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文《短文》教学设计的

2024-07-10

语文课文《短文》教学设计的(精选18篇)

1.语文课文《短文》教学设计的 篇一

八年级上册课文《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第一篇《行道树》,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崇高精神。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篇短文借行道树表达了这样一个深刻哲理。

第二篇《第一次真好》作者通过两个具体事例写了人生的一种体验,由衷地抒发了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新鲜而刺激,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多姿多彩的感叹。

【设计思路】

《行道树》重点理解行道树的奉献精神,唤醒麻木的人性,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再是让学生课前搜集关于无私奉献的事例或名言,在课堂上交流,进一步使其熏陶感染。

《第一次真好》重点体验感悟作者对第一次的感受,课前布置学生做一件第一次干的事情,然后以练笔的形式写出自己的体验,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教学目标】

1、了解借物喻人,对比及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2、理解含蓄凝炼的语言。

3、学习行道树无私奉献的精神。

4、体验并珍重人生第一次。

【课时】

2课时。

【教具运用】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社会发展到今天,经济越来越发展了,只是人与人之间却变得越来越陌生了,这是为什么现代电讯事业的发展不但没有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反而在增大,这是为什么?

中央电视台曾报道,上海一个共产党员残疾人,在摆渡时不慎将轮椅驶进了黄浦江里,渡船上站满了渡江的人,但竟无一人跳进水中将他救起。一某晚报载,一儿童溺入湖中,围观的人里三层外三层,他的同伴跪在地上求叔叔阿姨,求过路的好心人救救那正在挣扎的不足十岁的儿童,人群中竟有人喊出救小孩必先拿出80元人民币来,但终因无现金兑现,岸上的人就像看电影一般看着儿童沉入湖底。两个多么惨不忍睹的场面啊!

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真的随雷锋,王进喜,焦裕禄,孔繁森的英灵而长眠在黑沉沉的地下了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行道树》

(板书课题及作者),看作者给我们做出了怎样的回答。

二、识记字词

先自己默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不会的字词,然后老师检查并划出重点字词。

三、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四、出示目标

1、了解借物喻人,对比的写作方法。

2、理解含蓄凝炼的语言。

3、学习行道树无私奉献的.精神。

五、合作探究

出示大屏幕──合作产生智慧,探究孕育人才。

1、整体感知:

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交流。

行道树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

为了反衬行道树的高尚品质,作者用了两处对比,试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2、理解赏析:

学生找出文中难理解的句子,师生共同探讨。比较集中的几个句子如下:

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神圣的事业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3、概括中心:

本文刻画了一棵棵可敬可爱的行道树,他们迎接光明,制造清新,承受痛苦,乐于奉献,他们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但作者是否只是单纯地来赞美行道树?

(引出本文的另一写作特点──借物喻人,进一步来理解文章的中心。)

六、拓展延伸

老师朗读非典时期涌现出来的英雄叶欣,邓练贤的动人事迹(大屏幕出示文章,放背景音乐),学生交流搜集的相关材料,谈这节课的感受,进行人文教育。

七、教师小结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了什么。换句话说,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增添一份绿意奉献是一种牺牲,又何尝不是一种欢乐。

大屏幕显示关于无私奉献的名人名言,《爱的奉献》音乐声响起。

八、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的相关作业。

预习《第一次真好》。

【备课卡片】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北宋)范仲淹

让别人过得幸福些,自己没有幸福不要紧,看到别人得到幸福生活也是舒服的。

──(中国)鲁迅

夜里辉煌的灯光,本是把自己的油耗干了,才把人间照亮。

──(英国)莎士比亚

人能尽自己的责任,就可以感觉到好像吃梨喝蜜似的,把人生这杯苦酒的滋味给抵消了。

──(英国)狄更斯

献身的人是伟大的!即使他处境艰困,但也能平静处之,并且,他的不幸也是幸福的。

──(法国)雨果

一个人到了忘怀得失的时候,他实际是已真有所得。

──(印度)泰戈尔

从毫无顾忌的自我牺牲中得到那么丰富的收获,我就会觉得自己是非常幸福的了。

──(印度)泰戈尔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的成长中有过许多第一次。第一次参赛,第一次远行,第一次上网第一次意味着尝试探索,第一次意味着迎接挑战,无数的第一次,促使你不断成长,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怎样才能获取更多更宝贵的生命体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将给你深刻的启示。

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识记字词

先自己默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不会的字词,然后老师检查并划出重点字词。

三、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四、出示目标

1、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2、材料的典型性。

3、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4、体验并珍重人生第一次。

五、自主学习

本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这两件事有哪些相同点?那些不同点?

体会材料的典型性:

1、本文写了几个第一次,用笔是否平均用力?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或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什么?)

2、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3、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4、为什么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

5、为什么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呢?

6、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六、合作探究

六人为一小组,讨论探究大屏幕上的问题:

1、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的风情画,而不说是风景画或风光画?

2、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3、找出文中议论性的句子,试分析它们的作用?

七、交流体验

第一次意味着尝试探索,第一次意味着迎接挑战,无数的第一次,促使你不断成长,我们要珍视人生的每一个第一次。现在我们互相交流一下你曾经的一个第一次体验。

教师先谈谈自己人生的某个第一次,来激发学生交流的热情。

八、学后感受

让学生谈谈这节课有哪些启发?那些收获?还有哪些不足?

(可以谈知识方面的体会,譬如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或者我懂得了写作文的的什么方法等等,也可以参与教学方法的改进等等,不一而足,目的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培养自律意识。 )

九、教师总结

本文的作者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琐事的体验,写成了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相比之下,我们也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或喜或忧或大或小的事情,但我们当中的大多数同学漠然视之,更不用提动笔写一写了,这或许就是为什么有些同学总是抱怨作文没有材料写的原因吧 老师真诚的希望大家,学习本文作者周素珊善于观察,用心体验,勤于动笔的良好的写作习惯。

只要用心体验,生活就是我们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材料仓库。

十、作业

认真观察生活,仔细玩味体验,仿照《第一次真好》,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板书设计】

第一次真好

周素珊

详 第一次看见结实累累的柚子树

第一次看刚孵出的雏鸟

作用 突出中心

略 第一次露营

第一次动手做饭

第一次坐火车

第一次坐飞机

第一次看见雪

第一次看见自己的作品用铅字印出来

作用 一种补充 更加充实

【备课卡片】

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吃它呢 蜘蛛也一定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不吃了,像这样的人,我们应该极端感谢的。

──鲁迅

传说中的盘古开天辟地,历尽艰辛。倘若没有他来做这个第一,宇宙至今仍处于混沌状态。

神农氏为写《神农本草经》,遍尝草药,中毒而死,假如没有他来做这个第一,那草药是否有毒,便未可知。

2.语文课文《短文》教学设计的 篇二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核心词汇是“整体”, 其次是“语文”。从“整体”的角度而言, 单元教学应该关注各个教学模块之间的联系, 应该有比较明确的整体教学目标。把小学六年的语文教学看作一个整体, 注意到整体目标和每学期目标之间的关系。从“语文”的角度而言, 单元教学应该突出“语文能力系统”, 把语文能力分成不同的层级, 在适当的阶段培养适当的能力。从“教学”的角度而言, 单元整体教学应该是一种教学形式, 其突出特点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核心。随着学习的推进, 学生逐渐达到能够自学的能力, 学生自学后和教师探讨、交流, 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最后, 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导师”。从“单元”的角度而言, 单元整体教学应该整合教材, 把“教科书”“整本书”“语文实践活动”整合在一起。从“小学”的角度而言, 单元整体教学应该把握小学生的学习特点, 认识到培养学生是教学的目标和归宿, 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 尊重学生学习母语的规律。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是在编织一张网, 这张网不一定“经纬分明”, 但是大约有这样几条线:教材的体裁、教材的主题、教材的结构、语文能力、语言特点、年段特点、教学方式, 这些线编织成一张语文网, 一张蹦蹦床一样的弹力网, 语文教师和他的学生舞在网中央。

二、“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操作流程及实施策略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包括“教科书教学”“整本书阅读”“语文实践活动”三部分, 各部分既有横向联系, 又有一个纵向的序列。单元整体教学分为7个模块:预习模块、理解内容模块、领悟表达模块、口语与习作模块、整本书阅读讨论模块、语文实践活动模块、检测模块。每个模块大概用2课时教学。

(一) 预习模块。

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整体感知单元的学习内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能够读通、读懂课文, 能够划出不懂的地方。在不同的年段要求不同:一、二年级让学生自己读课文, 划生字词;三、四年级还要能够提出问题;五、六年级提问题时要注意从多个角度考虑, 比如主题的角度、体裁的角度、表达的角度、个人的观点等。

安排预习, 是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让学生凭借自己的能力去学习。预习以后, 师生可以站在更高的平台上进行交流。

(二) 理解内容模块。

理解内容模块有两个任务:一是理解内容, 二是体会感情。理解内容就是在教师的带领下, 通过解决提出的问题, 能够复述、解释、重整文本, 获得自己的体会。在理解了文章内容以后, 还要能够体会到文字背后传递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不同年段对理解的要求不同。一、二年级能够知道文章讲了什么就可以了;三、四年级还要求对某些细节能够联系上下文进行解释;五、六年级还要求能够对文字中的信息进行整合, 通过推理论证得到问题的答案。

(三) 领悟表达模块。

领悟表达模块也有两个任务:一是领悟表达, 二是欣赏评价。领悟表达, 就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对文章的表达方式进行研究, 从体裁、表述方式等方面对文章进行探讨。欣赏评价, 就是在领悟和接受的基础上, 从读者的角度, 对文章好的地方进行欣赏, 并对文章某些地方提出自己的看法, 或者能够进行修改。本模块重点培养学生伸展、评鉴和创意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在接受的基础上又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低年级重在领悟重点词语和句子, 理解重点句子的表达作用和表达效果, 可以通过替换词语等方式进行体会。中年级重在领悟句子和段落的表达效果, 能够对一些表达方法进行辨析, 能够通过具体的语言, 感受到作者表达的独特性。高年级除了领悟词、句段的表达效果外, 重在对文章篇章结构的领悟。

低年级的欣赏评价, 只要能够用朗读的形式把自己觉得好的地方读出来即可。中年级能够对具体的词句说出自己的看法, 还要能够用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高年级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对文章的看法, 还要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 口语交际与习作模块。

教学中对人教版“积累运用”中的“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等进行整合。先从教材的设计来看, 结合“口语交际”的要求和“交流平台”的内容, 设计口语交际的话题。从口语交际向习作进行自然过渡。口语交际的内容往往与习作的内容紧密相连。口语交际的过程往往也是习作指导的过程。

在口语交际模块中, 让学生结合话题准备, 并且充分表达。表达的过程就是调整思路并不断修改的过程。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 让学生互相评价, 在此基础上动笔写作。

(五) 整本书阅读讨论模块。

整本书的选择要和教科书中的单元有密切的联系。如主题的相似、体裁的相似、内容的相似, 从这些相似点入手寻求结合点, 然后确定应该读哪本书。选好书以后,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由阅读。

一、二年级阅读整本书, 可以由教师讲给学生听。三、四年级教师可以先进行导读, 激起读书兴趣, 学生在期待中阅读。五、六年级可以让学生自由阅读, 提出自己的问题, 进行读书交流。读书交流大概分为两部分:一是理解内容、体会感情;二是领悟表达, 欣赏评价。

整本书阅读讨论, 重要的是提出讨论的话题。话题可以由教师提出来, 也可以由学生提出来。学生提出的多是内容方面的问题, 重在理解和解释文本。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指向性, 指向于阅读的方向和规律。

(六) 语文实践活动模块。

“语文实践活动”与“语文实践”有区别。“语文实践”是指学生听、说、读、写等一切与语文能力有关的实践, 在前面任何一个模块中, 学生都是在进行“语文实践”, 并且是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发展、提高。“语文实践活动”, 是以某种语文实践为主所组织的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的组织大体可以分为两种方式:课内的语文实践活动和课外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内语文实践活动, 可以和单元联系。比如, 在上完人教版四年级童话单元后, 整本书阅读讨论了《木偶奇遇记》, 安排了“编写剧本”的语文实践活动, 让学生把自己写的童话或者《木偶奇遇记》中的某个段落编写成剧本。编写剧本, 一是让学生简单认识剧本与文章的不同, 二是让学生通过实践, 把自己的文章进行精细化描写, 让人物形象更丰满, 目的是锻炼学生文字的表现力。编写以后, 让学生分小组设计表演, 加深对剧本的理解, 边排练边修改, 最后在全班表演。“编写剧本”, 每个年级都可以进行, 只是要求不同。四年级能够按照剧本的基本样式对人物语言、动作进行细化就可以了。五、六年级可以在语言刻画和表演上再提高要求。

课外语文实践活动, 就是需要学生在课外进行实践、课内进行展示的活动。比如, 低年级识字的实践活动。一年级的教师让学生结合课本上的字, 搜集各种食品包装袋上自己认识的汉字。语文实践活动时间, 让学生把食品包装袋带到班级, 小组内互相交流, 然后, 全班交流, 共同识字。二年级的教师让学生制作自己的识字课本或者识字卡片, 搜集各种材料 (广告、包装袋等) 上的字, 剪下来贴在一张白纸上, 并给字注上拼音。学生在剪剪贴贴的过程中, 不仅认识了字, 还锻炼了搜集、整理、构图等方面的能力。更主要的是学生的识字意识增强了, 见到有字的纸就要看看。这样的识字, 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跳出课本, 同时和他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七) 检测模块。

检测模块, 一、二年级由教师带领检测, 三至六年级先由学生自己复习检测。通过复习让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梳理, 同时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学生自我检测完毕, 教师再用适当的题目对学生进行检测。这个检测是对学习效果的检查, 更重要的是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和总结。不同的年级使用的方法不同:三年级开始的时候, 在教师的带领之下, 让学生知道要从哪些方面去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慢慢地教师的作用就要淡化;到六年级的时候, 就以学生自我检测为主, 教师的作用在于和学生进行讨论, 回答学生的问题。

不同的年段在7个模块中的操作重点不同。有的在于教给方法, 有的在于启发引导, 有的在于给予时间和空间。无论这7个模块怎样设置都服从于单元的总体要求。其要求大体分为三个方面:主题、体裁、语文能力。整个过程都试图把学生放在学习者的位置上, 让他们经历学习的过程,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学生与学习、学科总是融合在一起的, 当对“语文学习”这个过程和“学习语文”这个目的分不清的时候, 就出现了偏差。“语文学习”这个过程本身是要有人文关怀的, 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 尊重学生的需要。这就需要教师付出数倍的努力, 既要有学科知识, 又要有学生观念。语文应该是工具性的学科, 教师应该以“人文性”的态度去教学, 对学生充满人性的关怀与期待, 看到学生语言发展的巨大潜力和无限可能。

语文是工具, 但教师不是从一只手交到另一只手的派发工具的“工头”。语文教师应该带着理性的关怀、感性的期待, 帮助学生找到顺手的工具, 并在工具出了问题时帮助他们修理好。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在表面上是功利的或者说是工具的, 因为它的最终指向是学生积累语文学习的经验, 形成语文学习的能力。但是, 在骨子里是人文的, 因为教师不会把所有的点都考虑到, 不会把所有的点都设置得那么精确深刻, 不会把所有矿藏都挖尽。教师只是找到典型, 找到学生不易发现的地方进行设计, 给学生留下足够的开采空间。教师的作用只是像运载火箭一样, 以适当的力把学生推上预定轨道。然后, 学生就要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生命的运转。

3.高中语文知识短文教学浅谈 篇三

关键词:语文知识短文 教学方法

语文知识短文,是对课文的补充解释,它有利于我们去理解课文。但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有个别教师只重视课文的教学,而忽视了知识短文的教学,这样不利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我们应当树立新的语文教学观,在教好课文的同时注意教好知识短文的教学。

一、知识短文的教学要有趣

知识短文内容抽象,科学性、逻辑性强,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把抽象知识形象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顺口溜、口诀或者寓言等教学方法使知识具体形象,使学生轻松掌握知识。

二、知识短文的教学要有序

语文知识短文按其内容分为语法知识、写作知识、逻辑知识、文学常识四大类。每一类在教材中都按照本身的顺序系统进行安排,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按照其顺序组织教学,减少重复劳动和无效劳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知识短文教学要重结合

各种语文知识既自成體系,又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例如,字、词、句、篇章结构及语法修辞都有一定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把这些知识结合起来进行讲解。另外,我们还要注重各种知识与课文结合,这样语文知识可以帮助理解课文,课文的材料又可以佐证所教的语文知识。

四、知识短文教学要重练习

现行的语文教材中,许多知识短文后都没有配备思考和练习题。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内容,从而能在实际中运用,教师要适当地给学生留一些练习题,练习题要力求实效、多样、新颖。

五、知识短文教学要重运用

在语文知识短文中,有多篇是以附录的形式出现在各册之后的,它有不同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针对知识短文内容引导学生多写多练,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并学会在生活实际中运用。

六、具体的教学方法

我们在进行知识短文教学时,要遵循《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要力求精要、好懂、有用”的原则,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地方法进行知识短文教学。

1.诱发引导。知识短文是讲授知识,揭示规律的文章。我们在进行知识短文教学时,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发现思考,理解运用知识。其过程一般包括:出示适当的感性材料,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经过必要的提示去分析问题,布置适当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运用知识。例如,在教授句法之类的短文时,教师应引导、启发学生,从而培养他们的想象力。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2.解释分析。知识短文中有不少概念和定义,这些概念、定义抽象,为了避免学生抽象记忆,在实际中无法运用,教师就得进行解释分析。即从讲清定义、明确概念入手,然后再指定练习范围,让实例和定义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最后让学生在定义的指导下学习运用。例如,讲解修辞知识时,教师先讲清什么是比喻、拟人等定义,然后通过大量的例题让学生去练习、应用,加深对概念、定义的理解、掌握。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探究与质疑,在质疑中发展其创造性思维。例如,在知识短文教学中,教师如能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生疑、质疑,便能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内容,达到教学的目的。反之,如果在讲解课文时,只是照本宣科,不着眼于启发思考,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便会浮光掠影,一晃而过,根本就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3.讲读练习。《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教学知识短文“要少用术语,紧密结合学生阅读和写作,力求通过练习收到实效”。为了达到上述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采取讲讲练练、讲练结合、先讲后练、边练边讲等方式。例如,在教授说明方法之类的知识时,教师就可结合课文的例子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去练习写作,这样的练习有针对性,学生倍感兴趣。

4.提纲列表。有的知识短文虽然难度不大,但头绪繁多,要让学生从复杂多变的知识中抓住要领,理出线索,可通过画图列表的方式,使之有一定的直观性,从而使学生一目了然。

5.联系比较。知识短文与课文之间,知识短文与知识短文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它们前后映照,相互关联。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纵观全局,统筹安排,把相关的知识渗透在讲读练习之中,这样就能使学生很快掌握课文的知识框架。

总之,语文知识短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在教学时应把握重点,指出难点,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从而使学生自己去感悟习得,去“内化”,逐步提高阅读水平与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 黄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育.

[2] 陈继英.教学如何引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责编 张翼翔)

4.七年级语文上册《短文》教学反思 篇四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注重了三点:

1.强化了学生对语言的品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突出了“语言品味”这一教学重点。

2.注重对情感的体会。《走,看云去》是一篇托物咏志的文章,学生除了对语言层面的品味之外,更重要的是对文章思想情感的把握,在教学的`过程中,我紧紧抓住第10、11两自然段的重点语句,并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透过对两自然段的品味,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通过《第一次真好》中的教学,教育学生要敢于尝试有益的“第一次:,要珍惜“第一次”。

3.试着培养学生敢于思考、敢于质疑的习惯,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们自主阅读,自由质疑,探讨寻求答案,开展了小组内、小组间、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本节课的教学之中我觉得有下述几方面需要改进:

1.学生自主阅读和自主解读。有时有些散,教师应充分考虑到予以学生恰当的引导。

5.语文课文刺猬的教案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习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刺猬的生活习性,体会“我”与刺猬相处的和谐融洽。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对刺猬有多少了解?谈一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

2、默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什么?

3、指名回答。

三、精读1——5自然段

1、师:作者在散步时,意外发现了一只刺猬,这无疑是作者的意外之喜。对于刺猬来说,跟作者的不期而遇,意味着什么?

2、学生自由读1——5自然段,然后交流。

3、预计交流内容:刺猬很害怕……相机指导朗读

4、让学生带着体会再读1——5自然段

四、精读6——11自然段

1、师:看着这只可爱的刺猬,作者突然冒出一个念头,用呢帽把它带回了家。刺猬被装进了呢帽,在黑暗的世界里,等待它的.是什么呢?

2、默读课文,然后交流。

3、作者有是怎样对待他的呢?从中你们体会到什么?相机有感情朗读

五、精读12自然段

1、自由读文,看从文中了解了什么?

2、交流

3、想象一下:作者还会怎样善待刺猬?

六、小结。

在这个蔚蓝星球上,有许多与我们朝夕相处上的小生灵,它们一直与我们和谐相处上,我们要更加珍爱这个美丽祥和的大家庭,爱护环境,保护动物,让人类与动物共享碧水蓝天。

板书设计:

自卫 攻击——狠狠地用利刺我

发现刺猬 善游——松开刺毛游上岸 尊重习性

陌生:朝四下望 试着跑 躺着不动

刺猬 彼此相处 适应:跑来跑去 闻闻嗅嗅

6.语文课文《短文》教学设计的 篇六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学习新偏旁“衤”。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懂得维护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才干使我们生活的环境变得更加美丽。

二、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充溢童真、童趣的童话课文。课文主要写了大象、棕熊为了比谁的力气大,把小树林的树木拔光了,经过小兔的教导后,它们重新把树木栽好,使得溪水又变清了的事。

重点难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可以正确填写动词+名词的短语;能通过读课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维护环境的意识。

本课在整个知识体系中还处于解决幼小衔接,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阶段。同时也是落实新课程规范的识字和阅读目标,在整个知识体系中还处于奠基阶段。

三、学生分析:

在本阶段,学生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汉语拼音和一局部汉字,对阅读有了初步的兴趣。本文属童话,由于小朋友对童话比较感兴趣,这篇课文有利于提高对小朋友的阅读和识字兴趣。

四、设计思路

1.创设情景,引领学生走进童话世界。

2.并在诵读中有所领会和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3.重视学生自主识字。

[教具准备]

课件(大自然的美景、受到破坏后的大自然),动物的头饰,拼音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件引入,激情导趣

1、出示课件:大自然的美景,激发学生的情感。

(师:你看到了什么呢?你有什么感想呢?

2导入课文。

师:是呀,我们的大自然美极了,不但有茂密的树林,五颜六色的鲜花,还是一条条清清的溪水。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大自然中的清清的溪水。谁会读课题?(指名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如,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还可以请教老师、同学。

2、出示会认字字卡,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检查认读。

(1)小组检查(抽读)

(2)师生推荐:开火车读(师边听边纠正)

3、出示没标拼音的课文进行朗读。

(1)自由读,边读边标出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几位学生范读课文,边听边想:课文写了哪几个动物之间发生的故事?

三、认识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让学生在小组推荐自身掌握的情况。

师:这些生字中,你会读哪个字,请同学们在小组推荐。

2、出示去掉生字的拼音。

(1)指名读。

(2)请小老师带读。

(3)开火车读。

(4)小组推荐,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记住这个字的?

3、指导书写。

(1)指导书写“互、象、被、掉”四个字,学习新偏旁“衤”。让学生观察字的笔画和田字格中的位置,教师示范,指导学生书写。

(2)学生范写生字“俩、读、沿、朝”。引导学生在己认识偏旁和字的基础上能自身正确书写。

(3)学生书写,互相欣赏,检查订正。

四、语文实践活动(一字开花)

五、总结并安排作业

你有什么收获?课后多读课文,指出自身不明白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出字卡:检查记字情况。

2、课文写了哪些动物之间发生的故事?

二、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这儿个动物发生了什么事?

2、出示课文中的两幅图:请选择其中的一幅图,说说这幅图说的是什么?(推荐)

3、出示图1:课文是怎样写的?请自由读一读。

4、小组讨论: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5、根据学生的回答,学习3自然段。

6、小结

师:你认为大象、棕熊做得对吗?为什么?假如再这样做,大自然会变成什么样?所以,假如你是大象、棕熊,你会怎样做呢?

7、学习第10、11自然段。

(1)过渡:同学们说得对极了。大象和棕熊也知道错了,它们也懂得维护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了,你们看……(出示动画课件)。

(2)指导读课文第10、11自然段。

(3)看了动画、读了课文,你想对大象,棕熊说些什么呢?

三、深化练习,积累词汇

出示课后第二题:

例:挖(坑)

栽()培()浇()

四、汇读全文,整体感悟

1、自由读课文,感悟课文。

2、小组分角色读课文。

3、分角色扮演。

五、师质疑并总结

六、安排作业

1、读读词语花篮里的词语,再把自身喜欢的誊写下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1、本课设计上能体现老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得到新知识。

2、本课在设计上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培养,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提高语文素养。

3、能够落实教学目标,对一些课文的重点能够有偏重的落实,像学习生字以和生字的书写等重点环节落实交好。

7.语文课文《短文》教学设计的 篇七

从“教什么”的视角来看, 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 首先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上。低水平的教师, 只会照本宣科, 看到什么就教给学生什么;高水平的教师, 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在教教材中显性知识的同时, 能挖掘出其背后的隐性知识, 教一些别人教不出来的内容, 那么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什么呢?

叶圣陶先生有过精辟的阐述:“就教学而言, 精读是主体, 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 精读是准备, 略读才是应用。”叶老的话明确地点出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 精读是略读的基础, 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和延伸, 它们都是阅读的方法和要求, 虽然各自所发挥的作用不同, 但就教学而言一样重要。对于这类课文的教材处理, 即“教什么”, 经过多年观察发现, 有的老师上得过详细, 费时不讨好。有的老师教学内容处理得过于简单, 过分挖掘和延伸拓展。其实对于略读课文的教材处理, 可以从学段特点、单元训练重点等方面出发, 从生字教学、内容取舍、学法教学的角度设计。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 下面通过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下的略读课文《牧场之国》、五下的略读课文《刷子李》的教学实践, 来谈几点体会。

一紧扣文前提示, 凸显教学重点

根据教材编写的要求, 略读课文安排的课时为一课时, 这是有依据的, 可以让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快速找准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 明确“教什么”, 从而使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形成一个小循环的教学整体, 更好地发挥阅读训练、迁移能力和陶冶情趣的功能。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在每一篇略读课文前都有一段提示语, 这段提示语有两大作用:一是帮助教师把握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二是教师可以通过提示语推测出精读课文教学重点的重要依据, 在精读与略读课文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使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更趋一致, 联系更加紧密。

例如《刷子李》的课前提示语生动活泼, 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又延续了本组课文的主题性, 同时还明确提出了阅读要求。围绕这个提示语, 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首先回顾写法。“同学们,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 大家回顾一下, 描写人物的方法都有哪些?”接着让学生浏览提示语, 明确学习要求。引导学生小结本课的教学重点: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儿, 作家又是怎样写出他技艺高超的。然后请同学们带着自己概括的这两个问题默读课文, 用横线画出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句子, 并作简单批注。最后出示表格, 让学生学会自学课文, 完成学习单上的表格。

依托提示语, 有利于我们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 达到略读课文教学的高效, 有所侧重必有所舍弃, 同时也让学生学会迅速、准确地把握略读课文的学习重点, 明确了本课“学什么”。

二巧抓生字教学, 处理有针对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生字教学应该贯穿于小学学习的整个阶段。有的老师以为生字教学应该在精读课文中仔细教、扎实教, 略读课文可以略过。其实不然, 略读课文的生字教学自有需要侧重的地方。以《牧场之国》为例, 针对本课中的词语, 有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

★从字理入手, 紧扣题眼。

片段一:1.课件展示“牧”的字理图, 同学们, 你们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牛羊成群)

★从字音入手, 读通课文。

片段二:1.刚才同学们大声地朗读了课文, 老师发现有两个词, 你们读准了吗?

(出示模样, 膘肥体壮)

2.谁来读一读, 你能读出“模”的另一个读音吗?

3. 将这两个词语放入句子中, 你们会读吗?

4. 指导学生读, 什么是“膘肥体壮”?谁来描述一下。

5. 师:你懂得真多, 请看图片——辽阔碧绿的草原上, 有一群膘肥体壮的牛羊, 这一切, 让你想说什么?

6. 就是如此的膘肥体壮, 让我们感受到牛羊王国的快乐。

这两个片段的处理, 没有掉入像精读课文那样的进行分析、练写的框框, 而是去繁就简, 针对课文内容和学生第二学段中容易出现的字词错误进行点破, 再反刍到对文本的领悟, 事半功倍。

三妙解内容教学, 过程体现方法性

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讲得十分深刻——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我想, 略读教学的课堂更应该是学生积极思考的天地。略读课文作为一个单元主题的延伸, 再做处理时, 要充分考虑到教材的特点, 才能达到让孩子自发思考的目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学习略读, 粗知文章大意”;“学习浏览, 扩大知识面, 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这些同样指明了略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事实上, 在当前的信息时代, 略读能力能够更迅速、便捷地获取大量的信息, 在日常生活中, 略读比精读具有更大的实用价值。略读课文是孩子运用所学会的阅读知识, 利用阅读期待进行独立阅读、理解的好材料, 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重要途径。

以《刷子李》为例, 本文篇幅虽长, 却处处有亮点, 有学习点。如果按精读课文的方法, 每个点都舍不得丢, 每个点都想讲足讲透, 那么三个课时都讲不完。芝麻和西瓜如何进行取舍呢?什么是芝麻?什么又是西瓜?我觉得要先从三点来分析:第一点, 本课所在单元的主题是“人物描写方法”, 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外貌等描写如同散落在文中的珍珠, 需要老师将其一一拾起, 串成一条珍珠项链, 熠熠生辉。第二点, 本课的文章结构安排是独具匠心的, 冯老爷爷为了凸显刷子李高超的技艺, 采取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刻画人物的方法, 是五年段学生迫切需要掌握的写作方法。第三点, 本文有很多词语的使用非常精彩, “悠然摆来, 悠然摆去”“天衣无缝”等, 取舍得当, 可以达到一点就破的效果。针对以上分析, 可以这样进行设计。

1.从动作描写中体会

出示内容: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 悠然摆去, 如同伴着鼓点, 和着琴音, 每一摆刷, 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上啪地清脆一响, 极是好听。教师提问: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做一做这个动作。你能边做这个动作边读吗?在学生思想交流后, 请全班同学一起来做动作, 紧接着提问:此时刷子李在你的眼里还只是一名粉刷匠吗?读着读着, 你仿佛看到了一位……

2.从点睛之语中感悟

出示内容:啪啪声里, 一道道浆, 衔接得天衣无缝, 刷过去的墙面, 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师:天衣无缝是什么意思? (一个“天衣无缝”, 写出了刷子李粉刷的墙面十分平整, 质量很高。效果真奇呀!)

师:读到这, 你感受到刷子李的技艺高超了吗?谁来夸夸他。

当然一篇好的文本, 它的语言和思维训练点肯定不只一处。在设计时, 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 当然也不能特立独行和精读课文、本组训练重点风马牛不相及。在品味、积累文本语言的同时, 我们也要适时地设计, 去点亮学生思维的火花, 以更开放的形式让学生独立自由地思考。

四找准拓展延伸方向, 选择要慎重

叶圣陶先生说过:“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相比, 就课文扩展方面来说, 略读课文将更开放。”正因为这一“开放”特性, 使教师们手忙脚乱, 不知所措。略读课文到底要“教什么, 怎么教, 教到什么程度”是摆在一线语文教师面前比较困惑的问题, 迫切需要解决。略读课文自身的教材特点决定了拓展延伸的必要性, 但是发现有很多老师选择的材料过于随意, 没有充分考虑本课的单元训练点。其实, 拓展延伸做得好, 就如余音绕梁, 能够达到影响深远的效果。还是以《刷子李》为例: (1) 谈收获, 总结方法。学了这篇课文, 你对人物描写的方法又有了怎样的新认识?学生交流。 (2) 运用方法, 自学片段《泥人张》。学生读短文并完成相关练习。 (3) 交流:泥人张技艺高超在哪?作家是怎样写出来的?

五充分考虑学段特点, 设计要有切合点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各个学段的要求是明确的, 任何类型的课文都要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储量、生活经验。教师在设计时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防止出现过高或者过低的目标, 达不到教学效果的情况。

略读课文教学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成败。所以, 对略读课文的全面把握和采取相对有效的教学策略在语文新课程教学实施中至关重要, 西瓜和芝麻的选择——略读课文教学设计侧重点的取舍, 即“教什么”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

摘要:略读课文的教材处理即“教什么”的选择一直存在着误区, 笔者认为应该从学段特点、单元训练重点等方面出发, 从生字教学、内容教学、学法教学的角度设计。本文通过对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下的一篇略读课文《牧场之国》、五下的一篇略读课文《刷子李》的教学实践进行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什么,不同角度,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8.语文课文题目的教学价值例谈 篇八

一、 扣“题”质疑问难

课题往往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课题入手提问,能产生一种悬念,使学生迅速进入阅读角色。这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大有益处,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例如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晚上的“太阳”》一课,读题后教师引导学生扣题质疑,学生热情高涨:“晚上怎么会有太阳呢?”“晚上的太阳是什么?”“太阳这个词语上面多了个标点符号,这个标点符号叫什么?能不能不标这个标点符号?”又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大作家的小老师》一课,围绕课题学生纷纷举手质疑:“大作家是谁?小老师是谁?”“大作家这么有名,怎么会有个小老师呢?”“大作家为什么要称小女孩为小老师?”这些问题直指文章的中心,此时,教师顺水推舟,让学生揣着问题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新课的学习就水到渠成了。

二、 扣“题”融通课文

课题虽然字数不多,却统领全文。它不仅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也是作者写作思路的体现。从内涵丰富、凝炼性强的课题入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不断解读文本,不仅能帮助学生宏观地把握文本内容,也能使教学活动去粗存精,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地盲目阅读,起到“提纲而顿、全毛皆顺”的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教师围绕课题设计了两个活动板块:一是聚焦大园子里的“小孩子”,二是观赏小孩子眼中的“大园子”,两个活动板块的设计准确定位了课堂教学线索,理清了教学思路,也给师生指明了阅读的方向。又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海底世界》一课,围绕课题教师设计了四个问题:①全文围绕 这句话写“海底世界”。②全文围绕这句话从 、 、 这三个方面写“海底世界”。③分别概括这三个方面的特点(海底动物常常窃窃私语,各有各的活动特点;海底植物差异很大;海底矿产资源丰富)。④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从 、 、 这三个方面写出海底是个 、 、 的世界。学生解决了这几个问题,既融通了课文内容,又对主要内容有了一个提纲挈领的把握。

三、 扣“题”揭示主题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有些课题直指文章的主旨,透过这双“眼睛”,我们便能一目了然地窥探文章的主题思想,如《美丽的南沙群岛》《剪枝的学问》等。也有些课题含蓄隽永,需要我们反复揣摩方能窥探文章细腻的情感,触摸作者那颗滚烫的心。

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执教《爸爸的老师》一课,他是这样巧借课题揭示主题的:

师:学了《爸爸的老师》这首诗,你一定有许多体会想与大家分享。

生:爸爸虽然是个很有学问的人,但他却非常尊敬他的老师。

生:我学了《爸爸的老师》这首诗,知道了无论一个人多么有名、多么伟大,总会有个启蒙老师。

生:即使再伟大的人,遇到自己的启蒙老师,也要恭恭敬敬地向老师行礼。

……

师:正因为这样,人们总是将最美好的语言献给老师。你想用哪些美好的语言歌颂老师?

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生:老师就像园丁,一直浇灌着我们这些小树;老师就像学海里的一叶扁舟,搭载着我们渡过学习中的难关。

生:老师像黑夜里的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学习的道路。

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

师:说得真好!(教师将题目中的“老师”擦去)“老师”没有了,上哪儿去了?到每个同学的心坎儿里去了。老师常驻在你的心坎儿里,和你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起成长。

贾老师的高明之处就在那轻轻一擦,相信课堂结束时,随着“老师”的一点点擦去,对老师的感念与感恩已经深深地烙刻在每个孩子的心中,而文章的主题思想也于不知不觉之中渗入孩子们的心田。

四、 扣“题”培养语感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培养语感的途径很多,利用好“课题”,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咀嚼,慢慢体味语言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是发展学生语言感受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水》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记叙文,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回忆了儿时村子里缺水的生活,表达了人们对水的渴望和喜爱,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全文写了三个场景:一是挑水的艰辛,二是洗澡的痛快,三是淋水的舒爽。一位教师引导学生四“读”课题:

师:小小的泉眼,重重的担子,长长的路,炎炎的烈日下走来了村里的乡亲们,他们挑水是多么艰辛和沉重。

生:(齐读课题)水!

师:已经一年多没有洗澡了,人们身上每个毛孔都渴望水的滋润。在这个严重缺少的村子里,能够痛痛快快地洗澡是奢望。现在下雨了,大人小孩尽情地享受雨水带给他们的抚摸与清凉,这是一种多么痛快的感觉!

生:(齐读课题)水!

师:你瞧,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母亲从水窖里打起一勺水,从我们的头顶缓缓地倾注下来,水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我们的胸和背,然后滑过我们的大腿和膝盖……这是一种多么舒爽的感觉!

生:(齐读课题)水!

师:在这个干旱缺水的村子里,尽管人们非常渴望水的抚摸和清凉,但是能够和水这样亲密接触的日子真的不多,水是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生:(齐读课题)水!

教师通过娓娓叙述,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立体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学生对课题的反复诵读,使情感与语感融为一体,情感在反复诵读中慢慢升华,语感也在情感的升华中变得细腻而丰满。

五、 扣“题”训练语言

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价值追求。紧扣课题设计小练笔,既能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内容及文本的语言形式,又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学习了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航天飞机》一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第一人称结合课文内容为航天飞机写一篇“航天飞机自我介绍”。学习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后,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小练笔:你遇到过比你弱小的人或动物吗?说一说你是怎样保护弱小者的?仿照课文的写法,以《我不是最弱小的》为题,具体写一写事情的经过。通过这样的小练笔,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也“习得言语形式”,实现了二者的和谐发展。

总之,课题虽小,却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只要我们平时留意课文题目,挖掘课题的潜在价值,巧妙地加以运用,学生一定会获得实实在在的语文学习的收获。

9.语文课文《修鞋姑娘》的教学反思 篇九

我在教学《修鞋姑娘》第二课时时,不仅引导学生抓词抓句的品读,还结合文章想开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积淀情感。例如:

1、在引导学生透过“红肿的手背”体会修鞋姑娘生活的艰辛时,我巧妙地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植入教学当中,“是啊,看着那冻肿了的手背,我们仿佛看到了,百花盛开的春天,当你和爸爸妈妈快乐地郊游时,只见修鞋姑娘……”;“在骄阳似火的夏天,当我们躲在房间里享受凉爽的空调时,你又看到了修鞋姑娘……;”“在枫叶似火的秋天,你又看到了修鞋姑娘……”;“冬天,当西北风夹杂着片片雪花向我们吹来时,只见修鞋姑娘……”;

10.语文课文《短文》教学设计的 篇十

1.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2.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3.反复朗读课文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4.学习托物言志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

① 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知识链接:作家与背景。(见基础训练17页)

学习过程:

学法提示:朗读法朗读——大声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把文章念出来,不加字、不减字、不换字、不颠倒字、不重复,词或词语的轻重读音恰当,声韵正确,音变符合规律。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生动地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加深听众对文章的理解,以激发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引起他们的共鸣。

本课的两篇短文都很适合咱们朗读,按照以上要求试试吧。

一、基础知识(独学)

1.给加点字注音或据拼音写汉字。

雏形 点缀 丰硕 苦熬 累累 沉甸甸

牙yí 贪lán duò 落 污zhuó 玲珑剔透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①玲珑剔透: ②具体而微:

③贪婪: ④堕落: ⑤雏形:

⑥繁弦急管:

3.谈一谈《行道树》写了什么内容?请找出《行道树》中点明文章主旨的一句话,试着说说理由。

4.《行道树》一文作者运用第 人称写法,采用 修辞手法,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5.“回忆你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请以“第一次”为话题,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 “第一次真好”,那么第一次好在哪里?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好”的含义。

6. 《第一次真好》一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第一次真好》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二.专题提升:(独学群学、合作释疑)

1.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也唯有这种痛苦才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中“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 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从事“神圣的事业”的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你还能再列举一些课文中没写到的它承受的痛苦吗?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2.《行道树》首尾两段前后照应,但在语序和用词上又稍有不同,为什么?

3. 短文末句说:“愿你珍重第一次”的含义是什么?

4.《第一次真好》中为什么说结实累累的柚子树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三.当堂反馈:

1.请根据提示赏析下面的词句。

①“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这里为什么用“堕落”?

②“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④“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⑤“我喜爱他们又甚于那些老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几年前,家中第一次养了一笼十姊妹。当母鸟第一次生下了几颗玲珑剔透,比小指头还小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便眼巴巴地等候小鸟孵出来。有一天,我们正在吃午饭,孩子忽然大叫:“小鸟孵出来了。”我惊喜地走到鸟笼边一看,在鸟巢里面的所谓小鸟,只是两团小小的粉红色肉球,仅仅具有鸟的雏形,身上只有稀疏的几根毛,两只黑黑的眼睛却奇大。第一次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但觉它们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可是,等到它们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以后,我喜爱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

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第一次去露营,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看见雪,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用铅字印出来……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①为什么“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用文中的话回答)

②找出作者细心观察生活的句子。

A.

B.

③语段中“第一次”出现了几次?主要记叙了第一次的什么(用一句话概括)?

④摘出选文中表达方式为记叙、议论的句子各一句。

记叙: 议论:

四.小结与评价:

▶要点整理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掌握的知识点有:

▶情智闪烁

学完本课后,我有如下感悟:

▶交流评价

通过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我认为:

五。.家庭作业:阅读下面的文章《煤》,思考并完成后面的问题。

很古很古以前,有一棵美丽的树。从来没有谁忍心伤害她。但有一天,浪从很远的地方冲过来,山坡陷下去了,可怜的她被埋在了地底下。好黑,好冷……

几亿年过去了,她突然感到了一阵温暖。啊,重见天日了。但,当她的双眸看到自己的身体时,她惊呆了,自己成了一块乌黑的煤,没有了昔日的风采。

过了些时候,她走了,步子很轻,嘴角挂着微笑。

一盆火在熊熊燃烧。她很安静,不时放出几只黑色的蝴蝶。

那一定是她上亿年的梦想被灼痛的样子,不过,她似乎无悔。

煤,是美丽的树以另一种方式活着。

①表现“她”内心情感的词语有(按先后顺序):

②《煤》和《行道树》比较阅读:共同使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两文在表现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③“她似乎无悔”是因为什么?

六.预习新知

1.字词积累。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写拼音。

(1)风韵( )(2)地jiào( )(3)泯( )灭 (4)è运 (5)落难( )(6)险象dié( )生

请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她不愧是赏月的行家,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

(2)从前的闲适心情一扫而光了,脑中只绷着 一个念头:“这是我的月亮!”

(3)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不再各具风韵,反倒险象迭生,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

(4)有一天,厄运也落到了我的头上,而我的耳边也响起了那熟悉的叹息……

请把你认为本文中写的好的词句工整地抄写在下面,并再多读几遍。

2.《白兔和月亮》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其主题词是什么?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

3.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4.白兔从她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11.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课文预习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语文;预习;原则;教学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087-01

一、问题的提出

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的迫切任务是实施素质教育。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必须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培养听、说、读、写能力,重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课文预习是教师指导下的自学活动。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是养成读书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好方法,也是明确学习目标,优化课堂教学的保证。

本课题的提出,旨出使学生能有效地掌握课文预习方法,养成一种习惯,培养自学能力,提高自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文预习的内容和原则

课文预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学能力。自学能力从心理上讲,既是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又是一种个性特征。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魏书生指出:“任何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的形成,都要经历知、情、行、恒的心理过程,才能形成和发展。”课文预习方法可归纳为以下四点,既是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也作为指导课文预习的教学原则。

1、知:要让众多的古今中外自学成才的动人事迹为学生所知,提高学生对培养自学能力和认识,调动其对课文预习的积极性,能自觉、主动地为探索新知识而认真预习课文。

2、情:激励学生在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渴望提高自学能力的理智支配下,自己查字典,独立掌握一篇文章的字词,并能划分段落、归纳段意和中心思想,并及时给予充分肯定、鼓励,使其从感情上体验到自学的幸福和欢乐,从而更愉快地、自学地预习课文,提高自学能力。

3、行:语文知识涵盖了拼音、标点、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言、文体、阅读分析、写作知识等。指导预习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因此一要有定向(预习什么);二要有规则(怎样预习),同时要引导学生重视对上述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来决定预习时的侧重点。

4、恒:对课的预习,,必须有持之以恒。通过反复认识,循序渐进,才能由单一的认识、情感行动,最后形成一种习惯,一种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并以此达到通过课文预习,提高素质的目的。

三、语文预习的方法

课文预习方法有很多,分类标准也不同,按课程时间分为课内预习和课外两种方式。课外预习是指课堂之外学生的自学活动,而课内预习则是指在讲解课文内容之前的预习,这种方式的预习要充分利用课后练习指导学生预习,也就是在预习前要给学生明确的目的,明确的问题。而预习方法也多种多样,可以按体裁类型进行复习,也可以按书本章节从整体到章节再到课文的复习方法,反正方法很多。下面,就初中语文谈一变整册——章节——课文的预习方法。

1、整册预习,这种预习形式有一个特点是难度大,但是效果好,为了让这种预习有时间,有效果开展,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利用寒暑假两个长的假期,教师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作业以外的时间通读下一学期即将学习的教材,从教材的内容上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写好读书笔记。二是利用开学前一至二周时间,结合教材说明读通课文,全面把握教材的编写体例,了解教材的特点和要求,大体了解各单元的、基本内容涉及到的知识点。

2、单元预习,这种预习形式是学习教材之前进行的整体预习。在学生进行单元预习的时候,教师要注意从三个方面来指导学生。一是借助“单元提要”快速阅读,捕捉单元总体目标,确定单元读写要求,树立单元整体框架结构形象。二是大体把握单元阅读内容,借助目录浏览单元课文,初步了解单元课文有哪些篇目,各自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应读什么?怎么读?单元课文和以前学过的哪些课文相似,各自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三是大体了解单元作文的内容、要求、具体题目以及从单元中应该吸取哪些写作知识,才能写好单元作文。精心设计从阅读就自觉地把阅读和写作联系起来,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目的。

3、课文预习,即是指每篇课文教读和自读前的预习,是语文教学中最常见、最基本的形式。这种形式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外或课内进行。

在课文预习前,教师应指导学生借助教材中的“单元提要”、“课文导读”、“课后导读”等,抓住课文的训练要点,结合课文习题,通读课文;参照注释查阅资料,大体上解决作家、作品、背景、出外、体裁等知识;扫除字、词、句等障碍,基本理解课文的结构、中心和写法等问题;思索课文在单元教材中的位置,明确课文的阅读要求和单元作文的关系;完成以读代写,以写促读训练的过渡和迁移。解决了这些基本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因此说,课文预习的自学能力培养是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先导。

实践证明,经过预习再来听课,学生就会带着问题。这样,上课积极性会更高、目的性会更强、兴趣会更浓。在预习过程中如有问题不懂或较模糊,听课时就会分外认真去听,有目的、有重点地做笔记,就不会出现满堂记的现象。长期坚持预习新课,阅读速度就会加快,就会形成善于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抽象、概括和比较归类的能力,就会更快地发现问题和抓住问题的本质。

总之,学生课题预习充分,不仅可以为自己学习定向,免走弯路,而且有了上好一堂课的心理准备,有利用提高听课效率,也助于教师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以松.语文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01).

12.小学语文“童话类课文”教学初探 篇十二

一、学情分析

应该说我们的大部分孩子是在童话故事中长大的, 他们对于童话故事有着浓厚的阅读兴趣, 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孩子。这归根于童话体裁对于儿童具有的强大吸引力。

童话具有浓郁的幻想色彩, 它是专为儿童创作的故事。主人公多为人类以外的各种被人格化的有生命或无生命的事物。童话语言浅显、活泼、简洁而富有童趣, 情节神奇曲折、生动有趣、形象鲜明。让儿童在故事里的真、善、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从故事里的假、恶、丑中得到教育与启迪。更为重要的是, 在现实生活中, 孩子们往往能找到与这些情景相同或相似的“影子”。儿童在阅读的过程中, 能够享受不受约束的想象, 接受心灵洗涤。

二、童话类课文教学建议

1. 充分放手自读文本, 熟练感知中帮助理解

我一直信奉这句话:“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更何况童话故事所表述的语言一般都是儿童化的, 比较浅显易懂。在教学童话故事时, 可以让学生充分自读课文, 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交流阅读收获, 适当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当然, 放手并非指无视教师指导, 教师适当有效的指导能够帮助孩子提升对文本的理解, 促进对文本蕴含道理的感悟。我认为在指导读的过程中, 应注重对朗读语气的指导。二年级上册《小鹰学飞》一课教学中, 抓住小鹰在三个不同高度时所说的话, 体会小鹰心情的变化, 注重读出心情变化的语气, 利于感受老鹰不断向小鹰提出新的目标, 从而使小鹰知道学习没有止境, 应该不断进取的道理, 使学生更加容易进入课文。

2. 适当渗透角色表演, 情境体验中感悟情理

学一篇童话要学会一些表演方式、方法。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培养出怎样的童话剧演员, 而是因童话故事的语言多为生动有趣的, 其情节也具有较强的感染力。通过表演把课文的情境生动地再现出来, 把内化的语言以及生动的情感通过学生自己的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表达出来, 促进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产生情感体验的功效。在一年级下册《蚂蚁和蝈蝈》一课中,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蚂蚁是怎样搬粮食的, 让学生边做小蚂蚁搬粮食的动作边读句子。学生进行表演体验时, 情境丰富而逼真, 使第一感知获得了鲜明的印象, 把握住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既有机突破了教学重点, 又通过自己的主体体验, 感受到在炎热的夏天, 蚂蚁搬着重重的粮食非常辛苦, 加深了对作品语言的理解。

3. 鼓励大胆合理想象, 想象说话中训练思维

“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很多童话故事所表达的语言和表述的情境有诗一般的意境。在教学这些童话故事的时候, 可以积极发掘故事中的切入点, 充分调动儿童的好奇心, 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象。《蜗牛的奖杯》是二年级下册中的一则童话, 总结课文之后, 引导想象“很多年过去了, 蜗牛老了, 回想起自己从前的时光, 蜗牛会说些什么呢?”老蜗牛的话就是学生的心里话, 也是学生对寓意的理解, 让学生想象说话, 既给了学生一个尽情想象的空间, 又给了学生一个自由表达的平台, 达到思想与语言共生的效果。

4. 重视品味关键词句, 语言内化中积累词句

童话虽然不是诗, 但它的意境和语言也可以像诗一样美。教科书中选编的童话往往具有饱满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它们色彩鲜明, 音律和谐, 充分显示了语言的魅力。如《小露珠》《世界多美呀》《蒲公英》《会走路的树》《云雀的心愿》……教学中, 我们要牢牢抓住那些优美的词句,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激发想象、角色表演等环节, 感受故事语言的色彩美、情感美和音韵美, 使学生通过生动的语言感知形象, 又反过来通过形象的感知来促进课文语言的内化, 以达到积累词句的目的。

13.语文课文《短文》教学设计的 篇十三

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 鞠圣岳

目前高中生写的议论文中最大问题就是材料缺乏,积淀少,不够典型,不够新颖,使得作文缺乏论证力量。学生该怎样积累议论文写作素材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有感而发。“多方面地积累素材”提醒我们,“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们不必舍近求远,高中语文教材就是一座蕴藏着丰富的议论文写作素材的宝库。那么,我们该从哪些角度深挖课文素材,写出“高考作文评卷细则”里要求的“材料丰富,论据充实,意境深远”的优秀的议论文来呢?

一、从课文作者生平的角度挖掘素材。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数是古今中外著名的文学家的经典之作,我们学习一篇课文,不能只学习文字、词句和写作技巧,还要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人生故事、人生信念,积累议论文写作素材。如,学习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要知道陶渊明有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有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学习《赤壁赋》要知道苏轼经历“乌台诗案”的磨难,造就了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和“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孤独。纵观这几年的高考满分作文、优秀作文,不难发现,那些文质兼美,意蕴深刻的文章,其素材有很多就源自我们的课本。

如2012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让未来记住今天》就用陶渊明为写作素材:

陶渊明也许遇到了不顺心的事,五斗米岂能让他移白首之心,在“复得返自然”后,陶渊明走出了他自己时代的足迹,也许是魏晋时代那特有的无拘无束超逸的时风,也许是他本身就想过“有趣”的生活,总之陶渊明让未来记住了他。

又如2013湖南高考满分作文《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使用苏轼为写作素材: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苏子心中自有虎啸龙吟,如那追逐巅峰的苍鹰,手持刀剑,锋芒逼视,然尽管无畏如他,也依然不忘在征服的途中追忆亡妻“十年生死两茫茫”,也依然拥有享受生活宁静安详的勇气,长叹一声“此心安处是故乡”!上面两则高考满分作文片段就是运用课文作者生平事迹为写作素材,合理阐发观点的成功典范。由此看来,成功的作文只会偏爱有准备头脑的人,这要求高中生在学习课文时,要博闻强识,善于积累挖掘文章作者的相关素材,并积极运用到议论文写作中,才会突破“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藩篱,写出文质兼美的作文来。

二、从课文名言警句角度挖掘素材。

课文中的名言警句都言简意赅,优美流畅,意味隽永,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包含着深刻的哲理。这些语言可以直接引用在作文中,成为写作的原始素材。在阅读教学中,要引领学生对课文名言警句精心品味,这种品味就是要让学生从蕴含哲理和修辞表达角度来鉴赏,确定写作应用的角度,进而灵活地运用到不同话题作文中。引用名言警句作为素材,具有充分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如2013年山东高考满分作文《闻吾过,心窃喜》一文开头:

三闾大夫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天地万物皆有其不足,人生在世,也难免有过失。就算是圣贤,也会有百密一疏的时候。那么,圣贤和庸人的区别在哪里呢?其关键就在于对待过失的态度上:闻过则怒,是为庸人;闻过则喜,是为圣贤。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一句出自鲁人版必修教材自读文本《楚辞·卜居》。考生以三闾大夫的名言做开门之句,引人入胜,名言警句的引用彰显了文章的厚度,大大增强了论证的效果。

三、从课文文学形象的角度挖掘素材。高中语文课文不仅涉及的内容丰富而广泛,而且人物众多而鲜活,只要我们认真挖掘并巧妙利用这些文学形象素材,便能很好地阐明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作文“材料丰富”。并且使用课文文学形象作为议论文的论据既能显示出作者对文本钻研得深刻,也让评阅者读起来觉得格外亲切而更容易赢得“印象分”。像高中课文中项羽、刘邦、邹忌、窦娥、林黛玉、祥林嫂、别里科夫、玛蒂尔德等在文学长廊中熠熠生辉的文学形象,无不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如果能够充分挖掘这些文学形象的思想内涵、性 格特征,恰当地作为议论文的论据,必然显示出作者游刃有余的写作能力和对材料信手拈来的深厚功底。

如2005年河南高考满分作文《我心飞翔》便使用了项羽和刘邦这一文学形象作为素材: 纵观历史长河,又有多少的出人意料发生在情理之中呢?项羽、刘邦可谓一代枭雄,项羽正直守己、刘邦狡猾机智。鸿门宴上,项庄为项羽舞剑刺沛公,本可助项王成就一代伟业,然而,项王却因固守正直的洁名纵虎归山,以致日后项王兵败乌江。鸿门宴上刺沛公已在情理之中,岂料项王却甘愿保护自己日后的死对头,这倒是出人意料的。然而情理毕竟是人的主观理念,出人意料的事在历史上也非罕见。

这个作文片段就是以《鸿门宴》中的项羽和刘邦作为素材,充分论证了“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这一论点。文中的文学形象对每位学生来说都是耳熟能详的,但作者得心应手地将它们准确运用到文中,使文章论点更加突出,论据更加充足,论述更加生动。

四、从课文思想观点的角度挖掘素材。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都是古今中外名家的佳作,文质兼美,情文并茂,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这些名家经典高屋建瓴,见解新颖,蕴含了作家许多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感悟,他们的思想观点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道理论据。在写作中灵活巧妙地运用课文中的观点思想,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也能使自己的作文立意更加深刻。

如2011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拒绝平庸》便采用了课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与地坛》中作者的思想观点作为素材:

拒绝平庸,即使是在被黑暗笼罩之下,他们也选择了前进,选择了轰轰烈烈的生命抗争。纵使上天无情地夺走了她的光明,海伦也不甘于平庸,她选择了与黑暗抗争,用顽强的毅力,造就了她,20世纪一个胜利的奇葩;纵使失聪的打击折断了他的琴弦,贝多芬也不甘于就此平庸,而是用坚守弹奏出生命的绝响,于是那个光焰的舞台,仍旧是属于他的音乐殿堂;纵使痛苦一次次的折磨着他的身体,史铁生也不甘于平庸,他与地坛为伴,以笔为友,用微笑向世人展现生命的希望,微笑是他坚强的象征,即使一生只能在轮椅上,他也不再平凡,世界到处都有他,史铁生,一个响彻云霄的名字。

这段文字论点鲜明,段首即亮出“拒绝平庸”,作者挖掘了海伦、史铁生身上充满哲理的人生价值,来说明“拒绝平庸,与生命抗争”的意义,而且二人的思想观点给后人的激励和启发意义深远,阅读本文自然很容易被打动心弦。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其实教材就是学生精神营养的来源,是语言学习的范本,因此应该在阅读教学中利用好文本多角度挖掘写作素材。只有在阅读教学中不断挖掘文本资源,开辟练笔天地,读写结合,学生的习作能力才能逐步得到提高。对于写作中苦于没有素材可用的学生来说,不妨将课本的阅读材料与作文训练结合起来,巧用、化用课本材料充实自己的作文构思,写作就一定可以取得成功。

14.语文课文教学反思 篇十四

全诗共分三节。第一节主要是对江上夜景的静态勾画,通过整体视听感受江面景物的静谧之美。第二节特写江面上的航标灯亮了,灯光闪烁,波光荡漾的情景。第三节是对夜航船开来时,在航标灯的指引下,安全行驶的场面描写。作者用拟人手法赋予了景物生动的动作、语言和表情,读来愉悦之情油然而生。

我教学中,我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确有所得。

15.语文课文《短文》教学设计的 篇十五

那么, 如何改革课文教法, 实施人文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呢?我认为, 在教学中, 要想方设法发挥出课文的感染力, 使学生从课文的情感形象中熏陶渐染, 从而陶冶性情、发展个性、完善人格。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 注重诵读体验, 以情感熏陶情感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语文课文内容饱含着作者的喜怒哀乐、人物的悲欢离合, 这些都能不时地激起学生的情感浪花。长期经受这种情感的冲击和感化, 可以使学生在情感和心境方面逐步由冲动、浮躁、脆弱、抑郁、沉闷向平稳、深沉、坚强、振奋、开朗转化, 从而主动地发展健康个性。教会学生通过诵读课文, 品味语言来体验作者的情感, 是进行情感熏陶的好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读得好, 可以深切地传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诵读能使枯燥的视觉文字转化为生动的听觉声音, 沁入学生心肺, 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是调动学生情感的最有效、最快速的方法。因此, 进行课文教学时, 我特别注重以声情并茂的范读来感染学生。如范读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 我读得握拳捶桌;范读柯岩的《周总理, 你在哪里?》我读得伤感泪下;范读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我读得热血奔腾……此外, 我更注重对学生进行感情朗读的方法指导, 如正确流利地朗读后, 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及给予自己的感觉, 再围绕这种感觉找出重点词语, 想像画面, 读出感觉, 然后又完整地读一遍, 再观画面, 想一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再带着这种感情诵读。又如对小说、剧本, 就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进行课堂剧表演, 对诗歌散文, 就指导学生放声朗读或低声吟颂。通过这样反复的指导与训练, 使学生能够以诵读来领会作者思想感情, 以表演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使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喜怒哀乐、憎恶爱好融为一体。

作者强烈的情感, 是通过文章的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为了让学生深入体味作者的情感, 除了诵读外, 我还注重从文章的语言文字入手, 抓住重点语句, 指导学生通过口头语言来体验作者感情。如学习《最后一次讲演》一课, 我就引导学生抓住“这些无耻的东西……他们的心是怎样长的”等感叹句, 体会讲演者愤怒控诉、尖锐讽刺国民党反动派的义愤填膺的强烈感情;抓住“正义是杀不完的, 因为真理永远存在”体会讲演者的坚定信心, 气壮山河的气势;抓住“我们不怕死, 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 前脚跨出大门, 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两个感叹句, 感受那种排山倒海之势, 体会闻一多先生对李公仆先生的高度赞扬和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我着重通过对典型语句作例析, 来品味语言的有关知识和方法, 引导学生自己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 品味揣摩, 激发相应的情感, 从而受到感染。

(二) 注重形象感染, 以性格培养性格

语文课文塑造了包括作者在内的、令人目不暇接的鲜活的文字形象。作者本人以及不少文字形象, 都具有流芳千古、可歌可泣的人格。他们所体现的各种优良品质, 时刻震撼着学生善良纯真的心灵, 学生往往被这些人物形象所吸引, 有意识地模仿。所以在课文教学中, 我特别注意有意识地利用这具体形象的人格范例进行启发、诱导, 在学生面前树立起一个个光辉的榜样, 从而感染学生, 激发起积极进取精神,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例如, 学习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我就启发学生思考:一个卧病在床的68岁的老人, 不但不自哀, 反而想着为国家戍守边疆, 这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 需要多么执着的精神呀!学生通过这一形象的理解, 除了体会到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外, 更深刻地感受到他对人生的乐观态度, 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又如学习《为学》, 我就启发学生对贫僧“凭一瓶一钵从四川走到南海”这事进行讨论, 引导他们体会“世上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的生活哲理, 并从中学习贫僧立定志向、不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和毅力;再如学习《七根火柴》, 我就通过播放录像, 把无名战士在牺牲前“用尽所有力气举起手来, 直指向正北方”的舍生忘死的形象凸现出来, 让他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无名战士为什么会有这个动作?反映出他怎样的心灵?通过讨论, 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他一心想着战友, 一心想着部队的舍己为人的精神, 对他的崇敬之情也油然而生。

总之, 课文中的文学形象, 有的坚强不屈, 有的舍己为人, 有的见义勇为, 有的善良正直, 有的谦虚谨慎, 有的勤劳俭朴, 有的严肃认真……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我认为在课文教学中, 我们语文老师应该注重借助文学形象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教育, 并抓住一切有利时机, 对学生加以点拨启发, 使学生与美好的情操、高深的情感产生共鸣, 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 注重读写结合, 以作文启迪做人

我特别注重以课文作为现成的材料进行作文教学, 或写读后感或进行仿学。这种方法, 能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课文的情景之中, 议人物言行的思想根源, 辨文章道理是非曲直, 在脑海中浮现完整而鲜明的形象, 对课文形象进行吸收、加工、内化、迁移, 能够潜移默化地净化学生的心灵, 升华他们的品格。

如学完《生命的意义》一课后, 就有一位学生在读后感里这样写道:

人活着为了什么呢?这个问题可能很多人都曾做过思考, 于是有了各式各样的答案:有的人是为了延续生命而活着;有的人是为了吃喝玩乐而活着;有的人是为了个人或家庭的利益而活着;有的人是为了全人类的进步而活着……

活得最有意义的, 就是那些干出一番事业, 或做出对人类有益的事业的人。他们为人类的进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就算生命短暂, 也会让人长久怀念。或许他们并不出名, 但他们无愧于自己和人类, 无愧于时间和生命, 他们可以自豪地说:“这辈子我总算没有白过。”人生能够这样, 就已足够了。

我们都不想自己碌碌无为地过一生, 我们都想有意义地活着, 能为人类作出贡献。所以, 我们要珍惜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 用它来做一些有益的事。否则, 我们只是空有理想, 蹉跎岁月, 那也只会使人生变得毫无意义。

又如学习了《荔枝蜜》后, 有位学生在仿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时这样写道:

星星和月亮, 从不与太阳争光辉。它们总是在人们最需要光明的夜晚散发出自己的亮光, 照亮别人。它们无私而又自信, 它们不用去争名夺利, 它们相信自己对别人的巨大作用。于是它们只管默默地奉献。但是, 正是这默默的奉献, 使人们为它们谱写了一曲曲颂歌, 它们自己不争名利, 人们却给它们无限的荣耀……

星星和月亮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在别人需要的时候, 要毫不犹豫地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样的人生才会有意义, 这样的人才会被人仰视。

这样通过读写结合来进行自我教育, 从中感悟做人道理的习作是不胜枚举的。总的说来, 结合课文进行写作, 既能让学生加深对所学课文的理解和认识, 又能使学生作文过程中, 得到思想、品德、意志、情感等方面的教育和提高, 在感受课文内容的同时, 使自身人格受到熏陶, 是完善学生人格的一种好方法。

16.语文课文《短文》教学设计的 篇十六

【关 键 词】 语文;教学;思考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标的提出, 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策略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一些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我们在语文教学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使语文教学从关注文本内容转移到重视文本形式上来。

一、语文教学转变的重要性的主要表现方面

(一)語文教学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会的调整发展,对人们语文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仅仅识一些字,能读一些书是远远不够的,甚至连能说会写的要求都已日渐有了新的内涵。社会的发展不仅要求人们能说会写,更要求人们能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说到关键处,卓有成效地快速解决问题,提高办事效率;社会的发展更要求人们能写出有价值的书面语言,做好本职工作,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要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二)语文教学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

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要彻底摒弃传统语文教学观念的束缚,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就是说既要正确地理解语言文字蕴含的思想感情,更要准确地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及其内在规律。当下,有很多的语文老师在教课文,所谓教课文就把课文中介绍的主要内容作为教学重点,课文里写什么知识,教师就讲什么知识。这是大多数语文教师都认同的,语文课应该是“用课文来教(学)语文”,“教课文”是当下语文课堂中的一种常态。所以必须转变语文教学观念,建立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观念,真正实现学生学习语文而不是课文,关注语文学习的社会性,把语文学习引向社会和生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

(一)依据课文合理开发课程内容

这篇课文究竟要教什么,教师要非常明确。现在每一篇课文除了生字新词,其他应该教什么,课程内容是不清晰的。我们学过的一篇精读课文《小摄影师》,这篇课文的教案,开始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人物外貌动作神态描写,体悟文本人物的品质”,目标指向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显然不是语文课程内容;语文目标应该是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目标指向人物品质是怎么表达的,这才是语文课程的内容。

(二)根据学生特点合理选择课程内容

一篇课文可以选择的语文课程内容很多,这需要教师自己去选择。现在我们的语文课教内容往往太多、太散,教师解读文本时认为有价值的都要教,但都是教过,不求教会。如《桥》这篇课文,可以教的知识点很多:有的老师认为课文中的对比描写很突出;还有位教师说这篇课文是层层推进,一层一层揭示这位老支书高大的形象,崇高的思想;另一位教师说这篇课文结尾揭开悬念,所以结尾非常精彩。如果每个知识点都教,再加上这篇课文字词教学要求,那么每个知识点的教学都只能是蜻蜓点水,一掠而过。其实,语文课不应该追求教过,而是应该追求教会。所以备课讨论后大家形成一个共识,就是要学会舍弃,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结尾揭开悬念对五年级的学生而言是可以学会的,这篇课文教学可以围绕这一个知识点设计教学过程:先让同学想,前面如果点出他们是父子关系,行不行?当然也可以,你读一读,现在这样写了,有什么好?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课文,最后揭开悬念,能够增强文章吸引力,使其有悬念感。那么这个方法怎么用?老师另选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一开始就交代了结果,让学生模仿课文修改,最后揭开谜底,这篇文章该怎么改?改了以后有什么效果?这样就把这堂课学到的方法在实践中操练了一下,通过实践让学生掌握这一方法。这符合儿童学习的规律。

(三)依据合适的教学方法有效设计教学过程

要教会学生,其教学流程应该是“认识领会——实践运用——反思总结”的过程。语文知识的教学、语文学习方法的教学都应该这样设计教学流程。如学习“结尾揭开悬念”,首先是理解知识的表征,这时学生理解的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只是一种陈述性知识;然后需要通过实践,在新的语境中运用,才能上升为程序性的知识,学会一种写作方法;最后还需要反思总结,引导学生在各种不同的语境中去迁移、去运用,这是学习方法的教学流程。如果是课文语言的学习,那么首先是要理解、积累,然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让学生尝试运用。我们的语文课花在词语理解上的时间不少,所以学生学到的是消极词汇,能理解但不会运用。如果教师以运用语言为目标去设计教学过程,那么每篇课文教学都应该设计有尝试运用课文语言的教学环节。这样就能够促进消极语汇向积极语汇的转化,学生的积极词汇量增加了,语言的质量就能够大大提高。

总之,语文教学是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小学生语文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也有利于他们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工作。只有采用科学的方法,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才能最终实现语文教学中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改善,为语文整体教学效果的改善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创造条件。

【参考资料】

[1] 周燕娥,张淑君. 例谈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J].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4(9).

[2] 陈珍珠. 以写定教,实现“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美丽转身[J]. 新课程(上旬),2015(5).

17.语文课文《短文》教学设计的 篇十七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把握文章的结构,体会罗素随笔简洁而又富有哲理的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读写结合的方法对人生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罗素的生平及其积极崇高的人生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人生观,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命题产生自己的思考。教学难点:在阅读中品味本文语言所具有的感召力、感染力以及它所带有的理性色彩。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寓言导入)百年不遇的旱灾,大地干涸,动物们纷纷出逃。黄鼠狼、山羊、黄莺一行向着传说中的诺亚雨林走去。太阳无情地炙烤着大地,他们又累又饿,头顶盘旋的秃鹫不停地叫道:“活着多累啊,倒下吧,让我吃了你们吧!”黄鼠狼不屑道:“我还年轻,还没活够呢,我不能死!”小黄莺深情地望着远方道:“不行,如果我倒了下来,妈妈一定会伤心的,我不能死!”山羊先生也不例外,他笑着对秃鹫说道:“秃鹫先生,等我把动物王国的《史记》写完,那时你也许会有吃我的机会吧,现在,不行!”

提问: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回答?(学生回答)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活着的理由的权利,无论他们选择了什么,都是无可厚非的。我们今天来聆听当代思想文化巨人罗素的声音,看看他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走进罗素

(学生简要介绍作者,让学生对罗素产生敬慕感,拉近作者与学生的距离。)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他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他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罗素一生追求真理,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二战期间,还因为反战坐了六个月的牢,但他仍不改初衷。1955年初罗素、爱因斯坦和各国科学家发起了禁核签名运动。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偕夫人到英国国防部门前静坐示威,结果被判两个月的监禁。1964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过渡:罗素是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为世人所敬仰,爱因斯坦就是其中的一个,爱因斯坦曾经说,“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情之一。”)

三、聆听罗素

1.全体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

要求:注意把握节奏、语速和情感,体味本文优美流畅的文笔、凝练生动含蓄的语言、独特而又细腻的情感,思考:作者为什么而活?揣摩好我们找学生朗读。(从容、激昂、无奈)2.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作者为什么而活? 板书:爱情 知识 同情心

(1、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明确:这用“飓风”设喻,表明这三种激情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无比强大而不可遏抑,是作者永恒而无悔的追求,“在深深的苦海中”是说这些追求而面临种种挑战,是人生的苦难但无论如何,“我”都将任由这三种激情支配,去面临人生。这句话实际上告诉我们,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感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濒临绝望的边缘指的是作者渴望减轻这些苦难但是无能为力,而且自己也深受其害。)

四、解读罗素

(过渡,这三点就是罗素活着的全部理由,现在,精读课文2-4段,思考以下问题: 1.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2.作者寻求哪些领域的知识?

3.指出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

4.从作者的追求中,可以看出罗素是怎样的人? 讨论后明确:

1、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爱情可以带来狂喜;二是爱情可以解除孤寂(爱情给予人类的巨大安慰和力量);三是爱情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古今中外,不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我们的文学作品中对爱情的追求一直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大家能不能举例子来说一下。

裴多菲:“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维斯冠:“爱情是生命的火把。” 苏霍姆林斯基:"闪电照耀一瞬间,而爱情却照耀一生。

徐志摩、梁山伯与祝英台祝、林黛玉贾宝玉、崔莹莹与张生、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杨绛和钱钟书、过渡:我们感受过“双玉”爱情的凄美,体味过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热烈,也领略了张生与崔莺莺的执著缠绵,同样罗素这位伟大的人物,他一生也有过几段爱情,罗素曾这样说过:“在我所爱的那些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们,我的心地将偏狭得多。”爱情虽然是自私的,却让他的胸怀变得更宽广,更博大。板书:博大)

(过渡:追求爱情,让他觉得欢愉,感到心满意足,作者在心满意足之余,是不是就停止追求的脚步呢?不是,他还在追求知识。他追求哪些知识?点学生回答)

2、追求知识有三个方面:一是了解人类心灵;二是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三是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过渡:从这三方面可以看出他的博学,他的知识面非常广,罗素一生著书71种,论文几千篇,在哲学、数学、政治、历史、宗教、社会学等方面,78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知识的力量在他的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关于知识的名言大家都记得哪些?)

学生回答:卢克莱修:心灵中的黑暗必须用知识来驱除。李大钊:“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

左拉:“愚昧从来没有给人类带来幸福,幸福的根源在于知识。”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托·因哲伦德:人如果没有知识,无异于行尸走肉。高士其:“知识有如人体血液一样宝贵。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要衰竭,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 阳光照亮世界,知识照亮人生。

陶行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知识是万物中的指路明灯。(非洲)知识就是飞上天的羽翼。(英国)知识能使你增加一双眼睛。(叙利亚)知识比金子宝贵,因为金子买不到它。(苏联)(过渡:罗素用知识让自己变得强大,罗素追求爱情和知识,爱情和知识把人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他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现实世界是怎样的的?或者说,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指什么?)

3、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被折磨者,被儿女视为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

插入图片,你感受到什么?学生回答

过渡:他能看到这些不幸并希望减轻这些不幸,这一切都缘于他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和对人类的关爱,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悲悯(悲天悯人)。

罗素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他老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以阿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

从他的经历中都可以感受到他的悲悯情怀。

那么,像罗素一样心忧天下,悲天悯人的人多吗?请举例谈谈。如:被订在十字架上的耶稣,滴着鲜血仍眷顾着红尘的苦难的人们; 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阿诺德:“同情,使软弱的人觉得这个世界温柔;使坚强的人觉得这个世界高尚。” 白朗宁:“把爱拿走,世界将变成一座坟墓。”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南丁格尔、曼德拉、甘地、特蕾莎修女

正因为有悲悯之光的照耀,这个世界就少了一些黑暗凄凉,多了慰藉希望。世界才会前进。作家冰心有一句话说的很好:“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4、这三种追求,哪一个让他更执着、更痛苦呢?---同情心,从文章的哪块可以看出?(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却总把我带回尘世。赏析:渴望爱情、追求知识是理想,而同情苦难则是现实。渴望爱情、追求知识是为了自己,同情苦难则是为了他人。对人类不可遏制的同情心是作者追求爱情和知识的真正动力。作者追求爱情和知识,这一切都源于他心中一个辉煌的梦:关爱人类,救民于水火之中。从这里也体现出一个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作者想减轻人类的不幸,但是又无能为力,无可奈何,所以这样的人生带给作者不安和痛苦,因而他说激情将他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但是,即使痛苦,也没有放弃追求。)

5、从作者的追求中,可以看出罗素的是怎样的人?学生回答

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的胸怀充满正义、良知、睿智、温情,多姿多彩,博大精深。本文在平淡质朴的叙述中,充分显示了作者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有爱心,有责任心,敢于奉献自己,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胸怀宽广,精神崇高等)

(过渡:罗素无疑是伟大的,他的伟大不仅在于他对生命的理解,对众多知识的汲取和开拓,更在于他对人类苦难的不可遏止的同情心。因而他认为自己值得为他的一生而活。他的一生是不平凡的)

小结:罗素的一生,是在知识海洋愉快遨游、不息求索的一生,是激情澎湃、热情浪漫的一生,是对人类的苦难充满同情、关爱的一生,是丰富充实、精彩纷呈的一生。

五、感悟罗素 罗素活者的意义无疑是崇高的,有价值的。在罗素面前,我们无疑是渺小的,无论是就其成就而言,还是其思想而言,我们不能不景仰他。学习了本文,我们每个同学也应该叩问一下自己的心灵:我们又是为什么而活着?应该怎样活?

以“我为什么而活着”为话题,以“我寻求、追求,因为 ”的格式写一组排比句,体现出你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和思考。

(为了亲情而活着 为了友情而活着 为了恩师而活着 为了所有对我们友善的人而活着 为了良知而活着 为了正义而活着 为了美好而活着 为了成就而活着 为了奉献而活着 为了尊严而活着)

莫里哀所说的“一个人应当为活着而吃饭,而不是为吃饭而活着”。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 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当他临终的时候就可 以骄傲的说,我已将我的全部精力和生命都献给了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奥斯特洛夫斯基还说过这样的话:只为家庭活着,这是自私;只为一个人活着,这是卑鄙;只为自己活着,这是耻辱。

卢梭也说过: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有意义的人生、有价值的人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只有确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我们的人生才不会无为和虚度。

六、结语

当然人生的追求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很难分出高下。罗素追求爱情、知识、同情心,我们也可以有自己的追求.只要你的追求是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的,是有利于大多数人的,是符合社会的进步要求的。

生命本没有意义。没有人会替你确定人生的意义,但如果你无法确定人生的意义,你将一辈子活在无意义状态里面。大到每一天,小到每一件事,你都会感到无名的痛苦,因为你不知道往什么地方走。所以,每个人必须为自己的人生确定意义。这是做人的本分之一,而且确立目标要趁早。——毕淑敏

七、拓展阅读

比较阅读,本文和《坦然看生活》写作上有哪些异同 相同点:都能用凝练而生动的语言,表达独特、细腻的情感体验,显示了敏感的诗人的气质。不同点: 第一,《我为什么而活着》整体采用“总—分—总”式结构,行文之间的过渡照应,使本文读起来顺畅、严谨。《坦然看生活》则用匀称的结构、对称的句式、流畅的情理,表达散文深远的意旨。在这里,乐观的垂钓、愉悦的纺织和自信的扫街,三个典型情节,三种坦然形象,相互映衬,步步蓄势,为其后的议论抒情、直抒胸臆、揭示文旨张本。而在情节的展现与主旨的展示之间,引述泰戈尔的诗句巧妙过渡,来得那么自然,那么顺畅,恰到好处地引

第二,《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作者直抒胸臆,三种单纯而强烈的激情在娓娓的叙说中自然流露。《坦然看生活》则借助鲜明的意象表达深远的意旨。夕阳下,垂钓者钓回了一路的欢歌,失意长成了乐观;朝霞中,纺织女工慵倦的脸上正编织着灿烂的笑靥,沮丧接纳了调适;暮霭里,扫街老伯扫净了一颗平常的心,平淡饱蕴着自信„„正所谓:“文章得失不由天,精思附会是关键。洞穿形象发神韵,妙笔生花意旨远。”

八、作业

1、积累关于爱情、知识的名句。

18.语文课文《短文》教学设计的 篇十八

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读准“树干、埋没、重重”等带有多音字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根据提示正确复述松脂球形成的过程。

3、通过学习,体会科学家推测的严密合理,语言的生动准确。

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根据提示正确复述松脂球形成的过程。

2、通过学习,体会科学家推测的严密合理,语言的生动准确。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出示课题

1、(出示树脂图片)知道图片上画的是什么吗?这种从树枝上渗透出的黏性液体,我们称为(板书:树脂)古代松树脂在地壳变化后,被长期掩埋在泥沙里,一万年后就形成松脂化石,也叫作琥珀。(板书:琥珀)

2、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与琥珀有关。不过文中介绍的可不是一般的琥珀,而是一块奇异的琥珀。(补全课题)谁来读课题?谁能读好课题?

二、感受奇异,大胆推测

1、文中有一段这块琥珀近距离的描写,就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边读边思考这块琥珀究竟奇异在哪?(板书:苍蝇、蜘蛛)

2、琥珀的`种类很多,有蜜珀、花珀、血珀等。其中包裹昆虫的琥珀称为虫珀,也叫灵珀。灵珀是琥珀中最珍贵的,像这种包裹两个完好昆虫的更是绝无仅有,珍贵之极。那这两个小家伙是如何跑进琥珀里的呢?德国科学家柏吉尔就是根据这块琥珀推测了发生在一万多年前的故事。(板书:推测)谁能说说推测是什么意思?(推测就是根据已知的事物进行想象。)

3、就请同学们也来根据这已知的事物想象一下发生在一万多年前的故事。同桌可以互相讨论一下。

(学生想象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

预设生: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一天,一只苍蝇在树林里飞累了,停在一棵松树上。一只蜘蛛看见了,想把苍蝇当作美餐,于是它慢慢爬过去。正当蜘蛛扑过去的时候,一滴松脂落下来,把两个小东西一齐包在了里头。

注: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

4、对于他的推测有什么不同意见?

根据你们的推测,我知道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发生在蜘蛛、苍蝇间的一件事。那么你们的推测与作者有何不同呢?就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文中哪几节写了这个故事。

三、学习1-8节,正确复述故事

1、文中有些词在读时要注意,一起借助拼音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媒体出示:飒飒、掸掸、拂拭、黏稠

2、这些词在读时要注意什么呢?(要注意读准多音字)

媒体出示:树干、重重包裹、当作

3、刚才同学们轻声地读了课文,谁能说说文中哪几小节写了发生在一万多年前的故事。

4、就请学号是1——8号的同学分节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对照刚才你们推测的故事,在不同之处作上记号,等会儿进行交流,比一比谁听得最仔细,找的不同之处最多。

5、你们推测的和作者推测的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交流不同之处)

6、你觉得这些地方是不是一定要这样写呢?

如:一万年前和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 大松树和松树 一个夏天和一个夏天的晌午 一大滴松脂和一滴松脂

师:看来作者用词很准确,写得也很生动。

7、那么还有哪些内容是你们没想到,作者却写到的呢?就请同学们再来轻声读读课文找一找,找到后,也请作上记号。(交流没有推测到的内容)

8、你觉得这些内容是不是一定要写?

如:松脂继续滴 太阳火辣辣 远处有海等

师:可见作者推测得合情合理而且十分严密,使得这个科学小故事引人入胜,让我们读来仿佛身临其境。这也是科普文章的一个特点。

9、就请同学们根据板书提示,再来说说这个故事,尽量做到推测严密合理,用词准确,语言生动。小声准备。

课后小结

四、小结复习

1、齐读全文

2、按下列词语的先后顺序背诵课文最后一节。

上一篇:学习王院长讲话有感下一篇: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比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