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知青岁月阅读心得

2024-06-21

七年知青岁月阅读心得(10篇)

1.七年知青岁月阅读心得 篇一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近日,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了解了总书记青年时期的点点滴滴,有一种跨越历史、直击人心的触动与震撼,在那段日子里,青年习近平在艰难困苦中经历摔打、挫折、考验,做到了宠辱不惊、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真正实现了人生的升华和超越。透过七年知青岁月,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总书记“知行合一”所带来的极其强大的心灵感染力、理论说服力、实践穿透力。这吸引着我、同样也吸引着广大青年走进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感悟总书记的青春奋斗故事给我们带来的深刻启示。

青年一代向总书记学习,就是要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总书记指出,广大团员青年坚定跟党走,就是初心。不忘这个初心,是我国广大青年的政治选择,也是我国广大青年的人生航向。总书记曾经说过:“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来选择。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否则,环境再好照样会走错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反复强调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在谈到青年成长道路问题时,每次必讲理想,而且都是第一位的要求。广大青年要把总书记的要求和他青年时代的实践结合起来学习,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真正牢固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青年一代向总书记学习,就是要永葆肯吃苦、不怕苦的奋斗精神。在七年知青岁月里,别人做事从“零”开始,青年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深深体味了最苦、最难的生活,并在苦难中完成了人生的一次升华。一步一步地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四关”。每过一关都是一份磨砺,都有一份收获,不断积蓄着人生升华与超越的能量。这种苦难的磨砺,既是物质上、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心灵上的。总书记从不谙世事的“知青”到自称“是个普通农民”“是黄土地的儿子”,体现的是思想深处对农村和农民感情的深刻变化,证明已经完全融入了人民群众之中、深深扎根在中国的大地之中。作为生活在新时期的青年一代,没有任何理由怨天尤人,必须像青年习近平那样,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不忘吃苦,在奋斗中创造属于自己的无悔青春。

青年一代向总书记学习,就是要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生活方式。青年习近平到陕北插队,只带了两个行李箱,里面装的全是书;“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而且一直坚持,广泛涉猎了历史、政治、哲学、文学、外交、传统文化等领域的大量书籍,他不仅爱读书,而且善读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注重从实践中求真知,指出“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青年抓学习要“下一番心无旁骛、静谧自怡的功夫”,“特别是要克服浮躁之气,静下来多读经典,多知其所以然”,“努力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这些要求很有现实针对性,广大青年应当结合青年习近平读书学习的事例,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生活方式,真正在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中打牢自身成长的根基。

2.学习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篇二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读《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则使我们看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人生经历和内心世界,让我们更能深刻地了解到他的真实生活。虽然我们这一代人无法亲身经历所谓的知青岁月,却能从书中的字里行间体会到当时生产和生活条件之艰苦,当然,也正是在梁家河七年的知青时光,沉淀出了习近平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这为我们所有身处基层的工作者拨开了迷雾,指明了工作的方向和目标。

在基层工作要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华”。习近平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过在农村的“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和“思想关”这四关,文中的知青说部分也为我们详细说明了当时的情况,作为90后的我很难想象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习近平总书记如何在其中磨砺自己、不断学习进步的。现在我们作为基层的工作人员,生活和工作的环境比之好上百倍千百,我们就更应该扎根基层,树立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理念,为人民做实事。基层工作固然会繁琐,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生活之余不断提升自我价值、补充精神上的“钙”,在思想上做到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

“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思考才能有所得。书中反复提及到,梁家河的村民去接知青回村的时候,习近平两个箱子里面装的全是从北京带去的书本和他一空下来就读书的情景,都让我感受到了青年时期的习总书记对学习的热爱。正是这些在知青岁月中从没放弃过读书和思考的坚持和习惯,对习总书记后来的各个阶段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书和学习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就要求我们在年轻的基层工作者不断加强学习。增强自我的学习能力,将自己的所学都投入到伟大的基层工作事业中去。

“干字当先,干在实处”,以实事求是为准则,到基层磨砺意志和品格。不论是修沼气池、修公路、开办代销社和铁业社还是修筑淤池坝,这些举措都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这些举措都是习总书记在深刻了解了人民群众真实诉求和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之后才着手去推进的,也都体现了习总书记敢为人先,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思想。书中以七年的知青时光为例,为我们诠释了基层干部应有的担当和魄力,值得我们去不断学习和领悟。作为基层工作者,我们的使命是为人民谋福祉,这就要求我们充分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和人民群众真实的诉求,做到“实干”而非“蛮干”。

3.七年知青岁月阅读心得 篇三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心得

在有限的见闻中,我对习近平主席浅薄的认识是:他是威风凛凛的国家主席,是体贴妻子的好丈夫,是命运早被注定的红色革命后代……但当我有机会走近习主席的七年知青岁月,他遥不可及的形象变得亲近起来,我暗自感叹我们党的领袖有如此非凡的经历及强大的精神力量,实乃人民之幸。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习近平的成长故事,不正是这样的生动实例。

16岁前的习近平出生在革命家庭,是新中国第一代接受正规教育的先进青年,单纯天真、朝气蓬勃,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然而,紧张的政治环境和“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指示,让年轻的习近平遭受空前打击,在他看来待在北京甚至会有性命之忧。不难想象,在那趟知青专列上,他是百感交集的,前路茫茫,命运飘零。梁家河艰苦的环境,“黑帮子弟”的帽子,成为一个16岁青年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读到这儿,我的心也随之为习近平捏一把汗,突破困境何其艰难?

很庆幸,他的姨姨齐云开导他要依靠群众,“在抗日战争时期,只有坚决依靠老乡。找到老乡,才能坚持斗争,坚持生存。哪有嫌弃农村生活艰苦、农村落后的道理?如果那个时候离开老乡,共产党员一天都活不了。”对于迷茫无措的习近平,来自家庭的不懈督促如春风化雨般滋养着他的内心,组织的信任、村民的友善更是如注入强心剂,使他的思想有了重大转变,开始团结群众,扎根农村。身处逆境,“思想观”是最难关,是自暴自弃、不主动不配合,还是寻找苦难背后的价值意义,适应环境,沉下心来干一番实事。当年一同插队的知青们多年后坦言,七年知青经历是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习近平表示,养尊处优的人永远不会了解生活的艰难,知青经历将成为他永远铭记的宝贵财富。

很多时候,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考验在初期确实伴随压力和阵痛,可真真从心里上战胜它后,却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磨砺和收获。当时的公社党委书记白光兴坦言:“入党、提干、上大学都是近平奋斗的结果”,在“黑帮子弟”的影响下,习近平的上大学的推荐、审核人都是承担责任和风险的,唯有比普通人更优秀出众,才能获得来之不易推荐的机会。

书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习近平劳累一天之后,仍然坚持夜读。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大抵只会让人有吃饱穿暖的基本渴望吧。然而,年轻的习近平阅读历史、哲学、军事、文学、政治各类书籍,在贫瘠的农村他如饥似渴的享受着属于自己的精神食粮。有知情回忆:当时读书有四类,“读书无用类”、“数理化类”、“马列、毛选类”、“文史哲类”,有不少人荒废,也有人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读书到底有用吗?知识能改变命运吗?我们可以从当年知青的前途命运中窥探一二。雷平生说出了他的体会:其实年轻时期的阅读、年轻时期的苦学所能学到的知识和信息,很多已经变化了,或者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但年轻时期所养成的不倦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方法,以及通过学习所养成的思维能力,则可以伴随人的一生,对后来的各个阶段仍然起着作用、发挥着影响。

多年之后的习近平已经走上重要岗位,有知青想写写他的故事,他笑着说“还不到盖棺定论的时候”。低调行事,不过多的宣传功绩,习近平的每一步沉稳而踏实。作为年轻人,当我们取得成绩时,戒骄戒躁、不好大喜功,才能走的稳健走的长远。

4.七年知青岁月阅读心得 篇四

000000 读《习近平的知青岁月》,一起回顾主席的那段青葱岁月,令我感触颇深。《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一本活生生的人生教科书,读后既让人深受教育,又引人思考。

当年的主席从一个吃住用在城里的城市人下放到陕北农村劳动改造的“好后生”,让肯于吃苦耐劳的主席逐渐适应了角色转换。村民们对习近平的两个“死沉死沉”的书箱记忆犹新的时候;当读到习近平的窑洞炕沿上、铺盖上、枕头边上全都是书的时候;当读到知青们想出去蹭饭,他不为所动,说“你们弄到吃的,给我带回点来”的时候;当读到他晚上凑近煤油灯看书,煤油烟经常熏得他脸上、鼻子上都是黑的时候,对青年习近平的读书生活,给我不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物质资源很贫乏,但是习近平的精神世界却是丰富的。从浮士德到马列,从文学到经济,从进入梁家河到离开梁家河,习近平一直没有中断过自己的学习。爱看书、好学习是习近平在梁家河村的一张名片。我们身为党的教育工作者,身为学校的一员更要注重学习,我们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面临的教育对象是国家与民族的未来,教师惟有不断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完善,才能更好的履行教育这神圣的职责。“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我们教师要不断的更新教育理念,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头脑;不断的掌握广泛的文化

科学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不断的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提高工作效率;不断的反思总结,在理论的指导下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我们确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这是共产党员教师应有的责任。面对知青岁月时的习近平,想着他对知识的渴求,刻苦耐劳品格,足以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习近平从来就不是一个只会读死书,死读书的人,他的很多知识在他知青岁月中都得到了锻炼和应用,在淤地坝的建设中,他利用自己丰富的理论,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解决了土地不足的大难题;在沼气池的建设中,习近平也是利用自己的技术,为梁河村人解决了能源问题。习近平不仅懂理论,而且还懂技术,这就是他的活学活用。针对我们教师而言,在新时期,在教学观上也应该有一定的转变,不能为了教书而教书,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教学不光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要重在教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不能只让学生“学到什么”还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以致用。除了学习,还要注重启迪学生的智慧,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时间,发挥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当前在学校里,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靠二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主动、探究、合作”新型学习方式,传统观念下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闻道有先后”的观点,也将被基于新课程教学提出来的“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

基础,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实践,学会创新”的理念所取代。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教育现代化工程的不断推进,当前以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兴起,正猛烈地冲击着各学科的教学。在网络理论下知识突破了原有书本的限制,不再以点的形式出现,而是以流的形式传递,使教学观念,教学主体,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都发生根本改变。我们的党员教师应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教与学的改革深化。面对知青岁月时的习近平,想着他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巧妙联系,足以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在梁家河的乡亲们心中,习近平同志是“敢说敢做敢担当”的“后生”。为了改变梁家河的落后面貌,他勇敢地承担起村支书的责任,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带领乡亲们开拓进取、苦干实干,打出了梁家河第一口吃水井、建立了梁家河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和第一座磨房。听闻四川有沼气池试验成功,习近平同志便远赴四川学习,回到梁家河后亲手试验建成了陕西省的第一个沼气池,还建成了第一个淤地坝。在当前,学校所面对的困难很多,师资、经费困难,班级规制巨大,但我们共产党人就要有所进步,就要敢于较真碰硬、敢于直面困难,自觉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努力打造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这样才能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面对知青岁月时的习近平,任何一种担当都是由强烈使命感驱动的,担任村里带头人的习近平同志也是如此,足以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5.七年知青岁月阅读心得 篇五

罗田中心小学 少先队辅导员 曹梅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青年怎么样国家就怎么样。1919年,国家危急存亡之秋,人民饱经屈辱之时,是青年人走上街头,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帝国主义,呼喊民主科学自由平等,将青春的力量汇聚成推动国家进步的动力;1921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之际,是青年人汇聚一堂,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创建了中国共产党,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与责任,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烦恼与忧愁。当前,我们这代青年人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正处于在实现民族复兴梦想的征程中实现自己个人梦想的重要机遇期,这无疑是我们的幸运与机遇;但同时,如何在快速发展的社会历史潮流中找到个人价值的定位,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找到自己前进的榜样,如何处理好理想与现实、吃苦与享乐、个人与集体等关系,也是我们的烦恼与困惑。纵览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们或许会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展现了知青习近平“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过程,展现了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在青年时期的选择与担当,为当代青年人如何处理理想与现实、吃苦与享乐、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做出了生动诠释,是青年人学习的榜样。以知青习近平为榜样,就是要学习他忠于理想,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崇高品格。总书记曾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知青习近平在1969年到陕北插队的时候还不到16岁,是全国1600万知青中年龄最小的,而他所去的陕北又是条件最艰苦的地方,曾有同期知青回忆说,“1969年1月,当我们乘车前往陕北途中,就被沿途漫无际涯的光秃秃的黄土高坡所震撼,进入眼帘的尽是穷乡僻壤,我们无法将眼前的情景与革命圣地、与自己的未来联系起来,竟有同车人怀疑司机是不是走错了路。”正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习近平没有抵触,没有怨言,而是努力克服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与群众一起放羊、铡草、挑粪、拉煤、拦河、打坝,什么苦活累活脏活都干,“下雨刮风我在窑洞里跟他们铡草,晚上跟着看牲口,然后跟他们去放羊,什么活都干,因为我那个时候扛200斤麦子,十里山路我不换肩。” 这一干就是七年,连村里的人都感叹:“近平是北京的娃娃,大城市来的,但是干活跟咱农村人一样,一点也不惜力。又有文化,又爱学习,又能吃苦,了不起呀!” 以知青习近平为榜样,就是要学习他忠于青春,珍惜时间学思悟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高尚品质。2013年五月四日,习近平与各界优秀青年座谈时指出,“青春只有一次,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怀念的。”知青习近平在梁家河那种吃不饱穿不暖,每天要进行高强度劳动的恶劣条件下,依旧没有忘记学习,没有忘记读书,只要有一点时间就坐下来看书,陕北老乡曾回忆,“他每天下地干活回来,吃完饭就看书,到了晚上,他就点一盏煤油灯看书。当时的煤油灯很简陋,把用完的墨水瓶里灌上煤油,瓶口插个铅筒筒,再插上灯芯,点燃了照明。近平就拿本书,凑着那点儿亮光看书,因为离得太近,煤油烟经常熏得他脸上、鼻子上都是黑的。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近平每天都要看到大半夜,困得不行了才睡觉。”在插队期间,面对特殊历史时期的苦难和磨砺,习近平没有抵触,没有怨言,坚持广泛阅读书籍,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同时,又通过身体力行的劳动,将自己的学习感悟付诸实践,带领乡亲们改变村庄的面貌。从兴办全省第一口沼气池到带领群众打坝子,挖水井、从创立铁业社到办代销店、缝纫社、磨坊等,青年习近平在严谨把握当时政策的条件下办成了便民惠民的好事,给群众带来了实惠,村民武晖现在提起这些事都感慨地说,“近平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

以知青习近平为榜样,就是要学习他忠于人民,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伟大情怀。总书记曾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在七年岁月中,在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知青习近平始终与群众生活在一起,一块吃、一块苦、一块干,村民接纳了习近平、帮助了习近平,村民的质朴和善良感动了习近平,“我饿了,乡亲们给我做饭吃;我的衣服脏了,乡亲们给我洗;裤子破了,乡亲们给我缝。咱梁家河人对我好,我永远都记着。”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习近平完成了自己人生的一次蜕变,不仅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也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同样,从不会做饭、不会干农活,到成为乡亲们眼中能挑一二百斤麦子走10里山路不换肩、“有知识、点子多”“吃苦耐劳的好后生”,习近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恩着乡亲们,用自己的奉献回馈着老百姓,梁家河的乡亲们至今还感念村支书习近平,“我们选近平当村支书,最主要的是他做事公道、敢于担当,能和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他的每一个行动和决策都很务实,都是为老百姓的利益考虑。”

总书记指出,“立志是一切开始的前提,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知青习近平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志存高远,但他的远大理想,恰恰不是当多大的官,而是看似平凡的“为老百姓办实事。”我们当代青年要以知青习近平为榜样,牢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将自身的发展和成长与人民群众的需要联系起来,自觉选择服务人民的事业,为人民做好事、做实事,真正做到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勇往直前的智慧和力量。知青习近平用七年时间,扎根中国最基层,贴近中国最底层,与普通农民朝夕相处,在服务群众中了解了农民、了解了中国、了解中国共产党,他的奋斗历程是青年人不负韶华、勤于学习、敏于求知的生动案例,是青年人勇担历史使命,关心人民、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的生动表达,是青年人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用青春梦托起“中国梦”的光辉典范。我们广大青年一定努力学习知青习近平的优秀事迹,学习他坚定理想、热爱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脚踏实地,再接再厉,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6.七年知青岁月阅读心得 篇六

近日,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发行的系列采访实录《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该书一经发行,在全国引起广泛热议和强烈反响。作为一名年轻的党员干部如何在本职工作中“定好位、起好步、走好路”,最基本的就是要弯下腰、沉下心。

基层是广大年轻干部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基层工作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千头万绪,对于年轻人而言要做好基层工作并非易事,不仅需要“有字书”中的理论知识作指导,更需要从工作实践的“无字书”中汲取经验教训。

第一,“既来之,则安之”。年轻干部在选择基层工作之初都怀抱美好的憧憬,想象着在这一方热土大展宏图,然而理想与现实总会产生差距。基层单位待遇低、工作繁琐、辛苦,处理微观的具体事务的时间多,参与宏观管理、决策的机会少,一旦产生大材小用的想法,便很难再对这份工作产生热情。有句话说“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这是一种坚毅,也是一种信念。年轻便拥有资本,但不可否认的是,“年轻”二字同样也代表着经验和耐性的缺乏,若是遇到困难不思解决,沉不下心、吃不得苦、受不得累,那结果肯定是半途而废、办不成事,因此,年轻干部需要时刻让自己的心态“冷静下来”,给自己的热情“降降温”,莫让一腔热血变成了急躁、不稳,好高骛远。端正心态、平心静气的做好每一项工作,不做那“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气球干部”,才能够融入基层,扎根基层。

第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作为基层党员干部,往往身在崇山峻岭,却是梦寐红火都市。当脚下的泥巴缠满了裤腿,山上的露珠弄湿了才买的新衣,不免心生怨气。基层工作诸多困苦,唯一能支撑的就是朴实的信念。“褪去书生气、染上泥土香”,总书记不满16岁时便坚决去农村接受磨炼,吃苦是总书记当时的勇敢选择。而今,物质条件极度改善,作为人民的干部更应该发扬不怕吃苦、乐于吃苦的精神,要将腰身弯下去,要脱下西装换农装,脱下皮鞋换布鞋,摘下官帽戴草帽,深入到田间地头,走访到百姓家中,坐坐百姓的热炕头,听听群众的心里话,将党的政策说给群众听,将党的关怀播散到每位群众心中。

第三,“笃信好学,学思践悟”。年轻干部如何能不断适应新的工作挑战,如何能对工作中的难题应对自如?答案便是不断学习。七年的知青岁月,养成了总书记读书学习的良好习惯,为他积淀厚重广博的文化素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作为年轻干部更应该珍惜学习机会,广泛阅读、博览群书、领悟政策、总结经验。在本职工作中兢兢业业、努力钻研、一丝不苟,不能眼高手低、支差应付、敷衍了事。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作为基层干部要以饱满的学识,深刻的见解,丰富的工作经验,来适应群众工作,助力基层党建,为打好扶贫攻坚战进言献策。

7.七年知青岁月-领学提纲 篇七

领学提纲

近日,根据党群工作部《关于开展《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和实践活动的通知》文件要求,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引导党员干部更加全面、历史地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过去和现在,从而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公司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按照会议安排,今天由我领学这本书,下面我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主要内容简单介绍一下。

一、基本介绍。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中央党校策划组织的系列采访实录,从2016年11月底到2017年3月中旬,在中央党校《学习时报》连载,记录了记者深入基层一线,对当年那些与总书记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乡亲和知青们进行的面对面访谈。

全书共19篇访谈稿,分为“知青说”、“村民说”、“各界说”三个部分,详细记录了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7年知青岁月,用真实的历史细节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是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渠道。本书主要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的优秀品质,包括“有追求”、“能吃苦”、“爱学习”、“办实事”、“重辩证”、“敢担当”等方面的内容。

二、有追求。

习近平是在困境中崛起的人。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他有追求,志存高远。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王燕生说:“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在梁家河7年,习近平立志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他在困境中完成了一次蜕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养成了他胸怀为民谋福利的信念和抱负,决定了他所走人生道路的不同。今天,习近平总书记的“有追求”,主要体现在“为民族担当”“为人民担当”“为党担当”。

三、能吃苦。

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在书中提到,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习近平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一开始要过四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应当说,这四关过得很艰难。然而,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习近平没有消沉,反而比较坚强,能吃苦,能顶住压力,这使他度过了这四关,也使他的思想得到了提升。今天,习近平总书记的“能吃苦”,主要体现在他为民族、党和人民的事业夙夜在公、竭尽心力。

四、爱学习。

习近平到梁家河插队期间,装满了两个箱子的书。他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干了一天活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他读的书有政治、历史,有文学、哲学、军事,他还注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经典古籍。当今,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之所以具有哲学的眼光、底蕴和智慧,就与他注重学习、读书有关,与他“厚积薄发”的积累有关。

五、办实事。

无论是在当知青的时候,还是在当大队书记的时候,习近平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人民服务。习近平说:“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他认为,是陕北人民收留了他,爱护他也保护了他,他要为民办事。当今,习近平总书记反馈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强调“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

六、重辩证。

习近平所读的书,最多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唯物辩证法。习近平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处理各种矛盾,做各种细致的工作。他做群众工作很注意方法,也很人性化,从不采取强势、高压的做法,总是尽量做思想工作,认为把人的思想做通了,心理疙瘩解开了,事情也就顺理成章做好了。这使他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雷平生说,习近平对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有较多思考。当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树立辩证思维,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就与他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注重学习唯物辩证法有关。

七、敢担当。

梁家河村民梁玉明说:“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习近平做事情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他一旦担起责任,就有自己的想法,就敢干事,敢干大事。习近平认为,做大事者要具备冷静的心态和自控能力,这样即使事务再紧急,也可以条分缕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能解决过去长期想解决但没有解决好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但没有办成的大事,就与他这种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气概相关。

8.2017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篇八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讲实话,对于学习习主席的知青岁月,刚开始我是有点迷茫的。或许是因为出生在 80 年代,并不能很好地体会当初那个年代的酸甜苦辣,只是从以前的教科书看过只言片语的描述或者是电视剧情节里面有些遥远的场景。哦,还有听爷爷奶奶讲生产队的事情,起早贪黑,去队里干活。但这些信息所勾勒出来的画面太少了,只有黄土、戈壁滩、窑洞、羊群、高粱地,几个戴着眼镜的小青年或者是扎着辫子透着文艺气息的女孩,而他们到底是怎么生活在那段岁月的,全然没有概念,就好像突然断片了,空白了,这也许就是 80后的我们所需要学习和探究的地方。

年龄与时代的鸿沟必然会带来许多思想上的不足,其实刚开始的迷茫不解,到后来看了有关于习近平知青岁月的对相关人员的一些采访实录的文字中才开始慢慢清晰,慢慢地想要去靠近那个年代。不,可以说是原本对于未知的年代就是想要了解的,但是不会主动去,只会被动地接受,而当主动去了解时,满脑子又开始有了各种问题?所 以,什么是“知青”,为什么会有“知青”,“知青”平时上山下乡的时候在干什么,“知青”的命运到底何去何从? 在孔丹话语里的“难忘的青春岁月”就是那个时代的知青所经历的一段刻骨铭心的岁月。而当年的习近平才十五六岁。

十五六岁的年级,我们在干什么?我大概经历中考,刚上高中吧,那时的我满心念着的就是读书,生活的重心亦如是,这个年代的我们当时尚且如此,而在 60 年代无法进行高考,无法获得学习机会的环境下,这些“老三届”知青们必然也是非常想要读书的。其实我十分佩服这些咬牙坚持的知青们,其实他们好多人并不懂农活,几乎是从“手无缚鸡之力”蜕变到了能挑担子能下———————————————————————————————————————————————————

地址:西安市未央区三桥街道新店温泉小区

办公室电话:

029—84513901

[键入文字]

田的人,面朝黄土低头去尝农民的滋味,去体会实实在在的在土地上活的日子,在这样艰辛的同时,还能够手捧起诗书,不忘记远方不荒废时光,真的是“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姿态。

虽然有着城市居民的户口,但我也是农村长大的孩子,虽然没有亲自拿着锄头挑着扁担,但从小我就在田埂边看着爷爷奶奶在田地里忙活的苦,春耕下种秋收冬藏,一年四季循环如是。这些经历也让我比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更懂得什么叫做“苦”的滋味,所以很多时候我都会提醒自己,自己的故乡在哪,“根”在哪,从土地里扎根长大的人,不能忘本。虽然我们不能去提醒苦难,已不能说经历苦难一定会得到什么,或许会被压垮呢?但不得不承认有一句话的正确性:那些不能打倒你的经历必然会使你更强大。苦难是苦涩难熬的,不仅是身体还有心灵,但是凡是从苦难中淬炼过还能坚强站立并前行的人,是值得敬佩和学习的。

中国需要像当年作为知青一员的习近平一样历经苦难,却依旧不忘本心坚定向前的人;而此时我们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然也要如此“脚 踏实地”,再去“仰望星空”。如能脚踏实地,远方再远也不必害怕;若是心中有梦,前路再艰险必然也不孤单!——————————————————————————————————————————————————— 地址:西安市未央区三桥街道新店温泉小区

办公室电话:

029—84513901

[键入文字]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通过亲历者的讲述,再现了青年习近平在陕北七年知青岁月的成长历程。时光如烟,“知青”一词早已沉淀在历史的卷册中,而当下的中国,有一群支教的青年人在基层,书写着他们的青春岁月。而我,就是其中的一位。

总书记在梁家河破了“四大关”,而初来乍到的我,当时也面临着“三关”。一是“习俗关”。旬邑县地处关中北界,陕北南限,属渭北高原最南部,饮食、风俗的差异让我好一阵才习惯。二是“语言关”。在与当地学生的交流中,他们普遍使用的方言,让我竖起耳朵也难以听懂,为此,我结合普通话推广宣传周,在学校发起“说普通话”活动。通过师生学说普通话,我与他们的语言交流情况才大为好转。三是“生活关”。今年是我在旬邑支教的第六年,在这里安了家,也渐渐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习俗。

从学生身份转变为一名新店小学人民教师,困难很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也不太符合当地教学实际。这一切都告诉我,要做好小学教育工作不能仅凭一腔热血,还需要充足的心理准备、扎实的工作技能,更需要俯下身子踏实工作。

总书记在梁家河挑粪拉煤、拦河打坝、建沼气池,同乡亲们打成一片,只有同群众一起,才知道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要想了解班里学生的实际情况,就必须眼皮贴近地皮,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搞调研。

对于问题学生,我们作为教师要积极深入群众家庭,走访困难家庭嘘寒问暖,积极与其家长沟通交流,年轻的我们需要慢些脚步,俯下身躯,把眼皮贴近地皮,走进学生心中,认识社会,读懂中国。

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在延川县梁家河大队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练,始终与当地群众同甘共苦一起劳动,不管是什么苦活累活脏活险活———————————————————————————————————————————————————

地址:西安市未央区三桥街道新店温泉小区

办公室电话:

029—84513901

[键入文字]

他都干过。他由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脱胎换骨为群众眼里的能吃苦耐劳的好后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也正是这段艰苦的知青生活和磨难造就了青年习近平的黄土情结、人民情怀、领袖胸怀。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青年习近平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是当代青年最好的榜样和教材。我庆幸生在一个有梦可以做,还可以实现的时代,我坚信每一个有理想有担当的当代青年心里都住着一个如青年习近平般的“年轻人”。

有人问:为什么你的目光总是坚毅?只因我扎根在祖国的土地里,我的青春值得铭记!——————————————————————————————————————————————————— 地址:西安市未央区三桥街道新店温泉小区

办公室电话:

029—84513901

[键入文字]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通过亲历者的讲述,再现了青年习近平在陕北七年知青岁月的成长历程。时光如烟,“知青”一词早已沉淀在历史的卷册中,而当下的中国,有一群支教的青年人在基层,书写着他们的青春岁月。而我,就是其中的一位。

当年的主席从一个吃住用在城里的城市人下放到陕北农村劳动改造的“好后生”,让肯于吃苦耐劳的主席逐渐适应了角色转换。村民们对习近平的两个“死沉死沉”的书箱记忆犹新的时候;当读到习近平的窑洞炕沿上、铺盖上、枕头边上全都是书的时候;当读到知青们想出去蹭饭,他不为所动,说“你们弄到吃的,给我带回点来”的时候;当读到他晚上凑近煤油灯看书,煤油烟经常熏得他脸上、鼻子上都是黑的时候,对青年习近平的读书生活,给我不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物质资源很贫乏,但是习近平的精神世界却是丰富的。从浮士德到马列,从文学到经济,从进入梁家河到离开梁家河,习近平一直没有中断过自己的学习。爱看书、好学习是习近平在梁家河村的一张名片。我们身为党的教育工作者,身为新店小学的一员更要注重学习,我们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面临的教育对象是国家与民族的未来,教师惟有不断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完善,才能更好的履行教育这神圣的职责。“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我们教师要不断的更新教育理念,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头脑;不断的掌握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不断的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提高工作效率;不断的反思总结,在理论的指导下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我们确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这是共产党员教师应有的责任。面对知青岁月时的习近平,想着他对知识的渴求,刻苦耐劳品格,足以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地址:西安市未央区三桥街道新店温泉小区

办公室电话:

029—84513901

[键入文字]

习近平从来就不是一个只会读死书,死读书的人,他的很多知识在他知青岁月中都得到了锻炼和应用,在淤地坝的建设中,他利用自己丰富的理论,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解决了土地不足的大难题;在沼气池的建设中,习近平也是利用自己的技术,为梁河村人解决了能源问题。习近平不仅懂理论,而且还懂技术,这就是他的活学活用。针对我们教师而言,在新时期,在教学观上也应该有一定的转变,不能为了教书而教书,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教学不光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要重在教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不能只让学生“学到什么”还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以致用。除了学习,还要注重启迪学生的智慧,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时间,发挥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青年知青习近平,离我们并不遥远。虽然曾经的岁月无法再去经历,但是对党和人民的态度从来不会改变。《习近平的知青岁月》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也是我们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最好读本。———————————————————————————————————————————————————

地址:西安市未央区三桥街道新店温泉小区

办公室电话:

9.七年知青岁月阅读心得 篇九

总书记是跟中国的大地、中国的社会密切相关的。总书记曾经说过:“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在梁家河的7年岁月,总书记读懂了“生活”这部大书,读懂了“中国农村”这部大书,也读懂了“实际”这部大书。这是总书记与黄土地的不解之缘,从中国的大地、中国的社会中汲取到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前些日公开发行我就初步进行了阅读和关注。不少朋友讲:“五年来,总书记带领党和国家干了许多得民心、顺民意的大事难事,我们感到总书记的形象在心目中越来越高大,由衷地信服和拥护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最近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又感到总书记和我们离得越来越近、贴得越来越紧,发自内心地爱戴这样的人民领袖。”看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我们都能强烈地感受到,书中讲述的总书记的每一个青春奋斗故事都很实在,都是普通人经过努力能够做到的,但是这么多故事背后的闪光点集中到一个人身上,就诞生了“伟大”。正是因为这种普通群众都能理解和认知的“伟大”,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人民群众才发自内心地感到总书记既可敬、又可亲,既高大、又贴近,具有强烈的人格魅力。

理解这份“伟大”,还需要我们置身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时代环境去体悟。当我们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回望过去时,历史已经定格,呈现出一种确定性;但是,在真实的历史正在行进时,充满了未知、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现在回头看,总书记在梁家河一待就是七年,很不容易;但更不容易的是,总书记当初在梁家河,不知道自己要待多久,很多时候看不到未来、也设计不了自己的未来。在那种情况下,总书记仍然坚守初心、坚持学习、坚持奋斗、坚持工作,支撑这份宝贵的坚守与坚持的,就是信仰的力量、为民的情怀、务实的作风、担当的精神。现在,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正需要有这样一股力量、这样一份情怀、这样一种作风、这样一身担当的领袖来掌舵领航。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不变的是榜样的力量。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对青年一代成长成才的启示,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当代青年要向总书记学习,始终坚守初心、坚定理想,始终与人民相结合、和群众在一起,多一些摔打磨练、多几分淡定从容,不在坐享其成中虚度青春,要在不懈奋斗中创造未来,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10.七年知青岁月阅读心得 篇十

这本书记录了总书记15岁时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时同他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又有同他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还有当年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的采访。这些受访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同人民一起奋斗是亮丽青春的厚重底色。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无论时代场景如何变化,与祖国共成长、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路,都是青春永恒的主题。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与当地百姓“一块吃、一块住、一块干、一块苦”,当了整整七年农民。上山下乡,是那个时代所要求的知识青年的人生选择。习近平接受艰巨挑战,一步一步迈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四关”,将青春燃烧在了革命圣地广袤的黄土地上。青年习近平的苦难辉煌,为“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做了最好注脚。

总书记说过,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他以实践做出了诠释。即便作为“黑帮子弟”处境艰难,但他坚持追求真理和进步,始终对党充满信心,矢志要为群众办实事。与他同窑洞住过的雷平生说,习近平有强烈的使命感,在农村的7年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就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正因如此,习近平先后8次写入团申请书,先后10次写入党申请书,不屈不挠,饱经周折方入团入党。理想信念犹如定海神针。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青年习近平已经把理想信念深深地内化于心,外化成行。当身边的知青或当兵、或招工、或推荐上大学,一个个相继离开梁家河,只剩下他一个人,他还能从容淡定,奋发作为。因为他把自己看作了黄土地的一部分,立志改变梁家河的旧面貌。

艰难困苦是砥砺青春的“磨刀石”。逆境最能检验一个人的意志和追求。青年习近平面对的苦与难无疑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正如一位受访者说的:“在实现人生价值的时候,别人做事从‘零’开始,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自然环境、劳动环境、生活环境乃至政治环境风霜刀剑严相逼下,他毫不气馁,不怨天尤人,而是砥砺前行,从15岁刚来到黄土地时迷惘、彷徨,到22岁离开时,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

上一篇:校规校纪班会总结下一篇:大学看图作文【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