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操作中感知 在活动中体验(15篇)
1.在操作中感知 在活动中体验 篇一
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
——《7的乘法口诀》课堂教学评议
谢荣春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已有的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知识迁移作用,引导学生自我完成对7的乘法口诀的探究、编制。在课堂上教师善于营造温馨、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扎实有效。归纳起来本节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通过创设“一只七星瓢虫”身上的七个点及“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童话情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感知了7的乘法口诀所有得数,分散了后面的教学难点,同时学生发现这些数字在用几个几来表示时都与数字7有关系,从而顺利地引入新课,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2、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课堂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7的乘法口诀,让学生根据数字和编口诀的经验独立编口诀。学生利用旧知迁移进行新知的学习,而且教师在上一环节已为学生搭建了脚手架,使学生主动去获取 1
新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不仅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从中学到了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 值得推敲和改进的地方:
1、教师语言连接太快,对于二个级学生的接受上有一定的难度。
2、教师激情不善终,课堂中点起的“火花”忽燃忽灭。
3、对学生预计不准,教师的临场调控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这节课给我带来了更深的启示:
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并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改变长期形成的、习惯了的旧的教学方式,才会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实践和探索中丰富和改善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探究活动,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不断地发展!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学习是快乐的事,学会了更是幸福的事”。
(注:以上仅代表我个人拙见,若说的不对的地方敬请授课老师和同行们海涵!)
2.在操作中感知 在活动中体验 篇二
一、欣赏音乐——在别人的音乐中听
“对于音乐, 只有会欣赏, 才更能表现。”这句话, 将欣赏音乐的至关重要性一语概全。在教学中欣赏音乐, 我们应该选择古今中外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时期、表现不同情感内容的优秀作品让学生反复聆听。在分辨音乐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音乐特性的同时, 力图把这些乐音所形成的节奏、旋律、调式调性、速度力度、和声织体等音乐语言以及音乐本身的时代背景, 作者内心的写作意图等诸多要素加以分析总结, 从而在听觉感知中更透彻地领悟到音乐语言所要表达的情感精髓。
1、欣赏前的理性分析
为了使学生更充分、更深入地体验不同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 一方面要通过对音乐本身的悉心倾听, 凭借感性直觉去体验音乐作品的个性基调, 另一方面则要应该指导学生对作品进行理性的分析, 从更广阔的方面, 特别是音乐作品产生的社会环境、作曲家的生平经历、创作意图、艺术风格、体裁形式以及时代特点等各个角度去进行分析研究, 以求得对音乐作品情感内涵的真正把握。如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等坚强性格的作品, 是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影响中产生的, 反映了人民群众反抗专制暴政的不懈斗争, 证实了作者坚信的“痛苦——斗争——胜利”在人类发展史上的必然过程。在这样的提示和介绍前提之下, 学生会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既定的“期待”模式, 对作品本身有更深入更细致的听觉感知, 从而获得完美的音乐享受, 真正受到艺术的熏陶和感染, 得到情感的启迪和共鸣。
2、欣赏同一音乐语言
欣赏同一音乐语言, 就是让学生体验同一音乐语言在不同音乐作品中的表现力。如“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著名的《琵琶行》中, 生动描绘的这些文字形象即是欣赏者对音乐快慢之速度、强弱之力度感知的不同体验。再如欣赏古曲《十面埋伏》, 琵琶模拟鼓声、军号、炮声、马蹄声等楚汉战场上的各种典型音响, 通过民族调式的游移变化, 造成了强烈的戏剧性效果, 学生眼前就会浮现出军营如林、旌旗蔽空、战鼓隆隆、铁骑驰骋的壮阔画面。而同样是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 乐曲以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音韵、自由变奏的结构, 似江风习习, 白帆点点, 倒影摇曳, 浪花飞溅, 形象地勾勒出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 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秀丽妩媚, 使学生的脑海里自然地描绘出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
3、欣赏不同音乐语言
欣赏不同音乐语言, 就是让学生体验不同音乐语言在同一音乐作品中的表现力。如欣赏我国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整首作品通过各种节奏、旋律、速度力度、调式调性、和声织体以及器乐音色的不断变化对比, 来表现以民间故事中较有代表性的三段情节——爱情、抗婚、化蝶的主要内容。如长笛奏出华彩性的旋律线条, 呈现出一排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象;选自越剧的主题音调, 演奏出抒情性的“爱情”主题;跳跃向上的音调、快速活泼的节奏和明亮纯净的音色, 表现了梁祝二人和谐共处的欢乐和幸福;小提琴与大提琴的委婉起伏、徐缓“对答”, 表现了他们难分难舍的离愁别绪;铜管乐、打击乐的突然进入与低音弦乐器演奏的下行旋律, 表现了悲剧情节的来临;之后戏曲散板的紧拉慢唱、大起大落的音调和小提琴模仿民间的“哭腔”, 表现了祝英台的愤怒和反抗, 时而呼天抢地, 时而泣不成声的悲惨情景。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 学生的听觉感知会随着这些鲜明的音乐变化, 在内心体验故事主人公从草桥结拜、同窗三载、长亭惜别到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直至双双化蝶的感情历程, 受到极大的启迪和震撼。
二、表现音乐——在自己的音乐中听
“发展音乐听觉是发展一切音乐表现能力的基础。”在音乐实践教学中, 当学生对作品具备基本的欣赏能力之后, 教师应训练和引导学生在自我表现中听觉感知能力。在声乐与器乐的技能学习过程中, 认真聆听技巧、情感与音乐的和谐统一, 彻底摆脱那种只注重“练”而忽视“听”的错误倾向。
1、声乐表现
声乐教学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 注重良好听觉感知的培养对于学生更好的进行作品内容表现, 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不同的歌曲有不同的词义, 音乐的旋律与歌词所固有的表情声调有密切关系。如具有“艺术歌曲之王”美誉的舒伯特, 他的歌曲《魔王》, 作者对几个不同人物的语言进行不同表情音调的处理:叙述者——同情的, 父亲——抚慰的, 儿子——惊恐的, 魔王——诱惑的。学生只有对各个音乐角色具备明确清晰地剖析理解, 才能把各个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刻画得生动逼真, 从而赋予歌曲戏剧性的表现力。
教学过程中, 教师除了用微笑、闻花香、叹气来强调歌唱的表情、呼吸和共鸣等声乐技巧外, 更要注重“词”与“曲”的完美结合, 从而进化到“情”的真切表达。因此, 首先要指导学生在音乐中反复吟诵歌词, 使学生自然地体会到诗化音乐的文学韵律美, 既有外在美的形式特征, 又有内在美的情感体现。如声乐作品《铁蹄下的歌女》, 是一首人们称为颇具悲剧性、催人泪下的艺术歌曲, 在熟悉音乐旋律的基础上, 通过吟诵, 学生会在自己动情的“词”“曲”结合中, 聆听到三个乐段旧中国歌女们不平的呐喊:第一乐段气息悠长, 一个强拍的“到处”充分表现了歌女痛苦的心情和对黑暗社会的质询;第二乐段的叙述字字血泪, 声声呼号, 音调充满了心酸和凄楚;第三乐段音乐到达高潮, “铁蹄”一词, 真实地表达了歌女无比的哀怨和不可抑制的愤懑之情。在之后进一步自我表现声乐的同时, 学生更能体会到歌曲的音调、语气与情感变化同旋律、节奏的贴切结合, 体会到“感人之声, 莫过于情”的深刻哲理。
2、器乐表现
器乐是用乐器演奏的音乐, 区别于“声乐”。它是借助乐器的性能特征, 结合演奏技巧的应用, 所表现一定情绪与意境的音乐作品。以钢琴为例, 一首丁善德的短小精悍的儿童钢琴曲《扑蝶》, 音乐中欢快、跳跃的音调正是现实存在、熟悉可见的物体运动转化为音响运动的例子。“扑蝶”这一事件主要包括三种动态:一是蝴蝶上下飞舞的姿态, 二是儿童扑蝶时奔跑、跳跃的动作, 三是儿童喜悦兴奋的心情。作曲家把这三种动态加以融合、概括, 运用钢琴的弹奏手段形象化地表现出来, 乐曲所蕴含的昂然生趣和灵巧轻快的情调分明给人以童真、童趣、童乐美好的内心感受。
器乐演奏中的许多经典乐曲都是源自于作曲家内心深处瞬间海潮一般的情感宣泄。如波兰著名钢琴诗人肖邦的两部作品:《降E大调华丽大圆舞曲》和《c小调革命练习曲》, 它们代表了“欢乐”与“悲愤”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体验。前首乐曲是肖邦在世时发表的第一首圆舞曲, 它那昂扬奋发的旋律, 将听者轻松带入节日舞会的欢乐气氛中, 尾声进一步发挥了钢琴华丽的演奏技巧, 从而把热情欢快的情绪推向高潮;后首乐曲创作于1831年9月, 这时肖邦离开祖国去巴黎, 途中听到波兰起义失败而陷于帝俄之手的消息, 内心升腾起剧烈的悲愤和无比强大的抗争的信念。他曾写道:“啊, 上帝, 你还在吗?你活着却不去报仇雪恨!俄国人的罪行你认为还不够吗?——或者, 或者你自己也是一个俄国人?!”《c小调练习曲》正是在这样万分激动的情绪下即兴而作, 它表达了肖邦对暴力的愤慨, 对祖国灾难的悲痛和号召人们起来斗争的心情, 所以又被称为《革命练习曲》。
在教学中, 教师要经常给学生讲述作品创作背景和表达思想内容, 使学生在严格准确的技巧训练基础上, 明确其鲜明的艺术形象, 从而在指端的熟练弹奏间, 更能创造性地去表现音乐, 体验情感。
三、小结
综上所述, 得出结论:音乐与情感是相互渗透, 相互交融的。在欣赏音乐和表现音乐的不同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让学生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更深入地体验音乐情感, 就必须依靠听觉感知, 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听觉感知训练。要充分引导学生从入情、动情到抒情, 从感受美、体验美到创造美, 使他们具备一双音乐的耳朵, 能切身感悟到音乐所带来的淋漓尽致的情感表达, 从而真正能在听觉感知中领悟音乐之韵, 理解音乐之情。
摘要: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 是通过听觉感知使人体验到不同的音乐情感。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 从音响出发, 以音乐为本, 以聆听为中心, 从欣赏音乐和表现音乐两方面入手,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感知, 使学生真正体会并能正确诠释音乐与情感的相互渗透, 相互交融。
关键词:听觉感知,欣赏音乐,表现音乐,音乐情感
参考文献
[1]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4.
[2]冯伯阳.《音乐作品欣赏导析》.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8.
[3]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5.
3.活动中体验 操作中认识 篇三
“认识时间”这一单元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面及整时的基础上,来学习几时几分与几时半这些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初步学会合理推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时间。本单元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可以为学生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
本单元知识虽在生活中常见,但由于电子技术的发展,呈现在学生眼前的大多是电子屏幕上的时间而非钟面上的时间,给学生认识钟面上的几时几分带来一定的障碍。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多采用教具、学具、动手操作等直观教学方法,使学生体验、感悟,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变化。
与实验教材相比,本单元知识上的安排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只让学生从钟面上读出5分5分地数的几时几分,不再安排读出类似7:28、11:12等时刻,降低了教学难度;二是安排学会合理推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时间,采用推理思考——“排除法”,有利于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2. 教材内容。
本单元教材共安排了3个例题。
【例1】呈现了学生熟悉的显示上课时间8:05的钟面引入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所要认识的时间与生活密切相连。而后设计了“数一数、填一填”和“拨一拨”两个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多样的活动过程中直观认识时间单位“分”,以及“时”与“分”这两个时间单位间的关系,即1时=60分。
【例2】在“5分5分地数”的基础上,让学生从4时开始数起,并相应配以电子表对照的3个钟面,呈现了3个时刻。
【例3】安排的是“合理推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时间”,以两幅连续的画面提供了时间先后顺序的信息,让学生通过合理推理,从以钟面的形式呈现的备选答案中选择小明可能会在哪个时间去踢球。
二、教学策略
1. 课前自制学具,直观认识钟面。
一年级时,学生就已经认识了钟面,对时间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学习新知识前,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把纸皮剪成圆片,而后将钟面分成12个刻度并写上1~12的数字,又在每个小格中分出了5个小格,再5个小格5个小格地数,看一看整个钟面共有几个小格。这一系列的操作,让学生亲历钟面制作过程,一是激活学生原有的钟面认知——钟面有12个大格;二是让学生直观了解钟面上共有60个小格,为学习“1时=60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观察学具、教具,直观认识“时”“分”。
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难以理解。因此,在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中,一是要注意结合日常生活实际,二是要借助于直观的教具(钟)进行学习。学习例1时,先让学生观察自制的学具,发现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中还有5个小格。然后通过教师的钟面教具演示,分针走过1小格就是1分钟,分针走过1大格(即5小格)就是5分钟。紧接着让学生观察钟面拨钟情况:当时针从12走到1,分针正好走了60小格;当时针从1走到2,分针还是走了60小格;当时针从2走到3,分针还是走了60小格。通过观察,使学生直观认识到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60小格,从而得出“1时=60分”的结论。
3. 组织学生活动,体验1分长短。
时间单位的理解是较为抽象的概念,因为没有可视、可触的形状和颜色,也就看不见、摸不着,这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虽然教材中没安排让学生体验1分钟时间的长短,但由于时间单位“分”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除了要借助钟面认识“分”,及知道分针走1小格是1分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历1分的时间长短,才能更好地建立“分”的时间观念,才能够让学生懂得珍惜时间。因此,课堂上教师要认真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活动,让学生体验1分的长短。活动可分两个层次开展,一是感受1分的时间长短。即教师通过教具或课件展示钟面,学生则静坐观看分针走1小格的过程,真实经历1分时间;二是感受1分能做什么。在学生静静感受1分时间长短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活动。如,摸摸脉搏,看看1分能跳多少次;在原地踏步,数一数1分能踏几步;流利背诵乘法口诀(大九九),看看1分能背多少句;从1开始数数,看看1分能数到几。打开本子写一写,看看1分能写几个汉字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感受1分的作用,让他们学会珍惜时间。
4. 生生互动操作,掌握时间读写。
认识几时几分及其读写,是本单元的又一学习重点,而认识几时几分则是重中之重。教学时应让每个学生都带上小闹钟或能模拟拨钟的学具进行操作,操作时可分两步走。
第一步,拨钟时,不看分针只看时针,重点先认识几时多几。在认识几时几分的初始阶段,对类似于8:45,9:55和10:50这样“几时差几分”的时间,学生往往会误认为:9:45,10:55和11:50。学习时,采用同桌一人拨钟,另一人则根据时针的位置说出是“几时多”的方法进行多次操作。如以下钟面(图1),只要求能说出是“1时多”“4时多”“10时多”即可。
通过这样的多次操作,让学生明白当时针在两数之间,表示“时”的数字应是较小的那一个。
第二步,拨钟时,既看时针也看分针,正确认识几时几分。在学生准确认识了几时多后,通过教材例2的钟面图片,指导学生根据时针与分针的指向来共同确定几时几分,并通过教材小精灵的提示总结出认识几时几分的规律。在拨钟过程中,应多出现类似于分钟不满10的钟面(如图2),并指导学生:如果分钟数不到10,记录时要在分钟数的前面加0,但读的时候“0”不读出来,就如7时5分。
学生学会看钟面时间后,再安排时间让学生多次拨钟面,在这一操作中,可让同桌合作,一个拨钟,一个说钟面上的时间,并相互交换。
实践证明,把对时刻的认识与现实生活的具体事物结合起来,不仅符合学生认识时间的年龄特点,更是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时间,形成时间观念,接受珍惜时间的教育的好方法。教学时,还应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结合学校的作息时间,拨出上学、放学时间及每一节课上下课的时间,不仅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更能唤醒学生对学习认识时间的兴趣,培养守时、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最后还可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帮助学生牢记认识几时几分的方法——钟面数字十二个,两数之间五小格。分针腿细跑得快,走一小格是一分。时针短胖慢慢追,转一大格是一时。时针走在两数间,几时就是较小数。要问过了多少分,还要仔细看分针。
5. 引导有序思维,推理排除解问题。
会运用时间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是教材新增加的内容,其目的在于打破原来“时间的认识”教学偏重于计算的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与推理能力,体会数学思想方法。这部分知识也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例3的教学分两个步骤进行:先是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的提示,将已经知道的时间及相关的事件,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并填入下表:
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采用排除法,抓住“做完作业后才去踢球”这一关键信息,将“做完作业”文字改成有具体时间的语句,即:“9:00后才去踢球”,这样先排除了备选答案中的7:45,再从已知信息“10:30看木偶剧”中推理可知10:50小明正在看木偶剧,最后得正确答案小明可能在9:15去踢球。例3的教学,重在给学生渗透有序思维的逻辑思想,及用“排除法”进行推理的数学方法。
(作者单位: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教师进修学校
4.在操作中感知 在活动中体验 篇四
邯郸市复兴区先锋学校
梁 振 方
2011年10月20日
浅谈如何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责任
[摘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生态责任教育,通过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责任,对生态文明校园建设及我校的“责任文化”构建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促进作用。
[关键词] 活动 体验 责任
[正文]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各项工作,以先进教育理念打造学校”,“树立质量立校、科研兴校、文化强校、特色名校的办学理念”,这是邯郸市“校本革命”行动纲领中的重要内容。先锋学校改制前,原是一所流动性很强的企业子弟学校,自建校以来,广大教职员工形成了积极向上的乐于奉献精神和对教育事业执着追求的祟高责任感。时下,社会独生子女多又安于享受,缺乏责任感的现象很普遍。因此,从2009年开始,学校提出了打造学校“责任文化”这一主题,确立了“以生态责任为抓手,构建学校责任文化”这一工作思路。要求学校每个成员在生态观念引领下做好每一项教育工作,实现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和谐统一,最终形成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氛围。
一、生态责任
学校责任教育的内容广泛,在众多的责任教育内容中,从何入手,才能探索出切实可行的“责任文化”构建策略呢?为此,学校选择了“生态责任教育”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和实践。因为生态责任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重要术语,目前,生态责任一词已在我国政府、企业中使用,但对未成人来说,生态责任的概念和内涵 1 都知之甚少,而且生态责任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还是空白。因此,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生态责任教育,对生态文明校园建设及我校的“责任文化”构建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促进作用。那么什么是“生态责任”呢? “生态责任”就是指在生态文明时代和现代化背景中,人们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应承担的义务和职责。而学校生态责任教育就是在生态文明环境下,对学生学习和做到在作出满足自己需要及愿望的个人决定时,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以至对影响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等有全盘考虑并承担起应有责任的教育。
二、学校生态责任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生态责任教育的“五体”模式
通过研究和实践,以生态化的方式实施责任教育,学校已取得了一些成效,初步构建起了责任教育的“五体”模式。即生态课堂体悟责任、生态活动体验责任、生态生活体会责任、生态环境体味责会和生态管理体现责任。
(二)、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责任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责任,就是通过创设责任情境,让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和大自然中主动寻找自我责任角色,通过切身的实践和情境体验接受责任教育,使他们能够比较完整地体验责任感的形成过程,认识负责对成才、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及对自然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自觉、主动地参与责任实践活动,在参与和体验中学会负责。
1、读书节(感受文字之美,尽享读书之乐):三至五月份根据复兴区文教体局的要求,组织开展了全国第十八届青少年《历史的选择》读书活动。本次活动,共收到学生心得体会1000余篇,上报征文4篇;小学部举行了讲故事比赛,初中部举行了演讲比赛,12名同学分别荣获一、二、三等奖。2名学生代表学校参加 2 了复兴区的比赛。通过此项活动,同学们了解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通过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增强了同学们爱党、爱国的热情。同时,增强了同学们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
2、体育节(健我强健体魄,养我浩然正气):第32届校运会和广播操比赛于4月28日至4月29日隆重举行,共计25个班级代表队,830人参加了竞赛,取得了圆满成功。还举行了我校春季排球比赛、秋季排球比赛、秋季乒乓球比赛和秋季毽球比赛,同学们通过比赛,锻炼了身体,加深了友谊,加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增强了同学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和感情。
3、艺术节(艺术源于生活,艺术点亮心灵):学校第17届艺术节在5月份与市、艺术节同步进行。在政教处的协调下,班主任认真组织、音美教师积极辅导、同学们刻苦排练、各部门积极配合,艺术节举办得圆满成功,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家长们的好评。同学们在活动中提高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目的。
4、科技节(放飞科技理想,演绎创新无限):为进一步激发我校青少年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养,开展了以“参与科技活动 体验创造快乐”为主题的科技节,内容共分七项:
1、信息技术类;
2、美术竞赛类;
3、手工制作类;
4、科学小发明类;
5、课题研究、案例、课例;
6、科技实践活动;
7、纸飞机比赛。参加此次科技节活动的师生达到1300多人次。科技节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志向,促进了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提高,促进了学校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了青少年的创新精神。
5、节日系列教育(绽放责任教育硕果):几年来,我校通过“节日系列活动” 3 这一形式,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节日系列教育,即以一年之内的节日、纪念日为契机,通过开发、挖掘各类节日、纪念日中所蕴涵的积极进步因素,取其精华,寓“责任教育”于系列化节庆活动中,利用节日、纪念日这些特有的意义和情境氛围,加强对学生“责任”教育,使学生在活动中不到增强“责任意识”,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和文化素质。例如: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我们组织团员和少先到赵苑公园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向市民发放环保宣传单,宣传文明、公益环保知识,清理路上垃圾,以行动带动和影响他人,促进并扩展“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环保理念。母亲节和父亲节,我们组织召开主题班会,邀请学生家长参加,让学生感悟在家中的角色及应承担的责任等等。我校主编的《节日教育与责任意识养成》一书正式出版。
学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不断丰富了责任教育的内涵,提升了“责任教育”境界,把对自已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家庭负责落实到行动中,使学生在行动中牢记责任,在对话中交流责任,在体验中理解责任。
[参考文献]:
1、裴献堂,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2009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生态文明校园的构建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2、复旦中学课题组。《培养中学生社会责任的研究》[J]。重庆复旦中学网站,2005年。
3、田景洲,《从生态文明看企业生态责任》,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9年。
5.在生活中体验,在思考中感悟 篇五
——体验式作文教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周村区第一中学课题组 执笔 韩吉生
2009年9月
“在生活中体验,在思考中感悟”是省级语文课题“体验式作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子课题。已立项实验研究三年多,我们课题组成员结合课堂教学改革,围绕本课题的研究积极开展工作,大胆实验,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实验研究报告如下:
一、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体验”的词条,是这样解释的:“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体验式作文教学,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一主题,通过观察体验、阅读思考、交流讨论等形式,形成对自然、社会、人生、自我等的认识和感悟,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准确表达思想感情的过程。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以写作为重点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它要求学生要综合利用学习要素,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去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理解与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目标的阐述是:“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体验式作文教学很好地贯彻了新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的要求,它的实施有助于语文教学的与时俱进。
传统的作文教学,有许多不合理的因素制约着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诸如片面强调书本学习、课内学习,让学生远离自然和社会,致使学生缺乏感性经验;过于强调学科本位,不注重与其它学科沟通,封闭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过于注重写作知识和技能训练,忽视了学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将听、说、读、写四项语文基本能力割裂开来,违背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特点和人的发展的全面性和整体性的需要,致使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假话套话连篇,缺少真情实感而体验式作文教学主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从文本和生活中获取写作的素材,注重学生的主体体验的激发,关注作文的思想交流的功用,这些对传统作文教学的弊病起到了修正作用。
因此,体验式作文教学符合新课标的要求,适合语文教学实际,适合学生的写作实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体验式作文的理论依据 1.符合“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的普遍原理。生活是一切艺术的不竭源泉,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五彩斑斓的现实生活为人们带来无限丰富的生命体验的同时,也让作文田园有了真正的源泉活水。离开丰富的生活积累、体验,作文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符合“作文产生于生活的必需”的观点。教育心理学指出:“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人民教育家叶圣陶说过,“生活即教育”、“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人们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随时需要作文,所以要学作文”,作文教学要“学以致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表达内容来自生活的需要,作文内容即生活之内容,可避免无病呻吟。
3.符合“体验式学习”理论。在设定学习目标的前提下,学习者在真实或者模拟的环境中,进行切实的实践或体验,然后通过反思、感悟分享,实现自身知识、能力以及态度的提升与重构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体验和反思,强调体验和反思之间的平衡。
三、体验式作文教学研究的目标
1、通过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实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思考中感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通过对体验式作文教学的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促进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养。
3、改革传统作文教学模式,探索新课改形式下的作文教学的新思路、新策略。
四、体验式作文教学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研究法: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来研究“体验式作文教学研究”这一课题的内涵、目标。搜集、整理和运用现今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对“体验式作文教学研究”的内涵、外延进行科学的界定,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靠的理论依据。
2、调查问卷研究法。了解在学生口语交际、课外练笔和课内写作的基础情况,以提供相关背景资料。我们将主要运用调查研究法研究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思考中感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综合运用调查研究的各种方法、手段,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查、了解、分析这些因素的共性及其特殊性,掌握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分的事实依据。
3、案例研究法:我们将主要运用案例研究法,研究“体验式作文教学”的一般规律。对某些共性体验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和剖析,揭示写作教学中的某些规律和本质。
4、经验总结法:我们将运用经验总结法,研究“体验式作文教学”实施的保障机制。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实际操作层面上的实践经验进行分析概括,全面、深入、系统地揭示经验的实质,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找到可以运用和借鉴的规律性的方法。
五、体验式作文教学研究的内容
1、研究如何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在生活中体验,在思考中感悟。
2、研究“3+1小组合作”课堂模式下的体验式作文教学实践。
3、研究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作文指导和灵活多样的作文评改方式。
4、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六、体验式作文教学研究的进程
1、实验准备阶段
组建课题组,宣传动员,广泛征求意见,进行可行性论证,进行职责分工。组织教师进行体验式作文教学理论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写作方面的问卷调查,取得第一手资料,针对本校实际确立研究目标,收集资料调查相关问题材料,进行分析提出切实可行方案,制定“体验式作文教学研究”课题实验方案并报批。
2、实验实施阶段
深入学习提高认识,依据课题构想,开展内容丰富的学习研讨活动,明确实验目的,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收集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的案例和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教学设计。对课题试验实施方案进行跟踪分析,发现问题及时反馈,采取措施,调整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研究意识和教科研技能。经过研究探索,构建“体验式作文教学研究”课题下的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的模式,不断完善教学策略。定期举办体验式作文教学公开教学研讨活动,收集汇报课题研究阶段性经验。定期召开课题经验研讨会,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交流、改进课题研究策略。做好实验过程记录、有关数据收集,积累课题相关材料。
3、总结阶段
整理收集的数据、资科,分析自评,对实验进行客观性总结,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总结各项研究成果,撰写研究结题报告,汇编成果经验文章。申报结题。制定实验成果推广计划,实施实验成果推广工作。
七、体验式作文教学课题研究的实施
(一)务实有序地实施课题管理
1、为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我们打造了一支师德纯、师风正、勤学习、善反思、肯钻研、有闯劲、观念相对较新、能力相对较强、业务相对较精、能吃苦耐劳且甘于寂寞的研究型教师队伍。课题研究中,课题组成员脚踏实地、扎扎实实的进行研究,同时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开展了许多创造性的工作。
2、为增强课题研究的计划性、针对性、系统性和实效性,优化研究过程,课题组认真制定了较为缜密的总体“研究方案”,并务实地将课题实验总体目标细化为层次分明、切实可行的阶段目标,加强过程管理。
(二)扎实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
1.加强评价激励制度,消除学生的畏文厌文心理,是推进课题研究的前提基础。我们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认真分析了学生畏文厌文心理产生的根源,慎之又慎地对“症”下“药”,努力给予每位学生实质性的激励、引导和帮助,切实消除其习作畏惧心理。
2.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思考中感悟。学生对生活阅历、情感体验的匮乏,是造成学生习作中出现“编”、“抄”、“套”、“假”、“大”、“空”现象的最主要根源。为此,我们高度重视培养学生自我体验、自主积累的习惯。
(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积累。要求学生每天主动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做好记录,定期进行小组交流。这样,学生们不但占有了大量鲜活的第一手写作素材,而且切实感受到了时时处处有生活,事事有真情,自主观察、体验、思考、感悟、表达生活的意识、兴趣、能力、习惯得到了有效培养。(2)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丰富情感积累,我们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亲历体验机会。
体验家庭生活,感受浓浓的亲情。家庭生活是学生写作丰富的素材宝库,但是学生却常常觉得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即便写了,语言也往往干干巴巴,缺乏感人的力量。因此,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融入家庭生活,主动与父母交往,体会亲情,真情写作。
体验学校生活,感受浓浓的友情。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师生间的交往,班干部竞选演讲,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都是学生体验的机会。其中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渠道,教师通过角色互动、情景再现、编演课本剧等形式,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在观察、讨论、辩论、表演等等活动过程中形成作文材料,完成思维训练,产生情绪情感体验,完成口头或书面作文。
体验社会生活,感受世间的真情。社会是实践体验的大舞台,也是作文教学的大课堂。“新课标”提出,学生要“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但能锻炼学生的思想,增强他们的时代责任感,而且促使他们面对现实,在实践中学会善于观察,敏于应变,发现问题,揭示本质,从而写出能够探索生活真谛,把握时代脉搏的作文。
体验读书生活,感受他人的浓情。读书不仅是取得知识,更重要的是体验人生的智慧,是个人与书有缘有幸相遇时独特的体验,读书生活也是学生吸取文化营养,丰富个人阅历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学校积极配合周村区的“读书节”“书香校园”活动,积极开展读书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丰富多彩的语文体验活动,有力地拓宽了作文题材,使作文教学有了广度;丰富多彩语文体验活动,有力地挖掘了作文的主题,使作文教学有了深度。当然,在主动体验过程中,学生享受到无比的乐趣,作文兴趣油然而生,大大增强了作文教学的参与度,学生在体验中成长,在体验中提高,感受真感情,抒写真个性。(3)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丰富方法积累。坚持学以致用,结合阅读教学、日常观察、社会实践、写作教学等教给学生一些精要有用的方法技巧(如观察方法、调查方法、积累方法、写作方法及习作修改方法等),提高学生观察、积累、表述、修改的能力。
(4)引导学生加强人文修养,丰富人文积累。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将教作文和教做人结合起来。凭借教师言行和教学内容,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切实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
3、开展“3+1小组合作”模式下的语文体验式作文教学方式的实践探索。
①、明确任务,体验感悟。每次作文课,老师提前三天,将写作的话题或主题告诉给学生,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去观察体验感悟,努力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真切的感情体验。
②、小组交流,取长补短。首先,同学们将各自精心准备的写作素材在小组内交流展示,在交流展示中,小组内的其他同学互相学习借鉴,然后,每个小组推荐1-2名同学在全班展示,做到资源共享,互相启发。③、独立成文,及时评改。在充分交流酝酿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写作。改变过去延迟批改的做法,写作结束后,教师先快速浏览一遍了解学生本次作文的大体情况,然后每四人一组以跟帖的形式交流批改同学的作文,每组推荐一篇,在全班交流展示。
④、体验成功,经验共享。学生根据各自的写作情况,努力修改自己的习作,直到自己满意为止。然后,将本次写作的优秀习作整理成册,随时供学生阅读。
八、体验式作文教学研究的收获 1.教师方面:
老师们明确了新课标的要求,把作文教学改革的实验重点转移到如何根据学生的作文心理,调动学生的习作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上来。在实践中,老师们深感这一实验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所喜爱,有较好的实际效果,操作性强,具有推广价值。
借助课题研究,课题组老师自身的教育教学素养和教科研水平得到了切实的提高。一批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5位教师参加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迅速成长,成为教学骨干,先后在各类各级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6位老师被评为市、区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
在课题研究期间,实验教师实现了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科研能力明显提高。老师们在作文教学中敬业奉献,努力探索,认真开好实验研究课、公开课,实验教师围绕课题撰写的教学课例、论文。韩吉生老师撰写的教学课例《走过四季,感受自然》分获区级一等奖和市级二等奖;党东昉老师的论文《一节用新课改武装的课》发表在省级刊物《现代教育导报》;张爱华老师的论文《心灵的鸡汤》发表在省级刊物《现代教育导报》;刘凤云老师的论文《尊重——师生沟通的桥梁》发表在省级刊物《现代教育导报》;段新艳老师教学设计《珍珠鸟》,获得第三届“语文报杯”全国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全国级特等奖。
通过三年多的实验,课题组已基本完成了课题实验方案中所提出的各项研究任务。实验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有不少教师将该实验的理念,运用于平时的作文教学实际中,推动了作文教学改革。2.学生方面:
体验式作文注重学生从生活和积累入手,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和积极性,学生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学生在每一次作文课中都能有所收获,无论是作文水平还是鉴赏水平都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丰富学生的积累,全面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学生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周围事物,勤于动笔,并建立一个属于自已的材料仓库。学生养成“时时写”、“日日记”、“常常作”的良好写作习惯,真正做到把课堂融入真实生活之中。去掉了束缚学生作文的许多框框,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生活中的事情,表达自己的切身感受,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表达欲。学生开始认识到作文可以像说话那样容易,认识到自己身边无时不处都有写作的材料。学生愿意表达、敢于表达,无论是在表达内容、表达的方式还是表达的表现形式上都力求丰富、有创意。
自由表达,形成良好的个性。实验班的学生已经基本上杜绝了抄作文选,说套话、假话等现象。无论是作前、作中、作后,都给他们充分的交流机会,尤其是生生之间的交流。改善了作后交流的方法,从体验、写作、交流评改,再写作、欣赏,形成一个有序地循环式教学模式。大家在作文中畅所欲言,一吐为快。改变作文终结性的评价方式,营造一种在互动交流基础上的形成性评价,减小了教师作后评改的压力。每个小组人人参与学习活动,人人去思考、去整理、去表达,锻炼了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也培养了合作精神,形成了良好的个性,品尝到作文成功的快乐。
实验班学生的习作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三年的实验是一个学习、实践、反思、提高的过程,学校老师感到实验班学生性格活泼、发言踊跃,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积累比较丰富,习作水平和能力得到发展。孙宇辰同学的习作《挥毫泼墨,尽展爱心》发表在《鲁中晨报》;韩涵同学的习作《谁来拍拍我的肩膀》发表在《语文学习报》;安琪同学的习作《抗日英雄李孔祥》发表在《语文学习报》。实验班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自由作文竞赛中,获一、二、三等奖的有50多篇;在近期周村区举办的感恩征文比赛中,我校的吕圣洁、李楠同学获得全区一等奖,袁瑞阳等十名同学获得全区二等奖。学生的作文,呈现如下的特点:
①感情真挚,体验真切。学生善于表达,乐于写作,能够说真话,抒真性,大胆表现自我,张扬个性,不管是写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读书生活,还是写自己的生活经历、感受与感悟,感情真挚,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社会、家庭、学校以及自己人生的真切体验。
②叙述具体,表达丰富。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想象等手段,多角度地把内容写具体,能够较好地运用自己广泛阅读而积累起来的有关历史、人文、自然、科学等知识,引用名言警句、诗词佳句、成语、谚语、歇后语,或证明自己的看法见解,或说明道理,或丰富表达内容。
③构思巧妙,感受独特。学生在习作中努力表达自己的新发现、新感觉、新想法,做到构思巧妙,想象独特。从内容、形式到语言,有自己的特点、有个性、有创意、有独特的感受和见解。
④形式多样,表达灵活。学生能够自如地运用记叙、议论、说明、抒情等表达形式;选用记叙文、散文、小说、童话寓言等文体;在语言表达上,能够正确使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来增强文章的表达力。在习作中,尝试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学生对于表达方式和语言材料的感悟、积累、运用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九、体验式作文教学课题研究的反思
1、体验式作文教学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教作文就是教做人,学作文就是学做人。作文教学只有真正贯彻“以人为本” 的思想,让出发点和归宿点回归到“人”,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
2、体验式作文教学要坚持“与时俱进”。只有密切关注教育改革发展形势,不断批判地汲取和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研经验,课题研究才不会走入“死胡同”,体验式作文的路子才能越走越宽。
6.在《背太阳》中体验美 篇六
孩子需要的是一种真真切切美的体验,它不能脱离具体的内容、语言、形象,只有将抽象的情感美与内容美、语言美及形象美成功地结合在一起,互相作用,产生的美的体验才是最强烈的。
美术活动《背太阳》,从活动设计到活动展开,从孩子的情绪变化可以看出,孩子不同形式的审美体验,这些体验之间是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
《背太阳》有一个非常美的内容,它讲述了一个带有一丝童话色彩、情节不断变化的故事。故事以拟人化的手法将人人熟知的太阳作为主人公,将房子、大树等比作地球上的朋友,朋友决定轮流来背太阳,让太阳工作得轻松一点。
故事虽然简单,却充满儿童情趣,教师在讲述中十分注意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给了孩子一种美的享受。使孩子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故事中来,和教师一起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例如:当一幢、两幢、三幢,直到九幢房子都没有背起太阳时,孩子们的心里是多着急呀!总算在请来了第十幢房子时终于背起了美丽的太阳,此时此刻孩子们就好象自己背起了太阳一样,那种成功的喜悦是不言而喻的。
由此可见,内容美和语言美的有机结合对于调动孩子审美体验是多么的重要,两者不能割裂,而是相辅相成的。
作为一个美术活动,教师又十分注意美的形式对激发孩子审美体验的重要作用。构图上,在那些连成一片的房子、郁郁葱葱的树林或是手拉手的.云朵、小船等的后面衬托着一个半圆形的、大大的太阳,大与小,多与少的对比配合,给人以平衡的美感。色彩上,太阳采用刮画的方式表现出浓重的色感,而前面的物体颜色却尽可能地简单到可用勾线或是局部涂色,增强了画面色彩的装饰性,视觉上又给孩子一种美的体验。
7.在操作中感知 在活动中体验 篇七
那么,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如何才能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本文将立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体验性这一特点, 从活动体验的系统性、深刻性和广泛性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引入概念, 设置大专题, 形成活动体验的系统性
所谓“引入概念, 设置大专题”也就是教师根据中职学生的心理与未来可能职业的要求, 对每学期的所有活动课进行分析, 然后为所有的单元主题活动添加一个概念上的总体标题, 引导学生将分散的活动主题定位成一个高水平的概念, 确保每次活动的有序性, 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的远期目标, 达到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的效果。因为概念就像一把伞, 将事实和主题都涵盖其中, 一个概念就是一个系统, 将各种活动进行分类, 并充当组织者的角色, 而且由于同一个概念可以在不同学科中相互转化, 所以, 高层次的概念具有抽象性和广泛性, 这也就为帮助学生形成活动体验的系统化起到了向导作用。这样做可以避免教师在活动课中只注重活动, 只追求课堂的“热闹”, 而忽视活动专题之间的关联性和知识学习之间的系统性而导致活动教学流于随意的问题。这样做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活动的最终目的, 让他们朝着这一方向努力, 知道自己的追求, 从而获得活动学习的成就感, 达到进一步激发参与学习的兴趣。当然, 具体的概念引入和设置方法教师可根据学期的具体教学目标予以选择。
比如, 我们可以选择从学生的未来职业取向角度引入概念, 设置大专题, 形成职业体验的系统化。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共有六次综合实践活动, 这六次活动从表面看似乎是相互分割的, 但是如果我们为建筑装饰装修专业的学生引入“设计师”这样一个概念, 并设置“我为设计师”的大专题, 这六次活动就可以成功地形成一个系统。第一单元“我为设计师——我爱我专业”, 教师通过组织活动, 让学生认识真实的设计师工作, 从而激发起他们热爱专业的思想。第二单元“我为设计师——设计灵感的源泉”, 教师从设计的灵感来源角度, 引导学生去感知、认识自然, 明确装饰设计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第三单元“我为设计师——我的未来我做主”,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自己专业发展的认识, 帮助他们树立切实可行的人生目标。第四单元“我为设计师——装饰设计优秀图书推介会”, 教师组织学生对装饰设计类的图书进行推介活动, 让他们认识如何去选择、去阅读有助于自身提高的书籍。第五单元“我为设计师——我为空巢老人设计温馨”, 教师从装饰设计的角度要求学生为空巢老人设计家庭布置, 以减轻老人们的寂寞感。第六单元“我为设计师——凝固的音乐诗歌欣赏会”, 教师要求学生对古典诗词从装饰理念借鉴的角度进行解读, 并组织学生举办一场建筑美的诗歌欣赏会。
我们也可以从学生的道德培养角度引入概念, 设置大专题, 形成道德体验的系统化。比如同样是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的六次综合实践活动, 我们如果引入“品德”这一概念, 六次活动就可以分别设计为:“品德—信心”, 教师从帮助学生树立专业信心的角度, 引导让学生明确信心是学习的原动力;“品德—远视”, 教师从生态观念出发,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品德—领袖才能”, 教师从现实社会生活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自我, 明确人需要有团队精神;“品德—上进”, 教师从图书导读的角度, 引发学生对学习的思考;“品德—利他主义”, 教师从人道情怀的角度, 培养学生的爱心;“品德—意识”, 教师从弘扬传统文化的角度, 引领学生体会传统之美, 帮助学生树立文化的延续意识”。
除上述两个角度之外, 我们还可以从学生的审美需求角度引入概念, 设置大专题, 形成审美体验的系统化。但不管哪种引入角度, 只要考虑到了学生的心智发展, 适合学生的接受水平就是好的, 就是有效的。当然, 不管采用哪种引入角度, 在中职语文综合实践课中, 教师都要注意专题设置应具有严密性, 因为严密性在实际中则体现为活动内容的整体系统性。
二、重视审美, 追求生成, 体现活动体验的深刻性
语文比其他任何一门课程都更加接近人的内心、人的精神, 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发现美、感受美也就应该成为活动课的重要职责之一。但是, 由于审美是人们根据过去的审美体验, 对当下的审美对象有感而生的新的审美感受, 是借助审美对象所获得的某种高层次的心灵体验和生命感悟, 是一种独特的个体感受和直观体会。所以,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审美体验是一种建构, 是生活及自我向学生内心世界开掘的心理过程, 这一过程是意义的瞬间动态生成。综合实践活动课正是通过体验的瞬间生成来改变学生的意识和心理世界构建学生的知识系统的。可以说, 是否有生成是判定活动课是否真正达到审美境界的标志之一。那么如何实现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审美生成, 来达到活动体验的深刻性呢?
第一, 唤醒学生的审美体验, 让创造从中生成美。
在活动课中, 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体验活动的外部行为来引起内部的心理活动, 并从中充分获得美的感悟。这些唤醒学生审美体验的活动, 应该是情感、生活、生命有机融合的复合活动。在这里, 活动是一个开放有序的教育文化模式, 是多元知识交汇处和结合部, 它以人的心灵与精神的建构和生长为根本旨趣, 它不断从社会中摄取、选择、传播和融合各种相关知识、技能、道德, 同时, 它又在课程活动中创造出富有个性的内涵。这类活动在设计上应具有以下要求:一是从建构良好的体验情感入手;二是以情感发生过程为教学内容;三是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 始终以情境体验为主要教学手段;四是特别强调学生在情境体验的基础上, 感悟、内化、交流、研讨学习成果。
第二, 采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 让学生多元地进行美的展示。
由于审美的体验具有多元的生成性, 而且学生的素质发展是多层次、多侧面的, 所以活动方式也必然呈现出多种形态, 如参与表演式、实地考察式、情境模拟式、辩论激发式、调查研究式、问题解决式等。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和课题内容, 选择多种方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但不管采用何种方式, 教师都要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去有意识地创造一个个审美对象, 创立新的审美视野和境界, 让学生在各自美的展示中增进他们对于社会文化的了解。
如第六单元活动的主题是“中华古诗朗诵比赛”, 我们从审美角度进行设计, 可将主题转换成“美的发现——借得诗文识芳鲜 (诗歌朗诵会) ”, 设计如下活动来进行。 (1) 唤醒美——营造日常生活中具有诗意美的场景, 触动学生积于心底的体验; (2) 感悟美——根据古诗意境配音乐或配视频或配舞等; (3) 欣赏美——古诗或诗集推介; (4) 展示美——诗歌朗诵比赛; (5) 深化美——朗诵经验交流, 制订朗诵训练计划; (6) 创造美——完成一份社区诗歌朗诵晚会的策划书。这六组活动, 学生采用何种具体的方式来完成教师不作限制, 教师只需要安排学生组成合作小组围绕相关问题开展活动, 给学生一些方法上的指导、思想上的鼓励、资料上的支持, 允许每一个学生运用其强项智能进行探究学习和表达自己的活动结果。
总之, 在活动中, 教师追求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满足于享受那妙不可言的“美的瞬间”, 而要争取让学生达到有情要抒, 有话要说, 并在同他人的交流中获得更大的满足。这样的体验活动才是深刻的、有效的。
三、整合开发, 形成未来可能生活的基本认识, 构建活动体验的广泛性
21世纪的很多工作都需要对职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我们如何为学生提供准备?我们如何知道我们所传授的内容与工作场所所需有关?而雇主要他的雇员所具备与工作有关的技能, 如阅读、写作、倾听、表达、创造性思维、作出决策、了解个人职责和进行团队工作等。这些技能都具有跨学科性, 它们并非与特定内容相关联。因此,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注重对课程的整合开发, 帮助学生形成未来可能生活的基本认识, 它的这一追求体现为活动体验的广泛性。
第一, 以教材为依托, 整合开发语文与其他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内容。这样做有利于打破学科之间的隔阂, 能使教学内容相互关联、相互作用, 有助于教师之间相互沟通, 形成一个合作群体, 有助于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综合认识, 在此基础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让学生在真实的世界中, 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提高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种主题整合方式要注意三点:一是主题要可行, 即主题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体系以及能力基础, 并且具备解决问题的条件;二是主题要有用, 即主题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三是主题要大小适中, 因为主题太大和太小都不易做, 都不利于学生素养的提高。
第二, 开发利用社区资源, 引入生活的“活水”,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社区服务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之一, 也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式来开发利用社区资源。一是教师带领学生走进社区, 服务社区。例如, 学电脑的学生可以在社区举办一场电脑组装和维修的知识讲座, 并免费提供组装和维修服务;艺术专业的学生可以做海报宣传社区的新闻;建筑专业的学生可以为社区人员提供基础的建筑知识咨询等。二是提供社区实际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制定问题解决方案。具体来说, 就是学生收集社区存在的一些问题, 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制定问题解决的方案。三是采取“师徒制”, 让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教师提供相应的主题, 并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的专业需求对主题进行分析, 在涉及专业知识的地方帮助学生与校内外的专业人士结成师徒关系, 提供真实的工作任务让学生解决, 从而使学生掌握一门他们感兴趣的手艺和技能的学习方式。
总之,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可以从其体验性的特征出发, 注重活动的系统性、深刻性和广泛性, 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知识与技能, 在意义的动态生成中有效构建个人的语文素养和职业素养。这样做就可以达到黄尧在《职业教育学———原理与运用》中所提出的要求, “为发挥出职业教育的作用, 避免职业教育成为一种单纯的行为修正过程, 在实践中, 职业教育要带给学生成功感和认同感, 使学生的动机机能持续地转化为实际行动, 学习过程中不断满足低层次的需求, 并朝高层次的需求努力。”
参考文献
[1]曹明海.语文新课程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7.
[2][加]德雷克 (Drake, S.M) , [美]伯恩思 (Burns, R.C) .综合课程的开发[M].廖珊, 等, 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
8.在实践中体验 在活动中发展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生活;问题
“数学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是荷兰数学家、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现实”原则。数学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学科,它旨在培养小学生的思考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也是数学学习中最为关键的学习技能,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在传统数学课堂中,教师普遍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对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进行改善,努力上好综合与实践活动课。
一、联系生活实际,有效开展实践活动。
小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实践,亲身体验。教师应当抓住教育的切入点,把握时机,结合教材和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联系生活实际,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课。
1. 结合生活实际,开展课前实践活动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有效开展小学数学课前实践活动更加注重这一点。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让所有学生都能动起来,让学生课前的预备实践活动更好地服务于课堂。如教学“圆的认识”时,课前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这样一次实践活动:让学生到周边环境中观察,发现圆的存在,并比一比谁发现的圆形图案多。有很多学生会发现常用的锅、碗、光盘、表盘……特别细心的学生还观察到大小不一的车轮都是圆形的。这样,学生初步认识到圆的存在,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这些东西会做成圆形的?圆具有什么特点?如果车轮不是圆形会怎么样?学生就会带着这种疑问走进课堂,从而会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2. 科学选择内容,开展课堂实践活动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丰富多彩,有效开展实践活动,就要注重其在课堂的应用。教师必须紧密结合现实和教材,开口要小,注重应用,便于学生操作。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合理选择活动内容和时机,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深入开展课堂实践活动。如教学“春游中的数学问题”,其中“路上的租车问题”、“公园里租船问题”、“购买食品的问题”等一直困扰很多学生。在这种情况下,笔者组织学生到操场上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春游的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活动体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从而巩固数学知识,并顺利解决数学学习中遇见的问题。
3. 适时走出课堂,开展课后实践活动
数学教学主要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能够探索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数学课后,教师应当注意知识的课外延伸,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例如笔者在教完《认识人民币》后,与学生家长配合,组织学生开展了这样一次实践活动:家长给学生15元钱,让他们自己到商店买几样文具,看他们如何支配这些钱,花了多少?剩了多少?并记好自己的小账本,下节课在课堂上交流。这样学生就带着数学问题,走出了课堂,走进了实际的购物活动,使学生更加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他们对数学价值的认知,唤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实践能力也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二、课堂融入生活,利用实践活动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所以,应该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给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和实践探索的机会,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在周围的事物中学习、理解数学,有效开展实践活动,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 捕捉生活现象, 丰富数学课堂内容
教师要善于结合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搜索生活数学案例,使其能够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把问题由静态文字转化为切实的真实感受。在没有学习《年、月、日》时,很多学生有这样的疑问:一个月30天,一年12个月,一年也不可能有365天,为什么呢?所以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开展了下面的实践活动:给学生们发一些年历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观察,并交流发现的问题。有的学生发现有的月份是30天,有的是31天,二月最少只有28天,有的时候就有29天。这样学生就自己积累了关于“年、月、日”的很多经验。在此基础上,笔者给他们讲解一年有十二个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为大月,每月31天;四、六、九、十一月为小月,每月30天;2月最特殊,平年的二月28天,闰年的二月29天。然后,笔者再分别给他们出示2000~2014年的年历卡,让他们自己发现闰年出现的规律和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
2. 贴近生活经历, 引导学生关注数学
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教学中的选材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从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让学生在周围的事情中学习和理解数学。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材中安排了以下几种常见的量:克、千克、吨;分、角、元;厘米、分米、米;时、分、秒。但是学生对这些常见量的理解和掌握具有一定的困难,很多学生经常在作业中出现这样的笑话:小明的身高是120米,一只鸡重2000千克……当笔者在教学元、角、分时,就给学生们布置了这样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1)去超市买一支铅笔、一块橡皮、一个作业本、一个铅笔盒,并分别记录用了多少钱。
(2)你用的书包、身上的衣服分别花了多少钱?
(3)生活中用到的油、盐、酱、醋的单价是多少?
(4)10个鸡蛋多少钱?你每天早餐吃一个鸡蛋是多少钱?
这样学生就加强了对元、角、分的认识,让学生在生活中自己寻找到关于数学的知识,在数学课堂中融入生活经历,利用实践活动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 再现生活百画, 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再现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用数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用多种方法解答应用题》时,笔者给每个小组发了一捆电线,也准备了很多工具让他们自己选择,让他们通过自己动手测量电线的长度。小组学生经过不断的讨论交流、不停的尝试解决,就利用以下几种方法测量出了电线的长度。
(1)直接把电线拉直,测量长度。
(2)把电线拉直,对折几次,量出一段长度,然后求出总长度。
(3)量出其中一圈电线的长度,然后再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圈,求出这捆电线的总长度。
(4)剪下一段电线,量出它的长度,然后再分别称出这段电线和整捆电线的重量,根据“单位长度的重量一定,总长度与总重量成正比例”求出这捆电线的长度。
这样,通过课堂上量取电线长度的实践活动,学生在实践中发挥出了自己的潜能,并且解决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总之,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必须摒弃传统教学观念及方式,将数学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教学活动,充分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情景创设时应该贴近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不要太多理论化;必须以实践为主,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和数学应用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和创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9.在情境中体验中学习论文 篇九
当前,学生中普遍存在厌学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实在太苦了.其苦大致表现在三方面:课业负担过重之苦,学习生活枯燥单调之苦,师生关系紧张之苦,应这而生的愉快教育改革的主攻方向把这“三苦”变为“三乐”(学习之乐,生活之乐,和谐之乐).乐从何来?乐生于情,情源于境.如何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呢?这里谈点粗浅看法.
课业负担过重之苦,主要来自课堂教学失败.这就是必须要求教师打破陈旧的课堂教学结构,改进教法.
一、图画再现情境
在生字教学中,“溪”因为笔画繁多,再加上学生分辨字形的能力不强,学生经常丢笔少画,把“溪”字写错.因此,我利用图画再现法,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把字幻化为图画.“溪”水,顾名思义,得用三点水作部首,关键是字的右边.我利用简笔画把右边的字头化为图中的群山,“0”字化为弯弯曲曲的小溪,“0”中的那一点,好像溪在的一块石头.溪水向前流淌,越流越“大”.这样,“溪”字便在学生头脑中幻化成一幅直观形象的图画.
二、音乐渲染情境
作文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综合性能力,因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想掌握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所以学生大多怕作文,这种畏难情绪的产生,会使学生在心理上设置一道障碍.因此,也会主观上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我们在俄文训练中,能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顺应学生心理,因势利导,进行兴趣作文训练,降低作文难度.我采用音乐导情的方法,借用音乐渲染课堂气氛,活跃课堂生活,使学生“耳悦”“心悦”.根据写作题材的需要,选择相应的音乐泻杂气氛,把学生带进写作的美妙景象之中.如:我在指导学生写《我的妈妈》,让学生饱含深情唱《世上只有妈妈好》、《烛光里的`妈妈》等歌曲,他们心头涌起以妈妈的感激之情,对妈妈如何关怀自己,增强了理解,笔下妈妈的形象丰满、感人.
三、生活展现情境
小学生认识事物,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联系实际教学词义,尤其是教学一些比较抽象的词语.
比如,《颐和园》中的“隐隐约约”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我启发学生回忆:月光下,看稍微远一些地方的东西能不能看清楚?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后,要求他们再想想,再说说,这样学生很快明白,“隐隐约约”是看起来不太清楚的意思.这样联系学生的生活感受启发理解,由具体到抽象,学生学起来感到格外亲切、有趣,对词语的理解自然透彻了.
10.在交际中体验学习英语的快乐 篇十
我国外语教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受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影响而偏重在语言形式的教学上,文化教育在外语教学中所占的比重甚低。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语言与文化,文化与交际之间的关系的认识逐渐加深,人们开始肯定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不可分割以及文化因素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而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在实施一种文化教育,培养一种学习兴趣,所以在实施这种语言文化教育的同时就不能仅仅向学生传输语言本身的知识,而要结合语言特点赋予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好,才能更好促进外语学习的成效。
我国现行《英语课程标准》一再强调语言实践的重要性,而实践只能在活动中得到很好的体现。活动能让学生有更真切的体验,且使每一位学生有各自独特的个性体验,在体验、实践、讨论合作中深化对语言学习内容的理解并能灵活运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确立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习惯、情感态度、知识能力及兴趣爱好,灵活处理教学材料,把课堂教学活动置于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交际活动形式之中,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让学生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实现自我价值,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之中步入英语学习的殿堂。
我们经常讲,态度决定一切,兴趣决定成绩。让学生在交际中体验学习英语的快乐,在快乐中进行有效地英语学习一直是我们所追求的一个目标。新英语课程标准也主张在师生关系上要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该课程的设置旨在讨论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在外语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交际中体验学习英语的快乐,真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呢?《英语新课程标准》对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作了明确的阐述,特别指出“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引导学生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学生树立较强自信心,形成克服困难的意志,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与健康向上的品格。” 为了达到这个教学目标,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精心设计教法,把英语课与活动课相融合,让学生在活动中,在交际中快快乐乐学英语。
一、精心设计教法,改变课堂中讲与练的时间安排。
一个学生无论学什么,首先对其产生兴趣,才会尽心尽力地去学。如果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那他就不会有好的成绩。正如苏联教育学家科罗廖夫所说:“有
1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这就是教学的潜力所在。当然学生兴趣的培养与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是分不开的。我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的活动形式多样化,有问有答,有比赛,有竞争等,这样使学生在有趣的语言情景中进行语言实践。另外,要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准备完整地把要传授的知识高浓缩,简单化,让学生在“解惑”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操练,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和技能。
另外,我们可以在课堂上也引入一些游戏,激发学生张嘴去说英语的积极性。例如:在初中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利用游戏引入课堂教学。在一个预先准备好的袋子里,随机拿出一样东西,握在手里,与学生进行下面游戏。
T:What’s this in my hand?
S1:It’s a pen.T: No, it isn’t.S2:Is it an eraser?
T: No, it isn’t.S3:Is it a knife?
T: Yes, it is.You’re clever, OK!
也可让学生与学生对话,这样会让初学者感兴趣,又练习了学生的口语与交际能力。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用英语交谈的兴趣,体验在交际中学习英语的快乐。
英语是一种交际语言,要想激发学生用英语交谈,必须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许多学校已有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使语言、人与环境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使课堂更加情趣,有声有色,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如讲食物时,可以带几个、桔子、鸡蛋和蛋糕等,让学生看见实物便直接用英语概念反映出来。讲交通工具时,把玩具小汽车、飞机、轮船,等图片展示给学生,学生便脱口而出,道出它们的英语名称。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生动而丰富的感性知识。这种眼、耳、口等感官相互联系的形象思维方法,吸引了学生,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油然而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了英语交际能力。
三、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于开口说英语。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为了交流。我们教师不仅要
教给学生语言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它。“听说领先,读写跟上”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原则,让每一个学生开口说英语是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因此,我们教师应该努力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营造民主与和谐的课堂氛围,以满腔热情和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融入到真实的教学情景中,为学生提供说英语的机会,学生即使说错了,也要少批评,多鼓励,多帮助他们大胆、积极地开口说英语。
四、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英语课外活动不仅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还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课内学习的知识和内容,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如我们学校就在课外活动时间开办的有英语角,英语游戏活动。另外,每月可以举行一次英语演讲比赛,还有英语小故事等。这样通过多样途径进行口语训练,给他们提供充分发展才能的机会,多层次地锻炼学生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英语的快乐。
五、运用英语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我尽量使用英语进行教学,创设情景,营造基本使用英语授课的氛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感与听力。教师良好的情绪、自信的教态、正确的语言语调,流利的口语对学生会产生一种极大的吸引力,使学生产生一种钦佩、羡慕、推崇的心理,也使学生产生向往说一口流利地道的英语,从而培养学生对口语学习上,从而打开英语口语的突破。
六、让学生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语言,文化,交际是密切相关的。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实际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语言使用的文化背景。因此,跨文化意识培养已成为英语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增强学生对异国文化的了解,还可以通过隐性的潜移默化方式进行,如教师用地道、流利的口语组织课堂教学,用得体恰当的体态语组织学生阅读一些优美的英语短文、诗歌,使学生耳濡目染异国文化。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动口说英语,让学生在交际中体现学习英语的快乐。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词汇自学能力、朗读能力和会话能力明显得到了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参与意识增强了,自主学习能力也有了明显进步,但和《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仍有差距。我们将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应更着重于将与教材有关联的、同时学生又比较感兴趣的课外知
识适当地引进课堂,同时还将思考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该怎样给学生创造更宽舒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们的学习方式能得到真正的转变,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在交际中学习英语的快乐。
11.在活动中体验 在活动中学习 篇十一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课程;活动;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活动性是品德与生活的三大特征之一,活动是品德与生活教和学共同的中介,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的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向我们指出,要让学生在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中学习知识,发展良好的道德意识观念,陶冶道德情操,养成道德行为习惯。根据这一课程性质,下面就教学中如何贯彻活动性这一特征,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学习,结合本人的实践探索,粗浅地谈几点个人感受。
一、开展亲历生活活动,让学生会自主
“理想的教学应打破时空的界限,使课内自主学习与课外自主实践得以沟通,变禁锢、封闭的课堂为课堂、校内、社会彼此相连的一泓活水。”这种大教学观启示我们:教学要拓宽时空,深入生活实践,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方能显示勃勃生机。在教学《我们的生活真方便》一课时,我让学生深入生活,自由组合,分组调查,探究我们生活的地方有哪些方便之处,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符合本学科“活动性、开放性、生活性”的特点,也体现了“充分发挥社区资源、家长资源”这一课程要求,学生兴趣盎然,受益匪浅。又如,在教学《请到我的家乡来》时,以学生生活中最熟悉的环境——家乡作为切入点,倡导学生在学校、社区、老师和家乡的支持和指导下,通过实地考察、访问、调查等多种途径去查阅有关家乡的各方面资料,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较为全面、深入地了解关于家乡的景点、歌谣、童谣、家乡小吃、特产……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增加对家乡的了解,提升对家乡的热爱,不仅增长了知识,丰富了体验,而且还有利于对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样一来,课堂上少了教师滔滔不绝的明理说教,多了同学兴奋不已的交流汇报,合作探究,教师的角色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
二、组织讨论交流活动,让学生会合作
品德与生活课程强调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问题的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提供交流的空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交流分享是儿童学习常用的活动形式之一,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有效方法之一。记得,我在教学《亲亲大自然》一课时,在学生看完《美丽的大自然》录像后,对大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喜爱,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知道的大自然的美丽和同学交流分享,这时,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让他们互相交流,同学们个个畅所欲言,个个都很有表现欲望,都想把自己知道的事情告诉别人,和别人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这样,给学生提供更多自由表达的空间,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又如,在教学《节约水电》一课时,我采用小组讨论交流,再集体交流讨论的教学方法,学生能畅所欲言,把他们平时观察到的以及自己做到的和大家一起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孩子们在活动中建立节水的意识,并付诸实践,在日常生活中互相监督,互相提醒,形成人人都来节约水电的良好风气。
三、创设游戏情境活动,让学生会体验
游戏是教学中所采用的带有“玩”的色彩的活动形式。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是儿童所喜爱的活动,能够培养儿童愉快美好的生活体验和积极的生活、学习态度,对培养学生的情感,学习科学知识等都是很有价值的。例如,在教学《动物尾巴的秘密》一课时,我就采用了这种教学活动形式,在交流完动物尾巴资料的基础上开展找尾巴游戏,进一步实践体验,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品德与生活课程强调,活动课程要使学习内容建立在学生能够确实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而不是空泛的,脱离他们认识水平的理论基础上。这个游戏的开展,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学生的情绪完全被调动起来,争先恐后地想帮动物找尾巴,这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全方位、多感官地参与活动,感受知识的魅力,提高学习效率,还能使学生在成功体验中享受快乐。又如,在刚教完的《认识好朋友》一课,活动中我设计“找朋友”游戏,通过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体验交朋友的过程,通过与听课老师交朋友,不仅充分利用了课堂中的教学资源,把交友对象引到听课教师,而且拓展了学生交友的空间,也丰富了学生交友体验的内涵,通过让学生把新交的老师朋友请上场,大家一起唱歌、跳舞,让学生充分地享受到交朋友的乐趣,成功地把活动推向高潮。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活动之中,兴奋地呼喊着自己交到的几个新朋友,甚至在比赛谁交的朋友多时,这节课的活动目的也就在学生的欢乐中很自然地实现了。
四、注重课后延伸活动,让学生会行动
教学既要还原生活,又要提炼生活,触动情感,影响态度,提升价值观。学生在课中动情,情感的浪花在心头涌动,到了课末,教师应把握契机,引导学生把已有的情感通过外显,再次获得深化体验,我们常说,品德与生活课要坚持知、情、意、行统一的原则,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得注重课外的延伸,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不能出现课堂里群情激昂,下了课就抛之脑后的现象。在教学《我的家》一课时,在课即将结束时,我设计了一个“送小礼物”的活动:从我们出生到现在,父母、长辈付出了很多心血和汗水,现在我们是光荣的一年级小学生了,你们愿不愿意自己亲手制作一件小礼物送给他们并说上一句心里话呢?你们可以画画、做贺卡、折纸、捏泥人、剪花等等,然后将这份小礼物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但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而且感受到了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同时也学会了通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来回报爸妈的爱。又如,在《我们生活的地方真美》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完成后,虽然暂时告一段落,但并不意味着活动就此结束,其产生的影响应是主动的、深远的,更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究,因此用高歌一曲祝福家乡,提升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通过一年来的实践探索,我发现我们的学生都很喜欢上品德与生活课,一到课上就能听到他们的欢呼声,这样的课程难道不是一种成功的最佳体现吗?我们知道活动化教学的研究领域很广,也许我们还存在着不少的遗憾,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探索,勇于实践,以活动为纽带,做好品德与生活的沟通,让学生参与生活,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学习,在我们面前的将会是一条越走越宽阔的大道。
参考文献:
刘振腾.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J].小学科学,2013(05).
12.在情境中体验 在体验中感悟 篇十二
一、课堂媒体情境化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境即“情境”相联系的, 在实际的情境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 可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 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和表象, 是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到的新知识。
如在教“加法的初步认识”时, 我根据我们是农村学校的特点, 设计了这样一个媒体情境:先出示一个花草绚丽的小山坡, 有小鸟唧唧喳喳地叫着说:“瞧!一群活泼可爱的小鸡宝宝正在欢快的找蚯蚓吃呢!”同时配上了轻快的音乐, 边演示、边提问, “小山坡上来了几只小鸡”?“先来了2只”, “又来了几只”?“又来了3只”?“现在有几只”?“5只”。就用数字2+3=5表示!这样由静到动、形象逼真地直观演示, 使学生直观地对加法的量的变化有了理性认识。结果学生的思维活了、兴趣浓了、学习乐了。
二、课堂语言情境化
教师用优美、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教学, 如:根据你上课是所讲的内容字、词、问题等道出轻重缓急, 有快、有慢、富有节奏感, 特别是音量、音速、音调的变化!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实这也是一种情境教学, 当然也可以穿插一些其它的地方方言, 但是次数不能太多, 因为学生对新的语言有一种欲望, 会增强他们对你的敬仰之心, 从而激发他们对你所教学科的兴趣。如我在教两位数乘两位数, 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 我的小孩特别喜欢喝牛奶, 于是我订了一年的牛奶。一年大约需要多少钱?这时, 我轻声、凝惑地问:“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片刻学生有了很多种估计结果, 此时我沉思片刻, 惊讶地自言自语说:“嗨!有那么多答案, 我也不知道哪个是正确的、哪个是错误的”。当学生出现有用乘法竖式时, 我又假装不懂、语气低沉地说“老师可不明白!为什么这位数要写在那一位数的下面?这个数是怎么来的”?当学生回答正确时, 我高声地说“啊!原来是那么回事, 谢谢你, 我明白了”。此时课堂是掌声和欢语一片。
在这种自由教学语言的课堂中, 学生会像从一种清幽境界中呼吸到一阵清风, 给他们创造了学习数学的一片美丽的空间。
三、课堂故事情境化
生动有趣、简明扼要的故事插曲深深地吸引着学生, 它是每个学生为之倾心的东西, 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插入些故事情境是很有必要的, 如我在教三年级数学认识分数时, 课的开始我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陈老师, 今天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齐天大圣”!你们喜欢听吗?自从齐天大圣“孙悟空”大闹天宫, 又是闹又是吃的, 可是它没有忘记花果山那些小猴们, 于是它带来了很多好吃好喝的天庭美食, 给了老猴的是酒和点心, 给了小猴的是又大、又红、又甜的仙桃, 而且是两只小猴一个, 这时, 那些可爱的小猴犯了愁!它们都是好朋友, 谁也不愿意多吃!那该怎么办呢?这时学生纷纷举手抢着回答:“分两份就行!”“不!应该分成一样多!”“不是!应该把两份分的一样多!”“啊!不就是平均分吗!”……由此分数平均分的概念就这样无形的给学生深深地印在脑里。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浓了, 学习氛围涨了!
四、课堂游戏情境化
所谓游戏情境化, 就是指以某个数学知识点为主题, 用游戏化的形式展现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游戏情境具有活动性、趣味性、知识性等特点, 对大部分好动好玩的学生来说, 这是他们最喜欢的一种学习方法, 如我在教“认识方向”的这节课时, 我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游戏情境, 把全班分成九个小组, 每个小组学生都戴有不同动物头饰, 出示相应的位置图, 然后, 做找家家的游戏, 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做着小动物的动作, 在欢快的音乐下找回自己不同方向的家, 并让他们都说一说是在哪个方向, 如何找到自己家的。这样使其在身临其境的毫无束缚的课堂中自由地放飞自己数学空间思维能力。让学生的数学空间思维能力在游戏活动中得到升华, 激发他们终身学习数学的欲望, 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学习的习惯。
五、课堂板书情境化
心理学实验的数据告诉我们, 外界进入大脑的信息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来自眼睛, 学生在课内大部分是通过视觉去接受信息, 因此形象地板书情境是十分必要的, 板书情境应突出重点, 应该使内容生动化、形象化、直观化, 使学生获得感知美和形象美, 如何使板书合理的情境化呢?首先, 应该字体多样化, 这样会使学生感到中国汉字的优美和奥妙,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书法兴趣。同时也能美化学生的数学作业, 其次, 数字故意写错化 (数字写错化需要特别显眼) , 这样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同时也无形的培养了他们从小仔细的习惯, 缩小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如在教认识吨的教学中, 我创设了这样的板书情境, 先用兰色的粉笔隶书大字———“吨”, 在它的下面用黄色的粉笔写了一行行书———“计量比较重的物体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在右下角分别用宋体写了克、千克、吨, 它们的颜色分别是白色、青色、红色, 在它的旁边分别画了相应表示物体重量的卡通动物图, 使学生很直观的体会到某些物体所用计量单位的表示。从而使板书更有价值性、观赏性、直观性, 激发了他们对新知的求知欲望。
13.在操作中感知 在活动中体验 篇十三
永康市龙山镇桥下小学 胡芳奕
获奖时间:2010年4月
【内容摘要】
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生命。古诗词教学,应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悟情悟境,在诵读中欣赏抒情,诵读是诗词教学的手段,也是教学的目标。诵读时,我们应巧用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传授各种朗读技巧,帮助学生触类旁通;采取多样化的朗读形式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朗读训练效果;善于营造朗读情境,在反复吟诵中感悟古诗的意境。让我们和学生一起,在诵读中去体验古诗词的诗情画意吧!
【关键词】诵读 创设情境 朗读技巧 激发兴趣
苏东坡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是前人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从小学习、诵读一定数量的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领悟和想象能力,也有利于提高语言的表达、鉴赏和审美能力。
然而,我们现在的古诗教学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状态:学生兴致不高,学习被动,效率低。学生在这方面的积累少,缺乏基本的审美和想象能力,难以感受古诗的魅力。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方法呆板,死气沉沉。很多老师仍提倡“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原则,把古诗进行分解。重字词的解析,轻诵读和感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斥在古诗教学的课堂中。没有个性的阅读必然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和能力的降低,造成一种可怕的恶性循环。
“好诗不厌百回读”,诵读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生命,古诗词教学,应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悟情悟境,在诵读中欣赏抒情。那么,我们该如何带领学生诵读古诗,感受古诗的人文精髓的呢?
一、巧用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墨,着力写出千古传颂的诗篇,给人以意境美、情感美、情趣美„„每一首诗,都是一幅涵而不露的中国画,都是一曲优美的曲子,但由于古诗的表达方式和我们平时所接触的文章在表达上有很大的区别,学生可能一下子并不能进入到古诗的教学当中,所以教师在上课前,应通过各种手段,吸引学生入
陶。
二、传授各种朗读技巧,帮助学生触类旁通
经常听学生读古诗如小和尚念经,咿咿呀呀,拿腔拖调,只停留在嘴上,毫无美感可言。其实古诗的语言极富音乐美,它和仄压韵,本身的节奏、音律就给人以美的享受,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学生通过正确朗读,更能理解诗的内容,领会诗表达的意境。我一直认为,朗读技巧,我们是应该教给学生的。学生在初学朗读时,根本不知道何谓有感情地读,怎样读才能体现你内心的喜悦、悲伤或是愤怒。古诗词的朗读也不例外,因为古诗有更丰富的情感。在古诗的朗读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以经常向学生传授一些古诗朗读的基本技巧,如停顿、重音、语速等,同时明确相对应的符号,停顿用“ / ”,重音用“ · ”,延长用“—”,升调用“↑”,降调用“↓”表示。
节奏 古诗文的诵读划分节奏的一般规律是:首先将句子分成前后两大部分,五言句分成“××/×××”形式,七言句分成“××××/×××”形式,然后再根据结构、内容等具体情况,将后一部分三字划分成“×/××”或“××/×”停顿形式,有时七言句的前部分划分成“××/××”形式,后部分划分成“×/××”形式。如苏轼的《题西林壁》可以这样划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白居易的《草》可以这样划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
重音 诗句的意思和情感的表达是依靠情感语气来实现的,其中语音轻重是关键。因此必须根据诗歌的表达重点,确定少而精的词语加以重读处理。如《泊船瓜洲》一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如本诗应把“只、又、何时”读成重音,强调诗歌的内在情感。《咏柳》应把“妆”“一”“谁”“似”读成重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语调 根据诗歌的情感表达确定哪句(部分)用升语调,哪句(部分)用降语调,分别用“↑”“↓”表示,注意诗句前后部分语调要相反或相对配置,如《泊船瓜洲》一诗“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可作如下语调处理:明月何时↑照我↓还?读升语调时音量逐次加大,力度渐次加强,语尾音节上扬且拖长;读降语调时力度从
仅依靠文字、声音的媒介,仅仅依靠想象,要入情入境,往往比较单调、空泛。因此,可采用背景音乐、图像再现、视频等手段来营造一个富有情感共鸣性的空间,这样朗读者才可以更充分地亲近文本。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时,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六月的西湖,湖畔杨柳依依,湖面上碧绿的荷叶一望无际,粉红的、雪白的荷花亭亭玉立,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耀眼。画面下配上古诗的字幕,再配上悠扬动听的古筝曲。这种类似卡拉OK形式设计的课件,让学生既可以看着画面听范读,也可以看着画面、字幕诵读,还可以闭目美读。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读出美,吟出情、诵出趣。
当然,营造朗读情境,要做到境与情谐,才能激发学生准确理解、体会文本的情感,反之将达不到效果。除此之外,在平时的诵读活动中,教师不仅要留意、发现古诗中的音乐性,而且还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欣赏,从而认识语言的音乐美,从语言形式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这种过程的教育可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学生,逐步提高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古诗文,是一口淘不完的井,掘不完的矿,会给学生营养,会给学生宝藏。吟诵古诗文会滋养学生的身心,徜徉古诗文,会启发学生深思,去做人。孩童时期是一个人记忆力最强的时期,在此期间诵读大量的古诗文,认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了解先人的心境,认识祖国文化的伟大,同时又能启迪心扉,真正让学生能“一辈子受用”,我们老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王忠厚著,《古诗和古诗教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年6月;
2.朱煜著,《语文新参考:小学语文名篇赏析及教学建议(1—6年级古诗教学建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14.在操作中感知 在活动中体验 篇十四
寒假将至,如何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假期,是延续以往学生放假不放松,作业堆成山的传统方式还是积极创新举措,力求寻找休闲教育的新的突破点,大家总是左右观望,静观其变。阜阳市铁路学校“幸福体验式”寒假作业,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创新教育尝试。传统意义的假期作业,往往题型单调,鲜活性及信息量都不足。这种作业容易被学生认为是“包袱”,难以引导学生主动地求知,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这两年,注重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趣味性成为年年寒假作业的特点。这种“幸福体验式”“快乐参与式”的充实而有情趣的寒假作业受到了中小学生和广大家长的普遍欢迎,从反馈情况看出:学生们不但将假期过得愉快充实,且浓厚了学习兴趣,受益匪浅。
电话辅导:
在寒假里,给三年级的学生布置了一项口语交际的作业:给老师、同学、亲人打3个以上的拜年电话。别小看了这项简单的作业,要去完成,可真得花些脑筋。首先,要养成仔细保留所需要的电话号码的习惯。其次,过年过节,打拜年电话的时间可要想好,打早了,别人还在睡觉,不太礼貌;打晚了,别人出门拜年了,又找不着人。最重要的是,打拜年电话要使用礼节性用语。过大年,拎起电话,第一句要说的从“你好”换成了“新年好”。祝福老师要说“工作顺利,桃李满园”,祝福同学要说“学习进步,一帆风顺”,祝福爷爷奶奶要说“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祝福语,这里面有学问。通过完成打电话这个作业,使孩子们学会了交流和沟通,将语文学习融入了生活,因而更加鲜活。这样的“幸福体验式”寒假作业,孩子们乐于完成,又锻炼了能力,还不增加负担,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
短信关注:
──实践式辅导:银行取款。
如和家长一起到银行独立取一次钱,存一次钱,或学会炒一样菜,或学会包饺子。
──感恩式教育:孝敬老人
为家人盛一碗饭、倒一杯酒、倒一杯茶。
──信息式:收集对联
收集春联,制作“春联集”。收集各种品牌的酒中的酒精度和价格,给父母写出合理饮酒建议。
──书香式:共读共研
家长和孩子一起选购一本好书,亲子共读,进行交流、探讨,写读后感。
留心身边发生的事,写3篇日记。从假期观看的动画片中选出两部(集)较有意义的,写出故事梗概。
三年级寒假特色作业
共同作业:①请家长年初一早晨给孩子一封信作为新年礼物,夸夸自己的孩子,多看到孩子的优点,好孩子是夸出来的。②家长和孩子一起选购一本好书,亲子共读,进行交流、探讨,写读后感,家长和孩子的交流有利于孩子的进步。③亲子共同讨论,找出孩子的特长,给老师写一封推荐信,让老师更加了解你的孩子。
数学作业:①每天计时笔算10题,(从书上、寒假作业上找)②用24时计时法制作寒假作息时间表。③量一量家中客厅和床的长与宽,算出它们的周长。
15.在故事中聆听于想象中体验 篇十五
一、故事教学法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小学英语作为英语学习的初始阶段,打好词汇基础是学习的关键。由于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学习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学生感觉到记忆非常困难,而且容易忘记,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借助快乐而有趣的故事教学法,实施英语词汇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快乐融入、积极分享、高效学习、自主实践。
例如:学习关于颜色的词汇时,教师创设故事情境,以儿歌“The little black bear”作为课题的导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句子,自己动手制作小黑熊的自画像,在绘画、朗读、理解的结合下,快乐学习颜色的相关词汇。教师也可以结合小白兔、熊猫等动物来展开故事教学。
二、故事教学法在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学习的目的就是运用,如果语言不加以利用,那么学习是无的放矢,也就失去了方向。所以,英语的口语教学至关重要。对于小学生来说,需要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敢于说英语,敢于通过练习来提升自身的英语口语水平。为了打破小学生害怕说英语的局面,教学过程中,有效引入故事———口语学习法,让学生在故事的角色扮演、复述故事、创编故事等环节中,乐于练习英语口语,快乐实施英语对话,形成较好的英语语感,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教师借助“The wind and the sun”智趣小故事,引导学生练习英语口语。教师提问:“风和太阳比赛,看谁能先把一个人的披风脱下来,你们猜谁会赢呢?”学生思考,并各自回答。教师带领学生分小组展开口语对话,在故事背景下,学生们快乐的用英语进行对话,提升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口语能力。
三、故事教学法在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在语法教学中,教师可以随着讲解一段故事,将其中的重点句子挑出来,进行语法知识的讲解,使得语言点能够在一次次有意义的重复上,加深学生的印象。结合有内容的故事情节、角色人物等,使得单纯的语法讲解变得生动有趣。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引导学生扮演故事中的人物或者角色,反复练习,培养语感,也在角色扮演的方式下,加强对语法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学习疑问句和人称代词的相关语法知识时,教师将“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故事引入教学过程中。教师创编了一段故事“A:Is it a sheep?B:No,It is a goat.Run,run.”之后引导学生续接故事:“One day,a little cat is cooking,then a tiger is coming intothe room……”教师引导学生续接下面的故事。通过反复的学习和角色扮演,学生利用自己丰富的想象能力,更好地学习语法知识,并激活了学习课堂,收获了快乐的学习体验。
四、故事教学法在会话教学中的应用
创设课堂情境是各种学科教学的关键教学理念。小学英语也不例外,如果单纯地从单词、句子、语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讲述,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导致学生感觉枯燥而无味,并且不会有很深刻的记忆。引入故事教学法,可以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吸引小学生的目光,让学生集中精神,与教师进行课堂交流。在英语教学的会话教学中,借助故事教学,创设故事背景,引导学生在故事中感受情节,聆听故事的声音,在想象中体验故事情节。借助语言创编故事,学生因此而乐此不疲,快乐融入到语言故事的学习活动中,提升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A busy day”这一单元时,教师教学生学习“six o’clock/past/to”等相关用法,并引导学生创编关于“小明忙碌的一天”短文。借助故事实施会话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创造力,通过学生自主创编会话,引导学生思考和想象,自主进行思维发散,更好的学习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学会运用英语,深刻领悟道理。
【在操作中感知 在活动中体验】推荐阅读:
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数量关系11-09
浅谈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12-08
关于举办“感知中国梦”寻访采风活动的通知11-11
小班科学感知软硬教案11-15
感知秋韵作文350字11-27
幼儿园教案五官感知07-11
《感知4以内的数》中班教案09-19
在税控机开具增值税普通发票的操作流程11-09
感知5以内的数量幼儿数学说课稿07-01