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复习课教学设计

2024-09-14

摩擦力复习课教学设计(10篇)

1.摩擦力复习课教学设计 篇一

摩擦力的课外拓展教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重点)。

2、过程与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器材:

(1)“甘碧”矿泉水瓶一个,切去上半部分,留下下半部分;(2)普通大米适量;(3)普通筷子一根。

技巧是:在瓶中加满(过满)米,用手盖住杯口,压紧,然后微张开手指,将筷子插入米中,缓慢提起筷子。实验成功,转动筷子,杯子和米也不会掉下。

三、教学过程:

向同学们表演小魔术“筷子提米”。将大米导入杯中,将筷子插入米中,提起筷子(显然是提不起米的),问学生:为什么提不起?接着再增加适量米,让杯中米过满再试一试。自主探究,直到实验成功。

让学生思考三个问题:

1、筷子靠什么力提起米?

2、为什么第一次提不起?

3、为什么第二次提起了?

4、做了怎样处理?

5、什么原理?

引导学生(1)对杯(杯和米视为整体)画图进行受力分析,筷子靠摩擦力提起米。

(2)Ff < G,筷子提不起米。

(3)当Ff >G,米被提起。为什么Ff会变大?是改变了那个因素?压紧米后,再将筷子插入,筷子与米发生挤压,米对筷子的压力增大,从而增大了筷子与米之间的摩擦力。

(4)再问:静止在空中后,摩擦力与重力什么关系?

原理揭秘:物体和物体之间有静摩擦力,当物体受力要运动时,摩擦力就会以相反方向阻碍物体的运动。在实验中,由于杯子内米粒与筷子之间的挤压,使杯子、筷子和米粒紧紧地挤在一起,这样杯子、筷子和米粒之间的摩擦力增大。将筷子向上提起,米粒和杯子由于摩擦力的作用阻碍筷子向上运动,结果反而将米粒和杯子一起提了起来。

生活中还有很多关于摩擦力的应用:

1、鞋底探秘

从记事时算起,你穿过的鞋有多少?恐怕你没有认真统计过吧!这些鞋的鞋底各有什么特色,人们很少去注意.其实,鞋底也隐藏着许多有趣的物理知识。通过图片展示所有的平底鞋,鞋底都会有凹凸不平的花纹。

这不是为了美观,而是为了增大鞋底与地面间的摩擦。让学生观察自己的鞋底。一双塑料底的棉鞋,鞋底花纹已磨平,冬天穿上这双棉鞋到冰面上走一走,你就能体会到鞋底有花纹是多么必要。展示一双田径鞋,让学生观察它的鞋底。思考:这样的鞋底设计有什么好处?

鞋底的前后掌花纹并不一样,前掌是锯齿形花纹,后掌则是粗宽的横条形花纹。这种特殊的设计与田径运动技术的特点有密切关系,田径运动员下肢蹬离地面或着地的动作,都和前脚掌与地面的相互作用有关,它要求鞋底具有良好的抓着力和防滑性能,并且需要鞋底有增大地面对人体运动的反作用力的功能等等。田径鞋前掌的锯齿形花纹,恰可以满足上述要求。

例如运动员在蹬离地面的瞬间,前脚掌对地面的压力较大,鞋底的前掌花纹会产生定向倾角,而锯齿形花纹所产生的定向倾角较小,因此使花纹的弹性形变增大,从而增大了地面对人体运动的反作用力。在穿着过程中,锯齿形花纹可使脚掌的着地面积逐渐增大,使鞋底始终保持较强的抓着力和防滑性能,至于鞋底后掌,在运动中受力面积较小,因而压力就集中,容易磨损。刻上粗宽的横条形花纹,可以使后掌的面积增大,从而使压力分散,提高鞋底的耐磨程度。

2、摩擦与自行车

没有摩擦自行车也就无法存在了。由于存在摩擦,我们才能用螺丝把自行车组装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能够使用的整体。车把套、脚蹬子、轮胎上的花纹都是利用摩擦防止打滑的例子。自行车上的闸也是利用摩擦力刹车的,刹车时闸皮对车轮的压力增大,同时闸皮与轮子间摩擦力也随之增大,使车子尽快停下来。

在另外一些情况下,我们不希望有摩擦力。在自行车前轴、中轴、后轴都要加滚珠、润滑油来减小摩擦力。

按照上述分析问题的方法,你还可以研究一下家里的缝纫机,还有汽车、拖拉机等机械或器械,在构造和工作原理上,哪些地方是应用摩擦的,哪些地方是需要减小摩擦的。

2.行程问题复习课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二

丹凤小学 赵吉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应用题的能力,掌握列方程解答行程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合作探究的精神,分析、归纳整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选择合适的条件,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编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行程问题应用题的等量关系,旨在通过类比,图示的方法提高学生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回顾模型

1、一辆汽车平均每小时行驶60千米,X小时共行驶()千米。

2、小明骑自行车每分钟能行X米,那么150米需要()分钟。

3、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0千米,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x小时相遇,两车共行驶了()千米

2.结合每个问题说一说它是属于哪种类型的题目

预设:(1)和(2)是属于普通的行程问题,因为条件中出现了时间和速度,求路程。数量关系是:速度×时间=路程

(3)是属于相遇问题,它有什么特征呢?

3.回顾相遇问题的特征(同时、相向、相遇)

数量关系是: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4.列式计算并反馈(画线段图分析,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二、对比练习,沟通联系

1.改变条件,尝试解决

(1).甲、乙两列火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相向出发。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0千米,经过6小时相遇。A、B两地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2).甲、乙两列火车同时从一个地点出发,相背而行,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0千米,经过6小时两人相距多少千米?

2.小结:解决相遇问题,你们有什么窍门吗

(1)明确已知条件和问题,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解决。

(2)不管是哪类,总是先求速度和。

过渡语:如果老师把问题作为已知条件,让你们求相遇时间或者是其中一辆车的速度,你们会解决吗?

3.改变问题,再实践(要求用方程或者算术方法来解答,(借助线段图进行分析,要先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甲、乙两车分别从相距600千米的A、B两地出发,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0千米。试问:

(1)若两车同时相向而行,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

(2)若两车相向而行,甲车先开2小时,乙车才出发,再经过几小时后两车相遇?

(3)若两车同时相向而行,经过几小时后两车相距80千米? 4.反馈结果,抽象出数量关系

首先还是要考虑用方程解决问题,在前面的情境中已经总结出来的数量关系式“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还是这两道题的主要关系式,当有学生用算术方法出来的时候,再引出下面两个数学关系式。

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总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

三、拓展提高,灵活运用

1.独立尝试,反馈交流

(1)甲乙两个工程队同时从两端对挖一条长490米的水渠,甲每天挖48米,乙每天挖50米,甲乙两队几天挖完?

你觉得这道题和我们前面做过的题有什么异同吗?

这道题目描述的是工程问题,但是可以用相遇问题的知识来解决

(2)请同学用下面四个数据利用学过的知识,编一道应用题,并画上线段图。要求:语句表达流畅,内容要合理。出示条件:客车:60 km/时

货车:50km/时

时间:2.5小时

路程:350km

四、挑战自我

乌龟和小兔比赛跑步,起点是大树,大树到终点的距离是800米,乌龟每分钟跑10米,而小兔认为自己跑得快,所以就先在大树旁睡觉了,让乌龟先走。兔子睡了76分钟后醒来看见乌龟已经跑到很远了,这时小兔以每分钟200米的速度去追乌龟。问小兔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追上乌龟?

(借助线段图进行分析,要先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五、课堂小结

3.摩擦力复习课教学设计 篇三

1、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2、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3、能根据作文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4、在时间和篇幅上,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作文。导学重点: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导学难点:记叙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文体分类、审题

一、按要求把下面的文章分类: 《詹天佑》、《只有一个地球》、《写给老师的一封信》、《鸟的天堂》、《为人民服务》、《北京的春节》、《通知》、《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记叙文:

说明文:

议论文:

应用文:

小结:我们理解了这些文体,期中,我们接触最多的是记叙文。按写作的对象分,记叙文还可以分为写人记事和写景状物两大类。

二、作文的审题

(一)、说说写作文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审题,立意,选材,列提纲,草稿,修改,誊抄)

(二)、审题就是审清题意,即要看懂题目的意思和要求,就是对题目的审视、思考、分析、了解作答的基本要求、确定作答采用的方式、文体,大致明确作答的中心任务和立意。这一步很关键,那么怎样才能做好审题呢?

1、出示:(1)、分别说出《我这个小孩》和《邻居家的小孩》的写作对象是什么,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2)、如果《我最喜欢的××》的要求是写最喜欢的东西或有趣的动物等,“××”只能写,不能写

。小结:审题的第一步是:弄清写作的对象。

2、出示:

《难忘的一件事》、《校园生活二三事》给定的数量是

。《夏天的晚上》、《课间》给定的时间是

。《操场一角》、《在公共汽车上》给定的地点是

。《学洗衣》、《植树》给定的事件是。

《放学路上学雷锋》给定的时间是

,地点是,事件是。

小结:从以上习题可以看出:有的作文题规定数量;有的作文题规定了时间;有的规定了地点;有的规定了事件;有的是从时间、地点、事件几方面规定了写作的范围。所以,我们在审题时必须弄清题目要写的范围。这就是审题的第二步:弄清写作的范围。

3、第三步就是弄清写作的重点。

重点是指题目中表示思想意义或思想感情的关键词。如,《二十年巨变》重点应放在“巨变”上,写出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或家乡)所发生的巨大的变化,以赞颂改革开放政策的辉煌成果。

4、出示:说说下列课文题目的重点词和写作重点

《秋天的怀念》 《只有一个地球》 《钓来一场虚惊》 《举手难》《无奈的我》

小结:重点词和写作重点是有区别的,重点词是指文章的写作对象,而写作重点是指题目中表示思想意义或思想感情的关键词,即关键词。

4、【练一练】(1)、分析下列作文题,按照要求把题目分类(在横线标出题号)

A、早晨

B、好姑姑

C、友谊 D、比赛

E、上学路上 F、放学以后

G、我的妹妹

H、我和妹妹

I、我爱劳动 J、难忘的一天

K、和好 L、爱晚前

M、练毛笔字

N、这件事教育了我

限制中心的题目有_____ 限制时间的题目有______限制地点的题目有_____ 限制叙事的题目有______限制写人的题目有_____ 限制写人物关系的题目有______

2、用~~~~~~划出下列题目中的关键词,并体会它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作用。

《他家富起来了》

《我和同桌》

《比手劲》

《妈妈教我洗衣服》

《这件事做对了》

《他的心灵美》 第二课时:选材

一、复习:

《童年趣事》中的关键词是(),我们从关键词去确定中心,这个中心可以确定为

。二:新课

过度:文章中心确定后,就要选材,所选的材料必须为中心服务,那么主要选好材料呢?生活就是材料的源泉。自然界中的风霜雨雪、闪电雷鸣、一草一木、春秋更替,学校里性格各异的同学,自己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这些生活中的小事都可以作为作文的材料,但要把这些材料变成作作文的内容,这里的内容就要经过“选取”二字。那么在选材方面应该注意什么?

出示:第一,题材要力求新颖,吸引人,避免一个模式。但也不能为“奇巧“凭空编造。(真实性)第二,要选择熟悉的有意义的材料,使别人读了能受教育或有收获,但不能多多益善,与中心有关的就选取,与中心无关的就不采用。(典型性)

第三,注意选择能突出中心的细节,比如:写人要抓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写事要突出典型的场景和人物的内心活动。(抓细节)【练一练】

1、将题目、补充的部分与相应的材料连接起来

2、按照所给的题目,你认为比较新颖的材料后面打“√”。题目:《我的秘密》(1)、班上小刚数学成绩非常优秀,我暗地里跟他竞争。()(2)、我第一次偷偷去网吧玩游戏。()(3)、我数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帮助孤寡老人做家务。()(4)、在日记中我诉说自己苦恼,不让父母看我的日记。()(5)、我想当作家,并经常向报刊投稿,可又没有告诉别人。()(6)、老师错怪了我,但我忍着,暂时保守秘密,准备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场合向他们说明真情。()

三、把事写具体

记叙事情或活动,必须将事情或活动写具体。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在动笔时,要把材料准备充足,对要写的事情作认真的回忆。其次,要重点写好一些重要的场面或过程。把它写得具体形象,整个事情就能给人深刻的印象,不要停留在一般现象的记叙上。【练一练】

1、下面是《一次拔河比赛》的开头段和结尾段。读后,把比赛过程具体地补写出来,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开头段)哨子“嘟”的一响,拔河比赛开始了。

(结尾段)体育老师猛挥一下红旗,比赛结束了。我们终于取得了胜利。小伙伴跳啊笑呀,沉浸在欢乐之中。2、“我家有个‘阵雨器’弟弟,如果把他弄烦了,那可就不得了了。你看,弟弟的嘴张得老大老大,眼角有点湿润。不好了,要下‘大雨’了”。请你接着这段话进行具体地描写。

3、这篇《送书》的短文写得具体吗?根据提供的情节,请你将它补充修改,要求写得具体而生动。

六月一日,我到新华书店去买书。走进书店,简直象走进了书的海洋。我挤进人群,买了一本《少年作文指导》真高兴。这时,跑过来一位少先队员,只见他很着急的样子。原来他也想买这本书。但书已经卖光了。我把自己的书送给他,营业员阿姨看到这情景,笑了。第三课时:怎样写好叙事的文章

一、有条理地记事

无论记事写人,都离不了事。认真写好一件事是写好记叙文的关键。记叙一件事(或一项活动),要有条理。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掌握清楚,然后按一定的顺序记叙下来。

一般来说,记叙的顺序可按时间的先后。事物的发展的顺序和地点变换、方位推移的顺序等来写。但有时为了增强表达效果,也可采用倒叙或插叙的方法。【练一练】

1、把下面的句子整理成一段有条理的话。()清晨,雷声隆隆。()下起飘泼大雨。()接着电光闪闪。()跳进水沟。()挽起袖子。()只见小华脱掉外衣。()卷起裤管。()我心里很激动。()拿起铁锹,一锹一锹地清沟排水。()学校的水沟积水不通。()望着他的背影。2、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两篇,分别归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安排材料的。

3、从生活中选取一件熟悉的事,自拟一个题目,把要写的内容扼要地填在表格里,然后作文。题目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的经过 起因:经过:结果: 第四课时:怎样写好写人的文章

写人的文章,必须抓住所要写的人物的特点,具体描写他的外貌、行动、语言和心理活动,使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形象感人。

1、人物外貌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容貌、衣着、姿态和神情等方面的描写。

写人物的外貌要注意三点:

第一,写人物的外貌是为了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如:小作者记叙他的老师“那时十八九岁。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的一块黑痣。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这是为了用她那美丽的形象和温柔的性格,衬托她那美好的心灵。

第二,写人物的外貌,要抓住特点,表现出人物的个性。就拿“眼睛”来说,千百万人就有千百万双不同的眼睛。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情况下,眼睛的表情也不同。比如当你成绩考得好时,眼睛会闪烁出欣喜的光芒;当你受到委屈时,眼睛又会流露出哀怨的神情;当你看到不良行为时,眼睛立刻会投以鄙夷的目光。抓住了这些特征,你写的眼睛就活了。第三,写人物的外貌,要有先后次序。东一笔,西一笔,就没有条理了。

2、人物动作描写。

人的思想品质和性格是表现在行动中的。因此要写好人物,一是要多写他“做了什么“”和“怎样做的”。写人物的行动,既要仔细观察动作的全过程,又要观察整个动作是分几个环节进行的,分辨出动作的变化,这样才能将一连串的动作写好。同时还要用确切的词语,特别是动词来描写人物的动作,以加强文章的表现力。

3、人物的语言。

精彩的语言会使读者“闻其声而见其人。”写人物的语言,要合乎人物的年龄、身份、职业、经历和性格等要有人物的个性特点,不能千人一腔。人物对话的表述形式,常用的有以下四种:

⑴ 先写话是谁说的,是在什么场合,怀着什么心情说的,然后写说的话。

⑵ 说的话写在前面,然后交代这话是谁说的,以及说话人当时的心情、表情、语气等。⑶ 先写说的话,然后交代这话是谁说的,以及说话时的心情、表情、动作等,再接着把话写完。

⑷ 只有说的话,前、后和中间都不交代这段话是谁说的,读者一看就明白。但这种对话形式多用于写两个人之间的对话(群众场合,七嘴八舌,不需要说明说话人时,也不用这种形式。)

4、人物的心理活动。

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可反映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品格,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直接写出人物对事物的感受,表露人物的内心活动;也可以通过语言动作描写来暗示人物的心理状态。【练一练】

1、下面这段话,写了不同人物的笑:“晚上,弟弟拿着一张讽刺画跑进屋里。大家看了,都笑起来了。奶奶笑,爸爸笑,妈妈笑,姐姐笑,我也笑了。”你能将他们笑的神态写得更具体、生动吗?

2、阅读下面一段话,思考:徐新踢足球的连贯动作是按哪三个环节叙述的?找一找描写徐新踢球的动词,并体会他为什么用得确切生动。

放学后,操场上沸腾起来了。我跑去一看,啊!一场小足球赛正在紧张地进行哩!只见徐新同学脚下生风,带球左闪右躲,直奔对方球门。突然一个队员冲过去阻拦,只见徐新用右脚把球一点,猛地一停,又用脚把球住左轻轻一拨,晃过对方。然后,飞起一脚,小足球飞进对方的球门了。

3、以《XX和XXX的对话》为题,写一个对话片断。要求围绕一个中心来写,要体现出人物的感情、性格,刻划出人物说话时的神态、语气,并注意运用对话的形式(如《医生关心病人》《老师教育学生》、、《父母爱抚子女》、《同学之间的一场辩论》、《售货员对待顾客》。

4、读下面一段话,用~~~~划出写人物动作的词语,想一想,这些动作反映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每当我看到那两只小兔子甜美地大口嚼着我们采来青草时,心里真美极了。常常情不自禁地蹲在兔笼边,看个不停。有时甚至把兔子抱在怀里,一手喂草,一手给它捋毛,有时还把脸贴在兔子身上。

第五课时:怎样写状物的文章

状物是指对动物、植物、器具、建筑物等进行描摹。写这类文章要注意两点:

第一,要仔细观察物品的颜色、大小、形状、质地、用途等。观察得入微,才能得具体。

第二,观察后,按一定的顺序记叙下来,做到条理清楚。【练一练】

先观察一个塑料文具盒,根据表格里的要求,将观察的结果写在“记叙的内容”一栏里。再根据填好的表格写一篇文章。记叙顺序 记叙的部位 记叙的内容 整体 形状颜色

(外)大盖

部分 小盖

4.电复习课教学设计 篇四

凤城镇下孔完小常粉连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复习、巩固电单元的基本概念 过程与方法:

能组装电路,能控制电路故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2.激发学生探究电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回顾《电》这个单元中所涉及到的科学概念以及实际电路的连接和电路图的绘制。

教学难点:实物电路的连接以及画简单电路图。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单元梳理

1.写出本单元的关键词

(1)过渡:同学们,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很多有关电的概念,你现在还记得多少?请你以关键词的形式记录到白纸上。

(2)学生记录,教师点拨。(3)教师讲解,点评(4)出示教师整理的关键词 2.解答与关键词有关的问题

(1)过渡:同学对本单元的关键词都有印象了吗?下面我们以关键为载体展开复习。

(2)对子互说学习本单元后的收获。3.全班交流 4.动手做实验

(1)过渡:答题PK结束了,接下来我们就要进行实验的PK了!

(2)出示实验要求和内容(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4)学生电路图展示、点评

4、个人练习

(1)过渡:接下来的任务要看每个同学自己的了!(2)出示任务内容(3)分发答题纸。(4)收取试题

5、课外练习(1)课外练习展示(2)出示练习要求

一、复习目标:

要切实完成经历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和切实掌握相关的科学概念这两个双重任务,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更需要在复习阶段认真落实以上两个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把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查漏补缺,使学生对所学的概念、定义和其他科学知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并把各部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并能融会贯通,综合应用,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综合等思维能力。对于第一单元中种子发芽的几个对比实验;蚯蚓生活环境的两个实验作一回顾并整理。

二、复习重难点: 复习重点:生物与环境 复习难点:生物与环境

三、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一学期的科学学习即将结束,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踏上“小科学家之旅”吗?(出示地图)看,这就是我们即将进行的科学之旅。大家可以自由选择科考路线,自愿组成科考小组,然后到老师这里取卡片,参考卡片上交待的任务进行考察。别忘了20分钟后要向全班同学汇报你们的考察成果。

(二)展开复习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3.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份、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交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态系统。14.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三)归纳总结

1.各组汇报考察结果。(回答略)2.总结归纳,建立知识体系。

师:我们今天的旅程虽然各不相同,但仔细想一想,它们又有许多相似之处,你发现了吗?(学生回答略)对,这就是我们第一单元的主要内容。

四、板书设计

5.复习课教学建议 篇五

★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课型(复习课占15%以上的课时),没有理由不上好。★是全面贯彻执行教育方针、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课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渠道,必须要上好。——是帮助学生归纳、整理知识,形成知识系统,迁移、应用知识,形成数学技能的重要课型。——是帮助学生训练思维、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培养良好人格的重要阶段。

学习、保持和再现构成了完整的学习过程,学生学过的知识必须在头脑中保持和再现,以后才能不断提取、应用和创新。只有学习而没有复习则所学知识将随时间的流逝逐渐还原为固有的认识,遗忘的出现会造成记忆的消失,最终导致永久性遗忘。复习就是通过再学习,把遗忘的东西重新建立起来,把弱化的知识进行再现强化,防止还原过程的出现。

复习课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课型,它与新授课、练习课、讲评课、实践课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复习课是以帮助学生巩固对课本的理解和对知识的掌握,把握知识的联系,理清知识的脉络,形成学习能力的一种课型,它侧重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复习课在日常教学中所占的课时数并不多,根据复习的时间和内容一般可分为单元复习、阶段复习、专项复习、综合复习等类型。复习课虽然在各类公开课研究活动中难觅踪迹,但是其地位却不可忽视,因为复习是为了防止学习遗忘,是对学过的知识的再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复习是再学习,温故而知新,却并不只是简单的重复。复习课教学对弥补学生知识掌握的缺陷和形成学习能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有轻视复习课教学的心理倾向:一是感到复习课备课难,因为复习容量大,涉及的知识点多,需要认真研读教材,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住学生前期学习的状况;二是觉得只要把新授课上好了,复习教学就不重要了;三是担心复习方法单一会引起学生的厌恶之情,索性不复习,改复习为练习。要提高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性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去操作。

一、自主梳理形成能力

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它们联系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因此,在自主预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归纳、整理、浓缩所学知识,把各个局部的知识点按一定的观点和方法组成整体,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以便于学生更好感知教材,记 1

忆教材;以便于在学生头脑中储存,需要时又能很快提取出来。真正实现把书本从厚读到薄。为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认真备课,精心设计预习内容框图或表格,力求清晰、完整、简洁。不能把知识和问题变成简单的填空,要适当的进行综合。

1、知识的归纳整理(“理”)。无论是哪一类型的复习课,都要将所学的有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进行纵、横向的归类,进而作知识的系统的整体综合,形成结构化的知识。

2、知识的迁移训练(“通”)。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它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复习过程中,要加强知识的迁移训练,培养学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复习课教学的原则

1、自主性原则

在复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复习全过程,特别是要让学生参与归纳、整理的过程,不要用教师的归纳代替学生的整理。在复习中要体现:知识让学生疏理;规律让学生寻找;错误让学生判断;问题让学生解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针对性原则

复习课在操作上要先调查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寻找学生知识的缺漏处和能力的薄弱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确定重点内容,集中时间和精力进行查漏补缺,促进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复习必须突出重点,针对性强,注重实效。在复习过程中,一是要注意全班学生的薄弱环节,二是要针对个别学生的存在问题。要紧扣知识的易混点、易错点设计复习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3、系统性原则

在复习过程中,必须根据知识间的纵横联系,系统规划复习和训练内容,使学生所学的分散知识系统化。

4、发展性原则

复习要重温学过的知识,但不是简单的重温,而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发展,同时向外延伸拓宽,而且方法要灵活,有利于学生创新。

四、复习课教学的一般结构(老师们可以结合自己教学实际灵活采用)

(一)课前预习,带“疑”进课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是决定教学效率高低的关键之一。科学组织课前预习,准确地把握预习情况能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感和积极性。预习问题是学生预习自学时的基本“凭借”,预习问题设计得当是取得良好预习效果的关键。好的预习问题具有引导学生自学,启迪学生思维的作用。在实践中我认为一个好的预习问题可从下面三方面来设计。

1、预习问题要有可操作性

布置预习作业,要防止出现“今天请同学们回去预习例几或多少页”这样空乏的预习要求,同时又不能将问题设计得过大,要善于将预习要求分解为若干小点或用若干小问题来呈现,以方便学生根据预习问题来展示自学。

2、预习问题要体现量力性

通过预习,学生确能初步理解、解决一些问题,但通过预习学生能初步理解、解决哪些问题,教师不但要心中有数,而且要有较准确的估计,不能简单化地将教学目标与预习目标混为一体,不恰当地提出一些过高的要求,挫伤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3、预习题要体现启发性

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尝试复习旧知、尝试梳理知识的过程,有点拨作用、有启发性的预习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旧知、尝试成功。

如: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可以设计这样几道预习题:(1)我们学过哪些基本的平面图形?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用字母怎样表示?(2)这些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在撰写预习题时,还注意不将一些抽象的、属于教师讲解的、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划定为统一的预习内容。

总之,预习题的形式要多样化,要找准学生的能力点,瞄准学生的兴趣点,切实使学生预习时“动”起来。

(二)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没有问题产生条件下的学习只能是“接受式学习”,因此数学教学首先应使学生产生问题,复习课教学同样不能例外。教师必须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1、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及具有鲜明时代背景的情境。

如:“数的意义整理和复习”,可用信息报道的形式提供下列信息:

据统计,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80元,实际增长6.4%。

第五次我国人口普查统计公布。我国总人口数为12950000人,平均每个家庭人口为3.44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取得明显成效。

通过阅读信息。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并不陌生和抽象。另一方面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能具体、鲜明地反映一些实际问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一种手段和工具。

2、创设“大空间”问题情境。

所谓“大空间”问题情境,是指提供的材料中包括复习内容的全部信息,而非部分信息。

如“平面图形的面积总复习”,在引入复习内容的时候,创设情境,六一节快到了,学校将布置舞台的任务交给我们班,你们打算怎样布置?自然的将有关面积和周长的知识引出,从而揭示课题,再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六种图形的面积进行知识和方法的梳理,因而,提供的材料应能包含六种图形。使学生将多种知识再现,并将情境贯穿于练习题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看书整理。

传统复习课,教师往往把目标定位在“查缺补漏”上,因而呈现给学生的是支离破碎的题目。乌申斯基有句名言:“智慧不是别的,只是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因而,要把复习课定位在“促进知识系统化”目标的实现上。

1、通过回忆与看书,搜集与课题有关的所有知识。

由于课题本身所容纳的知识点的不同,有些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很快就会再现,而有些知识可能被遗忘。因而要让学生通过回忆再现,同时结合读书,搜集与课题有关的知识,清楚每一知识点的意义,这是梳理知识的重要基础。当学生不能完全回忆时,可以结合教材去搜索,教师及时板书,这样,学生通过思维的再现、记忆的提炼,有了初步的记忆表象,为课堂进一步系统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找准“探索点”——系统化整理。

当学生搜集与课题有关的知识点,并明确了每个知识点的意义后,重要的首先不是通过练习去巩固,而是要让学生对这些知识加以整理,从而使知识系统化。

如“倍数与因数”中包含有“自然数”、“整数”、“质数与合数”、“偶数与奇数”等十几个知识点,要把这些知识进行分类,有序、系统地进行整理。接着教师可以提出要求,小组合作,根据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用你喜欢和擅长的方式进行整理。

3、准备必要的材料。

一是教材。由于课题所包含的知识分散在教材中,学生主要通过教材搜集不能回忆的知识点,通过教材弄清各知识点的意义,更重要的是通过寻找各知识点的原始出处,能使学生回忆起当初学习时所用的数学思考方法,重温当初解决问题时那种由衷的喜悦。

二是必要的学具材料。

如“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要让学生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的学具,这是完成复习课教学任务的物质基础。

4、要让学生合作探索整理。

复习课重在使“知识系统化”,而这种目标的实现.要以学生自主探索为基础。学生在合作探索过程中,不只是获得一些知识性、肯定性的结论,重要的是通过这些知识性、肯定性结论的获得,感受、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揭示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合作探索整理也由于课题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形式。

5、教师要巡视指导,体现“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多样活动的同时,还应成为数学学习过程的参与者,与学生共同探索数学和认识数学。首先,教师应尽可能参与到各个学习小组的合作探索活动之中,这样才能丰富自己对学生探索活动和探索结果的认识,了解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对问题认识的不同,以便指导接下来的汇报交流活动。另外,参与小组合作探索整理的过程,也是一个指导的过程,指导重在使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四)汇报交流,评价反思。

在合作整理的基础上,要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结合一些外显的动作行为来阐述自己的整理结果和思维过程。

1、充分估计思维水平不同的学生整理知识的不同结果,是汇报交流活动得以开展的保障。如果教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整理结果不能充分估计,一旦出现预料不到的情况,教师就不知如何处理,交流活动将无法进行。

2、有序开展汇报交流活动。所谓“有序”,是指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探索情况的前提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指导学生汇报交流。

3、展示思维活动过程。对数学问题的完全理解,不应只是显性的知识结论,还应有隐性的思维活动过程。展示学生思维活动过程,重要的不只是让学生说出“是怎么做的”,而是“是怎样想到要这么做的”。

4、反思评价学习活动。首先,学生是评价的主体,要让学生从被评价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成为评价者。其次,评价要从不同侧面展开,既可以是对整理结果的评价,还可以是对整理形式的评价,还可以对思维过程进行评价。另外,评价目标不能定位在办法“好”与“不好”上,要体现“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和“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的教学理念。最后,评价要能引发学生的反思行为,更新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理念。

(五)总结梳理,构建网络。

1、利用学生的整理结果进行知识梳理。如果学生的整理结果能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系统,完全可以用学生的“作品”进行知识梳理。

2、教师引导梳理。当学生的“作品”还不能满足“形成知识系统”这一目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各小组的整理结果进行观察,建立起纵向与横向的联系,不断补充与完善,形成稳定的知识系统。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备知识系统”,做到心中有数。

3、进行方法的总结。学生最终形成的知识系统,是群体智慧的结晶,隐藏在其中的是观察、归纳、抽象、概括、分类、集合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对这些“隐性知识”亦应进行简要的总结梳理。同时对表现突出的小组或个体进行表扬鼓励。

(六)类化练习,拓展创新。

复习课的功能要着眼于“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之上,包括数学中的问题、生活中的问题等,因而,练习除有一定量的要求之外,更应突出练习的综合性、灵活性和发展性。

1、比较鉴别练习。在历届知识,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对知识的重点、难点要针对学生容易混淆、容易出错的内容,设计有针对性地,多种形式的习题,达到鉴别分化的目的。

2、综合性练习。要求学生能通过题目的解答,建立起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能力。

3、探索性练习。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经过不断尝试与探索后,找到问题的答案。

4、开放性练习。传统复习课提供给学生的大多是一些封闭性题目,思考空间小,思路狭窄,设置开放性练习,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一不足。

5、解决问题练习。要求题目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与开放性,以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合理选择信息、抽取问题实质的能力。

练习题的设计与处理应注意四点:

1、练习题的设计体现针对性、挑战性。

如:在复习中安排这样一道题“老师家中挂了幅圆形装饰画,它的底板是一块三合板。这个圆是从一块长10分米,宽6分米的长方形三合板上切下来的一个最大的圆。请你描述一下,这幅装饰画有多大。”学生从个人的知识经验出发,有的用面积来描述,有的用半径来描述,有的用直径来描述,还有的灵光一闪用周长来描述,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挑战性。

2、练习的思维过程要具有独立性

练习中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学生要拥有自己独立的思维过程。

例如:这样一道题:“老师家中的客厅长5米,宽4米,高3米。地面铺的是边长是0.5米的方砖。算一算大约用了多少块方砖?”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知道了3米是多余条件,解答中有的同学用客厅的面积除以方砖的面积来计算,而有的同学是通过模拟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倒方法来计算的。这样的练习对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

3、加强典型例题的变式训练

如:典型例题的变式训练是加深对应用题理解的良好训练方法。利用变式训练进行复习有两个好处:一是进一步深化对应用题的理解掌握规律;二是加强对不同类型的应用题的比较,防止知识负迁移。

4、教师的讲解要有指导性,举一反三,让学生拓展开去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目:“拍卖如下图形状的一块土地,底价是每平方米200元。如果有一位开发商准备用50万元买这块地,你认为够不够?”我在教学中考虑到“拍卖”、“底价”学生接触不多,了解不太准确,这时教师对“拍卖”、“底价”的解释就很有必要,只有对这两个词语的意义理解清楚了,学生的思维才能拓展开去,才能想到50万元可能够也可能不够。

这样的复习教学也才能真正是有效的。

6.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六

1、学生必须学会倾听。平时教学中我与学生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在课堂上发言要有序,即使有不同的意见也要等到别人说完了再说,不在课堂上说与课堂无关的话题等等。经过一学期的培养,我真切地感受到多数学生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尊重,注意力集中,学习有较强的目标性。我想一个形式上有秩序而内容上突显个性、追求思维发展的课堂,才是我想要的真正的课堂。

2、让学生 “动”起来,让思维“活”起来。在课堂中我力求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操作”中明方法,在“悟”中见真知。虽然是复习课,但我希望给学生新的感觉、新的收获,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认识也进一步提高。

7.摩擦力复习课教学设计 篇七

——“不等式证明”复习课教学设计 陈业代(江苏省南京市大厂高级中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安排在高三一轮复习阶段,在复习完函数、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后进行的.是对不等式证明方法的归纳总结,使学生对不等式证明有个系统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加强学生对不等式证明基本方法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通过探究不等式证明方法,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为后面的复习启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在高一学完了《不等式的性质与证明》后,对不等式的性质和不等式基本证明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把握,但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又存在能力差异,导致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能力的差距很大.由于不等式证明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贯彻着对他们学法的指导.通过对例题的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学会找出每种题型的规律,养成归纳、总结的习惯.

三、设计思想

1.尽管我们的教辅课本为学生提供了精心选择的课程资源,但教辅课本仅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所思考的依据,在具体实施中,我们需要根据自己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联系学生的学习实际,对教辅课本内容进行灵活处理,比如调整教学进度、整合教学内容等.

2.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实现有效教学.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在本节课的设计中,首先设计一些能够启发学生思维的活动,学生通过观察、试验、思考、表述,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活动性;其次,设计一些问题情境,而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均来自学生的真实水平,要么定位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要么定位在一些学生很容易掌握的知识上,保证课堂上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轻松地解决问题.随着学生的知识和信息不断丰富,可以向学生介绍更多类型的问题情境或更难的应用问题情境,渗透数学思想,使学生学会问题解决的一般规律.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不等式证明,使学生对不等式的证明有一个清晰的全面的掌握,缓解因不等式证明较难引起的学生的心理不适应及不自觉的排斥情绪.

/ 5

2.通过练习的设置,从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不等式证明的通性通法,让学生有“法”可依,在此基础上增加一点灵活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觉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3.通过例题分析、习题的巩固训练,培养学生观察、类此、归纳、猜想推理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及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证明不等式的常用方法.

教学难点:不等式证明常用方法与技巧的综合运用

六、教学过程设计

1、课前准备

教师提供证明不等式的类型和方法,课后由学生分头去查阅有关资料,如教材、高一学习用过的讲义、自己身边的参考书,通过自己的研究,分别选择一至二道典型例题进行自我解答.

2、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不等式的证明方法有哪些?并作出解释.(2)这节课和同学们一道来复习不等式的几种证明方法.请看这么一道例题:

例:已知a,b,c,dR,求证:acbd(ab)(cd)

2222【设计意图】对高三学生而言,大部分同学对以上问题都不陌生,知道用什么方法解题,但是对题型的规律性东西还未挖掘透,老师的任务就是给他们总结出规律性东西,教会他们见到题型该怎么解,用什么方法.

师:请问本题可以用什么常规方法解决?

生1:这道题我觉得可以用作差的方法证明,证明如下: 方法1(作差比较法):因为a,b,c,dR

所以(ab)(cd)(acbd)adbc2abcd(adbc)0

(ab)(cd)(acbd)***因此 acbd(ab)(cd)

2222【设计意图】作差比较法是证明不等式最简单的常规方法,是其他证明方法的根本,学生容易想到,也易于掌握.

师:证明本题还有什么常规方法?

/ 5

生2:还可以用综合法解决,证明如下:

方法2(综合法):由(adbc)20得,a2d2b2c22abcd0,两边同时加上a2c2b2d2,则(a2b2)(c2d2)(acbd)2,即得到

acbd(ab)(cd). 2222【设计意图】综合法是同学们最常用、也是最喜欢用的方法之一,通常要用到基本不等式,不过要经常提醒同学注意使用条件. 师:本题能否用分析法解决? 生3:我认为应该可以,证明如下:

方法3(分析法):因为acbd|acbd|,所以只须证明

|acbd|(ab)(cd),然后两边平方再化简得ad222222bc2abcd0,22因为a,b,c,dR,所以上式显然成立,因此命题得证.

【设计意图】分析法是化解证明不等式疑难问题的常用方法,基础不是很好的同学比较喜欢这一方法.但它对格式的书写要求较高,通过这一例题训练,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析法. 师:同学们再想一想,是否还有其他解决办法呢?请同学们观察不等式右边特征,你会想到什么?

生4:好像和距离有关,又好像和圆有关. 师:这位同学说得好,下面大家和我一道来完成. 方法4(换元法): 设abr1,cd22222r1,r10,r20,2若再设ar1cos,br1sin,cr2cos,dr2sin,其中,R 则acbdr1r2coscosr1r2sinsinr1r2cos()

r1r2(ab)(cd)

2222【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提问,启发学生动脑思考,促使学生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从中发现闪光点,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

师:同学们对刚才方法4的证法很欣赏,也许有同学会问这个换元法很好,怎么想到的呢?其实我们是看到ab,cd,才想到圆的参数方程.那么,同学们再想一想,我们所

/ 5

2222 学过的知识里,还有哪个地方出现过两个量的平方和再开方的?(课堂上顿时热闹起来)生5:我想起来了,应该是向量的模

师:你说得太好了!那么怎么用呢?(如何构造模型?)方法5(构造法):

设m(a,b),n(c,d)

则acbdmn|m||n|cosm,n|m||n|(ab)(cd)

2222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提问和引导,能激发同学们思维的火花,让学习数学成为一种乐趣,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找到成就感.

师:同学们,这种证法精彩吗?(全班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当然这是我们大家集体智慧的结晶,你们是最棒的!

师:同学们想不想再来两个题巩固一下所学的方法呢? 生6:当然愿意!

3、巩固练习

练习1 已知在a,b,cR+,求证a2b+ab2+a2c+ac2+b2c+bc26abc 变式:a0,b0,求证:

abbaab

练习2 若x>0,y>0,且xyaxy恒成立,求a的最小值

【设计意图】巩固刚才总结的证明不等式的常用方法,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消化理解,反馈课堂效果,调节课堂教学.

4、课堂小结

进一步掌握和理解用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换元法、构造法等证明不等式、并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设计意图】对知识和能力进行全面总结,使所学知识体系和学生的认知体系更加完整.

七、教学反思

众所周知,数学复习课要比新授课难上得多,尤其是高三,前面已经过了第一轮详细的复习,如果学生每节课都是被动地听讲、机械地模仿、重复地训练,容易形成视听疲劳,产生厌倦情绪,对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提不起兴趣,上课走神,课堂气氛犹如一潭死水,教师反复强调的知识学生考试还是考不出来,面对高考中能力立意的试题,不考砸才怪呢!因此,4 / 5

在平时教学中特别是复习课上要经常恰当改变上课方式,如本节课模式的教学让教师成为课堂上的组织者、学生行动的引路人、学生行为的评价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研究的主人,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使学生在复习课上不感到枯燥且保持较高的积极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很显然,本节课通过教师的适当点拨引导,使学生的水平发挥得淋漓尽致,学习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有许多同学都想走上讲台展示自己,但是,由于一节课时间有限,不能满足多数同学欲望,另外也未能给同学更多的思考问题的时间,当然,也不排除个别同学由于学习能力较弱上课跟不上,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走出“经验型”教学的圈子,积极开展教学反思,反思教学过程中成功和失败,多研究学生,找到一个学生可接受、乐于接受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师生互动、共同提高.

8.证明三复习课教学设计 篇八

永修县城丰学校淦述晖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的作用

本节选自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三章。有不少空间和图形的问题,光凭直观是无法解决的,《证明三》这一章将从八年级说理与论证的基础上,从一些基本事实出发,运用逻辑演绎、推理论证的方法,证实你能知道的一些命题及一些新的结论,努力做到言必有据,发展合情合理,采用多种推理的方法。

本节复习课是在学习了《证明三》,用推理的方法研究平行四边形(包括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块内容之后的进一步提升,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现实中的广泛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能在猜想之后,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应用知识和推理能力,为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要求学生欣赏并体验平行四边形(包括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发展应用意识。

(2)在与他人合作交流等活动过程中,证明一些四边形的基本性质,体会

证明的必要性。

(3)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掌握证明过程的格式,感受证明过程的严谨性

以及结论的确定性,发展推理能力。

(4)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是对《证明三》全章的复习,因此重点为证明必要性的体会和平

行四边形(包括特殊平行四边形)及梯形知识的应用。

由于学生前面应用更多的是合情推理,现在要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解决需要有一个过程,同时在规范上也不可能一步到位,所以难点为证明中的分析和规范要求。

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在证明的教学中,学生更需要直观的、现实的东西来引路,所以教学中

通过生活和具体例子让学生认识到有些命题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到并获得大家的认可,但也有些命题仅仅通过观察和实验是不够的,而应让学生深刻地体会证明的必要性。

另外,教学中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提出具有一定跨度的问题串引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提供一些开放性(在问题的条件、结论、解题策略或应用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开放程度)的问题,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知识,经历多角度认识问题,多种策略思考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1、关于引入设计

由于平行四边形(包括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及梯形的性质和判别学生在八年级(上)已接触,知识点非常熟悉,相关知识体系的梳理也不止一遍,所以课的开始跳过复习旧知,开门见山拿出应用问题。

2、“证明三”的教学所关注的是对证明必要性的理解,对证明基本方法和证

明过程的体验,而不是追求所证命题的数量、证明的技巧。同时,教学中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像等探索过程。

例1买方巾

小王在商场买一块漂亮的方纱巾,当她拿起时感觉纱巾不太方,于是向营业员提出了疑问。营来员二话不说拉起一对角,让小王看另一组对角是否对齐,小王一看是对齐的,但她总觉得不踏实。同学们,你能想个方法帮小王确定是买还是不买这块纱巾吗?并请说明理由

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具体的问题情境抽象出数学问题,拿一张四边形纸片替代纱巾,将题中的生活化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如问学生怎样理解“拉起一对角,看另一组对角是否对齐”,让学生从操作中体验“沿对角线折叠,两部分是否重合”。

设计问题如下:

(1)第一次对齐可得到哪些量的关系?能确定是哪种四边形?

(2)第二次对齐又能得到哪些量的关系?进一步确定是哪种四边形?

(3)能否从其他角度来判断这个四边形为菱形?

(4)怎样在原有菱形的基础上加条件使之发展为正方形?

„„

这些问题的参与性强,每个学生可以从自己思考的角度出发得出相应的结果,每个问题后都要说明理由,让学生认识到证明的必要性,探索证明的思路,同时明确证明的过程要步步有据。

例1的设计主要想复习近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四者的区别和联系。

在例题的最后由教师归结上述几种判定正方形的方法,实质是去确定这个四边形既是菱形又是矩形。

例2玩拼图

如图,把边长为2的正方形剪成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请运用这四个直角三角形拼成符合下列要求的图形。(要求全部用上,拼时互不重叠且不留空隙;方法尽可能多,全等的图形只能算是一种。)

(1)不是正方形的菱形。(2)不是正方形的矩形。

(3)梯形。

(4)不是矩形和菱形的平行四边形

1例题本意是想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采用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的形式,引导学生通实践、探索、交流,达到共识。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去获得知识分展技能,发展思维,边动手边体会数学世界的奇妙。

例3好用的晾衣架

有一种新形的晾衣架,它有若干条长短木条构成几个连续的菱形,每个关节都能活动,你能根据这种形式特征,说出它的好处和固定方法吗?(其中AI,BJ,BH,CI是长木条,AD,DH,CG,GJ是短木条。)生活的角角落落都有着数学知识的存在,例3的教学结合具体的教学内

(1)通过一个实物晾衣架让学生展开讨论

(2)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衣架可任意改变其

木棒的空间?(3)观察衣架上的几个顶点在活动中有什

么特殊的位置关系?为什么这几点

一定共线?这几条直线一直平行?

(4)若要用两个点将这个衣架固定,你认为应选取怎样位置的点?质。

上述问题情境的设计、数学过程的展开等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鼓励学生多一些尝试和探索的同时,把证明作为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即根据观察的实验结果,运用归纳、类比的方法先得出猜想,然后再进行证明,这十分有利于学生对证明的全面理解。另外,要求使用较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论证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清晰

3、对巩固练习的构思 练习1如图,E上的一点,为使四边形AECD添加一个条件:,的“点”和“线”练习2(1边形?为什么?

(2)请分别计算下列条件下的S菱形ABCD。

ABC=30°S=

CM2。

当∠ABC=α时 2。

(用含α的三角函数来表示)结合上述计算结果,思考:(1)随着α的增大,菱形面积怎样变化?

(2)尝试用上面的式子来解释这种变化。

练习设计的问题有意识地进行台阶的铺设,以层层递进的方式突破,使学生经历根据特例进行归纳、建立猜想、用数学符号表示、并给出证明这一重要的数学探索过程,让学生体会几何与代数之间的联系,感觉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ABC=45°

S=CM2。∠ABC=60°S=CM2。

4、对小结的体会

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几个例题和练习的研究与学习,我们知道生活里充满着三角形、四边形及其它们的性质。你也会不经意间对我们周围的生活进行数学的思考、有力的证明,反过来这也有利于我们深刻理解数学的真正含义。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让我们学好数学,为创造美好的生活加倍努力!小结不仅是本节知识的罗列,更该是点晴之笔,需要一定的升华,让学生产生一些共鸣。

5、作业(略)

分巩固性作业和拓展性作业。

设计评价

在本人十几年的教学中有着太深刻的体会:传统的平面几何教学具有“双刃剑”的功能;几何内容的过分抽象和“形式化”,缺少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几何直观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过分强调演绎推理和“形式化”使不少学生怕学几何,甚至厌恶几何,远离几何。

而《新课程标准》突出几何知识的现实背景,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包括合情推理、演绎推理)。通过对基本图形的基本性质必要的论证,使学生体会证明的必要性,理解证明的基本的过程。注重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等过程,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实践创新的学习方式。

9.马说复习课教学设计 篇九

教材来源: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内容来源: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主题:《马说》 复习课 课时:1课时

授课对象:九年级学生 设计者:郭兴华

审核者:九年级语文备课组

单位:巩义市米河镇第一初级中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其内容。注重积累和感悟。2.识记文言文中的字音字形。

3.识记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4.理解并翻译文章的句子。

5.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6.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7.背诵优秀诗文50篇。

(2)近三年河南省中考文言文考 点及题型设置:

1、解释加点实词(2词,2分,填空或选择)

2、翻译句子(一句,2分,简答)

3、内容概括及理解(2分,简答)

4、拓展探究题(4分,课内外比较探究)(3)教材分析

本文近2016年中招以比较阅读形式考查过。名家名篇,篇幅较短,本课考点有:实词解释、句子翻译、文章内容理解、拓展延伸题、结合文章内容联系实际的能力等。复习重点:基础知识积累巩固、重点理解托物寓意手法的运用,文章所表达的观点。

(4)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于浅显文言文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掌握一些文学文化常识,但我校学生生源不是太好,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再加上八年级所学知识遗忘严重,因此,对于课本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很有必要,然后内容理解,拓展提升。

复习目标:

l、通过自由复习,以提问检测的形式背诵课文,识记文化常识和文言文基础知识。

2、通过合作探究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及本文写作方法,能说出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寓意。

3、通过查阅资料,知道作者所处的社会现实并体会作者在文中寄予的的思想感情; 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一,设计两个环节,一是积累文化常识,包括“说”的文体知识,和作家作品回顾。环节二,包括课文背诵、字音、词意句子翻译。通过学生课堂参与度与回答问的准确度来评价学生对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和文言实词与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力以及掌握的熟练程度。

2、针对目标二,设计三个活动,从句子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再到作品现实意义的理解,检测评价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3、针对目标三,设计了课外文言语段的比较阅读。通过课内外比较分析,检测学生对课文深层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复习过程:

环节一:文学常识积累:

师生一起回顾“说”有关文体知识和用闯关的形式检查学生对作家作品相关情况的掌握。环节二:背诵课文,识记文言词句。

1、读准字音(评价学生对文言文字音掌握情况)

2、背诵课文(评价学生的课文背诵)

3、重点词语解释

4、一词多义

5、通假字

6、重点句子翻译

(评价学生对文言基础知识的掌握)环节三:理解文章内容

1、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全文的主旨句是什么? 描绘千里马的终身悲惨遭遇的句子是什么?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有人说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想到《马说》中的一句话是:文中运用排比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写得淋漓尽致是哪几句?

(通过这几个句子的理解,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程度。)

2、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

问题:作者借 “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意在引导学生结合背景资料,把握文中“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寓意,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千里马的遭遇,寄托的思想感情,进而明确这种写法叫托物寓意。)

3、挖掘作品的现实意义

问题一: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问题二: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学生活动: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分析、概括。更深一步理解文章。)环节四:拓展阅读

这一环节,考查学生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综合分析概括能力。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①死马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③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⑤欲致士⑥,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⑦,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注解:①安事:要„„何用 ②捐:弃 ③之:指死马 ④期年:满一年 ⑤诚:真心 ⑥致士:纳贤士 ⑦见事:被侍奉)

活动一:学生利用工具书疏通选文大意。学生研读文本,然后小组交流、探讨。提醒学生疏通文意时,注意运用课内学过的知识进行迁移运用。

活动二:结合你对选文的理解,说说选文与课文中“千里马”的共同喻意是什么。评价学生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概括寓意。

活动三:小组合作概括选文这个故事的主题,把握寓意。作业设计(课后使用):

1、积累有关“马”的成语。

10.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 篇十

教科书63——6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及其异同点。

2、使学生能正确、迅速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3、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重点难点

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 回忆旧知

1、让学生举一个正、反比例的例子,说说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

(1) 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

(2) 指生在班内说。

2、表示正、反比例的关系式分别是什么?

生答后师板书

正:y/x=k(一定) 反:x×y=k(一定)

(二) 归纳正、反比例的异同点

1、小组合作:用你们最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正、反比例的异同点。

2、交流。

我们组是用表格表示的。

正比例反比例

相同点都有一个不变量两个变量

不同点比值(商)一定x/y=k(一定)积一定xy=k(一定)

3、讨论:如果我们用a、b、c表示三种量,用a×b=c表示它们的关系,那么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比例关系呢?

(1)独立思考。

(2)指名回答。

(3)归纳板书:a一定,b和c成正比例;

b一定, a和c成正比例;

c一定,b和a成反比例;

提问:为什么根据一个乘法式子就能判断两种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呢?(根据乘、除法互为逆运算的关系,积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两个因数分别相当于除数和商。)

上一篇:建设项目审计办法下一篇:六年级毕业典礼主持词开场白和结束语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