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四年级教案(共13篇)(共13篇)
1.人教版数学四年级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结合问题情境,理解和掌握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
2、能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理解、掌握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
课件、星星。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学习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探索的过程。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本节课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算法的多样化,发展其作出决策的能力。并通过小组讨论,把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体现了“小课堂,大社会”的课堂教学理念。
三、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旧知铺垫
1.师:今天数学游乐园开张了。老师准备带大家一起去游一游。只要大家答对门口的几道题,就可以免费进去了,你们有信心吗?
2.课件出示情境:
0.24+0.1 0.82-0.32 1.54+2.3 9.88-4.32
售票员阿姨:“只要小朋友能准确地计算出得数,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可以。
3.师引导:可以口算,可以列竖式计算、还可以请教别人,等等。
4.学生计算后、汇报结果。
(华裔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崔琦先生说过:“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针对学生的喜欢和好奇心,以游乐园的情境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本环节目的是激活学生学习本课所需的知识,选择不同算法,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特别给予后进生再次学习的机会。)
(二)提出问题
1、问题情境
师:大家计算得真准确!我们可以进去数学游乐园喽!你们瞧,游乐园里真乐闹啊!大象伯伯在那里给大家量体重,我们去看看!哦,有三位小朋友量出来的体重是……(课件出示游乐园情境图)
笑笑 38千克
淘气 45.2千克
丁丁 33.4千克
2、大象伯伯要考考你们:你能不能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一个问题呢?
3、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从中选择出本节课将解决的问题:(退位减法)
(1)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2)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中的事物。)
三、探索算法
(1)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1、学生列出算式:45.2-33.4=2、师:请小朋友们开动脑筋,把得数算出来。
2、学生独立探究算法。
3、全班交流:生1:我算出得数是11.8。
(师追问: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生1:我先算出452-334=118,那么45.2-33.4就等于11.8。
师:很好,不过这种算法的前提是小数的位数相同。
生2:我是把这道题想成钱来算的。我先从45.2元里面拿出33元……
师:你能把生活经验用在这里解决算术问题真不错。
生3:我能用列竖式的方法来算。
师:你的算法很特别,能不能上台来跟同学们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3:(一边板书,一边讲)我把先45.2写在上面,33.4写在下面,要注意小数点对齐,然后2减4不够减,找前一位借1,变成12-4=8,……最后算出来的得数是11.8
师:谢谢你。
师:你们觉得哪一种方法计算起来更方便呢?
(列竖式)
师:那好,我们就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第二个问题。
(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自行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本环节让学生从具体的问题出发,主动参与,探究小数退位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且有效的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在师生交流过程中,学生感受到数学算法的多样化,并且学会优化选择。)
(2)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课件出示问题及智慧爷爷说的话“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2、请2位学生板演。
3、引导学生评价。
(课件出示情境)
4、师:数学游乐园里还有个小朋友晶晶还不明白,我们一起来帮帮他。
5、小组讨论:列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不够减时怎么办?如果碰到整数怎么办?
6、分组讨论,并做好记录。
7、汇报交流。(强调智慧爷爷说的话)
8、师小结:计算小数退位减法时,小数点要对齐,不够减时要向前一位借一。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教师通过课件进行板书。)
(通过小组讨论,促进生生互动,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归纳、概括数学知识的能力。)
四、巩固和应用
“有奖解答”
1、师:小朋友们都学好了本领,接来老师要带大家去参加游乐园的“有奖解答”活动,看谁获得的奖品最多?
2、P16第一题。
(课件出示)
(1)看谁算得最准确。
8.25
+1.55
-
7.3
-2.25
-
10
- 2.45
-
教师着重引导小数进位加法的计算问题。
小结:计算小数进位加法时,小数点要对齐,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3、P16第二题。
新学期开学了,笑笑到商店买了1个书包和1个文具盒,笑笑一共花了多少元?
名称 单价/元
书包 32.50
文具盒 7.60
4、分发奖品。(星星——贴在光荣榜)
(在“有奖解答”的具体情境中,学生既巩固新知,同时又引出了小数进位加法的计算问题。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第九文书网 wwW.9Word.Com
五、总 结 回 顾
1、师:我们今天的游园活动到这里就结束了,你愿意把今天的收获和大象伯伯分享吗?
2、学生谈收获。
3、师总结:这就是我们所今天学习的——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相信以后遇到小数加减法的问题,应该难不倒你们了。
(让学生分享收获,体现了 “反思”的思想,使学生学会总结,深化认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
2.人教版数学四年级教案 篇二
一、教材结构的比较
新旧教材的编写结构基本相同, 均以单元为基本构成单位, 各单元由若干小节组成, 每节的编写结构大多为正文、“练习”, 每个单元后有“整理与复习”, 全册末尾还有总复习。但新教材中并非每节学习内容之后都配有“练习”, 此外新教材还增加了“数学文化”, 主要介绍一些数学小故事, 比如阿拉伯数字的产生, 数的产生等。
二、教材内容的比较 (如下表)
《标准》将教学内容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 ”“实践与综合应用”第一学段 (1~3年级) 为“实践活动”, 第二学段 (4~6年级) 为“综合应用”四个领域。
本研究从这四个方面来分析新旧教材内容的变化:
1. 在“数与代数”方面, 新旧教材的相同点是:
“亿以内数的认识”。不同点有:新教材删减了一些脱离生活实际的内容:如亿以内数的珠算, 增加了一些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内容, 如“计算工具的认识”、“用计算器计算”。此外, 将“乘数、除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和除法”改为“三位数乘两位数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2. 在“几何与图形”方面, 新教材删减了土地面积单
位公顷这些已经脱离生活实际的知识, 增加了“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3. 在“统计与概率”方面, 旧教材没有统计方面的内
容, 新教材增加了“统计”一章, 让学生们学会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复式统计图。
4. 在“实践与综合应用”方面, 旧教材没有相关方面
的内容, 新教材增加“数学广角”让学生学会统筹规划, 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他方面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数学文化”方面。新教材增加了“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 这对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及激励学生学好数学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 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让学生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 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习题的比较
1. 习题量。
新教材习题明显少于旧教材, 仅是旧教材的67%。
2. 习题类型。
从题目的开放程度划分, 旧教材几乎全是条件完备、结论确定的封闭题, 而新教材中除了封闭题外还增加了一定的开放题, 如“商店里有四种电话机, 单价分别是128元、158元、198元、218元, 李老师带了3000元为学校选购15台同样的电话机, 有多少种购买方案?分别还剩多少钱?”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还不高, 所以新教材中开放题的比重较小, 封闭题仍居主要地位。但其教育价值不可忽视, 它为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对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创新意识都具有重要作用。总之, 新教材的习题配置着力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四、教材呈现形式的比较
旧教材呈现形式单一、严肃, 新教材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特征, 呈现形式丰富、活泼。这与《标准》对教材的呈现形式所作的明确要求———“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是相一致的。
1. 例题中问题的设问方式不同。
新教材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给学生呈现一幅实际生活中的图画。比如, 在“口算除法”一节, 新教材呈现一幅老师给同学分发气球的画面, 有80个气球, 每班领20个, 可以分给几个班?新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画面入手, 符合小学生由直观到抽象的认知特点,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起他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而旧教材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方面显得有些不足, 通常是直接出示例题的方式, 容易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500÷100=?2400÷100=?等。
2. 学习过程及结论的得出方式不同。
在旧教材中, 是这样体现“亿以内数的读法”的:分别呈现一个五位数、七位数、八位数的读法, 然后直接得出“含有两级的数的读法”的规律。而新教材在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应用中, 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尝试、探索和交流的机会,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发现含两级数的读法, 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读法规律。
3. 习题呈现形式不同。
新教材中题型的设计, 一方面注重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联系, 另一方面又注意以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 新教材设计了如下习题:我国发射的“神州”四号飞船绕地球一周约用90分钟, 一共绕地球108圈, 用了多少时间?
4. 新教材增加了“数学文化”这一部分, 以“你知道
吗”为标题, 主要采用连环画的方式呈现, 用图画代替纯粹的文字, 浅显易懂, 生动有趣, 易于学生阅读理解。如“阿拉伯数字的由来”由四幅生动活泼的图画和简单易懂的文字叙述学生讲述了阿拉伯数字的来历。
五、教材价值取向的比较
1.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新教材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节中, 不是直接呈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而是让学生画出不同形状和大小不同的四边形, 然后讨论四边形可以分成几类, 让同学们自己探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性质。
2.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旧教材的编写, 由于过于注重数学的严谨性与逻辑性, 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使学生看不到数学被发现、创造的过程, 从而容易使学生误解数学, 使学生认为数学只是一些枯燥法则和公式的堆砌, 从而失去对数学的兴趣。新教材在注重逻辑性的同时, 有意识地“拉近了与学生的关系”, 选取学生熟悉的素材, 用生动活泼的语言, 创设数学学习情境, 使学生产生亲切感,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六、笔者的反思
1.新教材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挑战。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程的执行者, 教师的任务即忠实地执行套装课程, 以有效的教学方法传递这些学习内容给学生。然而新教材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它要求教师真正成为“课程设计者”的角色。在处理教材内容方面, 教师只有深入研究和分析教材, 理解教材的内涵, 才能有效地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之中, 从而实现教学的“再创造”。笔者认为, 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新教材对教师提出的挑战, 要求教师成为课程设计者, 这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有一定作用的。
2.新教材的习题量急剧下降———这一问题值得思考。新教材大量削减习题量, 只剩下原来旧教材习题量的一半左右。而学生的计算能力是需要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才能得以培养的。因此, 大量削减习题的作法是否妥当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室编.小学数学第七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3.人教版数学四年级教案 篇三
一、知识海洋细填空(每空1分,共16分)
1.一个数由3个百万、3个万、3个百组成,这个数是 ( ),读作( )。
2.天王星与太阳的距离为二十八亿九千二百万,写作(),四舍五入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约()。
3.□45×8>2000(在□里填较小的一位数)
□05÷49<6(在□里填较大的一位数)
4.小红爸爸每次给小红100元生活费,小红每天用13元,可以用()天,余()元。
5.1个周角=()个平角=()个直角=()°
6.张先生自驾车出差,车速90千米/时,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4小时15分,两地相距大约()千米。
7.条形统计图分()式条形统计图和()式条形统计图。
二、是非曲直明判断(对的打“√”,错的“×”)(4分)
1.最小的自然数是1。()
2.100个100是1万。()
3.角的两条边叉开的越大,角越大。()
4.江伟骑自行车的速度达60千米/时。()
三、众说纷纭慎选择(选择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8分)
1.在除法算式中,如果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10倍,那么商()。(被除数、除数都不为0)
六、生活数学活应用(共24分,1~4小题每题3分,第5小题8分,第6小题4分)
1.一台电话机76元,张主任带了600元,可以买几台电话机?还剩多少元?
2.王大爷养了48只狐狸,比养的兔子少240只,养兔子的只数是狐狸的几倍?
3.时令水果店共有3人,昨天共售出苹果36箱,每箱15千克,得货款3240元。平均每千克苹果多少元?
4.小轿车从广州到北京,如果车速120千米/时,需要行驶20小时,如果车速为100千米/时,需要行驶多少小时?
5.某县城乡小学生人数增减变化情况如下表,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6.李大妈做早餐,洗碗要1分钟,洗米要2分钟,洗菜要3分钟,炒菜要5分钟,下楼买包子、馒头要10分钟,烧稀饭要20分钟(用全自动电饭煲)。李大妈怎样安排才能使全家人尽快吃上早饭?(写出过程)至少需要多少分钟?
(祝贺你全部做完了,认真检查一遍,成功是属于你的!)
4.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 篇四
1、在实际情景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
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出示刘翔跑步图片
师:同学们,图中跑步的是谁呀?你们认识吗?(刘翔)
师:对了,这就是我们中国的飞人刘翔。
师:同学们,刘翔跑得怎么样?(很快)这里的快指的是刘翔的什么快?(速度) (出示成绩表)
师:从成绩单中,他们都跑的这110米是什么意思?(出示:路程)
那么他们的12.91秒,13.18 秒,13.20秒这些是什么?(出示:时间) 同学们,通过这个表格来看,为什么是刘翔赢了呢?(他用的时间最少) 师:(出示并观察这两个表格),那么通过刚才的两次比较,你发现速度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系?(时间、路程有关系)到底什么是速度?速度与路程和时间又有什
么关系?今天这节课就一起来研究(板书:路程 时间 与速度)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师:刚才呀,咱们在比快慢的时候知道了如果路程相等的时候,谁用的时间少,谁就快。如果路程跟时间都不相同呢?怎么比快慢?下面请看这样一组信息: 小卡车2小时行驶了120千米,大客车3小时行驶了210千米,哪辆车跑的比较快?
(1)师:你们能从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哪辆车跑的快些?你们能试着解决吗?
(2)你可以通过计算,也可以借着画线段图的方法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清楚了吗?做完后可以和同桌交流,开始
(3)汇报各自的解决办法。(指名板演)
(4)同学们比的都不错,那么刚才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同学们都没有用线段图,其实呀,画线段图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的理解数量关系,解决问题,那么怎么画线段图呢?你们想不想学习呀?
师:好,请看。我们先画一段线段,用它表示小卡车行驶的路程,小卡车行驶了多少千米呀?(在黑板上画下表示120千米的线段)
然后我们再画一条线段,用来表示大客车行驶的路程,那么在画的时候要注意左端对齐,那么同学们,跟这条线段相比,应该画多长呀?
强调:应该按照一定的比例适当的长些。
(黑板上画了210千米长的线段)
那么大客车行使了多少千米?(210千米 标上)
师:小卡车的120千米是多少时间行驶的?(生反馈:2小时)
师:那么怎么样在线段图上表示它1小时行驶的路程?
师:恩,在一半的位置来画,就是把线段怎么样?
师:平均的分成两半
(教师在黑板上分)那么这里的每一份表示小卡车1时行驶的路程,我们这样来表示。那么怎么样在线段图上表示大客车1时行驶的路程呢?
(在黑板上比划了不同的3段)可以吗?怎么分?一起说。
师:把它平均分成3份,同样,这是每一份表示大客车1时行驶的路程,同样,我们取这一段来表示。
(教师在黑板上分)那么从线段图上来看,哪辆车1时行驶的路程长? 师:大客车行驶的路程长。大客车就跑的快。
2、讲解速度的读法、写法
师:在刚才的比较过程中,我们无论是通过计算,还是通过画线段图,都是比较两辆车多长时间行驶的路程?
师:对了,他们每小时或1时行驶的路程就是他们的速度,那么像这样小卡车1小时行使了60千米,也就是小卡车的速度是60千米/时,
(板书60千米/时)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用来表示速度的单位,谁来说一说这个单位是是由哪些我们学过的单位组成的?
师:对,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单位和时间单位组成的,中间用斜线隔开。读作每60千米每时。(指名读)
你知道每小时60千米表示什么吗?
那么你能不能这样来表示出大客车的速度?在练习本上写一写(指名板演)
3、经历公式形成的过程。
师:很好,刚才呀,咱们求出了小卡车和大客车的速度,那么结合这个算式和线段图来看一看,速度和路程还有时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和你的伙伴交流交流。好,开始。
(汇报,结合120÷2=60(千米)来讲解。板书:速度=路程÷时间)让学生读一读。
4、理解单位时间,理解速度的意义。
同学们,那么通过这个关系式来看,如果要想求出速度的话,我们需要知道什么?(路程与时间)知道了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我们就可以求出速度了。好,请同学们在下面小声的读题,然后口答下列各题中物体的速度,开始。 师:请写出下面各物体的速度
①一列火车2时行驶180千米,这列火车的速度是_________
②自行车3分钟行驶600米,这辆自行车的速度是_________
③一名运动员8秒跑了80米,这名运动员的速度是________
师:我们一起来看下这三个速度,它们分别是这些物体在多长时间内行驶的路程?
师:其实他们每时,每分,每秒行驶的路程就是他们的速度,我们把这样的像一时、一分、一秒…这样的时间叫做单位时间。你对速度是怎样理解的? 物体在单位时间(一时,一分,一秒…)内所行驶的路程,叫做速度。自己练习说一说。
5、经历公式形成的过程。
现在咱们知道了什么是速度,也知道了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那么同学们,时间该怎么求?路程又该怎么求呢?我们一起结合下面的问题来试一试。 (出示题目1)你能从中获得什么数学信息?
那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你能说一说求路程的关系式是怎么样的?
时间=路程÷速度
路程=时间×速度
师:同学们太厉害了,通过这个关系式我们可以看出要想求出速度,就必须知道相对应的路程和? (时间)
师:那么求时间和求路程也是一样的,必须要知道相对应的另两个量,你看,路
程,时间和速度的关系是多么的密切呀。
三、实际运用
1、感受生活中的速度
师:速度不仅在咱们的课堂中有,在咱们的生活中也是无处不在的,咱们一起到生活中感受一下速度,好吗?读一读,感受一下。出示看一看图片 让学生看一看读一读。
2、解决问题
小红和小明约好到少年宫玩,如果她俩同时从家里出发,谁会先到达少年宫呢?
(出示 只有距离没有其它条件的题目)
师:那么同学们,你说如果看路程的话,能不能确定谁先到少年宫? 师:还需要知道什么?
5.(6)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教案 篇五
“ 四则运算”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四则运算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全部过程。其内容占小学教学知识的主要位置,可见计算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把解决问题与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将探求解题思路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确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感受混合运算顺序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顺序。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以解决问题为载体,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为目标。解决问题题型的训练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例1的数量关系分析比较简单,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例题的重点放在列综合算式和运算顺序上,当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后,要弄清每步算式列出的依据及表示的实际意义,先算什么?为什么要先算?再算什么?通过说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并且在例1教学完后不小结“只有加减的混合算式要从左往右的运算顺序”,在例2教学完后一起观察发现,这样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同时学生对综合算式不陌生,但是对脱式计算却很陌生,要规范递等式计算书写格式。
6.人教版数学四年级教案 篇六
教学内容:本内容是四年级上册第64页《垂直与平行》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2、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具有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教学重点: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等概念的本质属性
一、导入
师:同学们好,这节课是数学课很高兴认识你们。我想和你们交个朋友可以吗?
师:那我们现在是什么关系了呢?(生:朋友的关系),那你们知道吗事实上不只是人与人之间、事物与事物之间也有着很多关系。师:瞧还记得他吗?(出示直线的图片)谁来说出他的名字(生:直线)真好你们都还记得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共同去研究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二、新授
(1)现在请同学们用尺子在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看看会出现哪种情况?
师:好看得出来同学们画的都很认真,那谁来展示一下你的作品。(师把同学的作品画到黑板上)师:同学们画了很多种那这么多种你们能给他们分分类吗?现在就四人一组给这些直线分类看哪个组分的又准又快。(生小组合作)
(2)师:同学们之间配合的可真默契啊相信也会有更好的结果的。那组来汇报一下结果(生:分成两类)师:那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意见都同意两类吗?能说说你是怎样分的吗
(3)师:第一种情况: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交叉,这种情况叫作相交。那第二种情况:这两条直线会不会相交呢(生:不会)那要是延伸呢会不会相交呢(生:不会)师:所以说在同一平面内的关系分为相交和不相交两类,揭示平行的概念
在数学中我们把这种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齐读)你们觉得哪个条件最重要呢“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还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师:谁能说说什么是互相平行?我们先给这两条直线分别取个名字:直线A和直线B。生边答边出示(直线A是直线B的平行线,直线B是直线A的平行线,直线A和直线B互相平行。)谁还想说一说?
我们全班一起来说一说。
提示垂直的概念
1、师:咱们再来看看这一组平行线。
(1)如果我对其中一条直线进行旋转改变它的方向,大家想一想会出现什么情况?(相交)相交后出现什么了?(出现了四个角)
(2)再继续旋转,你们发现什么?重合说明了什么?(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这时这四个角分别是什么角?(四个角都是直角)你们这么知道啊一起来量一量(生:是直角)对,如果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这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像这样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是两条直线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
如果我对这两条直线同时旋转改变它们的方向,它们还能互相垂直吗?(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与两条直线的方向没有关系,只要相交成直角,它们就是互相垂直。)
2、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如果这两条直线分别是直线a和直线b,同学们看老师这样说行不行,直线A是垂线,直线B是垂线。那应该怎样说?
3、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4、下面我们来做两道有关垂直的练习。(1)判断垂直
(2)我们中国的文字:汉字是方块字讲究横平竖直,有很多文字的笔画之间就有垂直现象。下面就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垂”字有几组笔画互相垂直。
四、练习巩固,深化对垂直与平行的理解
小结: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位置关系,如果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我们就说它们互相垂直,如果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相交我们就说它们互相平行。(板书课题)
1.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垂直与平行的现象,你能举几个例子吗?(学生举例后教师可适当添加一两个没想到的例子。)
2、下面我们再来看看长方形中垂直和平行的现象?(1)互相平行的有几组?分别是哪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1)互相垂直的有几组?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四个直角或四个垂足)分别是哪两条线段互相垂直?(强调要按照一定顺序)
五、拓展延伸,发展空间观念
师:下面咱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出示小棒)每根小棒代表一条直线。
1.先摆一根红色小棒,再摆一根绿色小棒与它平行,最后摆出一根绿色小棒与红色小棒平行,那么这两根绿色小棒会怎样?
2.先摆一根红色小棒,再摆一根绿色小棒与它垂直,最后摆出一根绿色小棒与红色小棒垂直,那么两根绿色小棒又会怎样?
六、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垂直与平行
7.人教版数学四年级教案 篇七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性,方法
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 小学语文是学生脱离幼儿教育后接触的重要学习内容。小学时期的学生在心理与性格上都未定性, 对于学习的理解不够深入, 自制力很弱, 常常会由喜欢一个教师而喜欢上一门课, 讨厌一个教师而抵触一个学科。对于这样的年龄阶段来说, 小学语文教师一方面应与学生建立起紧密而信任的关系, 让学生从心里愿意接近教师。另一方面教师应对教学课堂进行创意化, 运用各种手段进行教学方法的丰富。
一、情景教学法对于提高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作用
每个小学生都是天真活泼又爱动爱闹的, 其情绪变化大, 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也非常明显。“三分钟热度”是小学生常见的性格特征, 他们会因为一个情绪而开始特别努力地主动学习, 也会由于一点教师眼里的小事而开始不爱学习。小学生敏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的态度应是全面而细致的。教师对于学生的心情应全面掌握, 在课堂上以平等信任的态度去对待学生, 以开放鼓励的心态去面对学生所提出的各类问题与各种天马行空的回答。而情境教学法就是针对于当下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而设定的教学方法, 它与传统性语文教学中以文字和语言进行教学的方法不同。情境教学法强调知识的全面展示, 教师可以利用图片、音乐、场景、视频等各种形式来进行教学设计, 把课文中的知识“演活”。相比传统意义上单调的讲解与中心思想解读, 情境教学法贴近学生心理, 强调学生的感官体验, 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小学生对老师有一种天生的敬畏感。他们重视教师对自身的评价与看法。如果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的感觉是“严苛且冷淡”, 那么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就倾向于“沉默和应付”。如果教师展示给学生的课堂是“生动且活跃”, 那么学生也就会表现得“积极和兴奋”。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鸟的天堂》的教学中。文字内容的描写非常多, 小学生对于文字的理解还处于积累学习阶段, 而其感官上的印象却是最深的。教学中, 笔者首先就在进行教学引入时, 就向学生们提问:自己去过的绿色最多的地方是哪儿?学生们纷纷把自己曾经去过的山、去过的湖边、去过的森林感受全说了出来。接下来, 笔者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选择了《阿凡达》里的树屋、九寨沟的山水等各种风景优美的视频片段, 并且进行介绍与讲解。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 学生的情绪已经紧跟着视频里的内容而起伏, 此时笔者再切入网上所找到的《鸟的天堂》中相关的图片与资料, 配上各类的鸟鸣声让学生听。每个片段中还放入一段课文的原话, 并且提示学生, 待会儿要把这些句子在课文中勾选出来。良好的情境塑造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 对于文中作者所描述的场景, 也得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教学不仅有效地让学生整堂课都跟着教师的上课节奏走, 而且还让学生在各种感官体验中静思文字之美, 提高了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深度, 也大大提升了整节课的教学有效性。
二、情感融入对于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意义
语文的教学单位就是一篇又一篇的课文, 而这些课文都是饱含作者情感在内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充分利用汉语抑扬顿挫的声调特点, 带有感情色彩地去带读, 把文字之美充分展现出来。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会投入情感, 把呆板枯燥的文字句子用充沛的情感去表达。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 古诗的教学内容也占了一定比重。对于诗的教学, 小学语文阶段并没有对其体裁、几言律诗、平仄等进行要求, 而只是让学生进行积累与背诵。针对于这样的教学目标, 笔者对于古诗的教学与传统的《千字文》、《三字经》一样, 通过不断的诵读让学生去体会其中的文字之美。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年龄与其性格特征, 强制性地要求其去背去读, 只会让学生对其产生“任务式”教学的反感。只有通过情感的带入, 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所包含的文字之美, 情不自禁地去吟咏才是其最终的教学目标。小学生的文字底子还处于积累阶段, 自然不可能一开始就对诗中的情感引发共鸣, 而教师的工作就是带领学生感受到其中的情感, 感受到情感共鸣。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古诗两首《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时, 笔者先在教学开始前, 进行了情感铺垫。让学生们想一想除了父母自己最舍不得的人是谁, 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 有说奶奶的, 有说同学的, 有说邻居小朋友的。接下来笔者再让学生们想一想:如果这个最舍不得的人今天就要离开你去到很远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 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学生们开始嘈杂, 慢慢沉默, 接下来就开始想自己的情感表达。当笔者挑了几位平时情感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形容了自己此刻的心情。学生的回答中, 不舍是主要, 但还有祝福, 更有期待未来的见面。当情感铺垫到位后, 笔者开始介绍诗中的作者与送别人的关系时, 学生的情感很快与诗人取得了共鸣。甚至有学生说, 诗人说出了自己的心里感觉, 自己形容不出, 但诗人却说出来了。特别是那句“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让他特别感同身受。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通过真实而针对性强的情境化教学创设, 寓教于乐, 让学生乐学、爱学、主动学。考虑到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于知识的接触是全身心的, 教师不仅仅应从传统的听说背上去作创新, 还应运用图画、音乐、动手等各种感官接触的方法去加强学生的情感共鸣, 增加其情感体验, 进而提高对于知识的理解力。
参考文献
[1]陈慧云.浅谈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课程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 2012, (22) .
[2]濮坤.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实践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2011, (05) .
8.人教版数学四年级教案 篇八
【关键词】四年级;英语词汇;记忆方法
H319
一、引言
在实习期间,通过课前教师备课的态度、课堂中学生接受新知的状态、课下师生之间的沟通和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的反馈,总有个别英语老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习惯让学生抄写词汇N遍,到办公室轮流背诵。尽管这些老师对学生的作业抓得紧,还是会有部分学生在写作业,听写词汇或是背诵课文时应付了事,有的甚至不完成作业,对家长的责骂和教师的罚抄也无动于衷。因此,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套简单、有效而又适合学生的词汇记忆方法刻不容缓。
二、小学四年级学生记忆词汇的特点及现状
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记忆发展特点:由无意识记向有意识记过渡,有意注意逐渐占据着主导的地位;从具体形象记忆发展到抽象识记忆,具体形象记忆为主。
小学英语教材大多选用一些日常用语和词汇,与学生生活相关。但由于多种因素,有些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词汇、句子等。对此,我做了关于“小学四年级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现状”的问卷,并请甘肃通渭徐川小学四年级的102位学生填写。分析问卷可知,小学四年级学生记忆词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词汇记忆兴趣缺乏;词汇认读不准确;词汇书写不规范;词汇记忆不牢固;词汇运用不灵活。据调查,很多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较差。大部分学生不喜欢学英语,几乎是为了考试而学。又因为大部分词汇是机械记忆的,学生运用词汇的灵活性较差。
三、小学四年级学生英语词汇记忆方法探究
针对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在教学中采用以下方法来帮助学生学习词汇:
1.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接触一年的英语,他们对学习英语有一定的兴趣。从激发兴趣入手,教师可以从以下三点出发:
① 讲授新课前,运用多种方式,狠抓词汇的复习。例如词汇的听写或默写。写的主体,教师可以选择单个,小组及全班听写。写的内容,由教师描述词汇特征或做相应动作,学生写词汇。例如第三单元词汇表中的strong、short和tall或long,可以做出相应的动作来表达词汇的意思。简单形象,帮助学生有效地复习词汇。
② 讲授新课时,教师应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为孩子们带来轻松、活泼、平等、和谐的课堂。实习期间,学校要求教师要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中的讲解不能超过15分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轻松、愉快地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③ 及时巩固及评价。巩固可以通过抄写词汇和完成练习检查词汇。抄写词汇,量不宜过多,一般每次抄写5--7个词汇,让学生在抄写的过程中能掌握词汇意思并理解。完成练习,可以让学生结合所学词汇编一个故事或一首歌谣或一个情景对话等。培养学生词汇的应用能力。对学生完成的任务,教师要做到及时评价,且正面评价为主。“好的多赞美,差的多鼓励”的原则。
2..熟悉音标和熟练拼写英文字母
在课程教学当中,通过播放录音,让学生模仿正确发音。讲授发音技巧,要求学生进行口语训练。例如在讲解以下音标时,可以这样教学生:小口/e/和大口/?/,小口/e/一个手指竖放于嘴中的开口度,而大口/?/则两个手指竖放的开口度。在考试中,也应该将“发音”列为考察对象,最常见的题型有:找出发音不同的一项。还可根据学生的建议来学习读词汇,调查可发现,在学生心目当中,读词汇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结合中文,音标,大声朗读等。
3.在英語教学中进行讲解记忆词汇的方法
从“学生认为有助于记忆词汇的方法”表来分析,学生常用的学习词汇方法有:抄写,听写,默写,游戏,比赛,联想,谐音等。我认为可以从以下途径来帮助学生记忆词汇:一谐音法。如ambulance(俺不能死,救护车)、dangerous(单脚老师走路很危险)、chicken(又吃又啃是鸡肉)。二联想法,如family(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家庭)、“兰州牛肉拉面”,里面有beef牛肉、有noodles面条、有soup汤等,用勺子spoon喝汤,用筷子chopsticks吃面条、用刀叉forks and knives(强调knife的复数形式)吃牛肉等。
第三、游戏法,由小组派代表参加游戏。常用的游戏有:“萝卜蹲”;“你来笔划我来猜”,既可以考察组员间的默契程度也可以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的精神;“接火车”。此外实物法,竞赛法等方式能有效帮助学生学习词汇,在实际教学中灵活运用。这些游戏不但可以激发学生思考的激情,还能培养他们善于观察和查漏补缺的良好习惯。
4.联系日常生活,运用词汇
注重英语的实用性并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运用英语的习惯为学生认为的词汇运用途径的具体分析。调查可知,学生喜欢将词汇与图片结合在一起。实习期间,根据图片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并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设计了相应的作业。例如,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单元分别让同学画:“我们的知识殿园”、“我的魔法书包”、“我的知心朋友”、“回家五部曲”、“兰州牛肉拉面”和“家庭网”。
还有部分同学喜欢做对话/表演、编故事和歌曲等形式练习词汇。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在课前表演对话或有节奏地说唱歌谣。例如第五单元,我教同学们用双手有节奏地拍打桌子的同时说唱:What would you like? Id like some beef/soup/noodles …
四、总结
词汇的记忆靠的是教师有方法、有技巧的指导和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锻炼和积累。学生只有找准位置,加强自信,激发学习热情,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有利于学生高效地向着正确的方向迈进,有利于学生不断地丰富和提升自己的词汇记忆能力,有利于学生对生活和学习有更多的理解和体会,有利于学生对未来学习和生活充满自信。
参考文献
[1]李琰、张维. 2013.小学英语词汇就该这样记.图像联想记忆法最有效[M]. 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三年级起点)四年级上册[T].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
9.人教版数学四年级教案 篇九
=168—34 =234—100 =200—66
=134 =134 =134
思路1:从这本书的总页数里先减去昨天看的66页,再减去今天看的34页,就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即234-66-34
思路2:先算出李叔叔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再从总页数里减去看过的页数,就是剩下的页数,即234-(66+34)
思路3:总页数里减去今天的页数,再减去昨天的页数,就是剩下的页数,即234-34-66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讲得都很有道理,你更喜欢哪一种?把你的理由讲给同桌听一听。
4.引导学生理解:至于哪一种方法更简便,要看具体的数据特点,不能一概而论。
5.刚才大家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发现了要想使计算简便,要看具体的数据特点,才选择具体的算法来计算,我想下面的这道题你们也一样能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解决。
如:将例4的总页数改为266页,让学生自己选择算法,使计算更简便。
⑴ 独立列式计算; ⑵ 指名板演
6.那“145-34-86”这道算式可以简便计算吗?
看来,在今后计算时,我们要观察算式数据有什么特点,然后运用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三、巩固练习:P21做一做1、2
小结:今天利用我们善于观察的眼睛发现了什么数学规律?这些规律可以使计算怎样?但在计算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例5,例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1.能灵活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旧知复习:
(1)我们刚刚学习了两条加法运算定律,同学们还记得么?
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用字母应该怎样表示?加法结合律呢?
(2)学习加法运算定律时采用的教学思路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板书: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2.引入新课:回答的真不错~!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运算定律
3.教师谈话引出情景:
为保护环境,光明小学开展了植树活动(出示主题图),
这就是植树活动的现场,我们来看看。从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3个问题:
4.(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3)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教师说明:这节课我们先来解决前两个问题。
引导学生看第一个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
指名列式,并说明列式依据。教师板书:4×25和25×4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乘法交换律:
(1)探究、发现问题:
教师提问: 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引导学生回答,明确:4×25=25×4)引导说出依据:4×25和25×4得数相等?都表示什么?
(2)举例验证:
教师问: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指名举例,教师板书:如,35×2=2×35 60×30=30×60)
(3)概括规律:
a、总结定律:
教师提问:从以上几组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你发现的规律吗?
提醒学生由加法交换律的总结思路想,总结好后说给同桌听。
汇报得出结论,板书定律: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b、定律命名:
教师提问:这个规律叫什么名字呢?
学生可能马上说出:乘法交换律,再让学生说是怎么想到的。
c、用字母表示定律:
教师谈话: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看谁的方法既简单又清楚。
学生很容易想到:用字母表示:a×b=b×a,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
板书公式:a×b=b×a
让学生判断:这里的a 与b可以是哪些数?(任意数)
(4)乘法交换律的应用:
教师提问:以前我们什么时候用过乘法交换律?引导学生回忆:做乘法验算时。
完成“做一做”前两道,指名板演,订正。教师谈话:用这个定律时该注意什么?
(数不能变化,运算符号不能错)
2.教学乘法结合律:
(1)发现问题:教师谈话引出: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求什么?要几步?怎样列算式?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小组讨论:小组同学之间互相比较选择的算法是否相同,组长作好不同算法记录。
汇报交流,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两种算法: (25×5)×2 25×(5×2)
比较两种算法的异同,明确(25×5)×2 = 25×(5×2)
(2)举例验证:
让学生自己再举几个例子填到课本26页,汇报板书学生举的例子。
教师出示: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关系?
(15×4)×10 ○ 15×(4×10) (125×8)×5 ○ 125×(8×5)
学生计算后,指名回答,明确是相等关系。
(3)小组合作学习,概括规律:
让学生观察以上所有算式,回忆加法结合律的总结思路,小组同学之间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讨论这个规律的命名和字母表示方法。
最后汇报交流,老师板书:乘法结合律:(a×b)×c=a×(b×c)
让学生说说运用乘法结合律时注意的问题。
3.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比较
教师提问:比较所学的四个定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教师出示:
交换律是两个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换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
结合律是三个数相加、相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
加(乘),和(积)不变。
三、巩固应用:完成做一做后两道
四、回顾整理:这一课通过同学们的观察与思考,自己发现并总结出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今后同学们做题时,要仔细观察题目特点,更准确更简便地把题目计算出来。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例7】
学情分析:
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运用这些定律使一些运算得到简便。四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理解的能力,但运用能力不够,抽象概括能力不强,形象思维占主导,个人思维常受到一些定式思维的干扰。对于复杂些的计算题,其理解、掌握还不够,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计算、观察、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会用字母表示,能够正确运用解决问题。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能正确应用
教学难点:在实际问题中正确理解并应用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师:前几天老师看到有工人叔叔给墙壁贴瓷砖,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大家一起来研究研究。
二、探索交流,铺砖问题
1.出示课件,工人叔叔为两面墙贴上不同颜色的瓷砖,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可以在本上写一写!
2. 提问:哪位同学愿意与大家分享分享你的想法?
预设:(4 + 6)×8
4×8 + 6×8
【板书:(4 + 6)×8 4×8 + 6×8 】
3. 追问:这样列式,你是怎么想的?
监控:正确理解算式意义。
关注学生倾听的习惯培养。
4. 说得真好,大家听得也是特别认真,表扬大家:会倾听,会学习。请你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什么?
5.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大家请看:
三、探索交流,花坛问题
1. 出示课件,提问:从图中你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提个数学问题?
预设:一共有多少朵花?你是怎么想的?在课堂本上写一写。
2. 提问:哪位同学愿意来说一说,你的想法?
预设:(9 + 6)×4
9×4 + 6×4
【板书:(9 + 6)×4 9×4 + 6×4 】
3. 追问:这样列式,你是怎么想的?
监控:正确理解算式的意义。
关注学生倾听的习惯培养。
4. 追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什么?
预设:结果相等,都是60朵。
都是在求这个长方形内有多少朵花。
5. 在上次的植树活动中,也有这样的问题,一起来看。
四、探索交流,植树问题
1. 出示课件,提问:从图中你看到哪些数学信息?你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你是怎么想的?在课堂本上写一写?
2. 提问:哪位同学愿意来说一说,你的想法?
预设:
4×25 + 2×25
(4+2)×25
3. 追问:这样列式,你是怎么想的?
监控:正确理解算式的意义。
关注学生倾听的习惯培养。
五、回顾理解,提升认识
1. 师:我们刚刚解决了“铺砖”,“花坛”,“植树”这三个问题,得到了这样的三组算式。想一想,你生活中的事情是否也可以写出这样的算式?
预设:
生1:桌子60元一个,椅子40元一个,买10套一共多少钱?
列式:(60+40)×10 = 60×10 + 40×10
生2:……
2. 找到你的好朋友, 把你想好的故事讲给他听听。
3. 这样的故事能讲多少?——永远讲不完。
4. 请你读读这些算式,你有什么感觉?(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5. 把你发现的规律在课堂本上(简单的)写一写。
预设:
生1:纯文字表述
生2:图文结合表述
生3:图形符号表述
生4:字母表示
6. 组织研讨,理解规律
【板书:(a + b)×c = a×c + b×c 】
7. 概括提升,揭示规律——《乘法分配律》。课件出示完整规律。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用字母表示:(a + b)×c = a×c + b×c
六、巩固练习。
1. 填空
(1)(4 + 13)×5 = ____×____ + _____×____
(2)17×30 + 17×70 = ____×(____ + _____)
(3) a×(b + c)= ____×____ + _____×____
10.三角形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十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0~4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概念,知道它各部分的名称,了解它的特性,掌握它的分类。
2.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观察、比较、分析、判断等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激发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生活引入,直入主题
谈话:你们喜欢旅游吗?老师就特别喜欢旅游,尤其爱看城市中的建筑,走在繁华的街道上,看着一座座宏伟的建筑,就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魅力。不过受时间限制,有些地方我们也只能在书中或网上领略它的风采了。我这里收集了一些建筑物的图片,咱们一起欣赏一下吧。(电脑出示)美吗?这些图片中最基本的图形是什么?(三角形)你知道这其中的高楼大厦是在什么机器的协助下盖起来的吗?(塔吊)(出示信息窗)来看看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塔吊上有许多三角形
谈话:为什么饱经风雨的宏伟建筑和结实的塔吊最基本的构造都是三角形呢?
学生回答:具稳定性、牢固
谈话:三角形到底有什么魅力,使人们在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它?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从生活中寻找形似三角形的物体,使学生感受到三角形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要设计成三角形?”这样有价值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思考三角形有何种特性。
二、活动二:深入生活,感知特性
谈话:三角形真的牢固吗?让我们动手试一试。每个小组内有一个三角形框架和一个多边形框架,先观察一下,两者间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观察边和角的数量。
分别拉一拉,比比看,两个框架有什么变化。
学生操作实验并回答发现:三角形框架形状没有发生改变,多边形形状变了。
谈话: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可能回答:三角形有三条边把它的形状固定住了,所以怎么拉它也不会变形,而四边形不具稳定性,轻轻一拉就变形了。
总结:刚才同学说的很对,三角形是牢固的,也可以说它具有稳定性。(板书:稳定性)我们的生活中常常巧妙的利用了这一点。像这样的小木凳,(课件出示木凳)用得时间久了,经常会不牢固,你们有办法修修它吗?
学生回答:加斜杠,只有构成三角形,凳子才不摇,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谈话:看这两幅图中,哪里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课件出示这些物体的图片)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学生举例)
谈话: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体现无处不在,请看(电脑出示)建筑上的斜拉桥、铁塔、自行车架、照相机三角支架、电线杆、房屋的金字架、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吊车的长臂、埃及金字塔、香港中银大厦、晒衣架,太阳能架、大广告牌后面三角支架,相框后三角支架,固定小树用三角形,铁栏杆里外每隔一段有一支斜的铁杆,构成三角形。细心观察你还会发现更多呢!
【设计意图】通过亲自动手操作,验证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点,并能有条理地把操作过程及呈现结果进行简单的表述。结合生活中物体的直观形象,体会三角形的稳定性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好处。
三、活动三:自制图形,引导归纳。
谈话:每个小组里都有几根小棒,请你试着用它们摆出三角形,边摆边思考:三角形是怎样构成的?
学生观察讨论:由三条边按顺序围起来(强调解释重点字眼:围成)
谈话:谁能来试着总结一下什么叫三角形?
学生总结: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板书)
谈话:三角形除了有三条边,还有什么?你能再试着找找吗?(教学三个角、三个顶点)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亲自操作,了解三根小棒是一根接着一根连在一起的,明白围成的含义,并能总结出三角形的概念,结合自己摆出的三角形进一步观察了解三角形的各组成部分。
四、活动四:观察分析,按角分类。
1.新授
谈话:每个小组的学具袋里都放着许多三角形,这些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看起来好象各不相同,可细心的人发现有一些三角形放在一起还有不少共同点呢。请大家仔细观察三角形中各角的特点,以小组为单位,将学具袋里的三角形分分类,抓住主要特征为这类三角形起个名字。
(学生操作)
谈话:谁来把你们组的分类结果展示给同学们看看?
(学生分类)
谈话:能给你们分的这几类三角形分别起个名字吗?
学生:三个都是锐角, 叫锐角三角形
一个直角,两个锐角,叫直角三角形 教师板书
一个钝角,两个锐角,叫钝角三角形
2.巩固
谈话: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请同学们扮演这三种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来向大家作以简单介绍。(我是一个三角形,我的特点是……)其他同学根据它的介绍来猜猜它的名字,好吗?
谈话:认识三种三角形,你能根据各自的特征把他们画下来吗?打开书第44页,完成自主练习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各种三角形的特点并加以分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图形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五、活动五:观察三边,按边分类
谈话:我了解了三角形按角可以分为三类,其实它们的边也可作为分类的依据。(出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小组讨论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可以怎样分类。(引导学生用量,对折……的方法验证一下)
(学生讨论)边分类边回答
学生:三条边都不相等: 不等边三角形
两边相等: 等腰三角形
三条边都相等: 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
有时我们把等边三角形看成是等腰三角形中的一种特殊情况。
谈话: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各部分也有名称,请打开书第42页自学。
(学生自读了解)
请同学介绍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小结:我们通过刚才的学习了解到三角形如果按角分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还有两边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和三边相等的等边三角形。
老师这里有许多三角形,你能试着给它们找找家吗?请打开书44页,完成自主练习的第2题。
(反馈、订正)
练习:再来看这幅图(课件出示书45页第4题)在地板砖图案中,你能找到哪些三角形?还能找到哪些图形?
【设计意图】知道按边分,三角形可以分为哪几类,丰富三角形分类的知识。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及特点,以结合名称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两个特殊三角形。
六、活动六:结合已知,教学底、高
谈话:我们在上学期学习过如何过直线外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垂线。还记得怎样画吗?谁来示范一个?
(学生板书)
谈话:今天我们就在这个知识的基础上学习三角形的底和高。(边画边讲解)任选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就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就叫做三角形的底。看清楚了吗?
【设计意图】以旧知带新知,既复习巩固,又使得新知的出现没那么突然,学生自然轻松地掌握,记忆深刻。
七、活动七:回顾整理,拓展延伸
谈话:回忆一下,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课后我们可以利用三角形来画一幅画,尽可能多的使用各种类型的三角形,明天我们开个画展,看看谁的画最有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最后布置以三角形为素材作画,寓教于乐,让学生边复习三角形的分类边体会数学带给人们生活的乐趣。
课后反思:
三角形是学生们平日里接触较多的一种图形,在低年级就已经直观认识过,因而本课的重点就放在三角形的稳定性、定义和分类上。所学重难点都是由学生在操作中获得的,不是由老师讲出来,硬塞给学生。这样做,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学习,落到实处,效果也好。在整个课堂里,老师只是充当一个参与者、引导者。课堂总结也是通过老师的引导,由学生做出归纳,这样效果要比由老师包办好。从这节课可以看出
1.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学生感受三角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改变数学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经历过程。
学习不仅是追求一个完美的结论,它更是一种经历,要让学生亲身体验、感知、认识和学习。“三角形的分类”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因而更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充分去操作,去感知,去思考、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维,促进思维的发展。
3.及时进行科学评价,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在评价过程中,我注意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与鼓励,让学生树立自我认同感,明确努力方向。
11.人教版数学四年级教案 篇十一
游戏规则:随机请一学生(女生)上前,让她请上自己要好的男生,上来手拉手。再由该男生请上要好的女生,继续拉手。以此类推,请上自己要好的异性同学。最后全班同学绕着桌椅外围,拉手围成一个大圆。
2. 师生问好后,请学生说说玩游戏的感受
生:有点不好意思,不过大家团结一致。
师:讲得非常好。
生:这个游戏让人玩得很害羞。(生笑)
师:第一次玩嘛,总有点害羞的。
生:我觉得不好意思,因为和男的手拉手,这样不太好。
师:没拉到过,下次多拉拉。
生:有点恶心,但为了玩游戏豁出去了。
师:豁出去就好了。
生:我觉得这个游戏很好玩,看到了大家的害羞。
师:这个游戏会有很多的启发,但是现在大家还没想到,学了今天这篇课文之后,我再请你们说一说,你们可能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3. 直接入题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师出示课题:大自然的启示)
师:一起读。(生齐读课题)
师:谁来说一说“启示”是什么意思?
生:它的近义词是“启发”。
师:对。
生:通过某个事物使人们发明、创造些什么东西。
师:想到些什么东西,对不对?非常好。
师:再增加点难度,“启”是什么?
生:启发的意思。
师:“启”就是“启发”的意思?猜吧,我估计你们都不知道,那就猜吧。
生:“开始”的意思。
师:为什么这么说?(该生接不上)你是从哪个词语当中想到的?
生:启动。
师:“启动”就是开始的意思。
生:道理。
师:道理?不对。
生:事故。
师:不对。所以很多时候,一个词语的意思我们是知道的,但要去想一个字的意思就不知道了。“启”的意思,你们知道吗?
生:发现。
师:也不对。老师告诉你们,“启”的意思就是“打开”。喝酒的时候有一个“启瓶器”。“启示”连起来就是“启发”的意思。
4. 明确学习要求
师:怎么来学习这篇课文?我们来看要求,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呈现略读提示语,请一生读要求)
师:学习这篇课文有两个要求,第1个要求是——
生:说一说其中的每篇短文主要讲了什么,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师:对,这是第1个要求。第2个呢——(标画两个要求)
生:画出自己感受深的语句,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它们抄下来。
师:你有一个字读错了。“画”,我们南方人都读“划出划出”,其实是错的,应该是——
生:画出。(生齐读)
5. 感知内容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要求,在屏幕上。
(生先自学,然后教师引导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过程略)
6. 认读新词
师:了解了主要内容,再来看一看生字和词语。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师:这里有个词语“遭殃”,“殃”是什么意思?又靠猜了。(生猜)
师:破坏,猜错了。
生:灾难。
师:猜对了。今后要多预习,特别关注每一个字是什么意思。
7. 理解课文
师:森林遭了什么殃?请同学们再次打开课本,把森林遭殃的这段话用笔画出来。你到前面来画。(呈现《“打扫”森林》的课文,请一位学生在白板上画,利于后面校对)
师:对不对?(该生画出了第3段)
生(齐答):对。
师:我们一齐来读一读。(生齐读所画段落)
师:老师有两个问题,第1个问题,这段话中把什么比作扫帚?
生:把干枯的橡树和菩提树比作扫帚。
师:讲得非常好。谁再来讲讲?
生:把干枯的橡树和菩提树比作扫帚。
师:第2个问题,为什么要把它们比作扫帚?(稍等待)来,这位同学。
生:因为橡树和菩提树的叶子越来越少了。
师:所以——
生:所以把橡树和菩提树比作光秃秃的扫帚。
生:这样更表现了森林遭了殃,菩提树和橡树的叶子越来越少了。
师:你是这样理解的。还有没有不同的理解?
生:我觉得这样才能体现害虫的破坏力大。
师:才能够体现出来,是这个意思对吗?还有没有?你说。
生:因为森林里没有了那些脏东西,像枯枝烂叶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现在橡树和菩提树的叶子越来越少,所以作者把它们比作一把把扫帚。
师:好。我们来看一看这个课题,“打扫”森林,“打扫”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生:它代表反义词。
师:反义词什么意思,就是不打扫?
生:破坏的意思。
师:你觉得是破坏森林。好的。
生:“打扫”有特殊含义,它不是真正的“打扫”森林。
生:加双引号含有贬义的意思。
师:就是不好的意思。现在再来想一想,为什么把它们比作“扫帚”?
生:因为林务官一打扫,那些树一片叶子也没有了,所以把光秃秃的树比作扫帚。
生:因为林务官已经破坏了生态平衡。
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再次打开课本,快速浏览第5、6自然段,找出这两段当中的一个总起句,把它画出来。(师出示要求)endprint
师(巡视,指点):总起句,不要拿起笔就画,想一想。画出一句。
师:请一个同学读出来。
生:原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师:对不对?
生:对。
师:有些同学画到最后去了,老师提醒了之后就画对了。“总起句”是在前面的(白板中红线慢慢标出总起句),开始的时候写的这句话叫“总起句”。有的同学画到第6自然段去了,那个不叫“总起句”。今后一定要听清楚老师的问题。
师:我们来看这句话,“原来”(白板上红笔圈词),这个词语是针对哪句话来说的?联系上下文来思考一下。
生:第4自然段中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师:对,“原来”是针对上文的。
师:“互相联系” (红笔圈词)针对哪里?
生:针对下文。
师:很好。现在请同学们4人小组合作。合作要求,请看大屏幕。
师:比如说“枯枝败叶”,它和“土壤”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师边讲解边示范画法、写法)它是“土壤”的“肥力”。“枯枝败叶”还与什么有联系呢?“土壤”又与什么有联系呢?老师给大家发了一张纸,4人小组一起完成这个作业。写得越多越快越准确,越好。你们有5分钟的时间。开始。这条线(白板时间线)没了,就结束了。画好了,可以贴到黑板上。(生小组合作。组长张贴合作单)
师:我们叫下面的老师也来参与一下我们的学习,好不好?选一个老师上来,选一个小组汇报。(一位教师主动上台选了一张小组合作单)
师:来介绍一下你们的成果。
生1:我们小组认为“枯枝败叶”对“土壤”有肥力作用,它们也是有些动物的食物,动物也会为森林提供生态平衡。(学生对着思维导图讲解)
师:你们觉得这组怎么样?
生:很好。
师:鼓掌。请你选一组。
生2:我们组认为枯枝败叶可以让土壤增加肥力,土壤为大树提供养料,大树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排出氧气,供养人类,又为小鸟、动物提供栖息地,小鸟为大树捉害虫。(学生对着思维导图讲解)
师:好不好?(生主动一齐鼓掌)再选一组。
师:(对生2)你觉得比较好的选一组。放投影上。
生3:我们组从灌木联想到害虫,从害虫联想到天敌,由害虫又联想到鸟类,由鸟类联想到树木,从树木联想到土壤,从枯枝败叶联想到肥力,从兽类联想到栖息的地方,从兽类还联想到隐蔽的场所,从栖息的地方联想到昆虫。
师:这个同学的表述有个问题,没有讲清楚,对不对?你们组有没有人能讲得更清楚?他就讲了一个词“联想”,关系没有讲清楚。你来,能不能讲清楚?
生4:由兽类联想到灌木。
师:又“联想”了。
生4:兽类在灌木丛里有隐蔽的场所,有栖息的地方。灌木丛里有害虫,就有鸟类来制服害虫,还给树木捕捉害虫。树木吸收土壤的肥力,给人类提供氧气,枯枝烂叶提供肥力给土壤。
师:先回去吧。这张图主要的问题出在哪里呢?为什么两个上来的同学都讲不清楚?
生:没写清楚。
师:对,他们把作用也写进去了,“鸟类”“昆虫”“栖息地”,“栖息地”应该写在横线上就非常清楚了。这张图虽然看起来很漂亮,但还需要修改。下课以后可以修改。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句话,一起读一遍。
师: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再来学习下一篇课文《人类的老师》。你自己先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然后找最要好的同伴交流,这次不限男女。时间是3分钟。
(学生自学,找同伴交流。教师巡视、倾听,发现一个没有同伴的孩子)
师:你们一起好不好?
师:时间都去哪儿了?都花在学习上了。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要求是说说你的同伴怎么说的。(引导互相倾听)
生:啊?(略显意外)
生:我的同伴是这么说的,“如果没有这些动物启示我们人类发明这些、创造这些,我们的生活不会这么多姿多彩”。(师示意自由传话筒)
生:我的同伴说:“人类要从大自然中学习,从大自然中发现。”
生:我的同伴说:“大自然中的奥秘是很多的,所以,我们要有所发现,有所发明。”
师:同学们都有很多的感受,很好。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生齐读)
师:你自己说说学了这篇课文以后得到了哪些启发,结合课前的游戏,重新思考一下有哪些启发。
生:我知道了不能破坏生态平衡。
生:我们必须团结友爱。
生:我们认为的枯枝烂叶也有用处,不能随意清理。
师:我记得你刚才说“有点恶心”,现在觉得刚才的游戏有没有意思?
生:还是有点。
师:会不会比刚才好一点?
生:好一小点。
生:我知道了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是互相联系的,我们人类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发明一些东西。
师: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互相联系,我们同学之间是不是互相联系的呢?我们同学是不是应该联系在一起呢?
师:最后做一个作业,把老师提供的词语之间的关系图画出来。画好的就下课。
12.人教版数学四年级教案 篇十二
一.梳理课文内容, 明确学习目标
本单元课文都是著名作家的作品, 内容都是表现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和学生一起梳理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用一个词概括这些文章内容所留下的印象, 结果多数同学说出来的是“吃”字。针对这个词, 我问同学们:咱们监利有哪些好吃的?这些食品背后有什么文化内涵?接着, 我出示了本次活动的课题及学习目标:关注监利特色, 介绍地方文化。
二.寻找监利特色, 了解地方文化
说到好吃的, 同学们有说不完的话, 各种食品纷纷“上桌”:干鱼腊肉香肠, 水饺米酒汤圆……我打断了他们:请关注监利特色。大家立即哑口。是啊, 这些东西似乎别的地方也有啊!哪些是监利所特有的呢?还是一些在外地待过一段时间的同学阅历丰富些, 大家一致认为有一样东西不仅北京上海广州没有, 就连监利周边如荆州、岳阳、武汉也极少见到, 而在监利却是天天见面、人人爱吃的大众化食品, 绝对算监利特产, 那就是团子。
接着了解地方文化:监利的团子有什么文化?大家面面相觑, 团子还有文化?我提醒他们:团子是什么做的?体现了监利的什么特色?有“鱼米之乡”美称的并不只有监利, 以鱼或米为原料的各种小吃和菜肴却有无数种, 何以团子成了监利特产?同学们纷纷思考, 大胆假设, 小心求证, 从团子的形状、寓意、做法、吃法等方面说开去, 从监利的地理气候、监利人的性格特点等方面说开去, 这样, 自然就形成了关于监利团子的“地方文化”。当然, 每一样监利特色食品背后都有其独特的文化。
三.描述关注对象, 提升语文能力
随便说不行, 还得上升到语文学习的层面上。接下来我提出了几个问题, 要求在小组内分工完成:1描述团子, 做到色香味形俱全, 要让人垂涎欲滴;2说明团子的做法, 要让人一听就会;3讲述你吃团子的经历, 要让人羡慕不已;4设计团子的吆喝语或广告词, 要让人听了就 想买。面 对“要让 人……”的要求, 学生兴趣盎然, 纷纷思考。交流展示阶段, 果然是人人有话说, 特别是吆喝语, 不仅有文采, 更是有特色, 再加上当场吆喝, 想不笑都难。
四.重温大师作品, 抒写个性文章
接下来布置作文题目: 的。半命题作文, 要求关注监利特色, 介绍地方文化。但总不能都写“监利的团子”吧!监利的“特色”还在哪里?于是, 我带领同学们重温本单元作品, 开启智慧:云南有歌会, 监利有庙会 (农历二月二敬土地菩萨) ;汪曾祺的高邮有鸭蛋, 我们的监利有粽子;过去的北京有吆喝声, 现在的监利有叫卖声;琦君的家乡请喝春酒, 我们的家乡请喝喜酒……粽子非监利独有, 但鸭蛋也非高邮专利, 汪曾祺的笔下有了高邮端午的习俗, 有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那鸭蛋也就似乎只是高邮的了;喝春酒也不仅是琦君家乡的特色, 但因为有了琦君对家乡特别是对母亲的思念, 才让人甚为感慨。可见, 融入对家乡对亲人的感情, 写出家乡的特色, 就可以做到“关注监利特色, 介绍地方文化”了。
学生思路豁然开朗, 各种符合要求的文题纷纷出笼:“端午的粽子”“奶奶的团子”“外婆的鲊胡椒”“监利的吆喝”“家乡的二月二”……我并没有急于要求学生下笔, 仍是带领他们分析本单元的文章特色, 从内容到结构, 从主题到情感, 从语言到手法, 力求有效借鉴。同时, 要求他们利用周末放假回家时间, 去调查了解所写对象的相关知识, 力求让文章写出对象的特点, 抒发自己的情感, 写出有个性的文章。果然, 有了充分的调查了解, 学生们都有内容可写, 又有现成的范文, 知道如何去写, 交上来的文章大多达到了要求。后来, 有几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还发表在各类刊物上。
13.人教版数学四年级教案 篇十三
1.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 2.使学生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策略。重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难点:理解算法。
五、教学内容:
教材第43页 例3
六、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五条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四则运算众的一些简便计算。在学生学习中药鼓励独立思考,尽可能让学生自主探索不同算法。其次,要注意组织相互交流,尽可能使个别学生的创见为其他学生共享。第三,应当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包括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探究方法。第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时,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因此,可以根据有关知识经验对算式进行变形,也可以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七、八、教学法:谈活法、演示法、探究法、归纳总结、合作探究等。教与学:
1.口算: 老师:上课!学生:老师好!老师:同学们好,请坐!
老师:同学们的眼神非常明亮,我这里有四棵果树,每棵果树上只长出了四个果实,那么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使果树长出越来越多的果实呢?下面我们就进行一次口算抢答!(抢答时,给各组加果实)
50×32×2 65×4×25 36×101 27×98 98×76+2×76 516-125-175 278-138+262 367-(167+85)900-128-272 2.探索新知,发现规律:
老师:同学们真厉害,现在每组的果树上的果子越来越多了!想不想让果实再多一点呢? 学生:想!
老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种树吧!(引出课件)
老师:种树前,我们肯定要先买一些树苗。(展示课件第一幅图片)
A.提出问题:同学们,谁来说一说参加植树活动的一共有多少组?每组种多少课树苗?根据这些信息,你能解决什么问题? 老师:你能找出几个条件?分别是什么?
学生:25个小组,每小组种5棵树苗,学校购买树苗花了1250元。老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这个问题,完成的同学请做好。(让学生独立完成这个问题)为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条件和空间。
B.交流、探讨:
老师:有哪位同学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给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想法。生1:1250÷25÷5 =50÷5 =10 我先算购买树苗花了多少钱,再算每棵树苗多少钱? 生2:1250÷(25×5)=1250÷125 =10 我先算25个小组一共种了多少棵树苗,再算每棵树苗多少钱? 生3:1250÷5÷25 =250÷25 =10 我假设每个小组只种1棵树苗,再算25个小组每小组需要多少钱就是每棵树苗多少钱 C.观察、比较: 老师:同学们,这三种方法的结果都是10,都是正确的,请看(出示课件),它们的关系式什么?
生1:三个算式相等。
生2: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老师:非常完美的一句话!那么有没有同学能锦上添花,用字母表示,应该是什么呢?
生3:a ÷ b ÷ c= a ÷(b × c)老师:太棒了!又长出了几个果实。除了这个规律,还发现的什么规律?
生4: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先除以后面的数,再除以前面的数。
老师:真厉害!有没有同学加以补充呢?用字母表示? 生5:a ÷ b ÷ c= a ÷ c ÷b 老师:同学们真厉害!老师不得不佩服得五体投地!可是,老师有个小问题,需要请教大家,字母里面的除数b和c能不能是0呢?
生6:不能,因为0不能作除数!
老师:哦,我明白了,那么在字母表示的同时,还要加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b≠0,c≠0 3.小结:
连除法的简便运算
a÷b÷c =a÷(b×c)=a÷c÷b(b≠0,c≠0)4.巩固练习:
1)在○里填上不同的数学符号。2)150÷25÷2=150÷(____×____)420÷5÷2=____÷(5×2)180÷3÷6=180÷____÷____ 48÷(6×8)=48÷____÷____ 3)(1)240÷8÷5=240÷(8×5)
(2)1280÷(16×8)=1280÷16×8(3)750÷(15×5)=750÷15÷5(4)420÷60÷7=420÷7÷60(5)600÷12×6=600÷(12×6)4)390÷5÷6 1000÷(125×4)
600÷25÷4 210÷(7×6)120÷12÷2 240÷5÷24 420÷35 350÷25 480÷32 5.反馈:
老师:同学们,大家算得又快又准确!我们的果树已经结满了果实,摘下一个,甜不甜?那么我们这节课除了种果树,还有什么收获呢?(出示课件)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这两个数的积。用字母表示:a ÷ b ÷ c= a ÷(b × c)(b≠0,c≠0)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先除以后面的数,再除以前面的数。用字母表示:a ÷ b ÷ c= a ÷ c ÷b(b≠0,c≠0)课后作业:
6000 ÷125 ÷8 2100 ÷(7×6)640 ÷5 ÷64
九、板书:
连除法的简便计算 a÷b÷c= a÷(b×c)
=a÷c÷b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教案】推荐阅读: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认识公顷》教案01-03
2023教育部审定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08-28
四年级人教版数学试卷11-28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材分析09-20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教案07-10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教案08-14
人教四年级数学教案07-01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08-30
小学四年级数学寒假作业及答案人教版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