因此城区农村信用社在市场定位的选择上, 必须扬长避短, 立足于支持城区经济发展, 采取“依托个私, 拓展市民”的战略, 把市场定位在“以个私为本, 为市民服务”上。这种市场定位是实事求是的, 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 是能取得最佳效果的组合模式。目前城区居民、个体民营经济金融服务空间大, 市场前景看好, 城区农村信用社应该利用自身人多地熟的优势, 积极拓展客户群体, 重点开拓居民及个体民营经济组织这一信贷市场, 抢占这一新兴市场。 (3) 以服务社区为定位。城区农村信用社应以服务社区为定位, 以同商业银行“错位竞争”为思路, 以贷款“零售”业务为手段, 以多元化经营为方向, 不断拓展自身的市场空间。要以居民、商户、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 根据服务对象的特点制定符合需求的品牌产品。据相关调查显示, 城市居民户或城镇化建设程度较高的发达地区“准城市居民”户同农户相比, 大多数拥有具有商品性质的房产和固定工资收入, 有的还有一定数额的银行存款, 从事工商企业的还有厂房设备等一定数额的资产。因此, 农村信用社可以根据吸纳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成功经验, 把社区金融服务业务的名称定为社区居民户小额贷款。按照这一思路逐步在城区或城镇化建设程度较高的发达地区创建出新的业务品牌———“社区居民小额贷款”品牌服务项目。
二、规范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的思路
(一) 推进农村信用社市场业务创新
1、加大科技投入, 将科技的创新转化为农村信用社业务的创新。
农村信用社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充分挖掘现有设备的潜力, 发挥其最大的效率, 并积极依托中国银联、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等各种网络, 拓展服务的范围和内涵;借助电子化及网络等高科技手段, 进一步开发服务项目, 增加服务功能, 提高科技含量和服务质量;创新网上银行业务, 形成自身的独特优势和品牌效应, 提高自身竞争能力;完善创新电子转账、支付等业务内容;提高汇兑、结算等业务的服务效率, 巩固已有的市场份额。
2、完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机制。
市场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 谁拥有了人才, 谁就拥有了推动业务发展的最基本的原始动力, 谁就占据了业务创新的制高点。农村信用社应充分认识到创新人才的重要作用, 通过努力深化人事用工制度改革, 加强员工培训, 建立公正、公开、公平的人才竞争机制, 切实保证农村信用社能够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同时, 要不断完善激励机制, 加大对在业务创新中做出贡献的人员的激励力度。
(二) 深化体制改革, 促进农村信用社稳健发展
1、完善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
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改革已经初步到位, 绝大多数省份都选择了省联社作为政府行使管理职责的机构。在“国家宏观调控、加强监管, 省级政府依法管理、承担责任, 信用社自主经营、自担风险”的新体制下, 省联社如何履行好管理、指导、协调、服务的职责, 现在还没有成型的模式和做法可供遵循。农信社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探索性的系统工程, 我们称之为“现有认知水平的最佳选择”, 是符合实际的。
2、理性选择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
由于历史、地理和人文种种主客观因素, 中国各个地区农村经济建设情况不同, 特别是东西部农村发展更是悬殊, 因此不能片面地认为合作制合适或者是股份制合适。农村信用社要明晰产权制度, 形成多种金融组织形式并存的局面。在传统农业区, 由于农民原有积累少、农业基础薄弱, “三农”问题的解决客观上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帮助。因此, 对这类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可先改革为政策性金融, 待“三农”问题逐渐缓解后可进行股份制改革。在农村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 农村信用社可以改组为股份制的农村商业银行。
3、加强内控制度建设。
一是通过补充、修改、完善有关问责制度, 加大对各级领导人员管理责任的追究力度, 特别是加大对由于失职造成风险损失的各级领导人员的责任追究力度。二是适应强化内控、规范管理的需要, 对有关规章制度做进一步补充与细化, 构建适合内部各业务环节、各岗位之间有的工作运行和监督制约机制。三是加大对责任认定人员的行为约束和责任追究, 确保责任认定工作得到落实。四是通过对处理程序的调整、完善, 明确处理程序中应贯彻的原则、责任认定部门、责任认定的监查部门、责任认定程序与处理程序的对接等。五是切实做到违章必究。
(三) 争取政策支持, 营造实现市场定位的良好氛围
农村信用社要积极争取政府政策扶持和其他支持, 包括获取中央银行专项票据的支持、政府有关方面给予农村信用社以商业银行平等的待遇、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等;对各级党政部门和乡村两级组织的结欠贷款, 要依靠当地政府采取措施予以清理, 对党政工作人员拖欠的不良贷款或担保的到期贷款, 要依靠行政和司法手段予以清收, 以挽回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的损失;要依照国际惯例, 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确保农村信用社支农信贷资金的安全。
三、结论
在对农村信用社进行准确定位的过程中, 首先要对农村信用社所处地域的经济发展情况及当地的资金需求情况有准确的把握和了解, 在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总体框架下, 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 因地制宜, 适时调整自己的市场定位, 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对象。在坚持传统业务的同时, 积极开办新业务、创新服务品种, 摆正位置, 明确方向, 才能使农村信用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并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孙迎春.构建农村金融体系的若干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8 (3) .
[2]、陈君.建立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研究[J].时代经贸, 2007 (4) .
[3]、张红霞.农村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甘肃金融, 2008 (1) .
[4]、张虎, 沈进.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浅议[J].现代金融, 2004 (9) .
8.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问题探讨 篇八
一、当前农村信用社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同业竞争日趋激烈。近年来,为了激发农村金融市场活力,银监会适当降低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条件。农业银行积极调整发展战略,以谋取更大的农村金融市场份额,邮政储蓄银行在乡镇相继挂牌开业,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组织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陆续成立,农村金融市场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农村信用社全面占领农村金融市场的局面被彻底打破。
(二)深化改革进入关键时期。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第一阶段的任务已基本完成,正沿着股份制、银行化的改革方向,由“深化改革试点”阶段全面进入“深入实施和攻坚”阶段,加快了向现代化金融机构迈进的步伐。农村信用社要实现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改革目标,增强经营管理能力,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实现与国际接轨,融入国际金融体系,就必须坚持深化改革的道路不动摇,勇于破除传统落后的经营管理模式,与时俱进,树立市场化经营的现代金融管理理念,一切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和创新现代金融管理体系。
(三)金融监管力度明显加大。农村信用社是服务“三农”的中坚金融力量,为了保证农村信用社持续健康发展,随着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的稳步推进,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不断提高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管标准,逐步向商业银行的监管指标看齐,以促进农村信用社切实提高自身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不仅是农村信用社求生存求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适应外部监管,贯彻深化改革,提升风险管控能力的根本要求。
二、加强农村信用社企业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坚持发展至上的管理原则。近年来,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赢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新形势下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和严峻挑战,为此,农村信用社必须牢牢坚持发展至上,逐步解决在管理机制上和管理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实现农村信用社又好又快发展。首先,要以信用社发展为基本目标,将其作为我们判断事物的标准。当一件事情该不该做时,我们要判断它是否有利于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发展。农村信用社长期以来形成的历史包袱重、不良资产多等难题,不加快发展就没有出路。发展是我们的生存之道。通过优化发展增量,使之处于风险可控的条件下,就可能获得空间,逐步消化历史包袱。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扶持下,在省联社的正确领导下,农信社各项指标明显改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原来很多岌岌可危、一触即发的重大风险,由于加快发展得到了遏制,实现了平稳着陆。
(二)全面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加强农村信用社企业管理,首先要全方位加强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是有效防范风险、降低风险损失的必然要求,它融企业管理思想、风险管理理念、风险控制政策、风险管理程序、风险管理行为与风险管理环境等要素为一体。全面风险管理重点应突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将风险管理置于企业管理的核心位置。牢固树立风险管理高于一切的管理意识,坚持审慎经营、风险可控的原则,把风险识别、风险控制、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落实到全部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上。二是转变风险管理机制。第一,风险管理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要由片面的事后风险化解转向全方位风险防范和控制;第二,转变风险管理的侧重点,由重点防范控制信用风险转向市场风险、道德风险、操作风险、合规风险、流動性风险等多种风险并重,多管齐下,全方位、多层地地进行风险管理;第三,扩大风险管理覆盖面,风险管理要由单一区域、分散岗位的片面覆盖转向不留死角、不留空白的人员全覆盖、岗位全覆盖、工作流程全覆盖。三是以高级管理人员为风险管理第一重点环节。加强风险管理需找准切入点,从高级管理层抓起,强化领导层的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增强风险管理的责任感、紧迫感,培养领导层风险管理的思想基础,做好表率,树立榜样,自觉带头遵守法规制度,落实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贯彻风险管理的理念。
(三)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加强农村信用社企业管理必须要增强每一名员工的制度执行意识,完善制度执行保障,加大制度执行力度,充分发挥规章制度的管控作用。一是规定明确的制度执行责任。每一名信用社员工都要明确自己所在岗位必须遵守哪些规章制度,及违规责任后果。中、高层领导及各单位、部门负责人应对下属单位、部门和人员的违规行为承担领导责任和连带责任,层层负责,逐级落实。二是建立科学的制度执行评价机制。依据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对每个岗位、每名员工、每个工作流程都制定出详细的评价标准,并采取上下级部门、员工相互评价,同级部门、员工交互评价,外部单位、部门综合评价,定期评价与不定期评价相结合的灵活评价方式,评价价结果作为组织考察员工制度落实情况的重要依据。三是建立完善制度执行监督机制。主要是加强系统内上下垂直监督,层层盯防,逐级抓制度落实;加强左右平行监督,进行平行风险提示,自觉遵守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内控管理要求;加强机构综合监督,充分发挥监事会在业务经营、法人治理过程中的监督管理作用;加强内部审计稽核监督,着重抓好制度执行的后续审计,对单位内部的制度执行情况开展全面稽核,严守制度执行的最后一道关口;加强外部群众日常监督,扫除群众行使监督权的障碍,拓宽群众监督的有效途径,把群众监督作为内部监督的重要补充。四是突出制度执行的人员管理。首先,高管人员要以身垂范、以身作则,不折不扣地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树立良好的履职榜样,形成无形的人格感召力。其次,中层管理人员要自觉接受优良企业文化的熏陶,加强现代金融理论知识的学习,树立先进的现代金融管理理念,严格遵守行业行为规范,不断提高其综合职业素质,对上积极承接制度执行任务,对下产生辐射带动作用。第三,强化基层员工的制度执行意识。制定基层员工定期培训计划,加强基层员工制度的培训教育,使员工全面掌握制度的内容要点,理解制度的精神意义,切实认识到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效增强基层员工执行制度的积极性。
9.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问题探讨 篇九
——以江苏沛县为例
摘要: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金融纽带,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关系着农村金融服务和“三农”问题的可持续性发展,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管理体制不健全、产权制度不明晰、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经营效率较低、功能性错位等,要加强监管力度、加大地方性政府的支持力度、优化发展经营模式、建立多种产权的政策机制等促进农村信用社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江苏沛县
经过50多年的发展,农村信用合作社组织规模逐步扩大,成为我国金融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对国民经济发展尤其是对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03年6月27日,国务院印发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逐步地对农村信用合作社进行深化改革,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2006年12月20日,中国银监会制定并颁布了《关于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允许在农村地区新设村镇银行、社区性信用合作组织、专业贷款业务的子公司等三类银行,奠定了多种所有制农村金融组织格局的日趋形成。农村信用社发展的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关于对农村信用社的研究,温涛(2005)认为农信社具有客观性、隐蔽性、扩散性、关联性等四点特征;谢平(2001)按照国际公认的“合作社7原则”,对我国农村信用社体制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正规的合作金融从来就没有真正存在过”; 褚保金、程恩江等(2004)认为从长远来看,现有的农村信用社可以发展多种产权形式:合作制、股份合作制、股份制;汤敏(2005)认为,对欠发达地区来讲,农村信用社对农户的服务有弱化的趋势;张雪春(2010)对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得出农村信用社的总资产、农村信用社现金比率、小额信贷回收率、农民年均收入、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等与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有显著关系;李敏(2009)调查指出,自2003年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以来,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迅速发展,经营效益显著好转,支农服务功能增强,资本充足率大
1幅提高等,成效显著。除此之外,段永瑞(2005)、赵国杰(2007)、张兰(2007)、王付彪(2008)、王家传(2009)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农村信用社进行了研究。
一、农村信用社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沛县位于江苏省徐州市西北部,下辖16个镇级单位,煤炭资源丰富,工业、农业大县,交通四通八达,在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中,沛县跃居第77位,2011年全国产业发展能力百强县位列24位。沛县农村信用社成立于1995年11月,由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成。本文以江苏省沛县乡镇信用社为例,来阐述信用社发展中面临的瓶颈问题。
(一)产权制度不明晰
沛县农村信用社按照股份合作制的产权设置模式,在银监会和政府的文件指导下,成立了“三会一层”的法人治理架构。但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形式重于实质,“三会”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经营管理层被政府“控制”,股权结构分散,集中度较低,产权制度一直没有迈出实质性的步伐。
(二)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就大部分地区来说,阻碍农村信用社发展和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问题主要是资金问题。就江苏省沛县的情况看,很多乡镇信用社的资金都不能自给,而且农村信用社很难在资金密集的地方吸纳资金,这些发展瓶颈必须获取国家政策的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倾斜得以缓解,为农村信用社资金投放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信用环境。
(三)功能性错位
功能性错位,指农村信用社本是提供私人资金供给的金融组织,却承担着较多的公共资金的供应。功能性错位容易出现对私人资金的侵害,或将商业性经营活动中遭受到的损失、风险、坏账或呆账转嫁到所经营的政策性业务中,或出现私人资金对公共资金的排挤,如农村扶贫贴息贷款“扶富不扶贫”便是最好证明。
二、对策及措施
(一)建立多种产权的政策机制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农村信用社在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的前提下,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或继续完善合作制,并不限于合作制一种制度模式。同时,设计资格股和投资股两种股权结构形式,逐步改善农村信用社股权结构,防止股权结构过度分散。
(二)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
政府应设立资金支持的激励机制,委托中央银行通过发行专项票据和发放专项贷款提供资金支持的政策,改善农信社的不良贷款和历年亏损挂账;地方政府可出台相应措施,引导和鼓励农民、城镇居民、工商企业、民营资本等民间资本投资农村信用社,不断扩大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促进农村信用社及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三)加强监管力度
构建国家和地方分级监管体系。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依法行使对信用社的金融监管职能,承担监管责任;人民银行对信用社存款准备金、人民银行特种贷款、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及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管理规定和人民币、外汇、清算及反洗钱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同时,可设地方资金监管局,根据地方发展资金立法对中小银行组织进行监管,督促其依法经营。
三、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信用社各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如财务状况明显好转,组织形式、分配制度、用工制度等体制变化也已经出现,但困扰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深层次体制问题依然没有被真正触及到,且改革并未带来盈利能力的提高,信用社的盈利主要来自优惠政策等。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实现了阶段性的目标,但离理想的状态还有距离,进一步深化改革农村信用社,推动农村金融和经济的稳定发展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0.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问题探讨 篇十
摘要:农村信用社由于受票据置换政策的正向影响,目前,抗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但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加以解决,势必将对农村信用社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关键词:农村信用社;面临的问题;信用社发展;生存和发展;严重影响
中图分类号:f83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828x(2011)02-0197-0
1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在我国的不断深入,农信社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已不容忽视,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无论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还是增加农民收入,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大量资金必须由金融机构来承担,这就为农村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市场,而农信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也具有了一次难得的机遇。
一、当前农村信用社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农村信用社存贷款营销工作将面临市场环境更加复杂、各种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的严峻局面,以及其他银行和中小金融机构等新型金融机构纷纷落户农村,使农村信用社的业务空间受到挤压。在激烈的竞争形势下,虽然面临严峻挑战,但农村信用社发展的黄金期、机遇期不变,仍然面临诸多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其一,党中央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局的重中之
重,对“三农”工作作出重大部署,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农民权益,农村经济将步入快速发展期,为我们农村信用社加快、超越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改革发展的又一春天来临。其二,当前国家采取扩大内需、促发展、保民生一系列经济政策措施,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提供了十分难得的机遇。中央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放宽的货币政策,采取非常办法、非常措施、非常力度、非常政策应对金融危机,同时实施汽车、钢铁、纺织、装备制造、船舶工业、电子信息、轻工、石化、有色金属产业和物流业等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实行家电、农机下乡补贴办法,到2010年底前投资4万亿元拉动内需,其中农业基础设施达3700亿元,这为我们农村信用社拓展存贷款业务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机。其三,部分经济区的发展建设进一步提速,为农村信用社参与大项目建设带来了重大机遇。省委、省人民政府对农村信用社支持经济发展寄予了厚望,各级各部门对农村信用社有了更深的认识,农村信用社的社会形象大幅度提升,为我们农村信用社进一步加大市场营销,抢占市场份额提供了浓厚氛围。其四,充分运用已积累的市场营销经验,加快存贷款营销工作力度。近年来,我省农村信用联社通过统一法人产权改革、专项中央银行票据兑付
等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及我们农村信用联社员工思发展、谋发展的干劲不退,斗志不减。
二、针对农村信用社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
农信社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种种问题和挑战,面对这些复杂的问题,农信社应该如何解决才能更好地服务农民、更好地谋求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解决农户小额贷款难的对策和方法
一是解决贷款期限与生产周期的衔接问题,合理地确定贷款期限。对生产周期较长的企业或者农户,在调查了其资信情况合理后,可以考虑适当放宽期限以保证其顺利完成生产,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要适当提高该种贷款的利率,以此来弥补延长贷款期限的损失,这样不但保证了农民的增收,也保证了农信社的利润;如果对生产周期较短的农户或者企业,可以考虑对他们多放款,树立“常放常收”的经营理念,努力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要求。此外,还应该在小额农户信用贷款的发放方式上力求创新。二是加大风险防范意识,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检查存在的隐患,对可能产生的风险预先采取一系列防范、控制措施,在发展业务的同时应该积极地构建风险防范机制,并相应地在业务政策上,操作程序上进行适当的改进,以避免违规事件的发生和纠正已经发生的违规事件。如:目前已经建立的贷款信用评级体系。
(二)改进农信社经营管理机制的对策
一是不良贷款的清收要打破传统的做法,对其实行动态管理,创
新不良贷款机制,建立一支清收不良贷款的专业队伍。员工在向外放出每笔贷款的同时,要有准确的核对、记录,如果出现不良贷款,则应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和行政处理,追究其责任。责任追究关键在于落实,在于执法力度,因此一定要严肃处理。二是对各个层次的管理干部和各类岗位的员工进行针对性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术培训,使多数员工成为岗位能手。三是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激励机制是以员工的业绩为核心,业绩目标能否达到将与员工的报酬以及福利相关联;约束机制是指通过对员工及高管人员实行权力约束,防止权利的膨胀,任何职务都应在职权范围内使用相应的资源,超出权限则要求上一级管理者决定。
(三)面对来自外部的挑战,农信社应采取的态度和办法
一是组织人员开展一些宣传活动,发放手册介绍产品的基本信息,推销人员对农户提出的疑问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为农户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二是农信社在创新这些产品时要以“农户”为中心开发一些创新产品,即:
“客户需要什么就开发什么”,有需求就有市场。农信社应做足事前调研,事后宣传和服务工作,在营销的观念上应该抛弃以前的“坐等客户上门”,而应该表现为“主动式营销与服务”。三是加大科技投入、翻新硬件设施,为客户提供舒适的环境。应加大金融电子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发展结算工具,把农信社发展成“三农”的结算中心。
参考文献:
[1]张惠斌,浅谈农村信用社在农业发展中的问题以及对策[j]景县联社,2010,09(27)
[2]颜仲河,黄伟成,张炳文,农村信用社以应对金融危机为主线
11.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问题探讨 篇十一
摘要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农村信用社大刀阔斧的改革,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和道德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农村信用社被列为风险高发区,这与农村信用社会计内部控上的缺陷和执行力不够密切关系。当前农村信用社会计内部控制中存在着有法不依、管理不严、监督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如何完善会计内控制度将是本文主要讨论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完善
一、农村信用社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会计内控的意识观念有待提升:农村信用社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被一些管理层的负责人误认为,是对会计控制工作的重视。错误的认为会计的工作无非就是记账、算账等一些业务操作,所以只要会计从业人员会一些简单的业务操作就可以。所以会计从业人员普遍缺乏主动参与信用社经营的意识,不能很好的利用财务分析和会计分析的结果为信用社经营出谋划策。这样就降低了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致使在内部管理上,出现重资金管理,轻会计基础管理。所以导致,会计内部控制在执行上应付检查、流于形式的现象。
2.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度不够严格:信用社虽设有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在执行力度上不够严格紧密,致使造成一些会计从业人员有章不循、有法不依的现象屡次出现。尤其是一些会计人员心存侥幸,常走捷径、责任心不强、没有正确的履行会计的监督职责。在办理业务上不按规定的程序办理业务,随意性较大,例如:班中业务交接登记不及时;不及时汇划款项、记账;随意调整科目、账户等,严重的影响了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发挥。在内部控制环节,一些基层社仍存在管理上的混乱,内部监控不力,存在着诸多的漏洞。例如:重要空白凭证保管使用人员离柜时不执行人离上锁的规定,出入库没有领用登记手续;业务印章不按规定保管和使用,将章、证随意放置的现象时有发生;临柜不认真,不坚持验印制度等等。这些环节的管理,直接关系到业务能否顺利进行和资金的安全。所以,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度不够严格,为信用社留下了事故的隐患。
3.会计监督弱化:一些信用社忽视了对基础工作的监督,放松了对基层信用社的要求,致使虽设有监督机制,也形同虚设,流于形式。主要体现在个别领导没有履行自身的职责,对个别有章不循、违规违纪的人员不进行深究处罚,不及时给予纠正,没有真正的做到检查辅导,不能充分的发挥监督机制在内部管理中的作用。而一些会计人员自身监督不够,常常顾此失彼,为了完成工作而疏忽了监督工作,不能及时发现问题,给予解决,这样使监督体制变得弱化,使内部存在很大的隐患。
4.会计人员素质偏低:会计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间接的关系到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作用的发挥。目前农村信用社的一些会计人员学历和综合素质较弱,自身也不加强有效的学习,信用社又没有采取有效的手段进行业务水平及思想素质的培训。致使,一些会计从业人员责任心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缺乏基本的业务知识,从而导致在工作中出现一些漏洞和疏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对信用社的安全经营造成潜在的威胁。
二、针对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给予相关的措施
1.增强内控观念、提升风险意识:健全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是实现有效内部控制的前提,而全体员工对内控制度的切实贯彻是实现内部控制既定目标的关键。要确保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发挥作用,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一些基层社领导轻内部管理、輕结算的错误思想意识,提高领导对风险防范的认识,领导自身要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带头遵守规章制度,执行财务制度。其次,强化制度教育,使会计人员不仅要做到行为上的端正,更要使这种制度深入思想,因此,管理者要时常做好法制观念的灌输,道德观念的教育及各项规章制度的教育,使会计从业人员树立风险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在工作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2.建立健全内控制制度:不健全的制度是不法分子趁虚而入的重要原因,也是酿成事端的根源,所以要建立健全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对现有的内部会计制度进行全面的补充和完善,并做到适时的调整。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的同时,还要做好岗位责任制,明确责任目标,做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强化制度和纪律约束,完善会计制度、操作规程和制约机制,做到工作岗位清,工作范围清,职责权限清。真正做到严格按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处理会计业务,彻底杜绝有章不循的现象。此外,还必须建立健全会计内控制度的评估制度,对会计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定期进行评定,确保会计内控制度的连续有效。
3.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决定会计工作的水平,间接的关系到会计的内部控制制度,所以,管理者要深入的抓好会计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适时的进行业务知识的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使会计人员树立起良好的作风,增强其事业心和责任心,提高自觉维护法规的意识。同事也要做好会计人员工作的考核,一旦发现不求上进、工作马虎的人员,立即做好思想的调度,尽快提升农村信用社的队伍的整体素质,这样做到及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确保控制制度的全面落实。
4.做好监督:会计监督可以及时的发现问题,从而挖掘深层的隐患,确保工作的有序进行。所以,管理者必须完善监督体制,建立一套完整的审核监督体系,做好事前审查、事中控制、事后监督。这样可以有效的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无论什么级别,都能做好责任的追究,把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充分的发挥会计监督检查的职能作用。
三、结束语
总之,在农村信用社中,会计从业人员的自身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关乎着信用社的信用度。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直接影响着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体系中作用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王建青.农村信用社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青海金融.2002(12).
[2]刘文英.农村信用社内部会计控制.浙江金融.2008(04).
[3]乐山银监分局课题组.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问题研究.西南金融.2006.
12.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问题探析 篇十二
常熟市、张家港市、江阴市农村商业银行是我国首批的三家农村商业银行, 随后农信社改建的农村商业银行纷纷建立。其中北京农村商业银行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已经开始上市, 表明我国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开始逐渐向现代金融机构转变。截止2011年底, 中国已成立的农村商业银行已有212家。改制农村商业银行, 机制再造是农信社未来发展之路, 对于我国农信社来说是一个发展契机, 将使农信社走的更远, 走的更好, 如何改制成功也将是现在我们所面临和探讨的问题。
二、现行农信社改制面临的主要问题
1、农信社的支农动力不足, 缺乏激励
农信社进行商业化体质制改革, 其经营的利润导向越来越明显, 对贷款的质量和回报更加关注。虽然农信社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加大对“三农”和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 完善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 加快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但提高农信社的效率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如果农信社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中能获得利润, 农信社当然是积极的、有动力的, 而如果是以亏损为代价的, 对于“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和自担风险”的农信社来说, 必然会缺乏支农的内在动力。随着城乡结合的步伐加快, “三农”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种养耕作为主的农业生产和劳动趋于消失, 那么真正意义上支农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与企业所追求效益性很难统一。
2、县级农信社规模约束效应突出
目前, 我国大部分农信社改革采取的模式实行的都是以县为单位的一级法人制。普遍存在经营规模小、核心竞争力差、风险防范能力弱、经营管理成本高的特性, 为高端“三农”客户提供全面金融服务显得力不从心, 导致一手扶持起来的客户在发展壮大后无奈地流失, 使得在与其他商业银行的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规模效应更是难以实现, 由于自身规模小, 在金融产品开发, 员工教育培训, 科技信息平台搭建, 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受到了明显制约, 尤其是科技技术成本投人与产出效益不成正比, 与其他商业银行的差距越来越大。
3、省联社管理体制不畅
农信社在前一轮体制改革中, 在对省级管理机构实现方式上都选择了省联社的管理模式。但是, 省联社行业管理体制是一个过渡体制, 在制度设计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省联社既是由各县级联社参股组建的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的金融机构, 又是代表省政府行使对全省农信社管理职能的机关单位, 同时还是一个行业管理和服务的组织。角色的多重性, 权责的不对等, 缺乏履行行业管理职能必要的条件和手段, 使其难以有效发挥监管职能。由于县级联社产权约束乏力、股金稳定性差、外来干预不同程度存在等问题突出, 更需要强有力的外部管制, 但省联社对县级联社缺乏必要的管理手段。在当前行业管理体制下, 县级联社对省联社的基本行业管理制度贯彻不到位, 合意执行, 不合意就不执行, 省联社若采取相对严格的管理措施, 就会涉及干预县级法人经营自主权的问题。
三、政策建议
1、争取惠农政策, 重新市场定位
首先, 要体现政府支农惠农的政策性, 作为金融企业就要最大限度地争取政府财力和政策上的支持, 如税收优惠政策、差别准备金政策、增加支农再贷款的利率优惠政策等等。这将更加有利于农信社化解历史包袱, 轻装上阵, 更好地发挥服务"三农"职能。其次, 重新对农村商业银行进行市场定位, 真正树立经营主体、竞争主体和金融主体的价值选择。农村商业银行只有树立了真正主体理念后, 才能尽快找准位置, 参与市场竞争, 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2、探索区域化商业银行改制, 打造零售银行
所谓区域化商业银行改制就是打破以市、以县或者以联社为单位进行商业银行的改制, 是打造零售银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之一。既可以把一个联社下属的几个经营状况良好的信用社拿出来参与到农村商业银行改制中, 也可以把不同地域县级联社的信用社组合起来组建一个农村商业银行。前者目前还没有成功的先例, 后者已经有天津滨海银行先行先试的典范。但就目前农信社改制的情况来看, 局面并不乐观。农信社历史遗留问题多、包袱重, 多数地方政府和农信社不得不采取类似于兑付央行票据的“博弈行为”, 通过技术处理来实现农村商业银行改制的目标。这样农信社非但不能转换机制、扭亏为盈, 甚至给自身的发展带来更大风险和隐患。但区域化商业银行改制模式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例如一个联社如果按照整体测算, 不符合改制农村商业银行的条件, 那么就拿出几个资产质量较好的信用社组建成农村商业银行。对剩余资产质量较差的信用社仍然由原联社管理, 把其工作重点放在保支付、控风险上, 限制其发展规模。待新组建的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成熟后, 逐步兼并这个联社。
3、改革省联社组织形式, 组建省级农村商业银行
组建省级农村商业银行, 对辖内县联社参股, 强化省联社的出资人职能。即由省联社整合城郊农信社组建省级农村商业银行, 保留其他各县市联社的法人地位不变, 省级银行参股或控股县市法人, 实行省、县 (市) 两级法人体制的模式, 不参与县 (市) 联社的日常经营, 主要行使出资人权利。使双方真正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组建省级农村商业行既可壮大农信社的资本实力、完善法人治理, 彻底解决目前省联社履职过程中的各种法律和体制困扰, 又能保持各县市联社经营管理的自主性, 增强服务功能, 更好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是对以往改革的总结, 是新形势下农信社改革模式的探索。
摘要:目前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 正朝着商业化、股份化、规模化及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本文针对农村信用社改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改制,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唐双宁.关于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初步思考[J].经济研究, 2007, (9)
[2]陈鹏, 孙涌.农村信用社改革模式选择:贵州省证据[J].改革, 2006 (9)
[3]周素彦, 周文平.论农村信用社“省联社”模式——理论依据、缺陷及实施建议[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7
13.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问题探讨 篇十三
假币的滋生、滋扰是一种长期存在的逆潮流而动的经济现象,是国家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和防范金融风险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反假币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和反假币活动的不断深入,社会公众反假意识有了很大提高,各金融机构收缴假币的操作程序也日益规范。但由于反假宣传的局限、犯罪分子制贩假币手段的不断变化和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诸多不利因素,使各金融机构在假币收缴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无法忽视的问题与困难,尤其是近年来农村地区已逐渐取代城市成为假币泛滥的重灾区,给作为农村金融生力军的农村信用社的反假币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为此,我们必须在重新审视基层人民币反假工作实际的基础上,全面、规范地开展好人民币反假工作,为有效维护农村信用社金融秩序的稳定和改革的发展提供保障。
(一)农村信用社假币收缴工作中存在的困难
1、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方面,广大群众尤其是农村居民反假意识淡薄。当前假币持有者,十有八九也是受害者,即使对反假币有较为清楚的认识,但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收缴假币配合不积极,在收到假币后,他们的第一个愿望便是“怎样想办法花出去”,而不是上缴金融机构,以挽回或避免个人损失。利益机制的存在,使“假币驱逐真币”成为现实。另一方面是个别信用社对收缴假币也不十分积极,原因是害怕损伤与客户关系。为保证存款任务的完成和经营业绩的提高,对发现的假币没有及时没收,而是退还给持假人,在思想上没有高度重视,规避了法律法规赋予其没收假币的职责。
2、宣传发动不到位。农村信用社每年都按照人民银行的工作安排,开展大规模的反假币宣传活动,然而这种看似声势浩大的活动却难以取得理想效果。究其原因:一是宣传方法单一。部分信用社仍不同程度存在为完成任务而宣传的思想,宣传没有切实可行的方案,也不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导致反假宣传只流于形式,没有取得实效,广大群众的防假反假意识难以得到有效提高。二是宣传区域狭窄。只注重强化城区居民的反假币知识宣传力度,而忽视广大农村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的宣传,造成了反假工作的宣传盲区,使绝大部分农民防伪知识仍相当贫乏,打击制假贩假犯罪行为的意识更是淡薄,客观上给农村假币的泛滥提供了生长土壤。
3、技能手段不到位。部分农村信用社由于各方面原因很少深入开展反假币培训和练兵活动,致使一线反假人员在相当长时间得不到有效的专业培训,反假综合技能整体水平不高。且培训内容中对一些复杂工艺制作的新型假币的识别技巧涉及也很少,员工反假技能手段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反假设备陈旧落后。目前部分基层营业网点仍没有配备性能稳定的防伪验钞机,有的虽然有验钞机,但破损陈旧,常常误收误报,成为摆设。
4、奖惩机制不到位。部分农村信用社没有制定可操作的反假货币的奖惩机制,由于缺乏激励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一线人员收缴假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了假币收缴工作的开展,有些虽然制定了一些奖励办法,但未下拨反假专项资金,导致基层网点奖励难以兑现,直接影响到反假工作的信誉程度。另一方面,由于对员工规避法律法规赋予其没收假币职责的行为缺乏惩罚措施,放纵了员工违规行为,使得一些本应收缴的假币继续回流危害社会。
(二)关于有效解决农村信用社假币收缴难的建议与对策
相对城区而言,农村人口多、地域广,反假币工作难度大,这给农村信用社的反假币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反假币工作的组织领导,有针对性地围绕重点和难点,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抓巩固求深化,抓规范求实效,持之以恒地推动反假币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深入宣传,积极营造反假氛围。反假币宣传工作是实施“以防为主”方针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反假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全民识伪防假意识,净化金融市场秩序。一是调整反假宣传重点。要针对农村偏远山区反假币形势严峻的现状,逐步将人民币反假宣传工作重点从城区向广大农村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转移,以各基层营业网点为主力,组织反假币专业人员经常性地开展田间地头、房前屋后的反假币宣传活动,面对面言传身教防伪知识、分发宣传资料,结合真人真事,开展假币案例反面教材的宣传,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反假防假意识,全面消除反假币宣传和教育的盲区。二是丰富反假宣传手段。要通过设立咨询台、散发宣传画册、反假币知识实际操作鉴别等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地让广大农民群众充分了解反假币的法律法规,掌握识别真假币的技能,树立反假币意识。三是增强反假宣传深度。要彻底改变过去人民币反假“宣传周”活动期间紧一阵,活动过后就放松的短期思想意识,树立长远思想,制定长期规划和近期规划,真正把人民币反假宣传作为一项日常性工作常抓不懈。
二、突出重点,构筑农村反假网络。一是强化培训,提升反假人员素质。各农村信用社要根据各自工作实际和反假人员素质,制定一整套针对反假货币工作的培训计划,分期分层次的对反假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和法制法规教育,切实提高一线员工反假综合技能,增强全员依法反假的自觉性和责任意识。同时还必须严格反假币上岗资格的考核工作,实行持证上岗,对未按规定取得资格证书的要限期调离相关业务岗位。二是加强联动,建立健全反假队伍。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要充分发挥农村地区反假货币工作的前沿阵地作用,利用信贷人员走村串户的便利条件,定期对这批兼职人员进行反假基础知识、鉴别技能的培训,并为其制定量化工作指标,全面负责日常的人民币反假工作宣传。同时在辖内现金贸易较多的乡镇选聘一批熟悉反假币工作制度、技术过硬的农民作为反假货币宣传联络员,形成一支以农村信用社业务宣传员为骨干、突出重点乡镇和农村的反假币队伍,从而有效减轻农村金融机构反假币工作的压力,使人民币防伪知识在广大农村得到普及。
三、加强领导,构建长效机制。反假币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因此必须从建立长效机制入手,将反假币工作经常化、制度化。一是要加强反假网络体系建设。要进一步加强与各级政府、公安、工商、法院等有关部门的配合协作,在发挥各自职能作用的基础上,形成反假合力,从严从重从快地打击制贩假币、使用假币的犯罪行为,使反假货币斗争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有效维护群众的利益和金融秩序的稳定。二是完善反假设备。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对基层网点的反假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和维修,配备一些高科技、高技能的人民币反假仪器,全面提高反假技能手段。同时,规模较大的集贸市场、农业大户、企业应适当配备验钞机,方便农民及时识别假币,提高农民反假能力,遏制假币在农村的流通。三是加强服务监督。要加强临柜窗口的服务工作,规范假币收缴、鉴定业务的操作流程。临柜人员要主动告知客户在人民币管理工作中涉及的权利及义务,提高服务透明度,承诺服务内容,公布举报电话,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提升人民币管理工作水平。四是健全反假奖惩机制。要建立可操作可运行的人民币反假货币奖惩机制,及时下拨反假专项经费,对反假币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个人要及时给予奖励,对在假币收缴过程中的违规现象和违纪行为要进行相应的处罚。通过健全奖惩机制,充分调动一线临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增强责任心。
【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问题探讨】推荐阅读:
对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10-27
农村信用社律师聘用工作管理办法08-15
农村信用社业务基础知识信贷管理09-20
系统管理员岗位职责(农村信用社)10-20
农村信用社非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暂行办法11-03
江西省农村信用社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