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微生物学论文

2024-08-06

食品微生物学论文(精选10篇)

1.食品微生物学论文 篇一

《食品微生物学》授课教案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标:了解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历史,微生物学研究对象、任务和微生物的一般特点和作用,理解微生物学对人类生产实践活动以及对其他学科的影响以及微生物在生物分类学中的地位等。

重点: 本章的重点主要是要求掌握微生物学几位重要的奠基人对微生物学的主要贡献,微生物的几大共性特点是什么。难点: 微生物的一般特点和作用。课时安排:2 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通过列举大量的事例,使学生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微生物对人类做出的贡献;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用丰富的图片和视频材料加深学生的认识。

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8 学时)

教学目标:理论上主要掌握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生物学功能以及繁殖过程、特点和菌落特征;掌握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和方法。实验技能掌握基本的细菌涂片和染色技术。

重点: 本章的重点是细菌,其次是放线菌:了解原核微生物分类的特点和方法以及食品中常见的细菌种类。

难点:微生物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区别。课时安排:8学时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 细菌

5学时 第二节 放线菌

2学时 第三节

其它类群的原核微生物

1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多媒体授课,引入大量图片描述各种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增加教学的直观性,便于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采用视频演示革兰氏染色的步骤。教师提问、启发引导,还要利用比较教学法,对不同的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等作比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要求学生课下查阅文献资料,掌握食品中常见的细菌种类及其特征。

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

教学目标: 掌握霉菌、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生物学功能以及繁殖特点和菌落特征;了解食用菌菌丝和子实体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及生活史;了解食品中常见的霉菌、酵母菌的种类。

重点: 了解食品中常见的酵母、霉菌的形态结构。难点: 微生物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课时安排:6 学时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 霉菌 2学时 第二节 酵母菌 2学时 第三节 食用菌 2学时 第四节 真菌分类 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多媒体授课,引入大量图片描述各种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增加教学的直观性,便于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授课中教师适时提问,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了解常见食品中的霉菌、酵母菌种类和作用。

第四章 病毒

教学目标: 主要讲述病毒粒子、核心、衣壳、衣壳粒、核衣壳、包膜等基本概念,病毒结构的螺旋对称、二十面体对称、复合对称体制,以及群体形态特征如包涵体、噬菌斑等,掌握病毒的繁殖过程。

重点: 要点是掌握三种亚病毒与典型病毒的区别,了解其引起的相应动植物病害。

难点: 噬菌体的形态结构以及烈性噬菌体和温和性噬菌体的繁殖特点。课时安排:4 学时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节 概述

1学时 第二节 病毒的繁殖方式

2学时 第三节 亚病毒

1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多媒体授课,通过形象的图片和视频描述各种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繁殖过程,增加教学的直观性,便于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第五章 微生物的营养

教学目标: 了解微生物的细胞化学组成;掌握微生物的营养要素、营养类型和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了解微生物培养基的类型及配制的原则和方法。

重点: 掌握培养基的类型、营养类型分类依据、四种运输方式的主要特点等。难点: 营养类型分类依据、四种运输方式的主要特点 课时安排:4 学时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 微生物的营养要素 1学时 第二节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1学时 第三节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1学时 第四节 培养基 1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多媒体授课,引导式、比较式教学。通过分析细胞的化学组成,引入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要素,进而通过形象的图示和视频解释营养进入细胞的方式,沿一条主线“吃什么——怎么吃——做吃的”讲授本章,脉络清晰,便于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第六章 微生物的代谢

教学目标: 掌握微生物的能量代谢、呼吸类型、分解代谢与发酵途径以及代谢调控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了解微生物的合成代谢及其途径。重点: 掌握与生物氧化有关的几个重要概念,以及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之间的相互联系。

难点: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与合成代谢、分解代谢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代谢调控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课时安排:6 学时

第一节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2学时 第二节 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的联系

1学时 第三节 微生物独特合成代谢途径举例

2学时 第四节 微生物的代谢调节

1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多媒体授课,通过图示阐明代谢的途径,该部分课程讲授时,加强与生物化学的联系,在有限的学时内把该部分内容将得系统、透彻、完整。

第七章 微生物的生长

教学目标: 掌握微生物分离纯化方法和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方法:掌握单细胞微生物纯培养的生长曲线及其规律特点及对微生物培养和发酵的指导意义:掌握微生物不同培养方法;了解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重点: 重点是掌握单细胞生物典型生长曲线的特征,以及控制有害微生物的一些方法和原理。

难点: 单细胞微生物纯培养的生长曲线及其规律特点及对微生物培养和发酵的指导意义。

课时安排:4 学时

第一节 测定生长繁殖的方法

1学时 第二节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1学时 第三节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2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多媒体授课,结合实践教学,通过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测定、生长曲线的制作等实践操作来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第八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

教学目标: 了解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及其存在方式;掌握微生物基因突变的机制与类型、诱变育种的方法步骤、诱变剂的类型和使用基因重组的方式、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以及菌种的退化、复壮和保藏。

重点: 微生物的遗传规律,要求掌握几种重要的微生物基因重组方式及其应用。难点: 几种重要的微生物基因重组方式 课时安排:6 学时

第一节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1学时 第二节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

2学时 第三节 基因重组与杂交育种

2学时 第四节 基因工程

0.5学时 第五节 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 0.5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多媒体授课,形象的图片和视频阐述基因的突变机制、遗传重组方式、基因工程的原理,增强对抽象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教师要求学生课下阅读相关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知识,便于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第九章 微生物的生态

基本要求: 掌握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工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重点: 重点是微生物同其他生物之间、以及微生物同物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难点: 学会利用一些微生物生态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课时安排:2 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授课,形象的图片和事例阐述微生物与其他生物间的关系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教师设置专题,学生课外查阅资料,了解微生物生态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十章 感染与免疫

基本要求: 掌握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理以及机体抗感染的免疫机理;了解免疫应答的病理反应与免疫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重点: 重点是掌握一系列与免疫学有关的概念。难点: 人体免疫系统和病原微生物相互作用机理 课时安排:2 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授课,比较法介绍基本概念。视频和图片方式易于理解人体免疫系统和病原微生物相互作用机理。

第十一章 微生物的分类(2 学时)

教学目标:掌握学名、双名法、三名法概念;掌握微生物的分类单元、方法和命名原则,掌握重要的常见的微生物的拉丁学名和读音,以及微生物鉴定的特征和技术。

重点: 要点是种的双命名法、三域学说等。难点: 各大类微生物分类的依据。课时安排:2 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丰富多彩的图片和视频来了解微生物进化的基本过程,具体的实例和实验来说明微生物分类、鉴定的基本方法,以便学生能根据微生物特定的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生物技术等方法来鉴定今后在实践中可能发现的新种微生物。课后熟记重要微生物的学名及其发音。

第十二章 微生物与食品加工

教学目标: 了解利用微生物生产食品的主要途径。包括利用细菌、酵母、霉菌或混合菌生产食品的基本原理。

重点: 了解食品生产中利用的微生物,其种类、特点和作用。难点: 不同发酵食品中所应用的微生物种类、特性。课时安排:3 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讲授,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应用的典型事例及其原理。课堂中,教师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将教学内容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比如“如何利用有益菌,为人类提供营养丰富、有益健康的食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给学生设置专题,课后查阅资料,全面了解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并作课堂讨论。

第十三章 微生物与食品变质

基本要求: 了解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因素和条件;掌握不同类食品的微生物区系组成以及腐败菌的种类和特性。

重点: 食品变质与微生物的关系,变质发生的基本条件。难点: 掌握各类食品变质原因菌分析的一般方法。课时安排:4 学时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 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因素和条件 1学时 第二节 农产品(果蔬、粮食及其制品)的腐败变质 1学时 第三节 畜产品(肉、乳、蛋及其制品)的腐败变质 1学时 第四节 水产品(鱼类及其制品)的腐败变质 0.5学时 第五节 罐藏食品的腐败变质 0.5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辅以多媒体课件。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了解微生物对食品有害的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明确学习食品微生物的重要性。

第十四章 微生物与食品安全

教学目标: 掌握食品中微生物污染途径的控制措施以及引起食物中毒性病原菌的种类、特性;掌握食品卫生的微生物学指标。

重点: 微生物污染食品的规律;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难点: 食品中微生物污染途径的控制措施。课时安排:3 学时

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

第一节 食品中微生物污染的来源和途径及其预防和控制 1学时 第二节 引起食品中毒性病原微生物 1学时 第三节 食品卫生的微生物学指标 1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辅以多媒体课件。互动式、研讨式、拓展式教学,针对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引入教学内容,教师设置问题,学生讨论,教师作总结,自然引入到“如何控制有害菌,保证食品的安全性„”等问题。

2.食品微生物学论文 篇二

1 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食品微生物学理论教学量较大, 内容多, 如果一味采用讲授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学生被动地接受, 易引起学生的倦怠, 而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比较式等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1 注重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能使课堂教学产生双向式互动,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讲授原核微生物的细胞壁的结构时, 提出根据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成分的不同, 用革兰氏染色方法染色时分别呈现什么颜色?然后结合实验的内容将革兰氏染色的步骤列出, 引导学生一步步分析最后得出革兰氏染色的结果。通过启发提问学生开动脑筋, 认真思考分析。这样加深了学生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两种细胞结构的认识, 加深了对革兰氏染色实验方法步骤及结果的记忆, 达到了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点的目的。

又如在讲单细胞微生物的生长曲线时, 先提出问题, 单细胞微生物生长分几个阶段, 以酵母菌为例说明在啤酒的生产中应在各阶段如何控制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在讲授了整个生长阶段的划分及特点后, 引导学生思考, 归纳、总结认识到微生物接种到培养基中后的整个发酵过程实际上是微生物的生长过程, 并将啤酒发酵过程与生长过程相对应, 在各阶段应注意培养条件与生长阶段相对应, 这样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生长曲线的意义及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食品微生物学不仅是专业基础理论课而且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 提高了学生对这门课的重视程度和学习兴趣。

1.2 积极开展课堂和课外讨论

积极开展课堂和课外讨论, 能改变过去传统的一味教师讲授的模式, 提高学生自学、分析和总结的能力。在课堂上针对讲授内容进行讨论, 例如在讲授微生物的生长时, 提出问题, 微生物生长体现在哪几方面, 生长和繁殖有何关系, 课堂讨论10分钟后, 学生发言, 这样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于课堂的时间有限, 在适当开展课堂讨论的同时, 在教学中还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讨论, 有的是针对讲过的内容的一个深化总结, 有的是针对未讲的内容, 同时注重讨论内容的综合性, 需要查阅相关的资料。例如在讲完病毒这章后提出在谷氨酸发酵中容易污染噬菌体, 污染后容易出现什么现象?如何检测噬菌体, 如何防治?并要求学生提交书面报告, 在课后答疑时, 让学生发言, 其他学生补充, 这样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探索比较法教学

在食品微生物教学工作中, 深感需要学生记忆的内容较多, 因此在教学中注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使学生记得“少、准、精”, 在教学中将各种记忆信息加以“浓缩”, 将一些教学内容通过比较列出, 可以是教师边讲边完成, 也可根据教材及学生实际, 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完成, 如“微生物的基因与基因组”一节中, 对真核微生物和原核微生物的基因组通过“存在形式”“是否有断裂基因”“是否有重复序列”三方面的比较。加深了学生对这两种微生物基因组特点的掌握。

1.4 运用案例式教学方法

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理论和应用紧密结合的课程, 食品微生物学中的许多章节的内容都在食品的生产中有许多实例。通过案例教学, 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食品微生物学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而且能使学生掌握在食品生产中如何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例如, 在讲到“单细胞微生物典型生长规律”这节, 在讲解后, 举了啤酒生产的案例。啤酒在生产过程中, 啤酒酵母在9~12℃进行啤酒发酵, 但啤酒酵母最适的生长温度为25~28℃, 啤酒酵母扩培中采用的逐级降温培养使啤酒酵母逐渐适应低温环境, 缩短啤酒酵母在发酵过程中的延迟期。通过目前这个方法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在生产过程中缩短延迟期的一些方法。

2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科技技术的迅猛发展, 多媒体技术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 成为国内外提高教学质量, 改革教学方式的重要手段。尤其对于食品微生物教学中, 多媒体教学具有明显的优势, 对于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繁殖及微生物的营养和生长等章节, 仅凭口头讲解显得枯燥无味, 而且效果不理想,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使微观世界宏观化、教学内容情景化。通过多媒体把各种微生物的具体形态、结构、繁殖过程通过直观清晰的图片及生动形象的动画展示给学生, 使之易于理解, 并加深了记忆, 提高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课堂教学效果。通过对学生的调查表明90%以上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易于理解和记忆, 增大了教学的信息量。摆脱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单调和枯燥, 形式生动活泼, 寓教于乐,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3 注重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中心。食品微生物学具有物种多、内容广、发展快、实践性强等特点, 客观上造成食品微生物学知识零碎化。因此必须根据微生物学课程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及人才培养的目标确定和改革授课内容, 以确保教学效果, 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

3.1 注重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突出食品微生物学教学重点

“食品微生物学”与“生物化学”“食品卫生与检验”等课程相互渗透、相互联系, 为了避免与这些课程某些内容的重复, 突出本学科的特有内容, 在深入研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 对食品微生物学各相关章节的授课内容进行了调整。对于先修课程已学过的内容, 以学生自学、教师课堂提问的方式来完成这部分教学内容;而对于后续课程中还要重点讲授的内容, 则简要概括, 抛砖引玉提供知识框架。例如“微生物的代谢”这章中的前两节“微生物的能量代谢”和“微生物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在生化中已重点讲述, 在这里只重点讲授后两节“微生物的初级代谢和次级代谢”和“微生物代谢与调控”内容。实践证明, 这种承前启后的教学方式, 既保持了微生物课程的完整性、系统性, 又解决了相关课程间的重复教学问题, 对提高教学效果, 激发学生的兴趣具有积极作用。

3.2 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微生物学是生物学中最活跃的分支科学之一。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 新的微生物学科如微生物基因组学、微生物蛋白质组学等不断孕育和形成。很多新技术新方法如荧光-PCR、生物芯片技术等在微生物学中广泛应用。同时, 新菌种、新病毒陆续得以分离和鉴定。完全按照食品微生物学教材已不能满足食品微生物学教学的需要。因此应在了解食品微生物学系统知识的前提下, 向学生讲述更多的有关科学前沿动态的知识。例如, 在讲到“病毒”一章时, 针对目前正在流行的“H1N1流感”, 在查阅大量最新文献的基础之上, 向学生系统地介绍了H1N1流感病毒的鉴定、形态、基因序列, 及主要的分子生物学分离检测技术。这样, 学生不仅获得了最新知识, 而且在不知不觉中系统地掌握了“病毒”这一章的全部知识要点, 并对学生起到开扩视野, 拓宽思路, 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4 建立新型综合性考核机制, 正确评定学生成绩

长期以来, 绝大部分学校学生的学习成绩主要以期末笔试考核为依据进行评定。随着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提高, 这种以考试为主的成绩评价模式越来越不适合人才的培养和学生能力的评估, 必须建立一套适合当代大学生的考核机制, 正确评价学生成绩。对此, 在改革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4.1 改革考试内容

传统的考试内容都是以教师授课内容或课本内容为主, 学生处于“听知识”、“背知识”和“默写知识”的被动状态中。在改革实践中, 我们采用了扩大命题知识面的方法, 使考试内容不仅涵盖了主讲教材和授课中的内容, 而且增加了大的综合性较强的并与食品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考题和本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 使成绩不仅全面体现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也体现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对当先本学科的前沿知识的掌握程度。使考试成绩能真正反映学生的能力。

4.2 改革考试方式

传统的考试方式单一, 只包括课堂的闭卷考试。为了全面掌握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卷面考试的基础上, 教学引向课堂外, 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在卷面成绩的基础上增加了部分开卷试题。这些题目在考试前提前公布, 这些试题具有明确的科学前沿性和综合性, 但具体内容不包含在授课内容中, 也可能没有现成的答案。实践证明, 此类试题考试不仅可引导学生在课外不同程度地阅读相关研究材料, 同时还可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4.3 改革成绩评定模式

课程学习成绩采用综合评定模式, 即由平时成绩 (20%) 、课程小论文 (10%) 和期末考试 (70%) 成绩综合评定。其中平时成绩由考勤 (5%) 、学习表现 (5%) 和课堂提问 (10%) 三部分组成, 课堂提问一般包括课前提问和课中随时提问。课前提问是在每堂课开始的5-10分钟内, 以上次授课内容为主, 包括对上堂课内容的总结, 关键知识点及在实际中的应用。并通过提问自然引入下节课的内容。另外在上课过程中随时提问, 引导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 一般每学期每个人会提问6次以上。这种成绩综合评定的模式不但可以使学生加强平时学习的主动性, 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性,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

结束语

实践证明, 近年来我们进行的食品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的尝试是成功的。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丰富与更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考核机制的客观化和综合化, 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增强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适应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今后我们还将继续探索、调整、改进, 以进一步推动微生物学教学改革, 培养更加优秀的新世纪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江汉湖.食品微生物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8.

[2]牛天贵.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2.7.

[3]陈必链.发酵设备教学改革[J].微生物学通报, 2003, 27 (1) :74-75.

[4]袁旭.科学训练方法[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2000.6

3.食品微生物学的实践探究 篇三

实践教学体系中创新的设计

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如何实现教学工作当中的质量升级和效率升级需求,就需要从实际的教学课堂工作入手,针对当下存在的教学现状和问题进行切实有效的分析和探讨,掌握科学有效的方式展开教学理念和实践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在食品的微生物科学课堂教学工作过程当中,应当重视建立一个强化的实践体系,在实践的工作模式下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好的掌握食品中存在的微生物物质和相关理论。

构建多元化实验教学系统。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系统也是非常有效的教学质量升级策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工作进行过程当中,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基本功的夯实工作内容,保证学生具备基本的学术理论,然后再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相关的食品微生物实践工作能力,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达成优化教学工作质量的目标。

实践教学体系革新与实践

通过基本实验锻炼学生操作能力。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体系,需要科学的进行课堂教育的工作整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开展过程当中优化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保证能够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工作过程当中锻炼学生的操作和动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在课堂的教学工作当中设计符合食品微生物科学的教学实验,就是非常行之有效的锻炼途径。

通过综合与创新模式的实验锻炼学生综合素质。为了能够提升学生的实际学习成绩,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应当重视对课程的设计和实际演练。在进行食品微生物科学教育的工作进行过程当中,需要不断的融合新的教学实验,提供创新的实验思路,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与此同时能够满足为学生提升综合素质的需求和目标。

构建开放式实验教学氛围。营造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养也非常的重要,能够满足实际的教学工作需求,并且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动手和操作能力。构建一个开放式的教学氛围,主要还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质量的升级,进而满足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

学校内外结合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食品微生物科学和学生以及教师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一科学项目在人们的生活中十分常见,并且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食品,通过学校内外环境的结合,有助于提升学生对自身学习科目的重视程度,进而保证食品微生物科学教学的顺利性,构建实践体系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工作内容。

通过实践课程推进理论课程教学。重视食品微生物科学的教学工作质量,就需要从实际的实践教学工作中入手,针对实际的教学工作进行研究和分析,通过实践课程的相关内容满足学生实践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让食品微生物科学不再是简单且枯燥的理论内容,而是符合学生追求科学和真知的重要学习科目。

提升教学综合能力实验考核。在食品微生物科学教学的工作过程当中,应当建立一个良好的实验考核制度,通过多元化的实验教学方式实现对教学工作的质量升级需求,保证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应用需求。建立一个完整的综合能力考核体系,对于约束和管理学生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符合培养全面型高素质人才要求和目标。

教学实践革新与实践效果

在食品微生物科学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教育工作者也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希望能够通过实践的教学模式不断的提升实际的教学工作质量,与此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优化的教学工作模式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被评审为优秀科学教育课程等众多名衔,更多的得到学生的认可和重视。

综合上述研究内容进行切实有效的分析、探讨和总结能够发现,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我国社会的经济、文化事业也在迅猛发展。如何能够保证我国社会各行各业良好发展,就必须保证我国各行各业人才储备基础。通过科学的实践教学模式,为我国社会培养全面的综合性人才,能够满足实际的教学质量和升级需求,同时还能够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食品的微生物科学是非常重要的学科之一,重视对其实践教学工作细节的研究,非常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的学习能力,保证实际教学工作的水平。

(作者单位:大庆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

4.食品微生物学论文 篇四

一、单项选择题Bacillus subtilis在 生 长 发 育 的一 定 时 期 能 形 成:答:()

A.孢 囊B.芽 胞C.伴 胞 晶 体D.子 实 体

2芽 胞 细 菌 的 繁 殖 是 依 靠 : 答 :()

A.芽 胞B.裂 殖C.出 芽D.藻 殖 段

3细 菌 的 繁 殖 首 先 开 始 于 : 答 :()

A.膜 的 分 裂B.壁 的 分 裂C.DNA 的 复 制

4细 菌 的 繁 殖 主 要 靠 :答 :()A.二 分 分 裂B.纵 裂C.出 芽 5下 列 微 生 物 属 于 原 核 微 生 物 的 是:答 :()

A.细 菌B.霉 菌C.酵 母 菌D.单 细 胞 藻 类

6自 然 界中 分 离 到 的 细 菌 , 形 态 各 种 各 样 , 其 中 种 类 最 多 的 是 : 答 :()

A.球 菌B.螺 旋 菌C.放 线 菌D.杆 菌

7最 主 要 的 产 芽 胞 细 菌 是 :答 :()

A.革 兰 氏 阳 性 杆 菌B.球 菌C.螺 旋 菌D.产 甲 烷 细 菌

8细 菌 细 胞 中 的 P 素 贮 藏 颗 粒 是 : 答 :()

A.羧 酶 体B.淀 粉 粒C.聚-β-羟 基 丁 酸D.异 染 粒

9原 核 细 胞 中 特 有 的 C 源 贮 藏 颗 粒 是 : 答 :()

A.异 染 粒B.肝 糖 粒C.淀 粉 粒D.聚-β-羟 基 丁 酸

10Micrococcus 的 译 名 为答 :()

A.链 球 菌 属B.微 球 菌 属C.小 单 胞 菌 属D.四 联 球 菌 属 11Bacillus 的 译 名 为 : 答 :()

A.假 单 胞 菌 属B.乳 酸 杆 菌 属C.梭 菌 属D.芽 胞 杆 菌 属 12假 单 胞 菌 属 的 拉 丁 文 属 名 为 : 答 :()

A.XanthomonasB.NitrobacterC.PseudomonasD.Escherichia

13在 细 菌 细 胞 中 能 量 代 谢 场 所 是 : 答 :()

A.细 胞 膜B.线 粒 体C.核 蛋 白 体D.质 粒

14细 菌 芽 胞 抗 热 性 强 是 因 为 含 有 : 答:()

A.聚 –ß-羟 基 丁 酸B.2,6-吡 啶 二 羧 酸 C.氨 基 酸D.胞 壁 酸 15枝 原 体 的 细 胞 特 点 是 : 答 :()

A.去 除 细 胞 壁 后 的 细 菌B.有 细 胞 壁 的 原 核 微 生 物

C.无 细 胞 壁 的 原 核 微 生 物D.呈 分 枝 丝 状 体 的 原 核 微 生 物 16下 列 微 生 物 中 能 通 过 细 菌 滤 器 , 并 营 专 性 寄 生 的是 : 答 :()

A.苏 云 金 杆 菌B.蛭 弧 菌C.衣 原 体D.类 菌 体

17.指 出 错 误的 回 答 , 真 菌 的 无 性 孢 子 有:答:()

A.分 生 孢 子B.接 合 孢 子C.游 动 孢 子D.节 孢 子

18.指 出 错 误的 回 答 , 真 菌 的 有 性 孢 子 有:答:()

A.卵 孢 子B.孢 囊 孢 子C.子 囊 孢 子D.担 孢 子

19.酵 母 菌 的菌 落 类 似 于:答:()

A.霉 菌 菌 落B.链 霉 菌 菌落C.细 菌 菌 落

20.酿 酒 酵 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 无 性 繁 殖 是:答:()

A.裂 殖B.芽 殖C.假 菌 丝 繁殖D.子 囊 孢 子繁 殖

21.酿 酒 酵 母菌 的 有 性 孢 子 是:答:()

A.卵 孢 子B.子 囊 孢 子C.担 孢 子D.无 有 性 孢子

22.酵 母 菌 细胞 壁 中 含 有:答:()

A.甘 露 聚 糖B.葡 聚 糖C.A和BD.几 丁 质

23.路 氏 类 酵母 的 生 活 史 属:答:()

26.多 数 病 毒粒子的大小为答:()

A.10nmB.100nm 左 右C.300nmD.10-300nm

27E.coli T4 噬 菌 体 的 典 型 外 形 是:答:()

A.球 形B.蝌 蚪 形C.杆 状D.丝 状

28.类 病 毒 是一 类 仅 含 有 侵 染 性的病 毒。答:()

A.蛋 白 质B.RNAC.DNAD.DNA 和 RNA。

29.病 毒 壳 体的 组 成 成 份 是:答:()

A.核 酸B.蛋 白 质C.多 糖D.脂 类

30.病 毒 包 膜的 组 成 成 分 是:答:()

A.脂 类B.多 糖C.蛋 白 质

31.病 毒 含 有的 核 酸 通 常 是:答:()

A.DNA 和 RNAB.DNA 或 RNAC.DNAD.RNA

32.最 先 发 现病 毒 的 是:答:()

A.巴 斯 德B.柯 赫C.伊 万 诺 夫斯 基D.吕 文 虎 克

33.噬 菌 体 是专 性 寄 生 于的寄 生 物。答:()

A.细 菌B.酵 母 菌C.霉 菌

34.病 毒 的 分类 目 前 以为 主答:()

A.寄 主B.形 态C.核 酸

35.最 先 提 纯的结 晶 病 毒 是 : 答:()

A.烟 草 花 叶病 毒B.痘 苗 病 毒C.疱 疹 病 毒D.流 感 病 毒

36.在 溶 源 细胞 中 , 原 噬 菌 体 以状 态 存 在于 宿 主 细 胞 中答:()

A.游 离 于 细胞 质 中B.缺陷 噬 菌 体C.插 入 寄 主染 色 体

37.溶 原 性 细菌 对具 有 免 疫 性 : 答:()

A.所 有 噬 菌体B.部 分 噬 菌体C.外 来 同 源噬 菌 体D.其 它 噬 菌体

38._______是 合 成 核 酸 的 主 体 物。答 :()

A5-D 核 糖B5-D 木 酮 糖C5-D 甘 油 醛

39.自 然 界 中 的 大 多 数 微 生 物 是 靠 _________ 产 能。答 :()

A发 酵B呼 吸C光 合 磷 酸 化

40.在 原 核 微 生 物 细 胞 中 单 糖 主 要 靠 __________ 途 径 降 解 生 成 丙 酮 酸。答 :()

AEMPBHMPCED

41.参 与 脂 肪 酸 生 物 合 成 的 高 能 化 合 物 是 __________。答 :()

A.乙 酰CoABGTPCUTP

42.Pseudomonas 是 靠 __________ 产 能。答 :()

A光 合 磷 酸 化B发 酵C呼 吸

43.合 成 环 式 氨 基 酸 所 需 的 赤 藓 糖 来 自 __________。答 :()

AHMP途径BEMP途径CTCA循 环

45.合 成 氨 基 酸 的 重 要前 体 物 α-酮 戊 二 酸 来 自 _________。答 :()

AEMP 途 径。BED 途 径CTCA 循 环

46.反 硝 化 细 菌 进 行 无 氧 呼 吸 产 能 时 , 电 子 最 后 交 给 ________。答 :()

A无 机 化 合 物 中 的 氧BO2C中 间 产 物

47.参 与 肽 聚 糖 生 物 合 成 的 高 能 磷 酸 化 合 物 是:答 :()

AATPBGTPCUTP

48.已 知 DNA 的 碱 基 序 列 为 CATCATCAT,什 么 类 型 的 突 变 可 使 其 突 变 为:CTCATCAT。答:()

A.缺 失B.插 入C.颠 换D.转 换

49.已 知 DNA 的 碱 基 序 列 为 CATCATCAT,什 么 类 型 的 突 变 可 产 生 如 下 碱 基 序 列 的 改 变:CACCATCAT ?答:()

A.缺 失B.插 入C.颠 换D.转 换

50.不 需 要 细 胞 与 细 胞 之 间 接 触 的 基 因 重 组 类 型 有:答:()

A.接 合 和 转 化B.转 导 和 转 化C.接 合 和 转 导D.接 合51.在 Hfr 菌 株 中:答:()

A.F 因 子 插 入 在 染 色 体 中B.在 接 合 过 程 中,F 因 子 首 先 转 移

C.在 接 合 过 程 中,质 粒 自 我 复 制D.由 于 转 座 子 是 在 DNA 分 子 间 跳 跃 的,因 此 发 生 高 频 重 组

+-52.当FF杂 交 时答:()

+-+A.F 因 子 几 乎 总 不 转 移 到 F 细 胞 中B.F菌 株 几 乎 总 是 成 为 F

-C.基 因 重 组 的 发 生 频 率 较 高D.F 因 子 经 常 插 入 到 F 细 胞 染 色 体 上

53.转 导 子 是 指:答:()

A.供 体 菌B.转 导 噬 菌 体C.转 导 前 供 体 菌D.转 导 后 受 体 菌

54.枯草芽孢杆菌污染食品会有什么现象?答:()

A.可使肉类罐头变质胀罐B.产生甜凝乳现象

C.肠毒素D.引起罐头食品变质且外观不膨胀

55.下列物质中,均属于微生物的次生代谢产物的是:(A)氨基酸、维生素、抗生素(B)抗生素、毒素、色素(C)多糖、核苷酸、维生素(D)激素、维生素、色素()

56.微生物发酵应用于食品工业,除生产传统的发酵产品外,还可产生哪类物质而为解决粮食短缺开辟了新的途径:(A)啤酒(B)食品添加剂(C)维生素(D)单细胞蛋白()

57.下列哪项是细菌、真菌的共同特征:(A)都是单细胞生物(B)都具有细胞壁

(C)都用孢子繁殖后代(D)对人类都有益()

58.醋微生物以淀粉质原料进行醋酸发酵时,在氧气控制上要求:()

(A)先厌氧,后通氧,再厌氧(B)先通氧,后厌氧,再通氧

(C)先厌氧,再通氧(D)先通氧,再厌氧

59.酵母菌培养液常含有一定浓度的葡萄糖,但当葡萄糖浓度过高时,反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其主要原因是:()

(A)碳源供应太充足(B)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C)酵母菌代谢旺盛,导致培养基严重缺O2,影响菌体生长(D)葡萄糖不是酵母菌的原料

60.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有多种多样的中毒表现中最为常见的是:()

A.胃肠炎型B.类伤寒型类霍乱型C.类感冒型D.败血症型。

61.下列不属于热杀菌技术的是。答:()

A.辐照杀菌B.巴氏杀菌C.远红外杀菌D.UHT

62.酵母菌是一类微生物。答:()

A.好氧型B.专性厌氧型C.兼性厌氧型D.耐氧型

63.下列不属食品中毒的是。答:()

A.因暴饮暴食引起的急性胃肠炎B.食入含有沙门氏活菌食物引起的胃肠炎;C.食用霉变的玉米糊引起的腹泻;D.食入含有大肠杆菌O157:H7的黄瓜引起的出血性结肠炎。

二、判断题:

1. 链霉菌是霉菌,其有性繁殖形成接合孢子。答:()

2. 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均是多细胞的微生物。答:()

3.细 菌 是单 细 胞 生 物,四 联 球 菌 中 每 一 个 细 胞 都 是 一 个 独 立 的 生 活 个 体。答:()

4. 卵孢子是鞭毛菌亚门的无性孢子, 外生。答:()

7.原噬菌体即插入寄主染色体DNA上的噬菌体DNA。答:()

8.溶源性细菌 在一定条件诱发下, 可变为毒 性 噬 菌 体 裂 解 寄 主 细 胞。答:()

9.T4噬菌体粒子的形态为杆状。答:()

10.植物病毒的核酸主要是DNA, 而细菌病毒 的 核 酸 主 要 是 RNA。答:()

11.大肠杆菌噬菌体靠尾部的溶菌酶溶解寄主细 胞 壁 后 靠 尾 鞘 收 缩 将 DNA 注 入 寄 主 细 胞。答:()

12.一 种 细 菌只 能 被 一 种 噬 菌 体 感 染.答:()

13.乳 酸 发 酵 和 乙 酸 发 酵 都 是 在 厌 氧 条 件 下 进 行 的答 :()

14.葡 萄 糖 彻 底 氧 化 产 生 30 个 ATP, 大 部 分 来 自 TCA 循 环。答 :()

15.UDP--G,UDP--M 是 合 成 肽 聚 糖 的 重 要 前 体 物 , 它 们 是 在 细 胞 质 内 合 成 的。答 :()

16.组成肽聚糖的前体物UDP--G,UDP--M 是 在 细 胞 膜 上 合 成 后 运 到 细 胞 壁 上 联 结 的。答 :()

17.转 化、转 导、接 合 是 三 种 诱 变 育 种 的 方 式。答:()

18.放 线 菌 细 胞 的 遗 传 物 质 染 色 体 成 分 是 由 DNA 和 组 蛋 白 组 成。答:()

19.λ噬菌体是能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上 任 何 位 点 的 温 和 噬 菌 体。答:()

21.黄曲霉毒素B1是毒素中最强的;答:()

22.摄入含有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都会引起食物中毒。答:()

23.食品的防腐就是通过临时或永久性打破微生物的内平衡而实现的。答:()

24.原核生物的染色体DNA一般只有一个复制起点,而真核生物的染色体有多个复制起点,所以真核生物复制快些。答:()

三、填空题

1.真 菌 菌 丝有 两 种 类 型,低 等 真 菌 的 菌 丝 是 ____,高 等 真 菌 的 菌 丝 是 __。

2. 真 菌 无 性繁 殖 孢 子 的 种 类 主 要 有 _____,____,___,___ 和 __ 等 五 种

3.真 菌 的 有性 孢 子 种 类 有 _____,_______,_____和____。

4.酵 母 菌 的无 性 繁 殖 方 式 主 要 有 _______和______。

5.α-淀粉酶任意水解淀粉分子内,不能作用于,水解终产物为、和含

6.微生物细胞的代谢调节主要有两种类型:和。

7.细 菌 生 长 曲 线 中 滞 留 适 应 期 的细菌总数的 特 点 是 ______。

8.细 菌 生 长 曲 线 中 对 数 生 长 期 的细菌总数的 特 点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细 菌 生 长 曲 线 中 最 高 稳 定 生 长 期 的细菌总数的特 点 是_________________。

10.细 菌 生 长 曲 线 中 衰 亡 期 的细菌总数的特 点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微生物的六大营养素:、、、、、12.诱变育种的关键步骤有哪些?

13.病毒的对称形式有哪几种。

14.细菌有哪几种形态。

15.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的方式有哪些?

16.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17.简述微生物利用葡萄糖进行分解代谢的途径有哪些。

18.肽聚糖的生物合成分为哪几个阶段?土壤中微生物数量最多的是。

21.弯曲杆菌属广泛分布于各地,人食入含有该菌的食物后,可发生食物中毒,引起,症状为下痢、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

22.冷藏食品腐败的重要原因菌是,23.盐杆菌属是食品引起变质的主要微生物。

24.导致酒精饮料变酸的主要菌是:。

25.大肠杆菌污染食品引起腐败变质后,可产生气味。

26.志贺氏菌污染食品经口进入人体后,可侵入大肠的上皮细胞,引起以下痢、发热、腹痛为主的。

27.肉毒梭菌在食品中增殖可产生,可引起食物中毒。

28.马铃薯发芽后产生较高的有毒生物碱是。

四、简答题

1.简述微生物的特点?

2.病毒的一般特点是什么?

3.试述基因工程技术基本操作步骤。

4.简述毒性毒性噬菌体增殖裂解细胞的过程。

5.比较微生物对营养物质吸收四种方式的异同。

6.微生物常用的碳源和氮源物质各有哪些?

7.划分微生物营养类型的依据是什么?简述微生物的四大营养类型。

8.试比较发酵、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三者的异同。

9.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可分几期?其划分依据是什么?

10.常用测定微生物生长量的方法有哪几种?试比较其优缺点。

11.什么是乳酸菌同型发发酵和异型发酵?二者主要区别是什么?

12.食品中细菌数量和大肠菌群的食品卫生学意义是什么?

13.霉菌及其毒素的食品卫生学意义是什么?

14.微生物防腐保鲜技术主要有那些?

15.培养基分装完毕后,在管口加棉塞时为什么不宜过松或过紧?

16.简述食物中毒的特点?

五、问答题

1.什么是革兰氏染色?其原理和关键是什么?它有何意义?

2.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成分和构造。

3.芽孢有何特殊生理功能?其抗性机理是什么?芽孢的这些特点对实践有何指导意义?

4.发酵生产的谷氨酸主要原料有哪些?谷氨酸生产过程中六步主要生化反应过程?

5.什么是乳酸菌同型发酵和异型发酵?二者主要区别是什么?

6.乳酸菌的概念是什么,举例说明乳酸菌在食品中的应用?乳酸发酵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六、名词解释

1.病毒的一步生长曲线病毒粒子壳体壳粒核壳

2.碳源、氮源、碳氮比

3.杀菌(灭菌)、商业灭菌、消毒、防腐

4.杂交、转化转导cDNA

5.连续培养、同步培养

6.无菌动物

7.内源性污染、外源性污染

8.腐败(Spoilage)酸败(Acidic spoilage)

9.食物中毒

六、计算题

5.食品微生物学习心得 篇五

随着科技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和卫生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食品微生物检验”是衡量食品卫生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判断被检食品能否食用的科学依据之一,对食品的质量与安全起着监督、预防、评价等作用。通过食品微生物检验可以判断企业中食品加工环境、食品卫生环境的优劣,能够对食品被微生物污染的程度做出正确的评价。食品微生物是一项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微生物与食品的储藏、运输、加工、制造过程紧密相连。一方面是利用有益微生物的作用制造发酵食品;另一方面是防止有害微生物污染食品,保证食品安全。

本次为期18天的食品微生物检验学习,使我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检验水平都得到了全面的启发与提高,借此机会要感谢公司领导对我的信任与大力支持!

此次学习分为二个阶段,一是理论学习阶段,2015年10月25日-11月4日于自治区质监局培训中心学习微生物检测技术理论知识。二是实习阶段,11月5日-11月13日于自治区质监局检测中心微生物检验室检验食品中的常规菌与致病菌。

一、理论学习。

1、食品卫生学的意义;食品中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霉菌,酵母菌等常见致病微生物的鉴别、分型与检测技术;食源性微生物的分类与分布;食品内外环境因素与微生物生长的关系;食品传播性微生物的致病性与感染;食品腐败的鉴评、监控;细菌的能量代谢、分解代谢、合成代谢等。使我们掌握了更多食品微生物的基本原理、新的检测技能和方法以及食品质量的控制等。可使我们今后的工作更加精益求精,也为致病菌的检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解读了新《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关系到社会稳定,关系到百姓健康,新《食品安全法》的正式实施,对食品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食品标准也从卫生方面上升到安全层面,确保了对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食品企业是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食品企业的微生物安全是关乎到千万百姓的生命健康。因此,要求我们检验员要有较高素质,不但应具有很好的技术能力,还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3、授课老师思路清晰,突出重点,善于引导学生思考,使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各种食品中的各种微生物和丰富的微观世界。通过幻灯片向我们展示了随处可见的食品都与哪些微生物有关及腐败食品因微生物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实例与数据。通过鲜明的图片与生动的讲解,使我们了解了食品微生物的重要性,在感慨微生物的强大作用之余,深切的体会到了食品企业不仅要生产出好的食品,更要生产出更好、更优质的食品。

二、实习阶段。

1、学习了更加严格的无菌操作技术、杀菌技术;完成了送检食品及抽检食品中各种细菌的分离纯化培养、分型与鉴定;微生物观察及分析;学习了菌种保藏与遗传育种技术;完成了各种细菌培养基的配制。

2、借鉴了各种试剂的配制、使用记录;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使用记录;实验室与操作器具的消毒记录等,以完善我单位的各项记录。可参考致病菌的初筛可用快速检测试纸片及初步证实实验同步进行;对于已被证实的菌种可使用VITEK或PCR技术与下一步的生化实验同步进行。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检出效率及准确率。

3、了解了实验前后的有效处理。前处理:玻化器皿的洗涤可使用超声波清洗机;洗涤后的试管摆放可使用高压筐层层堆叠,然后立起的方式;分装液体可使用分液器;实验过程中可实验移液枪;锥形瓶塞可使用橡皮筋封口等,从而可极大提高工作效率。对于培养基要求115℃灭菌的,需提前将试管于121℃高压锅内灭菌,以保证管内细菌完全灭活。后处理:必须将已发酵或者已长菌的容器用独立高压菌锅灭菌后才可洗涤。加强防范意识,保护自身安全。

4、经过证实,我单位曾一直使用的大肠菌群检测方法有误:1)没有证实实验。我单位大肠菌群的检测一直采用的是GB 4789.3-2010的检验方法,LST初发酵后便查MPN表报出检出值,违背了大肠菌群的国标检验三步法的规定(初发酵、复发酵和证实实验)。规定中第一步LST发酵实验是样品的发酵结果,不是纯菌发酵实验,所以初发酵阳性管经过后两步有可能成为阴性。大量检验数据证明,食品中大肠菌群检验程序的符合率、初发酵与证实实验相差很大,不同食品三步法的符合情况也不一致。只做一步初发酵,误差是比较大的,这样会有相当部分的合格样品被作为不合格样品处理。我单位必须加以重视,避免经济损失。2)套用的国家标准有误。根据我单位产品的微生物技术检测要求,应采取GB 4789.3-2003的检测方法。初发酵:将待检样品接种于乳糖胆盐发酵管内。分离培养:将产气的发酵管分别转种于伊红美蓝琼脂平板上,培养后观察菌落形态。证实实验:在伊红美蓝琼脂平板上挑取可疑大肠菌群于乳糖发酵管继续培养并观察产气情况,同时做革兰氏染色证实;查MPN表,报出检出值。

此次学习与实习虽然时间较短,但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谓受益匪浅、收获良多,不仅丰富了知识、增长了见识,而且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这些对我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必将起到积极而长远的影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学习、积累经验、克服不足,脚踏实地、尽职尽责的做好各项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提升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饱满的热情、扎实的作风投入到工作学习当中去,为公司贡献自己的一份光和热。

6.食品微生物讲稿学生实验报告 篇六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显微镜的构造、性能和使用方法,重点掌握普通光学显微镜油镜的使用。2.了解和利用普通光学显微镜油镜对细菌、放线菌进行个体形态观察。3.观察并比较不同来源的微生物生长的数量和类型。

二、实验原理

1.油镜使用香柏油原理: 1).增加照明亮度

油镜的放大倍数可达100Χ,放大倍数这样大的镜头,焦距很短,直径很小,但所需要的光照强度却最大。从承载标本的玻片透过来的光线,因介质密度不同(从玻片进入空气,再进入镜头),有些光线会因折射或全反射,不能进入镜头,致使在使用油镜时会因射入的光线较少,物像显现不清。所以为了不使通过的光线有所损失,在使用油镜时须在油镜与玻片之间加入与玻璃的折射率(n=1.55)相仿的油镜(通常用香柏游,其折射率n=1.52)。2).增加显微镜的分辨率

显微镜的分辨率或分辨力(resolutionorresolvingpower)是指显微镜能辨别两点之间的最小距离的能力。从物理学角度看,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受光的干涉现象及所用物镜性能的限制,可表示为:(公式P16)式中λ=光波波长;NA=物镜的数值孔径值。

光学显微镜的光源不可能超出可见光的波长范围(0.4--0.7μm),而数值孔径值则取决于物镜的镜口角和玻片与镜头间介质的折射率,可表示为:NA=n×sinα

式中α为光线最大入射角的半数。它取决于物镜的直径和焦距,一般来说在实际应用中最大只能达到120O,而n为介质折射率。由于香柏油的折射率(1.52)比空气及水的折射率(分别为1.0和1.33)要高,因此以香柏油作为镜头于玻片之间介质的油镜所能达到的数值孔径值(NA一般在1.2~1.4)要高于低倍镜、高倍镜等干镜(NA都低于1.0)。若以可见光的平均波长0.55μm来计算,数值孔径通常在0.65左右的高倍镜只能分辨出距离不小于0.4μm的物体,而油镜的分辨率却可达到0.2μm左右。2.微生物检测原理

微生物的基本特点是微生物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实验室内亦不例外。由于其个体微小,绝大部分微生物是用肉眼看不到的,因此,只有通过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形成微生物群体,即菌落,才能通过肉眼直观地看到它们。

三、实验步骤 1.油镜观察:(1)上升聚光器,全开虹彩光圈。(2)用粗调节轮提起镜筒或下降载物台,转动转换器将油镜转至镜筒正下方。在玻片标本的镜检部位滴上一滴香柏油。右手顺时针方向慢慢转动粗调节轮使镜筒下降或载物台上升,与此同时,从显微镜的侧面观察使油镜浸入油中,直到几乎与标本接触时为止。注意不要压到标本,以免压碎玻片,甚至损坏油镜头。(3)从接目镜内观察,进一步调节光线,使光线明亮,再用粗调节轮将镜筒徐徐上升或将载物台徐徐下降,直到视野内出现物像为止,然后用细调节轮校正焦距。如油镜已离开油面而仍未见物象,必须再从侧面观察,将油镜降下,重复操作至物象看清为止。2.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

熔化培养基→倒平板→冷却→无菌接种(头发、牙垢、指甲、手指触摸、暴露空气5’、其它)

四、实验结果;

1.选绘三种细菌个体形态图(铅笔)2.观察不同类群微生物的菌落形态特征,并记录结果。

五、讨论分析(完成指定的思考题和作业题)

1.简述利用显微镜油镜观察细菌、放线菌个体形态图的方法 参考答案:

.显微镜是光学精密仪器,在使用时要特别小心,使用前要熟悉显微镜的结构和性能,检查各总零件是否完好无损。镜身有无灰尘,镜头是否清洁,做好必要的清洁和调整工作。

2.拿取显微镜必须一只手拿着镜臂,一只手托着镜座,并保持镜身的上下垂直,应避免震动,轻放台上。切不可一只手提起,以防显微镜、反光镜功目镜坠落。

3.使用前应将镜身擦拭一遍、用擦镜纸将镜头擦净(切不可用手指擦抹)。若遇到镜台或镜头上有干香柏油,可用擦镜纸沾取少量二甲苯将其擦去。

4.使用时如发现显微镜操作不灵活或有损坏,不要擅自拆卸修理,应立即报告指导教师处理。5.注意保护镜头,切不可压碎标本被片,损坏镜头

6.显微镜使用完毕,应登记显微镜使用卡经指导教师检查后放回镜箱。

六、改进实验建议。

实验参考网址:http://202.192.164.81/index.htm 电话:Email:fswuguoming@yahoo.com.cn 4.6 菌落特征观察内容

(1)菌落大小

用格尺测量菌落的直径。大菌落(5mm以上)、中等菌落(3~5mm)、小菌落(1~2mm)、露滴状菌落(1mm以下)。(2)表面形状

分光滑、皱褶、颗粒状、龟裂状、同心环状等(图9-1A)。(3)凸起情况

分扩展、扁平、低凸起、凸起、高凸起、台状、草帽状、脐状、乳头状等(图9-1B)。(4)边缘状况

分整齐、波浪状、裂叶状、齿轮状、锯齿形等(图9-1A)。(5)菌落形状

分圆形、放射状、假根状、不规则状等(图9-1A)。(6)表面光泽

分闪光、金属光泽、无光泽等。(7)菌落质地

分油脂状、膜状、松软(粘稠)、脆硬等。于酒精灯旁以无菌操作打开平皿盖,用接种环挑动菌落,判别菌落质地是否为松软或脆硬等。(8)菌落颜色

分乳白色、灰白色、柠檬色、橘黄色、金黄色、玫瑰红色、粉红色等。注意观察平皿正反面或菌落边缘与中央部位的颜色不同。(9)透明程度

分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等。

A.菌落的形状及边缘状况 1.圆形、边缘整齐、表面光滑;2.不规则状;3.边缘波浪状;

4.边缘锯齿状;5.同心圆状;6.边缘缺刻状、表面呈颗粒状;7.丝状;8.假根状

B.菌落的凸起情况 1.扁平、扩展;2.低凸面,3.高凸面;4.台状;

5.脐状;6.草帽状;7.乳头状;8.褶皱凸面

图1 细菌的菌落特征示意图

同组同学实验结果汇总:

记录实验结果于下表并描述你处理的培养皿中长出的菌落形态特征(如形状、颜色、大小、边缘等)。

微生物来源 菌落数 大 小 空 气 尘 土 水 其它()

颜 色

形 状

边 缘

7.食品微生物学论文 篇七

一、修订教学计划, 制定新的教学大纲

要搞好动物性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的教学, 就要认清这门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这就是在讲授动物性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 注重微生物检验实践技能的培养, 使学生掌握食品中微生物检验的方式、方法, 为今后的检疫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动物性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的教学要求, 修订了教学计划, 适当减少理论授课的学时, 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 并在第七学期开设综合实训。制定新的教学大纲、教学监控体系和考核标准等, 对教学进行全程的质量监控, 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理解和实践动手能力。

二、自编讲义和实训指导书

在我国动物性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教材稀少, 大多数内容陈旧、更新速度慢、印刷质量差。本课程组认为教学应该是“教一门系统的学科, 而不是某一本具体的教科书”。正是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 本课程组广泛收集相关教材、专著、专业期刊、学术文献和新闻报道, 以周阳生主编的《动物性食品微生物学检验》为蓝本, 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及时补充微生物检验方面的最新科研动态、新技术, 以及生产实践中的经验, 不断充实、调整教学内容, 编写了适合我校学生使用的《动物性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讲义》、《动物性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指导》, 目前已在6届学生中推广使用, 效果良好。

三、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我们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 进行微生物检验学习竞赛。我们先布置案例让学生思考, 然后, 启发学生参照常规检验方法进行讨论, 最后, 再说明正确结论, 并对讨论中的错误认识予以纠正。同时, 鼓励学生围绕教学大纲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查阅资料, 撰写论文, 并进行论文交流。我们将这些计入考核成绩, 并给总评优秀的小组集体加分, 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实践证明, 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他们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 使其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 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

四、注重实践教学

1.完善实验室建设

我院有微生物实验室3间, 无菌室1间, 仪器室2间, 大量实验仪器设备和细菌标本片等。通过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使其熟练掌握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技巧和常规仪器的使用方法。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 不断加大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制定《微生物学检验实验室规则》, 使实验室、无菌室、仪器室满足教学需要。实验室每周定期开放, 供学生自学。

2.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利用我院实践教学基地众多的优势, 开展全方位、广层次、多环节的实践教学活动, 建立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有用多个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积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组织课外活动, 不断提高其动手能力。注重教、学、做合一的原则, 采用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方法, 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凸显职业教育特色。

3.加大实践考核比重

不断改进考核方法, 注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形成性评价, 提高实践考核比例。实践考核包括平时实验技能考核、细菌标本片识别、常见微生物的检验程序等, 占总成绩的30%。通过改革实践考核方法, 促进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五、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在教学改革中, 我们注重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使其具有坚实的微生物检验专业基础、较广的相关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演讲能力, 使微生物检验的学习由枯燥乏味转为新鲜活泼, 使学生们乐于接受并产生浓厚兴趣。教研室的老教师经常听新教师授课, 从师德、师风、教学内容等各方面指导青年教师, 并积极组织开展教学研讨和交流, 注重培养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 以壮大微生物检验的师资队伍。我们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研活动, 以科研成果更好的知道实际生产。

通过教学改革的探索, 我们改变了过去高等教育学生实践教学薄弱、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不够、实践动手能力较低的状况, 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 而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为学生以后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摘要:动物性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是动物防疫检疫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课。我们通过修订教学计划、制定新的教学大纲、自编讲义和实训指导书、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实践教学等方法,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能力, 为学生专业能力的形成奠定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动物性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教学改革,学生

参考文献

[1]涂冰, 谢锋, 顾振华等.要用植物学实践教学改革尝试.卫生职业教育, 2008, 26 (3) :115.

[2]何丽清.伤寒论的临床实践教学改革.教育纵横, 2005, 3 (7) :34-35.

[3]翟金国, 陈敏, 杨洪峰等.精神卫生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模式与效果评价.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1) :71-72.

[4]凌去非, 眭晓花, 施美华等.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等农业教育, 1999, (12) :60-61.

[5]何培新.烟草工程专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初探.微生物学杂志, 2008, 28 (6) :111-112.

[6]章玉平.花卉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19) :5975-5976.

8.解析食品微生物检验 篇八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检验

食品检验的特点是:

①法规性:检验方法必须采用国家法定的检验方法,检验结果具有法律效力。

②要检验的菌少、杂菌含量多。

a需要增加要检验的细菌。

b抑制杂菌。

③检验的范围广。

④检验结果具有数量界限。

⑤采样后要求应尽快检验,快出结果,操作要慎重,结果要准确。

1 生产实验原理

在各种法规检验方法中很重要的环节就是生化试验,设计生化试验的原则就是:在试验过程中加入某些化学物质,使细菌的代谢产物与加入的化学物质产生肉眼可见的变化或特征。以下是我对部分生化试验原理的解释。

①过氧化氢酶及过氧化物酶试验原理:有些微生物可以将过氧化氢分解为水和氧气.

②甲基红试验原理:一些细菌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丙酮酸可被进一步分解为甲酸、乙酸、乳酸和琥珀酸,使培养基的pH值下降到4.5以下,加入甲基红呈红色,阳性。

③V-P试验原理:一些细菌分解葡萄糖为丙酮酸,进一步脱酸产生乙酰甲基甲醇,乙酰甲基甲醇在碱性溶液中被空气中的氧氧化成二乙酰(丁二酮),进而与培养基内蛋白胨中所含的精氨酸的胍基发生反应生成红色化合物。

④柠檬酸盐试验原理:一些微生物可以以铵盐作为唯一的氮源,以柠檬酸盐作为唯一的碳源,在柠檬酸盐培养基上生长,分解柠檬酸盐生成碳酸盐使培养基变成碱性,酸性指示剂变色。

⑤马尿酸盐试验原理:一些细菌可以水解马尿酸生成苯甲酸和甘氨酸,苯甲酸和氯化铁反应生成苯甲酸铁沉淀。

⑥硫化氢试验原理:有些微生物分解含硫氨基酸产生硫化氢,硫化氢与培养基中的亚铁盐反应生成硫化亚铁沉淀,使培养基变黑。

⑦靛基质试验(吲哚试验)原理:一些细菌可以分解蛋白胨中的色氨酸,产生靛基质,靛基质可与对二甲氨基苯甲醛作用,生成玫瑰吲哚而成红色。

⑧卵磷脂酶试验原理:一些细菌产生卵磷脂酶,分解卵磷脂产生甘油脂和水溶性的磷酸胆碱,在菌落周围形成一个乳白色的沉淀环或浑浊带,在周围有一个透明圈。

⑨脱氢酶试验原理:微生物有脱氢酶,可使氯化三苯四唑(TTC)还原,由无色变为红色,所以菌落变红色。

⑩淀粉酶实验原理:一些细菌可产生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为双糖或单糖,加入碘,菌落周围不变色。

⑾明胶液化实验原理:一些细菌可产生胞外酶,使明膠蛋白分解为氨基酸,从而失去明胶凝固能力。液化为阳性,仍为固态为阴性。

⑿重点试验——三糖铁试验(TSI)原理:

1.1 成分:牛肉膏、蛋白胨(氮源)

三糖:葡萄糖0.1%、乳糖1%、蔗糖1%。

酚红指示剂、琼脂(pH值调至7.4,培养基摆成高层斜面)。

1.2 接种:

①穿刺接种。

②斜面划线接种(36℃培养18-24h)。

1.3 观察结果:

①分解葡萄糖、乳糖和蔗糖。斜面产酸变为黄色(阳性),底层产酸变为黄色(阳性)。

②分解乳糖、蔗糖,不分解葡萄糖。斜面、底层都产酸,都变为黄色(阳性)。

③分解葡萄糖,不分解乳糖和蔗糖。斜面产碱显红色(阴性),底层产酸显黄色(阳性)。

④分解含硫氨基酸产硫化氢。硫化氢与亚铁离子生成硫化亚铁,使培养基变黑。

⑤分解糖类产气,培养基中有气泡或裂缝。

2 前沿技术的应用原理

2.1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原理:酶与Ab或Ag与相应的Ag或Ab结合,事先将待测标本吸附在固相载体表面,标本中的Ag(或Ab)亦吸附在固相载体的表面,加入酶标Ab(或Ag),酶标Ab(或Ag)与相应Ag(或Ab)结合后不能被缓冲液冲掉。当加入酶相应的底物时,由于酶的催化作用,底物发生反应可呈现颜色反应,颜色的深浅与酶作用于底物所形成的有色物质的量有关,即与待测标本中相应的Ag(或Ab)的量成正比。

2.1.1 注释:固相载体:(聚苯乙烯)

①吸附(也称包被);Ag或Ab吸附到固相载体的过程,也称之酶标板的致敏。

②封闭:用牛血清填补固相载体上剩余的位点。

2.1.2 基本方法:

①4℃过夜包被Ab或Ag。

②PBS冲洗三遍,每次3分钟。

③加入酶标Ab或Ag(37℃湿盒孵育30分钟)。

④PBS冲洗三遍。

⑤加入OPD和H2O2反应15-30分钟。

⑥用2M浓硫酸终点反应(酶作用时间越长,颜色越深,浓硫酸使酶失去活性)。

⑦用酶标仪测OD值(吸光值)。

此测定方法简便易行、灵敏度高,但易出现假阳性(非特异反应)。

2.2 PCR技术(P-聚合酶 C-链 R-反应)

2.2.1 仪器:PCR仪

2.2.2 三个温度:变性温度90-95℃

退火温度40-60℃

反应温度(合成DNA)70-75℃

2.2.3 引抑为一小段寡聚合苷酸,酶为Tag酶。

9.食品厂微生物实验室基本要求 篇九

一.选址:

1.实验室应选择在清洁安静的场所,远离生活区,锅炉房与交通要道; 2.实验室应选择在光线充足,通风良好的场所,要与生产加工车间有一定距离;

3.实验室应选择在方便扦样与检验,距离车间较近的工作场所。

二.结构和布局:

根据生产实际需要,一般工厂应设置细菌与理化检验兼有的综合实验室,主要包括以下三大部分:细菌实验室、理化实验室、办公室。

1.办公室

2.理化分析实验室:(或者和细菌检验操作室合并)①理化分析室(兼作感观检验室)②仪器室(兼放细菌室显微镜等少量仪器)

3.细菌实验室:

①细菌检验操作室; ②无菌室;

③培养基制作室;④洗涤消毒室;

一般布局要求如下: 1.办公室:

办公室是化验人员进行原始记录等各项工作的场所,是与非化验室人员交往较多的场所,因此,应设在整体综合化验室的最外层,只需有桌、椅等简单设施即可。

2.细菌检验操作室(常规操作)

细菌检验操作室是细菌培养与检验主要操作室,主要设施是实验台。对实验台的要求:

a.实验台面积一般不小于2.4×1.3m; b.实验台位置应在实验室中心位置,要有充足光线;也可以做边台。c.实验台两侧安装小盆与水龙头;

d.实验台中间设置试剂架,架上装有日光灯与插座; e.实验台材料要以耐热、耐酸碱为宜。3.无菌室:

无菌室通过空气的净化和空间的消毒为微生物实验提供一个相对无菌的工作环境,无菌室是处理样品和接种培养的主要工作间,应与细菌检验操作室紧密相连。为满足无菌室无菌要求,无菌间应满足以下布局:

a.入口避开走廊,设在细菌检验操作室内; b.与操作室用两道缓冲间隔开;

c.无菌室与缓冲间均装有紫外灯,要求每3平米安装30w紫外灯一盏; d.无菌室内设有实验台中央(实验台与边台皆可),紫外灯距实验台面要小于1.5m;

e.无菌室与操作室之间设有双层窗构成小通道。4.培养基制作室:

培养基室是制作、配制微生物培养所需培养基及检验用试剂的场所,其主要设备应为边台与药品柜。

a.边台上要放置电炉,以满足熔化煮沸培养基时用; b.边台材料要耐高热、耐酸碱;

c.药品柜分门别类存放一些一般药品及试剂; d.危险、易腐易燃有毒有害药品单独设保险柜存放; e.边台上要放天平,以称取药品用。5.洗涤消毒室:

洗涤消毒室用以消毒洗涤待用与已用之玻璃器皿,培养基及污物,其面积应大于10m2。

为满足洗涤消毒的功能,洗涤消毒室应设有: a.1-2个洗涤池,洗涤池上下水网要畅通; b.器皿柜或实验台,以放置洗涤好器皿; c.高压灭菌锅,其所用电源应满足用电负荷; d.室内安有通风装置(通风柜)或换气扇; e.有条件的单位还可在该室内,设供日常检验用水蒸馏水器装置。6.理化分析室:

(如果没有条件,这个可以和微生物常规实验室合并)理化分析室是物理化学分析的主要操作室

a.实验台与细菌操作室要求相同

b.设置通风柜以满足加热、消化、干燥、烧灼和化学处理等工作需要; c.洗涤池。7.仪器室:

如果没有条件,这个可以和微生物常规实验室合并,用以放置显微镜、电子天平及理化分析用小型仪器;

a.要求清洁干燥、防潮防虫、避光; b.仪器台要稳固、牢靠。

对于小的企业实验室,如果没有更多的房间进行区分,应该可以通过规划房间分区,以保证实验室不同工作区(洁净区和一般操作区)之间有一定区分,因此,最少应保证4个房间或者4个分区。

1.洗刷消毒区域,这个区域要求相对独立,最好以房间间隔,食品微生物实验室规划设计,因为这个区域处理废物,有一定的污染和湿度。

2.培养基配制区域,用于培养基的配制,经常有水等,需要相对独立一些。3.一般操作区域,这个是主要操作区域,微生物的试验结果的观察,显微镜操作,一般的简单理化操作,仪器设备等,都可以合并在这个房间或者区域进行。

4.无菌操作区域,无菌间,这个要求独立。

三.一般仪器设备(具体的仪器设备要根据实验室的要求来选用)

1.培养箱:主要用于实验室微生物的培养,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

1)普通培养箱:一般控制的温度范围为:室温+5~65度,又分为电热恒温培养箱和隔水式恒温培养箱。

2)生化培养箱:一般控制的温度范围为:5~50度。3)恒温恒湿箱:一般控制的温度范围为:5~50度,控制的湿度范围为:50~90%。可作为霉菌培养箱。

4)厌氧培养箱:适用于厌氧微生物的培养。

2.电热干燥箱:用于吸管,平皿类玻璃器皿的干热、灭菌和烘烤。3.高压蒸汽灭菌器(又叫高压灭菌锅):物品的灭菌。4.冰箱:

5.电子天平:一般要求具备精度达到万分之一的分析天平。

6.显微镜:观察细菌形态和动力、微生物和微小物品结构的必备仪器。7.均质器:用于均质样品,有旋转刀片式和拍击式可以选择。8.蒸馏水器:提供蒸馏水

9.水浴锅:部分培养温度需要水浴(如大肠杆菌检验)

10.超净工作台:超净工作台作为代替无菌室的一种设备,使用简单方便,为实验的开展提供一个相对无菌的操作台。超净工作台湾队根据风向分为水平式和垂直式。

其它可能用到的设备:高压锅、厌氧培养设备、离心机、振荡器、烤箱、恒温水浴箱、菌落计数器、电位 pH计、高速离心机等设备。

四.常规玻璃器皿

1.吸管:用于吸取少量液体,常用的吸管为0.1刻度1mL及1.0刻度的10mL吸管。

2.培养皿:为硬质玻璃双碟,常用于分离培养,盖与底大小应合适,常用规格为90mm。

3.三角烧瓶与广口瓶:多用于盛培养基及配制溶液,常用的规格有250mL、500mL、1000mL。

4.烧杯:供盛液或煮沸用,常用的规格为100mL、250mL、500mL、1000mL

5.量筒:用于液体测量,常用规格为100mL、250mL、1000mL 6.试管:用于细菌培养,有多种规格。7.载玻片盖玻片:细菌涂片观察用。8.试剂瓶:装试剂用,常用棕色避光 9.其它,租车也要准备

租车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如试管架、毛刷、酒精灯、接种针、接种环等

五.化学试剂和培养基

化学试剂和培养基:参照所执行标准后面的附录购买所需试剂和培养基,目前所用多为合成干粉培养基,试剂也可以购买到标准配套试剂。

六.备注

以上给出的是一般食品企业微生物实验室规划设计,具体到不同的公司企业还要考虑以下几点:

1、企业本身微生物实验室要做什么类型的微生物实验

2、根据做什么实验来决定需要建什么级别的实验室

10.食品微生物学论文 篇十

2、检测环境和设施设备 实验室应当具有适宜微生物检验进行的设施设备条件,包括检测设施及辅助设施,并且要特别注意特殊的设备要在特殊的环境下放置和操作。无菌实验室的建设应符合GB19489的规定,符合无回路的原则。设有人流和物流通道。在时问和空间上有效隔离各种检测活动。为保证检测样品的完整性,操作时应按照规定的程序并采取预处理措施。

(1)紫外线消毒:在室温下,220V,30W紫外灯下方垂直位置lm处的253.7nm紫外线辐射强度应≥70μW/cm2,低于此值时应更换,适当数量紫外灯,确保平均每立方米应不少于1.5W。

(2)臭氧消毒:封闭无菌室内,无人条件下,采用20mg/m3浓度的臭氧作用时间应≥30min,消毒后室内臭氧浓度≤0.2mg/m2时方可人内作业。

(3)无菌室空气灭菌效果验证方法(沉降法):一般情况下无菌室面积≤30m2时从所设定的一条对角线上选取3点,即中心l点、两端各距墙1米处各取一点;无菌室面积≥30m2时选取东、南、西、北、中点均距墙lm各取一点。

3、检测设备和检测药品

(1)培养箱、水浴锅、于热灭菌箱和高压灭菌锅的安装要求:在首次安装时要校对温度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记录以上设施其温度稳定性达到平衡时所需要的时间。要求定期对以上设备进行清洁和消毒。最好是使用感应器来对运转循环情况进行控制和监控。

(2)药品配置:培养基采用高压湿热灭菌法,121℃灭菌15分钟。部分培养基如胆硫乳培养基则需采用煮沸灭菌法。对于热敏感的培养基采用膜过滤法。

4、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 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并且样品采集必须在无菌操作下进行,以防止样品受到外源性污染和细菌的生长。

采样用具及包装物必须是灭菌的。在样品的运输和保存过程中应避免日光照射,防止外来物的污染。采样后,应将样品在接近原有贮存温度条件下尽快送往实验室检验。运输时应保持样品完整。一般不应超过3小时。如不能及时运送,应在接近原有贮存温度条件下贮存。

二、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和技术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内容

1、对食品污染程度指示菌的检验。细菌总数又被称为菌落总数,指食品及生活饮用水检样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经过培养后,所得1g或1mc检样中所含细菌菌落个数,是判断食品及生活饮用水被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大肠菌群系指一群在37℃培养24h后能发酵乳糖、产配、产气、需氧或兼性厌氧的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孢杆菌。其主要来源于人和牲畜的粪便,所以研究中经常采用粪便污染指标菌来评价生活饮用水及食品的卫生质量。

2、对食品中致病菌的检测。在GB4789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标准中,已明确规定某些微生物的数量,所以我们除要检测食品污染程度指示菌,如菌落总数、大肠菌群(MPN)的测定外,还有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等。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技术 多年以来,对食品微生物的检测,通常采用琼脂平板培养法,共需2―3d才能完成。近几年各国的许多机构和学者都致力于快速检测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已改进和开发了一些快速的检测技术和方法,提高了食品微生物检验的高效性、准确性和可靠性,其中新方法有以下几种。

1、采用电阻抗法。其原理是细菌在培养基内生长繁殖的过程中,将会使培养基中的.火分电惰性物质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类等,代谢为具有电活性的小分子物质,其能增加培养基的导电性,从而使阻抗发生变化,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检测培养基的电阻抗变化情况来判定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繁殖特性,即可检测出相应的细菌。该法已用于霉菌、大肠杆菌等细菌的检测。①

2、采用快速酶触反应及代谢产物的检测。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可合成和释放某些特异性的酶,所以根据其特性来选用相对应的底物和指示剂,并记录反应的结果。如美国3MPetiffilmTM微生物测试片可分别快速测定细菌总数、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3、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其又包括两种技术:(1)核酸探针技术。根据碱基互补的原则,用特定的方法测定标记物。(2)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其原理为通过加热使双链DNA经裂解成两条单链,成为引物和DNA聚合酶的模板;然后降低温度,使寡聚核苷酸引物与DNA分子上的互补序列退火。一般情况下退火温度越高,扩增特异性越好。

4、采用免疫学方法检测细菌抗原和抗体的技术。其有三种技术:(1)荧光抗体检测技术(IFA),包括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荧光抗体检测法是在检样上直接滴加已知特异性荧光标记的抗血清,经洗涤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间接法是在检样上滴加已知细菌特异性抗血清,待作用后经洗涤,再加入荧光标记的抗体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2)免疫酶技术(EIA),其是将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和酶的高效催化作用原理结

合,是一种新颖且实用的免疫学分析技术。通过共价结合将酶与抗原或抗体结合,形成酶标抗原或抗体,或通过免疫方法使酶与抗酶抗体结合,形成酶抗体复合物。(3)免疫磁珠分离法 (IMS),即应用抗体包被的免疫磁珠,用一个磁场装置收集铁珠。

5、采用仪器法。(1)微型全自动荧光酶标分析仪(Mini―VIDAS),其主要采用具有优异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的酶联荧光技术(ELFA),所测的荧光与抗体中抗原的含量成正比。(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 (Vietk―AMS)。其可以同时对60-~480个样品进行分析,并且鉴定时间只需2~3h,这是效率非常高的一个检验系统,并且也是今后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发展的一个方向。

结束语近年来,食物中毒事件逐年增多,随着科技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和卫生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国际卫生组织非常关注食品微生物污染问题,食品微生物检验成为了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方面的重要技术之一,对控制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具有重要作用,因而加强食品的安全检测就显得更加重要。 参考文献

[1]陈广全,张惠媛,饶红等.电阻抗法检测食品中沙门氏菌[J].食品科学,,22,(9):66-70.

上一篇:四二班纪律制度下一篇:初三化学一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