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和文化教学

2024-07-21

外语教学和文化教学(精选11篇)

1.外语教学和文化教学 篇一

关于如何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和文化交流的几点感触

拎着重重的行李登机的那一刻,我还是忍不住回头再望了望这个我生活了十个月的地方。2008年的9月,我带着几多好奇几多忐忑,怀着满腔的热情和希望来到这里,以一名汉语助教的身份开始为期十个月的中外文化交流。而今天已经是2009年7月1日,我坐上飞机,把手表调成北京时间,想到国内的同仁们估计此刻也要作学期结束总结了。作为一个中国教师,我本能的也想对自己这十个月与众不同的教学经历作个总结。

在这一年不到的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我从一开始的不知所措,到后来的游刃有余,从一开始仅仅是摸索尝试,到后来慢慢有所积累和提高,回想起来,这段经历想必会成为我人生中难能可贵的一页。这次到英国,主要是要进行中国文化的传播,因此如何进行对外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教学也是我一直以来考虑最多的一个问题。结合自己十个月的教学实际,我主要想从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第一,以生活为载体,重在实用。中华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语言、习俗、饮食、音乐、建筑„„光列举题纲我都觉得有点数不过来了。要让一群对中国几乎一无所知的英国孩子在十个月里对中华文化有面面俱到的了解,那是不可能的。与其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倒不如选择几个方面,每个方面再选择几个重点,让学生学过并要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呢?生活,任何经典均来自生活。考虑再三,我给自己十个月的文化交流课定了一个标准——以生活为载体,重在实用。无论是英国人还是中国人,每天都在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穿梭忙碌,所以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在生活中能找到典型的,应该就是学生们最感兴趣也是最容易理解接受的。至于实用,我就是希望在将来的某一天,不管是求学还是旅游,当他们来到东方这个美丽古老的国度,碰到类似的情况时,他们能记起我所讲的点点滴滴,或者说我所告诉过他们的点滴能够派到用场,那么我就会很有成就感了。在信息如此发达交通这般便利的地球村,我的这个希望应该不是奢望吧。按照这个标准,我在准备教学内容的时候主要在中国概况、中国书法、中国传统节日、中国饮食、中国功夫等几个方面多安排了一些内容。

第二,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如今我们在国内上课也强调不要一张嘴巴一支粉笔从头讲到尾,要有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那么,给外国学生讲课就更是如此。1 很多内容,靠我嘴巴讲,他们可能根本无法理解或者无法想象,就算听懂了估计印象也不深刻。但是如果有直接的实物、道具、图片或者多媒体音像资料,那么就可以给他们非常直观的视觉听觉感受,教学效果就会提高很多,课堂气氛也会非常好。所以,在出发飞往英伦之前,我在国内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准备我到英国来上课可能会用到的一切东西。实物道具有中国地图拼图、中国国旗、中国多个版本的钱币、文房四宝、筷子、灯笼、春联、中国结、传统服装小样等;音像资料有专门介绍苏州园林的《苏园六纪》,介绍56个民族服饰舞蹈的DVD,简化太极拳课程DVD,北京上海等城市的介绍片等等。为了带这满满的一箱子东西我在机场不惜扔掉了自己很多生活用品来避免超重,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非常值得。事实证明,这些实物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帮助我在英国学生中积累了非常火的人气。举个小小的例子,在给学生讲述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时候,提到家长在年初一都有给小孩子发红包的习俗。我给班级里每个英国孩子也准备了一个中国的红包,里面包了一个硬币。当我把红包发给学生的时候,学生们的高兴劲真的就像过年一样,拿到红包迫不及待的打开,尽管只是一枚小小的硬币,但是它来自异国他乡,是一个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老师亲手赠送的。对于这些英国孩子来说,这是一份天大的惊喜。在高兴之余,他们对中国春节中国红包的概念也就根深蒂固了。

第三,动手实践,寓教于乐。在国内时总听说国外教学风格和国内最大的不同就是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性特别强。到英国的第一个礼拜我主要以听课为主,感觉下来果然如此,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都比较少,学生在每节课上都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提问、交流、活动。和中国学生相比,英国学生显得更加积极活跃,也更好动些。所以,我在给英国学生上课的时候,尽可能的每次都给他们一个可以亲自动手实践的的机会,或者安排一个活动或比赛。既能够激发学生们学习中国文化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听课积极性,也使他们在活动游戏中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运用,从而加深印象。当然,在这十个月中,我本身就要担任烹饪、太极拳等需要手把手教授一对一训练的课程,此外文化课内容中的活动设计我也是动足了脑筋。比如我给学生上的第一课是中国概况,在对中国国旗国徽国歌等进行了最基本的介绍后,我给他们露了一手绝活,就是只用一刀就剪出一个五角星。学生们见了大为惊叹,并且都跃跃 欲试。于是我就手把手把这一绝活教给了他们。尽管有的学生最终剪出的根本不是五角星而更像一朵花,有的则像一颗是超级肥胖型五角星,但大家都非常高兴,觉得很新颖也很有挑战性。而我也深信,通过这个学习“一刀剪五角星”的活动,英国孩子们肯定也都记住了中国的国旗上是有五颗五角星的。再比如,在给学生们介绍中国饮食的时候,不得不提到中国人吃饭的工具——筷子。这是一件所有英国孩子都知道(因为英文单词里有筷子chopsticks这个单词)但是可能都不会使用的东西。因此,我在这节课上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进行了一个“筷子夹弹珠”的比赛。这是一个所有中国学生都非常熟悉的游艺活动,但是对于英国孩子来说这可能是有史以来碰到的最具挑战性的比赛了。当然,获胜者的奖品也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一把精致的中国礼品筷。看着这群金发碧眼的孩子们拿着筷子艰难的夹起一粒粒七彩的玻璃弹珠,真有点忍俊不禁。过后,居然有好几个学生都告诉我他们回家还专门找了两根细竹棍练习使用筷子,盼望着能再进行一次这样的比赛呢。还有一次我介绍中国的地理概况,风景名胜,正当英国学生们在对中国的地大物博惊叹不已的时候,我拿出了又一样法宝——中国地图拼图。以小组为单位,团结合作,在同等时间里比完成的拼图片数,或者同等拼图片数看哪个小组使用的时间最少,而这特别的地图拼图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品。孩子们又动手又动脑,课堂气氛既活跃又有序,我的教学目标也在不知不觉中完美达到了。而且学生们还给了我一个“魔术师”的美名,因为我总会在不经意间变出各种他们意想不到的神秘礼物。他们不知道,我可都是有备而来的呢。

第四,化繁为简,重在传播。五千年的文化要浓缩在十个月的课程里让英国学生有所知晓,这就意味着在深度和广度上不可能又太高的要求。所以在准备教学内容时,我时刻提醒一点,这些英国学生在我这门课上是毫无基础可言的,所以我没有必要靠教他们一些高深繁琐的知识来显示中国文化的深厚神秘,因为如果他们听不懂无法接受的话,那么一切等于零。因此,我尽可能的将高深的内容浅显化,将繁琐的知识简单化,因为我们此次英国之行的目的重在传播。我将课堂内容化成一个个简单可行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来完成接受,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多让学生享受成就感,而不是挫败感,这样的教学也许和国内所推崇的“有效性教学”思路是吻合的吧。这里最典型的可谓是 中国书法和太极拳这两部分内容的教授了。其中中国书法是文化课程中的一部分。学生中大部分从来都没有握过毛笔,所以我一开始根本就没有让他们拿着毛笔写中国字。我给学生们发了纸墨笔砚,教会他们磨墨握笔,然后就让他们拿着毛笔自己随便写随便画,先熟悉握着毛笔写字的感觉和所使用的力度。孩子们拿着全新的书写工具随意涂鸦,有自由发挥的余地,但是也有必须遵守的规则,就是一定要使用正确的握毛笔姿势。一段时间之后,不去管他们写得怎样画的怎样,光看他们那像模像样的姿势我作为老师还真有“孺子可教也”的欣慰感呢。接下来就要正儿八经学写中国字了,脱手写,可能吗?那是脱离实际的。我给学生们准备了初级书法的描红本,让他们从横竖撇捺点钩开始,熟悉中国文字的简单笔画。再往后就是方方正正的中国字书写了,当然也是描红。看着学生们从一开始拿着毛笔字不写字手都会抖,到后来可以顺顺利利的完成一页描红,我的感觉就如同在国内完完整整的送了一届毕业班一样。太极拳是我所在的英国学校专门要我开设的一门独立课程,吸引了众多学生甚至老师前来“报名学艺”。看来我们中国功夫在国外的地位真是无与伦比。不过要想在十个月里把这么多英国学生教成太极好手,真有难度。首先我本人不是太极宗师,只会基本招数而已,更主要得是学生毫无基础,连站马步都站不标准,再加上太极拳术在基本功柔韧度方面要求也是比较高的,所以我选择的是最简单的内容——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定的标准也是最低的,动作基本能到位就可以了,哪怕只是花拳绣腿。因为对中国功夫有着无比的崇拜和兴趣,所以学生们还是非常愿意学的,从最简单的推掌云手,到经典招数白鹤晾翅、野马分鬃,一直到最后可以不需要我提醒连续完成四五个式,这一过程是很艰难但也是很让人振奋的。不管是我还是学生自己,都为他们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而欣喜。而我也从不吝啬鼓励和表扬,我没有奢望自己能教出一个书法能人或者太极高手,我只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知道并喜欢中国书法和中国功夫,这样我就不虚此行了。

第五,热情耐心,宽容理解。作为一个中国老师,我自认为有着无限的热情和耐心。但是到了英国来教英国学生,我就发现必须要将这份热情和耐心发挥到极致。因为我所教的内容目前他们很多是走出我的教室就用不上的,而学了不用很快就会遗忘,比如我教了“你好”、“谢谢”、“再见”、“对不起”等最简单的日常用语,明明课堂上都会说了,但是到下个礼拜过来也许一个班级就 没有几个人能记得全了。再比如太极拳课上,任何一个小小的动作姿势我都要一个个手把手纠正摆位,而且往往一个人要重复很多次。碰到这种情况,我能表示出的除了耐心还是耐心,再教再练再巩固。当然还要有一份理解和宽容之心。不能因为我教下去的东西英国学生学不会就觉得他们很差很笨,毕竟他们是没有基础的,也是没有这个语言环境的。想想我们中国的孩子有多少人在学英语,而英国的孩子又有多少人在学中文呢?所以,我能做的不是埋怨泄气,而是要更多的思考如何将这个文化交流课上好,让我们的中国文化为更多的人们所接受喜欢,让更多的外国人愿意来学字正腔圆的中国话和横平竖直的中国字。

其实,如何进行对外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教学,这是一个很具有专业理路和学术价值的研究课题。我并非这方面专家,也自认为没有非常深厚的理论素养,所以只能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获所感来总结一下自己在这十个月对外汉语和中国文化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在与英国学生面对面交流过程中所闪烁出的教学灵感。当然,在这十个月的对外教学过程中我也经历了很多的困难和艰辛,不过,更多的是收获。所谓教学相长,在教的过程中我觉得其实自己也有很大的提高,不管是在把握课堂能力方面,还是安排课堂内容设计课堂活动方面,甚至是自己的语言方面。同时,最让我感到自豪的是作为一个中国教师,我赢得了我所教过的所有英国学生的喜爱和认可。回国前夕,有个学生给我写了一张贺卡,称我为“Best teacher”(最好的老师),让我着实觉得感动和欣慰。确实,在英国的十个月,我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我是一名中国教师,我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代表的不是我个人,而是整个中国教师队伍群体。我要用自己的努力让我所在的英国学校的师生在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了解中国教师的热情和友好,了解中国教师的认真负责和聪明才智。

十个月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结束了,我有这个自信,现在我的英国学生对中国文化应该有了不少的了解,而我,则会将这十个月与众不同的教学经历作为我整个教师生涯中难能可贵的瑰宝来永久珍藏。

2.外语教学和文化教学 篇二

每一种外族的文化中都有着大量为该种文化所持有而本族文化没有的特殊现象, 这就是文化差异。这些特殊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起作用并反映在语言中。文化差异可以影响和误导语言信息的获得, 也可能造成交际障碍。因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具有不同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

二、语言和文化差异

文化背景不同, 相同语言形式所表达的意义就可能不同。课堂教学不可能囊括学生将要涉及的所有情境, 但是要让学生明白不同国家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中所使用的语言是不一样的。因为学习语言离不开所学语言赖以生存的文化。就拿日常交际中的问候语来说:在中国, 我们常用“你上哪儿”“吃了吗?”“你在干什么?”等作为问候语, 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常以询问别人的私事来表示关心别人, 而英美文化不喜欢别人询问自己的私事, 认为是对别人的侵犯是不礼貌的行为。如果我们不管文化背景的差异就拿来问别人“Where are you?…Have you had your meal?”“What are you do-ing?”那么, 就必定会引起别人的不快。东西方国家在颜色、数字、动物指代特征以及在词汇中都带有不同的文化特征。

三、针对文化差异展开教学

1、通过阅读扩大背景知识面

对于学生来说要想了解西方文化背景知识, 阅读是一种很快捷很重要的途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一些介绍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书籍。如中文片的《英美概况》, 从地理、历史、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介绍英国和美国。学生能迅速的了解英美国家不同于东方国家的一些风俗习惯、文化特点。另外, 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文学作品介绍给学生阅读, 因为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民族的习性、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最生动最丰富的材料。通过阅读, 既可培养学生阅读英文书刊的兴趣, 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 叉加深了学生对讲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语言习惯的认识和理解。

2、开展课外活动, 丰富背景知识

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 不仅能巩固课堂上和书本上学来的知识, 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 更重要的是, 它可以发展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积累背景知识。排演课本剧、讲故事、创办英语角和定期出英语黑板报等都是很好的形式。例如Nacklace一课是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作品, 在讲授这一课时, 可以根据语文教学戏剧的方法, 教师对剧本结构进行分析, 解剖剧中人物, 然后由学生排演剧本。可以从时代背景、剧本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分析人手, 结合讲解几个重点词语, 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台词, 把握剧中人物进行课堂表演。而形式多样, 主题明确的英语黑板报, 学生自己编辑, 绝大部分的词汇和语法都是学生学过的, 幽默故事、名人名言、猜谜游戏、名人小传、外国风土人情的介绍等, 生动活泼, 图文并茂, 学生看得懂, 有兴趣看, 积累文化背景知识对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 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3、鼓励学生多看一些英语电影和电视片

经常看一些英语电影和电视片, 可以使学生更好更直观地了解西方社会文化, 了解它们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等。例如英语教学片“走遍美国”等, 系统地介绍美国人的语言交际、行为习惯等, 具有很浓厚的知识性、趣味性和直观性, 学生很容易也很乐意接受。结合所教的课文, 教师还可以从电视节目中录制一些有关内容的电视片, 让学生课上观看, 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对所学的课文内容有浓厚的兴趣, 能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第五册A Tour in Australia-课时, 一开始就给学生看介绍澳大利亚的风土人情、风光、动物、旅游圣地、天气等各方面的电视片着手, 将学生的视野引入澳大利亚, 优美的背景音乐, 色彩鲜艳的画面, 恰到好处的语言讲解, 学生感到美的享受。然后着重课文内容的讲解, 这样, 学生就不会感觉课文内容的枯燥, 对所讲课文内容有感性认识, 易于理解, 同时, 也了解了澳大利亚的各方面人文景观等课文中没有讲到的内容, 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4、尽可能地与讲英语的人接触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越来越深入,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国内来讲学、投资、做生意、旅游等等, 因此, 我们就有可能与他们相接触、交谈、交往, 可以直接听到、感受到地道的英语, 并且通过他们来了解英语国家的情况, 可以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因此, 要鼓励学生大胆地与讲英语的人接触, 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要想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就得有一桶水。要让学生学到地道的英语, 教会学生在什么场合该如何表达自己想要表述的思想, 教师本身就得平时多注意积累, 不断地学习来丰富、充实自己的知识。因为在我们国家大多数英语教师都没有出过国, 对英语国家的社会制度、文化习俗、风土人情等方面的情况也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学习过来的。因此, 要使自己的学生能得体地运用英语, 自己就得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说地道的英语, 在交际和教学过程中正确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结语:

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能自如地和讲英语的人进行交流, 注意到中西文化的差异, 学会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如何使用语言, 才能更好地、更得体地表达自己。

摘要:学习英语的人都知道, 要学好英语这门语言, 就必须熟练地掌握好语音、词汇、语法等一系列的内容。然而在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 即使字、词、句掌握得很好, 在实际交际运用过程中还是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 有的甚至还会闹出误会来。社会语言学指出:语言的交际功能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即:语言的准确性和语言的得体性, 特别强调:只知道语言的语法形式是不够的, 还必须知道是和谁说话以及在何种情境下说话。因此, 我们在教会学生单词、语法、句式的同时, 为了在实际交往中做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得体, 在教学中要提醒学生注意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身份的不同, 语言环境的不同, 中国和英语国家在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 尽量避免社交用语的失误。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差异,语言

参考文献

3.“和”——母语教学的文化溯源 篇三

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的共同宣言中提到:“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来,必须回到二千五百三十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

“和”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和”,是一种品质,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境界、一种精神,历经五千多年的传承,“和”已经深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和”,影响着亿万大众和世界每个角落,每天,每一人,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在期盼、渴望、追求以及创造。 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对立统一,大同共生,构成人类心灵对和谐共生永恒的渴望。

向往和谐是人类的共同愿望,符合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正因为如此,中华文化历经数千年而进入现代社会,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成为唯一能延绵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

中华历史悠悠五千载,沉淀下来的文化宝藏数不胜数,我们的语言文字便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充满着无穷的魅力。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种,这是我们的自豪;汉字是唯一富有生命力的表意符号,它反映了我们创造文字独特的思维艺术。中国文字的创造可谓一大奇迹。象形字,形声字……犹如一个个音符,谱写出中华文化的华美乐章。 让所有的中国人都尊重母语、学习母语并自觉弘扬母语,那更是值得骄傲的事情。

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忽略自己的母语,因为那是我们文化信仰的“根”,是一份魂牵梦萦、永远都无法割舍的感情。

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南京市长江路小学王兰老师的母语教学艺术,有人说是完美主义。什么叫完美,对于教学,王老师认为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的效果就要像《礼记·乐记》中所说的“其声和以柔”。上课就要像音乐中的“声和”,这就是教学艺术的完美。对于指导中青年教师,王兰老师认为,自己与年轻教师要“和而不同”,这在王兰老师的第一个弟子——语文特级教师刘军老师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刘军老师不但深得王兰老师真传,而且教学、研究都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王兰老师近60年的教学实践、指导实践,是经验,也是感悟。正如杨振宁教授60余年的物理研究,这是一个从经验走向文化,从单一学科走向哲学门径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又恰恰对应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

4.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和方法 篇四

现代外语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随着对交际理论的研究及其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文化在语言学习中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英语的理解和运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部英语课程研制小组(.11)已把“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培养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列入中学英语课程的内容和目标之中。如何提高学生对中外语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对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

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它可以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由于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不同学科对它的概念和范畴的研究常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侧重性。就英语教学而言,它涉及到英国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每个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要让学生初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就必须遵照“相关、实用、循序渐进”几项原则,对文化导入的内容作必要的取舍。相关性原则要求所导入的文化内容应该与教材的内容有关,或者是教材的拓宽。文化导入教学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尽可能与语言教学同行。

实用性原则是指文化导入要注重与日常交际的主要方面紧密联系,对于那些干扰交际的文化因素,应该详细讲解,反复操练,做到学以致用。

循序渐进原则则要求导入的文化内容应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注意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逐步扩展其范围。

基于以上原则,我们认为中学英语的文化导入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干扰言语交际的文化因素,包括招呼、问候、致谢、致歉、告别、打电话、请求、邀请等用语的`规范作用,话题的选择,禁忌语、委婉语,社交习俗和礼仪,等等。

2.非语言交际的表达方式,如手势、体态、衣饰、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观念等等。

3.词语的文化内涵,包括词语的指代范畴,情感色彩和联想意义,某些具有一些文化背景的成语、谚语和惯用语的运用。

4.通过课文学习,接触和了解相关的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史地、文学及当代社会概况。

5.了解和体会中西方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上的差异,包括人生观、宇宙观、人际关系、道德准则以及语言的表达方式等等。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媒介,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交际,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因此,文化导入的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其是否能与语言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

5.外语教学和文化教学 篇五

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相对于以往已有一定程度的改观,特别是一线的语文教师要更新观念,突破传统语文教育僵化封闭的模式,大胆拓宽语文教育的渠道。为此我们学校申报了中央教科所“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课题》实验,并获得批准,这对我们全体一线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好学习、实践、提升自己的机会。但是何为“传统文化”呢?心里确实纳闷?通过学习、研讨才对其有了初步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传统文化的四个显著特点】: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那么传统文化如何与语文教学整合呢?其实,新课程已为语文教学的改进指出了一条可行的道路,即有效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而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实践活动能够将语文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有效地学语文、用语文,真正提高语文素养。为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尝试开展了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活动,学生受益匪浅。以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开展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要创造多种实践活动形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兴趣会使学生充分投入,而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能够兴致勃勃、兴趣盎然地参与其中。同时,不同学生有不同的个性和需求,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实践活动形式,都能够投入到语文实践活动之中。

游戏式。游戏趣味性强,轻松愉悦,且易于实施,所有的孩子都喜欢游戏,我们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不妨多采用游戏方式。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感受中华传统文学的魅力,我组织学生举行了一次“趣味语文”游戏。由学生自己找材料,自己组织活动。在我宣布要进行这一活动开始,全班同学就好像过节时,一切都在紧张而又神秘的气氛中进行,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准备,活动开始了。如果说一开始我对这次活动能否顺利进行,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还有点担心的话,随着游戏的深入,我的担心不知不觉早已烟消云散,自己也完全被这游戏所吸引,随学生笑,随学生叫。因为这次活动的内容之广,形式之丰富,确实出乎我的意料。游戏的内容成语、歇后语、诗句、对联等中国传统文学为主,形式包括:成语接成龙、歇后语连连看、我做你猜猜、巧填古诗句、我会对对子等等。这次活动,学生不受整齐划一的课桌椅的限制,组成几个方阵,模仿电视综艺节目的布局,首先为自己的方阵设计新颖响亮的游戏口号,在整齐嘹亮的口号声中,在轻松愉悦的游戏氛围中,尽情地享受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带给他们的快乐。

竞赛式。大多学生都有比较强的表现欲望和好胜心,以竞赛的方式组织语文实践活动能

1够充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参与。比如我们在学了《卡罗纳》这篇课文后,我就布置全班同学再次阅读《爱的教育》这本经典名作,让每个同学围绕这本书出2——3个题目,然后由命题小组同学整理后,利用班队活动课的时间举行了一场“《爱的教育》专场知识竞赛”。活动中,有些同学因为报到了自己出的题目而满目放光;有的同学自己为正确回答了问题而沾沾自喜;有的则因为自己回答不出拖了后腿而懊恼不已„„这样的活动,激发了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让学生在竞赛中用语文,并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印象。

表演式。文艺表演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形式,天真烂漫的小学生乐于参与其中。比如去年暑假,在北京举办的2008年奥运会取得了圆满成功,中国体育健儿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奥运会带给全人类,尤其是全中国人民一场盛大的视觉盛宴。奥运会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五天,但留给世人的奥运印象是永不磨灭的。奥运结束后,我在班会上发布公告:我们在开学后的第一周将举行“我与奥运同行”的文艺表演。同学们可采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或个体,或组合,准备好节目。事后学生告诉我,他们看到公告后,一个个非常激动并踊跃地准备节目。后来的表演也证实了同学们的话并非哄我开心。在文艺表演会上,同学们有的独唱,有的小组唱,有的讲奥运故事,有的表演相声、小品„„菲尔普斯等体育名将的传奇故事在教室里演绎,《我和你》、《站起来》等奥运歌曲的优美旋律在教室里回荡,最后活动在《北京欢迎你》歌声中结束。活动结束了,下课铃声响起了,但教室里、走廊上话题仍在继续,歌曲仍在唱响。

当然,语文实践活动不局限于这些形式,教师可以在实践中创造各种能有效激发学生那个兴趣,能让学生充分参与的实践活动方式。

二、开展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语文教育资源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生活中语文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关键要让这些资源真正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资源,成为学生语文实践的资源。

(1)课内延伸,开展拓展性阅读。

在抓这一环节的训练中,我的具体做法是:(1)每周布置主题阅读。如课内学了《忆铁人》、《黄继光》等课文,布置学生阅读有关英雄的故事,利用班队课用自己喜欢或拿手的各种形式展示自己的收集成果。

(2)古诗文大比拼。利用本校的校本教材,和教材内容和季节紧密结合,大量诵读经典诗文,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读千古美文,做华夏赤子。利用语文活动课,进行古诗文大比拼。如:不同季节背写不同季节的诗,写雨的诗,写风的诗等。还可以从诗人入手,比赛谁对这位诗人写的诗背的多。

(2)超越课堂,布置实践性的作业。

布置这项作业意在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的研究中养成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低段有编识字报,从无意识地认识几个字开始编,到有主题地设计。如春天的识字报,热爱家乡的识字报,介绍水果的识字报——中高段则是比较规范的手编报。在课堂中开展制作剪报等活动课。然后在班级中评比展出,每半个月一次。再如学了有关花草的课文,则布置学生到各小区走走,摘录小区草地上竖着的宣传语。为了学写广告,让学生们支搜集、摘录一些电视上、大街上的广告语。

这些实践性的作业,允许和别人合作完成,尤其是低段,提倡和父母亲一起完成。在研究中,很多家长反映到孩子们最高兴的就是做这个作业,而且家长们也乐意帮忙,他们曾经开玩笑说自己也学到了很多。也使他们能更好地和孩子们交流。在研究班二(1)班,还搞了一个个人专辑展出。把黑板报作为学生展示自己的一个舞台。称为“亲子板报”。家长和学生们兴致都非常高,从选作品到设计板面,张贴作品,展出风采。

(3)学科渗透,整合教育资源。

这一点主要有与信息技术整合,课堂中利用课件帮助理解,掌握难点。以互联网为中心

构建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把音乐融入语文教学中,能让学生产生共鸣,受到美的熏陶。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用笔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形象的图画。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学到了不少,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三、开展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实践

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方案。刚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时,教师可以提供活动方案,但不能包办,要让学生参与到活动方案的设计中来,比如让学生提供活动的设想或创意,可以征求学生对活动方案的意见或建议。随着学生能力的增强,教室就要让学生自己设计语文实践活动方案,教师可以“参谋”或“合作者”的身份,在尊重学生设计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修改、调整活动方案。比如前面所提到的“我与奥运同行”的实践活动,就是学生自主设计的。我只是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的特点,提出一个活动主题,具体的活动内容、形式都由学生学生自己确定。学生成为实践活动设计的主体,有助于他们更好的理解和实施语文实践活动,增加对语文实践活动实施的责任感。

如中、高年级,我们开展“课本剧场”。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这样的文章适合于学生的表演;课外的一些读物中也有适合学生表演的作品,对于这类文章,我们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担当课文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这就是“课本剧场”。在表演课本剧之前,我们让中高年级学生自己动手把课文改变成课本剧。改编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当然改编不要过于拘泥于剧本的形式,学生只要能对课文进行一定的文字上的处理,就应当给予充分的表扬。可以让学生分组改编,最后交换阅读,看谁的改编更精彩,更适宜于表演。排演节目,所有同学都可以报名,同一个角色假如有若干同学报名的话,那就要开展竞争,由报名的同学面向全体同学讲述自己对于角色的理解,谁的理解透彻,就由谁来演。课本剧表演时,小演员们在台上表演,其他同学在下面观看。看完后,先由演员向老师、同学介绍自己的角色,自已在剧中的“地位”,表演时自己的心情,表演后的自我评价;然后观众同学再谈自己的观后感受,并对小演员的表演作的自己的评价。

6.外语教学和文化教学 篇六

1 高校外语专业跨文化教学的现状

1.1 割裂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在英语专业教学中舍本求末

学习语言和学习文化实际上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布兰贝克 (Brembeck) 曾经说的幽默干脆:学习外语而不学外国文化是造就一个口齿伶俐的傻瓜的好办法。也就是说, 语言和文化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束定芳、庄智象将他们的关系概括为三句话, 即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底座。

高校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现状分析自20世纪80年代交际法教学被介绍到国内以来, 与培养交际能力密切相关的文化逐渐进入外语教师的研究视野, 文化是外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论题得到外语界的普遍认同, 教学中的文化问题由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当然, 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更不是简单相加的问题, 不是在原有的语言教学之外, 另加上文化教学, 而应该是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如今文化教学的发展并不平衡。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始终没有形成大的气候。许多高校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 仍然普遍存在要么过分强调英语基本技能的培养, 似乎通过四级、八级, 口译等考试就是一名合格的英语专业人才, 把英语专业变成了一个学点英语语言的地方;要么在“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口号下, 过分强调“相关专业知识课程”的学习, 让学过一点“相关专业知识课程”的英语专业学生去从事经贸, 外交旅游的工作, 和经贸, 外交, 旅游专业的学生争夺饭碗。

这两种倾向都忽视了“英语专业知识课程”的培养, 人为地把语言和文化割裂开来, 学习的是语言的物质形式或物质外壳, 丢掉的是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这样就忽视了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现在的英语教学现状下英语专业学生过分专注语言技能的训练而在思想观念上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英语教学中没有坚持文化教学的发展, 英语教学拣了芝麻, 丢了西瓜。

1.2 专业英语教材的相对滞后

教材不仅是语言教学内容的载体, 也应该是文化教学内容的载体。选定的教学材料既要包涵选定的语言项目, 也要包容选定的文化项目, 只有这样, 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才能都有据可依。

近年来, 大学英语方面的许多优秀教材层出不穷, 如《大学英语》 (修订本) 、《新编大学英语》、《新视野大学英语》、《二十一世纪大学英语》等。这些教材很好地适应了新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大纲, 在选材方面各有特色, 且涉及到英美文化的各个环节和方面, 对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提高和跨文化意识的增强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然而, 相比之下, 英语专业学生的教材的改革发展和推广则却显得相对滞后。许多普通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基础外语的课程仍然还沿用“九五”期间的教材或是那个时期的修订本。课文内容和语言陈旧, 有关课文内容的背景知识和语言注释、写作知识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已显得十分欠缺。又比如, 商务英语方向的相关课程, 其教材大多是20世纪70~90年代出版的, 内容陈旧, 体系落后。持旧教材的教师们往往在语言教学时间允许的条件下, 才向学生介绍一些自己收集的零散的、不够系统的目的语文化知识, 内容和方法都与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教学所要求的目标相去甚远。显而易见, 这些缺乏文化内容的教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 我国英语专业学科的建设和更新、教材内容的改革和进一步的推广仍然迫在眉睫。

1.3 优秀的专业英语师资缺乏

尽管这些年来, 外语教学的理念已发生巨大改变, 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也深入人心, 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 许多教师仍然没有真正接受并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教师们还习惯于把重点放在语言形式的教学上, 而对于交际能力的培养和跨文化因素的教学通常则流于形式。“教师害怕较文化”, Bennett, Janet M. (2003) 指出, “教师通常感到没有准备好, 甚至害怕教文化以发展学生的跨文化能力, 因为他们担心自己对文化的了解也不够透彻。”即使没有这个问题, 他们还面临另一个挑战, 即“教哪一种文化”的问题。的确, 对于长年在远离目的语文化的环境中生活、涉外经历不够丰富的多数外语教师来说, 对中外文化差异及其内部各种亚文化之间的差异的理解和认识未必是系统的、全面的。从教学方法来看, 目前文化教学仍然以传统的文化知识传授法为主, 教学方法单一。持传统教学理念的教师已不能胜任当今文化教学的需要。因此, 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 提高教师的现代的教育理念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 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文化教学在实践上还比较滞后。随着国际上语言和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 新的文化教学方法的不断涌现, 为培养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外语人才, 不能再停留在文化教学的理论阶段, 必须在实践中完成文化教学的现状的改革。在实践中, 除了解决以上存在的这些问题, 即坚持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相结合, 不断更新教学的材料和方法, 和加强专业教师的培训的问题, 还有几点实践的原则在实际的教学中值得关注。

2 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实践原则

2.1 明确文化教学的中心地位

当外语教学的目标确立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时, 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已经在理论上确立。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语言学习的目的最终是能够获得跨文化交往的能力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 并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流。然而这种跨文化交往的能力不仅仅取决于对词汇, 语法的熟练掌握, 还取决与对对方文化的理解和掌握。语言的意义只有在相关的文化语境中才能准确地表达。一个仅仅掌握了目的语词汇和语法的学习者是不可能在目的语文化中成功交际的。而且, 在跨文化交际中词汇和语法的错误往往可以被理解, 而对文化差异的无知则常常会在交际中造成极深的误解甚至极大的混乱。因此, 在外语教学中, 文化的教学, 尤其是文化的特殊性, 即文化的差异, 要尤其重视。只有把文化教学放在外语教学的中心位置, 才能为它的发展扫清障碍。

2.2 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相结合

语言是文化的基石, 与文化紧密相连。Kramsch (1993) 认为, 我们每一次说话都是一次文化行为。文化教学不提倡独立进行, 应该与语言教学相结合, 一起融入课堂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充分了解目的语名族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等方面的信息, 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意识。

很多教材中也会在最后一章留下单独的页面描写文化。这些文化通常是目的语文化国家的节日, 艺术等一些很有趣的现象。然而, 这些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并不是很紧密, 也不是学习者在跨文化交往时的难点所在。真正的难点在于有时候非常简单的一句话往往包涵着极其复杂的文化内涵。因此, 将文化从语言形式中分离出来, 强调它的重要性是没有必要的, 甚至会造成误解。文化作教学在教授的过程中必须与其它的语言技能融为一体。文化教学可以用来加强对其他基础语言技能的训练。此外, 正如Kramsch (1993) 所说, 文化教学决不能只是以罗列文化事例的形式进行, 因为事例是停滞不前的而文化是在一直不断发展的。

2.3 区分是什么样的文化

语言教学实际上是文化教学, 而一种语言就可能负载多种文化, 因此要根据需要进行多种文化的教学。以英语教学为例, 面对的文化是英国文化、美国文化、澳大利亚文化、新西兰文化、加拿大文化 (加拿大还有法文文化) 、南非英语文化、尼日利亚英语文化、其它非洲英语国家文化、印度英语文化、英语为官方语言之一的其它亚洲国家的英语文化等等。其实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还存在着不同的视点问题, 比如英国文化, 仅仅从地域和名族区分, 就存在着英格兰文化、苏格兰文化、北爱尔兰文化、众多复杂的移民文化等。那么, 在教语言中的文化时, 就要区分是什么样的文化, 要引导学生形成对文化的多元视点的认知, 不要出现“刻板印象” (stereotyping) 现象。形成“先入为主”的偏见, 造成社会认知的偏差和错误的文化描述。

2.4 关注隐性文化

美国著名学者莫兰 (Moran, P.R., 2004) 曾在纷繁复杂的文化界定中提出自己的文化的五要素说, 更加全面地涵盖了文化的要素。即:文化产品 (products) 文化实践 (practices) 、文化观念 (perspectives) 、文化社群 (communities) 、文化个体 (persons) 。这五要素的关系是互动的。作者又进一步使用“文化冰山” (the iceberg of culture) 来表达文化五要素的不同, 他指出, 在这五要素中, 文化概念的大部分书隐性的, 少部分是显性的, 而其它四要素则是显性的。在文化教学中要注意到, 文化教学只能是对文化冰山显性部分的教学, 水下隐藏的绝大部分部分更需要在文化交往中注意。教师要给学生明确的警示, 切不可以为自己学习的外国文化就是其全部, 更需要关注外国文化的隐性部分, “冰山”影藏在水里的很大部分。比如:感知、信价值观、态度等决定人类文化行为的这些因素。“任何的教学中, 观念都是最难的教学内容, 首先应该理解不同视点的文化观念, 把握自己文化观念的视点, 引导学生形成有效视点”。

结束语

跨文化外语教育中, 自从文化教学的地位在理论上确立后, 中国的语言教学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文化教学的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入。但是, 放眼目前的高校外语专业的教学状况, 文化教学的实践中仍然有许多的实际问题亟待解决, 文化教学的状况和效果还不令人满意。作为高校外语教育者, 应该正视目前的实际情况, 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认真研究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 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 结合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实际, 推动文化教学健康地发展。

摘要:简要地总结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外语专业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现状, 并在对这些不令人满意的现状进行分析后, 提出几点文化教学的实践原则。旨在强调文化教学的实践对培养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关键词:跨文化外语教学,文化教学,实践原则

参考文献

[1]Bennett, J.M., Bennett, M.J., &Allen, W.Devel-oping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A].In D.L.Lange&R.M.Paige (eds.) .Culture as the core:Perspectives on culture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C].Greenwich, CT: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 2003:237-270.

[2]Crozet, C.Teaching Verbal interaction and cul-ture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J].Australian Review of Applied Liguistics, 1996.19 (2) :37-58.

[3]Liddicoat, A.J.Intercultural language teaching:principles for practice[J].The New Zealand Language Teacher, 2004 (30) :17-23.

[4]Kramsch, C. (1993) .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educ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Moran, Patrick R.Teaching Culture:Perspec-tive in Practic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4.

[6]刘淑艳.高校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现状及改革策略探讨[J].教育科学, 2008.

[7]刘祥清.我国普通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回顾、问题与思考[J].外语界, 2007.

[8]刘祥清, 胡鸿雁.新中国英语专业文化教学评述[J].南华大学学报, 2002.

[9]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7.外语教学和文化教学 篇七

关键词:英语语言文化;文化教学;方法与途径

一、语言与文化

1、文化。要想了解和掌握两种交际化之差异,必须先从文化谈起。何谓“文化”?文化是个涵义极广的概念,对其定义可谓五花八门,众说纷纭。文化的定义是1871年由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Trlor)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格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我国《辞海》对文化是这样定义的:“从广义上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总之通俗地说,文化是指目的语所在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

2、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第一,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中的重要的、颇为特殊的组成部分,它是文化的载体,亦是该社会整个文化的基础,正是通过语言,文化才能保持下来,并传递给同时代人或后人,因而任何形式的语言都有其文化的内涵;第二,从语言和社会的关系来看,语言也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的本质属性是作为社会的交际工具,语言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因此,学习任何一种语言必须要了解使用该语言的那个民族的社会文化,如果忽视了语言教学和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统一不仅影响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在交际过程中还常常造成语言的误用。

二、文化教学的意义

1、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一个企业若想让自己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一个跨国公司若想在众多国家和地区创造高效益,不仅需要高超的经济和技术手段,而且需要深入了解对象国的文化。现代社会中一个企业的成功不仅是经济成功,而且是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2、了解文化知识是学习语言知识的关键。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习语言,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语言受文化的深刻影响,又反映了某种文化的独特之处。离开了特定文化背景的语言是不存在的。

三、文化渗透(教学)的原则和文化教学的内容

1、文化渗透(教学)的原则。英语基础教学阶段的文化导入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⑴实用性原则要求所导入的文化内容与中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文化教学结合语言交际实践,使学生不至于认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过于抽象、空洞和捉摸不定,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⑵阶段性原则要求文化内容的导入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中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⑶适合性原则主要是指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适度。老师对文化内容的讲解要有选择。对于主流文化的内容,或有广泛性的内容,应该详细讲解,反复操练,举一反三。另外,由于文化内容本身就广而杂,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实践,增加文化的积累。

2、文化教学的内容。⑴了解英语交际中常用的体态语,如手势、表情等。⑵恰当使用英语中不同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⑶了解、区别英语中不同性别常用的名字和亲昵的称呼。⑷了解英语国家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称呼习俗。⑸了解英语国家正式和非正式场合服饰和穿戴习俗。⑹了解英语国家的饮食习俗。⑺对别人的赞扬、请求等做出恰当的反应。⑻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赞扬、请求等意义。⑼初步了解英语国家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历史等。⑽了解常见动植物在英语国家中的文化涵义。⑾了解自然现象在英语中可能具有的文化涵义。⑿了解英语国家中传统的文娱和体育活动。⒀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及主要庆祝方式。⒁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四、中学英语教学文化渗透的(教学)方法和途径

1、老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具有远见卓识把立足点放在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上。提高自己的语言素质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自己本身就要对西方的地理概貌、风土人情、交际礼仪等有一定的了解,在英语教学中注意东西文化差异,并且还要解释这些差异。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随时介绍因心理、概念、习惯的不同可能引起的误解或错误的用法,即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语法上正确的句子,也让他们了解如何表达才能符合社会文化的惯例。3、应该向中学生介绍一些英语文化方面的简易材料或新闻记录材料,从中获取更多的文化信息。

综上所述,我们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就必须重视提高他们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在我们英语教学中对文化的讲解或渗透这一环节不能忽视,绝不能认为外语教学只要把音标教给孩子、语法弄明白了、单词记住了、句型会用了、学生考试合格便完成了教学任务。有些人或许认为文化是一个很大很高深化的词,它涉及的东西与我们基础英语教学无关,这种观念是肤浅的,从我们外语教学的第一天起就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英语语言文化,培养学生用英语文化模式思维的习惯,掌握两种文化差异,增强文化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

8.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篇八

1873年德国美学家罗伯特.费肖尔提出的文化移情被认为是审美的象征,同时也是情感渗透的象征。文化移情表现于跨文化的四个层次中,其中第四个层次就是文化移情。文化移情指通过了解并体会当地文化,熟悉并理解该文化主导下的当地人对待各种问题的看法,从而最终达到理解当地文化的目的,消除文化冲击等负面情绪。对不同文化的了解不仅仅是要求达到文化移情,而且要能够从不同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相应的文化问题。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的作用在于能够让交际双方有意识地转换思维,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超越目的语文化意识的束缚,脱离自我文化的约束。交际中将自己放在完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通过跨文化交际真实地感受和感悟这种文化,使自己融入当地文化中,减少目的语文化产生的不利于交际的各种心理暗示和影响,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语言心理学家认为文化移情包括认知移情和交际移情。跨文化交际中,认知移情指的是交际双方能够觉察到对方的情绪;交际移情是指通过观察对方的非语言行为和语言表述,充分体会对方的情绪,从而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认知移情与交际移情相辅相成,认知移情是交际移情的基础,交际移情是认知移情的升华。而文化移情是两者的集中表现。交际的成功之处在于能够正确界定主、客体的确切身份。这是一种特殊的能力,需要站在对立的立场去感受和体验,就是说,一个有能力的交际者应该在不同的场合应对各种不同的人群。为了更好地了解别人,既要善解人心,又要适应角色。综上所说,如果把文化移情适当地应用到外语教学中,教师就会在不同的文化模式、语言模式及交际模式中建立桥梁和纽带,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实际运用,改变“哑巴英语”的现象。

二、外语教学中运用文化移情的原因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培养交际能力,包括语言知识能力和认知能力。交际中的文化认知是指目的语的具体交际规则及应用的知识。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是交际,交际是文化”。(Hall,1976)人们在学习一种语言的同时,也就是在学习文化。在语言学习中,文化充当着重要的角色,语言的使用受到其文化的制约。所以,外语教学不仅要训练语言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文化移情就是提升跨文化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不同文化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是造成阻碍交流的主要原因。西方人的寒暄、隐私、饮食、服饰、思维、宗教信仰、家庭观念等文化与中国的相应文化有很大不同,因此交际误解在跨文化交际中在所难免。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文化移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外语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与课堂互动的交际型教学模式之后,文化移情在外语教学中起着日渐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和认知观。中西方价值观念的不同形成了彼此言语行为模式上的差异,同时思维方式的差异也会造成彼此间交际规范、语法、句法方面的不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和训练基本的语言技能,相关语言的文化背景也要着重介绍并讲解,切实提高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应用水平,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文化移情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传统的外语教学有重知识轻运用的倾向。有调查表明语言能力强的人,语言运用能力不一定强。语言学家托马斯(1983)曾指出,来自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对交际中的语法错误往往会认为是说话人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然而外语流利的人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出现交际失误,有可能被对方认为缺乏素质与修养。传统教学的结果是一旦进入实际的语言环境中,学生就很难说出地道的外语,即使说出来,也缺乏语言的得体性。学生们不会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采取不同的交际方式,缺少有关外语交际规则和模式的知识。因此,外语教学应注重实践,使用文化移情,把自己的情感与交际对方的情感融合并产生共鸣。另外,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必须与语言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教师在传授正确的语言知识时还必须培养正确使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要强调相同的语言形式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功能,让学生了解和理解言语行为的差异,不能生搬硬套,也就是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文化移情的熏陶与培养。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有较好的语言运用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设计一些真实的语言环境,结合新的知识点和学生所掌握的语言技能,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同时要克服学生的畏惧心理,借助多种形式的语言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达到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移情。此外,在课堂教学中外语教师在介绍外国文化和相关背景知识时,要特别注意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努力培养学生对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了解,用多种渠道提高文化移情,如观赏适合学生水平的配有中英文字母的英文原版电影、学唱英文歌曲、观看一些实事新闻、篮球赛、脱口秀等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节目,推荐学生阅读原版的英文报纸、杂志或文学作品等。

四、结束语

9.外语教学和文化教学 篇九

1、概括内容要点

2、了解胡同文化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3 体味本文朴素、雅致的语言 【重点难点】 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语文课比起其他的学科来更容易培养一个人的个性、灵性、悟性、创造性。猜谜:石刻的史书,凝固的音乐(建筑)

从文化的眼光看,民居是与人们最为亲近的背景文化,它给生活打上了民族的时代的烙印;用艺术的眼光来看,民居是凝固于时间长河的多重性艺术,它为生活平添着诗章;用历史的眼光来看民居是无处不在的伦理学、民俗学、建筑学的历史缩影,它使生活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耐劳精神,创造了巍峨的长城、庄严的宫殿、秀美的园林,也创造了形形色色的民居宅院,他们都有着自己独特鲜活的生命。

2、胡同文化就是在诠释着北京民居建筑与市民文化之间的关系。《胡同文化》放在第三单元“要点概括”之下,我们正好通过它来作概括要点的练习。【学习方法指导】

①找关键语句;②无关键语句的找出共同的规律性的东西进行概括;③分清层次。段落 关键句 要点概括 备注 胡同

(1)北京像一块豆腐,四方四正——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北京人的方位意识)

(2)胡同的 原意(水井)取名(各种来源)源于生活(3)胡同的宽窄大小(区分阶层)数量(数不清)

(4)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方便而安静)影响生活

(5)胡同与四合院是一体 形成文化 影响思想 文化

(7)封闭的文化(6)段的第一句话概括(6)(7)两段的内容。从一些关键词句中可以看出。如“安土重迁”,“独门独院”,“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等,都是说“封闭”。

(8)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物质的要求不高。(9)“北京人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冷漠)

(10)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已,逆来顺受。)感情

(13)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14)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怀旧”、“伤感”“无可奈何” 几分留恋,几分清醒。(15)“再见吧,胡同” 文章的(11)(12)段分别举“我的小说”和“生活”中的两个例子来说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因此,没有要点可直接画出。3 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一4)介绍北京的胡同。布局 影响 取名 数量。第二部分(5一12)胡同文化的特征。从居住 焦急 娱乐 饮食 处世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13一15)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没落的感受和思考。作者写到胡同文化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的的衰败和没落,带有明显的伤感的情绪。作者赋予了北京胡同文化什么样的内涵?用原文的话回答。“北京胡同文化是封闭的文化”“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物质的要求不高”“北京人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已,逆来顺受。” 5 北京胡同文化建筑特点与文化特点有何关系?

北京胡同的建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文化特点。由于胡同的安静闭塞,使胡同里的人们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的思想,形成了他们封闭守旧,安于现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安逸日”的小农意识;而胡同的方正特点又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其思想意识,封建正统思想较为严重,不思反抗,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甘做顺民。作者在文中对胡同文化流露出一种复杂的感情,这种感情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作者对胡同文化在否定的同时又有几分向往留恋。例如在写到胡同取名的来源时,列举了很多胡同名字,这些名字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说明北京人的内心,有一种乡土情结;下文又写了北京胡同人们生活方式的安宁、平和,闲逸恬谈,写了北京人讲究“处街坊”,懂礼数,写了他们的饮食习惯,这些都反映出北京市民的淳朴的风俗和田园式的生活,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向往怀恋之情。但由于这种文化有封闭守旧一面,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它必定要被淘汰,作者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是可贵的。最后一句“再见吧,胡同”,末尾用句号而非感叹号,表现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本文的语言有的朴实,有的典雅。两者互相结合,富有表现力。品味下列语句的丰富内涵。

(1)虾米皮敖白菜,嘿!(几个同学范读,体味“嘿”的表情)一个“嘿”字,充分表现了北京市民吃了虾米皮敖白菜之后的那种极其满足感,证明了“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物质的要求不高”的看法。(2)睡不着,别烦躁,别着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对别人无可奈何,只能自我安慰,充分表现了北京人的那种忍耐性格,最后“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是作者对北京人的这一性格进行评论的 话 有局外人的佩服和调侃。(3)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尽情渲染胡同衰败 没落后的凄惨景象,引起人们的伤感 怀旧之情。8 仿(3)写一组自己熟悉的景物,表现一种鲜明的情感。例 院落比连,炊烟袅袅,引车卖浆,熙来攘往。小街横贯,深巷悠然,窗明几净,老输参天。9 拓展(1)“胡同文化”与“高楼文化”相比,哪一个更封闭?(2)我们身处在怎样的居住文化中/ 10 积累词语 储存 安土重(zhòng)迁 喧闹 挪窝 摞 置身事外 安分守纪 逆来顺受 烦躁 熬(o)白菜 凭吊 衰草 离披 无可奈何 席卷 没(mò)落虾(há)蟆陵 低佪(huái)板书设计 补充材料

①北京人的生活习惯:

北京人的生活习惯接近农民。爱吃硬面饽饽,水饺,荞麦饼,冰糖葫芦,爱喝大碗茶,二锅头,爱过端午节、重阳节、春节,爱玩的是养鱼养鸟养蛐蛐,逮蜻蜓,粘知了,放风筝。这些都与某些城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如吃奶油蛋糕三明治,喝咖啡威士忌,过圣诞节、情人节,玩高尔夫球等形成了鲜明对比。

②北京人的“礼数” 北京人特别讲“礼数”,这是一种文化教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对外地人的态度。老北京人不歧视外地人。向老北京人问路,得到的几乎都是清楚、详尽、和气而又有人情味的回答。而上海人特别歧视外地人,特别歧视穿衣不体面的外地人。b、人情方面。北京人顾人情面子,人缘好,如课文所说。

c、生活方式上。北京人生活简朴,但决不会因为穷而失了身份,丢了体面。即便不过是一碗老豆腐,二两烧酒,也会慢喝细品,那情态,那气度,那派头,简直像面对一桌满汉全席。这体现了北京人悠然自得、清淡典雅的生活作风。③北京人的安分守己。

北京人的安分守己,逆来顺受是由其特殊的历史政治环境造成的。京都之中,帝辇之下,人们看得最多的是城头变幻大王旗,看得最透的是仕途险恶,天威难测,官运无常。今儿个,新科状元金榜题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明儿个,菜市场人头落地,大观园底儿朝天。这风云变幻,世事沧桑,使北京人学会了忍耐,也学会了世故通达。做为专制制度下的小民他们太微不足道了,强大的皇权要消灭他们,比碾死只蚂蚁还容易,所以他们学会了忍耐,学会了明哲保身,学会了得过且过。④前门情思大碗茶

10.外语教学和文化教学 篇十

【关键词】语言 文化 文化差异 背景 思维 障碍 影响

在某一种文化中,语言的作用和该特定文化对词汇习语意义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以至于不仔细考虑其文化背景就很难准确理解语言材料的意境。

的确如此,在我从教英语教学二十几年以来,实践再次验证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文化因素对外语学习影响关系极大,但同时我又认为,在语言与文化二者的关系上,有许多问题需要具体对待。特别是对文化的定义和内涵的界定必须合适有度,不宜偏颇。空乏地强调“文化”,有时会使解决问题的思路滞留在某种时髦却又僵化的模式里,如果找出差异和共性,对学习和教学必然起到正迁移作用。

不同民族的文化孕育出不同民族的语言,同时,一个民族的语言,又是了解民族文化窗口。一般地讲,文化是语言赖以扎根的土壤,语言是文化得以反映的外衣,就像中国文化孕育出东方含蓄的美而西方则孕育着一种奔放的美。就文化而言,语言是文化的外衣;而对于语言来说,文化则是语言的内涵。基于这样的认识,本人将影响英语学习的因素分为“文化差异的影响”和“语言的负迁移作用”以及“克服障碍”等方面指出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和各自的独立性,并试图阐明它们既不能截然分开又不可混为一谈的道理。

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学习和交际带来的影响

文化离不开环境,环境影响着思维的形成,思维的不同直接产生了文化的差异。汉语的结构特点对于学生的思维是很有影响的,而思维方式的不同直接导致了表达的差异。汉语语句根据表达的顺序一贯到底,英语语句则注重句子的中心内容放在前面表达,而修饰部分则放在中心内容后面,这对于学习者来说,相当容易造成混淆。如:汉语“我在学校6:00点钟起床”,英语则为“I get up at 6:00 At school”.从上面的例句不难看出,西方人总是先把中心内容呈现出来,时间和地点状语作为附加成分放在后面,这样必然导致表达顺序与汉语不相同,这主要反映了不同的思维方式。

从词汇的层面看,英语写作中汉语思维问题主要是英语词汇表达的汉语化。比如:“His right eye is blind”。正确: “He is blind in the right eye”。再如: “He lunch eat rice”.这句是典型汉语化的句子,正确: “For lunch he eats rice. ”从文章结构的层面看,英语写作中汉语思维问题主要是英语写作的文章结构汉语化。

总之,这类应付日常场景的情形,一般都表现为说话是否得体,而很少是因为不理解对方的语言而达不到交际的目的。所以我们不妨将其称之为“交际困窘”(或曰“交际困惑”),而不是交际障碍。这些东西,一经提醒,一经点拨,学生一般都能比较容易意识到并在实践中自觉去改正。

二、文化差异不会成为语言学习者的障碍

许多人认为,由于文化及产生文化背景的差异,会给语言学习者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而产生畏惧心理,给学习带来不必要的思想障碍。其实当我们去了解异域的文化背景,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异域风土人情的愉悦。当我们谈到语言文化的差异问题,引用的频率特别高的例子要算是称谓问题了:无性别之分的cousin则很有意思,至少代表着堂兄、表堂弟姐妹等八个人。这些表面上很复杂的称谓问题,仔细想起来,却并不构成或者很少帶来理解上的困难,相反,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善于引导和总结,它给学习者带来许多优越和捷径,就称谓而言,一个cousin就能代表八个等辈的称呼,对于学习者来说,更是事半功倍。再如英语中思维方式总是把中心内容放在句首,附加部分或修饰部分应放在中心内容之后,除一些频率时间状语之外,而汉语则习惯按照说话的顺序一贯到底,但一旦掌握这些规律,对我们的学习和教学是有很大帮助的。例如:汉语“他喜欢对着跳舞的音乐”,实际句子中心意思“他喜欢音乐”,这恰恰就是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即“He likes the music that he can dance to”,其中“that he can dance to”即为定语从句修饰前面的名词music。

和称谓问题同属一类的还有,人们在进行文化对比时动辄爱引用乃至人云亦云地炒作“龙”这个例子,无非是要论证英语民族心目中的dragon和中国文化中的“龙”会引起完全相反的联想。稍有英国文学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古英语史诗Beowulf里讲到了英雄贝奥伍夫勇斗火龙的壮举。Dragon在英语传说中是邪恶和凶恶的化身,而在中国文化中,“龙”则是节庆和威严的象征。因此有些人认为,简单地把“龙”和dragon等同起来会引起误会。因此,只有了解不同国度的文化背景,才不会产生理解上的偏差,甚至产生尴尬的场面。

三、了解文化背景,克服语言障碍,促进英语教学

在我们了解语言与文化关系之后,我们既要认清学习语言时了解文化背景的重要性,又不能惧怕和排除这种差异,应从这些差异中找出规律,这样就能帮助我们轻松学习另种语言。中国人用筷子、英美人用刀叉同样都能完成吃饭的任务。这个例子旨在说明达到同一目的的方式完全可以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也类似这种情况。各民族的语言所负载的人类文化,在大的方面是有共同性的。生活中都有喜怒哀乐的情感、都有空间和时间的概念。中国人说“日出”、“日落”,英美人也说sunrise和sunset(尽管实际情况时地球在动!)。自然界带给人类的感受是基本相同的,只不过是人们表达对现实世界的感受和认识的方式是相差很大的。例如,我们说“东南”、“西北”,在英语里却要说成southeast和northwest,分明成了“南东”、“北西”;同样是表示长度,我们的老祖宗留下的是“丈、 尺、寸”,人家用yard,foot,inch;汉语里说飞机“在天上”飞,英语中却说它是in the sky;汉语说“这是什么?”到了英语里偏偏却说成“Where is the hotel?”(“旅馆在哪儿?”);同样是表达让步关系,汉语里的“因为……所以……”一般都是成对使用,但英语里的because和so却绝对不能同时出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英语所承载的文化就是英语本身。这个命题听起来似乎有点逻辑不通,但如果仔细想想,就不难发现,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该民族的人们心底所积淀的文化素养,他们的潜意识中所固化下来的思维定势,正是这样实实在在地由其语言所表现出来的。因此,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了解英美文化,是为了增强头脑中的文化敏感性,从而便利学习,促进学习。可以肯定地说,语言基本功训练始终是外语学习的中心。

参考文献:

[1]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2]付克.中国外语教育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

11.外语教学和文化教学 篇十一

群众声乐艺术辅导, 区别于传统的高校声乐教学, 是面向社会群众进行声乐辅导的教辅普及工作, 是各地文化馆和群众艺术馆的声乐辅导员所从事的主要工作内容。在实际辅导工作的开展过程中, 群众声乐教学因为其自身的多样性和地域性, 需要声乐辅导人员对此尤为注意、切实把握。

(一) 教学中的多样性

群众声乐艺术辅导教学工作中所具备的多样性, 体现在学员组成的多样性、学员唱法及风格的多样性、演唱形式的多样性等三点上。

首先, 声乐辅导教学工作的直接面向对象, 是来自各个年龄、各个阶层、具有不同社会背景的民间群众或团体, 因此, 学员的声乐基础、演唱方法也不尽相同。在对群众集体进行声乐教学时, 学员各异的声部, 如, 高、中、低音混合的男声与女声, 甚至参杂童声等, 也会给实际的教学造成一定难度。

由于声乐辅导人员的有限, 群众学员的众多, 造成了群众声乐教学工作中“一对多”的普遍现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声乐辅导人员会遇到群众学员们各种不同的演唱方法及演唱风格, 这时, 常见的演唱方法——“美声”“民族”“通俗”等三种歌曲的演绎方式, 便需要声乐辅导人员熟练掌握, 游刃有余。因此, 针对群众开展的声乐艺术教学, 所需要的声乐辅导人员可谓是知识全面、“通才型”的复合型人才。

在日常声乐的教学活动中, 声乐辅导的形式有唱、对唱、重唱、伴唱、合唱、齐唱等等, 形式广泛, 内容包罗万象, 也需要声乐辅导人员对多样化的演唱形式, 具备优秀的驾驭能力和应变能力。

(二) 教学中的地域性

教学中的地域性, 是群众声乐艺术辅导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地域性主要体现在独具特色的民族唱法和民间音乐上, 如戏曲、民歌、民间曲艺等。

不同地域的民歌与曲艺表演, 有着各具特色的表现形式与艺术特色, 需要群众声乐艺术辅导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 予以区分, 加以指导。例如, 北方民歌与南方民歌在曲调、节奏、歌词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 陕北民歌如《三十里铺》《红军哥哥回来了》《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 曲调形式采用对应的上下句体, 旋律跳进, 歌词苍劲有力, 充满劳动人民的朴实真挚之情;南方民歌的曲风则温婉别致, 华丽细腻, 如《无锡景》, 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采用级进旋律, 渐层下移形成四句体的结构, 充满了典型的水乡小调色彩。

另外其他曲艺形式如昆曲、京剧、二人转、河北梆子等等, 均是在各自地域基础之上形成发展而成, 具有浓厚的民俗特色, 在群众声乐的实际辅导工作中, 辅导人员在把握不同歌曲艺术形式的基础上, 应该结合当地的民间音乐特色, 开展教学, 以利于传统音乐文化与民风民情的相互促进与传承。

二、群众声乐艺术辅导教学的注意问题

(一)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入门训练

即使是对于有一定音乐基础的群众学员, 在声乐艺术教学中, 辅导人员也应注意培养他们对基础声乐理论的学习。通过基础声乐理论的学习, 使学员了解发声器官的工作原理, 在演唱过程中学会科学地调用呼吸器官和共鸣器官, 保护声带免于疲劳, 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优美音色。

必须学会正确的呼吸方法。在打好科学的发音理论基础之后, 要培养学员学会正确而自然的呼吸方式。呼吸的主要运动器官集中在腰腹部周围的“丹田处”与横膈膜, 通过深呼吸将气流送入丹田, 运用腰腹肌肉与横膈膜的力量将气流吞入吐出, 通过反复训练, 增加呼吸肌群的运动力度, 为歌唱中的气息稳定做好物理准备。

在基础的发声训练中, 则要引导学员放松面部、下巴、颈部的肌肉, 将喉头保持在位置较低的地方, 由轻声的发音练习开始, 逐步体会“共鸣”与“假声”的发音感觉。

无论哪一种唱法, 通俗、民族、还是美声, 均离不开正确的呼吸方法与发生方式, 因此带领群众学员打好学习声乐的入门基础, 是辅导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二) 融汇多种音乐风格与形式的教学手法

因为群众声乐辅导中对象成分、层次的复杂性, 所以辅教工作需要涉及到多种音乐风格和音乐形式的教学内容。辅导人员也应该乘此便利, 在实际教辅活动中, 将各种新鲜的音乐元素融入课堂, 丰富群众学员的音乐知识, 开拓学员的音乐视界。

对三种基本唱法的特点把握:“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腔, 各有其独特之处。因此群众声乐的教辅人员应针对各种唱法, 进行侧重点不同的教学处理。例如美声教学, 要强调气息的理顺与鼻咽腔的共鸣, 高音区的过渡转换采取“遮盖唱法”, 音色饱满圆润, 音符连接匀净平滑;民族唱法讲求音色嘹亮, 发音部位多在口腔前部, 咬字靠前, 音质高亢秀丽;通俗则是最贴近于喉咙真实发音的演唱方法, 旨在自然流露感情, 曲风通常节奏鲜明, 但也有哭腔、颤音、真假声转换等声乐演唱技巧。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 各民族的音乐逐渐融合交流, 流派繁多、风格各异的声乐形式也走进国门。“20世纪勋伯格首创‘泛调性’音乐之后, 表现主义音乐、微分音音乐、具体音乐、电子音乐、序列音乐、偶然音乐、简约音乐、拼贴音乐、第三潮流音乐、唯音音乐等, 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流派之多, 风格之多样化前所未有。” (1) 声乐辅导人员应该在教辅活动中适时融入当下音乐的新潮流, 提倡音乐的多元文化融合与发展, 以促进群众的声乐感知程度与范围。

(三) 借助乐器辅助教学

提高群众声乐艺术的感知力、培养群众的声乐素养, 离不开教学中对乐器的合理使用。声乐教辅人员在教学活动中, 可以引导群众学员了解钢琴、电子琴等常见乐器的演奏方式与规律, 带领他们在歌曲演唱的过程中, 更好地与乐器伴奏相配合。

另外, 多加介绍声乐演奏的乐器种类与乐理, 可以丰富群众们的声乐水平与知识, 提高声乐学习的综合水平, 激发学员的兴趣。除了钢琴、电子琴之外, 一些常见的演奏乐器如吉他、二胡、琵琶、小提琴等, 都可以用于声乐辅导的教学工作中。

(四) 把握群众合唱中的问题, 激发声乐学习兴趣

群众声乐艺术的表现形式往往采用集体合唱法, 这样既可

群艺培训基地展示时代风采

——秦皇岛市群艺馆建立群艺培训基地纪实

李颖 (秦皇岛市群众艺术馆河北秦皇岛066000)

新世纪以来, 秦皇岛提出“文化立市”的战略方针, 群艺馆紧跟时代的脚步, 在组织精品创作, 承办全市重大文化活动及文艺演出, 引进培养优秀艺术人才, 推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等方面都起到了示范性作用, 特别是在建立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

为充分发挥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 按照文化部和省文化厅的要求, 秦皇岛市群艺馆积极组建群众艺术培训基地, 开展公益性的艺术培训、辅导和指导工作, 满足广大社会需求, 促进社会文化事业全面发展。自2008年以来, 馆领导多次组织专业干部深入基层, 调查了解群众文化生活、基层文化建设情况, 先后在农村、部队、社区、学校、有关单位以及群众性艺术团体共建立了十三个群众艺术培训基地, 范围覆盖全市三区四县。三年来, 群艺馆的义务辅导工作在各个基地扎实有效的推进, 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了便捷辅导农民群众文艺节目, 面对8个农村培训基地, 辅导老师们吃住在老乡家里, 随时随地进行文艺辅导。在业务干部和农民群众共同努力下组建了北戴河车站村演出队、山海关新建村艺术团、青龙小西藏歌舞、抚宁县英武山村农民艺术团、卢龙县刘田各庄镇上荆子村艺苑文化大院以及昌黎县靖安镇南新庄村农民艺术团等。进一步活跃了农村的群众文化生活, 同时农民的艺术欣赏水平和表演技能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特别是卢龙县刘田各庄镇上荆子村艺苑文化大院的文化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生机勃勃。群艺馆辅导教师的精彩讲座还吸引了周边村文艺爱好者积极参与, 由南半县发展至北半县, 如燕河、严山头、双望等地, 前来参加活动的人越来越多。由于影响不断扩大, 文化活动的热潮已波及到昌黎, 抚宁等县, 他们不顾百里之遥, 常来参加文化大院的活动, 给文化大院注入新的活力。

秦皇岛市边防检查站西港分站监护三中队是我们群众艺术馆2008年成立的第一个培训基地。近年来, 军营文化更是丰富多彩, 战士们来自天南海北, 对文艺的热爱与执著追求感动着每一位文艺工作者, 辅导教师们更是积极奉献着, 认真对待每一次辅

以调动群众演唱的情绪, 激发表演和团队合作的兴趣, 同时也能充分展现集体训练的最终成果。集体合唱需要注意的声乐技巧比较多, 同时也容易暴露演唱中的问题, 如音部的协调、节奏的整齐、音准的到位、吐字的清晰等等。因此, 在辅导群众性的合唱表演时, 应该着重从呼吸方式入手, 来调整合唱声音的整齐划一, “在演唱非常缓慢或非常长的音时, 左右相邻的人不能同时换气, 可以轮流换气, 这可保证在长时间内合唱的音响不中断。” (2)

为了提高合唱演出的水准和观赏度, 声乐辅导人员在编排队形时也要注意技巧。传统的半圆形队伍可以增加音响的集中效果, 高音部通常安排在指挥者较为灵活的右手处, 方便指挥者自由的调动示意。“还可以在合唱之中加入一定的朗诵、念白、领唱、齐唱、重唱、对唱等多种演唱形式, 也可以加入适当的童声, 还可以根据歌曲作品的需要在合唱队的前面放入舞蹈, 使之有静有动, 甚至还可以加入适当的人物和情节, 使之有情有物。” (2)

三、群众声乐艺术辅导对于音乐文化的宣传普及作用

音乐文化历来是社会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文化的情操陶冶, 对于人德育、美育、情商的塑造, 起着不可估量的重导工作, 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每一个音符都要亲自去示范, 并为他们专门撰写了队歌。虽说三中队的兵走了一批又一批, 干部换了一任又一任, 但中队对艺术追求的信始终没有变, 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使三中队的文化年建设活动蓬勃开展, 成为了全军文化试点单位, 河北边防的一面旗帜。

秦皇岛市燕海里社区是群艺馆在全市社区建立的唯一的一个培训基地, 成员均由中老年人组成, 社区的居民们更是积极踊跃, 自从建立了培训基地, 在平时的日子里, 有的来习诗作画, 有的习歌练舞, 有的吹拉弹唱, 社区真正成了他们的“精神乐园”。群艺馆的辅导教师更是积极配合, 多次深入社区、亲临社区, 精心培训, 耐心辅导, 并结合重大节日举办主题活动, 其中“粽叶馨香飘社区、擂台赛上话端午”活动颇具新意, 中央电视台进行了专题报道。演出的成功极大促进了演员们的积极性, 使他们的艺术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提到殡仪馆大家都会感到恐惧甚至会排斥, 因为那里面对的是死亡和悲伤。我们的辅导教师克服种种困难, 在播音主持、乐队排练等方面对其进行辅导培训, 使他们的业务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 秦皇岛市殡仪馆先后被授予“全国殡葬事业单位先进集体”“全国巾帼文明岗”“河北省殡葬事业先进单位”“河北省民政工作先进单位”“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状”“省文明单位”等荣誉。

建立培训基地, 活跃群众文化生活, 关系到农村乡镇和城市社区的千家万户, 关系到基层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 是文化工作的重点, 是一项需要长期抓实抓好的基本任务。但由于历史、地域、经济等多方面原因, 在一些地方特别是贫困地区, 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依然十分贫乏, 封建迷信、赌博等活动依旧蔓延, 邪教也有一定市场, 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基层政权建设。我们群艺馆要认真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提高对活跃群众文化生活重要性的认识, 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采取措施, 扎扎实实推进基层文化建设, 活跃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为我市的群众文化工作再立新功。

要作用。早在我国先秦时期, 圣人孔子便提出“礼乐教化”的思想观, 说明音乐文化的普及, 对于社会良好风气、人民知书达理的影响, 占据着多么重要的地位。

群众声乐艺术辅导对于音乐文化的宣传普及, 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是我国新时期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走进群众、深入社区, 用优美音乐的形式为人们带来文化上的熏陶、精神上的愉悦, 既可以丰富人们的闲暇生活, 又可以促进社会文化的和谐发展, 提高我国文化的软实力。

参考文献

[1]鞠芳.《多元音乐文化与视唱练耳教学》.《乐府新声 (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

[2]郭俪雅.《群众性合唱的训练及其艺术表现手段》.《漯河职业技术学员学报 (综合版) 》2005年7月.第4卷第3期.

[3]陈国宏.《群众声乐辅导的多样性浅谈》.《剧作家》2009年第1期.

[4]曹瑞清.《浅谈民歌的地域性》, 《中国科技博览》, 2009年第4期.

上一篇:荆门学子被哈佛大学录取下一篇:企业家关于人才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