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律意识与权利意识的调查研究及应对策略

2024-12-01

大学生法律意识与权利意识的调查研究及应对策略(11篇)

1.大学生法律意识与权利意识的调查研究及应对策略 篇一

当今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他们法律意识的强与弱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缺乏,法律素养的不足,经常有违法犯罪的事件发生,甚至有些是震惊全国的恶性犯罪行为。权威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不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亟待加强已经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它的解决有着重大的意义。

所以我们在大学校园里的实地调查,尝试了解在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的水平,希望在调查过程中能帮助在校大学生了解到法律的重要性,并找出可以有效解决当前问题的方法。

而通过这次实践,我增强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我获得了大量的感性认识和许多有价值的新知识,同时学会了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接触的实际现象进行对照、比较,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也明白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没有一个人是万能的,即使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也无法独自完成取经大任。然而,我们却能通过建立人际互赖关系,通过别人的帮助,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对于团队而言,伙伴之间的友好相处和相互协作至关重要。无论力量型的人、完美型的人、活泼型的人还是和平型的人,都可以凭借自己的性格魅力,来赢得团队伙伴的支持。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实现个人与团队的共同成功。正是团队精神让我们圆满的完成了这次的社会实践。

2.大学生法律意识与权利意识的调查研究及应对策略 篇二

关键词:高职院校;法律意识;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前言

社会意识包括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法律意识不仅能制约公民的行为,做到不犯法、不徇私。还能提高公民维护法律的意识。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在未来建设祖国的人才,他们拥有强大的法律意识能直接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文明,还能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以,在新时期,我国的高校要注重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对法律常识的了解,创造出适应社会的高素质人才。

一、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现状分析

(一)法律常识缺乏

法律常识是法律意识培养的基础,但是通过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的走访调查发现,他们的法律常识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的法律素质水平较为低下。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高职院校的定位的错误以及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随着我国依法治国观念的逐渐深入人心,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却专注于专业课知识的学习,从而忽视了法律知识的基础课程,这种舍本逐末的学习态度,在当今社会即使掌握了一技之长,但是由于法律常识的匮乏,也难以拥有较高的法律意识,这种情况就会造成两种结果,一是学生会运用自己所学进行高科技的犯罪活动;二是该学生在自身的利益受到威胁的时候,难以做到运用正确的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法律常识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基础知识,该法律常识的多少是衡量现阶段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重要依据。掌握法律常识不单单是关乎学习的问题,更是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的义务。

(二)法制观念淡薄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在现实的学习与生活当中,由于法制观念的淡薄,形成了亵渎法律的意识,往往难以做到自觉的遵守法律制度,履行维护法律权威的义务。导致高职院校大学生亵渎法律的行为,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在现实生活当中形成正确的法律的权利观念,对于权利意识的严重缺乏使他们难以对自己的合法权利的进行运用,不懂得尊重别人的合法权利,甚至肆意践踏别人的合法权利,缺乏最为基本的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因此法制观念,尤其是大学生权利观念的塑造以及培养,应该作为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的重要内容受到重视。从“经济人”角度分析我国的法律权利,是以相关者的利益为基础的,因此,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由于法制观念的淡薄,在法律意识的塑造过程中难以正确的处理索取与付出两者的平衡统一关系,该享有的权利放弃,不该享有的权利争取;该履行的义务逃避,不该履行的义务干涉。

(三)缺乏法律信仰

坚定的对于法律的信仰,是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的精神支柱。当代的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只有在心里时刻保持着对于法律的尊重,以一颗对于法律信仰之心,进行法律实践的活动才能实现对于法律价值的正确追求以及极大的促进法律意识的培养。然而,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法律信仰方面存在着严重的误区,对于法律的信仰,是指为了维护法律的权威而进行的行为,但是某些高职院校的学生曲解了法律信仰,认为只要有违法行为的发生就要彻底的抹杀,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律信仰存在着盲目性以及过激行为。例如某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网上肆意的夸大或者过分的宣传社会的不良风气和政府的贪污受贿现象并对行政执法的公平以及公正性提出严重的质疑,就某种程序而言,导致该类学生此种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主要是对法律信仰的不够坚定,缺乏正确的对于法律的信仰。

二、解决高校学生缺乏法律意识的对策

(一)建设高职院校法律教育环境

孟母三迁、近朱者赤都让我们明白了环境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因为为了使高职院校的学生法律意识得到培养,可以通过改善高职院校学生的环境,建设法律教育环境,来促进学生法律意识的塑造。高职院校的官方教育机构要严格遵守法律制度的规章及程序开展各项教学工作。能够就学生普遍关注的评选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国家奖学金、党员干部、成绩考评等工作,严格按照学校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评选以及监管,如果发现有徇私舞弊行为的存在,一定要严肃处理,通报批评。只有这样才能建设良好的法律教育环境,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二)结合法律和心理的双重教育

为了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可以通过采取法律与心理教育的结合来实现。以心理教育促进法律意识的培养,以法律意识辅助大学生理性处理心理问题。高职院校不同于综合性的本科大学,高职院校的学生需要面对来自家庭、就业、学习等多方面综合的压力,极易使高职院校的学生产生心理问题,进而严重影响了对于法律意识的培养。通过对两种教育的结合,可以教学学生以合法的手段进行心理问题的处理,指导学生进行自身性格以及法制观念的完善。

三、结语

我国拥有众多的高职院校,他们都希望拥有一个和谐美好的校园环境,而学生是高职院校最重要的组成元素,只有学生们遵纪守法才能令校园更加和谐美好。只有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大学生在校园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才能远离犯罪活动,因此新时期下必须要注重对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黄少洪.论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特点及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4(08).

[2] 王灵.论高职高专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培养[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4(03).

[3] 李丹梅.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

[4] 孙玉.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之我见[J].东方企业文化,2014(11).

[5] 崔英芬.高度重视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02).

[6] 孙玉.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之我见[J].东方企业文化,2014(11).

3.大学生法律意识与权利意识的调查研究及应对策略 篇三

大学生法律意识与行为调查研究分析

【摘要】 分析和认识大学生法律意识和行为的现状,是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参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状况的抽样调查结果,了解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与行为的特点和所存在的问题,并相应地提出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主要途径的四点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主要途径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提出“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大学生是一个知识水平相对较高的群体,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一方面,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引导和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另一方面,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强弱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有着直接制约[1]。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是未来社会的支撑主体,高校亟须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加强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促进大学生的和谐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研究和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意义

1、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进行客观、准确的研究及分析,是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教育,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遵守法律内在自觉性的基础。

从年龄上讲,大学生是一个横跨青年和成年的群体,由于尚未形成成熟、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法律意识带有明显的易变性和不成熟性。加之外部环境以及大学生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个别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行为与社会要求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和法律需求,对于提高法律教育的针对性,切实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大学生遵守法律内在自觉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长远方针,是国家法制建设的百年大计,是促进培养现代化合格人才的需要。

1997年,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的目标,而社会主义法制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于

公民法律意识,它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决定法律本身的命运。大学生群体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后备军。这个群体的法律意识强弱,直接影响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

二、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与行为的现状与分析

1、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与行为的现状

1.1法律常识较为缺乏

当代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非常匮乏,甚至缺乏法律方面的常识。调查显示34%的学生基本了解“宪法”一词,54%的学生只了解一点,还有12%的学生只是听说过但不够了解。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具有非常明显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源于日常生活的学习和实践。平时关注比较少的和各种媒体宣传比较少的法律知识了解不多,主要表现在:第一,宪法意识弱于部门法律意识。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的宪法,尽管在法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但大学生的宪法意识反而低于部门法律。因为大多数大学生学习和接触宪法的机会比较少,缺乏宪法意识。第二,在具体的部门法里,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也有明显的不平行[2]。大学生的民法意识、刑法意识、婚姻法意识、继承法意识等普遍高于行政法意识。第三,大学生的实体法意识普遍高于诉讼法意识。诉讼法是解决法律程序的法律,实体法则是解决责任归属、大小等实质问题的法律,两者相辅相成。

1.2法律观念淡薄

部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较为淡薄,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他们虽然有法律意识,但是法制观念却很淡薄。竟然有6%的大学生会使用暴力手段来解决,典型案例如马加爵案件、周一超案件;8%的大学生默默忍受,自认倒霉;虽然,有65%的大学生知道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我们在生活中也不难发现,做到的也只是一部分。

我们通过较大范围的个别访谈,发现当代大学生既存在法律意识的淡薄,也存在法律意识的错位:第一,过分夸大社会不正之风和司法腐败现象对执法过程的影响,从思想上扭曲了权与法的关系。有少数大学生认为,在当今的中国,权大于法,当官的、有钱的人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不受法律的约束。他们普遍相信“找关系、托熟人,才能办事”的信条,“担心花费大量金钱、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也未必能讨得司法的公正”,因而不相信法律的严肃性;认为“执法队伍的人员素质偏低”,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执法存在着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第二,过分夸大法制建设的困难和法律本身不健全的一面,从思想深处藐视法律的作用。有少数大学生认为:“中国公民目前的文化素质还很低,达不到依法治国的要求”、“中国是一个缺乏法制传统的国家”、“中国的法

律漏洞太多”,“中国的法律苍白无力”等等,所以法律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不大,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甚至是“可有可无”。第三,有极少数大学生法律意识近乎空白,认为法律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不相信法律的作用。面对这种情况,在大学生中加大法制教育的力度、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已是势在必行。

1.3法律能力欠缺

法律能力是体现大学生法律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包括守法能力、用法能力和护法能力三个方面。目前,大学生在这三个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欠缺。首先,大学生守法的自觉性不够。近几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的行为在不断地上升,在我们的大学校园中,盗窃、诈骗、性犯罪、人身伤害这一类的案件时有发生,状况令人堪忧;其次,大学生的用法能力较弱,不善于将法律运用于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例如,在消费时不向商家索要发票,当购买到假冒伪劣商品时,往往因缺乏有效的证据而投诉无门。最后,在大学生中能积极主动维护法律尊严的行为还不够普遍,多数大学生缺乏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勇气和决心,护法能力尚弱。

2、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特点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我们小组对我校大学生法律意识与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从中我们发现了大学生法律意识与行为的一些特点:

2.1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的层次性

如第2题:请你评价一下自己的法律意识水平?(见图1)

数据显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从大学生的行为表现来看,也是如此!2000年12月26 日,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人大代表选举时,第9选区,内蒙古青城大学学生因为投票前人大代表候选人未与选民见面,而拒绝投票;2001年3月12日,我国第一个大学生消费者协会成立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等。在大学学习过程中,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法律意识上的表现是不同的。在学习中多数大学生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法律的基础知识,提高对法律的认识能力,部分同学还具有运用法律知识和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法律意识具有较高的层次。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同学,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对于法律基础知识的学习毫无兴趣,没有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大学生在对法律的认识能力和掌握程度与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发展特点也明显相关:感性色彩较浓,理性成分较少。对法律和现实生活中的法律实践带有比较浓重的感情色彩和片面性。另外,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由于所学知识和专业的不同也导致了其法律意识具有不同的特点。

2.2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与行为的矛盾性

很多当代大学生的正义感比较强烈,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非常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都喜欢关注,特别是对于国家的法制建设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强烈要求和愿望,希望国家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有部分大学生对现行的法律对人们生活的保障作用等问题持肯定态度,承认法律的社会价值。但是当事情真正落到自己的身上时,有些同学往往就会感觉法律不公平,不认同法律的有关条款。更有甚者,做出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但是另一方面,有一部分大学生对我国法制建设认知不全面,存在片面性。我们在与部分被调查人交谈时也发现同学们在很多情况下知道那样做是对的,在答题时也是那样选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他们行为却并不是如自己所想的那样。

[3]

三、培养和塑造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

1、端正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对法律的态度【4】

作为一名法律教师, 要意识到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要改变过去那种以为法律教育课是基础课可以不认真教学的片面思想, 树立一种积极科研、认真教学、严格要求学生的工作作风, 充分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法律教育者的重任、使命感。同时作为一名法律教育者, 还要教育大学生处理好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 改变过去那种重视专业课, 轻视基础课的思想,培养他们学习法律的兴趣, 使他们自觉地把法律基础课放到与专业课同等重要的位置, 积极钻研, 努力学习。

2、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这块主阵地开展一系列文明、高雅、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在校电视台播放大学生德育教育节目、与校广播站联合开办法律专题栏目、参加校内治安联防;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法律知识竞赛、法律征文;举行模拟法庭、参观监狱;开设法制宣传园地、开展法律知识及咨询活动、开办相关网站等活动。通过这一系列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活动,逐渐丰富大学生的法律知识,使其能牢固树立起法制观念,深刻理解法律的本质、作用和社会价值,自觉地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维护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合法权益,从而增强法制教育的实效。

3、深化大学“思修与法基”课的教学改革

目前的“法律基础”课教材,普遍存在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的问题。教材内容未突出重点,只注重编写的系统性,教材内容几乎涵盖了我国现行的法律,书中几乎无任何案例对相应法理进行释疑,而法律条文中大量引进的专业术语对于非法律专业的学生来说无异于读天书,不适应学生自学和阅读的需求。同时,应当积极拓展法学选修课的开设门类和开设范围,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使学生从理性的层面对整个法治、法律及各部门法的基本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有一个宏观把握,从而逐步培养出适应现代素质教育要求的具有较高的法律意识的大学生。

同时,还需重视教学实践环节。高校应积极与地方司法部门联系,建立实训基地,开辟并充分利用法制教育的“第二课堂”,让大学生多参与一些主题鲜明、生动活泼、形象直观的司法实践活动,如旁听有关民事、刑事、行政案件、经济的审判大会,亲身体验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请检察官、法官、律师和立法工作者来高等院校剖析典型案例、开设法制讲座等,利用发生在身边的典型案例对大学生进行直观的、生动的法制教育,使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守法的自我修养,积极参加依法治国、民主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的实践。

4、整合各方面力量,创建良好的环境氛围

高校要善于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坚决取缔校园周边一些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非法电子游戏厅、网吧、棋牌麻将室等场所,净化校内和校园周边的环境。同时高校应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形成一个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高校在制定一些重大决策、修改和完善的一些管理规章制度时,要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使各项政策和管理制度更加合理合法,并且在实施中要坚持严格要求,坚持维护各项政策和规章制度的严肃性,树立起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风气,从而对广大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教化、示范、熏陶的作用。在育人的目标上,家庭和社会要同学校形成一致性,共同创造育人的大环境。

总之,对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首先要遵循法制教育的特有规律。大学生对法律技能的娴熟掌握和法律意识的自觉养成,不是开设几门课程就能实现的,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应贯穿于所有教学环节,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这一特定的传递空间,发挥各有关专业课程在进行法制教育方法的作用和功能,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比较系统的法制教育。同时要善于和当地各政府部门相结合,形成合力,净化校内和校园周边环境,为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保驾护航。

四、结语

加强对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通过法律来约束大学生的行为,可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预防和抑制大学生违法犯罪,同时提高其运用法律进行自我保护的能力,促进大学生自身素质的不断完善,培养知法、懂法、尊法、守法的一代公民,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制化、民主化、制度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杨宪民.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途径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2年08期.[2].黄少洪.论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特点及培养.《中国成人教育》,2009年08期.[3].陈建新,袁贵礼.中国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透视[J].社会科学论坛,2002.

[4].谢尚果.大学生法律意识研究及其提高的途径[J].广西民族学院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

4.大学生法律意识与权利意识的调查研究及应对策略 篇四

《刑事诉讼与案例分析》

课程论文

学院: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日期:

法律是一个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社会成员普遍接受并程序化了的道德标准。他是维护一个社会生活正常生活的道德准则。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有必要了解我国的法律,履行并维护自己的义务和权利。因此本学期选修了《刑事诉讼与案例分析》这门课程,虽然不是专业的学习但是通过老师的讲解了解很多法律基础,可谓是受益匪浅。

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依据。“人们的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与其文化程度成正比。”虽然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学过一些法律知识,但整体法律知识水平却较低。

当前我国大学生大都重视专业课,而对法律基础课不予以重视,只是临到考试的时候突击,应付了事,大多数学生重学分,轻实效,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大学生不可能有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我在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时也就在考试前突击,很多知识未能掌握。

这也是大学生的一个普遍现象:大学生法律观点偏差,法制观念淡薄。

法律观点、法律观念是法律意识的组成部分,它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的依据。它们与法律知识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当前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较低,法律知识薄弱,易产生错误的观点、淡薄的法制观念,部分大学生对法律的实现持怀疑、不信任的态度。《中国青年研究》中有这样一组调查数据,对象是某高校三年级的大学生,他们对于“如果你涉及到诉讼,你对法律的公正裁决”表示有信心的占35.1%,而58.1%的大学生表示信心不足,有6.8%的大学生表示完全没有信心。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吗?”回答“不太平等”的占第一位为79.7%,“不平等”的占第二位12.8%,认为“平等”的占9.5%。另一方面,大学生缺乏权利观念,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甚至会放弃法律武器,采用报复的手段来讨回“公道”,导致了违法犯罪的可能性。

马加爵,药家鑫,这样的大学生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思想偏激之外我们不得不说法律意识的淡薄是酿成这场悲剧的另一个原因。

法律意识的淡薄,法律知识的欠缺也导致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常受到侵权的事。大学生在外兼职常会遇到拖欠工资或是克扣工资等情况,当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利用假期打工,因为一方面可以获得锻炼,还能赚取一些收入。但由于大学生的特殊身份,无法寻求劳动法的保护,并且国家劳动部也明确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可以不签订合同,这使得许多大学生打工期间的合法权益屡遭侵害,却因证据不足而放弃选择司法程序维权。其实,大学生们可以要求与用人单位签订书面的劳务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从而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我认为:大学生应当具备的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是公民理解、尊重、执行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公民的遵纪守法行为不会自然产生,而是在一定法制观念,法律意识的指导下实现的,具备了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就会做到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的尊严。

高校应营造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的学校环境。高校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基课属大学课程中的公共课,课时少因此在教学中,法学内容的选择尤为重要。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与需要,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在‘少而精”方面作文章,应讲授与学生有一定联系的部门法,如民法、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等,由干与学生密切相关,因此也容易提高学生兴趣,增强普法效果,从而也使学生通过普法教育了解法律,值得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第二点即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往的普法教育,法学教师多采用讲.授这一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上课提不起精神,更不用说去努力学习法,以法保护自己。因此,加强对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真正提高普法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因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比如课堂讨论,多进行案例分析,结合录像等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普法达到我们所要达到的效果。

只是通过开设法基课程,进行普法教育,不足以使学生真正提高法律意识。普法教育毕竟过于抽象,要真正唤醒学生的法律意识,应采取一些更具体,更行之有效的办法,针对大学生年龄及性格特点,把法律意识的培养同组织活动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里,笔者谈几个这方面的建议。

1、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学生通过自己模拟法官、律师、检察官、被告等角色,能更加深刻地把我国一些诉讼法程序掌握,也通过模拟对犯罪分子的审判,对旁听的学生起到震慑作用,提高他们守法的警惕性,从而自觉守法。2.组织一些有关法学方面的知识智力竞赛,如前所述,我们的法学课程由于课时少,在教学;中,我们只能采用“少而精”的方法,在部门法选择上,磨刀能控与崇全有密切共连的几门部门法,但中国法学精深,我们要全方位了解我国法律,从而更全面提高我们的法律意识。则可通过开展以“某法”为主题展开知识智力竞赛,学生通过这一活动,能主动去学习合同法内容,提高学法兴趣,何乐而不为。第三,可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很多是课一堂——宿舍——食堂三点一线,大学生涯极为枯燥,通过组织学生去校外分听法庭审理,能开拓视野,也能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的某方面,从而使学生能更深切地体会到用法律保护自己的重要性。另外,对于现今社会上的一些著名案例,诸如“胡长青受贿案”、“远华特大走私案”等一些重大复杂案例,可组织学生看录像,或请有关办案人员或著名法学专家来校开讲座,既能让学生了解时事,也能更深切体会法律的权威,树立“法大于权”的论点,从另一层面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最后,要彻底培养学生法律意识,转变大学生某些错误观念,也要重视提高大学生的文化思想道德水平,特别要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结合起来,一个人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就为其法律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主观要件。(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并把法律素质作为现代人素质的主要方面。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不学法,不懂法,没有相应的法律知识.就不适应时代需要。因此,我们应努力提高法学教学质量,真正培养出一批具有全面法律意识的大学生。

5.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 篇五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主力军,他们有着敏捷的思维,善于独立思考和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注重个人的现实利益,对自己的素质要求较高。但由于某些社会风气、社会道德和法制教育的不足,致使其对法律没有足够的信任,因此没有确立对法律的权威。其次,大学生法律意识不成熟。从年龄上讲,大学生是一个跨越青年和成年的群体,尚未形成成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其法律意识带有明显的不成熟性。社会环境以及大学生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个别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行为等与社会要求存在一定偏差。另外,当今大学生法律意识浅薄,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被他人侵犯的合法权益。当前大学生在违法犯罪面前,没有足够的胆识和法律意识,缺乏正义感。与此同时,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生所知道的一些法律知识,大多仅限于课堂上老师的教导,而不主动学习法律法规。

有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明显增多,占社会刑事犯罪的比例持续上升。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曾主持过一项调查,1965年,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社会刑事犯罪中约占33%,其中大学生犯罪约占1%;“文革”期间,青少年犯罪开始增多,占到了整个刑事犯罪的60%,其中大学生犯罪占2.5%;而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到了社会刑事犯罪的70%至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为17%,而且犯罪类型向智能化、多样化发展,同社会犯罪比,其涉罪范围、性质及危害没有质的区别。数据显示:“象牙塔”并不平静,大学生们的法律素养包括法律意识状况令人忧虑。

总之,当前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在大学生的头脑中法律的权威还没有完全彻底的建立起来。但是,众所都知,法律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基本,也是维护正当利益的利器,只有充分了解法律、运用法律,才能更好的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而拥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是运用法律的前提。因此,我们进行了以大学生法律意识为主题的问卷调查,希望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法律意识现状进行了解和分析,增强我们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调查目的及意义:

1、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进行客观、准确的研究及分析,是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教育,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遵守法律内在自觉性的基础。从年龄上讲,大学生是一个横跨青年和成年的群体,由于尚未形成成熟、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法律意识带有明显的易变性和不成熟性。加之历史原因、外部环境以及大学生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个别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行为与社会要求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和法律需求,对于提高法律教育的针对性,切实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大学生遵守法律内在自觉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长远方针,是国家法制建设的百年大计,是促进培养现代化合格人才的需要。1997年,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的目标,而社会主义法制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于公民法律意识,它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决定法律本身的命运。大学生群体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后备军。这个群体的法律意识强弱,直接影响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了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及存在的问题,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三、调查方式:2011年10月1日至12月1号,我们通过发送问卷进行网络调查和在校调查,无记名填写调查问卷,共征集问卷97份。人工进行调查结果分析,从而得出调查结论。

四、调查对象:当代大学生

五、调查问卷结果及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对大学生法律意识有了基本了解,共50人,调查情况如下:

1、你在哪里长大()

A 城市 B 农村

2、对于盗版问题()

A 很反感 B 无所谓,便宜就好 C 根据质量而定 D 向有关部门举报

3、在路上看到有人偷东西时,你的做法()

A 明哲保身,视而不见 B 悄悄的提醒被偷的人 C 报警 D 大声呼叫并训斥小偷 E 说不清

4、甲、乙两人是亲密无间的朋友,因买房需要,甲向乙借款二万元,五年内归还,您认为甲应当写借条给乙吗?()

A、不用写 B、应当写 C、写不写都无所谓 D、说不清

5、你知道《劳动法》里规定的试用期最长时限是()A、三个月 B、六个月 C、一年

6、你对闯红灯的看法()

A 不闯,违反交通规则 B大家都闯,我也闯 C 看情况

7、你认为你目前法律学习中的主要问题是()A、懂得法律知识但不会实际运用 B、缺乏法律知识 C、能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并解决现实问题

8、你是否关注国家的立法活动或是法律报告?()

A、经常 B、偶尔 C、从不

9、学校或相关部门组织法制宣传活动或讲座时,你觉得()

A、能学到东西 B 太形式没意义 C不愿去,浪费时间 D 没参加过

10、当你和你的家人权益受到侵害时,你首先()

A拿起法律的武器 B诉诸武力 C通过关系解决 D根本没有在意过 E 感觉委屈但也无能为力

(一)法律知识的重要性及对法律知识来源的认识

据调查我们发现有62%的大学生不知道劳动法里面规定使用期最长时间。由此可知他们对法律知识了解并不多,无疑对以后的就业等有一定影响。而对于学校或相关部门组织法制宣传活动或讲座时,37%的大学生认为能学到东西愿意去,47%的大学生觉得太形式没意义,8%的大学生不愿去,觉得浪费时间,而没参加过的大学生8%。令我们欣慰的是希望多了解一些法律知识的大学生占79%,觉得无所谓的占20%,但还是有1%的大学生不希望多了解法律。大学生法律知识的来源51%是来自于学校的教育,28%是来源于电视,8%来源于报纸,受家庭影响的只占3%,其他来源的占10%。这无疑表明了大部分大学生法律知识缺乏,学校系统的法律知识教育不足,不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大学生对法律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二)主动运用法律知识的意识及能力

通过对学生遇到盗版问题的调查,我们发现向有关部门举报的人只占4%,绝大多数是根据质量而定。而当大学生在路上看到有人偷东西时,有11%的人选择明哲保身,视而不见;悄悄的提醒被偷的人占50%,选择报警的只占13%,大声呼叫并训斥小偷的占7%,19%的大学生觉得说不清。

接着我们又调查了大学生对闯红灯问题的看法,发现选择不闯,违反交通规则的占60%,还有6%的大学生选择,大家都闯,我也闯;34%的大学生选择看情况。而当大学生权益受到侵害时,拿起法律的武器的只占64%,诉诸武力的占5%,通过关系解决的占19%,根本没有在意过的占4%,还有8%的大学生感觉委屈但也无能为力。这不禁引起我们的思考,还有部分大学生不选择法律武器的原因是什么呢?据调查,我们发现有52%的大学生缺乏法律知识,而认为掌握了必要的法律知识且能灵活运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学生只占18%,懂得法律知识但不会实际运用的学生占 30%。这很明显的表明大学生缺乏主动运用法律知识的意识,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只停留在感性意识阶段,缺乏理性法律意识,实际运用能力不足。

(三)对法律的信任度和对当前法治的整体现状的满意度

法无处不在,法是我们生活的重要工具。但据调查还有20%的大学生认为法律不如权力有用;只有25%的大学生认为法律在现实生活中非常有用,50%的认为一般,甚至还有5%的大学生觉得基本没用。那么,为什么会有大学生认为法律不如权力有用呢?为此,我们进行了更深入的调查,发现只有11%的大学生认为我国目前权力与法律的关系是法大于权,而认为权大于法的占45%,34%的大学生认为有时权大于法,有时法大于权,还有10%得大学生觉得说不清。这一方面说明了作为法治前提的民主立法及其程序还很不健全,司法不公乃至 司法腐败现象仍然畅通无阻;另一方面这种消极的法律意识也会严重地影响到公民法律信仰确立和法治理想信念的最终建立,表现出大学生法律信仰的一定程度的缺失,也反映了不利于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法治环境和氛围。

六、大学生法律意识缺乏的原因

(一)学生发面的原因(1)缺乏主动性和远见性

根据调查了解以及相关的文献资料,我们发现,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会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专业科目的学习上,他们认为学好专业知识,锻炼好各方面的能力,将来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因而不必浪费那么多的时间去学习法律知识。而且,法律知识有相当的枯燥,缺乏吸引力,因而,很少有大学生会主动去学习法律知识,对学校开的相关课程,也只是要求考试过关就行,对于学校举行的法律知识讲座,去的人更是少上加少。这样逐渐形成不良风气,很难提起学习的兴趣。大多数大学生重学分,轻实效,并没有意识到法律的长远作用以及有形和无形的影响。因此,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大学生很难有扎实的法律基础。(2)缺乏实践性

根据访谈,一部分大学生反映,法律知识好像真的离我们很远,我们在课堂学到的知识长时间不用,缺乏实践,很快也就忘记了。在我们学校,虽然开设了相关课程,但只是详述了相关的法律知识理论,缺乏实践经验的考验,因此大学生只是学习了理论知识,却不会应用,只是流域形式。

(二)教师方面的原因

通过参考相关的文献资料,我们了解到: 除了将法律作为专业课来对待的专业,老师都不会过高的要求专业的学生,只要能够不影响课堂秩序就可以了,因此学生也会在私下做自己的事情。有些老师对此也不以为意。另外,老师每堂课也只是按照自己的大纲进程,讲述知识,使课堂气氛乏味,学生自然提不起精神去学习。

(三)学校方面的原因

通过参考相关的报道,我们认识到:学校方面关于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方面的课程也只是开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同时一周也只是一大节课而已,想要很好的讲授法律知识对老师老说也是很有挑战的,说明学校对大学生的法律教育程度关注不够。另外,高校的法律教育存在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造成学生死读书的情况,而缺乏实践。

七、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措施

(一)学生方面:提高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意识,多组织讲座让学生更加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如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信仰等。当然还可以组织法律主体活动,模拟实践等方式加强大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让道德修养与法律同时进步。

(二)教师方面:打破常规教学模式,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欲望。在课堂教学重,可以结合现实生活的例子,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也可以打破常规教学局限,组织主题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法律的重要性,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可以运用多种方式,让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如法律知识竞赛、法律主题活动等,这样效果也会比课堂教学好很多。

(三)学校方面:实行“依法治校”,营造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氛

围深化大学“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开展校园法制文化活动,以适应素质 教育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要求。多组织专家讲座,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开展一些主题鲜明的法制演讲、辩论赛、讨论会、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活动,使学生能自主参与、身临其境,从而受到教育和启迪;多组织学生参加与法律有关的活动,让大学生从实际中获得法律知识。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尽量提供学生实践的平台,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增加对法律知识的认识。

(四)社会方面: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加强道德规范建设,创造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大学生思想开放,时代感强,主观上期望法治,关心国家法制建设,但世界观还未完全成熟,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因此,立法、执法、司法部门做到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执法的程序化,守法的自觉化;大众传播媒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应利用普法、守法、执法和监督法律实施的模范人物和典型事迹,进行生动的法制宣传,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对于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八、总结

根据此次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法律观点偏差,法制观念单薄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不高。作为大学生,应当具备法律素养,这成为现代市民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立足社会的基本条件。然而,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还很低,违法犯罪的大学生多数是法律知识贫乏,法制观念淡薄,他们不懂得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分析和认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是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法律是我们保护合理权益的武器,尤其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更应该懂得法律,使用法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保护我们的合法的权益,而知法,守法,维权更是我们了解法律的过程。总之,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对国家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培养需要社会,学校,国家,个人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法律意识得到很大的提高。

九、研究心得

通过这次时长2个月的关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我们不仅认识到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缺乏,更重要的是在过程中,我们深入研究,通过参考文献、问卷调查、访谈等多种途径了解到了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缺乏的原因以及相关措施。同时我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都通过这次调查得到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升。刚开始我并不知道有问卷心这个网站,经过老师的辅导,我学会了许多以前没要接触到的新知识。在学校调查反谈中,我的口语交际能力也得到提高,胆量也大了,思路也拓宽了,了解到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情况还进行了交流。在写调查报告的时候也是频频出错,在这里我要感谢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忙。借此机会,我也认识到了自己存在的许多不足之处,如刚开始的时候我不会做表格,不知道怎么报告格式,礼貌也不足等等。吸取此次经验,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会更加努力,不断完善自己,取长补短,虚心请教。与此同时,这次的调查给我们当代大学生敲响了警钟。法律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做一个守法的好公民就必须懂法,会法;法律也是无处不在的,像盗版、偷窃、交通事故等等这些生活小事都涉及到法律,这些都与我们息息相关,时常发生在我们身边。因此,我们必须提高法律意识,学法、懂法、守法。最后,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对于国家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得到很大提高。

6.护理人员法律意识现状和应对措施 篇六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33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137-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国家医疗法律、法规的健全,人们在就诊过程中法律知识不断完善,维护自己权益意识增强,使护理人员面临巨大的职业挑战,所以,加强法律意识的学习刻不容缓。现将护理人员法律意识现状及应对措施分析整理如下:

1 护理人员法律意识现状

1.1 护理教科书设置中无法律意识知识参照 在我国护理学基础教育中,中专教育中法律学课程只占全部学时很少的比例,主要讲授法律基础知识,没有与职业有关的法律知识培训内容。业内人士对护理人员知识了解程度的调查显示,护理人员现有的法律知识主要来源于学校教育,一小部分的人采取了自学的方式,大部分的人通过协会和单位组织的法律知识讲座学习到部分法律知识,还有一部分的人法律意识淡漠,无法预见法律知识缺乏的危害。更不懂得加强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1.2 患者的法律意识增强 医疗服务是一种特殊消费,不同于商品消费,不少患者和家属却把医疗服务放在商品消费的位置上,过度维护自己的权益,要求太过于苛刻。而大部分护理人员往往法律意识和知识缺乏,不知道如何维护双方利益,尤其是保护病人的利益。无法预见自己对病人的一言一行造成的后果与法律的关系,以至于在工作中不懂得约束自己的言行,导致了护理人员和病人及其家属之间的矛盾。

1.3 有些护理人员不注重在实际工作中学习,不懂得学习新事物,想当然行事 年轻护理人员,经验不足,不懂得及时充电,来提升自己相关法律知识,我行我素,造成了不该发生的护患纠纷。而工作年限长的护理人员,自认为经验丰富,资历深,根据经验想当然行事,工作中太过麻痹大意,也是造成护患纠纷的原因之一。

1.4 部分护理人员自身职业倦怠感强,缺乏敬业精神 由于护理工作性质特殊,面对的是患有病痛的病人,自身情绪也易受感染,同时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导致护士的职业倦怠,对护理职业失去了热情,工作得过且过,自然会大大降低工作效率,也易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

1.5 护理人员证据意识缺乏 部分护理人员工作不认真,警惕性不高,书写护理记录时不严谨,字迹不清楚,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将无法提供强有力的证据和应对措施。还有一部分护理人员对病案保管不当,病案反应了病人住院期间一切治疗措施,用药情况,及病情动态,是反映护患双方治疗与被治疗,服务与被服务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病案保存不当或丢失,我们将无法提供病人的真实情况,是对病人的不负责,也是对护理人员的不负责。

1.6 护理人员角色缺如 部分参加工作时间短的护理人员年龄偏小且自律性差,未能进入护士角色,因此,就不能完全履行护士应尽的义务,工作中失误相对较多,也是导致医疗纠纷的原因。

2 干预办法

2.1 加强医疗卫生法规的学习,做一个知法懂法用法的护理人员 护理人员应通过不同途径接受与医疗卫生有关的法律方面的培训与学习,用学到的法律知识武装自己,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的发生。在业务上多总结经验,做到精益求精,尽最大限度的减少患者的病痛。工作时间,全神贯注,不开小差,摒弃杂念,严格检查,核对,对病人做到多问,多看,多指导。对自己要求多想,多做,多练。

2.2 多为患者着想,对手术病人签协议时,一定将术中、术后有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后果交代清楚,对病人存在的焦虑,恐慌心理,应给以安慰,让病人或家属无心理负担,相信医护人员,签字时做到心中有数,轻松上手术台,切不可麻痹大意,草率行事。

2.3 规范医疗护理文件 医疗护理文件是医院重要的档案资料,是护理人员临床实践的原始记录文件,也是诊断、治疗、护理的重要依据。完整的医疗护理文件具有重要的法律作用。在医疗纠纷时,要依靠其中的记载以判断是非及有关医务人员有无法律责任。要求护士在书写时一定要认真、具体、准确、及时、真实、完整、全面。尽量用医学术语,措辞简单、清楚、扼要。不可任意涂改。书写时精神要集中,做到认真、细致、准确、及时。

2.4 加强护理人员整体素质培养 医疗机构应多组织一些关于护士素质方面的学习和交流,让她们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职业素质,加强自身修养,加强慎独。对患者不能存在偏见,不分男女老幼、贫困或有钱人、有无社会地位,有无触犯法律,都要一样对待他们。碰到脾气暴躁的病人,应该理解他们,多为他们想一想,切不可感情用事,与患者发生言语冲突,应耐心地为病人做好解释,为病人做好护理,不要带着情绪工作,把情绪发到病人身上。

2.5 关心护士、爱护护士、理解护士 医疗机构应该重视护理工作,尊重护士,肯定她们的劳动成果,对工作表现良好的护士,适当给予一定的精神或物质上的奖励,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营造爱岗敬业的氛围,让每位护士知道护理工作的神圣使命和重要性,激发每个人的工作热情,以提高工作效率。

7.关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 篇七

众所周知,法律是我们维护正当权益的武器,只有充分运用法律,才能很好地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而拥有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是运用法律的前提。大学生作为具有专业知识的21世纪高级人才,其法律意识是否健全呢?于是我对50名法学和非法学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

一、研究方法,问卷调查

调查时间为2011年3月17至20日,在我的高中和大学同学的帮助下,对5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方式是无记名填写调查问卷,人工进行调查结果分析,从而得出调查结论。

二、调查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了基本了解,调查情况如下: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

(1):当你在路上遇到一个小偷正往路人口袋里偷东西,你会()A. 明哲保身,视而不见 B. 立刻告知被偷者 C. 打电话报警

(2)当你和你家人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你首先想到的是()A拿起法律的武器 49% B诉诸武力20% C通过关系解决31%(3)在你所有的经历中,曾经运用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吗?()A、有 18% B、B、没有 82%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大学生并不拥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当其正当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只有18%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4)你是否关注国家的立法活动或是法律报告? A、经常 9% B、B、偶尔 86% C、C、从不 5%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只有9%的同学会经常关注国家立法活动或是法律报告,还有5%的人这表明了大学生对法律的重视程度是非常不够的,其认为自己只要守法不违法,法律是离自己很遥远的。

(5)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法律事业的发展有多了解()A不甚了解64% B大致了解 36% C很清楚0%(6)你明确知道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在什么时候出台的吗()A知道59% B不知道41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而在调查中发现,有41%的大学生不知道,而只有36%的人对中国成立以来法律事业发展有大致了解。可见大学生对与中国的法律常识知识了解并不多。

(7)你生活中的法律知识是从什么地方来的()A电视报纸等媒介上45% B学校的课本上32% C家庭的影响10% D其他13%(8)你认为现在我们国家的普法力度够不够()A 很不够 64% B经够了 27% C对这件事无所谓9%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有64%的人认为我们国家的普法力度还不够,另外,学生中只有32%的法律知识来源于学校课本,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校对学生的法律知识并不是非常重视。这就要求国家和学校都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9)您觉得法律能维护你和你家人的切身利益吗()A能,我对法律有信心27% B不能,法律愈来愈成为有钱人和有权的人的代表32% C现在不能,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会逐渐完善41% 这个问题反映出大学生对中国现在的法律状况并不满足,只有27%的人对法律有信心,而大多数都只是对未来有较乐观的看法,这说明我国现阶段的法律事业还有许多不足。

(10)你对法律专业感兴趣吗? A 不感兴趣57% B 感兴趣29% C 一般 14% 从以上可以看出:大多数的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对法律并不感兴趣,而现在的中国正处在法律发展时期,急需大量的法律人才但中国有13亿人口,但却只有12万左右的律师,而在美国,虽只有2亿多人,但却有近100万律师,而且,学生对法律的不敢兴趣也反映了其法律知识的不足。

此次调查的结果说明,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比较弱,知识也比较缺乏,从数据上看,学生们都没有太在意生活中的法律问题,也许他们觉得,在生活中遇到麻烦是必然的,并不是法律问题,也有可能受家庭、社会等各种因素影响,让他们认为权利比法律有用,大学生善于独立思考,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喜欢表现自己、设计自我,注重个人的现实利益,对自身的素质要求较高。但由于某些社会风气、传统道德和法制教育的不足,致使其法律意识方面非常淡薄,甚至缺失。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和主力军。有鉴于此,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就更不容忽视,而且应当成为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三、原因分析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1.、法律信仰缺乏

法律信仰是指基于社会主体通过对法律现象的感受而形成的内心对法律价值的认同,对法律的坚定信念和尊重,是公众自觉守法的升华。部分大学生崇尚权力,迷恋金钱和财富,对法律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认识没有准确地把握,对法治缺乏信心,甚至认为法律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受权力和金钱的支配,有了权力和金钱,就可以为所欲为,颠倒是非。2.、法制观念淡薄

人之为人,最首要的就是其言行举止受到各种规范的约束,如校规、道德、法律,以及各种社会礼仪习惯等,其中,最基本的规范应当是道德和法律,大学生更应如此。然而,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他们或者动辄恶言相向,互相看不起对方;或者漠视对方权益,无事生非,造谣中伤,恶意攻击他人;或者不知如何保护自己被他人侵犯的合法权益,只能忍气吞声;更有甚者,根本无视法律的存在,最终不得不受到法律的制裁。例如轰动全国的马加爵恶性杀人案件,还有发生在北京动物园的清华大学生刘海洋的“泼熊事件”等。3.、法律知识不足 当代大学生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法律素质不高,他们所知道的一些法律知识,也仅限于课堂上的灌输所得。他们始终认为“只要不违法犯罪,学习法律便一无是处”,从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法规。殊不知,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命运和前途,而且关系到民族的振兴、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4.、强调权利而忽视义务

权利和义务是整个法律体系的核心内容。权利与义务是相对应的,从利益分配上讲,就是索取和付出的关系,他们之间具有统一性、平衡性的关系。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尊重他人的权利是主张自己权利的前提,不尊重他人的权利,其实就是践踏自己的权利。然而,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片面强调自己的权利,只知道索取利益,不懂得履行相应的义务。总之,当前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干扰,法律的权威还没有在大学生的头脑中完全彻底地树立起来。但可以肯定的是仍然有不少的学生具有浓烈的忧患意识,对法律的渴求显得尤 为强烈。他们深知在法治社会里,法律无所不在。无论是目前的生活、学习,还是将来参加工作,无一例外地都要受到来自法律的各方面的调整和约束。所以作为合格的大学生,就应具备良好的法律素质,使自己在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等各方面,都能成为全社会的楷模。

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原因分析

1.、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正在迅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其心理上具有明显的成长特征,情绪、情感的自控力较差,喜欢用批判的、怀疑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极力想摆脱来自外界的干涉和约束,面对着经济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众多人生考验,会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部分学生功利性、自我性、短期性、随意性心理症状混合交织,客观上会对法律、制度产生心理抵触。2.、外界价值观念的影响

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世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状态,这有利于他们学习知识、开阔视野。但真假难辨的各种信息也会对他们的价值观造成冲击和影响。有的在主流与支流、精华与糟粕、真善美与假恶丑等问题上分辨不清;有的只顾搞所谓的“自我设计”、“自我完善”,从而陷入个人主义的泥潭;有的把追求物质享受作为人生的精神支柱,追捧“金钱万能、享乐至上”的生活方式。这种价值观的错位一旦受外界不良因素诱导,就容易走上违法的道路。3.、大学生法律教育薄弱

一是对学生法制教育的定位不准确,重义务轻权利。忽视对公民享有权利的宣传,使学生产生“法律就是要求公民尽义务”的错觉,有碍于大学生健康法律心理的形成。二是要求学生理解和背诵法律条文导致教育重点错位。忽视了法律观点、法律理念、法律精神的宣传和培育,致使大学生头脑意识中缺乏现代法律意识,行为上被动、屈从地遵纪守法。三是灌输式的知识传输方式收效甚微。法制教育缺乏应有的互动交流和案例讨论,引起大学生的普遍厌倦和反感,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4、学生方面的原因

(1)主动性。根据调查了解到,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式,大学生将更多的时间放在自己专业科目的学习上,他们普遍认为只要学好专业知识,锻炼好各方面的能力,将来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也就可以了,不必浪费在学法律与自己的专业不相关的知识上,而

且,多数大学生认为法律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因而,很少大学生会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对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也只求考试过关,大多数学生重学分轻实效,也是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之一。

(2)缺乏远见性。没有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没有法律意识,即使当自己的正当权益受侵犯时,也不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调查表明,很多大学生认为,自己目前并不需要法律,而等到真正需要时,才觉得为时已晚。

(3)缺乏实践性。在调查中,很多大学生反映,法律知识是懂了,但是根本不知道如何应用,而长时间后,知识便逐渐淡忘,每个非法学专业的专业都开设有思政这门课,详细讲述了相关的法律知识,然而,理论知识没有结合实践,而最终流于形式。

社会原因分析

1、中国法律传统的影响。、封建社会时期长。我国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各种封建观念思惟和世俗文化早已深深的印在泛博劳动人民的心中。中国传统的集权思想影响了人们的对法律的观念。民主平等的法律思想没有深入人心。公民的法律意识还不是很强烈。

2、国家的重视程度。政府对社会的普法力度还很不够,因此,国家应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对社会的普法教育,切实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教师、学校方面的因素

1、重视程度不够。除了法律专业的以外,其他院系的有关法律的课程,老师都不会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可以自由看自己喜欢的专业课书或是课外读物。只要保持课堂安静就可以了,也没有向学生讲明到底法律的重要性有多大,基本死板的按照教学大纲授课,老师重视程度不够,学生自然也不够用心。由此,学生得到的法律知识更加缩水了。

2、课堂气氛沉闷。法律知识相对于其他学科,比较枯燥,老师一般按大学教学大纲死板授课,极少联系实际,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昏昏欲睡,失去上课的兴趣。

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法律知识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形成正确的信仰起到关键的作用。所谓学以致用,只有将学到的东西用实践检验其是否正确,只要给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才能增加对法律的认识,提高法律意识。

四、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对策研究

法律意识是不能自发形成的。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的提高,只能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唤起大学生对自由、权利、秩序以及法律的憧憬和期待,进而增强其法律意识。1.、培养法律价值的认同感和法律信仰

只有在法律信仰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若社会公众缺乏对法律的信仰,法律规范就不能内在化,进而落实到自发的行为之中。法律虽然是一些规则和条文,但法律规则和条文背后深深隐藏着道德关切,寄托着深切的信仰,当人们在对法律产生认同并建立了法律信仰之后,遵守法律规则和条文就会形成自觉。在法治社会中,法律之所以能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威,并为每一个公民所信奉,根本在于法律体现、保障并实现着正义。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时应注重要求大学生用现代理念来评判与思考法律条文所体现的价值观,它是否充分体现了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内在法律权威的要求,是否充分满足了现代正义观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对法律的感情和其发自内心的对正义的信仰达到一种心灵的契合,大学生才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去遵守法律、尊重法律,最终完成法律意识的理念升华。2.、创造良好的法治社会环境

一方面要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只有做到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执法的程序化,守法的自觉化以及法律监督的制度化,才能实现依法治国。大学生思想开放,其观念具有激进性和时代性的特点,主观上期望法治,关心国家法制建设。因此,要培养大学生的现代法律意识,就必须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创造良好的法制社会环境。另一方面要创建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社会舆论、道德环境。大众传播媒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在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塑造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大众传播媒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应利用典型案例,进行生动的法治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舆论环境,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3.、创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氛围

一方面高校应该严格遵守和执行教育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开展学生工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按照规章条例办事,尤其是在学生普遍关注的学生德智体量化考核、评奖评优、贫困生资助、学生干部的管理等问题上,按规定办事,不因人而异,对违法违纪行为严肃处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法制观念。另一方面创建法治校园文化,开展法制教育活动。通过举办法律知识竞赛、学法守法演讲比赛或组织学生旁听法庭审判、模拟法庭、参观考察监狱、开展法律心理咨询和法律社会调查等,形成浓厚的法制教育氛围,促进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形成。

4.、提高法治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提高教师的法律修养。教育者应首先受教育,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法律素质和修养是增强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从事法制教育的教师应站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具备较高的法律意识和法律修养。二是注重加深大学生对法学理论的理解和现代法律意识的提高。教学内容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与需要,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在“少而精”方面做文章,重点讲授与学生有一定联系的部门法,如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等。三是采用多种方法展开教学。教学方法上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为教学服务,提高学生兴趣、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比如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教育效果,从而也使学生通过法制教育了解法律,懂得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5.、充分利用网络开展法治教育

网络的发展,为高校法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拓展了空间和渠道。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网络形象生动、图文并茂的特点,推动法治教育由封闭的、被动的模式,向开放的、主动的,全社会参与的型模式转变。使法治教育体现新颖性、直观性、参与性、系统性,通过网络将高品位图书推荐出去,在网上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有目的地向他们灌输符合网络时代的信息伦理意识,强化版权法、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以及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治观念,逐步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8.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篇八

院:法学院 年

级:2010级 班

级:5班

号:2010031485 姓

名:秦启凡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的总称。所谓法律心理是指人们对法律现象的感觉、情绪、习性等,这些是自发形成的,属于法律意识的低级阶段。而法律思想则是人们对法律本质作用的理解而形成的思想、观点,属于法律意识的高级阶段,在法律意识中起决定作用。同时法律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现行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感知、理解、心理体验和价值评价等各种意识现象的总称。它包括人们对法的本质和功能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适用的评价、对各种法律行为的理解、以及对自己权利义务的认识等等。因此,法律意识是法律观点和法律观念的总称。它包括法律认知、法律情感与意志、法律价值观三大部分。法律认知是人们关于社会法律现象科学认识活动的结果,它是人们关于法的一般理论和法律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以及一个国家和地区现行法律的内容和特点等方面的知识的总和。法律情感是指社会主体对发现像的主观心理态度或心理反应,是社会主体主张权利,为权利和法律而斗争的内在心理动力,是一个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法律意志是社会主体为维护法律的尊严,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斗争的主观心理基础,表现为主体在任何情况下都不畏强权、不畏诱惑和胁迫的坚强的守法精神和护法品格。法律价值观,包括法律评价、法律理想和对法律价值(如公平、正义、自由等)的理解与接受,它是可能对立法、政策适用和司法判决等行为产生影响的超法律因素。它们是一些观念或普遍原则,体现对事物之价值可追求的理想性等进行的判断。由于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因此培养法律意识有利于培养公民的社会主义良性,使公民具有依法办事的法治观念,能运用法律手段来保护国家、社会、个人的权利与利益,维护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勇于同一切不法行为作斗争。

同时,公民法律意识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准之一。其中大学生法律意识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国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如何,将直接影响当前和未来一个阶段我们的法制建设,影响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为此,我对本校大学生做了一次关于大学生法律知识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几乎所有参与调查的大学生都赞同“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战略目标,认为应该自觉守法、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但是,在现实中的应用却成了一个不小的难题。根据调查显示,73.3%的大学生表示只有在自己的正当权利受到严重侵犯时才会考虑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16.7%的大学生则认为只要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就应该考虑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在法与情的选择中,53.3%的人觉得当亲情和法律两难兼顾时,看情况再说,36.7%选择法律,不包庇。而日常生活中,75%的同学在买到假冒伪劣产品时首先会找商家理论,要求赔偿,16.7%的的人会选择忍气吞声,自认倒霉,只有8.3%的人会马上运用法律维权。这些数据表明,虽然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较以前已有了很大程度的觉醒和增强,但大多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水平上,尤其是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参差不齐,很难有一个较为平顺的认知。不仅如此,从大学生的行为可以看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不足。一方面,大学生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事例层出不穷,但这些大学生只是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事例也不鲜见,如盗窃、抢劫甚至卖淫、强奸、杀人等犯罪行为,以及打架斗殴、毁坏公物、剽窃他人学术成果、随意撕毁就业合同等违法行为等等,这些事件也是时有发生。

不仅如此,身边的事实也显示出当代大学生法治观念淡薄,只关注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问题,只注重眼前利益,表现出较强的实用性和功利性等问题。甚至于有一些大学生认为自己很难遇到法律问题,故而根本吧重视法律意识的培养。其实在生活中。只要你是一个人,享有人所应有的权利,并且在社会中生存下去,那么不管你是否愿意,是否注意到,你都无法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只要你在社会中生存,那么你时时刻刻都与法律及其法律相关的问题紧密联系。比如,在大学校园里普遍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学生为了图便宜,大多数人都买二手电脑和手机,他们认为这样既经济又实惠。却不曾想到,有的学生在交易的过程中就买了赃物,而这一行为,其实已经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法》。这些现象的发生,都是由于大学生没有足够的法律意识,缺乏法律知识,才会导致有的学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触犯法律。

通过以上信息,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制意识比较薄弱。一直以来,基于学校的教育除了法律专业的学生外,其教学内容涉及法律方面的知识较少,再加上自身对法律意识的求知欲不高,使得法制意识不能在人们的心中成形,大都只是泛泛而谈,并未真正的了解运用法律。第二,更加注重实现自我价值,主动法律意识明显缺乏,由于传统法律意识的思维惯性,也由于教育与宣传舆论的局限,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处于一种被动的守法状态,认为守法就是遵守刑法。第三,攻于知法、懂法,淡于守法、用法。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甚至会采用报复的手段来讨回“公道”,导致了违法犯罪的可能性。第四,由于我国法制机构的不完善,和一些不公正事件的发生,使大学生不再相信法律,维护法律。上述情况表明,由于受社会负面文化和学生自身道德以及心理成熟程度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还远远低于应该达到的高度。面对这种情况,对大学生加大法制教育的力度、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已是迫在眉睫的事。

为了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我国出台了许多相关措施,以便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但是其大多数停留于表面,没有真正的起到作用。因此,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成了关键。我认为面对大学生缺乏法律意识这一问题我们应该从本质上解决问题。首先我们应该分析和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强化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心理的教育。要知道人的性格对世界观的形成有着直接的重要的影响,现阶段的大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其思想并未成熟,所以面对一些事情往往缺乏控制力和判断力。以至于做出偏激的举动,如强奸、杀人、群殴等行为。由此可知,必要地心理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正确的处理好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我们才能较好的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因此我们可以开展关于心理健康的讲座,辅导等心理活动,务必减少大学生因为心理因素而犯罪的可能。

此外我们还可以开展一些主题鲜明的法制演讲、辩论赛、讨论会、专题论坛、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活动,以及旁听一些典型案件的庭审,使学生能在自主参与、身临其境中耳濡目染中得到教育和启迪;多组织学生参加与法律有关的活动,让大学生从实际中获得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而且实际生活中获得的法律知识比从课堂中学到的产生的效果会更好。

与此同时,加强道德教育,使道德与法律意识共同进步,是建造法制社会的一大动力。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人生追求目标,增强大学生的公德意识。通过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除此以外,我们也可以通过“大学生走进少管所的活动”等活动,让我们能够亲身了解其犯罪行为发生原因,其中又有多少是因为道德观念不强而引发的犯罪,使我们明白道德的重要性。

同时我们应该健全法律运行机制。一直以来,我国的法律机制并不完善,各部门之间关系交叉错综,很难真正的做到司法独立。而且在司法方面由于机制的不完善,导致法律实施的滞后,僵化等多方面的问题,造成了许多冤假错案,以至于许多人根本不信法,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很难培养法律意识。因此健全法律机制成了重中之重。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意义在于:第一,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要求。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我国依法治国的前景。只有强化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才能实现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法制化,才能更好地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第二,可以预防、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大学生犯罪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年来,有关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新闻常常见诸报端,我国大学生犯罪的人数呈不断上升趋势。应努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使他们对违法犯罪现象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做到自觉守法,自觉用法,让自己的行为合法,从而预防和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维护校园的安全与稳定。第三,可以完善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法律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不仅规范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而且保护着人们的正当行为和合法权益。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已成为衡量人才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大学生应有与法制社会相适应的法律教养和素质,自觉将自己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纳入法治的轨道。第四,可以使大学生学会正确做人、恰当处世。正确的权利。

总之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将来适应法治社会的需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对于国家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培养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得到很大的提高。

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问卷

您的的性别

○男 ○女

1、你的年级

A 大一 B 大二 C 大三 D 大四 E 其他

2、你认为大学是否应该开设有关法律的课程以普及大学生的法律知识

A 是 B 否 C 没意见

3、你对身边同学法律意识强弱的看法

A 强 B 弱 C 一般 D 没看法

4、若某人捡到100元钱,而失主很富有,你认为是否应该还钱 A应该 B不应该 C 无所谓 D不知道

5、当你乘坐公交时,发现有人正在行窃,你会

A立即呼喊,并抓小偷 B 明哲保身,视而不见 C采取委婉方式提醒 偷者 D 报警

6、你是否闯红灯

A 从不 B 偶尔 C 有时 D 经常

7、当你去超市买东西,回家后发现是劣质品,你会

A 找到超市要求赔偿 B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C 向有关部门举报

8、当你寝室被盗后,你的反应是 A 找到宿管,要求解决

B 报警 C

自认倒霉

D 不知道

9、你认为违法是否等于犯罪

A

B

C 不知道

10、我国的根本大法是什么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行政处罚法》

11、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哪些(多选)

A 平等权和人身自由权

B C 宗教信仰自由

D 告、检举和取得国家赔偿权

E F 文化教育权

G

12、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有哪些(多选)

A

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C

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E

其他义务

13、你认为法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A

保护公民权利

C

巩固统治阶级

E

不知道

14、当你的亲属犯法时,你会怎么做

A

不包庇,依法处置

B 《立法法》

D 不知道

政治权利和自由

批评、建议、申诉、控社会经济权

特定主体权

B 遵守宪法和法律

D 依法纳税

B 处罚违法犯罪行为

D 规范公民行为

B 看情况再说

C

9.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篇九

法律意识,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

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大学生群体对法、法律或其现象的反应形式,即心理、知识、观点和思想,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是未来社会的支撑主体,其法律意识如何,直接影响到公民的法律素质和整个社会法治文明的程度。

所以说学法、知法、懂法、守法,这是现代法治社会对每个公民的要求,特别是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法律素质的提高更为迫切。但近几年来,在大学校园里由于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不稳定因素凸显,导致一系列犯罪事件的发生,令人担忧。因此,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刻不容缓。这篇论文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作了法律方面的分析。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法律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体系,是人们关于法律的思想、观念、知识、心理的总称,包括对法律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态度和评价、解释,对人们行为的法律评价、法治观念等等。它既包括人们的法律知识、法律思维方式、法律感情、法律意志、法律态度、法律信仰,同时也包括法律心理、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因素和内容。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祖国未来的中流砥柱,其法律意识如何,直接影响着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与社会主义建设,研究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

1、大学生已有法律意识,但法治观念淡薄。当代大学生的法治观念淡薄,只关注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问题,只注重眼前利益,表现出较强的实用性和功利性。

2、对法律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掌握得不全不牢,理解不深。调查表明:他们对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民事诉讼等方面的常识比较了解,有70%的同学都能答对这些方面的问题;但对法理、民法、知识产权法、仲裁法国际法、行政法等方面的法律知识大部分人较为生疏

3、有崇敬法律的意识,但缺少践行法律的行为,法律信仰有待加强。如对“您认为什么是社会主体行为最根本的评价标准”的选答,只有40.9%的人选择 “法律”;对“如果您发现在您的家属中有犯罪嫌疑人,你会怎样做”的选答,只有34.6%的人选择“肯定会劝其自首”。表明相当部分人缺少拜从法律的心理,在行为的选择上可能不会依法而行。

4、更加注重实现自我价值,主动法律意识明显缺乏。为表现个性,甚至把学校规章制度视为束缚其思想和行动的多余之举,对法纪教育存在逆反心理,有的甚至作出违规的情况。

5、有建立法治国家的法律理想和热情,但对现实法治建设的心理准备不足。在对“您认为法治国家在我国能实现吗”的选答,70.3%的人认为“可以实现”;对“您对违法执法的现象持什么态度”的选答,有33.3%的人选择“见惯不怪”,只有29%的人选择“非常气愤”。

(二)存在的问题:

1,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普遍淡漠的法制意识形成强大反差。学生仅仅在《法律基础》课有限的学时中获得的法律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而《道德法律基础》这类公共课却引不起足够的重视;

2,有平等的诉求,但对平等的理解不深。在调查中了解到对”在法治社会中您认为对社会经济生活调控影响最大的应当是什么”的选答,认为”各级官员的意志”的占表明部分人在心中已经认同官员的特权。当在寝室里遇到窃贼时,有47%的人选择”可能会痛打他一顿”。

3。功于知法、懂法,淡于守法、用法。相当一部分学生虽然法律知识懂得不少,然而现实生活中,其行为与法律规定背道而驰,形成“学而不用”,“知而不信”现象。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甚至会采用报复的手段来讨回“公道”,导致了违法犯罪的可能性。

4。大学生的法律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节。在现实中如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冲突时,有的同学就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解决,往往是头脑一热,就采取一些过激的,甚至愚昧的方式,最终造成严重的后果;有的同学则是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却不懂得如何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如有的大学生在打工过程中拿不到钱,甚至还被罚钱,类似这样的报道屡见不鲜。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法律意识成因分析

作为法律意识主体的一部分,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群体,他们有着较高的文化知识素养,其法律意识的水平对我国法治社会的形成有着特殊意义。然而,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并不如人意,究其原因,有以下方面:

(一)高校教育管理偏差的影响

首先,在教育上,高校对大学生的法律教育缺乏系统和长远规划,一般局限于讲授一些法律基础知识。很难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其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也存在问题。一是重知识传授,轻意识培养。二是重义务,轻权利。

再次,在学校的管理上,过高估计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对学生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没有严格的管理条例和规定,或管理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得力,造成教育管理上的盲点和空白。

(二)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目前,在校大学生大都是18-23岁的青年,正处于生理、心理渐趋成熟的时期。他们与成年人不同,有自己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 其一,过分的自我意识。部分大学生过分强调自我,在道德观上,缺乏明确的善恶观念,没有传统的道德原则;在行动上,主张个人的极端自由,不愿受社会的任何约束与控制。

其二,过度的自负。部分学生成长轨道一帆风顺,我们在培养教育中,又送给他们”佼佼者”、”国家的栋梁”等桂冠,强化了他们的宠儿意识,滋长了自高自大的情绪,没有认清自己的位置和责任。

其三,过强的自尊心、虚荣心和自卑感。现实中,这三者是密切相关、相互纠缠的。大学生平时自尊心表现得越外露,其自卑感也越强烈,虚荣心也越明显。过分介意别人的评论和批评,稍受一点挫折,则易采取过激手段处理问题,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主要途径

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包括大学生的现代法律意识的塑造过程,不仅仅是依托于学校,更需要深深地扎根于以社会为背景的”土壤”之中。因此,针对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与分析,现提出如下几点对策建议:

1、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加强道德规范建设,创造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大众传播媒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应利用普法、守法、执法和监督法律实施的模范人物和典型事迹,进行生动的法制宣传,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

2、深化大学“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开展校园法制文化活动,以适应素质教育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要求;1)合理建构大学法律基础知识课程内容,以强化大学生的法律认知;2)开创法律知识教学新方法,不断加深大学生对法律的情感;3)引导大学生进行法律实践,以增强法律意志;4)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逐渐形成法律理想和法律信仰;

3、加强学校和家庭沟通完善双向育人模式。家庭教育机制的优劣,对大学生的成长及守法意识的培养有着普遍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的不利,将严重影响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家长的个人素质、文化素养和品质是塑造子女良好人格的前提。

4、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上得起学、能够上好学,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方面。只有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才能使贫困大学生安心学习和以健康心态成长。

四、总结与感想

总之,分析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及其成因,从中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大学生法制观念、法律意识的主流是好的,但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容乐观,应引起高度重视。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大学生们对法律的认识、对法的作用和效力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了解程度和具体评价以及对于自身权利义务的认识和追求直接影响这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必须自觉作一个合格的守法公民,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不论对与错,只要是违法的行为,我们都不去做,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责人之前先正已身,严以律已,宽以待人,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为建设合谐社会付出自已应尽的一点力量!

参考文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致谢!调查问卷附本

1.我国最高的立法机构是:

A.国务院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人民政协 D.最高人民法院 2.你知道全国法制宣传日是哪一天: A.3月15日 B.11月1日 C.12月1日 D.12月4日

3.假如您有参加勤工助学或利用课外时间在社会打工,当您的合法权利受到侵犯时您会:

A.利用法律手段 B.报告老师,让学校出面处理 C.去他们单位大闹一场 D.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忍气吞声 4.你急需辆自行车,一天你恰好在街上见到一辆自行车在卖,价钱很便宜,你也很喜欢,但车子似乎来路不明,可能:

A. 会 B.不会 你认为法律与你的学习和生活:

A.关系密切 B.关系不大 C.没关系 6.您认为对法律的执行哪些监督是最有效的:

A.报刊、电视、新闻舆论监督 B.党委、政府、人大、政协领导机关的监督 C.群众监督 D.执法机关自我监督 E.说不清 7.你觉得法律能维护你的切身利益吗:| A.能,我对法律有信心 B.不能,法律愈来愈成为有钱和有权的人的代表 C.现在不能,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会逐渐完善 8.你觉得自己会不会犯法:

A.肯定不会 B.可能不会 C.不知道 9.对于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执法机关,你的态度是:

A.充分信任 B.比较信任 C.不信任.你在大学是不是重视<<法律基础>>的学习:

A.很重视 B.很重视但因为一些原因没太好好学 C.没好好学因为这不太重要 11.你对法律知识了解有多少:

A.该了解的都了解了 B.不太了解 C.不了解 你认为大学生还有必要继续学习法律知识吗: A. 有必要 B. 没必要 C. 无所谓 13学校组织的一些法制宣传活动或讲座,你觉得:* A 能学到东西 B太形式没意义 C不愿去,浪费时间 D没参加过

14。甲、乙两人是亲密无间的朋友,甲向乙借600元生活费,答应3个月后还,您认为甲应当写借条给乙吗?* A不用写 B应当写 C写不写都无所谓 D说不清

15。某人拾到一个钱包,内有2000元,但失主很富有,您认为他应当把钱包还给失主吗?* A可以不还 B可还可不还

C应当还,应当这样做人 D应当还、不还就是违法 16。您认为法律的主要作用是: * A保护公民权利 B处罚违法犯罪行为 C规定公民的义务 D巩固统治阶级 E规范人们行为 F说不清

17。如果您与他人发生纠纷,您觉得通过哪种途径解决更好一些* A请双方单位领导出面协调解决 B双方和平协商解决

C向法院提起诉讼 D找关系或中间人解决 E其它

18。您同意下列说法吗?1大多数违法行为都是犯罪行为2法律至上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4法律应当以保障公民的权利* A完全同意 B

10.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篇十

在整个的11月分里,我和我的小组成员,制作了法律调查表,针对广州大学在校大学生,通过扫楼、网上填写等调查方式进行无记名填写调查问卷的调查行动,并人工进行调查结果统计及分析,从而得出调查结论。

二、调查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了基本了解,调查情况如下:

1、85.13%的大学生认为法律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但还有少数14.87%认为无关;

2、54.87%的大学生秉信法律能为他们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纠纷,维护切身的利益,8.21%却认为不能,还有36.92%认为目前不能,但相信以后会逐渐完善;

3、23.59%的大学生对法律所规定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了解不是很清楚,73.33%大学生了解一般,只有3.08%了解很透彻;

4、通过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渠道获得法律知识的学生比例居多,占76.41%,12.82%是自己通过看有关法律方面的书籍了解,通过国家普通法宣传这一途径的占最少数,为10.77%;

5、问如果你在网上买到一件伪劣的电子产品,70.77%的人采取要求退货的措施,13.85%大学生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自好自认倒霉,15.38%表示要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6、问:某人经过一栋楼,刚好被楼上掉下的花盆砸中,大脑受了伤,导致下半身瘫痪。他的家人去了那栋楼挨家挨户地问是谁家掉下来的花盆,但大家都不承认。那他该怎么办?

其中1.54%认为找不到肇事者,只能自认倒霉,88.72%赞成报警,让公安机关介入调查此事的方案,9.74%的大学生主张把整栋楼的居民全告到法院;

7、12.31%学生认同“违法行为一定是犯罪行为,犯罪行为一定是违法行为”的说法,其余87.69%则反对;

8、只有少数14.36%大学生有过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经历;

9、83.08%大学生认为在不被告知的情况下,自己的照片被他人用于商业宣传属侵权行为,8.21%大学生持相反观点,另有8.72%表示不清楚侵权与否;

10、如果被侵权,5.13%大学生认为“无所谓,反正对自己也没多大的影响”,26.15%表示要私下和平解决,甚至有1.03%坚持私了不行,要用武力解决,67.69%大学生则希望通过老师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11、对于大学生闯红灯或骑自行车载人的行为,15.38%以为不必大惊小怪,10.77%认为要严格禁止,甚至8.72%的大学生主张应加以处罚,65.13%认为应加强宣传教育;

12、50.26%大学生认为法律的.执行在新闻、报刊、电视、广播等舆论的监督下最有效,18.97%认为在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等领导机关的监督下行之有效,23.08%认为群众监督更有力,4.62%认为这取决于执行机关的自我监督,最后有3.08%表示说不清;

13、79.49%大学生同意“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的说法,14.36%则不认同,6.15%觉得得看钱数目大小,如数额较大则同意,数额小就无所谓;

14、80%大学生认为任意毁坏公共垃圾桶的行为属违法行为,13.33%则认为不违法,还有6.67%表示不清楚此种行为是否违法;

15、2.05%大学生表示从来不会关注日常生活中社会发生的法律案件及从中汲取法律知识并尝试从法律角度来分析这一案件,90.77%承认很少有这种自觉性,只有7.18%大学生经常关注这种法律案件且有汲取法律知识的热情。

备注:本次调查问卷共200份,有效填写人次为195。

三、原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的因素。

(1)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主动性。根据调查了解到,仍有14.87%大学生认为法律知识与他们的生活无关。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普遍认为专业知识才是他们应该努力与花放精力的方向,不是法律专业的学生把时间浪费在学法律知识上并不能获得什么实质性利益,是极愚蠢的行为。据我切实了解,多数大学生认为法律枯燥乏味,法律课上基本卧倒一大片,更谈不上会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也只求考试过关,大多数学生重学分轻实效,也是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之一;

(2)传统的妥协性与劣根性。调查表明,占很大比例的大学生在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坚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妥协观点,得过且过,不采取任何法律措施;(这将助长了违法分子的气焰)

(3)缺乏实践性。关注日常生活中社会发生的法律案件及从中汲取法律知识并尝试从法律角度来分析这一案件的学生仅占调差人数的7.18%,微乎其微。且只有少数14.36%大学生有过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经历。大学生极少参加法律实践,是对现实法制缺乏感性认识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教师、学校方面的因素

(1)重视程度不够。除了法律专业的以外,其他院系的有关法律的课程,老师都不会严格要求学生,对于学生在课堂看其他与课程无关的读物或睡觉或听音乐等一切做与法律无关的事的现象,也司空见惯,这似乎也是近年各高校的“教学传统”了,这师生“默契”潜滋暗长,发展得顺乎自然。由此,学生得到的法律知识更加贫乏了;

(2)课堂气氛沉闷。法律知识相对于其他学科,确实比较枯燥,老师授课方式又缺乏生动性,导致课堂气氛呆板,学生昏昏欲睡,鲜有积极性;

(3)学校宣传力度不够,学生不能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以及其与生活的密切性。

四、调查总结及应对措施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维权及守法自觉性不高。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方法。为此,我建议学校可有针对性地从三方面入手。

(一)进行普法教育

1、教学内容的选择:

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与需要,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应讲授与学生有一定联系的法律,容易提高学生兴趣,增强普法效果,从而也使学生通过普法教育获得值得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观念;

2、,教学方法的改革:

原本枯燥的法律课加上教师生板的教学方式更使学生上课提不起精神。因此,加强对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真正提高普法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比如课堂讨论,多进行社会著名案例分析,结合录像等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使普法达到我们所要达到的效果。

(二)实践性的增强:

多组织学生进行与法律有关的活动普法教育毕竟过于抽象,要真正唤醒学生的法律意识,应采取一些更具体,更行之有效的办法,针对大学生年龄及性格特点,把法律意识的培养同组织活动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学生通过自己模拟法官、律师、检察官、被告等角色,能更加深刻地把我国一些诉讼法程序掌握,也通过模拟对犯罪分子的审判,对旁听的学生起到震慑作用,提高他们守法的警惕性,从而自觉守法;

2、组织一些有关法学方面的知识智力竞赛;

3、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达到开拓视野,深入社会,更深切地体会到用法律保护自己的重要性的效果;

4、请有关办案人员或著名法学专家来校开讲座,既能让学生了解时事,也能使学生更深切体会法律的权威。

目前,公民法制观念还是比较淡薄 ,成为推进法治进程的障碍 ,所以 ,树立法制观念 ,增强全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 ,是实现我国法治化的前提,更是我们大学生的义务。

11.大学生法律意识与权利意识的调查研究及应对策略 篇十一

农村法制宣传的力度对于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农村法制宣传是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一大重点,然而也是一大难点。在农村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中之重。“五五”普法把农民作为普法的重点对象之一,明确提出“法律进乡村”也充分证明了农村法制宣传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法律意识中的重要作用。然而种种的因素阻扰了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从“一五”到现在的“五五”普法20多年的时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是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笔者现从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有针对性地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等方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8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指出: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我们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毫不动摇地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指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法律作为一种维权的重要知识力量,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所以在广大农民百姓中,加强法制宣传培养农民依法做事的观念、法律权利观念和义务观念,以及把法律作为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武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

自开展全民普法教育以来,农民的法律、权利意识在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农民知道当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总体来看我国农民的法律意识还处于较低水平,农村法制宣传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民对法律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学习积极性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农村普法宣传仍是法制教育的薄弱环节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经济社会这样一个大的背景,法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同样需要这样的土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国家“五五”普法20多年的发展进程,在明确提出“法律进乡村”的大背景下,人们对于法律的了解还是有了一定的提高,更多的农民百姓认识到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他们需要更多的法律化解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矛盾、纠纷,促使其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农民接受法制学习教育的机会总体来看还是比较少,农村法制宣传存在“死角”,农民日益增长的法制需求与落后的法制宣传教育还存在着比较突出的矛盾。

(二)农民对法律的认识不到位,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意识浅薄。

大多数的农村村民不懂得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更多的人认为法律不是保障人民权利的实现,而在更多的限制人的行为的发生。在很多的村民自治选举中我们看到很多村民出售自己的选票,候选人用金钱“买选票”的事情屡屡发生。他们不知道这样滥用自己权利的后果是导致选举结果并不能达到真正实现村民自治的目的,而以损坏自己的利益告终,而这种权利、义务意识的浅薄最终不能达到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

(三)农民法律维权意识存在误区。觉得上法院 “打官司”不是维权的手段,特别是涉及到“民告官”如土地征用赔偿等问题上更是望而却步。由此造成许多本可以通过法律诉讼、司法调解等法律途径解决的问题,演变成了信访问题。法律意识维权上的这一误区直接造成对政府的信赖往往胜过对法律的信赖,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信访的工作量以及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三、问题存在原因

(一)主观原因:

1、农民群众本身文化素质相对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村民对于法律知识的接受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多的农村村民特别是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而留守家中更多的是老人、妇女和小孩。而这样的一部分人往往文化水平低、接受能力差,更甚者不识字的占据了绝大多数,他们不懂法律并且法律意识相当薄弱,所以这样的农村村民较少参与普法活动。正是由于他们法律知识水平和法律意识都比较低,对法律缺乏信任感,从而不会应用法律的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利。

2、镇、村虽然都成立了普法依法治理机构,但法制宣传作为一种“软指标”做与不做在短时期也没有明显的效果。在一些村干部中,他们本身的法律知识就相当的薄弱,更别说让其带头学法了。所以少数地方的农村法制宣传教育还仅仅停留在文件上、会议上和应付检查上。

(二)客观原因:

1、封建文化思想在农民百姓脑中已根深蒂固。由于人治思想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广大农民思想观念中,权大于法的思想难以根除。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农民对国家法律看到更多的是其强制性的一面,认为法律的主要职能是镇压,而相对忽略了法律同时还具有权利保护的一面。长期以来,就形成了政府的权利大于法律的思想认识。这种法律制度与封建文化思想之间的鸿沟,阻碍了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

2、法制宣传队伍力量薄弱

目前农村的普法工作主要依靠乡(镇)司法所进行。全国农村人口占据全国总人口的80%,如此庞大人口的法制宣传任务,仅仅让司法助理人员担负,普法职能存在严重不足。以笔者所在县司法局为例,全县设立司法所共24个,人员只有30余人;他们不仅要完成司法行政的事务性工作,同时也是法制宣传的主力军。所以基层普法工作人员往往身兼数职,疲于应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法律维权意识的薄弱现象,影响农民百姓对法律的深入了解。

3、普法宣传的形式单一,内容缺乏针对性。

首先,农村普法的方法比较单一,大多时候还是采取横幅、标语、黑板报、宣传橱窗、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通过挂横幅、贴标语进行宣传,往往造成农民只知法律名称而不知其内容。至于分发的宣传资料,虽然内容详细,但是受不同程度的文化影响他们不一定能够理解。其次,内容缺乏针对性表现在,没有对不同地区的农民百姓所需的法律知识进行认真的分类。比如,在工业发达的乡镇着重宣传《企业法》、《劳动合同法》等;在涉及征地拆迁的地方着重宣传《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等;在当地法律相对薄弱的地方宣传《刑法》、《民法》、《选举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婚姻法》、《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等关于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法规。这样一来才能调动农村村民的学习积极性,觉得学有所用。

四、对策研究

(一)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增强农民法律知识接受水平。

如前所述,文化素质低下是影响农民法律意识提高的重要因素。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增强农民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首先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而对于农村教育的投入,首当其冲站在最前面的应该是政府部门的支持。只有当一个地方农村的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才可能从根本上增强农民法律知识的接受水平。

(二)建立健全领导机制,推动农民法制宣传工作制度化。

首先,搭建以基层司法所为主体,乡镇相关职能部本齐抓共管的第一层普法平台。实现对辖区内农村村民的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协调,形成政府指导、基层司法所协调、各相关职能主管部门具体组织实施的农民法制宣传新格局;其次,搭建村(居)两委干部为第二层普法平台,严格实行村(居)两委干部培训制度,以发挥基层村(居)干部的组织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农村基层组织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服务农民群众的能力。“五五”普法期间,要努力实现在每个行政村“两委”干部中培养一名熟悉法律知识的兼职法制干部。再次,搭建当地优秀普法人员为第三层普法平台,以其最能接近农村村民这一显著特点,及时发现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以适应工作的新形式。逐步形成和完善层级负责、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

(三)探讨符合农村和农民特点的普法形式

1、农村村民文化知识水平低下,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青壮年农民向城市的大量拥进,留守家中的老人、小孩、妇女对事物特别是对于法律的接受更是受到很大的限制。由此,对于这样一批特殊的人群对于普法的形式应该有其特殊的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枯燥的法律教条对他们来说没有一点兴趣,他们更容易接受的是生动、直观的案例,特别是就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他们会更加的感兴趣,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2、打破以前普法宣传的单一形式,有针对性进行法制宣传

在以往的法制宣传中多采取横幅、标语、黑板报、宣传橱窗、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这样的宣传方式一是不够形象生动,无法引起村民的兴趣;二是受文化素质的影响不一定能够看懂。首先,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如快板说唱这样一种几千年文化传承下的古老方式,生动明了的展现,相信农村村民中特别是老人更容易接受;又或者将法制宣传以画图的形式,制作成年历,这样的宣传资料特别具有适用性的同时也达到宣传的目的;再者,将法制宣传的内容以小品、歌舞的形式展现,显得更加的直观、生动。

上一篇:小学优秀作文:我爱母校下一篇:禁毒工作先进集体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