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熟悉学生开场白

2024-08-19

公开课熟悉学生开场白(精选6篇)

1.公开课熟悉学生开场白 篇一

公开课主持人开场白五、游戏型谈话

游戏是孩子们的天生本性,每个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其好玩、好奇、好动、好胜等心理需要,课堂上做一些游戏也是必要。在课前选择了与学生进行沟通的特殊方式――做游戏。通过它来调节课堂气氛,消除紧张情绪,增进师生的友谊。

这里有一例谈话:

师: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好吗?

师:这个游戏主要是测一测大家的反应速度如何,规则是――我说“1”男同学起立,我说“2”女同学起 立;看谁反应最快!师开始喊口令:1、2、1、2、2、1、3、1……师喊的速度随着加快。学生很投入,但老师喊的速度加快时就跟不上,于是发出一阵阵笑声,游戏也随着结束……。

师:在刚才的游戏中,数字“1”代表什么?

生:代表男同学。

总之,上课前如何与学生沟通,选择怎样沟通方式,可谓是各师各法,各有不同。但他们相同的是,师生之间的信息沟通、情感交流都是在不经意之间完成的,犹如聊天一般,彼此没有心理负担。我们应当以独具匠心的设计,细腻灵活的诱导,将学生推上自主学习、交流的舞台。使学生自始至终置身于教师为其创设的情境之中,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参与探讨、质疑等教学活动。

2.公开课熟悉学生开场白 篇二

公开课,毋庸置疑是给人看的,自然追求其“好看”,“好看”多在形式,多在热闹。而公开课更应追求其“好用”,所谓“好用”,应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得。显然,“好看”是针对听课者的,“好用”是就学生而言的。两者孰轻孰重呢?如果进行组合,就会有四种关系:既好看又好用,只好用不好看,只好看不好用,不好看也不好用。最好的效果应该是既好看又好用,只是两者不可兼得时,我们就牺牲了“好用”,重视“好看”。具体来说有如下表现。

“收”与“放”

给听课者印象深刻的公开课,一般都是教师把学生的兴趣“挑拨”得旺盛的时候,学生能够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使课堂开放而民主、生机勃勃。一方面,我们惊喜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可爱和可贵,钦佩教师把课上得如此有趣味;但有时执教者不得不留下一些遗憾,面对学生提出的一些“超出教案”的问题,囿于45分钟,教师一般急于“收”,采取“敷衍塞责”和“简单扼杀”。其实对教师而言,知识无涯,见识有限,有“未知”应很正常,而教师却缺少一种勇气去坦然面对,知之者答之,不知者说明之,这既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学识胸怀。尤其是当学生提出一些很有见地的问题时,正是学生智慧火花绽放之时,千万不能端起“冷水”去扑灭——即使拖延了课堂时间,影响了一堂课的完整也是值得的。我们应该打破“一节课”的概念,在教学中,一个“知识点”可在预设的时间内授完,而学生的理解、推理、想象却是无法在规定时间内能完成的。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把所有问题都解决”才能下课的做法,建立起一种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也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

“图”与“文”

上公开课,现在有一种说法,“课堂公开,媒体皆在”。似乎上公开课必须用多媒体教学,否则就不是公开课。这样就导致“视图”主导课堂的现象。讲《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位教师出示了一张“山回路转,雪满天山”的幻灯片,加上教师富有情感的配乐朗诵,给人一种艺术的感染力。但转念一想,如果通过画面去理解原诗,诗中“北风卷地百草折”的猛烈,“风掣红旗冻不翻”的奇寒,就全然不见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山回路转人不见,雪山空留马行处”的深情就索然无味了。这种“图解式”教学正在愈演愈烈,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欣赏力,削弱了文字作品的魅力和内涵。这自然使笔者想起现在是一个“读图时代”,人们干事情总是先考虑“功利”,电视、电影、动漫及多媒体以其音画、娱乐之优势,被接受的效果远比文字来得快,来得刺激。

语文课不是图解课,视图可以辅助文字,但绝不能代替文字。文字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视图却遏制学生想象的空间。著名红学研究家李白坚先生说:“电视剧《红楼梦》怎能和原著相比?看原著,一百个读者的大脑里就有一百个贾宝玉,而电视剧十亿人的大脑里只有一个贾宝玉。”这话说得太深刻了。

“满”与“空”

许多公开课,其实上的就是一节演练好了的表演课,执教者总是把一节课安排得满满的,才觉得内容丰富;一节课讲得多多的,才显示出自己的教学才华。尤其是教师刚一提出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看书或看完书,马上就能作答,且答得准确无误,这样的提问无异于“掩耳盗铃”,实在“高明”得让人不解。笔者想起齐白石老人画虾时的“留白”艺术。而语文课留出的空白太少了:教师讲得太多,学生读得太少。教师应该腾出时间留出“空”,给学生读书、思考、想象的机会。

3.公开课熟悉学生开场白 篇三

关键词: 学习行为 学习心理 行为分析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可以通过行为表现反映。“课堂教与学的行为分析是当代课堂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是教学研究从理论走向实践,从抽象转向可操作的重要桥梁”[1]。

目前,公开课与常态课及学生心理和行为的文献研究,国外主要是研究如何改变和控制学生的问题行为[2]。国内多数文章都是在批判公开课的“演戏”和常态课的乏味[3],有些文章倡导将二者融合——公开课“常态化”,常态课“公开化”。而对于在公开课和常态课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行为的分析研究关注不足,学生学习行为的研究仍不多见[2],尚未形成一种与国内课堂教学研究相宜的方法,难以对实践起到切实的指导作用[4]。

基于此,本文针对学生在常态课和公开课上的学习效果差异,尝试具体描述学生学习行为的差异,并分析其产生的因素,以便更好地促进常态课教学。

1.学习行为的概念界定

专家对于学习行为的内涵有各自不同评定。冀芳认为:学习行为是指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2]。高巍认为:学生的学习行为是由教师组织、引导和调控的,教师行为是学生发展的外在依据[5]。教科书中对学习行为是这样界定的:动物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在环境因素作用下,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6]。笔者认为,这一概念阐述的共同点是:学习活动中的一系列行为表现。

目前,在对公开课的争议分析中发现,“公开课”的功利作用被人为地过分夸大。然而,在笔者的课堂上,公开课与常态课一样,没有刻意加工,但学生的学习行为存在明显差异。

2.公开课与常态课的学习行为差异

笔者选择了四个行为项目作为观察维度,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观察,尝试进行总结,具体行为表现见下表(学生学习行为分解表)。

学生的行为表现差异反映了怎样的心理状态?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

3.产生行为差异的因素

开设公开课的班级,经过了精心布置,教师也是穿着讲究,精神抖擞,最大的区别就是公开课的班多了听课的老师。然而,产生差异的最根本原因,笔者认为可以归为以下几点。

3.1充分的“备”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课前都进行了精心准备。对学生来说,无论是知识的准备还是心理的准备都是最充分的;对教师来说,笔者觉得更多的就是心理的准备。教师们在同行中都有好强、被认可的心理,愿意将自己的最高水平展示出来,因此,公开课上教师的投入度更高。教师无论从语调、表情还是动作都能给学生一种积极力量,感染学生。

3.2精彩的“展”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感觉有那么多的人在关注自己,他们发自内心地愿意展现自己,不愿意在那么多老师面前丢面子。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因为有充分准备,所以他们的展示很自信,也很精彩,这正是中学生的年龄特质。然而,在常态课上,我们也许忽视了学生喜欢展示、表现自己的本性,习惯了“灌输”,而学生好像也习惯了公开课上的“展示”。

3.3欣赏的“评”

教师在公开课上经常会说一些真诚温馨的话语,无疑给学生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建立和谐、平等、民主师生关系的有效保证。在公开课上,我们少了常态课的批评、指责、说教和啰唆,多了中肯的表杨和赞许,这也许是形成课堂良好教学效果的根源。

4.给教学的建议

心理学研究认为,高度信任者比低信任者更倾向于合作,也更容易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7]。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从而感染、吸引学生;多鼓励赞美学生,营造和谐、民主、愉快的课堂氛围。

其次,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而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主要靠教师调动,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避免学生出现被动、消极情绪,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2]。

最后,公开课的高效主要归因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常态课是主体,以学定教,以教促学,我们应该利用公开课的优势改进常态课的不足,使二者和谐共存,以便更好地促进常态课教学。

参考文献:

[1]曾继耘.差异课堂教与学的行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J].2010,30(9):42-46.

[2]姚纯贞,米建荣,王红成.国内外“学习行为”研究综述[J].教学与管理,2009(10):48-50.

[3]庞玉莲.常态课上的尴尬与精彩[J].语文教学通讯,2013(1):54-55.

[4]张建琼.国内外课堂教学行为研究之比较[J].外国教育研究,2005,32(3):40-43.

[5]高巍.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的关系解析[J].教育研究,2012(3):100-106.

[6]朱正威,赵占良.生物学(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2.

4.语文公开课开场白举隅 篇四

语文宏路中学黄武源

【摘要】开场白,开门巧见山,巧妙的开场白,是整堂课的调味剂,本文从五个方面介绍了开场白的种类和技巧。分别是自我调侃法、图形导入法、游戏导入法、创设情境法、联系生活法。

【关键词】语文开场白方法

近几年来,我曾先后到许多学校开过和听过不同级别的语文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等。这些类型的课它处于较大的公共场合,上课教师与学生之间多是第一次见面。师生之间的陌生感,处在公共场合的拘束感,都导致了学生的紧张感,而学生的这种紧张感将对教师的教学形成极大的障碍。那么,怎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消除学生的紧张感,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呢?我认为跟教师的开场白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开场白能够吸引学生或能够与学生产生共鸣,就等于成功的一半,反之,就达不到预定的效果。

这里我通过切身的经历归纳几种公开课的开场白,与大家共飨,以达抛砖引玉之效。

一、自我调侃法

在课堂上,我们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一个感觉。与学生只有几公尺的距离,但心理距离要远远超过空间距离。心理距离越大与学生的交流就越难。而要打破这堵隔膜之墙,我们可以创造出一种精神优势、先扩大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把学生先镇住,使他们神经拉得很紧。例如一次参加教师教学比赛,参加比赛的老师大都是名师或各校的骨干,而我当时只是初出茅庐的新教师。为了能镇住学生,我是这样开场的:“我不是名师,但是我比名师还牛。”一下子把学生惊住了,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但是这种方法效果较难维持长久,因为事后聪明的学生难免会产生不佩服你的上当之感。鉴于此,我又接着说:“我牛在我拥有牛一样的精神,勤干苦教,吃的是草,挤出来的却是奶。”这时学生一下子放松了许多。

我们还可以降低自己的精神优势,让学生放松,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思想上或在感觉上,情感上与你相通。例如有次上课,我是这样跟学生开场的,大家都说我是教学上的“智多星”,其实我不过是脸上多长几个痣而已。我在毫无联系中找到一种暂时偶然的联系,以冲淡学生对自己过高的期望,也表现了自己对一些优点不以为意的态度,从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二、图形导入法

用简笔图形导入,对于语文课,新颖、直观、醒目,很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我教《我的叔叔于勒》时,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问学生是什么?启发学生从数学中,生活中,为人等方面展开形象思维;第二步,在圆圈里画一个正方形,问学生这样的图形又像什么东西?(铜钱)第三步,在这个铜钱里画一个人,寓意什么?提示学生“人钻到钱眼里去,寓意六亲不认”;最后导入: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这样内容的文章,文章的主人公“已钻到钱眼里,一心只认得钱,连自己的亲弟弟也不认!”它的名字叫《我的叔叔于勒》。简笔图形的慢慢画入,学生兴趣高涨,往下继续学习的欲望也更强。

三、游戏导入法

游戏导入法,可以使学生在游戏中放松心情,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次到校外开公开课,我与学生做这样一个智商测验的游戏。让学生鼓掌,时间限制在10秒之内。我对学生说,如果你在10秒之内鼓掌在60次及以上,那你的智商是非常高的;如果你在10秒之内鼓掌在30次,那说明你的智商是正常的;但是你的鼓掌是10次以下,请记住,千万不要告诉别人。学生听说是智商测试,都在这10秒钟时间内拼命的鼓掌。结束后我提问学生鼓掌的次数,没有一个说鼓

掌在30次以下。接着我又对学生说这其实是纯娱乐行为,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但却反映一个问题,关于自己的事情,大家都会拼命,就能达到一定的效果,但关于别人,像我站在这里这么久,却没人为我鼓掌。(学生这时很用力地鼓掌),大家报以这么热烈的掌声,这只能说明你的想法和老师这时候产生的共鸣,但并不说明老师授课的效果,真正的授课我们现在开始。

还有像我们在讲授《再塑生命》时,可以让学生做盲人摸象的游戏。教授《我的母亲》时可以跟学生一起听《感恩的心》,并共同来完成《感恩的心》的手语游戏。

四、创设情境法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借用幻灯、录音、录象等制造一个美妙情景,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让学生产生一种求知的急切感。如教学《沁园春〃雪》时,首先用幻灯片打出一幅气势磅礴的莽莽北国雪景图,让学业生从视觉、知觉等多角度进入情景,感受雪景带给人的辽远的意境。撤去画片,让学生闭目、静思、凝神,然后播放上阕的磁带录音,学生通过文字构筑图画,使原先留在脑际的图象得到充实和深化,让学生进入诗中描绘的意境。最后导入:1936年冬天,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延安看到了这幅雪景,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沁园春〃雪》,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世纪伟人是如何描写雪景,怎样抒发情怀,评古论今的。

五、联系生活法

在授课时,老师应尽量加入一些生活化的元素,让课堂内容充分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这样学生会让学生有所思、有所说。

在教授《狼》时,我联系当时电视热播的《喜洋洋与灰太狼》,让学生先归纳电视剧中狼的性格特征,接着我继续引导学生说:“一说到狼,大家都情不自禁与电视剧中的灰太狼,欣赏他的那种疼老婆,锲而不舍的精神。而我们经常在生活中却经常听到如狼子野心,狼狈为奸,狼心狗肺等对狼不良的评价,那到底狼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今天我们就跟着柳宗元一起来走进《狼》,看看在柳宗元是想为狼翻案呢?还是继续在狼身上抹黑呢?”接下来就与同学们一起去寻找狼的性格特征,学生们的兴致很高,自然课堂效果也不错,也达到的预定的目标。

还有一次,到一所农村中学听课,一位开课的老师讲的是作文课,他是这样子开场的,同学们,我们都是生活在农村,大家可能有见过这样的一种现象,我们农村几乎是每家每户都会养一两头牛,牛的喂养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圈养,就是主人用一根绳子把牛固定在一个地方,这样牛的活动范围就是以绳子为半径的范围,它能吃到的草也就是这么多,还有一种放养,就是让牛自由地再山上吃草,主人在一旁看就行了,放养的牛可以选择草肥的地方觅食,可以不受绳子的限制。同学们,牛吃草时时这样,我们平时写作文亦是如此的,圈养可以使我们的思维的受到的限制,我们写作文跳不出这个圈子,而放养可以使我们的思维变得更加的发散,可以从多角度的进行选材,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就不会千篇一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发散思维”作文训练,让我们的思维一起发散吧!

5.国家安全教育公开课学生心得 篇五

国家安全,戮力同心。国家安全没有局外人,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维护。维护国家安全,全体国民既是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也该是责任共同体。在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无数的中国人都在为了国家的卫生安全而奔波。组织募捐、调配物资、派出医疗人员、听从国家指挥、少出门勤洗手……举国上下齐心协力,才使疫情没能威胁到更多国人的生命安全。

国家安全,铭记在心。前些年的几起重大间谍案,我都有关注,其实间谍离我的生活并不遥远。于国家机构工作者而言,要铭记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不能贪图蝇头小利而出卖国家机密。于青少年而言,发现身边有威胁国家安全、出卖国家机密的行为应及时举报。这也是为维护国家安全做力所能及的事。维护国家安全可不是动动嘴皮那么简单,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将它变为一种习惯。要把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放在高于一切地位,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6.公开课熟悉学生开场白 篇六

坦诚说, 我一直是惧怕上公开课的———学校要求每一位老师一学年起码开一堂组内观摩的公开课。而我, 每回上公开课都是战战兢兢, 如履薄冰, 感觉很慌张。虽然正式开课临场状态都能貌似镇定, 虽然评课的时候, 同仁们也多有鼓励, 或说这不错, 或说那挺好。虽然这么多年来的公开课, 我总是变着不同题材来开课, 希望能找到一个突破口, 一个让自己喜欢上公开课、观摩课的转机。虽然我认真地准备教案, 安排教学容量, 用心地设计课件, 预想学生的上课反应, 甚至于揣测听课老师的观课角度。但是开完课, 那种完成任务般的松散心和怅然若失的感受总纠结于心。一直到近两次的公开课, 我才有了明显欢喜的体悟。

前一次是在去年, 开的课是高中语文必修二梳理探究部分之《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对于这仅一课时的探究课, 我设定了几个目标:了解成语来源;认识成语这一特殊语言形式的特点, 比如结构特点、文言现象、修辞作用;调动以往所学, 搜索各个文化领域的一定量的成语词汇等。因为调课的关系, 学生做完课间操几分稀稀落落地回教室。刚巧那天是学生第一次做新的广播体操———五祖拳健身操, 那般不熟练不到位的表演令观者忍俊不禁。于是在开课的时候, 我临时篡改了导入词, 让学生自己用成语来形容一下刚刚的广播操表演。一下子课堂的氛围就激动起来了。“花拳绣腿”“群魔乱舞”“搔首弄姿”……纷纷出炉。在纠正个别词语使用的不恰当后, 我让学生结合以前自己所学, 综述成语的定义和来源。再以看图片猜成语为辅助帮助学生巩固认知。学生的情绪颇为高昂。于是趁势让学生观察分析成语的特点。此时学生的激情有些回落, 但是分析过程多几分冷静是很有必要的, 且于课堂来说, 气氛情绪也该是时起时伏, 有紧有松, 才不会过于透支学生的专注力。再来的环节是“成语之我知比拼”———先由学生自己梳理一下成语大概涉及了哪些文化领域, 再以小组为单位比赛对应领域的成语掌握量。最后推荐学习成语的相关工具书。

这一节课没有涉及到成语使用常见错误, 这点在评课中被同事们指出来———觉得这堂课虽然气氛热烈, 但是实用性比较缺, 与高考考纲要求有些背离。但我反思后, 还是秉着自己的观点认为, 作为梳理探究课, 整理过去所学, 体验成语的文化魅力, 进而激发对成语积累学习的兴趣, 这也便足够了。毕竟成语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主要赖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积累。而本课题也主要讲“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 而非“辨析成语使用”。且我觉得于高一年的学生来说, 这个时候没有必要这般早地提及高考这条高压线。因此我也就没有再多花力气去补课, 这算是我第一次上完观摩课再听完评课意见后, 给自己的教学预设做的首回肯定。也许正是因为课堂上学生的反应热烈且后来又几次找我耍弄成语接龙的表现, 给我增添几分被肯定的心思。也让我深以为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 还需要看看学生后坐力的有无、强弱。对观摩课、公开课以及开课老师自我的评介, 确实应该注意加入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基础。

再来的一堂便是今年3月校开放周的开放课。存在的一个问题便是吴老师所提到的, 课件没有按照计划完整应用到, 跳跃性也比较大。这个课题是李商隐的《马嵬》, 按照教学预设, 主要是解读《马嵬》, 还和郑畋的《马嵬坡》做比较阅读。因为月考才刚结束。学生的情绪有些低迷。而我因为学生在考试中诗歌题目得分率偏低, 而将教学重心设定在对文本逐字逐句解读, 意图他们能体会我的“良苦用心”。可惜在第一个班级试讲时, 课堂效果并不理想, 学生的参与兴趣很弱。证明我的纠结点并不能通过这一首诗能得到什么突破。与其如此, 不如还是单纯看待这堂开放课。于是在下一堂课另外一个班级上课的时候, 我及时将导入部分做了修整, 让学生回忆杜牧的《过华清宫》并简括诗人观点, 由此抛出李商隐的观点又是如何的讨论题。于是学生在回忆旧知的情绪带动下很快就进入了就文本分析然后概括观点态度的比较阅读中。这与我准备的教案有出入。但学生的课堂参与讨论的情绪很高。甚至我事先准备的幻灯片资料不用一一展现。只需就学生发言中对颔联理解的不足再提出质疑, 然后又引导他们讨论并小结:“虎旅传宵柝”“鸡人报晓筹”这本是两件寻常的事, 然而在特定场合下, 加上“空闻”“无复”的强调, 行军途中的“宵柝”和宫人报更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诗人的笔下便带有以小细节来见婉讽的意图:在狼狈的逃亡路上, 往昔看似寻常的生活细节显得安逸奢侈, 而这恰是唐玄宗自酿的苦果。狼狈更显狼狈, 享乐更显不该。

课上到这里, 多少偏离我预设的教学进度, 课件自然也不能按部就班放映下来。于是我索性“让学生牵着鼻子走”。只在学生的各抒己见的时候, 适当引导他们注意立足文本不要跑题。结果学生在合作讨论和互助纠正下最终派出代表做总结, 认为郑畋在《马嵬坡》中对唐玄宗是体谅又讽刺的。缘由立足于诗歌一二句的内容和手法分析, 又扣住“终是”一词的诵读口吻, 以及三四两句的承转。陈词有理有据, 文采飞扬。

在这样的课堂实况下, 我的课件页码如何能再按先前的那般顺序播放, 只能有选择地跳跃放映, 再以学生的观点为主酌情增删将要点板书演示。一堂课下来, 学生主要不是与我的教学预设在对话, 而是与文本在对话, 而我不过是学生对话过程中的一个伙伴罢了。

比较以前, 我会对公开课的实况有别于我的“公开课教案”, 有别于我预定的“教学流程”, 或是完不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而惴惴不安。但是近来, 我终于不会再执拗于“老师为主体”的呆板的自我评价指标。

新课程认为课堂应当展现的是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然因为公开课的意义独特, 作为执教者常常预设了流程, 然后让学生跟着剧本一步一步地往下走, 一旦有些变数, 这堂课就又可能被自定为有“败笔”。然学生的创设力正是课堂的一个潜伏的巨大变数。

如果在公开课里, 老师过于把自己当成一个主角, 不去关注学生的具体感受和实际需要, 不允许出现变数, 那么公开课就会演变为表演课。也许展现了老师的知识能力, 组织能力, 但未必能展现老师真正的管理能力, 应变能力;未必能给老师带来教学碰撞后的教学成长。而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部分的多媒体手段, 更不可能是教学实效的决定因素。因为课堂主要不是老师“教”的过程而是学生“学”的过程。

上一篇:走访贫困户的调研报告下一篇:电子政务复习简答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