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复习思考题

2024-10-20

环境生态学复习思考题(精选14篇)

1.环境生态学复习思考题 篇一

生态环境规划的复习题解析

一、名词解释

1、环境规划:是指为了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一经济一环境”作为一个

复合生态系统,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2、容量总量控制:是指环境容量所允许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3、目标总量控制:是指根据环境目标提出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削减量的控制。

4、费用最小分配原则:是以治理费用作为目标函数,以环境目标值作为约束条件,使系统的.污染治理投资费用总和最小,求得各污染源的允许排放负荷。

5、污染物的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单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6、环境容量:环境容纳某种特定的活动或活动速率而不造成无法接受的影响的能力。

7、环境承载力: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

8、环境评价:是在环境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方法,对环境质量、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述,旨在获取各种信息、数据和资料。这是制定规划的基础工作。

9、环境预测:在环境现状调查评价和科学实验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对环境的发展趋势作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

10、复合生态系统:是由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自然条件共同组合而成的生态功能统一体。在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中,人类是主体,环境部分包括人的栖息劳作环境、区域生态环境及社会文化环境,它们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休戚相关,具有生产、生活、供给、接纳、控制和缓冲功能,构成错综复杂的生态关系。

11、循环经济:就是运用统筹学的理论和思维,针对整个经济运行体系,通过对产业和产品结构、地域空间和时间布局的调整、优化、升级和转型,实现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的生态化耦合,从而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和质量

12、环境功能区划:是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对区域进行的合理划分。

13、固体废物:是指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丢弃的固体和泥状的物质称之为固体废物,简称固废。 包括从废水,废气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 凡人类一切活动过程产生

2.环境生态学复习思考题 篇二

关键词:高职,环境生态学,精品课程,内涵

在高职《环境生态学》省级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 将立体化教材建设与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进一步完善省级精品课《环境生态学》的内涵建设。

一、教师队伍建设

1. 积极选派专职教师到与环境生态学有关的企业进行锻炼学习和参与学校企业组织的“产学研结合”活动, 每年要求青年骨干教师参加不少于两个月的生产一线实践活动, 要求所有专业教师每人至少取得一个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2. 以《环境生态学》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 进行教学团队的优化, 把企业的能工巧匠请进校园担任兼职教师, 共同参与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 聘请和本专业的技术能手进实训车间, 使学生在实训车间就能接受生产岗位的实践技能训练。

二、教学内容建设

《环境生态学》是环境工程与监测专业必修的核心专业课, 也是一门新兴的渗透性很强的边缘学科。本课程尝试着打破传统的知识体系, 利用模块教学的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 在内容整合的过程中追求知识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其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工作任务。本课程为使项目课程的课程教学项目设计的结构合理, 主要将教学内容分成八大块模块,

模块一: 生物与环境:①水因子对植物的影响②温度因子对动物的影响

模块二: 种群生态: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调查

模块三: 群落生态:①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的调查②植物群落中中的多样性测定

模块四: 生态系统:种间关系分析

模块五:生物圈:水体初级生产力的测定

模块六:污染生态:生态因子的综合测定技术

模块七:生态监测:活性污泥生物相的观察

模块八: 生物圈: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调查 ②生活小区生态规划与计划

在模块教学过程中, 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与兴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使他们学到未来工作所需要的核心技能, 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模块教学还需进一步的学习与探索。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

高职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在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中被提现出来, 把生产实践环境创造出来, 以学生作为实践的主体, 结合环境生态学这们课程的特点, 因为环境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原理, 阐明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生态途径的一门科学。

四、教材建设

环境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其内容和体系尚在不断地发展之中, 如何有效的进行教材建设, 特别是立体化教材的建设, 有许多值得我们本学科老师去深思, 特别是作为一名高职老师, 因为高职教育强调的是动手能力, 结合这些特点, 环境生态学的教材主要从一下几点进行建设:

1. 从课程实际需要出发, 结合模块教学特点, 请校企合作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企业技术专家把关, 编写面向本地区生产实践的项目教学教材。

2. 构建对本地区生产实际具有指导性的理论与实验实训教材体系, 不断修改优化多媒体课件, 利用网络优势, 把一些环境生态学典型案例利用到教学中去, 真正实现教材建设与多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

五、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环境工程与监测专业的建设在不断的完善, 作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工作者去克服, 本学科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主要通过一下集中途径建设。

1. 是利用有限校内资源, 更新补充实验仪器设备。建立了专门的生态学实验室, 同时建立和完善网上模拟实验室。

2. 是通过和校外企业合作的模式, 建立校外实验室。以弥补校内资金的不足, 一些昂贵设备不能到位。

3. 加大对校内实训基地的投入, 建设园林生态基地、水库生态基地, 由专人负责管理, 并纳入学院正常经费预算。开放式管理被纳入实训基地中, 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去实践学习, 教师可以在旁边进行指导培训。

如何把《环境生态学》精品课程内涵建设好, 从以上几点去建设还远不够, 大家都知道精品课程建设不仅仅是单纯的教学改革和简单的教材建设, 而是一项工作量大且复杂的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杨惠芳等.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与探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1.2, 68-70.

[2]汪长明.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8, 1 (17) :58~60.

[3]张晓云.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方法探索.

[4]《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

3.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理论思考 篇三

关键词:生态环境建设;理论思考;经济理论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39(2007)01-0021-03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China'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LI Wei

(Yangtze Upriver Economic Research Center,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7,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dual sector model and analysis of the data of complete consumption coefficients of the input and output of 18 departments, this paper indicates tha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is directly related to a country's developing stage, to national economic input-output structure in this stage and to resources allocation structure of intergeneration accumulation consumption relation. The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intergeneration issue are also greatly influencing path and decis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nd real input-output structure of economy and society is also restrain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Key words: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theoretical thinking; economic theory

同所有的经济问题-样,研究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时的基本切人点,仍为供给与需求问题。经济活动分布是指政府、企业、消费者、公共产品的区位和时间的选择;从需求角度来讲,公共物品的生产区位和时间需要分布在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活动区位和发展阶段;从供给角度来讲,主要是指提供和创造这些公共物品活动能够实现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和随时间改变修改不合理资源配置制度的机制和政治机会。从国际经验看,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较低水平上,生态环境质量的供给不足并不会导致社会政策选择行为和个人的选择行为的急剧转向,除非有另外的诱致性因素。

由于资源和经济物品的稀缺性,任何社会必须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微观经济学的生产理论认为,这三个问题是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的。生产什么取决市场上消费者的偏好;怎样生产取决市场上获取最大利润的企业;为谁生产取决市场上生产要素的价格。在环境产品的生产上,同样要考虑这三个问题。上面三个问题解决的好坏的标准是效率。效率又可区分为生产效率和经济体制效率。生产效率也可以从技术效率和经济效率两方面来认识。生产的技术效率是一个纯粹的物质技术概念,只是说明生产所需要的物质投入量。例如,劳动、机器、土地、原料及其配置。如果生产过程没有浪费任何投入,那么,生产便有技术效率。经济学理论认为,同一生产结果可以有许多有技术效率的方法,但从经济角度讲,只有一种是最廉价的。因此,生产效率必须从技术效率与经济效率的同一上来确定。对环境产品的生产以及消除环境污染的生产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环境容量是硬约束,理性的行为是不应该超出环境的容量。

一.我国生态环境物品与经济物品的生产决定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提出,不仅仅是区域均衡的需要、生产效率的需要或国家地理安全的需要,也是中央政府在洞悉国际国内形式,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作出的理性的经济选择。我国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长江上游地区尤其如此。怎样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是从上到下都在思考的重大问题,应该说,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提出,是上下一心,对协调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统一认识,形成了合力的结果。从图1我们可以形象地看到环境是对经济发展形成硬约束的变化,决定我们的现实选择。

图1中A、B、C三点分别代表发达国家梯队、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梯队、发展中国家第三梯队,横轴表示经济发展的从低到高的阶段即工业化、生态化、虚拟化,左纵轴是主轴,表示了环境损耗的高低,右纵轴是次轴,表示人均环境容量的高低,标为高、中、低的三条线表示了发达国家、现在正在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环境约束。我们看到,由于遭遇环发问题的阶段不同,效果也不一样,越往后,受环境约束越强。这个假设合理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口统计规律,发达国家目前只有几亿人,经过了近200年时间才基本完成这个经济发展和环境冲突协调的过程,而发展中国家在中国就是13亿人的规模,在30到50年的时间要完成这一过程,第三梯队更是几十亿人口的规模,完成的时间会更短;二是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的逻辑,走在历史前面的总是在创造历史,后来者必然在历史的约束下出现,环境标准和约束会越来越强,越来越科学。环境约束是硬约束,中国正处在B点的位置,虽然没有发达国家那么宽松的环境,但仍然不低,要警惕一旦突破环境容量的界限,就会落入到第三梯队在C点时面临的环境约束,情况会更加糟糕。从这方面来讲,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推进,得益于中央政府站在全局角度上的理性选择,而不仅仅是扶贫或区域均衡的战略。

图1:环境对经济发展约束的变化及不同发展阶段经济体的可能选择

二.考虑代际的环境生产模型

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两部门模型来证明,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或通过一定的制度设计,理论上存在最优的资源的静态配置和经济可能的增长路径。这个模型表明了静态条件下经济:

设N,M分别表示可用于生产的自然资本和人造资本;T,S分别表示当代人的消费集合和下一代人的消费集合;假设:

1. 分析可以看成是静态的,生产技术在分析期内不变;

2. 后代在当代有完全的代理人,这个代理人能清楚了解后代的消费品,并拿到当代来对比;

3. 当代人只有一种消费:当代消费品,后代人也只有一种消费:后代消费品;

4. 每一种资源投入在每一种商品生产中的边际生产率为正值,但却是递减的;每一个消费集合对每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效用也为正值,但却是递减的;

5. N,M,T,S可以用序数表示;

6. 分析可以看成是静态的,个人偏好不变;

7. 边际产品可替代。

生产函数:T=fr(NT,MT);S=fs(NS,MS)

效用函数:U1=f1(T1,S1);U2=f2(T2,S2)

给定资源:N=NT+NS;M=MT+MS

这里用埃奇沃斯方盒来求均衡解:

图2:代际效用最优化的资源配置均衡解

最优生产的过程的结论:

1.在生产过程中资源的投入有多种组合;

2.最优生产曲线上任意一点度代表着一种资源配置状态下高效率的生产方式;

3.最优生产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是一对T和S等产量线的切点;

4.仅从生产过程无从确定经济效率;

5.如果某种资源投入没有市场价格或价格过低,资源配置效率会扭曲。

该模型表明,在理论上存在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能满足后代人需求的经济发展路径。这个路径的实现是以分析的7个假设条件的满足为前提的。该理论模型对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启示是: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在当代引入反映后代利益的机制,无论是由公立的机构或私人机构或是NGO组织来履行这个责任,都要给予其相应的权力,构建对等交易的机制。

三.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的投入—产出关系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价值型的投入—产出模型来说明环境与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如表1,当把经济系统看作是一系列满足最终需求(消费、资本投资、出口和政府需求生产部门)时,表中的方格1表示部门与最终需求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例如,方格1中的附加部分将会包括中间需求或为最终需求提供的数量。一个部门的产量按行列出,它的投入关系按列向列出。

表1:环境与经济的投入—产出关系

方格2包括在不同经济部门中被作为投入(原材料、水和空气)使用的或者一直不在生产过程中使用而直接进入最终需求的环境系统中的产出量。方格3包含经济系统进入环境的产出量,即在生产和消费活动中发生的污染物质排放量。如果想象经济系统被部门分解,方格2和3表明由部门进行的环境投入和污染物质排放的部门来源,在土地、水和空气系统中,环境的分解表明自然资源从哪个环境系统来,以及污染物质排放到哪个环境系统中去。最后,方格4指明环境部门中的流量。在环境和经济系统之间数量供给的相互依赖性具有从环境吸取来的物质必须循环流回到环境中去的性质。按照物质不灭的理论,物质和能量是守恒的。然而,要注意在物质被收取期间,它一定不能流回到环境。就资本构成来说,耐用消费品以及再循环,今天从环境取得的物质,明天又被发散进环境中,这是可能的(参见霍斯特·西伯特《环境经济学》,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年版)。

表2:中国农业(包含林业生态建设投入)投入产出的完全消耗系数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笔者根据中国18部门投入产出完全消耗系数表整理

中国生态建设投入涉及到整个国家的投入—产出结构的调整。由于投入产出结构是相对固定的,其调整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投入—产出分析一般可以作为静态的均衡分析。中国现阶段的投入—产出结构以及国家推动其绿色化的努力,和重点生态建设区域如长江上游地区的投入—产出结构一起,决定了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发生、发展和短期内可能达到的程度。如退耕还林工程,计划投资3500亿,必须按投入产出结构分解,近期投入太大,会超出其他产业的产出的供给能力,最后无以为继。按表2的完全消耗系数计算,退耕还林计划的3500亿如在近年完全投放,会在农业、食品制造业、纺织缝纫皮革产品制造业、其他制造业、化学工业、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运输邮电业、商业饮食业、其他服务业发生847、2053、819、451、428、191、98、524、193亿元的产出,需要农业、采掘业、其他制造业、化学工业新增投入847、170、91、791亿元的投入,这在农业部门和化学部门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而2004年一次产业增加对GDP的贡献率为9.2,是近8年来的最高值,不可能维持太长的时间(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5》)。况且,近10年来林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基本在4.5%上下波动,如果按这个比例对农业投资,整个国民经济体系都会拉跨了,因为当年农业最终使用的基本流量也只有6400亿。所以从全国的投入产出结构来看,对生态环境的投入将会持续增加,但增长率偏高的情况不会持续太久。事实上,从林业造林面积变化趋势曲线可以看到,由1998年大洪灾引发的造林热潮形成了一个突变(这个突变也是制度变迁的引致因素),必然难以持久,很快会开始减退。

参考文献:

[1]Marsaliani, Laura.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M]. Secaucus, NJ, USA: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2.

[2] Morton, Rebecca B. Methods and Models: A Guide to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Formal Models in Political[M]. West Nyack, N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3]Owens, Susan E. Land & Limits: Interpreting Sustainability in the Planning[M]. Florence, KY, USA: Routledge, 2002.

[4]Rima, Ingri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alysi[M]s. Florence, KY, USA: Routledge, 2000.

[5]Woolard Robert. Fatal Consumption[M]. Vancouver, BC, CAN: UBC Press, 2001.

[6]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4.

[7]霍斯特·西伯特.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8]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环境生态学复习思考题 篇四

一、考纲导读

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B)

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B)

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C)

二、问题导思

1、我国人口发展的现状?前景(发展特点、目标)?

2、人口增长在全球引发了哪些危机?我国人口增长引发的问题?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解

决?

3、人口增长引发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什么?人口增长与其它种群的增长有何异同?

4、全球性的生态问题有哪些?并思考它们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5.县级生态环境保护现状调查与思考 篇五

[摘要]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近年来,XXX县环境保护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环保局的关心和指导下,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但仍离人民群众的期盼有不小的差距。为更好的了解和掌握XXX县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笔者通过查阅资料、走访有关企业和部门,对XXX县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有关问题进行了思考,力图为建设“生态环境优美”美好XXX县提供参考。

[关键字] 生态环境 污染防治 基础设施 环境质量 环保意识 XXX县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1.1 污染源现状 1.1.1 重点工业污染源

2010年,我县开展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南广河流域共有86家工业污染源,其中重点污染源18家,涵盖了造纸、化工、酿造、能源、建材、轻纺、铸造、采矿、医疗、食品等行业。86家工业污染源废水排放总量为6464404.6吨/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623.39吨/年,氨氮排放量60.09吨/年。

图1:XXX县2010年主要污染物分布图

截至2013年底,我县原有的宏宇水泥厂、戎高水泥厂、金剑水泥厂、昌宏化工厂、宜宾天科化工公司以及宜宾横桥科技有限公司XXX县分公司6家大型重污染企业已经关闭,大大减少对我县的环境压力,目前仅华盛纸业、高洲酒业、福溪电厂等重点企业还在正常生产。同时,这些企业的污染物处理治理技术和设施已基本成熟,基本实现了稳定达标排放,县域内工业企业所产生废水的主要污染物所占比例较少,约为15%,其余大部分均为城市污染和农村污染。1.1.2 城市污染源

我县城市污染源主要是城市生活污水和城市生活垃圾,全县19个乡镇中目前只有文江镇建有日处理3000吨的污水处理厂,趱滩乡、嘉乐镇、羊田乡、落润乡、可久镇、庆岭乡、大窝镇、四烈乡、胜天镇、双河乡分别建有场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投入使用;潆溪乡、罗场镇、沙河镇、月江镇、来复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正在建设和完善中;庆符镇、蕉村镇、复兴镇还没有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全部直排。1.1.3 农村污染源

农村污染主要是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养殖废水和农药、化肥残留物等造成的面源污染,所占比例大,并且治理困难。截至2013年底,我县共有农业人口46.71万人(数据来源于XXX县年鉴),大多居住分散,固体垃圾(白色垃圾居多)多直接抛弃,未进行卫生填埋,极大的影响了农村风貌;加上农药和化肥的密集使用,退化了土壤质量。1.2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情况 1.2.1 生态县建设工作稳步推进

按照《XXX县生态县建设规划》(2008年-2020年)和《中共XXX县县委 XXX县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生态县建设的决定》,我县已于2011年启动省级生态县创建工作,截至2014年10月,已有12个乡镇通过省级生态乡镇命名或技术核查(其中胜天镇、大窝镇、庆岭乡、可久镇、双河乡、罗场镇、沙河镇、来复镇8个乡镇通过省级生态乡镇验收命名,羊田乡、四烈乡、趱滩乡、潆溪乡4个乡镇通过技术核查)。对照省级生态县验收标准中的7项基本条件和35项建设指标,目前均已完成收集整理任务,并于日前申请宜宾市生态创建办公室进行初步验收。

表1:生态乡镇验收时间表

验收时间 2013年11月 2013年11月 2014年10月

乡镇

胜天镇、庆岭乡、可久镇、大窝镇 羊田乡、四烈乡、趱滩乡、潆溪乡 双河乡、罗场镇、沙河镇、来复镇

命名

通过技术核查 命名

验收类别

1.2.2 限期治理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一直以来,我县坚持每年对1-2户工业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开展污染源限期治理工作,“十二五”以来,已累计开展12户企业限期治理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见表2)

表2:“十二五”以来我县工业和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源限期治理统计表 时间 限期治理 公司名称

投资额

措施及成效

制浆造纸废水治理项目为省级限期整治项2011年 XXX县华盛纸业有限公司

1200万元

目,要求制浆造纸废水达《GB3544-2008》表2标准,于2011年5月投入试运行,2011年11月29日通过市环保局验收。

2011年 宜宾高洲酒业有限责任公司

1555万元

煤改气工程为市级限期整治项目,于2011年11月通过县环保局组织的验收(高环函

„2011‟57号)。该工程完成后公司全年共计减少燃煤消耗量21275吨,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09.5吨,氮氧化物削减量12.03吨。

XXX县顺康养殖场

完成了沼气化粪池的建设,场内建设雨污分

10万元

流沟,实现了的雨污分流,完成畜禽养殖限期治理任务

通过调整投料比、温度、反应时间等工艺参2012年 宜宾欧圣化工

50万元

数减少废气在生产过程中的产生量,并改进了引风系统、密闭系统和吸收系统,提高了废气收集和吸收率,减少了废气排放量。对原有的治理设施进行改造并新建配投药2012年 两河口煤矿

120万元 系统、集水池、污水干化池等,治理后该矿

废水能实现达标排放。

2012年 XXX县大容和酒厂 XXX县力富生猪 养殖有限公司 宜宾久凌化学 有限公司 蜀酒酒业 有限公司

180万元 新建100m3/d废水处理设施一套

完成新建200立方米沼气净化池一口,养殖

25.8万元 场内采用雨污分流、粪便干湿分离等处理工

艺,建立防雨、防渗干粪堆放发酵间一间。

140万元

建成三甲胺废气处理设施一套,处理能力为11000m3/h。

对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极大地提高了污水处理能力

修建约265立方米沼气净化池一口,防雨防2013年 XXX县科达养殖场

32.6万元

渗干粪堆放发酵屋一间,修建雨污分流管道约800米,排污管600米。同时建消毒室2间,配备相关防疫卫生器具

2014年 四川中电福溪电力开发有限公司 国富养殖场

3000万元

对脱硝设施进行升级改造,脱硝效率达98%。

新建沼气池4口共210立方米,管网260米,雨污分离沟160米,干粪堆放场1个共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3年 78万元

2014年 40万元

60立方米,污水储存池1个80立方米,1.2.3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

“十二五”初,县政府已与各乡镇人民政府、重点企事业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全力推进总量减排工作,已建成南城污水厂、垃圾处理厂等设施,同时加强对华盛纸业、高州酒业、福溪电厂、久凌化学等重点企业的污染治理,使全县污染减排工作顺利推进。据统计,全县氨氮、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总量削减顺利推进。2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更加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对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环境影响评价、生态县创建等工作给予了正确的指导和大力的支持,全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稳步推进,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监管难度不断增大,我县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2.1 产业布局不尽合理

历史原因造成了XXX县工业布局的混乱,导致污染防治及日常监管困难重重。老企业选址缺乏长远考虑,没有功能区划和环境保护意识,大量能源、造纸、化工等高污染企业工厂位于南广河上游或主城区附近,导致XXX县工业污染源点多面广,交叉污染严重,城区环境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改善。2.2 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由于我县环保工作起步较晚,导致县域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截至2013年底,场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方面,仅有文江镇、趱滩乡、可久镇、胜天镇、庆岭乡、四烈乡、羊田乡、大窝镇8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实现正常运行,其余乡镇均不同程度存在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管网未铺设、未实现进水处理等现象,场镇生活废水直排下河。场镇生活垃圾处理方面,目前仅文江、庆符实现了垃圾无害化处理,其他乡镇生活垃圾只是简易填埋或露天堆放。

2.3 管理机制不完善

XXX县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建设还面临诸多困难。人力方面:一是现有环保人员编制紧、工作任务重,导致环境监察监测、信息监控、应急处臵能力与生态环境保护复杂局面不适应,制约环保工作长远发展;二是乡镇基层环保力量还很薄弱,几乎都未设臵环保所或环保专员,给农村环境监管带来很大的困难;三是联合监管机制不完善,环保工作涉及多个部门,有些部门对

6保护,充分发挥“12369”环保举报热线的作用,保证公众反映问题渠道的畅通,形成社会监督氛围。

3.7 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生态文化

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充分利用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报刊等新闻媒体,加大对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环境法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舆论氛围。利用多种手段和平台开展全民“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宣传教育活动,强化青少年环境教育,面向农村及乡镇普及宣传环境保护知识。

6.环境生态学复习思考题 篇六

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安全的认识与思考

摘要:阐述了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和现状,分析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实现农业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作 者:朱美英 罗运阔 卢志红 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江西,南昌,330045期 刊:安徽农业科学 ISTICPKU Journal: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年,卷(期):,34(20)分类号:X171.1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 安全 可持续发展

7.如何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思考 篇七

一、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发展现状

1. 土地破坏严重

我国人口基数大, 对于粮食的需求量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而施肥则是提高粮食产量必不可少的措施。但是, 化肥的过量使用可使土壤中自行繁衍的微生物数量减少, 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同时化肥中的重金属物质沉积, 造成土地污染。农药也是应用频繁的生产资料, 喷洒在作物上的农药最终会到达土壤, 有害物质滞留在土壤中, 残留农药有的直接又被作物吸收, 使作物生长的成分或比例发生变化, 破坏作物品质。农村中焚烧秸秆情况严重, 焚烧秸秆会烧焦土壤表层, 直接破坏土壤中有机物的生成, 导致土地地力下降, 土地沙漠化易发生。

2. 水污染严重

农村种植水稻等作物时经常采取落后的大水漫灌的耕种方法, 化肥中的有害物质便会直接下渗污染到地下水, 同时, 残留的农药未经处理就被直接丢弃到水沟或田间地头, 直接造成水源的严重污染, 农药在水中不断扩散, 使得污染范围不断增大, 影响其他动植物的生存健康, 通过食物链原理, 最终会危害人们的人体健康。

3. 大气污染严重及污染对人们的健康危害

在化肥、农药的使用过程中, 漂浮的颗粒挥发, 会造成大气污染。化肥中的氮肥挥发到大气中, 可破坏臭氧层, 使人们患皮肤癌的几率增加, 同时, 农村地区焚烧秸秆会产生的大量的烟尘和有害气体, 可造成大气严重污染, 破坏环境质量, 极易引发人们的呼吸系统疾病。人们食用含有残留农药的蔬菜瓜果, 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也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二、农业生态环境现状原因分析

1. 人口众多, 农村地区人口素质普遍不高

我国自然资源分布不均, 农村人员文化素质较低, 环保意识淡薄, 导致有资源的地方大肆开垦、一味掠夺, 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生态环境失衡, 自然灾害频发。农民的农业科技知识水平较低, 对先进的农业技术缺乏了解, 严重影响了农村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采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 则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的破坏。

2. 政府部门不够重视, 对于环保方面宣传的力度薄弱

政府部门没有专门针对环境问题的法律法规, 没有建立完整的环境保障体系, 对外宣传的力度也相对薄弱, 人们的环保意识较差, 加之没有农村地区居住分散, 没有随处可见的垃圾箱, 使得空地、河沟等地成为天然垃圾场, 造成严重的水源、大气污染, 生态环境恶劣。

3. 农业生产活动的不合理性导致恶化加剧

单一落后的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活动, 使得人们的观念较为闭塞, 只会使用传统的农业耕种方法, 长期大量使用农药化肥, 使得生态环境愈加脆弱。

三、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对策

1. 提高人口素质, 增强环保意识

科教兴农,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在农村人流量集中地设立科普展牌、环保广告牌、建立文化大院,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电台、报纸杂志, 从孩子抓起, 进行环保宣传教育。政府部门多进行关于环保问题的宣传工作, 把保护环境升级为道德规范, 使人们的环保意识得到增强。同时, 加强对农民的文化素质教育, 组织农业生产科技知识培训, 使人们对农业生产的一些专业知识得到了解, 如了解作物所患疾病症状及预防措施, 组织人员到寿光等农业种植基地参观学习, 从各个方面提高文化素质。

2. 完善地方政府法律法规的建设

根据当地情况, 建立区域性的法律法规, 完善环境保障体系。出台有效鲜明的激励机制, 像工业上有排污收费制度、城市中对于用水情况进行奖惩等, 农村地区可对作物上残留的农药指数进行检测对应赏罚, 像国家的惠民补贴政策一样, 建立能够刺激人们环保的机制。同时可以通过给予经济激励, 鼓励农业专业的高学历人才回归农村, 给农村人们带来先进的农业技术指导。

3. 自主创新, 发展复合型农业、生态农业

改善单一的种植业农业生产模式, 全方位多层次发展, 形成一条龙、一体化的复合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利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 鼓励农民大胆创新, 进行农业生产技术、生物品种改良等方面研究, 种植富有地方特色的绿色产品, 形成产品优势, 集中培育, 打造特色生态农业区。另外, 利用农业知识, 以预防为主, 减少或用其他方式代替化肥、农药的使用, 最大限度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四、结束语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 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 尤其是近几年来, 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泥石流、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 有效改善生态环境, 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是如今人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不可能一蹴而就, 只有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 与时俱进, 依托于先进的生产技术, 健全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人人有责, 从点滴做起, 持之以恒, 此后必然成效显著。

参考文献

[1]孙离凤.科技对皖北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和改善对策[J].现代阅读, 2013

[2]谭建辉.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思考—以衡阳市为例[J].经济研究, 2012

[3]郑晔.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现实困境及对策[J].成都大学学报., 2012

8.环境生态学复习思考题 篇八

【关键词】公路工程;环境生态;经济损失;评估;措施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于公共事业的建设也十分重视,公路建设工程越来越普遍,改善了许多地区的交通状况,也为许多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条件保障。但是情况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存在的,如在建设公路的施工过程中,由于环境、气候、地理条件、管理水平、施工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对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也带来了直接或者间接的经济损失,也从另一个方面提高了工程的成本。建设单位一般仅仅评估直接经济损失,并计算出数额,对于无形的环境因素经济损失却没有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估算,具有有一定的片面性,且估算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影响了数据的准确性[1]。对于该类型的经济损失的评估及计算为管理者控制工程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因此对其影响因素、评估和计算方法进行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1.公路环境生态经济损失的影响因素

对公路环境生态经济损失所包含的内容较为丰富,根据公路工程的运营方式,主要影响因素为包括两个部分,即社会环境因素及自然环境因素。

1.1社会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涵盖了许多小的方面,如管理因素,包括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选用的材料质量高低、机械设备的使用情况、公路的使用状态、交通量等;经济水平因素,包括利率的变化、原材料的价格浮动、税率的调整等;外部政策因素;包括国家对于该类工程项目的管制、法律体制的完善,政治局势稳定等;技术水平因素,包括施工人员技术、设计者的职业素养;人口因素,如施工人员的身体素质、思想觉悟、工作态度等[2]。

1.2自然因素

自然方面的因素均较为简单,包括地质发育状态、水文环境、土壤性质、环境质量、自然灾害,如地震、滑坡、洪涝、泥石流等。基本上大部分是属于不可抗力的自然因素。

2.环境生态经济损失评估流程及各种计算方法

各种因素的村相互作用下,使公路交通建设受到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对其的评估及计算具有价位重要的意义,一般的计算流程为先对生态环境资源被破坏的量进行定性及定量,包括资源破坏的数量、波及的范围、破坏程度等,并进一步确认环境的各个要素及其功能损失之间的逻辑关系,制定出相关的损失科目。在根据科目中各个项目的作用、功能,分析其经济价值,最后将各种要素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出损失的总数。

对于该类损失的计算方法十分丰富,应按照公路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计算方法,主要方式包括以下几种:①市场价值法 该方式的主要特点是将生态环境当做生产要素进行分析。由于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导致了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下降,因此极大的影响到了该项目的经济效益及利润空间,再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检测经济效益的变化,从而进一步的衡量经济损失的大小;②替代市场价值法 该计算方式适用于生态环境的变化没有造成产出商品及劳务产品的直接价值变化,但是对其性质等同的替代品或者补充物品及劳务的市场价格冲击较大的情况,即能够分局市场的信息,间接的计算出生态环境破坏带来的经济损失;③防护费用法 当环境受到破坏或者污染时,建设人员会针对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或者治理,在该过程中势必会消耗一定的物资、财力、劳务等,对该项消耗的经济价值进行计算即为防护费用法;④机会成本法 在对于自然资源的进行利用可以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但是其范围相对较为狭窄,集中于较为稀缺的资源,在对其进行利用前前,应制定出多种方案,综合和项因素分析后,选用最为合理的方案,产生的最大经济效益,即为机会成本[3];⑤调查评价法 如果评估过程中,相关数据较为缺乏,则可以向该行业的专业人士进行咨询,了解相关环境资源的价值或者环境保护措施的效益;⑥恢复费用法 对于已经破坏了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作业,估算出该项恢复工程所需的成本费用,即为恢复费用法。在该及计算过程中,环境的收益为负数。该方式适用于环境损失没有市场价格可以进行补充或者替代的情况;⑦影子工程法 该方式是在恢复费用法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在生态环境被破坏以后,重新进行规划、设计、建造出与之功能相等的其他设施或者项目,代替原有的环境功能,根据在该过程中消耗的成本,进一步估算生态环境破坏的经济损失。在环境经济学的理念下,一般将公路生态环境经济损失的计算当做环境质量受到损坏的费用与环境本身功能产生效应的对应关系。先将环境各个项目实际受到的损害的进行货币化的等价计算,并将各个项目全部相加,计算出总体经济损失数量。计算公式表示为::C环境=∑Ci,该公式中C环境表示公路生态环境的经济损失数量,Ci则表示各个受到损害环境项目的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及间接损失[4]。

3.减少经济损失的相关措施

对于该类经济损失,有一部分情况属于不可抗力的因素,因此需要做好建立紧急情况应对机制,该机制应具备可操作性、时效性、周密性、科学性的特点,并反复进行演练,注意機制运转时各个方面的衔接,发现问题或者缺陷,及时解决或者改善。完善的公路应急机制能够有效的保障公路的畅通,维持其基本道路功能。应预先对天气进行实时预报,提前做好公路的相关养护工作,将公路封锁的时间减少到最短。如果出现道路损毁,根据应急机制方案,将人力资源、物资等合理、有序的进行调度及分配,先及时抢修道路,快速的将其疏通,避免交通拥堵,为减少财产损失提供交通条件的保障,也能为拯救生命赢得时间。当地的消防官兵、武警官兵、公安部门、医院、气象站等部分,应进行联动演习,各个部门之间充分沟通,合理统筹安排人员极其工作范围,使之在遇到突发情况时能够迅速反应,互相配合,有条不紊的进行严密的联合行动,争取将损失降到最低[5]。

4.总结

交通状况的重要性及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在现实状况下已经被证实。现代公路的建设也是国家十分重视的,关系到各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工程项目,从眼前利益来看,公路交通的确十分重要,但是从长远开,在公路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许多其发挥经济效益的因素,如片面重视工程的进度,肆意破坏公路工程周围的环境,施工产生的垃圾不及时处理,施工完毕后不进行相关的善后工作等,对环境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环境恶化也会出现一些灾害,影响到公路工程的建设或者使用,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包括直接的公路工程环境损失及间接的环境要素损失。对其的准确评估及计算,对于工程管理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也可以根据该结果分析出现损失的原因,建立健全公路应急机制,尽量减少该类因素带来的损失,也对实施环境保护的措施提供一定的依据。

【参考文献】

[1]王明昌,田宗礼,徐树田,任锋.高速公路环境保护的实践与探讨[J].交通企业管理.2009(09):

[2]原长青.公路环境生态经济损失评估及思考[J].西南公路.2009,23(01):137-138.

[3]张谨帆,王海峰,徐培军.公路工程环境经济损失风险多级变权模糊评价[J].山西建筑.2009,35(34):299-300.

[4]任敬叶.关于公路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0):78-79.

[5]张圣忠,吴群琪,李倩.公路沿线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价值评估[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8(03):68-71.

9.环境生态学复习思考题 篇九

宁夏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思考

摘要: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立足宁夏实际,研究和探索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重大战略和政策取向,对缓解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矛盾,促进宁夏经济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宁夏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宁夏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及应该思考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作 者:宋新欣  作者单位:北方民族大学商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期 刊:中国城市经济   Journal:CHINA URBAN ECONOMY 年,卷(期):, “”(5) 分类号:X3 关键词:经济发展    生态环境    相关性    思考   

 

10.环境生态学复习思考题 篇十

提高我国环境保护能力和生态建设水平的一些思考

摘要:文章从认识层面、制度层面、利益调节机制和管制手段分析入手,针对目前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要求存在的差距,对提高环境保护能力和生态建设水平进行的`深层次思考:不仅仅要认识环境问题的重要性,而且要认识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尽快健全环境保护法制体系;环保意识植入政府行为;在生态建设领域中发挥市场调节机制的作用.作 者:温汝俊    WEN Ru-jun  作者单位:重庆市环境保护局,重庆,401147 期 刊:三峡环境与生态   Journal:ENVIRONMENT AND ECOLOGY IN THE THREE GORGES 年,卷(期):2010, 32(4) 分类号:X3 关键词:环境保护    差距    制度建设   

11.环境生态学复习思考题 篇十一

[关键词]语文教学 生态环境 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9-022

生态是指自然环境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关系。语文教学中,只有优化课堂生态环境,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一、改善物质环境,为生态课堂提供可能

1.营造温馨环境

窗明几净,桌椅整齐,墙壁上贴上几条激励学生书写的对联、学习的名言,教室内开辟一个图书角,书架上摆放着若干儿童读物,窗台上、讲台上放上几盆淡雅的绿色植物,这样的教室自然会成为学生喜欢的地方。

2.优化媒体环境

现在的课堂不乏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但是我们常常发现,教师为了让学生看清楚课件上的内容,把门窗关上、窗帘拉上,营造了一个几乎封闭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是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因此,我们要提供一个开放式的媒体环境,要优化媒体的设施、设备,要在光线充足、空气新鲜的环境下,保证所有学生在不同的角度看到媒体上显现的内容,能100%地参与到学习中。

3.提供展示环境

作为语文学科,不像美术、音乐、科学等学科有专用教室,可以展览学生的作品,我们就只能充分利用教室的墙面来展示学生的作品,如布置学生的“假期剪报展”“优秀习作展”“最美作业展”等,让学生用最直观的方式去欣赏。这个欣赏的过程,就是一种思维的碰撞,一种情感的熏陶过程。

二、和谐教学环境,为生态课堂创造条件

1.采用“换位式”教学

所谓“换位式”教学,就是把教师的角色和学生的角色进行互换。每个学期,我都会从教材中选取部分课文,让学生自己申请上课的内容。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认真备课,走上讲台讲课,而此时教师就坐到了学生的位置上,当起了学生。当然,在教学中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是坐在下面的教师会以提问的方式或回答问题的方式及时给予解决。这样的教学方式看似多花了时间,实际上创设了一种师生平等的和谐关系。

2.采用“分享式”交流

生态课堂强调分享式学习,这是调动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如在学习《石灰吟》这首古诗时,学生已经了解了诗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于是可以给学生提供《青松》《墨梅》等其他托物言志类的诗歌,让学生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志向。因为这样的学习要求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分享式学习,在学习中分享彼此的收获。

3.采用“体验式”反馈

生态课堂上,我们积极提供体验的机会,创设体验的氛围,让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地参与到体验的过程中来。同时,学生也可凭借已有的学习经验,在理解相关学习内容的时候自觉地运用体验,通过体验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如在学习《黄果树瀑布》时,可让学生在了解瀑布的特点后,自己确定新的教学目标,然后开展学习活动。这就是基于学生体验基础上的生态学习。

三、优化心理环境,为生态课堂夯实基础

课堂心理环境不仅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产生影响,更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明显的影响。

1.引导快乐学习

课堂上只有巧妙地呈现教学内容,才能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以积极的姿态获取新的知识。如在学习《半截蜡烛》一课时,通过让学生自学课文,自己寻找搭档,排练课本剧,课上进行表演,并对表演进行评价,使学生深入体会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点、情感表达。这样的教学充满了童趣与活力,更能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高效地学习。

2.提倡畅所欲言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不需要中规中矩地举手发言,很多时候学生是不用举手就可以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观点的,特别是当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不同的时候,可以直接反驳。课堂上,我们提倡学生说这样的话:“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对他的发言还有补充……”“我想跟他探讨一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发言是自由而开放的,学习的效果也将事半功倍。

3.允许学生犯错

教师在课堂上也要多几分宽容,允许学生犯错误,这是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前提条件。其实,课堂上的错误是一份很重要的资源,教师要善于运用这样的资源。这不仅可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在错误的辨析中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

打造生态课堂,构建生态环境,这样的语文课堂才会充满活力。

12.体育教育生态环境优化的思考 篇十二

关键词:体育教育,生态环境,优化

教育生态是从生态系统和生态理论的视角分析教育系统内各部分的构成和运行规律, 旨在揭示教育资源与环境的动态变化和协调发展的特征。教育的主导者和参与者都是以人为指向的, 即人作为教育者或者教育对象在教育系统中如何更好地运用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 这些环境资源因素可视为一个生态体系, 各子系统有机的联系、优势互补、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动态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生态系统是变化的和动态的, 实现对各构成环节的优化, 不但可以促进系统整体发展, 而且可以使教育功能更加充分地发挥。体育是生命之学, 体育教育本就是对生命的完善和发展过程, 体育教育生态系统的优化和创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的充分诠释。

体育教育生态环境的特点

教育生态环境就是运用生态学理论, 把教育及其构成因素与其内外部环境视为一个系统的生态系统, 分析教育生态系统各要素的动态变化和发展, 从中探讨和揭示教育生态系统内在基本规律的学科。

体育教育是关于生命教育的学科, 其实践性和教育性的结合体现了体育教育的本质属性, 即体育教育关注对人的培养和全面发展, 而人所处的环境因素对这一培养体系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体育教育作为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以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作为自己的生存环境。体育教育生态环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 体育教育生态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和谐发展, 实现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和人等因素的交换与平衡, 外部教育环境对体育教育的生态的影响使体育教育的效果和对人的发展的价值可以迁移或者影响其他学科教育的发展。其次, 体育教育生态环境内部因素的协调发展和相互促进, 通过教学实践使人的身心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教师和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调整和利用教育环境资源, 这时体育教育生态环境内部各因素都能在积极发挥作用的同时彼此影响和共同发展。

体育教育生态环境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需要专门设计和组织起来的一种特殊环境, 是经过了一定的选择、提炼和加工, 并能系统地发挥作用且产生影响。体育教学过程在体育教育生态环境中处于核心地位, 科学合理地选择体育课程、教学方法、教学场地和教学策略, 以人为本的科学施教, 使体育教学环境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体现体育教育生态环境的科学运作。其次, 体育教育生态环境可以根据体育教学活动的需要, 能动地对教育生态环境加以必要的调节和控制, 发挥其对人身心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因素, 控制、消除不利因素, 使教育生态环境始终向着有利于教学活动的方向发展。再次, 体育教育生态化环境对人的发展目标的生态化要求既要符合体育对人的生命健康发展的实际需求, 还要体现体育对人的社会发展的需要。即体育教育生态环境关注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协调发展, 使人的体育素养、终身体育思想、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

体育教育生态环境的构建与优化

1.体育教育内容的生态化发展

体育教育生态环境所涵盖的要素是复杂的和系统的, 体育教学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的相互协调, 各构成因素相互影响, 与体育教学的环境因素、时间地点选择以及人们的情感因素和自身的努力程度密切相关。

体育教育内容是体育教育生态环境中最生动和活跃的因素, 最直接的体现是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 而体育教学内容无论从体育活动、运动健身、群众体育、传统体育或者时尚体育的角度进行选择都是十分广泛的。在体育实践目标中, 包括以体育运动为主要内容的技能学习目标, 体质健康目标, 体育习惯目标, 心理健康目标, 体育素养目标, 以体育参与行为和参与意识为内容的体育理念目标等等。

体育教学内容的生态化就要不拘泥于定式, 体育教育目标强调对人的体质健康、身体素质、心理情感、个性品质和体育文化素养等的全面发展, 而独立的体育教学内容无论如何也不能实现全部的教育目标, 因此, 在体育教育内容中加强以体育文化的培养和体育素养的形成为主的教学内容, 不但可以对已有的体育基础和体育技能形成更加清晰的认识, 而且有助于对体育在于人、自然和社会的发展中的作用的理解和认知。充分挖掘体育与生活、体育与社会的丰富内涵, 选择与生活实践和社会适应紧密相关的教学内容, 使体育教学内容始终处于动态的调适过程, 这种调适指向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对体育教育的现实需求, 从而实现了体育学内容在实现教育目标过程中的动态发展。

2.体育教学过程的生态化

体育教学是以实践为主而开展的, 体育教育过程本身就是学生与教师及其相互之间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学会了参与和融合, 学会了与人相处和良好的交流沟通。体育教学也是情感体验活动, 体育的情感和道德因素是体育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 学生和教师的交流以体育作为纽带本身就富有形象性、感染性, 形成一种深刻的教育情感体验。因此, 体育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就要相互配合, 紧密衔接, 学生通过实践获得对体育运动技能的初步认识, 又以亲身的实践参与运动技能的体验, 在其后的体育实践中体会体育对身体素质和心理品质的锻炼价值。其间, 教师从教育者、参与者到指导者, 层层递进逐渐积累, 形成了较完整的教学过程生态链。

体育教学的过程是复杂多变的, 要满足这一生态链的稳定与协调, 体育教学方法是源于实践的一种基于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和经验、体育活动体验和实践的多维度、多层面的生态系统。体育教学方法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体育基础、不同教学条件和场地设施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旨在实现教师与学生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教学过程的师生互动, 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 成为学生展示健康和活力、自信与激情的舞台。体育教学生态系统之中永远充满着健康向上的氛围, 体育教学是一个自觉和主动的活动过程, 教师必须时刻注意这一生态系统各环节的相互配合, 构建一种和谐开放的教学环境。

体育教师自我发展的生态化

体育教师的自我发展体现在职业能力上的升华, 这种职业能力是从事体育教学必须具备的带有体育教师职业特点的能力。包括了解学生的能力, 以人为本是宗旨, 能从整体上把握全体学生的发展, 也善于了解学生个体的特点。实施课程的能力, 即与时空间紧密相连的对课程的创造性运用, 体育教师应该对体育课程方案、体育课程标准和教材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教学控制能力, 自如的驾驭教学过程并不断调整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处理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 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诊断性研究及实践者对自身实践情境和经验所作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思。

体育教师的自我发展与教师的工作环境、发展空间、自我努力、指导和培训等紧密联系, 也就是教师与社会、与教育环境的适应和协调发展过程。教师的职业发展必然遵循人的发展的生态规律, 只有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 对体育教育科学的学习和诸多相关学科广泛汲取。体育教师的自我发展强调教师人格的高尚、知识的渊博、学术的建树、广泛的知名度, 更重要的是教师要真正地成为学生精神上的导航者和领路人, 核心是教师的德与才。因此, 体育教师需要营造一个综合各种自我发展因素, 促进自己的理论和教学实践智慧不断升华的生态环境。

总之, 体育教育生态环境的优化就是实现生态系统的发展从“平衡—不平衡—适应—平衡”的动态平衡理念。体育教育和教学系统的诸多动态因素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依存, 实现均衡和谐的发展。体育教育生态环境总在不断地自我调适, 有时甚至充满矛盾和冲突, 但体育教学却总以最活跃的形式转化这些矛盾, 而矛盾的转化过程就引发了教育生态环境不断向着更加科学、合理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优化教育生态环境因素也需要不断的创新思维, 只有创新才能打破固有的生态壁垒, 使体育教育生态系统始终保持良好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87~91.

13.城市生态学复习 篇十三

第一章绪 论

要求

1、明确概念

2、了解城市生态环境学研究的兴起和发展

3、掌握城市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原理

内容

1、城市生态学的概念

(1)城市与城市生态学的定义

(2)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分支学科

(3)城市生态学研究的社会意义

2、城市生态学的发展简史

(1)城市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2)现代城市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

3、城市生态学的学科基础与研究方法

(1)城市生态学的学科基础

(2)城市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思路

▲城市环境承载力

▲城市生态位

▲城市生态平衡

第二章生态系统基础理论要求

1、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

2、掌握生态系统平衡的意义

3、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4、了解生态因子作用的特征

内容

1、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1)生态系统的组成(2)生态系统的结构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1)能量流动

(2)物质循环

3、生态因子及其作用

(1)生态因子概念及其分类

(2)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3)生态因子的作用方式

(4)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4、生态系统平衡及其意义

(1)生态系统平衡

(2)生态系统平衡理论的意义

第三章城市生态系统

要求

1、掌握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和特点

2、掌握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3、了解城市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

内容

1、城市、城市系统及城市生态系统

(1)城市

(2)城市系统

(3)城市生态系统

2、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

3、★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和主要特点

(1)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2)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

4、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1)只有一个地球

(2)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生态危机

(3)★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第四章城市人口

要求

1、掌握城市人口概念、城市人口的基本特征

2、掌握城市流动人口概念和人口城市化的特征

3、熟悉城市人口的分类

4、了解城市人口动态和城市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内容

1、城市化概念城市人口概念

(1)城市化的概念

(2)城市化水平

(3)城市人口的概念

2、城市人口的基本特征

(1)城市人口的数量

(2)城市人口的年龄结构

(3)城市人口性比

(4)城市人口密度——▲城市人口过密化

(5)城市人口分布

3、城市人口的分类

(1)城市人口的服务结构分类

(2)城市人口的职业结构分类

(3)城市人口的文化结构分类

(4)城市人口的民族结构分类

4、城市人口动态

(1)城市人口规模

(2)城市人口增长

5、城市流动人口与人口迁居

(1)城市流动人口概念

(2)城市化与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

(3)中国人口城市化的特征

(4)▲城市人口迁居概念

(5)中国城市人口迁居的基本原因

6、城市人口与城市环境相互关系

第五章城市环境

要求

1、掌握城市环境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2、掌握城市环境的类型和概念

3、理解城市环境保护的意义

内容

1、城市地质

(1)地质环境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2)城市建设用地的工程地质类型

2、城市大气环境

(1)城市大气

(2)城市大气污染——▲城市热岛

3、城市气候环境

4、★城市水环境

(1)城市水环境的特点与水资源

(2)城市水污染

(3)城市与过境水的相互关系

5、城市噪声环境

(1)城市噪声——★噪声污染危害

(2)★躁声管理

6、城市土壤环境

(1)城市化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2)城市土壤受污染的特点

7、★城市植被

(1)城市植被的概念

(2)城市植被的特色

(3)城市植被的类型、分布

(4)城市植被的功能

(5)城市植被覆盖率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6)城市植被研究展望

8、城市动物

(1)城市动物的概念

(2)城市野生动物的特性

(3)城市野生动物对人类的危害

(4)城市野生动物的保护管理

(5)城市动物园饲养野生动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9、城市环境与居民健康及经济益损分析

(1)环境问题与经济水平

(2)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的经济损失

(3)城市环境保护行动

第六章城市灾害及其防治

要求

1、掌握城市灾害的类型及预防、防治对策和措施

2、了解城市灾害的危害

内容

1、城市地质灾害

(1)城市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危害

(2)城市地质灾害防治之对策

2、城市火灾及其防治

(1)城市火灾的危害

(2)对城市火灾的预防措施

3、城市洪涝灾害及其防治

(1)城市化对洪涝灾害的影响

(2)中国城市布局特点及洪涝灾害

(3)城市洪水的控制和防治

4、其他灾害

(1)传染病灾害

(2)城市交通事故

第七章城市景观生态

要求

1、掌握城市景观的概念和异质性

2、掌握城市景观的描述指标

3、了解城市景观的规划内容

内容

1、城市景观的概念

(1)景观的定义与内涵

(2)▲城市景观生态的概念

(3)景观要素的基本知识

2、城市景观要素的基本类型

(1)城市景观要素的基本类型

(2)城市景观要素特征

3、景观多样性与城市异质性

(1)景观多样性的概念和描述指标

(2)城市景观异质性

(3)城市景观异质性的测度

(4)★廊道效应

4、城市景观的演变

(1)★城市自然景观的演变★城市发展对城市景观的影响

(2)城市人文景观

(3)城市景观要素的联系

5、★城市景观规划

(1)★城市景观规划的目的和基本原则

(2)★城市景观规划的内容

(3)城市道路网络系统景观规划

(4)城市植被系统景观规划

14.园林生态学复习总结 篇十四

1.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当生长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时,往往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

和途径。

2.趋异适应: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接受不同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在不同个体群之间

产生了相应的生态变异。

3.生活型:不同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或人工培养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具有相似的形态、生理、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

为生活型。

4.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或人为培养条件下,发

生趋异适应,并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所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

类群,称为生态型

1)一般来说,分布区域和分布季节越广的生物种,生态型越多;生态型越单一的物种,适应性越窄。

2)生态型是一种种以下的分类单位,一个物种可能有几种不同的生态型。一般分布区域

越广的生物种,其生态型越多。

5.生态因子:在构成环境的各个因素中能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素。

7.光补偿点:在一定条件下,当光合产物恰好抵偿呼吸作用时,此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

点。

8.光饱和点: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达到一定程度时,光合作用不再增加时的光照强度。

9.冷害(又寒害):指零上低温对植物造成的伤害。

10.冻害:指冰点以下低温对植物的伤害。

11.霜害:由于霜的出现而使植物受害。

12.初霜:秋季第一次出现的霜;影响引种南方植物

13.终霜:春季最后一次出现的霜;影响引种北方植物

14.霜期:初霜——终霜;无霜期:终霜——初霜。无霜期被视为植物生长的重要指标之一。

14.冻举(冻拔):气温下降和升高引起土壤结冰及解冻,导致树木上举,根系裸露或树木倒

伏。

15.冻裂:昼夜温差导致热胀冷缩产生弦向拉力,使树皮纵向开裂而造成伤害。

17.生理干旱(冻旱):土壤结冰或土温过低,植物根系吸水少或不吸水,而植物蒸腾失水引

起植物干枯死亡。

18.皮烧(日灼伤):树木受强烈的太阳辐射,温度升高特别是温度的快速变化而引起形成层

和树皮组织的局部死亡。

19.根茎灼伤:当土壤表面温度增高到一定程度时,灼伤幼苗柔弱的茎造成伤害。

20.积温:植物整个生长发育期或某一个发育阶段,高于一定温度以上的昼夜温度的总和。

21.沉水植物:整个植物体沉没在水面以下,与大气完全隔绝。如地毯草、红柳、红蝴蝶等。

22.浮水植物:叶片漂浮在水面上。如王莲。

23.挺水植物:植物的茎叶大部分挺伸在水面以上。

24.湿生植物:在潮湿环境中生长,不能忍受较长时间的水分不足,即抗旱能力最弱的植物,25.中生植物:生长在水分条件适中生境中植物

26.旱生植物:生长在干旱环境中,能长期耐受干旱环境。且能维持水分平衡和正常的生长

发育。

27.点源污染:指集中在一点或小范围内向空气排放污染物的污染源,如多数工业污染源。

28.面源污染:指在一定面积范围内向空气排放污染物的污染源,如居民普遍使用的炉灶,郊区农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空气污染物的农田等。

29.种内关系:存在于同种生物种群内部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30.化感作用:植物个体向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它植物间接或直接的影响。

31.种间关系:生活于同一个生境中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

32.自疏现象:种类内部的密度过大造成某些植株死亡的现象。本质:竞争

33.生态位:在自然生态系统一个群落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其相关种群的功能关系。34群落:在一定的空间内生活在一起的各种生物的集合体。

235植物群落:在一定的地段上群居在一起的各种植物群落所构成的有规律的集合体。

36.共建种群落: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等重要的建群种,如热带森林。

37.建群种:优势层的优势种起着构建群落的作用,一个群落只有优势层中存在建群种。

38.单优种群落:群落中只有一个建群种。如北方森林和草原。

39.亚优势种:指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

40.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起主要作用的植物.41.层片:把植物群落中相同生活型和相似生态要求的植物种的组合。

42.干扰:群落经受各种随机变化的事件。

43.演替:在一定地段上,一个生物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取代,朝着另一个方向连续变化的过

44.乡土植物:原产于本地或通过长期的引种栽培繁殖,已证明适应本地气候和环境、生长良

45.植被:地面上生长着的植物总称。

程。

46.自然生态系统:如原始森林、荒漠、海洋

47.半自然生态系统:人工草场、人工林场、农田、农业生态系统等

48.人工生态系统:城市、人工气候室、宇宙飞船

49.食物链(food chain):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索式单向联系。

50.食物网(food web):在一个生态系统内存在多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网状结构。

51.次生演替:是指在次生裸地上发生的演替过程,演替地点曾被其他生物定居过。

52.原生演替:是指在原生裸地上发生的演替过程,也称初生演替。

53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各个部分的结构

与功能均处于相互适应与协调的动态平衡。

54生态平衡失调:当外来干扰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能恢复原初状态,称为生态平

简答题

1.生态因子的分类(根据性质):

① 气候因子:光、温、空气、湿度等;

② 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肥力、土壤生物等;

③ 地形因子:是间接因子,本身对植物没有影响。坡度、坡向、海拔高度、经纬度

等;

④ 生物因子:植物与动物、微生物和其他植物之间的各种生态关系。

⑤ 人为因子:主要指人类对环境植物资源的利用、改造和破坏过程中给植物带来的有利的或有害的影响。

2.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① 综合作用:生态环境有许多生态因子组合起来的综合体,对植物起综合的生态作

用。

② 非等特性:对植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必有一个或多个因子起决

定性作用。

③ 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每个因子都具其重要性,不可替代。但某个因子数量不足

时,可有另一个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④ 阶段性: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往往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

度。

⑤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对分析影响植物生长发育

及分布的原因很重要。

3.生态因子作用的基本原理

① 最小因子定律(德·李比希):植物生长不是受需要量大的因子的影响,而是受那

些需要量小的因子的影响。

② 耐受性定律(美·谢尔福德):生物不仅受生态因子的最低量的限制,而且也受生

态因子的最高量限制。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

间就是生物对这种因子的耐受范围。

③ 限制因子:诸多生态因子中,使植物生长发育受到限制、甚至死亡的因子称为限

制因子。

4城市光照的特点

① 直接辐射少,反射光多

② 城市中太阳辐射分布不均匀

5光污染的类型

① 人造白昼污染

② 白亮污染

③ 彩光污染

6.根据植物开花所需要的光照长度分类

①长日照植物

②短日照植物

③中日照植物

④日中性植物:对光照不敏感的植物

阳性植物:在强光下才能生长发育良好,而在荫蔽和弱光下生长发育不良的植物。需光量一

般为全日照的70%以上。

阴性植物:需要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生长,不能忍耐高强度光照的植物。需光量一般为全日

照的5—20%。

耐阴植物(中性植物):对光照有较广的适应能力,但最适宜的是在完全的光照下生长。(多

数)

7.热岛效应: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

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

①城市下垫面的反射率比郊区小;

②城市下垫面比热容、导热率比郊区大;

③城市二氧化碳和污染物含量高,形成覆盖层,减少了城市热量散失;

④ 市中各种人类活动产生的超过太阳辐射的热量;

⑤ 市中建筑物密集不利于散热;

8植物监测:即利用一些对有毒气体特别敏感的植物来监测大气中有毒物质,这些植物在受

到毒气危害时会表现一定的伤害症状,从而推断出环境污染的范围与污染物的种

类和浓度。

9.园林植物的环境监测作用

①指示植物法(对有害气体敏感)

②植物调查法

③ 衣、苔藓监测法

10.用植物来监测环境污染具有的特点

①能早期发现大气污染。

②能够反应几种污染物的综合作用强度。

③依据不同污染物可以形成不同的危害症状,初步检测污染物的种类。

④ 年生的植物可以研究某个地区的污染史。

11.盐碱土堆园林植物的危害

① 引起生理干旱

② 伤害植物组织

③ 引起植物代谢紊乱

④ 影响植物的正常营养

⑤ 在高浓度盐类作用下,植物气孔不能关闭,因此容易干旱枯萎

① 种间竞争

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

① 遗传多样性

② 物种多样性

③ 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12.陆生植物的生活型

①高位芽植物

②地上芽植物

③地面芽植物

④隐芽植物

⑤一年生植物

※ 高位芽植物能够反应当地的气候特征,凡是高位芽占优势的群落,其所在地区

在植物生长季节中体现出温热多湿。而地面芽占优势地区,反映了该地区具有

严寒的冬季。

13.群落演替类型

①按演替起事条件划分:

原生演替:在原生裸地上发生的演替过程。

次生演替:在次生裸地上发生的演替过程。

②按基质性质划分

水生演替

裸地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听水植物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森林群落阶段

旱生演替

地衣植物原生―苔藓植物原生-草本植物原生-灌木植物原生-乔木植物原生

③按主导成因分类

内因演替、自发演替

④按演替方向划分

进展演替、逆行演替、循环演替

⑤按演替的延续时间划分

世纪演替、长期演替、快速演替

⑥按群落代谢特征划分

自养性演替、异养性演替

14.顶级群落:演替最终形成的稳定群落。

特征:

① 它是一个在系统内外、生物与非生物之间达到稳定的系统。

② 它的结构与物种的组成相对稳定。

③ 他的年产量与群落输出达到平衡,没有生产量的净积累。

15.生态平衡失调的表现:

③发生逆行演替

④功能失调

⑤生物量下降,生产力衰退。

①营养结构破坏,食物链关系消失,金字塔营养级紊乱。

②有机体数目急剧下降

衡失调或生态平衡破坏。

16、比较自然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的特点。

答:生态系统按人类对其影响程度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三类。凡是未受人类干预和扶持,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依靠生物和环境本身的自我调节能力来维持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均属自然生态系统。如原始森林、冻原、海洋等生态系统。按人类的需求建立起来,受人类活动强烈干预的生态系统为人工生态系统,如城市、农田、人工林、人工气候室等;经过了人为干预,但仍保持了一定自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为半自然生态系统,如天然放牧的草原、人类经营和管理的天然林等。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外界即有物质,又有能量交换。人工系统是一个封闭式的系统,人为的控制其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半自然生态系统是两者的综合,人类活动影响其物质、能量和信息流。

17、简述水生生物的生境特点及适应方式。

答:特点弱光、缺氧、密度大、黏性高、温度变化平缓,能溶解各种无机盐类。

适应方式首先,水生植物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以保证各器官组织对氧的需要。其次,植物机械组织不发达甚至退化,以增强植物的弹性和抗扭曲能力,适应水体流动;同时,水生植物在水下和叶片多分列成带状、线状和丝状,而且很薄,以增加吸收阳光、无机盐和二氧化碳的面积。

18、温度对植物生理活动有哪些影响?

答:促进酶的生化反应;促进CO2和O2在植物细胞内的溶解度;促进植物蒸腾作用;促进根系在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的能力。

19、已知:苏州6月份的天数N=30天,平均温度T=30℃,最低临界温度Tq=5℃。求:有效积温和活动积温。

解:有效积温K=N(T-Tq)=30×(30-5)=750(℃)

活动积温K=NT=30×30=900(℃)

答:苏州6月份的有效积温为750℃;活动积温为900℃。

20、已知:建筑物高度H=20m, 建筑物高度H与街道宽度D之比N=1/3。求:街道宽度D应为多少时,6月可照射时间为79.7h。

解:∵N=H/D ∴D=H/N=20÷1/3 =60(m)

答:当街道宽度D为60m时,6月可照射时间为79.7h。

21、什么是生活型?Raunkiaer的生活型包括哪五大类群?其分类依据是什么?

答: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所形成的外貌相态。Raunkiaer的生活型包括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隐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其分类依据是选择休眠芽在不良季节的招生位置及保护方式划分生活型的标准。

22、什么是群落镶嵌性、群落交错区和边缘效应?

群落中片层在二维空间上的不均匀配置,使群落在外表上表现为斑块相间排列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镶嵌性,具有这种特征的植物群落叫做镶嵌群落。每一个斑块就是一个小群落,它们彼此组合,形成了群落镶嵌性。

上一篇:焦裕禄精神心得——不朽的丰碑下一篇:绿化苗木采购合同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