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电视素养之我见

2024-07-27

大学生电视素养之我见(共12篇)

1.大学生电视素养之我见 篇一

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之我见

老河口市袁冲小学 崔楠楠

“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语文学科素养加上“核心”后,除了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的知识、能力之外,还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由此,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那么,作为一名基层的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因此语文教学活动中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的接受知识,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

1、精心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课前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典诗文。学生对未知的知识总是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因此,相对于简单机械的抄写,他们对这样的作业更感兴趣。譬如在讲授一年级下期第六单元第2课《古诗两首》时,让学生收集描写夏天荷叶的诗句;讲四年级上期第1课《观潮》时,我让学生收集描友谊的诗句;学习五年级上期第6课《梅花魂》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梅花和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等。在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上课时选学生诵读、展示收集成果。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收集、筛选资料的能力,又能极大地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加学生的中国文化精髓的积累,提高学生的学识和人文修养。

2、根据课文内容和文体特点,创造、再现课文情境。譬如,在讲四年级上期《搭石》这篇课文时,我就采用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体验的方法。上课时,我在讲台上放上几张白纸作为搭石,告诉孩子们白纸以外的区域就是溪水,让三五个孩子跟着我一起走搭石。学生一看可以上台和老师一起表演,情绪高涨,纷纷踊跃争取。在再现情境的过程中,分两组进行,一组同学与我配合默契,提脚、落脚,动作协调一致,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动作的协调美和韵律美时。另一组同学表演时,我几次故意打乱脚步,让后面的孩子步伐大乱,纷纷掉进溪水中。通过这样的对比试验,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村民之间的默契与和谐,体会到过搭石时的有序和动作的整齐划一,感受到村民心灵之美、民风淳朴之美。这样的学习,生动活泼,很自然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情怀。

二、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是使学生愿意去学,而教师还要采用各种有效的办法来使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广泛阅读、积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1、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达成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依靠文本、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

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章,都是几代大家积累流传下来,经过专家们认真筛选甄别的,在遣词造句等方面堪称范本的佳作。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除了课本上要求背诵的篇目或片段外,我也会要求学生对其他课文中一些精彩的片段多读以至成诵。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还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譬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课文《触摸春天》时,因为这篇课文内涵比较深刻,小学生没有实际的生活体验,不容易理解课文内涵,文中许多句子比较长且难以读通顺,因此教学时我反复让学生诵读,甚至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能把盲女孩安静双手拢住蝴蝶和放飞蝴蝶的片段背诵出来。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慢慢地走进了安静的内心世界,对安静细腻而丰富的感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感能力,而且在朗读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人物形象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读名家名著,写读书笔记。“腹有诗书气自华”,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据一些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中小学生阅读量非常低,粗略估计平均阅读量应在国家出台标准的20%以下。相反,在历史的场合中,那些古代教育家都十分重视记诵,要求学生在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历代的文学大师,也无不满腹经纶,具有很好的记诵功底。

3、诵经典诗词,背名篇名句。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诗教,可以让人温柔敦厚,让人文质彬彬。因此,学生们的经典诗文的积累很重要,这些经典诗文既有古代的经典,也有现当代的佳作。

三、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习作热情,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写作既是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能力,也是语文素养蕴含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的重要的呈现载体。在广泛阅读和积累的而基础上,学生们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文学底蕴。那么,如何让孩子们写出优秀的习作呢?

1、结合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实际情况,要求每个孩子每读完一本书都要完成一篇有质量的读后感,经过自己修改、生生互改后,在班上进行读后感交流活动。因为很多同学都是通过借阅和漂书的方式得到书籍的,所以往往一本书同时有几个阅读者,不同的读者写出的读后感又各不相同,这样的交流活动对帮助孩子如何提高写作能力有极大的帮助。

2、每次习作,会选择部分同学的作文面批精改,字斟句酌地对学生的习作加以润饰并将好的作品在班级里进行交流展示。孩子们很重视这样的机会,他们往往会把这样的机会视着一种荣誉。这样的举措使孩子们写作的兴趣会更加浓厚,会愿意主动去写更棒的作品,这样形成良性循环,学生的写作欲望被充分激发就会由“要我写”变成“我要写”。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要想培养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一代新人,教师就应当致力于学生语文核心素质的培养。通过激发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同时注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2.大学生电视素养之我见 篇二

(一) 含英咀华, 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

叶圣陶先生说:“文学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这件事看起来似乎很浅, 但却是最基本的。基本的没弄好, 任何高妙的话都谈不到”。因此, 中学文学作品的教学要以作品的语言体验为基础和出发点, 有效地引导学生细读作品, 品味出词句的意境和丰富含义, 包括情趣、韵味、色彩、意象、音韵、气势等。

首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抓住关键词句, 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味, 在思想、品格、情操等方面得到陶冶。比如杨朔的散文《茶花赋》中开头的一句:“我从海外回来, 一脚踏进昆明, 心都醉了”。这个“醉”字是传神之笔。教学时, 应着重讲解这个“醉”字, 让学生充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深厚、炽热和强烈的爱国之情。

其次要引导学生品味文学作品语言的隐喻性、含蓄性的独特魅力, 引导学生透过语言的字里行间, 体味作者在作品中所孕育的丰富的人生体验。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有这样的句子:“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非常的含蓄而耐人寻味, 用“大约”死了来展示孔乙己悲惨的一生, 人们把他当作取笑的对象, 看作是一个社会的“多余人”。又用“的确”死了来说明孔乙己被逼上了绝路, 在这样的社会中他非死不可。作者对孔乙己的同情, 对这个社会的不满也尽在其中了。

(二) 披文入情, 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课文中的文学作品多是名家精品, 它情文并茂, 融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为一体, 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因此, 教学应力求达到一种“其情也泄泄、其乐也融融”的审美境界, 使学生具有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

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审美感知。《纪念白求恩》中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美;《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中竺可桢的奉献美;《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志愿军的意境美;《乐羊子妻》教夫从善的女性美;《我的老师》《藤野先生》中至纯至善的师生情感美等等。这些课文中所表现出的人物何其美;《桃花源记》《天上景物记》等课文所表现出的自然景物美;《荷塘月色》《岳阳楼记》等所表现出的意境美;《听潮》中所表现出的悦耳动听的音乐美等, 这些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只要善于从语言文字入手, 仔细琢磨、反复推敲, 就能让学生感受美的意蕴, 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

其次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 随着作者的文笔领略《沁园春·雪》里的北国雪景;《海燕》中海燕在乌云密布的大海上搏击风浪的雄姿;《荷塘月色》中清幽寂静之夜出现的流水般的月光, 绰约多姿、清香四溢的荷花。在教学时, 如果能绘声绘色地临摹出作品的境界, 引导学生身临其境, 必然能产生“豁入耳目”的美感, 从而受到情感的熏染。

(三) 激发想象, 培养学生的智能素质

想象力是一种重要的创造力。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想象和联想, 使之在艺术世界中遨游, 培养学生的智能素质。

精心组织教学, 巧妙设计问题, 是激发学生想象, 培养学生智能素质的有效途径。如讲授《听潮》时, 由于同学们没有见过大海, 没有欣赏过大海的雄壮、刚烈的美, 这时引导学生释放存储的信息—看电视、电影时, 从屏幕上见过大海汹涌澎湃的画面, 展开想象, 然后再设题讨论。在指导学生齐读作者重笔描绘海潮高峰时的三段文字后, 叫学生闭目想象海潮这人喊马嘶, 刀枪相鸣, 摧坚吞垒的姿势, 感受大海的雄伟力量, 品味大海那种雄壮的美, 体验作者对大海无限热爱与赞美之情。

(四) 文道结合,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语文课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人文教育、做人教育。因此, 文学作品的教学应在遵循“文道统一”的精神指导下, 培养学生具有政治、道德、优秀文化传统、现代意识等方面的人文素质。

语文课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素材可谓比比皆是。讲授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可让学生认识到真理终将战胜谬论, 光明终将战胜黑暗的真理;讲授周敦颐的《爱莲说》, 可让学生懂得一个人应有高尚的情操, 要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学习《塞翁失马》《劝学》《石钟山记》等文章, 可使学生学习到认识事物的方法, 促进世界观的形成。即使是在文学常识的教学中, 也有诸多人文思想教育的素材。如讲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时可以告诉学生, 这篇奇文的作者, 就是当年买不起笔和纸, 只能用苇杆写字的苦学之子, 让学生明白:逆境也出人才。讲到蒲松龄、李白、范仲淹时, 可通过他们坎坷的人生经历, 教育学生学习他们“得意淡然, 失意泰然”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3.提高高中学生语文素养之我见 篇三

关键词:语文素养;背诵;课外阅读;作文;体验生活;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284-02

一、提高语文素养的基本内涵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通过语文教育与训练在先天生理条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语文方面的一定的水平。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是以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为主干,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智力、社会文化常识和情感意志与个性等五个基本要素在内的有机复合体。提高语文素养就是要使五个要素实现辩证统一,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学习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开发智力、感受社会文化熏陶和陶冶人格的和谐共振,构成了提高语文素养的基本内涵。

1、学习语文知识

语文知识是语文素养的基础。无知即无能,无知即无智。没有知识也就谈不上素养。语文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学好包括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在内的各类语文知识。语文知识学得越丰富,记得越牢固,语文的功底也就越厚,语文素养也就体现得越高。

2、训练语文能力

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透过能力可以看到一个人的素养。语文能力的强弱可以显示出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能说会道,谈吐不凡,写得一手好字,写得一手好文章,往往被人看作是颇具语文素养的标志。因此,语文教育必须高度重视能力训练,引导学生训练好阅读、写作、聆听和述说等各种能力。

3、开发智力

智力即认知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联想力、想象力和思考力。智力的开发本身就渗透在语文知识学习和语文能力训练的过程之中。

4、积累社会文化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除了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这“双基”以外,课内课外,学生还要学习不少社会文化知识,受到不少文化熏陶。举凡文史哲经、数理化生、工农财贸、体育卫生、科技教育、地理天文之类相邻相关知识,课内语文学习中就可涉猎;至于婚丧喜庆、迎宾送客、礼仪习俗、人情世故之类社会文化常识,课外读写视听中也可得到。接受和积累这些广泛的社会文化知识,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充实头脑,受到熏陶,提高语文素养。社会文化熏陶的有无和大小,可以直接影响到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下。

5、陶冶情意人格

这是指除认知能力以外的其他心理因素的陶冶。包括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特征,即人们常说的非智力心理因素。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于未来一代优秀人格的塑造具有怎么估计都不过分的重要作用。

二、有效提高语文素养的方法

提高语文素养应该是多层面全方位的。语文是一种语言学科,无论是口头的说,还是笔头的写,无非是调动大脑中储存的语言信息 ,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而成的。能否听懂别人的话,能否在朗读的过程中迅速抓住文章的要点,也都是以自身语言储存作为基础的。思维、审美、鉴赏等一系列心智活动,无一不是以语言的传递、转换来完成的。语言是听说读写的基础、先导,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在于不断积累语言,语言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可以设想,若没有语言积累作为基础,想提高语文能力,完全是空中楼阁。中学语文教学理应将语言积累作为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环节。教师要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点书,多背点范文、多写点文章上来,让学生聚沙成塔,为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1、强化熟读背诵

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汉语词汇丰富,运用 灵活,要使自己对语言的运用不假思索、得心应手,必须对语言文字作千百次的重复,才能使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等在头脑中固定下来,使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熟读和背诵便是完成语言强化的必由之路。强化诵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已为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完全证明。古人为学,一开始只是读、背、头脑里只不 过装满了一堆“死”的语言材料。书读得多了,背得熟了,学生对书中的文与道似懂非懂,愤悱在心了,教师才开始讲解。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经过一定的时间,就会产生如朱熹所说的“豁然贯通”的效果,既领悟了道,也掌握了文,头脑中那堆“死”的语 言材料一下子活了。这种读书方法看起来非常笨拙落后,其实,这正是符合汉语特点的 教学的高妙之处。我们强调熟读背诵,就是要学生不能浅尝辄止,而应把握实质将范文中的语句化为己有 。

2、扩大课外阅读

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少”字的含义有二:一是读的少,二是记住的少。 所以说话作文时便没词儿了。如果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现今中学生课外阅读大多已徒有其名了,他们整天被练习压得抬不起头来,很少有学生光顾阅览室,报廊、报架也形同虚设。这样的现实,极大地限制了中学生的语言积累。许多文字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总结自己成长经历时,总少不了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即便是班级上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常常是对课外书刊 情有独钟。因为,只有“博览”,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且,在阅 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业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学生课外阅读要如同吃饭、睡觉,不可或缺。当然,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不可能花过多的时间与精力,不可能拜读大部的文学名著,只能是见缝插针,只能选择短小精悍的读物,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精心指导,比如介绍课外读物,指导课外阅读笔记的记法,组织课外阅读交流等等。

3、增加作文密度

毛泽东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熟读背诵是通过语言的输入增加大脑皮层的语言信息,作文训练则是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 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 作文是更高层次的积累语言。要使大脑内语言信息系统灵活自如地运转,必须加大语言周转的密度。高中语文教学并未对此引起重视。重知识,轻作文是普遍现象,即就是作 文训练也是以对准高考为目标,重审题立意,入格训练,学生的作文大多是新八股,语 言贫乏,毫无生气。这样的训练,只能使学生的大脑原本贫乏的语言中枢变得更为呆板。“意无言则不行,言不畅则意不达。”学生 在不断运用语言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不断丰富了 自身语言。

4、躬身体验生活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习语文,课堂教学当然是主阵地。但是这不是唯一的阵地,我们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

刘国正先生指出:“语文譬花果,社会乃其根。土沃椒兰茂,源开江海深。”生活是语文之源。无论怎么解释语文。它都是在生活中产生和发展的,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的。要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我们应该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特级教师张孝纯主张:语文教育以课堂为轴心向学生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与教育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

语文课不能仅仅局限于文本内容。还要选择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大事或反映中学生生活的身边的小事来学习。从方法上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去进行,如看新闻、看报纸、看电视、看电影、搞社会调查、旅游参观、参加各类文艺活动、参加义务劳动等等。从途径上,可以从课堂走出去,与家庭、社会这种大课堂结合起来,开阔视野见闻增加社会阅历、经验,陶冶情操,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善于悟事思考

4.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之我见 篇四

陕西省西安中学

余欢

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我见

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发布会上,详细阐释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揭晓了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包含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点的完整构架,具体内容如表1:

表1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三个六大核十八个基本

具体内涵

方面 心素养 要点 人文积淀

人 文 底

础 科

理性思维 学

神 批判质疑 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判断等,多角度的分析问题,然后做出选择。勇于探究

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不惧困难,坚持不懈的尝试和人探索,寻找有效的方式解决问题。

能够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能够积极的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学

勤于反思自

展 健

健全人格

活 自我管理 珍爱生命习

信息意识 乐学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的学习方式,主动学习,具有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

力。

有对自己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并且还能不断的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调整学习的策略等。

能够自觉的获取和评估和借鉴有效的信息,主动的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有网络伦理道德和信息安全意识。

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有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有着积极的心理品质,有自制力,恩能够很好的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等。

能够很好的认识和评估自己,按照自身的个性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的分配时间,具备一定的持续行动力。

崇尚科学,能够理解和掌握基础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拥有严谨的科学态度。逻辑清晰,能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事物。蕴

拥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成果的积累,此外还能理解并且掌握人文思想中蕴含着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

人文情怀 有以人为本的意识,能够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等。

拥有艺术知识和技能,能够尊重和理解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同时还具审美情趣 备发现和感知以及欣赏美的意识能能力。有健康的审美价值,有艺术

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等。

能够做到自尊自律文明礼貌、有感恩之心,并且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责

任 担

新 问题解决 当

国家认同 社会责任

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够主动的作为,对自我和他人负责,能够明辨是非,具有较强的规则和法制意识,积极的履行公民义务,理性的行使公民权利,崇尚自由平等,能够维护公平正义等。自觉的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并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有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断努力的信念和行动。

具备全球意识和开放心态,能够尊重世界多元化的文化,积极的参与国际理解 跨文化的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的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尊重劳动,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习惯,能够自行动手操作的能力,掌劳动意识 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中,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的意识。

善于发现问题,具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够依据具体情况和条件,选择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

技术运用

能够理解技术和人类文明的联系,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医院,能够将创意和方案转化成有形物品。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应致力于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能够满足个人发展需求、适应社会更新进步的,每一个人所必备的品格和关键的能力。

核心素养主要指的是学生必备的品格和关键的能力,也是每个学生获得幸福生活和适应社会的最基本的素养,这些素养将在每个人的一生之中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提升。

核心素养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很好的强调与呼应,将个人、社会以及国家对学生发展提出的要求进行了适应历史发展的整合。

六大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为了方便实践应用,将六大要素划分成十八个基本要点,且对其进行描述,社会、学校、家庭可以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在结合不同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质,进行针对性的发展和延伸。

核心素养的提出,可以说又为中学教育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清晰的思路。也为一线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中有关教学目标的设定时,提供了除“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三维目标”之外的另一个思考和设置的角度,可以说给一线教师打开了思路,明确了方向。

二、各学科核心素养之我见

总体而言,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容为指导的,体现各个学科特点的理论成果,其与核心素养的区别与联系自然需要关注。表2所列为各学科所提出的自身学科的核心素养及其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内容上的对应关系:

表2 各学科核心素养与核心素养的对应关系

学科 语文

各学科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 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

语言能力、文化品格 思维品质、学习能力 物理观念、科学思维 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对应

人文积淀 审美情趣、国际理解

理性思维 问题解决、信息意识 人文积淀、人文情怀 国际理解、乐学善学 理性思维、批判质疑 勇于探究、社会责任 理性思维、信息意识 勇于探究、社会责任 珍爱生命、理性思维 勇于探究、社会责任 国家认同、国际理解 理性思维、社会责任

人文积淀 理性思维、国际理解

理性思维 批判质疑、勇于探究

技术运用 信息意识、劳动意识 信息意识、理性思维 乐学善学、社会责任 人文情怀、审美情趣

人文积淀 人文情怀、审美情趣

人文情怀 勇于探究、国际理解

健全人格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生物 生命观念、理性思维 科学探究、社会责任 政治认同、理性精神 法治意识、公共参与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

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技术意识、工程思维 创新设计、图样表达、物化能力

信息意识、计算思维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

艺术感知能力

艺术审美情趣、艺术创意表达 自主音乐需要、音乐实践能力 音乐情感体验、音乐文化理解

图像识读、美术表现 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 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 政治

历史

地理 通用技术 信息技术 艺术

音乐

美术 体育

从表2可以看出,就某个学科的核心素养而言,只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容在某些方面的具体体现和进一步细化,而且,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均与核心素养要求的基本点对应的较少。再联系中学教育的现状,有些课程的开设都不全面,比如会看到艺术、音乐、美术只开设其中一个课程的现象,教育中承担的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之责任的落实情况就要打一些折扣。

对比也能发现,即使将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累加起来,也并不能完全涵盖核心素养所包含的所有内容。可以说各个学科的一线教师对本学科的素养要求是比较清楚的,但是对于其他学科的素养要求并不清楚,甚至对核心素养的要求也是只知其名,不知其内涵。

三、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之我见

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后,紧接着,各个学科也提出了自身的核心素养,物理学科也不列外,提出了包含四个方面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内容如表3所示:

表3 物理核心素养的含义

学科 素养 物理 观念

具体含义

从物理学视角来审视关于物质和运动等的基本的认识,是物理概念和规律在头脑中的升华,物理观念主要是包含着物质观念、运动观念和能量观念及应用等要素。立足于物理学的角度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进行认识和探索,是基于科学 思维 经验事实建构理想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也是分析综合和推理论证等科学思维方式的内化,也是基于事实对不同观点提出质疑,从而提出创造性的见解的能力和品质,科学思维主要是包括模型的建构、科学的推理和科学的论证等要素。

实验 探究 科学 态度 与 责任 在认识科学本质的基础上形成对科学和技术应有的态度和责任感。提出物理问题,进而形成假设,然后获取信息,根据证据和结论作出解释,对实验探究和结果进行交流和反思的能力。

在我国,教育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三次重要的变化,第一次的关注点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即“双基”。第二次的教育改革将关注点从“双基”转变为了三维目标,第三次的转变可以说是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可以说核心素养是站在更高的角度上对三维目标进行的理论提炼,其不但囊括了三维目标的内涵,还提出了一些新的内涵。

另外,各学科的核心素养也都是在充分领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旨含义之后,再结合自身学科的特点提出的。所以,当进行逆向思考时,也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也是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和践行服务的。当然,也能发现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做出的进一步发展与细化,其相较核心素养而言,在操作方面的指导意义更加细致,也更加强大。这也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有宏观总体的认识,也要有细致入微的发展,宏观总体的认识是说教师的心中要有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细致入微的发展是指教师在教学时也要依据各个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这就要求一线教师既熟悉本学科的核心素养,也能熟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做到两者兼顾。

随着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关注点也在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着、变化着。从只关注教师教的内容,转变为也关注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从只关注学生的学,转变为也关注学生学到了哪些内容。不仅仅如此,学者们还将教师教给学生的内容和学生学到的知识进行了细致的划分总结。在国家提出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之后,作为一线教师,还要考虑通过课堂教学,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可以说为了让学生成长的更好,学习的更有效果,教育界的学者对教育目标的研究是越来越全面,越来越透彻,当然,这些也对教师的素养,对教师授课时课堂的质量都提出了更高、更细致、更明确的要求。

5.数学课堂上的核心素养之我见 篇五

一、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作为一门重要学科,不仅是一种应用工具,还是一种理性思维模式,上升到更高层次来说,更是一种素养,即数学素养。在一般教学理论中,数学素养指的是在应用知识的基础上,对数学基础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应用的意识与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转换思维模式,随机应变,发挥自身数学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一般来说是指学生能把所学知识进行转换,从数学角度,通过缜密的逻辑思维,科学的判断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从专业层次来说,数学核心素养指的是学习者在解决相关问题的时候,能通过数学背景和本质素养,运用正确、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自身的数学思想素养。解决问题的时候,态度明确、观点科学、思维清晰,既能运用数学定律,又能结合新思想、新概念的数学素养,面对现实中各种问题,能够有条有理地进行简化和量化,从数学思维出发,从事物各个角度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素养。

二、怎样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1.教学设计兼顾知识取向和文化取向

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包括知识取向和文化取向。知识取向主要指教材上的知识内容。2.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众多学科中,数学是锻炼人思维模式的主要科学,反之,思维则是数学的灵魂,因此可以说,数学和思维是紧密相连、融会贯通的。学好数学,要以思维为基础,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数学核心素养便能得到提高。3.通过教学评价检查核心素养

学校中最直接的教学评价是作业和考试,教师设计考试试题时,既要遵循教育部课程标准,准确反映数学学科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又要立足维度、梯度和相关度进行最优化设计,注重对学生素养的考察。所谓的维度,指要考查的知识技能。梯度指考查的试题要有阶梯性,对于不同解答能给出相应的具有阶梯性的合理评价。相关度指同一试题里面,考查的知识点要做到交汇,可以是章节内的知识点的交汇处,也可以是学科内的知识点的交汇处。

6.开办县级电视台综艺栏目之我见 篇六

眼下,受央视、省、市大台的影响,看县级电视台的节目观众越来越少了。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县级电视台的收视率呢?笔者是一名县级电视台综艺栏目的编辑,下面就笔者办的《走进电视》栏目的体会与各位专家共同探讨一下。

《走进电视》涵盖了五个子栏目,主要有发表诗歌、散文的《文苑漫步》;播放内黄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和少年歌曲、戏曲、舞蹈、器乐等MTV式的《才艺竞技场》;有少儿节目《快乐蹦蹦跳》;还有两个以软广告为主的《枣乡人枣乡事》和《行业新视听》,尽管这两个栏目是以创收为目的的,但也是以文学或音乐的形式出现的。

《走进电视》栏目创办于2002年12月,开播十年来,深受观众喜欢,是内黄县收视率最高的一个栏目,其中所播出的内容中,有部分作品荣获国家、省、市大奖。2009年9月23日的安阳日报上曾发表了赞扬《走进电视》栏目的新闻报道。回顾十年来的编辑工作,笔者认为:县级电视台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依靠地域优势,走个性化道路。下面,笔者把编辑《走进电视》栏目十年来的体会向大家介绍一下,供参考。

一、栏目包装与大台靠拢

电视包装如同其它产品的包装,是为了让受众在美感享受中了解你的电视产品,你的栏目品牌,《走进电视》栏目时刻模仿

着央视三套、十五套的内容而作,让栏目的语言、音响、音乐、音效、固定画面、活动画面、动画、颜色等尽量大气些。特别是栏目的末尾,主持人报完结束语后再让主持人唱《走进电视》主题曲,完全模仿央视《欢乐中国行》栏目主题曲,这一做法在其他县级台栏目中也不多见。笔者认为:一个好的栏目包装能赏心悦目,这本身就是精美的艺术品。《走进电视》主题曲参加了全国歌曲大赛评比,荣获2008年全国第二届歌曲、歌词大赛三等奖。

(附:走进电视主题曲歌词:绚丽在荧屏上绽放,神采在笑脸上飞扬,让我们一起走进电视,欢乐快乐时光。深情在心田里流淌,魅力在掌声中荡漾,让我们一起走进电视,欢度快乐时光。走进电视,用故事讲出美好希望;走进电视,用诗歌写出美好篇章;走进电视,用舞蹈跳出美好愿望;走进电视,用歌声唱出美好梦想。)

二、综艺栏目要侧重曲艺

县级电视台的观众大部分是农村人,而农村观众最喜欢看的是曲艺节目,如相声、小品、坠子、快板书等,内黄大部分观众都喜欢看,笔者就侧重曲艺节目的播出,遇到全县大型活动的宣传,就创作成曲艺节目播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2007年,内黄远程教育成绩显著,县领导让电视台搞宣传,笔者创作了河南坠子《远程教育是俺农民的好顾问》在《走进电视》栏目上播放,不仅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而且还荣获河南省文联“网通

杯”远程教育戏曲类二等奖。(安阳党建网上有这篇文稿)

三、让内黄人成为栏目的主角

《走进电视》的口号就是“走进电视,大家参与”。笔者了解到:尽管大台的节目非常好,但遇到自己的人上电视,都会放弃看大台节目而收看自己人表演的节目,《走进电视》栏目的子栏目《快乐蹦蹦跳》、《才艺竞技场》所播放的节目全部是内黄人表演来吸引内黄人观看,比如:一个少儿唱歌,就会吸引到这个少儿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叔叔、大爷、姥姥、姥爷、姑姑、姨、舅等十几名亲人观看。

四、子栏目《行业新视听》、《枣乡人枣乡事》具有音乐、文学、艺术化。

《行业新视听》的口号就是“塑造行业形象,打造有声名片,让歌曲唱响内黄”。

内黄县是一个红枣之乡,全县有枣树面积45万亩,600多万株,年产大枣6000万公斤,于是,在内黄就形成了多家枣茶,枣酪、焦枣、酒枣食品公司。其中,生产枣茶的乡下妹食品有限公司想通过电视广告销售枣茶,笔者就给他们创作了歌曲《乡下妹》,又配上销售乡下妹枣茶的飞播内容在《行业新视听》栏目中播出后,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这首歌曲也荣获了2008年全国第二届歌曲、歌词大赛三等奖。(附《乡下妹》歌词:富饶内黄,红枣之乡,有个乡下妹,走出河南,走出国门,名扬天下美,在百姓心中有着好口碑,鲜美的红枣茶,我们喝一杯,乡下

妹,乡下妹,一生有你惹人醉,乡下妹,乡下妹,一生有你伴我随。注:乡下妹和一生有你都是他们的品牌)。

《枣乡人枣乡事》的口号是:讲身边新鲜事,过精美好生活,笔者打破常规的新闻写法,而是用散文、诗歌的形式创作专题。如:2012年12月10日内黄县城新开一家饮茶、卖茶叶的门市,门市的名字叫沐茶居,笔者是这样创作的。

“沐茶居:饮茶、娱乐、休闲的好去处。

口播:水煮千山翠、壶藏百里香,12月10日上午,顺河路北段乐声振振,炮声隆隆,我县又一家休闲娱乐、谈天说地,饮茶聊天的场所——沐茶居,今天隆重开业了。

解说:在沐茶居一间饮茶厅里我们看到:茶客们一个个喝得津津有味,他们尽情地享受着生活的乐趣。

隆冬时节、寒气袭人,约上几位朋友,相聚茶楼,要上一壶茶水,浅浅地斟,细细地酌,叙叙过去,谈谈现在及将来,一壶茶水把大家紧紧地连在一起,增进了友谊,何乐而不为呢?下面有诗为证:

沐着江南的细雨,淋着香茗的茶烟,在小城的河水溪畔,一处沐茶居的茶楼,飘出一缕清幽,曲水流殇的雅兴,江南书评的侬腔,在一首“好一朵茉莉花”的弹唱中,聚拢着人们的脚步,竹林轻影,溪流浣纱,在香茗的熏染下,折射着采茶人的轻柔,走进沐茶居,走进茶香人家,让一切的烦恼,在这里洗尽,让恋人的情思,在这里散发出浓浓的暗香,也让两位老者,静静地沐

着茶茗,回忆着小城变迁的故事”。再配上艺术画面就比较吸引观众。

五、子栏目《文苑漫步》所播出的散文、诗歌全部是内黄人写内黄景、内黄物。这种做法不论是观众对作者的兴趣还是本地的景物都有一定的吸引力。

如:2011年10月6日播出的诗歌《一树枣花》,笔者运用了推、拉、摇、升降等拍摄技巧,把枣花表现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出神入化,许多内黄人说,我们枣乡人都没看清过枣花是这个样子呢,真好。这篇作品荣获2011河南省电视文艺牡丹奖三等奖。

7.提升职校生职业心理素养之我见 篇七

一、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毅力是通向成功的“金钥匙”

美国著名企业家、麦当劳的创立者克罗克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取代毅力的地位。才华不行, 因才华横溢却一事无成的人多如牛毛;天分不行, 因经纶满腹而怠忽职守的人也无以计数, 唯独毅力和决心具有通天彻地的能力。”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毅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可以说毅力是理想实现的桥梁, 是驶往成才的渡船, 是攀上成功的阶梯。

当其职校生对学习的认知内驱力不足, 过分追求学习上的急功近利和“短平快”, 尤其缺乏学习的意志力。遇到困难就退缩, 连再试一次的勇气都没有, 结果就造成“似乎什么都学到了一点, 其实什么都没有学会”的窘境。

在ERP沙盘培训 (2) 之初, 面对从未接触过的新鲜事物——盘面、彩币、空桶、卡片、订单等, 学生表现出极高的学习热情, 对实物爱不释手, 对理论也求知若渴。但新鲜劲过去以后, 基本思路熟悉以后, 热情慢慢降温, 倦怠随之而来, 有些学生出现了开小差、精力分散, 甚至想要无故请假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 我及时调整思路, 将原先“以培训技巧为主”转向“以调节心态为主”, 主要的策略就是“开会”

1、总结会

将所有参赛队员集中起来, 先让学生逐一讲出自己的感受, 再由学生的方言中总结出共同存在的问题, 即各种各样浮躁心理的出现。帮助学生分析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 最后给学生时间思考, 自己究竟是为了什么才会产生这些问题呢?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

2、批评与自我批评会

找出产生倦怠的原因以后, 组织学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评判小组存在哪些问题, 问题出在谁的身上,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从亲历者的角度分析出现的问题是否与我有关, 我的角色是否扮演得到位, 如果是我应该如何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

3、誓师会

ERP沙盘培训不同于其他培训, 它需要五位队友各司其职又精诚合作, 只有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都有一种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毅力, 整个团队才能是一个无坚不摧、无往不利的队伍。因此我要求每组五位队员共同拟定团队宗旨, 以口号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每一次开始经营之前五位同学齐声喊出本队的口号, 让每一个人都能充满战斗下去的勇气和决心。

二、勇往直前, 百折不挠

————挫折是勇者的一笔财富

一位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曾经说过:“经历了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由此不难看出挫折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必要性。挫折本身不能造就一个人, 能够造就的是他在挫折和苦难中找到了解决的方法。

ERP沙盘培训中学生遇到的挫折是多方面的, 例如基础薄弱、思维定势 (3) 、团队磨合、生理倦怠、心理调适等等。面对这种种挫折, 学生难免出现惊慌失措、退缩逃避的行为, 在这个时候, 我所采取的策略是“确定目标, 各个击破”。

九年的应试教育使学生习惯在学习中寻求“万能模式”, 只要将所有的情况套用在这种万能模式中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 这就是所谓的思维定势。而ERP沙盘中恰恰没有这种模式可寻, 任何一个决策的不同都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学生必须学会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 找到正确的逻辑思维方式来应对ERP沙盘的挑战。经过深思熟虑, 我决定采用“头脑风暴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组织所有参赛队员召开专题会议, 以明确的方式向参与者阐明问题, 说明大致规则, 人人自由发言、相互影响、相互感染、形成热潮, 突破固有观念的束缚, 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在有竞争意识的情况下, 让学生不断开动思维机器, 力求有独到见解、新奇观念。经过一系列的训练, 学生的思维方式有了明显的改进, 经常会有独到的见解出现, 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断高涨。

三、一个好汉三个帮

————合作观念是一个团队的灵魂

由于在家庭生活中长期以自我为中心, 大部分职校生自我意识过强、生活自理能力差, 难以顺利适应职业学校的集体生活, 尤其在需要分工合作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中无所适从、备受挫折。

ERP沙盘培训恰恰是一个团队的活动, 要求五位同学既分工明确又互相监督, 这对于学生来说确实是一道不可轻易逾越的障碍。遇到这样的问题, 我给学生灌输的思想就是“风雨同舟、共同进退”。

职校生中的大多数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 这也决定了他们的心理问题多发易发且日益复杂, 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特殊群体, 因此职业学校应该把提升学生良好的职业心理素养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突破传统观念、利用科学方法、寻求创新思路, 从多方位多角度来提升职校生的基本心理素养, 尤其是上文提到的毅力、挫折容忍力和合作观念。只有拥有高素质的劳动者, 我们的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经济才能腾飞, 科技才能进步, 社会才能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平:《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江苏人民出版社, 179-180。

8.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之我见 篇八

【关键词】课程改革;地理核心素养;技能

一、新课程改革下的地理核心素养培养

自我国国家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各学校出台了工作文件,与教育部发行的文件遥相呼应。国家地理课程经过一段时间的校本化实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我国地理新课程改革提出要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1]。英国国家地理课程注重对学生地理技能的培养,包括地理询问的技能、进行地理野外调研的技能、运用地理图表的技能和进行地理交流的技能[2]。从英国课程改革来看,笔者认为地理课程改革重在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当前我国的学校教育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在中等教育阶段,初中地理的设计主要以区域地理为主,可读性、趣味性很高,知识层次较浅,不在中考考试科目范围之内;而高中地理的设计综合了人口、自然、环境、资源等方面的内容综合考量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不仅要求学生“知道”,而且对于地理名词、术语和概念、理论等的理解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理念。以下是笔者对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观点。

二、地理实践技能与区域认知技能培养

1.培养学生地理实践技能

在中等教育阶段,学习能力是教师必须要提供给学生的。在所有的课程领域有10项基本能力在整个中等教育阶段是逐渐发展的。根据国家课程要求,在地理方面具体能力的形成对“观点内化,通过地理教育发展学生的能力和知识”十分重要,目的是使青少年学生在中等教育结束时能够使他们在地理方面获取一定的技能。通过相关调查显示,拥有一定地理素养的市民能够掌握更多的空间技能,能够准确的描述他所居住或是工作的环境并对环境形成头脑中的意象图,还可以运用不同的标尺图进行简单测算;有很好的方向感。地理素养较高的人能够非常严谨的理解和分析地理信息,并且能够理解地理和历史事物、遗产和区域个体之间的联系[3]。因此,地理教师最终使得学生形成的应当是这样一种实践技能,能够充分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因此,通过地理教学过程,教师应力求做到能够汇集出有关研究方面发展自身技能的教育经验,然后将这些经验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学会观察、记录、输出信息、提问问题、形成结论、展示结果。地理教师可以通过野外工作和团队协作来发展地理技能,在野外实践和团队协作中,能够促进思想的提升,为地理教学中的疑难点得出更好的结论。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实施整个教学过程,不论他们所认为的自己所在学校和班级的环境如何,他们都应努力提供给学生自主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学会如何在自己居住的环境里形成空间思维,成为自己生活中的作用物,以此来提高地理实践技能。

2.培养学生区域认知技能

区域认知作为中学地理核心素养也应为学生所掌握。例如:事物的坐落位置、分布特点、以及产生的影响、在人地相互关系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这些地理问题的答案隐含着地理位置、相互作用、空间分布和地球上的不同地理现象。具体要求学生掌握的实际是三个方面的内容:空间定位能力;区域知识;区域间动态关系。地理教师应依据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进行系列化整合的方式实施课程的教授。通过课程教授和班级计划,教师可以组织其他的实验,如课程管理者角色的假设,这种管理比起项目内容描述来可以更多的集中在一些不同的教育经验的解释上。除此之外,地理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空间、地方、区域、领土、环境、坐标、地理运动、相互作用等概念[4],从而培养起学生发现和掌握居住环境的空间理念和能力。

地理教师不仅可以组织这些课程主题和学习过程,也能够控制学习范围。这个范围需要做出一定的选择从而能够表明要学习的地理现象。在每一个课程主题里边,教师可以依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运用对地理现象最合适的分析范围,从而使学生在中等教育阶段学习之后能够意识到国家地理概况,了解地理现象,了解世界各部分的事物都在以某种动态方式内在关联着,能够知晓怎样去和另一种情形作比较,包括当地的、大洲的和全球的。对于地理教师来说,依据实际例子(可以是一个地方、区域或是国家)和案例研究,引导学生理解和识别地球表面所发生的地理现象是不可或缺的,从而增强学生的区域认知技能。

三、树立教师地理核心素养

有关地理核心素养培养课程发展的组织和管理方面,很明显有些教师通过设计策略和运用有传染性的资源主要的组织“教-学”过程[5],主要依据了行为导向作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些教师是借助于寻求学生的天性解放和自由创作精神来设计策略,运用有传导力的资源来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第一种情况下,教师依据教科书和练习册,主要依靠批改作业和课堂笔记以及复习前面所学功课的内容来计划和组织课程。依靠已有的记录,我们可以猜想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直白对话,教师期望依靠解释来解决问题,通过总结计划来巩固知识。对于地理课堂而言,教师会运用已有的资源和策略来直接表达他们的行为;在第二种情况下,我们假定教师依据学生自身的经验来设计教学课程,通过模仿和角色扮演来识别教学,这样在课堂上提供了一个更加积极的学生关联群体。在这种情境下,学生运用之前的相关概念和行为又重新学习了一遍知识。

尽管如此,在大多数课堂上,教师占据主动地位而学生多扮演一个非活跃的角色,更多的是被引导去理解所教的东西。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应充分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创造性的做好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的生成和逻辑思维的转换,从而能够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起到更好的引导作用。

四、讨论

地理核心素养的内容是丰富而复杂的,同时又是不断形成和发展的,对于学生来说应不断养成地理素养意识,同时更需要教师的积极、有效的引导,在地理课程的设计和教师的课程传授方面应不断向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靠拢,使学生真正成为拥有地理素养的人,能够灵活运用地理各项技能到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李家清,常珊珊.核心素养: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指向[J].地理教育,2015,04:4-6.

[2]吉菁.中英地理课程目标的比较与启示[J].地理教育,2015,S1:55-56.

[3]牛超,刘玉振.试论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其培养策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5,04:48-51.

[4]张家辉.试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09:4-7.

9.大学生创业之我见 篇九

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获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颖产品或服务进而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早在20世纪70年代,德鲁克就认为经济增长与创业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美国已经由管理型社会转变为创业型社会,1999年对10个国家的调查研究发现。创业活跃程度越高的国家,经济增长率和就业率也较高,反之,则比较低。因此,越来越多国家都陆续把创业能力的提高与当前的学术和职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2002年145万猛增至212万入,2004年达到280万人,2005年达到340万人,2006年达到413万,比2005年增长73万,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总量更是猛增不降,2010年应届毕业生约630万,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约为660万人,而2012年则已经高达680万人次,就业的问题变得更加严峻和突出。在供大于求的就业形势下,创业开始逐渐成为许多毕业生的选择。同时,从1999年年开始,全国举办了“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随着媒体的大肆吹捧,“创业”这个词也越来越热,越来越多的新闻头条是“XXX天使轮融资XX百万”、“XXX首轮X千万美金融资”,越来越多的创业大赛和创业节目的出现也说明了现在大学生创业的火爆,人们在惊叹于现在大学生的无穷想象力的时候,却没有注意到在大学生创业团队中的种种问题。受年龄、阅历、工作经验等方面的影响,大学生创业团队在极富创造力的同时,它的缺点也同样明显。首先,许多大学生创业团队总是会认为自己的idea是最好的,一定会改变世界,但是,他们忘了去做市场调研,自己做的项目是否符合市场需求,误认为自己的需求=大众需求,容易造成与市场的差距,最后导致创业失败。其次,执行力缺乏,虽然大学生是一个年轻群体,但是,这样一个年轻的群体由于对于市场的不了解,容易停留在纸面上,而不是出门调研。第三,易受挫折,尤其是现在这一代年轻大学生,从小在父母的娇生惯养中长大,创业不是娇嫩的玫瑰花,而是充满了血与泪的征程,无论是融资,去工商局办理手续,亦或是出门考察市场,都是充满了种种不可知的困难与辛苦,许多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抗打击能力不强,低估了创业的艰辛,遇到一些小小的困难就选择放弃,也导致了创业的失败。虽然问题很多,挫折很多,但如果真的想要创业,我们应该要做到什么呢? 我觉得首先应该解决下面这几个问题。

首先,明确自己的目标。你为什么要创业?短期目标,中期目标,无论是什么原因创业、目标是什么,一定要明确,然后再做出一份自己收入、支出的明细,来评估自己设立的创业目标是否可行,创业项目是否能够执行。其次,对自己选择的创业项目所在行业要有充足的了解。隔行如隔山,假如在对此行业不够充分了解的情况下贸然进入这个行业是无法成功的,所以,在进行创业时,要对自己 创业项目所在行业的市场环境、市场前景、优势企业等方面有充足的了解,并不断完善自己项目的定位,找准目标市场。在对目标行业进行了解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确定自己是否真的适合这个行业,可以学习到相关的技能以及项目会面临的问题,还可以了解顾客需求、工作流程、技术风险等,同时可以物色合作对象。再次,资金是否足够。这是每一个创业者必须面临的问题,虽然有国家的扶持,但大部分的创业者在创业初期都会面临资金的问题,这就需要你对自己的项目进行准确的评估,计算需要投入的资金,一旦投入过大,失败的后果是很难以承受的。

10.大学发展之我见 篇十

摘要:本文主要叙述了大学的起源,精神及使命,并做出分析,从而说明现在大学的发展陷入了误区,再举大学中的具体情况分析,反映了社会对人的认知造成影响,从而使得大学的发展受到不良影响,最后指出,只有从改变自己做起,才不会虚度大学时光,不能过于依赖大学的培养。

关键词:起源;精神;使命;问题;功利心;反思;目标。

近期听白老师的课并阅读了《大学历史与文化》一书中的某些章节,最初我认为书上所述的关于大学的大多数是过于片面的,可当我真正开始思考大学的起源,精神,使命,并了解了一下大学的发展历程,我才开始认识到原来是我的想法过于狭隘,而可叹的是大多数学生也是这种想法。下面开始介绍我所学到的知识以及一些看法,希望得到一些指教。

大学的起源

一般认为,现代大学起源于欧洲中世纪,这一时期出现的高等教育机构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征,如组成了系和学院,开设了规定的课程,实施正式的考试,聘请了稳定的教学人员,颁发被认可的毕业文凭或学位等等。这也就是说大学最初的目的是教育,是为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欧洲中世纪的大学是执有特许状的一种社团,享有高度的自由。大学作为一种行业公会,是一种独立自主的机构,实行完全的自治。它既不受任何上级的管辖,也不受所在地方的限制。当时的大学存在的目的是进行思想上的碰撞,学术上的启发。当然,那时的大学还不能称为大学,但它反映的是大学最原始的状态,是大学存在的最纯粹的意义,是大学传承至今永恒不变的精髓。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大学的精神与特定历史意义下不同的使命!

大学的精神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

我认为,大学的精神应该包括道德精神,学术精神,人文精神,时代精神。

四书五经之一的《大学》开篇便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延续千年,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它首先指出明明德,明明德也就是发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同时也应是弘扬美好道德。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大学使青年蜕变成为成人,而一个成人应该具有责任感等完整的道德观念,所以大学培养出的学生不应该只是具备了一技之长,或者在某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他/她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否则,如果培养出的学生道德品质恶劣,只能给社会带来危害。

雅斯贝斯在《大学的理念》中强调:大学自主和学术自由是大学生命的首要原则,“大学的内在精神是通过每一个研究者及学者所表现出来的哲思活动为标志的”。而大学的雏形,或者说是大学形成与发展最初的目的便是进行学术交流。大学,“大”意味着“广”与“深”,“学”就显而易见是研究性活动了。所以大学必须有其研究氛围,有一批具有独到思想见解的教授及充满热情与探索欲望的学子。学术上的自由,思考上的自觉,对权威的质疑,对真理的探索,坚定的意志应构成大学基本的学术精神。大学在某一方面就是塑造学子的学术精神。大学的学术精神是大学的灵魂!

人文精神是我比较看重的,我认为大学除了注重学术上的传承与发展,更重要的是关注学子的全面发展,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彩排,青年学子终将走向社会,在各个岗位奋斗,而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元化的人才,这需要在各方面都可以发展,如果只会一种技术,却不懂得如何去发展自己,终将被社会淘汰。所以,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培养全面发展的能力,而大学一方面应该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应该重视引导学生去自我发展,帮助学生培养发展自我的能力。

毋庸置疑,大学是培育人才的地方,是研究学问、传承文明、探求真理的地方。它同时也肩负着一个重要的历史任务,那就是为民族和国家的强盛提供中坚力量,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所以,大学的发展应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纵观世界全局,放眼未来,只有如此,大学才能保持其活力与动力。

大学的使命

现在的大学是整个社会性的存在,它不再像最初是局部的,流动的,而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在现代大学形成的过程中,大学的使命,即大学存在的价值在逐步确立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显然,追求真理,不断去发现真知,传承知识是大学永恒不变的职责。但大学的使命又不仅仅如此。真正的大学应有时代所赋予的使命,而这,便是大学不断前进的动力,是大学发展的依据!

清华大学在西南联大时期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那时在社会**的年代,学校的使命是振兴中华,学校为之而努力,学子也为之奋斗终生。明确的使命将使大学以及大学中迷茫的学子找到前进的方向与动力。使命同时会赋予大学独特的精神内涵,会丰富学子的精神世界,使青年学子成长为具有责任感,使命感,远大抱负的栋梁之才。

大学存在的问题

然而,现在的大学发展遇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人文精神的缺失,大学不是很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太注重学生内心最深层次的想法,功利心过于严重。大学里成绩精神非常普遍,而学术精神却十分少见,为了在某方面突出而放弃许多看似没有

太大作用的东西,使全面发展成为一句空话,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考核制度。在中国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大多是关注目前所学并努力做到最好,这在某方面固然没错,但却忽视了人的长远发展,因为看到了目前的利益关系,却不明白之外的事物所带来的长远益处,且没有人能真正为之解惑,所以就只是做一些重复性的事情已提高已经不能再提高的熟练度,同时,学生心理上惧怕失败,或者是不想承担失败所造成的时间与精力上的浪费,因而感到迷茫,大学是什么,仅仅是更大的学校吗?好像是的,这个是很难想清楚却又必须要正视的问题。在这个都想不清楚的情况下又何来的全面发展呢?学生的精神世界出现了问题却没有得到解决,这是大学与学生的共同问题!

其次是大学的学习,学生的学习过于被动,教师单方面传授知识,学生像个容器一样去接收。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这个,不知道那个应不应该学!这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很好的交流造成的。

还有一点是看书过程发现的,在《失去灵魂的卓越》一文中,作者提到:教授与学生已渐渐成为两个不在有交集的存在!之前也没有发现,可仔细想想确实如此,传授知识的是讲师而不是教授,现在的教授已经不同于大学刚刚形成时的教授了,教授不是与学生交流思想和见解,而是独立存在,研究自己的事情的存在了。甚至有人认为教授就是挂着学校名头,利用学校资源的,与外界隔离的科学家,这固然是不对的,但也反映了一种现象,值得去反思。

我的看法

11.语文教师基本素养提升之我见 篇十一

君不见,当今一些语文教师课上、课下“听”不懂学生的言语,“听”不出学生言语的内在含义与潜台词,因此也就无法观课堂上的学情而随机调控,因此也就难以适应学情发挥教师应有的作用。甚者,有的教师根本就漠视、拒绝接受学生的言语。君不见,当今的一些语文教师上课时语言表达不清,重复罗嗦,平庸之极,无法激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君不见,当今的一些语文教师常年不动笔墨,不成一文,不把写作视为提升自己的必经之路。君不见,当今的一些语文教师多年奋战在高考的题海一线,只读考题一书,而将大量的文学、历史、美学等书籍置之门外。

于是,我们不免问一句:语文老师,你具备“听”、“说”、“读”、“写”能力了吗?

世人皆知,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教育专业素质,包括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等理论知识。他还应当具备一定的语文专业素养,包括语文专业知识素养、文化科学知识素养与语文专业能力素养三方面。对一个语文教师来说,语文专业知识素养与文化科学知识素养固然有一定的作用,但不是最重要的素养,语文专业能力素养才是最核心的素养,才是语文教师最为基本的素养。

语文专业能力素养包括语文教师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语文教学能力以及语文教学科研能力。本文重点说说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因为它们是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能力以及语文教学科研能力的基石。

语文能力中的‘听’,即语文教师的“听”话能力,即教师倾听学生的能力。郑杰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里深刻地指出:“听”与“倾听”不同,因为它是“入耳又入心的生命活动”,“学会倾听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倾听是交流的第一技巧”。他认为,倾听不仅是一种交往技术,更是一种美德;倾听还是教师个人能力的综合表现,一个情感投入的过程。因此,强调教师要有较强的倾听学生的能力,就显得迫切需要。对此,李维鼎老师提出“‘善听’比‘会说’更重要”的观点。李维鼎认为师生平等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主体间性’要求师生相互尊重,互相学习,共同发展,这才是‘对话教学’的本义。”正常情况下,师生都必须相互倾听。只有学会“倾听”学生,教师的“说"才更有实效。因此教师要更多地“听”,耐心地“听”。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自己“听”的能力呢?首先,我认为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多鼓励学生说,不怕学生说错;要用心听学生说,要听明白学生所说的内容。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听明白学生“说”的语气、表情,进而听明白学生说的动机;同时还要通过学生的“说”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等。对于写作教学来说,语文教师不仅要能作精当的评(我认为是“说”的一种形式),更要多倾听学生的写作兴趣,理解学生是主动乐意地写还是被动应付地写;要听出学生的写作态度是怎样的以及为什么这样;还要耐心地倾听出学生是怎样完成一次写作任务的即写作过程;还要了解学生写作时的情感,还要倾听学生的写作个性等。也就是说,教师的“听”,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如深的过程。如此,语文教师的“说”也许才更恰到好处,才更富有成效。

语文能力中的“说”,即语文教师的说话能力,是师生在教育教学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教师口头教学言语的倾吐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拟定教育谈话内容的时候,你时刻也不能忘记,你施加影响的主要手段是语言,你是通过语言去打动学生的理智与心灵的。然而语言可以是强有力的、锐利的、火热的,也可以是软弱无力的。”可见语文教师语言水平的优劣对于教学的重要作用。一般来说,语文教师要努力追求出色的言语倾吐能力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是说话准确而明晰。准确是指要能恰如其分地将自己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用语言表达出来。明晰是指说话思路清晰,通俗易懂,做到语言不拗口、不生硬。这是从事语文教学的第一条件。如果说话含糊其辞,东一榔头,西一榔头,学生就会无法理解教师的意图,更谈不上学习的开始。

第二是说话真诚而有激情。为人要真诚,说话也要真诚。不论教师水平有多高,必须真诚对待学生,用坦诚、恳切的语言感染学生、感动学生,才能让学生走进教学的境界。不但如此,优秀的语文教师往往都是有激情的教师,说话往往饱含浓烈的情感。比如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在《晋祠》一文教学过程临结束之际,饱含激情地说道:“我们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你无论走到哪儿,都可以看到名胜,都可以看到古迹。刚才你们讲到的故宫、颐和园、秀美的西子湖等,讲到的遥远的西藏、新疆,无不有我们祖先的文化遗产。这些历史文化哺育着我们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我们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从祖国深厚的文化中吸取了大量的精神养料。今天,我们同样要从中吸取精神养料,不能愧对(食指向上)——(师生同声)我们的祖先。”

第三是要幽默而风趣。语文教师上课不能总是板着面孔上课,满脸一本正经的样子。有时候,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幽他一默,往往会有意料不到的良好效果。比如在分析《过秦论》中秦与六国双方完全不同的实力与结果时,有一位教师这样说道:“六国联军,带着先进的武器装备,气势汹汹,直扑函谷大关,大有不灭秦军誓不还的气魄。但这个集团军虽然兵强马壮,可是不团结,各自肚里打算盘。加上秦军操练有方,指挥官又颇懂心理学,两军交锋,联军一触即溃,纷纷缴枪投降。”试问以这样的教学语言进行语文教学,又有多少学生会厌学呢?

第四是要严肃而深刻。提倡语文教师说话幽默而风趣,但也不是说在面对任何学习内容、任何场合,面对任何学生都应如此。比如在学习关汉卿的悲剧《窦娥冤》时,教师就不宜采用幽默、调侃的方式分析窦娥的悲剧命运;在学习《孔已己》时,教师就不能用一种嘲笑的眼光来奚落孔已己。而应引导学生深入地、严肃地分析这些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力求教学语言的严肃与深刻。

第五是优美而生动。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掌握大量的词汇,善于运用这些词汇。要能熟练地运用各种修辞方法,句式要富于变化。贴切的比喻可以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与联想;恰当的设问与反问,能造成悬念,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整齐的排比能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必要的反复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为了表达效果的需要,教师还要注意语言的节奏快慢、声调的抑扬顿挫等。

怎样培养教师的这种能力呢?我认为首先要分析自己在“说”的方面的长处,找出自己的不足;进而制定自己的训练计划。要想自己在课堂上说话准确而明晰,自己事先就要作好充分的教学准备,一开始可以放慢语速、以后再加快语速,让自己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要使自己说话真诚而有激情、幽默而风趣,教师内心要真心热爱教育、热爱学生,要乐观地面对生活,性格开朗,尽量多方培养自己的兴趣。要使自己说话优美而生动、严肃而深刻,就需要多多阅读,多读文学作品,多读哲人书籍等。

语文能力中的“读”,即语文教师的朗读能力与阅读能力(包括阅读视野与阅读积累状况)。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他(她)首先应当成为学生朗读的榜样,能读准字音,读顺语句,读出语气,读出情感,读出美感,读出境界。他(她)应当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巨大魅力,感受到朗读的快乐,进而喜欢上朗读。他(她)即使没有朗读的优势,也要经常进行朗读练习,向一些如孙道临、焦晃等朗读名家学习,相信经过努力,自己朗读的水平会有提高。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杜甫有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无不告诉我们阅读何等重要。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没有大量的阅读,语文教学恐怕大多显得肤浅、空洞、或低水平重复,或乱弹一气。叶圣陶说:“唯有老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读书。只教学生读书,而自己少读书,或者不读书,是不容易收到成效的。”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他应当掌握常用的阅读方法并且能够熟练运用,应当能熟练查阅各类常见语文工具书,有做札记、写心得与制卡片等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师应当能够背诵古代诗词与散文中的名家名篇,比如能背诵《诗经》中的名篇,能背诵先秦散文名篇如《劝学》、《鱼我所欲也》等,能背诵唐宋散文名篇如《师说》、《阿房宫赋》、《滕王阁序》等,能背诵唐诗宋词名篇如《蜀道难》、《琵琶行》、《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他应当读懂、读通、《论语》、《孟子》、《庄子》等文化经典;他应当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如《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子夜》、《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等。

他应该阅读一些语言文学理论著作,如《读美书简》、《歌德谈话录》、《语文常谈》(吕淑湘)等。他还需读当代文学作品,如阿来的《尘埃落定》、王安忆的《长恨歌》等,还需读李泽厚、费正清、冯友兰、汤因比等,还需读其它科学与人文读物。可以说,一个语文教师只有在阅读与积累方面下大功夫,才会具有一个语文教师应有的血脉与骨髓,才会神清气爽地立于语文教坛。

语文能力中的“写”,即语文教师的写作能力。想起曾为中学教师的一代著名教育家、学者、作家的朱自清,想起曾为中学教师的一代著名的教育家、学者夏丐尊,想想现在的多年不曾动笔的语文教师,我们汗颜甚至无地自容。试想一个对写作陌生、不知写作甘苦的教师怎能正确引导学生不怕写作、写出好文章?国外的有识之士普遍认为,迄今为止的写作教学变革对学生的实际写作影响甚微。主要原因是教师自己不会写文章,写不了像样的文章,因此无法指导学生写出佳作。

那么语文教师至少要会写哪几类文章呢?我认为至少有两类:一类是常见的实用文与应用文,比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比如新闻、通知等。一类是诗歌、散文、小小说等文学作品。语文教师可以结合以下途径进行写作:一是教师要经常下水作文。虽然不一定每次都写,但重点写几篇总比不写好。经常写些写作反思,思考自己写作成败得失。二是教师最好有写日记的习惯。这样自己写作的素材能有所积累,自然也就深知写作的甘苦。三是结合各类语文课外活动写些文稿,也能够提高自己写作水平。四是每学期重点尝试写几篇文学作品。为了让自己能够有信心写下去,首先自己可以不必顾虑文章水平的高低与篇幅的长短。江苏南通一中的冯卫东经常动笔写作,富有较强的写作实践经验,在教学实践中就能引导学生写出好文章。有一次,他让学生写文学短评,结果学生提出要评论冯老师的作品。于是冯老师便将以前发表的《痕》印发给学生,并且回顾了这篇文章的写作素材写作缘起以及过程。此时,学生读老师的文章显得特别投入,因为他们与文章的作者走得非常近。于是写出了不少优秀的文学短评,如《只着一字,尽得风流——评标题》等。更值一提的是一位学生能指出冯老师文章构思上的疏漏,题为《一个不易发现的瑕疵》。从中可以看到教师的写作实践对学生写作产生的积极影响。

12.电视新闻特写之我见 篇十二

与其他媒体相比, 电视的新闻特写可谓是魅力无穷, 它在截取事件、人物或场景中最富有特征的横断面的同时, 通过一个或若干个生动感人的镜头, 将所选取的横断面细致而又形象地表现出来, 使人物栩栩如生、场景历历在目, 让观众通过镜头非常直观地见其人、闻其声、睹其物, 大大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传播效果自然更胜一筹。正因如此, 电视新闻记者在日常采访时要充分发挥电视的优势, 扬己之长, 重视新闻特写这种体裁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运用。

电视新闻特写往往与事件性新闻及新闻事件相关人物活动, 尤其是重要领导人的活动紧紧相随。这是因为在事件性新闻与领导活动中, 常常会出现一些能够反映事件特征的场景和片断, 而这些场景和片断又能够升华主题, 表现人物或事件的个性与特点, 值得“放大”。所以, 电视新闻特写通常运用于同一个事件或活动的组合报道中。一般来说, 可以先写一则消息, 再配上电视新闻特写, 这样可以增强观众的感性认识, 又能够深切理解新闻事件中的主题。如果没有消息而单单发一篇特写, 则会显得较为突兀。

和其他新闻体裁一样, 电视新闻特写也有它自身的拍摄写作规律和特点。对电视新闻记者来说, 在新闻特写的采写拍摄中, 现场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瞬间的升华。现场镜头 (包括现场同期声, 现场场景) 的抓拍和采集, 是电视新闻特写写作的前提和基础, 如果没有生动、形象、感人的现场镜头, 特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中时时处处用心留意, 善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精彩瞬间, 并迅速判断出这一瞬间与主题的关系, 进而再抓拍一些与之有关的现场画面。如表达事件的物体, 与事件相关的人和事等等, 采访结束后, 要认真梳理素材, 并将这一瞬间“放大”再放大, 既不能见“怪”不惊, 也不可无“病”呻吟。做到滴水见太阳, 有风就起浪。

下面就是一篇电视新闻特写:

《新闻特写:温总理帐篷的灯光》夜已经很深了, 在海拔四千米的玉树灾区, 有一顶帐篷的灯光依然亮着。在帐篷中工作的是正在玉树灾区考察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温总理从五月一日抵达玉树灾区的那一刻起, 就一直在忙碌着。

(作品开头部分就寥寥几笔抓住了“夜”“玉树灾区”“帐篷”“灯光”, 这就是一个最有意境的场面, 一个放大了的“灯光”)

5月1日15时温家宝看望医院伤员

(字幕点明时间和事件)

在结古镇北京军区“方舱”医院, 总理拉着英勇救人的甘达村党支部书记叶青的手说:你救了很多人, 自己受了伤, 大家都应该向你学习。

(抓住“拉着”“说”等动作, 采用看望现场同期声)

5月1日16时温家宝看望受灾民众 (字幕点明时间和事件)

在海拔4300米的隆宝镇, 总理抱起了身边的孩子, 关切地询问受灾乡亲们的生活情况。 (抓住“抱起”“询问”动作)

5月1日18时温家宝视察结古寺 (字幕点明时间和事件)

在结古寺, 总理肯定了广大僧侣在大灾面前表现出的爱国爱教爱家乡的精神。他说, 党和政府很关心损毁的寺庙和重要文物的保护, 我们将尽全力来帮助寺庙的恢复重建。

(“肯定”“说”捕捉视察现场的同期声)

5月1日21时温家宝召开抗震救灾会议 (字幕点明时间和事件)

晚上九点, 总理召集有关人员, 研究布置玉树抗震救灾工作。

会议结束, 年近七旬的温总理徒步看望会议帐篷旁边的受灾群众后, 回到在高原上临时设立的休息帐篷中, 开始批阅文件。已近午夜, 万籁俱寂, 总理出差经常携带的小闹钟还在嘀嗒作响。

(抓住人物特点“年近七旬”, 并抓住“徒步看望”“回到”“批阅”动作与事件相关的物品“小闹钟”)

上一篇:校园办公系统说明书下一篇:中秋话团圆班队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