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的概念

2024-07-21

护理干预的概念(精选13篇)

1.护理干预的概念 篇一

一、以疾病为中心的阶段(1860年至20世纪40年)

17世纪以来,医学科学脱离了宗教神学的束缚,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随着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对健康与疾病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普遍认为身体没病就是健康。主要从人体的结构、器官、细胞甚至分子水平上寻找致病因素和防治方法,确认细菌侵入和外伤因素是产生疾病的原因,消灭病原体就可以治愈疾病,对疾病的认识十分有限。医疗行为主要着眼于身体的局部病灶,忽视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护理工作的任务是协助医生诊疗,消除患者身体内的“病灶”,使其恢复功能:护理服务的方式是执行医嘱,完成各项护理操作:护士的地位是医生的助手,甚至是医院的佣人:护理学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科学理论体系,仅局限于对各种疾病的护理操作程序和规范。

二、以患者为中心的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疾病与健康的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生态学家纽曼提出的:“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学说”,使人们开始术新认识人类健康与心理、社会环境的关系。184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但是没有疾病或缺陷,而是身体、精神和社会的完好适应状态”。1977年,美国医学家恩格根据一系列的研究结果,提出了新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片医学模式,引发了医学科学的根本变革,人们开始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揭示医学的属性,从个体和群体角度研究疾病的发生与各种社会因素的关系,从自然到社会各个方面研究疾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三、以健康为中心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现在)

以健康为中心的护理阶段,反映了人类健康需求的提高和增强,是护理工作职能的进一步扩展和深化,是护理学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和趋势。

由于疾病谱、死因谱的变化,与人们心理、社会活动有关的疾病开始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病才去寻求卫生服务的观念开始发生变化,人人享有健康保健的新观念逐渐形成。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己不能满足整个社会人群对卫生保健的需求。

“以疾病护理为中心的阶段”是护理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

现代护理学是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是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康复医学以及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相关的综合应川学科:是科学、艺术和人道主义的结合。

2.护理干预的概念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选取100例白血病患者, 男65例, 女35例, 年龄14~78岁, 平均 (43.4±4.7) 岁。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42例, 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8例,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30例。对本次实验均知情同意, 并排除精神障碍、沟通障碍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50例患者, 组间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选取的白血病患者应用病情观察、用药指导、对症支持等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 重视优质护理服务概念的应用, 具体步骤如下。

1.2.1 营造创优氛围

针对科内护理人员, 管理者需做好培训及动员工作, 加强“优质护理服务”活动文件的学习, 就创造优质护理服务的措施、目的加以认识, 并就“优质护理服务承诺书”进行签署。

1.2.2 加强道德修养

重视护理人员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的学习, 就良好的医德医风进行建立, 在工作中就护理信念进行坚定和完善, 使护士事业心与责任感增强, 做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以使护理质量最大程度的提高。护理人员需有为患者主动提供服务的意识, 对其基本需求予以满足;并增强服务信心, 掌握患者心理变化, 使患者受益, 对服务程度不断优化, 以患者为中心, 促使服务质量提高[4]。

1.2.3 新型工作制度建立

针对优质护理服务, 需对工作制度进行改进, 制定工作标准和岗位职责, 制定病房规范管理方案。依据病房特点, 完善各项护理规章制定, 常规, 及各种事件的风险预案和应急流程。使各项制度和流程与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区的要求符合, 病区环境需舒适、整洁, 对服务内容加以细节化, 减少噪音, 对物品行规范管理, 在抢救患者实施相关护理操作时, 注意遮挡, 除对患者隐私予以保护外, 还避免影响周围患者[5,6]。

1.2.4 细化基础护理

就基础护理工作予以加强, 落实“首问负责制”, 使原有被动护理模式向主动护理服务转化, 重视无缝隙护理, 以套餐形式将基础护理内容在每一名患者身上落实, 特别是针对生活自理能力丧失、病情较重者, 更要对基础护理进行落实, 强化护理工作中, 基础护理为根基、源泉, 是基本功[7]。

1.2.5 心理护理干预

大部分血液病患者, 有较长的治疗周期, 病情易复发, 需多次反复住院, 且不少救治成效不理想, 加之实施化疗药物引发的副作用, 易加强患者和家属如抑郁、焦虑甚至绝望的负性情绪, 对其配合医护的态度和行为及康复信心造成影响, 进而影响医护成效及预后[8]。护理人员需就患者的诉说耐心倾听, 鼓励表达内心悲伤情感, 告知情绪长期低落, 内环境易失衡, 使病情加重, 进而使患者知晓不良心理状态影响机体康复。向其明确白血病虽难治, 但医疗科技发展快, 有理想的前瞻性研究报道, 进而对信心进行树立, 并介绍病情已缓解的病例, 重视病友间交流, 全面打消患者顾虑, 提高医护配合热情[9]。

1.2.6 饮食指导

取富含蛋白质, 清淡、高维生素、高热量、少渣、易消化饮食应用, 少量多餐。避免应用产气过多、高脂、高糖、辛辣食物。对患者对食物的要求和饮食习惯尽量满足, 以使食欲增强[10]。可依据病情在进食后适当运动, 采取半卧位和坐位休息, 避免餐后立即取平卧体位。

1.2.7 加强症状干预

(1) 预防出血:为防出血的危险增加或使原有出血加重, 应加强患者饮食和休息指导, 若血小板计数在50×109/L以下, 需增加卧床休息时间, 减少活动;血小板计数在20×109/L以下或出血严重, 需绝对卧床, 加强生活干预, 鼓励取易消化、高维生素、高蛋白软食或半流食应用, 保持排便通畅。避免人为造成的皮肤创伤, 防止鼻黏膜干燥出血。 (2) 预防感染:首先, 加强呼吸道感染预防, 室内物品需清洁, 保持空气清新, 依据气温变化对衣服增减, 防止受凉, 注意保暖, 告知家属及患者需戴口罩, 对探视人数加以限制, 避免接触上呼吸道感染者或到人群密集的地方活动;其次, 针对口腔感染的预防, 向患者指导晨起、进餐前后、睡前需濑口;再次, 针对皮肤感染, 保持干燥、清洁, 避免抓伤;最后, 重视肛周感染的预防, 取1:5000高锰酸钾溶液在睡前、便后坐浴。

1.2.8 出院指导

部分患者住院期间获得积极治疗, 但未在出院后强化, 引发复发。急性白血病缓解后, 需定期巩固强化治疗进行强调, 可使急性白血病生存期和缓解期延长, 对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提供保证, 适当加强如打太极、散步等健康活动, 以使机体抵抗力提高。避免受凉, 加强保暖, 重视个人卫生防护, 对咽部、口腔有无感染经常检查, 掌握自测体温方法。嘱患者到门诊定期对血象复查, 有发热、出血及骨、关节疼痛, 需到医院及时检查。保持愉悦心情, 嘱家属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重视社会力量的帮助, 提供医保支持, 帮助患者缓解经济压力, 全面促进康复进程[11]。

1.3 指标观察

(1) 采用自制“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满意度调查, 总分100分, 分值越高, 效果越好; (2) 应用护理部统一制定的评定标准评估护理质量, 总分100分, 分值越高, 效果越好; (3) 记录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率。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 13.0版,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护理质量评分较高, 并发症发生率为较低水平,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临床在治疗白血病过程中, 需反复应用化疗方案, 除机体痛苦外, 精神、心理、经济均背负较大负担, 且对家庭的幸福感造成严重影响, 加之病情进展迅速, 需对病情变化密切观察, 故使护理工作面对巨大挑战[12,13]。

本次观察组加强优质护理服务, 优化服务流程, 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调动护理人员积极性, 加强护理人员与患者的交流, 对突发的病情变化和患者心理变化可及时发现与掌握, 第一时间就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 在对护理安全保障的同时, 使护理安全隐患减少。另外, 改变服务理念, 使护患关系增加, 对护理人员的职责予以明确, 在优质护理服务实施过程中, 就经验进行总结, 依据科室专业特点, 就各项服务有序开展和实施, 就原有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模式进行转换, 提高护理人员主观能动性, 重视护理服务内涵的提高, 为患者提供满意、有效、安全的服务, 体现无缝隙的宗旨, 提高护理服务效果。在护理服务过程中, 就问题进行发现, 并予以纠正, 监督基础护理工作的完成情况, 依据科室特点, 就工作流程进行优化, 使护理人员掌握患者病情, 因白血病有多种突发情况, 如血压改变、呼吸改变、消化道出血、脑出血等, 均可增加死亡风险, 需加家属的护理, 减少医患纠纷[14,15]。同时, 本次观察组加强心理干预, 以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和遵医依从, 重视饮食指导, 以增强体质, 防范由便秘引发的并发症, 重视症状干预, 如感染、出血的防范, 可提高临床安全, 加强出院指导, 可为患者提供必要的家庭和社会支持, 建立规范的生活习惯, 防范不良事件发生。结合本次研究结果示,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护理干预的概念 篇三

关键词:前概念 开发 干预 巩固

西方学者布朗认为前概念是指人们在生活中积累的感性或理性经验,对某一方面学习或研究已有的概念。我国学者认为前概念和日常概念是同一个概念,前概念并不完全是错误概念,有些与科学概念一致,有些与科学概念相悖。在前概念对教学的作用问题上,本人认为前概念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如果前概念对科学概念教学有利,要开发应用学生的前科学概念;如果前概念对科学概念教学不利,要干预学生的前概念,总的来说,前概念是学生的学习经验财富。下面笔者就看到的一篇教学设计谈谈个人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对前概念开发与干预。

一、原教学设计

活动:教师出示足球,用力踢足球,使足球由静止变为运动,足球在离开脚后,在地面上滚动又慢慢停了下来。

教师: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

生1:用力踢足球,使足球由静止变为运动。

生2:足球在离开脚后,慢慢停了下来是因为受到了地面摩檫阻力的作用。

教师:可见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是因为受到了力,因此,我们说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教后反思分析:在这段教学中显然活动设计很好,通过活动提出问题,充分地应用了学生的前概念:“踢”“足球由静止变为运动”;“足球慢慢停了下来(由运动变为静止)”“地面摩檫阻力的作用”。但是笔者认为该活动只能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科学概念,并不能得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或“力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因此,结论的得出过于草率,并没有消除学生“错误的前概念”。

笔者认为学生之所以不能消除错误的前概念,建立科学的新概念,原因可能是生活中的物体都是受力情况的运动状态,找不到光滑不受阻力的表面,更找不到不受重力作用的物体,因而学生前概念是建立在某种特定条件下的,所以消除这种错误的前概念需要开发学生的前概念,通过活动问题,干预学生的前概念。

二、修改设计

活动:教师出示足球,用力踢足球,使足球由静止变为运动,足球在离开脚后,在地面上滚动又慢慢停了下来。

教师:离开脚后的球,人不去踢它,球就慢慢停了下来,什么原因。(边提问,边重复一遍活动)

生:脚不去踢球了,脚对球不再施力……

师:也就是你们认为球之所以动,就是因为受到了力的作用。

生:没答,但默认。

师: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或者物体要维持运动必须持续受到力的作用。板书: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生:是。

师:对的,老师也这样认为。但是老师这里有一些疑问,你能帮老师解决吗?

1.整个过程中,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哪些变化?

2.是什么原因导致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三、学生讨论、交流

生:用力踢足球,使足球由静止变为运动。

生:足球在离开脚后,慢慢停了下来是因为受到了地面摩檫阻力的作用。

师:分析刚才球运动的两个过程,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师:可见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是因为受到了力,因此,我们说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板书: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师:从上面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两条共识:1.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那么到底“力与运动”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沉默。

师:球离开脚后,是不是立即停止滚动?

生:不是。……只不过滚动速度越来越慢,过一会才会停止滚动。

师:球离开脚后还能向前继续运动,说明物体运动是因为踢力来维持吗?

生:(恍然大悟……)不是。摩擦阻力使球由运动变为静止。

四、师归纳总结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学生的前概念是一种个体的认知图式,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如果采用灌输式教学,往往只能传授给学生正确的概念、知识,并没有应用或消除学生的前概念,很难引起学生认知共鸣或认知冲突,因而难以顺利产生科学的认知体系和科学概念。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该利用活动、问题情境等手段引出学生的前概念,并从活动中挖掘前概念的不科学性或片面性。

新的科学概念建好了,错误的概念推翻了,概念教学还没有完成。因为前概念是学生在生活中长期积累下的经验,具有较强的顽固性,因此,需要通过习题来加强巩固。下面是笔者设计了的一套巩固“牛顿第一定律”的一组题。

(一)静止于桌面的物体,它受到的 和 力是一对 ,大小 ;如果此时撤去这对平衡力,物体将 ;

(二)运动的物体,如果撤去一切外力,该物体将 ;

(三)绕地球运动的卫星,如果撤去一切外力,该物体将 ;

(四)水平方向推出去一个铅球后,(不计空气阻力)该球在水平地面上影子做什么运动?

五、实践表明

题组训练是巩固新科学概念,消除错误的前概念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认知能力,设计对应的题组,巩固科学概念。

教学中通过教师问题的预设、活动的创设、师生间的互动、生生间的合作,有效应用学生积极的、科学的前概念,消除消极的、错误的前概念,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兴趣。当然教师在设计教学设计之前,首先要研究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前概念,设计符合本班学生特点的教学活动,达成教师预想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定.物理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赵强,刘炳昇.建构与前概念[J].物理教师,2001(7).

[3]张月兰.用实验干预学生前概念的教学探讨[J].物理教师,2014(3).

4.护理干预的概念 篇四

综上所述,疾病是机体(包括躯体和思想)在一定的内外因素作用下引起的一定部位的机能、代谢、形态结构的变化,表现为损伤与抗损伤的整体病理过程,是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破坏和正常状况的偏离。

(二)现代疾病的特点

1.疾病是生命活动中与健康相对应的一种现象,是发生在人体一定部位,一定层次的整体反应过程。

2.疾病是机体内部动态平衡的失调和破坏,正常活动的偏离,功能、代谢与形态结构的异常以及由此产生的机体内部各系统间和机体与外界环境间的协调障碍。

3.疾病不仅是体内的一种病理过程,而且是对内外环境适应的失败,是内外环境因素作用于人体的 一种损伤性客观过程。

5.护理干预的概念 篇五

【摘 要】目的:分析优质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 月80例择期手术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则采用优质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的差异,然后询问患者对临床护理的满意率。结果:观察组医院感染发生率和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临床护理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质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效果显著。

【关键词】优质护理;手术室;医院感染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4--01

随着现代医疗改革的推动,人们对于临床护理服务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手术作为临床治疗中的常用方法,虽然会造成一定的创伤,但是其见效速度快。医院感染是手术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其对患者造成了身心上的打击,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为了有效预防手术患者出现医院感染,需要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预防。优质护理模式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主要通过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保障手术室环境的安全性,加强对无菌操作的管理力度,从而降低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2]。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80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0例患者中有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为20~68岁,平均为(36.5±3.6)岁。对照组40例患者中有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为21~65岁,平均为(35.3±3.2)岁。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

观察组则采用优质护理模式,具体措施为:①术前准备:术前访视时让患者在术前晚用抗菌沐浴露进行洗澡,更换清洁的病号服;②手术室消毒:手术间空气净化,确保净化时间,手术前对手术间物表进行湿式清扫;③无菌操作:手术中使用的器械需要由专人负责进行管理,同时需要采用相应的消毒灭菌措施进行处理,确保手术的安全性;无菌物品一用一灭菌;④心理护理:由于手术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创伤,许多患者在手术前过于担心手术疼痛,产生了焦虑抑郁的情绪,手术前一天由专门的访视团队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手术当天麻醉前,有专门的护士陪伴安抚患者的情绪,同时讲解手术流程,并通过健康教育为患者讲解疾病的发展以及术后注意事项,从而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对患者和家属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的解答,从而提高患者对手术的信心,建立良好的信任感,在运送患者过程中,可以与患者进行交流,给予其安慰,并做好安全带与围栏的固定,确保患者的安全与舒适性;⑤术后护理:手术结束之后护理人员为患者做好清洁工作、穿戴好衣服,同时密切观察各种置留导管以及患者生命体征变化;⑥考核评价:医院以及手术室需要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从而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与管理制度,在日常工作时能够发现自身工作的不足之处,从而有效进行改进。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的差异,然后询问患者对临床护理的满意率。本次研究医院感染判断标准参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的相关诊断标准。护理满意度主要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这三种层次,总满意率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总人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1 两组患者预后指标差异

2.1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讨论

手术室是手术实施的重要场所,虽然一般手术的时间不长,但是手术过程中的操作与步骤非常多,要求精细,若有差错出现,可影响手术的顺利实施甚至是医疗事故的出现。有研究指出,通过提高护理服务质量能够保障手术的顺利实施[3]。近些年来,优质护理模式在临床护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逐渐被众多医生与患者所接受。优质护理主要是根据“精确、细致、规范、系统”的原则,在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的过程中,根据以人为本的护理原则,通过对医护人员通道、患者通道、医疗物品供应通道等手术室各区域的管理,并规范护理人员的行为,让患者体验到临床护理的规范与舒适[4]。以加强手术各种用品管理力度为具体内容,通过科学化、标准化和系统化的管理方法,对各项手术用品和医疗器械进行管理,从而保障手术的顺利实施,有效减少医院感染出现的风险。这不但是医院所期望的,同时也是患者的切实需求[5]。

需要定期进行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且自身也要不?嗉咏粞?习,了解最新的护理理念与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与责任意识[6]。通过临床定期的能力考核,从而让护理人员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将其作为目标进行改进,不断提高自身的护理能力。同时,优质护理模式的应用,有助于建立长效的优质服务机制,需要不断的转变医护人员的思维观念,从而拉近与患者的距离,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以及对临床服务的配合度,确保手术治疗的效果[7]。本次研究观察中,观察组医院感染发生率和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与常规护理模式相比,优质护理模式能够降低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促使患者早日出院;观察组患者对临床护理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优质护理更加符合患者对于临床护理的需求,从而提高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6.孤独症儿童的护理干预及体会 篇六

【摘 要】 儿童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亚型,以男性多见,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由于儿童孤独症的病因不明确,该病的治疗一直没有特效的方案,现比较统一的观点认为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通过行为干预和特殊教育训练等方法,可以提高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理、认知、社会交往及适应社会的能力。作者对孤独症患儿进行了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不仅促进护患关系和谐,更利于患儿病情恢复、减轻家庭负担,对改善患儿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孤独症儿童 护理干预 体会

儿童孤独症常称为自闭症,是一种发病于婴幼儿时期的疾病,也是一种严重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疾病类型。目前,有研究表明,孤独症发病率位居儿童精神类疾病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数据显示儿童孤独症患儿多为男性,且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障碍及语言障碍。患儿经常出现行为刻板,兴趣狭窄等症状,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在儿童孤独症患儿中,占76%会出现精神发育迟缓,部分患儿会表现为智力落后,但是其他方面存在较好能力情况。目前,针对儿童孤独症尚无确切治疗药物,目前较有效的治疗主要是针对其语言、社交和行为等方面的缺陷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其中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改善患者远期预后具有着重要意义。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了一下几点护理干预措施:人际交往的干预护理

孤独症患儿在社会交往能力和交往技巧方面存在着障碍。患儿在婴儿期主动回避与他人目光接触,对人情感淡漠,儿童期仍然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倾向,喜欢独自活动。在康复训练中要指导患儿在说话时注意注视对方眼部及眼睛,引导患儿表达自己的情感及意愿,表达心理信息。通过不断训练,让患儿能够理解常见语言的含义。经照片、实际动作及镜子训练方法,帮助患儿理解肢体动作、表情的意义。在患儿正确回答问题时,需要予以鼓励,通过模仿他人动作,促使其可以了解他人存在。后期可通过游戏、情景教学等方法进行人际交往及互动的训练,促使其能活学活用。语言能力的干预护理

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能力发展往往滞后。由于他们的生活范围狭窄、思维局限,开阔患儿的生活范围,调动他们的思维想象力,就需要我们与孤独症患儿交流时,尽量使用简单、明确的语言,融入患儿生活中去加强语言训练,锻炼他们说话能力。可鼓励患儿进行传话训练,主动与他人建立交往的能力及关系。在训练时,需要以患儿感兴趣事物作为切入点,要患儿在愉悦的、轻松的心态下接受语言交往训练。护士要把握时机的进行引导,多鼓励患儿讲话,紧密联合患儿的生活及周边事情的语言,促使患儿可以一边说一边作,加深对语言的理解能力。通过游戏的方法,使学到的沟通交往技巧得到更好的泛化,同时也对孤独症儿童的健康心态的培养也有促进作用。行为的干预护理

临床上常用的: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BA)主张以行为主义原理和运用行为塑造原理,以正性强化为主促进孤独症儿童各项能力发展。训练强调高强度、个体化、系统化。行为的干预可以帮助孤独症患儿发展社交兴趣和交往技能,阻止患儿刻板行为及不良行为,帮助他们发展正常的行为和语言理解及表达能力,以提高社会适应性。行为的训练要随时随地的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护理人员需要多陪伴及关心患儿,了解患儿喜好及相关需要,取得患儿信任,在实际操作中一定要注意强化物的选择和强化的时机,将正向的行为及时加以保持与巩固,逐渐将不良行为进行淡化。生活能力的干预护理

生活能力对患儿今后的生存质量至关重要,我们可将基础的生活技巧分为小单元,从简单到困难,循环渐进的执行。在训练过程中,锻炼患儿进行每一个动作,直接感受每个动作的肌肉运动,从最开始帮助患儿执行动作,逐渐减少帮助,由患儿独立执行。逐渐训练患儿的生活技巧,建立正常的生活习惯。感觉统合的干预护理

孤独症患儿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失调。我们可通过:滑板、平衡木、羊角球、袋鼠跳、蹦蹦床、圆筒、拍球、跳绳等运动,逐步改善和提高患儿控制身体肌肉的能力,同时也可减少负性行为。通过临床实践,感统训练对患儿的情绪、运动协调、注意力、认知等方面都有着很好的帮助作用。心理的干预护理

患儿到康复中心来训练,面对陌生的环境都会产生:焦虑和恐惧,缺乏安全感,会出现退行性行为和破坏性行为等。我们首先要营造一个温馨的、放松的环境,多与患儿沟通,尽量满足他的爱好和生活习惯,尽快使患儿适应医院环境,增强其自信心、减轻心理压力,建立与护士良好的互动关系,对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的干预护理

孤独症的康复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康复训练家长起着主导作用。家长们在经济、健康、心理及社会生活等方面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护士要帮助他们从否认、愤怒、抑郁到接受的初始阶段;经过急于求成、期望过高,压抑沉闷和缺乏自信,过于依赖和过分顺从的中级阶段;再到达对疾病的正确认识,掌握对患儿的基本护理的最佳阶段。使家长能有效配合及主动学习训练的技能,记录观察患儿的日常行为改变,把学到的技能运用到生活中去,使治疗得到更显著的效果。

综合上述,儿童孤独症作为一种严重的广泛性发育障碍性疾病,康复是一个长期过程。护理人员对患儿及家庭照顾者,采取系统、科学的护理干预方案,以促进患儿病情恢复,提高患儿的自理、认知、社会交往及适应能力,对减轻家庭负担及社会负担均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洁.儿童孤独症的流行病学分析及心理护理体会[J] 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8月第6卷第24期

[2] 陶国泰.孤独症的诊断和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7,12(6):365

作者简介

谭昱霖(1975.6.25-)-女,籍贯湖北,工作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医院

7.急危重病人的心理护理与干预护理 篇七

1 急危重病人的特殊性

所谓的“急危重病人”通常是指人所患的疾病为某种紧急、濒危的病症。它往往把人推向生命的风口浪尖, 无论是身体的还是心理的, 这就区别于一般的普通病人。急危重病人应当尽早进行医学上的处理, 否则可能对患者身体产生重度伤害, 严重的可能导致死亡。一般的医院都会为这一类患者设有专门的急救室或重症观察治疗室, 在医学上也俗称“特护室”, 配备较好的医疗设备和医护人员, 对急危重患者进行专门的护理和治疗。而从事这种特殊护理的护士必须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架起病人、医生、护士和病人家属之间的桥梁, 准确把握急危重病人的心理症结, 正确而又不失度的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和干预护理。

2 加强对急危重病人的心理护理

急危重病人由于发病急, 病情重, 再加上病人无法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 因而会产生消极情绪, 影响自己的心理, 并且有可能使自己的心理处于高度应激状态, 因此, 如果对急危重病人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 就会缓和其紧张的情绪, 有助于转危为安。作为医护人员, 要善于具体分析每个急危重症病人的心理状态, 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

如何做好急危重病人的心理护理, 这是一个一直为人们所研究的话题。医务工作者在无数次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总结出来一些经验, 而这些正是我们所要探讨的。

(1) 在前边我们曾提到, 急危重病人由于病情的原因, 情绪可能会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 在这样的情况下, 单纯的语言安慰总是显得那么的苍白, 很难达到心理护理的目的。而对急危重病人要达到心理护理的目的, 医疗护理工作人员在对待病人的态度上就必须高度重视, 接诊时热情, 询问时亲切而又有耐心, 治疗时有足够的信心, 体贴细心关怀到位, 这样可以让患者感受到你的行动上的亲近, 从而缓和并消除紧张状态, 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安全感。然后在治疗过程中, 在减轻并终止病人因病情带来的痛苦的基础上, 适当的进行语言安慰, 这样可以使心理护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 医务工作者的天职就是治病救人, 而治病救人靠的就是精湛的医疗技术和护理技术。娴熟的技术可以使急危重病人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安全感的获得可以缓解病人的心理冲突, 减轻疾病在精神方面造成的痛苦。同时, 还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不管急危重病人的病情如何的糟糕, 医护人员都不能对患者进行消极暗示, 对于急危重病人的病情我们都应该进行肯定的支持和鼓励, 这也是医疗技术的一个方面。

(3) 当急危重病人经过医护人员的医治之后脱离了危险, 稍后是一个漫长的恢复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 由于病人脱离社会生活时间过长, 角色转换不过来, 他们又希望早日康复, 不愿意继续呆在医院, 尤其是那些丧失生理功能, 不能自理的患者, 往往就会变得急躁、不安, 容易发怒, 情绪低落等, 不愿意配合医护人员, 在这个时候就要求我们的医护人员要有一定的责任心, 做好基础护理, 细心周到, 谦和, 笑脸相迎。这样可以为病人营造一个良好的心境, 缩短治疗时间, 促进病人的早日康复。

(4) 据相关数据显示, 急危重病人的家属心理状态低于普通人, 这就说明急危重病人的家属存在不良的心理状态, 做好急危重病人家属的心理护理工作也同样重要, 并且还可以保障患者救治工作的顺利进行。作为护理人员, 要热情诚恳的接待患者家属, 针对不同病情的患者的家属, 采取不同的心理疏导方式, 降低患者家属的心理焦虑程度, 实现患者家属对整个医疗过程的满意, 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 使医治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

3 在进行心理护理和护理干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内容

护理人员的思维决定着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面对急危病重患者, 要时刻关注他情绪的变化, 根据不同的状态去揣度他的心理, 对症下药, 采取正确的心理疏导方式。面对患者家属, 当家属处于失落恐慌的状态时, 我们的语言和行为都要适度, 以免护患纠纷。再有就是护理工作者自身, 由于形势和病情不断变化和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加强护理知识的学习, 在不断的实践当中提升自己的水平。

4 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 护理学发生了一场新的变革。护理也由单纯的对躯体进行护理转变为以心理护理为主, 躯体护理与心理护理相结合的模式。不同的心理变化对人体有不同的影响, 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都与心理有关, 因此, 对于急危重病人的心理护理和护理干预就更加重要了。

参考文献

[1]郭安梅, 董希伟, 朱迎梅, 等.术前手术病人对麻醉认识及需要的调查[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3, 23 (4) :300.

[2]宋洁, 张淑香, 杜静.急救护理学实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护理学杂志, 2006, 21 (15) :12~13

[3]罗红艳.不同版本急危重症护理学教材比较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27 (11) :142~143.

8.护理干预的概念 篇八

(昆明市延安医院云南昆明650051)【摘要】目的 探讨运用护理干预指导痛风患者日常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根据患者的病情,运用护理干预方法科学指导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我科收治的33例痛风患者的日常治疗护理工作,使该33例痛风患者减少了痛风的复发,提高了生活质量。结论 作为护理人员,针对不同的对象运用护理干预法给予患者及家属长期而连续性的、有针对性的日常护理指导,用丰富的专业知识, 娴熟的护理技能, 主动与患者及家属交流沟通,使患者从心里明白痛风与饮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主动自觉的参与饮食调养和控制,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预防痛风的发生,遵医嘱服用药物,接受正规的治疗及定期复诊,能有效的减少痛风的复发。通过护理干预指导患者的日常护理能有效管理好痛风患者,不断提高痛风患者的生活质量,对痛风的诊治预防有重要意义。【关键词】护理干预; 痛风; 日常护理【中图分类号】R25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292-01 痛风是一种古老的代谢性疾病,早在几百年前就有医学文献记载。1679年荷兰科学家首次发现人体关节有尿酸晶体(尿酸盐沉淀物),病根所在及嘌呤紊乱[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的发病率日渐增高,主要见于中老年男性,逐渐成为与现代经济发展和有密切关系的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难以根治,易复发[2]。我科自2009年以来住院的痛风患者,根据患者的病情,运用护理干预方法科学指导日常治疗护理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选自我科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33例痛风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8~65岁,其中29例以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入院,足第一跖趾关节炎18例,跗骨关节炎9例,踝关节炎2例。4例以趾骨关节痛风石结节入院。33例患者实验室检查,血尿酸增高29例;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增高有31例;肾功能损害(血肌酐、尿素氮升高)3例;尿液pH值均小于或等于5.0~5.6。2.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运用护理干预方法科学指导33例痛风患者日常治疗护理工作。2.1心理疏导:由于痛风常以急性关节炎症状,夜间突然发作剧烈,以红、肿、热、痛开始,72 h达到顶峰,患部疼痛难忍,被迫制动导致运动受限,患者常表现出焦虑不安,情绪郁闷。我们应关心体贴患者,使他们感受被关怀的温暖。并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指导和帮助患者正确对待疾病,告诉患者该病通过正确的饮食方式、积极治療是可以治疗和防止该疾病复发的。同时取得家属积极配合,使病人情绪稳定,减轻思想上的苦闷,避免过度劳累、紧张而加重病情。以达到预期疗效。2.2 饮食指导:(1)饮食宣教:采用多种形式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说明饮食的宜忌,讲解各种食物中嘌呤的含量,指导患者制定合理的食谱,强调调整饮食结构是预防痛风发作的重要环节。(2)严格掌握饮食原则,减少血尿酸来源,促进血尿酸排泄,限制食物中嘌呤的摄入[3]。1) 控制蛋白质供给。可根据体重按照比例来摄取。1kg体重应摄取0.8~1g的蛋白质,全天在40~65g,以植物蛋白为主,动物蛋白可选用牛奶、蛋类,因牛奶、鸡蛋无细胞结构,不含核蛋白,可在蛋白质供给允许范围内选用,如果是瘦肉、鸡鸭肉等,应该煮沸后去汤食用,避免吃炖肉和卤肉[3]。2)节制饮食,控制体重,可有效控制高尿酸血症。最好能低于理想体重10%~15%,但减轻体重应循序渐进,以每月减1kg为宜,否则容易导致酮症或痛风急性发作[3]。3)制定膳食卡,限制嘌呤的摄入,尽量减少外源性核蛋白摄入(如海鲜、动物内脏、菠菜、菌类制品、豆制品、花生等),以降低血尿酸含量,减少尿酸盐在人体内的沉积,从源头防止或减轻痛风急性发作[4]。正常人膳食中每日可供嘌呤600~1000mg,痛风患者每日应控制在150mg以下[3]。在急性期、缓解期禁食含嘌呤高的食物如动物的内脏,浓肉汤、海鱼及各种酒类。可增加人体碱性食物摄取,如牛奶及奶制品、蛋类、咖啡、巧克力、米、面、玉米、马铃薯,各种蔬菜、水果等,从而有效降低血清尿酸浓度,增加尿酸在尿中的可溶性,促进尿酸排泄[4]。4)鼓励多饮水。 饮水量每日在3000 mL以上,使24h尿量保持在2000 mL以上,以促进尿酸的排泄[2]。2.3运动指导。 运动疗法可以预防痛风的发作,减少内脏脂肪,减少胰岛素抵抗性[3],运动量一般以中等运动量为宜。运动种类以散步、骑自行车、游泳、小运动量健身运动等耗氧量大的有氧运动为好,以出微汗为度,避免剧烈运动使有氧运动转为无氧运动,使代谢产物乳酸增加,组织耗氧量增加,诱发痛风复发。2.4生活起居指导。指导患者起居有常,不可过劳,防止受寒过劳,注意双足的保温,易发部位不要裸露,不可风吹、湿冷等。穿保暖、宽松适度的鞋,少走路避免损伤[5]。2.5指导合理用药。严禁盲目用药或擅自用药,尤其是阿司匹林、青霉素、利尿药等,这类药物有抑制肾小管排泄尿酸的副作用,而高尿酸常使痛风发作,引起脏器器质性病变,甚至痛风性肾病肾衰等[5]。在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给予非甾体抗炎药物或秋水仙碱,以消炎镇痛。当关节疼痛缓解后,给予别嘌呤醇0.1g每日3次或立加利仙50mg每日1次,以抑制尿酸的生成或促进尿酸的排泄,同时给予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促进尿酸的排泄[6]。2.6定期复诊。痛风患者常在治疗后关节红、肿、热、痛,行走困难等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就自以为该病已痊愈,放弃复诊。实际上症状、体征虽消失,但血中尿酸仍持续高位,如果不经正规治疗,血中尿酸不降自正常随时都有发作的可能,长期下去就会对心脏、肾脏等多脏器功能造成损害。因此,要告诫患者定期复诊[2]。二、结果33例患者通过护理干预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科学指导其日常治疗护理后,关节疼痛症状全部缓解,血尿酸、ESR、CRP降至正常,3例血肌酐、尿素氮增高的患者其肾功能也恢复正常。三、讨论痛风由于是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一组慢性疾病,其特点为高尿酸血症及由此而引起的反复发作性痛风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沉积、痛风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肾结石[7]。

痛风发病率随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升高,有研究表明,痛风常与某些心血管疾病、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并发,痛风是上述疾病的危险因素[8]。而人们对痛风的知识知晓较少,常在日常生活和预防诊治上进入许多误区。因此,通过护理干预指导患者的日常护理对痛风的诊治预防有重要意义。预防痛风的发生,减少痛风的复发是护理干预的主要目标。作为护理人员,我们需要用医学知识正确的评估痛风患者的临床症状, 分析导致疾病发生的诸多因素, 并针对不同的对象运用护理干预法给予患者及家属长期而连续性的、有针对性的日常护理指导,用我们丰富的专业知识, 娴熟的护理技能, 主动与患者及家属交流沟通,使患者从心里明白痛风与饮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控制体重、适量运动、戒酒戒烟和心理平衡可有效降低痛风的复发,主动自觉的参与饮食调养和控制,遵医嘱服用药物,接受正规的治疗及定期复诊。才能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管理好痛风患者,不断提高痛风患者的生活质量达到预防痛风的发生,减少痛风的复发这一护理干预的主要目标。参考文献[1]黄力拉,朱刚劲,李丽影.门诊痛风患者的护理体会[J]. 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9,6,(23)[2]杨艳芬.痛风患者的社区生活干预与护理体会[J]. 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4:95-96[3]张凤玲.痛风患者的饮食护理[J]. 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10,5,(7):416[4]张海霞,胡少华,曾中州.痛风患者的日常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0,7(1) :96[5]裴月辉;杨筑春.痛风病的护理体会[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5[6]王敬联,陶杰梅,宁晓然,田溢轻.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与护理[J]. 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3,(7):607[7]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十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606,2364 [8]IwataniM,WasadaT,JwamotoY,et al.Insulin sensitizer and urate metabolism.Nippon Rinsho,2000,58:430-434.

9.护理干预的概念 篇九

[摘要]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做为一种终生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治疗。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其基本包括:教育、饮食治疗、运动疗法、应用降糖药物及自我监测5项内容,护理指导贯穿于这五项内容,成为糖尿病治疗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社区护士对社区内的糖尿病患者及家属进行知识宣教、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药物治疗护理及日常生活指导等,社区内的糖尿病患者的遵医率提高,减少了因疾病而对生活工作的影响,降低了医疗费用,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由此可见社区护士在糖尿病特别是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护理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关键词]终生性疾病;糖尿病;社区护理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据2004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统计,我国18岁及以上

[1]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2.6%。糖尿病是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长期患病可引起多源性器官损害。由于糖尿病患者年龄偏大、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大部分患者病情不能得到良好的控制,导致生

[2]活质量下降及社会医疗负担加重。同时糖尿病是一种终生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治疗。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护理指导已成为糖尿病治疗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教育、饮食治疗、运动疗法、应用降糖药物及自我监测5[3]项内容。通过社区护士对社区内的糖尿病患者及家属进行知识宣教、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药物治疗护理及日常生活指导等,社区内的糖尿病患者的遵医率提高,减少了因疾病而对生活工作的影响,降低了医疗费用,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由此可见社区护士在糖尿病特别是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护理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指导、护理措施综述如下。1.社区护理项目 1.1心理护理

1.1.1糖尿病知识宣教:让糖尿病患者掌握糖尿病的有关知识,坚持正确的治疗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非常重要。让患者及家属认识到

[4]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目前尚不能根治,必须终身治疗, 避免上当受骗而延误病情。提高患者自我监测意识,增强自我管理能力,使患者了解合理饮食和运动的重要性、治疗糖尿病药物的作用、血糖和尿糖自我监测的意义及技巧、应对低血糖反应的方法、危重情况的警告信号等。使患者的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5]只有这样才能减缓糖尿病的发展,延迟并发症的发生。

1.1.2 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糖尿病病程长,治疗效果不明显,不易坚持用药,并且为终身性疾病的特点,给患者造成了许多心理障碍,如:紧张、焦虑、孤独、抑郁、绝望等,这些心理因素可使病情加重,不利于糖尿病的控制,因此社区护士应对社区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指导和心理护理,同时让家属学习和了解心理学知识,帮助患者克服心理上不平衡因素,关心、体贴患者,经常与其谈心。使患者正确对待疾病,增强治疗信心,克服悲观情绪,明白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终身疾病,有长期战胜疾病的思想,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如:听音乐、练习书法、绘画、养鸟等来增添生活乐趣,以宣泄患者的不良情绪,加强患者积极的情感体验,降低不良情绪的影响,保持积极、稳定、愉悦的心理,有利于糖尿病的康复和控制。1.2 饮食护理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的重要措施之一,饮食治疗的目的是:①保证机体摄入合理充分的营养,维持健康;②维持正常体重;③减轻胰岛负担。在遵循总的治疗原则上,充分尊重患者个人的饮食习惯[6]和经济条件。在饮食的控制中家属的支持非常重要,嘱咐家属做好糖尿病患者饮食的配餐员、监督员。严格按照糖尿病饮食进餐,做到定时、定量、有规律,避免偏食、过食与绝食,采用清淡饮食,多食蔬菜、丰富维生素和纤维素食物,戒烟、酒。在合理控制总热量的基础上,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摄入量,一般比里为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55%、蛋白质占总热量20%、脂肪占总热量25%,胆固醇摄入限制在300mg以下,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6g。消瘦者的总热量、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适应提高,肥胖者均应减少。2型糖尿病在饮食控制的同时,多食用粗粮、水果、蔬菜等富含叶酸、Β族维生素的食物,可使血糖明显下降,[7]血管并发症明显减轻。1.3 日常生活护理 1.3.1 指导并督促进行运动治疗:适当的运动可增强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利于控制血糖和体重,糖尿病在饮食控制及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辅以运动疗法,病情控制稳定,对糖尿病有显著[8]治疗作用。运动行为的干预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决定运动量的大小,运动量应由小至大,时间由短至长。不主张做剧烈运动。运动应遵循四大原则,即循序渐进,全面发展,因人而异,持之[9]以恒。向患者及家属宣传运动疗法的重要性,并付诸行动,有规律地进行有氧运动可带来很多益处:如减轻体重,降血糖、降血脂、血压,改善心血管功能,增加自信心,提高生活质量。选择低

[10]强度、短时间的运动,如散步、快走、气功、太极拳等。1.3.2 教会患者糖尿病足的预防及护理:糖尿病患者易导致脑动脉硬化和末梢神经炎,表现肢体活动不灵活,肢端、手脚麻木,家属应配合患者多做肢体按摩,用热水泡脚,用柔软和吸水性强的毛巾轻轻的擦干脚部。促进肢体及末梢循环以减轻肢体不灵活和麻木疼痛等不适。平时应穿柔软透气的袜子,鞋要宽松软底,不要穿紧身的衣裤和鞋子,不要光脚走路,指甲不要修剪过短,不要自行刮鸡眼,冬天用热水袋和电热器取暖时不宜直接接触皮肤,避免烫伤。

1.3.3 指导皮肤护理,预防皮肤感染:糖尿病患者皮肤组织内含糖量增高,宜于细菌繁殖,又由于血糖增高,血液中嗜中性粒细胞活动缓慢,吞噬力差,杀菌力降低,加上机体形成抗体能力降低,故易发生皮肤瘙痒和感染,且感染后又不易康复,为此一定要勤洗澡、勤换衣服,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一旦发现局部出现伤口、水疱、皮裂、疥疮要及时到医院处理,及时治疗。平时居室内应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整洁安静,室温以18~20℃、湿度在50% ~60%。

1.3.4 腹泻、便秘的护理:糖尿病患者由于存在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易导致便秘或腹泻,对此家庭成员应经常观察患者的大便情况,使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以防便秘或腹泻,对于便秘或腹泻后的患者一定要用温水清洗肛门周围皮肤以防感染,调节饮食,减少或增加粗纤维摄入量或加以药物治疗,复查血糖、尿糖。2.糖尿病患者社会护理的意义

2.1社区护理干是患者学习糖尿病知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改善代谢控制的有效途径。可以提高患者的遵医率,密切地配合治疗,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2.2社区护理可以提高其家庭成员对糖尿病知识的知晓率,在协助、督导患者配合各项治疗方案的同时,使患者养成规律、健康的生活习惯,减少发病的危险因素。

2.3社区护理是护理工作从病房走向社区或家庭,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充分体现,为未来诸如糖尿病等专科护士培养[12]提供发展方向。

2.4社区护理对糖尿病患者遵医率及控制血糖有重要的作用,对

[13]提高糖尿病患者遵医率及很好地控制血糖有重要作用。患者的遵医行为是指患者在求医后其行为活动(服药、饮食控制、或改

[14]变生活方式等)与临床医嘱的符合程度。病患者只有很好地遵从医嘱,才能长期控制疾病,保持血糖稳定,延缓并发病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社区护理对患者是一种支持作用。可提醒和帮助患者遵从医嘱,达到很好控制疾病的目的。通过开展糖尿病社区护理干预,提高了糖尿病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度,减轻了疾病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心理状况、社会功能等方面的影响,提高了患者的健康水平。

综上所述,社区护士可充分发挥社区的优势,对社区内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定期的社区访视,给予连续性的健康教育、生活指导,纠正不良生活习惯,使居民获得多方面信息,提高保健意识,是坚持治疗的关键,也是保证正确用药的措施。定期复诊使并发症得以早诊断、早治疗,提高了患者的遵医率,对促进其正确治疗有重要的作用。通过社区护士的努力,社区内的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医疗费用也有适当的降低。

参考文献

10.护理干预的概念 篇十

一篇毕业论文虽然不能全面地反映出一个人的才华,也不一定能对社会直接带来巨大的效益,对专业产生开拓性的影响。但是,实践证明,撰写毕业论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出好人才的重要措施。

【摘 要】目的:为了研究在对儿科护理过程中,纠纷发生的原因和护理干预措施对儿科护理工作的意义,方法:把我院中一年里收治的50例儿科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成护理结果满意组和不满意组,每组25例,对满意组的患者采用全面护理干预措施,对不满意组进行常规性护理,结果: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来看,采取全面护理干预的护理措施能够大大降低儿科护理中纠纷的发生率,结论:从临床治疗的过程和效果来看,实施全面的护理干预措施与儿科护理的纠纷发生率有直接的联系,各医疗单位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

【关键词】儿科护理;护理干预;措施探讨;纠纷原因

一、前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的医疗科学技术也随之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医疗事业这类行业的风险比较高,对于医疗单位来说,儿科护理所承担的风险最大,因为,与成年人患者相比较,儿童患者更具有特殊性,比如其身体机能比较弱、语言不能够表达清晰以及检查的过程也比较困难等,随着人们生活质量日益提高,他们的维权意识也不断增强,医疗和护理方面对医生和护理人员的要求也变得更加严格,无论在进行医疗护理时,出现什么问题,都有可能导致医疗护理相关的纠纷,在临床过程中,常常会由于各方面原因引起患者和家属对护理产生不满意情绪,从而导致护理纠纷,尤其在对幼儿进行护理时,由于服务对象是小儿,生命比较脆弱,疾病常带有来起病急、势凶猛、病情变化较快和死亡率较高等特点,与此同时家属对儿科护理工作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在护理过程中以患儿为中心,提高护理的质量,减少护理方面的纠纷,确保护理的质量和安全,维护医院正常的秩序,是护理者当前遇到的又一个新课题。有关数据表明,近几年我国医疗和护理纠纷的发生率都在不断地快速增长,其中,儿科护理的医疗纠纷较为明显,但是护理过程中产生的纠纷会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各种各样问题和麻烦,同时也会对医院和护理人员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不仅耽误开展正常的工作,还会造成不良的医疗气氛,所以,对幼儿患者进行怎样的护理,显然已经成了目前儿科护理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次对我院20出现的50例在进行儿科护理是产生纠纷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二、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性资料

我们回顾性分析了院我2012年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50例儿科患者,将50例患者分为满意组和不满意组,年龄在3岁至9岁之间,平均(4.25土0.33)岁。其中,有18例患者发生护理过程中的纠纷问题,主要包括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欠佳而引起的护理纠纷有9例,因为技术差而引起的有4例,因为收费问题而引起的有2例,最后,因为少量的患儿家属自身引发的纠纷有3例。

2.2 护理方法

我们对满意足采取了全面而综合的护理措施,挑选护理技术熟练、态度热情和护理技术高的护理人员,组成综合素质高的的护理队伍,对他们进行严谨的护理以及健康教育,加强和患儿家属的交流与沟通,综合考虑家属感受,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密切地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提升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有效避免长期存在的护理缺陷问题。对不满意组采取常规的护理方法,有规律地检查并记录患儿的病情。

三、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满意组医疗纠纷发生的概率明显低于不满意组,只有2例发生了医疗护理纠纷,不满意组的25例患者,有15例发生了护理纠纷,这大大降低了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四、讨论

4.1 发生儿童护理纠纷的原因

因为儿科护理的主要对象是儿童,并且患儿年龄较小,身体素质相对成年人较差,护理人员和患者之间的的关系也转化为护理人员与家属之间的关系,又因为目前的患儿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家属对孩子的溺爱程度增加,期盼也增加,同样也期待着更高的护理要求,不管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都会导致患儿家属和护理人员之间发生矛盾,那么,发生的主要原因包括,静脉穿刺技术的先关因素,因为患儿皮肤比较娇嫩,如果在进行头皮静脉穿刺后,发生固定不良,造成液体向外渗出,导致出现头皮局部红肿,没有及时检查以及和护理质量相关的因素;服务态度和高职不到位的相关因素;医疗费用的相关因素;服务意识和患者的期望值的相关因素等。

4.2 护理干预措施

护理人员应该加强业务素质培训,提高护理操作技术水平,做到“一针见血”,强化护士的服务意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尤其是护理人员和患者家属的关系;建立一日清单发放、签收制度;把患儿当作护理的中心,合理更新护理的观念,而护理的管理者需要根据幼儿患者的特点,增强护理管理,完善并落实各项检查,要着重检查对危重患儿的护理质量,在对待护理纠纷时,要做到早发现并及时处理,在进行处理时,要保持冷静理智和客观的态度,积极地解决,以组织其恶性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护理纠纷。总之,无论作为管理者还是护理人员,我们都应该正确对待儿科护理中的细节,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职业素质,这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基层医学论坛》杂志2012年第16卷下旬刊主题词索引[J].基层医学论坛,2012,36:4921-4937.

[2] 邓子平.儿科护理纠纷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措施探讨[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0:373.

11.危重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 篇十一

【关键词】危重患者 心理护理 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138-02

1 对危重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原则

危重患者的心理状态千差万别,复杂多变,有时一个护士要同时面对几个心理状态完全不同的患者,在实施心理护理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1 有缓有急 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首先处理紧急的,严重危害身心健康的心理反应,如心绞痛时出现的高度焦虑一般要比肾绞痛引起的心理反应严重得多。

1.2 有的放失 针对导致患者不良心理反应的原因,有的放失地进行心理護理,如对于由于错误的疾病认识导致的焦虑,首先对患者进行有关医学知识的解释和教育。

1.3 与抢救同步 心理护理可与救护处置同步进行,情况允许时,护士边观察边了解患者的心理反应,或边实施操作边扼要说明意图,以达到消除患者疑虑又取得良好合作目的。

1.4 心理换位 主动与患者进行“心理换位”谅解患者的过激行为,想方设法使其在心理上尽快适应急危重情况。

2 危重患者心理干预的实施程序

心理干预的基本程序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可因人而异,灵活应用。

2.1 心理状态评估 护士在对危重患者进行抢救的同时应采用观察法迅速评估其心理问题,以确保患者的严重心理失衡得到重点调控,待病情稳定后再用其他方法全方位收集患者心理状态的各种信息,确定其基本心理状态。

2.2 心理问题确定及原因分析 在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的基础上,分析导致患者消极心态的基本原因和主要影响因素。

2.3 选择适宜对策 干预对策选择适当与否,是影响心理护理质量的关键。应针对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及病情采用相应的护理对策。如对于老年危重患者,应在尊重的基础上耐心不向其解释病情。

2.4 观察干预效果并制定新的方案 对干预效果的评估,应是一种综合性评价,其中有患者的主观体验,但与患者身心康复的一系列观察指标(生理指标和心理指标)更能说明问题。通过全面的评定,确定新的方案。

3 危重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

危重患者的心理护理是在护理人员与患者互相交往中进行的。通过护理人员的心理护理知识和技术、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与行为,使之有利于康复。

3.1 稳定患者的情绪 护理人员需有责任心,同情心要沉着,稳重、严肃,有序地进行抢救护理,这样可使患者对治疗产生信心,稳定患者的情绪。

3.2 心理支持 心理支持是指所采用的各种心理治疗都能够在精神上给患者以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支持。

3.3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能力,帮助患者客观地看待自己的病情,以较客观合理的认识和信念来取代不合理的信念和态度,只有建立较为健康的看法与态度,才能产生健康的心理。

3.4 加强非言语交流 除加强语言交流外,对于因气管插管、气管造口等原因失去了语言表达能力的患者,护士要加强非言语交流,掌握一些特殊的非语言沟通技巧,提高非语言沟通能力。如学会用感觉器官去“听和说”,学会用表情、手势,动作去“听和说”。通过对患者表情、手势、动作和口形观察患者所要表达的意图。

3.5 消除依赖心理 对病情有所好转的患者,护士应使患者明确自身疾病已经缓解,不能凡事都依赖护士和家属,应鼓励患者增强肢体功能锻炼,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刷牙、洗脸等,并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争取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王育珊 主编的《急救医学》.

[2] 李小寒、尚少梅 主编的《基础护理学》.

12.护理干预对癌痛的护理效果观察 篇十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癌痛患者80例,所有患者经病理学组织检查确诊,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0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25~76岁,平均48.8±2.2岁,病程0.3~3年,平均0.8±0.2年;对照组40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24~78岁,平均48.7±2.4岁,病程0.4~3年,平均0.9±0.2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予相关镇痛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癌痛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1)做好患者的亲情参与护理干预,癌痛患者承受巨大痛苦,治疗过程中家属情绪对患者有巨大影响,若家属以良好的情绪积极配合患者治疗,可缓解患者疼痛,应指导家属参与患者的护理操作、积极鼓励与安慰患者,利于患者减轻疼痛;(2)做好患者的情绪疏泄护理工作,为促进患者摆脱不良情绪的影响,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让患者将痛苦宣泄、倾诉出来,以改善患者症状,大多数癌症患者存在消极悲观心理,如不能及时帮助患者宣泄不良情绪,会不利于患者的临床治疗;(3)应用暗示护理,暗示疗法对患者行为及心理有较大作用,应用含蓄间接的护理方法,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使其主动接受治疗,利于减轻患者临床症状;(4)实施放松护理,放松疗法的种类比较多,主要通过转移患者注意力减轻患者疼痛,如看电视、打牌、听音乐、下棋等,有效减轻患者交感神经张力,放松机体,良好调节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而处于平衡状态,促使患者良好应对各种应激反应;(5)开展相关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向患者详细讲解癌痛的原因、治疗措施及相关预防措施,让患者了解使用镇痛药物的必要性,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消除患者对麻醉药品成瘾性的顾虑,提高其用药依从性[2]。

1.3 观察指标[3]

主要依据疼痛情况评定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采取数字评分法,重度疼痛7~10分,中度疼痛4~6分,轻度疼痛1~3分,无痛0分。

1.4 统计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等级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检验,由PEMS3.1进行统计。α=0.05。

2 结果

观察组疼痛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1)P<0.01

3讨论

癌性疼痛对患者生存质量影响非常大,尤其是晚期癌症患者,精神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躯体因素等均影响患者的疼痛程度,癌性疼痛主要应用药物治疗,但往往难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4]。

为有效提升癌症疼痛患者的治疗效果,相关护理干预非常必要。综合性护理干预通过健康教育等形式让患者充分认识疼痛的本质[5],有效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本研究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观察组疼痛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由此可见,综合性护理干预用于癌痛患者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护理效果,值得应用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癌痛患者的影响。方法:80例癌症疼痛患者随机平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予常规癌痛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疼痛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癌痛患者应用综合性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疼痛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癌性疼痛,护理干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兵,王燕群,张淑芳,等.心理护理对降低晚期癌痛的效果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5,01:95-96.

[2]周珍萍,李叔国.影响癌痛患者疼痛治疗依从性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5,4:143-147.

[3]孙菱花.综合护理干预对癌症患者癌性疼痛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4,35:7987.

[4]钱维建.护理干预在肺癌患者疼痛护理中的临床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4,32:150-151.

13.护理干预的概念 篇十三

谭桂珍 荔湾区骨伤科医院

摘要:目的 分析中药注射剂输液不良反应原因,采取有效对策,减少中药注射剂输液不良反应,确保用药安全。方法 观察42例中药制剂输液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分析中药制剂的用量、溶媒、药物配伍、输液速度和病人的基础疾病是引起中药制剂输液不良反应的原因,寻找对策。结果 对引起中药制剂输液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护理干预,干预前后效果比较,不良反应的发生明显减少,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效果明显优于干预前。结论 充分了解中药制剂的特性、配伍禁忌、病人的一般情况及适应症,采取有效对策,避免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减少对病人的损害。

输液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中药注射剂应用改变了以往中药传统的给药方式,剂量准确,吸收迅速,疗效显著是优点,中药制剂临床应用越来越引起重视,在中医院中普遍应用。但由于中药原材料的品种、产地、成份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中药注射剂的制备工艺,分析技术的限制等原因,有关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报道也不断增多,如热源反应、过敏反应等,应加强对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的管理与监督,制定中药注射剂静脉输液规范及发生过敏性休克等严重ADR的抢救预案【1】。现将我院近两年来因中药注射剂输液引起药品不良反应及原因分析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在门诊及住院共发生中药注射剂输液不良反应42例,临床表现为皮肤、瘙痒、皮疹22例,咳嗽、咳喘、咽部不适8例,胸闷、心悸7例,头晕、头痛3例,肌肉和关节疼痛1例,高热1例。发生不良反应的药物有注射用灯盏花素冻干粉50mg、注射用鹿瓜多肽冻干粉16 mg、骨肽注射液5ml、注射用血栓通冻干粉150mg、疏血通注射液2ml、注射用七叶皂甙钠冻干粉10mg、舒血宁注射液2ml、注射用红花黄色素冻干粉50mg等近十种中药注射剂。

2.方法 2.1分析不良反应原因及对策 2.1.1.1药物原因

中药注射液在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从中药或天然药物单方或复方中提取、纯化、精制有效成分后制成提供注入人体的无菌制剂,分为注射液、注射用无菌粉末和注射用浓溶液[2]。

制备过程中提取工艺较为繁杂,制备过程中混杂的微量不纯成分,存放过程也会发生变化,或在输液中配伍后产生不溶微粒,药物纯度不足,化学成分复杂,生理作用广泛,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指标不够完善。

2.1.1.2 对策 熟悉中药静滴制剂的主要成分,药理作用、物理性状、功能与主治适应症及不良反应等内容。详尽了解药物用法、用量、禁忌证及注意事项,严格按医嘱用药,这可以显著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输液中严格规定使用一次性精密过滤输液器,严格净化操作,避免空气中微粒污染[3]。由于制剂规范不同,药物纯度及用法也不相同,肌注的药物绝对不能静脉使用,有一定不良反应的药物不能超浓度、超剂量使用。中药制剂由于成分复杂或交制剂工艺影响,不耐久贮,保存不当不仅影响疗效,还会发生不良发音,使用中应仔细查对,发现药液出现浑浊、变色、沉淀、漏气等现象应立即停止使用。

2.1.2.1 药物配伍禁忌 中药制剂的配伍,中药制剂与其它药物配伍后,一方面由于药物自身所固有的不溶性微粒;另一方面中药注射剂成份比较复杂和一些不被除尽的杂质与其它药物配伍后,使不溶性微粒增加,未注意药物配伍禁忌,随意合并用药[4]。

2.1.2.2 对策 使用中药注射剂最好不与其它制剂配伍,尽量单独使用。尽可能直接使用中药注射剂的输液剂型,避免临床配制过程的污染。注意药物配制的环境和配伍顺序,配药前后均要检查药物如出现混浊、沉淀,变色等均不能使用。注意药物的剂量与浓度,选择药物说明书中规定的输液,不能随意加大药量。注意配药环境的管理,减少人员流动,保持空气流通,最好是在具有空气净化设施的配制中心进行配制。如有两组以上中成药或中药与西药同时使用,应在一种药物滴注完毕后用生理盐水冲洗管道内余药,以避免发生良反应。液体冲洗输液器具,可显著减少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

2.1.3.1溶媒的使用 主要使用葡萄糖和生理盐水两种溶媒。其中使用葡萄糖作溶媒,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例有3例;使用生理盐水作输液溶媒有27例。使用生理盐水作溶媒,发生不良反应比例明显高于使用葡萄糖溶液。

2.1.3.2 对策 含中药成份注射剂(说明书要求生理盐水配伍的除外)一般不建议与生理盐水混配,因中草药针剂其内含物质较为复杂,多含大分子有机物,与生理盐水(钠、氯离子均有较强盐析作用)配伍后,常常可因盐析作用(高分子物质发生聚集沉淀的现象),而产生大量不溶性微粒,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参照药品说明书要求,可优先考虑选用葡萄糖注射液混配稀释后静脉滴注。2.1.4.1 输液速度 静脉输液让药物迅速进入患者体内发挥药效,滴速过快可使瞬间进入静脉的药物过多,从而可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

2.1.4.2 对策 要控制好滴速,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有些中药注射剂的说明书中就明确规定要缓慢滴注。输液时开始15分钟内20滴/分钟,15分钟后病人无不良反应,可调节为40-60滴/分钟,心肺疾患者及老年人输液时宜缓慢滴注,约30-40滴/分钟。

2.1.5.1 病人因素 用药前应检查患者的肝肾功能及心脑血管情况,辩证施治,以保障病人的用药安全。

2.1.5.2 对策 中成药剂用中药一样应据病情辨证使用,药证不当,往往加重病情。如出血病人误用丹参针易加重出血;出汗患者大量使用鱼腥草制剂易发生虚脱,清开灵不宜用于表证未除者,湿热证忌用参附针[3]。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时、主动地向患者说明中药输液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解释患者提出的疑问,以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注意病人的基础疾病,年龄、个体差异等,以保证输液的安全。2.2 中药输液反应的处理中药输液过程中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应及时、准确地根据临床表现结合用药情况判断反应类型,立即停用反应的药物,及时就地抢救,严密观察。

3.结果 对引起中药注射剂输液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护理干预,干预前后效果比较,不良反应的发生明显减少,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一

表1 干预前后不良反应数量比较 组别 输液数 皮疹 咳 胸闷

头关节痛 高总数 百分喘

例数

%

例数

例数

例数 例数 数

干预20000 前

干预20000 后

4.讨论 6 16

数 6

0.16 %

0

0

0.05 % 输液是一种常见的给药形式,由于药液直接进入机体,给药量大,吸收快,常被临床采用。随着中药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中药大输液用于临床越来越普遍,品种也越来越多。中药输液不良反应有其特殊性,也有其普遍性,只要严格按照医疗操作规程办事,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就可以避免发生和进行有效防治。中药制剂与抗生素等西药不同,其制备工艺差异大,成份复杂,很多成份属天然大分子物质,较难溶于水,尤其在其它物质干扰、高浓度或pH不适宜等条件下,较易形成不溶性微粒,且中草药的各成份溶解度不同,较抗生素等其它制剂更易形成不溶性微粒[5],阻塞毛细血管引起超敏反应,从而导致输液反应的发生。我们对发生输液反应的液体进行微粒分析,结果表明,中药制剂微粒超标率明显高于抗生素制剂,微粒超标是中药输液反应的主要原因,应引起高度重视,严格进行中草药制剂液体的微粒监控是控制中药输液反应的有力措施。为了避免中草药制剂微粒的形成,应采取以下措施:中草药制剂生产工序应严格超滤;临床使用时注意合理配伍,中草药不宜再与其它药品混合输注;注意液体的pH,偏酸或偏碱都会影响中草药成份的溶解度;严格净化操作,避免空气中微粒污染;应现用现配,避免长时间放置导致微粒的形成。

参考文献:

上一篇:节电下一篇: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