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杯社会挑战

2024-07-13

挑战杯社会挑战(精选9篇)

1.挑战杯社会挑战 篇一

生存大挑战社会实践报告

更多阅读>>

 

社会实践报告写作指导农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范文大学生公司社会实践报告范文公司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当我第一次踏进广东电视台《生存大挑战》办公室的门时,根本没有想到,在之后的两个月,我会在这里收获一段快乐而难忘的时光,生存大挑战社会实践报告。我不仅从同事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和他们成为朋友,更重要的是,我在实习过程中拿到了开启通往社会之路大门的六把钥匙。 第一把钥匙:真诚 你可以伪装你的面孔你的心,但绝不可以忽略真诚的力量。 第一天去电视台实习,我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之前听过很多关于实习生的传闻,说他们在单位要么被当成透明人,要么就净干些杂活,于是有点担心自己会和他们一样,资料共享平台 踏进办公室,只见几个陌生的.脸孔。我微笑着和他们打招呼。从那天起,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上见到他们都要微笑的说声“早晨”或“早上好”,那是我心底真诚的问候。我总觉得,经常有一些细微的东西容易被我们忽略,比如轻轻的一声问候,但它却表达了对同事对朋友的关怀,也让他人感觉到被重视与被关心。 仅仅几天的时间,我就和同事们打成一片,我担心变成“透明人”的事情根本没有发生。我想,应该是我的真诚,换取了同事的信任。他们把我当朋友,也愿意把工作分配给我。 其实,不仅待人要“真诚”,对事也要“真诚”。 节目组的摄像师在制作《生存大挑战》主题曲的MTV时,有几个镜头总觉得不满意,但又想不出好的修改方法。我于是把自己的意见诚心诚意的提出来。没想到,他竟欣然的接受了。在他面前,我只是一个毫无经验的小字辈,但我觉得对待工作我们不应该论资谈辈,有意见或建议,只要对工作有利,都应该诚恳的说出来,大家一起探讨。其实,只要你是真诚的,谁会在乎你资历小,又有谁会小看你呢? 从那以后,每次编辑剪片,都会找我去看片子提意见,她曾告诉我,我提的意见和建议很中肯,非常有用,把我心里美的啊,因为我看到了自己的价值。 真诚,让我走出了显示自身价值的第一步。

2.挑战杯社会挑战 篇二

1 分析医院护士队伍的现状

1.1 实际情况

临床一线护士数量少,护士人力资源配置难以满足患者日益递增的护理需求,护士工作压力过大[1],造成护理人员流失多,护理队伍不稳定,整体力量薄弱,护理质量难以提高,护理安全存在隐患,护理工作面临新技术、新材料的引入和应用,加大了护理风险,扩大了专业的内涵。

1.2 开展规范化培训

从护士的礼仪举止到操作技能培训,从低年资护士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培训到高年资护理人员,直至护士长应有专题学习培训。按不同护理岗位的达标要求开展阶段性的规范化训练,以提高护理人员的规范化操作水平。

2 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心理素质

2.1 职业道德

护理工作职责是维护与增进人们的健康,要求护士应具有诚实的品格,较高的慎独修养和高尚的思想情操。热爱本职工作,忠诚于护理事业,具有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要求每位护士只有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忠于护理事业;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蔼的态度、热情的服务、主动地做好各项护理工作,最大限度地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严格执行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护士的工作是与生理、心理暂时处于弱势的人们打交道的工作,服务对象是人,应将爱心贯穿于始终。护士的工作多数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进行的,应具有慎独精神,如体温、脉搏、血压不测量随便记录、消毒工作不严、违反操作规程等,这都是不道德的护理行为。

2.2 职业心理素质

护士的职业心理素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品质,一名合格的护士,必需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健康的心理、乐观稳定的情绪、宽容、豁达的胸怀。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较强的适应能力,良好的忍耐力及自我控制力,善于应变,灵活、敏捷。要有强烈的进取心,不断求取知识,丰富和完善自己。遇到困难善于积极设法解决。针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而患者的病情、心理特点、社会背景又处于不断变化中,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护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能敏锐地、灵活地、及时地发现患者生理上、心理上、社会上存在的或潜在的护理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还应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同仁间相互尊重,团结协作。

3 礼仪服务、微笑服务,营造温馨环境

3.1 塑造完美形象

护士端庄、稳重的仪表、和蔼可亲的态度,不仅构成护士的外表美,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内心境界与情趣。护士在工作中表情自然、落落大方,可使患者产生欣慰感、安全感,乐意与其合作,有利于身心健康及疾病的恢复。反之,衣冠不整、操作不正规的护士,在治疗时无形中会给患者产生疑虑及不信任感,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护士的完美形象不仅体现在护理操作中,而且应贯穿于整个护理角色中。

3.2 规范护理服务

好的服务态度可使患者心情舒畅,微笑服务、规范文明用语、实现感动服务。努力做到超值服务,就是患者没有想到的,护师也能想到、做到。规范护理服务,倡导人文关怀,以满足各类患者的需要,在与患者交谈时,要使用通俗语言,尽量减少专业术语。语言是沟通护患之间的“桥梁”[2]。护士的微笑是美的象征,是爱心的体现。在微笑中为患者创造出一种愉悦的、安全的、可信赖的氛围。如果护士愁眉苦脸,或惊慌失措,或与患者交谈过程中简单应付,态度冷漠,语言不妥,易引发或诱发患者及家属的不良情绪。

4 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做好自我保护

4.1 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护士应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并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使患者得到及时抢救。丰富的临床经验,要从长期大量实践中不断积累,才能不断提高护理水平,抢救患者需要技术熟练、动作敏捷,有较高的独立操作能力,才能做到得心应手,灵活掌握应用。护士还应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能用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解决患者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如果护士业务不熟悉,专业知识缺乏或操作规程不正确,可给患者带来技术风险。

4.2 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长期以来护理人员处于医疗服务的主导地位。因此,在实践中,护士更多地考虑如何尽快解决影响患者健康的根本问题,而忽视潜在的法律问题。对一些可能引发的护理纠纷认识不足。如护士为患者解决了护理问题,但由于工作繁忙和重视不够,忽略了护理记录或进行回忆式的记录,出现“大概”、“可能”等描述。当发生医疗纠纷时,提供不出真实有力的证据,有的甚至是护理管理者为应付考核,要求护士重新抄写护理记录,破坏了记录的原始性、真实性。有的护士为患者编造体温、脉搏。这些现象不仅反映了一些护理人员责任意识差,法制观念淡薄,更重要的是对由违规行为引起的严重后果缺乏充分认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服务对象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也不断增强,护理人员如何在护理过程中更好地体现知法、用法并依法行事,以保护患者和自身的权益,已成为护理人员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医护人员要熟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以积极的心态,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关键词:护士,挑战,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任艳红.护理工作压力及缓解压力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 3 (16) :153.

3.智能机器挑战社会治理 篇三

随着科技的进步,机器已经先进到可以代替人类做很多工作。麻省理工学院的安德鲁·麦卡菲建议,我们可能需要重新建构我们的社会,以保证智能机器在提高生产力,减少人类工作量的同时能带来更好的福利,比如更高的、更均等的收入和更多的休闲时间。

而优步,这个通过智能手机软件叫车的服务,正是驱动这一变革的创新企业,或者可以说是个“搅局者”。法国乃至全世界的出租车司机都被优步激怒了,优步也因此退出法国市场。但是,优步所代表的创新却不会就此轻易停止。在工作方面,优步创造的工作比它毁掉的要多,这不仅大大提高了效率,也提高了整体的收入。即使跟优步玩不起的输家得到充分赔偿,优步公司、兼职司机和顾客一齐分享的收益也远高于损失。

尽管如此,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

首先,优步的出现让传统出租车司机成为输家,他们要支付一大笔牌照费,所以无法与优步的低价竞争。尽管在每次新技术的浪潮下都会出现这种问题,但如今,创新与应用的速度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出租车司机要被迫在几天内就适应这种新情况,而不是花几年时间。

其次是监管问题。出租车行业不仅能带来所得税,还带来增值税和营业税。但是优步软件,至少到目前为止,无法实现收取增值税的功能。为了公平起见,当地或者本国政府理应要求优步在软件中加入税收功能。此外,优步司机还不像传统出租车司机那样向乘客提供保险,这也导致了不公平竞争,这一点必须纠正。

监管方面的的另一个问题是司机的资质。在法国,出租车司机要进行常规体检和专业考试,但是优步司机并不受到这一约束。所有的优步司机都是受到乘客的“监管”,就是每次搭乘之后通过软件进行的评价。这可能是一个有益的创新,但是这不能真的替代诸如视力检查等正规测试。

最后一个问题是,像创优步这样的创新企业,财政收入大部分归公司领导层所有,而不是服务的提供者。不论这是否公平,这类公司造成的收入不均,以及由此导致的监管俘虏,媒体偏见和选举异常等问题都不能被忽视。

法国经济部长伊曼努尔·马克隆(Emmanuel Macron)在经济吹风会上指出,优步只是一个破坏性创新大幅提升生产力的个例,但是也同时带来现实挑战。而事实上,优步还只是一个问题比较少的创新发展,因为它纯粹是在创造就业机会,而像电脑替代人工呼叫中心这样的创新却是纯粹在创造失业。

4.挑战杯社会挑战 篇四

董泽庆

院系:工学院专业:交通运输班级:交通运输1001学号:20101176

内容摘要:2011年,世界全球化速度加快,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国际政治 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依然是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造就了新的国际格局:支撑中国经济30多年快速增长的因素发生了重大变化;西方大国与新兴经济体经济权重此消彼长,国际经济合作和保护主义呈现新态势„„对于中国而言,这些新变化、新格局意味着新的挑战,同时也蕴含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关键词:我国经济发展挑战机遇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外交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那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同时又面临哪些机遇呢?

一,我国面临的挑战:

1、2011年我国面临着严峻的通货膨胀压力。由于前几年各国政府都用巨额的资金刺激经济增长,现在通胀压力、特别是输入性通胀压力不断加大。我国金融机构多次上调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这些措施都旨在抑制通货膨胀。

2、贸易保护主义与国际贸易格局有新变化。在经济危机下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正在抬头,让人不得放松警惕,也使得我国乃至国际贸易格局有新变化,我国对外贸易受到巨大挑战。

3、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我国实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努力进行了多年,但现状依然是:取得明显进步,水平依然很低,矛盾非常尖锐。因此,要下定决心,找到发展生产力的正确途径。

4、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现代服务业发展迟缓。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反映了第三产业内部存在结构低水平。这种低水平在第三产业内部表现为,生活性服务长期占主导,生产性服务业处于非主导地位。这表明金融保险、房地产、物流产业、科技开发、信息资源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迟缓。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也反映了我国城镇化发展滞后。

5、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在世界50个主要国家中我国排行24位,排在印度和巴西之后。我国对外技术的依赖程度高于50%,美国、日本只有5%以下。事实深刻地告诉我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关键。

6、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我国是个人口大国、资源小国,这对矛盾将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是缺水的大国,人均拥有

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国600个城市有400个缺水,110个严重缺水。我国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40%。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

7、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相当艰巨,是“重中之重”。我国人口近13亿,农村人口占62.3%,农村中的赤字县占35%。近年来某些农村出现了不可忽视的“返贫”现象。

8、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突出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具备相应的物质基础,然而,在经济发展条件下,不能适时解决突出的社会发展问题,就会产生影响社会稳定和妨碍经济发展的尖锐问题。当前最突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是:就业不足、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和分配不顺三大问题。较深层次的是教育、文化和医疗三大问题。

9、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经过多年的努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来,但是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仍未得到彻底解决,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要作长期的努力,必须打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

21世纪初期是中国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那么我国现在面临哪些机遇呢?

二.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发展需求劲头足

第一,居民消费结构迅速提升。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正处于迅速提升的状况。我国消费市场非常广阔,商机无限,广大人民改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迫切要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无穷尽动力。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要重点抓好三件大事:一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二是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三是加强基础产业设施建设。

第三,加速城镇化的进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加速城镇化的进程,不仅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同时是保持我国发展需求的势头一项长远的举措。

(二)发展基础较好

第一,我国有取之不尽的劳动力资源,拥有丰富的科技人力和人文人力资源,并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

第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在5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我国“十五”计划期间完成了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如小浪底工程、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已初见成效。南水北调正在筹划实施中。到目前为止,全国高速公路大体联网,最低程度是省内联网。

第三,科技教育基础较好。建国以来,经过几代人的持续奋斗,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成果,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拥有一支可信赖的有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相当庞大,已拥有保持在校学生一千多万的共计1731所高等学校,全国普及义务教育人口达适龄儿童的98%左右,整个国家的文化科学知识素质有很大提高。

(三)初步具备发展的体制保障

以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国内统一的开放的市场逐步形成,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已逐步接轨;政府职能正朝着“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转变,为全面建立起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制度而努力。此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四)社会政治保持长期稳定

党中央和国务院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高度重视保持社会稳定。一是正确对待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发展变化的种种表现,特别是群体性事件,努力做到及时发现,正确处理,有效处理;二是高度警惕来自敌对势力的破坏、颠覆和渗透等活动,重拳出击违法犯罪的案件,以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

5.挑战杯社会挑战 篇五

一、全球化的内涵

全球化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可以从多视角、多层次、多领域进行探讨。关于全球化,目前有以下两点是可以肯定的:

1、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历史进程。全球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二战后,人类的全球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使当代成为“真正全球化的时代”。

2、全球化是一个多元化、多维的过程。首先,全球化表现为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其次,全球化也表现为一个政治过程,政治全球化既表现为各国政治交往的扩大和频繁,还表现为国际体制和国际组织的增多及其在国际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不断增强。第三,文化也表现出全球化趋势。当代的文化全球化主要表现在:各种文化趋同的速度加快。从根本上说,全球化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基本矛盾的世界性运动,它反映了国际社会和国际关系发展的未来趋势。

二、全球化对社会主义国家带来的挑战

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而言,面对不可逆转的全球化潮流,我们更应深刻分析它所带来的挑战,审时度势、趋利避害、抓住机遇、促进发展,才能在全球化进程中利用其所带来的益处,减少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增强自己的国际竞争力,加速实现自身的发展。全球化从经济发展、章识形态、国家主权等三个方面对社会主义国家产生影响,1、全球化对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趋势,给各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如可以引进大量外资弥补经济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经验更好地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外国公司在本国进行投资设厂可以扩大就业,减轻本国的就业压力。这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无疑是发展本国经济、赶超发达国家的良好契机。但是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经济全球化在给各国带来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它所带来的严峻挑战也是不容低估的。正如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为第二届全球化论坛所致贺词中称,全球化也开始产生反作用,因为它所带来的益处只是高度集中于少数国家里,即使在这些少数国家里,这些好处也不是平均分配的[2]。由于历史的原因,广大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先进的管理技术,资金匮乏等。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依然通过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盘剥社会主义国家。资本的本性决定了资本家以追求最大利润为最大目的,当本国的生产、消费不能满足日益膨胀的扩张的本性时,全球扩张就成为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社会主义国家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广大的消费群体使得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兼并、跨国投资的规模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这种不平等的经济状况近一步加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例如,在国际互联网方面,全球收入最高国家中1/5人口拥有全球生产总值的86%和国际互联网用户的93%,而收入最低的1/5人口只拥有全球生产总值的1%和国际互联网用户的0.2%。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该问题,这种“数字鸿沟”有可能成为各个国家之间以及各个国家内部发展不平衡的新根源[3]。

由经济全球化导致的各国贫富差距拉大不仅有客观上的、历史上的原因,主观上的原因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脚步加快,实行渐进式改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面对中国的这些成就,美国的一些人士肆意歪曲事实,夸大其词,在媒体上声称中国强大起来就会称霸世界,提出“中国威胁论”、“中国强大说”等,恶意挑拨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向中国施加压力,为干涉中国内政寻找借口,以此达到遏制和阻挠中国发展的目的。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深刻的认识。

2、全球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

由于信息技术、互联网、电视等媒体在全球的迅速发展使得不同的社会文化、宗教信仰、意识形态产生不可避免的碰撞。因此我们要意识到在全球化的条件下,不同制度下的意识形态的斗争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无视这种事实,或者缩小其差别,看不到其在全球化条件下两种制度呈现的新特点及新的发展趋势,必然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前苏联在改革中无视这种客观事实,主张意识形态多元化,否定马克思主义,全盘接受西方民主观和西方政治制度,戈尔巴乔夫在所著《改革与新思维》一书中抹杀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全球化条件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对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致使戈尔巴乔夫在新思维的影响下,将其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变成向资本主义国家迈进,成为导致苏联最后解体的一个重要因素,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创。这种惨痛的教训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两种意识形态斗争的思考。为了发展经济,各个国家都不同程度地融入了全球化,这样资本主义扩张的触角也就伸到了世界的每个角落,而随之带来的尘土我们也难以挥之而去。如美国宣扬资本主义的民主,攻击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权状况,对社会主义国家见缝插针地宣传西方的民主制度、价值观念等。

近一个世纪的意识形态斗争历史告诉我们,国际交往特别是不同制度间的交往,意识形态总是以临高视远的谋略,反映、引导、规约着各种交往关系,西方世界的意识形态观念越来越强化,以致西方政治家和思想家认为,美英等国对伊拉克动武是为石油而战,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动武则是“为意识形态而战”,因为在他们看来,南联盟是欧洲最后一个共产主义堡垒。可见,意识形态已经成为社会控制中的思想策略,它的内容在变化,其作用在强化。历史告诉我们,在当代世界,意识形态内容可以也应该不断变化,但意识形态功能不能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理应承担起当代的意识形态使命,及时辨识西方的意识形态策略,从理论上、观念上塑造正当的国家关系模式[4]。另外,我国自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社会主义优越性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同时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与外来文化及意识形态的冲击也会对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产生一定的影响。当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西方宣扬的民主价值观念扑面而至时,青少年就易于盲从。整个青年一代形成的价值观及世界观如果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就会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前途产生一种潜在而又深远的影响,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而且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从未停止过,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强化意识形态的功能,注重青少年的社会主义信念教育,认清资本主义的本质,才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把握社会主义方向,在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斗争中取得胜利。

3、全球化对社会主义的国家主权构成威胁

在经济发展方面,世界经济呈现出“资强社弱”的特点。在今后经济发展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很难改变这一现状。经济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要寻求其快速的经济增长、赶超发达国家,必须在某些方面做出相当大的努力甚至牺牲。在这一过程中,发达国家的资金援助以及跨国公司的投资都是强大的动力支持。而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经济援助都必然附带各种政治条件,使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挂钩。如果让位于经济利益必然要牺牲一些政治利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得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更进一步增强了资本主义国家演变社会主义国家的信心。由于美国失去了能与之对抗的强大对手,使之在全世界的称霸野心进—步膨胀,北约轰炸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美国将社会主义国家——朝鲜定为“无赖国家”,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事实上,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斗争从社会主义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已存在,为了实现资本圭义一统天下的梦想,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了全方位的战略,尤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加强,但对于处于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在处理本国事务时仍不时受到发达国家的霸权主义的干涉,在联合国这样的国际组织里仍然能听到美国的强悍的声音。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一年一度关于世界人权问题的讨论中,从1990年开始,美国每一次都要抛出所谓“中国人权状况”的议案,企图借人权干涉中国内政,其特殊用心,就是运用“人权外交”鼓励和支持“社会主义国家的持不同政见者”,搞起“人权运动”制造内乱,干扰中国改革,最终使中国朝着美国希望的方向演变,这是美国对华推行“人权外交”的要害所在[5]。从经济方面来说,跨国公司以其资金、技术、管理和最新现代化科技的优势,不仅使多种产业的传统操作技术面临深刻危机,而且以其各种形式投资所拥有的金融管理权,垄断性地配置着全球资源,以多种形式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其中包括通过强化超国家机构如联合国、世界银行、WTO、国际货币组织,削弱民族国家的力量,强迫发展中国家放弃部分政府责任,控制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部分产业甚至整个经济命脉[6]。

三、全球化对社会主义国家带来的机遇

全球化为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实现跳跃式发展、超超越资本主义的绝好历史机遇。全球化从经济上看是生产要素的全球自由流动、配置与重组,是贸易和投资的自动化,是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和经营。社会主义国家可以通过加入全球化,引进最稀有的资本和技术,并与该国富有的资源—廉价劳动力相结合,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找到一条捷径。

1、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引进外资的条件和机会。

首先,全球化加快了资本积累的目标的实现。其次,全球化为社会主义国家引进技术、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机遇、加快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第三,全球化有利用社会主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全球化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全球化促进了社会主义的理论更新和观念变革。

首先,社会主义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关注社会体制之外的关系人类整体的问题,如生态问题、发展问题、核裁军问题。其次,人们认识到社会主义是一个改革和创新的社会,任何形式的僵化、停滞都是没有出路的。第三,社会主义要想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必须注意从全球化中吸取营养。

从以上可以看出,全球化不仅给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也使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社会主义国家只有理性的适应全球化、趋利避害,进而增强自身对全球化的主导地位,才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最终取代资本主义。

即使面临上述挑战,我们也不应完全拒绝、抵制全球化,因为这样只会带来固步自封,只会进一步拉大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无益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反之,社会主义国家应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深刻分析其所带来的利与弊,趋其利避其害。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更多地获得促进自身发展的良好机遇,在与发达国家的合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其先进的管理经验、科学技术、雄厚的资金等,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以此来分享全球化所带来的最大限度的利益,从而加快自身的经济发展,增强面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各种冲击和挑战的实力,使社会主义国家在未来的世界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参考文献】

6.挑战杯社会挑战 篇六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挑战自我》教案教学设计PPT课件

课题九:挑战自我 教学目标:

1、能够找到自己的不足,并愿意经过考验,挑战自我。

2、针对自己的不足,能够找到合适的方法克服。

3、通过对名人名言的学习和理解,使它成为座右铭,激励自己前进。

教学准备:

师生搜集关于意志坚强的名人名言。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教师可通过刘翔的事例导入:在XX年希腊雅典奥运会上,我国著名运动员刘翔在110米栏的比赛中,以12秒91的成绩勇夺该项目的金牌,为我国乃至亚洲人争了光。可你们知道他背后的付出吗?刘翔除了有运动天赋之外,靠的是什么呢?由此导入课题——向困难挑战。

教师也可用身边的事例,尤其是学生的事例来导入,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快的进入新课的学习中。

二、阅读与讨论。

1、教师带领学生阅读书上43页图片和文字,共同讨论。

教师导入:要想成为生活中的强者,就应该经受各种考验,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挑战自我,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我们先一起来看看通常哪些方式能够帮助我们锻炼意志品质。

(1)学生看三幅图,谈谈图上画的是什么?他们为什么这样做?长期坚持,结果会怎么样?你有什么体验。

(2)教师小结: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体魄,而且是锻炼意志的好办法;参加舞蹈训练同体育运动一样,都需要意志,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多搞一些社会活动,在活动中可以帮助大家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2、以己经历,现身说法。

师: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你还做了哪些锻炼了意志品质的事?来给大家说一说。

可以让学生举例子,说一说自己成功的体会。如:练习绘画,演奏乐器,学习英语等等。

3、问题与探究。

在我们身边,常常会有这样一些同学:他们满怀信心地开始做一件事情,可是没过多久就兴味索然,把已经有了良好开端的事丢弃在一边了。(事先安排一个会表演的同学扮演小明,述说自己的烦恼,请大家帮忙。)同学们能帮助他吗?

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从多方面提供可行有效的办法。如:设立警示牌,请父母或同学时刻提醒,每日大声说出这个计划等等。

教师小结:大家提供了这么多好办法,相信小明一定会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办法,克服这个缺点。我们也相信有类似缺点的同学能够从中得到启发,改掉这个坏毛病。

师:在大家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会有一些做不好的事或者自己认为克服不了的困难。现在我们一起来把它们找出来,共同想个好办法来解决。

(这里也可安排一个同学述说自己的烦恼,教师顺势导入,从而开动学生的思维,尽量多的找出这些问题,并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

分小组讨论,先找出自己遇到的困难,如:写字不好,写作业不能从头至尾都写得很好,看一本书只看了个开头,学习一样东西,只凭兴趣学几天就扔在一边等等。再共同讨论解决办法。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全班来解决。最后把具有典型性的事例说出来,全班汇报,并讨论最佳解决方案。教师随时给予评价和点拨,教给学生一些战胜自我的方法,如;心理调整法,任务驱动法,他人协助法等等。

三、名言激励。

教师导入:从古至今,无数的名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这些财富就是他们的睿智的语言。你找到了哪些表现他们意志坚强的语言了?

充分运用学生手中的资料,让他们明白,名人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达到常人难以到达的高度。只要我们努力,也会取得自己难以想象的成绩。

四、教师总结。

看这些名人,他们的成就曾经闪耀着夺目的光芒。那么他们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成就的?他们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这样的话的?搜集他们的克服困难、锻炼意志的事迹,准备开个故事会。

五、课后延伸。

7.社会责任将成为鞋业面临的新挑战 篇七

一、再造生产流程

可持续发展成为生产商日益关注的问题, 同时也是消费者考虑的重要因素。在此次第18届世界制鞋业大会上, 来自意大利的Sergio Dulio认为, 有必要让消费者清楚地了解其所有制鞋工艺的意义和影响, 反过来, 这更需要企业创新产品和工艺, 优化资源配置, 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变压力为动力, 发现新的市场机遇。他在介绍了制鞋业的新范式:精益、绿色和清洁时表示, 5年前, 鲜有厂商愿意听这些理念, 但现在他们的态度有所转变, 开始考虑精益生产或者是清洁生产模式, 而这种转变今后会更为加普遍。

考虑到业务发展和环保的需求, 鞋企需要减少碳的排放, 当然前提是要追踪到碳的足迹。无论是低排放还是高排放, 二氧化碳都是温室气体的主要元凶。来自葡萄牙的Maria J oséFe rre ira认为, 提高能效至关重要, 在葡萄牙做的一项实践表明, 使用高效率低能耗的设备可以减少20%的排放。而在运输环节, 碳的排放竟然占到46.55%, 因此水运比陆运更为低碳。

在生产流程的理念分析之下, 专家也从不同生产环节进行了技术创新。计算机技术已经可以支持从制模到销售的整条价值链, 公司可以在欧洲进行设计, 而在亚洲生产, 他们可以在网上与供应商合作;供应商在编织鞋面时, 可以同时交付所生产的鞋楦, 展示虚拟模型, 让客户修改纹理和颜色。

在设计环节, 来自德国的Monika Richte r分享了下一代虚拟鞋样的设计。基于测量的5000种脚和腿三维数据, 德国研发了一种新的虚拟方法进行鞋的设计, 目前来说, 做出来的模拟图片和实物结构比较吻合。考虑到数据的缺乏、脚的不对称性、设计元素、部件的贴合等欠缺, 这项技术还有待完善, 并有可能在两年后推广使用。

生产材料上, 聚氨酯只占到全球鞋类生产用料的8%, 但由于其独特的物理性能, 这一比例持续上升。印度已经研发出可生物降解的环保聚氨酯鞋底材料, 并正在研究使用该材料通过注塑工艺制造鞋底的工艺。为了降低材料成本, 他们加入纳米颗粒作为填料, 在硬度、密度、抗拉强度和撕裂强度、伸长率、抗磨性等物理性能符合标准。在普通的花园土中埋藏60天之后, 聚氨酯最多可损失7.9%的重量。

生产环节上已经广泛采用CAD/CAM系统对鞋类部件进行自动切割, 但后续工段仍然没有自动程序能够快速收集并分拣切鞋类部件。机器人的出现不仅能缩短拾取时间提高生产效益, 而且将工人从单调枯燥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机器人依据剪切后的皮革部件的形状通过气泵进行吸取后旋转在不同的箱子里。对于可能存在缺陷的待分拣部件, 机器人通过传感器检测部件是否合乎规范, 避免次品流入。

二、提高工人素质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而安全是工人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鞋的生产要用多种化学物质, 公司可以通过抽气、通风和封闭系统控制空气中污染物。此外还有噪声、工伤、火灾等物理风险, 为了提高安全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企业需要进行风险评估, 确定潜在风险, 同时进行制度强化, 提高员工敬业和安全意识, 以解决安全问题, 让工人免除后顾之忧。

世界鞋业发展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如何吸引年轻人加入到鞋业中来。毕竟, 鞋企也越来越需要新鲜的血液和先进的技术来提高竞争力。如何利用先进技术吸引年轻人, 激励他们革新技术?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无疑更有吸引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薪酬必不可少, 同时也要有很好的培养教育系统, 要让员工有发展的动力和空间。当然, 广泛应用先进技术, 减轻劳动强度, 这也能吸引年轻人加入这个行业。

富兰克林说过:告诉我, 我会忘记;教给我, 我可能记住;让我参与, 我才能学会。CTC制定了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 首先, 要培养训练有素的内部培训师, 教给他们教学和训练方法;其次, 要有专门的设备和场地开展培训;最后还要有专业的教材和教具。重在参与, 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工人的工作能力和积极性。

熟练员工的缺乏是当前鞋企面临的重要挑战, 在印尼, 皮革、橡胶和塑料中心主持开展了鞋业工人培训工作。他们的培训分为三个部分:理论学习占20%, 生产实践占70%, 企业参观占10%。至今已培训制鞋工人289名, 耗资6.23亿卢比, 培训工作重点围绕的缝纫机操作、鞋样打版、组装缝制和质量控制展开。其目的在于提高工人知识技能, 提高产品质量增强行业竞争力, 降低失业率的同时激发新企业的诞生。

三、改善客户体验

德国报纸FAZ去年采访了数千名消费者, 结果几乎没有一位消费者能够清楚地阐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但90%的消费者表示他们愿意为“可持续发展商品”支付更高的价格。在体验式经济时代, 服务至关重要, 消费者的主导地位在当前市场需求有待回升的情形下万为高涨。

用户体验设计 (UED) 在服装设计行业起步较早, 在到鞋类产品设计领域也崭露头角。在运动鞋设计开要有原创性和互动性, 设计师必须要消费者需求放在第一位, 聆听消费者的心声设计人性化的产品, 如果消费者能够参与产品的设计的话, 他们没有理由不喜欢这个产品。

在线试穿系统在欧美日等发达国的应用已经较为普遍, 中国在2007开始年启动并日趋流行。相对于鞋业而言, 虚拟试鞋系统对数据的要求更为严格, 常言道:衣服小几英寸不算小, 鞋子小一点就穿不了, 足见鞋的尺寸的重要性。但随着电子商务尤其是O2O的发展, 改进后的虚拟试鞋系统仍不失为一种上佳解决方案。

随着童鞋市场的风生水起, 儿童鞋尺寸的选购也至关重要。基于人类学“卡尔伯格模型”和对2000名儿童及其父母的调研, 捷克开发了一款能够预测儿童脚部的生长速度的软件, 帮助消费者预判孩子脚的未来尺寸, 降低儿童足部畸形率。

四、关注标准法规

自2007年正式实施的第1907/2006号REACH法规, 旨在保护环境和人类免于受到化学物质的危害, REACH中关于鞋类产品有两个非常重要的附件:附件14、17。附件14规定了高关注度物质 (SVHC) 的候选清单, 目前该清单中包含144种限用物质, 每6个月欧洲委员会都会评估这类高关注度物质, 决定是否需要添加新的物质名单。2009年补充的附件17则给出了禁止物质清单, 行业需要重点关注多环芳烃和六价铬等有关物质。

中国鞋类产品标准数量增长迅速, 质量稳步提高, 改善产品质量同时推动鞋业规范发展。中国现在有鞋类标准214项, 分为85项国家标准和129行业标准, 其中又以产品和测试方法标准为多 (占比79.%) , 安全卫生及基本标准占比较少。为优化和完善标准化体系, 中国将在规范鞋类产品名称、增加测试方法标准、提高鞋类基本标准、健全鞋类安全、卫生、环保标准体系等方面重点展开。

当产品被消费者或者特定组织认定不合格时, 鞋企要及时找出病因并对症下药。重要的是要建立提前预防机制, 比如通过培训员工、建立可追溯性系统、建立自用限用物质和技术档案、使用授信供应商和与认证实验室建立联系等方式适应不断变化的立法和标准。

对于强制性的法律和规则, “很多公司, 他们有证书, 并通过各种资质审核, 这样就能总是以为这就可以了”。而UNIDO首席顾问Florian Berane k更希望制鞋业同仁自觉、自愿地企业社会责任。强制性法规或标准不应成为行业发展的底线, 而要严于律已, 与日俱增, 因为我们责任和梦想, 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五、借鉴经验教训

来自美国的Steve Jesseph有着服装行业多年的从业经验, 他希望皮革行业能够加以借鉴, 以免重蹈覆辙。乌兹别克斯坦因为童工问题被大部分服装企业抵制采购其棉花产品;孟加拉生产安全事故频发, 大量外企出走, 引发当地鞋服企业倒闭。斯里兰卡的一家工厂, 空缺四个工作岗位, 居然有2000人应聘, 并且他们已发展到7家工厂。“因为他们把社会责任作为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去对待, 所以大家都愿意为它工作。”

消费者不仅关心鞋的生产, 也更在意鞋的使用。在鞋类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 从制造到最终处理、回收或分解共经历了多长时间?来自墨西哥的Antonio M.Ruiz Mariscal集成了四种评估方法进行分析, 在研究之外, 他呼吁说, 世界上仍有7.6亿人无鞋可穿, 鞋企有责任让他们穿上舒适耐用的产品, 以减少疾病发生, 提高生活质量。

德国皮革制造商ISA Tan Te c在中国和越南拥有多家工厂, 同时致力于创新的生产解决方法, 节约能源和水, 降低化学品消耗和生产浪费并提高可追溯性,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他们对于每一台机器使用的水电气进行精确地耗能计算;厂房顶部采用透明材质, 白天采用日光照明;工厂的干燥机采用热加工, 排放降至最低……“我们认为环保不是多花钱的方式, 而是更好的获利方式, 它会给我们带来利润。ISA Tan Te c的Carl Flach介绍, 相比1987年, 他们节约了67%的能源, 并大大缩短了交货期。

中国安踏致力于成为一个优秀的公司, 并生产最好的产品。与此同时, 安踏为员工提供了更多的利益, 为社会创造最大的价值。为打造跨世纪品牌, 安踏理念是诚实、正直感恩和承担社会责任。生产优质产品、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员工福利、业绩回馈股东、赞助体育赛事、关注公益活动在过去十年, 安踏为社会提供了超过80000个就业机会, 在中国建立了一百多个体育室和图书室, 资助数百名贫困大学生。

8.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革挑战 篇八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迄今可以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保障制度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是国家主导下的单位保障制,制度安排具有典型的国家负责、单位(集体)包办、板块结构、全面保障、封闭运行等特征。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保障的改革与发展则是针对这种传统社会保障制度而进行的制度变革与创新,即在利益日益多元化的条件下,虽然由政府主导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建构,但企业、社团与个人等必须共同分担责任,同时通过社会化方式来加以实施,社会保障成为一个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系统。因此,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的路径,即是由国家─单位保障制向国家─社会保障制发展。

回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社保制度变革历程,可以发现,迄今为止,除公职人员退休制度仍基本保留着原有制度的框架外,其他各项社会保障制度都处于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从社会保障观念更新到制度结构、责任承担方式、财务模式的调整,在总体上几乎重塑了整个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我国社会保障改革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现了社会保障观念革新。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是因为整个经济社会转型中选择了效率优先的发展取向,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认识到了国家或单位单方承担全部社会保障责任的做法不可持续,因此,在社会保障制度变革中,强调了个人责任回归,促使人们从传统体制下对国家与单位的过度依赖转向认可自身应当承担的责任,从而事实上为重塑社会保障体系奠定了相应的思想基础,同时也扫除了制度变革最重要的观念障碍。

第二,构建了责任分担的机制。在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建立多方共担责任的机制是核心目标之一,实践中已经体现出了政府、企业、社会、个人等主体各方共同分担社会保障责任。例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建立在用人单位与参保人缴费的基础之上,再加上政府补贴,实质上是三方分担责任;在强调政府承担社会救助责任的同时,民间的慈善公益事业也在不断发展;在各项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中,福利彩票公益金成为重要资金来源,社会资源与市场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调动,个人亦须支付一定的成本,等等。这种责任共担机制的构建,不仅使社会保障制度的互助共济功能得到了巩固,也为这一制度实现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社会化取向替代了单位或集体保障制。社会化是我国社会保障改革的又一核心目标,它是对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板块结构与封闭运行的否定。例如,社会保险已经由单位包办、彼此分割的劳动保险变成了开放型的社会化保险机制,社会救助从只针对传统的鳏寡孤独救济对象转化成面向所有低于一定收入标准或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老年福利事业摆脱了官办福利院的局限而步入社会化发展阶段,等等。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化,彻底矫正了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障事务与单位负责的职业福利严重错位的现象,既为这一制度走向公平创造了必要条件,也为全体人民特别是劳动者的自由流动提供了相应的制度保障。

第四,法制化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一方面,从习惯于按照“红头文件”办事,到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如制定《社会保险法》《军人保险法》及《工伤保险条例》《失业保险条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等,还有与社会保障直接相关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残疾人保障法》等,使国民的社会保障权益更加明确。另一方面,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与经办机制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从改革开放初期恢复民政部,到1998年国务院组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一管理企业与乡村社会保险事务,再到2008年将劳动保障部与人事部合并组建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使全国的社会保险事务进一步集中监管。同时,将经办社会保险等事务的机构从政府序列中独立出来变成事业单位,成立非政府机构性质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利用邮局、银行等提供发放养老金等社会保障服务,这些重要变革都标志着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体制与经办机制正在走向成熟。

第五,实践效果非常明显。一方面,新旧制度已经整体转型,并部分地实现了制度创新。一个政府主导、责任分担、社会化、多层次化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已经替代了原有的国家负责、单位(集体)包办、板块分割、全面保障、封闭运行的国家—单位保障制度,在养老保险等方面还部分地实现了制度创新,即构建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新模式。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受惠于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全民医疗保险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基本实现,社会救助直接惠及1亿以上的低收入人口及天灾人祸中的不幸者,保障性住房供应规模持续扩大,各项社会福利事业亦获得了较大发展。正因为此,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中的巨大社会风险才得以基本化解,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才具有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并明显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步,增强了人们适应时代剧变的承受能力。

社会保障制度转型存在的一些不足与失误

然而,从社会保障制度转型仍未最终全面完成、新制度的建设依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我国社会保障改革历程并非只有成功与成就,它还同时存在着一些不足与失误。

第一,城乡分割与地区分割的推进方式,损害了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性及特定功能的全面发挥。例如,在养老保险中,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处于地区分割统筹状态,农民工很难完全融入这一制度,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分别由不同的政策规范;在医疗保险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轨并存;在社会救助中,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同样是城乡分立,其他专项救助亦在城乡之间差异巨大;即使是针对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也是城乡分割实施,在城市是通过公办老年福利院来满足其生活保障需求,在农村则通过是五保户制度来规范,等等。这种城乡分割与地区分割的推进方式,损害了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性,限制了社会保障特定功能的全面发挥,使社会保障社会化发展的正向效应打了折扣。

第二,社会保障主体各方责任划分的模糊化,直接影响着这一制度的健康发展。例如,传统制度下的历史责任与新制度下的现实责任一直处于模糊状态,它必然影响到化解历史负担的责任在相关主体之间的合理分担,并对新制度及其运行效果造成严重影响。目前难以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各地社会保险费率高低不一等问题,其实都和历史责任与现实责任划分不清密切相关。再如在新制度的实践中,政府责任与企业、社会、个人的责任边界也是模糊不清的,即主体各方所负责任的大小并不明确,甚至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即使是政府责任,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亦是责任模糊,虽然中央财政自1998年以来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在大幅度增长,但并非法定的固定机制,地方财政的责任更缺乏规范。社会保障责任划分的模糊化,直接损害了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有计划性和可预见性,同时也给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中的主体各方带来权利和义务的不确定性,并增加了劳动者代际负担的不确定性和每届政府应负责任的不确定性,进而损害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弱化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因此,用明确的责任划分来替代现实中的责任模糊,用分级负责的固定拨款机制来促使各级财政到位,客观上已经成为新型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所面临的紧迫任务。endprint

第三,改革不同步与“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改革原则未能很好贯彻,滋生了新的社会矛盾。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企业职工早已建立了统账结合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还停留在原有的退休制度中,这种不同步导致了两大群体在养老金权益上的差距持续扩大。同时,无论是企业职工还是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因为未真正贯彻“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改革原则,造成企业退休人员普遍觉得权益受损,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却明显获得较企业员工更为优厚的养老金待遇,结果滋生了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尖锐矛盾,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年轻人到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的择业偏好。因此,不同步的改革直接放大了不同群体的福利权益差距,而不分新人、老人的做法,既是对同一代人追求公平权益的损害,亦使深化改革难度显著增大。

第四,现行制度安排的设计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缺陷,致使优化制度安排的任务异常繁重。例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还停留在地区分割状态,制度结构亦存在着不合理现象;医疗保险依然是城乡分割,责任负担失衡;失业保险与工伤保险制度均缺乏预防风险的功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同样存在着只考虑收入状况而不考虑资产状况以及非专业化实施的缺陷;老年人福利事业、残疾人福利事业城乡分割,有的甚至是将救助、福利与保险相混淆;灾害救助只体现出政府责任,而且主要集中在中央政府;住房福利将住房救助与公共房屋供应混在一体;整个制度体系表现出经济保障项目与服务保障项目失衡,管理体制中多龙治水的格局仍然存在,等等。如果不能尽快全面优化现行制度安排,随着投入规模的持续扩张与路径依赖的惯性强化,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将陷入极为不良的状态。

此外,社会保障立法依然滞后,急切需要制定《社会救助法》等基本社会保障法律;相关配套改革必须同步推进,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公共财政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都是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不可缺少的配套,只有同步协调推进,才能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体系

前已述及,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还存在着诸多缺陷,而最核心的问题则是城乡分割的制度安排及与之相关的管理体制、资源配置等直接影响了社会保障体系的统一性及其整体功能的全面、正常发挥。

第一,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的城乡分割。例如,在养老保险中,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面向城镇职工,农民工参保客观上还面临着一些障碍;国家对城镇无业居民与农村居民养老保险采取同样的财务模式,而政策依据却是分割规范;失地农民迄今缺乏统一的政策规范,处于非城非乡状态。在医疗保险中,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采取的同样是政府补贴加个人缴费的筹资机制,但前者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后者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社会救助中,最重要的项目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面向城镇居民的依据是国务院颁布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面向农村的依据则是国务院发布的政策性文件。因此,新型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的现实,明显地表现出城乡分割的特征。

第二,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城乡分割。与城乡分割的制度安排紧密联系的是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一方面,尽管通过多次机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一些管理体制中的城乡分割痕迹,但迄今仍未真正得到彻底根治,传统体制的惯性依然强大。例如,同样属于医疗保险事务,城镇人口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主管,农村人口由卫生部门(现在的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即使同一种社会保障业务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也会设置城乡有别的内设机构,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养老保险司专司城镇人口养老保险管理之职责,农村社会保险司专司农村居民养老保险管理之职责;民政部门统一管理全国无依无靠的孤寡老幼救助,在许多地方也是由两个不同的内设机构来分别管理。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运行中的城乡分割经办也是普遍现象。例如,医疗保险由于是不同部门分割管理,在绝大多数地区也处于城乡分割经办状态,即同一地区往往并存着城镇居民与职工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并运用着相互分割的两套信息系统;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城镇基层由居民委员会代为实施,在农村由乡村组织代为实施,并无统一的专业经办机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与运行机构的城乡分割,既是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城乡分割的现实反映,又进一步强化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分割,并必然带来社会保障资源配置的城乡分割。

综上可见,城乡分割构成了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实质上是计划经济时代城乡社会二元结构的延伸,是社会保障改革不彻底、不成熟的具体表现。

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分割的原因

我国改革开放已历30余年,国家已步入工业化时代,而社会保障体系在经历全面而深刻的制度变革后,依然未能超越城乡分割的历史局限,隐藏在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传统的观念与路径依赖,亦有重城镇轻乡村的发展取向和城乡利益冲突的影响。

第一,传统户籍制度的藩篱不易突破。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是严格区分城乡居民身份的标识,而社会保障权益又长期以来都与户籍紧紧地捆绑在一起。户籍制度决定着城乡居民不同的社会保障权益,背后隐藏的是城乡利益分歧与冲突,而现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城乡分割又进一步固化了户籍制度的城乡分割。因此,传统户籍制度实质上是城乡二元分割的总根源所在。

第二,传统观念障碍依然深厚。在一些人(包括一些决策机构、政策制定者、立法者)的意识里,城乡二元分割不是可以逐渐改变的现象,而是一种已经固化的历史。在考虑政策措施、进行制度设计甚至立法过程中,他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农村居民与农民工视为另类,一些貌似公正的观点与主张透出来的依然是城乡二元分割分治的旧思维与价值取向。包括主张为农民工维权单独立法,提出建立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等等,就是不考虑如何与现行基本社会保障制度接轨。传统观念的障碍,直接影响到新型社会保障体系的理念与目标设定。因此,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城乡二元分割分治的观念、意识与思维定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仍将很难超出城乡分割的困局。

第三,体制性障碍影响巨大。在这方面,主要表现有二:一是职能部门的相互分割,直接导致了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与相关政策的不协调,即使同一项制度亦存在着被多个部门分割的体制缺陷;二是职能部门职责紊乱、责任不清的局面并未得到扭转,还在直接影响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康发展。例如,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对社会保险制度的管理职能进行不当分割,让劳动部门管理国有企业职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管理集体企业职工、人事部门管理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民政部门管理农民,所造成的不良后遗症迄今还在影响着养老保险改革的深化;医疗保险制度更是由两个部门分割管理,直接演变成了一种部门利益之争。而城乡孤寡老幼之所以在民政部门统一管理下也在实践中分割实施,主要原因是财政资源配置一直延用着原有的拨款方式,用于城镇孤寡老幼的财政资金与用于农村五保户的财政资金不能混用,是财政拨款体制的城乡分割导致了这一制度在具体实践中的城乡分割格局难以改变。因此,体制性障碍使一些看起来容易改变的现象变得很难改变。

第四,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缺乏统筹规划与顶层设计。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采取的是局部地区、局部领域、个别项目试点先行的渐进方式,从一开始就缺乏对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设定与发展战略思路,更缺乏应有的整体设计与统筹安排。在这样的情形下,单个职能部门不可能超越本部门职权去统筹考虑非自己主管的社会保障事务,从而使得城乡统筹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大多只能停留在纸面上。即使一些地方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体现出了城乡统筹发展的取向,也只是依靠地方领导的自觉,而这种自觉还往往要受到上级职能部门的干预。因此,缺乏统筹规划与顶层设计,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便只能沿着历史路径前行。

第五,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不成熟也是重要原因。我国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在近30年间进展迅速,但产业结构的工业化、就业结构的工业化并未真正带来人口的工业化,经济的城镇化、物质的城镇化并未同步带来常住人口的城镇化,如亿万农民工长期在城镇工作、生活,却无法真正融入城镇化进程。虽然有关部门公布我国人口的城镇化率超过了50%,但真正拥有城镇户籍身份的人口还不到总人口的35%。这表明我国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并不成熟,这种不成熟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势必影响到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一体化。

9.挑战杯社会挑战 篇九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欧洲各国先后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此后,欧洲各国又相继跨入了人口老龄化国家行列。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冲击,各国对本国的养老体制不断改革,以保持人口、社会和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

为了借鉴欧洲的经验,2006年10月9日至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以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体制改革为主题,对荷兰、挪威和匈牙利三国进行了深入考察。本报告根据考察情况和相关资料,对荷兰、挪威和匈牙利三国迎接老龄化社会挑战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加以介绍,旨在通过借鉴其经验,为推进我国养老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一、荷兰的养老保险体系及其政策改革

荷兰人口数量为1630万人,人口规模在西欧国家中处于中等偏上,人均收入水平却位居西欧国家前列。2005年,荷兰人口老龄化水平为14.1%,低于意大利、德国、法国。据预测,荷兰人口老龄化到2015年将超过欧洲的平均水平,到2050年老年抚养比将上升到43.0%,几乎两个劳动力抚养一个老人。

(一)荷兰的养老保险制度

荷兰养老保险体系由国家养老金、职业养老金和个人养老金三个支柱组成。其中,国家养老金是基础,职业养老金占主导地位,个人养老金是补充。1957年,荷兰出台了《一般养老金法》。该法规定,所有在荷兰居住50年以上的65岁以上的人都能获得统一的国家养老金。国家养老金是一个现收现付的、受益金额固定的养老保险计划,国家通过税收来源为每个公民提供最低收入支持。国家养老金提供的保障水平低,相当于最低工资水平的70%。它的给付按照参加保险时间长短计算,每年按照2%的比例递增。如果从15岁到64岁都参加了这项保险,在65岁退休时可获得百分之百的国家养老金。

职业养老金制度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建立的,国家制定规则,由雇主与雇员签订相关协议。荷兰的工会和雇主组织都很发达,它们对职业养老金制度的形成和改革有着重要影响。一般而言,职业养老金计划缴费采取按照最终工资或平均工资来计算,收益按照加入时间长短来计算,每年按照工资替代率2%左右的比例增加,这样,如果集体双方达成35年的协议,工人在退休时的养老金收益收入相当于其最后工资的70%(包括国家养老金在内)。职业养老金的缴费由雇员和雇主匹配缴费,雇员缴纳占1/3或1/2。2003年,荷兰大约有91%的劳动者加入了各种职业养老基金。

个人养老金计划完全根据个人自愿决定是否加入商业保险计划。这类计划有年金保险和人寿保险等方式,它所反映的是个人与商业保险公司之间关系,而不是雇主和员工之间的关系。荷兰政府通过制定非常详细、精确的财税政策,利用税收杠杆鼓励个人加入这项计划。

(二)荷兰的养老体制改革与养老金运行管理

为了减缓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体制的冲击,荷兰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进行了一系列改革。1997年,荷兰对国家养老金占个人养老金收益比例设置最高幅度,限制其进一步增长。同时,荷兰也加快了对第二支柱的改革。例如,取消80年代出台的早退休计划,将其改为灵活的职业养老金计划,让雇员在退休年龄与退休收益之间进行选择。将职业养老金缴费计算从最终工资改为平均工资,养老金调整改为有条件的指数化,以及加强资金的财务约束和采取透明化管理等等。

荷兰不仅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来确保社会保障参与人的权益,而且也采取相应的政策手段来加强监督和管理。国家养老金由社会保险银行对其管理。社会保险银行的董事会和顾问委员会成员由荷兰社会事务和就业部任命,其业务接受该部下属的工作与收入监测局监督。对于各种职业养老金计划的监管,荷兰中央银行负责加强对金融市场的谨慎性监督,而金融市场管理局则对市场运作和行为进行监管。荷兰养老与保险监管局与荷兰中央银行准备组建一个新的监管机构,对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和银行实行全面监管。利用成熟的资本市场,荷兰将大多数养老基金投资于房地产、资产和股票市场,以获得较高的收益率,实现保值和增值。1980-1990年,荷兰的职业养老金平均投资收益为6.7%。在90年代,由于利率下降、股票价格下跌、养老金给付水平上升和高风险投资失败,导致养老基金的资产负债比从1999年的150%下降到2002年的110%。近年来,养老基金投资收益有所上升。2005年,荷兰养老基金总资产由原来的5390亿欧元增长到6350亿欧元,增值960亿欧元。其中,有近七成来自于股票市场,收益率为26%。

(三)荷兰的积极老年政策和养老计划

荷兰政府还计划通过提高退休年龄、促进老年就业、转移养老重心以及改革卫生医疗体制等措施,来应对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经济增长和养老体制可持续性等方面带来的冲击。荷兰官方研究机构的一份报告建议,将退休年龄提高到67岁,领取失业金的时间缩至一年半,来减少对社会保障支出的压力。到2005年,荷兰政府累计投入2100万欧元,支持鼓励老年人就业。在未来两年内,政府还计划提供200万欧元用来进行一项关于老年劳动力部门间流动的实验,探讨老年就业的可行性和相关扶持条件。

针对人口老化过程中高龄老年人比重不断上升,荷兰采取积极措施来发展老年照料和老年护理事业。荷兰政府大幅度修改各项养老保险法律,推行“首先是家庭、其次是社区、最后才是保险机构”的老年人养老护理原则,逐渐形成家庭、社区、保险机构共同负责的老年人护理机制,这样,社会保险机构把工作重点放在生活不能自理,需要救助的对象身上,为老年病人和残疾老年人提供看护服务。

二、挪威的养老保险制度及其政策改革

挪威人口数量为462万人。因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挪威不仅是北欧最富裕的国家,而且也是欧洲人均收入水平最高的国家。2005年,挪威人口老龄化水平为15.0%,与丹麦相同,低于瑞典和芬兰,高于冰岛。

(一)挪威的养老保险制度

挪威最初建立养老保险制度主要是为老年人提供最低的收入支持,防止出现老年贫困问题。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初期,挪威就提出要建立一个全国的养老保险计划,但由于没有资金支持而搁浅。当时,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和农村地区则开始在本地区建立养老保险计划。到1936年,挪威开始建立国家养老保险计划。

挪威国家保险计划是一种现收现付制度,它的经费来源依靠雇主缴费、雇员缴费和政府划拨。其中,雇主和雇员缴费分别占37.7%和27.3%,政府拨款占33.9%,其他渠道只有1%。挪威法定退休年龄为67岁,但可以继续工作到70岁。

在国家保险计划中,基本养老金是第一支柱。按照规定,凡在16-66岁期间参加全民社会福利保险三年以上,并在挪威居住20年以上者,就可领取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待遇取决于当事人加入全民社会福利保险的时间长短,与退休前收入和交税多少无关。参保40年以上者可获得全额基本养老金,余者递减。补充养老金制度是国家养老保险计划中的第二支柱,从1967年开始实施,旨在提高退休者的生活水平。这是一项与个人收入相关联的养老金计划。

2006年,挪威引入职业养老金作为其国家保险计划的第三支柱,并通过立法加以实施,要求所有的雇

员都必须加入。实际上,公共部门雇员一直拥有职业养老金计划。这项新的法案主要是把所有私营部门的雇员也纳入职业养老金计划。作为最低要求,雇主必须按雇员工资总额的2%缴纳养老费。

(二)挪威的养老保险体制改革

挪威的国家保险计划属于一种福利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其基本特征是实施全民保障,保障范围从“摇篮到坟墓”,几乎无所不包,保障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一般性税收。这种高福利制度虽然为维持退休者的生活水平均等化提供了收入支持,但也产生了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特别是人口老龄化对挪威养老体系带来了较大的冲击。根据预测,从1974年到2050年,退休人口的平均存活年限从14年将上升到22年。如果不对现有的养老体制进行改革,届时国家保险计划的支出将会成倍增加。

为了减缓人口老龄化的冲击,挪威政府在2002年提交的一份初步报告中,提出了养老体系改革的三项目标:即必须能保证国家保险计划在财政上有可持续性;必须能激励人们的劳动参与率;必须能继续为退休人员提供有保证的最低国家养老金。在具体政策上,挪威计划采取在收入和养老金之间建立明确的关联,根据预期寿命调整养老金给付水平,建立弹性而灵活的退休制度,建立与个人工资增长相匹配的养老金积累制度,建立强制性的补充养老金计划等多项措施。

三、匈牙利的经济转型与养老体制改革

匈牙利是一个经济转型国家。急进式的“休克疗法”不仅对匈牙利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而且对人口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1989年转制之前,匈牙利总人口一直呈增长态势,但此后却呈现下降态势,从1990年1037.5万人下降到2006年的998万人。在经济增长不振的同时,匈牙利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目前,匈牙利人口老龄化水平为15.2%。根据预测,到2050年,匈牙利人口老龄化水平将达到29.0%,相当于每三个人口中就有将近一个老年人。

在计划经济时期,匈牙利建立了惠及全民的养老保险和免费医疗保险。社会保障支出直接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由国家财政负担。转型初期,依然维持传统模式,但由于经济衰退、失业加剧和老年人口比例上升等问题,社会保障支出急剧膨胀。在这种情况下,匈牙利从1996年开始,对原有的社会保障体制着手改革,试图建立一套适应于市场经济的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

其中,第一支柱为强制性的、由国家管理的、现收现付性的基础养老保险。雇主缴纳雇员总工资额的20%,雇员缴纳自己工资的8%(后将雇主缴纳的20%降低到18%,将雇员的8%增加到10%)。第二支柱为自愿性的、私人管理的养老基金,采取个人储蓄账户或职业年金计划两种形式。第三支柱为自愿的职业年金或个人储蓄计划,主要由商业性养老保险组成。1997年,匈牙利国会通过立法,将第二支柱改为强制性养老金,交由私营养老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并决定从1998年1月1日起实施。第二支柱由个人缴费的6%建立完全积累的个人账户,由私有养老保险基金会进行管理并支付年金。

在管理主体上,第一支柱以财政部为主监督、审核。财政部负责做出征收目标计划,税务部门在征收个人所得税时同时征收养老保险费。养老保险局负责信息管理和支付养老金,养老金主要通过邮局发放。第二支柱由财政部和国家金融服务监管局共同负责监管。税务部门的权威性和强制手段保证了养老金的收缴率达到90%以上。为抵御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的影响,匈牙利政府承诺财政承担第一支柱全部资金缺口的补偿责任,并明确规定,社会保险管理部门一旦发生基金赤字,财政部门随时进行弥补。

四、欧洲经验及对我们的启示

在工业化过程中,荷兰、挪威和匈牙利通过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完成了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三个国家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所走过的道路不同,代表着不同的保障模式。伴随人口老龄化的步伐加快,三个国家与欧洲其他国家一道都在探索如何应对人口结构变化所带来的各种社会经济问题。应

该讲,它们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制的基本经验、做法和改革实践,对于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制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通过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提供支撑。荷兰、挪威和匈牙利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初期,都是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建立养老保险制度过程中,它们也存在着地区间和城乡间的不平衡问题。随着经济走向成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物质和社会准备之后,它们都建立了一个全国统一的基本养老制度,为所有国民提供最低收入支持,防止出现老年贫困问题。

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也是处在走向逐步建立全面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时期。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国民经济翻两番的宏伟目标,届时我国人均收入水平将达到3000美元以上,基本上完成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变为现代的工业化社会。为了配合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在城镇基本建立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后,我国应该着手开始在农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从政策角度看,我国首先应该把进城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制,以便他们选择城市永久地居住。其次是为在乡镇企业从事就业的农民工建立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目前大约有1.4亿农村劳动力在乡镇企业就业,他们有相对稳定的工作和劳动关系,为其建立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条件相对较好。再次是在经济发达地区来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我国地区差异很大,应鼓励各地根据本地区条件来开展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探索。最后随着经济发展逐步建立覆盖全部农村人口的养老保险制度,并与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对接,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和体系。

2.根据本国国情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体制。从长远来看,我国可借鉴荷兰的经验,首先在城乡建立覆盖全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然后把这项制度与基础养老金制度相结合,由国家通过税收来源建立覆盖全民的基础养老金,它提供的保障水平相当于最低收入保障。而个人养老金账户可改造为职业养老金账户,由个人和企业缴费组成,这样,既可以降低企业缴费比例,又可以将个人收益与其工资挂钩,解决缴费激励问题。

从经济转型角度看,匈牙利以土地换年金的农村保障制度有一定借鉴意义。为了解决因年迈放弃耕作的农业人口的养老问题,匈牙利推出了以土地换年金计划,每期都由国家土地基金管理局实施,国家通过法定合同收回土地并发给土地所有者年金。到2003年,匈牙利已实施三期土地换年金计划。我国很多农村老人,在子女进入城市之后,耕作已成问题。如果能够采取先试验后推行的办法,实施退回承包地以换取“年金”计划,对解决部分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会有一定帮助。

3.通过制度化和法制化措施实现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有效运行。虽然我国目前针对养老等社会保障资金运行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文件,但总体上看,我国在社会保障的立法方面存在着层次不高、适用范围窄、保障措施少等问题,这会影响到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运行。近年来,一些涉及社会保障基金的大案件,如上海社会保障基金案件等,暴露出我国社保基金在征收、运营及监管等环节上皆存在缺陷,亟须完善。今后,我国可借荷兰和挪威等发达国家经验,通过加强立法、执法和设立独立的监管机构来对社会保障基金进行监管,提高其运行的安全性。

对于社会保障基金增值方面的要求,鉴于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很不完善,应该坚持资金安全性高于资金赢利性的原则。对社会保障资金投资,不仅应该交给专门的投资机构处理,而且还应该有相应的监督机构对其投资进行监管,严格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从经验上看,可以通过投资收益稳定、盈利性好的基础设施和固定资产,或进入不动产抵押二级市场,以及投资电力、能源基础设施行业等多种方式,拓展适合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科学确定投资组合和策略,建立规范化、科学化的长效保值增值机制。

4.促进就业、稳定和发展是最大的社会保障。长期以来,我国养老保险费的征缴率偏低的一个原因在于,劳动部门不能较好地掌握企业内部的用工数量与工资高低状况,缴费也不具备法律上的强制性。从今后改革方向看,“费改税”也应该是完善我国养老等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匈牙利等国家的改革经验表明,社会保障的福利水平应该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不能“一步到位”。否则,会欲速不达,对国家财政带来压力,影响到经济发展。

5.通过积极的养老政策和人口政策迎接老龄化社会。荷兰和挪威等发达国家由于它们先行进入人口老

龄化国家行列,较早地遇到人口老龄化问题,这些国家的政府在迎接老龄化社会的过程中扮演了积极而重要的角色。

我国政府今后的工作应该加快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制定综合性的、积极的老龄化战略,特别是将预防性措施和补救性措施有效结合,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鼓励以社区为中心大力发展老年服务业和照料看护事业。同时,加大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投入和研究力度,借鉴国际上成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经验,为我国针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经济政策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在人口政策方面,我国目前的总和生育率大体上处在1.6-1.8之间,维持这个生育率水平对缓解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我们也需要不断完善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实现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上一篇:2016教育部工作要点总结[精品文档]下一篇:电视栏目策划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