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英汉语言对比小论文

2024-10-23

90英汉语言对比小论文(共7篇)

1.90英汉语言对比小论文 篇一

世界各民族 语言中有大量有关动物的习俗语和谚语,这些 语言背后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反映不同民族对动物相同或不同的情感态度。文章在前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十二生肖动物及其它 动物词语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对汉语和英语 语言中有关动物的成语、习俗语和谚语进行对比分析,从有关 动物词语的字面意义出发,探讨挖掘他们的比喻意义、联想意义,寻找出英汉 语言中 动物词语的共同点和差异,揭示两种 语言中 动物词语在语义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指出英汉 语言中包含动物名称的词语语义形成的基础,两种 语言中运用 动物词语进行语义表达的对等性特点,以及这些包含动物的词语所蕴涵的文化特征。

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人类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民族 语言中出现了大量有关动物的成语、习俗语、格言等词语,它们反映了不同民族对动物的认识,体现人们对动物大致相同或不同的情感态度,因而这些 语言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笔者以中华民族传统的的十二生肖动物为切入点,通过查阅词典、文献资料等,搜集整理了大量含有动物名称的相关词语,在进一步分析对比的基础上,探讨这些词语所表达的各种意义,进而挖掘它们隐含的文化内涵。

一、动物词语的语义基础

之所以在汉语和英语中人们借助动物构成各种 语言形式,表达丰富的 语言意义,是和其生活地域、生活习性、人与自然关系、文化价值观等因素有关联,有着深厚的语义形成基础。

(一)根据形体、生活习性特征表达的语义

英汉 语言都有根据动物的形体生理特点及生活习性所形成的词语。它们形象逼真地反映了这些动物的生活规律,以感性认识为基础,从而引申出一定的 语言意义,例如,蛇(snake)是一种爬行动物,体形柔软易弯曲,在行走时,蜿蜒曲折前行,因而英汉 语言中都有“蛇行(snake its way through)”。另外蛇能分泌毒液,隐匿于草丛中,因而有“阴险、狠毒”的联想意义,英语中有“a snake in the grass”,比喻伪装成朋友的阴险之人。又如,鸡(cock)的生活习性之一是清早鸣叫,因而汉语中有“闻鸡起舞、雄鸡一唱天下白”等词语,英语中有“cock-crow(黎明)”等词语。[1]260根据“蜜蜂(bee)”、“猪(pig)”、“猴(monkey)”等的生活规律和生理特点,英汉 语言中都有“忙碌”、“懒惰”、“精明、淘气”等语义。

(二)根据人们对待动物的情感态度所表达的语义

现实生活中,人们和各种动物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人们对动物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进而影响到这些 动物词语的褒贬意义,赋予 语言以丰富的感情色彩。

对待某些动物,由于各民族呈现大致相同或完全相同的态度,体现在这些词语上,它们表达相同的 语言意义。例如,英汉民族都把“羊(sheep)”看成一种善良、温顺、柔弱的动物,因而在其意义表达中包含了相同的情感态度。汉语中有“像小绵羊一样温和、乖巧”,英语中有“as gentle as a lamb / as meek as a sheep”。“猪(pig)”的生活习性、环境决定了中西文化中都认为猪是懒惰、肮脏的动物,因而有关猪的词语都含有贬义的感情色彩。

对待另外一些动物,不同民族由于其生活习惯、民族心理、意识形态及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产生截然不同的情感态度。表现在这些词语上,它们呈现不同的、个性化的褒贬语义。例如在对待“鸡(chick)”、“鱼(fish)”、“蝙蝠(bat)”等词语方面,由于这些动物名称发音同“吉(luck)”、“余(abundance)”、“福(happiness)”,因而深受中国人的青睐,被赋予褒义色彩。[2]33-36而在英语民族中则无此谐音,这些词语的褒贬色彩便产生分化,英语 语言中此类词语多含贬义,例如“chick-hearted(怯懦、胆小)”、“fishwife(泼妇)”等。“龙(dragon)”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文化传承。在中国人的民族心理和价值观中,“龙”是帝王、权力、富贵的象征,因而汉语中有关“龙”的词语都被赋予积极的含义。如:“潜龙”、“卧龙”、“龙凤呈祥”、“卧虎藏龙”、“望子成龙”等,中国人常以龙的传人、巨龙自称。而英语中“龙”则是贬义,象征魔鬼、邪恶。所以西方人在看到中国人如此钟爱雕刻有龙的东西时会表示诧异。在对待“狗(dog)”的情感上,中国人多持消极态度,含有“狗”的词语几乎都含贬义色彩,如:“走狗、落水狗、癞皮狗、狗头军师、狗仗人势、狗彘不若、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等。[3]391而西方文化中,狗是人们的宠物,人们对狗充满了爱怜、褒扬之词,如:“a lucky dog(幸运的人)”、“a clever dog(聪明的人)”、“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爱吾及犬)”。[4]269-271

二、动物词语语义表达的对等性特点

对等性是指英汉 语言在表达某一语义时,词语中所涉及动物名称的一致性或相同性,其 语言中使用的动物名称所代表和体现的相同或相近的比喻、联想意义和文化特征。

(一)英汉 语言中有关 动物词语的语义完全对等性

不同国家和民族,虽然生活方式、文化背景不同,但由于某些动物的共同体形特征、生活特征或行为习性,人们在表达某一语义时,两种 语言会借用同一动物名称。英汉 语言中的确存在这些在语义表达和文化内涵上具有对等性的 动物词语,他们有着同样的比喻、象征和联想意义。

1.利用动物形体特征形成的语义对等性。

例如,根据蛇的体形及运动特点,英汉 语言中都用“蛇”表示一种行进路线和行进方式,“蛇行”和“snake its way through /across(蜿蜒斗折,沿曲折道路行进)”。又如“as slippery as an eel(像泥鳅一样圆滑)”。[5]293-295

2.由于 语言翻译、词语借用和文化交流形成的语义对等性。

例如,汉语中有“纸老虎”之说,英语中有“a paper tiger”。英语中有“a bird’s view”,汉语中就出现了“鸟瞰”一词。又例如:“a dark horse(黑马)”,“an ugly duck(丑小鸭)”,“bull market(牛市)”等。[1]107

3,根据动物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征形成的语义对等性。

中西方文化中对于“猴、蛇、狐狸、狼”等动物都有相同的态度,因而他们在两种 语言中表达着大致相同的意义。例如,英语中可以用“horse”指各类人,“a dark horse(黑马)”,“a willing horse(积极工作的人)”,“a Trojan horse(潜伏在内部的敌人)”。汉语中有“犬马、驽马、响马、马贼、探马、马前卒、老马识途”等。汉语中有狡猾的狐狸,英语里有“a sly/ crafty fox”,“as cunning as a fox”等。又例如:“a fish in troubled water(浑水摸鱼)”,“as timid as a mouse(胆小如鼠)”,“as busy as a bee(像蜜蜂一样忙碌)”[6]161-162,“as strong as a horse(人强马壮)”,“wolf down(狼吞虎咽)”,“a case of dog eat dog(狗咬狗)”等。此类例子都体现了两种 语言在借用动物名称表达语义的完全对等性。

(二)英汉 语言中 动物词语语义表达的部分对等性

所谓 动物词语的语义表达部分对等性,是指在表达同一语义时,不同 语言在使用动物名称会不尽相同。一种 语言中有关动物的习俗语、成语、谚语表达相同语义时,在另一种 语言里会变为借用其他动物名称的词语。但两种 语言在表达同一语义都借助了动物名称,因而在表达形式上是部分对等的。

英语中“owl”是智慧、庄严的象征,例“as wise as an owl”(猴精)。而汉语里它是不祥之鸟,倒霉、厄运的象征,汉语用“猴”象征聪明、机灵。“bat”在英语里具有消极否定意义,象征盲目,丑陋、罪恶和吸血鬼,例“as blind as a bat”。[1]207-217而汉语里“蝙蝠”具有褒义色彩,象征幸福、好运、富裕,因为它和“福”谐音。又例如下列词语里,表达同一意义英汉 语言里分别使用不同的动物名称。

Lead a dog’s life——过着牛马般的生活

have /hold a wolf by the ears——骑虎难下

a fly in the ointment——一只老鼠害了一锅汤 ike acat on hot bricks——热锅上的蚂蚁 like a drowned rat——落汤鸡 beat the dog before the lion——杀鸡儆猴

donkey’s years——猴年马月[8](57-59)

牛饮——drink like a fish 吹牛——talk horse 害群之马——black sheep 对牛弹琴——cast/ throw pearl before swine 一丘之貉——birds of the same feather

(三)英汉 语言中 动物词语语义表达的非对等性

一种 语言中有关动物的习俗语、成语、谚语表达某一语义时,在另一种 语言里这些动物名称则完全消失,不借助任何动物名称。反映两种 语言在表达同一语义时,选择词语的不同,即语义表达的非对等性。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某些 动物词语在另一种 语言里根本找不到对应的动物名称去表达,这些词语不能盲目的直译和套用。例如,汉语里“白象”是一种电子产品,由于“white elephant”在英语里意为“累赘,昂贵而无用的东西”,所以不可译为“white elephant”。汉语里有很多有动物名称的词语,英语里不能用具有动物名称的词语表达。例如: 拍马屁——lick sb’s boots

蜻蜓点水——scratch the surface 黔驴技穷——at one’s wit’s / at the end of one’s rope 马到成功——immediate success upon arrival 英语里也有很多有动物名称的词语,在汉语中不能用具有动物名称的词语表达。例如: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本末倒置

a dog in the manger——占着茅坑不拉屎

a cat-and-dog life——经常吵架的生活

rain cats and dogs——倾盆大雨

money will make the mare to go——有钱能使鬼推磨

三、动物词语体现的文化特征

本研究中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十二生肖动物鼠、牛、虎、兔、蛇、龙、马、羊、猴、鸡、狗、猪以及猫、狼、狮子、鱼、蜜蜂、鸟、蝙蝠等31种动物形成的各种词语,包括成语、习俗语、俚语、格言。就英汉 语言中这些动物所代表的语义进行了对比和分析,通过对这些词语的比喻、联想、象征意义的探讨,挖掘了它们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在这些有关动物的词语中,中国文化侧重品德和人格意义,注重他们的内在特征,而西方文化侧重外在形象和体征意义,注重他们的外在特征,因而产生了这些词语文化方面的差别。通过以上研究,有助于更深刻的了解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中这些动物代表的形象及比喻和象征意义的差异,找到产生这些 语言差异的文化根源,避免 语言交流的障碍和误解。

参考文献:

[1]HORNBY AS.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2] 陈美芳.英汉词文化差异对比分析[J].Us-China Foreign Language,2005(1):33-37.[3] 中国社会科学院 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4] 张廷芳.狗年话狗[M]//教育与文化发展新论.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5] GU YUEGUO.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6] 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7] 朱亚军.动物生肖的国俗语义研究[A].外语与文化研究[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8] 覃先美.英语动物文化考释[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1.cat(猫)

俗话说“猫有九命”,这是汉语的说法。此外,中国人常戏称嘴馋的人为“馋猫”。

cat在西方是人们宠爱之物(pet),但令人奇怪的是,在英语俚语中,cat的含义为a spiteful or unpleasant woman(心地恶毒或令人讨厌的女人)。照此看来,似乎是中国的猫可亲,西方的猫可恶了。

2.dog(狗)

在英语中dog的形象一般不差,常可泛指“个人”。如谚语: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日。)又如:a gay dog(快活的人、好玩的人)。

但dog也有形象不佳之时。如:dog eat dog(注意eat为原形),意指“人们自相残害”;同样,a dog in the manger喻“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人”。

在汉语里,尽管狗在某些地方也为宠物,但“狗”的形象总是不雅,因而用来指人时多含贬义。如“狗咬狗”、“哈巴狗”、“走狗”、“狗仗人势”、“癞皮狗”等等。

3.pig(猪)

pig所受待遇可谓最糟,人们总是一边吃猪肉(pork),一边又对猪恶语相加。

汉语里,猪集“懒、笨、馋”于一身,借此喻人具有刻毒之意,其用语不胜枚举。

英国人也给pig以丑恶的形象。a pig意为a greedy,dirty or bad-mannered person(贪婪、肮脏或无礼貌的人)。注意,最后一喻意似乎未进入汉语。

4.rat(鼠)

汉语中的“胆小如鼠、鼠目寸光、鼠肚鸡肠”及“鼠辈”等词语,皆有“畏琐、卑微”及“心胸狭窄”等含义,可见鼠在汉语中简直一无是处。

作为俚语,英语的rat指人时喻意与汉语稍有出入,但也含贬义:a rat即a person who behaves selfishly(自私的人)或a person who is disloyal(不忠的人)。

5.ass(驴)

汉语有“笨驴”之说,用来指人,则表达“愚、笨”之意。

英语同汉语在这一点上有相通之处:an ass意为a foolish person(傻瓜),同义语还有donkey,但常用来指小孩。

6.bear(熊)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熊的形象一般是“行为缓慢”,因而具有“呆傻”之态;指人时常有“熊样”之说;目前形容股市不景气乃称“熊市”。

但英语用bear指人时,则为a bad-tempered or bad-mannered person(粗鄙之人、鲁莽之人);另一习惯用语be like a bear with a sore head则表示“脾气暴躁”。

7.lion(狮)

百兽之王狮子在中西方文化中有一点是相通的,即“勇猛”,借此喻人时,汉语有“勇猛如狮”之说;英语也有习语as brave as a lion。

在英语中,a lion亦用来指“名流、社交场合的宠儿”。

8.rabbit(兔)

“兔”在中国人心中可谓形象复杂,有好的一面,如“形如脱兔”(喻快捷);也有差的一面,如“狡兔三窟、兔子尾巴长不了”。后者用来形容人时则分别暗示“狡猾”与“难以持久”之意。

对英国人来说,rabbit的形象亦不美。不过用来指人时,所取喻意同汉语大相径庭:a rabbit意为a person who plays a game badly(蹩脚的运动员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李华.议英汉互译中文化差异引起的空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2.

2.90英汉语言对比小论文 篇二

(一) 情态的定义

情态是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提到情态,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归一性?。语言中反映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 (即是与不是) 的对立现象称做归一性。也就是说一句话要么是肯定的, 要么是否定的, 而归一性则是肯定或否定的两极现象。但语言并非总是绝对的是与否的选择, 例如以下的句子则反映了语言的不确定性:

She must be there.

She will be there.

She may be there.

韩礼德指出, “情态 (modality) 指的是在是和否之间的意义, 即肯定的和否定的两极之间的那一块区域, 它反映说话者对所述命题的态度, 或对命题内容的可能性或义务作出的判断。”[1]这是一般意义上的理解。归一性是对命题作出的正反两极的事实性判断, 不是说话者的观点, 而情态表示说话者本人对某命题的估量和不确定性。韩礼德在一幅图示中表达了情态和极, 语气之间的关系, 下面将其译成汉语:

从图中的方框上下来看, 上部的“是”和“做”为归一性中的肯定性, 下部的“不是”和“不做”为归一性中的否定性, 而方框的中间部分分别为从肯定式陈述语气到由确定性递减导向的否定语气的过渡, 由情态助词来实现, 分别对应方框的外部左右两侧的情态副词。

(二) 情态的类型

情态作为人际元功能主要语义载体, 在系统功能语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韩礼德把情态分为情态化 (modalization) 和意态化 (modulation) 两类, 每类可作进一步的细化:

情态:

情态化:可能性:possible, probable, certain

经常性:sometimes, usually, always

意态化:

义务性:allowed, supposed, required

倾向性:willing, keen, determined

情态研究在汉语语法研究中也有很长的历史, 可以说, 从现代语言学意义上的汉语语法学诞生的时候开始, 就已经注意到了情态问题。在现代汉语的情态研究方面有着显著贡献的Tiee从情态的定义与分类出发, 对现代汉语情态动词进行了观察和分析。他从命题出发来对情态进行定义:“基本的句子一简明、确定、直接叙述——是直陈叙述, 表达真实 (actual) 的或者认定的事实或事件, 也就是说, 它呈现一个命题”, 而命题“呈现的是一个认定 (putative) 的事实。当情态包括在一个命题中时, 情态助动词给命题加上一个表示关于对命题预测的主观感觉的成分:可能性、盖然性 (probability) 、义务、必要性 (necessity) 、确定性 (certainty) 、意愿 (wilLingness) 、性能 (capability) 、条件, 等等”。[2]这与韩礼德的情态定义分析也是不谋而合的。

二、情态的实现手段

在英语中, 多用情态动词表达情态意义。英语情态动词共有九个, 它们分别是:can, could, may, might, must, will, would, shall, should, 它们可用来表明会话者的预期程度。在汉语中, 情态通常用能愿动词和语气词表示。汉语中常见的能愿动词共有如下25个:能、能够、可以、会、可能、得、敢、肯、愿意、情愿、乐意、想、要、应、应该、应当、该、值得、配、别、甭、好、一定、得、必须。这些词常用于动词前起修饰作用, 表示能力、强制、愿望、主张、意图、可能性等。

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中提出一些概念, 如实说与虚说、确定与测度、命令与禁止等, 与西方学者后来所说的“情态”概念有密切关系。[3]因为对汉语中这类词的观察角度不同, 对同一的认识对象, 学者们的研究过程中, 冠以不同的名称的, 如对于情态使用了“助动词”、“能愿动词”来表示, 除此之外相继有“衡词”、“能词”等名称的出现。用“情态动词”或者“情态助动词”来指“能”、“应该”、“可以”这一类词, 显然是借用西方语言学的“modal verb”或“modal auxiliary”、“modals”而来的。

以下我们将从英汉语情态的实现手段方面来对二者进行具体的比较分析。

(一) 情态动词

在英语中, 存在9个典型性情态动词及4个非典型性形态动词。典型性情态动词用来表示可能性、经常性、义务性或倾向性等情态的典型性情态动词有9个, 分别是will, would, shall, should, can, could, may, might和must。

例如:He will be happy if you do that. (表示倾向性)

This thing will happen always. (表示经常性)

He may be home at six. (表示可能性)

You should obey the rule. (表示义务性)

非典型性情态动词典型性情态动词包括need, ought to, dare 和used to。它们同样表达不同的情态。

例如:Dare you do that? (表示可能性)

He used to play football after school. (表示经常性)

We ought to defend the motherland. (表示义务性)

My younger sister dare not go out alone. (表示倾向性)

对比之下, 汉语中的限定性情态动词缺少了“通常性”这一项, 其具体常见的限定性情态动词如下:

情态:情态化:可能性:能, 会, 应该, 应当, 该, 能

意态化:职责:应该, 应当, 必须, 得, 准许, 要, 一定, 可以, 允许, 务必……

倾向:甘心, 宁可, 急于, 愿意, 愿, 肯, 懒得, 要, 会, 自愿, 情愿, 要……

例如:那场球他能赢。 (可能性)

我们必须保卫祖国。 (职责)

呸, 你懒得用功、便胡说.…… (倾向性) (鲁迅《热风》)

例如:我们希望成功。希望我们成功;汉语中的情态动词可放在一起使用, 而英语则不可以, 例如:他应该可以胜任。He may can arrange it. (错) ;在情态动词的否定使用时, 汉语中的否定词“不”可放在情态动词之前, 也可放其后, 而英语中的否定词“not”则必须放在情态动词之后。例如:他不应该懂。他应该不懂。He may not understand.He not may understand. (错)

(二) 情态附加语

情态附属语 (modal adjuncts) 指在句中作状语的副词或介词短语。在韩礼德的功能语法中, 根据语义的不同, 情态附加语可分为语气附加语和评论附加语两类。

1.语气附加语:

英语语气附加语主要包括表示语气意义的副词, 在许多语法书中这种副词被称为语气副词。英语语气副词的主要功能是充当状语, 其语义作用是表达可能性与通常性。语气附加语细分为二种类型:可能性和通常性的附加语。

例如:He will probably refuse the offer. (表示可能性)

A depression over the Atlantic usually brings bad weather in Britain. (表示通常性)

同英语相同的是, 汉语中的语气附加语也包含可能性和通常性两种类型:

语气附加语:

可能性:可能, 或许, 也许, 大概, 肯定, 一定, 准, 一准, 恐怕……

通常性:通常, 时常, 常, 有时, 总是, 反复, 再三, 一再, 屡次, 再, 也, 一向, 很少……

例如:她整天给别人治病, 很少研究自己的健康。 (通常性) (谌容《人到中年》)

可能她先去了建国饭店? (可能性) (肖复兴《四月的归来》)

2.评论附加语:

韩礼德认为, “评论附加语与语气语法的关联不那么密切, 但是他们对语篇的组织很重要”。英语评论附加语通常由副词短语或介词短语体现, 与表达状语意义的副词没有形式上的区别。

例如:Personally, you can handle it.

In short, she is beautiful and graceful.

而汉语中存在的评论附加语相对于英语来说要少得多:

例如:依我看, 这件事未必能成。

他的人品, 说实在的, 真不咋地。

从评论附加语出现的位置上来看, 英语中的评论附加语位置较灵活, 可放在句首, 句中, 也可放在句尾, 而汉语中其出现在句尾的情况几乎没有, 常放在句首和句中;此外, 在英汉语中, 评论附加语都是用来表示说话者的意见、认可、劝说、恳求、推测、期望、保留、证实、评价、预测等语义。然而英语中此类词远远多于汉语, 之所以存在这样的语言现象, 某种程度上来说, 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有关。西方强调自我, 崇尚言论自由, 因此用来表达说话者主观思想的评论附加语较多;而中国自古崇尚中庸学, 强调谨言慎行, 不予妄加评论, 因此, 这样的情态表达手段较少。

(三) 情态动词和情态附加语组合

该情态的表达方式在英语中也普遍存在:

Probably, he will go to the party.

The old man will usually sit there all day.

You must surely have enough time for the talk.

同英语一样, 汉语中的情态也可以通过限功词与情态附加语的组合得以表达。

例如:如果可以的话, 你们一定常来坐坐啊! (林静《吸血鬼少女》)

他只要试验个十天半月的, 就一定能跑得有个样子。 (老舍《骆驼祥子》)

心想他大概懒得理我……。 (九盗《大唐暖阳阳》)

英语中, 该组合的位置非常灵活, 句首句中句尾都可以出现, 而汉语中, 该组合常放在句中来体现情态。

(四) 情态形容词

当表达某种情态的形容词出现在某些句法结构中从而起到人际功能的作用时, 该形容词被称做情态形容词。在英汉语中, 此类可表达情态的形容词均不在少数。

例如:It is wonderful that you will pass the exam.

It is good that he will go the party.

It is nice, isn't it?

这种豪华的气派, 也只能是他们家族才能摆的出来的。

这可爱的小姑娘很是招人喜欢呢!

需要注意的是, 在汉语中, 该类本身具有褒贬意义的形容词在不同的语境下所体现的情态并不总是其本身所表示的含义, 比如说上述例子中的“可爱”一词, 用在下面的例子中则体现了完全相反的含义:这爷们的举动太可爱了! (对于一中年男子幼稚的行为用“可爱”进行描述, 从而达到讽刺的效果)

(五) 谓语的扩展

韩礼德认为“除限定情态功能词之外, 义务和倾向也可通过扩展谓语来实现, 即:意态可以由一个被动动词和形容词体现”。

例如:As a headmaster, he is expected to manage the school well.

I am willing to help you if you like.

在汉语中, 与英语类似的通过扩展谓语来实现情态的手段几乎缺空, 大多是通过动词的外延和内涵来表达情态的, 即我们下文中要阐述的“情态隐喻”。

(六) 情态隐喻

韩礼德还提出了情态隐喻概念, 把它看作是人际隐喻的组成部分。比如, 他把“I think it is so.”看作是同义的“It is probably so.”的隐喻变体。在情态隐喻概念的基础上韩礼德提出了情态的两种取句 (orientations) , 即主观 (subjective) 和客观 (objective) , 也就是说, 情态的隐喻变体是主观的, 如下面的例子中, 斜线前面的句子被认为是主观的, 而其后的句子则是客观的。

I think Mary doesn't know/I don't think Mary knows

It's likely Mary doesn't know/It isn't likely Mary knows.

英语中的情态隐喻多是由小句来体现, 而在汉语中, 多通过情态实义动词来体现, 也就是通过动词的外延和内涵意义来实现人际功能。比如通过“喜欢”和“讨厌”的内涵意义来表示说话者的认知性情感;再比如表达“死亡”这一概念时, 可以用“去世”“死了”“走了”“没了”, 虽然这些词所表达的内涵意义都是人死亡, 然而其外延意义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去世”体现的是中性涵义, “走了”体现了对死者的惋惜和遗憾, “死了”有时则包含着对于死者死亡的幸灾乐祸或者憎恨。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 [M].London:Edward Arnold, 1994.

[2]LYONS J.Semantics (V.2)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

[3]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

3.英汉语言差异对比与分析 篇三

摘要: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不同语系,因而存在许多差异。本文以《荷塘月色》朱纯深译本为例,分别从字词,句法和篇章这几个角度出发,对比分析两种语言的差异,旨在加深对两种语言的认识,指导今后的翻译实践活动。

关键字:英汉语言;差异;对比

《荷塘月色》是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经典之作。作者用清丽的笔调描绘出了月夜下荷塘的静谧之美,句式长短不一,语言优美精炼,有如流水般,娓娓道来,波澜不惊,却又令人心旷神怡,中文干净通达之美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尽管英汉两种语言截然不同,但翻译大师朱纯深深谙其异同,给我们呈现了英语散文不一样的美感。本文以朱纯深英译版《荷塘月色》为例,同朱自清汉语原版进行对比,主要从选词用字,句法结构,篇章衔接及连贯这几个方面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

一.选词用字

1.汉字博大精深,一个汉字往往蕴含了很多层意义,一个词语往往包含了几层含义。在翻译这些词语时,总是得用多个英文单词对其进行解释和表达。例如原文中“幽僻”,英文翻译则是“peaceful and secluded”;又如“蓊蓊郁郁”译为“lush, shady ambience”。在翻译梁元帝《采莲赋》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例如“叶嫩花初”译为“the leaves a tender green”,“the flowers blooming”。

2.汉语讲究音律,常常使用叠词,使文章读起来更朗朗上口,而英文则偏向用平实的语言来表达。例如原文中“曲曲折折”,英文译成“winding stretch”;“田田的叶子”译成“silken field of leaves”;“远远近近,高高低低”译成“far and near, high and low”。

3.汉语因多使用动词,属于动态性语言,因而更具体形象;而英语则常用名词,介词,属于静态性语言,因而更抽象。例如第五段的最后一句话描写月光下光和影和谐仿佛小提琴演奏出的名曲,“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有主谓宾。但译文“but rather in a harmonious rhythm of light and shade”,把它译成了一个介词短语,更偏向动态模式。原文“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把惦记这个动作译成了名词“memories”,译文是“So my memories drift back......”。由此可见,汉语会用动词把一件事说清楚,而英文则是用名词使之变得抽象起来。

二.句法结构

1.意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其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因此汉语属于意合,并且因为汉语不使用连接词,常常以小句形式出现,也称为“竹子结构”;形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因此英语属于形合,并且因为英语多使用连接词,句子逻辑清楚,常常出现复杂的长句,也称为“树状结构”。例如,文章第二段的最后两句话中,没有任何衔接词,如竹子一节节地呈现出来;而译文“The foliage, which......although......”用了让步状语从句,主句中还使用了定语从句,并且都使用了标志性的连接词,就像一颗枝繁叶茂的树一般。

2.汉语主题突出,常常没有主语,只有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而英语则是主语突出,因为英语句子逻辑清楚,很少缺失主语。例如,文章第三段第四句作者写自己身处月下无俗务烦身的自由时,全句明显无主语,但整个句子依然连贯。而译文添加了主语“I”,只有这样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3.汉语常用人称主语,而英语常用物称主语。例如,原文“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中这里是省略了主语“我”。但译文“Suddenly, something...... crosses my mind”用的物来做主语。

4.汉语多用主动句,英语多用被动句。例如,原文“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用的是主动形式;而译文却用“be frequented by”表示被动。又如,原文“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用的主动形式,译文却用“be found”表示被动。

5.汉语修饰名词常把定语置于名词前,因此名词前总有很长的修饰词,甚至是句子,因此称之为“狮子型”;而英语修饰名词只有形容词较少时放在名词前,而定语是一个句子时,常用定语从句置于名词之后,因此称之为“孔雀型”。译文中定语从句比比皆是,例如,“日日走过的荷塘”译成“the Lotus Pond, which I pass by everyday”,很明显,汉语定语置于名词前,而英语则使用定语从句置于名词之后。

6.汉语语序比较固定,而英语常用插入语,位置比较灵活。例如,文章第五段第四句“但我以为......风味的”译为“it is, however, just...... own”。译文中“however”就插在句子中,可见英语语序较为灵活。

三.篇章衔接及连贯

1.汉语中常用重复前面出现的词语以保持篇章的连贯;而英语很少重复,常用替代手段来达到连贯目的。例如,第二段的首句“沿着...小煤屑路。这是...路”中重复了这条路,已达到连贯。而译文“Alongside....... It is ......here”使用“it”来替代前面出现的“a small cinder footpath”以避免重复。英语还常用定语从句来避免重复。例如,文章第五段的前三句写叶子和花沐浴在柔和的月光下时,重复提到了“叶子和花”。译文“The moon ......the leaves and flowers, which, ......hood”使用了定语从句避免再次提到“the leaves and flowers”来保持篇章连贯。

2.英语比汉语更多的使用省略。例如,原文“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译成“Needless...... apart from those who were watching”,译文中省略了“watching”的对象“girls who were doing the gathering”。

四.结语

本文从选词用字,句法结构和篇章衔接及连贯三个方面对《荷塘月色》中文原版和朱纯深英译版进行了11处的差异对比,了解了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也感受了它们不同的魅力,同时也对我们今后进行翻译工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黄静芬. 从词汇层面看朱纯深《荷塘月色》英译本对意境的传达[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2).

[2]李平. 朱纯深译《荷塘月色》部分段落赏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5).

4.90英汉语言对比小论文 篇四

通过对比英汉语言结构谈大学英语中长句的翻译

<中国大百科全书>把已说出或写出的话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活动定义为翻译.翻译在教学实践中颇具优势.英译汉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通过上下文推断语境意义的能力.本文将通过对比英汉语言结构谈一谈大学英语中长句的翻译技巧--分译法.

作 者:王芳芳 作者单位: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大学英语部,吉林・长春,30022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年,卷(期):“”(36)分类号:H315.9关键词:翻译 翻译技巧 分译法

5.90英汉语言对比小论文 篇五

中英翻译作为一种语言、一种文化之间的转换,包含着众多的语言学知识。在翻译的过程中,讲求信、达、雅,不仅仅要将源语言转换成目的语言,同时翻译过来的语言要能够和目的语言表达方式相一致。我们可以将翻译的过程看成是编码解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翻译人员担任着中介者的作用,翻译信息的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交流的整个工程。因此在翻译中需要对源语言和目的语言的语言学要能够精通了解。

一、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分析

(1)外延意义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

语言的外延意义就是指语言的概念知识,是一个词语最为基本的含义,也是语言交际过程中的核心概念。我们在平时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个词语最先掌握的就是其外延意义,也是其最为基本的含义。我们在平时学习英语查字典的过程中,相对应的英语词汇的相关汉语解释就是其外延意义。外延意义通常来讲具有稳定性,只和这个词语有关。外延意义并不会因为说话者本身所处的国家、说话者身份或者是所处的环境而有所改变。

例如,翻译人员在对dragon、dog、book这些词语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他们的基本含义就是龙、狗以及书本,不会出现在澳大利亚是这个意思,而在中国就变成了另外一种概念。外延意义具有明确性,不会随着国家、地域的不同就变成意外一种含义。

(2)内涵意义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

语言的内涵意义就是指语言深层次的含义,是在一定的国家,一定的文化背景的覆盖下,给予词语的外延意义以一定的感情色彩。也就是说一个词语的外延意义只是一种表面化的意义,需要根据不同的文化环境赋予其社交色彩。用一种更加简单的方式来理解就是说外延意义是一个词语基本的、表面的含义,而内涵意义就是指一个词语的深刻的、潜藏的意义。前文讲过,外延意义具有稳定性以及明确的指向性,而内涵意义则具有不稳定性。一个词语的内涵意义需要读者自己根据其对于不同文化的理解加以体会。一个词语的内涵意义会因为不同的人、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有所不同。它也会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一个词语的内涵意义也会有所变革,同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语的内涵意义也不一样。

同样,我们可以举例进行说明:You are a lucky dog.在这句话中,dog的外延含义是不会改变的,也就是狗的意思,无论是在英语语境或者是在汉语语境中。但是由于所处的社会背景不一致,其内涵意义呈现出差别,在英语中,dog通常代表着忠诚,具有褒义,而在中国,dog则代表着不好的东西,例如狗仗人势。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从源语言的内涵意义出发,将其翻译为“你真是个幸运儿”,而不是“你真是条幸运的狗”。

二、指示意义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分析

指示意义指的是一个句子所表达的最为基本的意义。它需要根据上下文的关系来进行体现,它是与某种语境相密切关联的,当对一个句子进行翻译时,必须要能够考虑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使用场合以及上下文关系。

例如John is a boy.在这句话中就可以将boy直接翻译男孩的意思。而当一个妻子对丈夫说boy的时候,则可以翻译成为亲爱的,兄弟之间称呼boy的时候,则可以翻译成为老弟,由此可见,在不同的翻译场合,boy的翻译称呼不同,第一个boy是直接指示,第二个boy是对丈夫的称呼,第三个boy则是表达对兄弟的亲切。由此,在翻译中需要结合情景对指示意义进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翻译得更加准确。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到语言学对于翻译过程来讲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语言学对于语言翻译来讲起到了方法上的指引,翻译为语言学带来了各种不同语言知识的碰撞。近些年来,中外一些著名的翻译专家都对语言学在翻译中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英汉的语言学知识无论系统与否都对翻译理论具有重大的影响,因为语言学对于意识形态、世界观等精神领域的作用至关重要。但是在翻译过程中,不论是理论或者是方法,最后都是要能够运用到实践过程中去去,只有精通源语言和目的语言的语言学知识,才能够真正翻译出标准的知识。

摘要: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逐渐提升,英语也成为我们日常交际中的主要语言之一。但是在交际过程中,由于语言不通阻碍交流,因此翻译的作用逐渐凸显出来。但是翻译作为一种交流的环节,由于它是一门跨语言的艺术,所以需要涉及到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的重组。同时翻译过程作为一种语言传播的过程,需要对源语言和目的语言各自的语言学要素进行深刻的认识与了解,这样才能够在沟通的过程中实现信息的交流。在实际的硬汉翻译过程中,语言学知识贯穿着翻译过程的各个部分。因此接下来本文将对语言学在英汉翻译中运用展开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语言学,英汉翻译,运用分析,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汉强.英汉对比分析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04).

[2]杨艳芳,张娜.试析如何提高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有效性[J].英语画刊(高级版).2014(04).

6.90英汉语言对比小论文 篇六

关键词:对比分析 句子主谓结构话题+说明 迁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1-128-03

一、引言

对比分析理论的最基本观点强调外语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克服母语与所学语言这两种系 统之间的干扰和差异。对比分析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观察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从而为外语教 学和教材编写提供有意义的指导。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以对比分析为基本方法,通过深入比较、探讨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 结构及其表现方法上的区别性特征,对解决长期以来一直困扰中国初级阶段英语教学中遇到 的汉语式英语(Chinglish)表达方式问题,提出新的思路。

二、英汉两种语言句子的概念对比

严格说来,英语中的sentence和汉语中的“句子”是有很大差异的两个概念,它们并 非完全对等。关于句子的定义,语法学家们历来多有讨论,而且分歧很大。我们这里用来和 汉语进行对比的是简单句(或单句)和复合句(或复句)。一般来说,一个英语的简单句就 是一个主谓结构,而复合句就是由连词连接起来的单句串。

汉语中的句子概念则更为复杂一些,但是综合诸家讨论,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一个结 论,汉语的句子有两个构成要素: 一是一个前后有停顿的语言片断。这种停顿口头上表现为较长语气停顿,书面上表现为以 句号、问号或感叹号为结束。二是语言的基本运用单位。有可能是一个字,也有可能是一个 字串。

三、英汉句法理念对比

语法是一种语言组词造句的规则。不同语言的语法规则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主要是 由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的特点决定的。“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汉语只有一个,这就是字, 而印欧语有两个,这就是词(word)和句(sentence)。” (徐通锵,2001)英语属于印 欧 语系,所以英语的语法分为“词法”和“句法”两大部分。这种语法体系又称“双轨制语法 ”。其中一轨是以主谓结构为框架的句法,一轨是和句子结构成分有对应关系的名词、动词 、形容词等的此类划分。这两条轨相互支撑、密切依存。这种“双轨制”特征是英语语法核 心理念。句法和词法搭成这个龙骨框架支撑着英语 语法体系的全面展开,任何纷繁复杂的语法现象均可找到自己的归属、坐标。

汉语的情况则与英语大不相同。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字,没有形态变化,不受一致 关系之类的规则的约束,造句时更没有二轨合一的要求,所以语法结构和英语有很大差异。 英语语法结构的特点是“形合”——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有明显的形态变化标志,而汉语的语 法特点是“意合”。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意合”就是:“已知的信息统率、驾驭未知 的信息,其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大体上就是‘前管后’,或‘上管下’,即前字管辖后字, 上句启示下句的语义范围和陈述走向”(徐通锵,2001)。这种“管”是指句法结构成分的 排列顺序映照它们所表达概念的现实事件的先后发生顺序。“前”的语义信息是已知的,由 它选择,组配“后”的未知信息。

四、英汉语言句子结构区别性特征对比

1.树与竹。现代英语的基本句型主要有七种: SV 、SVO、SVoO、SVOC、SVOA、SVP、SVC。

综观这七种句型,我们不难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SV——主谓结构。事实 上,主谓结构和与之相配套的一致原则是英语最基本的原则。英语作为形态语言的特征,最 集中地表现在主谓一致的严格要求上。英语中作主语的主要是名词和代词。名词有数的变化 ,代词有人称、性、数、格的变化。作谓语的是动词,有人称、数、时、体、态的变化。在 人称和数的问题上,英语的主谓必须保持一致,不同人称和数的主语要配用不同的动词。

其次,这七大基本句型起着一个基干的作用,支撑着英语句子纷繁复杂的变化,犹如树 木的主干,茂密的枝叶都是从它们的身上长出去的

汉语的句子的情形完全不同于英语。汉语句子的构成理念是“前管后”——已知信息驾 驭、统率未知信息;汉语句子的结构模式是“话题+说明”结构的层层推进,节节拔高,犹 如竹子。 根据潘文国(2003)的观点,汉语的竹式结构相对于英语的树式结构主要有两个 区别性特征: (1)汉语中不存在一个主干结构,也没有主干和枝杈之分。 (2)汉语句子的构造方式就像竹子一样是一节一节拔起来的。这样的竹节可多可少,是开 放性的,正好符合汉语句子界限不定的特点。

2.施与受。施事和受事是一对相对的概念。施事是指句子中发出动作的人或事物,在语义上 ,施事 意味着主语同谓语、宾语同动词的施动关系。受事指句子中受动作支配的人或事物,在语义 上,一般指主语同谓语、宾语同动词的受动关系。

英语的主语有四种: (1)施事主语:We quit the plan. (2)受事主语:The plan was quit. (3)形式主语:It is nice to meet you. (4)主题主语:The movie is very exciting.

汉语的句子遵循“话题+说明”的结构模式,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类似于英语那样的句 子主语,但是汉语句子中的施受关系是存在的。如果我们考察话题和实施之间的关系,就会 发现有:

(1)施事话题:警察抓住了小偷。(The police caught a thief.)

(2)受事话题:三个小偷都抓住了。(All the three thieves were caught.)

除此而外还有很多省略施事的句子,如:

昨晚抓住了三个小偷。(Three thieves were caught last night.)

公共汽车上抓住了三个小偷。(Three thieves were caught on the bus.)

汉语的施事话题和英语的施事主语、汉语的受事话题和英语的受事主语有很大的相似性 。如果把汉语的施事话题、受事话题称作施事主语、受事主语,在这个小范围内讨论,问题 似乎不大。但是如果铺开来看,不难发现有很多汉语句子的话题是不可以当作主语的,如上 面那些省略施事的句子。如:

警察抓住了小偷。(主动)

三个小偷都抓住了。(被动)

这两句话中所使用的动词都是“抓住”,没有任何形式上的区别。但是在英语中两个谓 语动词的区别却是泾渭分明的:

The police caught a thief.

All the three thieves were caught.

由此可见,以施受关系为基础的主动、被动关系的表现形式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具有显著 的差异。英语是形态型语言,所以使用形态变化来体现被动关系,而汉语则是语义型语言, 不以形态变化来体现被动关系。

五、对比性特征对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1.学习者首先需要树立形态变化的概念和意识。 英语属于形态型语言,认识这一点对于掌握英语的句子结构非常重要。

我们这里所说的“形态”,不是词汇学研究中的形态学(morphology)研究,而是指英 语 这种语言偏重词法形式和句法形式的特征和倾向。这些特征和倾向是在和汉语的比较中得出 的,只限于在英汉两种语言对比的范围内使用。

英语的形态特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句子(单句)以“主语—谓语”为核心框架结构。这种句子的结构规则是:“必须有 一 个由名词充当的主语,但也只允许有一个主语;必须有一个由动词充当的谓语,但也只允许 有一个谓语;如果在语义上找不到谓语的主语,也得在形式上造出一个虚位主语来,例如英 语的it 和there(It is hot in here. There is a cat in the garden.)”(徐通锵 1997) 。 (2)词类有明显的形态特征,词性分明。词语分类,和句子结构相对应,“拧成一股绳”, 形成双轨制语法。 (3)主谓之间由一致关系相联系。这种一致关系表现为人称一致、数的一致和临近原则。 (4)英语使用有标记被动表达法,被动关系都带有明显的形态标志。 (5)英语使用显性句子连接方式,数个单句组成复句必须使用连词。

2.主谓结构意识的树立。在英语输出中应当树立主谓结构意识,包括以下必要的步骤:

第一阶段: (1)以单句为单位进行英语表达。每个单句都是一个主谓结构。用主谓结构来匡正、组织自 己要表达的意义概念。(2)正确认识主谓结构,准确把握四种主谓结构类型。

第二阶段,给这个结构填充上适当的内容: (1)主语的位置上必须是名词性成分,包括名词、代词、动名词(和不定式)、与名 词从句。(2)谓语的位置上必须是动词的谓语形式,非谓语形式不可以充当谓语。

由于汉语没有形态变化,汉语的字或者字组总是以不变应万变,无论出现在句子的什 么位置,总是同一副面孔。这种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总是负迁移到初学者的英语输出中,其 典型表现就是非名词性的成分出现在主语(或者宾语)的位置上。如:

* Look up new words in a dictionary always spend me a lot of time. ==>

Looking up new words in a dictionary always takes me a lot of time.

It always takes me a lot of time to look up the new words in a dictionary.

查找生单词总是要花费我很多时间。

*Rich is a good thing. ==>

To be rich is a good thing. It is good to be rich.

有钱是件好事。

(1)主谓结构意识的操练。教师应当注意针对初学者操练使用主谓结构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这种操练应当从学生 张口说第一句英语就开始,例如对一般疑问句的回答:

A: Are you 15?

B: Yes.

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回答一般疑问句。这种回答虽然不算错,但是不算好。好的回 答应当重复对方问话中的主谓结构,即:

A: Are you 15?

B: Yes,I am.

A: Do you like your sister?

B: Yes, I do.

为了练习这种表达方式,还可以鼓励或者要求学生在后面补充一个陈述句,如:

A: Are you 15?

B: Yes,I am. I am 15 (years old).

A: Do you like your sister?

B: Yes, I do. I like her very much.

(2)词性意识的操练。主谓结构只是硬币的一面,而另一面则是词性与主谓结构的对应。基于这一认识,我 们应当在词汇教学中强调词性,树立词性识记意识,并通过适当的练习加强这一意识。这种 练习主要针对实词的四形变化——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最常见的练习方法是填空练 习。如:请完成下列表格中单词的各种形式:

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considerationconsiderConsiderate/ considerableConsiderately/ c onsiderablycare

这种练习只是一种静态的记忆练习。记住了实词的各种词性的形态以后,还应当辅之 以动态练习,把它们运用到句子中,进行各种表达方式的操练。常见的有: (1)名词表达法和动词表达法之间的转换。如:

Look at this dog! ==> Have / Take a look at this dog!

We will consider your suggestion. ==> We will take your suggestion into consider ation.

My teacher speaks English. ==> My teacher is a English speaker.

(2) 动词表达法和形容词表达法之间的转换。如:

The students work very hard. ==> The students are very hard-working.

My teacher speaks English very well. ==> My teacher is a very good English speak er.

Jack’s business makes money. ==> Jack’s business is money-making.

(3) 副词表达法和形容词表达法之间的转换。其实,动词表达法转换为形容词表达法,换个 角度来看,就是副词表达法转换为形容词表达法,因为副词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而形 容词则修饰名词。如:

The students work very hard. ==> The students are very hard-working.

My teacher speaks English very well. ==> My teacher is a very good English speak er.

Jack’s business makes good money. ==> Jack’s business is very money-making.

词性的概念建立之后,还有重要的一步,那就是第三阶段:

需要树立动词的谓语形式和非谓语形式两分天下的基本认识。英语的系动词和行为动 词(实义动词)均有谓语变化和非谓语变化。主谓结构中,谓语的位置上不可以出现动词的 非谓语形式,这是铁的规律。要树立使用谓语变化形式充当谓语的意识,可以分两步走。

第一步:认识谓语类型,掌握谓语的功能。第二步:熟练识记系动词和行为动词分别在各个谓语时态中变化形式。

动词在谓语时态中的各种变化形式,对于初级阶段的学习者来说的确是有一定难度的。 与之相应的训练方法,目前主要是一些选择题、完形填空题、填空题等等。教学实践中经常 会发现这样的问题:学生在试卷中答得很好,但是在口语中和写作、翻译中,也就是在输出 中经常出错,而且敏感度低,自我纠错能力不足。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设计了一个小游戏:找出16个学生为一组,设想每个人就是一个 时态。第一步,教师说一个动词,这些学生依次说出这个动词在自己的时态中的正确形式。 这是热身训练,一般会比较容易完成。第二步,教师说出一个句子,然后让学生们依次转化 为自己的时态并说出来。几次训练以后,进入第三步,角色转换,每个人代表一个新的时态 ,然后重新开始训练。角色转换时,应当注意并遵循这样的顺序:先按照时间顺序,过去、 现在、将来,然后再按照动作类型的顺序,一般、完成、进行。最后,对参与者进行奖励和 鼓励。

这个游戏的特点是,它在很大程度上轻视语言的意义,更加注重语言的形式的变体之间 的转化训练。而这正好符合了英语的特性,因为英语语法实质上就是一套形式规则。这样的 训练可以帮助学习者清楚地认识到,英语更加注重形式的变化,而不像汉语,几乎没有形式 变化。这个游戏不但可以帮助学生们记住动词在谓语时态中的各种变化形式,而且可以加强 他们“按照规则玩游戏(按照语法规则说英语)”的意识。

六、结束语

负迁移产生于母语和所学语言之间的差异,那么解决负迁移的问题,自然是顺藤摸瓜, 探讨 这种差异,对比这种差异,从而找到规律,在输出中进行有意识的校正,以此来追求更好的 英语输出。英语是形态型语言,比较严格的遵守句法规则。虽然说词法也具有相同的重要性 ,但是毕竟先要有句法搭好的架子,词法才好发挥作用。这一点在和汉语进行对比时,显得 更为突出。所以本文截取了句子结构特征这一维度,作为观察问题的视角。

笔者不敢奢望解决母语干扰的所有问题,甚至不敢奢望解决句法层面母语干扰的所有问 题,只是本着对比分析是解决负迁移和干扰的重要方法这一认识,进行了上述的探讨。我们 期望对比分析的方法能对解决这个问题产生重要的作用,得到更多的重视,并进而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He Mingzhu,2000.Writing English the English Way——A Study of the Causes o f Chinglish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 Dec,

2.Jiang Ping,2001. Negative Transfer in the Aspects of Language, Culture and T hinking Pattern, 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March

3.Stern, 1999. 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Terence Odlin, 2001. Language Transfer: Cross 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learning,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Zhang Wentao, 2003 Analysis of Interlingual and Intralingual Errors Made by Co llege Students, 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December

6.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7.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3

8.孙勉志.汉语环境与英语学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9.伍雅清.“论英语和汉语的形合和意合的差异”.英汉语比较研究.湖南 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10.徐通锵.语言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1.徐通锵.基础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2.许余龙.对比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13.冶福东.英语语法地图.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5

(作者简介:冶福东为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育硕士生,穆晓莉为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教育硕士生 上海 200000)

7.90英汉语言对比小论文 篇七

关键词:高等院校 校园公示语 对比研究

一、校园公示语

公示语是指在公共场所给公众看的语言文字。这类语言文字应用极为广泛,包括旅游景点、机构名称、公共设施、服务设施、街头路牌、标语口号等,公示语作为语言应用的一个方面,担负着服务大众的交际任务。作为公共场地公示语,校园公示语除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展示学院精神文明的平台,随着中外高等院校国际交流及跨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加,校园公示语也正在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二、校园公示语在英汉语言环境中的比较

1.校园指示性标识语的比较

高等院校指示性标识语包括行政机构、院系、教学楼、办公室、研究中心、群体组织、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称等,下表分别列出了在英汉语言环境当中常见的校园指示性标识语。

英语国家高校的行政机构名称更多突出的是职能和实效,很少使用“department”“center”等表示“部”“处”的单词,都是直接把其功能写上去,如“International”表示“国际处”,“Finance”代表“财务中心”。另外,中文中有一些代表中国特色的行政机构及行政职务是国外公示语中从未有的,如“党委组织部”“党委书记”等;还有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分别用“学院”和“系”表示高校里的教学单位,而英语国家则习惯用“faculty”和“school”表示规模较大、较著名的系,用“department”指一般的。

2.校园管理性公示语的比较

由于西方一些国家的枪支合法化,私人可以拥有枪支,但在校园内是绝不允许的。所以,就会在很多英语国家的校园管理性公示语中,看到枪支、毒品禁止入内的规定。另外,国外也注重人文关怀,公示语在管理的同时,更起到提醒的作用,比如提醒学生不要把文件储存在公共计算机上。与此相比,国内的校园管理性公示语更注重校园的文明建设,所有影响校园卫生及文化的行为全部禁止。

3.校园告知性公示语的比较

休斯顿大学将所有曾经获得过奖学金的学生名单铭刻在铜牌上并悬挂在办公室的墙上,每天来办公室的人都会看见历届奖学金的获得者,国内的习惯是每学年公布一次获奖者名单并在校园公示牌里张贴,起到表扬和激励的作用。

4.校园介绍及欢迎语的比较

英语国家的高校在介绍学校时,倾向于说明自己的学校能给学生带来什么学习及生活的体验。而国内的高校则注重以国家教育方针为本,很少结合学生本身,这与不同的国情、教育体制都是有关的。

5.英汉著名高校校训的比较

不难看出,国外高校校训基本围绕“真理”“自由”,这与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潮是分不开的;而国内高校则更注重中华传统所流传的“务实”“厚德”。

三、结语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发展的软实力。目前,国内大多数高等院校虽然都有部分双语公示语,但往往带有一般性、模仿性,缺乏个性和适用性,很难操作,更难实行,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成效不明显。本文基于不同语言环境的校园公示语对比研究,为校园公示语的汉英翻译,提供了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戴宗显,吕和发.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 2005,(06).

[2]缪萍,杨雪.校园公示语翻译现状调查与研究——以杭州高校为案例[J].疯狂英语,2010,(03).

上一篇:学校安全自检报告88下一篇:cf好的战队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