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剪纸教学设计(精选14篇)
1.走近剪纸教学设计 篇一
内蒙古自治区第五批中小学学科带头人评选“教学设计”
科左中旗宝龙山中学
王怀权
2013年5月6日
【课
题】
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
第七课、第一节《走近法律》
【教材分析】
本框内容主要讲了我们身边种种规则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其中突显法律在生活中的规范、保护作用。本单元为起始课是后面所学法律知识的基础,使学生对法律有一个初步认识。【学情分析】
正处在青春期的学生,自我意识增强,开始有主见,但往往过激、偏面,缺乏对“规矩”、“法律”准确的心理定位。往往只看到其约束自己的一面,而较少认识“规矩”、“法律”对社会生活秩序正常运行的必要性,从而对其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反感,抵触心态,不能自觉遵规守法,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设计理念】
以宏扬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以激发学生法制观念为目的,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自身感悟,内化学生心理品质,强化学生法制观念,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及法律的作用,提高分析和辨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法、分析法等理解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通过活动的串联将生活中的规则具体化、形象化,突出体现自身的感受;学习过程,通过案例分析、合作探究、和自我观察,发现问题并从中思考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规则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公民。【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规则的分类、法律的特征 教学难点:法律的特征及作用 【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举生活实例,创设情景激趣导入。现代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让我们共同走进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的第一节《走近法律》 环节二:我们身边的规则 活动1:认识规则
多媒体出示(欢欢周记一)及图片:
讨论: ①为什么会出现种种令人不满意的结果甚至是悲剧性的发生 ? ②这个现象给你什么启示?
师:交通需要规则,社会生活也要有规矩、守规矩、懂规矩,不然社会就会混乱不堪,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中,那么什么是规则呢?好,让我们来寻找生活
中的规则吧。
(设置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联的问题,在判断、思考、归纳中生成知识。)活动2:寻找规则
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或感受到的规则。(学校、家庭、社会公共生活、体育运动等其他领域)
讨论:①列举规则
②社会中的规则可以分几类?(道德、纪律规章和法律)师:这三种不同的规则相比,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它为什么特殊呢?我们要学习法律区别于其他规则的三个基本特征。活动3:走近法律
多媒体出示(欢欢周记二)及事例:
①讨论:从法律的创制形式、法律的实施、法律的使用对象和范围可以体现法律哪些最为显著的特征?
②结合课本三者定义,完成88页表格,总结法律与道德、纪律规章的区别。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规则,每一种规则都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共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法治社会更离不开法律。环节三:生活离不开法律 活动4:法律规范我
多媒体出示:小郑的案例。讨论:
(1)舞迷夫妇的行为对吗?为什么?
(2)最后执法部门依照什么规则阻止了舞迷夫妇的行为?(3)如果这对舞迷夫妇没有按照法律规定的做,有什么后果?(4)这个案例,体现了法律什么作用?
师:因为法律的规范作用,使我们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所以约束了舞迷夫妇的行为。除此之外,法律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保护人们的合法权益。活动5:法律保护我
多媒体出示(欢欢周记三)及事例
阅读教材89页的图画,思考、讨论并回答:(1)小叶、小静为什么能如愿以偿?
(2)如果没有法律的相关规定,情况将会怎样?(3)这主要体现了法律的一种什么作用?
师:法律是我们的“保护伞”和“守护神”,具有保护作用,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讨论回答得知法律通过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环节四:课堂小结
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生活中处处有法律,一个不懂法的人将处处碰壁,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积极行动起来,关注法律,践行法律,做一个守法、用法、爱法、护法的合格公民。【课堂训练】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2.走近剪纸教学设计 篇二
一、导入
由背景音乐引出课题的主人公苏轼, 千年古词, 至今犹唱, 苏轼诗词的影响力不言而喻。为了更好的了解苏轼, 和学生们一起走近苏轼。用“我们当中有谁知道他长什么样子呢?”引导学生回顾初中课文《核舟记》, 由其中有句“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可推断苏轼可能是络缌胡子。另外讲述苏轼与苏小妹间的趣闻, 可知东坡脸长。 (“脚踪未出香房内, 额头先到画堂前”“去年一点相思泪, 今年始流到嘴边”) , 然后展示苏轼图片。
二、引题
继续以问句的形式引导学生:在你心目中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可能会答出诗人、词人、书法家、画家、教育家、发明家) 。
用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句统一学生的看法 (展示图片) “他是个凤毛麟角式的人物”。那我们就看看这个被林语堂称为‘凤毛麟角式”的人物。他一定有很多成就, 但我们对他的了解、认识更多是通过什么渠道? (学生会答出诗文、教材) , 因为他写了很多的作品, 到现在我们还在学习, 那我们以前学了他的哪些作品?现在我们就一起回想一下他的作品。 (展示图片诗词文赋) (学生回忆苏轼的作品)
三、忆析
对诗词进行归类, 从中找到诗词的特点。由于散文和赋我们知道得不多, 因此侧重点放在诗词方面。
说到诗, 我们就不能不提到唐诗, 唐诗更多的是力求表现生活场景, 记录生活乐趣, 我们提到唐诗就会想到喝酒、种地、聚会、思念, 所以唐诗给我们的印象是重情趣。宋诗是在唐诗后发展起来的, 宋朝有了程朱二位理学家, 或者是唐诗把生活中的情趣写光了, 宋诗就更多的表现一种对生活的深思, 对人生的一种认识,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就是一种对生活的思考, 所以宋诗更多的愿意表现理趣。苏轼的诗在宋诗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而苏轼的诗中既有“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的生活乐趣, 又有“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深思哲理, 因而我们说苏轼的诗的特点是什么呢? (学生应该能答出是“情趣与理趣同在”) 。苏轼的诗留到现在的有二千七百多首, 词有三百多首, 但我们大多时候提起苏轼时想到的是他的词, 提到苏轼我们就会想到“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因为他开创了豪放词风, 但他的婉约词也一点不逊色于柳永等婉约大家。苏轼词中既有“会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的豪放, 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自难忘。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的感伤, 所以他的词风特点是 (婉约与豪放兼容) 。而散文与赋体文我们平时遇到不多, 今天就不多谈了。散文我们在高一时学过他的一篇文章《石钟山记》, 在那篇文章中你印象最深的一句是 (学生能答得出来“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可乎?”) , 那是一篇记游的文章, 但作者在平常的记游过程中也能找到生活的哲理, 这就是苏轼, 这就是深思的苏轼。
著名美学家李泽厚说“他是个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图现苏轼书法作品——《黄州寒食帖》, 独具一格的诗画——《枯木怪石图》。
归结苏轼的成就
“诗———“苏黄”
词———“苏辛”
散文———“唐宋八大家”
文学理论——“行云流水”
绘画——“朱竹”轼画朱竹, 正体现了他不重形似的绘画主张,
书法———“宋四家”
育才———“苏门四学士”
水利____苏堤
饮食____东坡肉、东坡汤。
四、评析
分析苏轼的一生, 用他自己的话“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来分析, 告诉学生苏轼的一生受到很多的不公正的待遇,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被贬路程最长, 被贬次数最多的一位文化名人, 但我们读他的作品时感受到最多的感情是什么?是伤感, 落没?还是一种豁达、乐观、开朗? (各持己见) 。他的作品中既有“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 右擎苍。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放, 又有“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智慧, 也有“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的悲凉, 更有“惟愿孩儿愚且鲁, 无灾无难到公卿”的无奈, 那么他作品的思想所表现出来的感情为什么会这样?了解苏轼的身世与经历。
家庭:父亲是著名散文家, 母亲是明大义的女子———程氏。
爱好:他本人幼年时喜欢《庄子》。
朋友:成年走入仕途后多次被贬, 在黄多年里又与和尚佛印来往密切。
我们试着分析一下苏轼作品中的复杂的感情态度。
积极入世, 建功立业的儒家思想, 儒家乐天知命,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感召, 在其潜意识中发挥着一以贯之的主导作用。
道家主张无小为, 有大为, 他就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就是崇尚自然, 在政治上“不尚贤”。
佛家的普渡众生, 大济苍生的思想又让苏轼在从政时更多的关心百姓。
儒释道三种思想在他的头脑中交替出现才导致了他作品中情感的复杂性, 但这三种思想毕竟不是平起平坐而是有所侧重的, 从我们遇到的诸多作品中可以感觉到他的思想更多的是豁达、乐观、旷放, 可见他的思想中是儒学占上风的, 而道与佛则让他在仕途失意时尽情地解脱内心的苦闷, 所以当他遇到人生困境时就会感慨人生如梦, 而感慨后又梦想着建功立业, 想着天下人民。因而苏轼仕途失意但却豁达, 命运坎坷乐观, 我们回顾历史上与苏轼有着相同经历的人, 或如屈原“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投江而死;或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远离尘世;或如贾谊、柳宗元抑郁而终。但不幸的经历中只有苏轼, 履险阻如平地, 视功名如浮云, 乐天知命, 随缘自适, “此心安处, 便是吾乡”。正是有了儒家的积极入世的思想, 才让苏轼一生达观, 也正是有了释道二义才使苏轼在多次的不幸中自强不息、旷达洒脱的生活下来, 他的这种态度至今仍有着积极地教育意义。
纵观苏轼的作品技巧炉火纯青, 诗文才气贯天, 思想博大精深, 人格光芒万丈。苏轼一生想着天下, 心系苍生, 让他豪情万丈;在失意时, 寄情山水, 洒脱飘逸;在悲观时又以儒家思想警惕自己, 而变得豁达开朗。苏轼留给后人的不仅是诗词文赋, 名言警句, 更有他达观, 开阔的心胸, 让我们也如苏轼一样在生活的多次困境中中自强不息、旷达洒脱的生活, 让我们的生活因苦难而焕发光彩。
五、拓展
如果苏轼现在就出现在你面前, 你想对他说什么?
苏轼, 我想对你说
苏轼, 我想对你说
苏轼, 我想对你说
(学生活动)
作业:我与历史名人对话是高考作文题, 今天的作业是把你与苏轼的对话形成文字。
3.走近法律教学设计 篇三
本课以中国频发的地震灾害为背景和线索,围绕这一背景下的一系列社会现象引发学生思考,立足这一背景下的社会观点激发讨论,整堂课既有现实性、又具连贯性,将抽象的法律概念和相对枯燥的法律知识蕴含于生动丰富的社会情境中,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依托情境设计的问题有层次、有梯度,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得到了非常好的训练。学生在情境问题中充分进行观点交锋和观点澄清,通过现实情境中法律与道德、纪律适用性的对比,自主生成结论,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提升,从法理上进一步深入理解法律存在的意义、法律的特征和法律所倡导的价值,做到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对法律产生发自内心的认同、尊重与敬畏。
目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有限,在日常生活中学法、用法的经历相对较少。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借助教育契机,引导学生将本课学到的理论和经验运用于日常生活实践中,真正做到知法、守法、护法、用法。
4.走近法律的教学设计 篇四
创设情境:
撑杆跳比赛刚刚设立时,有一次国际比赛,一位日本运动员拿着长杆,跑到横杆前,突然将长杆插在地上,并两手抓住杆子爬了上去,到了横杆高度时跳了过去,全场都一下子目瞪口呆,因为在当时的撑杆跳比赛规则中,没有规定是否允许爬杆,只是说用杆。
引导学生讨论:
同学们,这样的比赛成绩算还是不算?……假如体育比赛当中都是这种场景,那会是一种什么样子。……(设计意图:通过对体育比赛中突发事故的讨论,引出设立规则的必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如果没有规则,体育比赛可能就会发生无法预计的突发事件。并自然将课堂引到更严重的交通事故。)
教师归纳过渡:
同学们,体育比赛要有体育比赛的规则,体育比赛才能正常进行。要是在要道或十字路口,人们都不遵守交通规则,那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6页的“交通秩序对比插图”并讨论:①同样是十字路口为什么出现不一样的现象?②交通规则起了什么作用?③这个现象对你有什么启示?
左图交通秩序井然,尽管人多车杂,可是由于行人车辆各行其道,红灯停绿灯行,穿梭有序,结果是道路畅通无阻,交通井然有序;右图则刚好相反,没有交通规则或者人们不遵守交通规则,南来的北往的,东行的西去的,行人车辆各不相让,争抢阻塞,其结果是谁都不能顺利地通过。交通规则在这儿起到了维护道路畅通的作用。
这幅插图说明,社会生活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社会生活中,如果没有行为的规矩,人们各行其是,社会生活就会混乱不堪,就会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之中。所以,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
那么,什么是社会生活中的规矩呢?社会生活为什么必须要有规矩呢?社会生活中的规矩有几种类型呢?法律与道德、纪律规章有些什么不同呢?我们的生活能不能没有法律呢?这就是我们第一框题“走近法律”将要学习和讨论的内容。
展开教学:
第一目:我们身边的规则
1、什么是社会生活中的规矩呢?社会生活为什么必须要有规矩呢?(什么是社会生活中的规矩呢?社会生活为什么必须要有规矩呢?)
社会生活中的规矩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说话、做事所依据的标准,也就是所有社会成员都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社会生活必须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因为,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是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的,社会活动是人的活动。人们在社会中活动的目的、动机往往各不相同,如果没有行为的规矩,人们各行其是,社会生活就会混乱不堪,就会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之中。所以,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社会生活离不开规矩、规则。
2、社会生活中的规矩有几种类型呢?其含义是什么?
1)学生活动:让学生列举自己所熟悉的自己生活中的各种规矩:①乘车得遵守乘客须知;②看电影得遵守观众须知;③看病得遵守病人须知;④到商场购物得遵守顾客须知;⑤在餐厅就餐得讲个先后秩序;⑥来学校读书得遵守班规校纪;⑦参加文体活动得遵守为体活动的各种规则;⑧尊敬师长,关心同学,热心助人;⑨违法要受到制裁,杀人偿命;……
2) 学生活动:“我的一天”,描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或感受到的规则。一天中,你曾经历或直接感受到哪些有关衣、食、住、行、学习、文体活动等方面的规则?如果要你对这些规则进行分类,你怎么分?
学生描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或感受到的规则:①早晨,起床响了,我们就得按时起床,否则就违反了班规校纪和中学生守则;②起床后,我们就得穿衣、洗脸、漱口、梳头,要是都没有穿好衣服,或者没有洗干净脸,或者没有梳好头发,就冲进教室,别的人会笑话我们,我们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③上早自习的铃声了,我们就得在教室里朗读、记忆老师要求我们必须记住的那些内容;④课堂上,我们得认真听讲,专心记笔记,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这既是班规校纪的要求,也是我们健康成长的必然需要;⑤课后,我们得认真做作业 ,及时巩固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⑥放学后,我们得去买点食品来填填肚子,当然,买食品吃得付钱,而且还得注意所买食品的色、鲜、味和质量;⑦下晚自习后,我们必须按时就寝;……
教师归纳:同学们,在校园内生活学习,我们必须自觉遵守班规校纪:尊敬师长,关心同学,爱护公物,保护校园环境卫生……;有事外出,我们必须各种社会规章、社会道德和国家法律……
(设计意图:设置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件场景,体现了学习生活化,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学习兴趣,通过模拟情景,让学生思考讨论,也有利增强学生体验感,提高分析解决现实问题能力,并从对比中自然引出特殊的规则――法律。)
3)教师归纳分析:同学们,在社会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矩、规则有很多种,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类型:即道德、纪律规章和法律。
①道德是在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依靠舆论、习惯和人们的信念来维持和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它力求在人们心中定出准则;
②纪律规章是社会的各种组织和团体,根据本单位本团体本组织的利益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要求本单位本团体本组织的成员或者进入一定场合的人们必须遵守的,在局部范围内适用的准则。
③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对全体社会成员普遍具有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4)学生活动:要求学生填写课本88页中的表格:……
教师归纳过渡:同学们,通过这一表格的.填写,我们可以看出来,社会道德、纪律规章(学生守则)和国家法律都是人们必须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但是,它们又各有各的特征。那么,法律与道德、纪律规章有些什么不同呢?
3、法律与道德、纪律规章有些什么不同呢?
第一,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而道德则是在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纪律规章则是由一定的社会组织或团体制定的。
第二,法律是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强制性;而道德则是依靠舆论、习惯和人们的信念来维持和维护的,纪律规章则是依靠一定的社会组织或团体来维持和维护的。
第三,法律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而纪律规章则只要求本单位本团体本组织的成员或者进入一定场合的人们必须遵守;而道德则会是因为人们的阶级立场不同而异。
教学中存在的疑问:
当代的中学生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整天接触的是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特别是社会中少数人(尤其是初中生自身的长辈)逃避规则对自己的约束,甚至有违法的行为:如“逃票乘车”、“闯红灯”等现象,使学生在生活中受到了一种负面教育,所以,教学活动可以安排很多,但在活动后,要让学生真正去落实还有待于对学生行为的强化,把课内的思想真正转化为课外的行动。如何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并把这种正确的态度带到生活中,学会做一个自觉遵守各项规则和法律的人,是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
第二目:生活离不开法律
教学过程 :
1、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8页“小郑的烦恼”:
小郑家楼上住着一对舞迷夫妇,近段时间每晚都邀同伴跳舞到深夜。那冬嚓嚓的跺脚声震得顶灯直晃,更令人心烦的,是摇滚乐每晚都吵到深夜,扰得四邻不安,也严重妨碍了马丽的学习及邻居的休息,邻居们已经多次与舞迷夫妇交涉,可他们就是不听。法律维护了小郑的什么权利,要求其邻里承担了什么义务?如果没有“环境噪音污染防治法”,小郑的生活将会怎样?你在生活中碰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你会怎么办?假如没有法律,我们的生活会是怎样的?
假如我是小郑,我会先与这对舞迷妇夫交涉。如果无效,再请求有关执法部门干预此事,让这对夫妇不再噪音扰民。在这儿,法律维护了小郑的环境权益,如果没有“环境噪音污染防治法”,小郑的生活、学习、休息是很难正常地进行的,邻居们也很难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休息。假如没有法律,现代社会生活是无法想象的。
2、现代社会生活能不能没有法律?为什么?
现代社会生活中,没有法律是难以想象的。我国法律作为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它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法律的规范作用突出的表现为,它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如果人们违反了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和处理,法律既为人们的提供了一个模式,一个标准或方向,有时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有效准绳。
法律具有保护作用。我们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我们生活的“卫士”;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我们要享受权益,需要法律的保护,学法、用法、护法是我们应尽的责任,爱法是我们应取的态度。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第89页“法律伴随我们的一生”,要求学生找一找
我们从出生到死亡涉及的最基本的权利和义务有哪些?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89页漫画。回答问题:
①你能说出两幅漫画涉及的相关法律吗?②如果没有这相关的法律规定,情况将会怎样?
教师归纳过渡:
同学们,通过前边的探讨和学习,我们知道:
5.《走近细胞》教学反思 篇五
本章内容中有关实验“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的教学,我在授课的几天前就询问过学生“有没有使用过显微镜”,结果三个班的同学中只有少数人是用过显微镜的.,所以我觉得先帮学生复习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步骤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在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具体的操作,学生才不至于手忙脚乱,也能减少由于操作失误而导致显微镜的损坏。
我演示完显微镜的操作后,就请有兴趣的学生到讲台试着操作一下。有一个班的学生面面相觑,很多人想去操作又不好意思,因为怕出差错,最后我指定一位表现比较活跃的学生去操作,结果还没操作完就下课了。而在另一个班,却有学生主动大胆地到讲台去操作,带动了其他同学的积极性,下课后都还有同学因为没轮到他操作显微镜而惆怅。我问那个上讲台操作显微镜的学生以前是否使用过,他却说没有。原来,他按照我课前的要求,利用课余的时间,认真复习了初中的“练习使用显微镜”内容,还根据课本预习了使用高倍镜的有关知识。
从这件事中,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学生课前预习与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果老师和学生都能认真贯彻三段教学法的各个环节,一定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6.走近剪纸教学设计 篇六
长春版国标教材六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能够从资料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3.拓宽学生的习作思路, 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能提炼出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事例, 并能按要求叙述。能表述对人物的看法, 写出自己独特的观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回顾板块, 引出话题】
1.回忆《西游记》与《水浒传》这一板块的两篇课文。 (一篇是《猴王出世》, 一篇是《武松打虎》)
2.学生用三言五语讲《武松打虎》的故事, 发表对武松的看法。
3.学生讲《猴王出世》的故事, 发表对美猴王的看法。
4.教师引入:
美猴王是《西游记》中的一个人物, 《猴王出世》也不过是《西游记》中的一个片段。《西游记》中还有《大闹天宫》《偷吃人参果》《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在故事中有许多令人津津乐道的人物, 正等着我们一起去了解, 去感受, 去品味。
【走近西游, 谈论人物】
1.欣赏电视剧《西游记》中的人物图片, 教师随机指导, 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2.教师引导:能否说一说在《西游记》中你最感兴趣的人物是谁?为什么?
【走近人物, 发表看法】
让学生在小组内讲讲《西游记》中一则精彩的故事, 发表对最感兴趣的人物的看法, 教师参与讨论并给予指导。
学生汇报:
1.以“猪八戒”为例, 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学生抓住人物特点叙述事例, 并发表对人物的看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 随机指导。教师出示猪八戒的有关影视资料——“猪八戒吃人参果”和“智激美猴王”以及相关文字评述。)
小结:说得多好啊!因此评价猪八戒时不能只看到他的不足之处, 还要多发现其闪光点。我们生活中也是这样, 每个人有优点也有缺点, 不要只看别人的不足之处。
2.以“孙悟空”为例, 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学生抓住人物特点叙述事例, 并发表对人物的看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 随机指导。教师出示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动画片, “三打白骨精”后孙悟空被唐僧赶走的片断以及相关的文字评述。)
小结: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把天宫闹得不得安宁, 玉皇大帝差点儿连皇帝都做不成了。他英勇无敌, 又重情重义, 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 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3.以“唐僧”为例, 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学生抓住人物特点叙述事例, 并发表对人物的看法。
4.以“沙僧”为例, 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学生抓住人物特点叙述事例, 并发表对人物的看法。
……
教师发表感言:
对, 唐僧啊, 多不容易呀!一心向佛, 历经磨难, 再加上三个性情迥异的徒弟, 让他操碎了心。孙悟空来无影去无踪, 想去哪就去哪, 猴脾气一发作, 天王老子也不怕;猪八戒就更不用说了, 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 动不动就想散伙分东西回高老庄, 简直是无组织无纪律。我深深感到唐僧做一个师父的不容易, 让他做猪八戒和孙悟空的师父就更不容易了!
【出示要求, 明确内容】
1.出示表达提示。
(1) 大量搜集你所写人物的资料, 并把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事例提取出来。
(2) 写相同人物的同学可以在一起交流一下, 把自己选择的事例说一说, 互相启发。然后再调整一下自己的思路, 把自己独特的认识写出来。
(3) 本次习作, 表述你对人物的看法是重点, 不要过于详细地叙述事例。
2.指读表达提示。
3.教师询问:有没有弄不清楚的地方?
4.教师总结:我们大家回去后共同来写这篇文章。课堂上故事是怎么讲的就怎么写, 看法是怎样说的, 怎样想的, 就怎样写。如果你对《西游记》中的人物写起来还不是得心应手, 可以再读读相关的故事, 查找一下相关的资料。如果你对《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名著中的人物感兴趣, 也可以写一写。相信大家一定会写出令人喜欢的习作。
【专家点评】
这节习作课是根据长春版教材六年级上册《西游记》与《水浒传》这个板块中“表达”的内容——《走近名著中的人物》这一教学要求来设计的。从课堂教学反馈信息来看, 总的感觉是:切实、简约、有效。
下面从两个大的方面来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体现了“三个尊重”
1. 尊重教材。
现在有很多习作课, 教师都不喜欢课本中所提供的习作内容, 当然, 原因有很多。教材作为教学的蓝本, 我们在进行习作教学时, 无可非议地应将其作为重要的依据。《走近名著中的人物》给本次习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话题;教者又很好地体现了编者在本单元的设计意图。从阅读积累到拓展探究, 再到习作提升, 完成了本单元这个完整的学习过程。
2. 尊重学生。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特点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是多年来我们在习作教学中努力追求的目标。
兴趣是第一位的。经过调查, 90%的学生喜欢《西游记》, 而且对其也有所了解, 不仅有话可说, 欲罢不能, 而且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有情可抒, 有感可发, 不至冥思苦想。
从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
(1) 学生争先恐后地讲作品中的故事;
(2) 对人物不同的看法, 学生侃侃而谈;
(3) 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而且观点鲜明。
3. 尊重学生“自由表达”的方式。
在这节习作课上, 教师只是引导学生通读了一遍习作的要求, 没有提到各类写作方法的专门术语和写作技巧。但这不意味着让学生无拘无束, 随心所欲, 放任自流, 而是紧紧抓住了“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的不同看法”这一目的要求展开讨论, 进行点拨, 掌握灵活的表达基本功, 使学生在阅读、习作实践中体会各种写作方法的特点与用途。
二、“一个强化”
就是强化了习作过程中的个性化指导与引领。
1. 简约。
有一句广告词说得好:“简约而不简单”。我觉得这句话能体现这节习作课设计上的特点, 即没有繁琐的教学过程, 从阅读导入——直奔主题 (说对人物的看法) ——其间指导与帮助——通读要求, 练习表达。
2. 细节指导。
(1) 叙述故事:如引导学生抓住情节, 叙述故事。
(2) 评价指导:如以“猪八戒”为例引导学生多角度去评价人物。
(3) 引导提升: (课件) 文字评述, 提升学生的认识。
3. 个性化指导。
(1) 题目的确定。
(2) 内容的确定。
(3) 表达方式的选择。
7.《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 篇七
鹤峰县实验小学
王春芳 教学内容:
《走近残疾人》是鄂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爱心温暖你我他》中的第2课。教材分析:
本课是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爱心温暖你我他》的第二个主题《心里想着他们》的第一课时。《走近残疾人》教学意在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生活的不易,了解他们对待生活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而萌生关爱残疾人的想法,并能走近、理解、尊重、关爱残疾人。本课以孩子们在参与体验的活动中感悟为主旨,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知识的形成,引导学生思考、探讨、体验、感悟,以达到学生主动发展的目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残疾人生活中的不方便,以及他们为克服困难所付出的努力。在必要时能采取适宜的方法帮助他们。培养学生体察他人、观察社会事物和获取社会信息、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讨论、体验,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感知、体验、交流、情境表演等学习方法,让学生树立尊重、关爱残疾人的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生活体验,增进学生对残疾人的关爱之情;能够理解和尊重残疾人,并对他们在困难面前自强不息的精神持有敬佩之情;能够理解残疾人的情感需求,尊重并愿意尽力帮助他们。
学生分析:
我校学生大多数都是健全人,学生大多没有接触过残疾人,因此不了解残疾人生活的艰辛和内心的痛苦。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中突出存在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状况,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关心爱护弱势群体的意识。
学生学习困难与效果预测:
针对学生对残疾人了解甚少,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的现状,在学习中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为了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我想紧扣“走近”二字,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模式,以真生活才会有真教育为目的,使学生对残疾人的情感逐渐加深,最终情感内化为行动,在实际生活中能主动采取适宜的方式伸出爱的手,与他们和谐相处,可能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重点:
学生用不同方式获得亲身体验,从而增进对残疾人尊重、友爱的情感。
教学难点:
1、确保学生的体验真实、深刻,在体验中激发帮助残疾人的意愿。
2、体会残疾人对“理解、尊重、平等”的渴望。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启发法、表演法 学习方法:
感知、体验、观察、讨论、交流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布带子
拐杖 学生准备:
1、搜集中外残疾人自强不息的事例。
2、调查生活周围的残疾人,填写调查表。
3、采用适当的方式向身边残疾人献爱心。教学过程:
一、观赏导入,激发情感。
(一)、由《坐在篮球里的小女孩》,引出“残疾人”的话题。
同学们,给老师一个灿烂的笑脸好吗?看到同学们这样端正的坐姿,这样开心的笑容,老师心里非常高兴。可是,同学们,你们是否留意到,在同一片蓝天下,还生活着一个特殊而困难的群体。下面老师就要为同学们介绍这样一位特殊的小姑娘,请看:《篮球女孩》
提问:
这个小姑娘特殊在哪里呢?(生自由回答)
师:对,这是一个肢体残缺的残疾人。你们知道还有哪些人也属于残疾人?
(二)、补充资料,激发兴趣。
我们国家大概有6000万残疾人!汶川大地震就造成了近五万多人的残疾。他们包括盲人、聋哑人、肢体残缺的人、智力障碍的人等等。(课件播放残疾人的图片:盲人、聋哑人、肢残人、智障人)。
(三)、揭示主题------走近残疾人。
这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怎样生活的,同学们想了解吗?今天,就让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残疾人,走近残疾人。(课件出示并板书:走近残疾人)
二、体验交流,感悟情感。
(一)、走近残疾人。(课件出示)1、初步感知残疾人生活中的艰辛。A、为了适应生活,残疾人要付出比正常人多得多的努力,你知道残疾人在生活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吗?(生谈)
B、请看下面几幅图,想想他们在生活中又会遇到哪些困难?(出示盲人、聋哑人、肢体残缺的人、智障人图片)生自由交流,师相机引导。
(二)、体验残疾人。(课件出示)
同学们想不想体验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酸甜苦辣呢?
1、体验盲人活动。
请一个同学上前扮演盲人,师帮他蒙上双眼。请一个同学帮老师把一盒粉笔随意放在同学的桌上,注意不要有响声。请盲人拄着拐杖,小心行走,尽量在一分钟之内找到这盒粉笔,其他同学认真安静看他找粉笔的样子。
提问:
A、一分钟时间到,在座的同学,你们刚才看他找粉笔时是怎样做的,猜猜他的心里又是怎样想的呢? B、同学们一定很想听听盲人的感受吧!请问短短几分钟的盲人生活,你有什么感受? C、刚才我听见有同学在嘲笑你,你心里难受吗?
小结:同学们嘲笑他,老师心情也很难过,盲人失去了眼睛,就只能靠双手的触摸,双脚的探寻去找到前行的路,一件正常人做起来非常容易的事情,盲人做起来却是那么地困难重重。同学们,我们能嘲笑他们吗?那么,我们应怎样对待他们呢?
(板书:理解
尊重)
2、体验肢体残缺人的活动。
下面让我们来体验肢体残缺的人在生活上又有哪些不便,相信大家一定能更深刻的体会到这一点。请 同学们迅速把红领巾折好放在桌上,然后马上坐端正。请一二组同学把右手背在身后,用左手系领巾,三四组同学用两只手系领巾,看谁速度快。
提问:时间到,请大家都停下来,一二组系好的请举手?三四组系好的请举手?为什么速度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老师想采访一下一二组同学,一只手系领巾和平时两只手系领巾有什么不同?(生谈感受)
师小结:是啊!短短几分钟,我们就真切体会到了残疾人生活的不便,而他们却天天如此,年年如此,他们在生活上是何等的艰难啊!提问:如果你们真的失去了一只手,甚至两只手,你会怎么样?我们还能嘲笑他们吗?我们应怎样对
待他们呢?
3、体验聋哑人活动。
最后让我们走近聋哑人的世界。老师这儿有一张纸,纸上有一句话,请一个同学上来用手势向大家表达,其他同学猜猜是什么意思。谁愿意?
(生做动作,其他学生猜,师相机小结。)
(三)、了解残疾人。(课件出示)
1、了解篮球女孩的生活。
不同程度的缺陷给残疾人的生活设置了一道又一道的障碍。他们看不到湛蓝的天空,听不到爸爸妈妈亲切的呼唤。但是他们依然顽强、勇敢地生活着,有的甚至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请看篮球女孩的生活。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新的感悟。
师配乐讲解(课件出示):钱红艳身残志坚,没有向命运屈服,2005年钱红艳成为“云之南”残疾人训练中心的一位运动员。训练中,红艳比其他孩子都能吃苦耐劳,再苦再累,她从来没有哼过一声,她的坚持和毅力让教练深深感动。凭着自己不懈的努力,她终于收获了四枚奖牌。红艳有个梦想:当世界游泳冠军。
提问:听了钱红艳的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呢?(课件出示)(生谈感受)
2、欣赏《牵手观音》。(课件出示)提问:
A、大家觉得她们跳的怎么样?
B、你们知道这舞蹈的名称吗?台上的所有演员都是些什么人呢? C、这个舞蹈名叫《千手观音》,台上的演员全是聋哑人,他们跳舞时完全听不见音乐声,语言交流也很困难,但是他们却能跳的这么好,你有什么感受呢?(生谈感受)
小结: 她们在无声的世界里,动作却能做到如此的整齐完美,曾经感动了全中国。她们在2004年雅典残疾人奥运会上的演出,得到了世界人民热烈的掌声,震撼了全世界。
3、欣赏残奥会残疾人奋斗拼搏的图片。
4、生交流中外残疾人身残志坚的故事。
5、交流身边残疾人的故事。
6、听了这么多残疾朋友的故事,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残疾朋友说呢? 小结:残疾朋友们他们因为先天或者后天的原因不幸身体残疾了,但他们残疾而不残废,同样具有奋发图强,努力拼搏的精神,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值得全社会尊重和学习。
(四)关爱残疾人。(课件出示)
1、今天,老师还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钱红艳站起来了,大家为她高兴吗?请看大屏幕。(课件播放钱红艳在社会关爱下站起来的照片)而且不用拐杖也能像大家一样行走了。小红艳是怎样站立起来的呢?(生交流)
小结:大家说的没错,小红艳是在大家和社会的关心、帮助以及她自己的刻苦锻炼下才站起来的。(课件出示社会对残疾人关心帮助的图片。)(板书:关心
帮助)
2、今后遇到残疾人,你会怎么做呢?(课件出示)
3、与残疾人交往应注意的事项。
师:说的真好。可是,大家想过没有,你们的帮助残疾人一定会接受吗?(不一定)残疾人他们因为身体残疾了,有的很自卑,有的很好强,帮助关爱残疾人,和他们相处,应注意一些什么呢!(生交流)小结:与残疾人交往应注意的事项。(课件出示)
4、情境表演,表达情感。
同学们,下面进行一个情境表演,好吗?现在我们乘坐的是从走马开往鹤峰的客车,车上人多拥挤,这时上来了一位腿脚不便的残疾人,其它同学都是车上的乘客,你们会怎么做呢?谁愿意扮演残疾人?(孩子一瘸一拐的上车,其他同学争着给他让座。在一个别人让的空座位上坐下,另一个同学站着。)提问:从走马到鹤峰要站两个多小时,你不觉得累吗?为什么?你们愿意站两个小时吗?三个小时呢? 小结:相信同学们的这一声声愿意一定能温暖每一个残疾朋友的心。现在列车长宣布:车上所有乘客全部关荣评为“文明乘客”。
5、学习简单手语。
如果你们遇到聋哑人,想要帮助他时,可以用手语表达,请你让我帮帮你。(手势)想学吗?跟老师一起学。(配以手势)希望同学们都能常用这句话,主动帮助身边每一个残疾人。
6、感受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
除了我们,社会也向他们伸出了友爱的手。
A、瞧,这是什么?(课件出示残疾人无障碍坡道)这是什么?(课件出示残疾人厕所)这是残疾人停车位,残疾人停车可方便多了。(课件出示)这是残疾人服务中心,专门为残疾人服务的机构。(课件出示)
B、你们知道每年五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什么节日吗?
小结:国家特地制定这个节日,是希望千千万万的人都来帮助关爱残疾人。另外,国家还制定了残疾人保障法,用来保障残疾人的根本利益。这个世界,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爱无处不在。(播放社会关爱残疾人的图片)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的关心和帮助,有了社会的关爱和支持,他们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失去双腿,就用双手去拼搏;看不见世界,就用耳朵去聆听;听不见声音,就用心灵去感受。
三、延伸总结,提升情感。
(一)、真情体验,向身边残疾人献爱心。
1、师介绍残疾孩子刘楠的基本情况。
2、残疾孩子与同学问好。
3、师向残疾孩子献爱心。
4、同学们向残疾孩子献爱心。
5、刘楠发言。
6、感恩教育。
7、号召社会向刘楠献爱心。
(二)、总结深化,结束全课。
生活是美丽的,生命因为爱而更加美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让我们同在一片蓝天下,向天下所有残疾朋友伸出援助的手吧!因为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师手语)
板书设计:走近残疾人
理解
尊重
关心
8.走近因特网教学设计 篇八
(1)初步了解Internet的应用。
(2)认识浏览器。
(3)掌握上网浏览的基本操作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上网浏览的基本操作;
(2)难点:浏览器的基本操作,上网实践的条件。
教学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或多媒体网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第一次走近因特网,你一定会被它的神奇与博大所震撼,它是一个浩瀚无边的的信息宝库,在因特网上,地球就像是一个小小的村庄,来去方便、快捷,如今在我们身边,到处都能看到网络的身影,你知道哪些设备能够上网浏览这个信息宝库呢?对的,大家知道的可不少呢。那怎样才算是网络呢?网络就是每台计算机与世界各地的计算机相互连接在一起。现在我们来试一下组成一个网络。书本P41试一试,连连。
二、认真讲解
过度:网络已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上网是一个非常流行的话题,同学们谁能告诉老师在因特网可以做哪些事呢?
1、认识浏览器
提出:什么是浏览器?
2、讲解什么是浏览器。
A、标题栏
B、工具栏
C、地址栏
D、内容区
E、状态栏
3、认识网址
4、上网浏览
A、讲解如何上网浏览。
B、学生交流。
C、学生操作,汇报、交流。
三、分享感受
四、总结
9.走近剪纸教学设计 篇九
1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文学教学的现状和困惑
独立学院的办学方针和培养目标不同于公立院校, 由于其招收的学生入学成绩低于一本、二本院校, 所以对学生定位于“应用型”和“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其培养计划中, 文化知识型的课程安排得稍少一些。笔者所在的独立学院将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合并为一门课程, 共计72个学时。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学生没有专用教材, 大多数教材的内容及教学时数要求都超出了学生的能力和学校给予这门课的学时。更严重的是, 能胜任文学课教学的专业老师并不多。承担这门课的年轻老师能讲清文学史, 却驾驭不了文学作品。很多教师把文学作品赏析上成了精读课, 偏重文学教学。对作品、对人物、对写作风格的诠释, 只能依赖参考书目和网上的评论, 缺乏自己的理解, 很难引领学生赏析。而学生因其词汇量少, 接触原版作品少, 文化背景了解少, 加之缺乏老师的引导, 无法走进文学。倘若问起对某个文学作品的看法, 他们会异口同声地说:“单词太多了。”仅此而已, 遑论欣赏。
2 英语专业文学教学模式探析
独立学院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学生特点, 要求担任此课教学任务的老师采取独特的教学方法, 否则很难将学生引入文学的殿堂, 领略经典的魅力。
2.1 文学史格式化
笔者所在的独立学院英美文学均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英国文学选读》和《美国文学选读》。此教材的特点是以作品赏析为主, 文学史则在序言部分用中文做了简单的介绍。对于文学毫无感觉的学生来说, 这样的编排很难让学生将某个作家和它时所处的时代结合起来, 因而也就不能体会到作品和时代的关系。在教学实践中, 可以将集中介绍的文学史拆开和作品选读一起按时代分成若干个章节, 先讲时代特点, 时代主要文学流派的特点, 主要代表作家, 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 然后再认真阅读分析选读中的有关章节。经过这样处理的教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学史和文学作品的关系。
鉴于学时的限制, 讲授文学史的方法必须有所突破, 要及时、高效。将文学史格式化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最大的信息量。
下面就是几个经过格式化的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史, 如表1所示。
2.2 引导学生成为文学欣赏的主体
格式化文学史可以将浩瀚的文学简单化, 但取代不了文学阅读。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学生入学成绩低于一本二本的学生是不争的事实, 想在毕业之后和一本、二本院校的学生争取同样的就业机会, 以偏重技能型课程的学习无可厚非。如何让它们主动接受文学的熏陶, 欣赏到经典作品的魅力, 就是任课老师要思考的问题。
“走近文学”, 不是地抄下黑板上或多媒体课件上老师对作品的分析;
“走近文学”, 老师要帮学生打开的一个心结就是“生单词太多, 我看不懂。”生单词多毫无疑问是阅读的拦路虎, 但文学欣赏不同与基础英语或高级英语的阅读。后者一定要讲清句子的语法或句法, 讲单词或词组的意义, 而前者却完全可以绕开生单词 (不是完全不在意) , 将重点放在情节发展, 人物塑造方面;
“走近文学”, 是让学生自己走, 任课老师可以牵着学生的“手”, 但“步子”一定要让他们自己迈;
“走近文学”, 一定要让学生自觉走的不太难。
2.2.1“起承转合”识英诗
文学欣赏难, 最难莫过于欣赏诗歌。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我连中文诗歌都不懂, 怎么读懂英国诗歌?”那我们就从中文诗歌开始讲解。中文诗歌讲押韵, 英文诗歌也有韵, 比如十四行诗就有严格的韵律;中文诗歌有起, 承, 转, 合, 英语诗歌也有起、承、转、合, 而恰恰就是“起承转合”四个字可以将学生对英诗的畏惧减轻一半。
笔者认为:英诗中的“起”, 是诗人对人或物的客观描述;“承”是诗人用一些修辞手法对人或物作进一步描述;“转”是诗人借人或物言志;而“合”则是诗人产生的联想。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我好似一朵云独自漫游》是用以上方法诠释英诗的最佳选择。
当学生对这种诠释诗歌的模式适应了之后, 笔者再引导他们欣赏拜伦的诗歌《她在美中行》, 济慈的诗歌《希腊古瓮颂》, 阿诺德的诗歌《多佛海滩》, 就会对英诗写什么、怎样写、自己读什么, 怎样读, 似乎就能找到感觉。他们不再纠结生词, 而转而欣赏诗人怎样借修辞抒情, 怎样借景借情言志, 诗歌赏析不再遥不可及。
2.2.2 梳理情节读小说
英文原版小说在赏析中存在篇幅长, 生词多, 人物关系复杂的特点。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学生习惯了英语课上老师侧重所谓“语言点”的教学模式, 而对文学课老师在二个学时的教学中完成一篇长达五六页的英文小说选读难以适应。“生词太多了, 看不懂。”他们仍旧以为生词是阅读的主要障碍。
这又是一个误区。
生词多会妨碍阅读, 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小说阅读不是精读, 小说阅读和诗歌阅读一样, 不能太纠结生词, 不需要搞清每个句子的结构, 也不需要弄清每个词或词组的用法及衍生意义。小说阅读的重点是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等。读懂意思尤为重要。而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学生囿于文化知识的缺乏和阅读量少等原因的限制, 无法读懂字里行间的意思, 也无法把握人物的内心活动, 他们以为读小说无非就是记几个单词或词组而已。
如何让学生读懂英文小说, 进而喜爱读小说, 把小说作为终生的阅读任务是文学赏析课教师的责任。笔者认为可以梳理好小说的情节, 引领学生一步一步走进小说。
以阅读狄更斯的后期作品《远大前程》第39章为例。开始阅读之前, 对狄更斯和狄更斯的作品, 以及《远大前程》写作背景的简单介绍是必不可少的, 接下来要做的是“读作品”。
首先“读出”故事发生的时间, 地点, 人物。
天气很糟糕。 (It was wretched weather, stormy and wet, strong and wet and mud, mud, mud, deep in all the streets.通常这样的天气是会有故事的。)
时间是晚上11点左右。 (I read with my watch upon the table, purposing to close my book at eleven o′clock.As I shut it, SainPaul′s and all the many church clock in the city—some leading, some accompanying, some following—struck that hour.) and I listened again, and heard the footstep stum-
有人来访 (…ble in coming on…I took up my reading—lamp and went out to thestair head.Whoever was below had stopped on seeing my lamp.)
阅读至此, 在不查阅字典的情况下, 它冗长的开场白中, 读出了故事的三要素。接下来要关注来访者。本节的关键人物麦格维奇, 从他一出场, 作者就让他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他知道受访者的名字, 并且准确地说出受访者住在公寓的第几层楼。当作者问道:“What floor do you want?”他答道:“The top, Mr.Pip.”见到Pip他很高兴。“I had seen a face that was strange to me looking up with an incomprehensible air of being touched and pleased.”incomprehensible air, 捉摸不透的神情, 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了又一伏笔。除了incomprehensible air之外, 作者有引领读者关注来访者的又一神情。“He looked about him with the strongest air—an air of wondering pleasure, as if he had some part in the things he admired.” (他用最奇怪的神情上下打量, 仿佛他看到的东西中有他的功劳。)
来访者不顾Pip的无礼, 用肢体语言帮助Pip回忆起自己是谁。他“took the handkerchief from his neck and twist it round his head.”他“hug himself with both his arms and take a shivering turn across the room, looking back at me for recognition”来访者不是别人, 就是多年前Pip帮助过的逃犯。
当年的逃犯马格维奇此行的目的是什么?
本章的高潮出现了。
Pip告诉马格维奇, 他现在生活很好, 因为“I had been chosen to succeed to some property.”“What property?”马格维奇问。“I don′t know.”Pip答道。“Who′s property”“I don′t know.”“Could I make a guess at your income since you come of age?As to the first figure, now.Five?”马格维奇知道Pip成年后继承的财产第一位数是5.
“Concerning a guardian.”he went on, “some larger.Maybe.Asto the first letter of that′s larger′s name, now, would it be J?”J.
马格维奇知道财产监护人的名字第一个字母是J.
Pip的真实身份真相大白。助他成为有钱的绅士的人不是臆想中的有钱人哈维莎姆小姐 (Miss Harvisham) 而是逃犯马格维奇。
作者事先埋下的两个伏笔:马格维奇的incomprehensible air和the strongest air都找到了答案。他是Pip的恩人, Pip享用的一切全都浸透着他的血汗, 他惊讶, 他自豪, 他高兴, 一切都在情理之中。
作者揭示这些伏笔的方式一点也不突兀, 而是娓娓道来, 让Pip和马格维奇通过对话彼此相认。作为英国小说大师, 作者狄更斯讲故事, 制造悬念的功夫可不一般。
本章的阅读还有一个重要任务—认识Pip, 了解Pip的内心活动, 并欣赏作者剥削人物的神来之笔。
当察觉到马格维奇对自己, 对房间的一切有一种充满喜悦的似曾相识的神情时, 他很反感, 说话的语气毫不客气。 (“I had asked him to question in hospitably enough, for I resentedthe sort of bright and gratified recognition.”)
当Pip认出马格维奇曾经是自己帮助过的逃犯时, 他极不情愿地伸出自己的手, 而马格维奇握到Pip伸出的手时激动不已。Pip的冷漠, 傲慢, 与马格维奇的真诚形成水火两重天。 (Ireluctantly gave him my hands.He grasped them heartily, raisedthem to his lips, kissed, and still held them) .
马格维奇欲亲吻Pip, Pip推开了他。 (I laid a hand upon hisbreast and put him away.)
Pip居高临下, 俨然是这位逃犯的救命恩人。 (Stay!Keep off!If you are grateful to me for what I did when I was a child, I hope you have shown your gratitude by mending your way of life.如果你还对我小时候所作所为心存感激, 我认为你改过自新就已经表明了你的感激。)
此时此刻, Pip还生活在自己编织的梦中。Pip的梦粉碎了, 当他得知马格维奇就是他所继承的财产的主人后。此时再看Pip:
马格维奇的问题越来越接近真相, Pip的回答越来越没有底气, 傲慢的Pip在一步一步退守自己的防线。
“When my lips had parted, and had shaped some words thatwere without sound.”嘴唇张开, 却发不出声。
“I faltered.”支支吾吾。
“With my heart beating like a heavy hammer…”心中打鼓。
Pip彻底崩溃了。“All the truth of my position came flashing on me;and its disappointments, dangers, disgraces, consequences of all kinds, rushed in such that I was borne down by them and had to struggle for every breath I drew.”失望, 危险, 羞愧, 各种各样接踵而来的后果, 一起涌上来, 将Pip压垮, 令他窒息。 (…I seemed to be suffocating.) Pip站在那里, 呆呆地站着, 疯狂地看着马格维奇, 感到整个房间像在被海浪冲撞一样, 天旋地转。
Pip的“远大前程”就这样被马格维奇的到来毁灭了。
Pip的人生转折发生在马格维奇向他讲述了自己如何在异国他乡, 忍受着各种煎熬, 节省下来每一分钱, 资助他成为绅士, 过上了人上人的生活后。他不再排斥马格维奇, 而是在知道马格维奇又一次成为逃犯后, 他冒着危险又一次伸出援手, 收留了他。马格维奇的经历唤醒了Pip的良知。 (…for his preservation would then have naturally and tenderly addressed my heart.自然地温柔地打动了我的心。)
Pip开始反思。 (…and it was not until I began to think that Ibegan fully to know how wrecked I was, and how the ship in which Ihad sailed was gone to pieces.) 我驾驶的人生之舟被击得粉碎。
在不用翻字典查阅任何单词的情况下, 教师就引导学生走近了Pip, 走近了狄更斯, 也走近了文学。
狄更斯在马格维奇出现时埋下的伏笔, 制造了悬念, 多变而且出人意料的情节使他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渴望知道马格维奇真实身份的好奇心, 会让他们继续阅读, 直到找出答案。
狄更斯在刻画Pip这个形象时, 利用他和马格维奇之间的对话, 展示了两人在表情, 语言上的鲜明对照, 让我们看到被金钱和上流社会腐蚀的年轻人, 怎样一步一步地由傲慢, 惊愕, 失望, 崩溃到新生的过程。
没有单词和词组的讲解, 没有句子结构的分析, 只有读者随着情节发展, 和主人公一起所经历的困惑, 心跳和心动。
3 结束语
英语专业的学生, 在专业学习期间接受文学经典作品的熏陶很重要。尽管学习者不是一本、二本的学生, 也许英语基础并不是那么“强悍”, 但如果讲授者方法得当, 善于引导学生, 他们是可以、而且能够走进文学的殿堂的。
参考文献
[1]狄兆俊.中英比较诗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2.
[2]辜正坤.中西诗鉴赏与翻译[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8.
[3]茅于美.中西诗歌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7.
[4]王步高.唐宋诗词鉴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10.走近中国古代雕塑教学设计 篇十
【教材分析】
本课节选自江西版八年级上册美术鉴赏第一课《走近中国古代雕塑》,感受中国古代恢弘的雕塑群。本课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中国古代宗教雕塑。
1.秦始皇陵兵马俑:秦始皇嬴政,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始皇帝,建立了丰功伟绩不容置否,为了自己的基业永世传承,便广修陵墓相信生死轮回,其建造的兵马佣以“大、多、精、美”的特点而闻名于世。
2.霍去病墓雕塑群:霍去病墓雕塑群是采用天然的大理石修建的形如祁连山脉的大型墓冢,其墓雕群采用写意的手法,从侧面来歌颂霍去病的丰功伟绩,本课主要从《石刻立马》《伏虎》两个主要的雕塑来加以说明。
3.宗教雕塑:是以宗教教义、故事、人物、传说为题材的雕塑。中国古代宗教雕塑以佛教雕塑艺术成就最高。【学生状况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些欣赏和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并有了一些自己的小小观点。本课以《走近中国古代雕塑》为切入,引导学生去感受中国古代恢弘的雕塑群,但课本中设计到的历史性知识比较多,因此教师组织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本课中学生将以交流、探究的方式,深入去感受中国古代恢弘的雕塑群的艺术魅力。【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雕塑群的杰出代表及其艺术特征,从而掌握分析和鉴赏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作品的艺术风貌和特点。
2.使学生懂得美术的社会功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两大类雕塑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特点。【教学难点】
有关陵墓和宗教雕塑的艺术特点和文化时代背景的关系。【教具准备】
相关资料 【德育内容】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课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神话》这一电影来导入课题,与学生一起讨论剧中的相关内容。不管秦始皇最终有没有找到长生不死药,也不管在秦始皇陵之中又没有发生过如此凄美的爱情故事,但今天我还是要带领大家走近中国古代雕塑,亲身的感受一下它们的魅力所在,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走近中国古代雕塑》(板书课题)。二.讲授新课 1.什么是雕塑?
雕塑是雕刻和塑造的总称,指运用可塑性、可雕性物质材料,通过雕、刻、塑、铸、焊等手段制作的放映社会生活,表达审美理想的具有三维实体的造型艺术。
展开----陵墓雕塑:古人认为,人有灵魂,灵魂不死,通过陵墓,进入天堂,仍然可以享受生前奢侈的生活。自秦汉以来盛行厚葬,秦始皇陵兵马佣就是我国最大的陵墓雕塑,同时也被称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请翻开课本第2页)2.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出现
1974年3月,陕西临潼晏塞乡农民在骊山秦始皇陵东侧约一公里半的地方打井,挖出了一个真人大小的陶俑,经国家文物部门鉴定,认为这是秦始皇随葬的兵马俑,由此揭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考古发现的序幕。通过几年的挖掘,已发现埋葬兵马俑俑坑四个,总面积约25380平方米。
现已挖掘的1号坑,面积为14260平方米,兵马俑6000余件; 2号坑面积约6000平方米,兵马俑950件;
3号坑面积为5200平方米,兵马俑68件,三个坑的兵马俑共计7000余件。数量惊人、形体硕大、气势磅礴的兵马俑群,震撼了中国,震撼了世界。3.赏析秦始皇陵兵马俑(板书)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
1号坑以步兵为主,战车步兵相间组成长方形军阵。204名弓弩手分三排横队为先锋,其后为步兵护卫的38路四马战车纵队,队伍整齐,浩浩荡荡,具有排山倒海的雄壮气势。
2号坑由战车、步兵、弩兵、骑兵组成混合编队。
3号坑是统帅1、2号坑军队的指挥队。三个坑的兵马俑,有机结合构成庞大的军阵,展示了“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磅礴气势和严整的军威。a.高级军吏俑
俗称将军俑,将军俑高1.95米左右,不仅是我国最大的俑,而且具有高度的写实性,其形象似以秦军将士为模特儿塑造的。在秦俑坑中数量极少,出土不足十件,分为战袍将军俑和铠甲将军俑两类,其共同特点是头戴鹖冠,身材高大魁梧,气质出众超群,具有大将风度。b.立射武士俑
立射俑头顶右侧绾圆髻,身着齐膝长襦,右足向左前跨出半步,双足略呈“丁”字形,左腿微拱,右腿后绷;左臂向左侧半举,右臂横屈胸前;头和身体微向左侧转,做出拉弓射击的准备姿势。立射武士俑反映了秦代远程部队弓弩兵 的作战方式,生动描绘了远射作战的情况。c.袍俑头像
此头像面部各部分比例恰当,肌肉起伏有变化,眼睛炯炯有神,神态文静沉着,刻画出人物的真实面貌。4.归纳秦俑的特点
大、精、美、多、写实 5.俑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什么?
俑的出现改变了用活人陪葬的风俗,俑是象征殉葬奴隶的模拟品。6.霍去病墓雕塑
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是西汉西汉武帝的名将,因有战功,封为骠骑大将军,死后陪葬武帝茂陵旁。有大型石雕散置墓旁,以作纪念。a.伏虎
雕刻家利用一块波浪起伏不规则的石料,把凶猛桀骜的“虎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虎头、颈与胸连在一起,似为积蓄力量,一蹴而发。虎尾倒卷于背上,虎身斑纹不雕而现,异常生动。据当前所知,墓前置石虎霍去病墓是第一例。b.石刻立马
马下仰卧的人象,也雕刻得生动逼真,刻画了被制降者一付无可奈何的样子,其面部表情细致入微,毛发森森,走刀犀利流畅,仍是汉石刻浑宏奔放的风格,线条疏朗而概括力强。它凝重、庄严、蕴含着高昂饱满的刚毅气概,散放出强劲的艺术感染力。
7.归纳霍去病墓石刻的特点
古朴、写意、天人合一 8.宗教雕塑
作为一种世界性宗教——佛教,它的源头在印度,而印度的佛教艺术却是东西方文化血液融合的产物。a.菩萨
菩萨一尊雕塑是在郭煌45窟,高185cm,在中国佛教雕塑中菩萨的造型庄重而华丽,早期为男性像,后演变为动人的妇女形象,它被赋予普度众生的无边法力,寄托了当时人们美好的理想和幻想。b.四川乐山大佛
佛像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是海通禅师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而发起,招集人力,物力修凿的。海通禅师圆寂以后,工程被迫停止,多年后,先后由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和韦皋续建。直至唐德宗贞元19年(公元803年)完工,历时90年。被近代诗人誉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地处中国四川省乐山市,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三江汇流处,与乐山城隔江相望。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9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乐山大佛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三.学生自由讨论,回顾本节课所讲的内容。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走近了中国古代雕塑,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氛围,同时也了解到了历史时代背景与艺术特点之间的关系,希望下去之后同学们
找出更多的中国或者外国的雕塑,我们一起来探讨。五.课后作业
联系中外其他纪念性雕塑作品,谈谈纪念性雕塑的特点和表现手法。六.板书设计
第一课 走近中国古代雕塑 1.什么是雕塑?
2.赏析秦始皇陵兵马俑《高级军吏俑》、《立射武士俑》、《袍俑头像》 3.秦俑的特点:大、多、精、美、写实。4.霍去病墓石刻《伏虎》、《石刻立马》
5.霍去病墓石刻的特点:古朴、写意、天人合一。6.宗教雕塑《菩萨》、《四川乐山大佛》
七.教学反思
11.剪纸教学设计 篇十一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通过对剪纸艺术的研究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剪纸的有关知识和技能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体验。
2、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剪纸作品,感受古今劳动人民的高超技艺,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唤起学生对民间剪纸艺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合作精神。
3、能力目标:学生在小组合作研究中提高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和交往能力。教学准备:
1、剪刀、刀子各一把、白纸及各色电光纸若干、剪纸作品若干。
2、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剪纸。
师:前不久,王老师外省的一个朋友给我寄来了一份神秘的礼物,谁来猜猜它是什么?(学生发言)我们来一睹庐山真面目。(在欣赏的过程中,师介绍中国的剪纸)
介绍:剪纸是中国的传统民间艺术,距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人民的喜爱,它充分体现出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是我国最具特色的文化瑰宝之一。
继续欣赏几幅剪纸名作:《三羊开泰》、《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年年有余》、《麒麟送子》、《鲤鱼跳龙门》、《龙凤呈祥》、《金龙狂舞》、《天官赐福》等。
师:欣赏完这些剪纸作品后,你有什么感受?那你们想学习剪纸吗?(揭示课题,板书:剪纸 ——窗花)
二、学习简单的剪纸
1、教学剪纸方法
○
1、将纸对折两次成正方形;
2、绘图; ○
3、沿着所画的线条剪。○
2、学生进行创作,教师指导。(师提醒学生主要剪刀的安全使用)
3、从小组中评出1到2份优秀作品,投影仪展评。
三、展评、交流学习。
四、作业:
12.谈谈幼师剪纸艺术及其教学 篇十二
一、幼师剪纸的表现形式
剪纸的画面是由线条构成的, 所以剪纸的线条很讲究。剪纸有千刻不落, 万剪不断的结构。根据实际教学研究, 把剪纸的线条归纳为:“圆、尖、方、缺、线”五个字。当然, 幼师的学生由于开始接触剪纸较晚较少, 让他们用简笔画的形式, 画出来这样的效果过不难。但是, 如果让他们剪出来这样的效果, 是必须下一番苦工夫的。比如:在幼师剪纸教学的最后阶段, 我为学生取一份人物形象《林黛玉》的底稿, 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就剪不下来或者把线剪坏。那副《林黛玉》是整开大, 如果从描底稿算起, 到剪刻完毕, 大概需要八个小时的时间。完成这幅作品, 不只是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造型能力、剪刻能力, 更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毅力和耐力, 才能把整幅画剪得完美。
在构图造型上, 幼师的剪纸构图造型趋向于图案化。如:角隅纹样形式、二方连续纹样形式、适合纹样形式、对称的多边形, 圆形等, 用得较多。比如, 在教学实践中, 教学生剪各种各样的雪花, 大部分雪花都是在正六边形的基础上剪成的;剪五角星, 是在剪正五边形的基础上剪成的;剪窗花, 多以圆形为基础;常见的剪得《手拉手的小女孩》, 是二方连续的形式等等。这些图形和构图较为简单, 但又较实用, 非常适合幼儿师范学校的学生, 更适合他们上班后用来教幼儿园的小朋友们进行制作。
二、幼师剪纸的艺术特征
幼师的剪纸形象多夸张、简洁, 富有节奏感。幼儿师范学校剪纸的色彩单纯、明快, 多采用单色剪纸, 并且大部分采用油光的手工红纸制作, 剪成成品一般贴在白色的底版上。
剪纸艺术由它自身的艺术特点和风格限制, 对刀法要求简单概括为三个字:“稳、准、巧”, 在剪纸作品制作过程中, 最忌讳的就是毛边, 所以在刀法运用上, 要用力的切, 而不是划, 切出来的剪纸作品要比划出来的剪纸作品显得厚实, 切的过程中, 要注意用力刚劲、均匀, 争取一刀到位, 不能左右摆动。
在幼师剪纸课程中最常用的两种刀法是“锯齿”和“月牙儿”, “锯齿”是利用锯齿的长短、疏密、曲直、刚柔、钝锐变化, 把不同物象的特征、质感、量感、结构等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柔和的锯齿纹可以表现人的头发, 以及人衣服上的花纹;刚硬的锯齿可以表现植物茎上的针刺、毛绒等;细密的锯齿纹可以表现动物身上的绒毛等;跳动的锯齿形可以表现人的活动的眉毛、胡子、头发等。“月牙儿”形刀法以阴刻为主, 主要表现人物衣服上的皱纹作品中频繁出现, 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也较简单, 易于学生掌握。
三、幼师的剪纸教学
幼师的剪纸课程, 让学生了解了民间剪纸艺术的基本功能、基本方法, 让学生在学习中去发现美, 欣赏美, 创造美, 充分挖掘了他们的学习生活情趣, 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同时又为学生将来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六年的教学实践, 我总结的幼儿师范学校剪纸教学的经验如下。
(一) 增加剪纸学习的兴趣性, 激发学生学习剪纸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先导, 要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比如:在冬天下雪的时候或者圣诞节时, 教师可以动员学生剪各种形状的雪花贴在窗户上, 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剪纸装饰的环境。剪纸的学习本身是很枯燥的, 我们还可以将剪纸与绘画相结合, 可以先画后剪, 也可以剪后再画, 甚至还可以把剪好的作品与绘画粘贴在一起, 组合成一幅很形象的作品。
(二) 将剪纸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剪纸最早起源于民间, 是民间艺术的一种, 它的题材来源于生活和大自然,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 将生活中的经验和剪纸作品的创作相结合, 所创作出来的剪纸作品才有生命力, 如:在剪贴《金秋》作品时, 为了让学生把作品做得更真切更贴近生活, 我会引导学生思考:秋天里的人们的收获的喜悦, 并让他们先写一篇关于秋天的文章, 甚至可以到原野里去寻找秋的气息, 既锻炼学生动手的实践的能力、写作能力、审美能力, 又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金秋的硕果累累, 收获季节美的美好。
(三) 将剪纸的制作与学生的性格相融合
做好剪纸作品, 不仅需要学生细心、耐心, 更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毅力。再剪纸作品制作的过程中, 那些性格急躁、活跃爱动的学生, 很少能剪成一副大的成功满意的作品, 甚至有的未完成就将剪纸作品撕得粉碎。记得曾有一次, 我上剪纸课, 一个学生剪四大美女图中的《西施浣纱》时, 剪不到作品的一半, 就把剪纸作品撕得粉碎, 撒了一地, 并且非常气愤、懊恼。剪纸也很锻炼学生的承受力, 在剪坏作品的那一刻, 那种挫败感是强烈的, 但是经过老师的教育引导, 这种挫败感就转为一种动力, 是将来走上社会, 迎接更大挑战的基础训练。
总之, 幼师剪纸艺术与教学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非常多, 我们作为教师, 应该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 用更科学的、新颖的、高效的教育方法来开展幼儿师范学校的教育课程, 才能将幼儿师范学校的剪纸教育推上一个新台阶, 从而取得更加丰硕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吕胜中《中国民间剪纸》,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4年
[2]钟茂兰《中国民间美术》,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3年
13.《走近我们的老师》教学反思 篇十三
暑假刚开始,应学校要求,我在历经克服很多阻挠后,终于完成了《走近我们的老师》这节录像课。讲完之后,我感受颇多。
本节课是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旨在引领学生认识老师的职业特点和责任使命,培养尊重老师的情感,学会接纳不同风格的老师。本节课我讲授的是第一课时,主要有三个目标:通过填写并交流“温情一刻”卡片,体会教师对学生的爱,学会感恩教师;借助图片、采访,体谅老师,理解老师;通过观看表演,评价交流,学会跟老师沟通。是带领学生分享和老师之间的小故事,从中让学生学会感恩教师。
在完成教学目标时,存在如下不足:
1、本节课过度的重视课本上的知识,没有做到真正的使用教材,没有真正带领学生从学生的实际体验出发,升华学生的情感。
2、我在上课时关注优等生太多,忽略了那些中等生,对他们的`关注度不够,缺少对他们的启发引导,只是看到谁举手就提问谁。
3、在刚开始回忆幼儿园到小学三年级学习这一段教学中,所制作的课件播放时间太短,没有很好的达到课件的辅助效果。
4、课堂上时间的分配不太合理,在写下自己和老师之间的小感动时,给学生的时间太少,学生不能很好地用心构思,交流的时候不太精彩。
14.走近志愿者教学设计 篇十四
1、了解与志愿者相关的知识;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提高自己的策划能力,沟通能力、服务能力。
2、尝试策划一次志愿者服务活动;在参与志愿者服务的过程中,培养奉献精神,体验服务他人的快乐。重点:
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服务能力。难点
在参与志愿者服务的过程中,培养奉献精神,体验服务他人的快乐 教学过程:
活动一:感知志愿活动
1、视频导入。播放招远阳光公益活动的小视频,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志愿者,在声与画的结合中,带给学生视觉的冲击力,更带给学生心灵的震撼!
2、图片拓展,利用招远阳光公益大量的辛勤服务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知,进一步走进志愿者,深入了解志愿者及他们无私奉献的品质,同时也对我们招远阳光公益的志愿者们燃起一丝崇拜,希冀也能够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激发学生对志愿者的崇敬,对志愿者的向往。
3、知识渗透:让学生交流、思辨:志愿者身上都有哪些闪光的品质?教师及时提炼:志愿者有一个共同的品质:无私奉献,不图回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志愿服务响亮的口号。
(设计意图:活动一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画面再现身边志愿者的形象,引发学生对志愿者的关注,了解志愿服务的内涵,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让学生的心灵产生愿望——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我们身边最需要帮助的人。)活动二: 体验志愿工作
1、制定方案,有了上一环节的铺垫,学生心中早已泛起涟漪:如果我也能当回志愿者,该是多么自豪啊!此时,创设情境:视频龙王湖垃圾过多,面对如此情境,我们能做一些什么?(临近十一,龙王湖游客将会增多,各种不文明的行为都也会增多)
小组展开讨论:作为志愿者,我们可以为招远的龙王湖做一些什么?对其中方案制定合理的小组进行展示。并论证方案的可行性。
2、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情景模拟,教师参与活动,相机采访。A清扫垃圾小组
B巡视景点,劝阻不文明行为小组 C悬挂宣传标语小组
3、小组讨论此次活动需要注意的问题(教师预设,最后补充给学生)A外出活动,统一穿着校服,佩戴学校校牌 B需要准备手套和垃圾袋,和一些条幅 C到了龙王湖不要光顾着玩耍,以免耽误正事 D小组行动,不单独行动
E劝阻不文明行为时要注意有礼貌,避免与游客发生冲突
F注意交通安全,不要随意乱跑,要在带队老师的组织和安排下活动 最后在配乐诗中提升总结:
或许我们没有光芒四射的无穷力量,或许我们渺小而微不足道,但是我们心中有爱。我们相信爱,我们发现爱,我们坚持爱,我们就是爱的传播者。
总结与交流
【走近剪纸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走近李白》教学设计07-12
《走近法律》教学设计10-03
民间剪纸教学11-11
剪纸故事教学设计08-29
《窗花剪纸—蝴蝶》教学设计09-13
剪纸教案教学评价总结10-16
姥姥的剪纸教学随笔11-01
剪纸教学计划20111-15
《二方连续剪纸》教学设计09-23
走近动物作文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