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研究范文(精选13篇)
1.教育叙事研究范文 篇一
班主任教育叙事
(四)张鵾鹏 2011年6月
没有师爱就没有教育,这是师爱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师爱是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表现。师爱是广博的,学习好的学生要爱,学习不好的学生也要爱;那些纯洁善良的学生要爱,对于那些被污染甚至带着一股野性的学生也要当作有病害的花朵去真诚地爱。
王宇航是个性格内向,木讷少言的男孩,同学们都叫她傻子,讥讽她缺心眼。于是她开始离群索居,总是孤独地坐在角落里,一脸茫然地听课。有时候,我们做教师的只要背给孩子一丝温情,付出一寸爱心,就可能改变她的命运。在学习和活动中,我细心观察,发现了他身上难得的品质。
那天上间操,同学们都飞快地冲出教室,不知谁的笔记本被碰掉在地上,被后面的人踩上去弄脏了,却没人理会,只有被走在最后的他看到了,弯腰捡了起来,用袖子擦了擦放到那个同学的桌上,而后匆匆跑出教室。这一幕被我完全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上。第二周的班会上,我向大家讲述了那天的情景,当得知是王宇航所为时,教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我用明快的言辞表扬了她,并希望同学们能向她学习。在全班同学热情与羡慕的目光中我感觉到了她的兴奋与激动。孩子是多么在乎老师的赞扬与肯定啊!从那以后,他逐渐边得开朗与活泼起来。课间活动中也常见到他活跃的身影。课堂上我有针对性地留给她发言的机会,他的学习成绩稳步上升,同学们都说她好象变了一个人。让我们谨记:有爱就有智慧的成功,有爱就有一切。
2.教育叙事研究范文 篇二
数学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通过对有意义的数学教学事件、教学行为的描述与分析, 表述内心体验和对教育的理解感悟, 发觉或揭示数学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的研究。数学教育叙事研究的进行要求数学教师对于数学教学具备敏锐的“问题”意识, 既要有对整个数学教学环节的关注, 还要有对某个教学细节的评价和反思, 以便能够及时发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课堂教学中的意外事件、教学冲突、自己的教学顿悟和思想火花等都是问题的可靠来源。在进行教育叙事时, 数学教师要经历“施教--发现问题--评议及反思--撰写教育叙事--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能力”这样一个循环过程。数学教师在进行教育叙事时, 不仅写出自己在教育事件中的处理办法, 还要写出理论依据, 尽量详细地描写自己在教育事件中的思想动态、应对策略等。
3.教育叙事研究的特点和方式 篇三
一、教育叙事研究的特点
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特点是研究者以叙事或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应该怎么做,它只是给人们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领悟到教育是什么或者应该怎么做。概括地说,教育叙事研究有如下几个特点。
1.客观性
教育叙事研究所叙述的内容是已经发生的教育事件,而不是对未来的展望,它所报告的内容是实际发生的客观事实,而不是叙事者的主观想象。
2.情节性
叙事谈论的是特别的人和特别的事,不是记流水账,而是记述有情节、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事件。
3.体验性
教育叙事要有叙事者及事件关系人的情感体验,以产生生动、感人、引起共鸣的效果。
4.反思性
作为一种研究,仅用事例说话是不够的,还应当有作者的反思,并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写作,这样可以增加教育叙事的理性色彩,从而产生“研究”的效果。
下面是一则简短的教育叙事案例,题目叫作《一包口含片》,我们从中可以具体地了解教育叙事研究的上述特点。
面对总是惹我生气的学生,我的方法便是“疾言厉色”地吼叫,可时间长了,便不再有效。
五年前的一天,有位同事在办公室里告诉我,如果孩子们闹得越欢,你的音量就要降得越低,这样没准儿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按照同事的建议,再次遇到问题时,我就尽量压低声音。这一招果然见效,那几个淘气包似乎因为听不见我在说什么,也收敛了许多,做到尽量不出声。
没费力就把学生们“治”住了,今天我心情特高兴,回到家便迫不及待地打开手提包准备明天的课。
“什么东西?”我自语道。一个用草纸包着的长方体映入了我的眼帘。不管是什么,拆开看看吧,总不可能是炸弹吧!怀着好奇的心情,我拆开了纸包,原来是一盒金嗓子喉片。谁放进去的?我的嗓子又没病。我的心中画了一大堆问号。
这时,手机响了一声。打开一看,是一条短信:“老师,您看到我在您包里放的金嗓子喉片了吗?我听见您的声音沙哑了,给您买的。——您的学生卢小月。”
我的心为之一动,这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呀!她的心是那样的细,她的眼睛是那样的尖,老师的举动都在她的眼中,都在她的心中……泪水不禁模糊了我的眼睛。
我连忙拿起手机给卢小月发短信:“谢谢,真让老师感动!”几分钟后,一条简短的信息又回复过来:“不客气。”
虽然这条短信之后,我们再也没有交流,但这几行字已深深地植入我的心间。今天这个小小的手段“收获”了一份师生间难得的真情,让我激动不已。五年了,我和孩子们的关系已经不仅仅是师生,更多的是朋友,是亲人。也许爱不是用来说的,行动才是爱的最高境界。这一盒小小的口含片,让我坚信最初的选择是正确的,让我更坚定自己的步伐,做孩子们喜爱的老师。
二、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题材
教育叙事通常包含三种基本题材,即教学叙事、生活叙事和自传叙事。
1.教学叙事
教学叙事即教师将某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或课堂教学的某一方面(比如课堂提问、课堂评价、生成性资源的把握和利用等)相对完整地叙述出来。教学叙事不是对课堂教学进行“录像”,不是简单的“课堂实录”。“课堂实录”不能表现教师的反思以及反思之后得到的教学改进策略,而教学叙事则需要将叙事者对教学的理解以及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写入相关的“故事情节”中,用“当时我想……” “现在想起来……” “如果再有机会上这一节课,我会……”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教学改进”的考虑。
2.生活叙事
生活叙事是指课堂教学之外的教育工作叙事。大家都知道,教师的育人活动并不限于课堂教学,课堂之外的教育活动还有很多,比如与学生谈话、家访等。因此,教师的“叙事”除了“教学叙事”,还包括教师本人对课堂教学之外所发生的教育生活事件的叙述,包含“德育叙事” “管理叙事” “社会实践叙事”等。
3.自传叙事
自传叙事就是研究者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每个教师从“新手”到“熟手”,从“实习教师”到“骨干教师”,都会有自己的困惑和反思、汗水和欢乐。教师以“自传叙事”的方式学会“自我反思”,并经由“自我反思” “自我评价”而获得某种“自我意识”。读“故事”的人则可以从这样的“叙事”中了解到教师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转变,看到他们专业素养和专业绩效的提升。
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无论是何种题材的教育叙事,都将使自己的“专业故事”不再随时间的流逝而流逝,而是以研究的形式保留“历史”,赋予那些看似平凡、单调、重复的教育活动以独特的体验和韵味,从而沉淀一份难忘的人生感悟。
三、开展教育叙事研究的若干策略
1.要勤于学
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不断提高理论素养,是开展研究工作的基础。虽然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叙事研究,进行校本科研,不必像专门从事教育研究的人员那样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但并不是说不需要理论,理论的价值在任何方式的研究中都是不可忽视的。教师可以根据研究课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有计划地、深入地、系统地阅读一些教育理论专著和文章,提倡同伴共读,及时交流读书心得,分享学习体会。
2.要敏于事
一些中小学教师常常感觉没有什么可说的话题、可做的课题和可写的东西。这种现象也许是教师长期忙于教学工作、为各种事务所困、对教育问题缺乏敏感性的缘故。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教师有意识地留意课堂现象、关注身边的问题,就可以找到很多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话题。教书育人活动方方面面的内容都可以成为叙事研究的课题。如果能够养成记教育日记、写课后反思的习惯,教师可讲的教育故事就会越来越多,教学也会越来越有意思。
3.要善思考
勤于思考是中小学教师开展叙事研究的根本要求。教师试图发现和讲述自己所遇到的某个教育问题或教育事件时,需要认真思考;当问题或事件发生后,教师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深入思考;对问题或事件的解决过程、解决到什么程度、方式方法如何、总体效果如何等,更需要深刻反思。思考是研究的灵魂。通过叙事研究中的思考,教师不仅可以深刻领会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而且可以从根本上改进教育教学行动。
4.要得于法
教育叙事研究的范围广、主题多样、内容丰富。可以说,教师的教育活动范围有多宽,其叙事研究的领域就有多广;教师的工作有多少,其叙事研究的主题就有多少;教师工作的内容有多广泛,其叙事研究的内容就有多丰富。因此,叙事研究似乎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格式、统一的规范和统一的要求。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叙事研究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等特点。正是因为这些特点,教师在开展叙事研究时就更需要体现针对性,发挥创造性,使之产生更为明显的研究效果。
当然,叙事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并非可以随意而为,它应当具备一些基本的要素并满足一定的要求。一般而言,这些基本要素和要求包括:第一,有鲜明的主题或引人入胜的问题;第二,有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第三,有解决问题的情境性、冲突性、过程性、复杂性以及对故事中有关角色的描述;第四,有解决问题过程中及过程后的反思;第五,有通过理性反思所获得的经验或教训,以及对所蕴涵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提炼和升华。教师如果掌握了叙事研究的这些基本要素和要求,并经常加以运用,就一定会不断提高教育叙事的研究水平,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4.如何上好思想品德课教育叙事范文 篇四
时光飞逝,不知不觉,我踏上思想品德教学的讲台已经三个月了,在感受思想品德教学任重道远的同时,更感受到其教学的乐趣,思想品德教学总有挖掘不完的东西。每上完一节课我都及时做好教学反思,三个月下来我总结了一些教学经验,我认为上好思想品德课应该做到:
第一把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说到调到积极性我认为首先要从学生兴趣入手,比如:我们课的内容是“ 身边的诱惑”,在课堂导入的时候,我截取了泡泡堂游戏的一段高手表演的场景,顿时就引起了学生的好奇,热情高涨,而且很顺利就过渡诱惑这个话题。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都愿意去了解和学习。另外在兴趣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加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通过横向和纵向联系,来调动学生积极性。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特点,要求老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要求老师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其实教与学是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我根据教材,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的生活海洋里尽情畅游。这种以老师点拨来启发学生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进行探讨、交流的教学方式,我把它叫做联想式教学。比如:我上课的时候为了讲述面对诱惑可能出现的结果,我选择了一个很逼真的QQ聊天的场景,先观看里面两个同学聊天的场景,然后再分出讨论其接下来聊天可能出现的结果。给学生宽阔的想象空间,再由老师与学生一起总结。
这种教学方式正好适合学生的特点,因为现在的学生他们在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他们拥有了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极大的广阔性,善于独立思考。
5.教育叙事研究 篇五
论文关键词: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方法
论文摘要:近年来,教育叙事研究作为质的研究方法的一种运用形式,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从其兴起背景出发,介绍了这种方法的理论基础、内涵、方式和特点及其实施的过程,并就目前人们对其一些普遍性的误解进行一些澄清。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教育实验法、教育调查法、教育统计与教育测量等定量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近年来,人们逐步认识到,教育科研应该更注重人本主义的质的研究,教育叙事研究作为质的研究方法的一种运用形式,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教育叙事研究兴起的背景及其意义
教育叙事研究最初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教育研究领域内率先兴起,90年代末引起了我国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在我国教育研究领域,学者们对已有教育研究方法的反思、教师专业化实现的途径与方法以及教育研究的目的与作用等几方面的研究起着主要的推动作用。
叙事研究是教师专业化实现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之一。教育叙事研究还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它更注重教育故事所具有的意义,并通过对意义的重构与解读,来反思与提高实践,来丰富与优化理论;它关注教育主体实践智慧与个人理论的形成与优化。叙事研究基于对个体经验与故事情境的关注,降低了教师进入教育科研的理论高度,但并不否定教育理论的价值。它的兴起不仅意味着它是对教育生活探究的有效的研究方法之一,而且也是研究者们的一种生存方式的转变。
二、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内涵
1、理论基础
后现代理论
后现代思想家们关于主体的消亡、元叙事、对差异的颂扬等对叙事研究影响很大。反过来,叙事、故事、语境等词汇也成为后现代思想家们高频率使用的语词。
文学中的叙事学理论
这是教育叙事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叙事学成为文学研究的核心领域,叙事学中关于叙事的情节、结构、语言以及口头叙事与书面文本间的转换等.都成为当前教育叙事必须加以考虑的问题。同时,新时期叙事学研究由“所指之事”向“所用之叙”的重心“转移以及由经典叙事学向多元叙事学或新叙事学的转向,也对教育中的叙事运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现象学和解释学理论
这两派哲学的主张为叙事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启示。现象学的意向性、交互主体性和悬置等思想,有助于人们暂时悬置主观判断和先见,尽可能地揭示教育事件本身;解释学则从方法沦角度强调了社会科学的特殊性,主张对经验性文本进行解释和理解理解。
现代知识论观点
现代以来不同类型知识的划分表明了人们对知识理解的深入,尤其是加涅(R.M.Gagne)和安德森(J.R.Anderson)的知识分类观点极大地拓展了传统知识的内涵,并确立了如今日益被广泛接受的一些新的知识观念。如,只有个体积极建构的知识对个体才有意义等。
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理论与方法论
近些年来.随着人类学研究的升温,对人类生存和交往模式的思考及其运用的田野作业法开始对诸多社会学科领域产生影响,同时社会学使用的扎根理论方法、行动研究,以及语言学中的符号互动理论等都构成了叙事研究的理论基础的一部分。
2、内涵
国内目前对于教育叙事研究基本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广义的,就是通过对有意义的教学事件、教师生活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日常事件、生活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或理念。另一种是狭义的,专指教师叙事研究,当前似乎基于狭义理解的叙事研究居多。
三、教育叙事研究的方式和特点
教育叙事研究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教师自身同时充当叙说者和记述者,另一种是教师只是叙说者,由教育研究者记述。
教育叙事研究有其本身独有的特点:时间性、情节性和主观性。教育叙事研究所叙述的内容是已经过去的、实际发生的、有情节的相对完整的教育事件;无论是”所叙之事“还是”所用之叙”都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能反映参与者的教育信仰、价值观念和理论水平。
四、教育叙事研究的过程
叙事研究的过程是依照叙事研究自身的逻辑和方法所实施的过程,有研究者把它分为三个阶段: 1、现场工作。
主要是指研究者进入研究现场对所研究对象的体验。在这一阶段研究者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叙事研究强调研究者要参与到研究对象的活动中去,通过全面深入的了解来获得资料。第二,研究者要从整体上对这一现场所产生的包括历史文化背景在内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考察。
2、从现场到现场文本。
现场文本不仅包括事件的客观记录还包括研究者和参与者的关系,是经过选择、演绎解释的经验记录。它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形成,如口述史、故事、照片、回忆录、现场笔记、文献分析等。
3、从现场到研究文本。
研究文本要回答意义和重要性问题,可以用文学、诗歌、科学等不同风格撰写。
总之,叙事研究在内容与手段上与其它研究方法有着本质的不同,它还要求研究者要具有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敏锐的洞察力、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写作的能力。
五、对叙事研究几种误解的澄清
6.教育叙事研究报告 篇六
1.教育思想
叙事研究首先就要体现教师的的思想、理念。教师具有怎样的理念,秉持怎样的信仰,决定着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做法。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的信条会引导着教师在言行举止中事事处处从学生的立场出发,考虑学生将怎样看、怎样想,从而选择有益于学生成长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思想具体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当中,表现为教师的教育理念先进与否、教育思想系统与否、教育认识独特与否。
2.教学主题
有了问题,学生就会产生心理困境,有心理困境才有学习的动机。问题解决的前提是有需要解决的问题,问题解决的动机因素取决于问题情境。显然,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问题情境的建构都必须孕育在某个环境中,针对教学而言,就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主题。因此,教育叙事研究中,明确教学主题是必须的。
3.教学情节
教育叙事报告是既区别与抽象的理论研究,又不同于缺乏理论总结与提升的经验实践。它最明显的特征是包含反思的理论提升,同时具有典型的、真实的故事情节。正是通过这样的情节,阅读者才能从叙事报告中看到教学影像,从而获得教学启示。因此,对“教学事件”的描述,尤其是对那些教学矛盾集中的那些事件进行细致描述(包含师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当时的感悟等),在教育叙事研究显得非常关键。
4.教学反思
如前所述,教育叙事研究不是简单的叙述,不是课堂教学实录,它的文体可以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它的内容则包含教师在教学过后的思考。
7.教育叙事研究范文 篇七
一、教师隐性知识的内涵及特征
1. 教师隐性知识的内涵
波兰尼 (Michael Polanyi) 认为[1]:“人有两种类型的知识, 通常称作知识的是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达的知识, 这只是其中的一种类型。没有被表达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 比如我们在做某件事情的行动中所掌握的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 后者称为隐性知识, 即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存在于某个特定环境下的、难以正规化、难以沟通的知识。
我们时常听到“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教学无定法”这样的话, 我们的理解是:能言传的基本上是显性知识, 而不可言传的、无法言传只可意会的基本上是隐性知识。“教学无定法”这句老话反映出教学领域不仅存在着大量的有效方法, 而且存在着大量的尚未规范和显性化了的知识, 而且这些知识远远大于显性知识。
教师隐性知识是指存在于教师个体中难以规范化、难以言明和模仿、不易交流与共享、也不易被复制、尚未编码和显性化的各种内隐性知识。教师拥有的隐性知识是不能传播给别人或传播起来非常困难的知识, 它不易用语言表达, 是个人长期创造和积累的结果, 它存在于所有者的潜在素质中, 与所有者的性格、经历、年龄、修养等因素有关。从技能和认识的角度可以将教师隐性知识分为两类, 一类是技能方面的隐性知识, 包括那些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技能、技巧、手艺、经验、诀窍和实践智慧等;另一类就是认识方面的隐性知识, 包括洞察力、直觉、灵感、感悟、信仰、价值观、人际关系、心智模式等。
2. 教师隐性知识的特征
目前对教师隐性知识的特征已有一些共识 (如表1) 。
二、教育叙事研究的内涵
叙事研究, 是认识人类行为和经验的重要方法, 它适用于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叙事研究强调与人类经验的联系, 以叙事的形式描述人们的经验、行为以及作为群体和个人的生活方式。它是通过有关经验的故事、现场观察、访谈、对话、日记、传记、档案、书信的描述来接近经验和实践本身, 探究经验的意义。
教育叙事研究是指研究者以叙事的方式来研究教育的问题, 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 即通过对有意义的教育事件的描述和分析, 揭示内隐于日常事件、生活和行为背后的意义和观念, 使人们从故事中体验、思考和理解教育的本质与价值。研究考察的对象是教育经验, 通过故事叙述来描述教师在自然情境下的教育经验、行为、个体化的实践性知识, 促进人们对于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研究的过程始于一个值得探究的内隐的教育问题, 有助于作为个体的研究参与者从对日常教学生活的反思中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与行为。它采用工笔画般的深描手法, 将教师生活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透过富有人情味的教学事件, 感悟教师生活理性的魅力, 挖掘深藏在教学现象背后丰富的教师隐性知识。
三、教育叙事研究:充分挖掘教师隐性知识
作为一名优秀教师, 应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教师知识结构可以简略地划分为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两类。理论性知识包括教师所教的学科专业知识、相关的文化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知识, 包括情境知识、学习者的个人理论、自我的知识、案例知识、策略知识等。[3]实践性知识具有行动性和情境性两个显著特点, 是教师个体经验的累积, 因而它具有隐性知识的特性。教育叙事研究有助于挖掘和显现教师的隐性知识, 体现在:
1. 尊重教师的实践智慧
教师的实践智慧是在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孕育的, 突出表现为对教学过程中突发事件的即时处理, 蕴含着教师对教学实践的理解和洞察。实际上, “教育的情景通常不允许教师停顿下来进行反思, 分析情况, 仔细考虑各种可能的选择, 决定最佳的行动方案, 然后付诸行动”[4]。现实的教育情景要求教师必须迅速诊断问题, 在最短的时间里寻找最为合理的解决方式。这就是实践智慧, 是教师对既有规则的突破、创新后形成的知识和经验, 并且这样的知识和经验能有效地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教师的实践智慧是具有人格特征的个别化的、主观化的知识, 不同于普遍性的、客观化的理论知识, 不能简单迁移和照搬。教师进行叙事研究就是充分重视实践智慧的价值和意义, 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经验和成功做法, 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个别化、主观化的知识要进行精心培育和充分理解, 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指导性和示范性的规范和理念。
2. 建构教师经验
杜威 (John Dewey) 认为教师的经验具有教育意义, 教师是凭借经验去影响、教育学生的。他说过“教育者的任务就是看到一种经验所指引的方向, 如果教育者不用其较为丰富的见识来帮助学习者组织经验的各种条件, 反而抛弃其见识, 那么他的经验就毫无作用了”。[5]教师的经验是故事经验, 教师的经验以叙事的方式建构, 并以故事的方式存在。这种故事是教师个人的生活史, 也反映了教师生活的社会背景。教师是在叙事中研究自己的经验, 反思自己的经验, 搭建经验连续沟通的桥梁。教师在叙事研究中理解经验的意义, 看到经验的未来发展方向, 主动促成经验的发展。
3. 促进教师对经验的反思
教育叙事研究表面上以叙述为主, 实际上它是教师在对自己的经验进行全面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写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 (G.J.Posner) 提出了“经验+反思=成长”的教师成长公式, 该公式体现了教师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反思经验的过程。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 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及由此产生的结果, 通过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 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 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 从而不断提高其教学效能的过程。教师叙事研究的过程就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全程监控、分析、调整的过程, 是更彻底的自我反思、自我培训、自我提高的过程, 真正能达到“为自己的教学进行研究, 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研究, 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研究”的目的。
4. 提升教师对教育的自我意识
教师们往往习惯于“照章办事”, 按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或教育专家的思想实施教育。教师缺乏对教育的个人意识, 也就谈不上有自己独有的教育思想。反映个人教育思想的声音往往被权威的、官方的、理论的、流行的话语所湮没。教师成为教育中“沉默着的大多数”, 教师的故事被埋没。教育叙事研究给教师一个倾诉、发现个人声音, 提升个人教育意识的绝好机会。
5. 提升教师课程意识
从叙事的意义上讲, 教师的课程理念或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和反映, 是蕴藏于教师实际教学中经验的总结。它以故事的方式存在、储存和交流, 表现为教师总是通过列举个人教学的实例来说明或阐述自己的教学思想。然而, 在实践中教师在表达自我课程意识和观念时经常借用权威、专家、官方和流行的话语, 不能准确区分自己的思想观点与权威的思想观点, 处于一种“意识混沌”状态。教育叙事为教师提供了区分个人思想与他人思想、提升个体课程意识的途径。教育叙事是教师生活的真情告白, 它把教师的课程理念或意识引入到教育生活之中, 并通过经验的叙述来促进教师对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 从而引发教师课程理念的变迁。
6. 呼唤教师的参与意识
教育叙事研究对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通过教育生活经验的叙述, 促进教师对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只有在教育生活故事的叙述中, 教师才能正确地审视自己, 并在自我反思中对自己的行为获得一种内源性的干预, 使教师能自省自律。因此, 教育叙事研究强调以教师自身的真实生活为基础, 以教师行动的意义探索为目的, 以教师自己的故事建构为手段, 更加贴近教师现实的职业生活。它更强调教师作为教育发展和教育研究的主体参与, 强调与教育经验的直接联系。
7. 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
教育叙事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以自我叙述的方式来反思个体的教学活动, 并通过反思来改进自己的行动, 从而提高教育质量。教育叙事研究不仅是教师单纯地讲述具体事件的过程, 而且是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提高的过程。教师通过叙事研究, 可以“更为清晰地看到自我成长的轨迹和内在专业结构的发展过程, 进而为能够更好地实行专业发展的自控和调节奠定基础”。[6]它以实践———反思———叙述———再实践的操作方式, 有效地帮助每一位教师更好地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提高自我, 并在参与述说和交流分享中, 推动教师群体的全面发展。
8. 培养教师的探究能力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 但这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足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式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和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个教学环节, 不放过任何一个疑惑, 这样促使教师不断的学习与反思, 在探究中成长。
9. 利于教师的自我重塑
布雷斯科尔 (Preskill.S) 指出, 教学是一项既普通也很特别的职业, 是最无私也需要不断提高和更新自我的一种职业, 而“自我”正表现于日常生活之中。通过叙事, 教师能够重新审视自己, 提高更新自我的愿望, 采取更新自我的行动。
1 0. 重视教师的个性差异
教育改革把以人为本、发展个性、注重差异等观念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 其目的是让教师与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张扬。教育的整个过程, 在把学生视为学习主体的同时, 并不抹杀教师的主导作用。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转变他主性、被动性状态, 把教育过程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把教育过程之中的发现、探讨、研究等认知活动突显出来, 使之成为师生共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勇于改变习惯了的工作方式和教育方式, 不断尝试用新的方式方法丰富自己的教学生活, 从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挖掘独特的教育叙事故事。所有这些, 无不要求教师应该成为一个独具个性特征的教育者。每个教师的爱好、特长、需要、能力、气质、性格、知识水平等各不相同, 彼此也必然存在着差异, 有着自己的需要和愿望, 这一切理应得到重视与满足。如果说真实性是教育叙事研究的生命, 那么个性就是教育叙事研究的灵魂。
参考文献
[1]张民选.专业知识显性化与教师专业的发展[J].教育研究, 2002, (1) :14-18.
[2]Kerr, M.Tacit Knowledge As a Predictor of Managerial Success:A Field Study[EB/OL].http://findarticles.com/p/articles/mi_qa3717/is_199501/ai_n8726801/.[2010-07-14].
[3][加]康纳利, 迈克尔著, 刘良华译.教育成为课程研究者——经验叙事[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26-80.
[4][加]马克斯·范梅南著, 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144.
[5][美]约翰·杜威著, 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263.
8.教育叙事研究范文 篇八
第一,要善于积累素材。在叙事研究中,所谓“素材”,也就是承载了一定的教育意义的故事或经验。素材的积累,需要教师多体验、多感悟,需要教师积极投入教育教学的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增加自己的经验和体验。为了更好地积累素材,中小学教师也需要积极对教育实践进行变革,用新的行动去尝试完成教育的过程,在不断变革中教师会经历常规教学中所不曾经历的故事,而这些在变革中发生的故事,往往更具有研究的价值。
第二,要善于发现问题并进行思考。发现问题是教育研究的前提,叙事研究也必须围绕一定的问题进行阐述和诠释。因此,素材的积累只是一个基础,要真正开展研究,需要对经验和故事进行“发酵”,体会其中蕴涵的教育问题,并结合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进行提炼,深入理解该故事中蕴涵的问题体现了怎样的研究价值。
第三,要善于表达。表达是使故事中的教育意义外显的基本途径。为了剖析故事的教育意义,需要对故事进行“深度描写”,这样才能揭示矛盾发展的过程。这需要研究者要紧紧抓住研究的问题,微言大义,阐发教育意义和观点;同时,在写作风格上要用词鲜活、行文活泼、叙述有吸引力。
第四,要善于揭示故事中深藏的教育意义。意义性是叙事研究的本质属性,叙事研究依赖于故事,但故事本身并不是最终的追求,那些真实可感的、鲜活的故事只不过是教育意义皮在身上的一件漂亮的外衣,叙事研究的价值不在于为讲故事而进行叙事,而是在于故事背后的意义。这意味着故事必须体现研究者的思考和理解,反映其教育价值观和教学哲学。
——摘自:宋时春《教育叙事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全球教育展望》2011年第10期
9.教师怎样做教育叙事研究 篇九
在线学习了刘良华教授的《教师怎样做教育叙事研究》讲座,顿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感。
教育研究是教师成长的一种重要方式和必经之路,教育研究的成果又关系到教师的前程,因此教师们或主动或被动的都在教育研究上投入了时间和精力,却往往难有成果或成效。为什么呢?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做教育研究呢?这是困扰了我们很久的两个问题。刘教授的讲座解答了我们的困惑。
一、从小处着眼
为什么我们的教研常常陷入困惑?为什么我们的教研成果没有实际功效,不被接受?关键是我们的研究方向误入歧途,我们陷入了价值研究、本质研究、对策研究的陷阱。这三种研究都是极有意义和价值的,但同时也是最难做的,因为他们都已上升到哲学思辨和政策探讨的高度,以我们普通中小学教师的能力很难研究出令人信服的成果。从功利和实用的角度出发,我们做教育研究一定要从小处着眼,教育叙事研究不失为一条光明大道。(当然,如果你有绝对的自信和能力,也可以去攀登教育思辨和政策探讨的高峰。)刘良华教授给我们介绍了教育叙事研究的多种类型,我个人比较倾向于科学化的教育叙事:调查的叙事研究、教育实验报告、经验的叙事研究和故事的叙事研究。因为我认为这几种研究方式既容易操作、容易出成果,而且研究成果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比较大。(功利和实用)
二、用事实说话
教师怎样做教育叙事研究呢?教育叙事研究其实质就是一种实证研究,因此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用事实说话。调查的叙事研究和教育实验报告是典型的实证研究,它们目的明确,设计精细,注重研究数据的采集和整理,研究成果是在对数据的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不能保证,那么研究成果就难以产生或水分很大,因此必须用事实(数据)说话。经验的叙事研究和故事的叙事研究多是有感而发,带有总结、提炼的性质,事实(有情节的故事)是它们产生的土壤和构成的材料,更是不可或缺。
10.班主任叙事(范文模版) 篇十
——班主任叙事
莲湖区莲湖路小学邓金娜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荫。”正是受这句话的影响,我选择了教师,选择了班主任,也就选择了叶的事业。
初当班主任时,我懵懂青涩。经过九个春秋的历练,我能微笑着走到学生中间,走进他们的心里,成为学生的最知心的朋友。在多年的摸爬滚打中,使我明白一个硬道理,在工作中只要牢记:假如是我的孩子,假如我是孩子,用爱的阳光温暖他们,用率先垂范激励他们,用宽容之心体谅他们,用尊重信任去期待他们,他们一定会送你花的馨香与果的甜美。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在我送走的上届毕业班中,有个叫小凯的特殊插班生。不幸的他在六岁时的一次车祸中失去了右腿,成为一名残疾儿童。而且祸不单行,他的父亲也在一次事故中甩手而去。坚强的母亲靠开裁缝店养活他和姐姐。命运是这样的残酷无情,可这个小男孩却敢于同命运抗争,他的自强自立震撼了我。
五年级开学的那一天,阳光明媚。踩着上课的铃声,我走进了教室。这是插班生和大家认识的时间,我先向学生们介绍了自己,然后要求四名新同学轮流到讲台前作自我介绍。轮到小凯时,所以的目光都聚集到了他身上。只见他一瘸一拐地向讲台走去,但这并不妨碍他快乐地介绍自己:“大家好,我叫小凯,因为一次车祸,失去了右腿,只能靠假肢,所以行走不方便。但我和大家一样,热爱学习,热爱生活,梦想着长大后成为有用之才,希望能和大家成为朋友。谢谢!”说完,他还做了个鬼脸。全班同学都笑了,我也笑了,崔树凯就这样以乐观的姿态走进了我的心灵。
我知道,这也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助人为乐的精神的好契机,要抓住这个契机,努力形成一个充满爱的集体。我和同学们开展了“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活动。课间时,很多同学都出去活动了,看到他流露出羡慕的眼神,几个同学连忙陪他下起了跳棋,做起小游戏,不让他感到孤独。课间和放学下楼梯时,同学们也总为他让行,还有专人“护驾”,保证他的安全。我还送给他几本书,在体育课上,他读完了《钢铁是怎样练成的》、《童年》、《宇宙的奥秘》、《百科全书》等书。学校有什么活动,我总是尽可能地克服困难,让他参加,使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集体生活的快乐。一起步行去看电影时,我就陪他乘车前往。运动会时,选他当啦啦队长,组织大家为运动员加油喝彩,负责后勤。
小凯是个勤奋好学的孩子,但因为从农村偏远学校转来,他的成绩和其他孩子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我就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为他补课。并且经常陪他一起写作业。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学期下来,这孩子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字也写得更漂亮了!课文也
读得流利有感情了。课堂中也常听到他精彩的发言!看到同学们投来羡慕的眼神,和这个阳光男孩脸上自信的笑容,我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他在自己的一篇日记中写道:“我是一个不幸的孩子,但又是个十分幸运的孩子。家人、老师、同学和社会对我的关爱使我健康成长。我也要把我拥有的爱献给他人和社会!” 正是由于有了这一认识,向贫困少年献爱心,为灾区小朋友捐款,他都是第一个;在妈妈生日那天,他把积攒下来的零花钱为妈妈购买了礼物;当老师讲课声音嘶哑时,他会悄悄送上一盒咽喉片;班里没有人主动承担劳动委员时,他毛遂自荐,并将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条;同学有困难时,他总是倾力相助……这样的学生,我们还会担心他们心理不健康吗?
毕业时,这孩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点中学。并且在次年的教师节时为我送来了鲜花和喜讯——他已列入年级前五十名了。
望着他不断前进的身影,我仿佛觉得他并不是一个残疾人,而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健健康康的孩子。我想:就凭着这种顽强和乐观的精神,这孩子定会走出不平凡的人生来的!我坚信。
妈妈就在你的身边
记得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让我深有感触的话:要让你的学生爱你,首先你得学会如何去爱你的学生。是的,有爱才有信任的目光,有爱才有希望,有爱才让一切皆有可能!
开学没几天,乔瑞的父母就离婚了,母亲去了很远的地方。这让一向活泼,顽皮的他脸上没有了一丝笑容。总是含着胸,头也总是深深地埋着,似乎想把自己隐藏起来。我知道,这种打击对他来说,不仅仅是想对学习有所放弃,同时也是对生活、人际交往的放弃,更重要的是对人生的放弃。我与他进行了一次深情的谈话,言语间流露出对他的关切。诚挚的话语涌入他幼小的心田,他哭着对我说:“老师,我没有妈妈,同学笑我没有妈妈!”泪水淹没了他想说的话,我的眼睛也模糊了。在沉默了一阵之后,我抚摸着他的头,说:“孩子,从今后,老师就是你的妈妈,有事就来找我。”在那次谈话之后,我对乔瑞格外关注起来,他的言谈举止、性格爱好,都让我觉得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是多么需要人们去关爱他们、理解他们。于是在很多活动中,我都有意识的去锻炼他,尽管他做不到最优秀,可是他有了足够的自信心,当学期末他被同学们评选为优秀学生的时候,我发现他眼中的泪花是那么的兴奋,他脸上的笑容始终对着我,好像在说:“谢谢您,我敬爱的老师。”
从此后,乔瑞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学习成绩提高了,与同学在一起更快乐了!我的教育生涯也因此而添上了一枚绚丽的勋章。
我很平凡,平凡得就像那大海中的一滴水。但就是在这平淡如水的日子里,我的心却实实在在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与充实。如果说非要找出什么原因的话,我想,那便是因为心中有爱。一位哲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要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是的,作为班主任应用博大的爱去温暖每一个学生,只有播种爱,才
能收获爱。每当我想起口渴时,那一杯清凉的水;疲惫时,那一双双为我捶背的手;教师节时,那一句句充满感激与祝愿的问候,心中就涌起莫大的欣慰与满足。孩子们纯洁的心,圣洁的情,深厚的意,净化了我,激起我对班主任工作深深的爱。我真正体会到了一个教师最大的幸福与快乐。我感到我是一个生活在花丛中的人。选择教师,选择了班主任,也就是选择了叶的事业。无声的工作,默默地奉献。但我无怨无悔,因为我的一生都会与花相伴,与花相伴的一生都会多姿多彩!
11.教育叙事研究范文 篇十一
摘要:通过一名职前教师的教育实习经历,运用叙事研究,展现高中化学教学的现状,指出课程安排、教学顺序与深广度、教学方式、作业布置、评价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这些问题的背后,教师的教育观念是主要原因之一,只有转变和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才能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课程改革;教育观念;教育实习;叙事研究
文章编号:1005–6629(2016)8–0026–06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的提出
我国高中课程改革已走过了十余年。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实际上,课程方案一旦确定,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就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1]。那么,高中化学教学做得如何?目前高中化学教学的真实现状是什么样的?
虽然有些研究者已经关注到了高中化学的课程安排与管理、课堂教学、作业负担、学业评价等问题,但大多只关注其中某一个点,且研究方法集中于定量研究。本文将基于教育实习的角度,通过质性研究方法对一名职前教师的实习故事进行叙事研究,揭开当前高中化学教学的真实面貌。
2 研究方法的选择
定量研究一般使用问卷或量表收集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而质性研究通过观察、访谈等途径收集资料,讲究研究者即研究工具[2]。前者的特点是精确,但往往无法深入到事物内部;后者虽然没有精确的数据,但其特点是将事物生动地还原出来,这是那些冰冷的统计数据无法做到的。
本文选择质性研究方法中的叙事研究,力求将高中化学日常教学工作最大程度地展现出来,以便进行剖析并探寻其中的原因。
3 研究对象的确定
本文选取实习生小Z同学作为研究对象。由于学习优异、勤学善思,他于2015年秋季学期被分配至南京市某名牌中学(简称“A校”,下同)高一年级化学组进行教育实习。A校是南京市民心目中最棒的中学,这里的教育是最一流的,教师和学生是最优秀的。一直以来,A校也被认为在素质教育方面做得非常好。假如在A校高中化学教学中都能发现某些与素质教育相悖的问题,其他学校就可想而知了。
4 研究过程
笔者调阅了小Z的实习日志,将其中反映的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大致分为课程安排、教学顺序与深广度、教学方式、作业布置、评价方式等方面。对于每个方面,先摘录小Z实习日志中有代表性的片断,再对其加以分析。
4.1 课程安排
叙事1:
第一天进入A校,来到高一年级办公室,见到了我的师傅L老师。他向我介绍了这里的基本情况:A校高一年级共8个班,其中(1)班为理科实验班。高一化学组有三位老师,教龄均在十年以上。他本人除了担任三个班的化学教师以外,还兼任高一年级组长。另外两位老师,J老师教两个班,兼任1班班主任和高一化学备课组长;H老师教三个班,兼任5班班主任。学校使用“人教版”教材,高一上下学期分别完成“化学1”和“化学2”,每周三节课。学生升入高二时分文、理科班,文科班开设“化学与生活”,理科班开设“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和“有机化学基础”模块。随后,他把自己的课表给了我一份。
听了L老师的介绍,我不禁犯起了嘀咕:必修部分不是应该每个模块36学时吗?选修部分难道不实行“走班制”吗?这里真的是传说中的A校吗?
小Z发现了两个问题,它们都是在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比较典型的:一是课时超标,一些研究者经过调查认为,多数教师虽然了解课程标准关于课时的规定,但他们觉得教材内容太多,36课时非常紧张,无法深入讲解和练习,不足以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所以多数学校课时超标,甚至个别学校每周安排4课时[3]。二是课程结构没有选择性,对此已有多项研究显示,中学大多实行强制选修,即要选修的课程已被统一安排好,学生学习的模块和顺序都是一样的,没有选择的权力。例如,绝大多数学校给文科生只开设“化学与生活”模块[4],却基本未向理科生开放[5]。
新课程指出,“要关注和尊重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他们提供适合于自己发展的化学课程”[6]。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有关研究不约而同地将其归咎于高考(包括高考方案、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即作为“指挥棒”的高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安排。这一方面说明教师的意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课程标准和招生考试制度有必要做进一步优化;但另一方面反映了应试的功利心态在很多教育从业者的心中依然挥之不去,考试要考的就教,不考的就不教,例如理科生高考不考“化学与生活”模块,鲜有学校为他们开设此模块[7]。
4.2 教学顺序和深广度
叙事2:
叙事3:
国庆长假结束,高一化学也进入了第二章的教学。第一节第二课时讲的是分散系的分类和胶体。L老师完成本课时后,我以为下节课他会讲解习题或开始后面新课的教学。没想到,他居然讲起了三种分散系的稳定性,胶体的分类,胶体的渗析、电泳、聚沉以及布朗运动等等。花了整整一节课,讲的都是教材上根本没有的内容。虽然学生的整体水平比较高,但我还是感觉这样不太好吧。
超前和超标也是新课程必修部分实施中容易出现的典型问题。所谓超前,就是某个知识点原本可以在最适合的时间让学生学习,却被教师人为地提前了。所谓超标,就是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拔高,以至于知识的容量和对学生的要求超出了课程标准。例如常见离子的检验,课程标准要求“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很明显,它最适合放在“离子反应”一节的最后,不仅可以体现有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还能促进学生加深对离子反应的认识。再比如说,花整整一节课讲教材上根本没有的“超标”内容,怎能不占用宝贵的课时呢?因此,超标、超前、超量、“一竿子插到底”地进行教学,势必导致课时紧张[8]。
4.3 教学方式
叙事4:
进入A校实习将近一个半月了,高一年级三位化学老师的课我都听过。虽然老师们比较注重学科前沿,但他们平时的教学却大多以教师讲授和学生练习为主。以L老师执教的“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为例。他首先讲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强调不能拆成离子形式的物质。然后,他演示了一个实验,也是我认为这节课唯一的亮点:将Ba(OH)2溶液、小灯泡、电池用导线串联,向Ba(OH)2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后面半节课,完全是学生在做离子方程式书写的练习题。坐在教室后面听课,面对眼前沉闷的课堂,我时常感到担心,真的很害怕孩子们对化学的兴趣会被逐渐消耗殆尽。
叙事5:
学校要求每名实习生都要上一节公开汇报课,我跟L老师经过沟通,决定把“氧化还原反应”作为课题。在讨论具体教学过程时,发生了如下对话:
我:L老师,我想在课上做一个演示实验,就是锌铜原电池,让学生感受一下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
L老师:做实验啊……实验的不确定性很大哦……
刚好路过的J老师:我不建议你做实验,马上就要期中考试了,做实验太浪费时间。更何况,你能保证实验一定成功吗?
我:我就是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而且还能活跃课堂气氛。这还是我看到XX老师发表的一篇文章受到的启发。
J老师:那只是在文献里面!
L老师:XX老师的文章还是很有深度的。文献里面确实可以这么写,但实际上一般不这么做。
J老师:而且你现在是新教师,不要去搞创新。如果你能把知识点讲清楚,这本身不也是一种能力吗?
小Z这次实习经历非常宝贵,因为听的全是常态课,而非教学技能大赛等场合下的授课,这对全面、深入了解最真实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大有裨益。我们隐约可以看出,教师在实际的化学教学工作中对化学实验的态度有些微妙。以L老师的这节课为例,演示实验本身其实很不错,若不是简单地作为对已有结论的验证,而是让学生仔细观察现象、认真分析思考,可能会有更大收获。或者还可以给学生提供Ba(OH)2溶液、稀盐酸、稀硫酸等试剂。他们会发现,Ba(OH)2溶液与稀盐酸虽然能反应,但是看不到明显现象。此时向他们提问:怎样才能“看见”这个反应的发生?学生会想到,要事先在Ba(OH)2溶液中滴加酚酞。接着追问:怎样证明Ba2+和Cl-是不参加反应的?就此引出离子检验的话题。这样既完成了知识的教学,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证据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教师对这句话应该是非常熟悉和认同的。然而J老师的话却直言不讳地道出了一个现实:实验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并没有那么高,因为它“浪费时间”,还不一定能“成功”。所谓“成功”,就是得到预期的现象。如果实验出现丝毫意外情况,就不是“成功”的,时间和精力就被“浪费”掉了。再加上应试观念作祟,以及纸笔测验对实验的考查存在弊端,虽然没有做实验,但成绩不一定会变差[9],于是一些教师选择了“讲实验”或播放实验视频。
殊不知,实验符合预期固然很好,但出现意外并不等于失败,它反而是考验教师教学机智和学生综合能力的绝佳机会。若教师没有回避或搪塞,而是采取积极的态度,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意外结果以及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对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加深理解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优良的智能、健康的心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求实的科学方法等综合科学素质都有着重要的作用[10]。因为在这一过程中,为了化解认知冲突,学生的兴趣受到激发,知识储备被充分调动,亲自实践科学研究的过程、方法和思维,切身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这些应该是学校教育最需要赋予学生的,也应该是学生需要形成的适应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4.4 作业布置
叙事6:
A校高一化学组为学生统一订购了两本教辅材料(分别简称“教辅1”和“教辅2”,下同),当成平时的作业。作为实习生,我经常需要帮师傅改作业,所以我也每样准备了一本,仔细研究起来。我发现这两本教辅都存在三个问题:一些习题对学生的要求偏高;一些习题出现在了不恰当的位置;一些知识点的讲解超出了教材范围。而在这三个问题上,教辅2表现得尤为严重。
此外,老师有时还会印一些补充练习给学生做。我觉得孩子们的负担太重了!我自己在做这两本教辅的时候,偶尔都会因为题量太大而感到厌倦,更何况孩子们面对的远不止化学这一门学科。在我批改作业时,甚至已经发现有个别学生没有做,还有少数学生抄答案应付了事。
化学作业是帮助学生复习并练习应用所学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收集教学反馈信息,检查教学效果的最常用工具[11]。大概不会有人质疑化学作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化学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却存在三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第一,不加筛选。有调查表明,教辅图书与学生的化学学习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化学学习的各个环节,学习各类化学知识,都有学生使用教辅图书[12]。统一订购教辅作为平时的同步作业,虽然省事、方便,但市场上的教辅材料问题较多[13],质量良莠不齐,甚至有些属于粗制滥造。这就需要教师做到精挑细选,保证每一道题目质量过关、适合自己学生,整份作业既能巩固所学内容,又不会加重负担。第二,缺乏层次性。“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说法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但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却不尽人意——正如A校那样,一个班的学生做同样的作业。面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施无差异的作业设计,讲究“齐步走”、“一刀切”,导致学生“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现象发生,极易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制约学生的个性化发展[14]。第三,形式单调。已有研究显示,学生的化学作业基本上是书面形式,作业太难、太多、没有趣味性,不少学生被动应付甚至抄袭[15]。实际上,实验讨论、社会调查等形式的作业是学生喜欢、会主动完成的[16]。假如教师设计作业时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也许学生就不会把作业当成负担,反而会满怀热情地去完成。
4.5 评价方式
叙事7:
早就听说A校的校园氛围民主、包容,经常有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原以为研究论文、调查报告、作品展示等类似的活动也会在这里开展得有声有色,然而现实却是只有作业、考试和分数。现在实习已经进入尾声,与学业评价有关的,除了平时那堆作业以外,就是一次月考和一次期中考试。而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参与月考阅卷时遇到的一件事:某道填空题的答案是“胶头滴管”,一名学生写“滴管”,被J老师判为错误。我问J老师是不是弄错了,要不要把分数加回去。J老师跟我说:不用,就要严格改。可是我明明记得“滴管”和“胶头滴管”应该都对啊!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单纯依靠纸笔测验考查教育的效果是片面的。这实际上过分强调了语言智能和逻辑-数学智能,否定了其他同样为社会所需要的智能,使学生身上的许多重要潜能得不到确认和开发,造成他们当中相当数量的人虽然考试成绩优异,但在社会上却难以解决实际问题[17]。这就是所谓的“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人才”。新课程倡导实行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鼓励使用学习档案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正是为了“多一把尺子”。一方面可以避免用单一的评价标准衡量学生,防止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另一方面,旨在转变轻视学习过程、过于关注结果的观念和做法。
但从小Z反映的情况来看,评价方式恐怕不光是单一,更是僵化。翻开初中化学教材,里面写道“取用少量液体时还可用滴管……”[18],说明J老师确实弄错了。“严格”并不是要求学生的回答与标准答案一模一样,它也应该建立在科学性和规范性的基础上,即学生回答问题的思路和角度无明显偏差、方法科学、表述规范,即便与标准答案不同,也要酌情给分。更何况这名学生只是换了一种说法而已。仅凭纸笔测验评价学生不可取,而通过纸笔测验向学生灌输教师手中的“标准答案”、禁锢他们的思维则更可怕。
5 结论与思考
本文通过记叙分析A校高一化学实习教师小Z的经历,揭示了当前高中化学教学的真实一面。即便有着优质教育资源的名校,在课程安排、教学顺序与深广度、教学方式、作业布置、评价方式等方面也都存在着问题:随意增加课时,禁止学生选课;超前、超量地教学;课堂教学偏重讲授和练习,不重视化学实验的教育价值;作业布置不加筛选,缺乏层次性,形式单调;评价方式单一、僵化。
似乎不难看出,这些问题都指向同一个因素——教师的教育观念。虽然课程改革实施了那么多年,但应试教育、追求统一等思想仍然主导着教师的行为,“以学生为本”尚未落实到位。因为要应试,所以超前、超量地教学,于是不得不增加课时;因为离开实验学生的成绩也不会下滑,所以课堂教学偏重讲授,并企图通过习题训练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因为片面地追求统一、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全面发展,所以统一安排选修课程,统一布置书面作业,统一使用纸笔测验评价学生。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曾经说过:“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出发。”反观高中化学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过分注重化学知识的学习,却忘了学生为什么要接受化学教育、学习化学知识。
从教育本质的角度看,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通过教育使具有天资的人,自己选择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19]。可见知识只是一种途径或载体,教育应该更多地关注和培养学生的个性。严格地说,应试教育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教育——它不顾学生身心特点和未来发展,一味地通过讲授向学生传授化学知识,并通过习题进行强化——与其称它为“教育”,不如说是“训练”或“灌输”。从知识教学的角度看,知识由符号表征、逻辑形式、意义三个部分构成,符号表征的传递、逻辑形式的教学、知识意义的生成是知识教学价值的三个重要维度[20]。这与新课程“三维目标”是相契合的。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传授具体的学科知识,则无法充分实现知识的教育价值,教学只会停留在符号表征层面。由此导致的后果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得不到落实,学生的科学素养得不到切实提高,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教师的教育观念是造成高中化学教学出现种种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转变和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是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只有让教师拥有与新课程匹配的教育观念,深刻认识教育的本质、学科知识的教学价值等基本问题,才能促进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使素质教育的实施变得更加顺利。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应确立的几个基本观念[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7):7~10.
[2]陈向明.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
[3]刘超.高中科学领域模块课程课时设置与实施的比较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4]王磊.基础化学教育课程改革10年进展与反思(下)[J].化学教育,2010,(5):20~24.
[5]廖元锡.新课程高考方案及考试大纲对高中科学领域模块课程实施的影响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1.
[7]何娇.陕西省高中化学选修课程设置与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8]王磊.化学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5.
[9]朱永侃.“弄巧成拙”的背后[J].化学教学,2007,(2):49~51.
[10]金福华.通过对意外实验结果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J].化学教学,1999,(6):24~26.
[11]王云生.重新审视化学作业的作用和功能[J].化学教学,2014,(7):10~13.
[12]尹朝莉,杜丞.高中生使用化学教辅图书现状的调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7,(12):57~63.
[13]刘大同.关于化学同步类教辅编写开发误区的若干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2,(5):70~74.
[14]郭浩芳.化学作业呼唤“量体裁衣”——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作业设计的问题与思考[J].化学教育,2011,32(12):28~30.
[15]郑挺谊,郑长龙.温州地区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学生作业负担情况调查分析[J].化学教育,2011,32(6):44~48.
[16]杭伟华.关于优化高中化学作业设计、布置与评价的思考[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6):18~21.
[17]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3.
[18]王晶,郑长龙.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20.
[19]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4.
12.教育叙事研究范文 篇十二
专业认同是个体在与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的接触中逐渐认可、接受、喜欢所学专业及相关职业,愿意以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行为去学习和探究,依据专业选择职业并愿意将专业或相关职业作为个人终身发展的目标等一系列认知、情感、动机或行为。[1]它是一个与学习过程相伴随的动态的概念,学习者会因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对专业认同的看法。[2]近年来关于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研究表明,专业认同对学生学业成功、学习动机、专业发展等都有积极的影响。[3]
叙事研究是抓住人类经验的故事性特征进行研究,用故事的形式呈现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方式。[4]叙事是人们理解世界的基础,个体在叙事中理解世界、进行自我反思,同时叙事的表达也让别人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5]通过对专科院校特殊教育专业的一名三年级学生的教师专业认同进行叙事研究,探究其作为“准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认同形成过程、影响因素,进而为提高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提供些许思考。
二、个案专业认同现况
根据对已有文献分析,结合研究需要,将特殊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结构要素分为四个方面:(1)择业动因:我为什么选择特殊教育专业;(2)职业认同:特教类职业发展前景;(3)专业投入:专业学习中投入精力;(4)自我意象:我会是一个怎样的特教教师。
(一)择业动因:“调剂过来的”
第一志愿没录取就来到幼师,而且是被调剂到特教的,收到通知书时,不知道什么是特殊教育。咨询后得知可以当普教老师才来的。来之后发现特教更好,就业形势好、工资高、发展空间大。
择业动因是个体选择某一职业的理由和原因,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个体的成长经历、生活经验、性格特征、时代背景等。[6]最初个案并没有选择特殊教育专业,是在被调剂与寄希望于将来还可以从事普教工作的情况下选择就读特殊教育专业。学习过程中,个案基于就业形势及工资待遇等外部条件确定将来从事特殊教育事业。
(二)职业认同:“将来肯定会火”
特教专业将来肯定会火的,到处都是新的发展空间。国家特别重视,颁布了许多关于发展特殊教育的文件。我想抓住这个机会,给自己树立一个目标,10年后要办一个特殊教育机构。
职业认同是一个范围广泛的概念,在本研究包括对特教类职业的发展前景及从事特教一线教学等方面的认同。个案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并确信,特殊教育专业在我国就业前景好,发展空间大。其愿意把握机会,加入特殊教育一线工作行列,实现自己的目标,办一个特殊教育机构。
(三)专业投入:“决定做哪一行就要努力”
确定干特教后,看特教专业书多了,基本上是关于自闭症的,因为我对自闭症感兴趣。暑假在医院实习,带的自闭症孩子进步大,有强烈的成就感,所以想在特教中坚持下来。
专业投入主要指专业学习的态度、学习过程中完成专业任务的情况、投入时间和精力、参与专业相关实践或活动等的情况。[2]个案在确定将来从事特教工作以后,有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主动花更多的时间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也能融会贯通,根据自己的兴趣有所侧重;二是丰富实践经验,能主动利用暑假到机构进行实践活动,而且在实践后,更加坚定自己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信念。
(四)自我意象:“两年骨干、十年园长”
希望工作两年内能成为骨干教师,两年后考研提高自身能力。十年后创办机构并成为一名有影响力的园长。我的康复原则是:给特殊儿童带来乐趣。我会想各种办法带小朋友“玩”,他们情绪好康复效果也会好。
关于“我会是一个怎样的特教教师”的专业觉知是需要个体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发现和反思,形成个人知识经验,这些知识经验反过来又会主导教师教学实践的。[6]个案在统合内外不断发展变化的因素后,形成独特而丰富的自我意象:骨干到园长。对实习期间积累的实践经验进行自我反思,对自己将来成为一个综合素质高的骨干教师有明确的认识及信心。
在历经“被调剂”被迫选择特殊教育专业,到感知到特殊教育发展势头猛进,到“决定做哪一行就要努力”的专业投入,到独特而丰富的自我意象,个案在动态的学习和意义建构中,初步实现知识、价值、情感与行为等方面专业认同。
三、个案专业认同影响因素分析
(一)关键事件
关键事件是指来自生活中的特殊或重大经验,它能够建构新的认知,刺激新的行为,常会通过个人主观的感受与诠释理解过程,塑造个人价值取向与信念,进而影响专业实践与发展。[7]在个案专业认同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事件是一次讲座:W中心的讲座,对我影响很大,讲座后统揽一下全局,更倾向于特教。不难看出,经历这次关键事件后,个案对特殊教育专业了解更多,也直接影响自己将来要从事特教职业的决定。就“关键性的讲座事件”个案还谈及:每个专业的新生先要知道就业前景,确定自己做什么,才会有内驱动力主动学习。可见,这类关键性事件对于初入学、对专业知之甚少的学生来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课程学习
特殊教育专业(幼儿教育方向),要求特教和学前的东西都要学。我没有舞蹈、钢琴基础,兴趣也不大。特教专业课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特殊儿童发展心理学”和“行为矫正技术”。心理学老师上课特别清晰,行为改变技术特别实用,见习时能发现老师的教学方法中融入很多行为基本原理。个案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渐发现自己擅长与不擅长的领域,加上优秀教师的引导与专业课程能够学以致用的特点,越来越积极地投入专业学习。
个案也表达对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的看法:“学龄前儿童融合教育”与“早期干预”很多地方是重复的。“特殊儿童康复训练”这门课,时间根本就不够,既要全面又要有重点,挺难的。个案关于某些课程的看法确实也道出其所在学校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不足。
(三)实践经验
个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倾听自我的声音,透过内心的情感不断调整自己的专业认同:
大部分见习只能看,不实操体会不到特教老师的感受。让我感受最深是有一个单位,那边的老师不那么专业。有一个感统训练机构挺好,目标清晰有计划。见习中,给我影响最大的是暑期实习,确定自己可以在特教领域发展下去的信念。
各种见习经验的相互作用对个案的专业认同产生了直接影响:通过“观看”与“实操”的对比、“不好的”与“好的”机构的对比,尤其是积极向上、教学效果好的机构及实操的体验,不断丰富个案积极的专业认同内涵。
四、思考与启示
(一)同行专家引领、职业教育贯穿
同行专家的榜样作用能够促成特教师范生对专业的积极认同,个案就是在经历一次同行专家经验分享以后,更加坚信自己要从事特教工作的信念。那么,可以充分发挥同行、专家、导师等的引导作用,深化对特教专业的理性认识,形成比较稳定的专业信念。
职业教育应该贯穿学生进校到毕业的全过程。尤其是大一的新生,他们对特教专业课程、教师不太了解,缺乏实践经验,需要有意识地组织专家讲座、座谈等引导他们了解和认识特教专业。大二是学习专业课程的重要时期,接触专业课程教师最多、实践机会较多的时间,因此,可以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及优秀一线特教教师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大三面临着就业,指导学生理性选择职业、规划未来,加强就业前景的指导。
(二)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师资条件
课程结构是衡量专业认同高低的重要因素,课程结构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特教师范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因此,课程设置要做到将课程与实践紧密结合,力求专业课程与社会需求相吻合,保证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课程。此外,教师的素质也是影响特教师范生专业认同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优化师资队伍,鼓励教师教学的同时去一线机构学习、研究,从而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给学生提供正确的示范与引领。
(三)建立优质实践基地、鼓励假期全实践
教师职场当中的实践经验是形塑专业认同的重要来源,短期的见习往往流于“看”的形式甚或是负面的影响。基于此,一方面要建立优质的实践基地群,努力为特殊教育专业学生提供优良的实践环境;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全实践,在实操中切身体验特殊教育的真实情境,通过自我与真实情境的互动形成积极的专业认同。
摘要:运用叙事研究方法,探究一名特殊教育专业大三学生的专业认同情况。从择业动因、职业认同、专业投入和自我意象四个方面分析其专业认同的内涵;揭示关键事件、课程学习和实践经验三个因素对其专业认同产生的重要影响;提出同行专家引领、职业教育贯穿,优化课程结构、提高师资条件,建立优质实践基地、鼓励假期全实践等建议,以期提高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
关键词:特殊教育,专业认同,个案,叙事
参考文献
[1]安芹,贾晓明.高校心理咨询员专业认同的初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2):203-206.
[2]王顶明,刘永存.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7(8):18-22.
[3]官春兰,王雁,张丽敏.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现状的调查研究:以两所部属全国重点师范大学为例[J].中国特殊教育,2011(4):22-29.
[4]鞠玉翠.走近教师生活世界: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叙事探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宋萑,张文宵.教师专业认同:从专业角色走向身份认同[J].全球教育展望,2012(3):56-62.
[6]李战营.特教师范生专业认同的叙事探究:基于个人生活史视角[D].华中师范大学,2010:39.
13.如何写好教育叙事研究报告 篇十三
新的学期来到了,各地中小学教师积极参与到教育叙事研究的活动中,许多学校开展了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和教育科研,如何撰写好教育叙事研究报告成为大家关心的热点。我们注意到,如果老师们仅仅停留在填写教师培训时的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练习模板上,大家的叙事报告就会成为千篇一律的“八股文”。生活之树常青,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体验,撰写教育叙事研究报告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应该是百花齐放,千姿百态,给人以启迪和回味。
根据自己的体会,下面是我对撰写“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一些经验和建议:
一、重在思考
1、教育叙事研究不是简单的“镜像”纪录生活,而是观察与思考生活。
2、好的教学设计不仅仅是一份好的教案,而是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获得的经验。
3、思考不是填写模板(模板是供培训时模仿学习),而是创意和灵感的碰撞。
4、善于思考的人从身边的平常事中也会发现真理。
5、优秀的教师不仅是教人知识,而是教人思考,因此,教师自己首先要养成思考的习惯。
二、注意观察
1、观察教学情景的发展变化。
2、观察当事人的态度。
3、观察学生的反应和学习的结果。
4、可以借助技术(照相机、录像机、计算机等)记录观察的过程。
5、注意保存观察的原始资料。
三、能够提出问题
1、明确研究的问题。
2、清晰地表达问题。
3、把问题细化,便于处理和研究。
4、注意随时抓住教学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
5、追问问题。
四、注意学习
1、从文献资料学习。
2、从网络上的丰富资源学习。
3、向身边的同行学习。
4、向自己的学生学习。
5、注意从历史经验中学习。
五、研究过程
1、清晰地说明参与者特征和研究地点的特征。
2、明确研究的方法和程序。
3、资料收集的技术与可信度。
4、现场情景的准确和生动的描述。
5、如实记录当时的心理活动。
六、交流与讨论
1、头脑风暴,促进新思想的涌现。
2、网上交流,吸取和集中更多人的智慧。
3、对现象和发现的清晰充分的解释。
4、给出的结论适当、有条理、有证据,(必要时讨论研究的局限性)。
5、提出进一步研究的设想与建议。附教育叙事研究案例:
呵护童真
山东省淄博师范附属小学郑春红 女 语文教师
(旁批: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不是一个课堂上发生的故事,是一个教学生活中的故事。这样的叙事报告总是能够引起我心灵的共鸣!)
弹指间,为人师已经十年了。十年来,自以为默默耕耘,循循善诱,自己在学生心中一定是一个善解人意、和蔼可亲的好老师,但今年春天的那件“来苏水事件”却令我自惭形秽,它时常警醒我,在少儿教育中要多用爱心来呵护童真。
(旁批:一个矛盾冲突的引子,引人入胜。)
两个月前初春的一天,在一年级三班的课堂上,许多学生都感冒了。教室里孩子们的咳嗽声和喷嚏声此起彼伏。作为班主任,看着孩子们红红的脸,干裂的嘴,我忍不住嘟囔了一声:“这讨厌的感冒,有点儿来苏水消消毒就好了。”
(旁批:具体的情景描写)
下午,有我的语文课,由于一点私事耽误了时间,上课铃响了,我才一路小跑匆匆赶到教室。“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6页,我们开始上课。”这时,我发现一向爱出风头的姜鹏飞一只手提着什么,另一只手在手忙脚乱地翻书。我说:“姜鹏飞,放下你手中的东西好吗?”“老师,给你,来苏水来了。”他站起身,高高地举起手来,脸上满是狡黠和自豪。——原来他手里提着一个大塑料袋,里面装满了清纯的水。
“从哪里弄来的?”我大声问道。
“是从我家的饮水机上灌的,全是纯净水。” 姜鹏飞立即满脸通红,嗫嚅着说。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个姜鹏飞,经常在课堂上闹笑话,这次又要搞恶作剧了。我更生气了,几步走到他跟前,把他手中装水的塑料袋扔到了垃圾桶。这时,我意识到耽误的时间太多,就没有再去注意他,调整了思绪,继续上课。
下课了,由于我忙着开会,便把这件事淡忘了。晚饭后,家里的电话响了起来。“你好,是郑老师吗?我是姜鹏飞的妈妈“”您有事吗?“”是这样,今天中午姜鹏飞回到家很高兴,还在饮水机边用塑料袋接水,说要带到学校去。还问我,用塑料袋装的水不就是„塑水‟么。我很奇怪,问他要干什么,他说郑老师要用。可是,下午回到家,他却满脸的不高兴,并说您把带水的塑料袋扔到了垃圾桶。这孩子,我也弄不懂他究竟在搞什么,是不是惹您生气了?”“哦?我要用?”我一下子就懵了,努力地想着……
(旁批:故事的高潮,这让任何人看了都会去思考。)
蓦地,一想起上午的“来苏水事件”,我恍然大悟:来苏水?用塑料袋装水?对于一个七岁的孩子来说,二者之间完全可以划等号!回想起当时的一幕幕,我明白了,姜鹏飞虽然调皮,但很有上进心,很乐于助人。他当时只不过想为同学们做件好事,却由于我的急促和草率,轻易地挫伤了一颗纯真的童心!感谢姜鹏飞妈妈的提醒,否则……,我不敢再想下去。在心里,我一遍遍地责备着自己。
(旁批:记叙自己的心理历程)
第二天早晨,我一大早就来到了学校,看到顽皮的小鹏飞已经又在教室外玩耍了。我加快步子走过去,他一看到我,一脸的陌生和茫然,很明显的缺少了以往的活泼与亲近。
(需要我们的行动)
我蹲下来,用胳膊揽过了他的小肩膀,真诚地说:“对不起,鹏飞,昨天的事情,老师错怪你了。”
他眨巴着又黑又亮的大眼睛,歪着头看着我。
我接着说:“但是,来苏水不是用塑料袋装水。它是医院里的一种药水,班里感冒的同学多,老师想用它来消消毒。老师错怪了你,诚恳地向你道歉,你能原谅老师吗?” 这时,孩子的小脸上也渐渐露出了笑容,他不好意思地抚摸着脑袋,小声说:“没关系,郑老师,我看着你着急,就想帮帮咱班的同学们,可……可我不懂啥叫来苏水。”
“鹏飞,你是一个好孩子,关心集体,乐于助人。但是,平时要注意认真听讲,遵守纪律,和同学们搞好团结,那样,老师和同学都会愿意和你做朋友的。你能做到吗?”
他认真地点了点头,使劲地抱住我,脸上绽放出花一样的笑容。
(旁批:接下来,是整个事情之后的反思,从小处和细节,身历其中的教师都在学习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