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扶贫困境

2024-07-29

互联网教育扶贫困境(精选7篇)

1.互联网教育扶贫困境 篇一

浅析精准扶贫实践困境与对策

【摘 要】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是让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能够尽快脱离贫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主要手段。“精准扶贫”从提出到今天,已经有四年时间了,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在全面贯彻实施扶贫政策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困境,需要我们进一步对扶贫机制进行创新,从而完善精准扶贫。

【关键词】精准扶贫;实践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11-0069-02

一、精准扶贫实践现状

足寒伤心,民寒伤国。尽管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几十年,社会经济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国的贫困人口还比较多,由贫困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饥饿、疾病、社会矛盾等一直困扰着我国的发展,影响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因此扶贫工作一直都是我国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但传统的扶贫模式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难以满足当前扶贫的实际需要。以“精准”为核心,更加严谨地精准扶贫模式将成为我国解决贫困问题、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主要手段。

目前,我国还有7 000多万贫困人口需要脱贫,而这些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角落里”――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边远山区等地,无论采用何种扶贫方式,难度都很大,而原来传统粗放的扶贫模式已无法满足当前扶贫的实际需求:首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扶贫工作有效开展的趋势下,我国数亿人口脱离了贫困,解决了温饱,现在正在奔向小康生活。而当下这7 000多万的贫困人口的生存环境较之其他人来讲却更加恶劣、贫困因素更加复杂,脱贫难度相当大;其次,传统粗放型扶贫模式已无法对现有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而精准扶贫的实施则能够对现有资源进行全面合理的使用;最后,扶贫工作并非一朝一夕就可完成,这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只有政府引导支持,聚全社会之力才能完成这项工作。因此,更加精准的扶贫模式才能够进一步实现扶贫政策的目标。2015年,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的阶段,必须要有更加明确的思路,更大的决心,更精准的措施,众志成城将脱贫目标全面实现,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位贫困群众。

二、精准扶贫实践困境

(一)缺乏统一标准

我国已经实施精准扶贫战略近四年时间,基本上做到了全国推行,但要想7 000多万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任务非常艰巨,要想把这7 000多万贫困人口在几年内解决贫困,国家要保证每年脱贫2 000万,这就要求国家制定一个统一的实施标准,否则扶贫工作将会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而现实也确实如此,不同地区的贫困标准的划分不同,措施也不一样,扶贫工作没有真正深入下去,大部分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一直停留在宏观指导层次上,虽然部分区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的一些细则在扶贫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暴露了不少的问题。2011所颁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对贫困治理的方式与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行了细化,在2013年颁布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促使很多地区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台了各种精准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从实施的现状来看,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了区域的实际情况,但是以行政区划为单位的精准扶贫政策,一方面会影响到贫困对象的集中管理;另外一个方面,所形成的“各自为政”模式根本不利于精准扶贫工作上的统筹与交流。

(二)受传统扶贫模式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扶贫模式也暴露出更多的问题,同时也影响到当前精准扶贫的开展。第一,传统粗放的扶贫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精准扶贫的精准定位,导致很多资金无法被有效利用,很多重要项目无法被有效开展;第二,传统粗放的扶贫模式与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不仅忽视了贫困具体原因,更加没有对贫困户的识别,导致扶贫开发资源投入大,却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第三,粗放式的管理模式也会影响到精准扶贫的效果。因此,传统粗放的扶贫模式无论是理念,还是发展模式都难以满足当前扶贫的需求。

(三)致贫原因分析不够精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国家着手解决了数亿人口的贫困问题,致使我国贫困程度得到了很大改善。以某地区贫困人口数据为例子,截止到2016年年底,贫困人口的数量降到了220万。通过对这些贫困人口的全面调查与分析:因老弱病残所导致的贫困人数占有40%-45%,部分农村占到了50%;因各种灾害导致贫困的人数占有20%左右;因供子女读书导致贫困的人口数占10%左右;因缺乏劳动技能导致贫困的人口数占10%左右;因其他原因所导致贫困的人数大约有5%-10%。这是某个地区贫困人口的基本结构,只有在充分了解这个结构的基础之上,才能进行下一步精准扶贫设计。而现实中我们往往并没有真正去了解致贫原因,导致上报时出现致贫结构与实际存在很大的差距,从而影响到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加强精准扶贫实践的对策

(一)细化精准扶贫工作标准

按照《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内容对精准扶贫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例如,精准扶贫考核标准、精准扶贫监督标准、精准扶贫管理标准等等。每一项工作的具体都需要完善,从而制定统一的扶贫工作标准。因此,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分析指标内容,以科学发展理念为导向,保障长效指标的效果;另外一个方面,针对特殊地区需要预留制度的空间。因此,在精准扶贫政策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面对区域特征与统一完善之间的矛盾,则需要对精准扶贫的含义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并且在这个基础之上,对精准扶贫工作的测量与考核更加完善,让精准扶贫的统一性、灵活性相互协调、相互统一,为精准扶贫工作的具体开展、调整提供更加有力的参考依据。

(二)加强贫困人口自身发展能力

传统粗放的扶贫模式侧重点是改善贫困对象的生活条件,而精准扶贫模式则不能局限于这一点,要将重点放在对脱贫对象的内生能力培养方面,最大限度地保障扶?资源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帮助他们拔掉“穷根”,从而使脱贫效果更加具有持续性。

因此,笔者认为精准扶贫要重视教育扶贫的作用,这是提高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的主要手段。第一,扶贫资金要用在“刀刃上”,建设农村优良文化环境,完善农村基础文化设施,例如:修建阅览室、社区广场、开展科技讲座等等,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参与进来,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从而增强他们的认知水平;第二,重视农村中小学教育。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中小学硬件设施,提高教师的薪酬,引进更多专业性教师。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因为农村文化、农村设施的严重落后,在文化熏陶不足的情况下,农民思想处于消极状态。笔者认为要拔掉“穷根”,就一定要重视农村教育建设,在农村营造出文化氛围,改善农民的思想,让更多的农民能够留下来。加强教育投入力度,主要针对农村地区没有考上大学的新生劳动力,给予一定的补助,将他们推荐到中职或者高职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只要能够掌握一门技能,在毕业之后就能够顺利就业。唯有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才能全面激发农民自力更生的内动力,坚持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摆脱贫困的面貌,这才是精准扶贫的宗旨。

(三)分析致贫原因,做好分类扶贫

经过统计与分析,我国贫困人口主要呈现出这些特征:第一,由于自然资源匮乏、交通闭塞等等原因所导致的贫困;第二,由于家庭劳动力过少、无资金来源等等内在发展动力不足所导致的贫困;第三,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比如自然灾害、重大疾病以及其他意外事件所导致的贫困;第四,完全丧失劳动力,生活只能依靠国家的救济的特殊群体。精准扶贫要分析致贫原因,做好分类扶贫。

针对以上这些贫困类型,笔者认为具体的扶贫措施是:针对第一类贫困户,精准扶贫要将生态环境与农民经济收入结合起来,可以组织当地的农民结合自身的优势种植一些经济植物或中药材,也可以发展当地的旅游业,当然这些产业要想发展起来首先要解决的是交通问题。要想富,先修路。很多边远山区有着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苦于交通落后,产品外销不了,严重束缚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导致这些山区的群众贫困落后,交通部门就要拨专款改善当地的交通状况,为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针对第二类贫困户,精准扶贫则重点是培养他们的内生动力,对其主要劳动力给予技能培训,让其掌握劳动技能,同时在他们掌握技能后给予他们资金上的帮助,解决其创业初期的资金问题。当地政府或村委会要组织他们集中进行技能培训,同时要帮他们引进生产车间或出资帮他们建立扶贫车间,让他们忙时种地,闲时生产,既能照顾家中的老人和小孩,同时还能有经济来源,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真正脱贫;针对第三类贫困户,精准扶贫政策需要政府及时给予资金上的救助,同时还要提高贫困户的发展能力。当地政府应号召相关部门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进行扶贫,比如电力公司可以利用专项资金帮助贫困户建太阳能发电站,除了能解决自家的用电外,还可以把多余的电量卖给国家,这既减轻了贫困户的日常开支,同时还增加了经济收入,是一项长期脱贫的好路子;针对第四类贫困户,则完全需要依靠政府的财政兜底保障。需要大力提高并巩固民政救济、医疗救助、五保供养补助比例等等,加强农村特困户人口社会保障力度。

总之,扶贫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是一阵风,当地政府要真正履行自己的职责,不能只表面应付,关键在于落实,扶贫关键在于“扶”,给钱给物只能解决一时之困,合理安排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恢复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才能从根本上断掉穷根,因此要求帮扶干部和当地政府部门要对致贫原因进行认真分析,从而实施分类保护,能够全面提升精准扶贫政策的有效性,最大限度避免出现扶贫模式的单一化、形式化的情况,要真正实现精准扶贫,从而全面解决贫困问题。

参考文献:

[1]彭琪.精准扶贫实践中的困境研究[J].中国集体经 济,2017,(19).[2]陈柯臻.精准扶贫的实践困境与对策分析――以达 州万源市永宁乡柏树坝村为例[J].管理观察,2017,(14).[3]温丽,乔飞宇.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的实践困境及其 对策[J].长白学刊,2017,(3).[4]李萍,李飞.精准扶贫实践中的重点难点与有效治 理[J].理论学习,2017,(4).[?任编辑:褚永慧]

2.互联网教育扶贫困境 篇二

【关键词】精准扶贫;精准识别;精准帮扶

一、精准扶贫概述

从建国后,我国就开始对贫困人口的救助,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的扶贫开发事业经过30年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的拉大,贫困线标准的提高,贫困人口的存在是一直未解决的难题。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贫困人口的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各国针对贫困人口的扶贫制度也存在较大差异性。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区域内贫困人口规模较小,福利制度相对较完善,高福利的普惠制度成为很多国家或地区贫困救助的普遍选择。而我国贫困人口规模较大,扶贫资源有限,在现阶段只能通过选择性的精准识别对贫困人口进行救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背景下,对贫困人口的救助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从习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这一要求后,精准扶贫的内涵和要求一直在丰富和提升。精准扶贫的内容包括扶贫对象精准、措施到户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六项内容。从核心本质来看,就是对扶贫要做到“真扶贫、扶真贫”,与传统的粗放型扶贫相比较,将有限的扶贫资源充分的瞄准贫困目标人群,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工作机制,将贫困人口识别出来,使扶贫目标和对象更明确。在此基础上,定向精准的投入扶贫项目和资金,推动精准识别的目标人群脱贫致富。

二、对贫困的认知及脱贫约束

1.贫困的产生:资源禀赋的欠缺

长期以来,我国地区间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发展滞后、基础薄弱,资源禀赋的欠缺长期制约贫困地区的发展。导致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从我国目前区域间集中贫困的现象来看,最主要的致贫原因就是资源禀赋的欠缺。一方面,国家投入资源的欠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的贫富差距的拉大不仅是市场竞争机制带来的,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家优先发展城市,优先发展东部的发展策略直接导致农村以及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贫富差距一旦形成,随着代际间的跨代转移,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稳定性,这就造成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难以解决;另一方面,贫困地区自然资源的欠缺。这些地区贫困是由于区域自然条件的限制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所造成的。由于环境的约束和发展基础差,造成贫困地区的人民发展能力低,导致贫困的产生。一些贫困地区自然条件相对恶劣,不适合农牧业的开放;一些地区区位条件较差,远离经济中心,限制了自身优势资源的发挥,导致地区贫困。另外,我国目前有14个集中连片贫困区,多数分布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由于国家近些年注重生态的保护,注重绿色发展,即使一些地区自身发展条件较好,但是由于生态保护的约束,农牧业、耕地、草场等生产开发受到限制,不仅产生发展生产的机会成本,还间接导致该地区贫困的产生。

2.脱贫的约束:权力贫困

从建国后的贫困救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扶贫开发,到精准扶贫,国家一直致力于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然而,随着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拉大,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并未得到根本的解决,究其原因,是因为贫困不仅表现在人民在物质水平上缺乏,更重要的是的权利的贫困。城乡的二元结构体制问题致使发展受限,导致农村中的贫困居民长期处于相对弱势的生活状态,随着改革开放后社会利益的不断分化,一些制度安排(例如完善的社会保障等福利制度)集中向城市倾斜,处于社会底层或社会边缘的农村贫困人口等弱势群体缺乏维权能力以及实现自我利益主张的权力。建国以来优先发展城镇、优先发展工业的经济发展策略,形成的不公正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在市场交易中丧失交易主体的平等交易权,这种权利的贫困使农村居民在市场竞争中处 于弱势地位。改革开放后,在城镇化进程中,受到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农村居民不能同城镇居民一样受到各项制度的保障,政策的约束使农村居民在城镇的经济生产环节中丧失平等竞争的机会,在这种状态下,贫困人口难以改变自身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状态。只有贫困人口具有独立发展的能力以及合理配置发展资源的权利,才能有效的参与到有序的社会机制中来。因此,在扶贫过程中必须要转变扶贫理念,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确保贫困人口平等的权利主体地位,保障其各项权利的实现。

三、精准扶贫工作所面临的困境

1.精准识别理论与实践的矛盾

确定贫困标准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贫困线,2013年,国家制定的识别标准是以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36元为贫困线标准,这就是精准扶贫贫困人口的识别标准。在精准识别过程中,面临着以下问题。一方面,收入统计程序复杂。在精准识别中,统计扶贫对象的收入水平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以收入为标准的贫困线是精准测定贫困人口的标准,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使用收入测定需要专门的统计机构进行调查,成本高,导致实际实施过程中并未严格采用这一标准进行贫困人口的识别。从各地实施精准识别的方法来看,多数采用的是综合标准,即除了收入水平这一标准外,还会考虑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家庭负担、人际关系、甚至对于农户实行政策支持性鼓励等其他非收入标准,在使用这种方法的条件下,通过各地贫困发生率来确定各地的贫困人口数量,再对贫困人口名额的进一步分配。在村一级贫困人口的确定上,采用民主评议的方法由村小组推荐,再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决议,最终确定贫困人口。虽然说经过公示的民主评议更具公平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与以贫困线标准确定的贫困人口存在较大差异,导致识别精度下降,收入低于贫困线标准的贫困户没有被纳入精准扶贫对象,而收入高于贫困线标准的居民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针对建档立卡户的精准扶持措施到位,也会使部分实际低收入的贫困人口游离在政策覆盖之外。另一方面,由于贫困识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精准扶贫的推进,贫困线的标准也在发生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就“十三五”规划建议作说明时指出:“我国现行脱贫标准是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按2010年不变价计算为2300元,2014年现价脱贫标准为2800元。综合考虑物价水平和其他因素,逐年更新按现价计算的标准。据测算,若按每年6%的增长率调整,2020年全国脱贫标准约为人均纯收入4000元。”随着贫困线标准的变化,精准扶贫的对象仍在动态的发生变化,如何确保扶贫对象动态的精准性,也是精准识别的重要课题。

2.精准帮扶目标与成效的矛盾

在精准帮扶方面,确保贫困人口在扶贫开发中获益是精准帮扶的主要目标,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帮扶政策不能很好的落地,是精准帮扶的一项重要障碍。首先,扶贫项目管理体制的困境。在我国,各地贫困居民的致贫原因复杂多样,在帮扶过程中就需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因地制宜,更加具有灵活性。为了提高帮扶措施的精准性,就要改变过去捆绑项目和资金的做法。为了防止扶贫资源被挪用、滥用,扶贫资金的使用的规定十分严格,在实施过程中,由上级部门统一制定的脱贫项目不能满足贫困居民多样化的脱贫需求,忽视了贫困人口内部之间的差异,不仅造成扶贫精准度的下降,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其次,扶贫产业推广的局限。贫困居民往往受技术缺乏、生产能力不足、观念落后、资金不足等条件的约束,很多扶贫的产业项目难以推广,在推进过程中障碍重重。而在金融扶贫中,很多贫困户由于缺乏经营能力和技术,没有抵押和担保,被排除在政策覆盖之外,难以通过金融扶贫脱贫。即使目前很多地区都开始探索金融扶贫的创新政策,将扶贫款分成给贫困户贴息和风险补偿金两部分,吸引金融市场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但是各地情况差异性较大,推广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再次,扶贫政策资源的利用有限。精准脱贫中一项重要的措施就是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如果贫困户缺乏生产能力,不能通过商品化的产业进行生产,就不能利用道路基础设施来提高收入,这就失去了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带动脱贫的意义。最后,脱贫渠道实施过程中障碍重重。从移民搬迁脱贫的这一渠道来看,对于异地搬迁脱贫的贫困户来说,搬迁的费用较高,而对于温饱问题难以解决的精准扶贫对象来说,搬迁费用是难以解决的一项巨大开支,脱贫成本高,这就导致在搬迁过程中,存在“搬富不搬穷”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随着精准扶贫的推进,在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目标达成之前,脱贫工作已经取得阶段化的成效,然而越到后期,所面临的脱贫工作越是难啃的“硬骨头”,越多的问题便会显现出来。

3.脱贫意愿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理论上来说,无论是贫困县,还是贫困人群應有积极的脱贫意愿,但是在现实实践中,为了获得更多的扶贫资源和政府财政政策的倾斜,贫困县和贫困人群都不愿意自主脱贫。一方面,从贫困县的角度来看,一旦被列入贫困县的名单,就会年复一年的获取政策支持和国家的资金补贴,随着扶贫工作的开展,支持力度逐渐增加。一些地区的人均收入已经超过贫困线标准,可是为了守住贫困县的帽子,以期继续获得政策和资金上的各种优惠,甚至会出现夸大贫困人口数量的做法,这不仅会产生资源分配的不公,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也不利于真正的贫困地区脱贫。在这种各地争取扶贫政策倾斜的长期作用下,脱贫的地区不退出贫困县的行列,贫困县“只进不出”,需要政府帮扶的贫困县越来越多,贫困线动态平衡机制难以建立,扶贫政策形成负向激励,违背了扶贫工作的初衷。另一方面,从贫困人口的角度来看,受思想意识的局限,很多贫困人口缺乏对帮扶工作的正确认识,对扶贫名额的争取及其积极,对自主脱贫消极被动。在这种意识的影响下,贫困名额成了其发家致富的途径。贫困人口对扶贫资源“等靠要”的思想,以及对过去“输血式”扶贫救助的惯性依赖,使其一旦成为贫困户,就可以享受到扶贫资金以外的补助等其他福利。这样,政府有能力、有义务为其解决一切脱贫问题成为惯性依赖下贫困户的一致选择,贫困户对扶贫政策的期望也越来越大,而通过发挥自我救助脱贫主动性越来越小。越来越多的人来争夺有限的扶贫资源,不仅会造成居民间争夺贫困名额的矛盾,还会导致扶贫成本升高,扶贫效果下降,影响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

4.脱贫效益远期与近期的矛盾

精准扶贫工作最终要面临着对脱贫效益的考核,这是衡量扶贫工作成效的重要环节,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远期与近期目标不一致的矛盾。首先,脱贫的配套制度不完善。从长期来看,贫困户的信息管理是个动态的过程,对脱贫工作的绩效考核需要处理好远期成效与近期成效的关系,需要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作为保障,涉及到脱贫成效、资金使用、信息管理等方方面面,而相应的动态管理制度不完善,对贫困户扶贫工作的信息动态管理成本较高,技术人员缺乏,无法满足精准这一高要求。导致精准度不够,为精准扶贫机制的实施带来了挑战。其次,“拼业绩”、“出亮点”违背了扶贫工作的初衷。在全国全面开展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为了短期内出业绩,多个地区都在找创新,推示范,与扶贫宗旨产生偏离。一些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发展能力较强贫困村,往往可以成为示范村,有限的扶贫资源都向示范村倾斜,这样就可以在短期内出经验,不仅可以输出经验,打造亮点,还增加了领导的业绩,增加政治资本。这种短期内快速出效果的做法带来了极大的不公平,扶贫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导致一些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发展能力差的贫困村成为扶贫工作 “最难啃的骨头”,不利于精准扶贫工作长远的发展。最后,扶贫资金的长期可持续性面临挑战。目前我国扶贫资金的主要来源渠道是政府的拨款,而仅仅依靠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是远远不够的,扶贫资金有限性是制约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因素。如何拓宽扶贫资金的来源渠道,争取社会资金的融入,通过扶贫资金的使用调动金融市场参与扶贫工作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挥扶贫资金的效用是扶贫资金可持续所面临的一项重要难题。

四、政策建议

1健全动态精准识别机制

为了更好地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应该在过去精准识别工作的基础上,吸收经验、改善不足,健全动态的精准识别机制。在精准识别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准确对贫困人口进行动态的甄别,并对其贫困情况进行区分。应当建立起完善的贫困人口数据库,依据统一、精准的标准录入贫困数据,利用大数据整合资源。同时完善监督机制,对贫困数据进行实时化、动态化的更新和监控,使动态监控的数据能够有效地反映贫困人口的实际状况。在此基础上,可以考虑以县级为单位,通过对信息数据的登记、筛选,对贫困户的走访和考查,信息公示等环节对贫困人口进行动态化的识别和管理,建立贫困人口的退出机制。通过建立这种动态的精准扶贫识别机制,能够大大提高扶贫工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2.构建制度性的扶贫机制

从扶贫开发以来,我国的贫困人口分布特点也在发生变化,呈现更加分散的趋势,原有的集中式扶贫救助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贫困救助的需要。在此条件下,扶贫模式应该从定向的扶贫开发项目向保障型的扶贫制度转变。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经济生活中最大限度规避社会风险,保护和救助社会风险危害下的社会弱势群体的福利制度,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而我国农村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相对落后,对于通过各种扶贫手段仍无法脱贫的农村贫困人口,以及丧失劳动能力无法独立进行生产生活的贫困人口,需要制度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其最低的生活给予保障。在保障贫困人口享有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基础上,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使公共服务项目惠及到广大的贫困人口,真正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建设,进而使扶贫机制得以长期规范化和可持续。

3完善扶贫资金的筹资和管理

以财政单一渠道为资金来源的扶贫资金不能够满足扶贫工作的需要,这就需要探索多渠道的筹资方式,吸收社会上的资金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同时,通过完善和规范政策的规定以及政府扶贫资金的使用,调动金融市场参与扶贫工作的积极性,例如,甘肃省将扶贫资金的65%作为贫困户的贴息,剩余35%的资金与县级财政资金以及银行共同组成风险补偿金作为贫困户无法按时还款的保障,以財政撬动金融,吸引银行等金融机构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在扶贫资金的管理过程中,为了满足扶贫到户多样性的需要,下放扶贫资金的管理权限,使地方政府在扶贫资金的使用上享有自主权,在扶贫项目和扶贫方式的资金分配上,由县级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做到扶贫资金在基层的整合。为了确保扶贫资金使用的合理、有效,上级政府的资金管理职能主要集中在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和评估等方面,以确保扶贫资金的使用行为和管理活动都是公开、公正、透明。

4.构建多主体参与的扶贫模式

政府作为扶贫工作的主体,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社会中的其他组织和社会力量在享受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也有帮扶责任。一方面,强化政府部门在扶贫工作中的主体责任。为贫困人口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需要,是政府的一项主要责任。由于过去贫困人口的权利受到侵犯,社会资源和公共产品的使用被剥夺,政府应确保其合法的权益得以保障。同时,完善扶贫的政策和法规,加强对扶贫工作的监管和考核需要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履行职能,各司其责。另一方面,积极动员社会其他主体参与扶贫的责任和意识。除政府部门外,各事业单位、民间团体、 社会组织、经济组织等都应参与到精准扶贫的任务中来,逐步形成帮扶、志愿服务等具有多种形式、丰富内容的扶贫新格局。这就需要政府对参与扶贫的社会和经济组织给予一定优惠政策,通过利润分配、税收减免等激励广大主体参与到贫困治理中来。这样,不仅能凝聚整个社会的力量,还能优化扶贫项目结构,整合社会资源,与政府部门的扶贫工作相衔接,搭建高效的合作平台。

参考文献:

[1]刘解龙,陈湘海.精准扶贫的几个基本问题分析[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

[2]唐丽霞,罗江月,李小云.精准扶贫机制实施的政策和实践困境[J].贵州社会科学.2015(5).

[3]庄天慧,陈光燕,蓝红星.精准扶贫主体行为逻辑与作用机制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 2015(6).

[4]蔡科云.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扶贫的权利模式与推进方式[J].中国行政管理.2014(9) .

[5]汪三贵,Albert Park.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估计与瞄准问题[J].贵州社会科学.2010(2).

作者简介:

3.中国电信互联网+精准扶贫发言稿 篇三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之一。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脱贫攻艰战冲锋号已经吹响,要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就要“精准扶贫”。如何把“互联网+”精神和“精准扶贫”相结合?中国电信建设的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给出了一个答案。

据悉,中国电信围绕扶贫工作,建设了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扶贫的精准度,确保各项扶贫政策落实到位。以甘肃省为例,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实现了甘肃全省101万贫困户,417万贫困人口动态管理,并找准贫困户致贫原因,对症下药、因村施策、因户施策1100万条,实现了扶贫对象与扶贫措施的精准管理。

2015年1月,总书记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6月,总书记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11月初,中共中央关于“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在下一轮的五年规划中,将实现全面脱贫。

扶贫上升到国家战略新高度,是政治大事也是民生大事。中国电信此次大会上展出的国内首个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受到各界关注。据悉,该平台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管理为目标,通过建立智能分析模型,准确评估扶贫措施叠加效应,推进扶贫对象精准、措施到户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确保各项扶贫政策落实到位。精准扶贫,才能实现精准脱贫。

人大代表、湖南电信党组书记、总经理廖仁斌在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针对农村信息化建设与记者交流时指出,我国农村网民达1.78 亿人,农村的信息网络和内容应用存在刚性需求,但服务三农的信息网络与内容应用落后。为此,他建议加大农村信息网络基础建设投入,将“村村通信息”提高到与“通水、通电、通路”的高度来,做到精准扶贫。农村的信息网络和面向三农的内容应用存在刚性需求,已成为信息消费的新方向。廖仁斌指出,目前光网乡村数量不足,很多偏远农村既没有宽带接入,也缺少3G/4G信号覆盖;面向三农的信息网站、数据平台和应用都比较少,城乡之间的“信息化鸿沟”依然明显存在;面向三农的农业数据云平台尚未建立,农村智能手机的普及率,信息应用APP的量都落后于需求。

另一方面,已开展的信息化项目商业氛围过于浓厚。如农村金融、农村OTO,农村物流等已经开展的信息化项目,商业气息都很浓,缺少以公益服务为主的项目(如农村政务服务、留守儿童老人可视电话、村级电子阅览室、平安乡村视频应用等),没有建立起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社会运营,以公益性和普惠性为前提的农村信息服务市场化运作机制。

显然,国内城乡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农村边远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通病。统一规划建设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迫在眉睫,精准扶贫系统也需加快进度。

精准扶贫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宽带中国战略》明确给出到 2020年,宽带网络 100%覆盖城乡;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达到12Mbps的目标,目前的状况与目标仍有不小差距。

在接受飞象网采访时廖仁斌指出,近几年中国电信一直致力于推进农村信息化的建设,包括全光网建设、4G网络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但也要客观看到,“在整个信息化推进过程中,中国电信存在巨大投资压力”。

他认为,迅速把“互联网+”解决好,才能使农村信息化产生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中国电信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才会有回报。“如果不解决应用问题,对于‘三农’的效果将大打折扣,对所带来的价值和效益也大打折扣,因此中国电信肯定会坚定不移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他强调说。

在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廖仁斌作为人大代表提出建议,政府部门应设置农村信息建设补贴资金,并明确扶持政策;设立农村信息化专项基金,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到农村信息化建设中来,加大信息网络基础建设投入。

同时,研究制订相关政策,统一确定包括“宽带乡村”、“互联网电视乡村”、“电子商务乡村”、“电子政务乡村”、“平安乡村”、“智慧教育乡村”等基于互联网应用的新农村建设标准和运营服务标准。

2016年1月7日,国务院扶贫办与中国电信签署《“互联网+精准扶贫”行动推进合作协议》。通过搭建国家级扶贫云及社会扶贫信息服务平台,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建设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构建扶贫大数据平台,共同推进扶贫领域信息与通信的融合,进一步提升扶贫开发信息化的水平。

据了解,自2012年以来,中国电信已投资500多亿元,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仅2015年在农村地区投资已达到180亿元,南方21省2015年底已通宽带的行政村超过31万个,通达率91%;目前,天翼3G网络覆盖全国54万个行政村,覆盖率超过86%,天翼4G网络覆盖全国所有发达乡镇。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推广,为传统行业带来无限机遇。贫困地区应抢抓这一时代先机,利用互联网思维创新扶贫方式,推动“互联网+”与扶贫开发跨界融合,探索“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为扶贫插上“飞翔的翅膀”,将互联网思维转化为加快发展、后发赶超、全面小康的不竭动力,不断开辟扶贫新路子、提高扶贫精准度、开创扶贫新局面,确保让“精准扶贫”成为中国经济的下一个“风口”。

一、利用“互联网+”构建大数据平台,推动扶贫由“粗放管理”向“精准管理”转变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实施精准扶贫,首先要精准识别、精准研判、精准管理。“互联网+”时代,应探索大数据与扶贫开发协同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建立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依托大数据实施精细管理、精确瞄准、动态监测,推动扶贫政策和扶贫资源投向更精准、扶贫管理更精准,打造“精准扶贫”大格局。

一是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准识别。摸清“贫困家底”、进行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前提。利用大数据去完成“六个精准”工作是精准扶贫的一个有效抓手,要探索创新“瞄准”机制,通过“一进二访三联”(“一进二访”指进村入户、访困问需、访贫问计,“三联”指领导联县包乡、单位联村、干部联户)、结对帮扶等活动,进行全面摸查,进一步把扶贫对象、贫困类型、贫困规模等“第一手资料”核实核准,识准扶贫对象、找准致贫原因、定准帮扶措施,并根据致贫原因逐一分类、识别、全面建档立卡,通过电脑录入“扶贫信息系统”,建立扶贫信息大数据库,实现扶贫工作全程信息化管理,为提出符合贫困地区实际的综合扶贫开发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为精准扶贫夯实基础。

二是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准研判。数据及其背后所蕴含的信息是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支撑。建档立卡数据库仅实现了数据录入、查询和统计等较低层次的功能,还需要运用大数据技术深入提炼数据中存在的大量有用信息。要运用数据挖掘手段,深入分析研判扶贫信息,从中挖掘出隐含的、大量有用的元素,进一步发现信息背后潜在的现象和规律,归纳总结出各地贫困人口的不同特征,在此基础上为每个贫困户量身制定可量化、看得见、能落实的帮扶措施,切实瞄准“真贫”、实施“靶向疗法”,为各级政府因户施策、对症下药、检验成效的提供可靠依据。

三是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准管理。科学的决策来源于大数据分析,“互联网+管理”将是精准扶贫看得见、用得上的扶贫管理抓手。要结合精准识别、精准研判情况,运用大数据技术绘制“六个精准”“五个一批”扶贫攻坚作战图,做到分类施策、对症下药、靶向治疗。要建立驻村扶贫工作管理平台软件,运用大数据对扶贫对象、扶贫信息进行精细管理,并通过驻村干部的实时监测,及时更新脱贫动态,实现数据动态监测和贫困对象动态进出,做到动态管理、进出有序。对精准扶贫每一项工作,要明确具体目标、着力重点、措施办法、完成时限、责任主体,上网公布,定期通报,对各类问题实行跟踪销号管理,形成环环相扣、可核可查、衔接紧密的推进体系、落实链条和考核督查机制。

二、利用“互联网+”开展电商扶贫,推动扶贫由“线下”向“线上”转变

“互联网+”不会嫌贫爱富,电商也不是大城市的专利,“互联网+”完全可以在精准扶贫上大显身手。贫困地区要主动对接互联网,运用“互联网+”开展电商扶贫,让农民搭上“互联网+”这班“时代快车”,变“面朝黄土”的农民为“面向互联网”的新农民。

一是建好电商平台。互联网大大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和对接,为农产品产销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市场,将给农民打开另一扇致富之门。要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本地特色产品,建设互联网销售平台,如淘宝店、京东商店、微店等,通过打造平台和通道,推动农民电商创业,变“网吧”为“网店”、变“网民”为“网商”,实现“线下”与“线上”相结合。要开展电子商务扶贫试点,探索资助贫困农户开网店,通过电子商务等平台,让农产品在网络上和用户直接见面,再通过现代物流直接送到用户手中,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交易成本,有效解决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问题。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是总书记到过的偏远苗族村寨,目前已成为第一个借力电子商务实施精准扶贫的示范村。该村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淘宝网店等平台,争取到近10家省直单位和企业职工食堂定点采购订单,拓展了农产品销售渠道,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二是培养电商人才。发展电商,人才是关键。要通过与职业院校、电商巨头合作等方式,建立电子商务服务站、电子商务培训基地、电子商务协会,开展电子商务实用性培训,大力培养农村电商人才。要以大学生村官、“一村一名农民大学生”、第一书记、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等为重点,帮助他们熟练掌握开店流程、网店装修、网络营销、电子物流、电子支付与收款、电商安全等电商经营技巧,将其发展成农村电子商务带头人,以此示范带动广大村民“触网”、开店、脱贫,让农民搭上“互联网+”这班“网际快车”。

三是开发电商产品。要结合贫困地区实际,针对市场同类产品消费情况进行大数据分析,找到市场的“痛点”,帮助当地挖掘农产品卖点,开发特色产品,探索发展“一村一品一店”模式,建立“地方特色馆”,推进农副产品、民族手工艺品、旅游产品等上网、进城、“崭露头角”。发展基础夯实后,可以成立公司,对产品进行深度开发,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形成规模化生产,提升整体效益,以“农户+企业+基地+电商”探索O2O双线扶贫模式。如湘西州网店松桂坊,先后在天猫、京东、1号店等网商平台上开店,主要销售湘西腊肉、农家外婆菜、糯米糍粑等农家特色产品,该公司采取“公司+基地+网络’的方式,目前,产品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远销到日本、马来西亚等地区,成为腊味第一品牌。

三、利用“互联网+”开展教育扶贫,推动扶贫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

教育扶贫是扶贫助困的治本之策。要以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技术来审视教育扶贫工作,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化、平等化、开放化优势,通过互联网开展教育扶贫,激发内生动力,变等靠“输血”为强身“造血”。

一是加快农村宽带网络建设。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但在互联网+时代,则是“要想富先联网”。互联网的发展,为教育扶贫提供了新的方式和契机。要抓住 “乐昌市智慧城市建设”框架协议这一时代机遇,加快推进农村宽带网络建设,提高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打造农村信息“高速公路”,努力消除“数字鸿沟”带来的差距,完善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体系,打通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民族贫困地区群众享受数字红利,为开展教育扶贫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探索创新教育扶贫模式。“互联网+”时代,尝试以互联网思维来推动教育扶贫工作,是一个比较好的探索。要通过互联网技术将发达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传递到欠发达地区,有效改变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现状,实现教育公平,让教育扶贫产生新的化学反应,从而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根本转变。要通过互联网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通过“云教育”、远程教育、“365大学”等网络教育平台将法律服务、政策鼓励、管理技能、市场要素等高质量、实用性强的知识、技能,有效地输送到贫困地区。要借助互联网平台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大“雨露计划”“同心温暖工程”“一村一名农民大学生”“扶贫助困圆梦计划”等培训项目实施力度,营造全民终身学习氛围,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懂科技、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让每个农村劳动力都能掌握1-2门实用技术,切实提高贫困人口的就业、创业能力,让贫困地区人民真正富裕起来。

三是完善教育扶贫保障机制。要做好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优先为村小学和教学点配置数字化优质教育资源,确保硬件设施建设配套不滞后。要组织大中城市和东部地区学校的专家学者、优秀教师、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和志愿者到当地学校服务,通过就业指导、技能培训等方式,做好“线下”人才培养服务工作。要把支持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作为扶贫工作重点,健全完善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机制,安排贫困地区教师到发达地区观摩学习,促进两者之间教师交流,完善信息互通保障机制。同时,也要加强考核评估,建立长效帮扶机制,确保教育扶贫更加精准、更有成效。

四、利用“互联网+”开展金融扶贫,推动扶贫由“大水漫灌式”向“精准滴灌式”转变

墨守成规,固步自封,是无法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在传统金融扶贫无法完全满足贫困地区刚性需求的情况下,可以金融扶贫为依托,发展互联网金融,携手传统金融一起开展扶贫开发,利用以P2P网贷平台、金融云平台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结合大数据进行“精准滴灌”,催热潜力巨大的贫困地区金融蓝海市场。

一是依托互联网汇聚“源头活水”。扶贫资金“僧多粥少”是精准扶贫需要破解的难题,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破解扶贫资金缺口问题成为现实。依托互联网,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便捷地利用金融资本服务扶贫工作,用未来的钱办现在的事。要探索借鉴包商银行小马bank的“互联网金融+线下平台”模式、京东的“京农贷”等农村金融服务产品来扶贫,通过线上平台以众筹、众包等形式募集资金、汇聚“源头活水”,利用线下平台进行精准放贷,形成线上与线下合作共赢的O2O扶贫模式,有效解决款项投向问题,达到精准扶贫的目标。

二是创建云平台确保“滴灌到根”。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传统金融单纯依靠线下调查的方式来甄别客户信息的方法被彻底颠覆。互联网能够以其独特的魅力让金融应用于精准扶贫,确保扶贫资金“指哪打哪”,真正用在需要帮扶对象上。基于互联网技术,可以在扶贫实践中创建金融云平台,通过改造金融流程、创新金融产品,比如“快e贷”的“秒审”“融e贷”等,在放贷前迅速识别农户风险,确定信贷额度,进行小额贷款;在放贷后,对借款农户的资金流、商品流实施持续闭环监控,确保扶贫资金合理高效利用。

三是基于大数据避免“跑冒滴漏”。民心是最大政治,贫困地区老百姓最寒心的事莫过于,扶贫资金被虚报冒领、挤占挪用、请客送礼、损失浪费等,导致扶贫资金“跑冒滴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升级,可以充分挖掘大数据的潜力,一方面,利用大数据动态监测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把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及时在网上进行公布,接受扶贫对象监督,接受社会舆论监督;另一方面利用大数据审计扶贫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及时曝光和严惩违纪违规行为,让“高压线通电”,把扶贫的“保命钱”看住、用好,确保把有限资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发挥最大效益。

五、利用“互联网+”开展产业扶贫,推动扶贫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

“互联网+扶贫”的前提是“互联网+产业”。要坚持因地制宜,结合扶贫对象的区域分布、生产特点等因素综合考虑,“量身定制”特色化、专业化、接地气的发展产业,以产扶贫、以产扭贫、以产脱贫。

一是催生产业扶贫“长尾效应”。互联网+时代,随着电子商务、物联网的蓬勃发展,互联网以其便捷灵活的特性,改变着所有产业的业态,具体到产业扶贫上,能够催生产业扶贫产生“长尾效应”。一方面,利用互联网的迅捷接入特性,依托发达的物联网,可以在产业扶贫中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把特色产品直接通过网店进行销售,做到紧跟市场,形成遍地开花、效益可观的产业开发格局,引领广大的扶贫对象脱贫致富。另一方面,基于互联网的互联互通特性,用‘互联网+农村’的模式扶持农村实体经济,助推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开辟长富久富之路。

二是打造特色产业“龙头力量”。针对以往产业扶贫靶向不准问题,湖南提出了“资金跟着扶贫对象走、扶贫对象跟着能人走、扶贫对象和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思路。在产业扶贫当中,产业发展的“龙头力量”非常重要,可以起到做给扶贫对象看和带着扶贫对象干的作用。“互联网+”时代,可以依靠移动互联网,把扶贫对象发展产业与公司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农户+互联网+公司”等模式,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通过“当家产业”辐射带动贫困群众发家致富,让龙头产业真正发挥“龙头作用”。可以依托互联网,把柑橘、茶叶、黄金奈李、烟叶、油茶、桃子、黄牛、猪等特色优势产业与全国大市场对接,加快推进产业基地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建设,把特色产业做成当家产业。

4.互联网教育扶贫困境 篇四

中国的一个大山深处,37岁的蔡姐伏卧在案,烫几秒蜡刀,挑一丝蜡条,画几道条纹。过不了几天,她的蜡染制品会出现在都市人的T恤上,亦或丝巾、背包上面。

在安国,许多当地女性都像蔡姐一样会蜡染。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她们自给自足,亲制被毯、服装等所用所穿。然而,因为耗时繁琐、制品单

一、销路窄小,越来越多的人去到大山外面务工。

蔡姐当初也是如此。她曾在大城市走街串巷收购过废品,也到鞋厂流水线上当过女工。现在,搭乘移联网信电商平台的快车,传统手工艺借助流行载体和时尚品牌焕发新生机。秉承古老制作手艺,蜡染、刺绣图案被融进服饰、箱包、饰品等各色产品中,实用性和时尚性兼备,让手工艺制品的市场活力持续迸发。

在通过移联网信平台靠手艺赚钱的同时,还可以种地、喂猪,照顾老人、孩子,当地陆陆续续有两百多人重回大山,拾起蜡染和刺绣。蔡姐的手工坊也从当初20多人,发展到了现在600多人的规模。

移联网信集团与合作厂家达成协议,为保证产品质量,凡入驻移联网信平台的厂家将在厂区安装实时质量监控系统,追踪产品生产全程,以此保证产品质量。同时利用自身的经销渠道,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和城市同等的待遇。

移联网信积极建设农村电商服务点,为农民提供网络代购和农产品销售等服务;建设县级运营中心,解决乡村的二级配送问题,进而加快构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5.互联网教育扶贫困境 篇五

—XX村小学“百人宣讲团”活动

9月13日,在XX村大操场准时举行上饶县教育系统“百人宣讲团”教育扶贫政策宣讲报告会,参加宣讲有XX小学XX校长以及XX全体教师、XX中学XXX以及中学的教师。

(插入图片)

活动开始,由宣讲员xxx宣读《上饶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资助政策》、为保证不落下一个孩子,国家建立的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其中包括“学生资助政策、贫困特征的认定办法、申请评审办法、档案建立”等四大方面。

(插入图片)

宣读结束之后,全体宣讲员认真为每一位老百姓解读宣传内容,同时也仔细回答每一位父老乡亲的咨询,为每一位父老乡亲解除疑惑。做到扶贫政策落户,人人知晓。我校也充分利用宣传资源将教育扶贫政策撰写在宣传栏上。我校的目的就是要把教育扶贫各项工作做得更实、更细,让政策宣传落实到户。

(插入图片)

6.互联网教育扶贫困境 篇六

黑龙江省近日制定出台“互联网+精准扶贫”行动计划,建立覆盖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村的“互联网+精准扶贫”体系,着力借助互联网信息化手段,帮助扶贫对象脱贫、帮助各级党委政府治贫、帮助社会各界扶贫、帮助各级扶贫主管部门监管扶贫工作,大幅度提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质效,力争使全省3万户贫困户受益,10万贫困人口脱贫。

此行动计划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创新发展、示范带动;协同共享、注重实效;市场运作、科学管理”等基本原则,具体目标为:建设起覆盖到贫困村的互联网服务点和基础数据库;鼓励和扶持物流企业在贫困乡镇建立符合电商发展需要的物流配送门店,在贫困村建立快递服务点,开展集中收购、集中配送,功能覆盖到村;打造5个电商基础较好的贫困县成为线上农产品销售或线下为群众服务的示范县,100个以上“一村一品”电商专业村;培育1000个电商致富带头人、100个电商脱贫典型,带动影响全社会投身精准扶贫主战场。从2016年到2019年,全省60%以上的贫困县实现利用电子商务销售当地特色产品,使8000至9000户贫困户受益。到2020年,全省贫困地区基本普及电子商务应用,30000户贫困户能通过电子商务销售自产产品、购买生产生活资料。

重点工作主要包括,一是建设电子商务板块,集合“电商扶贫”公众号、微店、旗舰店等线上交易平台,帮助贫困户、新型经营组织和龙头企业网销农产品,促进贫困村产业培育,将贫困村建成“一村一品”的专业村;依托贫困村农村信息服务点,开展网上购物,降低贫困户生活成本;利用爱心众筹平台,开展帮扶贫困村、贫困户网上捐资、捐物活动。二是建设贫困村信息服务点,统筹规划建设覆盖到贫困村的村级信息服务点,实现有专业服务人员、有办公设备、有网络线路、有考核管理制度的目标。三是建立共建共享机制,村级信息服务点与农村电商服务站共建,资源共享;建立市场化运营机制,村级服务点工作人员根据个人意愿择优选用,人员工资、线路费用由公共服务、线上代购增值产生;建立扶持奖补机制,设立奖补资金,鼓励服务点拓展业务,发展壮大。四是建成完善物流配送网络、打通农村互联网金融通道、加快培育熟练应用“互联网+”的新型农民、培育网络品牌等支撑体系。五是发挥试点的示范引领作用,启动电商扶贫试点工作,实施好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开展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创建,加快电子商务向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覆盖。

7.教育扶贫典型材料 篇七

【篇一】

xx 市教育局始终把教育 脱贫攻坚工作作为第一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重点抓,紧紧围绕“义务教育有保障”这个根本目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扶贫活动,助力教育脱贫攻坚,不断提高工作成效和提升脱贫攻坚质量,为全面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奠定了良好基础。

扶贫宣传活动全面铺开 为了营造教育扶贫良好氛围,让更多的人关注并参与到教育扶贫工作的队伍中来,我局将宣传活动全面铺开,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宣讲教育扶贫政策、推介我市教育扶贫成效、分享受助学生成长故事等。各学校利用国旗下讲话、班会活动、大队活动、主题讲座等形式让学生熟知扶贫政策,了解我市扶贫助学典型事例,并通过他们向社会宣传。将教育扶贫素材编排成小品、情景剧、朗诵等在学校、乡镇的舞台上进行表演,让大家在观看表演的同时,加深对教育扶贫的认识。我市金石镇的教师学生们自编自演“教育扶贫顺口溜”,以快板的形式在“乡村大舞台”等活动中表演,得到群众的好评与推广。我市各校积极开展“校园扶贫”专题广播节目,向老师、学生介绍我市最新扶贫动态,宣讲教育扶贫政策及申请困难助学补助流程等内容,分享困难学生受助后的感受与心得,同时播出鼓励贫困学生战胜困难的励志诗、文,让他们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点燃对未来的憧憬和追求。

帮扶走访活动深入亲民

我局持续开展教师与贫困学生“一对一”帮扶走访活动。各学校给每一名困难学生都 安排了一位教师对其进行帮扶,帮扶责任教师每月对自己的帮扶学生上门走访或是与学谈心一次。教师们利用下午放学后的休息时间或是双休日,结伴对困难学生家庭进行走访。

教师与家长亲切交谈、开心合影,了解家庭困难情况,鼓励他们正视困难,依靠勤劳的双手改善生活条件。辅导学生做好家庭作业,教育他们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学好本领,将来一定能走上致富之路。

老师们在走访中向困难学生家长及周围群众进行教育扶贫政策宣讲,发放宣传单,让群众熟知教育扶贫政策。帮扶走访活动拉近了学校与家庭的距离,教师们的举动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大大提高了人民群众对教育扶贫的知晓率和满意度。

募捐助学活动帮困暖心 为进一步以实际行动帮助贫困学子,充分利用 2019 年“扶贫日”积极开展募捐助学活动。在全市发出倡议,倡导教师、学生、家长发扬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为贫困学生奉献自己的一片爱心。“扶贫日”到来之际,全市各学校(幼儿园)在不同的地点开展着同一主题——“爱心点燃希望,助学传递温暖”的募捐助学活动。各单位募捐现场非常正式、隆重,教师们纷纷慷慨解囊,带头捐款。学生们也将自己节省下来的零用钱捐出来帮助困难学生。各单位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管理、使用捐赠资金,公平公正的捐赠给了本校建档立卡等贫困学生。本次“扶贫日”募捐活动,全市共筹得善款 42.8 万元,共资助建档立卡等贫困学生 2119人。xx 教育人不断探索扶贫新举措,用自己的爱心、真心、痴心做好做实教育脱

贫攻坚工作,在奔小康的路上奉献着自己的一片赤诚之心。在付出的同时,收获着贫困学生快乐健康成长、人民群众满满的信赖这一串串的幸福。

【篇二】

一年来,xx 县教育和体育局坚持把学生资助和控辍保学工作作为改善民生、促进教育公平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通过抓责任、建机制、抓执行等办法,切实保障适龄少年儿童“有学上”“上好学”,助推教育脱贫工作。

——抓合力,推动责任落实 针对资助和控辍保学工作,以抓合力促落实,以责任促成效,成立了以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为组长,扶贫办、教体局、民政局、残联等部门为成员的教育脱贫的工作领导小组,教体局成立了以学生资助中心和基础教育股牵头的工作小组,各校相应成立资助机构和学籍管理机构,职责落实到岗位,量化到个人。设立了专门办公室,明确了专抓人,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层面。

——抓机制,完善保障制度 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完善教育脱贫工作长效机制和运行机制,制定了《xx县教育脱贫方案》,在资助工作中,建立了“奖、贷、助、免、补”的扶贫助学体系和从学前教育到大学就业的系列教育帮扶机制,建立了双线保障机制,即“县教体局→学校→班级→教师”“县扶贫办、民政和残联→镇扶贫办→驻村工作队→帮扶干部”保障机制,确保资助工作得到有效落实;在控辍保学中,制定了《xx 县大班额化解方案》《xx 县残疾儿童送教上门方案》和《xx 县控辍保学方案》,建立了联控联保机制,对辍学情况实施动态监测、专项督办,严格落实省州控辍保学十项制度。

——抓执行,强化工作实效 坚持实字为先、效字以求,建立定期研究资助工作和控辍保学工作制度,多次召开相关专门会议,对其工作进行研究和调度。在资助工作中,建立了政府主导、学校和社会积极参与的覆盖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了各个学段全覆盖、公民办学校(园)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做到了入学前不愁、入学时不愁、入学后不愁,有序推进十五年免费教育,实现应助尽助,在 xx 州率先实施从学前到高中阶段农村贫困家庭教育扶贫资助全覆盖,今年上半年全县减免和发放资助资金共计 1337 余万元,资助贫困家庭学生 2.1万余人次。在控辍保学上,全面落实控辍保学“六长”与“三帮一”责任制,围绕“一个不少”的要求,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将其纳入中小学校工作考核体系,先后 3 次组织全县千余名教师进村入户开展控辍保学大走访活动,并通过“三帮一”和“送教上门”活动,切实保障适龄少年儿童受教育的权利。截至目前,开展“三帮一”劝学活动 138 人次,完成送教上门 177 人次,全县没有一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辍学。

——抓督查,规范整改落实 对资助和控辍保学工作坚持反复抓、抓反复,“利剑”高悬,实行“月调度、季通报”量化问责制度,坚持失责必查、失位必究,在上半年,开展了两项工作不正之风的专项整治,要求学校围绕义务教育阶段失学辍学、保障病残适龄未成年人享受教育权利、贫困生精准资助、贫困生资助全覆盖工作的四个方面,认真剖析,寻找差距,举一反三。局领导先后 10 余次带资助中心和基教股沉入一线,查阅数据、现场摸排,对于出现的问题学校,提出严厉批评,摆查出来的 1046

条信息,目前逐一销号清零,全部整改到位,教育扶贫领域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腐败问题得到彻底整治。

【篇三】

抓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根本大计,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我州作为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的首倡地,深刻领悟习总书记有关教育扶贫的论述,遵循“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16 方针,切实履行教育扶贫责任,不断完善教育扶贫措施,突出抓好义务教育有保障,成效显著。国家教育部官网、《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以《教育精准扶贫的“xx 路径”》为题对我州教育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作了报道推介。现将我州 2014 年以来的教育扶贫工作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坚持党的领导,落实政治责任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xx 州委高度重视教育,勇于担当政治责任,办教育舍得花时间,舍得花精力,舍得下本钱。深知越穷的地方越难办教育,但越穷的地方越需要办教育,越不办教育就越穷。

(一)强化了思想政治领导。xx 州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使教育领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全州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党组织自觉增强了“四个意识”、坚定了“四个自信”,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2017年 xx 州委成立了教育工委,印发了《关于加强全州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理顺了中小学校党建管理体制。加强了党对教育扶贫工作的领导。实行党组织班子成员与行政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党员校长同时担任党组织书记基本

调整到位。大力推进中小学党支部“五化”建设,广泛开展教师党员培训和党性教育活动,夯实党组织基层基础。加强学校群团组织建设,发挥党联系师生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形成了全员扶贫大格局。

(二)坚持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近年来,我州着力优化育人方式,改革教学模式,全面推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尤其是突出教育评价导向改革,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把教书育人作为评价教师教学的主要标准。2017 年以来,我州在全州中小学深入开展“四育两进”(感恩教育、扶贫教育、环保教育、安全教育进校园、进家庭)、“小手拉大手、建功新时代”等主题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感,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共同育人机制,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

(三)确保了教育优先发展。一是形成共识。我州将教育发展脱贫工程列入全州精准脱贫“十项工程”的第五大工程。州委、州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意见》《xx 自治州教育发展脱贫工程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确保教育扶贫各项工作的落实到位。州人民政府成立了教育发展脱贫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精准、细致、详实的实施方案;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了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具体实施细则,强化了对基层的指导服务,确保了工程顺利推进;各县市区按照“州里统揽、县市主体、乡镇配合、部门联村、干部结对、责任到人”的要求,各司其职,高效运转,形成合力。二是加大投入。落实教育投入的政府主

体责任,切实落实《教育法》规定的“两个比例、三个增长”要求,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整合各方面资金打捆使用,并在规划、审批方面给予重点倾斜,优化教育经费分配机制,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牢牢把握 xx 州作为国家西部大开发、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先行先试地区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 xx 州作为全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xx 地区开发重点地区和扶贫攻坚主战场的战略优势,把西部开发政策、武陵山片区政策、民族政策、省政府对 xx 专项资金切块政策、精准扶贫政策等争取到位、用好用足。三是加大教师培养力度。我州把教师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作为教师培养和引进的主渠道。从 2006 年起,开始实施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农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州级计划。州本级财政每年用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经费达 1200 万元。2014 年以来,全州州本级定向培养教师 1995 人。其中,农村小学教师 999 人、幼儿园教师 756 人、初中教师 240人。

二、坚持以人为本,落实惠民政策 (一)资助政策执行因地制宜。《关于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意见》(州发〔2016〕1 号)明确提出,从 2016 年起,在全州范围内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实行 15 年免费教育:按每人每年 1500 元标准免除学前教育保教费;按省级示范高中和省级特色实验高中每人每年 2000 元、一般普通高中每人每年 1600 元标准免除高中学杂费;并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和城乡低保户子女按学前、小学、中学、中职学段每生每年分别给予不低于 1000 元、1500 元、2000 元、2500 元的生活补助;对所有考取本科、专科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大学新生分别一次性资助 5000元、3000 元以上。xx 县率先落实了学生资助全覆盖政策,xx 县将义务教育阶段资助对象扩展至所有农村学生,龙山县、凤凰县提高了贫困大学生资助标准,保

靖县对提前脱贫户子女提高资助标准。泸溪县潭溪镇大陂流村 4 组向建民的爷爷由衷感慨:儿子早逝,媳妇外嫁,三孙儿全由我一个人抚养。不要说读好书,就是能吃饱饭都困难。好在现在国家政策好,我家被纳入建档立卡户,三孙儿都能享受免学费和生活补助,解决了我家天大的困难。2014 年以来,全州共发放资助全覆盖资金14亿余元,其中,2018年全州发放各类贫困学生资助资金4.68万元,惠及 18.46 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生 14.62 万人。

(二)营养改善计划深入推进。我州 7 县为国家试点县,吉首市为地方试点县,中央财政给予 50%的资金支持(吉首市列为营养改善计划省级试点县,中央财政、省财政分别给予 50%的资金支持)。我州享受营养改善计划各级各类学校1034 所,受益学生 177358 名,每人每天(全年按 200 天计算)享受 4 元生活补助。2013 年实事助学基金会课间营养餐项目(每天“一杯牛奶,一个鸡蛋和一份点心”的课间营养餐)在我州吉首市丹青中学等 5 所学校启动,得到了 xx 省委、省政府高度认可,并予以推广。全州 8 县市共 20 所农村中小学幼儿园实施间营养餐,惠及 7035 名学生,其中建档立卡户子女 3110 名。2018 年 10 月,全国实事助学基金会课间营养餐项目推进会在我州召开,湖北、福建等 200 余人来我州现场观摩。

(三)乡村教师待遇切实提高。州委州政府下发了《关于对农村基层教育人才发展提供重点支持的实施意见》(州发〔2014〕3 号),明确设立农村教师人才津贴,在奖励性绩效工资中增设“农村基层教育人才津贴”,具有初级以上职称(含初级)的在编在岗教师,在农村学校工作期间,按学校设在自然村寨、村委会所在地、乡镇政府所在地(不含县城关镇)三类情况,分别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 700 元、500 元、300 元人才津贴。各县市在此基础上自筹资金提高边远农

村教师津贴,全州所有边远山区教学点人才津贴均达到 1200 元/人/月。同时,所有乡村教师均按月享受 100 至 500 元不等的乡镇工作补贴。

三、坚持对标对表,落实工作机制 (一)控辍保学坚持“六个到位”,确保“一个不失”。

一是学籍核对到位。州内在校就读学生都必须有学籍,每年春秋两季开学后半个月内都要核对学籍,确保无一遗漏。二是数据比对到位。每月与民政、残联、扶贫办等部门联系进行一次数据比对,主要对未入学和未享受资助的疑似对象进行再次核对。同时,充分利用我省研发的教育扶贫一单式信息系统,做到不漏一人。三是“三帮一”劝返到位。督促县市落实“双线三级”和“六长”(县市长、局长、乡镇长、校长、村长、家长)保学控辍责任制。对于未能如期上学的学生实行(一名教师、一名村干部、一名家长或监护人帮扶一名辍学学生的)“三帮一”劝返复学,有台账、有记载,做到全覆盖。四是“送教上门”到位。采取特殊学校就读、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儿童福利(康复)机构特教班就读等方式要求入校就读;对于有一定学习能力而又未能入校就读的 284 名残疾儿童采取“送教上门”,让其接受教育。全州三类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阶段毛入学率达 94.93%。五是控辍情况报告到位。每期开学后半个月内,各乡镇都须听取辖区内中小学校长的入学情况报告,全面知晓控辍保学情况,共同研究制订“三帮一”劝返措施。六是依法督导到位。对劝返无效,无正当理由不送适龄儿童入学接受义务教育或造成辍学的建档立卡户,由学校报告当地政府,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者县级人民政府采取批评教育、暂缓扶贫优惠政策,或由司法部门依法发放相关司法文书,敦促入学(复学)等措施,督促家长履行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权益。

泸溪县就有2名贫困生辍学后又返校就读。如该县兴隆场镇岩坡村的向某某,就读于泸溪三中初三年级,因上网成瘾厌学而辍学一个学期,学校采取多种方式劝学未果,最后该县兴隆场镇政府下函准备起诉家长时,该生于去年 11 月又返校就读。

(二)贫困生资助做到“四个明白”,确保“一个不漏”。一是底子明白。与扶贫、残联、民政等部门紧密配合、开展相关信息的对比工作,认真清理建档立卡家庭学生、非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低保户家庭学生和特困救助供养学生信息,建立困难学生数据库及“一共享两清理三比对”的资助信息标准化管理流程,完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做到资助底子明明白白。二是政策明白。落实义务教育有保障政策,实行贫困生 15 年免费教育、贫困家庭学生生活补助及贫困大学生资助,实现“助前”、“助后”公开、公示,确保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三是程序明白。我州改进贫困学生认定、资助程序,将由原来以学生申请为主的“自下而上”方式改进为“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线上比对,线下核实”,学生无需申请就能享受资助。首先县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从扶贫、民政、残联部门获取全县市贫困学生名单,下发至各学校;各学校将其与本校学籍信息比对后形成拟受助名单;然后拟受助对象填写家庭基本情况信息表,各学校进行入户调查核实后形成最终拟受助学生名单。县财政根据受助学生名册将资助资金发放于学生家庭惠民卡。四是群众明白。首先统一制作展板,张贴、悬挂在学校、乡镇、县城的醒目处进行资助政策宣传;其次上好“两课”、发放“两封信”、制作“两张卡”强化宣传。“两课”即开学时给学生上一节资助政策宣传课,毕业时为学生上一节下学段资助政策宣传课;“两封信”即下发《致初、高中毕业生及其家长的一封信》;“两卡”即向建档立卡学生和家长发放“xx 州建档立卡

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明白卡”和“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受助情况明白卡”。政策“明白卡”随新生入学通知书发放。待资金发放后,学校将发放名单导入程序,即可批量打印全校学生受助情况明白卡,让家长一目了然。

(三)东西部教育协作坚持“三个常态化”,确保帮扶到位。一是教师互派常态化。2018 年共开展 26 次互访活动。州本级选派了 58 名优秀农村学校校长和骨干教师赴 xx 开展为期 1 周的学习培训。选派 6 名州直学校骨干教师赴济跟岗学习1 个月。xx 选派了 9 名市直学校骨干教师来我州支教指导 1 个月。另外,7个县区交流培训全面开展,赴济半月以上跟岗学习135 人,xx 来我州支教指导241 人。二是教研互通常态化。我州 172 所学校与 xx142 所学校签订了结对帮扶协议。59 名贫困学子到 xx 蓝翔技师学院免费就读,并每月享受 200 元生活费补贴。183 名 xx、凤凰籍学员参加了 xx 组织的挖掘机技术免费培训,一年后年薪达 10 万元,辐射带动建档立卡户 111 户 450 余人脱贫致富。三是学校互帮常态化。2018 年各类援建捐赠物资及资金 1000 余万元。其中,xx 省 xx 商会为我州捐赠 300 万元教学仪器。xx 市蓝翔技师学院与 xx 县职高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成立了 xx 蓝翔技师学院十八洞分院。在揭牌仪式现场,xx 蓝翔技师学院捐赠了价值 210 万元的沃尔沃大型挖掘机 2 台。历城区将在 4 年内为保靖县(历城)职教中心项目投入 2400 万元。

四、坚持追梦精神,落实目标任务 (一)实施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办学水平明显提高。2018 年 1 月,州人民政府印发了《xx 自治州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年)》。实施“八大计划”、完善“六项机制”,全州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攀升。一是立德树人成效明显。举办了全州中小学“崇尚英雄、精忠报国”活动、首届少年儿童

“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诵读比赛等系列赛事活动。二是教育水平明显提升。在 2018 年全国高考中,全州应届生一本上线人数 1915 人,上线率14.93%,分别较上年增加 587 人、3.75 个百分点;二本以上上线人数 3665 人,上线率 28.58%,分别较上年增加 352 人、0.69 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 94.2%,较上年提高 2.8 个百分点;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 84.58%,较上年提高1.95 个百分点。三是各类竞赛硕果累累。2018 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我州选送的“区域推进民族民间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研究”荣获二等奖。选送 6 件作品参加全省幼儿园自制玩教具比赛,均获奖。

(二)实施四大工程,教育保障水平明显提高。从 2015 年起,我州实施教育“四大工程”即城镇班额均衡化工程、农村学校标准化工程、城乡教育信息化工程、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工程。三年来,教育“四大工程”累计投入资金 44.72亿元,新建、改扩建城镇学校 68 所;维修改造农村薄弱学校校舍实施面积 58.4万㎡,全面消除了农村学校 D 级危房,基本达到国家“20 条底线”要求,农村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得到有效改善;新建“名师工作室”100 个,招聘特岗教师 862名,引进部属高校免费师范生 74 名,评选州级学科带头人 100 名、县级学科带头人 260 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专任教师 25110 人,教师素质大幅提升;全州投资 6.12 亿元完成了中心完小以上学校的“三通工程”建设及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提前 4 年达到教育部等五部委提出的战略目标,实现了以信息化手段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xx 县磨老村教学点几十年来一直是 xx、xx 两省联合办学,是 xx 边城完小的一个教学延伸点。2015 年边城完小“1+2”网络共享课堂投入使用,在完小上音乐课,通过网络共享,磨老村、小寨村 2 个教学点师生均可同时分享。磨老村教学点负责人龙林刚坦言:2015

年前,我只能上好语文、数学课,不懂音乐,上不了音乐课。现在大变样了,通过网络共享课堂,每个学生都享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补齐了教学点的课程短板。像边城小学这样以“以中心校带教学点”“一校带多校”的网络共享课堂我州还有 26 个。《中国教育报》《xx 教育》等媒体专题报道,xx 省教育厅将 xx教育“四大工程”列为市州特色项目。

(三)抓实民生实事,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近年来,我州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提升群众满意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明显。一是城乡学校建设深入推进。2018 年完成建设义务教育标准化教学点 118 个,项目 774个;全力推进芙蓉学校建设项目,全州累计投入资金 3.03 亿元,开工建设校舍面积 8.14 万㎡;完成中小学“厕所革命”项目 158 座,全面实现“上好学”。二是学前教育“入园难”有效缓解。2018 年开工建设农村公办幼儿园 35 所,项目 72 个,全州累计投入资金 4174 万元,新建、维修改造园舍建筑面积 65058 ㎡,有效缓解“入园难”。三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有新突破。组建了 xx 现代职业教育集团;全州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共投入资金 18737 万元,建设校舍 34960 ㎡。2018年推行了农技特岗生招生,州内 284 名农技特岗生进入 xx 职院学习,毕业后直接进编,补充乡镇农村专业技术队伍,助力精准脱贫。四是“上学挤”有效破解。各县市区整合校内外资源,采取校内扩班分流、租赁邻近场地分流、成建制向新建学校分流、联合城郊学校分流等措施,分类施策分流超员学生。全州投入 13.2亿元,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项目,新增学位 3.41 万个,共消除 66 人以上超大班额班级 835 个,有效破解了“上学挤”。五是教育行业不正之风整治深入人心。针对部分教师师德师风滑坡现象,抽样考核评估学校 94 所,教师 470名,下发考核评估通报 2 期,向县市交办问题 180 余条,共查处师德师风和“四

风”问题 36 件,处理 36 人。扎实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共组织召开校外培训机构工作会议 49 次,摸排校外培训机构 632 家,下发停办通知书 14 份,自动停办 35 家,完成整改 91 家。六是“千名教师下村支教活动”惠及贫困村。全州共 719 名城镇公办教师下村支教,其中在教学点支教 323 人,特别是 99 名公办教师深入深度贫困村教学点支教,实现了我州 49 个深度贫困乡镇 101 个深度贫困村 102 个村教学点公办教师执教的全覆盖,3273 名边远山区贫困学子直接受益。

【篇四】

xx 是 xx 革命根据地 6 个核心县之一,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属于罗霄山脉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范围。全县 90%的面积是山区,大多数贫困学生居所偏僻零散,且多为留守儿童,给教育扶贫的政策宣传和精准施策增加了很大难度。为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该县教育系统紧扣 “一提高两降低”目标,出实招、下实功。2017 年开始,该县持续开展“千名教师扶贫大走访”活动,发动全县 1100 名教师,进村入户宣讲教育扶贫政策,核准贫困学生信息,落实教育各项资助,实施结对帮扶和控辍保学,总体上实现了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无遗漏,没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

“讲实策”,宣讲资助政策 该县水西村贫困户 xx 老人一拿到明白卡,就插上老花镜认真地看起来,“没想到国家的政策这么好,我都七十多岁的人,还没见过国家这么关心贫困家庭。”就读于霞阳中学的肖慧敏,因毛细血管瘤致左腿残疾,父亲肖友林也因残疾而许多重农活都不能干,母亲一人挑着家的重担。看过 “明白卡”,细想着自己一家享受的资助,肖友林夫妇便逢人就讲:“要不是是国家政策好,像我们家这情况,慧敏肯定读不了书。”为确保教育资助政策家喻户晓,该县结合大走访活动,先后印制 21000 份《教育扶贫惠民政策明白卡》分发到每位学生及家长手中;印制 200 张《xx 教育扶贫政策宣传》张贴画,广泛张贴在各乡镇圩场、村组、学校及幼儿园;印制 7000 份《教育脱贫政策主要内容》宣传单,分发到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入户资料袋中。走访教师透彻宣讲各学段扶贫资助的政策、项目、标准和生源地信用贷款政策等,广大家长纷纷感慨国家的扶贫惠民政策好。

教师深入贫困户宣传讲解教育扶贫政策 “访真贫”,精准帮扶对象 xx 县“千名教师扶贫大走访”实施地毯式逐户上门摸排。走访教师与走访对象深入交流,核准走访对象家庭成员信息,认真填写帮扶手册,对帮扶对象的问题、想法、建议等进行详细记录,全面摸清从学前到大学各学段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低保家庭学生、孤残学生、贫困残疾人子女、离异家庭子女、遭遇突发重大疾病或自然灾害家庭子女等基本信息,核准其就学和享受资助情况,实现了精准识别 “一个不少”。为摸清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对象,走访教师都无私无畏、艰辛付出,足迹遍布全县 120 个行政村落,很多还远涉县外。有身怀六甲并伴有妊娠低血压,但依然坚持大走访的校领导;有不惧偏远闭塞,三天徒步走访六户建档

立卡家庭的柔弱女子;有发现帮扶户电话停机了,就主动为他充值的热血小伙;有牺牲闲暇时间,连续深入三个村落核查并准确汇总出清查表格的资助专干;有假期已回家,接到走访任务又千里迢迢赶回学校参加走访的外县籍教师 ……吃闭门羹了,热脸贴上冷屁股了,脚磨破了,声音嘶哑了,但老师们没有怨言,没有敷衍,坚持耐心走访、热心帮扶,做到不漏一户、不漏一人。随着大走访的一次次深入,该县教育扶贫基础工作不断得到夯实。

一是完善了一套信息台账。根据动态管理要求,完成了比对和识别,建立了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信息台账,确保了工作有底有数。二是完善了一套汇总表。分学段、分项目对各类政策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汇总,确保了基础数据准确。

三是完善了一套政策落实明细表。对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建立了具体到享受资助的项目、时间和资助发放银行卡号的明细表,确保基础资料和档案规范完善。2019 年春季,识别建档立卡贫困学生 3569 人。

教师一对一走访核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信息 “帮真困”,落实各项资助 该县“千名教师扶贫大走访”,还紧紧围绕“应助尽助”的宗旨,核准和落实 “助、免、奖、贷、补”政策,确保精准资助“一个不漏”。一是落实政策性资助。2013 年以来,全县共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47407 人次享受政策性资助4151.3 万元,保障了政策性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全覆盖,不断提高了政策性资助非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的覆盖面。

二是落实免费政策。免费政策共 458182 人次 9454.24 万元,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享受各项免费政策全覆盖。三是大力争取社会资助。落实“同心工程”“雨露计划”,推动“炎帝生物”“泛海助学”等社会公益项目落地,不断提高社会公益项目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惠及面。2013 年以来,共争取各项社会公益项目资助 1564.71 万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19713人次。

四是落实奖、贷、补政策。奖,就是落实好高中阶段奖学金政策。贷,就是大力实施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补,就是落实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寄宿生生活补助和非寄宿生补助。

大走访教师人手一册的《教育扶贫结对手册》 “出实招”,有效控辍保学 xx 县“千名教师扶贫大走访 ”坚持出实招,有效控辍保学。该县通过大走访,进一步精准学生基本信息及学籍异动情况,推进控辍保学责任和“三帮一”劝返工作的落实,实施“一对一”帮学、留守儿童关爱和送教上门等行动,实现了贫困家庭子女和残疾儿童的入园、入学保障。2013-2018年,全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分别达到64.32%、67.14%、67.79%、80.27%、88.17%和 89%;全县义务教育入学率均为 100%,巩固率分别达到99.2%、98.9%、99.3%、99.1%、99.2%和 99%;全县适龄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 97.4%、99.2%、100%、100%、98.7%,全县没有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因贫失学。

一是落实联动控辍。通过大走访,全面落实乡镇、村组和学校控辍保学“双线”主体责任,逐一落实适龄儿童入学问题。二是落实管理控辍。通过大走访,精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籍信息,核准转入、转出、休学、复学、辍学等相关信息,全面掌握义务教育对象的就学动向和受教育情况。

三是落实重点控辍。通过大走访,落实“三帮一”劝返,实施“一对一”帮学、送教上门和情感关爱。走访中,重点关注残疾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和家庭经济困难子女,按照 “零拒绝全覆盖”要求,落实关爱服务行动。该县教师为重度残疾孩子建立送教上门流动教室,在孩子家里设立固定黑板和教具,制定 “一人一案”“一人一策”差异化方案,为重度残疾孩子送教上门,教会他们简单的知识和生活常识,对行动不便的孩子进行身体协调性训练,培养基本生活能力。其中,有位 14 岁的重度智残女孩小艳红,对例假都不知所措,弄脏裤子被褥,都要奶奶来处理。奶奶急得直哭:“要是我这把老骨头死了,这孩子怎么过? ”。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安排女生辅导老师实施结对帮扶,教她怎样使用卫生巾、怎样注意经期个人卫生等简单常识。两年来,小艳红改变了许多,开朗了许多。四是落实情感控辍。

针对留守儿童多的特点,该县印发《xx 县留守儿童教育关爱工作实施方案》,结合大走访开展“代理父母”“爱心妈妈 ”“同伴互助”等结对关爱援助行动等,让留守儿童学得好、留得住。

“重扶志 ”,掐断贫困根子

受教育程度低是贫困的重要原因,摆脱贫困教育是根本。该县在“千名教师扶贫大走访”中发现,建档立卡户贫困学生中,大多贫困学生读完初中就步入社会。为此,每学期一次以上的 “千名教师扶贫大走访”中,该县对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家庭进行集中走访慰问,将学生在校表现、学习情况向家长进行汇报,细心询问家长目前最主要的困难和需求,鼓励他们坚定信心,克服困难,用心用智用力变被动脱贫为主动致富。同时,积极引导贫困学生和家长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对贫困学生进行扶志扶智教育,教育他们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比如,每位教师结对帮扶 1 到 2 名建档立卡户贫困学生,切实解决孩子们在学习上、生活上的困难。每次单元测验后,结对老师必对帮扶孩子进行谈心,引导贫困学生明确 “贫困不可怕,怕的是没有摆脱贫困的志气。现在家穷,不是你们的错。等你们自己当家了,家里还穷,就是你的错”......不断增强贫困学生立志以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心。

流动教室▪结对教师为残疾儿童送教上门 “下实功”,确保活动实效 为确保“千名教师扶贫大走访”实效,提升精准资助和帮扶质量,该县制定了《xx 县教育局“千名教师扶贫大走访”活动方案》,按照“四到位”要求,发动全县千余名教师深入 120 个村开展大走访活动。一是领导到位,全员参与。教育局把大走访活动纳入学校工作考核重点,自教育局到各学校均成立大走访活动领导小组,以党员教师为骨干,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家庭状况,宣讲资助政策,落实精准资助、控辍保学和结对帮学。

二是措施到位,全面覆盖。按照定点入户、定人结对、定时帮扶的原则,各学校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式走访帮扶网络。做到村组社区全覆盖、住户家庭全覆盖、适龄学生全覆盖。走访中,突出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低收入家庭、离异家庭子女及孤残子女等进行重点帮扶。

三是责任到位,全面排查。由学生资助中心牵头,按照问题导向、突出困难、全面排查的思路,重点关注漏补、错补对象,要求和指导各学校对大走访搜集的信息进行分类、建档和汇总,确保全面排查一个不漏。

四是督促到位,全面保障。教育局结合大走访活动,加强作风建设,成立专项督办小组,对大走访活动落实进行专项督办和通报,保证了活动成效。

xx 县千名教师扶贫大走访活动,开创了家校真情联动、贫困生应扶尽扶的大好局面,推动了教育扶贫各项工作卓有成效的落地、落细、落实,发挥了扶贫扶志助成长的重要作用。

【篇五】

“感谢爱心人士的资助,以后我不要为生活费发愁了”,10 月 11 日,xx 县贫困学生 xx 高兴地说。xx 今年读大二,自幼没有父母,跟随年迈多病的爷爷生活,家庭特别贫困,xx 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把她列为爱心资助对象,联系惠州xx 同乡会每年资助她 1 万元生活费,帮助她完成学业。近年来,xx 省 xx 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始终把学生资助工作作为一项助力脱贫攻坚的民生工程来抓,通过不断完善资助体系,严把资助政策,创新工作方法,实现“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失学”目标。

健全机构,资助工作常态化。xx 县教育局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为资助中心共配足了 6 名工作人员,办公场地宽敞,设备齐全,资助宣传、系统管理、档

案管理、大学生源地贷款、高中、职中、幼儿入园补助的发放均有专人负责。县委县政府领导和该局班子成员利用各种机会,为贫困学生寻求资助方。局党委把资助工作纳入下属单位年终双文明目标考核范畴,不定期召开班子会议专门研究决策学生资助工作重点、难点。每年召开一次全县学生资助工作会议,总结上年资助工作,表彰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培训资助业务。各乡镇中心校、县直学校均设有资助专干,xx 一中、xx 二中、七江、高平、山界等中心学校专门建立了爱心助学基金会。全县上下形成了“贫困学生有人爱、助学工作有人抓、助学活动有人管”的工作格局,学生资助管理工作迈上了常态化、规范化“轨道”。

强化宣传,资助工作阳光化。资助中心通过会议、文件、宣传专栏、QQ 群、校园广播、班会等渠道,把国家资助政策、社会助学信息及时贯彻到学校、班级,及时在各学校张贴资助政策宣传资料,公布资助标准、工作流程、受助名单等。同时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助学活动,积极报道捐资助学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例,激发广大市民的公德意识、慈善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大力弘扬社会助学之风。2017 年来共公开举行各级各类助学金发放仪式 21 次,先后在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教育报、xx 日报、xx 学生资助、科教新报、xx 工人报、xx 教育杂志、xx 日报等媒体上发表学生资助新闻稿件 100 余篇,产生了良好的爱心效应、诚信效应。

严格把关,资助工作精准化。按照上级文件精神,结合当地实际情况,xx县制定了《xx 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明确认定原则和认定标准,通过本人申请、准确摸底,公示评审、逐级申报,及时打卡发放,使各项助学资金真正落实到需要资助的贫困学生身上。为确保资金安全,资助中心在各学校专门设立举报电话,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资助中心会同财政、监察部门定期深入各学校

明察暗访,核实贫困学生人数,督促学校及时打卡发放助学金,严防虚报贫困学生人数,杜绝截留、挪用助学金等违规现象。全县学生资助档案按分类整理成册,有据可查。国家助学资金一分不少都及时发放到学生银行卡中,投诉率为零。

热情服务,资助工作人性化。xx 县资助中心坚持应贷尽贷原则,近三年来共为 6500 名贫困大学生办理了生源地助学贷款,资料输入差错率为零,到期还款率达 100%。该县按照省、市的助学贷款宣传要求,制作了 KD 展板、贷款公告、宣传横幅,落实到每个高中、职中和乡镇,另外还专门建立了助学贷款 QQ 群,在群里发布相关信息,跟踪贷款学生思想动态。办理贷款期间,资助中心工作人员中午都没有回家,在办公室吃盒饭,为学生和家长节省时间。一边办理贷款手续一边开展诚信教育,贷款学生绝大多数都能按时或提前还清贷款。对确实暂时有困难的个别毕业生,资助中心工作人员上门摸底后,就先帮学生垫付。

爱心助学,资助工作社会化。资助中心在做好国家助学的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联富商、找老乡”等形式,主动为贫困学生牵线搭桥,争取社会爱心机构、爱心人士的资助。先后联合“海臣教育基金会”、“惠州老乡会”、xx 农商银行等爱心机构及社会爱心人士结成爱心联盟,采取“网上助学”、“结对助学”、“春蕾爱心班”、“贫困留守孩子班”等新型社会救助形式,为贫困学子点亮求学路。2017 年来,资助中心组织和指导社会爱心机构和爱心人士共捐赠钱物近2200 万元,惠及家庭贫困中小学生 15000 余人次。资助中心还通过捐赠仪式、见面会、QQ 群、书信等形式,在爱心人士和贫困学子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爱心人士对贫困学子不仅在经济上予以帮扶,而且在生活、学习、情感上也给予关爱,面对面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励志教育。灵活多样的社会爱心

助学方式不仅改变了贫困学生的经济状况,更强大了他们的精神、智力和内心。目前,每个月都有爱心人士来 xx 资助中心联系资助事宜,社会爱心资助活动在xx 县已蔚然成风。

【篇六】

当 xx 因为家境贫困无法提供任何证明来为儿子 xx 申请教育补助而伤心叹气时,同兴路小学扶贫专干兼二年级班主任刘香情经过走访,发现学生 xx 一家 4口挤在不到 40平米的老旧房子里,2018 年一个冬天到现在,还是只有一件旧的羽绒衣穿在身上,母亲 xx45 岁,身体羸弱多病,父亲因早年过度劳累落下一身病,暂做保安养家糊口。刘老师与教育局学生资助中心主任董丽华和 xx 区扶贫办汇报情况,为 xx 争取到了 500 元的教育补助,同时,同兴路小学校长宁忠燕在春节前送去价值 500 元的米油,帮助他们过上一个好年。

这,只是 xx 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扶贫一线所做的众多工作的一个缩影。

2018 年以来,在局长谢炜同志的领导和安排下,xx 区教育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户 100%资助,确保每一个建档立卡的贫困学生 100%入学,确保不会因贫而辍学失学。2018 年 xx 区教育扶贫在义务教育阶段发放了贫困生生活补助金 73.75 万元,惠及幼儿入园补助 51.48 万元,发放中职学校国家助学金 238 万元。xx 区教育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使贫困地区人民群众有获得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感受党和政府的温暖”为准则,将脱贫攻坚同教育扶志、扶智相结合,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扶贫措施和教育脱贫行动计划,着力从推进义务教育发展均衡、落实各级各类学生资助政策、抓好控辍保学工作等工作入手,不断提升办学品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有

效实施教育扶贫工作,把握教育脉动,夯实扶贫底线,谱写了一曲曲教育扶贫、一心为学的动人赞歌。

2018 年以来,xx 小学制定了《教育扶贫实施方案》,教育扶贫工作逐步规范化;同时,学校扶贫主任唐俊玲组织教育扶贫工作业务培训,开展全体教师和党员“一对一”帮扶活动,贫困生的科任老师每个月做学困帮扶,扶贫必扶智,各班班主任每个月做心理帮扶,帮助孩子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少年。

为做到精准识别,不漏下一个教育扶贫对象。2018 年 9 月,学校 19 名教师走进贫困生家中,调查具体情况,扶贫专干刘香情认真核对信息材料,为精准识别教育扶贫对象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9 年春季,春雨下了足足 2 个月,去贫困生家中的路坑坑洼洼,遇到下雨,路面泥泞不堪,车子根本不能通过,教师们徒步入户,有时候一走就要走上差不多 1 个小时。有些学生家长期盼老师走访,会问:“老师,我早就在家里等着盼着呢!下这么大雨,辛苦你们还来关心我们!” 该校贫困儿童林欣竹的父亲患上胃癌,母亲患有肺结核。面黄肌瘦的她品学兼优,2018 年秋季获得 xx 区短跑二等奖,获得 xx 市“阅读之星”二等奖,在班上也是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为班级争得特别多的荣誉。家里墙上的奖状满满,为母亲蜡黄的皮肤增加了一丝血色。这样的学生让老师很是心疼又很心酸,本该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年纪却异常乖巧懂事,学习从不让父母操心,生活中不仅照顾自己,还要照顾父母。

经过走访发现,学校 21 名贫困生或因病致贫,或因残致贫。有胃癌、肝癌、肺结核、尿毒症、糖尿病等,有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和身体残疾等。面容娇美的陈康舒品学兼优,她父亲陈记强势以为残疾军人,因公致残七级,已经 51 岁,还在打临工挣钱,为女儿的未来着想,他说,活着就是为了孩子,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地长大…… 学校在教育扶贫上,全体教师为贫困生做学困帮扶和心理帮扶,塑造一个健康、快乐的学习环境;为孩子们送上价值 500 元的爱心温暖包,里面有羽绒服、帽子、手套、文具等,在寒冷的冬天送去太阳般的温暖;为特困生送去价值 500元的米和油,在快乐的春节送去春天般的温暖…… 全国扶贫攻坚战开展得热火 xx,教育扶贫要求教师加入队伍中,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导致一部分教师身心俱疲,疲于奔波。但在全校教师真正走近学生、走入学生家中后发现,教育扶贫不仅仅在三尺讲台上,还要走进学生心中,了解他们,拥抱他们,关心他们,陪着他们一起成长!

上一篇:工商局基层规范化建设工作方案下一篇:读书心得刘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