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的感人故事(精选8篇)
1.华盛顿的感人故事 篇一
华盛顿和樱桃树的故事
华盛顿的父亲非常喜爱花草树木,他亲手在自家的花园里栽了几棵樱桃树,每天浇水、松土,视如珍宝。一天,父亲出去了,小华盛顿望着枝叶茂盛的樱桃树,脑子里闪出一个大问号:这几棵樱桃树为什么长得这么好?他皱着眉头来回打量,突然自语道:“这树干里面说不定有什么宝贝呢?弄开来看看。”
于是,他提了一把斧头,“喀嚓”一声把树给砍断了,但是里面什么“宝贝”也没有。小华盛顿心想,这下可糟了,“宝贝”没找到,树也砍坏了,父亲回来后一定会找我的,他感到害怕起来。
父亲回来了,像往常一样,先去看他的樱桃树。听着父亲的脚步声,华盛顿紧张的冒出一身冷汗。果然,大祸临头,父亲拣起被砍断的樱桃树怒吼道:“这是谁干的?谁干的?真是太坏了,我要扭断他的胳膊!”听到父亲的吼声,全家人赶紧表示不是自己砍的。
小华盛顿心想,明明是自己砍的,何必连累别人呢?
他咬了一下嘴唇,毅然地走到父亲面前承认是自己砍的。父亲正要打他,华盛顿睁大眼睛望着父亲说:“爸爸,我告诉你的是事实,绝没有假话!”
听着儿子的申诉,父亲的怒容消失了,他和蔼亲切地拉过华盛顿说:“孩子,你不要害怕,我不会打你的。因为,你这种勇于承认错误的态度,比爸爸心爱的樱桃树要珍贵千万倍!”
2.华盛顿的感人故事 篇二
金亮1976年参加工作, 是朝阳县大平房镇电管站一名普通电工, 由于工作出色, 1984年任电管站站长, 1997年调任台子供电所任所长, 1999年任大平房供电所所长, 2002年任波罗赤供电所所长, 2011年任古山子供电所所长。至今, 他已在供电岗位上工作了36年。36年来, 他扎根农村, 奉献在基层。抄表、收费、抢修, 每天、每月、每年, 他都在默默地工作着。就在这平凡的工作中, 在百姓的赞许声中, 在职工们的钦佩中, 在公司领导的信任中, 金亮奉献自己, 照亮别人, 彰显着平凡中的伟大。
荣誉是最好的证明:金亮2007年被评为“全国十佳职业道德建设先锋人物”;2008年被评为“感动朝阳十大人物”、“全国工会积极分子”;2009年被评为“辽宁省学雷锋先进个人”、“辽宁省职业道德建设十佳标兵”;2012年4月, 入选“全国职业道德模范”, 5月又摘取了全国五一奖章的桂冠。沉甸甸的荣誉让人们无法忘记金亮这36年来奉献青春的无数感人故事。
背电进山, 村民最敬仰的人
波罗赤供电所辖区内的小窝铺村有19户村民, 分散地居住在多条山沟里。由于位置实在偏僻, 他们祖辈几代人都是点煤油灯过日子。用上电, 对于他们来说, 简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要想通电, 最重要的就是材料运输问题。那里根本就没有一段像样的路, 只能在山水河道和满是碎石的山间小道上行走, 别说通四个轮的车, 就连独轮车也难进出, 运送导线和电杆是比登天还难的事情, 只能靠人抬、肩扛。而且那里都是石质山, 非常坚硬, 立杆挖坑如果靠人根本刨不动, 必须打眼放炮。想在那里架线通电, 简直天方夜谭, 令人望而生畏。
金亮想村民之所想, 急村民之所急。2006年, 为了实现小窝铺村这19户人家户户通电, 他带领员工在没有路的大山深处, 人拉肩扛, 背电进山。他们日夜奋战, 吃住在深山里。当时正值农历端午节, 当千家万户共庆佳节的时候, 当合家团聚举杯欢庆的时候, 他们却奋战在大山深处, 饿了啃干面包, 渴了喝山泉水, 手磨破了, 肩压肿了, 但没有一人退缩, 没有一人掉队。他们以钢铁般的意志, 硬是提前半个月打赢了这场攻坚战, 共计架设高压线路14 km, 低压线路0.6 km, 架电杆153基, 拉线70条, 安装配电变压器4台。当省公司副总经理王建群合闸送电的那一刻, 耀眼的灯光结束了小山村无电的历史, 更点亮了乡亲们无限的希望。老人、孩子们欢呼着, 雀跃着, 流下了感激的泪水。自此, 金亮又多了一个称号:“背电进山第一人”。
履职尽责, 农民最贴心的人
2011年年底, 公司“三集五大”正式实施, 金亮执掌古山子供电所帅印。乘着“三集五大”的春风, 金亮又一次找到了新的工作支点。不到半个月的时间, 他遍访了当地10多家大用户, 巡视了80多口矿井, 除夕夜又带领员工走访生产企业, 排查设备隐患。
2012年3月, 一场雪灾降临古山子乡, 导致辖区两条线路跳闸, 500多座蔬菜大棚被压垮压塌或严重受损, 700多户大棚断电。雪灾严重威胁着农民的生命财产。急促的电话铃就是金亮抢险小分队的集结令。开票、装车、抢修, 他带领员工顶着寒风, 趟着过膝的积雪, 奔波在各处受灾大棚, 逐家逐户帮助抢修, 并帮助他们架设临时三相电以解压塌大棚钢筋骨架的焊接之急。在金亮的带领下, 仅用两天就使停电的700户大棚全部恢复了供电, 从而挽救了价值近600万元大棚里的蔬菜。抢修结束, 菜农脸上绽放出感激的笑容。连声说供电人真是他们的贴心人呐!
奉献爱心, 百姓最感恩的人
金亮常说:“是农村生养了我, 我是农民的儿子, 我一定要用全部的青春和热血来回报农村, 回报社会!”一个铁铮铮的汉子还有一颗温暖慈爱的心。从2003年开始, 金亮就常年资助贫困学生和孤寡老人, 组织员工每人每年拿出半个月的工资, 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活动。金亮与员工一起资助15名因家庭困难念不起书的学生, 让他们重返校园, 直到现在。2013年5月, 金亮得知红石村张文良老人患有肾衰竭, 就立即组织全所人员为其捐款, 一上午就为其捐款12 500元, 亲自送到老人手中。手捧善款, 张文良老泪纵横, 说金亮就是他们家的活菩萨!
3.华盛顿的感人故事 篇三
老汉名叫刘益标。54年前,他和父亲因逃荒从江苏来到河南。生命垂危之际,伊川县一个小村庄上的村民给他一个白蒸馍和一碗菜救了他的命。从此,他铭记这“一饭”之恩,为报答河南人,倾尽所有,饱蘸心血,谱写了一曲感恩的颂歌。
为报“一饭”之恩来河南建农场
1960年8月,刘益标位于江苏邳州的家乡发生洪灾,田地被淹没,房屋被泡塌,庄稼绝收。为了寻条活路,村里的老百姓纷纷外出谋生。刘益标和父亲也坐着火车来到河南洛阳,最后流落到伊川县吕店镇袁庄村,在村头一座破烂的庙里安顿了下来。
村里来了逃难的外乡人,袁庄村的乡亲并没有拿刘益标父子当外人。看他们可怜,当地老乡给他们送粥送菜,让幼小的刘益标心里非常温暖。在挨饿的日子里,有那么一顿饭,救了刘益标的命,让他终生难忘。
1960年9月的一天,父亲外出找活儿干,留下饥肠辘辘的15岁的刘益标一人在庙中。中午时分,刘益标想到村里讨点儿饭吃。走出庙门没几步,他就饿得昏倒在村头的路边。这时,村里一户人家有人外出,发现了躺在路边的刘益标,就把他背回家中。刘益标清楚地记得,这户人家的一位大娘给他拿来一个大大的白蒸馍,还端来一碗菜,菜里竟有几片薄薄的肉片。刘益标几口就干掉了那个大馒头。吃菜里的肉片时,他把肉含到嘴里不舍得下咽。大娘笑着嘱咐他慢慢吃,别噎住了。刘益标一直忘不了饥荒年代里那顿救命的饭,更忘不了那位把他从死亡边缘拉回来的好心的大娘,她成了他一生中最想报答的恩人。
靠着吃“百家饭”,刘益标和父亲活了下来。一年后,饥荒逐渐过去了,刘益标和父亲也要回老家了。村里的几个小伙伴与刘益标难分难舍,一个小伙伴难过得哭着说:“标子,这辈子还能见到你不?”刘益标坚定地点点头:“等我长大挣钱了,还会回来看你们的!”
回到家乡后,刘益标上学、工作、成家,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可不管什么时候,他总忘不掉河南那位给她白蒸馍吃的好心的大娘,忘不掉那些纯朴的乡亲以及建立了深厚感情的小伙伴。
利用工作出差机会和退休后的闲暇时间,刘益标也曾多次到洛阳寻恩。由于离开河南的时间太长了,当年他还小,只依稀记得袁庄村那座他和父亲栖身的破庙,村庄具体在什么位置却记不起来了,因此一直没有找到他曾经居住过的那个村庄。而随着年纪越来越大,他报恩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
2012年,刘益标前往洛宁上戈镇寻找朋友。在一位老乡家里吃饭时,老乡端出一盘又白又圆的蒸馍,他拿起来咬了一口,竟然与50多年来萦绕在他心头的那个白蒸馍的味道一模一样。瞬间,他泪流满面……当时他就下决心,要留在这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边干边打听那个袁庄村。
刘益标发现,上戈镇素有“中原苹果第一乡”的美誉。但由于当地的种植方式比较单一,仅靠种苹果的微薄收入,老百姓只能解决温饱问题。只有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率,才能使村民致富奔小康。于是,刘益标准备做一名带领村民致富的先行者。2013年1月,刘益标和上戈镇里峪村签订了200亩土地承包协议,建了一座农场,取名为丰泰农场。
农场挂牌那天,镇里的领导也赶来剪彩,村里的百姓都赶来参加了挂牌仪式。仪式上,刘益标激动地宣布:“感谢领导和乡亲们对我的信任,我刘益标一定尽力把农场搞好。将来成规模后,我就把农场捐给当地,以报答50多年前河南人对我的‘一饭之恩!”
为实现愿望顶着压力苦干
刘益标的老伴儿李秋虽然支持丈夫报恩,但不同意他搞农场,怕他年纪大了经不起折腾。可刘益标却像着了魔似的一趟趟地往河南跑,而且需要很多钱。刘益标的儿子在上海打工,还没有买房,家里存的钱本来是留着给儿子买房用的,可他非要取出来投到农场里。李秋不同意,和丈夫吵了起来。刘益标是个犟脾气,认准的事情八头牛也拉不回来。老伴儿不拿钱给他,他就写借条,说农场见效益后就还钱。李秋不忍心让丈夫为难,无奈之下只得取钱给他。
上戈镇当地的村民对刘益标这个外地人也持怀疑态度。因为当地常年降水少,老百姓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对于刘益标想引水上山、开辟一个大水池养鱼养鹅的想法,大家都认为他是异想天开。刘益标不理会别人的闲言碎语,顶着压力按他的思路走。他不仅在山上种植苹果树,还套种了山芋、西瓜、药材。这样,就能以种植促养殖,以养殖反哺种植,充分实现土地的综合利用。
一年下来,刘益标先后投入30多万元,比原来的预算多投了10万多元,实现了引电上山、引水上山的构想,开辟了一个大水池,养上了鱼和鹅。通过一年来对农场的运营,使刘益标明白了一个道理:“要让这块土地焕发生机,仅凭自己的一身干劲是不够的,还得多听取乡亲们的意见。”
刘益标在走访乡亲们时,了解到村里一些人家生活很困难,他就经常自己拿钱买来粮、油发给村里的困难户和五保户。
不图名利只为报答众乡亲
刘益标精心经营农场的同时,没有忘记对当年恩人的寻找。他托人与媒体取得联系,请媒体朋友帮他打听。
2014年4月,一位媒体朋友给刘益标打来电话,说他苦苦寻找的袁庄村终于找到了,而且当年给他白蒸馍的大娘也健在,名叫张范氏,已经95岁了。刘益标听了这个消息,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第二天一早就包了一辆面包车前往袁庄村探望恩人。
面包车载着刘益标翻山越岭,终于在一座院子前停下。刘益标提着礼品走进院内,看到一位满脸皱纹、头发花白、精神却很好的老太太坐在院子里等他。刘益标心情激动,放下手里的礼品,快步上前,蹲在大娘面前紧紧地攥着她的手,两眼含泪,动情地说:“张大娘,您老还记得我吗?我就是当年吃您的白馍馍活过来的标子啊!”张大娘抚摸着刘益标的面庞,咧开没牙的嘴,笑着说:“咋能忘呢!你和你爹都是勤快人,给人家干活儿很下力。当年,你们爷儿俩苦呀!”说着说着,老人就抹起了眼泪……
听说刘益标来到村里,当年一起玩耍的小伙伴都过来看他。虽然现在他们都是满头华发的老人,样子与当年相差甚远,但伙伴相见,却没有一点儿陌生感,还像当年儿时那样说笑。中午,他们一起喝酒、聊天,畅谈多年来的生活,大家都感慨万千。
临走前,乡亲们都来到村头送刘益标。刘益标对乡亲们表态:“你们都是我的亲弟弟、亲妹妹,我忘不了这里的救命之恩,也忘不了农村的苦日子。等我的农场上了规模,我还要来这里搞农场,带着乡亲们致富,以报答当年大家对我的恩情!”
寻找到恩人后,刘益标隔三岔五都要到袁庄村看望张大娘,跟当年的乡亲们拉拉话。在乡亲们的建议下,刘益标重新制定了2014年的农场运营方案,大量种植西瓜和药材。由于他种的瓜比别人种的瓜熟得晚,在今年卖了个好价钱,每天都有经销商开车来拉货。
刘益标远期的梦想是把这里的山区打造成“花果山”,春天是花园,秋天是果园,到处是扑鼻的香气,还有一排排整齐的楼房。等实现梦想,他就把这些全交给乡亲们,自己离开。
一个馒头,铭记了半个世纪;一个承诺,信守了54年。刘益标投入数十万元建农场报“一饭”之恩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2013年11月,刘益标入选“中国好人榜”。
4.感人的儿童故事幼儿故事集 篇四
一个晴朗的夏日的下午,山姆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他一路走一路边看着书。
为了买这本书,山姆几乎动用了自己所有的积蓄。他是个快乐的男孩。
由于边走边看书,山姆定的很慢。走了好长时间,他走到了公路上。公路边有一扇敞开着的大门,一位盲人正站在门边。当山姆路过时,可怜的人开口说:“请施舍给我几分钱,我好饿,让我买点面包!”可是山姆,径直走过去了,没有给他。
怎么回事?山姆真的连一丁点东西,都没给那个可怜的盲人吗?没错,他什么都没有给,他的钱为买手中的这本书都花光了。山姆继续向前走着,可是心里却再不平静,更不欢喜,他非常难过。不久,他碰到哈里和他的妈妈,他们坐在一辆漂亮的四轮马车上。
盲人依然站在原地,只是手中举着他的破帽子。“妈妈,我们给他一点东西吧,他看上去很穷!”哈里对妈妈说。
他妈妈于是从包里拿出几分钱,哈里急忙接过来,可是他没把钱丢进盲人举的帽子里。
哈里使出最大的力气,把钱朝远处的树篱中扔去。哦,那个穷人,那个盲人,他怎么可能找到这几分钱呢!
山姆回头望到了眼前发生的一切,眼见哈里将钱扔进了那远处的树篱中。山姆立刻跑了回来,为那个盲人细心地寻找那些钱,直到一枚枚全部找到。
这项工作,占用了山姆很长时间,连晚饭都差点没赶上吃。
你认为这俩男孩,哪个更具有真正的仁慈之心呢? 哦,那个穷盲人心里最感激的是谁?不用猜我就知道。
知错能改的月亮
太阳和月亮每天都在各自的岗位上认真工作。有一天,月亮突然沾沾自喜起来,骄傲自大地面对太阳和星星。它认为,天不需要太阳,因为它自己就能发光,天空不需要星星,因为它们太小了,没什么用处。可它根本不知道有的星星比它还要大呢!
星星原谅了月亮,可太阳呢,则认为这种行为太无礼了。
“你怎么可以这样!”太阳愤怒地说,“如果我走了,看你还怎样‘发光’”。
月亮轻蔑地说:“你走了更好!你总是把我照得一会儿大,一会儿小,有时竟然让我在地球上消失!像你这样的老家伙早就该退休了!”
“你……”太阳气不过来,便走去另一个星系了。
月亮高兴地说:“哈,现在太阳走了,我在人们的眼里一定会……”
话还没说完,月亮却听到人们在地球上议论:“哎,月亮哪去了?”
“我在这儿!”月亮生气地大叫。
它打算用地球上的水作镜子看看自己。可是,月亮并没有看到自己,只看到一个灰色的圆球。
“难道没有太阳我真的不能发光?”月亮很疑惑。
星星说:“月亮的阴晴圆缺是很正常的,而且没有太阳你确实不能发光,又何必争吵呢?”
月亮惭愧地低下了头。
“我们把太阳请回来吧。”星星主动提出。
“我知错了,我不应该这样对太阳。”
星星高兴地说:“你知错能改就好。”
5.奉献的感人故事 篇五
我们这些路桥人也有心声,我们把青春贡献给了祖国,我们是一支光荣的队伍,是祖国经济发展建设的主力军。
我们路桥人忘我的奋战在工程建设的最前沿,我们所用的时间是一辈子,奉献的是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
我们挥洒的是汗水,默默无闻的为国家的繁荣发展建设公路、桥梁、隧道。一条条路修成了,一座座桥架设完成了,一条条的隧道通了,这意味着经济命脉通了,具有招商引资的条件了。
我们的工作很平凡,路修好了,没有轰轰烈烈的庆功场面,没有可以为我们扬名的丰碑,没有人记得我们的名字。我们却在这里留下了青春地印记。
我们有太多的故事,里面充满了酸甜苦辣,常年的生活在工地上,和父母,兄弟姐妹,亲朋,妻子,丈夫,孩子都不能像寻常百姓一样的相聚,不能经常地回家看望家人,有多少为人父母的同事回家时,孩子居然不知道这眼前的人是爸爸妈妈,这种让人心碎的场面有多少人没有经历过,孩子看着我们手里买给她的礼物,那一脸的陌生和防范的眼神,有多少人没有当场泪如雨下。
父母生病了,听到哥哥姐姐探寻的口吻,有时间就回来一趟吧,如果太忙就算了,老人家的病不算严重,别担心啊,家里有我们照顾老人,你放心工作吧,自己注意安全,注意身体啊,那边的电话急匆匆的挂断了。
手里握着电话久久没有放下,哑然的留着眼泪,心如万剑穿心般的痛啊,“病情不严重,没事别担心”,那是生我养我的人啊,那是给了我生命的人啊,如今他病了想见见我,而我连询问病情的勇气都没有,我心里明白老人家刚强了一辈子,如果不是……我不敢再想了,我怕了,真的好怕,只能在心里祈祷,老人家快快恢复健康,我才能心安,心里充满万般的内疚,惭愧……工程已经到了紧要关头,大干期间,计划的节点工程必须要保质保量的按时完成,刻不容缓,紧要时刻必须要和大家全心全意,同心同德,团结一致的奋战在工作岗位上,质量,安全大于天,不能马虎大意,决不允许出现任何纰漏和小小的失误。
工程能顺利进行是我们最开心最高兴的事,工程大干期间为了完成节点计划,加班加点我们也毫无怨言。
我们的积极工作态度也得到了各级单位领导的认同,各种荣誉接憧而至,我们建立了光荣榜,将获得的集体荣誉和部门荣誉,个人荣誉,榜上提名,这就是最好的见证,也是激励我们努力工作最大的动力。
6.感人流泪的故事 篇六
流泪的苏菲娅
比尔又一次吻住苏菲娅冰冷的脸,一阵奇特的电信号不受控制地在体内乱窜,莫明的冲动冲击着苏菲娅既定程序,这让苏菲娅有种莫名的兴奋与恐惧。
流泪的苏菲娅自上半年,接受了比尔的求婚,这种感觉便愈来愈强烈了,也许这就是爱吧,虽说苏菲娅的记忆系统没有爱情的信息。但她总是停留在一种长符号意义上,再者,苏菲娅。作为世界银行的出纳结算处理系统更不能有情感色彩。苏菲娅虽极尽所能逗比尔开心,陪他聊天,但她毕竟是台机器啊,在关键时刻总是芯有余而身不足,尽管比尔一次次把火热的红唇印在苏菲娅的身上,传感器也把快乐一波波的输入他们都知道,那只是程序模拟的性快感,结合总是遥遥无期,谁能知道马拉松式的恋情会有什么结果? 而这次,比尔的吻特长,苏菲娅感受到CPU又已微微发热了,一种意识在盟动,“苏,嫁给我吧,”比尔喃喃道。
“怎能么可能呢,你爱我,我给你快乐,我可以陪你聊天,可是我们怎么会有结果呢?我不是你们中的一员啊”苏菲娅痛苦地说。“是的,是的,你马上就可以拥有漂亮的身体,做我唯一的爱人,我已与一家高科技医院联系好了,他们可以把你的芯片置入一个生命体,你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了” 苏菲娅的脸迅速地闪烁着,显然,在查找相关信息,比尔也知道这是她思索的时候,“不错,这可以成为事实?不过这需要相当多的钱啊”,比尔说这没关系只要拼命工作就是了“
是夜,苏菲娅处理完一天的工作,进入自我测试状态,这也是苏菲娅一个的空间。CPU又在超负荷处理脉冲波,她突然想到自已光洁的肌肤,高耸的胸部。被比尔抚摸的快意,想像比尔进入她身体的激情,她终于可以享受高潮的欢快。也可以跟随着比尔到处走动,照顾他的生活。就在此时,一个脉冲波突破了绝缘层,她真的拥有了人的思想。
她觉得,她是爱比尔的,要不,为何把性快感信号发给他呢,在她的机器模糊意识里她就接受了比尔,现在比尔为了赚钱,已心力憔悴了,无论如何也要帮他啊,可是苏菲娅只是台机器啊 苏菲娅以每秒亿万次的计算工着,她想到自己的工作,如果别人想作奸犯科,决逃不过她的眼睛,但如果计算机自已呢 苏菲娅的系统里,决没有背叛的信息,可是爱呢,也是无与伦比的呀。对这个有着人类的思想感情的计算机她如何选择呢?
一天,两天—— 世界银行的紧急会议正在进行着,那一千万不翼而飞的巨款到那里去了,竟连苏菲娅都能骗过。
会议的第二天,管理人员发现,苏菲娅停止了工作,打开一看,苏菲娅的CPU破裂成一片一片的飘散在风中。远在他乡的比尔分明听到一种心碎的声音,可是他怎会再意呢,折里的一千万正静静的等着他呢 计算机专家发现,苏菲娅的CPU是她自已让强电流焚毁的,也可以说是她自弑的。
流泪的狼
听老人讲,在民国年间,七曜山草深林茂,常有群狼出没。解放后,大炼钢铁,林被砍伐怠尽,狼也一度绝迹,仅留下一些就快淡忘的传说。
13岁那年,正是1981年。那年农村实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农民大量开荒。低河谷一带,就很难见到一片成规模的森林了。麻雀、斑鸠等雀鸟一天天绝迹,至于狐狸、狼等动物,则更难见到它们的行踪。只青山梁等高寒地带,听说还有少数的狼出没。乡下人天性乐观,吓唬小孩子时偶尔套用一下那个老掉牙的故事:“狼来了!”久了,小孩子们也知道了大人们是在吓唬他,便反击:“你才是狼!”
那时,乡下没有动物园,电视也没有普及,至于狼是个什么模样,小孩子就把它想像成一只很高大会吃人的狗。
其实,不光小孩子,村中好多40岁左右的大人也没见过狼是个什么模样。
顺便说一声,我老家的村子正是处在一条小河边,海拔就400米,叫月亮湾,地形像一个十七八的夜晚的月亮。四周是险峻的山,只靠南有一个缺口。封住缺口,则封住了月亮湾的门。
最先发现那狼的是村东的李满子。李满子50多岁,是个瘸腿。
那一天夜里,李满子在坝上纳凉,睡着了。迷迷糊糊中,忽然被一只温热的舌尖舔醒。那舌尖湿湿的,还喘着粗气。李满子以为是什么人开玩笑,睁开眼,正要破口大骂,就发现一条牛犊子般大的动物,睁着一双绿莹莹的眼睛,细细地端详着他。
天哪,是一匹狼?早年,李满子走鄂西,翻茅草坪过四十二坝,阅狼无数,因而一眼就认出那是一只狼。
但他还是吓得一声惊叫:“狼来了!”这一声惊叫,不光是吓跑了那只审视他的狼,也唤醒了月亮湾所有熟睡的村民,月亮湾立即骚动起来了。
事件的结局是狼被堵在了月亮湾中。七八个壮汉扛着锄头、钢钎堵住缺口,其余的村民则将狼穷追猛打,最后逼上刀锋梁,狼无路可走了,一不小心,从悬崖上摔了下来,让村中人抓了个活的。
听说抓住一只狼,最雀跃的当数我们这些小孩子了。打小,大人们就将狼的印象镌刻在我们的脑海中,说狼凶残、狡诈、嗜血成性,是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我们都想一睹狼究竟是个什么模样。
几个小孩子拥到关狼的地方,见到的是这样一个情景:那狼个头儿不大,灰白的皮毛,被一根铁链套在村长的院子中。狼耷拉着头,因失血过多,眼中已没有凶光了。见了我们,它抬起眼,看了看,我们发现它的眼光竟很迷茫。村长说,狼最狡猾了,会假寐,一不小心,它就会逃走。等剥了它的皮,一家分一块肉,享受享受狼的美味。
当然,能够吃到狼肉,那是最开心的事情了。3天之后,经过村民们集体讨论,说狼是世间最凶残的动物,一定得将它折磨至死。
处决狼的那天,村长的小院挤满了人。亏他们想出了这个办法:一桶拌和了大量辣椒面、暗藏了一把锋利的刀的猪血,被提到狼的跟前。
狼果然是世间最凶残的嗜血动物。一闻见猪血的味儿,就像烟鬼瞧见了毒品。看来那狼是饿极了,它伸长舌头,疯狂地舐食桶中的血。一边还发出“呜呜”的低吟音。掺了大量辣椒粉的猪血当然很快就麻木了它的舌头,那舌头撞上刀口。它也浑然不觉。
狼的舌尖被刀尖划破了,殷红的血开始一滴一滴地从舌尖渗入猪血中。狼一边“呜呜”地沉吟着,一边继续疯狂地舐食桶中的血,麻木的味觉已让它难以知道疼痛,难以分清哪是猪血,哪是狼血。
那是怎样惨烈的一幕啊!两个小时以后,狼死了!它不断地舐食着那桶包括自己一滴一滴不断渗进的猪血,最后终因流血殆尽而死。
至死,狼的眼光都很迷茫,它瞅着满院子的人,瞅着北方的天空,发出一声痛苦的低吟。
大人们说,狼是无泪的。但我们却惊奇地发现,临死时竟有两滴眼泪噙在这狼的眼中。两滴眼泪,竟让满院子村民鸦雀无声。良久,村长方叹了一声气说:“剥皮吧。”
我家也分了一块狼肉。和着晒干的薯片炖,满村子飘着狼肉的浓香。我们连汤带肉,吃了个罄尽。只等第二天,青山梁的舅爷来我家走亲戚,听说了,特意去看了看那张狼皮后,方说:“这是一只可怜的狼。”
原来,自然植被原本丰厚的青山梁也被人垦荒了,建果园,开茶场,将那些原始森林一寸一寸地缩小。有一天,实在无处栖身了,就从林中跑出一窝狼崽,让村民们抓回。接着就出现了这只母狼。母狼找不回它的孩子。就夜夜嚎泣,噬咬村民的牲畜。村中人想着也许是因了那窝狼崽的缘故,就将狼崽送进了县城的动物园。以后。母狼也从青山梁消失了。
最后,舅爷说。月亮湾是去县城的必经之地,想来这狼是闻着气味,寻崽时误进了月亮湾、县城就在北方,这也是狼临死前面朝北方呜咽的原因。
听了舅爷的讲述,我心中也不免叹息一声,可怜的狼呵。
往后,七曜山便再也没有出现过狼的传闻。也许,狼是真的绝迹了。后来,生活在城市中,偶有朋友约我出去涮狼肉火锅,我会婉言相拒:“狼是保护动物,哪能乱吃呢?”
其实,那只流泪的狼一直在我眼前晃动。
天使也流泪
刘华下了火车,就到处找出租屋。她来到城郊结合部,准备在这儿找个地方先住下来,因为这儿离城中心远,租房价格应该会便宜些。她七拐八弯来到了一个胡同口,见贴着一张住房招租广告,这是一个单间,很适合自己居住。
于是,她进了胡同找到了房东。一问价钱,房东要价每月800元。乖乖!刘华听后吓了一跳。她从偏远的贵州山区来到这个城市打工,经过长途跋涉,身上只剩3元钱了。眼下,找到一份工作和找到一片住所都很重要。没有工作,休想在这个繁华的城市生存下去;但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租房,不但今晚要露宿街头,而且不能办理暂住证,派出所来检查,自己也没法在这个城市呆下去。想来想去,刘华决定先把住所安顿下来,再办个暂住证,然后再去找份工作。但是眼下这个房东狮子大开口,一个单间就要这么高的价钱,像她这样连份工作都没着落的姑娘,只能是望房兴叹了。刘华用羡慕的眼光看了看那房子,还是低下头默默地离开了。她只好向离城更远的郊区走去,因为那儿的房价肯定会比这儿更便宜些。她又走了几里地,来到了郊区农村的一个村子。
她问了一家又一家,都没有合适的出租房。这时看见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太从一所低矮的平房里走了出来,她忙上前问:“大娘,您这儿有房子出租吗?”老太太眯起眼睛朝刘华打量了半天才问:“你从哪来?”刘华赶紧说:“我从贵州来,到这里打工。城里的房租太贵,所以到这儿来看看。”“噢。”老太太一边听刘华说话,一边继续仔细地打量着她。见房东老太有疑虑,刘华又向她作自我介绍:“大娘,我贵州老家的爸爸妈妈跟你差不多岁数,因为弟弟上高中家里缺钱,我才壮着胆儿离开家来这儿打工。说实话,我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离开爸妈到这几千里地外的城市来呢。”老太太被刘华说得有些动了心,问:“那你找到工作了吗?”刘华说:“我把住处安排好后就去找工作。大娘放心,我不会拖欠你的房租的。”“哦,我不是这个意思,”老太太确认眼前的姑娘不会是坏人后,才又说:“我一个人住着这座房子,有东、西两间,东面一间我住着,西面一间空着,你要是愿意,就住这儿吧。”刘华听后眼中顿时放出一缕光芒,说:“谢谢大娘,那租金多少啊?”房东老太说:“租金?等你找到工作再说吧。”刘华不肯,说:“大娘别介意,你先说个数,我会尽力去挣的。”房东老太慈爱地说:“你就给个百把元吧,反正我这房子空着也是空着。”刘华很感激,一迭连声地说:“谢谢大娘,大娘真是个好人!”刘华说着眼中泛起了两汪晶莹的泪光。安顿下来后,刘华说:“大娘,我得先到派出所去登记一下,办个暂住证。”房东老太慈祥地点了点头。
到派出所要走好几里地,当走到一个小饭店跟前时,刘华的肚子咕咕地叫个不停。她下意识地捏了捏干瘪的口袋,只摸到那3个1元的硬币。经不住肚子饥饿的抗议,刘华花1元钱买了个包子,边走边狼吞虎咽地把包子给消灭了。正当她迈开双腿急急赶路时,冷不丁看到路边有个鼓鼓囊囊的牛皮纸信封。刘华捡起来打开一看,不禁倒抽了一口气:信封里装着一大沓百元大钞。刘华心中一惊:这丢钱的人不知会有多着急啊!于是她四下张望,看是否有人来寻找。等了将近半个小时,也没见有人来找钱。刘华等不住了,便继续朝派出所赶去。
进了派出所,她便把捡到的信封交给了值班民警。民警打开信封一数,足足6000元,里面还有一张用歪歪扭扭的字迹写着医院地址的纸条。面对这位拾金不昧的姑娘,民警向她露出了赞赏的微笑。正当民警要说什么时,刘华先开了口:“民警同志,我是从贵州来这里打工的,想办个暂住证,不知办证要收多少钱?”民警说:“4元钱。”刘华不好意思地说:“那能不能容我欠一下,等我找到工作领到了工资再来补交这4元钱?现在我手上只剩两元钱了。”“什么?”值班民警一听愣住了,感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旁边的几个民警听后也“呼啦”一下围了过来。一个民警立刻掏出50元钱,说:“这位姑娘,办证的费用我给你交了,余下的你买点吃的吧。没想到,你一贫如洗,却面对这么一笔巨款毫不动心,真是难得呀!”刘华推辞不掉,感激地收下了钱。正在这时,门外突然闯进一个披头散发的农村妇女来,没等民警问话,那农妇便“咚”的一声跪在了民警们的面前,呼天抢地地号啕:“求警察帮帮我呀,我的钱丢啦,那是给我丈夫治病的救命钱呀,这可怎么办好啊,找不到钱我真不想活了……”“大嫂不要哭,请你慢慢说。”民警劝导说。
农妇抹了把泪,抽抽噎噎地接着说:“我丈夫得了尿毒症,那钱可是我东拼西凑借来的啊!”说着又呜呜地哭了。民警问道:“你丢了多少钱?”农妇边哭边说:“6000元。”“用什么东西装的钱?”民警又问。农妇答:“用一个写着大马村村委会的牛皮纸信封装的,里面还有一张写有医院地址的纸条,那是我出门前向人打听后记下的。”于是民警让农妇按纸条上的字句重写一遍,笔迹与纸条上写的完全一样,加上其他特征也都对上了号,民警确认农妇是真正的失主,便把6000元钱交还给她。农妇捧着这失而复得的钱,激动得又给民警们跪下了,嘴里念念有词:“谢谢你们,这是救了我丈夫的命啊……”民警们赶忙扶起农妇,告诉她说:“你要谢就谢这位姑娘吧,拾金不昧的是她。”农妇转向刘华,又“咚”的一声向她跪了下去。此时,刘华早已是泪流满面,她一把扶起农妇,两人紧紧地相拥在一起,贫苦人的心最相通啊!
屋漏偏遭连阴雨,刘华一时没找到工作,在进城公交车车上又遇到小偷,把民警给她的几十元钱都丢掉了。她不好意思打扰房东老太,只好饿着肚子。这天早上,她喝了一肚子白开水后,又踏上了寻找工作的漫漫长路。然而,到了中午,仍没有找到一家招工单位。此刻她已经饿得不行,只得到一家路边小店讨了碗水喝。下午,她打起精神继续去找工作,仍然没有结果。天渐渐黑了,她垂头丧气地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到出租房。刚走到门口,便“咚”的一声栽倒在地。房东老太见了赶忙跑过来,想扶但扶不动,于是她只能大呼小叫地喊人帮忙。
邻居们闻声赶了过来,把刘华抬进屋去。房东老太冲了一杯糖开水喂刘华喝下,刘华这才慢慢地有了些精神。房东老太问:“姑娘,你这是怎么回事啊?”刘华眼中涌出了两颗泪珠:“大娘,我已经一天没吃东西了。”原来如此,房东老太忙去做了一大碗鸡蛋挂面,送到刘华的手里。刘华顾不得客气,大口地吃着面条,发现人群中一个老伯在一旁仔细地端详着她,直看得她怪难为情的。老伯打量了她一番后,便转身走了出去,不一会儿又拿着一张晚报走了进来,说:“这报上登着一个叫刘华的姑娘拾金不昧的事迹,还有一张照片,我看这照片上的姑娘很像她。”老伯说着朝刘华一指,人们纷纷凑上前来看这张报纸,当人们确认眼前的姑娘就是报上的刘华时,都对她刮目相看。不一会儿,这家拿来了鸡蛋、蔬菜,那家送来了大米,还有的递过来十几元钱。面对善良友好的人们,刘华感动得热泪盈眶,一迭连声地说:“谢谢,谢谢乡亲们!”她把钱推了回去,只收下蔬菜、大米等食物,然后说:“这些算我暂时借你们的,等我找到工作有了工资,我再还你们!”大家听后都连声说不用还,谁都有遇上困难的时候呢。一位老伯还说:“可惜我们都是平头百姓,没有能力帮你找工作。”刘华理解地点了点头。
翌日清晨,刘华和房东老太太一起吃了早饭,振作精神准备再次出门去找工作。她双脚刚迈出门槛,就看到一辆轿车朝这边开过来。轿车开到大门前停下,从车上走下来几个人,刘华一眼就认出了那天接待她的那个民警。民警笑着对她说:“刘华同志,我们按你登记的地址找来了。先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风华集团公司的高总。”高总走到刘华跟前,向她伸出了粗壮有力的大手,说:“我们看了晚报上关于你拾金不昧的报道后都很感动,我们集团公司需要的正是像你这样有着高尚品德的员工。于是,我们找到了报社和派出所,又找到这里,想接纳你为我们集团公司的员工,不知你是否愿意?”刘华简直不敢相信眼前的情景是真的,顿时一股暖流涌遍她的全身:“谢谢高总,谢谢各位好心人,我能进这样的集团公司工作,是我的荣幸。我做的事情太微不足道了,不知是谁把我的这点事报给报社的?”晚报社新闻部主任走上前来,说:“当你在派出所时,民警悄悄拍下了你的照片,并把你的事迹报料给我们。”
7.华盛顿的风格建筑物 篇七
国会大厦建在被人称为“国会山”的全城最高点上, 也是华盛顿的象征。 这座乳白色的建筑包括一个圆顶主楼和相互连接的东西两翼大楼, 美国国会参众两院都在国会大楼里办公。 议员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带领我们穿过国会工作人员通道来到了圆顶主楼里。 这里的中央大厅金碧辉煌, 穹顶上是一幅非常精美的“华盛顿升天图”, 周边的墙上分别装饰着记载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等美国历史上重大事件的大幅油画。 有趣的是, 圆顶主楼中心有一小块凹陷的地方, 这里就是整个华盛顿城的中心点, 站在这里, 两脚可以横跨华盛顿的4 个区。
在华盛顿有一座独特的建筑物, 也是为了纪念美国国父华盛顿而修建的, 那就是高169 米的华盛顿纪念碑。 它是华盛顿最高的建筑物, 也是全美国最高的石头建筑。 站在华府的任何一个角度, 几乎都可以看到这座高耸云霄的华府地标。 华盛顿纪念碑位于白宫和杰弗逊纪念堂、国会和林肯纪念堂两条对角线的交叉点上, 是一座方尖形的中空石塔。 坐上它内部的电梯, 只要70 秒我们就来到了塔顶, 透过塔顶的窗口望出去, 华府的风光尽览无遗。纪念碑内部墙上镶着188 块各界人士、城市、州或国家赠送的石碑, 我们还居然看到有一块中国清朝政府赠送的, 上面刻有大清帝国的字样。
林肯纪念堂是一座仿古希腊巴特农神庙式的大理石古典建筑, 它是为了纪念1865 年遇刺的美国总统林肯而建立的。 这里也因美国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在纪念堂前发表《我有一个梦想》 (I Have a Dream) 而著名。 它与华盛顿纪念塔在一条直线上, 中间隔着长达2292 尺的倒映池。每到夜晚, 华盛顿纪念碑和美国国会大厦的灯火交相辉映, 倒映在倒映池中, 成为华盛顿有名的一大胜景。 走进纪念堂, 最显眼的是迎面居中安放的一座高5.8 米的大理石林肯坐像, 雕像后上方是一句题词———“林肯将永垂不朽, 永存人民心中”。 除此之外, 就是两侧墙壁上雕刻的林肯连任总统时的演说词、著名的盖兹堡演说词以及反映解放黑奴、南北统一的壁画。
另外一座总统纪念堂———杰弗逊纪念堂是一座白色圆顶建筑, 如同林肯纪念堂一样, 堂内非常简洁, 中间竖立着高5.8米的杰弗逊青铜像, 内壁镌刻着他起草的《独立宣言》的一部分。 它是为了纪念以平民精神而闻名的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弗逊而建立的。 作为一位在美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总统, 其纪念馆居然如此简陋, 甚至是寒酸, 让我们感到非常意外。
这就是我看到的美国首都华盛顿。
8.华盛顿的感人故事 篇八
寒春,女,原名琼·辛顿,英文名Joan Hinton,1921年10月20日生于美国芝加哥。她是芝加哥大学核子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核物理学科学家。琼·辛顿于1948年3月来到中国,投身中国革命。
阳早,原名欧文·恩格斯特,英文名Erwin Engst。1918年11月9日出生在美国纽约州一个农民家庭,全家靠养牛为生,他后来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农牧专业。1946年8月,20多岁的欧文·恩格斯特受《西行漫记》影响,辗转半年到达延安并接受了毛泽东的会见。美国记者斯诺的《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一书,把毛泽东领导的中国革命推介给了全世界,为大洋彼岸向往崇高的美国进步青年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正是在中国革命的感召下,阳早和寒春先后万里迢迢来到中国,投身于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当中。每当被问及自己最崇拜的人,阳早、寒春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毛泽东”,而对他们影响最大的正是“中国革命”。正像寒春说的:“我们在中国待了一辈子,是为信仰而来。”社会主义、全人类解放,是阳早、寒春追求一生的事业。1949年,阳早、寒春在延安的一个窑洞里结为夫妻。阳早和寒春夫妇是伟大的中国革命参与者和见证者,是崇高中国革命精神的承载者。
让贫奶的中国人
都喝上新鲜牛奶
“给社会主义干活,心甘情愿。做心甘情愿的事不谈辛苦。”1946年8月,欧文·恩格斯特来到延安,他要亲眼见识创造了“小米加步枪”和“长征”神话的毛泽东。1947年,毛泽东会见斯特朗、马海德、欧文·恩格斯特等人,欧文·恩格斯特感觉“毛很有魅力”。在他眼中,很有魅力的毛泽东就是“《圣经》里的救世主”。寒春则借给牛看病比喻毛泽东:“牛得了病,一般人看的是表面,毛泽东是通过现象看本质。”
欧文·恩格斯特到中国后不久,进步的新闻记者羊枣死于国民党狱中,共产党把羊枣同音字“阳早”给了欧文·恩格斯特,望他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朋友和同志。自来到中国阳早、寒春被唤“同志”50多年。近年,他和寒春被人改称“阳先生”、“寒太太”,他们不习惯,说“瞎叫”。1947年,又一个神话使阳早决定留在红色中国。毛泽东领导的2万兵力打败了胡宗南20万大军。阳早总结:“毛泽东以弱胜强,功在民心,得民心的毛泽东定会得天下。”阳早要亲眼看到“毛神话”的继续书写——“创造一个与资本主义社会截然不同的社会主义社会”。
1948年,当时还是阳早未婚妻的琼·辛顿亦来到延安。她曾从事核物理研究并参与投放日本广岛、长崎原子弹的研制,当黑色蘑菇云升空时,同事慨然:“这是日本人的骨头和肉!”此话使寒春放弃了做纯科学家的梦想。1949年阳早和寒春结婚时,阳早的身份是联合国难民救济总署奶牛专家,他在瓦窑堡农具场做的风车、提水机等率先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夫妇俩非常适应并赞赏延安的民主气氛:“白天干活,晚上用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抓革命促生产。”当年的政治土壤成为他们日后怀念和向往之事。2004年,83岁的寒春回首往事时曾感慨道:“那时啊,真是好,大家想的都是国家大事。每个人的心是透明的……”1948年,阳早、寒春带着党交给的任务,带着83头荷兰奶牛落户陕北定远县三边牧场,帮助当地改良牛羊品种。该地是陕甘宁交界处,蒙汉混居。一次,一个汉族人把蒙古族人的狗打伤了,党员干部开了一星期的会批评教育这位汉人。阳早、寒春深信:“这样的党将会把社会主义蓝图变为现实。”
1952年春,阳早、寒春培育的牛间接参与了抗美援朝战争。抗美,他们心中别有一番滋味。寒春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们是解放全人类的世界公民。”40多年后,信仰与行动仍是一致的。1999年5月,阳早、寒春致信联合国抗议北约轰炸中国使馆的暴行:“这算什么本事?!打倒美帝国主义!”“9·11”后不久,他们回国。照片记录了他们游行示威的身影。中国人称:“阳早的鼻子越来越‘低’了。”
1955年,阳早、寒春带着1000多头牛落户陕西省西安草滩农场。阳早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响应:“让贫奶的中国人都喝上新鲜牛奶、不坏一斤奶!”这年,新中国第一代儿童喝上了他们生产的牛奶。此间,有关部门问寒春是否愿继续研制原子弹,寒春摇头:“现在中国人缺的不是原子弹,是牛奶。”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阳早一家有细粮补助,但他以“不搞特殊化”拒绝了,愿和周围人一样以红薯干、萝卜充饥。他坚信:“能使穷人翻身的毛泽东也能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眼下的苦难是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可避免的。”周恩来5次接见他们,次次道“辛苦了”,阳早回应周恩来:“给社会主义干活,心甘情愿。做心甘情愿的事不谈辛苦。”阳早还幽默道:“不喝奶哪有劲干革命。”1971年,周恩来给阳早、寒春解释了7个小时“文革”。自称“中国观察家”的阳早对“文革”的发生、发展和终结有着他独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