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因材施教原则(10篇)
1.德育因材施教原则 篇一
因材施教原则在体育课中的作用
因材施教原则在体育课中的作用文/张成波
摘 要:因材施教是极其重要的教学原则,它是指教师要从学生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教师是课堂直接的组织者、指挥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体育课的质量。要进行素质教育,必须杜绝不懂体育的教师乱代体育课的现象。体育教师规范化,是因材施教的前提。
关键词:因材施教;端正思想;教师素质;强化考核
目前,有关体育考核过程中的作弊现象是触目惊心而又发人深省的。学生为什么要作弊呢?如果每个人都能通过平日的训练达标,作弊问题不也就不存在了吗?本文就从这一角度着眼,提出在体育课上全面贯彻实施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是极其重要的`教学原则,它是指教师要从学生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首先从思想方面做起。学生基本能进行一定的理论推断,但由于思想上的不稳定性,他们做事常常意志不坚定,缺乏有计划地实现自己理想的步骤,受主课指挥的影响,将体育课搁在一边,学生过早地放弃体育的专门训练,实际是拿自己的健康开玩笑,其后果是严重的。
从体制问题上看,学生之所以不认真上体育课,是在于文化课(即“智”的方面)考核严格,组织严密,而体育考核除达标考核及课堂教学之外,简直就不作真正意义上的考核,随意盖章就行。某些体育教师“违章”开“绿灯”,如此循环,使学生更在思想上“放松”,体育么,不过如此!不上也一样。
要做到“因材施教”,除了端正思想,强化考核还不够,还必须在“材”与“教”方面下力气改革,即组织体育课的复合课,也就是说,体育课内容除一般身体素质基本训练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人兴趣的差异,让他们在体育课中学会“练”,学会“学”。
大家知道,身体素质的提高是人人都需要的,身体健康的学生需要,身体虚弱的学生需要,身体残疾的学生更需要。为此,提出下面几条改革体育教学的建议。
教师素质:教师是课堂直接的组织者、指挥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体育课的质量。要进行素质教育,必须杜绝不懂体育的老师乱代体育课的现象,体育教师规范化,是因材施教的前提。
统一上课:课的开始部分,原地起跳,原地高抬腿,仰卧起坐以及其他类身体素质的基本训练,一般不超过12分钟,求质不求量。
兴趣体育小组:这是复合课的关键环节。可分为球类组、田径组、体操组等;我要提出的是,要求各兴趣小组订一些体育类的报刊,以球类组来说,可订《篮球报》《中国体育报》,从中体会非同寻常的体育精神,从而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
总之,只要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形式不拘,也可以提出“参与第一”的口号,让大家活跃于体育课上。
当然,单纯在课堂形式上花样翻新还不能起到相应作用,所以以上我仍从提高学生体育意识,强化考核管理,改革体育教学诸方面系统地论述,观点也不完善,但至少比单方面强化管理,强化惩罚多了一条思路,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不成熟的想法,请广大同仁给予批评指导。
2.德育因材施教原则 篇二
一、语文教学中违背因材施教原则的现象
1.进度的整齐划一。 我校每个年级都有很多班级, 比如一年级 (1) 班、一年级 (2) 班直至一年级某班, 可以说这些班级之间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 但是学校在进行教学规划时, 要求教学进度完全一致, 比如到期中考试前必须讲到某册书的第几单元, 到期末考试时必须讲完整册书等。 个别学校甚至严格到每节课的进度统一, 每周下来的教学进度都要严格规定好。 比如对于一篇课文来讲, 学校要求教师提前计划课时, 每一节课必须严格落实这一点, 不能有一点教学自主性。 我们经常在听课的过程中看到, 有的教师在教课过程中, 因为讲课的节奏没有把握好, 造成一节课前松后紧或者前紧后松的情况出现, 使得课堂的教学活动出现时间使用上不恰当, 从而影响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2.目标的整齐划一。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 一定的教学活动必须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般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这些目标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但是我们完全忽略班级的差异性和一个班级内的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只看到一个整齐划一的教学目标, 却很难看到有哪个教师是根据不同的班级情况、 不同的学生情况有区别地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这样整齐划一的教学目标, 是严重违背因材施教原则的。 事实上, 教学活动是按照既定的规定时间完成了, 但是这些目标实现得怎么样呢? 真正的结果是并非完美完成。 由平时的测验结果就可以看到, 从满分到较低的分数分布, 充分体现了学生之间在接受教学任务的差异性。成绩较好的, 就是适应教学过程的, 教学目标实现较好的;成绩不好的, 就是不适应教学过程的, 教学目标实现不好的。 我们总是在抱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但是是否考虑过应该尊重这样的差异性, 从而改变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呢?
二、语文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实践
因材施教是教学活动应该遵循最根本的原则。 那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贯彻这一原则呢?
1.有区别教学。 这一点是针对不同的班级来说的, 一般情况下, 语文教师教授两个平行班级。 但是两个平行班级的情况肯定是有所差别的, 教学必须不忽视这些差异, 从这些差别出发, 找到适合不同班级的教学方法, 这就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比如, 从进度上说, 不必讲究整齐划一。 对某个班来说, 可能一篇课文只要两个课时就可以讲完, 而对于另外一个班来说, 这篇课文讲两个课时可能是不够的, 怎么办? 必须有区别地教学。
2.分层次教学。 这一点是针对一个班级内不同的学生来说的。 在一个班上, 有几十个学生, 每个学生之间的情况不可能完全相同, 这就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如果按照一种教学模式教学, 有的学生可能接受起来就比较容易, 而另一部分学生接受起来就比较困难。 怎么办? 必须实行分层次教学, 把一个班级的学生,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成几个层次, 高级、中级及基础等几个层次, 对他们的要求可以有所区别。 比如对于一些需要背诵的课文来说, 高年级的学生可以要求背熟一些, 而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 背过即可, 而对于那些比较基础的学生来说, 背过的要求可能就比较高, 完成起来比较困难, 要求读熟就行, 这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根本原则。
三、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必须改变教学评价方式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教学的形势下, 教学评价方式严重制约因材施教原则的贯彻实施。 在目前的评价方式下, 大多数学校还是以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等能够量化的目标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事实上, 这些评价指标的制定及评价方式的实行是与因材施教原则相违背的, 它事实上忽略了不同班级之间的差异和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因此, 要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就必须改变当前的教学评价方式。
我认为分层评价机制就是一种比较科学的评价方式, 在这样的评价机制下, 我们充分了解学生的差异性, 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 针对不同的层次, 分别制定教学目标, 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 分别实现教学目标, 不必追求过于整齐划一的教学目标。 比如, 针对记叙文的写作, 可以首先了解学生的差异性, 将学生分成若干层次。 有的学生要求能够完成叙述即可, 而有的学生则要求语言优美, 而对于一些要求更高的学生则要求文章的立意。 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达到不同的要求, 这样的评价机制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情况和差异, 这样的评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学有所成, 学有所乐, 是因材施教原则在教学活动中的充分应用。
摘要: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 一定的教学活动必须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般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些目标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但是我们却完全忽略了班级的差异性和一个班级内的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我们只看到了一个整齐划一的教学目标, 却很难看到有哪个教师是根据不同的班级情况、不同的学生情况有区别地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整齐划一的教学目标, 也是严重违背因材施教原则的。作者阐述了语文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实践。
3.因材施教:体育教学的重要原则 篇三
划,让个性得到张扬、特点得到彰显,在发挥集体教育最大作用的同时,着眼于个体的蓬勃生命、健康成长。
一、基于学生,科学分析师生的综合情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长期的教育教学活动给教师个人的教学行为烙上了深深的个性色彩,有的教师擅长用言语进行直观的表达,有的教师喜好用肢体语言对教学问题进行示范,有的教师关注教学媒介在活动中的应用。如此种种,都属于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习惯。从另一个侧面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在了解教师自身的同时,更要重点解读学生,包括班级的整体体育水平、活动项目的倾向性问题、特殊的体育苗子、学生学习的风格特点,等等。力争做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高度融合、和谐共生。
有一年,我教学的初一一个班,女生居多,通过学期初的了解,我发现近90%的学生喜欢唱歌、跳舞。原来在小学的时候,舞蹈是学校的特色项目。从开学的几节体育课来看,大部分学生的柔韧性较好、协调能力也很强,他们对力量性的活动不感兴趣,理论训练不到位。我平时喜欢跳霹雳舞,也经常参加一些比赛。因此,我和学生一起制订今后班级的体育教学计划,将韵律操、啞铃操、单双杠体操融入教学,既激发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又弥补了学生体育发展中的不足,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需要注意的是,拉埃丁和斯泰莱的一项研究发现,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完全与学生的学习风格相匹配,这不一定是好事。这时学生容易提早预见自己的学习效果,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学习能力,从而降低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导致学习效率的下降和学习兴趣的丧失。经验丰富的老师总是在教学方式匹配的同时,适当地制造“失配”机会,一方面,给学生留有学习的新鲜感;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风格的转型与完善。
二、理解学生,创造性地开展体育教学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体育学科应本着“健康第一”的思想,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对体育训练的情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
例如:为了提高学生的弹跳能力,我引导他们参与跳绳活动,特别创造出花样跳绳活动,如向前摇、向后摇,单脚挑、双脚跳,单人跳、双人跳、多人跳,单人双臂交叉跳、多人穿梭跳,并开展跳绳比赛活动,原先不喜欢运动的学生也很乐意地加入活动的行列。学生在学校的体育课活动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让他们坚持不懈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浸染积极乐观、豁达大方的体育文化?仅仅靠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这需要我们给学生施加体育精神的影响,借助各种活动和途径,为他们创设机会,需要我们对他们的理解和宽容,让学生在备受呵护中迸发出对学科的情感,
需要我们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允许他们通过多次或更长的实践活动摸索体育活动的规律,进而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三、尊重学生,充分利用差异性资源
教育教学的理论研究表明,只要教师做到因材施教,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与发展特点,那么就能使每个学生都走向成功。正所谓“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从现实世界看到的是另一道风景,因为教育事业的艰巨性和学生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让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为每个学生的发展量身制订规划,更不可能让计划追随着学生的终生发展。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只有正视这一问题,才能尊重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最终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上学年,我们班小王的篮球考核成绩一直很落后,尽管他很努力,但是进步却不是很明显,不但学生自己着急、懊恼,我和其他的同学也觉得不可思议,怎么会这样呢?但我们达成共识,不许嘲笑他的姿势和成绩。同时,有几个篮球打得比较好的同学主动请缨,利用课后时间多约他参加训练活动,渐渐地,小王有了感觉,对篮球入了行,不但考核过关,而且还成了学校篮球队的重要成员,后来当他知道大家为他做的这一切时,激动得流下了泪水。
“黄沙入海,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寻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学生先天条件、后天的教育方式、家庭文化差异等等都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体育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我们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现实水平,做到分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既有拔高性的训练,又有满足暂时落后学生需求的基本活动。一节体育课,要让所有学生都活力四射、朝气蓬勃,让不同体育水平的学生互相影响,共同提高。
“孔子教人,各因其才。”实践证明,班级授课制是面向大多数学生而进行的教学方式,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的发挥出最大化的效果。但是,对个别特殊学生而言,这样的教学模式遏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特长的展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认知特点和独特的学习方式,我们要充分认识个性化教育的独特意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差异性教学与集体教学相整合,让所有学生得到最全面和谐的成长。
4.确定德育内容应着重把握的原则 篇四
确定德育内容应着重把握的原则
德育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决定着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确定德育的内容应遵循先进性与普遍伦理相结合,优秀传统道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系统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原则.
作 者:董淑平作者单位:淮南工业学院党委宣传部,安徽,淮南,23刊 名: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IN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年,卷(期):4(1)分类号:B82-051关键词:德育 内容 原则
5.德育因材施教原则 篇五
摘要“人才难得,人品更难得”突出说明了“品德”教育在职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经过多年的德育教育实践和探索,我们总结出搞好德育教育要遵循阶段性、实效性和时事性原则,以此为指导,对学生“品德”进行系统化的培养和训练,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校学生以“技能过硬,品德优良”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关键词阶段性实效性时事性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
“人才难得,人品更难得”这是美国福特公司总裁福特先生赞赏德国工程师恩坦因曼斯时说的一句名言,它强调了“品德”的重要。北京商贸学校是全国重点职业学校、北京市现代化标志学校。近年来我校为北京市培养了大批的优秀商科人才,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肯定和好评,他们在各条战线上为北京市的经济建设做出贡献。在人才的培养上我校在强化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品德修养的培养。德育课教学肩负着“育人”重任,作为一名中职德育教师,我在教学改革中坚持阶段性、实效性、时事性原则,使德育教育更加贴近同学、贴近社会、贴近现实,取得良好的教学成绩和社会效果。德育教学要有明显的阶段性
进入中专学校的第一学年,是学生们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的转型期,这一阶段大部分同学是迷茫的,我究竟要学什么,怎样学,将来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等一系列问题缺乏认识。有的同学充满幻想,对自己、对将来估计的过高;有的则十分沮丧、渺茫,认为反正没考上高中没办法才上中职,顺其自然吧,从而产生厌学、怠学的情绪。面对这种现实我校在第一学年,按照教育部教学大纲的要求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和法律基础》、《心理健康》(选修)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及职业道德法律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良性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观,培养其遵纪守法意识。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也做了大胆地尝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的做法如下:
在《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和法律基础》教学中,我较多采用分组讨论、辩论、学生发言、教师点评的形式。讨论的主题主要是:生活中你遇到的恪守职业道德与不遵守职业道德给自己、家人、朋友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结果。同学们会踊跃发言,如07信息班的一个远郊县女同学就举出入学后第一个星期天放假回家途中迷路,由于第一次独自出远门,在天桥附近倒车时迷失方向,急得团团转,直抹眼泪,民警同志主动安慰并告知她回家路线的事,警察叔叔的音容笑貌至今记忆犹新。此外,同学们还揭示了一些行业的职业道德缺乏给自己或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如粗心的牙科大夫将老人的好牙误拔;不法商贩缺斤少两;不法商家在食品中添加有毒的化学物质造成食用者身体受害甚至死亡等事例(三鹿奶粉事件在国内、国际产生的不良影响)。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赢得顾客对企业、商家产品和服务的认可和信赖,促进和谐人际关系、和谐社会的建设,在将来的工作中一定要遵守职业道德,遵纪守法。模拟法庭活动也使同学体验到法律的尊严与神圣。这一学年教学的另一个重点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教育,使学生初步树立起合乎现实的职业理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理想,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专业学习及自身特点,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并在课堂上展示说明,同时找出目前自身的优缺点与职业理想的差距,确定采取的措施和努力方向。此过程中教师给予同学一定的鼓励和激发,增强他们的信心。
第二学年德育课开设《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商贸文化》三门课程,重点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为同学们的职业生涯打基础。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不但学习基础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上也有一定的缺陷。如当今社会存在的丑陋阴暗的一面他们道听途说的较多,而一些正面积极的却充耳不闻;同学之间产生矛盾时不是及时向老师反映解决,而是采取暴力、群殴的形式将事态向恶性方向发展。面对这些现状我采用引导教育的方法结合典型案例使学生逐渐明辨是非,学会用正当方式方法解决问题,号召同学使用文明语言、尊重同学和老师,杜绝恶性事件的发生,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感恩教育也是第二学年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进入学校的第二年部分同学受攀比心理的影响,开始在手机的功能、衣服鞋子的品牌、化妆品档次上给予过多的关注。针对这种不良的现象我们在德育课堂进行一次“算笔亲情帐,感激父母恩”活动,将自己一年来的各项开支学费、住宿费、生活费、书费、交通费、手机费、网吧游戏费、交友费等等汇总,同父母一年的收入进行对比,看你的消费占父母总收入的百分比,再对照自己的消费行为分析一下哪些钱用于学习、哪些钱是不合理消费不该花的。通过“算账”部分同学感觉“羞涩”,表示要压缩开支尽量少向父母要钱。我们又将这一活动推进到感激同学、感谢学校、感恩社会,从而促进和谐班级、和谐学校、和谐社会的建设。
诚信、责任教育是中职德育教育的重要原则,针对商贸学校的办学特点基础理论部的几位德育老师在部(下转第83页)(上接第80页)主任的带领下编写了《商贸文化读本》,作为德育教学的必修课在第二学年的下半个学期开设。本教材的特点是:贯穿“诚信为本”的传统儒商思想;贴近学生实际,与学生就业单位挂钩;使学生近距离的了解和感悟未来就业企业的商贸文化。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本教材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提升商贸文化素养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德育教育注重实效性
我们每年邀请学生分配办公室的老师给同学作近年来我校的就业状况及毕业生在岗位上做出的突出成绩及存在的问题的报告,使同学们认清形势、调整心态以便更好的适应未来职业岗位的要求。我每年都会及时掌握这些信息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教学:如我校个别毕业生不懂礼貌、不尊重老员工;进领导办公室不知先敲门,直接破门而入;办公室内不打扫卫生用“飞脚”把垃圾踢走;见利忘义等等。教师把这些发生在毕业学生身上的实际案例提供给他们,让学生自编小品表演,进行自我教育。如小品“招聘会”的演出,尽管同学的演技有些扭捏、羞涩,但还是让同学们体味到文明礼貌、尊老爱幼、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校期间养成良好的礼貌待人、尊师爱校、帮助他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近几年来,学生说脏话、打架斗殴现象明显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礼貌语言、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新风气、新气象。德育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事性特点
近几年的德育教学中,我们紧跟时代的主旋律让同学们了解当代社会,体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真善美。每年的二月份中央电视台都要揭晓上一《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评选结果,当选者中有德高望重的老科学家(钱学森、华益慰、季羡林),蓝领模范技术革新能手(孔祥瑞),新时代道德模范(林秀贞、谢延信)等,我们将实况制作成ppt教案展示给同学,让大家在学习模范的同时反思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008年5月12日是中国的国难日,同时也是考验中国人民的日子,我们将抗震救灾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小英雄林浩,敬礼娃娃、可乐男孩、芭蕾仙子)介绍给学生,鼓励同学们要向这些同龄人一样用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灾难。在全民抗震救灾的运动中我校同学踊跃捐款捐物,值得一提的是06级一个男同学,平时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当他得知抗震救灾前线急需血浆便义无反顾地为灾区人民献血,工作人员让他留下姓名,他微笑着对工作人员说“我是商贸学校的学生”。可见“民族大义”、“商贸学校”在他心中的位置。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奥运”、“六十年大庆”等大型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都取得较好的效果。“六十年大庆”期间我校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组成了800多人的群众游行队伍,同学们克服困难,牺牲暑假休息时间,冒着酷暑坚持训练两个多月。当我校师生的方阵整齐划一的走过天安门广场时,校领导笑了,老师们笑了,家长们笑了,平时桀骜不驯的“淘气鬼”们向国庆呈献了一份厚礼。
6.浅析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德育价值 篇六
一、孔子因材施教思想概述
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体现在他对学生的日常教育之中。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 闻斯行诸?子曰, ‘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 敢问。”子曰:“求也退, 故进之;由也兼人, 故退之。”用现在的话解释就是, 公西华问道:“子路问是否闻而后行, 先生说有父兄在。冉有问是否闻而后行, 先生说应该闻而即行。我弄不明白, 想请教先生一下。”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 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武勇过人, 所以我让他谦退。”这段对话体现了孔子实行的“因材施教”是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 患不知人也。”他认为“知人”是十分重要的。因此, 他非常重视了解学生, 认真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只有充分了解学生, 才能有效地实行因材施教。孔子认为了解学生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听其言”;二是“观其行”。“听其言”是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 一方面是被动地听, 另一方面是主动地与学生交谈, 与学生谈心, 以便深入了解他们。“观其行”就是教师要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 全面细致地观察学生的行动, 如孔子所言:“视其所以, 观其所由, 察其所安。”
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实施方法。一是对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孔子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把学生分为“上智”、“中人”、“下愚”三类。对于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二是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孔子认为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千差万别的, 因此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也应该有所不同, 不能千篇一律。正如前面所讲, 孔子认为子路“好勇过我”, 遇事鲁莽, 所以孔子就给他泼了点冷水, 告诫他凡事要多听取他人意见, 谨慎考虑后再行动;而对于冉有, 孔子认为他胆小怕事, 遇事惧怕无主见, 所以孔子就鼓励他要更加大胆果断地行动。三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进行教育。孔子的学生年龄参差不齐, 因此孔子认为要根据年龄进行教育。另外, 学生的兴趣爱好也不尽相同, 所谓:“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知者动, 仁者静”。
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重视了解和掌握受教育的性格、才能、志趣和特长等实际情况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另一方面, 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特点, 实施不同的教育内容与方法是因材施教的根本途径。
二、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对高校德育的价值
自从我国实行班级授课制以来, 学生都是按照年龄入学, 同龄人在同一班级上课, 老师根据国家制定的同一的教学目标进行授课。因此, 学生的个体差异被很多老师忽视了, 老师照顾到班上大部分同学, 不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大学也是如此, 而是大学科任老师不参与班级管理, 不能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 更谈不上因材施教了。因材施教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 对于促进个人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因此, 我们今天仍然要学习和借鉴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
1. 深入研究和了解学生, 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 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基础和前提。
孔子非常重视研究和了解学生, 他对学生的个性及心理都进行过细微的观察, 甚至能用一个字概括出学生的特点。只有对学生深入了解和分析, 才能有的放矢地实施因材施教, 提高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对象是在校大学生, 尽管他们的年龄相仿, 但由于各自的家庭教育、环境影响、学校教育等不同, 在思想道德水平上也呈现出不同特点。有的同学思想道德较高、有的则相对较低, 需要高校教师, 尤其是辅导员教师深入学生中, 通过谈话、观察、访问、测量等方式, 对学生深入、全面地分析。既要了解学生的优点与长处, 又要了解学生的缺点与不足;既要了解学生的现在, 更要了解学生的过去, 既要了解学生本人, 又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为了对学生有全面的了解,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建立班级学生档案, 内容至少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电话、兴趣爱好、就业取向、特长、家庭成员等方面, 便于对该班学生有一个基本了解;二是定期建立班级心理健康档案, 记录每个同学的心理状况, 重点突出有心理问题的同学, 以便于老师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疏导;三是建立班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 记录有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便于老师把助学金评给真正需要的学生, 也便于老师进行特殊教育;四是建立班级性格怪异学生档案, 这类学生需要老师重点关注并且因材施教, 否则会影响班集体的团结和学习风气。此外, 还需要老师之间加强沟通与交流, 更细致地掌握学生的特点,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根据学生个性的不同, 有的放矢地开展德育是实施因材施教的根本措施。
孔子实施了近乎完美的因材施教, 他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 常常是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回答。孔子的教学中没有一丝教条气息, 而是遵循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因人、因地、因势施教, 所以孔子门下的弟子学有所成的颇多。孔子是在个别教学的形势下进行因材施教, 那么我们又如何在班级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呢?笔者认为必须处理好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统一要求就是按照国家制定的教育目标对学生进行统一教育, 因材施教是根据学生的个性进行教育。我们应该坚持在统一要求下进行因材施教, 通过因材施教实现统一要求的目标。因此, 在遵循学校统一要求的前提下, 注重分析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首先, 自尊心强的学生, 其特点是勇于进取、力争上游, 喜欢发挥自己的长处, 害怕被人揭短, 爱听恭维的话, 不喜欢被人批评, 但遇到事情时情绪波动大。对于这类学生的教育, 应该以正面教育和鼓励为主, 不宜在公开场合批评教育, 可以采取个别谈心的方式进行正面引导。其次, 自信心强的学生, 其特点是好胜逞强, 往往是高估自己, 爱出风头, 爱慕虚荣, 喜欢听表扬的话, 不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有的甚至表现为骄傲自大, 忘乎所以。对于这类学生的教育, 应该注重培养其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 让其明白在现代社会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 很多事情需要合作才能完成, 以改掉其骄傲自大的个性, 正确地认识自己。再次, 没有自信而比较自卑的同学, 其特点是沉默寡言, 不愿与人交流, 情绪较低落。对于这类学生的教育应该着重提高其自信心, 在日常生活中倍加关注他们, 对他们取得的一点点进步进行公开表扬, 鼓励他们参与班级、学校活动, 在活动中提升自己的自信心。
3. 热爱学生、爱岗敬业是实施因材施教的精神动力。
热爱学生, 爱岗敬业, 是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 是教师教育好学生的精神动力。老师热爱学生, 才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从而更好地教育学生。孔子的一生是热爱学生和热爱教育事业的, 在他的私学里, 充满尊师爱生的氛围, 他与学生结成了浓厚的情谊。高校教师更应该具有热爱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 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教育事业中。遗憾的是, 高校中某些老师热爱学生和爱岗敬业的精神较差, 不重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甚至采取粗暴的教育方式, 与学生关系颇为僵化, 学生偶有出现顶撞老师的现象。因此, 要加强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 使高校教师具备热爱学生, 爱岗敬业的教师职业道德。热爱学生, 热爱教育事业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 自觉关心和爱护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 一心一意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好引路人和指导者。
总之, 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对今天的教育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 深入研究和了解学生, 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 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基础和前提。其次, 根据学生个性的不同, 有的放矢地开展德育是实施因材施教的保障。最后, 热爱学生、爱岗敬业是实施因材施教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全国教育史研究会编务组.孔子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
[2]邓云洲.班主任工作的理念与实务[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8.
7.德育因材施教原则 篇七
一、把学生分层次
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摸底调查,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智力,将全班学生分成高中低三个层次,具体到哪个学生属于哪个层次,教师要心中有数,不宜向学生公开。对后进生要严爱结合,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恰当地表扬,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对待学有余力思维灵活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做一些综合运用知识和富有思考性的题目,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二、备课分层次
教学目标层次化,分层次备课是搞好分层教学的关键。教师应在吃透教材、大纲的情况下,根据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提问方式,注意把握文体的范围和层次性,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注重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做到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
三、导学分层次
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品格、性格、意志力、情感、兴趣爱好、能力等方面都有差异,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时,应着眼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着眼于教材内容,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指导方法,因材施导,精心设计出相对应的有层次的文体,尽量选一些有层次有梯度的系列化题组,使每个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四、课堂分层练习
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环节,针对学生的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编排课堂练习,或重组教科书中的练习,或重新选编不同层次的练习,在选编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时,必须遵守基本要求一致,鼓励个体发展的原则。通俗点就是“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五、考试分层次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测试内容应不同。中下层学生以基础知识为主,中高层学生以综合知识的运用和技能训练为主。这样,分层考试既可以避免一些不良的后果,又可以树立中下层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利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便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总之,为了提高班级的整体教育教学质量,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又要注重因材施教。
8.德育因材施教原则 篇八
因材施教是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原则,是对不同的学生,依据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教学。要想做到因材施教,就需要老师们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敏锐的观察,了解学生们的个体差异,然后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素质、身体素质、认识层次、学习兴趣等,设计相应的教学要求、内容和方法,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发展。做到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发挥各自特长,有利于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做到因材施教,让大部分学生能否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这需要老师掌握教学方法和形式,对学生分别指导,分类练习。
二、因材施教原则在教学中的运用目的
1. 能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因材施教在尊重每个学生差异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提出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进行合适自己的体育锻炼,能够做到扬长避短,避免了有些学生由于体会不到学习成功的乐趣从而对体育运动失去兴趣和信心。能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学习到体育的理论及应用,所以因材施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自身的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体育教学目的的达成。
2. 使课堂效率得到提高
传统的体育教学把教学的对象整体划一,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上对每一个学生没有区分,然而每个班级学生的身体素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样一勺烩的教学,势必造成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吃不消”的现象,从而达不到教学的目标。而因材施教依据每个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能够在体育中感受到乐趣,增强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有利于体育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如何将因材施教原则运用到中小学体育教学中
1. 应对学生充分了解
人在气质、性格、能力上都存在着个体差异,作为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前,首先要对学生的年龄、性别、性格、爱好、个性特点、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体育基础、智力水平等,都要充分了解, 以便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教学。教学中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全班集体教学上,又要善于兼顾个别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2. 认真备好课
教师对学生有了充分了解后,应根据教材和大纲的要求,以及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内容与要求、教学步骤与方法。
3. 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一堂课的灵魂,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恰当、合理,将直接影响教学目的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就要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达到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教三步上篮这一节时,可以把篮球基础好的那一部分划分在一起,采用完整示范法,既不会破坏动作的结构,又缩短教学时间;而对篮球基础较差的学生则采用分解法,降低动作的难度,先教学生学会徒手动作,在徒手动作十分熟练时再进行持球练习,使他们每学会一个动作,就相应产生一种成功的情感体验,内心得到一种满足,同时帮助他们逐步增强完成整个动作的信心和意志。
4. 从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上进行因材施教
对于同一教学内容,对于不同素质的学生,在学习上难易程度不同。学生在进行同一难度练习时,对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来说,要掌握这一动作技术较容易,而对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来说,可能是一件较困难的事。要使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得到不同的收获,就得进行因材施教。可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不同层次分类,在学习动作质量上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效地激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前进。例如:学生在采用同一个器械做山羊分腿腾越时,对那些素质好,学习积极的学生,则从助跑、踏跳、腾空、落地各个环节上提出较高质量要求。而对身体素质较差、胆小或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要求能跳过去就行,有的只要求能够做出第一腾空动作即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技术练习。
5. 从运动负荷上进行因材施教
所谓运动负荷,又称生理负荷,是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在体育课上只有运动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负荷过大,学生会产生疲劳,从而影响到学习和生活;负荷不足,学生得不到有效的锻炼,达不到增强体质的作用。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使学生身心能够在一个适宜的运动负荷的体育教学环境中得到健康发展。
6. 建立更加科学的评测机制
合适的评价也是因材施教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体育教学中需要尊重个体差异的评测机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实施分层评测机制;在教学中也可以允许学生自己来选择感兴趣的项目学习,通过项目的划分来完成对体育成绩的评测;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多元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推进,当今的教育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对于教育个性化做出了进一步的强调。因材施教正是针对每个学生的差异,为每个学生发展提供平等机会,从而促进其自身的发展,并最终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共同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冯喜珍,李瑞锋. 小学教师关于因材施教的认识[J]. 上海教育科研,2009(12):61-64.
9.德育因材施教原则 篇九
一、先秦诸子关于教育者施教的德育方法
1.因材施教的德育方法。因材施教是指教育者应该根据受教育者的性格、志趣、才能和特长等个体差异, 并根据这些个体特征, 有针对性地设定教育内容, 灵活采用相应的教育方法。先秦诸子主张根据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和个性特点, 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先秦诸子的因材施教思想, 体现了思想道德教育的规律, 因为其看到了受教育者的多样性, 不应该采用统一的教育方法, 而是根据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采取多样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该思想对后来的思想道德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2.身教示范的德育方法。身教示范是指教育者应该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通过身教体现教育要求,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受教育者以榜样示范。先秦诸子非常重视身教示范的教育方法, 认为它既是为人师表的基本要求, 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虽然先秦诸子的道德主张各不相同, 但都主张身教示范, 通过教育者的以身作则体现道德要求, 使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道德教育。
3.情感交流的德育方法。情感交流是指教育者要高度重视道德情感在思想道德转化过程中的作用, 通过加强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情感交流, 以达到动之以情、以情感人的教育效果。道德情感在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只有加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情感交流, 使受教育者在情感上对教育内容产生共鸣, 才能使之形成道德行为。
4.循序渐进的德育方法。循序渐进是指思想道德教育应该根据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由浅入深、由少到多地逐步进行。循序渐进思想看到了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 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是符合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规律的。孔子认为思想道德教育只有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孔子说:“无欲速, 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二、先秦诸子关于教育者施教的德育方法的现实意义
1.因材施教法的现实意义。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会同学们如何做人及做什么样的人, 这是一项“人心工程”, 是在解决人的问题。而生活中的人都是不同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 因此, 思想道德教育业只有根据每个人的个性和特点采取因材施教,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 我国长期实行的应试教育模式限制了因材施教的实施。大部分高校都是按照统一的教育目标, 以智力教育为中心任务, 使得高校中的优生得不到优教, 而差生也得不到相应的教育。另外, 大部分高校的科任教师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 而不重视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因此, 我们今天需要借鉴先秦诸子所倡导的因材施教法, 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校因材施教, 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各班根据自己的情况确立合理的德育目标。思想道德教育是为了促进个体根据自身的特点, 在观念、性格、品行、习惯等方面自由而充分地发展, 而不是把所有人教育成统一类型的人。因此, 德育目标也应该根据班级情况而确定。二是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一方面, 高校从事德育工作的主要是辅导员, 因此必须充实高校辅导员的队伍, 增加在一线工作的辅导员。另一方面, 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最多, 更清楚学生的具体情况, 更有可能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三是加强对高校教师队伍职业培训, 提高因材施教的能力。高校可以定期委派老师尤其是辅导员老师外出交流学习, 学习更多因材施教的本领。四是教师必须多关心、了解学生。教师只有关心学生, 学生才愿意与老师交流并且接受老师的教育, 老师只有关心学生, 才能了解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实际情况, 更好地开展因材施教。
2.身教示范法的现实意义。思想道德教育的成功依赖于受教育者被教育者所感染, 对教育者产生信任和敬佩之情, 进而模仿受教育者的言行举止。要求教育者做到身教示范。俗话说:“德高为师, 身正为范。”老师本来就应该是德高身正的示范。教育者做到身教示范是最具有感召力和说服力的思想道德教育。李瑞环同志在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第六次年会上强调指出:“我们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要言教与身教想结合, 坚持以身作则, 这是贯彻六中全会精神的一个重要措施。因为密切联系群众, 领导者首先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 切实克服脱离群众的种种弊端。抓住了这一条, 就抓住了党的建设中的核心问题, 也抓住了当前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核心问题。” (1) 可见, 先秦诸子所倡导的身教师范法在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要抓好身教示范教育, 一方面要抓好教师对学生的身教示范教育, 另一方面要抓好学生干部和党员学生对普通学生的身教示范教育。学生的健康成长同老师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一个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老师, 但是令他们最难忘和影响最深的往往是那些德高和身正的老师。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 他的一言一行, 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 全面以身作则, 自觉率先垂范, 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 (2) 因此, 高校教师应该加强自身修养, 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为大学生成为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加班人做引路人。另外, 大学生还很容易受到其他大学生的影响, 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大学生干部和党员的教育和培养, 使其成为大学生学习的榜样, 在学校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3.情感交流法的现实意义。情感交流是指教育者要高度重视道德情感在思想道德转化过程中的作用, 通过加强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情感交流, 以达到动之以情、以情感人的教育效果。情感和思想道德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 必须借鉴先秦诸子的情感交流法, 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我国的思想道德教育长期注重教育者的主导地位, 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情感、情绪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如今的大学生都是90后, 他们生活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 没有吃过苦没有受过累, 受挫能力普遍较差, 进入大学很容易产生一些情感、情绪问题。因此, 必须加强与大学生的情感交流, 以便有效实施思想道德教育。
对大学生实施情感交流教育, 一方面需要老师保持积极的情感, 另一方面需要老师经常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以便了解学生的情感问题。情感交流主要是以情感人和以情动人, 教师的情感状况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 最终影响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 因此老师要尽量保持积极的情感开展德育, 避免消极情感对学生德育的影响。另外, 老师经常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可以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情感状况, 敏锐地观察学生的情感变化, 及时疏导学生的情感冲突, 适当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
4.循序渐进法的现实意义。循序渐进是指思想道德教育应该根据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由浅入深、由少到多地逐步进行。今天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遵循循序渐进法, 是由思想道德认识的形成、发展、转化规律决定的。毛泽东说过:一个正确的认识, 往往需要经过有物质到精神, 有精神到物质, 及由实践到认识, 有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 才能够完成 (3) 。我国现阶段的思想道德教育没有很好地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以至于出现了“小学讲共产主义, 中学讲社会主义, 大学讲集体主义”这种内容颠倒的现象。我国的思想道德教育往往是大道理、远大理想、抽象理论、统一标准讲得多, 而真正贴近学生生活的小道理、行为规范、现实内容、层次性要求讲得少, 使思想道德教育空心化, 不能真正深入人心, 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因此, 思想道德教育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规划和长期细致耐心的工作, 使受教育者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行。
先秦诸子关于教育者施教的德育方法, 为我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宝贵经验, 希望高校教师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能自觉运用这些德育方法, 使我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摘要: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黄金时代, 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思想家,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德育方法。从教育者施教的角度看, 有因材施教法、身教示范法、情感交流法、循序渐进法等施教方法。本文主要探讨这些施教方法对大学德育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先秦思想,德育方法,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3, 第一版:250.
[2]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1999-6-15.
[3]沙健孙.毛泽东思想基本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第1版:501.
10.德育因材施教原则 篇十
关键字:初中班主任;德育;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283-01
学校德育工作在青少年身心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通过学校德育不仅能够结合时代要求对学生的道德,实现道德教育的社会功能,还能满足学生个体的道德需要,启发学生道德觉醒,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班主任使学生在校生活的帮助者和指导者,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班主任在管理学生时,不应当仅仅将重点聚焦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生活状况上,更应当多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初中生正是处在青春期、叛逆期,对于身旁的一切都容易带有较为严重的反抗情绪,长此以往,这样的情绪容易使学生形成极端的性格和观念,因此,班主任在对初中生进行教育管理过程中应当坚持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原则,做好德育工作。
一、坚持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
班主任对班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首先要坚持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班主任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与学生的交流最多,也最了解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天然优势。笔者认为,班主任在坚持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时,应当以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小事为出发点,结合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小事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以小见大。
二、坚持疏导原则
在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坚持疏导原则,要对学生循循善诱,以理服人,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疏通学生对于道德教育的认识障碍。例如,初中生对于某些事有自己的看法,对于学校所指定的一些规则,也有自己的意见,有些同学甚至会“以身试法”,挑战权威,违反校规校纪,他们在道德上并没有什么过世和偏差,只是在对于某些道德观念的认识上出现了偏差和认识障碍,需要教师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疏导教育,循循善诱。
三、坚持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在道德方面要达到的目标提出严格的要求,决不能够因为学生在形成良好思想道德过程中感觉到困难就放松对学生的要求。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時,也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影响和知道之下,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例如,教师在要求学生要做到热爱公共财物时,及要对学生如何进行公共财物的保护提出明确的要求,也要尊重学生,当学生发生破坏公共财物时,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互动接受教师的批评和教育。
四、坚持在集体中教育的原则
对中学生的道德进行教育和约束的条款,大多数都表现在与他人的相处中要养成的道德观念,例如诚信待人、团结友爱、与人为善等道德观念,都是在学生与他人互动、交往时用于约束学生的道德观念,指导学生的实际行为。因此,班主任在对初中生进行道德教育时,要坚持在集体中教育的原则。是这些对于学生行为的要求能够在学生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现身说法,使道德教育能够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在与他人交往中进行道德教育。
五、坚持因材施教原则
每个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都会遇到思想状况不一样的学生,有的学生听话乖巧,对于教师的要求能够较好地践行;有的学生性格顽劣,爱好与教师唱反调;有些学生性格孤僻,难以融入集体。对于不同学生的道德教育应当有不同的要求和标准,这要求班主任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状况的前提下,因材施教。
六、坚持长善救失原则
长善救失是指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发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增强学生在道德教育中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因此,班主任要坚持这一原则,“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对学生道德品质中的积极因素进行引导和鼓励,帮助学生克服消极因素。
七、坚持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的原则
做到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班主任首先要在德育工作中以身作则,使班主任传达的德育理念能够与学生在实际学习生活中所观察到的教师的实际行为相一致,才能增强道德教育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此,班主任要有效调节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中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其保持一致性和协调性。
八、重视家庭的德育示范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如果有某种恶习,就直接会给孩子提供模仿的实例。比如,在家里父母随意骂脏话,那孩子也会仿效。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长的不良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家长要以身作则。因此,班主任和时常和“有问题”学生的家长沟通,促膝谈心,晓之以理,督促家长改掉不良习惯,给孩子带个好头。
总结:德育原则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必须坚持的基本准则,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也应当坚持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坚持疏导原则,坚持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在集体中教育的原则,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坚持长善救失原则,坚持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在坚持德育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来促进每一位学生道德的发展。同时,一定要认识到德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林强.浅谈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J].未来英才,2016(1).
[2]黄建明.试论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界,2011:7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