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创新教学探讨

2025-01-12

初中作文创新教学探讨(精选8篇)

1.初中作文创新教学探讨 篇一

探讨如何创新初中数学教学

吴学勇

(湖北荆门市钟祥市九里回民中学)

在实现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来讲,初中数学的作用不可代替,因此往往被看做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然而正是因为太过注重,导致初中数学教学变得日益单调、乏味,这不但不利于有效地培养学生,而且还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新型的教育背景与环境之下,务必创新初中数学教学,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一、实施分层次的教学模式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分层次的教学方法需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实施异样的教学模式,立足于所有学生的发展现状,制订与实际相符合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

有效地体现学生的个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数学学习潜力。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为教而学是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学效率受到教学方法的影响,务必指导学生积极地转变学习方法,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地学习,有效地发挥学生自身的感官来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进而激发学生的智力。例如,教师在教授平行四边形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能够辅导学习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概念等,而要求学习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做深入提高的练习题,而要求学习基础非常好的学生做一些难度大、具备挑战性的练习题,从而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二、灵活地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事实表明,强迫学生学习是不可取的,这不利于学生探究思维的激发。鉴于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黄金分割点问题的时候,能够为学生讲解现实生活当中建筑物窗口的宽与高的比例通常都是0.618,而且不少世界名画通常都是在0.618这个点确定主题。教师这样举例,生动、形象,进而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充满兴趣。教师在灵活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需要积极地探究学生平时生活当中看到的事物,进而让学生可以更加有效和快速地融入相应的教学情境当中去,最终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当今积极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之下,应当持续地创新数学教学,这就要求优化和完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实施分层次的教学模式,并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如此,才能够大大地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从而培养优秀的数学人才。

参考文献:

梁绍玲。浅谈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03)。

2.初中作文创新教学探讨 篇二

一、利用好奇心, 开拓创新思维

好奇心是学生的天性, 是创新的潜在动力。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与新技术的发现往往是从好奇开始的, 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根溯源的精神。因此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引导他们勇于提出各种新奇的问题, 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学习“曹操统一北方”内容时, 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三国演义》中有关东汉末年政局混乱、北方军阀混战不休、百姓流离失所的片段。然后提出问题:“在这一时期百姓最希望的是什么?”学生们纷纷回答“和平、统一”。有的学生提出:“在这样的情况下, 谁能够统一北方呢?”有的学生追问:“他为什么能够统一北方呢?”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观看“曹操与谋士的对白”、“袁绍与谋士的对白”, 然后根据剧中情节回答问题。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 分析袁、曹双方的优劣态势, 得出结论:未来的统一大业必定会由曹操来完成。学生在获得新知的同时, 也获得探究的乐趣, 从而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一种创新活动。

二、巧设问题情境, 开拓创新思维

众所周知, 有疑才有问, 有问才有究。质疑是创新精神的一种反映, 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的标志。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要有意识地制造矛盾, 设计好问题, 诱导学生质疑, 大胆设想, 诱发其思维, 推陈出新, 从而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学习《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 教师播放有关国民党“一大”的录像片断, 使学生置身于当时的历史情景后, 这时学生的思维很活跃, 他们提出了“孙中山为什么要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新’在哪里?国共为什么要合作?国共应不应该合作?”等许多问题。学生的“疑”是有差别的, 不管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教师都应加以鼓励和肯定, 以保护学生勇于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这样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大胆猜想, 激活创新思维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 就没有伟大的发现。”让学生提出各种猜想, 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通过教师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猜测, 主动进行论证,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例如:学习“西安事变”内容时, 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张学良、杨虎城抓住蒋介石后是应该杀还是不应该杀?”学生纷纷议论, 有的主张杀, 有的主张不杀。教师进一步引导:“请你说出杀的理由和不杀的理由。”有的学生说:“我主张杀蒋, 理由是蒋介石杀人如麻, 从四一二政变到西安事变, 就屠杀了不下几十万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他罪大恶极, 死有余辜, 不杀不足以平民愤。”有的学生说:“不杀蒋介石等于放虎归山, 后患无穷。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反动内战便是最好的说明。”有的学生立即反驳:“我认为不能杀掉蒋介石, 我的理由是杀掉蒋介石一人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国民党反动集团还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蒋介石。”有的学生说:“杀掉蒋介石, 亲日派会乘机扩大内战, 使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长驱直入, 造成更大的民族危机, 对抗战不利。”有的学生说:“我主张不杀蒋介石, 因为九一八事变后, 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当时中国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 我们应通过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由反蒋转为联蒋抗日, 只要达到目的, 就可以不杀蒋。”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充分的肯定, 并因势利导:“中国共产党要不要以大局为重, 扩大抗日力量来对付共同的敌人?是杀掉他好还是要他和共产党合作共同抗日好呢?”通过论证, 学生终于明白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理由。这种猜想, 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自主探索, 挖掘创新潜能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的活动”。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机会, 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必须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因素, 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帮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例如学习“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内容时, 有的学生提出:“美国发动朝鲜战争, 中国为什么要出兵朝鲜?”教师在这时候因势利导:“当时国际国内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学习学生终于明白, 是美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 公然干涉中国内政, 而且出动飞机轰炸中国东北边境的城市和乡村, 把战火烧到中国的国土, 新中国的安全面临着严重的威胁。老师引导:“在这种情况下, 同学们, 中国应该怎么办?”这时学生们议论纷纷, 有的说:“中国应该迎战, 不能让美国的阴谋得逞。”有的说:“要抗美援朝, 因为这是保家卫国。”可见通过自主学习, 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3.初中语文创新教学探讨 篇三

【关键词】学科特点;前提;主体条件;主导作用;发散思维

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学生学习的性质应当由转授性、继承性转变为探索性、创新性。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应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内容上要从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向既学习语言,又学习文化和科技知识;在教学方法上,不仅研究教法,而且要研究学法,以便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语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是基础工具课,它具有模糊性和灵活性特点,十分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它能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思维素材,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得到发展。同时在语文教学中利用灵活多样的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还可以使学生在很小的年龄便开始养成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良好习惯,学生学习过程中读、背、说、写、思的过程,就是学生个体的一种创新过程,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现。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十分重要的。

二、创设有利于创新教育的前提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使学生感到安全的、宽容的和有利于其自主发展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减少焦虑,不怕出现语言错误,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与创新的火花。我在教学中常给每一个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机会,还特别创造条件,给后进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允许学生犯错误,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还引导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关心,这样学生的身心得到了解放,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创造。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创新主体条件

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有兴趣,如果学生情绪不高,兴味索然,心理上无准备,感知生理器官呈闭滞状态,还谈何创新?相反,如果很好地启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达到了想求明白和想学习那种跃跃欲试的地步,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为了刺激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应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启迪学生的兴趣,为创新打开大门。

四、转变教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优化教育的重要原则。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变“教”为“导”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我常采取这种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提出疑难问题,让全体学生一起动脑解决问题。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最后让学生向教师质疑,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答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消极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求知者,学生的应变素质和创新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得到了培养。

五、教师要把创新渗透在教学过程中

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教师教一篇课文往往是五大快: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一点关系,因此也就谈不上创新教育了。这样的课堂往往是教师说的头头是道,而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和锻炼。因此教法必须改进。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与学生的学,作为一条辅助线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之中。改变“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的观念,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在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只要教师的活动,学生必须参与。要有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使课堂气氛变的和谐、活跃,鼓励学生创新,从而使学生敢于创新。

问题是创新的关键,它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所以,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提问题。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注意以下三点:首先,质疑的目的性要明确,不可随心所欲,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其次,质疑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疑难要设计的科学,严密但也要兴趣盎然,避免呆板枯燥。最后,还要有一定的难度。所谓难度,就是教师要设疑给学生解,让学生逾越。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有疑难,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群情激昂地进行讨论,或者全神贯注地探索思考,从而激发学生进行创新。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题,课堂一定要设计提问的环境,使学生想问、敢问、和善问,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的发挥出来。

一个没有知识或者知识贫乏的人是很难进行创新活动的,放眼历史 所有的发明都是在知识特别是相关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得以形成,因此学生掌握知识的质与量影响着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体现要以知识为基础,要以知识为前提。其次,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只有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具有充分深入的理解时候,才能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理解得越深思考的时间越长就越接近创新的结果,体现出来的创新情绪,勇气和耐心越好,更容易形成创新。最后,创新能力的体现离开的实践活动是不可能的,知识的运用为创新提供的现实可能性。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知识的运用过程,就不可能有创新的产生。

六、注重发散思维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4.初中作文创新教学探讨 篇四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生物教学创新探讨

文/杨光忠

摘 要:初中生物是以实验教学为导入的基础学科,拥有很强的教学实践性和科学的整密性。在大自然优胜劣汰和人类社会不断更替中正在悄然发生着改变。现如今,在新课程改革中,每一位生物教师都该不断提高教学理念,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取代传统的教学弊端,不断优化教学方案和内容,让每个学生更好地吸收课堂知识,激发创新思维,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争取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学思结合、活学活用,让师生共同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初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自主探究

如何打造初中生物的高效课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认知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并且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本文以创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打造高效课堂,师生共同努力共建初中生物高效课堂。

一、培养学习兴趣,强化自主探究能力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师生共同努力打造初中生物高效课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该怎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如,在教学《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节时,首先必须构建独特新颖的教学课件,优化全新的教学理念,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诙谐幽默的语言魅力来吸引学生,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成长期的学生,身心和心里都在全方位的发展,这让学生对身边的许多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感,尤其是对生物学是更加迷恋。教师可以在每节课伊始多介绍本节知识点的重难点和与生物学有关的最新研究方向、动态、有趣的故事等。例如,在学习《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节时,了解哪些疾病传染哪些不传染?在得了传染病之前,我们应怎样去接种那种疫苗预防疾病?传染病流行会经过哪三个环节?这些问题让学生主动去探讨,既可以掌握知识点又能引人深思。同时,还可以补充一些知识点,如艾滋病的传染途径和艾滋的病原体是什么?非典的病原体是什么等。这样一来,既增加了对本节知识点的掌握又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进一步增加学生对学习生物学的好奇感,使学生更加热爱这门学科。教师可以在课前充分搜集课本的相关内容将其汇编成一些经典的教学案例,再与生活实践巧妙地相结合,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促使学生相互交流,让学生活学活用,让本该枯燥无味的知识点经过加工处理变得妙趣横生,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综合能力,又能使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不断提高。

二、循序渐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对初中生物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备的内容。这种独立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对书本上的知识点灵活运用,而且能够更深层次地对原有的知识点进行理解和渗透。

首先,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当然是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究、去发现、去认知。而初中生物这个探究方向就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正所谓以小博大见真知。自主探究与课堂预习大致相同,带着问题进入课本知识进行探究。在探究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一节知识点分成前、后相关联的一连串的问题去探究,带着问题去探究得到的结果自然是事半功倍的。如,在学习《细菌》一节时,预习前可以将细菌的形态和分布广的原因、细菌的生殖过程作为重点内容来看。这样一来,探讨的收获也是巨大的,既可以节约课内探究时间也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探究一旦有了确定目标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就很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首先要确立探讨目标,根据自身掌握知识点的强弱对知识点进行分层、分级的探讨,这是第一步,如对细菌一节而言主要是概念、细菌的生殖过程以及对细菌正面与反面的探究,如果不注意卫生这些细菌会造成怎样的病原体入侵的发生,并且在探讨时要活学活用。第二步,是直击目标。探讨知识点时不要在无关的知识点上浪费过多的时间,且目标要明朗。如对细菌生殖、形成、萌芽整个过程进行简介,和趣味小故事、小插曲相连接。接着,要沿用快、准、狠的战略思想,在原有问题的基础上对知识点进行深层次的筛选,从而确定关键目标。例如,探究细菌一节时,第一步是对全文通读,找出重点要掌握的概念。第二步,对每段关于细菌的知识点进行渗透,对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解决。第三步,细菌对身边的.健康是否有影响,这样探究可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最后,找出问题。有确定的目标,带着问题去探究自古以来都是一种非常实用的自主探究方法。带着生物问题去探究,不断地循环、实践、总结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使自己在学习初中生物中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探索者、发现者、主动者。

三、多媒体教学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高效应用

现如今,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非常普遍。与现代教学相比传统教学中信息渠道比较闭塞,生物课堂教学内容不丰富,不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更加广阔的平台。而多媒体教学在生物课堂教学的应用,恰巧做到了这点。当今人们早已步入了信息化时代,随着新课改不断优化,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也越来越普及,使多媒体成为现代化教学的风向标,也成了现代化教学的标志。传统的教学生物课堂教学方式都以教师课堂讲解分析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吸收,不能真正地学以致用,进一步阻碍学习的思维发展,不能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虽然现在初中生物学改编浅显易懂,但终究是有弊端的。例如,发酵一节知识点,酵母发酵、酸奶、制酱、制米酒的发酵技术的一般原理过程,对初中生来说,知识靠单纯的一味讲解和板书,这些本身抽象的事物是非常难懂且不易理解的。多媒体可以通过PPT展示发酵整个过程的组成片段,通过电影与现实发酵的产品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在优化高效课堂方面,()多媒体教学已成为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视觉冲击力可以形象、直观地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在课堂中,教师可以播放高清生物视频或可动手操控的画面展示,使知识点的重点、难点、疑点层层被剖析,巩固和加强知识点、轻松击破重难点。演练结束后,可以总结、归纳,让学生理清本节知识点的脉络,圆满结束课时内容,视觉效果可以缓解课堂视觉疲劳,使得教学目标大放异彩,何乐而不为?

总之,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学习生物学科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只有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运用,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愿学、乐学、会学,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主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加以积极引导,制造更好的学习课件,优化创新教学模式,同时更优地实现教学目标。只有师生共同努力才能打造完美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付钟。浅谈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探究性学习[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04)。

[2]刘利。对当前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分析研究[J].文理导航:中旬,(11)。

[3]卢保京。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确立学生主体地位[J].考试周刊,2012(59)。

(作者单位 福建省尤溪县坂面中学)

5.初中作文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篇五

摘要:伴随着的时代的不断向前发展,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越来越受到各行各业的青睐。那么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的初中语文,应该怎样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成为了当下初中语文老师热议的话题。本文主要结合初中作文教学实践,就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期更好的做好初中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字:初中作文;作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果初中语文老师在进行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日后的工作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主要结合初中语文作者教学的实践,就在初中语文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策略,以期更好的做好初中语文教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1.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重视老师的指导,轻视学生自主批改

现在的作文教学一般老师都比较注重对于学生的训练和指导,课堂中一般都会分析如何去审题立意,又如何去进行作文的选材,重点都会分析一些比较常用的写作手法,如借景抒情、先抑后扬。随后老师对学生所写的作文进行批改,然后对于作文中所普遍的一些

问题进行讲评。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调动学生在作文课程中的参与,没有发挥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以及批阅学习他人作文的作用,这会导致学生对于作文的积极性不高,很难去发现自身所存在问题的不足和缺点。

1.2重视作文教学的目标,轻视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往往以追求学生在考试中的高分数作为目标。很少有老师能够将作文看作是老师和学生进行对话和交流的重要纽带和桥梁。这种情况很容易使得学生不愿意主动去和老师进行心灵沟通,心理有些话也不想去通过作文的形式来进行表达,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往往十分空洞。

2.初中语文作文课堂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分析

2.1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引导学生的创新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有了写作的兴趣,就会主动的进行写作思路与写作方法的创新,在不断变化的作文写作题材中收获进步的快乐。在进行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循序渐进的对学生的写作兴趣进行培养。比如老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随笔的练习,将自己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事情或者自己的感触用文字的形式进行记录。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事物的观察能力都会得到很好的提升。随笔和小日记等写作形式因为更贴近生活,学生都有话可说,因为更能被学生所接受,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同时老师还可以启发学生进行自改作文,让学生体会写作的乐趣。

修改对于作文的水平提升有着十分巨大的帮助。《红楼梦》是一部家喻户晓的文学巨著,而这部作品也是当时曹雪芹经过了“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才最终完成,继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在引导学生进行作文批改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进行多种形式的批改,比如自批,学生之间的互评以及集体修改和面批等多种形式进行学生作文的批改,以达到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2.2利用创设情景进行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为了有效的克服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千篇一律的现象,在进行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加强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训练。这就要求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依据作文写作的目的来进行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去用心观察,积累写作的素材,从而写出富有创新性的文章来。

通过实践活动来进行情景的创设。初中生特殊的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更喜欢参与各种活动,且对各种事物都有着好奇感。如果能够将一些实践活动和初中生的写作进行联系起来,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将更加的生活。比如可以开展一些例如探访大自然的活动,利用春游和秋游来让学生来亲近大自然,让学生和大自然之间展开一场心灵的对话。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去结交“朋友”,之后老师可以让学生以“朋友”为话题进行来进行写作,这样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就不会缺乏生色,会更加有创意。

2.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挖掘学生进行创新的潜能

注明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是青少年的天性,想象力

比知识更重要。”,由此可见,想象能力对于初中生的重要性,要想很好的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努力去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学的片段来进行想象能力的训练和拓展。语文教材所收录的文章都是一些精品,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素材。在教学中,老师要充分的去挖掘语文教材的价值,让学生可以依据文章中的某一点或着是某个片段来开展想象的想

象,然后将自己的所感所想写出来,这就能够做到变不具体而具体,变无声为有声。

另一种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式是进行纯想象作文的训练。初中生进行想象的主要来源是自身所了解的一些知识,然后进行大胆的想象出来的。比如《二十年后的我》、《假如我是校长》这类题目,这类题目对学生提升自身的想象能力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这种想象虽然是可以天马行空的进行写作,但是却和学生自身对事物的认识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课外实践也是提升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途径。

3.小结

本文主要论述了初中作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在实践中要想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让学生有话可写。老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应该尽力的从学生特有的思维和生活着手,选择适合学生的授课方法,不断的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杰.浅谈初中作文教学[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08)

[2] 王月香.论高三学生创新精神培植地有效尝试[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09)

[3] 张家义.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11(09)

6.初中作文创新教学探讨 篇六

同题作文要想写的成功,就必须有创新,这样同学们才能在一个普通的题目下,写出不普通的文章来。如何才能做到呢,可从以下三方面下功夫。

一、新颖的选材。如 果一篇文章的选材能够跳出司空见惯的窠臼,避免一般化,在加上一定的写作功底,就会成为一篇不错的文章,如,站在大街上,这个文题,不少同学就落入了回忆 与朋友(或亲人)的关系发生裂痕后,朋友搬走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与歉疚感的俗套,而李普同学的文章则避开了人与人的关系,而去写鼠与人的关系,站在老鼠的 立场上谴责人类的某种罪恶行径,令人感触颇深。

二、个性化的视角。大多数同学都习惯于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不管时间是否发生在自己身上,都用第一人称,这样往往限制了自己的发挥,偶尔也有同学跳出自我的小圈子,站在全知 全能的角度上,俯瞰全局,冷静客观地去观察,去描述,并将自己的爱憎融入其中,从而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如陈思同学的文章就通过大街上发生的一起撞车事 件,赞美了小男孩那纯真无邪的童心,揭露了穿着漂亮的妇女的麻木不仁和中年先生的圆滑世故。尽管字里行间没有作者的一句感慨和评论,读者却不难从中体会到 这些。

三、独特的笔调。一篇文章的成功与否,除了选材与角度的与众不同外,独特的笔调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描写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用委婉细腻的笔调就会显得波澜起伏,对一个孩子的 言行进行描述,用活泼自然的笔调就会把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写的活灵活现。托物言志的文章宜写的蕴藉含蓄,达到言近旨远的效果;直抒胸臆的文章笔调或婉约或 豪放或凝重或轻盈,做到收放自如,此外,像清新流畅,平易质朴,风趣诙谐,庄重典雅,客观冷静,精炼简洁等风格都是不错的,像李普同学的叙述笔调就一针见 血,发人深思;陈思同学的描写笔调平易质朴,耐人寻味;赵雪盈同学的心理活动用细腻委婉的笔调去写,显得起伏有致富有感染力。

总之,一篇文章要有新意,一定要打破常规才行。

7.初中作文创新教学探讨 篇七

一、教师首先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长期以来, 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 有些语文教师教学模式单一, 照本宣科, 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对有个性的学生不能积极看待, 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创造热情。由此可见, 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 不断加强教育教学能力的修养, 使自己首先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能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在语文课堂上的听、说、读、写的教学中, 要突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注重学生参与意识、探索精神、合作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提供条件、创设氛围。对于这一点, 笔者认为, 语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视作课堂上的“导演”, 由原先的演绎知识的“演员”转变为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导演”, 要对知识的重、难点和来龙去脉吃深吃透, 并要摸清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 掌握其思想的差异性, 恰到好处地兼顾好、中、差各类学生的接受能力, 让课堂的每个“演员”开动脑筋, 主动表演。并且要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去感悟, 去思考, 去钻研, 去实践, 探索知识的奥秘。对于学生的见解和看法, 不要马上给予肯定或否定, 以免挫伤学生探索的积极性, 影响学生踊跃回答问题的情绪, 也不要在学生答案不着边际时出面代理, 而要适当地鼓励、启发、引导, 让学生品尝找出正确答案的愉悦, 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突破课堂教学空间, 创设语文实践天地,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创新教育的培养贯穿于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中, 语文教学应变传统的概念化教学 (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 为实践性教学。如教学《范进中举》一文时, 我就让学生自己将其改编, 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积极性, 个个都积极地研究教材、把握剧本, 都真正成了剧中人, 想过把“演员”瘾, 这样也就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 突破了课堂教学空间, 为学生开创了语文实践天地。同时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采用新技术, 新手段, 实现教师与学生的“零距离、无缝式”[3]互动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中学及教育机构引进了多媒体教学设备, 以提高教学质量, 完善课堂授课效率, 如果能引入一些新技术、新手段, 实现教师与学生的“零距离、无缝式”互动, 则一方面解决了互动与教学进度的平衡问题, 另一方面解决了“不完全”互动的问题, 最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阶段的互动式教学工具主要有“电子白板”和“抢答系统”两类产品。“电子白板”全名为“多功能交互电子白板”, 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可以把许多宏观、微观的景象清晰地展示在学生眼前, 带给他们非常直观的视觉感受, 使得学生的体验更直接, 感受真实,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传统授课方式所不能比拟的。另外, 抢答系统是基于无线通讯技术的互动教学产品, 通过现有的多媒体教室进行互动问答, 随堂测验等活动, 能够将课堂上每个成员的情况及时反映到这个系统中来, 学生可以通过自已手中的遥控器来查看自已的答题情况等。互动教学系统的广泛应用, 将解决课堂教学的一系列难题, 将为教学提升授课实效,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卓有成效的、积极的作用。

创新教育已成为了当今教育的主旋律, 初中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 其课堂教学应是实施素质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初中语文教学要立足发展学生智力, 培养学生能力, 想方设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利用多种手段, 多种技巧, 多种途径, 对学生进行创新实践训练, 激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 进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陈宏伟.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思考[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2, 9:3-4.

[2]张本根.略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3, 6:14.

8.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探讨 篇八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讲究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实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创新呢?笔者对此持有如下两点认识与看法:

一、适当将演示实验转化为发展学生技能的探究性实验

当前初中物理实验的教学模式多固定为演示实验,即物理教师一边讲解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呈现的实验结果一边进行验证性质的实验。不可否认,演示实验有利于学生从实验操作步骤中明确一定的实验操作流程,但演示实验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具体表现为:在演示实验中多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被动地聆听实验步骤或者结果,不仅学生的实验参与兴趣得不到很好的激发与调动,而且演示实验并不利于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验证、实验结论归纳等在内的实验自主探究能力的有效锻炼与发展。

因此,笔者在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将一些难度适当的物理实验由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自主探究性质的探究性实验,即鼓励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积累尝试自主设计物理实验操作步骤。如,笔者曾在实验课上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粘贴式挂钩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好帮手,可以帮助我们挂各种不同的物品,大大节省了空间。那么,请问粘贴式挂钩所能承担物体的重力大小是否与粘贴式挂钩的面积有关呢?”并要求学生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能验证上述问题的物理实验方案。

由于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因此,他们的实验参与兴趣格外热情高涨,并都积极投入到小组探究实验活动中。以下,即为某学生小组凭借小组成员智慧所制定出的最终实验验证方案:

1.选用两个材料、形状完全相同,但挂钩面积不同的两个粘贴式挂钩,将其分别用力粘贴到实验室的墙上;

2.用物理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用力拉动挂钩,记录挂钩脱离墙面时的各自数值F1和F2;

3.对F1和F2进行对比,得出结论。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将演示实验适当转化为学生自主合作性质的探究实验,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物理实验参与兴趣与积极性,更能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合作探究空间,有利于切实促进学生物理实验自主探究技能的进步与发展,有着一举两得的良好教育效果。

二、适当将课堂实验转化为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家庭实验

任何学科知识都来源于与学生密切联系的社会生活实际,初中物理实验也不例外。纵观我们的现实生活,其中蕴含有丰富的物理实验资源。对此,笔者认为,初中物理教师不应将实验教学固定为实验课课堂上,而应当适当将其扩充、转移到广阔的现实生活中。

在对其形成了深刻的认知之后,笔者将其灵活运用到自身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之中,并真正收获了预期的理想教育效果。如,在学习了“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节内容之后,笔者要求学生结合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利用各自家庭中随处可见的生活物品尝试进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进行传播”的实验。有位学生就利用家庭中的真空收纳袋以及可以播放铃声的手机进行了如下家庭小实验:

1.将手机调整到铃声播放页面,并确保其能持续进行音乐的播放;

2.将播放中的手机放到真空收纳袋中,并利用抽气筒将收纳袋中的空气完全抽离出来,尽量还原其真空状态;

3.观察真空状态中的手机声音传出情况,得出结论。

再如,另一名学生则利用家中常见的玻璃瓶、暖水瓶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

1.将正在播放音乐的儿童模型手机放入普通的玻璃瓶中,用盖子将该玻璃瓶塞紧,观察手机模型是否能发出声音;

2.将正在播放音乐的同款儿童模型手机放入完整的暖水瓶瓶胆中,用木塞塞紧,观察手机模型是否能发出声音;

3.对比玻璃瓶及暖水瓶瓶胆的声音传播情形,得出结论。

上述两名学生利用普通家庭中随处可见的手机、抽气筒、真

空收纳袋、玻璃瓶、暖水瓶瓶胆等物品进行了一个简单的物理小实验,很好地证明了“声音不能在真空中进行传播”的结论。这表明,将课堂实验转化为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家庭实验,可在创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切实获取高质量的实验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初中物理教师应当正视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并致力于物理实验教学理念及模式的更换及创新,使实验教学能真正发挥出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点、发展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提升其实践运用能力的良好作用,并切实获取高质量、高效率的最终实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杨武.试论新课改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进与创新[J].科教文汇,2013(12).

上一篇:法院实习鉴定的评语下一篇:两片秋叶初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