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共10篇)(共10篇)
1.扎实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篇一
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追求高质量发展目标
农村改革,活水这里来(政策解读·掷地有声好政策⑥)
本报记者 高云才
《 人民日报 》(2017年12月24日 02 版)
农村改革的源源活水,给“三农”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今年以来,全国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农业农村形势稳中向好、稳中向优、稳中向新,“三农”发展呈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新态势,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正在成为新目标。
质量变革:农业生产导向从增产转向提质
【改革指引】《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关于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指导意见》
【镜头】“今年丰收同往年不一样,调整了种植结构,粮食产量稳定的同时,收益还比往年好。”吉林省蛟河市新站镇五家子村种粮大户黄金太的家庭农场流转了150公顷耕地,籽粒玉米调整为青贮玉米。今年平均每亩生产青贮玉米3吨,每吨价格230元,全部卖给周边的养牛场和养羊场。加上其他种植收入和秸秆等进项,刨去成本算大账,预计农场今年收入超过300万元。
牢牢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农”形势稳中向好、稳中向优,农业生产导向从增产转向提质。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全年粮食产量12358亿斤,比上年增产33亿斤。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曾衍德表示,粮食产量连续5年超过1.2万亿斤,说明我国农业抗灾减灾能力、科技支撑能力都有显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粮食生产在发展质量取得提升的同时,产量保持稳中有进态势。
稳中向新,是提质导向获得新动能的重要标志。据农业部统计,今年我国籽粒玉米面积新调减近2000万亩,大豆、杂粮杂豆、优质饲草增加1500多万亩。农村“双创”人数超过700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面积超过11.1亿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量超过300万个。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稳中向好、稳中向优、稳中向新的支撑,是坚定不移推进农业现代化。要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为重点,推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等转型升级,为现代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提质导向,要求推进产品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要调优调高调精农业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强化物质条件支撑能力建设,提高农业的产业素质和竞争力。要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
农民增收,是农业质量提升的逻辑必然。今年农民增收形势稳中回暖,前三季度农民收入达到9778元,实际增长7.45%。2014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速逐季下滑,去年一度没有跑赢GDP,今年以来再次实现高于GDP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的“两个高于”。这是在部分农产品价格下降的情况下取得的,成绩殊为难得。农业部预计,今年农民人均收入将突破1.3万元,迈上新的台阶。
效率变革: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改革指引】《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
【镜头】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孙丽萍等专家的研究报告显示,每头成年母牛每天产生16公斤粪便、7公斤尿,其中含氮126克、磷61克,这些粪污的化学需氧量为99克,据此计算,万头牛场每天产生160吨牛粪、70吨尿。资深奶业专家邓九强说:“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需要大量科技投入和资金投入。”
农业绿色发展,是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效率变革。我国是畜牧业大国,据估算全国每年产生畜禽粪污38亿吨,综合利用率只有60%。总体上看,我国每年生猪病死淘汰量约6000万头,集中的专业无害化处理比例不高;每年产生秸秆近9亿吨,未利用的约2亿吨;每年使用农膜200万吨,当季回收率不足2/3。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效率变革的起点。农业绿色发展总体目标是“三不、两零、一全”,即耕地数量不减少、耕地质量不降低、地下水不超采,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秸秆、畜禽粪污、农膜等农业废弃物全利用。
农业的绿色发展方式已经全面布局,多处突破。今年,我国在100个畜禽大县整建制推进粪污资源化利用,在100个果菜茶重点县全面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以东北地区为重点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试点示范,在内蒙古、甘肃、新疆开展地膜回收利用机制试点。
完善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强化了现代农业的效率变革,农业资源过高的利用强度得到缓解。
韩长赋强调,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方式,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今年总体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落实保护面积15.5亿亩,在1200万亩耕地推行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坚持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统筹推进工程节水、品种节水、农艺节水,农业用水总量稳定在3800亿立方米左右。农药使用量已连续3年负增长,化肥使用量已实现零增长,标志着我国提前3年实现农药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
动力变革: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延长30年
【改革指引】《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
【镜头】河北省霸州市东杨庄乡下坊村老支书杜朱勤说:“土地承包再延包30年,又吃了一颗定心丸呀!”全村土地4000亩,主要种小麦、土豆和花生,超过1/3土地流转给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农民承包地实行“三权分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也在不断推进。“俺们现在种地,可踏实了。”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表示,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延包,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动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不能变,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不能变,坚持稳定承包关系不能变。
今年以来,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成效明显。目前全国整省试点省份已达28个,实测承包地面积15.2亿亩,已经超过二轮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确权面积占二轮家庭承包耕地账面面积的82%。通过几年试点,摸清了承包地底数,让承包农户吃上了“定心丸”,促进了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抵押融资,推动了农业人口城镇化进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性安排,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核心动力。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表示,科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思路措施要清晰,关键在于四个方面:土地政策、产权制度、经营体系、政策体系。
推进乡村振兴,要统筹兼顾,循序渐进,发展过程要平等,发展成果要共享,实现共同富裕。经济发展上要产业兴旺,生态建设上要生态宜居,文化弘扬上要乡风文明,民主政治上要治理有效,民生改善上要生活富裕。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目前,29个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县经过三年试点,全面完成了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确认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全面保障农民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权、收益权,探索开展有偿退出权、继承权试点,慎重开展抵押权、担保权试点。今年6月又确定100个试点县(市、区)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农村改革,极大程度地培育和激活了农业生产力。今年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有序发展。这个联合体将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有效组织起来,瞄准市场需求,发展标准化、集约化生产,促进了现代农业提质增效。韩长赋表示,农村改革全面深化和推进,将有力推进“三农”发展新局面的形成: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村成为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2.扎实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篇二
近年来, 在厦门市委、市政府的有力推动下, 厦门人民银行中心支行把握机遇, 主动作为, 努力推动两岸金融合作改革创新, 大力建设厦金两岸区域性服务中心, 不断拓展两岸金融合作新渠道, 创新成果日益凸显, 两岸区域性服务的中心影响力和辐射力显著增强, 共同缔造美丽厦门, 努力创建厦门两岸金融合作先行区。
1. 优化机制, 进一步明确金融管理职责
为统筹谋划推动两岸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步伐, 厦门市委、市政府把原市金融协调服务办公室、发改委等相关金融管理部门职能有效整合, 新组建厦门市金融工作办公室, 明确职责范围。积极争取人民银行总行政策扶持, 大力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
2. 出台政策, 聚大力营造金融生态环境
近年来, 厦门市政府相继出台《关于支持厦门建设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若干意见的通知》和《厦门市经济特区促进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条例》等, 积极争取人民银行总行政策扶持, 为金融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3. 培育市场, 快速壮大新兴金融业态
至今, 全市已经拥有互联网金融60多家、”新三板”挂牌公司30多家、私募机构150多家, 两岸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1300多家。协助配合人民币清算行清算, 完成49.3亿元人民币铺底资金额度核定工作, 增加铺底资金总额度100亿元, 支持台湾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开启跨海峡人民币代理清算群, 推进两岸人民币现钞调运清算, 办理现钞调运124批次达46.56亿元。推动两岸证券投融资, 开立外汇QFII托管账户。推动两岸股权投融资, 筹建厦门片区股权投资基金。推动两岸双向直接投资和跨境融资, 有效拓宽融资渠道和降低融资成本。推出台资集团人民币双向资金池、跨境电商人民币结算等两岸特色金融产品。
4. 强化指导, 快速推动两岸金融合作
厦门市一行三局强化金融监督管理, 进一步完善金融风险协调预警机制, 加强防控体系建设, 优化金融发展氛围, 稳定金融发展环境, 开启两岸金融深度合作。实施厦台两岸人民币现钞调运办法, 启动厦金“两门”金融创新合作。大陆两岸特色金融机构集聚厦门, 在厦设立“两岸人民币清算中心”和“离岸银行业务分中心”。构建两岸金融同业定期会晤平台, 积极主办海峡金融论坛, 论坛已成为两岸金融政策发布平台、同业交流平台和业务合作平台。
二、亟待解决存在深层次问题, 促进自贸区金融改革再破坚冰
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 传统银行业乱收费等方面的保守诟病尤为凸显,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痛点”难于去除, 抵押物不足贷不到款、利率过高, 企业经常项目和直接投资项目业务流程多, 现代金融服务改善民生水平仍有待提升。
2. 跨国企业集团难于开展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
投资便利化程度不高, 主体境外融资受限, 跨境人民币结算交易困难, 流程繁琐, 人民币资本项目兑换和跨境人民币投融资业务难于实施。
3. 金融创新和两岸金融合作推进缓慢, 金改30条虽已出台, 但一系列细则仍未明确, 厦门自贸试验片区的金融改革再破冰之旅仍需继续启航。
三、继续探索推进金融创新, 打造厦门两岸金融中心
2015年, 围绕立足两岸、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战略要求, 重点突出深化两岸经济合作,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 中国 (福建) 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正式挂牌成立。对此, 金融市场的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 厦门市中心支行将立足对台区域特色和优势, 积极推动对台金融改革综合创新, 强自贸区金融产品创新优化和项目储备, 助推两岸金融服务业在更大规模、更广范围更高层次上开展创新深度合作, 确保自贸区金融改革高效、快速推进, 开启大力推动对台金融合作创新新篇章, 为自贸区和厦门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注入新活力、带来新机遇。
1. 要充分体现“两个特色”, 即:深化两岸金融合作和支持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两个特色”。
要充分发挥厦门片区在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创新中的先行先试作用, 深化两岸金融合作创新, 加强两岸金融监管合作, 完善反洗钱、反恐融资监管合作和信息共享机制, 促进两岸经贸交流和产业转型升级, 积极创建厦台两岸经济合作示范区, 大力支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 积极服务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跨境贸易和投资活动。
2. 要确实做到“六个新突破”, 即:
一是跨境人民币业务实现新突破。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为区内企业提供直接投资项下人民币结算服务, 创新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 开辟企业人民币自主境外借款新渠道, 扶持自贸区内金融机构向境外借用人民币资金使用, 支持跨国公司开展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 鼓励跨国公司在厦建立运营中心, 支持跨境人民币投资基金建立和跨境人民币双向投资业务开展, 发挥资金的集聚优势, 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支持个人开展跨境人民币投融资业务, 促使个体经济获得更大的盈利空间和自由度。主要创新点:一是创新性探索建立与自贸试验区相适应的账户管理体系;二是突破区内主体境外融资限制, 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二是深化外汇管理改革实现新突破。突出简化外汇业务流程, 确实减少外汇管理行政审批手续, 简化业务办理流程, 大幅度提升投资和贸易便利化程度, 使企业境内外投融资规模得到迅速扩张。企业外债资金可以意愿结汇, 更加便利高效地开展境外投融资活动;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门槛更低, 提升跨国公司资金使用效率, 推动厦门总部经济集聚发展, 促进总部经济集聚;拓宽金融机构外汇交易业务服务范围, 提升企业经营能力。主要创新点:一是在自贸区内可兑换限额内资本项目, 探索境内个人跨境投资新路径, 实现跨境双向投融资便利化, 提升企业经营能力, 二是实施外债宏观审慎管理, 更加便利高效地开展境外投融资活动。
三是创新拓宽金融领域服务实现新突破。提高现代金融服务能力, 有效改善民生。建立与自贸区相适应的账户管理体系, 进一步促进跨境贸易、投融资结算便利化;支持发展跨境电商和互联网支付业务, 支持符合条件企业依法申请互联网支付业务许可业务, 支持金融机构与符合条件的支付机构合作开展跨境电商跨境本外币支付结算服务;创建金融电路卡“一卡通”示范区, 加大移动金融在自贸区各种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水平, 提升现代金融服务水平, 将金融创新工作打造成厦门自贸片区一张亮丽的名片。主要创新点:一是扶持自贸区内符合条件企业依法申请互联网支付业务;二是可以为跨境电子商务实施跨境本外币结算业务;三是创建金融“一卡通”示范区, 提升现代金融服务水平, 将金融创新工作打造成厦门自贸片区一张亮丽的名片。
四是制度创新实现新突破。坚持简政放权, 推进依法行政和职能转变, 简化企业经常项目和直接投资项目结算业务流程;探索主体监管责任, 使得监管体系更加透明、规范、便利、高效, 实行宏观审慎管理制度, 全面提升行政效能;创新联合监管机制, 优化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 助推自贸区建设深化金融改革“试验田”, 示范带动和服务全国金融创新。
五是两岸金融合作实现新突破。准许境外企业和个人开设新台币账户、自贸区内金融机构和台湾金融机构之间开设新台币同业往来账户结算业务和自贸区内区域性银行间市场交易, 促进两岸企业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 推动两岸金融密切合作发展。完善两岸金融同业定期会晤机制, 促进两岸金融合作与发展。
六是建设厦门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实现新突破。制定符合厦门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发展要求的长远规划, 构建自贸区金融创新与厦门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联动机制体制, 推动厦台两岸金融合作创新先行先试, 同步发展, 发挥好自贸区对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 加强政策的联动性、协调性和统一性, 努力实现立足“闽三角”, 辐射“长三角”和“珠三角”, 充分发挥厦门战略支点作用, 共同开辟两岸发展共赢的新篇章。
摘要:围绕立足两岸、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战略要求, 积极探索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金融改革综合创新, 是建设厦门两岸金融中心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中心任务和迫切需要。通过调查研究, 笔者从厦门市金融管理的现状出发, 深入浅出地分析了金融改革创新过程中仍然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进一步研究提出加快推进金融创新步伐, 打造厦门两岸金融中心的对策建议。
3.扎实推进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篇三
关键词:教育改革 考试招生 教育评价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把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列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提出要“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这一决策准确地抓住了妨碍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关键问题,回应了多年来人民群众的强烈呼声和深切期待。
从教育评价角度看考试的过度使用之害
教育评价是教育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判断教育活动的成效离不开科学、有效的评价。世界各国、有关国际组织以及不少专家学者长期关注教育评价问题,推出了众多教育评价理论、模式、体系。我国在教育评价的研究上也取得了很多成果,并用于指导教育评价实践,使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和影响力明显增强。尽管如此,一提起教育评价,人们首先想到的还是考试,最爱使用的评价手段也是考试,这可能与我们悠久的考试历史和传统观念不无关系。考试还不仅仅用于教育评价,它常常被拿来用作选拔、评价人才的工具,升学、入职、升迁等都离不开考试,考试成绩成了人才竞争的“硬指标”。考试的过度使用,催生了我国社会独特的“考试现象”、“考试文化”以及“考试产业”,考试的目标、功能被广泛异化。学校或教育机构、教师、学生都围着考试转,教育偏离了“人本中心”,考试成了教育的中心,出现了教育偏离教育活动本质的严重问题。
教育评价是一门科学。按评价性质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按评价主体分为教育者评价、受教育者自评和第三方评价;按评价方式分为笔试、面试、网上考试、学习过程评价等多种形式。当今教育评价科学和评价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有条件做到教育评价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然而,在实践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过度地使用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评价方式、手段也比较单一。其中“升学考试”就是强化了对一个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评价,是导致“应试教育”盛行、助长急功近利之风的重要原因。把考试作为主要升学依据,现在看来至少有三种危害:一是在教育目标上容易出现跟着考试大纲走,“考什么教什么”而不是“用什么教什么”,使教育脱离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也脱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二是在教学实践中容易出现以“解题技巧”替代“科学内在逻辑”,以“知识点”的堆砌替代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使教育脱离了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限制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批判思维和想象力、创新力。三是在教育管理上容易出现以中考成绩、高考成绩评价学校、校长、教师,甚至评价各级地方政府工作的趋向,把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纳入政绩、业绩考核指标,使考试承受不应承受之责、学生承受不能承受之重。
《决定》提出了我国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目标任务,就是在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社会参与监督的体制下,探索实行“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和“学校依法自主招生”,进一步打通终身学习通道,服务于人人成才和人的终身发展。
高考高招改革措施的特点:多、少、合、分
《决定》以高考改革为重点,紧紧盯住了近年来高考存在的主要矛盾,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明确、有力度的改革措施。这些改革措施与以往有很大不同的重要一点是具有“组合拳”的特点,笔者将其概括为“多、少、合、分”四个字。“多”就是考试与评价的维度、方法多,考试机会多。有全国统一高考、学业水平考试(高中会考)、综合评价、一年多考的社会化考试,还可以认可其他路径的学习成果进行学分转换,这样做使人们升学的路径多了、道路宽了,高校招生录取可参照的依据也多了,招生自主权大了。“少”就是减少全国统考的科目,有所为、有所不为。正是由于开辟了多样化的考试与评价维度,使减少全国统考的科目成为必然。减掉的科目去了哪里?可能把权力下放给地方或高校了,也可能采取其他方式进行评价了或者由别的相关评价内容替代了,但减掉不意味着不重要。保留少量的全国统考科目也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助于增强高校统一招生考试的信度和效度,有助于评估和掌握各地高中阶段教育的基本情况。“合”就是文理合在一起,不再分文理科。这有助于学生们在高中阶段打好扎实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更好地适应当今科学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有利于科学制定高中阶段教育目标和教育标准,拓宽考生高考报名志愿的选择面,增加考生发展机会,促进教育公平。“分”是指普通院校和职业院校依据各自教育特点分类考试和招生,以及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决定》中还涉及到了另外一个层面的“合”“分”关系,就是用“学分转换”制度将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的教育资源整合起来,拓宽终身学习通道。三大类教育有“分”有“合”,共同构建起我国终身教育体系。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建议
第一,要全面、准确地领会《决定》精神,增强改革的大局意识和整体意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事关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大局,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在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整体推进。涉及国家基本教育制度的重要改革,不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也不能随波逐流盲从跟风,要围绕关键问题进行充分调查研究,集思广益,慎重决策。否则,就有可能老的做法“破”了,而新的制度“立”不起来,给教育发展带来损害。从近日媒体报道看,英语在一时间成为了各地改革的突破口。有的意见主张降低英语在高考中的占比,英语计分下降而别的考试科目分数增加;有的意见主张把英语放给社会化考试;有的意见主张小学三年级以前不开设英语课。这些意见把英语教学改革、减轻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高考制度改革问题交织在一起,不知道要解决什么主要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思想上的混乱。再如,关于减少全国统考科目问题,有的同志就非常担心被减掉的科目在教学中受到冲击,“不考则不学”“少考就少学”,陷入“应试教育”泥潭,使教育教学质量出现新的滑坡。因此,要想真正发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对于教育综合改革的“正能量”,就必须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这项改革的方向性、全局性和协同性。
第二,要认真总结高考制度恢复30多年来我国考招制度改革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教训,妥善处理新旧政策的衔接和过渡,扎实推进考招制度改革。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围绕考试招生所进行的改革探索从未间断,形成了目前在全国统一考试的基本框架下,部分省市分省命题、部分高校试行自主招生考试等相结合的考招模式,并且通过实施“3+X”方案、施行新课改高考方案等不断优化考试内容。《决定》对考招制度改革的部署,不是对原有考招制度的否定,而是新形势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们不要草率地放弃过去的做法和经验,不要轻易地改变比较成熟的体制机制和组织框架,切实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以《决定》提出的“多”“少”“合”“分”各项改革举措为重点,到2020年抓出决定性成果。
第三,高校要做好准备,妥善应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挑战。一是关于教育分流问题。高中不再文理分科,意味着把教育分流的时间延迟到了高等教育阶段,那么是否应当考虑在新生进入大学之后尽早进行专业教育分流?是否会改变现在高校普遍施行的“宽口径”“厚基础”“大类招生”等教改做法?二是关于生源减少的问题。有数据表明,2020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将是2008年的一半,未来几年参加高考的人数会明显减少。这使得学生选择高校的机会加大而高校选择学生的余地变小,对大多数处于中下游的高校而言靠什么来吸引生源?三是关于高校考试招生诚信体系建设问题。一个社会如果在人才选拔、评价上过分依赖考试,认为只有考试结果最可信,就恰恰说明了社会诚信的缺失。考试貌似是最公平的办法,但由于考试内容、方法、时空等存在较大局限性,难以做到适用于所有人和每个人的各个发展阶段,也不能一味地使用考试手段。《决定》提出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高校应该抓住改革的机遇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弘扬诚信精神,建设诚信文化,完善诚信制度。高校在自主招生权力扩大的同时,更要尊重考生的正当权益,接受更为严格的社会监督,及早着手建立严谨、有效的考试招生诚信体系,维护好考试招生的公平和正义。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MAA11001)部分研究内容
(作者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副书记)
4.扎实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篇四
今年年是我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26周年。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区在民族团结进步方面有着光荣的传统,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模范自治区”。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各族人民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我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保证。
1983年9月,自治区首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呼和浩特隆重召开。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后,自治区党委、政府将每年的9月确定为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月,在全区范围坚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1983年以来,我区先后召开了7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1078个先进集体和1695名先进个人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表彰,114个先进集体和128名先进个人受到国家民委的表彰,30个先进集体和98名先进个人受到国务院的表彰。
从“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玉荣,到“党的好干部”牛玉儒;从“草原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到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为各族群众办好事的包头钢铁公司„„这些民族团结进步的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流传久远、深入人心。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区人民尽管面临巨大的经济困难和生活压力,却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无私养育了来自沿海的3000多名汉族孤儿。在“十年**”期间,我区尽管遭受了极“左”劫难,但全区各族人民始终坚定不移地相信共产党、依靠共产党、拥戴共产党。
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自治区民委坚持把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作为经常性的工作来抓,各盟市各部门也广泛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
各地和各部门把检查党和国家民族政策贯彻落实情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认真抓紧抓好,解决了一些在执行民族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提高了各族干部群众贯彻落实民族政策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各地和各部门坚持对各族干部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知识的宣传教育,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
26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各地、各部门通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为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促进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我区各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中,我区总结和积累了许多好经验。一是狠抓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地加快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二是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努力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三是把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加强配套法规建设,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重要的法律保障。四是加强民族法制建设,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和完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督机制,将调整民族关系、促进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依法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5.扎实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篇五
推动组织工作与时俱进,是新时期摆在组织部门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党的十七大提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是对组织部门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因此,组织部门一定要树立改革创新精神,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任务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更新的思想观念、更宽的工作思路来谋划、推进组织工作,使组织工作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
近两年来,民丰县组织工作不断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积极构建新时期的组工文化体系,不断改进和完善工作方式方法,坚持在探索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在改革中加强,在落实中完善,积极打造具有组工文化特色的形象品牌,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有了新的加强,干部监督和教育工作取得新的突破,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有了新的进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能够发挥新的优势,部门自身建设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在充分肯定组织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当前在开展组织工作的方式方法上还普遍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想观念上缺乏创新精神。主要表现在思想保守,缺乏活力,习惯于墨守成规,按部就班,难以突破旧的思维定式,对新形势新任务的思想准备不够,分析形势没有新观点,研究情况没有新见解,发展创新没有新思路,解决问题没有新办法;或求稳怕乱,遇事怕冒风险,怕出问题,回避责任;或视野狭窄,目光短浅,自我感觉良好,固步自封;或守成等靠思想严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甘于平庸。
二是工作方法单一。工作中习惯于照抄照搬别人的做法,遇到问题只是看上级怎么说的,过去怎么做的,别人怎么干的,而不是立足于现实,突破陈规,大胆创新。对新时期组织工作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有“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情况。
三是工作作风有待于改进。有不少组工干部工作缺乏主动性,工作落实的力度不够,工作上布臵多,检查督促少,被动应付,得过且过;还习惯于按红头文件办事,按部就班,工作缺乏紧迫感、危机感;主动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的少,等待观望的多,即使忙也多是忙于简单的事务性工作,缺少方法上的提炼,缺乏前瞻性的谋划,使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应付状态,难以开拓新局面。
解决好上述突出问题,扎实推进组织工作改革创新,必须紧密结合组织工作特点,在观念上不断更新,在工作方法上与时俱进,大胆探索。民丰县委组织部在工作中以组工文化建设为载体,积极构建“以人为本、公道正派、灵活高效、持续创新”的组工文化氛围,传承组织部门优良传统,为不断加强部门自身建设和提升组织工作水平注入了新的活力。现将本人浅识及本单位近两年来以“组工文化”为主线,加强部门自身建设,促进组织工作改革创新的主要做法和经验进行简要概述:
组工文化的概念:组工文化是组织系统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形成的包括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富有时代特征和行业特点的一种先进文化。其作为文化的本质,具有融合、导向、凝聚的基本功能,肩负着指导性、激励性和感召性的重任,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渗透力,理解为一种效力与效率的结合。
一、强化精神文化建设,树立思想先进、政治坚定的组工意识,不断创新“学习型组工”
民丰县委组织部着眼于提高组工干部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组织开展“建设学习型机关、争做学习型干部”活动,突出“细、精、严、实”四字学习法(细打头,精为要,严要求,实做底),认真抓好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干部政治素养和业务理论水平。
1、周密制定学习计划。根据民丰县组织工作实际,紧扣县委扩大会议部署,结合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政策法规、“三农”工作、医疗卫生、教育科技、就业安臵、民族团结、和谐稳定等热点难点问题,认真制定年度政治理论和“夜校”学习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提前准备好学习资料,做好组织协调和考勤工作。
2、严密组织教育实施。在搞好日常政治教育和“双语”学习的同时,坚持每周四晚上的夜校学习制度。启动业务能手轮流讲课制度,对政治理论、业务知识进行深入讨论、研究,并规定每名干部必须按照“四个一”要求:每周至少一篇读书笔记、每月至少一篇心得体会、每季度开办一次“组工论坛”,各科室干部共同交流学习心得、每半年开展一次业务技能考核,检验学习效果。
3、建立完善学习机制。建立完善学习奖罚制度,在每次集中学习时,严格干部参学考勤,确保每名干部能保质保量的参加学习,并由各业务科室主管领导对所属干部学习笔记、心得体会、发言提纲等进行定期检查,每月汇总、通报干部学习情况,将干部完成学习情况与干部职级晋升、参加培训、评先选优、年度考核等相挂钩。大力开展向全国优秀组工干部王彦生同志学习活动,认真执行组工干部“十严禁”和“六不准”纪律要求,引导干部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
4、深化教育效果落实。采取定期业务理论测试、各科室轮流讲学、开展大讨论等多种形式巩固学习效果。把政治理论与业务学习有机结合,把学习教育与推进工作相结合,通过开展组织部长、组工干部下基层活动,驻村指导党建工作,帮助基层党组织做好宣传教育群众、落实维稳措施、整治重点区域、解决民生问题等工作,检验学习教育成效。同时,扎实做好民意调查工作,就组工干部政治素质、业务水平等方面进行群众满意度测评,根据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学习,不断提高组工干部工作能力。
二、强化核心文化建设,树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组工理念,不断创新“服务型组工”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由组织部门的职能和性质决定的,也是组织部门的生命所系、价值所在。民丰县委组织部始终着眼“建设一流队伍、培养一流作风、创造一流业绩、树立一流形象”,以深化构建服务型组织部门、建设“党员之家、干部之家、人才之家”为导向,努力达到“让党满意、让人民满意”的目标。
1、大力改进工作作风,树立组工干部良好形象。严格遵守组工干部行为规范及各类规章制度,提高办事效率;定期召开主题座谈会,每一名组工干部针对从自身存在的各方面问题进行深刻剖析,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从我做起,从身边的事改起,自觉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及工作作风;不断巩固提高“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效果,以服务发展做贡献,服务基层解难题,服务群众办实事为目标,进一步深化创建服务型机关活动;通过开门评部、征求意见等方式,了解组工干部的工作、作风情况,努力形成“比学习、比业务、比作风、比干劲、比奉献”的良好风气;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规范接待来访人员程序,从接电话、起立迎送、倒水、让座、问候等一系列细小环节做起,切实履行好“八项承诺”、坚持做到“六个一”,树立“四可”形象。
2、建立组工干部末位待岗制,激励干部工作动力。制定《组织部干部岗位量化考核办法》及《干部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严明组织工作纪律,准确评价组工干部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强化组工干部的责任意识。按照责任分解制度的要求,定期对组工干部工作完成进度情况及工作质量进行监察,对个别干部不思进取,心思不在工作上,能力素质低下,标准不高,没有按期完成工作的,实行“待岗培训”3个月,在规定的培训期内,通过测试,成绩优异的,准许重新回到岗位工作,对不能通过测试,思想转变不大的,继续延长待岗培训时间,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对再次培训仍然工作起色不大的,调离组织部门。
3、建立为民服务效能机制,提高服务质量。重点做好对口帮扶工作。组织干部到对口帮扶村,与村干部、部分党员代表及“三老人员”定期进行座谈,根据该村现状和实际,共同研究制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和做好稳定工作的思路、措施。同时,定期深入扶贫联系户家中进行走访,与贫困户促膝谈心,针对贫困户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细致分析,制定具体详实的帮扶措施。每名组工干部都要与帮扶对子开展“认亲交友”活动,把帮扶关系建成民族团结关系,把帮扶对子建成民族团结的模范对子。
4、积极开展约谈活动,及时解决突出问题。建立《部领导约谈制度》,结合部领导分工,定期与有关部门、单位的干部谈话,形成双向互动的约谈方式。深入了解谈话对象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激励干部更好地开展工作;针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存在的问题和群众反映的有关问题进行提高和教育;征求谈话对象对组织部门工作的意见、建议,其他需要谈话和沟通的情况。对约谈活动中反映的问题和提出的意见建议,及时予以督办,凡是具备条件能够解决的,由相关科室立即办理;一时解决不了的,坚持“上下联动”创造条件尽快解决;需长期努力才能解决的,协调有关部门及时做出规划,采取措施,逐步解决。
三、强化政治文化建设,树立公道正派、公开透明的组工形象,不断创新“阳光型组工”
组工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鲜明的政治属性。建设组工政治文化,就是突出对党忠诚、政治坚定,公道正派、清正廉洁的要求,使组织部门真正成为“靠得住”、“守规矩”的部门,所以说,打造“阳光型组工“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民丰县委组织部充分利用“组工之窗”和尼雅党建网站,扩大部务公开范围,进一步增强组织工作透明度。尤其是对社会高度关注的干部工作选拔任用各个环节,包括干部提名、推荐、测评、考察、任用、监督等方面应公开的都及时进行公开。从今年开始,我们计划每年拿出部分岗位,实行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同时,定期召开部风监督员座谈会和组织退休老领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外人士、一线工作对象、服务对象和广大群众召开座谈会,通过发放征求意见表、设立征求意见箱等办法征求意见,根据意见建议和调查反映的问题,及时对各科室进行反馈,制定整改计划,明确整改时限,积极促进组工干部工作方法的改进、工作作风的转变。
四、强化人本文化建设,营造开拓进取、勇于突破的组工氛围,不断创新“开放型组工”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全党要勇于变革、勇于创新。组织部门和组织工作同样需要开拓创新。民丰县委组织部全体干部始终坚持以积极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的态度探索新规律,开创新局面,寻求新突破。在工作中,以深化拓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为契机,着力进行理念、机制和载体创新,全力打造一支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组工队伍。
1、树立开放的思想观念。利用每周集中学习、讨论时间,加强对经济和管理知识的学习,为创造性地开展组织工作,服务经济建设奠定基础。同时,积极搭建学习的平台,注重学习借鉴外地、外单位的成功经验,有计划地组织干部外出参加组工业务及其他新观念、新思想的学习,拓宽干部视野,促进干部思想观念不断开放。
2、健全开放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建联席会的作用,在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干部教育管理监督上主动加强与其它部门、单位的联系,巧借外力为我所用。并切实完善监督机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落实群众对干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形成群众参与干部工作的互动局面。
3、实施开放的工作举措。对于中央及上级党委出台的政策、下发的文件,积极征求各方面的建议,尤其是与经济和社会管理部门加强联系,把组织工作与服务全县大局很好地融合起来。注重从基层一线选拔有实践经验的干部充实到组工干部队伍中来,达到取长补短、互通有无的目的。
4、提高实现开放的工作能力。一是提高识人用人的能力。拓宽干部考察的视野,改进干部考察的方式,注重在平时和关键时刻考察干部。二是提高综合协调的能力。在工作中,我们要求组工干部多与外界接触,逐步培养干部综合协调能力,做到协调各方服务和服从于经济建设。
6.扎实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篇六
实施货运组织改革,是中国铁路总公司根据体制变化和公司职能定位,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铁路局来讲,作为铁路市场主体,必须把实施、推进好货运改革,当作适应新体制、新形势要求,深化多元化经营战略、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机遇和突破口,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在思想和行动上,与铁路总公司保持高度一致,精心谋划方案,稳妥组织推进,全力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好,确保货运改革早见成效。
一、实施货运改革必须以统一思想为前提,充分认清重要意义。铁路实施货运改革,是一次脱胎换骨式的变革,既是铁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铁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特别是对于铁路本身来讲,至少还有着四个方面的特殊意义。一是走向市场的“必修课”。实行货运改革,历史性地推出“前店后厂”模式,“前店”抓经营,“后厂”搞生产,将一举解决铁路长期存在的生产、经营不分的问题。如果说,实施客运组织改革,是铁路走向市场的“启蒙课”,那么实施货运组织改革,就是铁路走向市场的“必修课”。这门课学好了、达标了,铁路才能够真正走向市场、完全走向市场。二是开拓市场的“重头戏”。货运是铁路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货运能否更好地适应市场、占领市场,关系铁路生存与发展大局。只有唱好货运改革这台“重头戏”,解决好当前铁路货运组织方式落后、不适应运输市场发展的问题,才能进一步增强铁路货运市场竞争力,扩大铁路货运市场份额。三是赢得市场的“大品牌”。实施货运改革,核心要求就是做到“敞开受理、随到随办”,从而最大限度地为货主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这项工作抓实、抓好了,就能在市场上树立起特有的“铁字号”品牌。四是持续发展的“提前量”。随着铁路运能“瓶颈”制约状况的逐步缓解,铁路运输尤其是货物运输,将由内部生产型向外部营销型转变。必须从现在开始,超前主动地建立相应的货运组织机制体系,尽早适应铁路货运的转型发展。总之,要站在讲政治、顾大局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加深对货运改革重大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在思想上保持高度重视,形成高度自觉,为货运改革顺利实施奠定思想基础。
二、实施货运改革必须以学习调研为基础,科学研究推进方案。货运改革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在推进实施过程中,必须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对上级精神,要理解、吃透、能讲清。在这次全新的探索实践中,原原本本领会好上级指示精神,是确保货运改革扎实推进、取得实效的基本前提,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铁路局相关业务部门,必须以盛光祖总经理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总公司制定的10个配套文件为重点,做到先学一步、学深一步,在吃透精神、把握实质的基础上,帮助指导站段领会精神、开展工作。相关单位在落实过程中,对拿不准、吃不透的地方,要及时向专业部门请教,不能片面理解和主观臆测。二是对全新课题,要研究、思考、有对策。货运改革给铁路局带来了很多从未经历的全新课题,比如,如何实现“前店”与“后厂”的有效衔接,确保货运受理方便快捷、运输组织合理高效;如何发展好“门到门”运输,尽快形成完整的物流链条,等等。这些,都需要铁路局从自身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潜心研究,尽快提出切实可行的举措,逐个予以解决。三是对自身难点,要看准、摸清、解决好。这次货运改革,是对铁路运输组织、多元化经营格局、收费管理、经营管理的深层次改革,任务艰巨,难点很多。在改革实施过程中,相关单位和部门都有各自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必须注重超前预想,对自身存在的难点问题看准摸清,采取相应的针对性措施,从而确保改革稳妥推进。
三、实施货运改革必须以科学严谨为标准,切实抓好工作对接。在货运改革实施过程中,相关单位和部门必须切实抓好各项工作对接,不仅要抓好与总公司的相关政策对接、业务对接,还要抓好本单位改革前后的日常工作对接。一是管理无缝。重点是搞好交接,严格按照“资产随业务走、人员随资产走”的原则,切实搞好资产划分、人员划转、票据使用、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调整;建好机构,按照职责明确、精干高效、管理科学的总体原则,切实做好机构优化、调整和设置工作;抓好延续,对于新接收的业务,要把以往管理上的好经验、好做法延续好,确保移交业务持续良性发展。二是工作有序。必须缩短适应期,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完善相配套的管理体系和工作架构;必须盯紧过渡期,在探索实施阶段,全过程盯紧网上受理、市场营销、具体承办和客户意见等环节,及时分析研讨,补强完善;必须尽快见成效,在广大货主感受到铁路货运工作的方便、快捷、高效的同时,努力提升铁路货运量。三是协调紧密。既要加强与总公司对口部门的沟通联系,征求指导性意见建议,避免走弯路、走错路;还要加强对相关部门、单位的调研走访,跟踪掌握改革推进实施情况,及时解决改革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铁路局货运改革领导小组,要切实发挥作用,严格落实领导小组成员日常沟通机制,协调解决存在问题,保证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7.扎实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篇七
一、加强课程组织管理,确保课程有效实施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课程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沧州一中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有效管理策略,构建课程组织管理网络,确保课程有效实施。
(一)建立完善制度,明确相关职责
学校制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有关学生管理的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有关教师教学的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修习评价与学分认定标准”等制度。相关部门分工、职责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课程的开发与论证,活动办公室负责正面引导与宣传,教学处负责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学生处和年级部负责社会实践、社区服务课程的实施,教学处和培训处负责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任课教师的培训,信息技术中心负责课程辅助管理软件的设计与编写,总务处负责后勤保障。
(二)组建导师团队,落实实践活动
为了使课程实施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学校组建了由任课教师和各行各业专业人士组成的课程导师团。在落实任课教师时,实行“一人负责,团体协同”的原则。各班班主任为综合实践课的辅导教师,班主任根据课程领导小组确定的课程方案,负责整体协调、管理本班各小组的活动,尽力为小组活动提供条件,督促活动的正常开展。在一个专题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班主任和学生可根据活动需要,聘请课程导师团的有关人员共同参与,协同指导。
二、广泛开发课程资源,形成完整课程体系
综合实践课程对课程资源的依赖性很强。三年来,学校注重学生个人、自然、社会的整合,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建立了完整的课程体系。
(一)结合学生实际,开发课程资源
学校坚持结合学生的心身特点和知识能力发展水平的原则来开发、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共开发了《探究时间》、《探究声音》、《学生身体质量与膳食关系》、《走进手机的世界课题研究》、《绿色远足》、《学生军训》、《拓展训练》、《环保卫生》、《帮贫助困》等200多个课题资源,具有鲜明特色,活动主题范围不断拓宽,学生对生活背景下的自然、社会和文化的认识逐渐加深。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立志成才的热情。
(二)贯彻课改精神,形成特色体系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与探索,严格按照教育部课程改革精神进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社会实践包括军事训练、社团活动和绿色远足等,其中以绿色远足为主要内容;社区服务包括家庭、班级、学校、社区、社会五个方面,以志愿服务为主要内容;研究性学习包括科技制作、课题研究等方面,以课题研究为主要内容。社会实践突出实践参与,社区服务体现爱的奉献,研究性学习强调合作探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三个组成部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补充、有机结合,构成了具有沧州一中特色、科学完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三、加快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三年来,学校把打造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适应的新型教师队伍作为不断提升课改实施水平的关键性工作来抓,形成了教育观念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一)转变课程观念,强化实践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教师切实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学科本位”的课程观,形成实践的课程观,正确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为此,学校引导广大教师切实确立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实确立生成意识,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生成活动主题,在活动中发展活动主题;切实确立资源意识,注重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开发和利用广泛存在的课程资源。
(二)更新知识积累,创造提升条件
对于教师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需要在教育观念、教学理念以及相关知识上进行更新,只有学好与课程相关的理论知识、实施原则,并领会其实质,才能上好这门课程。为此,学校订购了大量的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面的指导书籍和报刊,鼓励教师有效积累知识、收集资料与处理信息。
(三)开展教研交流,促进相互提高
学校鼓励教师在行动中做质性研究,具体地说,就是专门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效果以及评价等。学校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组,每周举行一次教研活动,每月进行一次经验交流,以利于互相交流、不断提高。
(四)注重专家引领,强化专业指导
学校多次邀请课改专家来校举办专题讲座,对教师进行培训,对活动进行指导,加快了教师专业化进程,提升了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和实施水平,涌现出一批实施课程和开发课程资源的优秀教师,取得了突出成绩。如,三年来共有4人获河北省评优课一等奖,1人获二等奖;学校共申报成功了有关课改的科研课题国家级5项,省级17项,市级3项。其中,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国家级课题“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组织与管理”,和“高中新课程方案在学校的实施研究”,省级课题“团队精神与潜能开发”共计3项。以上课题正在研究之中,并均取得阶段性成果,对课程实施起到引领、促进作用。
四、科学制定评价标准,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学校将综合实践活动目标与学校的办学理念结合起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的特色发展等方面对实践活动进行评价,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一)明确评价原则,开展科学评价
1. 注重整体评价。
一方面,注重对学生在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价,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产品(如研究报告、作品等)作为评价学生发展状况的依据;另一方面,强调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
2. 突出多元评价。
首先,评价主体多元。对学生发展的评价不仅由指导教师来完成,还要积极鼓励学生自主评价、相互评价,有效利用学生家长的评价、社会有关人员的评价等;第二,评价标准灵活。不仅允许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的方案,而且结果或成果的呈现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以发展性评价为主要标准,充分肯定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及时和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实事求是地指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第三,评价方式多样。用通俗详尽、不拘形式的语言描述学生的表现,避免了评价结果仅为分数或等级情况的发生。
(二)制定评价程序,激发实践热情
学校制定了严密的评价程序。对于那些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强,有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精诚合作精神,且收获丰硕的学生个人或小组,修习等级为A,学校给予表彰;对于三项活动课程修习等级均为A的学生,学校给予专项奖励;如果实践活动成果经专家认定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科学价值或实用价值,学校还给予特殊奖励。
五、扎实开展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素养
扎实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能力,活跃校园氛围,全面落实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一)建立活动基地,提高综合素质
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到马本斋纪念馆,义务担任讲解员和做好广场的环境保洁工作;与学校所在社区密切合作,开展助残帮扶结对活动,定期为社区福利院孤寡老人送温暖、打扫卫生、举办文艺演出等;组织学生到军营参观、慰问。通过走进社会实践基地,不但使他们受到了教育,培养了能力,激发了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热情,培养了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及艰苦奋斗的作风,而且使他们开阔了眼界,了解到家乡的风貌,认识了国情、社情,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增强了责任感。
(二)丰富活动课程,构建和谐校园
通过开展“科普周”活动,结合沧州沿海海水资源和风力资源丰富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为经济发展服务,使学生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有了更进一步认识;结合学雷锋活动,开展“和谐校园,从我做起”为主题的系列实践活动,通过点点滴滴似乎微不足道的小事,诠释自己心中的雷锋精神,构建和谐、铸就伟大;开展“争当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让学生走上社会进行实践活动;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为学校、为社区、为父母长辈、为老师做一件好事;利用植树节开展义务为社区植树,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开展“献爱心捐赠”活动,帮助困难同学完成学业,培养学生的爱心。
(三)开展评星活动,促进个性成长
学校以“校园之星评比”活动为载体,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长,开展不同类型的“星级评比”活动,为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用武之地”,让更多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从而催生出近二百名的“创新之星”、“学习之星”、“艺术之星”、“劳动之星”、“体育之星”、“卫生之星”、“文明之星”、“学雷锋之星”等,校园变成了“明星”的摇篮。
8.扎实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篇八
一、建立健全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需要重点把握好三个关系。一是取消挂钩和加大力度的关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一般不采取挂钩方式”。中央强调,财政再困难也要优先保证农业支出,开支再压缩也不能减少“三农”投入。这为我们打了一针强心剂,吃了一颗定心丸。二是扩大增量和用好存量的关系。在积极争取加大支农投入增量的同时,也要下功夫抓好存量资金的使用管理。进一步优化结构,加快执行,盘活存量,充分挖掘政策潜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是财政投入和社会投入的关系。解决“三农”问题,财政资金不能“包打天下”。让社会资本投入农业,首先得让农业变成“赚钱产业”。其次,财政政策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如通过奖补,采取贴息、奖励、风险补偿、税费减免等方式,对相关项目予以直接支持;建立合作机制,采取购买服务、公私合营等手段,把财政资金与社会资金捆绑起来,实现共同投入;打造平台,加强规划引导和具体指导,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机制,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
二、支持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战略
支持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战略,是财政支农政策的重大创新,也是财政支农部门下一阶段的中心工作,需要共同努力,将其打造为财政支农的品牌工程、亮点工程。一是突出重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既是一套理念,也是一项战略,内涵很丰富,涉及面很广。在具体落实中,各地要结合实际,有侧重地抓好政策性强、影响力大的工作。二是统筹兼顾。要按照“积极稳妥、安全可控、试点先行”的原则,统筹推进相关政策的落实。既要让农业“休养生息”,又要保住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供给,既要积极推进试点政策,又要保护农民的切实利益,合理把握试点的覆盖范围、支持方式、时间步骤、宣传力度等。三是抓紧落实。一些试点政策涉及农业生产方式的调整,一定要在进入生产季节之前,提前谋划、提早部署、尽快启动。
支持农业“休养生息”政策。主要是支持开展耕地修复保护和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八项试点。第一,支持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试点。今年,在湖南省的长株潭地区先行试点,采取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土壤改良改性等措施,促进实现耕地的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其他有关省份也要积极研究,为下一步工作做好政策储备。第二,支持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今年,计划先在部分地区安排退耕还林还草任务,今后逐步将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有关省份要组织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户申报退耕还林还草任务。要以县为单位相对集中,采取竞争立项方式,优先安排农民意愿强烈、县乡政府有积极性的县先期实施。要将退耕范围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做到实地与图表一致。第三,支持开展华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今年在河北省黑龙港流域先行先试,要坚持政策引导与农民自愿相结合的原则,增加试点地区农民就业和收入,保障农民群众利益。第四,支持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和退耕还湿试点。退耕还湿试点先行在东北省区开展。各试点省要认真组织编制实施方案,划定政策实施范围。第五,支持启动实施机械化深松整地和秸秆还田试点,广泛推行保护性耕作技术。机械深松作业整地要因地制宜,按照技术作业规范开展。秸秆还田重点要探索更有效的还田技术和模式,各省财政部门要会同农业部门遴选出适合本地作物品种和气候、土壤条件的还田技术。第六,支持开展施用配方肥试点。各地要突出发挥大户、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和组织化优势,根据当地农业农村发展阶段和科学施肥水平,因地制宜开展个性化的技术服务,加快配方肥推广。同时,探索建立农企合作有效机制,调动和发挥供销社等农资经营主体的积极性,推进县、乡、村整建制施用配方肥。第七,开展畜禽粪污等农业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试点。区分不同畜禽品种、不同技术路线和不同适合生物发酵气候条件,选择若干畜牧业大县,在规模化养殖场或集中饲养区域,配套建设粪污废弃物综合处理设施。第八,推广应用旱作农业技术,支持使用高标准农膜和残膜回收。推行以旧换新,换用的新膜要达到0.01毫米以上,不使用达标膜不给予补助。地方财政部门也要积极支持残膜机械研发和推广。
支持农林生态建设政策。第一,支持草原生态保护。各有关省区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要对草原生态保护奖励补助政策进行全面评价,总结经验,查找问题,争取在第一轮支持政策到期前,研究提出下一轮政策措施。此外,南方草山草地有很大的饲草利用潜力,要在充分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积极探索可利用的方式和途径,推动牲畜品种结构调整和草粮替代,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更大余地和空间。第二,支持现代林业建设。继续支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地区长远生计问题。安排资金稳步支持实施天保工程二期方案,保护国家天然林资源,促进林区社会正常运转。进一步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健全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大对造林、林木良种、森林抚育投入力度,扩大补贴规模,完善林业补贴政策。第三,支持水资源保护。站在保障国家水安全的高度,切实加强水资源开发保护。对水资源过度开发区、地下水超采区、生态脆弱区,必须统筹考虑水利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关系。把水资源平衡论证作为工程建设的先决条件,对于没有水源保证的地区,绝不能盲目扩大灌溉面积。进一步加大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支持力度。支持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三、支持提升粮食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9.扎实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篇九
教学工作会议交流材料:扎实稳妥地推进新课程改革
2003年秋季我旗开始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我校作为课改实验单位,根据教育局的总体部署,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和学科《课程标准》,依据旗教研室关于课改的指导性意见,制订了课改实验方案,明确了本的工作重点。工作一年多来,我们有收获、有体会、有发现、有探索,也有教训、看法、疑惑,下面仅就课改工作的开展情况作简要的汇报。
一、加强实验工作的组织领导,是课改实验顺利推进的保障。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实验伊始,我们就设计规划,明确了各阶段目标。同时,学校建立了课改实验组织机构和研究机构。课改领导小组通过每周五例会的形式,及时总结、分析、研究一周的工作,解决课改实验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安排部署下一周的工作。课改实验研究小组坚持双周周四召集实验教师集中活动,开展集体备课,进行问题研讨,开展教材教法分析,评课议课,信息交流,很好地发挥了教师的群体和个体优势。每次活动做到精心策划,精心组织实施,及时总结评价,推动了课改实验工作。校领导小组和实验研究小组,每周都深入课堂听课,具体了解实验教师的课改情况,全面把握课改实况和进度,提出建设性意见,及时解决课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探索和建立校本教研新模式。
二、扎实开展教师培训,是课改实验顺利实施的关键。
我校把培训工作放到课改工作的重要位置,分层次进行全员培训,促进教师观念的更新。
1、校领导身先士卒,做好表率。校级干部是课程改革实验的身体力行者和责任
2、实验老师全身心投入,唱好主角。⑴学校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要求,组织实验教师参加市、旗组织的各类专题培训。给参与课改实验的教师发了课改学习资料,培训用的光盘,解决了教师学有可依、用有所靠的问题。(2)实验教师更是主动学习。先后学习了旗教研室对《课改的指导性意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并通过看光盘了解权威人士对新教材的分析、观看宽带网中课改课例等。(3)、实验教师参加上课、听课、评课活动。通过自身实践和讨论学习成功的案例,学习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设计、剖析自己的教育行为、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使自己不断进步。(4)虚心聆听教研员的指导。教育局领导王主任、蒋宝珠老师、李凤琴老师、孙赤兵老师等多次来校指导课改工作,他们听教师上课、为教师评课、与实验老师面对面谈话,老师们接受教育专家的思想传播,获取大量信息,解决了教学上的困惑、问题,以便在自己的实践中更好地逐步体会、体现、完善新的理念。(5)实行新课程教学管理,要求实验教师认真写好课改教后记、提供典型个案、上研讨课、向同学科教研组提供本人遇到的值得探讨的问题。
3、非实验老师迎头赶上,全员参与。
我校通过培训,一步一个脚印地引导教师树立新课程理念,掌握实施新课程的科学方法。
(1)利用周五业务学习时间全员培训;深入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等有关课程改革材料;组织教师专题讲座和学校领导讲座等。在课改培训中我们坚持以转变观念,树立新的理念为核心,把培训内容的重点放在了通识培训上,在通识培训上,组织教师反复学习了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解读,每位教师都认真通读了《课堂教学中教师行为的变化》等许多本参与式课改培训教材,教师都写了大量的教学实践感悟笔记,更深层次地理解了新课标、更新了观念;
(2)以教师自学为主,*每人研读一本课改方面的专著,注意学思结合,学做结合;
(3)
利用橱窗及时为教师提供比较前沿的教育教学信息;(4)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利用校内资源等形式进行培训。一是,学校先后组织课改教师到宁城、赤峰、平庄等地学习观摩;二是,请教研室领导到我校指导;三是,学校定时及时组织研讨课、公开课,给参加课改的教师创造一个展示成果的平台,给其他教师提供学习交流的看台.多形式、多途径推动教师把新理念、新观念转化为教学改革的实际行为;在校本培训上,成立教研组,每周就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教学行为变化上,学生学习方式上,师生情感态度转变上遇到的难题、困惑、感悟,随时研讨、交流、争论、撰文等,有效落实了课改实验工作。;四是学校每月刊印一期《课改通讯》,把学校一月来的课改动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困惑呈现出来,提供了信息交流的平台
二、改革教学管理办法,为实验教师营造创新的空间,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
教学常规提出新要求。课程改革向教学管理提出了挑战,只有建立适应新课程的管理制度,才能保证课程改革的实施。
四、运用整体推进策略,全面开展实验的研究。
学校以实验年级和实验队伍建设为龙头,按照“集思广益树典型,以低(一年级)带高(高年级)求突破”的实验推广思路,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引领学校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师走进了新课改实验。一年级教师用新教材新教法上课,实现了“新戏新唱”,高年级教师用旧教材新教法上课,实现了“旧戏新唱”。教师在新理念运用上兴起了“比、学、赶、帮、超”的新局面,营造了浓厚的课改实验氛围。实现了实验年级同非实验年级、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同全体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机结合,保证了课改实验的顺利进行。
五、抓好校本教研工作,推动课改向纵深发展。
1、加强课堂教学研究。(1)加强集体备课。⑵、积极开展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研究,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A、让听推门课成为一种制度。领导每周进课堂听课、评课、指导不少于两次,并及时给予评点、指导,及时了解课改动态。同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监控课改实验发展情况,一方面使领导与教师之间加强合作探讨,共同熟悉教材、检验教法,积累教学经验;另一方面,也能为课改工作出谋划策。B、让教研组内的相互听课成为一项常规。C、让追踪课成为教师成长的起点。年级组要发挥教材同步的优势,加强研究,教研组长组织听课活动,并结合集体备课进行。D、让校内研究课成为展示教师发展和风采的一个平台。
这样在课改中有困难或问题就召开研讨会,共同探讨、共同研究解决,从而达到相互学习、资源共享、经验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帮助教师及时解决了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一是解决了少数教师在实验中出现反复的问题;由于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在教师头脑中根深蒂固。所以,教师虽然学习了新理念,运用了新教材,但是旧的东西有时仍然会不知不觉跑回课堂上来。
二是解决了少数教师对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特点认识上产生偏差的问题;一些教师认为新的课堂教学就应该是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果没有这些方式,就不是新课改的课堂教学。所以少数教师在课堂上有时表现出过分追求形式,忽视效果等现象。如教师在课堂上不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盲目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效果不好。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组织教师开展了新课程教学必须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的大讨论。过去我们课堂教学上经常运用的讲解、辅导、训练等教学手段,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必须根据实际需要,实事求是,切实有效地进行。不能盲目追求形式上的自主、合作、探究。能自主则自主,该讲解则讲解。通过学习研究,统一了认识,课堂教学上虚假不实、盲目追求形式的现象逐渐消失了。
三是解决了新课程的辐射作用问题。我们的思路是:实验班运用新教材贯彻新理念;非课改年级使用旧教材,也要运用新理念指导教学,也要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使学校的课改实验出现了整体氛围,加快了课改进程。
2、开发校本课程,办出学校特色。我们的想法是: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为主线,以剪纸等手工为前导,以阅读、书法、足球、棋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为重点,逐步探索并形成本校特色的校本教育新格局,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学期学校结合课改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努力探索和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如,学校编制了《安全伴你同行》。
3、建立教研制度。
实行教研组长例会制,实行周教研活动制,坚持各教研组大型教科研活动公开制,实行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分工挂靠教研组制等。
六、从改变评价观念入手,以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制度为切入点,以过程评价为重点,积极构建有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评价机制,下一步计划建立学生成长记录册。
七、积极引导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我们引导教师积极地、主动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使用新教材的情况通过写体会,读感想等手段来提高自己自我觉察水平。如末要求每位实验教师从思想认识成绩与问题,对新《课标》,新教材的意见等方面,认真回顾。对此,并写成书面的反思材料。此外,我们还引导教师从活动中进行反思。本学期,我们建立了教师成长记录册。
八、扎实抓好课改总结和反思工作。
历经一年多的课改实验,我们深感课改之艰辛,也体验到了课改的快乐。
(一)、可喜之处:
1、教师的观念变了,新理念的自我意识有了,行为开始变化了。
2、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
3、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4、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
5、研究风气浓了。
(二)、存在的问题:
1、对学习活动的理解不够深入。(1)学生活动的目的性不够明确。(2)弯曲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3)组织学习活动还不够到位。
2、对学科课程标准的学习还不够深入。
(三)、引发的思考、教训:
1、继续深入学习学科课程标准及课改方面的理论专著。
2、强化教学质量的监控。课改工作要强化质量概念,一切工作应积极围绕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质量提高进行,严防课改下的质量滑坡。
3、强化课堂教学秩序管理。好的课堂秩序是推进课改,提升质量的前提和保证。摆正“收”和“放”的关系,杜绝课内吵、乱、哄的现象。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约束意识和习惯。
4、强化课堂教学“知识点”的测控。严防课改初易形成的华而不实。要强化一条知识“底线”。同时认真领会课改精髓。在“实”上做文章,下功夫。
5、强化课改过程中的内容管理。杜绝只追求形式不追求质量。只追求“活”而不追求“实”的现象。本着“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原则。认真上好每节课。强化课改过程中的“全员”管理。
6、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传统教法与新的教学方式的关系;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关注基础与注重发展的关系;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鼓励赞赏与客观评价的关系;尊重教材与灵活处理教材的关系。
今后工作思路:⑴继续加大培训力度,不断优化实验教师队伍。⑵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及时积累课改资料,为今后的实验提供依据和参考。
10.扎实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篇十
作者:陈存根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3970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这为推动新时期组织建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近年来,重庆市委深入研究把握党的建设内在规律,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把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作为新时期党的组织建设的生命线,作为破解提高执政能力、永葆先进性两大历史性课题的核心要求,整体谋划、系统设计、务实推进组织建设改革创新,为党员干部作用大发挥、经济社会大发展、群众生活水平大提高、党政公信大提升、党群干群关系大改善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重庆经济增速连续3年位居全国前3;市民生活满意度达 89.3%;群众对党委政府工作满意度达 93.8%;组织工作满意度从2008年全国第23位上升到2010年第4位。
建立落实“三项制度”,着力破解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身边群众的制度规范问题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首先要充分发挥群众身边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作用,让他们把群众组织起来,把党的声音传播下去,从而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当前,一些基层组织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思维、制度和方法抓工作,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不落地、难到人、作用弱,以致群众感受不到基层党组织就在身边。因此,要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夯实执政根基,仅解决基层组织有人、有钱、有阵地办事问题还不行,必须从制度建设入手,促使基层党组织紧密联系服务群众。
从2008年起,重庆市委明确提出牢固树立“基层是党建工作主战场、老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是基层国家大事、教育组织管理服务党员群众是基层党组织基本职能”三大理念,在全市8605个村、2308个社区党组织全面建立落实联系服务群众“三项制度”。一是书记接待。按照“定人、定时、定点”的要求,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每周固定一天,其余时间“两委”成员轮流坐班,全天候接待群众。3年共接待群众476.6万人次,彻底改变了过去群众有事无处找人、找不着人的状况。二是成员走访。村、社区“两委”成员分片包干,一年内对辖区每户群众至少走访两遍。每逢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还要对困难党员、困难群众、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全覆盖走访慰问,确保他们有肉吃、有衣穿、有人帮。全市已走访4622万户次,覆盖97.8%的城乡居民户,建立民情档案21.6万册,把群众工作做到了每个人头。三是办理答复。对群众反映的一般事项,由接待人即接即办;对重大事项,村、社区每月召开一次民情分析会,汇总梳理、分类办理。村、社区不能办的,上报相关职能部门,限时办结答复。3年全市共收集群众反映问题366.4万件,帮助解决308.8万件,群众满意度达96.5%,确保了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促进了基层和谐稳定。
实践证明,“三项制度”通过把联系服务群众作为基层党员干部的核心任务和刚性职责,找到了基层党组织一家一户联系服务群众的具体办法,不仅推动基层党建工作落了地、生了根,让基层干部知道了干什么、怎么干,而且使党的群众工作进了户、到了人、全覆盖,极大地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
广泛开展“三项活动”,着力破解新形势下党的领导机关紧密联系群众的实践方式问题
领导机关干部是否具备群众立场、群众观点、群众感情,是否掌握“人见人、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的群众工作方法,是否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体现党的执政能力,反映党的执政形象,直接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当前,干部队伍中“三门”干部占相当比例,一些干部不缺文化知识,缺的是基层实践历练,缺的是同老百姓的深厚感情。长此以往,不仅干部会出大毛病,党也会有大危险。因此,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首先就要抓干部的宗旨教育;而抓宗旨教育,仅靠传统说教、灌输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创新实践载体,找到一条让干部在基层历练党性作风、筑牢群众观点、增进群众感情的新路子。
从2009年起,重庆在狠抓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根本宗旨、廉洁从政“三项教育”的基础上,在全市机关干部中普遍开展“三进三同”、“结穷亲”、“大下访”三项活动,切实推动各级机关干部眼朝下看、人往下走、心往下沉。一是“三进三同”。机关干部每年一周、新提任领导干部和新招录公务员一个月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3年来,全市有26.1万人次参加“三进三同”,撰写党性分析、调研报告、发展规划 35.7万份,递交入党申请书4300份。干部在与群众摸爬滚打中亲身体验群众生活劳作的艰辛,找回了对衣食父母的真情实感,普遍受到了刻骨铭心的教育。二是“结穷亲”。市领导、市管干部和市级机关干部、区县管理领导干部每人帮扶3户、2户、1户贫困户,常来常往,投入真情,做到穷亲不脱贫、帮扶不脱钩。全市35.4万名干部“结穷亲”57.6万户,帮扶钱物5.6亿元,送去致富项目 16万个,解决困难 41.1万件,帮助就业19.3万人。三是“大下访”。组织各级“一把手”带头,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全市20万名机关干部下访群众200万人次,市和区县两级财政投入98亿元,解决信访问题20.8万件次,其中不少是七八年甚至十年以上的积案。
实践证明,开展“三项活动”,不仅帮助基层群众解决了一大批实际困难和问题,将风险化解在了萌芽状态、矛盾排除在了基层,更是锻炼了干部、历练了作风、增进了群众感情、密切了党群关系。群众纷纷感慨“共产党的好作风又回来了!”
深入实施“三万计划”,着力破解新形势下促进各类人才直接服务群众的方向引导问题
推动各类人才到农村为群众服务,是建设新农村、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的现实需要,是密切党同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体现。重庆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统筹城乡发展,难点在农村,短板在人才:一方面,大量人才闲置在城市,有的严重脱离社会、脱离实践、脱离群众,另一方面,农村人才极度匮乏,党和政府的支农惠农政策、项目、资金因缺乏人才难以落实到位。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统筹城乡干部人才资源,引导城市人才上山下乡、服务农民、奉献社会。
从2008年起,重庆着眼于让广大人才更好地为农民群众服务,大力实施“三万计划”,推动城市人才“裂变”、农村人才“聚变”。一是万名大学生村官计划。用5年时间选派1万名大学生到村任职,目前已择优选派8427名,其中担任村书记85人、村主任102人。同时还规定,对服务满2年、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可录用为乡镇公务员,促使大学生村官沉心静气为群众干事,保证年轻干部从一参加工作就养成对群众的深厚感情。二是万名专业技术人才支农支教支医计划。每年从农林水利等25个系统,选派1万名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服务。为了激励专业技术人才到基层,我们以改革职称评审制度为突破口,改变过去单纯凭论文著作晋升职称的做法,加大以服务群众、推动发展实绩晋升职称的权重,引导他们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群众家。目前已选派19601人次,落实项目1.2万多个、资金13.7亿元,推广实用技术5000余项。三是万名干部驻村计划。每年从区县、乡镇机关抽调万名“改非”干部和年轻干部驻村,担任党建指导员或“两委”负责人,保证全市一村一名驻村干部。目前已选派18196人次,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569个,治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376个。
实践证明,“三万计划”坚持人才“以用为本”方针,通过引导各类人才往下走,既盘活了人才资源、造福了广大群众、加快了新农村建设,又在实践中培养了一大批对待群众有感情、服务群众有本事、奉献群众有业绩的优秀人才,进一步密切了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
推行完善“三维考核”,着力破解新形势下激励领导干部心系群众的驱动机制问题
各级领导干部心里有没有群众,是不是脚踏实地为群众办实事、谋实利,直接影响党群关系,决定人心向背。而干部怎么想、如何干,直接受干部考核这根“指挥棒”左右。但考核是道“世界性难题”,实践中还存在业绩考核难量化、品德考核难做实、官评官难逗硬、民评官难参与、考和用难结合等问题,以致有的干部只唯上不为下。要从根本上激发干部服务群众的内动力,就必须在考核内容上更加注重民生,在考核方式上更加注重民意,在考核结果上更加注重使用,切实提高干部考核的科学化水平。
党的十七大以来,重庆坚持以服务群众、改善民生为根本导向,以扩大民主、听取民意为重要路径,积极探索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以实绩考核、民主测评、民意调查为主要内容的“三维考核”科学机制。一是工作实绩靠算账。改变过去光听述职画勾打分的做法,由31个部门一笔一笔算账评绩,实绩权重占考核总分的60%,重点加强对群众衣食住行用和“民生十条”落实情况的考核,引导干部专注抓发展、全力保民生。二是干部形象看测评。让熟悉干部的单位职工、服务对象和普通群众直接给干部打分“画像”,每年参加民主测评的干部群众达4.5万人。创新德的考评办法,将“对群众冷暖不上心、工作不负责”、“插手项目,为亲属、私营老板谋利益”等10种表现作为指标,开展反向调查,与传统的正向测评相互补充印证,干部的“德”由群众来检验。三是执政效果问民意。将干部的职责任务,转化为与老百姓息息相关并可直接感知的家庭收入、看病上学等13项指标,委托民调机构按常住人口2‰抽样调查,每年电话民调7.8万个,入户调查7000多户,民调权重达30%。市委根据考核结果,3年来提拔重用183人、诫勉谈话82人、调整交流72人、免职改非6人。
【扎实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推荐阅读:
高度重视扎实推进08-24
扎实推进素质教育09-22
坚持高标准,扎实推进创建工作07-14
扎实推进写字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素养09-07
扎实推进县级人大工作完善发展11-05
镇“五重”扎实推进机关作风建设12-08
如何扎实推进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11-05
街道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