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中的创新教育

2024-10-03

素质教育中的创新教育(11篇)

1.素质教育中的创新教育 篇一

美术学习中的创新思维培养

摘要:我国的美术学习路线经常以一种固有模式呈现,局限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对于人文艺术方向缺失,滞留了美术创造力的提高。本课题将如何提高青少年创新思维进行分析研究,对于人们能重新审视教育方法和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有重要意义和一定的推动性作用。

关键词:美术;灵感;教育;学习;创新思维

研究背景及意义 研究背景

世界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术这门极具创造性的学科就是教会我们发现美,创造美的,一旦被忽略,我们的创新思维自主能动性学习自然会减少,当再有机会接触艺术领域,由于长期缺乏训练和关注,很难再去打破常规教育条规下的审美观念,更谈不上自发性的创造力了。有幸的是我选择了这门极具创新性的学科作为自己专业,在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对创新思维训练这门课程的选修中有一些想法,故而成文。

美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本身是创新性的学科,在我们学习美术中,更是需要创新思维。我国普遍的美术教育模式是让学生不断去模仿,久而久之便忽视了学生独立创造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形式化的美术教育模式更容易让学生走进应试教育的误区。因此作为拥有师范类高校学生和幼儿美术家教两重身份的我,希望教师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于作为学生自己又该如何提升创新精神,也有一番思考。研究意义

在美术教育和学习领域,更多的是让学生模仿,学生也偏向按部就班,从而忽视了自主创新的重要性。要修补当前我国美术中教育学习中的缺失项,关键问题是探讨应该怎样脱离现今形式化的教育模式,着重回归到人文艺术传统以及从大众文化当中发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只重视理性知识技法以及模仿能力的培养,而忽略学生利用直觉促进艺术创作的能力,这无疑是在扼杀学生创造能力。如何启发学生创造能力成为了现今教育当中最广泛讨论的问题。大多数年轻人很有创造力,但如果被人们所忽视,而不是培育和发展,它只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在知识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培养创造性人才因此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就是希望在美术学习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让美术之花在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绽放无限芳华。(在研究背景和意义中要表明你为啥对选题有兴趣,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章 创新基石:在厚重的文化沃土中绽放绚丽的美术之花

创新思维的培养,离不开人文艺术的深刻底蕴做支撑。美术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重要的文化传播活动,是人类传达信息,表现情感满足欲望的一个重要载体。结合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传承需要,我们的美术学习应当回归到人文艺术当中。上面提到,我国应试教育的误区另到大部分青少年容易迷失,追溯原因,这是由于我国的美术教育人文导向标还不是很明确的原因,新型的文化品格尚未真正得到确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越来越显得苍白。事实上文化的力量是深不可测的,我们除了要重视应试和技能上的侧重,还应该注重文化修养的炼成,文化的肥沃土壤是我们美术创新的坚实土壤。

一、美术学习中文化缺失严重

如今,在金钱至上的当代社会,美术学习容易走向形式和技巧两个极端,美术和文化联系的断层使得艺术本身超越语言特质的价值所在也逐渐消失,久而久之,技能化和形式化便成了美术学习主流中的必然趋势。回归人文艺术当中的进行美术创作,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思想源泉。美术教育作为一种文化体系,它是大规模的社会文化的缩影,所以它的发展受环境文化的影响,反过来又能引导大众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在社会的转型阶段中,高速发展带来了文化与现实脱轨的现象,这种以经济发展为核心标准,使得工具技能成为优先拔得头筹,占有了优先位置。美术学习在这种文化底气不足和混乱的大前提底下,与一直占据主要流派地位的技能型教学理念很快便一拍即合,其肤浅和浮躁的特性,使得艺术真正的内涵没有得到真正发挥。

以我国传统绘画国画为例。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用水墨的技法描绘了富春江一带景色,全图布局疏密得当,用墨淡雅,墨色干湿浓淡并用,极富于变化。其技法及画面布局一直备受后人模仿学习,由于受传统美术教育理念的负面影响,我国对于古人绘画临摹方式只注重在格式的规范当中,通过纯理论的背诵记忆,并不能真正领悟到风格流派的精髓。技术上的过多要求遏制了学者对艺术的追求。这样抛弃传统精髓的所谓创新恐怕没有什么意义。掌握一点技法不等于获得了美术修养,美术学习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技法学习,还要掌握艺术发展历史,具有欣赏作品和评价艺术魅力的层次上了。文化应当在教育当中普及开来,才会有利于创新思维发展。不能只是追求技巧而忘了根本啊!

二、美术史的学习

美术史的学习,只有了解了过去才能创新未来,才会有利于创新思维发展。学习艺术史并不是为了纯粹为了记住哪些画家有哪些名作,而是通过艺术史知识的学习,真正了解到古代大家的精髓所在,领略真正的艺术精神。文化是人类长久以来的心血结晶,是人类从事一切有意义活动的可持续发展背景,以此套用于现代美术学习当中也是如此,创新也是发展的、传递的。在美术史的学习中更应该注重感性和理性的结合,深入体会大师创作时候的社会环境、心理状态,一些灵感迸发的瞬间,深入理解大师们的作品才可能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寻找美术精灵,创新也就有了可能。既要培养技术能力,又要培养传统人文意识品质,只有两者真正融合,在普及美术教育同时普及文化深度,以此将传统与美术,美术与创新融会贯通,相辅相成,一脉相连。

技能训练十分有必要,但是离开了文化为背景的学习,是可悲的。在美术学习当中,除了技能训练外,还应保持实践以及探索历史的能力,还有对传统艺术史的了解和修养。只有两者结合,才能更好地创造出新文化。如今美术也在全方位渗透在各行各业之中,比如城市规划设计、商品包装、计算机前端等。由此看来,普及美术史教育的重要性远远高于只注重技能知识的培养,因为所有创新意识都是来源于文化底蕴的沉淀,不学习历史何来文化底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从传统当中承前启后

传统不等于守旧,我们不可以因为它不是新思想而去摒弃它,毕竟这些文化知识都是我们祖先世代流传下来的鲜血结晶;我们更不能因为它是经典就不去发展它。在传统的基石下去创新是时代赋予我们新一代青年的使命,这是一个机遇,更是一个挑战。

美术学习从知情意行四字入手。行动在于阅览博大书籍,广泛利用美术资源,直面作品,并对其进行分析,加强对美术史的了解和鉴赏感受能力;参观图书、博物馆、展览现场等,了解经典的含义以及文化博大精深的奥妙之处,培养自己对于作品的鉴赏以及辨别能力。另外要培养情感方面的积极主动性,领悟到生活方方面面的多姿多彩,社会文化的沉淀气息。美术学习目的并不是主要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而是通过对生活的真切感悟,结合自身技能,文化知识,通过创作进行传递。

第二章创新之路:绘画创作中的创新思维培养

创新思维是多种思维的全面体现,既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结合,也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有机结合。所谓发散思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它具有流畅、变通、独特三个特征。流畅是指智力活动的迅速敏捷,能在短时间内发表较多的概念,它是发展思维的量的指标;变通,指思考触类旁通,不受程式的局限约束,能产生超常的构思和概念;独特,指从新观念,新角度反映事物,表现超常的见解,它代表了发散思维的本质。流畅、变通和独特是相互联系的。能流畅才能变通,才有可能出现独特的观念。培养发散思维应从培养思维的独特性,流畅性,变通性入手,从不同的侧面或角度对同一物象或事物进行思考。聚合思维,是把事物与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方面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其主要特点是求同。这是利用已有的知识或传统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有方向、有范围、有组织、有条理的思维形式。聚合思维主要是培养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创新诸项能力。因此培养创新思维应培养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其实施途径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基础知识、基本技法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法是掌握绘画语言的阶梯,是提高绘画能力的基础,更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源泉。为此必须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法的学习。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努力,并适度给予训练。在学习中,我们第一次接收新知识新概念,会产生新鲜感,此时通过感官来感知,充分理解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在理解的过程中记忆,有助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法的掌握提高。在绘画实践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巩固熟练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法,可以提高基本技法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举例达芬奇画鸡蛋,大师的基本功)

二、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培养美术创新思维的前提,兴趣是一种倾向,没有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就无法谈创新思维,因此必须加强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培养。(可以谈谈自己在兴趣的促使下坚持学习绘画,把教育幼儿绘画当作很开心的事情在做)

三、氛围是产生多种思维的条件

氛围环境是事物产生、发展的条件和沃土。因此营造多种思维的氛围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

在美术课堂中尽可能地利用已有知识积极引导,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让思维活跃,逐步形成思维习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写生课是培养学生眼、脑、手的有机结合即观察思维和表现思维的结合,不管是素描写生的黑、白、灰调子,色彩写生中的冷暖色彩调子等,一种画法就是一种思路,就是思维的一个方向,利用这一氛围来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创作课是以培养检阅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创作思维及创作技法为目的的教学。可以利用命题创作或根据自身熟悉的素材随意进行创作,各种美术创作都是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途径。

课堂良好的氛围会给我们基本技能提供好的平台,而大自然这种浑然天成的氛围则为我们提供了源源不绝的素材。张洪亮老师作品《东平渔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画中船只停靠岸边,通过主观处理画面,使充满装饰意味,将客观的色彩提升到主观的颜色处理层面上,画中充满宁静感觉,带着一些朦胧的诗情画意之美。只有对大自然有如此真切感受,才会画出如诗如画的这般美景。不用局限于坐在教室里画,偶尔走出课堂,到大自然当中去感受和领悟,再根据自己的直观感受进行创作,这也是一件人间快事呀!

四、结合实践活动来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实践活动是人们认识事物由感性升华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因此实践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多种思维的途径。比如剪纸教学、装潢设计,环境设计教学等,都可以用于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检验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

生活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实践的机会,可以使思维更具体、更形象、更实际。我们学校经常举行文艺晚会,就可以把剪纸知识和技法运用到实践中去,由买拉花彩练等装饰,变成自制拉花彩练等装饰物,充分发挥创新思维,自制的装饰品也许比不上买来的美丽迷人,可那是自己的辛劳设计,会有一种别样的成就感。如今圣诞新年来临之际同学之间互赠贺卡的习惯,买又费钱且没有特色,我们可以自制贺年卡,既能让自己思维活跃,发挥调动自己聪明才智,又可创出不同风格的自制贺卡。这样赠送亲友的贺年卡不但省钱而且意义深刻,即使精美不足也是诚意满满啊!学校举办艺术节同样可自己考虑设计节徽标志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又从中检验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和多种思维。总之,有心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就会开出创意之花。

除此之外,经常性的自我总结,了解各类物品的构成,懂得画面上如何表达才能了解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效果。这种方法不仅打破常规,还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结

学习美术它是比较自由的,也是比较放松的一门学科。因此在厚重的文化基石下进行随心所欲的创作会是一件畅快淋漓的事情。人文知识与技法相融合,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将会延绵开来,一股强大的艺术文化力量将会伴随人们的认识,熟知而传承开来。

(然后我大致帮你弄了一下基本结构吧,第一章基石部分感觉有点啰嗦,你可以按自己喜好删选。结论也可以自己再加上几句。有的文字段落或者用你自己话去改改吧,参考文献自己注意格式搞搞吧选几篇就好对了冬至快乐!)

参考文献:

[1]盛忠兴.《现代教育学》.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林化君, 张武强, 李兆群等著.《语文教育学教程》 [3]邵守义主编.《演讲与口才》

[4]沈长华, 梁星初著.《创造性思维训练方法》

【5】张法,吴琼,王旭晓艺术哲学导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康德,邓晓芒译判断力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 陈丹青退步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汝伦思考与批判上海三联书店

美列维史密斯著滑明达译艺术教育:批评的必要性四川人民出版社 扈海鹏解读大众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美诺埃尔卡洛尔著,严忠志译大众艺术哲学论纲商务印书馆 许江人文艺术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美艾弗兰著,智玉琴译艺术与认知湖南美术出版社 马菁汝罗恩菲德与艾斯纳的告诫湖南美术出版社 张洪亮道法自然一艺术创作散论美术观察

冯晓阳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与传统湖南人民出版社

奥施洛塞尔等著,张平等译维也纳美术史学派北京大学出版社 汪晓曙绘画语言论江西美术出版社 张洪亮创造作品的形式美美术观察

宗白华译欧洲现代画派画论选人民美术出版社 张洪亮水彩画教程中国电力出版社

张洪亮色彩风景写生教程中国电力出版社 王肇民画语拾零湖南美术出版社

美约翰雷华德著,平野译印象派绘画史广西美术出版社

2.素质教育中的创新教育 篇二

关键词:物理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1 概述

开展创新教育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创新教育的开展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 可充分发挥个性潜能,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中国培养创新型人才, 提供高素质人才, 弥补欠缺漏洞。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作为目标的创新型培养教育。

创新教育的开展过程中, 教师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创新思维的蕴含与否, 是否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持赞成态度, 这些都会在教学过程中影响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施效果。物理教师应该立足于教材, 扎根于教材, 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以改变, 寻找可创新的结合点及其创新因素。这样才会激发学生创新, 在课堂上挖掘出学生的潜力。接下来就要论述怎样在物理教学过程开展创新教育肩, 培养创新能力。

2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培养独立自主创新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个人发展问题, 还关系到一个民族、整个国家的发展。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对于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联系极其薄弱, 国民的创造力已经明显影响到中国经济发展, 缺乏创造性的民族、国家很难屹立在世界这个民族大林中。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教师应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 全面实施全面素质教育, 转变传统的教育教育理念, 树立创新教育理念, 为社会、国家输送富含创新精神的建设者, 尽全力为国家、民族做贡献。

3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教育的开展重点内容为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就是指包含逻辑思维的形式和非逻辑思维的形式。连续渐变作用是逻辑思维形式所富含的特有形式, 如:概括与抽象, 综合与分析。非逻辑思维的形式不同于逻辑思维, 它的突变性和跳跃性即是其的独特形式。如:灵感和直觉, 想象和联想等。创造性思维就是将非逻辑思维和逻辑思维结合起来, 紧密联系, 二者互相协调, 互补互助, 如此思维会更加细腻缜密。传统的物理教学过程中, 对于这两种思维模式都具有倾向性, 重视逻辑思维, 对非逻辑思维则关注度很低, 这种传统模式, 造成学生缺乏支持创新思考的力量, 学生习惯于再现思考, 所以应更加重视非逻辑思维的培养, 为创造性思维的开展提供新的方向。

首先, 开展训练分散式思维。一道物理题就有多个思考出发点, 有多种解答方式和方法, 可能还存在很多解答结果。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应局限于一种解题思路, 应积极培养并鼓励学生从多个方向来探讨解题思路和方法, 引导学生分散性思维, 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分析问题, 从多角度解决问题。

其次, 培养学生们的想象力。心理上对想象的定义为:人脑对过去没有经历接触过的事物, 或者是未来将可能发生或存在的事物的某种形象进行描述。各个领域的科学家都会运用自身的想象力来进行创作发明, 变想象为现实。所以说想象是创造的动力和源泉。培养学生想象力, 可激发起学生学习积极性, 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应积极培养学生想象力, 培养学生对教材中的问题、内容进行想象并挖掘出有用空间, 鼓励学生在学习物理学知识是, 重视非逻辑思维, 发散式思维, 大胆假设、猜想, 并培养起验证猜想、假设的实践能力。

第三, 捕捉灵感, 创造性思维的进行不是畅通无阻的, 所以当某事物现象启发了创造者, 使其突破思维障碍, 要及时进行灵感的捕捉, 是思维前进到明朗层面, 认识发生突变, 产生顿悟, 因为, 灵感的瞬间性和突发性, 不为人的意志为转移, 不受控制, 但其具有很强的创造性, 灵感闪现, 为创造者提供思维新入口, 是突破障碍和发现创造的机会, 所以要创造条件捕捉。一则要注重平时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如果脑中存在大量信息, 一旦灵感势能冲击, 便会产生头脑风暴现象。另外, 要将自己的情感兴趣和思维集中在相关问题上, 追求探索产生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动机。所以, 要教育学生遇到难题, 创造障碍时可暂时搁置, 从事一些轻松的活动, 达到对思维欲擒故纵的效果。实验证明, 严格的逻辑思维训练外, 可进行一些非理性、非逻辑的思维训练, 避免学生思维模式化, 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和思维

物理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思维的过程中, 应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思考独立性, 如此学生才敢于发问, , 用于质疑, 提出对教学的见解和主张。物理学, 本身就是创造的历史, 物理发明、研究、创造是发展的不竭动力, 物理发明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 还应有创造性大脑。创造性头脑不是天生的, 需要后天学习, 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其次,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精神时, 教师要将生活实践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提出问题, 引起学生注意和思考, 培养学生提问意识、质疑精神、独立思考精神。另外, 在教学过程中, 要勇于创新教科书, 培养并巩固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意识。

参考文献

[1]王斌.大学物理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 2007 (08) .[1]王斌.大学物理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 2007 (08) .

3.浅谈数学教育中的创新教育 篇三

创新意识与数学

杨振宁曾指出,中外学生的主要差距在于,中国学生缺乏创新意识,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将是21世纪最受欢迎的人才。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进行深入延伸或推广;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发现新规律、新事物、新理论、新学说、新概念、新设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和主动探索精神。

数学家华罗庚教授从教时常常鼓励学生提问,通过不同途径提问题,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精神。科学巨匠牛顿、爱因斯坦及爱迪生,不仅具有惊人的观察力,而且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创新思维与数学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多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思想的闪光点。在习题教学中,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联、一题多变、一题多问,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联想能力及思维的流畅性;采用多题归一,训练求同思维能力;用反证法等,训练逆向思维。

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去发现真理。科学发明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质疑就是要善于寻找事物产生的原因,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教师应把它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部分:一是要求学生自己预习教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发现疑难,提出问题;二是要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疑难问题,对教学中疑点和难点或潜在的内容,引导学生探讨、解疑,在探索中有所发现和创新;三是鼓励学生间积极争辩,陈述矛盾,各抒己见,揭露弊病;四是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大胆向教师质疑提问;五是鼓励学生破除迷信,活读书,敢于对课本参考书提出疑问,“吹毛求疵”,并进行批判;六是组织学生间相互批改作业,评阅试卷,发现问题,改正错误。

科学技术发明与创造的历史无不证明数学的巨大作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曾是当之无愧的数学中心;到17世纪数学中心转移到英国,产业革命既带来了英国的经济发展,也造就了近代科学的代表——牛顿学派;通过18世纪法国大革命,法国数学取代英国而雄踞欧洲之首,一直保持到19世纪中期;随着德国资产阶级统一运动的完成,德国数学起而夺魁,哥廷根学派赫赫有名;20世纪前苏联经济的壮大,莫斯科数学派影响全球;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成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同时也跃居为世界数学强国。正因为数学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和深刻的文化价值,数学历史地成为一般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中学时最多的公共必修课程。

数学与创新教育

实施创新教学,创造活力课堂,是时代对教师的召唤,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有创造性的教师才会创造有活力的课堂,才会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为此,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质疑、设问、发掘学生创新思维。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兴趣。教师导入新课时要采取灵活方式,激发学生好奇心,产生悬念。如故事导入、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或用数学中的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过程等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在学习中必须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忆、学会思维,才能真正把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把常用的而课本中又没有专节讲述的推理论证及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适时适度地教给学生,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这有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可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事半功倍,拓宽学生思维领域,还学到了解答这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数学家哈尔斯曾说过:“最好的教学方法不光是讲清事实,而应该是激励学生去思索,自己去动手。”数学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直是强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今后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有自我再学习、具有开拓和创造能力的学生,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进行情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保证。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在教学中,要激励学生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应具有像爱迪生发明灯丝一样的坚定信念,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气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与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

4.素质教育中的创新教育 篇四

初中科学中的哲学教育

[摘要] 科学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包括这世界上一切科学的东西。科学越来越向人们表明,这个世界是可以不断被认识的,没有不可认识,只有未被认识。学习科学,不但学习它所包含的丰富知识,还要学习这其中的哲学道理。

[关键词] 科学知识哲学思想 生活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国民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倡导尊重学生的主题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从而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其精髓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就是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我们知道,教育必然有教育性,无论学习哪一个科目,都是知识传授与品德培养融合在一起的。

《科学》也一样,该教科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根本宗旨,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强调科学的自然统一性,强调以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待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不但向学生们展现了丰富的科学知识,还包含着一些道理,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做到知识传授和品德培养的统一。现在以《科学》里面的内容为例子。挖掘其中的哲学思想和做人的道理。

七上第一章第一节主要讲述科学并不神秘。先由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导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最后说明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每一个小小的疑问都有可能引发科学的发现。只要留心观察,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我们都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牛顿好奇于苹果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好奇与水沸腾后顶起壶盖而改进了蒸汽机。这正是哲学里面的可能性和现实性问题。现实离不开可能性,它是实现了的可能性,没有可能性的东西是不会变为现实性的。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充分发挥的必要。也就是说,我们要充分发挥我们的想象,发现生活中的可能性,没有什么是不可认识的,只有没被认识的。现在的可能性就是将来的现实性,现在的现实在以前又只是个可能性。生活中要细心观察,凡事都是一个可能性的开始,不能妄下论断去处理事情,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勤于探究才能真正学到知识。要让学生从这些故事里面收到启发,而不是只为了讲牛顿而讲牛顿。

在第三章介绍了地球和宇宙。讲到了我们居住的地球和整个宇宙环境。无论是大的宇宙环境,还是地球环境,更小至我们的生活中的环境。环境都需要一个平衡的状态,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人类是大自然的一员,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中不断认识自然,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开发自然,在同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发展自己,是人类生产和进步的永恒主题。”像现在围绕我们的气候问题,人类生存的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这都是因为人类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的结果。不止是气候变暖,还有洪灾、旱灾、酸雨、沙尘暴和水土流失等。都是人类造成的并且要花很大代价去弥补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损失。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止要跟学生讲解地球和宇宙的环境,还要教学生如何去保护环境,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由课本联系到实际,联系生活中的环境问题。书本上不可能把生活中的问题都一一列举出来,教师要有意识地把生活中的东西贯穿到课本中。让学生感觉到科学并不是飘渺的东西,它跟我们的生活联系得

很紧密。地球与太阳的关系也影响到我们生存的环境,但这些是平常比较难体会到的,比较直接就是感受到一年四季的寒暑变化,由早到晚的昼夜更替。而生活中的环境是我们可以直接体验到的,联系生活,让学生觉得学习是充满乐趣的。更让他们在学习中形成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人可以不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但不能征服自然,而是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人类才能长远发展。

接下来又讲物质的特性,物质的特性无非就是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等特性。这些知识本身并不难,但其中包含的道理却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无论是融化还是凝固,都有个临界点,也就是熔点和凝固点。只有到了熔点或凝固点所需要的温度或条件。熔化和凝固才能发生。并不是说只有那个临界点起作用了,其实这之前的一切都是为达到临界点做准备。比如水的沸腾,不断的加热,只有达到了沸点的时候,水才会沸腾。如果水在100C°沸腾,那100C°之前的所有温度都是为最后的沸点做铺垫。没有前面的不断加热,水是达不到沸点的。这与哲学的度量问题是一致的,哲学的度量问题告诉我们,量变引起质变,水的不断加热就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达到沸腾则是一个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而沸点就是那个度。一句话,量变的不断积累达到一定的度就可以形成质变。

在生活中,这个道理对于我们做人也是有启示的,“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什么事情都是从一个量的积累开始。要注意防微杜渐,提高警惕,教育学生要与人为善,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不能忽视每一股小小的力量。在学习上,我们同样可以用这个例子来鼓励学生,学习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搞好了,而是需要长期的不断积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都说明不断努力就可以取得成功,当自己没有成功的时候,不能怀疑自己能力不够,而是努力不够,也就是没有足够的量,才没有发生质的飞跃。教师应该教导学生要善于积累,积少成多,把点滴的知识积在一起就可以形成一个系统,从而形成知识积累的质的飞跃。

在八年级《科学》上册的内容中,关于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有讲述到植物的趋光性。植物为了更好地生长,侧向了光源,得到了发展。不止植物具有趋光性,病毒也会不断调整自己从而对人类研制的新药产生抗药性,许多生物的调节能力甚至令人惊叹。在这之中,他们不断向自己的对立面去转化,药物是能杀害病毒的,但病毒却能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药物而产生抗药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动力。因为药物会杀死病毒,这对矛盾决定了病毒只能通过转向对立面才能生存下去。它告诉人们,矛盾运动是生命力的表现,其特点是自我否定、向对立面转化。人要生存,就要不断改变自己,提高自己以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如果不能适应这个社会,也只能被这种“社会的药物”杀死。

科学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人类的实践活动不断向更广更深的领域挺进,但是今天的人类比以往面临着更加尖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等各种关系不能协调发展的问题。这一切都呼唤着建立与新世纪异常丰富、复杂的社会景观相适应的更开放、更兼容、更具活力的理论体系。

5.有关教育中的模仿和创新论文 篇五

“有选择地引进”一些他人成功的教学方法,这可让初学者减少在黑暗中摸索的时间,能留出更多的时间去考虑该如何更有效地去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更好得理解并接受。也就是说初学者最好去模仿一些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一些程序化的东西,使自己的教学显得井井有序,而不会像无头苍蝇一样不知往哪个方向闯,即一些模式方法能够指导初学者该从哪里入手,该怎样组织课堂教学。可有一些人认为模式怎能套用,模式不就是几句死板的话,几个条条框框,如果照搬那不就成了死板僵硬的教条主义者形成主义者的行为了。如果照搬当然不行,我是说有“选择的引进”,当然还得“有改造地吸收”,窃取别人的教学方法不是为了让你偷懒,而是为了让你能更有效得组织课堂教学,为了让你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一些问题,为了让你早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即在有选择地引进、有改造地吸收的基础上,要学会“在实践中创新,使这些教学方法在实践中赋有自身的特色”。这样不知不觉中已经在模仿中创新了,小学时候学习毛笔字老师总是要求我们从临摹开始,所运用的就是这个道理,希望我们在不断模仿中有所创新。

最近两年我县的东溪中学和殷夫中学在教学中也进行了改革,因为它们感到自己新教材的压力下似乎无路可走了,推翻了原先的所有陈旧的教学方法之后变得一无所有,在彷徨之下这两个学校都学习洋思教学方法,两年来虽然有风有雨,碰到不少难处,可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听听这两个中学的老师在说笑,现在他们所在运用的课堂教学法好像已经不是什么洋思教学法了,不知道是什么教学法。可我认为他们在运用洋思教学法的时候,已经有了自己的东西,已经形成了自己自己的教学方法,只不过还没有形之于理论而已。这也就是这两个中学采取了模仿这个最古的办法去创造了自己学校的新高潮。

相同的我个人也在学习别人的教学模式。一开始是学习我校一些老教师的授课过程,从一些最简单的课堂教学处理技巧学起,然后从他们的讲课思路中学习他们的教学风格。慢慢地接触到了他人的成功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的口号下,我选择了一种“自学——讨论——质疑——练习”的四步法教学方案,来实施我的第二册教学内容。“四步法”指学生学习每篇课文要进行四个阶段的学习,即一自学,即学生自学课文阶段,这里的“自学”不是让学生漫无目的的地去读课文,而是根据教师精心设计的自学提纲去自学。二讨论,在自学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围绕自学提纲进行讨论,发表各自的见解,以便了解学生自学课文的情况,同时,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能力训练,对在讨论中大家比较模糊的地方,由教师作解答。三质疑,这一阶段是指通过学生、讨论自学提纲后,让学生对课文在存在的疑问提出来,老师加以解答。四练习。这四步法让老师发挥的余地很大,它没有像洋思教学法一样把课堂时间严格规定成几个阶段且决不能少或多,操作起来也有点难度,尤其是自学提纳的提出和课堂讨论的控制这两个环节。但在这一教学法运用下,课堂氛围比上个学期活跃多了,学生也更喜欢语文课了。

相同的我个人也在学习别人的教学模式。一开始是学习我校一些老教师的授课过程,从一些最简单的课堂教学处理技巧学起,然后从他们的讲课思路中学习他们的教学风格。慢慢地接触到了他人的成功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思想的口号下,我选择了一种“自学——讨论——质疑——练习”的四步法教学方案,来实施我的第二册教学内容。“四步法”指学生学习每篇课文要进行四个阶段的学习,即一自学,即学生自学课文阶段,这里的“自学”不是让学生漫无目的的去读课文,而是根据教师精心设计的自学提纲自学。二讨论,在自学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围绕自学提纲进行讨论,发表各自的见解,以便了解学生自学课文的情况,同时,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能力训练,对在讨论中大家比较模糊的地方,由教师作解答。三质疑,这一阶段是指通过学生、讨论自学提纲后,让学生对课文在存在的疑问提出来,老师加以解答。四练习。这四步法让老师发挥的余地很大,它没有像洋思教学法一样把课堂时间严格规定成几个阶段且决不能少或多,操作起来也有点难度,尤其是自学提纲的提出和课堂讨论的控制这两个环节。但在这一教学法运用下,课堂氛围比上个学期活跃多了,学生也更喜欢语文课了。

可在授课过程中感到告诉学生如何学习某类文件的方法太少,学生学习某篇课文仅知其一,不能从中悟出一些带普遍性的规律以一当

十、触类旁通、融会贯通。我认为这是我们语文教学质量不能迅速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我将教材中同体裁的课文集中分类,进行比较,求同存异,综合分析,阅读鉴赏,写作实践,寻找规律,使学生学到系统的知识,掌握阅读和写作的有关要领。

我在教高中语文第三册前备课时,发现第三、四单元有八篇小说,都是中外名作家的精品,很值得认真一读。如按前面的四步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在自学这一环节我一般在课堂中完成,因为学生的学习习惯还不是很理想,而如此一来篇幅如此长的小说,学生看起来相当的吃力。因此我在上《祝福》的时候,对课堂进行了这样的设计:用几分钟时间告诉学生何谓“小说及其三大特点”,并简明地书写在黑板上,立即要求学生应用这些基本知识阅读《祝福》,边阅读边分析鲁迅是怎样以艺术概括的方法塑造祥林嫂和鲁四老爷这两个人物形象的,是如何对环境作具体描写的,并初步掌握《祝福》的完整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分组写好各自的发言稿,准备第二课时在全班发言互相交流。同时告诉学生写发言稿只侧重某一问题,做到有观点有材料,紧密联系课文的具体内容,力争观点鲜明,材料详实,有血有肉,富有说服力。然后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发言讨论,各抒已见,老师听完学生发言,适当补充和点拨,使学生对问题有完整的认识。只需一个课时,学生对《祝福》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就基本弄清楚了。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祝福》,在书上对有关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等方面句子和段落边打记号边作简明批注,以便进一步领会小说的写法。第三节课采用质疑,质疑的办法,在全班展开师生讨论,深入领悟小说《祝福》的主题和艺术特色。当这些问题弄清楚后,再要求学生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题。学生学得主动,老师教得轻松,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样一来,让学生掌握了我们学小说要学点什么,即在上课的过程中得告诉学生学习小说的一般规律——掌握小说的三要素,并运用此规律解决其他小说的具体问题,接下来指导学生分析《守财奴》、《装在套子里的人》、《母亲》、《药》等小说就简单多了。当然我在教这些小说时还运用对比的方法,从人物塑造、环境描写等方面进行比较。比如祥林嫂与华老栓的对比,《祝福》中环境与《药》中环境的对比等等。学生通过具体作品的阅读和赏析,便能从实践中领会何谓“小说及其三大特点”,并可以让自己在创造小说的时候需要注意那些因素,这也把教学和作文联系起来了。

我在模仿的过程中时时记着思考,不仅教学生要多思考,其实老师自身也需要多思考。模仿与创新看似矛盾,其实存在密切的联系。因为没有模仿就无所谓创新,有了创新才显现出之前模仿的成效。

6.素质教育中的班级管理创新 篇六

一、理念创新, 是构建新型班集体的前提

社会在不断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因此, 班主任工作的地位、作用和任务都被赋予了全新的内容, 只有对其工作予以新的定位, 才能适应新的形势。

“班主任”这一特殊身份, 决定了工作的性质及任务, 他除了是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外, 还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班级管理方式、方法要重新定位, 即不能是“一潭死水”, 又不是“一盘散沙”。管而不死, 活而不乱, 是值得推崇的班级管理新理念。要做到宽严适度、松驰有限、管中有放、放中有管, 把警示性管理、民主性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改过去那种“三好学生”观, 确立新型的优秀学生观。听话、守纪、尊敬师长固然是优秀学生的表现, 但不是优秀学生的全部, 太听话、唯唯诺是、没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就不是优秀学生。

二、制度创新, 是构建文明班集体的保证

班集体的各种制度是直接影响学生的价值方向, 审视以往的班集管理制度, 大多是规定学生不做什么, 禁止做什么, 这样不能体现公平、公正性。要根据班级学生年龄特征和班上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制度, 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自身发展, 同时也给学生本人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想象, 这样的班集体既有个人心情舒畅, 又有制度约束, 既有自身发展空间, 又有班集体形象。可以预见, 它是一个文明向上, 具有一定特色班集体。其次是制度的制定, 要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 符合社会道德水准, 这是班主任要把握的导向, 要服务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动日, 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保驾护航, 从而促进良好的班风形成。

三、活动创新, 是培养学生自身发展的载体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活动。班级活动是班级教育与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学生个体进行自我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对过去的各种活动要赋予新的形式、内容、目标和要求。寓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 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如:设置问题, 让学生有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置障碍, 让学生有排除障碍自我营救的能力了设置情境;让学生自我体味, 想象的能力;设置目标, 让学和有自我操究、设计的能力;设置奉献活动, 让学生感悟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人间自有真情在等等。

开展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 要进行精心组织和设计, 使各种活动前后衔接, 相互配合。活动要丰富多彩, 富有吸引力。这样能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愿望和要求, 活动要在班主任的指导下, 让学生自已动手, 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意识, 让同学的智慧有自我表现和施展的机会。

四、评价创新, 是构建和谐班集体的手段

一个班几十名学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优缺点。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班主任要在开展活动的同时, 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同时要特别注意教育那些表现特殊的个别生, 每个班总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学生, 他们在某些方面的表现与众不同, 或是特别有才能, 上进心特别强, 各方面表现超群;或是思想品质较差;或是玩皮好动, 或是胆小怕事, 性格孤群, 沉默寡言等等。对于这些学生如何评价, 其根本目的在于改进教育方法,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达到这一目的, 班主任应科学的、创造性的用赞美的语言进行教育, 让孩子抬起头来走路。

(一) 看闪光点, 赞美学生的进步。

不给学生排名次, 不伤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人格的自尊心。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引发其学习的内驱力, 特别是畏途的学生, 班主任 (或任课教师) 应尽力肯定, 以保护其学习热情, 调动起学习积极性, 进而引发学习和内驱力持久不衰。即使是有一闪光点, 也必须慷慨, 及时得体表扬;而对于不足, 则应和风细雨, 娓娓而谈。班主任的赞美, 应是洒向青少年灵魂深处的一缕阳光;班主任的评价, 也应可能化作渗入学生的心里的一滴甘露。

(二) 看求知欲, 赞美学生的成功。

不评论学生差、学生坏、发展速度慢。不同特点的学生, 班主任要树立全面的学生观, 运用科学的手段, 促使每一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对学生的评价, 应更多的关注过程, 而不是只看结果。对于后进生, 班主任一定要正确对待, 并以高度的责任心帮助教育他们, 对他们倾注更多的关心和热爱。要以真诚的爱生之情, 激起后进生情感的浪花, 取得他的尊敬和信任, 打开他们心灵的大门;要以心灵的温暖, 健康的情感去医治后进生的心灵的创伤, 陶冶后进生的情操;要用精神的雨露去洗涤精神的污染, 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弃旧图新。总之, 对后进生不是厌弃而是教育, 不是疏远而是亲近, 不是怀疑而是信任, 不是怨恨而是关心, 不是讽刺而是热情帮助。要重视对勤奋同学的教育, 全面分析他们的情况, 对他们提出来严格的要求, 帮助他们发扬优点, 克服缺点。充分发挥自已的才能和特点, 要教育他们的懂得“山外青山楼外楼, 英雄好汉争上游, 争得上游莫骄傲, 还有英雄在后头”的道理, 使他们永不自满, 永远前进。

(三) 看行动, 赞美学生积极参与, 不求全责备水平、能力。

积极参与本身就是成功的开始, 学生的成长, 需要自身的体验。没有学生自身的体验, 就无所谓人性的独立。要体验, 就得参与到各种活动之中。如:通过集体生活中的互帮互助, 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与美好;通过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 认识生命的丰富与多彩;通过文艺、体育活动, 陶冶生活的情操与审美观;通过社会公益劳动, 懂得生活的真谛与生存的价值。活动中, 鼓励学生重在参与, 不在乎水平。让他们感受奉献的快乐与满足, 体会成功的陶醉与自豪。

(四) 看动机, 赞美学生大胆、勇敢、不评头论足。

孩子们果敢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他们心地纯洁、无私无瑕。不像一般成年人那样瞻前顾后, 当断不决。他们有了鼓励, 有了掌声, 将会做出意想不到的结果来。评价创新, 不仅是一个班主任的水平能力问题, 工作责任心问题, 而是一个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

我们认为:好的评价能对学生学习起鼓励、促进作用, 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好的评价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 赢得学生的真心与信任;好的评价能引导学生学会生存, 学会做人, 能铸造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之魂;好的评价能对学生未来的社会行动产生长期而深刻的影响。

总之, 理念创新是构建新型班集体的前提;制度创新是构建文明班集体的保证;活动创新是培养学生自身发展的载体;评价创新是构建和谐班集体的手段。这些都为了一个目的:让我们用发现的眼睛、快乐的心情、创新的激情, 面带微笑, 播种快乐, 让孩子的明天更加辉煌。

参考文献

[1].李竹椹.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J].现代技能开发, 2003

7.职业教育中的创新教育教学法 篇七

一、职业教育中的创新教育教学法的特点

1、问题是展开教学活动的缘起。

创新教学的首要任务并不在于直接给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学生头脑中形成获取知识的悬念。因为只有问题的存在,知识才有意义,学生才有解决问题的愿望和要求,否则,一切知识都会变成多余的东西,更谈不上去发展和更新,教学也就不可能取得成效。

2、问题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

创新教学活动至始至终都应围绕问题而展开。问题不仅仅是教学活动的开端,而且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始终都应存在问题,问题不仅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前提,而且还是学生理解和吸收知识的前提。知识只有围绕问题凸现出来,才能很好地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因此,只有使问题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教学中处处时时都有问题,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教学过程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3、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源泉。

创新教学活动不仅应以问题为开端和主线,而且还应以问题为终结和延伸。教学的最终结果绝不应当是用所传授的知识完全解决问题,而应当是在初步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更深、更广泛的新问题,这些新问题出现和解决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能够使教学活动无止境地进行下去,更重要地还在于它能最终把学生引上创新之路,从而让学生成为创造者。

二、职业教育中的创新教育的问题教学法与传统教育的问题教学方法的区别

1、教学目标不同。

职业教育中的创新教育的问题教学法倡导的是:教学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为首要任务,而知识仅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教学设计时,应围绕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开拓思维,如何运用联想和想象来触发灵感,如何有效地解决问题来展开。传统教育的问题教学法注重的是:教学的首要目的是传授知識,并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开发智力,培养能力。

2、对问题的理解不同。

创新教育所说的问题是指知识本身的内在矛盾,即知识的局限性、相对性。而传统教学所谈的问题则往往是凭空虚设的、表面的问题。知识的本身是完美无缺,无庸质疑。

3、师生的地位不同

创新教育的问题教学法倡导教师的一切行为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自主性,要依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加以引导,培养个性独立和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传统教育问题教学法注重教师的作用,教师往往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过高地要求整体性和规范化,所教学生是一个模子里铸模出来的产品,没有个性也没有特长。

4、问题的作用和目的的不同

创新教育的问题不仅能够激发求知欲望,而且还能够激发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活动,促使学生超越现有的东西,创造出新的东西;而传统教育中的复现性问题则仅仅使为了引导学生承认、接受和记忆现成的结论。

5、问题的地位和归宿不同

创新教育认为,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比知识更重要,问题既是教学的起点和主线,也是教学的终点和延伸。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不仅仅是为了增进知识,而且更主要的是为了引发更多的新问题,并进而激发创造。而传统教学则只热衷于现成的结论,问题只是一种陪衬,只是为了得到现成知识的过渡而已。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就是为了获得现成的结论。教学过程以问题开始,以无问题而结束。这就是传统教育的问题教学法的精神实质所在。

三、如何进行职业教育中的创新教育的问题教学

1、教师应首先解放思想,更新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转换角色,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要让学生靠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将解题过程由“山穷水尽”到“柳暗花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

2、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大胆想象。学生具有一定的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自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还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快、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因此,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导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人类最宝贵的财富-----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学会创造。

3、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是创造的基础,灵感是创造的锲口,要充分发挥想象和灵感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过程,在教育中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坚持。需要教师在教育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1)暴露概念的形成过程

通过巧妙的设计引导学生对新概念产生、发展、形成过程的探索,促进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的状态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从而学会提出概念的思维方法。

(2)暴露结论的发现过程

传授教科书的定理和性质时,让学生经历曲折的实验、比较、归纳、猜想和检验等一系列探索过程,这样,不仅使学生了解知识结论的由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以及总结规律的能力,这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了基础。

8.创新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篇八

【摘 要】中学物理教学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应更新观念,创设情景,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求异质疑,发散思维;改革实验教学,重视学法指导,提高学生观察、实践能力;开展科学探究性活动,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物理教学;创新教育;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周光召院士指出:“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引进与模仿没有出路,引进与模仿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就会跟不上去。”因此,“我们要发扬创新精神,增强创新能力,不仅在科技上要创新,在文化上、管理上也都要创新,不能墨守成规。惟有不断地创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能在下一世纪走上一条迎头赶上先进的独特的道路”。

一、创设情景,培养创造能力

1.引发学生好奇心

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成长时期,学习情绪容易波动,学习的持久性差,注意力很难长时间地集中,如果课堂上问题的情景能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注意力,就能为创造教育的实施奠定基础。

如在平面镜成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两块大的平面镜平行放置,再拿一个红色的气球放两块平面镜中间,结果有无数个个像出现,马上就引起了学生新奇的感觉。

2.引起学生思维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思维是活动的核心,而思维一般都是从问题开始。在学习活动中,创设问题的情景,有效地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和碰撞,就能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发挥。

如在浮力的教学中,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简单的一句话,却可以引起学生的疑问并进而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并进而提出可能会影响浮力大小的一些因素,引起激烈讨论。

3.诱使学生否定已有经验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往往对一些现象习以为常,如“近大远小”的现象,“冬天室外的金属比树木摸上去冷”等,如果在教学中能巧妙地创设问题的情景,使学生否定自己原先对这一现象的理解,那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就能进一步得到发展。如在平面上成像的教学中教师可追问一句:“我离你越近,我真的就会变大吗?”;或者在温度和热现象的教学中提问:“冬天室外的金属真的比树木的温度低吗?”,类似的问题的确能诱使学生对已有的一些观念积极地进行思维,并自己发现问题,甚至还能自己解决问题。

4.创设新颖的教学活动

如在“牛顿第三定律”教学中,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比较拔河比赛中胜负双方对绳子拉力的大小。凭想象,不少同学认为胜方对绳子的拉力大。这时可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带轮子的滑板和绳子,让班上力气最大的男生站在滑板上和站在地上力气最小的女生进行拔河比赛,结果男生大败。这一情景的创设,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既然拉力相等,为何出现胜负,最终使学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二、加强实验教学

杨振宁教授说:“物理本身就是现象”,物理教学就是让学生“识物树理”、“悟物穷理”,没有“物”便没有“识”与“悟”。

在物理教学中,教育学生纵观整个物理学的发展史: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与他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苹果落地”故事分不开;焦耳经过三十多年对热功当量的精心测量,是确立能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基础;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与他研究电流使磁针偏转分不开;物理学从本质上说是一门实验科学。

1.创新演示实验,启发思维能力

在演示实验中,教师可以不拘泥于教材或教参的安排,进行一些创新设计,如可以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实验。让学生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法,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

例如,在“电磁感应现象”的演示实验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观察著名的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然后紧接着问“是否只有导线切割磁感线运动,才有感应电流呢?”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随即要求学生利用现成的有限的几件器材,要求学生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并自行验证。学生的创造性往往让我们震撼,学生自行设计成功的方案中不乏新颖的设计。教师进而要求学生从不同的个性方案中归纳出共性特点,进一步理解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的条件,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设计观察不到电磁感应现象?从而使学生思维进一步深化和发散。

2.优化学生实验,加强设计性实验

重视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不单单是要求学生会按照课本安排做几个实验,还应该加强设计性实验。

例如,在进行伏安法测电阻的教学时,除了要学生理解实验设计思路、弄懂实验的原理并正确完成实验外,还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课本给的方法是用一个安培表和一个伏特表进行实验,那么能不能只用一个电流表(或电压表)来测量电阻呢?如果能,还需什么辅助器材?怎么样测量?让学生画出电路图并动手做一做。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让学生组织实验方案设计和讨论,使学生不再局限于课本所提供的一两种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创见和集体智慧。

三、开展物理科学探究活动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赋予了我们新的教学理念与新的要求。科学探究被引入到物理课堂教学中,教材中设置了不少的探究实验。不仅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获取知识,而且更重视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有的甚至只是要求学生经历探究过程。那么开展什么活动?怎样开展活动?

1.抓住课堂教学

在课堂中,我们注重物理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程序和科学方法。如伽利略在研究物体运动时所采用的理想实验法;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探究求合力的方法所采用的等效替代法等。为学生参加“物理科学探究活动”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2.熟悉探究模式

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模式为:以物理实验(制作)为载体,形成探究的情景,发现并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在活动中,我们紧贴课本,选取课本中的一些实验或小制作作为载体,精心设计和详尽准备;活动中,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物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在培养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即教师力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创新、自主发展,教师则是角色定位在“合作者、指导者”的身份,鼓励学生创新。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唐一峰.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福州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6(20):54-55

[2]林崇德.教育的智慧[M].开明出版社,1999:115

[3]张晓军.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体会[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2(18):99

9.创新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篇九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陈荣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们具有创新意识,要求学校教育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摆在突出地位。江总书记在全教会上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他还说:“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江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语文是各学科的基础,语文教学应切实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大力实施创新教育。

一、改革课堂问答方式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许多老师在课堂上,不希望学生提问,害怕学生所提的问题自己事先没有准备到,回答不出来,脸面上过不去;或者担心学生的提问影响自己的教学计划,往往不让学生多提问。要么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教师从头讲到尾;要么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浅显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的回答稍稍发生偏差,教师就立即给学生以直接或间接的暗示。在这样的课上,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按老师的提问学习,自主地思考问题的范围和空间很小,就更不用说创新了。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首先要改变这种教师居高临下主宰课堂的局面,实现教师单向提问向师生共同研究问题、探求新知的方向转变。教师要把提出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机会去发现,去研究,去创造。如《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要求每位学生提出五个以上有价值的问题,接下来教师和学生一起对所提的问题进行筛选,删除简单的、没有多大价值的问题,并按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等标准进行分类,而后围绕有价值的核心问题进行讨论。因为这些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讨论时积极性就比较高,思维能充分的展开,问题也比较容易解决,而且讨论时还可以发现新的问题,形成新的认识。

二、推行“小先生制”

所谓“小先生制”,就是“用小孩教小孩”,“用小孩教大人”,是陶行知先生早年为普及市民教育而提出的。然而这种信任学生,激发学生不断获取新知的做法对改变当前陷入误区的语文教学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具体做法是:把内容或手法相似的课文或时文放在一起,先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学其中的一篇,教师主要在学法上进行指导,尽可能帮助学生归纳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来,然后把其它课文交给学生自学。教师事先把全班同学分为若干个小组,每小组分配一篇文章。各组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选派小先生到其它小组辅导同学学习,并组织讨论。教师自始至终参加学生的讨论,及时解决讨论中出现的问题。讨论结束后,教师召集全班学生对所学课文进行总结。这种由典型引路,学生独立钻研课文,然后集思广益的做法,对开拓学生创新思维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成效。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

于漪老师指出:“中学生具有好奇好胜的特点,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如果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地更新和变化,就可有效地激发学生新的探究活动,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如果总是采取同一或相仿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会受到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还要积极地开展各项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由地、富有个性地、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

(一)进行五分钟演讲,即在每堂课的开始安排一名学生上台演讲,演讲的题目可以学生自由选择,也可以老师临时指定,演讲完了以后,教师立即组织学生对演讲的内容,仪态进行评论。这样旷日持久地训练,会使学生的讲话能力、评判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二)开展辨论。问题会在辨论中越辨越明,而且通过辨论还可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产生新的认识和看法。如教学《孔雀东南飞》,学生对焦仲卿这个人物的认识不统一,有说焦仲卿是一个软弱的、不值得同情的人,有态度截然相反,认为焦仲卿和刘兰芝一样性格极其坚强,他的遭遇同样令人同情的。出现这种情况,老师不是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将双方组织起来,展开辨论,让他们各自陈说理由。通过辩论,学生们认识到各自的认识都有偏差,不能简单地把焦仲卿看成是性格坚强或软弱的人,他的身上既有坚强的一面,也有软弱的一面。

(三)自编、自导课本剧。教材中有些篇目,如《荷花淀》、《阿Q正传》等,情节曲折,人物众多,个性鲜明,特别是人物的对话较多。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在充分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将课文改为剧本,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学生既做演员,又做观众;既做表演者,又做评论家。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表演能力,而且学生在实际演出中还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召开班级新闻发布会。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除了组织学生认真学好课本知识外,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课外知识丰富多彩,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包,加上学生兴趣、爱好各不相同,教师怎样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效果,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召开班级新闻发布会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读书的情况,每周或每旬安排一到两节课,让学生走上讲台评述自己所读的书。除了要介绍自己读书的内容、读后的感想,以及自己的评论外,还要回答同学的提问。因此学生读书时就比较认真,不仅读,而且能深入思考。为弄清一个问题,有的同学钻进图书馆查找资料,忘记了吃饭和休息;有的同学请老师给他开列书目,对自己所钻研的问题进行具体的指导。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生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较大提高。

四、把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MCAL)引入课堂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经常运用的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即使有一些电教媒体,也只是简单、孤立地运用。在这样的课堂中,语文学科形象性的特征很难得到充分地展示:一些文字优美、意境深远的文章,由于学生没有直观的感受,不能在心理上引起共鸣;一些人物由于生活年代和学生的距离比较远,人物的形象很难在学生面前栩栩如生地站起来。另外,学生学习的智能也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的讲解固然能调动学生的手、口、眼、耳、脑等的功能,但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而且所学的东西往往印象不深。如能将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MCAL)引入课堂,情况就会发生根本变化。运用多媒体辅助计算机教学(MCAL),通过声音、图象、文字、颜色的综合运用,能再现与课文内容相似的情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更主要的是它能全面调动学生各种感觉的功能,开辟学生多向立体思维的通道。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MCAL)使师生处于一个开放的互动的审美心理场,学生情绪振奋,思想解放,参与主动,思维随情境向四方扩散,联想与想像自由而不受拘束,创新的火花不断引燃,思想发散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得到加深和拓展。

参考文献:

①全教会决定

②《于漪语文教学艺术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10.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十

一、正确认识历史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历史领域的新发现、、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历史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历史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历史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学生对历史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

二、营造历史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历史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历史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其次,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第三,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余活动。扩展学生历史知识体系结构,扩大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着眼于未来。

三、开展创新教育,历史创新教育的内容与培养

第一,重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教学历史知识时,通过有关的实际例子,说明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学习历史的意义,鼓励学生学习成才,并积极参加历史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成就动机。提倡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历史成就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这一切都源于对历史浓厚的兴趣。源于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学习更多更全面的历史知识,为将来的创新活动奠定扎实的历史功底。学生在接受教育和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

第二,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历史是思维体操,因此,若能对历史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历史解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三,加强历史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历史能力是表现在掌握历史知识、技能,历史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历史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主法、理解历史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等,学生在应用和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历史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第四,开发情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

在历史教学中,激励学生要树立周恩来同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具有像爱迪生发明灯丝一样的坚定信念。在“问题历史”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气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错析教学”,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

11.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十一

如何培养创新思维呢?

首先要有良好的学习心态,有强烈的求知欲,对化学现象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是一切创新的基础。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才有了众多重大的发明创造。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各种与化学有关的现象随处可见。用砖砌墙和贴瓷砖时,先要将砖和瓷砖用水湿润;新买的铝锅,烧过自来水后有黑色斑点;经常雷电交加的地方禾苗长得很茂盛。利用这些奇妙的现象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后,就能促使他们去学习水泥、铝和氮气的性质。

我们有时也会遇到一些奇特的实验现象。例如:一个铝制的盛饮料的易拉罐内充满CO2气体,然后往罐内注入适量的NaOH溶液,立即用胶布将罐口密封,反应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呢?首先,易拉罐“内凹变瘪”,接着“瘪了的罐又重新鼓起来”。对于前面的现象学生一般很容易解释。这是因为学生从固有的思维定势出发,即分析物质发生变化时,只从加入的物质来考虑,只分析NaOH溶液与CO2气体的反应,就能得出“内凹变瘪”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后面的现象呢?深入考虑,不难得出这是因为容器本身“铝”与氢氧化钠溶液也会发生反应。

对这些现象的好奇,能使学生的情绪亢奋和激动,从而在积极思维之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其次,在学生良好的心理基础上,老师应恰当质疑。古人云:“疑者觉悟,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科学研究、探究活动尤其需要质疑。疑而启思,疑而生变。在老师的质疑中,学生不是以一种被动接受的闭合的思维方式参与到认识过程中,而是主动地以开放式思维去解疑。质疑,实际上构成了从一般性思维到创造性思维链上的关节点。

在一切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创造性思维是基础,而创造能力是核心。怎样培养创造能力呢?

这里谈谈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培养想象能力,首先要学会联想。讲到C2H4气体燃烧的焰色时,要联想到CH4、H2、CO等学过的气体燃烧的焰色;讲到CH4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时,要联想到用这套装置还可以制O2、NH3气体;讲到硬水的软化时,想到水壶为什么易起水垢;讲到浓硫酸的强腐蚀性时,想到皮肤沾了浓硫酸应该怎样处理……

要培养想象能力,还要大胆地猜想、幻想,甚至异想天开。例如在讲到N2的结构和性质时,假设N2不存在氮的化学键,N2变得非常活泼,世界将会变成怎样?对这种意想不到的想象,老师要及时加以肯定和称赞。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创新观察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也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部分。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精确和系统的观察是一切科学试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诸实现的精心设计,是创意与创新的桥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培养这两方面的能力,一定要加强课堂实验的教学。实验时,同学们要能从实验现象、实验操作等不同视角,仔细观察和思考,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在平时教学过程当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或其他直观条件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把观察和思维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教学形式,它具有生动、简捷、有效等特点,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最好的教学手段之一。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可把演示实验分为三类:(1)对于重要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2)对一些要求不高的实验,可对学生开放实验室,要求学生设计或改进后上台演示;(3)对一些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现象又不太明显的实验,教师先进行演示,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的缺陷在哪里,使学生始终处于探究的思维状态,进而改进实验。

还有一种要求较高的实验———设计性实验,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一定的实验技能,通过分析、综合、推理、联想、想象等多种思维活动设计出实验的具体方案,并用实验加以验证。如指导学生设计实验组和装置,组织环保小组测定水体污染等课外实验,能让学生亲自尝试,创新思维和能力飞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合作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意想不到的作用。

创新教育是“三个面向”的需要,我们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只要坚持下去,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创新型人才。

摘要:本文总结归纳和简单分析了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化学教学,创新思维,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赵玉玮.教师的教学活动行为创新.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初中化学:32-52.

上一篇:共产党员楷模下一篇:古代描写夏天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