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际道路运输存在问题及措施(精选15篇)
1.我国国际道路运输存在问题及措施 篇一
城市道路照明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城市道路照明与城市形象有着直接联系,是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水平的重要体现。因此,城市道路照明建设,必须按照国家相关规范标准执行,才能保证城市道路照片的社会效益和运行安全。本文就城市道路照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促进城市道路照明工程质量不断提高。
关键词:城市道路照明;问题;解决措施
一、城市道路照明施工开始前的相关准备
(一)路灯或者景观灯
施工基础和接线井开挖前,必须根据实际施工要求先进行位置和距离的测量定位,定出标高和界线。同时,土方开挖的深度、大小等都应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规范进行施工,以保证基底的坚实和平整,如果遇到松软土层情况,要及时请示甲方进行协商和处理,避免耽误施工工期。
(二)路灯基础制作
一般情况下,灯杆中心与路牙石外边线的距离应该是0.7米,为保证灯杆的抗风强度,灯杆螺栓必须与基础钢板可靠焊接,并且,钢板的螺栓孔要采用钻床开孔,才能保证与灯杆法兰孔吻合。在进行砼浇注,要用插入式震动棒捣实捣密,并且灯基础平面应高于路牙石,一般地脚螺丝露出灯基平面10厘米。
(三)砼浇制的质量检查
在进行砼浇制时,必须每天至少检查两次塌落度,对水灰比和强度进行抽查,才能保证砼浇制的质量。在进行养护时,必须在基础表面加遮盖物,在浇完12小时后进行浇水保持湿度,以保证城市道路照明运行过程中不会出现灯光闪络现象。
二、灯杆出现歪斜情况,增加线路承受附加外力,使线路正常运行受到影响
在城市道路照明的运行过程中,路灯灯杆出现歪斜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灯杆基坑的深度没有达到实际施工要求,致使线路承受的附加外力不断增大,从而影响线路的正常运行。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必须确保灯杆深度符合国家相关设计要求,一般情况下,灯杆基础的埋深应该是杆长的六分之一左右,如12米长的电杆,基础埋深应该是2米左右。在土质比较松软的情况下,灯杆基础的施工需要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采用扩大或加深基础面积和围桩等方式,以有效提高灯杆的稳固性。
三、在风雨情况下,电路出现短路情况,严重时可造成保护装置动作,应采取的防范措施
随着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城市道路照明工程越来越多,给城市道路照明工程施工带来很多问题。受到环境、使用时间、电压和电流等因素的影响,电路会出现各种短路情况,比较严重的时候还会造成保护装置动作现象,给行人和车辆通行埋下巨大安全隐患。因此,为了避免短路情况频繁发生,施工人员应采取如下几个防范措施:一是,按敷设方式及环境条件确定导体载流量,不能比计算电流低;二是,导体应满足线路保护的基本要求;三是,导体应满足动稳定与热稳定的相关要求;四是,线路电压损伤应满足用电设备正常工作及启动时端电压的所有要求;五是,导体最小截面应满足机械强度的基本要求。在城市道理照明系统的运行过程中,配电线路的短路保护电器,应在短路电流对导体和联结处产生的热作用和机械作用造成危害之前切断电源。当短路保护电器为断路器时,被保护线路末端的短路电流(Id)不应小于断路器瞬时或短延时过电流脱扣器整定电流(IE)的1.3倍。道路照明配电出线回路供电线路长、负荷小,一般在出线回路首端安装断路器达到短路保护、过负荷保护和配电线路电气火灾保护目的,避免意外安全事故发生。
四、在正常运行状态下,灯具和附件损坏更换情况经常发生
一般情况下,城市道路照明的灯具和附件是故障发生率很小,维修量也很低。因此,为了有效防止正常运行状态经常出现灯具和附件损坏更换情况,应采取的解决措施是,根据实际安装要求,确保光源、触发器、镇流器等电器的型号、规格等都与设计要求相符。同时,确保额定电压、频率和额定电流等都满足实际需求。另外,还要对镇流器、灯具、触发器等电器的生产质量、安装技术等进行检查和审核,以保证灯具和附件安装过程的安全。根据灯具安装的场所检查灯具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确保灯内配线符合设计要求及施工规范规定。灯具进入现场后码放整齐、稳固,并注意防潮,搬运时轻拿轻放,以免碰坏表面的镀锌层、油漆及灯头玻璃罩。灯具、配电箱(盘)安装完毕,且各条支路的绝缘电阻摇测合格后,方允许通电试运行。通电后仔细检查和巡视,检查灯具的控制是否灵活、准确,如发现问题必须先断电,然后查找原因进行修复。与此同时,每个电气装置的接地应有单独的接地线与接地干线连接,不得在一个接地线中串接几个需要接地的电气装置。
五、在路灯电缆线线径满足负荷电流要求的情况下,出现线路发热较重问题
在城市道路照明运行中,路灯电缆线线径满足负荷电流要求的情况下,出现线路发热较重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电缆材料、型号和敷设方面引起的。因此,解决上述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是,在敷设前要采用500V兆欧表进行电子测量,以确保阻值大于或等于10兆欧,避免漏电情况出现。在进行电力敷设施工时,要从盘的上端抽出电缆,避免电力在支架或者地面上受到严重摩擦,以确保电缆外观没有损伤现象,从而提高电力的绝缘性。电缆敷设时应从盘的上端引出,不应使电缆在支架及地面上磨擦拖拉,电缆外观应无损伤,绝缘良好,不得有铠装压扁,电缆绞拧,护层折裂等机械损伤,以提高城市道路照明设施的运行稳定性,减少线路发热情况出现。另外,在施工完成以后,对整个工程的性能进行测试,保证设备的任何部分和安装性能符合规范要求,避免测试中出现任何失误或不满意操作,从而确保测试达到实际施工相关要求。
结束语:
在实际运行中,城市道路照明存在灯光闪烁、等杆歪斜、摆动过大等问题,严重影响照明效果和运行安全,给人们生活造成极大影响。因此,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才能有效措施,才能真正提高城市道路照明工程的质量,从而避免意外安全事故发生。
参考文献:
[1]王芳芳.促进城市道路照明工程施工的对策分析[J].江西建材,2014,08:64.[2]刘辉,翁季,杜峰,张青文.城市支路道路照明质量浅析[J].灯与照明,2014,02:22-24.[3]赵宏志.城市道路路灯照明工程如何做好全面规划[J].科技视界,2014,28:299+345.
2.我国国际道路运输存在问题及措施 篇二
一、我国城市道路建设投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1、融资结构不合理
我国现阶段道路建设的政府投资资金大概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各级财政投资, 即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的资金;第二类是交通规费和车购费等财政专项资金形成的道路建设资金;第三类是国债资金。这三类政府性资金加在一起, 仅能满足目前道路建设资金需求的20%。近年来, 我国道路建设虽然逐步形成了以地方集资、贷款、发行债券、利用外资、转让经营权等多种形式筹集建设资金的市场化投资和建设机制, 但民间资金参与高等级道路建设受到诸多限制, 投资渠道不畅, 债券市场发展速度较慢。因此, 银行贷款实际上成为道路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 依靠包括国债资金、软贷款、企业债券和商业贷款等在内的各类债务性融资大体要占到道路建设资金总额的60%以上。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 融资渠道单一、过度依赖银行贷款、融资结构不尽合理, 投资主体债务负担沉重, 银行潜在金融风险较大。因此, 发展地方政府债券就成为道路建设融资的一个现实选择。
2、银行贷款比例过高
地方自筹是目前我国相对落后地区道路建设资金的首要来源, 但经济相对落后, 政府财力有限制约了对道路建设的投资, 并诱发了城市道路建设中过度市场化, 不适合收费经营的项目也发展成了收费项目, 并出现超越当地使用者承受能力的收费, 不仅造成融资风险的极具增大, 群众的不满, 也不利于道路融资的持续发展。比如当前已建成的大部分城市道路段投资中贷款的比重较大, 西部地区道路建设的资金大部分是源于银行贷款, 西部贷款修路的比例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偿还压力日益加大。虽然融资政策在道路建设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条件和形势的变化, 一些融资政策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环境, 需要做适当的调整。
3、收费道路政策落后
道路收费并非源于我国, 它是外来品, 但这项制度却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一段时间内有效地解决了资金短缺的问题, 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但是, 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收费道路规模偏大、收费站偏多、收费标准偏高, 这不仅影响了通行效率, 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车辆通行费在道路运输成本构成中的比重, 增加了群众的出行成本和不便。目前, 如何控制和管理收费道路, 已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有些地方一味地举债建设, 导致对银行贷款的过度依赖、收费站点过多过密等一系列问题。收费道路建设不再是财政监管的主要内容, 收费道路政策淡化了财政的道路建设责任。
4、建设成本不断上升
今后建设的城市道路多分布在郊区, 坼迁任务艰巨, 费用补偿高昂, 建设成本将大幅度上升。同时今后建设的城市道路交通量相对较小, 给以收费还贷为资金保障的高速道路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我国早期建设的城市道路多在人口稠密、经济相对发达的东中部地区展开, 城市道路交通量相对较大, 如目前的广深城市道路通道交通量已达22万辆次小客车旧, 融资形势较为乐观。今后, 大量城市道路建设将逐步转向人口稀疏、经济相对较落后的地区展开, 建成后的城市道路交通量相对较小, 通行费收入预计较先进地区大幅降低, 增加了融资难度, 为保障城市道路建设, 需加大资本金投入。
二、我国城市道路投融资政策的改革措施
城市道路这种大型资金密集型基础项目建设资本金长期相对不足, 其中最直接的制约因素就是资金短缺。为了给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 必须进行融资手段的创新发展。
1、调整债务融资结构
债务融资是指通过增加企业的负债来获取资金, 一般的具体形式可以是银行借贷融资, 发行企业债券或公司债券。城市道路目前的债务融资主要是银行借贷, 比例非常大, 占债务融资的90%以上。占城市道路各种融资比例的70%左右。这种过大的单一融资结构是在不断加大金融风险, 财政风险, 并削弱融资主体的融资能力和创收能力, 使城市道路企业过分依赖银行, 这对城市道路自身和银行都不是一件好事, 一旦出现危险就会两败俱伤。现在城市道路的公司债券公开发行和上市的比例不到债务融资的10%, 而企业债券现在几乎为零。这种状况说明两个问题, 一是城市道路企业自己发行债券的可靠性不高, 二是公众对其信誉认可度不高。在实际操作中形成了一个不敢卖, 一个不愿买的尴尬局面。根据国外债券融资的情况和我国城市道路融资的现状, 建议我国城市道路债务融资可按6∶3∶1的比例安排银行借贷、公司债券和企业债券的融资结构;另外可考虑融资租赁、股权 (投资—回购) 信托产品等, 多条脚走路, 合理搭配。
2、构建城市道路融资法律体系
要想协调城市道路的融资活动, 就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 并形成一个体系, 尽量减少人为因素, 提高融资活动的透明度, 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经济规则, 使融资活动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违法必纠。城市道路融资的法制建设, 在一般行政管理立法方面涉及到城市在产业政策、税收、外汇、利润汇出等方面管制的规定;要加强促进外国投资在海关通关管制方面, 外国投资者权益等方面和在担保方面如土地财产抵押、一些权利的质押, 合同权益的转让, 保险及保险权益和转让等方面的立法。在与交通建设有直接关系的立法方面, 首先是农村非农用地征用过程中有关的法律制度建设。比如在立法与土地有关的具体法律法规, 在立法时, 应作充分、仔细的立法调查, 避免出现相互抵触, 超越权限甚至违反宪法的现象, 立法要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 从城市整体利益出发、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应当体现人民的意愿。
3、开辟新的融资渠道
当前BOT在国际上已很普遍, 但操作难度远高于一般融资方式, 其投资额大、回收期长、内部结构复杂, 存在各种风险和制约因素, 所以投资者往往有所顾虑。为了鼓励投资者的积极性, 减少投资风险、改善社会经济环境, 政府必须在项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首先, 应建立完善的法规制度。BOT项目必须建立在完善的法律制度之上, 从各国的实际经验看, 投资者要求的是合法权益得到明确的法律保障, 而不是下放的承诺。这就要求省级政府从BOT项目特点出发, 制定有利于项目发展、符合国家利益的相关规章制度, 既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前来投资, 又保证本地的利益不受侵犯, 使BOT项目健康有序地发展。其次, 必须创造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 其次是BOT项目一般需要10—25年的时间, 如果没有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 投资者绝对不会在风险中度过如此长的时间, 搞不好费时费钱。第三是建立高效的专业管理机构, 大力培训BO T专业人才。各省级政府从项目一开始就应建立由专业技术人员, 经验丰富的经济专家, 有谈判经验的法律顾问等组成的专门机构来处理与项目有关的事宜。将传统道路建设企业打造成投融资平台, 通过政府赋予其土地储备库的职能, 利用修路储备并开发道路两旁土地, 以土地的增值收益补充道路修建资金的缺口。
4、控制收费站规模
收费道路政策在带来建设资金的同时, 也带来了日益沉重的债务负担, 收费道路政策的改革问题是目前交通行业的热点问题。从国外经验看, 主要对城市道路实行收费, 其余大量的中低等级的道路主要由政府投资修建, 免费提供给公众使用。这是因为收费道路的产生主要是为了解决通行能力不足, 降低拥挤成本, 增进社会福利。总的来说, 应该将收费道路总规模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同时对其结构进行战略调整。我们认为, 考虑到随着经济发展, 汽车保有量逐年增加的实际情况, 为减轻车主和社会负担, 建议政府在对现行城市道路建设投资、还款情况及贷款余额、车流量变化情况进行持续追踪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在必要时适当调整车辆通行费标准, 比如推行计重收费, 此举在车流总量不变下可带来通行费10%的增长。同时, 研究改进车辆通行费管理方法, 改变目前车辆通行费固定不变的静态管理方法, 对车辆通行费标准实行动态管理。要积极研究解决联网收费问题, 通过采取先进的技术手段, 加强管理, 减少收费站点, 提高城市道路的通行效率。
总之, 我国城市道路行业正处在产业的扩张期, 面临着持续繁荣的契机。目前资金短缺和资金使用效率低成为制约我国城市道路发展的瓶颈。针对这种局面, 研究我国城市道路的投融资政策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探索我国城市道路投融资政策的改革方向,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摘要:城市道路作为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基础设施, 充分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水平。本文就我国城市道路投融资政策的发展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希望缓解城市道路资金紧张的局面。
关键词:城市道路,投融资,成本
参考文献
[1]李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采用“世行贷款融资方式”的实证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
[2]唐涌:高速公路融资能力探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5 (8) .
[3]城市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高等级公路收费与融资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 2004 (5) .
[4]徐涛、万解秋:现代企业融资理论的发展轨迹[J].经济学动态, 2002 (3) .
3.我国国际道路运输存在问题及措施 篇三
关键词:城市道路照明;问题;解决措施
一、城市道路照明施工开始前的相关准备
(一)路灯或者景观灯
施工基础和接线井开挖前,必须根据实际施工要求先进行位置和距离的测量定位,定出标高和界线。同时,土方开挖的深度、大小等都应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规范进行施工,以保证基底的坚实和平整,如果遇到松软土层情况,要及时请示甲方进行协商和处理,避免耽误施工工期。
(二)路灯基础制作
一般情况下,灯杆中心与路牙石外边线的距离应该是0.7米,为保证灯杆的抗风强度,灯杆螺栓必须与基础钢板可靠焊接,并且,钢板的螺栓孔要采用钻床开孔,才能保证与灯杆法兰孔吻合。在进行砼浇注,要用插入式震动棒捣实捣密,并且灯基础平面应高于路牙石,一般地脚螺丝露出灯基平面10厘米。
(三)砼浇制的质量检查
在进行砼浇制时,必须每天至少检查两次塌落度,对水灰比和强度进行抽查,才能保证砼浇制的质量。在进行养护时,必须在基础表面加遮盖物,在浇完12小时后进行浇水保持湿度,以保证城市道路照明运行过程中不会出现灯光闪络现象。
二、灯杆出现歪斜情况,增加线路承受附加外力,使线路正常运行受到影响
在城市道路照明的运行过程中,路灯灯杆出现歪斜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灯杆基坑的深度没有达到实际施工要求,致使线路承受的附加外力不断增大,从而影响线路的正常运行。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必须确保灯杆深度符合国家相关设计要求,一般情况下,灯杆基础的埋深应该是杆长的六分之一左右,如12米长的电杆,基础埋深应该是2米左右。在土质比较松软的情况下,灯杆基础的施工需要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采用扩大或加深基础面积和围桩等方式,以有效提高灯杆的稳固性。
三、在风雨情况下,电路出现短路情况,严重时可造成保护装置动作,应采取的防范措施
随着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城市道路照明工程越来越多,给城市道路照明工程施工带来很多问题。受到环境、使用时间、电压和电流等因素的影响,电路会出现各种短路情况,比较严重的时候还会造成保护装置动作现象,给行人和车辆通行埋下巨大安全隐患。因此,为了避免短路情况频繁发生,施工人员应采取如下几个防范措施:一是,按敷设方式及环境条件确定导体载流量,不能比计算电流低;二是,导体应满足线路保护的基本要求;三是,导体应满足动稳定与热稳定的相关要求;四是,线路电压损伤应满足用电设备正常工作及启动时端电压的所有要求;五是,导体最小截面应满足机械强度的基本要求。在城市道理照明系统的运行过程中,配电线路的短路保护电器,应在短路电流对导体和联结处产生的热作用和机械作用造成危害之前切断电源。当短路保护电器为断路器时,被保护线路末端的短路电流(Id)不应小于断路器瞬时或短延时过电流脱扣器整定电流(IE)的1.3倍。道路照明配电出线回路供电线路长、负荷小,一般在出线回路首端安装断路器达到短路保护、过负荷保护和配电线路电气火灾保护目的,避免意外安全事故发生。
四、在正常运行状态下,灯具和附件损坏更换情况经常发生
一般情况下,城市道路照明的灯具和附件是故障发生率很小,维修量也很低。因此,为了有效防止正常运行状态经常出现灯具和附件损坏更换情况,应采取的解决措施是,根据实际安装要求,确保光源、触发器、镇流器等电器的型号、规格等都与设计要求相符。同时,确保额定电压、频率和额定电流等都满足实际需求。另外,还要对镇流器、灯具、触发器等电器的生产质量、安装技术等进行检查和审核,以保证灯具和附件安装过程的安全。根据灯具安装的场所检查灯具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确保灯内配线符合设计要求及施工规范规定。灯具进入现场后码放整齐、稳固,并注意防潮,搬运时轻拿轻放,以免碰坏表面的镀锌层、油漆及灯头玻璃罩。灯具、配电箱(盘)安装完毕,且各条支路的绝缘电阻摇测合格后,方允许通电试运行。通电后仔细检查和巡视,检查灯具的控制是否灵活、准确,如发现问题必须先断电,然后查找原因进行修复。与此同时,每个电气装置的接地应有单独的接地线与接地干线连接,不得在一个接地线中串接几个需要接地的电气装置。
五、在路灯电缆线线径满足负荷电流要求的情况下,出现线路发热较重问题
在城市道路照明运行中,路灯电缆线线径满足负荷电流要求的情况下,出现线路发热较重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电缆材料、型号和敷设方面引起的。因此,解决上述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是,在敷设前要采用500V兆欧表进行电子测量,以确保阻值大于或等于10兆欧,避免漏电情况出现。在进行电力敷设施工时,要从盘的上端抽出电缆,避免电力在支架或者地面上受到严重摩擦,以确保电缆外观没有损伤现象,从而提高电力的绝缘性。电缆敷设时应从盘的上端引出,不应使电缆在支架及地面上磨擦拖拉,电缆外观应无损伤,绝缘良好,不得有铠装压扁,电缆绞拧,护层折裂等机械损伤,以提高城市道路照明设施的运行稳定性,减少线路发热情况出现。另外,在施工完成以后,对整个工程的性能进行测试,保证设备的任何部分和安装性能符合规范要求,避免测试中出现任何失误或不满意操作,从而确保测试达到实际施工相关要求。
结束语:
在实际运行中,城市道路照明存在灯光闪烁、等杆歪斜、摆动过大等问题,严重影响照明效果和运行安全,给人们生活造成极大影响。因此,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才能有效措施,才能真正提高城市道路照明工程的质量,从而避免意外安全事故发生。
参考文献:
[1]王芳芳.促进城市道路照明工程施工的对策分析[J].江西建材,2014,08:64.
[2]刘辉,翁季,杜峰,张青文.城市支路道路照明质量浅析[J].灯与照明,2014,02:22-24.
4.我国国际道路运输存在问题及措施 篇四
姓名:石儒浪
摘要:我国矿产资源总量高,但人均占有量很少,在我国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实际中存在很严峻的问题,本文通过简单介绍了我国矿产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分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矿产资源、非法、环境、采矿
引言: 矿产资源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非可再生自然资源,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它既是人们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又是极其重要的社会生产资料。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也不断的增强,我国虽然矿产丰富、矿种比较齐全,但由于我国的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管理还比较薄弱,针对我国矿产资源现状,我们要寻求一条合理的道路。才能充分合理的利用我国现有的矿产。
一、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矿产勘查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国家探明了大批矿产资源,基本上保证了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矿产资源总量丰富、矿种比较齐全的少数几个资源大国之一。与此同时,我国矿产开发利用也成绩斐然,我国已探明有储量的矿产155种,其中能源矿产8种,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90种,水气矿产3种。我国原油、煤炭、水泥、粗钢、磷矿、硫铁矿10种有色金属产量也已跃居世界前列。固体矿产开发的总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已非常凸现。
1、矿产资源总量丰富、品种齐全,但人均占有量少,难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2、大多矿产为短缺或探明储量不足。
3、大多矿产资源质量差,国际竞争能力弱。与国外主要矿产资源国相比,我国矿产资源的质量很不理想。
4、贫矿多,富矿、易选的矿少。
5、成分复杂的共(伴)生矿多,大大增加了开发利用的技术。
6、中、小型矿和坑采矿多,大型、超大型矿和露采矿少,严重制约着矿产开发的规模效益。
7、矿产资源地理分布不平衡,地区差异性明显。
二、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无证采矿,非法采矿:虽然经过多次治理整顿,全国大规模的非法采矿得到基本遏制,但在一些地区,无证采矿问题仍然突出,影响恶劣。有的地方还存在采矿权人越层越界开采、抢夺资源的情况,如有的煤矿、金属矿山,擅自越界开采,破坏井下安全防护系统,造成重大事故。
2、边探边采,以采代探:有的探矿权人,未经审批擅自进行边探边采。有的只有勘查许可证,以勘探之名从事非法采矿活动,牟取暴利,严重地破坏浪费资源。有的甚至在提交勘查报告时,矿产地已失去了应有的开发价值。广西南丹大厂矿区“7.17”特大透水事故中,就存在非法以采代探的问题。
3、越权发证,违法处置:有的省级和省级以下地矿行政主管部门,超越规定批准权限,违法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审批发证,特别是违法审批颁发油气、海砂勘查、开采许可证,以及未经授权擅自批准在国家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重要风景区等重要区域开采矿产资源。有的地矿行政主管部门对明令停止发证的矿种,照样受理采矿申请并审批发证。有的不依法定程序办事,给不具备办矿资质条件的申请人发证。另外,一些地方政府或地矿行政主管部门,超越权限擅自处置矿业权,擅自承包转让矿业权,从中牟取暴利。有的部门还非法将取得的矿业权转让给不具备资质条件的个体采矿者。
4、乱采滥挖,大矿小开:非法采矿活动严重破坏浪费资源,即使是一些合法的采矿权人,有些也不遵守规划和经审批的开采方案,不讲科学办矿;有的粗放开发,对共生伴生的综合矿产不去综合开发利用。一些地方的大型金矿、铝土矿、磷矿、珍贵建材矿区,被众多的小矿乱采滥挖,采富弃贫现象尤其突出,中、低品位的矿石基本都被抛弃,甚至有的富矿也被抛弃。有的大矿经常受到小矿的干扰,特别是一些重要的金属矿区,周围盲目地建设了许多小选厂,各种小矿蜂涌而上。
5、重采轻治,破坏环境:点多面广的露天采矿,大量剥离山体植被和土层,引发滑坡泥石流。有的采矿活动造成矿区耕地破坏,污染了地表水体,破坏了地下水系统。有的江河沿岸遍布开采矿洞与小选厂,尾矿乱堆乱放,大量有毒矿渣、矿液排入江河,直接影响流域内群众饮水、农田灌溉,造成部分农田绝产。
6.对某些优势资源的投资过热,过量开采与过量出口问题依然十分严重,特别是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保护性开采的钨、锡、锑、稀土等矿产,长期无节制的过量生产与低价出口,导致优势资源过早、过快耗竭,廉价资源大量流失,资源储备严重不足。
7.矿业内部比例关系失调,找矿滞后于采矿,接替和后备资源不足,严重影响矿业可持续发展。每年新增探明储量与开采量的比例失调,资源枯竭速度加快,石油、铁、锰、铬、铅、锌、镍、钨、锡、锑、稀土金属、黄金等矿产资源查明资源储量增长缓慢,甚至逐年下降。另外还有大量低品位资源、非常规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矿产资源管理中的职能缺位与错位,也对相当大一部分资源造成严重破坏与浪费。
8.矿山企业经济基础薄弱,自我造血机能差,税负及社会负担重,采矿设备陈旧及安全隐患多等一系列问题短期内尚难以完全解决。特别是市场准入制度和矿业财政税收政策的不完善, 资源管理职能的不到位,严重影响了企业充分利用矿产资源的积极性。
9.矿产资源大量开发带来的矿山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相当严重。尽管近年来矿业循环经济取得不小的进展, 废弃物排放总量下降,污水处理和回收再利用以及粉煤灰的综合利用取得显著成效,矿山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因采矿而占用和损坏的大量土地尚难以大规模复垦,由采矿而引发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陷、地下水水位下降、地表水污染等问题仍十分严重。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矿区及周边地区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解决措施
我国矿产资源的主要特点是: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不足;支柱性矿产(如石油、天然气、富铁矿等)后备储量不足,部分用量不大的矿产储量较多;中小矿床多、大型特大型矿床少,支柱性矿产贫矿和难选矿多、富矿少,开采利用难度很大;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匹配。切实解决当前矿产资源开发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强化环保措施,落实安全生产制度,坚持立足国内、合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加强战略性找 矿勘查,促进商业性地质工作发展,使矿产资源短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针对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利用强有利的措施来完善我国的矿产资源:
1、必须以人为本,加强人才建设是发挥地质找矿主力军的根本。改革开放20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地质院校培养的地质专业学生已十分有限,年青有为的地质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加强这支队伍的人才教育和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建议国家向五六十年代一样,制定更加积极优惠的产业政策,向艰苦行业倾斜,以从根本上解决人才流向问题,即使这样短时间也难以改变人才缺乏的现状,但长期看会有转机,因为长时间以来积累起来的负效应,只能慢慢加以解决。人才问题已经成为所有有识之士共同担忧的大问题。
2、严厉打击无证勘查开采等违法行为,杜绝无证违法开采,对已发现的无证勘查和开采行为要依法严厉打击和取缔;
3、全面查处非法转让探矿权、采矿权等行为,进一步规范矿业权市场;
4、开展重点地区和重点矿区的专项整顿,重点对襄城南部山体保护区和隆中风景区内采石场,南漳县东巩、巡检的煤矿,保康县马桥镇的磷矿开展专项整顿工作;
5、坚决关闭破坏环境、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
6、坚决纠正矿产资源管理中各种违法违纪行为,重点开展对国家工作人员入股或入、控股办矿的专项清查工作。
7、矿产资源开采总量控制目标的制定要 认真贯彻中央多次召开的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议精神,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 “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和“有序有偿、供需平衡、结构优化、集约高效”的要求,加以认真的研究;对重要矿产资源“指标”的制定要充分体现国家宏观调控的原则,加强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力度,对优势矿产开采总量控制目标的制定要充分体现适度从紧的原则。(1)坚持以市场为主,市场配置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原则;(2)保障国家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资源保障能力;(3)有效保护稀缺资源,合理调控优势资源生产量和出口量;(4)促进人和自然和谐发展,有效保护环境;(5)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促进矿产品供需总量保持平衡;(6)促进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整顿和规范,不断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8、加强我国矿产资源法律法规建设,制定出强有力的法律措施,规划我国矿产资源建设,可持续的发展我国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
5.我国国际道路运输存在问题及措施 篇五
我国石墨行业发展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天然石墨是一种重要的非金属矿战略资源,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重要原料,更重妻的是,天然石墨通过精细加工为高科技产业提供了性能优异的新材料.
作 者:苑金生 作者单位:原河北省保定市建材局,河北,保定,071000刊 名: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 ISTIC英文刊名:CHINA NON-METALLIC MINING INDUSTRY HERALD年,卷(期):“”(1)分类号:P578.16 F407.1关键词:
6.我国国际道路运输存在问题及措施 篇六
【摘要】财务报告可以反映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财务运行状况、经营情况与现金流量的运行情况。外部信息需求人员可以利用信息分析企业的活动情况,从而决定是否投资,内部信息需求人员利用掌握的财务信息提高管理水平。当前有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与时代发展不相协调,暴露出一定数量的缺点,笔者认为将来的财务报告在内容与形式、方法等方面必然会不断创新。本文首先指出了企业财务报告中存在的缺点,提出了针对性解决策略,希望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运行有所帮助。
【关键词】财务会计 财务报告 改进措施
一、现行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报告信息披露时间过晚
当前财务报告不能全面披露与交易没有关系但具有较高价值的信息,为了使企业的投资人员、债权人、管理者及时掌握企业的运行情况,传统财务报告以定期报告为主,因为每一个企业都需承担一定的社会职责,因此本身利润会有所下降,但这些活动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有利,可以推动企业的顺利发展,所以为了达到不同用户的信息需求,应该及时披露更为完整的财务报告信息。
(二)财务会计报告存在大量虚假信息
一般情况下,会计信息展示人员与会计信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操作不慎则导致虚假会计信息的出现,但企业负责人拥有管理企业至高无上的权力,因此可以控制会计人员发布会计信息,有时为了得到更高的经济收益而故意披露虚假会计信息,以此得到职务与股票价格的上升。会计人员是加工处理会计信息的主要责任者,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不完整
传统财务报告是在充分研究历史成本的基础上将企业过去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呈现在信息需求者面前,表现的是企业已经过去的生产经营情况。但当前财务报告要求及时反映硬性资产,如及时披露企业的知识产权与人力资源情况。在国内一些大型企业当中,无形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占有的比例越来越大,当前已经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大力重视,但传统财务报告披露的内容满足不了使用者的要求。假如会计数据只能反映一个企业在过去较长时期内的生产经营情况,那么企业领导与外部信息需求者则不能依据这些信息做出科学决策,本身利益有可能受到侵害。
(四)没有认识到信息之间的关联性
在企业财务工作方式当中,传统财务报告不能保证信息的安全性,虽然在工作过程中多次强调信息的安全可靠,但财务信息中包含的关联性在企业财务信息中占有重要地位。企业中的会计财务信息本身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信息本身与其他事物的关联性与信息的安全性,这二个方面决定着企业财务报告信息的有效性。我国大部分企业当前还没有制订财务报告指标体系,因此企业发布的财务信息与信息需求者的需求达不到一致,长此以往必然会引起信息需求者的不满。
二、改进现行财务报告的针对性策略
(一)应用完善的财务计量手段
这种现状关于企业在未来的发展,由于传统财务报告只反映一个企业在过去一定时期内的生产经营情况与财务运行情况,因此必须提高会计信息的针对性,尤其是涉及那些敏感项目的信息。要求财务报告形式不断丰富,可以分为详式报告与简式报告二种。简式报告可以进一步简化各种报表、报表中的各个项目、报表后面的附注说明等。详式报告则要求会计制作详细的会计报表、附注说明等,要求在编制会计报表过程中以上市公司的有?P要求为标准进行,有时可以依据当时实际情况披露更加丰富的信息。
(二)披露更为完善的内容
以财务报告中的充分提示原则为标准,要求必须披露与企业经济事项有关的全部信息,同时要披露用户可以理解的信息,财务报告也可以利用披露的信息及时提醒用户做出科学决策。企业的内部控制应该做到清晰明确的内部分工、完整明确的组织结构以及可靠的交易记录和报告系统。内部审计需要以内部控制作为基点,审计员必须有足够的专业素养,保证对金融衍生工具有深入的认识,此外还要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中存在的缺陷并及时提供改进的方案。如果有机会每年都可以进行一次计金融衍生工具的业务,以此保证衍生金融工具披露的更加完善。
(三)提高会计人员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
要想得到最为准确的公允价值只有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这是由于评估公允价值要求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会计人员参与。所以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需要做好下面这些工作:第一,企业为会计人员加强自身学习创造各种机会,大力开展业务培训工作,提高会计人员处理复杂事物的能力与判断能力。第二,对会计人员还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以此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不但要利用完善的制度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而且也要建立诚信档案,一旦发现会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则需进行严肃处理。同时还要保护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如提高会计人员的待遇水平、制订完善的奖惩制度等。
(四)提高表外融资水平
企业还需充分利用表外融资,企业领导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利用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防止发生贪污受贿现象。存在于企业当中的可变利益实体,企业财务报告都要全面披露其信息,防止披露虚假财务报表。监督部门还需及时监督表外融资行为,利用监督掌握不同公司的表外融资情况,使监督控制起到应有的作用,认真研究表外融资的核算手段,以此得到企业真实的经济状况。
三、结语
总之,企业财务报告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与财务运行情况都会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有所体现,因此企业经营人员、债权人员、投资人员都可以在充分研究财务会计报告的基础上认识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与未来的发展状况。笔者认为应该详细研究其中的影响因素,才能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使其在我国经济健康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浅谈企业财务会计中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崔凯.东方企业文化.2015(20)
[2]浅谈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J].陈丽敏.现代经济信息.2015(01)
[3]基于新财会准则制度视角探析企业财务报告的改革创新[J].王玉晶.商场现代化.2014(31)
7.我国国际道路运输存在问题及措施 篇七
沥青路面问题不仅是施工质量问题, 还有很多情况是由于天气变化、载重过大、自然灾害等造成的。当路面出问题后会引起一系列的破损问题, 加大修补工作的难度。沥青材料与传统材料相比优势很多, 减少了道路断裂的问题, 增大了路面韧性, 延长了道路使用年限, 所以通过研究改造沥青路面存在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沥青路面存在的问题
(一) 沥青材料问题
沥青路面的沥青质量对最终道路质量影响最为明显, 路面存在的车辙问题大多都是沥青质量不达标引起的。合格的沥青材料能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 而且对于道路的抗寒能力也有提升。不同的道路状况适用的沥青材料也不尽相同, 在选择沥青等级时要考虑当地车流量、气候条件、土质情况等。
(二) 矿料质量问题
除了沥青质量, 在道路施工时矿料的选择也至关重要。目前施工单位使用的矿料一般是用来制作水泥材料或者当作建筑集料使用, 获取方法是用粉碎机加工。但是这种方法存在很多的质量问题, 碎石针片状的存在不利于原材料混合, 大量的碎石针片状使得混合得到的沥青混合物质量不达标, 容易造成沥青路面安全隐患。
(三) 交通状况问题
快速发展的经济带来的交通运输情况越来越便利, 但是交通运输工具的研发出现了大载重的货车, 再加上有好多超载, 客流量增大等问题引起了很多沥青路面问题。车辆超重对于路面造成的伤害是无法估量的, 虽然交通查处力度增大, 但是在面对巨额利润时这种情况还是时有发生, 这也是沥青路面修护投入居高不下的原因。
(四) 道路本身的问题
目前常见的道路施工都是大型工程, 所以施工前的方案设计尤为重要。在进行道路施工策划之前, 技术人员会到当地进行勘察, 针对当地的土质情况作出最合适的设计。由于一些地区土质特殊, 一些土质松软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就施工明显会对之后的路面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 造成路面塌陷或者崩裂等问题。
(五) 施工技术不到位
沥青路面施工的重要步骤有混合制作沥青材料、搅拌涂料、摊铺压实沥青混合料、路面养护等, 这些工序中出现的失误会直接影响施工的质量。施工前沥青混合料的混合比例控制不当, 会导致路面出现疏松、抗压性差、崩裂等问题。沥青搅拌不均匀或者温度过高过低将造成混合料出现质量变化, 导致路面摊铺无法进行, 事后修复工程量大。目前我国的沥青摊铺技术还不完善, 设备也不够精细, 常常导致摊铺厚度不匀引起道路问题。
二、沥青路面的改造措施
(一) 沥青混合料问题
影响沥青路面的沥青混合料存在拌合、运输、摊铺、碾压等问题, 只有保证了沥青混合料的质量才能减少后期路面问题。
沥青混合料注重的问题是混合比例和混合温度, 在混合过程中一定要时刻按照标准操作, 尽量选择优质沥青。期间原材料和混合料的检测都是必不可少的, 由于沥青温度高需要及时运输, 所以可以选择抽样检查的方式进行监控。
路面沥青铺设时遇到的摊铺不匀问题有的来自于运输过程中的温度控制不当或者骨料离析, 这对运输设备要求很高, 我国可以采用发达国家的方式, 引进中间拌合车, 避免之前提到的问题。
沥青混合料的摊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我国沥青路面存在的普遍问题, 由于机器型号问题或者技术不达标, 经常会出现摊铺宽度不标准, 厚度不匀, 摊铺离析严重。此时应该提前做出调试, 控制好摊铺机宽度、高度, 并且根据路况做出及时调整。
(二) 路面裂缝和车辙
在施工之前一定要预料到路面可能出现裂缝和车辙等可能, 所以提前做好预防措施。路面裂缝和车辙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沥青混合料质量不合格, 在选料时应该注意选择抗高温、耐低温能力强、韧性好的优质材料。在已有的沥青混合料中添加一些提高性能的材料测验是否会改善这个问题, 加大这方面的投入。
另外如果路面已经出现裂缝和车辙问题, 一定要及时做好修护工作, 道路出现反射裂缝等崩裂问题时, 路面破损会越来越严重, 一开始的裂缝可能较小, 但是经过风吹雨淋之后裂缝问题将会更加突出。尤其是裂缝暴露在空气中, 如果雨水流入裂缝中将很快毁坏地下结构造成大范围毁坏。一般通过填充混凝土、沥青或者其他材料对缝隙进行填补, 在国外还有用SAMI先进施工技术通过应力吸收系统修补缝隙。
车辙出现后的修补工作比裂缝复杂一些, 分为车辙印两侧是否隆起两种情况。一般确定了修补范围后对受损面层进行打磨, 清理干净后填涂沥青混合料, 与路面向平后做好碾压养护工作。
(三) 加强质量监测
大部分的沥青路面问题都可以通过加强前期质量监测减少, 这里提到的质量监测不仅包括施工前的原材料监测、混合料运输监管、施工过程控制, 还包括施工后路面养护过程中的管理。要加大对原材料的检测力度, 坚决摒弃不合格材料, 由于沥青材料高温的特殊性, 要保证沥青混合料当天拌合当天使用, 废弃的混合料或者剩余的废料不能继续投入施工。在摊铺和碾压过程中要时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施工人员一定要有较高的责任心, 不隐瞒路面的潜在问题, 一旦发现路面质量问题果断停工重新修正, 减少后期重新维护的次数。在道路施工过程中也要积极采用新型技术, 比如测量、计算机技术等, 随时监测记录数据, 便于后期对于道路定期检查维护。
结语:
8.我国国际道路运输存在问题及措施 篇八
關键词: 道路桥梁;施工项目管理;问题;防范措施
作为现代化城市建设的结构组成,道路桥梁的飞跃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而随着时间的延迟,人们开始对道路桥梁的使用寿命给予了高度重视,很多桥梁的耐久性受到损坏。一般集中体现为梁体裂缝、铺装层松散等,这些问题不仅降低了道路的使用性能,也减短了其使用寿命,给行人和车辆的安全埋下了隐患,也造成了工程单位的经济损失。从另一个角度看,道路桥梁存在的问题大多数都是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也是相对可以避免发生的意外事故。而实际情况中,大部分作业人员没有足够的责任心,造成了道路桥梁施工需要注意的方面没有被重视,降低了最终的施工质量。因而,完善道路桥梁施工操作必须要对施工人员进行正确的管理引导。
一、沥青路面的质量问题及防范措施
沥青路面的质量,取决于主要材料及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沥青混合料的拌和也有重要影响。若沥青混合料配合比不合理,当油石比较大时,铺筑好的路面将会产生泛油和壅包:油石比较小时,路面会松散:若矿料质量不好,细长扁平的颗粒含量过高和集料的压碎值及石料的抗压强度差,会使混合科的稳定度下降,易出现路面的各种问题。沥青混合料拌合的不均匀,当拌和设备出现一些状况时,如刚开炉、含水量大、料温低时,会出现料温不均匀现象;筛分系统出问题时,会造成骨料级配发生变化;有时还可能出现白料,路面不能摊铺成型:如若温度过高会造成沥青的老化,质量得不到保证;如若拌和能力太小,易出现停工待料的情况,这样接头处的温度会降低,将出现温差,形成一个个的坎:如若司机技术不行或运输设备不配套时,会撞到摊铺机,机身会后移形成台阶。
因此,在施工中应采取以下防范措施:(1)根据不同型号的沥青混合料,确定工地配合比,混合料设计。报告中混合料配合比,除详列混合料含量,矿料配合比以外,还应说明拌和方法,拌和温度等工艺要求,报告应附上试件的试验资料,同时提供推荐的混合料试样。(2)碾压工艺的检查。注意碾压工艺执行,目测碾压质量;注意人工碾压工具、工艺,碾压质量。(3)检测,按沥青路面技术规程要求执行。注意测试项目和频率,测试项目包括:马歇尔稳定度,流值,空隙率,饱和度,沥青含量矿料级配等,注意层厚检测方法和检测频率;注意路面外形尺寸,包括:宽度,高程,横坡,平整度等的检查频率及允许偏差。
二、铺装层松散脱落的问题及防范措施
桥梁铺装层虽然在桥梁中所占的体积并不大,但是它对道路交通的顺利运行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当前体现出来的道路桥梁质量问题中,桥梁铺装层的质量是很普遍的,也是施工单位比较重视的问题。对于相应的桥梁施工而言,桥梁铺装层的施工质量经常被忽略掉,而采取的处理措施仅仅是表面性的,没有从根本上处理问题,从而导致了桥面铺装层在早期内形成裂缝,松散、脱落等问题,维修周期越来越短。
桥梁铺装层在构造上属于刚性结构,目前,我国的重载交通及超载现象越来越严重,使得铺面层遭到了车辆、行人的荷载损坏,当前的桥梁铺装层与重型、超重型汽车数量在不断增加,这会使得道路桥梁面临着更大的负荷,这就需要施工操作者对建设桥梁铺面层时必须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维持桥梁铺装层的厚度,在材料铺设时必须要创造理想的弯曲性能,以此来有效降低铺装层出现裂缝,同时充分发挥出铺装材料在各个阶段发生的质量问题。另外,还要注意确保铺层材料的防水性。铺层材料的防水层在施工过程中应予以充分重视,以确保铺筑后不会发生透水问题,这样能避免水渗入材料遭到巨大的破坏,这样使得缩短桥梁铺面层的寿命减短。遇到非冰冻地区的道路桥梁时需要设置合适的防水混凝土,厚度一般为7~12cm;而在冰冻地区道路桥梁出现裂纹时,需结合沥青混凝土或者贴式混凝土来防止桥梁铺装层形成裂纹。
三、混凝土结构裂缝问题及防范措施
道路桥梁出现裂缝不仅会影响结构的美观和正常的使用,直接减弱了桥梁结构的强度和刚度,使得到整个施工过程发生较多的工程事故。混凝土是当前道路施工过程中较为普遍的材料,但是混凝土结构裂缝一直都是困扰施工单位的普遍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因素除了混凝土材料的质量外,还与施工人员的实际操作情况有关,这往往是降低混凝土结构使用性能的直接因素。如:在施工过程中随意运用材料,未能对混凝土的强度、等级给予关注,造成混凝土曝露时间过久而引起受潮变性;在调配混凝土时,没有根据建筑标准搭配混合比,水泥量过多等,这些也是导致最终的材料质量不达标;在浇灌混凝土过程中进行混凝土振捣时,没有把握力度;混凝土模拆除之后缺少必要的维护措施,导致混凝土体表缺水出现干裂等。
因此,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要对桥梁混凝土进行常规计算。,当前我国的建筑行业在钢筋混凝土构件方面将其的最大裂缝宽度规定为0.1~0.2mm。同时要做好温度裂缝计算工作,运用隔热设计;并参照混凝土结构的具体清理,制定有效的强度等级;针对混凝土配筋率运用正确的计算方式,并以材料性能方面、结构形式为参照以及多方面采取措施;并制定有效的施工工艺,根据设计好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展开施工,对水泥用量、水灰比严格控制,并利用混凝土振捣技术确定拆模时间,配合运用外加剂和掺合料,针对高温天气运用井水拌制混凝土需要控制好浇灌温度。虽然桥梁混凝土结构中出现裂缝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施工人员应该根据裂缝的现状和产生的原因采用合理的治理方法,确保道路桥梁竣工后的美观外形和使用安全。
四、钢筋锈蚀的问题及防范措施
钢筋的使用寿命与桥梁的使用寿命密切相关,桥梁钢筋出现锈蚀的话会严重危害道路桥梁的使用寿命和安全。而引起钢筋锈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原材料、现场、方法等,钢筋应力状态也能引起钢筋锈蚀。由于桥梁钢筋锈蚀的机理难以确定,使得道路桥梁钢筋防腐变得更加系统,应多方面采取方式处理。这就需要施工人员做好桥梁钢筋的维护,运用涂层钢筋以达到防腐涂层的效果,延长材料的使用寿命。需要注意的是涂层材料不能被破坏,不管是在运输、储存还是在安装过程中,这种材料在恶劣条件下具有一定的耐久性和持续性,在道路桥梁钢筋使用寿命周期内均能保持其结构功能。
另外,施工工人还可以使用电化学防护法阻止桥梁钢筋锈蚀。这种防护法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就是使钢筋携带足够数量的多余电子,这样无论腐蚀液体的硬度值如何,钢筋都不会被腐蚀,始终处于稳定状态。对于已经出现锈蚀的钢筋要积极进行修复:清除掉所有出现锈蚀区域内的混凝土,采用喷砂法除掉锈迹,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一定数量的钢筋以确保梁体内的含筋量。
最后,施工工人在加强桥梁钢筋防腐过程中,必须要注重方法的科学性,尽可能联系实际情况,这样参照分级筛选符合使用要求的防腐材料,不仅降低了工程成本,也保证了道路桥梁的使用性能。
五、施工人员的素质问题及防范措施
道路建设工地多位于人少林密山高的地方,生活条件差,交通不便,因此,有不少施工人员怕吃苦,怕受累,职业素质不高,遇到一点小困难就退缩畏怯,还有一些施工人员认为自己是科班出身,觉得自己懂技术、有文化,应付目前的技术问题绰绰有余,这是一种相当错误的观念,施工人员要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养和能力。(1)施工人员在工作之余应该多学习专业以外的知识,如:管理、法律、网络等不同专业的理论,从而增加自己的知识积累,增加自己的文化知识。不仅要掌握施工技术,也应该对美学、环境、水文地质等专业积极学习,在理论知识的指引下才能更好的实践。(2)对于一些律法上的知识,施工人员也需要尽量多掌握,如:索赔程序、合同条款等方面。当今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加强,经济活动开始和国际接轨,施工者需掌握正确的法律知识来维护自己的权利,研究设计出更加完美的桥梁,不断增强我国的市场竞争力量。(3)专业技能当面,施工者需具备创新精神,在施工中对技术改良创新,以提升自己的作业效率。现代社会科技水平在不断更新,很多先进技术都得到了全面运用,并创造了无限的价值,技术才是工程质量的保证。
六、结语
综上所言,道路桥梁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不仅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也为地区经济创造了交通条件。面对道路桥梁存在的施工问题,工程单位需给予高度重视。在思想上端正态度,创建严密的、科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在行动上不断完善工程监理工作,增强实战经验,优化检测手段,逐渐对工程管理工作加以改进。中国正处于现代发展时期,道路桥梁事业的进步将成为中国的重点产业,我们需积极借鉴国外成熟经验,不断提升桥梁设计水平以及施工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余昌.城市道路桥梁施工质量问题分析与预防[J].科技资讯,2009,(12).
[2]黄成光.公路隧道施工[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3]梁文豪.混凝土常见裂缝原因分析及控制方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
[4]甄玉军,张艳丽.国内桥梁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
9.我国国际道路运输存在问题及措施 篇九
08级新闻
姜琳
摘要;我国当前以专业题材报道为特色的专业新闻媒体蓬勃发展,而传统的综合性媒体形成了以报道题材为专业的分工建制,同时新闻采编人员的分工也日趋专门化和职业化,专业新闻团体和科研机构竞相涌现。但是,专业新闻报道方面的发展与其他新闻报道类型相比还是不够完善,因此要对专业报道中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要如何解决等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专业新闻
政治
社会
经济
问题
解决方法
一,前言
1,目的
我国当前以专业题材报道为特色的专业新闻媒体蓬勃发展,而传统的综合性媒体形成了以报道题材为专业的分工建制,同时新闻采编人员的分工也日趋专门化和职业化,专业新闻团体和科研机构竞相涌现。但是,专业新闻报道方面的发展与其他新闻报道类型相比还是不够完善,因此要对专业报道中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要如何解决等问题进行研究。
2,研究对象
3,专业新闻的含义
专业新闻报道(简称专业报道)是以遵循新闻采访报道的一般规律为前提,针对具体行业、专门领域的特殊情况、特殊现象、特殊要求,进行专业化的采访报道的新闻传播活动。
二,政治新闻报道
1,含义
政治新闻是对有关国家,政党,社团以及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所进行的报道。其中包含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
2,会议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问题
由于记者本身对会议新闻报道重视不够,导致会议报道过多过长,报道样式呆板简单,写作形式缺乏创新;
由于对会议报道研究不够,未能主动地,创造出新颖的报道形式,创造性的报道会议,没有挖掘出会议新闻报道中的新闻性和可读性。(2)解决方法
首先记者要从会议文件和会议议程中抓住其中蕴含的价值和信息; 在会议过程中要注意寻找有价值的信息;
记者需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会议,传达会议精神,处理会议文件,剖析会议背景,即会议背后的“意义”;
记者通过新闻发布会,人物访谈所提供资料等途径获取有价值的新闻; 同时还可以通过报道形式的创新来体现和突出新闻价值。
要善于抓住会议的“新闻眼”并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有效利用会议资源,把会议的领导者,组织者与受众的目标真正的统一起来,让人感觉到会议报道有一种亲和力,增加新闻的可读性。
3,领导活动报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问题
会议新闻报道一般比较公式化,报道形式呆板,内容缺乏新意,缺少新闻的可读性和必读性;
一般性的,没有信息的回忆和领导活动的报道过多没报道方式陈旧,没有吸引读者关注的亮点;
在写作,编排上,不以事情的轻重来联系,不以指导价值定长短,而是以出席会议和活动的领导级别来取舍和定长短;
在报道视觉上,以领导观念为主,很少从读者,生活角度去写。(2)解决方法
打破惯性思维模式和条条框框的束缚可疑求“新”; 改领导视角为群众视角,刻意求“近”; 运用多种体裁和手法,刻意求“活”;
摒弃“大而全”的面面俱到,刻意求“亮”; 从封闭式采访改进到开放式采访,刻意求“深”; 从单一的报道改进到复合式的强势推进,刻意求“透”。
三,社会新闻报道
1,含义
社会新闻是侧重于从人际关系,群众生活和道德伦理角度来反映社会动态,社会风貌和社会问题的新闻。涉及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社会风貌的报道,包括社会问题、社会事件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尤以社会道德伦理为基础反映社会风尚的新闻为主。它与政治新闻、军事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文化新闻相比,具有社会性、广泛性、生动性、讲究趣味性,富有人情味等特点。
2,社会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问题
当前社会新闻报道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报道风格上一味猎奇,媚俗,一味的去迎合大众,显得浅薄没有深度;报道做作,甚至出现虚假报道;报道面狭隘,雷同,千篇一律。
在报道的内容上,有些记者报道社会新闻捕风捉影,无中生有,严重违反了新闻的客观性原则,职业素养有待提高;或者是在报道中打“擦边球”为迎合大众需求使得准黄色新闻泛滥。
在报道的形式上,记者在制作新闻标题时为了吸引读者眼球,赢得受众,刻意的危言耸听,渲染夸张;在报纸的版面处理或电视的节目编排上喧宾夺主,庸俗不堪的内容大肆报道;不报道当下社会问题,而是通过新闻策划,无病呻吟,使得社会新闻不可避免的滑向庸俗化的深渊。(2)解决方法
首先要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要一味的去迎合大众,要发挥社会新闻的舆论和道德的力量,起到潜移默化的指导和促进作用。要时刻牢记我国社会新闻的目的是为了弘扬社会新风,树立人间正气,传播社会知识,增广受众见闻,要将这一目的贯彻到社会新闻报道当中去。
其次要在信息作品中适当地渗透,融入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以优化受众的表层动机,抑制其深层不健康的阅听倾向和低级趣味。
要适当地利用受众的外层动机,使其逐步转化为传播者所希望的那种具有积极,主导和增加作用的内在动机,进而推动与培养其形成具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崇高动机或目标。
要提高记者等采编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社会责任感和业务水平。
四,经济新闻报道
1,含义
《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中的定义:“经济新闻是有关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一切经济领域新闻的总称。”
经济新闻就是人类社会最新经济关系,经济活动和最新自然经济现象及其发展趋势的报道。
经济新闻是关于热门如何进行经济选择的报道。
经济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经济活动或经济工作事实的报道。经济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经济新闻包括经济消息,经济通讯,经济调查报告和经济时事评论等文种;狭义的经济新闻专指经济消息。
2,经济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问题
报道时机不妥,记者为了报道的时效性,所以在得到确切内容后就会忙不迭的报道出去,但是这些相关信息的发布有时候会造成与报道相关的企业或个人的经济损失。比如当初的“柑橘事件”就造成了无数柑橘种植果农的经济损失。
脱离具体的专业业务问题,单纯抽象笼统的谈经验、谈问题,写的空洞,没有说服力。记者对经济方面的知识了解不清,用词不够严谨,有关媒体人员不懂国际规则,随意地或者臆想式地报道。
立场有异,由于经济方面的领域有些媒体人员了解不够,不能在一些经济事件中及时联系到国家对相关事务的态度,从而造成立场有异的问题。评析情绪化,记者在报道过程中失去了客观的立场,出现偏颇。(2)解决方法
现在已经进入了全球一体化进程,开放的双向有序与透明化也给经济报道带来空前的广阔天地。然而,一些经济事件,特别是国际商务活动,由于其涉及面广,背景复杂,专业性强,往往涉及国家利益与经济安全,所以对媒体提出更高要求。
经济报道,特别是涉及双边或多边的经济报道,几乎无一不涉及国家利益,很多甚至涉及国家经济安全,这就要求采编人员树立国家利益观,以高度的社会责任心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在报道时,一定要辨别清楚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
寻找经济新闻的真实性与报道时机、尺度之间的契合点。我们常常强调新闻的真实性,但更多时候真实性的东西如果刊发得不合时宜,报道尺度把握不准,其效果只能适得其反。采编人员必须要找准时机,了解各方利益所在。
经济新闻报道要求记者负责任,要有良好的专业素养。报道客观、冷静,有理有据,以专业的眼光分析经济,以记者的良好素养进行报道。
同时,还要增强经济报道的服务性,提供政策法规信息。我国市场经济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使政府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且修正他们,以避免出现更大的错误。同时新闻媒介要及时宣传政府出台的政策,企业和个人也需要了解这些政策、法规,以便及时在法规之下更好地进行经济活动。
五,结论
在专业新闻报道中,其主要的问题就是记者对于所报道专业的业内知识了解不够透彻,因此出现了一些问题;其次,记者在进行比较严谨的题材的报道,如会议新闻的报道是缺乏创造性,不善于挖掘亮点;再次,在进行社会新闻报道时没有把握好舆论引导的作用,反而为了迎合大众低级趣味而使新闻媚俗不堪。
10.我国国际道路运输存在问题及措施 篇十
5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生产活动与环境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探讨分析企业环境成本会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转自[星论文网]本文论述了我国企业环境成本会计问题,探讨了环境会计的重点内容,希望对我国企业环境会计的实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企业;环境成本;会计;问题
环境成本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谓的企业环境成本是企业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因为利用环境而发生的成本。企业环境成本所包括的内容十分丰富,即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实现环境要求而采取一系列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为耗费自然资源性资产和生态资源性资产所发生的实际成本和隐性恶化成本。企业实施并加强环境成本的管理, 创造环境成本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 将有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关环境会计的研究一直是会计学术界备受重视的一个课题。而对于成本问题的研究,往往是会计问题中的重中之重。
一、我国企业环境会计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环境成本核算方面存在的问题
1.将企业环境成本以及其它环境方面的支出计入成本,最直接的后果是将导致成本水平提高。多数的企业负责人本着提高自身业绩的原则可能会反对,因此,需要政府采取相关措施予以疏导和扶持。譬如,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对在治理污染和改进节能技术方面投资的生产企业给予优先贷款或低息贷款。
2.从自身条件来说,企业应加强环境成本核算体系的研究和建设,针对不同层次的要求,逐
步摸索建立环境成本核算体系,建立和健全成本会计基础工作,特别是各种基本记录。只有具备完整详细的工作记录,对成本费用的计量才会有根据,从而促进环境成本会计在我国的完善,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3.研究队伍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环境成本对应的是人类和自然环境,涉及环境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对其核算的研究必然需要跨越多种学科,组建具有多学科知识的研究队伍。特别是因为环境成本量化的复杂性,需要各学科人员的参与。要从技术上保证环境成本核算的实现,必须提高研究队伍的素质,建立一支包括设计师、化学家、工程师、生产管理人员、技术工人、环境管理人员、财务会计人员等组成的具有复合功能的队伍。
(二)我国实施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制度存在的问题
1.目前我国引进环境会计、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企业数量不多,并且引入环境会计的企业没有对环境会计披露进行单独处理。一方面,根据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规定,与环境有关的问题通常是发生明确的财务影响时作为常规的财务会计问题处理的。比如按照国家或地方政府环保机关的规定交纳的排污费列入管理费用;违反环境法规交纳的罚款和责令停业的损失、环境污染对他人造成损害的赔偿等损失,列入营业外支出等。这种核算方法不能单独提供有关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对环境影响的信息。另一方面,我国企业财务人员对于环境报告问题总体缺乏足够的重视,进行环境会计实务的企业还很少。
2.披露的环境信息实用性较低。多数企业在信息披露中提供的信息对于利益相关者的使用无太大帮助,披露内容实用性较低。已披露的内容大多是一些普通的、对企业经营状况难以形成太大影响的信息,同时对某一事项可能产生的后果影响缺少必要的解释说明,另外,对于一些重大的环境投资项目没有相应的成本效益分析,因而,当信息使用者进行判断决策时,很难切实有效地借助于现有的这些环境信息。
3.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忽视其他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内容和方式上缺乏可比性和可靠性,缺乏环境信息报告规范。我国目前企业环境报告主要服务于国家宏观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政府
管理机关是我国企业环境报告主要使用者。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缺乏可比性和可靠性。各企业对环境信息重视程度不一,会计处理对象和处理方法也不尽相同,环境信披露方式也多种多样。这种不规范的局面,最终会影响环境信息的有用性。
二、完善我国企业环境成本会计的建议
(一)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实施的建议
1.成本效益原则和实用原则的运用。在企业进行环境成本核算时应该遵循环境成本效益原则和实用原则。具体来说,对于某些企业如果不单独建立环境成本会计系统,利用现有的财务会计系统能够满足环境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的需要,则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考虑是否有必要建立新的环境成本会计系统。因为新的环境成本会计系统的建立要投入较多的人力和财力,需要花费较大代价。这使得企业不得不拿构建的成本与构建预期所带来的收益进行比较,若得不偿失,那么建立这样的一个系统就没有必要。同时,企业可以考虑利用现有会计系统或者对现有会计系统进行修正,来满足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需要。一般来说,大型企业实力雄厚,人员素质高,会计系统健全,建立新的环境成本会计系统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花费较少,而取得的效益较大;中小型企业资金实力和人员素质较弱,会计系统不甚健全,建立新的环境成本会计系统代价较高,而取得的效益不确定,因此应主要考虑利用现有会计系统提供环境成本信息。
2.企业环境成本核算意识的强化。环境成本核算在西方国家之所以发展较快,与环境成本信息在政府宏观环境管理和企业微观运营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密切相关。我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环境法规远不如西方国家严厉,环保观念也不够深入人心,对环境成本信息的需求无论是政府宏观管理还是企业微观运营还都不是迫切,客观上形成了环境成本研究和应用不容乐观的局面。但从长远来看,环境本必将成为我国政府和企业决策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我国环境污染还在进一步恶化,相当多地区环境污染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而重视环境成本的企业却为数不多。而且,从管理者到企业员工普遍缺乏一种将环境成本纳入企业成本核算范围的意识,对环境成本的忽视使得我国环境成本核算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
家。
3.环境会计准则的制定。我国环境会计的滞后很大程度上与环境会计准则的缺失有关。环境会计是环境经济学与会计学相互交叉渗透而形成的生态会计科学,其发展仅仅依靠财会部门是完全不行的,必须与环境部门联手制定环境会计准则才能有所成果。而环境会计准则的制定必需具备强劲的组织力量,通力协作。笔者认为,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应该联合中国总会计师协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科协等组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开展环境普查工作和问卷调查,共同进行中国环境会计科学理论及实务研究,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同时也符合入世要求的环境会计准则。这样有正确的环境会计准则做指导,必然能促进我国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自然也就有了良好的前景。
(二)企业实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
1.重视环保、资源部门作用,通力合作推进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
环境会计是环境科学与会计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的应用性学科,因此,在实践中要处理好环境会计与环境保护部门、资源管理部门的关系。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国家环保部门应对上市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做出技术性基础规定。如:确定强污染行业名录、协助国家立法机关建立和健全环境审核制度、明确规定上市公司应披露的主要污染指标数据、在审计机关对上市公司进行环境审计时提供理论支持等;政府部门在制定会计法规、准则时,应参考环保部门的规定及资源管理部门提供的相关数据将环境问题纳入会计法;企业的会计部门则应按照国家会计法规、准则的规定,准确及时地对外披露本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并接受环保机关、证券监管部门和社会审计机构审核。
2.加强企业管理者及会计人员的环境约束
环境会计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相关准则及法规的不断完善,预示着企业会计人员仅仅具有会计、审计和经营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已不能满足很好的确认、计
量和披露企业财务状况的要求。企业会计人员环境科学专业知识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我国开展环境会计实务及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为顺应环境保护发展的要求,企业会计人员应从几个方面培养自身的素质与技能:了解与环境及环境保护相关的基本专业知识;学习我国已经出台的与环境相关的法规及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准则,并能准确做出与环境相关的账务处理;掌握企业环境的相关内部控制及风险评估的流程。合格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培养单位对环境会计事业发展的足够重视。因此,企业应通过开设环境相关知识的培训等方法,为会计人员素质与技能的提高提供有效的途径。参考文献:
[1]肖序、周志方,环境管理会计国际指南研究的最新进展[J],会计研究,2005,9
[2] 林万祥、肖序,企业环境成本研究的国际比较[J],四川会计,2002,8
11.我国国际道路运输存在问题及措施 篇十一
关键词:国际贸易;现代物流;问题分析;对策研究
现代物流一直在快速发展着,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物流行业很快就成了全球经济的焦点。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国际贸易规模越来越大数量越来越多,这就给现代物流行业提出更多的要求。作为新兴行业,物流在现如今的形势下,只有结合时代需求才会得到更好、更好的发展。本文中主要阐述现代物流如何应对国际贸易物流需求,促进物流行业发展壮大。
一、现代物流概念分析
不同国家对物流一词的理解和定义都不相同,我们可以将物流理解为,就是让物品流动起来,通过分析两地的供求关系,以运输、仓储、包装和配送等手段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现代物流则是充分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搭建起来的相对完善物流产业系统。通过分析现代物流有以下特点:现代物流建设的基础就是物流标准化;物流信息化目前还没有规范的定义,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在物流活动中所使用的各种信息技术的统称;现代物流物流管理是指对整个物流活动进行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还要降低物流成本,从而不断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1]。国际贸易是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实际中现代物流服务影响到国家贸易的达成,因此有必要关注两者之间的关系,做好国际贸易背景下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完善。
二、国际贸易发展中物流问题分析
(一)现代物流产业创新不足
在我国国际贸易发展中,物流产业的创新不足,这一方面影响物流为主的服务贸易,另一方面也阻碍了货物贸易通关。特别是,物流贸易本身的竞争力与创新密切相关。但是现在,在专有技术研发上,一方面我国国内的技术研发一直相对落后,创新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我国国内的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对落后,导致研发与创新的保障性不足,最终导致国内专有技术等物流贸易能力不足。更加关键的是,相对于欧美等西方国家,我国在绿色物流等方面发展比较落后[2]。
(二)现代物流服务水平偏低
国际贸易地开展,实际上必然借助现代物流工具实现。即便是服务贸易,也必须在客运服务基础上。但是,现实中,我国现代物流集中在有限的仓储、运输与配送领域,相对于西方的国际物流服务,层次低、能力差。在我国国际贸易发展中,铁路、港口以及航空运输等发展中,铁路运输效率低、港口物流成本低但是覆盖率较低且区域局限性很大,航空物流在国内的供给相对于西方国家显著较低,这就影响了我国现代物流服务综合效率。
(三)缺乏专业的国际物流人才
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水平较低,目前尚处于初步阶段,和发达国家的物流行业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比如缺乏国际化人才、抗风险能力较弱等,这些方面的差距都会对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产生影响。所以针对这些问题,我国物流行业只有不断提高自身国际化水平,加强企业对国家化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才能确保在国际市场中健康稳定的发展。
三、国际贸易发展中现代物流发展措施
(一)现代物流产业结构的调整
在国际社会关注绿色环保理念和现代贸易中运用的背景下,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前提下,也应当注重绿色物流建设。在跨境电子商务以及生鲜食品等进出口增长的背景下,还需要注重构建更高质量的生鲜冷链物流等。这就需要做到:构建相对完备的法律框架,明确绿色物流及其定位,并在此基础上逐渐的构建绿色物流行业的发展规范等,做到引导和约束广绿色物流行业的发展。政府应该对绿色物流企业在发展绿色物流上的部分支出,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或者减少税收,从而减少绿色物流企业在发展上的经济压力,进而更好的引导其发展绿色物流[3]。
(二)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
我国国际贸易中,现代物流服务对象最关注的是物流能否为其提供优质高效率的运输配送,特别是能否对产品品质进行全面的保障。现在企业大多使用网络对企业物流进行信息化管理和综合管理,提高工作人员工作效率,并且降低企业物流运作成本。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使企业长久健康地发展。所以应该加强物流信息化的发展,现代物流活动是建立在配送中心的基础之上的,建立现代化、适应信息化应用的配送中心,这样会使企业的物流活动更加畅通无阻。
(三)培养优质物流专业人才
国际贸易发展中现代物流企业需要做好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储备。通常情况下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现代物流企业需要做好在职人员的培训,提高仓储信息化战略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这就需要企业加大人才教育培训投资力度,制定完整有效的培训机制,将员工培训制度化[4];另一方面就是加大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我国在推动国际贸易转型的同时建立相匹配的国际物流服务机制,培养人才同时引进大量优秀人才,借助这些优秀人才促进国家与企业战略的发展,促进现代物流行业的发展完善,进而有效促进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
四、结论
现代物流与国际贸易两者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互相促进又互相影响。我国国际贸易想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得到现代物流的支持,所以做好现代物流发展研究工作具有现实意义。目前国际贸易中对物流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造成现代物流行业逐渐显露出颓势及不足,实际中需要重点关注这些方面,提高现代物流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马正英,杨凡.我国国际物流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价格月刊,2015(08):12.
[2]芦丹.新环境下我国国际物流与对外贸易影响关系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07):14-16.
[3]刘庆昌.浅谈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江苏商论,2011(12):112.
12.我国国际道路运输存在问题及措施 篇十二
集装箱运输是以集装箱为货物装载容器, 集成配送单元, 实现货物的运输。采用集装箱进行货物的配送, 装卸货物十分方便, 基本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 装卸的时候, 不需要将货物拿出, 而是作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方便了货物的装卸、运输。集装箱运输为货运行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实现了巨型货物的有效运输。传统的货物运输方式, 为了确保运输货物的质量安全, 大量的包装整理货物, 让货物运输显得厚重而复杂, 但是有了集装箱以后, 不仅缩短了货物的包装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同时还节约了包装支出的费用, 提高了货物运输的安全与质量, 减少了货物因为遭到损伤而支出的额外费用, 给船舶营运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效益。
2 集装箱运输发展过程及现存问题
2.1 我国集装箱运输业发展过程及现状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 我国铁路部门针对集装箱运输, 建设了一部分营业场所, 专门设立了机构来负责管理集装箱运输业务。但是由于当时我国运输条件有限, 经济跟不上, 领导对集装箱运输方式并不了解, 在资金投入方面存在严重欠缺, 致使集装箱运输业受到限制, 装卸机等配套设施没有办法完善, 导致了我国集装箱运输业务发展出现了无人管理、停滞不前的状态。尽管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 我国陷入了停滞的局面, 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 面对着世界运输业的蓬勃发展的国际集装箱运输形式, 我国又重新开始了水路集装箱运输。经过了近十年的奋斗, 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 伴随着国际集装箱船舶大型化, 我国航运业也得到了发展, 传统的货物运输开始转向使用大型集装箱船, 促使我国的港口码头货物运输也正式宣布大力推进集装箱码头建设。成立组建专门的组织机构来管理集装箱运输行业, 同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法律条款, 专门培养出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 为我国的集装箱业务开辟了新的发展航线, 谋求更好的发展道路。
2.2 我国集装箱运输业存在的问题
2.2.1信息系统的不完善。随着信息化、网络化贸易模式的不断开展, 现代港口开展集装箱运输离不开信息化建设与新科技应用。20世90年代, 我国开始运用EDI电子交换系统进行航运操作, 但至2010年, 交通运输部仍然在发文 (交通运输部关于加快推进交通电子口岸建设的指导意见, 交水发[2010]670号) 强调加强交通电子口岸的建设工作, 由此可见, 我国港口运输能力有限, 一体化建设步伐十分缓慢。在这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港口信息系统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利用。
2.2.2联营策略的选择问题。所谓的联营策略, 实际上就是船舶企业为了扩大业务范围、增加港口数量、扩大营业效益, 往往通过舱 (箱) 位互相协议、共同经营船舶、互租船舶、互换或共享舱位、码头等形式进行联合经营。虽然在我国较大的集装箱班轮公司中联营已被提到议事日程, 然而,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这种联营只是表面工作, 并没有展开真正的联营活动, 因此, 还需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在联营策略方面多做思考。
2.2.3集装箱多式联运发展不完善。现阶段我国很多港口受地理环境和交通运输条件的限制集装箱集疏运比较单调, 铁路线路很难延伸到港区, 集装箱码头附近集疏运公路等级较低, 内河航道疏浚进程缓慢, 完善集疏运综合体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除此之外, 国外发达国家集装箱已经全面实现多式联运模式, 而我国集装箱运输发展时间短、起步较低, 尚未完成多式联运发展模式。随着我国集装箱运输量的增多, 集装箱多式联运的营运模式更迫切地需要得以构成。
3 针对我国集装箱运输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3.1 提高集装箱港口信息系统建设
加快集装箱信息系统建设, 努力提升集装箱信息化建设水平, 建立健全各项信息系统, 充分利用数据库技术、电子订货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的信息技术, 建立健全物流信息系统。此外, 要加大业务扩展能力, 与各相关行业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提升公共平台的使用效率, 扩大网络一体化平台涉及范围, 将港口与企业、港口同港口等有机结合在一起, 组成完整、统一的有机整体, 实现在全球范围内对港口集装箱运输各环节的实时跟踪。
3.2 加强我国集装箱多式联运体系
3.2.1完善港口集疏运系统, 实现一体化的多式联运。为了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 各港口应该根据开展集装箱运输的实际情况和运输条件, 因地制宜, 充分考虑集疏运基础设施条件、港口腹地范围、集疏运方式的适应性和环境因素, 提高港口集疏运的保障性, 强化港口集疏运的合理性和经济性。考虑到我国大部分集装箱运输枢纽在沿海港口, 由于铁路运输运输量大、成本低、网络发达和外界干扰少等特点, 构建现代化的港口集装箱集疏运系统首先应该大力推广海铁联运方式, 强化铁路运输部门与海运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 合理配置集装箱货场, 有效提升海铁联运自动化、信息化水平, 早日完成无缝联营。与此同时, 要建立健全海铁联运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有效降低集装箱运转周期, 实现时间效益性, 提高集装箱利用率和海铁联运综合效益。自动化、信息化的联运模式, 必须要以信息资源作为基础。
一体化多式联运模式在发展的过程中, 必须要强调信息资源、货运资源的集中、统一性。不断扩大业务渠道和范围, 为客户提供特殊化、个性化服务, 逐步打造共同利益主体, 推动多式联运有序、稳定、健康发展。与此同时, 一体化多式联运模式在发展的同时, 需要得到各部门、各运输业、各货运业的大力支持和鼎力相助。因此, 要引导和鼓励各利益主体, 积极主动参与到多式联运建设中来, 为共同利益而结成联盟, 实现联营。在战略目标制定的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各利益主体的需求状况, 将战略定位在所有主体的利益之上, 唯有此, 大家才能齐心聚力, 推动多式联运、海铁联运模式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3.2.2加强海铁联运。作为集中、统一、一体化的运输模式, 多式联运模式建立在庞大的集装箱运输量基础之上, 通过集装箱将所有货物集中起来, 然后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联运模式。纵观国内外集装箱运输发展现状, 可以看出, 海铁联运模式作为最有效、最高效的方式之一, 也作为铁运、航运发展的最终模式。由于铁运的成本投资较小, 与海运实现联运, 将为集装箱运输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平台。铁运和海运具有一个共同的优势, 即就是二者运输成本均比较低。在海铁联运模式下, 要不断强化集装箱在铁路运输中的能动性, 打造畅通无阻的运输体系。同时, 要与陆运有机结合起来, 打通与码头、港口路线直接体系, 让海铁联运更为高效、更为便利, 让集装箱多式联运发展规模不断壮大, 逐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4 结束语
新世纪以来, 经济得以持续增长, 科学技术得以快速发展,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使得我国集装箱运输业务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与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北部渤海湾 (大连、天津、青岛) 、中部地区 (上海、宁波) 及南部地区 (深圳) 为干线港的集装箱港口布局形态, 同时结合公路、铁路干路主枢纽建设路线, 进行集装箱多式联运联络站、中转站、交叉站的规划与建设, 为集装箱多式联运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 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仍然需要寻求出更加适合我国集装箱运输业务发展的道路。
摘要:新世纪以来,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 运输产业的稳步成长, 集装箱运输作为当前运输业的主流运输方式, 在国际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对集装箱运输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总结出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几个问题, 并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希望对我国集装箱运输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集装箱运输,发展现状,联盟,多式联运
参考文献
[1]刘虹余.锦州港集装箱运输业务发展策略研究[J].大连海事大学, 2012.
13.我国企业在国际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篇十三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开展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经过努力起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取得一定的竞争优势,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我国进入国际市场的时间不长,经验不足,国际市场营销观念又相对落后,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营销活动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企业国际营销观念落后
我国企业经营管理者长期在国内经营,在国内还没有完全奉行国际性营销理念,走向国际市场后,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国际营销理念,但在国际市场营销运作过程中,还不能用现代的国际市场营销理念运用到实践中,顾客导向和竞争导向执行不到位,这些都阻碍了我国企业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的成效。
(2)对市场调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不重视市场调查,主要原因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产品从生产到市场销售完全由政府主管部门负责,市场调查对一些失去自主权的企业来说已毫无意义。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企业虽然花了很大的精力进行广告宣传,但对市场调查仍重视不足。假如把现代企业营销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经济体系,市场调查就是其中最基本一步,因为它直接影响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以及售后服务,不了解市场行情就不可能建立的合理、顺畅的营销体系。这不仅影响企业资金周转、影响企业经济效益,而且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
(3)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目前在我国出口产品中附加值低、加工程度浅、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占较大比重,出口增大,而且品牌竞争力不强,并且人民币汇率上升,出口退税率下调等因素更是消减了企业的出口利润。加上我国产品向来是一流的质量、三流的包装进行出口,我国产品遭遇外国反倾销案例的调查和被执行反倾销的案例数目也成上升趋势,这将会严重的影响到我国企业的产品出口。
我国出口到国际市场上的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尽管我国近几年来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有所提升,但相对发达国家的企业来说,仍缺乏竞争力。我国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以物美价廉著称,而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更对有差异化特征的高附加值产品情有独钟。技术含量低 档次低 附加值低 差异化特征缺乏,是我国企业产品国际竞争力低的主要原因。
(4)国际营销模式还存在很大缺陷
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要方式是贴牌,只有为数不多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树立了国际化的品牌。这种贴牌方式在短期内有利于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但目前已经显现出它的缺陷,它使得我国企业处于低端价值链的环节,赚取的只是微薄的利润。除此之外我国企业还常以低价的方式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形成了恶性循环的局面。低价使得我们获得了很低的利润,无力抽出更多的资金用于产品研发,低价有事的我们面临来自东道国的反倾销,使得我们丧失了很多的市场。
(5)企业缺乏我国政府强有力的支持
14.我国国际道路运输存在问题及措施 篇十四
在我国的司法体系还不够完善、社会正义的维护和各种权利制衡不尽人意、相关改革还不到位的情况下,信访制度作为一种救济性的制度安排,对于维护群众利益、疏导社会矛盾来说是必要而又合理的。
一、信访制度的价值和意义
1、信访是人民群众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的制度性方式,也是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的重要手段。当前,信访制度已成为人民代表大会之外人民群众表达意愿、参政议政、实施民主监督的一种最直接、最常用、制度性的群众性利益表达渠道。
2、信访是个体权利对公共权力的控制,是公民监督行政权力、司法权力的有效途径。信访制度则是党发动人民群众监督地方基层干部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同时,信访制度也是反映党员干部违法违纪情况的一种主要渠道,是反腐倡廉的重要信息源。
3、信访制度是党和政府及其负责人密切联系群众,了解社情民意的一种制度化形式。群众信访是各级领导机关及其负责人联系群众、了解社会情况和民间信息的重要渠道。信访制度,通过群众反映问题,政府调查后予以解决,能实现“为人民服务”的承诺,体现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
4、信访制度深化政权合法性,维护社会稳定。群众来信来访,体现了共产党政权与民间社会的交流与互动,反映了社会对政权的认同状况。同时,信访作为一种常规制度的出现则反映了共产党人调和、消解社会矛盾的努力,有利于实现政治稳定,建立政权合法性。
二、当前我国信访制度存在的问题
1、信访体制不顺,机构庞杂,缺乏整体系统性
信访工作责任制不明确,信访部门责重权轻,对产生信访事项的机关督促的力度不够,工作效率、效能低;对因行政不作为或侵犯群众利益引发越级信访的行政行为缺乏明确的责任追究机制。由于各级信访机构在没有任何监督下对信访案件层层转办,导致信访不断升级,中央有关部门受理信访量直线上升。由于信访机构林立,而缺少统领机关,而整个系统缺乏统一协调的机制,缺乏统一的计算机联网,信息不共享,信访者一个问题可能同时找几个机构,得到的答复和解决方案可能不一样,各机构推来推去,信访人投诉无门,只能在各信访机构之间来回跑动。
2、信访功能错位,人治色彩浓厚,消解了国家司法机关的权威 信访制度本质应该是收集和传达老百姓民意的一种制度设计,但现在却成了老百姓优于其他行政救济甚至国家司法救济而选择的一种救济方式。信访功能错位带来的直接后果有两个:一是信访机构承受了太大的社会责任;另一个严重后果是国家的司法权威遭到消解。
信访制度虽然在现阶段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但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在实际操作中,信访制度作用的发挥与主管领导的“个人意志”具有较强的联系;社会问题和矛盾能否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管领导是否关注以及处理措施是否有力。这种浓厚的“人治”色彩与我国的法治建设的长远目标是极不相容的。
3、信访程序缺失,立案不规范,终结机制不完善
现行信访制度在程序上存在重大缺失,立案和答复均具有十分的随意性。但由于信访量特别是进京上访的人不断增加,影响到社会稳定,中央为了强化各级领导的责任,建立了“各级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负总责,分 2 管领导负主要责任,直管领导负直接责任,对因工作不到位、责任不落实、领导不负责,发生较大规模的连续到省委、省政府集体上访或到北京上访,对社会稳定和正常工作秩序造成严重影响的,追究分管领导的责任,并视情节轻重进行处理。这样就迫使地方党政想尽一切办法压制民众进京上访。
信访终结机制不完善,一部分持过高或无理要求的信访人在信访部门结案后仍然继续来信来访,纠缠不休。
三、完善和规范信访制度的措施
信访问题是我国经济、政治、社会问题的综合体现,只有将信访制度改革与整个社会体制改革结合起来,积极、谨慎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公民参与政治制度,解决贫穷、贫富差距过大、腐败和社会不公正。各级党委和政府正确履行职责,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坚决防止和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才是治本之策。
1、改革信访工作考评机制
新《信访条例》明文规定将信访工作绩效纳入公务员考核体系。但对于“绩效”没有做出准确的界定。将信访工作绩效纳入公务员考核体系客观上是为了督促各地政府做好工作,尽量把问题解决在基层。但是,如果单纯地把上访人数多少、上访重大事件多少作为考评官员的一个依据,这就不可能摆脱地方政府在对待上访这个问题上的“两难”境地。地方政府官员如果从自身升迁的角度考虑,就会想办法把上访控制在本地区范围内,阻止群众越级上访。因此,要真正做好信访工作,维护公民的合法信访权益,除了各地各部门把工作做好做实,让百姓真正满意,减少上访事件以外,还必须改革现行信访考评制度,以问题最终解决的数量和质量为依据去考评官员,这样不仅维护了信访者的合法权益,也对各地政府及信访受理部门起到监督作用。
2、推进司法独立,树立司法权威
当今世界已普遍把司法作为权利纠纷的终极性处理机制,信访人必须是在穷尽司法途径的前提下才可以走上信访之路。如果司法裁判的权威在强化信访工作中退居次要地位,这将是中国法治的悲哀。因此第一必须真正落实法院的独立审判权,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应充分尊重法院的宪法地位;第二,作为司法机关不仅要努力做到实体公正,还要做到程序合法;第三,要对民众进行法律知识的普及,提高其法律意识;第四,还应注重研究信访制度本身的法理基础,使其在我国特殊的国情背景下,与现有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监察等专项法律制度相衔接、相配套;第五,在信访中引入法律援助服务。法律服务组织及人员的专业技术特长对于信访人依法摆脱困境会有很大的帮助,会很大程度地降低信访的社会成本。
3、明确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信访责任,加大解决信访问题的力度 信访问题的根源在于各级党委和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决策和执行中损害或没有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信访工作责任和解决信访问题的关键也在各级党政领导及其工作部门。
一是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信访事项原则上由事发地党委和政府解决,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萌芽和未激化之时,不能将矛盾推给上级党委和政府。超过事发地党委、政府职责和解决能力的,可由其上一级党委、政府协调解决。
二是做到谁主管,谁负责。在明确信访事项归各级党委、政府之后,进一步落实到党政主管部门。信访人所反映问题的党政主管部门应当承担具体办理责任,不能把问题推给党委和政府。
三是加强信访机构和各级党委、政府机构的权力,使其真正有能力而且坚持做到依法、及时、就地帮助上访人解决和处理问题。高度重视初访,提高处理信访问题的效率,迅速、快捷地在当地解决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不能一推了之或把所有矛盾引向信访机构,让小事酿成大事,小矛盾酿成大矛盾。
4、切实发挥作用的人大制度的作用
作为我们国家理论上的最高权力机关,它的制度程序设计本来是最有力于监督政府,传达民意的,可在上访时很少有人会去找各级人大去反映问题。
5、整合各种社会矛盾调处机构,规范信访部门职能权力 加强各种社会矛盾调处机构的工作,加强组织协调,定期排查调处矛盾纠纷,发挥信访部门的协调督促检查功能,分流泄洪,真正形成党政统一领导、信访部门督促协调、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大信访”格局。
6、畅通信访渠道,实行阳光信访
一是党政机关要做到信息公开,实行阳光信访。二是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不断开辟新的信访渠道,建立信访工作信息系统。国家信访局可充分运用现有政府信息网络资源,建立全国信访信息系统。各级党委政府立法司法机关可充分利用现有政务信息网络资源,建立本行政区域的信访信息系统,并实现上下信访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15.我国国际道路运输存在问题及措施 篇十五
道路桥梁建设中存在很多质量问题, 存在很多通病, 下面仅对普遍存在的几个方面做简要分析。
1、高填土下沉是道路桥梁工程存在的严重问题之一。
在深挖、高填、半填半挖、桥头引道高填土或立交桥互通匝道填方路段, 往往会在通车一段时间后出现下沉, 出现严重的危险情况。
2、桥梁伸缩缝和桥头跳车, 主要表现为桥台与相邻路堤
之间产生沉降差, 造成错台或纵坡不顺以及构造物的附加变形 (指伸缩缝) , 导致跳车。这是由于桥头填土的沉降与桥台沉降有差异, 以及伸缩缝、桥头搭板做得不好, 在桥台处形成台阶, 影响行车的舒适和安全, 并对桥梁产生很大的冲击力。
3、软土地基超限沉陷。
路基承载力不够, 往往会出现沉陷现象, 对于软土地基更容易出现此现象。对不同地段的地基, 要采用不同的加固方法, 提高地基的承载力。
4、路面往往容易出现路面不平、沥青路面早期破损、水泥路面断板、开裂等现象。
这样必然会给交通带来很大的不便, 甚至出现事故, 每个问题都不容忽视。
另外, 值得注意的是道路桥梁工程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任何一方面的不足必然会或多或少的造成其他方面的缺陷。例如, 如果地基不合格必然会带来其他方面的问题。若基层平整度控制不严, 甚至出现波浪式起伏, 必然会使得路面不平。若土基强度不够或不均匀, 或不重视路面基层, 水泥路面容易断板、开裂。所以, 对道路桥梁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都要把好关, 真正的保证工程的质量。预防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工程出现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
道路桥梁工程建设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要解决存在的问题必须究其原因,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材料、施工管理、施工技术等方面。材料是工程建设的基础, 对材料的应用应严格控制质量, 保障施工按质按量完成。同时, 也要注意材料的搭配利用问题, 使不同的材料发挥其各自的功能, 并协同发挥功效。施工技术决定道路桥梁工程建设的高度, 先进、科学的施工技术的应用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在施工管理方面要严格, 保障工程的质量。另外, 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不同问题的原因更是不同, 应对问题应严格、全面的分析具体的原因, 不能仅局限于某一方面。
三、保障道路桥梁建设质量的管理措施
桥梁是公路建设的重要构造部分, 桥梁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桥梁的使用效果, 进而会影响整条公路的使用效果。加强道路桥梁建设质量的管理迫在眉睫。
1、提高工程建设队伍的素质。
人是第一要素, 工程建设的质量保障离不开建设队伍人员的素质建设。应增强质量意识, 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要建设一支思想过硬、高素质的技术人员队伍, 要重视建设人员的素质教育, 通过培训和学习来增强技术人员的质量意识。同时, 提高施工队伍的个人素质才能保障工程建设的质量。
2、完善质量管理的组织机构, 这更重要的是在形式上设置一个机构, 而且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措施。
可以就每个必要的项目成立专门的质量管理机构, 由不同的人员组成, 应有测量、质检、计划统计等专职的技术机构。这样可以对施工的全过程、各阶段、每道工序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查、控制、评定, 以保证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同时要制定相应的监督和奖惩制度, 将桥梁工程每个项目的质量好坏与其责任人的切身利益挂钩。这样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
3、加强工程建设中的监督检查可以随时发现问题, 预防问题的扩展。
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质量监督是尤为重要的, 每道工序都应该严把质量关。要有认真的态度, 认真执行监督检查程序, 保证每一步工作都做到位。对施工机械、设备和材料进场严格把关, 经常检查、监督机械设备的使用、运转情况, 保证设备的整洁、完好和齐全, 定期对现场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进行考核。
4、工程质量评价是整个桥梁工程质量最有力的保证, 所以, 应该做好工程质量评价。
桥梁在建设过程中和建成以后的工程质量检验评价的不准确, 往往会对道路桥梁工程事故带来很大的隐患。如果在工程质量评价中能及时发现问题, 那么至少可以防止严重的后果发生。
另外, 利用现代化技术进行质量管理, 是桥梁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中的新兴方面, 也是道路桥梁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发展方向。
提高道路桥梁工程的质量是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战略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加强桥梁工程的质量管理是保证道路桥梁工程的质量的必要手段。需要建设者和管理者统一协调、互相合作。
参考文献
[1]程亚杰, 张星.浅谈道路桥梁工程存在的质量问题及管理措施.城市建设, 2010;21
[2]马立新, 巩爱云.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问题与控制.山西建筑, 2009;10
【我国国际道路运输存在问题及措施】推荐阅读: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10-30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12-17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8-06
我国就业问题及措施06-18
分析我国建筑垃圾处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08-11
研究我国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08-18
我国房地产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0-14
我国目前农业生产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0-19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1-19
论我国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